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在全面发展观指导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设置

谈在全面发展观指导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设置

谈在全面发展观指导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设置
谈在全面发展观指导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设置

第5期(总第501期)

2006年2月中

教育与职业

认为这些毕业生要比录用其他院校的毕业生少了半年左右的训练期。三是企业遇到临时的阶段性突击任务时,学院则适当调整课程安排,派出学生支援企业。

8.

重在“研”字,为产学研提供技术支持。学校把科研的重点定位在应用技术的开发和对企业的技术服务上,要求教师到企业中去找课题,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技术问题,通过“研”这根纽带把产、学双方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强学校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主动权。

9.

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服务三农,为农村小康建设作贡献。一是要鼓励师生开展科学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鼓励师生紧密围绕“三农”需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动产业开发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如结合综合开发和技术承包,承担省级大型农业开发推广项目,通过科研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变成现实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

技素质。利用学校的师资、信息、设施优势,全方位开展科技培训工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做出了贡献。三是走联合办学之路,培养农村新型人才。采取县(乡)校联合、场(企)校联合等形式,为当地和企业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扎下根”的“永久牌”实用技术人才。[参考文献]

[1]宋志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农村小康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4,(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合作教育分会主编.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教育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1,(1).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等后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别于传统的本科类型的普通高等教育,它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自己的主要目标,有着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职业教育对实用性的注重。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种实用性却往往被等视为以功利性为主导的实用主义,并以放弃或部分放弃人的全面发展、片面追求技术技能知识的传授为代价体现出来。即便在提倡“以人为本”、强调人才可持续性发展的今天,这种短视的功利主义思想仍在职业教育中占重要地位,尤其表现在对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设置上,本文将从这一角度来分析高职院校中加强人的全面发展观的重要性,在全面发展观指导下设置高职公共基础课程。

一、全面发展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人的全面发展已被确立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而这一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基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之上的。根据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和人的本质观,人的全面发展不是理性的自然展开,也不是人的生命本能的自我扩张,或是文化的简单内化,而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现实的社会化的本质力量的极大发挥,人的个性的丰富完美。也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摘要]现代教育要求高职教育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这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忽视了这一教学目标,使课程设置尤其是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在对各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设置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的四个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

公共基础课程

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彭湘宁(1973-),女,湖南长沙人,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学科部人文学科带头人,在职研究生,主要从事语文、心理教学研究。(江苏苏州

215021)

谈在全面发展观指导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设置

彭湘宁

办学与管理

25

第5期(总第501期)

2006年2月中

教育与职业

己的全面的本质”。虽然有关专家将现代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等四类,并为每一型人才确定了较为具体的培养方向,但只要把学生作为生命的个体,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就不应该被忽视。而纵观历史,对这一目标的追求也是贯穿于人类的整个文明进程的。早在奴隶社会,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过和谐发展教育的主张,在这个主张里面就蕴含着全面发展的意味,而与此同时,在梦幻般的雅典则已实践着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以丰富的教育内容培养着身心和谐发展的最张扬个性的人(尽管这种实践因其历史的局限性而不可能与现代教育中所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等量观之)。经历了压抑人的理性与美感发展的中世纪,人类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终于把人从上帝那里解放出来,并逐步确立了现代教学目标的雏形——

—让大多数的人获得身心和谐发展。随之而来的机器大生产时代则告诉人们,机器生产依赖技术,而技术是在不断更新与革命的,这就必然导致劳动的变换、职业的更替、人的流动,人的全面发展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人类的历史进入了21世纪,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所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于是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需要更多、更全面发展的人,一些素质越来越被强调,这就是更富创造性、更加成熟化、更有适应性、更具个性化。

二、树立全面发展观在高职教育中的紧迫性熊丙奇先生曾先后与2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的近30位高级管理人员就人才观、教育观、职业观等问题展开对话,并结集为《天下无墙———世界500强给求职者的11条建议》,笔者在这里仅引述其中两段跨国企业的经理人对我国大学毕业生的评价。上海国际纸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铭潜是这样说的:“……我在GE(通用电气)工作时,招聘来的新学生,学东西非常快,给他一个项目,在一定时间里都能很好地完成。相对来说,这些学生对专业范围内的工作比较胜任,适合做专才,却缺乏比较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和战略意识,综合看问题的能力不足,要深不能深,要广不能广……”而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谢克海则是这样评价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总的来说,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方面是不错的,这主要指书本知识,商务知识和市场知识相对比较薄弱。从能力角度说,大学生喜欢变革,比较积极主动,愿望很强,但缺乏沟通能力……客观上说,相当一部分人不具备把一件事说清楚的能力,这是缺乏沟通能力的表现。”

这两段话虽不能把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所有不足全部道尽,但是也能让我们看到在现有的教育理念

下培养出来的更多的是单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非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当下,这一重专业技术技能知识、实用工具类知识的传授,轻人文等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在我国教育界是普遍存在的,而高职教育由于它自身的特点,使这一弊端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对苏南地区高职师生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查时,发现只有35.2%的老师对人文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只有1.3%的学生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在大学期间,85%的学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人文社会方面的公共基础课程没有真正投入精力去学习,以至于毕业后对文、史、哲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有80%的学生对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缺乏深入的认识。除此之外,在对高职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抽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8%的学生在人格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尤其是自恋型人格和回避型人格,而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则更大,有超过80%的学生承认存在着人际冲突并因此产生过各种心理问题。

上述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在高职教育中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它不能成为精英教育的特权,只要是学生,我们就应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个“工具人”。

三、高职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象的具体原因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自主型”,即学校根据市场需要和本校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培养;“紧密型”,即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或本身就是由企业的子弟学校改制而来),学校直接为企业培养学生;“松散型”,即学校与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毕业时,企业优先选择使用该校学生。当然还有就是在此三种模式基础之上的一些混合型,如“自主”当中有“紧密”,一些学校中的定向班、定向生就属于此类。因此,学校的教育课程设置也因办学模式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样式。“紧密型”模式之下,一般是由企业和学校双方依据国家教委的有关规定,协商确定课程设置;“松散型”,一般是由学校进行企业走访,在征求业界人士的意见之后,确定课程设置;而“自主型”,则是依据本校的办学条件和对市场的估计,选择课程设置。无论是哪一种办学模式,在选择课程上大多数学校都会从实用性的角度上进行考虑,因而职业定向性是高职课程设置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却使课程设置呈现出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有如下几个因素:

1.

唯自然科学主义对我国教育的长期影响。唯自然科学主义把实证科学当做科学的全部,学校也把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教育的惟一重心,专业

办学与管理

26

第5期(总第501期)

2006年2月中

教育与职业

类课程在总课程中占压倒性优势。

2.教育产业化的影响。在教育产业化的大背景下,教育从属于资本而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往往使功利主义思想介入了高职教育,如为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进而增强学校的经济效益,而迎合企业当下的需求,无视教育规律或要求,在没有应有的论证的情况下,随意更改或设置课程,尤其是对于公共基础课程,如果国家教委没有明确规定要开设,又不属于高校评估中要检查的课程,学校就掌握着绝对的生杀予夺的权利了。

3.

无视教育规律,盲目扩大办学规模的后果。盲目扩大办学规模,致使师资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往往优先考虑专业教师的配备,忽视公共基础课程的开设。即使开设出来,由于师生比严重失调,而使公共基础课授课班级的规模超大,造成教学效果的丧失。与此同时,学生本来就由于学校教育思想的整体导向而轻视公共基础课程,加之教学效果的恶劣,极易产生厌学情绪,于是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质量评估中无法过关,学校就可名正言顺地去掉该课程。

4.

学校对各类课程功能的不明确。我们都知道,公共基础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与专业类课程的功能是不一样,它最主要的是承担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任务。过分强调职业岗位当前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从这个角度设置的课程体系,势必使岗位技术知识所占比重偏高,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确能满足从事单一职业岗位的要求,但高等职业教育毕竟不能等同于职业培训。随着技术变革的步伐加快,职业的变换,跨专业领域的合作日益增多,单一的专业或职业能力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人们在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增强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如自学能力、职业能力、创造能力、开拓能力、相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承挫能力等等。这样学生才可在将来的工作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从而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如果只着眼于短期的利益,必将影响甚至最终阻碍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而上述能力的提高和加强不是专业类课程和工具类课程(外语)能独立达到的,它们更依赖公共基础性课程(如文史哲课程、心理教育课程、传统的“两课”、体育课程等)得以实现,但目前大多数高职类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都是在夹缝当中求生存。

四、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合理设置高职课程的对策1.高职院校的领导要加强对全面发展教育观的认识。这一点是合理设置高职课程的关键之处,绝不能只把全面发展观放在口头上、书面上。因为学校各级领导在学校发展方向上起着主导的作用,如果能

从根本上认识到全面发展对于一个学生的重要性,而摆脱那些急功近利思想的诱惑,就会为学校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2.

加强教师对全面发展教育观的认识。学生德、体、美等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不是由哪一门课的教师可以单独完成的,所有教师都要有对学生全面负责的意识,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等。

3.

坚持教育主体性的前提下,改进教学管理,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如使人文类课程与专业教学结合的更加紧密,使学生在专业背景下强化对人文知识的认识,可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设写作课(以应用文为主)、沟通礼仪课、企业文化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增加公共基础课方面的选修课,配备得力的教师,限制授课规模,并建立弹性选课制度。

4.

从评估这个角度提高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视。

如提高公共基础课的学分数。又如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母语写作水平的大滑坡,毕业前加设写作水平考试,并使之成为与2005年以前英语四、六级考试对于本科学院学生具有同等意义的考试。

[参考文献]

[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2]孟宪平.简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3]凌云,李尚群.高职课程选择的基本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

[4]耿献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

[5]崔恒展,马武军,张军.高职院校人文课程建设浅探.中国职成教网.

[6]曲学勇.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J].教育与职业,2003,(15).

[7]朱懿心.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初探.教育发展研究网.

[8]熊丙奇.天下无墙———世界500强给求职者的11条建议[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2月版.

[9]胡旭晖.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办学与管理

27

《经济学基础》各讲习题及参考答案(简)

《西方经济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经济学基础》第一讲绪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A、资源的绝对有限性; B、资源的充足性; C、资源的稀少性; D、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2、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主体是()。 A、居民户; B、厂商; C、劳动者; D、政府; 3、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均衡价格理论; B、消费者行为理论; C、生产者行为理论; D、分配理论; 4、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B、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C、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D、宏观经济政策; 5、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6、解决“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7、以个别居民与厂商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8、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9、()奠定了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基础。 A、亚当·斯密; B、马歇尔; C、凯恩斯; D、萨缪尔森; 10、()为首的经济济学家把个量分析为主的微观经济学和以总量分析为主的宏观经济学拼和在一起形成了主流经济学派。 A、亚当·斯密; B、马歇尔; C、凯恩斯; D、萨缪尔森; 二、判断题 1、自由取用物品是零点价格时供给小于需求的物品。() 2、经济物品是零点价格时供给小于需求的物品。()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课程计划执行情况汇报

全面落实课程计划标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城关一小课程管理工作执行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大家好: 我校在县教体局的领导下,在教研室的指导、帮助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发展为宗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坚持教育创新,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中心,加强常规管理,努力提高常规管理水平,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各项工作和谐的发展。下面就我校在课程管理方面的工作情况向在座的各位领导作简要的汇报,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学校基本情况 目前我校在校学生971名,其中一至五年级在校学生829名。有教职工50名。一级35名,二级教师15名。区级骨干教师4名,市级骨干教师5名,县级骨干教师13名。 二、课程开设与落实情况 1.课程标准和计划情况 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计及比例,各课程课时分别为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活动2课时(含信息技术1课时)。地方与学校选用的课程3课时,主要由法制教育课、安全教育、古诗文诵读活动和主题中队教育活动构成。 2.学校坚持按课程设置开课,不随意增减科目;坚持按标准课时开课,不随意增减课时;坚持按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坚持按教学计划把握进度,不随意提前结束课程和搞突击教学;按规定的要求考试,不准随意增加考试次数。要求所有课程特别是非考试学科都必须有教学计划、有教案、有作业或相关资料。 三、主要做法 (一)规范教学管理,落实管理目标

1.学校制定了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工作量化考核标准和教职工奖惩办法,每年与教师签订教学目标任务书,并进行量化考核与奖惩。实行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教务处、学科教研组长的作用,各司其职,保证各项工作规范、高效进行。学校能研究、制定校本教学计划,组织、指导教师具体落实,保证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严格学校教务管理,采用“平时检查与随堂听课相结合”的办法,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努力做到“开齐、上足、教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规范学生作息时间,学生在校时间严格按照上级规定执行:每周上课5天,学生冬季到校时间不得早于7点50分,夏季到校时间不得早于7点30分,每节课上课时间为40分钟。严格执行节假日放假通知,不占用课余和节假日等时间安排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作息时间。 3.建立对学校课程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随意调课现象,严格按课时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4.不断改变管理方法,关心教师疾苦。 学校在管理上,我们强化学校以教师为本,老师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转变角色,与教师平等合作,指导帮助,变检查评比为协商切磋,在管理上,建立科学的、人性的富有弹性而又能鼓励教师开展创造性工作的管理制度,做到无情制度,有情管理,为师生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三是当好组织者。在管理的同时,努力关心教师疾苦,尽量保证秩序的稳定,为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和持续性提供保障。 (二)注重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重视教学设计。坚持整体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根据教学过程的特点来设计教学过程,遵循教学规律来组织教学,在教学常规工作中严要求,勤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组织教研组对教案、作业进行抽查和定期的检查,并把从教案、作业中暴露出的问题在教研组会上进行详尽的分析,给老师们提出合理的建议,让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有章可循。 2.有序开展教学活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作用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作用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状况简述;高职公共基础课 的重要作用;浅议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作 用实行探讨,其中,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作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在现代社会中,产业结构和 技术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和岗位也处于持续变化之中、高职教育除要 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外,还须注重学生职业水平的培养、增强公共基 础课的学习还是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教学内容定位要科学、把培养学生使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作为教学重点、 改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要调整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要注重 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要改革考试方式方法、对高 职的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但又不可强调过头,要适度,课程的设置,调整,改革要受高职培养目标制约,为高职培养目标服务,等。具体 材料详见: 当今世界是个人才竞争的世界,; 摘要:针对一些高职院校忽视公共基础课的情况,指出要顺利地完成 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简述了高职院校 课程的教学状况,分析了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合格的高职生的过程中的 重要作用,提出了在教学中如何改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同时与张新 德老师就高职数学教育价值的某些观点实行了探讨,认为对高职公共 基础课的重视要适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作用;改革;重视:适度 作者拜读了刊登于《职教论坛》(2005年12月号下)张新德老师的 《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及数学价值的思考》一文,有所感触。作者均 为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公共基础课的 作用及教学改革也有一些体会,也想就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谈点理解,同时与张新德老师就高职数学教育的某些观点实行商榷。

高等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如何为专业课服务

高等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如何为专业课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学生不仅要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专门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清楚地认识公共基础课在新的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找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树立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是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职公共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任,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和必备条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范和爱岗敬业品质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公共基础课必须成为专业课的基石。因而,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发挥基础性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学科教育模式,过分追求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特色,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

的培养,造成了公共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脱节现象。因此,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新理念。 我部承担了全院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用文写作、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等十几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同时还负责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学院运动会、体育活动的组织、协办工作。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教学工作及教学改革为核心、教学质量为目标、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素质教育为基础,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一体,教学科研相结合,同时坚持为专业教育服务、为素质教育奠基,夯实基础,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我部非常重视开展公共基础课教研活动,在公共教学部的全体教职员工中树立并强化“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意识,强化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理念,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提高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一、积极开展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改革。 1、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精神,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我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工作中作风严谨务实,积极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我们根据学院课程设置的状况,认为公共基础课教学要为专业课教学服务,公共基础课要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中的调整(一)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中的调整(一) 内容提要: 高职教育中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相对应的机制是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普通高校的重要特色所在,从专业设置中的社会人才需要调查,人才能力分解,以及伴随着岗位职责变化,对课程的调整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层次探索,对于搞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关键词: 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能力对应机制调整 Summarycontext: Ocuppationeducationalcoursesetandabilitydevelopaccordingformechanismisdifferentfromtheoth ercommonhighschoolthatisveryimportantinsearchsociety’spersonofabilityneedsofsetspecializeds ubjectanalyzethepersonofabilitychangetheabilityofthejobandadjustthecourseandsoonthatsearcht hisdeeplevelsit’simportantforOcuppationcollege’seducation. KeyWords: occupationeducation,courseset,ability,according,mechanism,adjust 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于企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它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企业岗位所需要能力培养上。因此,能力的培养尤其操作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进行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和任务。由于这个原因,高职院校将与能力培养最为直接的课程设置作为能力培养规划的具体操作方案,在最初进行专业设置的社会用人情况调查中,就已经把社会用人规格所必须的知识支撑与具体课程对应起来,使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完全区别于其他普遍高校课程设置中的那种模式化倾向,而鲜明地体现出灵活性和实用性特点,当然,作为高职院校系统化教学规范,它适应着能力培养和形成的知识多元性、综合性的规律和特点,有时单纯地就某一种能力,开设具体相关知识的课程,其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其他相关知识的补充,致使能力形成的基础产生缺陷。因此,在高职课程的设置中,不仅要把直接对应于能力,对于能力的形成产生最为直接意义的课程作为主干课程,还必须把能力形成所必须的相关知识的课程作为辅助。使课程设置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使能力的形成有一个丰富的知识背景。这种高职教育中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对应机制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最鲜明个性,它突出体现了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在总体上的“活”,这种“活”同时也表现在落实课程设置的三年教学过程中,职教最初的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对应关系主要是建立在对于当时岗位的调查基础上的,在开始运行之后,时间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岗位能力的要求也适应于经济发展状况发生了变化,同时,当初的调查即使再深入也不过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对行业状况及岗位能力要求的认识,教学环节开始之后,所遇到的问题远远要比调查的旁观者的视角更为具体、更为切实也更为深入,因此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成为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只有伴随情况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才能使高职院校的课程真正起到为培养学生岗位能力服务的作用。 一、对岗位能力的分解是课程设置的前提 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课程设置模式,由于它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为适应地方经济提供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而地方经济各自的特色又决定了它们所需要人才能力和规格的不同,因此,即使是在将来,高职院校也不会像其他高校那样形成带有模式化的课程设置方案,各具特色的课程设置,将是整个职业学院办学中的一个特色。那么具体到每个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将如何进行才符合于高职院校的定位呢?其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原则就在于把岗位所需能力进行分解,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前提,由于同样的岗位,在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类型企业都存在的不同,如果把所有不同都作为一种普遍性的东西在课程设置中进行对应落实,就会造成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精力的浪费,因为有一些知识是它们的岗位所不需要的,对于形成他们的岗位能力是没有意义的,这也是高职院校无法像其他

课程实施情况汇报

史家沟中心小学 课程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2012年4月20日 史家沟中心小学 课程实施情况汇报材料 史家沟中心小学现有教学班6个,学生117人,教职工9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2%。近年来,在县文教体育局和学区的正确领导下,学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优化教学常规管理,认真落实新课程管理工作,积极探索适合我校自身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方式和方法体系,取得了一些成绩。现汇报如下: 自2006年以来,为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均衡发展、快速发展,我们坚持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在教育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开全开足课程,开足课时,充实了一大批年青教师,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主动应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加快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一、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让全体教师认识到课程管理的重要意义。通过历次会议,广大一线教师明确了: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是由国家制定的,它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与要求。我们身在最基层,必须严格执行、认真组织实施,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是我们每个学校的义务与责任,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保障,是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 其次,明确了课程设置对提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经过近五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在逐步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开展了以地方课程为特色的课程改革,做到了小学一至二年级以校本课程为主(《法制》课程),三至六年级在开设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地方课程(主要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导的〈中华魂〉课程的教学)。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显现出可操作性、适用性的特点。 二、强化措施,改善设施,保障实施。 1、加强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为进一步规范新课改实施工作,学校结合当地实际,制订了较为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制度的建设是教学工作良好运行的保障。我们主要采取了分期分批逐步推进的方法:早在2006年我们想方设法配齐了音、体、美教师,确保这三门课程的正常开设;从2007开始,在原有课程开设门类的基础上,新增了综合实践课和一至三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2008年秋季开始,在本校试行开设地方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以《中华魂》读书竞赛活动为主要内容,并赋之以《写字》课教学,校本课程的开设以《法制》为主导。 2、抓常规教学管理,促进教学管理常态化。 一是依据制度抓好常规性管理。我们以行政强制手段为突破口,要求全体科任教师,科科有计划、课课有教案,采用量化积分的方法,定期、不定期的开展对科任教师教案、进度的检查工作,学期末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 文章以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汽车专业为例,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寻找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就业为导向分别从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规范课程设置程序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有效对策。 标签:高职院校;课程设置;职业发展 一、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严重脱节。汽车行业日新月异,而很多学校却存在因人设课和闭门设课的情况,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学习内容。使用过去的课件和教材教学,导致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与未来的就业情况不相符,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实现零距离上岗,出现实际培养情况与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的情况。 (2)课程设置中课程结构不合理。在高职院校中,课程的结构即课程体系当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经过科学的调查和分析得知,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过多,忽略了基础课程的编排,同时选修课程所占比例较低。学校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其他的综合能力则被忽视,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对专业人文精神没有进行足够的塑造,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课程设置程序不规范。饱受诟病的课程设置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并不是因为高职院校没有解决问题的意愿和行动,而是以往的各项改革举措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制度缺失这一根本问题。由于制度缺失,致使课程设置有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二、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对策 (1)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需要进行竞争,并从中获得优势地位,企业之间的经济竞争也是人才之间的竞争。相较于过去的人才需求,现如今企业更加倾向于专业型人才,因此,建议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建议学校定期组织召开汽车专业建设指导会议,邀请社会中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参与专业建设,根据汽车行业的升级转型情况进行分析,不断结合市场发展的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在落实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的时候应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出发,特别是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专业方向,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工作。 (2)以学生为本,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在传统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一直都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保证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可以直接应用在实践

高职高专经济学基础

1.1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利用自己的稀缺性资源进行选择和配置的科学。 资源配置是指一定的资源在各个不同方向的分配,它是由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性引起的,具体地说,资源配置解决经济社会以下三个问题。 (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 1.2经济学十大原理 一、交替关系原理二、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是指作出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资源运用带来潜在效益 三、边际决策原理:指人们经常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的增量调整边际决策也叫做边际变动。 四、激励反应原理:实际上就是利益原则,因为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即人们对激励作出反应。 五、比较优势原理:又称为贸易原理。 六:看不见的手原理是指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受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看不见的手决定消费者购买什么,购买多少,何时购买;决定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七:看得见的手原理:看得见的手又称宏观调控原理,虽然市场机制是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一种好方法,但当时市场失灵是,看不见的手就无能为力。 八、生产率差异原理:是指一个国家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九、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短期交替原理:通货膨胀是指经济经济中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失业是指存在没有工作但在积极找工作的成年人。 十、规模经济原理:是指厂商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规模不经济是指厂商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 2.1需求理论 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数量。 需求的定义说明了需求是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的统一,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成为需求。影响需求的因素:(1)该商品的价格(2)相关商品的价格(3)消费者的水平收入(4)消费者的偏好。(5)预期价格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非价格因素发生变化所引起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供给定理的例外:同需求定理一样,供给定理也会出现某些例外,如劳动力的供给,当工资增加时,劳动力供给量一般都会增加;但当工资上涨时工资再增加,劳动力的供给不仅不会增加反而减少。 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的最低价格。 限制价格: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防止某些商品物价过高而规定的最高价格。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1)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程度(2)商品的代替性(3)商品支出占消费者总支出的比例。(4)时间的长短(5)商品用途的广泛性(6)竞争的激烈程度 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1)行业生产能够增加的程度(2)时间的长短(3)产品生产期的

XX小学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情况汇报

XX小学课程标准执行情况报告 我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调整规范学校各学科课程和课时,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不敷衍,不走样,不欺骗。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校本等课程,虽然我校没有专职的科班出身的教师,这些学科大都是兼职教师,但我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保障,使这些不被人重视的边缘课程在我校得到确实有效的实施。 为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给全体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我校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计划”,依据校情,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依据市教育局下发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表》,课程门类及节数、周课时数各年级均与课程设置标准保持一致,从无随意增减课程、课时的情况发生,真正将上级“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的要求落到了实处。每学期,学校都在开学前,编好各年级课程表,在时段安排、节数上都经过仔细论证,力求科学合理。课程表下发后,要求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表上课,禁止教师私下调课或私自缩减、增加本科节数,同时对每位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等都有明确的标准与要求。学校、教导处定期对各项教学常规进行检查评比,特别是对音、体、美学科及教师,学校也协同政教处,制定了一系列的常规要求标准,这样就确保了课程的落实,杜绝了某类课程形同虚设的现象,使每位学生在校都能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方面,我校坚持因校制宜,结合学情,开设了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教学形式,依据地方优势,校本课程内容丰富实用,为学生将来走向和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校还 成立了各种兴趣学习小组,外聘专业人士来校辅导,保证了学习的效果,更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目前,制约我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音体美学科缺乏 专业教师。我校音体美教师中专业类毕业的人数几乎没有,代这些课程的教师几乎都是现学现上;二是体育设施不全,活动场地有限。面对以上问题,我校正在积极地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作者:柯东林 来源:《职业·下旬》2011年第05期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目标,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其他综合素养的形成。根据教高16号文件精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技能目标上,所以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都非常注重专业课程设置,而对公共基础课程采取压减课时或干脆砍掉的方法。这直接影响到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甚至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提高。但无论怎么样,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和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需要,合理地进行调整和改革,既为专业发展服务,更为整体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服务。 一、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目标、新要求 遵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提高教学质量逐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各学科、各专业教学乃至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都应该根据《纲要》的精神,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摆在首要位置,并作为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如何改革,涉及公共基础课程安排、课堂教学及专题讲座、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诸方面。可以说,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提高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是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公共课部都十分关注的事情。结合笔者所从事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实践,首先必须弄清高职学生这个特定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基本知识目标任务;然后结合专业特点,确立技能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学生个性特点,确立拓展目标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特定对象”施教。 高职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一样具有当代青年的共同特点,但又有其特殊性。文化基础较差,入学成绩普遍较低;其次,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和学习习惯不好,人生的目标还较模糊。但是这一特定群体在接受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又不同于其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侧重于高技能培养目标,所以在公共基础课程教育教学中一定要突出高技能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制定有效、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高职学生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接受实践的反应能力较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应依据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对实践知识的需求,这对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应从教学计划安排、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每节课堂教学要做到服从和服务学生的实际和专业发展的实际、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未来就业方向等,由此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在人才素质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二、架起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桥梁,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高职院校会展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问题

高职院校会展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问题 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地提升,会展业作为一类新兴的经济产业形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珠海和成都五大会展城市为中心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西部”五个会展经济产业带。会展业的人才市场日趋渐盛,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但从目前会展人才供给情况来看,我国从事会展业的人员大多都是从其他领域和岗位转岗调入的,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会展专业人才的供给远远无法满足会展产业发展的需求,已成为制约我国会展业务开展以及会展组织水平提高的“瓶颈”。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的会展教育进入了空前的繁盛时期,很多高校相继开设了一些会展类专业,培养会展类专业人才。可由于会展专业在国际上也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再加上我国高校会展专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各个高校会展专业建设很不规范,人才培养模式尚在摸索之中。一方面是会展人才巨大缺口的存在,另一方面不少会展专业毕业的高职院校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感觉非常“盲目”,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能做什么,去哪里能就业。用人单位反映这些学生尽管可以说是科班出身,但有些却连一些实用的、基本的岗位技能还没有掌握。这就凸显了目前高职会展专业教育中存在了许多问题,诸如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问题、教学模式的问题、师资力量来源的问题等等。 笔者就本文谈谈高职院校会展类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会展类专业学生应培养的方向 从2003 年开始,国内一些高等院校积极适应会展业人才市场需求,开展会展本科教育,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培养高层次会展专业人员。高校会展本科教育与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在教学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学时、师资实力、实验场所等方面有很大区别,必须清晰的认识到高职会展教学与本科会展专业教学的根本区别,本科会展专业教学特别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完整性和素质的全面性。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与本科教育院校竞争,只有立足于会展业发展需要并结合会展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来分析人才市场对学生的理论以及技能要求,以此为基准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设置相应的课程。目前会展人才市场对会展策划、会展项目管理等核心人才极度缺乏,在业界内外已是共识,对于这类属于会展专业

2012高职专科经济学基础作业 2

年级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成绩: 一、填空题 1.在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前,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在相交后,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2.如果生产者的货币成本增加,则等成本线向右平行移动;货币成本减少,则等成本线向左平行移动。 3.短期总成本曲线一条从固定成本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4.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这个相交点被称为Q3 点。 5.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相交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这个点被称为Q2 。 6.在停止营业点上,价格只能弥补可变成本,这时所损失的是固定成本。 7.在经济分析中,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8.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对整个行业来说,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对个别企业来说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出发的平行线。 9.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短期均衡的条件是边际收益=边际陈本,长期均衡的条件是价格=长期边际成本。 10.垄断市场上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 ,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LMC=SMC 。 11.在垄断竞争市场上,短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 ,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 和P=AR=AC 。 12.边际替代率递减决定了等产量曲线凸向左下方。 13.在长期内,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以调整的,没有固定成本。 14.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边际收益曲线、平均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都从合在一起,且平行于用于表示需求量的价格。 15.在价格不变条件下MR = MC,在价格递减条件下MR > MC。 二、选择题 1.一个企业使用50单位的劳动,可以生产出1800单位的产量;使用60单位的劳动,可以生产出2100单位的产量。生产额外—单位劳动的边际产量是(B ) A.3 B.30 C.300 D.36 2.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时( A ) A.平均产量达到最大B.边际产量达到最大 C.边际产量为0 D.平均产量最低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种说法是(D ) A.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是负数 B.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也一定减少 C.边际产量曲线一定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与之相交 D.只要平均产量增加,边际产量就大于平均产量 4.等成本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表明( B ) A.产量提高了B.货币成本增加 C.货币成本减少D.生产要素的价格按不同的比例提高了

国家课程开设情况的汇报

国家课程开设情况的汇报 根据xx省规范办学行为“十二条规定”和xx省教育督导室课程开设检查意见(晋教督【XX】10号),及县教育局的有关通知精神(夏教字【XX】32号文件),现就我中心校规范办学行为等方面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中心校辖区内共11所小学,其中xx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完全小学,其余10所均属于小学教学点。中心校现有学生600余名,在职教师122人,并全部达到合格学历。我中心校全力贯彻山西省规范办学行为“十二条规定”文件精神,扎实有效地对办学行为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部署,不断地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 二、主要办学行为情况说明 中心校辖区内各校,严格按照县局“免试、就近、划片、分配”的原则进行招生;由于进城务工人员较多,随迁子女相应较多,学校因此生源不足,班容量达不到额定人数;学校严格规范考试管理,不公示学生分数;教辅教材实行一课一辅,学生自愿购买;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控制在6小时,每天休息时间不少于9小时;学校除收取学生规定的餐费外,无其他收费行为;所有教师未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参加任何形式的有偿补课。学校主要办学行为符合上级有关规定。 三、课程开设情况 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遵照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是中小学校办学、办好学的重要责任,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认真落实好国家课程标准,全力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我中心校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开齐开足国家课程

我中心校严格按照山西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标准表开设课程,开足、开齐了国家课程科目,从不随意增减各年级每周课时数。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完全一致,严格遵守统一的作息时间,教学设施配置上正逐步完善,力争与现在的教学要求平衡。我中心校在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的同时,还加强了学科建设,如在尉郭学校音体美课程都有专职教师,学校在师资力量较困难的情况下,从人员配备、教学设施、教学经费、实践场所等给予了相应的倾斜。 2、大力落实地方课程 在开全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我们按照教育局要求,结合中心校实际,针对不同年级还开设了楹联、习字、安全和法制教育等地方课程。各教学点虽然在师资上,还没有专职教师,但也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学生反映良好。 3、规范招生秩序,严格控制班容量。 近年来,在小学招生这一块,我们始终实行“免试、就近、划片、分配”的原则,从没有跨区域招生。相反由于人口的自然减员和民工进城务工潮的兴起。农村小学的人数正在逐年减少。和往年一样,本学年开学后,我中心校各校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流失。所以说各年级的班容量都控制在40人以下甚至更少,没有超过“规定”要求的范围,也没有举办“快慢班”的现象。 4、实行平时考试无分数评价,按等级评价学生。规范使用教辅资料,严格按照一科一辅、学生自愿购买的原则,进行征订和选用,没有乱征订的现象。也没有乱发复习资料等现象。 5、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学校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的品德与公民素养、学习与实践能力、审美与表现能力、运动与健康状况等分类评价、分项表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发展自己的特长。 6、强化体育课程,确保阳光活动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

一、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 校公共基础课程一般除包含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类课程如毛泽东 思想概论简称毛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外,还包括大学体育、 军事理论、数学及人文素质类课程。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发达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工匠精神的提出,大家更多将目光转向了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越来越被轻视,越来越边缘化。除教育部规定的体育和思想政治类课程,其他语言文 化素质类课程也是越砍越少,甚至有个别院校语言文化类课程已形同虚设或已取消语言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更有个别高职类或者本科院校将语言文化类的公共课程看成是一个负累。大班教学、学生上课没兴趣、玩手机,任课老师照本宣科等各种现象层出不穷,随 着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比例冲突,公共课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作为普通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底子差,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学校又 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入学率、竞争力、就业率等,所以教师更应主动地 进行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目前,公共课程在教学及改革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类课程不被重视。 各民办高职院校在公共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上都存在一个问题,即不被重视。若非有关学校荣誉,可能学校对公共基础类课程的 教学工作大都是忽视的。如果没有全国数学建模比赛,那么数 学课程的存在几乎就是占用教学资源;若非体育比赛类项目更易获奖、更易攻克,那么体育教学也似乎没什么需要突破改革的,而其中人文

素质类的课程像写作、大学语文类课程既不能获得荣誉,又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并无直接性体现,简直可有可无。因此,学校领导层面大都认为公共基础类课程占用了学生较多的学习时间,潜意识都觉得公共课都应该为专业课程让步,尽量压缩,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对公共课程的忽视。二学生对公共课程的学习态度明显区别于专业 课程。公共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因受限于大班教学,所以教学难 度更大。有时候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各 类教学方法搬进课堂,因大班上课人数众多,学生只能分组教学,教 学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写作类课程,教师一一点评批改的难度较大,只能个别讲解,整个学习氛围势必降低。同时大多数同学因专业教学老师的影响也普遍认为专业课程比公共课程重要,所以投入的热情、精力与积极性均比公共课更多。三任课教师思维受限,欠缺教学改革的动力和创新。公共基础课程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每年大多数的教学内容都近似或雷同,因此任课老师在教学上难免会存在懈怠情绪,部分内容重复讲,慢慢的也就失去新意。且任课教师经常同处于一个圈子,对于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也多为闭门造车,欠缺教学改革新意。在以上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改革的动力和创新方面都有所欠缺。根据以上公共基础类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公共课的教学改革也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首先,公共基础类课程是非常有必要开设的,人的 综合素质中最基本的综合素养能力都是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学习获得 的。而且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设置的职业核心能力中,公共基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与对策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与对策 【摘要】从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来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以市场人才为导向,适应区域经济需求,与政府、行业、企业多方联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以获得长远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对策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在专业设置方面,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基本摆脱了以往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原则的羁绊,形成了较为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需要,结构日趋合理,较好地反映了技能岗位需求、高校扩招和教育对象择业观念的变化。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因而专业建设从总体上来说还没有形成令人满意的特色,随着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以及设立主体、背景、时间的不同,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依然还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一)对专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 有些学校对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不够,新专业的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部分高职院校在新设专业时只强调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以社会上热门专业为出发点,没有真正与行业建立依托关系,没有针对性。专业设置短期行为明显,只求一时的适应,“急功近利”。由于没有强

大而稳定的行业作依托,一旦经济热点转移就会对该专业的生存、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形成很大的冲击。因此,按行业大类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仍是高职院校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缺乏市场调研,专业设置面狭窄 有的院校不考虑该专业的自身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是否具备,不论证当地人才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否需要,什么“热门”就上什么,缺乏科学性;有的院校在新专业设置过程中,对社会潜在的人才需求缺乏应有的、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而是仅仅根据现有师资来考虑“安置”教师,“充分利用”现有师资,所设置的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面狭窄,社会需求不迫切,缺乏吸引力,导致囤积毕业生,专业越办越窄,成为“昙花专业”。 (三)专业设置数量增多,结构尚欠合理 有的院校以开办新专业为时尚,专业数量增长过快,专业变化频繁,不重视长远专业、品牌专业的建设,缺乏专业设置和建设相对的稳定性。对传统优势专业和老专业不能及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造和调整,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适应区域经济的专业匮乏。 (四)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办学条件差 近几年高等教育较大规模的扩招,办学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专业软硬件建设滞后,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大,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影响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的院校不顾

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

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学生不仅要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专门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清楚地认识公共基础课在新的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找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树立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是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职公共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任,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和必备条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范和爱岗敬业品质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公共基础课必须成为专业课的基石。因而,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发挥基础性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学科教育模式,过分追求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特色,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

的培养,造成了公共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脱节现象。因此,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新理念。 我公共课教学部是学院公共课与基础课的教学部门,下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6个教研组,承担了全院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用文写作、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音乐欣赏等十几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同时还负责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学院运动会、体育活动的组织、协办工作。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教学工作及教学改革为核心、教学质量为目标、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素质教育为基础,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一体,教学科研相结合,同时坚持为专业教育服务、为素质教育奠基,夯实基础,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我部非常重视开展公共基础课教研活动,在公共教学部的全体教职员工中树立并强化“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意识,强化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理念,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提高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一、积极开展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改革。 1、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精神,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我公共课教学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工作中作风严谨务实,积极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我们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