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

一、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

校公共基础课程一般除包含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类课程如毛泽东

思想概论简称毛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外,还包括大学体育、

军事理论、数学及人文素质类课程。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发达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工匠精神的提出,大家更多将目光转向了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越来越被轻视,越来越边缘化。除教育部规定的体育和思想政治类课程,其他语言文

化素质类课程也是越砍越少,甚至有个别院校语言文化类课程已形同虚设或已取消语言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更有个别高职类或者本科院校将语言文化类的公共课程看成是一个负累。大班教学、学生上课没兴趣、玩手机,任课老师照本宣科等各种现象层出不穷,随

着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比例冲突,公共课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作为普通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底子差,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学校又

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入学率、竞争力、就业率等,所以教师更应主动地

进行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目前,公共课程在教学及改革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类课程不被重视。

各民办高职院校在公共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上都存在一个问题,即不被重视。若非有关学校荣誉,可能学校对公共基础类课程的

教学工作大都是忽视的。如果没有全国数学建模比赛,那么数

学课程的存在几乎就是占用教学资源;若非体育比赛类项目更易获奖、更易攻克,那么体育教学也似乎没什么需要突破改革的,而其中人文

素质类的课程像写作、大学语文类课程既不能获得荣誉,又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并无直接性体现,简直可有可无。因此,学校领导层面大都认为公共基础类课程占用了学生较多的学习时间,潜意识都觉得公共课都应该为专业课程让步,尽量压缩,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对公共课程的忽视。二学生对公共课程的学习态度明显区别于专业

课程。公共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因受限于大班教学,所以教学难

度更大。有时候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各

类教学方法搬进课堂,因大班上课人数众多,学生只能分组教学,教

学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写作类课程,教师一一点评批改的难度较大,只能个别讲解,整个学习氛围势必降低。同时大多数同学因专业教学老师的影响也普遍认为专业课程比公共课程重要,所以投入的热情、精力与积极性均比公共课更多。三任课教师思维受限,欠缺教学改革的动力和创新。公共基础课程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每年大多数的教学内容都近似或雷同,因此任课老师在教学上难免会存在懈怠情绪,部分内容重复讲,慢慢的也就失去新意。且任课教师经常同处于一个圈子,对于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也多为闭门造车,欠缺教学改革新意。在以上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改革的动力和创新方面都有所欠缺。根据以上公共基础类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公共课的教学改革也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首先,公共基础类课程是非常有必要开设的,人的

综合素质中最基本的综合素养能力都是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学习获得

的。而且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设置的职业核心能力中,公共基

础类课程所学习的内容在职业核心八大能力中占据六项。因此,一个人在步入社会后能否取得较好的业绩并非直接由专业知识决定,

相反,起关键性影响的是这种最基本的综合素养能力。二、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改革策略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及发展方向应以有

用、够用、实用、学生爱学及能培养学生的基本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

以我校为例,我校在公共课程教学改革中得出了许多经验,现以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我校人文素质类课程在教学改革

中将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文化素养类课程如《国学经典》

课程,此类课程旨在通过文化传承与文化素养方面的习修来提高学生

的文化涵养;另一部分是实际运用能力类课程,如《口才与写作》,

这门课程侧重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及文笔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贯穿类项目培养学生的交际表达及写作等实践运用能力。这两门课程的开设从素养及实用两方面对学生的内涵及外

在体现进行培养,效果非常好。其中这两门课程在教学改革中

重点采取以下的教学改革思路一公共基础类课程改革应从理论型向

实用型转型。无论是《毛概》、体育、数学、人文素质类的课

程都应从理论型向实用型转型。单纯讲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效果肯定不太好。要想办法将理论转为可以学以致用的实

践技能。例如在《口才与写作》课程中,我们从教学内容的设

置开始,都是以对学生实用为考量目的,如与人交际交流的介绍训练,到交际中的健康心态训练,再到学生在学校各项社团、社会实践中需要用到的演讲训练、解说训练,还有各类职业口才的训练等;在写作

中从活动策划的撰写,到签订合同时对合同的辨析,通知、请示、总

结等各类最常用又最实用的公务文书的写作,所以从理论型向实用型的转型对于民办高职的学生而言,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倡体验式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还应倡导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改革思路。这主要是指寓教于乐,人文素质类课程在讲授过程中个别内容难免会枯燥乏味,一旦出现学生听梦的状态,基本上学生在后期都不再会继续听进去。

单纯的讲和单纯的练对于高职学生而言都是没有多大的效用,因此,

在教学改革中要以体验式学习为主。就拿我们的《口才与写作》课程来讲,学生在进行解说口才训练时,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要求学生上交一份解说视频作业,这样在总结的写作学习中,学生就能将自己在这个活动中的收获和体验写出来,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且在掌握方法之后,还能言之有理。三重素质、重能力、重方法的综合素养培养。在公共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人文素质类课程还是

体育、数学、思修、毛概等课程都可从重素质、重能力、重方法这三

个方面来进行改革。例如我们的《口才与写作》课程在解说口

才训练部分,要求学生上交的解说视频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即兴解说口

才能力,还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剪辑制作视频,小组合作的团结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无论从素质、能力,还是方法的训练都能让学生有所学,或学以致用。三、结语综上所述,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既是迫切需要的,同时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

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提高学生基本综合素养的同时,对于学生的情商及将来毕业的实际能力提高也将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参考文献[1]李晓锋.高校公共基础课现状及改革思考[J].高等理

科教育,20131108-111.[2]郑乾生.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改革探讨[J].教育评论,201411117-119.[3]招耿春.科学与人文不可偏废———论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410-13.[4]巩且.关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改革的思考[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

522-24.[5]孙中涛.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及原因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69-71,76.作者潘晨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人文学院

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

Unit four When is Easter?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four When is Easter ?Part A: Let’s spell。

教材分析:unit4的主题是When is Easter?主题是东西方节日及个人的生日。主题图通过学生们在教室里谈论母亲节、中秋节和生日的情境,呈现出本单元要学习的核心词汇和句型及其

语用环境,拉开了本单元学习的序幕。为学习单元 A.B部分的各个板块做好准备。而Let’s spell板块为我们呈现了字母组合th在单词中发/θ/和 /e/的规则。通过听音圈词活动,强化记

忆th的发音规则,巩固学习th的音形拼写对应关系。第三部分通过选择单词写句子,帮助学生按照发音规则拼写句子。这些设计符合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的突出了英语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学习英语已经有二年半的时间了,对于教材的特点和结构都比较熟悉。此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勇于尝试,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

有很强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对于学习英语的兴趣已经逐渐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设计理念: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突出英语核心素养,本节课我设计以情境教学为支撑,以学生小组合作为方法,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的点拨轻松掌握th的发音规则,并能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巩固学习th的音形拼写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的学习,观察,感知体验并自己归纳,突出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

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掌握字母组合th在单词中发/θ/和 /e/的规则。

2.学生能够根据th的发音规则读出生词。

3.学生能够按照th的发音规则拼读单词,并进一步提高在单线上抄写句子的能力。

4.引导学会发现、观察、体验学习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字母组合th在单词中发/θ/和 /e/的规则。

难点:学生能够根据th的发音规则读出生词。

学习方法:情境学习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单词卡片、评价奖章等。

教学过程:

一、Warm Up

1绕口令游戏。口舌之争。

【设计意图】拉近师生距离,愉悦学生心情。增进对彼此的认识,以便让课堂顺利开展,同时锻炼学生的齿舌灵活能力。

2. Greeting

T: Hello, boys and girls.

Ss: Hello, teacher.

二、lead-in

1.看情境图,引出三只小猪进考场的故事。学生发现这个故事中的每句话都有什么特点,小组合作读一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图的展示,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引出课题。

三、Presentation

1.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继续看情境,小组合作读句子,说说你发现了字母组合th有几种不同的发音,交流。

The first pig is thirteen.He likes maths.

The second pig is three years old.

He is thin.

The third pig has a birthdayon the fifth of April.

3.老师解疑,出示th在单词中的两种正确发音。

清辅音:/θ/

舌尖放在上下齿之间,气流由舌尖间的缝隙挤出,声带不振动。

浊辅音:/e/

舌尖放在上下齿之间,气流由舌尖间的缝隙挤出,声带振动。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学生以各种形式自由练习发音,展示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疑问,提出疑问。带着疑问学习新授,主题突出,学生的学习中心地位明显。由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打消疑惑,直奔主题,明确th的正确发音。

4.拆音法读单词。师生一起读。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明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理解知道单词的拼读规则。

5.小组合作分一分。

给单词正确的归类。

【设计意图】:及时了解学情,以便于掌控课堂。同时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突破重点。

6.质疑引导,发现规律。

教者做简单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规律。

清辅音:/θ/

1.单词是数词。

2.以th开头的单词。

3.以th 结尾的单词。

浊辅音:/e/

1.th后有er的单词。

2.单词是代词,冠词的单词。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归纳规律,以便在后面的学习中能举一反三。同时也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对学情的再次回查,突破难点。

四、Practice

1.继续来到情境图,三只小猪又遇到了问题,家谱图。怎么读呢?

学生展示。

2.三只小猪想送鲜花给妈妈。师生一起拍手说。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既可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对单词的熟练掌握程度。朗朗上口的chant再次让学生巩固体会th的发音。

五、Production

Choose,write and say.

【设计意图】:能够按照th的发音规则拼读单词,并进一步提高在单线上抄写句子的能力。

通过挑战天气预报员,熟练运用知识在日常生活中。

六、Sum-up

学生自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七、Homework

1(必做).Listen and imitate the listening twice.

(听录音并模仿两遍。)

2.(选做)Try to find out more new words about “th”.and read .

板书设计:

Unit four When is Easter?

A Let’s spell

清辅音:/θ/ three thin thirteen maths

浊辅音:/e/ this that mother brother

教学反思:

[浅谈,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其他论文文档]浅谈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浅谈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 论文关键词: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方案措施 论文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有幸得到各类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使得“精英教育”逐渐转化为“大众教育”,随之出现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良莠不齐等现象,给高职教学带来诸多问题。文章通过对江苏城市职业学院高职数学现状的分析,提出具体的高职数学改革方案,并且对改革具体措施提出几点要求,同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一、高职数学现状分析 1.高职学生数学学习现状 (1)学生本身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经过全国统一高考选拔后,中学学 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绝大部分被录入国家普通本科专业中继续深造,进入高职高专的学生多为高考中考分较低的毕业生,甚至还有少部分为高中未毕业或初中毕业生,其数学基础普遍较差,数学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普遍较弱,在中学数学中反复学习的失败,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和负面的情感体验,丧失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2)高职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缺少对高职学生学习的吸引力。传统的高等数学重视数学 的推理和演绎、定理的严格论证,这对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高职类数学有别于“学科类”教育,其是以应用为主,强调的是职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2.高职教师教学现状 (1)高职教师责任感、使命感均有所下降。随着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绝大部分高职院 校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课的教学和就业前的培训上,公共课的课时大大减少,其中包括了各类数学课,有的专业甚至撤销了数学课的开设,由此给师生造成了数学不再重要、可学可不学的错觉,数学老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无形中因受到打击而下降,从而也自然影响了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2)“纯理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恐惧。这种教育模式,对数学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来讲,无疑更加剧了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由于被动式的接受根本就失去了自己对数学的认识,教师只能通过为数不多的作业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不能做到及时为学生解惑,教学效果不佳。 3.我院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情况二、高职数学教学具体的改革措施 1.高职数学教育思想的转变

高职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高职课堂教学改革方案(试行) 我校自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来,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为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目的,规范化管理,扎实办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不适应人才培养需求。因此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 本次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在继续贯彻原有教学管理文件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强调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能力训练及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教师的创新精神,最终促进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范围及政策 本次课堂教学改革采取“以点带面”的原则,首先拿出几门课程进行改革试点,然后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最终全面铺开。本次参与课程改革的科目为《实用英语》、《经济数学》、《财务会计》、《数据库》四门课程,任课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自由申报。 三、内容及要求 本次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包括教案规范和课堂教学过程规范两个部分。 (一)教案规范 教案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必备教学文件。为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院要求教师上课必须有教案,并且为了确保教案的编写质量,特制定本规范和要求。 1、课程教案基本要素 (1)授课时间 (2)授课方式 (3)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4)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5)教学重点及难点 (6)教学基本内容纲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步骤 (7)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8)课后小结 (9)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2、教案基本要素说明

(1)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备课中应考虑“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整个课程或某一课堂的学习,预期达到的效果。 (2)教学内容:是指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研析,确定课程教学或课堂教学知识信息的总和及其重点、难点。 (3)教学方法:是教师把自己的学识传授给学生的手段。在教学中,教师不应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4)教学手段:是根据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教具及现代教学手段)、师生互动、学时安排、板书设计等的设计或选择。(注:教学手段含:板书设计及教具、图表、幻灯和录像、计算机、投影仪等的使用)。 (5)课后小结:课后自我总结分析是对课程教学中知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评价;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应用;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教学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 在这五个因素中,教学内容进程是整个教案的主体部分,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逻辑程序,又要划分出若干环节或步骤,并考虑到它们的时间分配、具体方法的应用,相互间的衔接、过渡,以及教学过程与板书的协调等等,充分反映教师教学设计思想,体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风格。 3、要求及格式 教案分为教案封面、教案首页、教案要求书写规范,基本要素齐全,具体格式请参见附表1(请认真按照填表要求填写),另附教案检查考核标准,见附表2 附表1说明: 第一张表为教案合订本的封面。 第二张表为教案合订本首页,请参照大纲编写,放在教案合订本第二页。 第三张表按每2课时编写,此表可按授课内容增加页数。 (二)课堂教学过程规范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除理论课教学外,还含实验课、实训课等 1、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理论阐述准确。做到思路清晰、观点正确、概念清楚、重点突出、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初探 [摘要]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高职院校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前提下,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正确把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创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将有利于创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幅度提高。 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普遍认识到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两方面 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1.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出发,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同时,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使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从而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近5年来,高职院校普遍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机制,探索工学交替、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与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 实践能力。 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现存的问题 1.高职院校虽然理论上采用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强调技能进课堂,明确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但受制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学科知识本位的影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没有从教学方式和课程导向上真正转变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模式。 2.由于教育部大力倡导推行工学结合,一些高职院校给所有的课程都贴上了“工学结合”的标签,要求所有的课程都要进行工学交替,套进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模板进行教学。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取得较好效果,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由于 不适合或不完全适合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而事与愿违。 三、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可行措施 (一)课程改革必须审慎选择重点专业 选择课程改革专业时必须审慎、科学、可持续,关键是考查其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所开设的课程是否具有改革的可操作性,其改革成果是否具有可对比分析和参考性。例如,有些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考证对接,主干课程全部为社会考证课程,如果强行进行课程改革,会致使学生失去考取证书的优势。而有些专业虽然近年很热门,各大院校争相开设招生,但办学历史短,招生人数少,甚至有

高等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如何为专业课服务

高等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如何为专业课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学生不仅要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专门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清楚地认识公共基础课在新的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找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树立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是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职公共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任,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和必备条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范和爱岗敬业品质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公共基础课必须成为专业课的基石。因而,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发挥基础性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学科教育模式,过分追求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特色,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

的培养,造成了公共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脱节现象。因此,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新理念。 我部承担了全院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用文写作、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等十几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同时还负责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学院运动会、体育活动的组织、协办工作。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教学工作及教学改革为核心、教学质量为目标、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素质教育为基础,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一体,教学科研相结合,同时坚持为专业教育服务、为素质教育奠基,夯实基础,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我部非常重视开展公共基础课教研活动,在公共教学部的全体教职员工中树立并强化“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意识,强化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理念,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提高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一、积极开展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改革。 1、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精神,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我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工作中作风严谨务实,积极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我们根据学院课程设置的状况,认为公共基础课教学要为专业课教学服务,公共基础课要

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在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运用数学建模可以有效提升高职数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因而,本文首先简单分析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数学建模的意义,然后着重探讨了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数学建模运用的举措。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就是按照具体问题基本规律,提出有益于求解的假设,接着创建明确的数学模型,借助工具与数学方式解决问题。在1980年左右,数学建模就已经在大学课堂中提出来了,通过长时间的发展,该种教学模式在部分专科以及本科院校中运用,是将来数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所以,对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数学建模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1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数学建模的意义 1.1拓宽学生眼界。数学运用范围甚广,数学建模能够在实际问题中使用,有益于帮助学生拓宽其知识面,增长见识。而如若要将数学建模的最大作用发挥出来,处理实际问题,就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数学知识,充分掌握各种类型的数学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应当对自然生物问题有一定的涉猎,因为多种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1.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数学建模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其创新意识,如此既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指导。数学建模其实就是经过构建新的模型,将学生创新方面的意识激发出来,再结合已有知识,经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统一。可是,构建模式并非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要教师的准确引导。数学建模活动不仅对学生思维的数量有要求,同时与思维的深刻性也是紧密相连的,往往需要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与分析等,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1.3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数学建模过程就是把实际问题通过数学方法表述的过程,必须要人们的思维主动参加。数学建模通常需要通过假设、变量引进、分析与综合等阶段,倘若不合格就需要持续修正一直到合格,屡次修正模型可以让其更加完善。学生按照自己所学的知识构建新的模型,这部分模型必须要经过检验,如此就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思考,重复验证,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其分析与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_1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数学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阵地,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探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同时还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高等数学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中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结合国家、省面向21世纪教改工程的实施,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使学生更好地获取高等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专业服务,为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

要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打好数学基础。 二、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目的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数学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阵地,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应用创新能力,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数学教学更具有专业“服务性”和人才培养的“职业性”,使学生能够通过数学思维和方法理性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真正实现高职数学教育的“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理念,从而更好地实现数学的工具价值与素质价值的有机结合。 三、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1.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高职教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准绳,切实贯彻“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时数。编选与专业联系紧密的例题和习题,淡化数学课本身的理论体系,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加强几何解释。降低深度,拓宽广度,抓住本质,突出应用,配合专业搞好课程开发。及时把学科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引进课堂,将教学内容的基础与创新,经典与现代恰当处理。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完整word版)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及总结

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及总结 一、根据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确定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方案 1.重视基本知识和素质的培养 根据本专业的知识要求,设置《车工工艺》、《车工技能训练》和《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三门专业主干课程,同时根据课程的需要构建了“普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理论课程体系。为了培养工艺施工的能力,设置了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机床控制技术等专业理论课程;时设置了相关专业选修课程,以保证前有基础后有延续,使学生真正全面了解本专业。 2.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和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第一线的中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类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实现”能力即把设计方案和图纸转化为产品、商品,也就是转化为社会物质财富的能力。这就要求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在制订的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占有较大比重,占整个教学计划任务的47%。 1)结合一线岗位要求,分析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实践技能,在主干课程后开设实训专用周。针对岗位技能,我们分为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三部分来实现。其中,基本技能部分主要包括与专业基础课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基本工种实训,共开设有焊接、电工、机械制图、数控车工、计算机绘图等五项实训内容,通过基本技能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机械类基本加工方法,机械制图与机械零件设计等基础知识。专业技能部分包括与专业主干课、专业模块课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

节,综合能力毕业设计与毕业综合实习。由于我们的理论课程是按照现场岗位要求来设置的,因此在主干课程后安排的实训即可以满足现场技能要求,也使学生经过实训后,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2)重要技能分层次进行,遵循“初步实践---理论学习---深层实践”的顺序进行组织。 如车工技能,要求学生具有熟练使用车床、进行工艺编制和工艺实施的能力,此能力要靠车工实训和“机械制造”课程来实现。过去的教学计划一般是在学生进校后的第一或第二学期安排五周机加工实训来完成,学生在机加工实训时,还没有任何机械制造技术的相关知识,五周实训仅仅是培养了其对机加工的感性认识和对机床的初步应用能力,后面学习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时没有实训,学生学完课程后,虽有了理论知识,但却不能再进行实践验证和实践加深,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我们在安排实践教学计划时,将原来五周的机加工实训调整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安排三周,在第一或第二学期进行,培养机床的初步应用能力和对机加工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两周安排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后进行,让学生在自己编制完加工工艺后自己上机床进行加工验证,并根据加工结果调整工艺方案或参数。经过这种“初步实践---理论学习---深层实践”的训练,学生的机加工技能和应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3)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在理论教学中设置课内实践教学,使学生及时掌握相关知识,比如在机械加工设备的教学中,针对多种加工设备的结构原理及安装调整,如果仅仅在课内的理论教学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在每种加工设备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课内实践,学生理解好掌握容易。 4)实施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抓好过程和结果控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建 职教广角 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5期 综合 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 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倡导在教学中,教师创建一定的学习情景,学生在情景中自主探索学习,并通过与学习伙伴的交流协作,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实现知识的获取与建构,即对当前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景、协作、会话、自主建构构成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四大要素。实践证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促进当今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较大的参考价值。本文就结合高职数学教学实际,谈一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活运用 一、灵活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创新高职数学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经历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思想是很好的。但由于高职数学课时较少、学生数学知识基础较差,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足,主动提出问题的人较少,若机械地套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会因为难度过大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同时,对数学基本技能的教学、基本观念的建立、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来讲,典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适用的空间也是很有限的。所以,在高职数学教学实际中,教师应结合传统教学模式的优 作者简介:温九祥(1964—),男,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数学教育教学。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温九祥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摘要:本文认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应利用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渗透进去,灵活地 应用建构主义的思想与方法,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9290(2012)0005-0088-03 —88—

大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创新教育研究, 2015, 3(4), 143-147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6e10402638.html,/journal/ces https://www.doczj.com/doc/6e10402638.html,/10.12677/ces.2015.34025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l Reform of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in Universities Hou Zhang, Zhiqin Ju, Gang Liu, Xiaokuan Zhang, Hui Zhao, Jiangang Liang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Received: Nov. 3rd, 2015; accepted: Nov. 17th, 2015; published: Nov. 20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6e1040263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thinking of teaching model reform is presented firstly. Then, it is emphasized with the steps and methods of the teaching model reform. Finall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form is illustrated, which will be helpful to teaching model reform of other kinds of courses. Keywords Teaching Model Reform, Exploration, Practice 大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张厚,鞠智芹,刘刚,张小宽,赵辉,梁建刚 空军工程大学,陕西西安 收稿日期:2015年11月3日;录用日期:2015年11月17日;发布日期:2015年11月20日 摘要 论文给出了大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重点阐述了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举措,最后给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收稿日期:2008-10-10 基金项目: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yb06128) 作者简介:章剑林(1966-),男,浙江嵊州人,副教授,硕士,E -mail :zhangjohn @vip 1sina 。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9卷第4期,2008年12月 Journal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C ommunications V ol 19N o 14,Dec 12008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 教学改革与实践 章剑林1,江锦祥2,刘青云1,邹玉金1 (1.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杭州 310018; 2.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112) 摘 要:本文首先指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分析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及其不足,提出了工学结合模式下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最后将它应用于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中图分类号:G 71210;G 718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34X (2008)04-0057-04 0 前 言 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在教育行政部门引导和有关教育专家指导下,经历了追求发展和不断探索的过程,经过多年努力,高职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以往开展的这些教育教学改革主要面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涉及到公共基础课的建设与改革项目相对较少,这对于如何贯彻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思想,实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全面建设和改革发展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相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如何做好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做好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特别是如何在“工学 结合”这个主题的前提下,开展公共基础课教学改 革和探索,是一项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1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 就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业内人士似乎都已经看到了我国高职教育特别是当前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情况下存在的不足和弊端,纷纷撰文或著书抨击高职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与此同时,各种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 111 公共基础课存在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脱节的 现象 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职业性不强,工学结合特征不明显。由于历史的原因,高职教学很多公共基础课源于本科教学,高职教学公共基础课相关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如何在当前倡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值得我们深思。高职公共课课程建设主导地位往往为非高

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的论文.

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的论文2019-05-27 论文关键词: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措施 论文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有幸得到各类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使得“精英教育”逐渐转化为“大众教育”,随之出现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良莠不齐等现象,给高职教学带来诸多问题。文章通过对江苏城市职业学院高职数学现状的分析,提出具体的高职数学改革方案,并且对改革具体措施提出几点要求,同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一、高职数学现状分析 1.高职学生数学学习现状 (1)学生本身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经过全国统一高考选拔后,中学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绝大部分被录入国家普通本科专业中继续深造,进入高职高专的学生多为高考中考分较低的毕业生,甚至还有少部分为高中未毕业或初中毕业生,其数学基础普遍较差,数学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普遍较弱,在中学数学中反复学习的失败,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和负面的情感体验,丧失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2)高职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缺少对高职学生学习的吸引力。传统的高等数学重视数学的推理和演绎、定理的严格论证,这对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高职类数学有别于“学科类”教育,其是以应用为主,强调的是职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2.高职教师教学现状 (1)高职教师责任感、使命感均有所下降。随着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课的教学和就业前的培训上,公共课的课时大大减少,其中包括了各类数学课,有的专业甚至撤销了数学课的开设,由此给师生造成了数学不再重要、可学可不学的错觉,数学老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无形中因受到打击而下降,从而也自然影响了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2)“纯理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恐惧。这种教育模式,对数学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来讲,无疑更加剧了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由于被动式的接受根本就失去了自己对数学的认识,教师只能通过为数不多的作业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不能做到及时为学生解惑,教学效果不佳。 3.我院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情况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

以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为例探索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摘要]文章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出发,分析了目前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为例,通过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高职课堂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落脚点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和核心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院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对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一、目前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教学方法缺少创新。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方法因循守旧,课堂教学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授课方法上,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主体,即使是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今天,有的课程也是多媒体课件一幅幅文字的电子黑板代替了粉笔黑板,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往往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智力发展。最终使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差,教学质量下降。

2.教学对象研究不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高职学生的研究不够,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高考中的低分段学生,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因高考成绩不理想才来高职院校学习,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对高职教育目标认识不清,对未来前途信心不足,失去了奋斗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课堂上睡觉、课桌下玩手机,玩电子游戏,迟到早退,缺课现象严重,这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把握不透。有的教师对实际岗位的工作情形不熟悉,不知道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有的从实际工作中来的教师对理论不熟悉,害怕讲错,往往照本宣科。有的老师对教学内容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没有完全弄清,课堂教学只能读书。有的年轻教师大多对教材内容不甚熟悉,但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而脱离教材,致使教学内容经常游离于教材之外,难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解决好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在高职课堂教学改革中作了一些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以人为本,确立高职课堂教学主体化的教学理念。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师的指导下的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

一、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 校公共基础课程一般除包含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类课程如毛泽东 思想概论简称毛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外,还包括大学体育、 军事理论、数学及人文素质类课程。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发达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工匠精神的提出,大家更多将目光转向了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越来越被轻视,越来越边缘化。除教育部规定的体育和思想政治类课程,其他语言文 化素质类课程也是越砍越少,甚至有个别院校语言文化类课程已形同虚设或已取消语言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更有个别高职类或者本科院校将语言文化类的公共课程看成是一个负累。大班教学、学生上课没兴趣、玩手机,任课老师照本宣科等各种现象层出不穷,随 着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比例冲突,公共课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作为普通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改革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底子差,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学校又 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入学率、竞争力、就业率等,所以教师更应主动地 进行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目前,公共课程在教学及改革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类课程不被重视。 各民办高职院校在公共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上都存在一个问题,即不被重视。若非有关学校荣誉,可能学校对公共基础类课程的 教学工作大都是忽视的。如果没有全国数学建模比赛,那么数 学课程的存在几乎就是占用教学资源;若非体育比赛类项目更易获奖、更易攻克,那么体育教学也似乎没什么需要突破改革的,而其中人文

素质类的课程像写作、大学语文类课程既不能获得荣誉,又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并无直接性体现,简直可有可无。因此,学校领导层面大都认为公共基础类课程占用了学生较多的学习时间,潜意识都觉得公共课都应该为专业课程让步,尽量压缩,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对公共课程的忽视。二学生对公共课程的学习态度明显区别于专业 课程。公共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因受限于大班教学,所以教学难 度更大。有时候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各 类教学方法搬进课堂,因大班上课人数众多,学生只能分组教学,教 学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写作类课程,教师一一点评批改的难度较大,只能个别讲解,整个学习氛围势必降低。同时大多数同学因专业教学老师的影响也普遍认为专业课程比公共课程重要,所以投入的热情、精力与积极性均比公共课更多。三任课教师思维受限,欠缺教学改革的动力和创新。公共基础课程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每年大多数的教学内容都近似或雷同,因此任课老师在教学上难免会存在懈怠情绪,部分内容重复讲,慢慢的也就失去新意。且任课教师经常同处于一个圈子,对于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也多为闭门造车,欠缺教学改革新意。在以上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改革的动力和创新方面都有所欠缺。根据以上公共基础类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公共课的教学改革也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首先,公共基础类课程是非常有必要开设的,人的 综合素质中最基本的综合素养能力都是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学习获得 的。而且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设置的职业核心能力中,公共基

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作用,并结合目前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现状,研究了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地位与作用,第二部分为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分析,第三部分为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具体措施的探索。 高职院校所要培养的,是首先具备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然后重点掌握在本专业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因此,我们在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深入贯彻“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注重实践环节,为专业服务。 一、课程地位与作用 作为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高职数学课程的地位显得举足轻重。高职数学课程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一是为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 高职数学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包括:函数的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的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论等,既是基础课,也是工具课。高职数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对于各专业及方向学习后续课程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是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服务。 数学是一门强调因果关系,富含缜密逻辑的课程,而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之处正在于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应用能力。学习数学不但可以掌握必备的实践知识,更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三是为提升学生的素质修养服务。 数学是哲学的延伸,而科学又是数学的延伸。社会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能力的竞争,而人的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竞争。数学对于培养一个人在思维的敏捷,道德的健康,品格的完善,素质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修养的形成等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数学是高科技,是思维体操,是科学的语言,是生活的必需品。 二、教学现状及分析 学生 一是底子薄。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是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等诸多原因不得以才报考的高职院校,学习基础不牢。

教学改革立项申请书---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表1 项目编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申请书 项目名称: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 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主持人: 申请学校:佳木斯大学 申请时间: 2011年3月30日 结题时间: 2013年4月30日 项目类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主持人联系电话: E-mail: jmszyf@https://www.doczj.com/doc/6e10402638.html, 黑龙江省教育厅制

一、成员 主持人 姓名 张玉峰性别男年龄45 职称教授 主要教学改革与科研经历 主要教改课题: 1.1999-2001佳木斯大学教务处课题?电专业基础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主持2. 2005-2007佳木斯大学教务处课题?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改革?主持3.2006-2008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主持主要科研课题: 1.2001年81681部队课题?基于新训练科目的起倒靶电控系统设计?主持2. 2009年佳木斯大学科技处课题?太阳能路灯智能控制器?主持3.2009年佳木斯大学科技处课题?同步喷雾控制系统的研制?参与4.2010年佳木斯大学科技处课题?N种典型电路仿真分析方法及研究?参与主要教学、科研获奖: 1.?电专业基础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获2001年佳木斯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2.?《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获2008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三等奖主持3.?一种射击靶控制系统?2009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主持4.?一种靶体及射击靶控制系统?2009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主持 项目组其他成员 姓名性别年龄单位职称学位项目分工 王全男41 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学院副教授硕士寻求校企联合、电子工艺实习基 地建设 张玲玉女36 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学院副教授硕士完成项目方案的实施、完成项目论文写作发表 李凤霞女33 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学院讲师硕士完成项目方案的 实施 赵化启男37 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学院副教授博士完成项目方案的 实施

高职教学改革发展思路

基于高职教学改革发展思路之探究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伴随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担负着培养我国应用性人才的重任。深化高职办学特色,提升教学质量,是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的历史使命。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高职教学改革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学;改革发展;思路探究 作者简介:宋秀英(1974-),女,四川乐山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学、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1)35-0018-02 培养应用性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它担负着为专业服务和素质培养的双重重任,尤其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高职“教”与“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特别是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致使高职学生基础理论参差不齐,个体差异加大,多数学生对各科目学习往往难以接受。“根据当前学生的现状,要提高教学质量,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理论、掌握技能的积极性,架起人才与市场之间桥梁,必须实行分层教学,推进高职教学改革。”[1]尽管多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在高职教育与教学改革中作了大量的努力及多方面的尝试,但收效甚微。笔者呼吁高职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分析高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到高职教学的“出路”,让高职教学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中焕发出它应有的光彩。

一、目前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学各自为政,没有制定尽可能统一的高职课程标准。随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职业院校集中了大部分精力放在专业建设方面,从而忽略了高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高职院校很少有时间开展跨校区的教学交流活动,不同学院同一个专业开设课程、课时和讲授内容往往会因为各个学院的重视程度导致差别很大,没有制定尽可能统一的高职课程标准,制约了高职教学的快步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落后。本来“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学习期间学会如何猎取知识,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课题。”[2]然而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各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致使上公共基础课的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陡增。高职教师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很少有时间有机会与外界加强交流合作,没有太多的精力学习现代职业教育,不能及时地进行教育理论的更新,影响了高职院教学的向前发展。 (三)高职院校教学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专业的需求。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它不是狭义的就业教育,而是同样要体现马克思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主题的。作为基础课,以提高学生的基础性素质为任务,教师一方面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另一方面要训练学生的核心能力。高职教学要为专业课程做好服务,保证专业课的顺利进行。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为专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作者:柯东林 来源:《职业·下旬》2011年第05期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目标,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其他综合素养的形成。根据教高16号文件精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技能目标上,所以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都非常注重专业课程设置,而对公共基础课程采取压减课时或干脆砍掉的方法。这直接影响到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甚至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提高。但无论怎么样,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和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需要,合理地进行调整和改革,既为专业发展服务,更为整体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服务。 一、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目标、新要求 遵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提高教学质量逐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各学科、各专业教学乃至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都应该根据《纲要》的精神,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摆在首要位置,并作为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如何改革,涉及公共基础课程安排、课堂教学及专题讲座、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诸方面。可以说,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提高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是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公共课部都十分关注的事情。结合笔者所从事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实践,首先必须弄清高职学生这个特定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基本知识目标任务;然后结合专业特点,确立技能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学生个性特点,确立拓展目标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特定对象”施教。 高职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一样具有当代青年的共同特点,但又有其特殊性。文化基础较差,入学成绩普遍较低;其次,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和学习习惯不好,人生的目标还较模糊。但是这一特定群体在接受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又不同于其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侧重于高技能培养目标,所以在公共基础课程教育教学中一定要突出高技能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制定有效、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高职学生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接受实践的反应能力较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应依据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对实践知识的需求,这对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应从教学计划安排、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每节课堂教学要做到服从和服务学生的实际和专业发展的实际、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未来就业方向等,由此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在人才素质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二、架起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桥梁,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