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贡赎人、子路受牛

子贡赎人、子路受牛

子贡赎人、子路受牛
子贡赎人、子路受牛

《吕氏春秋》中有关于“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原文如下: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翻译过来大意是:

鲁国法律规定,如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出钱赎回来,事后可由国家报销赎金.孔子的学生中有个叫子贡的,是个富商,一次他到诸侯国去,顺便响应国家号召,赎了一个同胞回来,事后却拒绝了国家支付的赎金.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人家送一头牛谢他,他老实不客气地收下了.

子贡赎人而不肯要按照法律应得的奖金,孔子说:唉,从此不会再有人替鲁国人赎身了.子路救人后欣然接受了别人送给他的牛,孔子知道后很高兴,说:从此这样的救人的事情会更多.

现在的教育是由那些一根筋、木头脑袋、缺乏严谨的教育者们掌控着,他们出的很多看似牛逼轰轰的题目会让受教育者尤其是年轻人无所适从,因为很多东西超出了他们的知识范围.

要以一个历史人物或经典著作故事作文就必须给学生交代清楚相关的故事和人物在那个时代的背景和文化,而不是简简单单给出一个故事就去让学生们解读,如果学生们不懂的话,必然会以现代人或自己的想法去瞎编乱造,其实幼稚的不是学生,而是出题的老师.

这个故事很简单,但是要写出一篇言之有物的作文就要了解一下孔子和儒家学说.其实孔子的儒家学说最关心的是文化,他在评价一个事件的好坏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像我们今天一样只是评价这个事件本身或者人物的好坏,他更加关心的是这个事物的人文意义,简单地讲就是社会影响,这才是孔子要评论这两件事和他的两个学生的目的.

也就是说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做好事不仅要见义勇为,还要考虑这个事怎么做才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影响,尽量避免虽然做了好事却反而出现不好的影响.儒家所倡导的树立榜样、择善而从,都是从人文意义出发的.老师要是给学生交代不清楚这一点,怎么可能会让学生不迷茫?

关于子贡赎人的故事介绍

关于子贡赎人的故事介绍 子贡是孔子门下的学生,善于辩论,且有政治头脑,外交辞令信手拈来,曾任鲁国、 卫国的国相,不仅如此子贡还是一个商人,在曹国与鲁国之间进行贸易,是孔子弟子中的 最有钱的人。在历史上发生过子贡赎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鲁国。 鲁国有一个法律,如果鲁国国人在其他诸侯国沦为奴隶,鲁国人只要能把这些人从国 外赎回来,那就可以向鲁国国库要奖励和金钱的补偿。子贡把鲁国人从其他国家赎回来后,并没有向鲁国要钱,当时孔子指出子贡做错了,孔子说子贡用钱将鲁国人赎回虽然对子贡 本身没有多大的损失,但是他不向鲁国索取金钱的行为间接的使鲁国的人不去赎回自己的 同胞了。而子路当时救了一名落水者,那人处于感谢送了子路一头年,子路手下了,孔子 又说鲁国人从此会救溺水者了。 子贡赎人的故事是想告诉我们不要去打破法律平衡,鲁国本来就有赎人领赏金的法律,救人者不仅能得到众人的称赞还能得到酬劳,是一件名利双收的事情,但是子贡使鲁国人 如果不拿钱则经济损失,但拿钱的话就会遭到别人的非议,所以大家都愿意去救人了。 子贡的真实名字端木赐,因为他的字子贡,所以别名叫做子贡,子贡不但在成绩和政 绩方面有着不小的成就,而且在理财和生意上也有着卓越的成绩,但是他的性格十分的古怪。孔子学术授于老子,他经常带领子贡去周游列国。 子贡那张嘴能言善辩,所以为自己争取了不少的机会,孔子对他的评价很高,而且子 贡对孔子十分的谦虚,每当孔子拿他跟颜回比较的时候,由于子贡对颜回有着较深的了解,也知道孔子很得意颜回,所以每次孔子说这个问题,子贡总是谦虚地听教。 有一天子贡对孔子说,我的柜子里有一块美玉,我是继续把美玉收放起来呢?还是找 一个有眼光的买者把美玉卖掉呢?孔子不懂得经商,为什么子贡还要问孔子这种问题呢?子 贡的心里认为,像孔子这样学术渊博的人,绝对不会是一个贪官,但是却不愿意出来做官,不愿意为天下人付出,古代的君子个个都配有美玉,因为那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子贡就借 物喻人。孔子回答子贡说卖掉吧,要是打算把它卖了的话,一定要等遇到欣赏他的人再卖。于是子贡明白了,孔子并不是不愿为天下人做事,而是在等待欣赏他的人,不要遇到不识 货的人,把好好的美玉看成了玻璃。 在孔子的回答中,子贡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明白了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其意思就是,不管你再怎么优秀,等遇到欣赏你的人,再去为他服务,如果是不懂欣赏的人,大可 不必着急,等待合适的时机即可。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对待商业一直都是处于打压状态,所以,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不 会富有,也不会与商业扯上关系。但是,子贡却是与众不同的,他是学者,也是富有的商人。

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多维解读及范文

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多维解读 【文题】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上来。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赞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在外国沦为奴隶的人被赎回来。因为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所以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要求:全而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 【简析】 这段文字叙述了两件类似的事情,“救人受牛”和“赎人不报账”,涉及了孔子、学生一、小孩、小孩的父亲、大家、学生二、鲁国奴隶、鲁国政府等可谓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对这类材料的解读,可以从“人物角色”出发,连线现实逆向思考出新意。 【想之“初”】 将材料中出现的人物进行分类,通过对人物的解读开启思维。 1?关于子路与子贡(做事者):

根据《吕氏春秋察微》记载:“救人”的学生为子路,“赎人”的学生为子贡。原文如下: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相关资料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小孔子9岁。孔子的得意 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初仕鲁,后事卫。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这段记载说出了子路的三个特征:性格粗鄙,直率,喜欢勇力。 孔子的学生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字。卫国人,小孔子31岁。善于经 商,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子贡利口巧辞,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 孔子在《论语先进》中评价子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意思是说子贡他不听我的话,跑去做生意,结果他总能赚钱。 ?探究思考: 思考一:子路救人的动机。网络上一篇题为《素食培训收费乎?免费乎?》的文章里写道:有人掉进河里,亲人在岸上喊,如果能救上他,就送一头牛作为报酬,子路听了马上跳下水救起那个人,高兴地接受了报酬。这段文字似乎让我们感觉子路是为了那头牛才去救人的。

三辩总结陈词

三辩总结陈词 四、关于物质奖励的标准问题答:说到标准,那就来说标准,我也请对方辩友给我一个衡量标准,告诉我今天我帮老师擦黑板,要给一个什么样的精神奖励,明天我帮邻居倒垃圾又要给一个什么样的精神奖励呢?五、对方辩友提出的什么经费问题啊,操作问题啊,答:我们都没有必要予以考虑,因为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更加注重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而不是如何给什么样的物质奖励。(ps:根据现场情况,斟酌下。。。。。。)下面,我来总结我方观点,针对今天的辩题,我方的观点是:对积极分子的奖励应该更加注重物质奖励。第一,不知道对方辩友有没有听说过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子贡赎人的故事讲,春秋时代鲁国规定,凡鲁国人看到本国人在他国沦为奴隶,可以将之赎回,费用由国家补偿。子贡赎买了一个奴隶,但他“发扬风格”,拒绝了补偿。世人夸子贡高尚,但孔子却责备子贡阻挡了人们继续赎买奴隶的好事。子路受牛的故事讲的是,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人家酬谢他一头牛,他收了下来,孔子称赞弟子做的对,说以后鲁国救人的人会更多。孔子对这件事情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奖励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结合物质利益去做,任何时候只讲精神奖励,不讲物质奖励,甚至以精神奖励来抵消和冲刷物质奖励,人为地制造物质和精神的错位和背离,久而久之便会使人们丧失精神追求,窒息进步的动力,即便是再

好的道德行为也不会有人去光顾。对那些积极分子,我们不仅要给予精神奖励,更重要的是要给予实实在在的的地位和物质奖励,使这些积极分子受到组织和社会的真正肯定,以此形成一个比工作比贡献的良好风气。我想说,万世师表的孔子更加支持物质奖励,那么对方是否是在反对孔子的言论呢? 第二,在关于马克思的思想论著中所说到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基于我国的国情、社会发展的不充分,我们应当对积极分子的奖励更注重于物质上的奖励。并且从哲学层面上探讨,世界是物质的,精神奖励固然重要,但是奖励的具体表现形式还是要通过物质来表达。不管是现在还是古代,对于英雄的褒扬还是要落实到物质奖励上,比如说宝剑配英雄,鲜花赠美人,现在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对于优秀运动运的奖励形式是物质的奖牌,拳击场上,对于最优秀的拳击手的奖励是金腰带。这些奖励都是物质的。如果只讲牺牲奉献精神,不讲物质利益,就是片面的唯心论。物质作为精神的载体,是一种更长久更有效的手段,在日益物质化的社会,当今深受人们关注的物质才是最好的引导剂。俗话说“人性向善也趋利”。 物质决定意识,唯有利用物质才能来动其精神层次的提高。第三,从物质奖励在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1)物质需要是人的基础需要,衣食、隹、行等条件的改善,对调动人的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2)强化按劳分配的观点。物质奖励是对积极分子作出的奉献的补偿分配的观点,这一观点是符合多劳多得的分配

三辩总结陈词

三辩总结陈词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三辩总结陈词 对积极分子的奖励应该更加注重物质奖励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晚上好。 刚才,对方辩友言辞凿凿,雄辩滔滔,实在令人佩服,但我依然要指出你方的几处错误。 (针对反方自由辩中可能会问的问题的反驳点:) 一.对方片面地强调“物质奖励”就是“金钱”。 答:物质奖励难道只是给钱吗您是不是把物质奖励理解的太过狭隘呢我们说的物质奖励中,金钱奖励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颁发"雷锋证书"或是公开表扬赠送小礼物等一系列行为都是物质奖励啊!就算这些东西价值不高,难道不能够在精神上给予好人好事以肯定和赞扬吗 二.对方辩友总是说积极分子价值观高尚,并不要求回报,但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对积极分子的奖励是更加注重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讨论的并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何者为重的为题。给予物质奖励并不意味着要求积极分子把物质作为追求的目的,但作为社会整体而言,给予物质奖励就是让积极分子们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和认可。或许你们会说更注重物质奖励积极分子,显得太功利了,但是奖励,不仅仅是为了奖励,也是为了鼓励大家更加努力积极。有什么方法比奖励更直接的吗而往往物质的奖励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率的。 三.对方辩友在整场辩论中向我们侃侃而谈价值导向的作用。对方辩友一直都在告诉我们,给予物质奖励会导致人们在这个物质横流的社会变得更加功利化,做什么好事的目的都是冲着物质奖励而去的,会变得物质化。可是对方辩友却始终没有为我们论证出这两者之间的到底存在哪些必然关系。请各位在场观众和我一起来想一下,在我们帮

高中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吕氏春秋》里记载了“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 鲁国法律规定,如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出钱赎回后可由国家报销赎金。孔子的学生子贡在其他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事后却拒领国家支付的赎金。大家都交口称赞,孔子说:“唉,从此不会再有人替鲁国人赎身了。” 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人家送一头牛谢他,他不客气地收下了。大家都嘲笑子路,孔子说:“从此这样的救人事情会更多。” 中国文化中的“义利之辨”由来已久。读了上面文段,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把你的思考写成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 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 雅典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但我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说不定我们2008年还会因此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呢。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无独有偶,来华赚得巨资的皇马队员不也在去年SARS流行时将集体签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给了中国慈善协会了吗?

辩总结陈词

三辩总结陈词 对积极分子的奖励应该更加注重物质奖励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晚上好。 刚才,对方辩友言辞凿凿,雄辩滔滔,实在令人佩服,但我依然要指出你方的几处错误。(针对反方自由辩中可能会问的问题的反驳点:) 一.对方片面地强调“物质奖励”就是“金钱”。 答:物质奖励难道只是给钱吗?您是不是把物质奖励理解的太过狭隘呢?我们说的物质奖励中,金钱奖励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颁发"雷锋证书"或是公开表扬赠送小礼物等一系列行为都是物质奖励啊!就算这些东西价值不高,难道不能够在精神上给予好人好事以肯定和赞扬吗? 二.对方辩友总是说积极分子价值观高尚,并不要求回报,但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对积极分子的奖励是更加注重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讨论的并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何者为重的为题。给予物质奖励并不意味着要求积极分子把物质作为追求的目的,但作为社会整体而言,给予物质奖励就是让积极分子们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和认可。或许你们会说更注重物质奖励积极分子,显得太功利了,但是奖励,不仅仅是为了奖励,也是为了鼓励大家更加努力积极。有什么方法比奖励更直接的吗?而往往物质的奖励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率的。 三.对方辩友在整场辩论中向我们侃侃而谈价值导向的作用。对方辩友一直都在告诉我们,给予物质奖励会导致人们在这个物质横流的社会变得更加功利化,做什么好事的目的都是冲着物质奖励而去的,会变得物质化。可是对方辩友却始终没有为我们论证出这两者之间的到底存在哪些必然关系。请各位在场观众和我一起来想一下,在我们帮助老奶奶过马路的时候、当我们为同学不能早起的室友去食堂大早餐的时候,我们是因为为了获得老奶奶和室友的称赞而去做的吗?我们是出于物质和功力的需要还是出于自己的爱心呢?结果不用我说。可见对方辩友第二点的逻辑存在很大的谬误。 四、关于物质奖励的标准问题 答:说到标准,那就来说标准,我也请对方辩友给我一个衡量标准,告诉我今天我帮老师擦黑板,要给一个什么样的精神奖励,明天我帮邻居倒垃圾又要给一个什么样的精神奖励呢? 五.对方辩友提出的什么经费问题啊,操作问题啊, 答:我们都没有必要予以考虑,因为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更加注重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而不是如何给什么样的物质奖励。 (ps:根据现场情况,斟酌下。。。。。。) 下面,我来总结我方观点,针对今天的辩题,我方的观点是:对积极分子的奖励应该更加注重物质奖励。 第一,不知道对方辩友有没有听说过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子贡赎人的故事讲,春秋时代鲁国规定,凡鲁国人看到本国人在他国沦为奴隶,可以将之赎回,费用由国家补偿。子贡赎买了一个奴隶,但他“发扬风格”,拒绝了补偿。世人夸子贡高尚,但孔子却责备子贡阻挡了人们继续赎买奴隶的好事。子路受牛的故事讲的是,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人家酬谢他一头牛,他收了下来,孔子称赞弟子做的对,说以后鲁国救人的人会更多。孔子对这件事情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奖励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

子路拯溺

《吕氏春秋》记载了两个关于孔子的故事——子贡赎人和子路拯溺。原文是这样的: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意思是说,鲁国有法律规定:鲁国人如果在国外沦为奴隶,把他们赎出来的人,可以从国库报销赎金。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为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孔子能从细小处看到结果,这是由于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观察得远啊。 做好事应该是很轻松平常的事情,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金钱和精力,随处可做,随手可做,每个人都可以去做,这样,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就会大大提高。子贡赎人后不收取国家赔偿金,从大众的角度就是提高了这个行善的标准,因为每个人不是都像他那样有钱。虽然短期内对自己的个人形象有很大提高,但是对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来考虑,这无疑是一种自私和显富的不良之举。 现在的报道总是喜欢报道一些多年做好事的人,最后得了绝症什么的,好像做好事的最终结果就是没有什么好的归宿,为什么非要这样报道呢?无非是想获取更多人的关注,打动更多的人,可是非要这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这样做的后果最终是在大众的心目中形成了做好事没有什么好的结果,得了绝症,或者贫困潦倒,与其如此,不如不做,这难道不是起了负面作用吗? 行善做好事,虽然是一件小事,一方面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另外一方面呢,是可以形成好的社会风气,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媒体的报道对于社会的导向具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如何报道慈善公益事业,需要我们很好的思考一下。对于善行应该弘扬,发扬其精神,让更多的人希望加入其中的行列,而不是只是观望,或者认为是少数一些人的事情,与己无关,或者总是被动的,不能够心甘情愿,那么舆论的导向作用是不是应该很好的发挥一下呢?我们每一个人呢?也不是对此就无所作为。对于别人的善举多提及,和别人多沟通,多交流这方面的事情,也是一种弘扬。 关于遗失物的拾得人是否有权获得报酬的问题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正在审议的物权法草案对此采取了未置可否的态度——虽然没有赋予拾得人要求获得报酬的权利,但明确了所有权人、遗失人按照承诺支付报酬的义务。立法者的审慎态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种普遍存在的顾虑,人们担心如果拾得人纷纷索取报酬的话,这是否会对一直被视为传统美德的“拾金不昧”产生破坏性的冲击。 其实立法者的这一困惑,孔夫子早在几千前就阐述过他的观点。子贡赎人而不肯要按照法律应得的奖

子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全文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子贡赎人与子路受牛

子贡赎人与子路受牛 目录 1第一例 (1) 1.1原文 (1) 1.2翻译 (1) 1.3释义 (2) 2第二例 (5) 3第三例 (7)

1 第一例 《子贡赎人》,出自《吕氏春秋·察微篇》。1.1 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鲁人必多拯溺者。 1.2 翻译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

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1.3 释义 鲁国有一道律法——凡是有见到鲁国人在他国沦为奴隶者,自己垫钱将其赎回,可从鲁国领取赏金报酬。 很多被人当做牛马使唤的鲁国人奴隶因此而获救。

子贡也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不去接受赏金,鲁国上下听说这件事后纷纷称赞他重义轻财。子贡也觉得做了善事而不求财物回报是更高的善举,因此十分得意。 他的老师孔子听说了这个消息,却十分生气,对子贡说:“你做这件事实在愚蠢啊!”子贡既委屈又疑惑,不懂孔子为何骂他。孔子说:“你仍然不明白道理啊。你只看到了现在,却看不到未来。只看到了眼前方寸,却看不清大局整体。让我来告诉你失误之处吧。鲁国人被人赎回,赎人者领取应得的酬报,这是平衡的规矩道理。奴隶获救,救人者也被人称赞,也能得到应得的酬劳。现在你把它打破了,日后人们赎回奴隶,若领取赏金,可能会受到别人的嘲笑,被当做贪财之人。若不领取赏金,虽然会得到称赞,但却会白白蒙受金钱损失,鲁国富翁少,平民多,许多平民是难以承担这些损失的。这么一来,救了奴隶后,要么

从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看孔子的道德标准

从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看孔子的道德标准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导读】列宁说得对,只有什么事都不做的人才不犯错误。世上哪有不做事的人呢?所以没有不会犯错的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其实,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错或不知悔改的人。 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当属颜回、子路和子贡。不过,孔子对他们的行为褒贬不一,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道德标准。 颜回听老师讲学,从不提反面意见或什么疑问,可是他退下来之后,他私下的言论,对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更令孔子满意的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也就是说,颜回不但听话,好学,聪明,而且安贫乐道,他成天躲在破巷子里哪儿也不去,天天思考人生的要义,有口饭吃,有碗水喝,也就心满意足了。在孔子看来,颜回是最大的好人,一个人生于乱世,能呆在屋里不出去添乱就是最大的道德。正如帕斯科尔所说:世上一切灾难都起于人不肯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做一棵思想’的芦苇。颜回则有芦苇之风,他的所作所为,就连孔子本人也做不到。 坐而论道,只空谈,不做事,不惹是生非,孔子认为是大好人。而对善于做好事的子贡和子路,孔子又如何评价呢? 有两件事足以能说明孔子的道德标准,一是子贡赎人,一是子路受牛。 据《吕氏春秋》(《察微》篇)记载,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垫付赎金赎人后,可以到国库中领取赎金。有一次,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给他的垫付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垫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 有一天,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为了答谢他,送给他1头牛,子路竟收下了。孔子说:这样一来,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认为,子路的行为是对的,这种行为是在倡导一种规则,即善有善报,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子贡的行为是错的,报销垫付赎金是国家为了达到救赎国人而制定的一种规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子贡那样的觉悟和财力,子贡的所为,把这条规则打乱了,以后其他人就不会愿意为赎人而垫付赎金了。社会秩序要靠规则来维持,无论何人都应该遵循规则,否则,规则一旦打破,天下必乱。 这就是孔子所谓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的道德标准。 有专家分析道,子贡的高标道德把原本平淡无奇、人人都能够做到的道德,拔高到了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使得代付赎金后收回赎金的道德,(与子贡相比)变成了不道德了。如果把一件合于道德的善事,变成了不道德,谁还会去做呢?这也许就是孔子批评子贡而表扬子路的原因吧! 有学者则进一步说,赎人而不受金,这叫做好事无私奉献;救人而受其牛,这似乎有点替人消灾、拿人钱财的嫌疑。子贡这样的人,历朝历代都是

“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

《吕氏春秋》中有关于“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原文如下: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翻译过来大意是: 鲁国法律规定,如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出钱赎回来,事后可由国家报销赎金.孔子的学生中有个叫子贡的,是个富商,一次他到诸侯国去,顺便响应国家号召,赎了一个同胞回来,事后却拒绝了国家支付的赎金.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人家送一头牛谢他,他老实不客气地收下了.子贡赎人而不肯要按照法律应得的奖金,孔子说:唉,从此不会再有人替鲁国人赎身了.子路救人后欣然接受了别人送给他的牛,孔子知道后很高兴,说:从此这样的救人的事情会更多. 现在的教育是由那些一根筋、木头脑袋、缺乏严谨的教育者们掌控着,他们出的很多看似牛逼轰轰的题目会让受教育者尤其是年轻人无所适从,因为很多东西超出了他们的知识范围.要以一个历史人物或经典著作故事作文就必须给学生交代清楚相关的故事和人物在那个时代的背景和文化,而不是简简单单给出一个故事就去让学生们解读,如果学生们不懂的话,必然会以现代人或自己的想法去瞎编乱造,

其实幼稚的不是学生,而是出题的老师. 这个故事很简单,但是要写出一篇言之有物的作文就要了解一下孔子和儒家学说.其实孔子的儒家学说最关心的是文化,他在评价一个事件的好坏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像我们今天一样只是评价这个事件本身或者人物的好坏,他更加关心的是这个事物的人文意义,简单地讲就是社会影响,这才是孔子要评论这两件事和他的两个学生的目的.也就是说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做好事不仅要见义勇为,还要考虑这个事怎么做才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影响,尽量避免虽然做了好事却反而出现不好的影响.儒家所倡导的树立榜样、择善而从,都是从人文意义出发的.老师要是给学生交代不清楚这一点,怎么可能会让学生不迷茫?

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多维解读及范文

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多维解读及范文 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多维解读 【文题】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上来。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赞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在外国沦为奴隶的人被赎回来。因为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所以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 【简析】 这段文字叙述了两件类似的事情,“救人受牛”和“赎人不报账”,涉及了孔子、学生一、小孩、小孩的父亲、大家、学生二、鲁国奴隶、鲁国政府等可谓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对这类材料的解读,可以从“人物角色”出发,连线现实逆向思考出新意。 【想之“初”】 将材料中出现的人物进行分类,通过对人物的解读开启思维。 1.关于子路与子贡(做事者): 根据《吕氏春秋察微》记载:“救人”的学生为子路,“赎人”的学生为子贡。原文如下: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相关资料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人,小孔子9岁。孔子的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初仕鲁,后事卫。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这段记载说出了子路的三个特征:性格粗鄙,直率,喜欢勇力。 孔子的学生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字。卫国人,小孔子31岁。善于经商,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子贡利口巧辞,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 孔子在《论语先进》中评价子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意思是说子贡他不听我的话,跑去做生意,结果他总能赚钱。 ●探究思考: 思考一:子路救人的动机。网络上一篇题为《素食培训收费乎?免费乎?》的文章里写道:有人掉进河里,亲人在岸上喊,如果能救上他,就送一头牛作为报酬,子路听了马上跳下水救起那个人,高兴地接受了报酬。这段文字似乎让我们感觉子路是为了那头牛才去救人的。 思考二:子路的性格对他救人以及接受奖赏的影响。根据资料,可知子路是勇敢的,直率的。他救人可能不是为了得到那头牛,他接受那头牛时可能也没想到别人的评价,只是率性而为。这才是真实的子路。

关于子贡赎人的故事介绍

关于子贡赎人的故事介绍 子贡是圣人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是后世所称的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下面是本人为你搜集子贡赎人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子贡赎人的故事 子贡是孔子门下的学生,善于辩论,且有政治头脑,外交辞令信手拈来,曾任鲁国、卫国的国相,不仅如此子贡还是一个商人,在曹国与鲁国之间进行贸易,是孔子弟子中的最有钱的人。在历史上发生过子贡赎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鲁国。 鲁国有一个法律,如果鲁国国人在其他诸侯国沦为奴隶,鲁国人只要能把这些人从国外赎回来,那就可以向鲁国国库要奖励和金钱的补偿。子贡把鲁国人从其他国家赎回来后,并没有向鲁国要钱,当时孔子指出子贡做错了,孔子说子贡用钱将鲁国人赎回虽然对子贡本身没有多大的损失,但是他不向鲁国索取金钱的行为间接的使鲁国的人不去赎回自己的同胞了。而子路当时救了一名落水者,那人处于感谢送了子路一头年,子路手下了,孔子又说鲁国人从此会救溺水者了。 子贡赎人的故事是想告诉我们不要去打破法律平衡,鲁国本来就有赎人领赏金的法律,救人者不仅能得到众人的称赞还能得到酬劳,是一件名利双收的事情,但是子贡使鲁国人如果不拿钱则经济损失,但拿钱的话就会遭到别人的非议,所以大家都愿意去救人了。 孔子与子贡的故事 子贡的真实名字端木赐,因为他的字子贡,所以别名叫做子贡,子贡不但在成绩和政绩方面有着不小的成就,而且

在理财和生意上也有着卓越的成绩,但是他的性格十分的古怪。孔子学术授于老子,他经常带领子贡去周游列国。 子贡那张嘴能言善辩,所以为自己争取了不少的机会,孔子对他的评价很高,而且子贡对孔子十分的谦虚,每当孔子拿他跟颜回比较的时候,由于子贡对颜回有着较深的了解,也知道孔子很得意颜回,所以每次孔子说这个问题,子贡总是谦虚地听教。 有一天子贡对孔子说,我的柜子里有一块美玉,我是继续把美玉收放起来呢?还是找一个有眼光的买者把美玉卖掉呢?孔子不懂得经商,为什么子贡还要问孔子这种问题呢?子贡的心里认为,像孔子这样学术渊博的人,绝对不会是一个贪官,但是却不愿意出来做官,不愿意为天下人付出,古代的君子个个都配有美玉,因为那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子贡就借物喻人。孔子回答子贡说卖掉吧,要是打算把它卖了的话,一定要等遇到欣赏他的人再卖。于是子贡明白了,孔子并不是不愿为天下人做事,而是在等待欣赏他的人,不要遇到不识货的人,把好好的美玉看成了玻璃。 在孔子的回答中,子贡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明白了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其意思就是,不管你再怎么优秀,等遇到欣赏你的人,再去为他服务,如果是不懂欣赏的人,大可不必着急,等待合适的时机即可。 子贡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对待商业一直都是处于打压状态,所以,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不会富有,也不会与商业扯上关系。但是,子贡却是与众不同的,他是学者,也是富有的商人。 子贡是个十分聪慧的人,他在经商方面很有天分,善于通过对市场的前期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对未来的商业行情

论语读后感&子贡赎人分析

作业: 一、800字小论文:《论语》读有感 二、思考题: 《子贡赎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正文: 一、论文 “小身材“,大智慧 ---《论语》选读有感 在这一学期里,我们选读了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中的几个篇目。虽说《论语》的篇目都不长,但看似短短的一篇里,孔子论述了治学,也包含了从治国,到为政,再到做人的种种思想与感悟。在这看似小小的篇目里,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中国历史上从汉武帝开始,就“独尊儒术”,以《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它的推崇。而在宋朝,宰相赵普曾称,他能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曾经说过:“《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可见,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俗话说“平凡之中见真情”,《论语》就是关注了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最先应该学习的,因为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今天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选择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我想,用读《论语》来净化心灵,修身养性是再好不过的了。 在治学方面,孔子秉承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孔子安于贫穷的心境很是难得,孔子曾经赞赏他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正是因为心中有道德的力

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 孔子最看重的东西是“仁”,他曾反复向他的学生强调真诚的仁爱之心,尤其是对父母之爱因为孝道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同样,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因此,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有博爱之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 孔子的只字片语,在平凡中见证了一部经典的诞生,也成就了一代儒家学派的大师。所以不见得长篇大论才会流芳百世,“小身材”往往也能成就大智慧。在当代,被利益充斥着的中国,只有追求最最纯粹的内心,才能对得起“文化大国”这一名号,才能不妄大师对我们的尊尊教导。 二、思考题: 1、《子贡赎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原文引用: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翻译: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规则更重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子路拯溺 孔子的学生子路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救起这个孩子。孩子的父亲送一头牛表示谢意,子路接受了这头牛。这就是“子路拯溺”的故事。 社会人士对此议论纷纷,认为子路太贪心。孔子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孔子认为,子路是正确的,因为他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而行政系统认可这件事,就能鼓励更多的人去解救处于危难中的人。 材料二: 子贡赎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销。 子贡是孔子门下最有钱的弟子之一,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一个鲁国奴隶,于是花钱把这个人赎了出来。子贡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高尚一些,于是把那些“收据”“发票”全部当众撕毁,他要自己承担所有的费用。这个行为轰动了社会。 子贡回国去见孔子,孔子吩咐学生说:“子贡来了你们拦住他,因为我不想再见到这个人。”子贡感到很委屈。于是他冲破阻挡,见到孔子。孔子说:“你的行为没有损害你自己的行为价值,却损害了国家的法律。因为你,从此,这个法律再也没有明确的社会效果了。”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试题来源】山西省长治市沁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规则更重要! 子路救牛受礼物,子贡赎人拒酬金,孔子表扬了子路,批评了子贡。因为孔子认为:子路受人以劝德,子贡谦让而止善。在孔子看来子路接受酬报,会鼓励更多的人行善。而子贡拒绝酬报,只成就个人名节,却可能令其他无力承担相应成本的人为难,而放弃行善。 同样是做了好事,却因为对待物质与金钱的态度不同而得到了孔子不同的评价。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 人们普遍认为,好事不能和“利”挂钩,或者不能“受人之大礼”。在国人的心中,

新材料作文(孔子对子贡、子路的赞和怒)

新材料作文 (孔子对子贡、子路的赞和怒)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上来。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应认真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健康的立意。(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学生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即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德与利的关系完全对立吗?这得看谁是最大受益者。 个人虽收受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袁隆平教授接受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金牌运动员获得重奖,难道我们会认为他们丧失了道德吗?国家设此重奖,是激励更多的科学家、运动员们为国作出更大贡献。据此,可这样立意: ⑴从做好事者一方来讲:做好事者不必藏藏掖掖,更不应苛求做了好事都不得留名不得图报; ⑵从受助者和得救人一方来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蒙惠而不萌感恩之心理当受到谴责,而恩将仇报则禽兽不如。做好事者接受感激也是对受助者人格的尊重,不让受助者脆弱的自尊旧伤添新创,让人家老感到欠情无以回报甚至连机会都不会有也是残忍的。所以,只要不是主观上的故意,接受回报,于公于私,都大有好处。圣人的见解很有现实意义。 【例文】满分作文 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引) 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提、析)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道理

三辩总结陈词

三辩总结陈词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三辩总结陈词 对积极分子的奖励应该更加注重物质奖励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晚上好。 刚才,对方辩友言辞凿凿,雄辩滔滔,实在令人佩服,但我依然要指出你方的几处错误。 (针对反方自由辩中可能会问的问题的反驳点:) 一.对方片面地强调“物质奖励”就是“金钱”。 答:物质奖励难道只是给钱吗您是不是把物质奖励理解的太过狭隘呢我们说的物质奖励中,金钱奖励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颁发"雷锋证书"或是公开表扬赠送小礼物等一系列行为都是物质奖励啊!就算这些东西价值不高,难道不能够在精神上给予好人好事以肯定和赞扬吗 二.对方辩友总是说积极分子价值观高尚,并不要求回报,但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对积极分子的奖励是更加注重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讨论的并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何者为重的为题。给予物质奖励并不意味着要求积极分子把物质作为追求的目的,但作为社会整体而言,给予物质奖励就是让积极分子们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和认可。或许你们会说更注重物质奖励积极分子,显得太功利了,但是奖励,不仅仅是为了奖励,也是为了鼓励大家更加努力积极。有什么方法比奖励更直接的吗而往往物质的奖励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率的。 三.对方辩友在整场辩论中向我们侃侃而谈价值导向的作用。对方辩友一直都在告诉我们,给予物质奖励会导致人们在这个物质横流的社会变得更加功利化,做什么好事的目的都是冲着物质奖励而去的,会变得物质化。可是对方辩友却始终没有为我们论证出这两者之间的到底存在哪些必然关系。请各位在场观众和我一起来想一下,在我们帮

助老奶奶过马路的时候、当我们为同学不能早起的室友去食堂大早餐的时候,我们是因为为了获得老奶奶和室友的称赞而去做的吗我们是出于物质和功力的需要还是出于自己的爱心呢结果不用我说。可见对方辩友第二点的逻辑存在很大的谬误。 四、关于物质奖励的标准问题 答:说到标准,那就来说标准,我也请对方辩友给我一个衡量标准,告诉我今天我帮老师擦黑板,要给一个什么样的精神奖励,明天我帮邻居倒垃圾又要给一个什么样的精神奖励呢 五.对方辩友提出的什么经费问题啊,操作问题啊, 答:我们都没有必要予以考虑,因为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更加注重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而不是如何给什么样的物质奖励。 (ps:根据现场情况,斟酌下。。。。。。) 下面,我来总结我方观点,针对今天的辩题,我方的观点是:对积极分子的奖励应该更加注重物质奖励。 第一,不知道对方辩友有没有听说过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子贡赎人的故事讲,春秋时代鲁国规定,凡鲁国人看到本国人在他国沦为奴隶,可以将之赎回,费用由国家补偿。子贡赎买了一个奴隶,但他“发扬风格”,拒绝了补偿。世人夸子贡高尚,但孔子却责备子贡阻挡了人们继续赎买奴隶的好事。子路受牛的故事讲的是,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人家酬谢他一头牛,他收了下来,孔子称赞弟子做的对,说以后鲁国救人的人会更多。孔子对这件事情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奖励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结合物质利益去做,任何时候只讲精神奖励,不讲物质奖励,甚至以精神奖励来抵消和冲刷物质奖励,人为地制造物质和精神的错位和背离,久而久之便会使人们丧失精神追求,窒息进步的动力,即便是再好的道德行为也不会有人去光顾。对那些积极分子,我们不仅要给予精神奖励,更重要的是要给予实实在在的的地位和物质奖励,使这些积极分子受到组织和社会的真正肯定,以此形成一个比工作比贡献的良好风气。我想说,万世师表的孔子更加支持物质奖励,那么对方是否是在反对孔子的言论呢 第二,在关于马克思的思想论着中所说到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基于我国的国情、社会发展的不充分,我们应当对积极分子的奖励更注重于物质上的奖励。 并且从哲学层面上探讨,世界是物质的,精神奖励固然重要,但是奖励的具体表现形式还是要通过物质来表达。不管是现在还是古代,对于英雄的褒扬还是要落实到物质奖励上,比如说宝剑配英雄,鲜花赠美人,现在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对于优秀运动运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