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必修一专题一)

【考点整合】

1.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制的实质及其利弊: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周王室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建立起来的武装驻防,以维持周王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家族内部及家族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时扩大了疆域。更重要的是,由于打破了殷商时代各方国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状态,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由于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用宗法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政治军事同盟,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因此,王室军事实力一旦削弱,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统一和安定。

2. 宗法制:是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的分配与继承上的矛盾而通过血缘关系确立的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

主要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①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影响:①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

的民族凝聚力。②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

3. 两者的关系: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宗法制是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层层的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误区警示】

分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中央官制,与后面学的郡县制、行省制同属于地方制度。结合教材上“周公辅佐成王图”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君主是周武王和周成王,而具体实施分封的人是周武王和周公旦。

【答题指导】

例1 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适当()

A. 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B. 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 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D. 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参考答案:C

解析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宗法制是通过分封制表现出来的,分封制也是严格按照宗法制的血缘关系来实行的,伯禽是周公的长子,而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所以D项错。另外,判断大宗和小宗的依据是“大宗

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同时,周天子是绝对的大宗,其他大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在某诸侯国内部,诸侯国的始祖是大宗。由此判断可知,A、B项错误,C项说法正确。

答题方法与技巧考查历史概念是高考的基本要求。在备考中,要注意相关概念的内涵和概念之间的比较,例如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比较、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比较、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中西内阁制的比较等。比较中要注意,比较相同点从大处着手,比较不同点从小处着眼。

【真题训练】

例2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意思是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革,而周朝又继承了商代的制度而稍有变革。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的不同点是( )

A. 实行王位世袭制

B. 实行分封制度

C. 压迫奴隶和平民

D. 实行井田制度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行王位世袭制和压迫奴隶和平民是西周与商朝政治制度的共同点,所以排除A、C两项;井田制是经济制度,排除D项。

例3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

参考答案:C

解析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掌握宗法制的概念及特点,搞清大宗与小宗间的关系。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周王室范围内,周王正妻所生之子为嫡子,其中只有嫡长子(嫡长孙)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所以①项错误,②项正确;在诸侯国内,也是只有嫡长子(嫡长孙)才能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所以③、④两项正确。

分封制

1.概念分解

(1)发展过程:

夏商:逐渐形成(例:商代地方封侯、伯)

西周:从发展完备到破坏(从其内容和作用把握“完备”,从周王室的衰微理解“破坏”)

春秋战国:逐渐解体(例:楚王问鼎、兼并战争)[分封制破坏的原因要注意强调生产力发展这个根本因素,认识到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以及生产力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2)原因(目的):巩固奴隶制统治:(1)对全国进行有效的统治;(2)稳定东方。

(3)内容:

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A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现代贵族

B 诸侯应尽的义务:政治:听命,朝觐述职;经济:纳贡;军事:守土,随征。

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3)特点:

①周天子是国家的最高元首;

②分封对象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③“土地和人民”“义务”是联系周天子和诸侯的纽带;

④分级立宗,层层分封。

5.影响:

(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3)使周朝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概念延伸

(1)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但其发展历程并不同步,分封制在西周后期开始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失去分封大权,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也逐渐瓦解(分封制的延续参考概念延伸第5点)但宗法制并未随之结束,宗法制在中国长期延续下来,直至今日,宗法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

(2)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①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③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3)分封制、井田制与奴隶制国家的盛衰: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完善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和井田制相互影响,二者的存在成为西周奴隶制国家

兴盛的支柱。西周末年以后,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局面的出现表明分封制的瓦解。在丧失政治保证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下,井田制在春秋后期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制度存在的经济基础最终瓦解,新的封建经济基础随之产生。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制度的崩溃。

(4)分封制的缺陷是容易造成地方势力过于膨胀,所以秦始皇吸取了前代教训,废分封,行郡县,由皇帝直接任免地方官吏(郡守与县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5)随着郡县制度的发展,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但分封制(诸侯王独立行政的制度)并没有马上消失,反反复复,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彻底消亡。到秦汉之际,对是否施行分封制度还存在争论。秦废止了分封制,西汉很快又恢复了对同姓和异姓封王封侯的制度,形成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局面。到南北朝时期终于基本结束了分封制。

此后多个朝代虽仍残留了封王封侯的名义,但已不是那种分邦封土真正意义上的分封制了。可以说自此以后,中国历史才进入单一行政区划的时代。

3.试题例解:

【选择题】

【例1】《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注:即“周六师”,是周王室的主力军,驻镐京一带)移之。”此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西周时周正与诸侯的关系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D.周代分封制崩溃

答案:A。

【例2】西周分封制与井田制之间的纽带是

A.王位和权力 B.土地和义务C.贡赋和工具D.工具和奴隶

答案:B。解析:诸侯有权力使用周王分封的土地和支配土地上的人民,就要履行向周王交纳贡赋、派兵作战的义务。故选B。

【例3】下列对西周王朝周王和诸侯关系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根据分封制,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②根据宗法制,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③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④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非选择题】

【例1】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1)这段文字所述的是哪一朝代的什么政治制度?

(2)文中的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什么关系?

(3)谈谈你对这种制度的认识。

答案:

(1)周初的分封制。

(2)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

(3)分封制是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之一,其目的主要在于巩固统治、拱卫王室。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并逐步构建起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有些诸侯国成为开疆拓土的重要力量,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西周的分封制

使诸侯享有很大的权力,随着诸侯与周王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分封制的崩溃是必然的。

【例2】

材料一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相度禄父(纣之子武庚的字)治殷。……乃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馀各以次受封。

——《史记》卷四《周本纪》材料二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材料三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撤也。”

——《左传》喜公二十四年请回答:

①材料一中分封所及哪些人?

先圣之后;前代之后;功臣谋士;周的宗室。

②从材料二、三中看分封主要有哪些人,其目的是什么?

主要是周的宗室,目的是维护周的统治。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江苏朱小荣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为“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次子、庶子的后裔也是王族,分封为诸侯,他们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这些诸侯也是按嫡长继承的原则世代

相传,非嫡长子则由诸侯分封为卿大夫。诸侯对于这些卿大夫来说,又是"大宗",依次类推。大夫以下又有士,士是贵族阶级的最底层,不再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这样,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在这样的情形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

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关系的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分封制的基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因而,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2.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分封制就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子弟、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其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的原则与对象是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分封,受封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可以在自己领地里进行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军队和征派赋税,同时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对周天子定期进行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分封制和宗法制合二为一,互为表里。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分封制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分封制巩固了西周政,加强了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系。因此,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和政权合二为一,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有效地起到了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的作用,这就是周朝有别于后世的一个重要特征。春秋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复杂化,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度难以维持,至战国最终瓦解。尽管宗法制已经崩溃,但宗法观念仍影响后世。

分封制体现了怎样的关系?

在学习西周的分封制时,有一道关于分封制体现了什么关系的题目,即:下列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

各种复习资料所给的答案主要集中在答案B、C,老师们的分歧也主要表现在这两个答案B、C上,究竟是哪一个答案更准确呢?我想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从分封制的内容来分析和突破,然后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以求得正确的答案。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张传玺同志主编的《简明中国古代史》关于“分封制”有一段这样的表述:

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土封侯”制,或谓之“封诸侯,建藩卫”,简称“分封制”。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国。受封者有三种: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荀子·儒效篇》曰:“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态,在封国内亦实行分封制。国内土地的一部分归诸侯直辖,大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剥削庶民。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世袭制。这样的层层分封,形成为一座政治宝塔,压在广大劳动人民头上。自天子至士,为各级贵族,庶民主要是农业劳动者。

通过对分封制内容的阐述,我们可以明确地作出解答,该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B,即分封制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而不是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因为西周建立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国内土地的一部分归诸侯直辖,大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又以同样情况分土地给士,士直接统治、剥削庶民。

部分老师和学生选择C这个答案是受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古代史》(必修)的影响。该书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有这样一段话:“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解答此题留给我们的启示有:第一,老师在给学生传授有关历史概念时必须做到完整而准确,很有必要查阅相关资料,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第二,学生在学习有关历史概念,自己也可以查找一些资料,不要只局限于教材的表述,力求理解教材内容,做到融会贯通。

论西周的宗法制

论西周的宗法制度 摘要:西周的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政治统治的核心,对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所谓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发展起来,经夏商两代至西周时期达到完备的程度。宗法制度对当时的社会既有积极作用亦有消极作用,本文将从多个反方面剖析宗法制。 关键词:宗法制内容作用继承当代社会 关于宗法制度的理论,明确见于载籍的,为《礼记〃丧服小记》和《大传》中所记的几条,兹录《大传》所载如下: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的说法,可以作为对宗法制度的解释:所谓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周王自称为“天子”、即上天的儿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的地位;嫡长子的兄弟们则受封为诸侯或卿大夫,对周王而言处于小宗的地位。诸侯在其封国内又为大宗,其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的兄弟们再分封为卿大夫,又为各封国的小宗,而卿大夫在其本宗族的各个分支中则又处于大宗的地位。诸侯在其封国内又为大宗,其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的兄弟们再分封宗法制度的原始形式,就是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以父权家长制大家庭为基础的氏族和宗族组织的制度。 对于宗法制度下的继承,商朝前期实行父死子继与兄终弟继二者并存的继承制度。到商朝晚期,嫡长子继承制度已牢牢确立。西周确立宗法制度,严格确定了嫡长子的继承权,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到士,各级领主的领地和身份只能由正妻(或称嫡妻)所生长子继承。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相对于嫡长子是小宗。在财产方面,其余庶子也只能由嫡长子分给,而无所谓“权”。至于女子,自然也说不上继承“权”,只不过,为了贵族的体面和联络感情,大多给予女子可观的嫁妆,但这同样只是出于父兄的赐与,而不是女子的法定权利。 宗法制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宗法制旨在通过划分宗族等级来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为此从宗族的角度对“大宗”和“小宗”做了明确的规定。大宗与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对卿大夫而言又是大宗;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封建内对士而言又成为大宗。各大宗均称作“宗子”,掌握祭祀与财产,代表贵族统治人民。大宗与小宗的划分,明确了下级贵族臣服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虽然宗法制适应于同姓宗族内部,但异姓贵族往往与同姓贵族之间有婚姻关系,因而宗法制对异姓贵族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在宗法制度之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隶属。这种情况反映在政治上即是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宗法制在各个社会等级之间划分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分封制和宗法制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程标准】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识梳理】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 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出现。 2. 夏朝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________;开始出现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3.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制度,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的实际权力,但对外服的控制力是十分有限的,各附属国有很大的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商朝是一个弥漫着_______色彩的王朝,商王借助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 二、封邦建国(分封制) 1. 建立:公元前_______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开始推行分封制。 2. 建立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3. 内容 ⑴最高统治者:。 ⑵分封对象:是分封主体,异姓封国包括、,也有原来的附属国。 ⑶分封内容:是分封的主要内容,还可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 ⑷诸侯义务:听从命令、、随王出征、定期朝觐和等。 4. 作用 ⑴通过分封,周王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⑵周王确立了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⑶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⑷消极: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的权力的集中。 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1. 目的:为了巩固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2. 含义: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周人把血缘纽带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3. 内容特点 ⑴制度是最突出的特点。 ⑵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大宗小宗关系是的,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 隶属关系。 4.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的特权。有利于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周礼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问题探究】主题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点及关系 材料一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类别地理位置 晋同姓今山西 卫同姓今河南北部 鲁同姓今山东南部 齐功臣今山东北部 宋商族后裔今河南东部 燕同姓今北京一带 材料二《荀子》记载周初,“(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三宜侯矢铜簋,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概括分封制的特点。 材料四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虑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辱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五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二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2)根据材料四、材料五说明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 材料六(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左传》(3)材料六中反映了什么现象? 材料七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历史》(4)材料七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5)分封制与材料七中所反映的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 主题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高考真题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2016·江苏单科·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 【答案】D 2.(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答案】B 3.(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A 4.(2015·浙江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答案】D 5.(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答案】C 6.(2014·上海单科·32)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你”。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遂封叔虞于唐。此则故事反映出() A.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B.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

西周的宗法制

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制度。 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3.特点:把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实行族权与政权结合。 4.影响:实现族权、政权,国与家的结合,保障各级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特权,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提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来区别亲疏远近的制度。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互相依存。 西周的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必不可少的工具。 提示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等级森严的序列。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集中。 4.王权与神权结合,迷信色彩浓厚。 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制度。 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3.特点:把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实行族权与政权结合。 4.影响:实现族权、政权,国与家的结合,保障各级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特权,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提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来区别亲疏远近的制度。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但分封制并不是全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互相依存。 西周的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必不可少的工具。 提示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等级森严的序列。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集中。 4.王权与神权结合,迷信色彩浓厚。

1分封制与宗法制(解析版)

易错易混点1、分封制与宗法制 错因归纳: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及二者的侧重点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 1.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2.史料中凡是涉及“家谱、宗祠、族规”“血缘亲疏”“嫡庶之辨”“祭祖”“亲属称谓”“落叶归根”“追根认祖”“重男轻女”等信息时先要考虑与宗法制的关联;凡是涉及“授民授疆土”“朝觐述职”“等级森严”等信息时,先要考虑与分封制的关联。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答案】A 2.(2018.4·浙江高考·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答案】D 【解析】官僚体制开始于秦朝,周实行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B项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对象的素养差异,故B项错误;垂直管理地方形式开始于秦朝郡县制,周实行地方分权,故C项错误;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故D项正确。

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分国制的异同

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分国制的异同 一、西周分封制 周朝时候流行两句话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流行的程度就跟今天我们的一些房地产口号类似,这两句易学好记的流行语,毫无疑问是自上而下流落民间,因为它强调国家的土地归属问题,普天之下,土地都是周天子的,个人无权拥有,有钱想买也没有。除非是天子分封给你,获得分封之后,世代享用,但是不能转让买卖。那么,周朝的分封制是什么呢?为什么周天子要制定此制度?它对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利弊?它为何鼎盛一时又为何走向衰落呢?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一个等级之间政治上是上下级关系,血缘上以宗法关系为主,姻亲关系是补充。西周实行分封制,在较长时期曾起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周武王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其中王族是最主要的受封者。 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通过这种“分封制”周天子与诸侯关系是一层接一层的。 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二、西汉分国制(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年,刘邦吸取秦亡经验,先后分封了一批功臣和子侄为王侯。高祖在世时,就削平了异姓王的叛乱。后来同姓王势力逐步壮大,西汉的分国制主要是分封同姓王族,异姓不王的传统也就从西汉开始了。那么,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西汉的分国制为西汉带来了什么?最后结果如何呢? 西汉初年,统治者继续采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治,刘邦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在各地建立王国,在地方形成郡国并行的局面。这些王国相对独立,掌握行政、财政、军事等大权。随着王国实力的增强,逐渐威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影响中央集权的巩固,由

西周的宗法制度、法律形式及礼与刑的关系

西周的宗法制度、法律形式及礼与刑的关系 (一)、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从广义上说,’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范体系,’宗法’即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 西周宗法制度三原则: 嫡长子继承制。《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意谓王位的继承者必须是正妻所生长子,无论其贤与不肖;如妻无子,则不得不立贵妾之子,不管其年龄大小。 小宗服从大宗、(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周天子为天下惟一的共主。周天子立嫡子为继承人,分封其余庶子为诸侯。诸侯立嫡子为继承人,封其余庶子为大夫。大夫立嫡子为继承人,其余庶子则为士。士立嫡子为继承人,其余庶子则为庶人。周天子居全国为大宗。诸侯对大夫为大宗,对天子则为小宗。大夫对士为大宗,对诸侯为小宗。士对庶人为大宗,对大夫为小宗。上面的一级只直接臣属下面与之相近的一级,隔了一级的臣下称为“陪臣”,不直接臣属)。 各级家族组织共同向周天子负责。西周的“封邦建国”,即常说的“裂土封王”。实行之的目的是“众建亲戚,以藩屏周”。把自己的同姓兄弟以及与之有缘亲关系、或在灭商战争中功勋卓著的功臣分封到各地,代理王室管理这些地区。在各诸侯国内,诸侯也依例分封自己的子侄为卿大夫。周初封国七十一,其中同姓之国四十、兄弟之国十五。主要的封国有鲁、卫、晋、齐等。周朝还把部分商人的后代封到宋国,把夏朝之后封到杞,称“二王之后”。这些封国在自己的封地之内,享有有限的自治权力,但在政治上必须以周天子为共主。周天子掌握着朝聘、会盟和征伐的权力,各诸侯国对周王室负有纳贡、拱卫的义务。如此,自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以至于庶人,形成一个个金字塔式的政治结构。 分封制有以下优长: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制实际承认了包括商朝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统治的分封制,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何休说:“王者居土而诸侯分职,俱南面而治,有不纯臣之义”(《公羊传解诂。隐公元年)。各诸侯国有自己的领土、军队和民众,是实体性的政权存在。王朝要使诸侯有效的捍卫王室,必须向他们让渡权力,而诸侯要想保证自己的存在,必须捍卫王朝的权益。制度极富弹性,双方各取所需。从而形成天子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第

中国古代史(1)分封制和宗法制

中国古代史(1) 分封制和宗法制 一、选择题 1.史书中记载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所反映的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B.实行分封制 C.行省制度的确立D.郡县制的实行 2.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3.西周时期,周天子向诸侯“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宗法制 4.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 A.分封土地B.分封爵位C.扩展疆域D.规定义务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西周时期诸侯对周王的义务的是() ①缴纳田租②镇守疆土③派兵作战④朝觐述职 A.①B.②C.②③D.③④ 6.《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有关这段历史材料反映的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世代诸侯需由中央任命,诸侯国拱卫中央C.东周时期这项制度随井田制的瓦解而崩溃D.该制度下土地的所有者与使用者是分离的7.中国的汉字姓氏中,有许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国,与这种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公九卿制 8.《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 ①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居多②利用血缘纽带跟分封制度相配合,团结同姓贵族③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④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先代贵族 A.①②B.①②④C.③④D.④ 9.《论语·季氏》载:“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与材料最相关的应当是()A.宗法制B.分封制 C.井田制D.世袭制 10.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反映了中央和地方的统辖关系B.体现了统治者对奴隶的阶级剥削 C.反映了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D.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11.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展了西周疆域,在后期却造成了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B.生产关系的发展 C.诸侯地位的变化D.井田制的兴衰 12.西周实行宗法制,根本上是要() A.保证嫡长子一系的特权B.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C.封邦建国,拱卫王室D.保证王权的稳定

西周宗法制

西周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的关系如何 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西周政局的稳定。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嫡长制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并且,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因而,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分封制,就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子弟、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其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受封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可以在自己领地里进行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军队和征派赋税,同时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对周天子定期进行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因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也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两者缺一不可。 礼乐制是西周文化的主构架,周礼强调要尊崇上天和先祖,同时规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上下的尊卑关系,不得有所逾越,周礼有吉礼(祭祀礼)、凶礼(丧葬礼)、宾礼(交际礼)、军礼(征战礼)、嘉礼(吉庆礼)。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从人事到祭祀,从日常生活到政治活动,都有与其身份相合适的礼仪规范。乐是辅从于礼的,乐以音乐节奏的艺术美,让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有了征服人心的感染力。西周礼乐制作为一种通过礼仪和艺术表现出来的外在文化,本身就体现了分封制、宗法制的内涵。本质上说,西周的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礼记》中的所谓“礼不下庶人”,《荀子》中的所谓“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就指出了礼乐制在维系分封制、宗法制方面的重大作用。

高考历史 押题猜想 分封制和宗法制

2012高考历史押题猜想分封制和宗法制 【2012高考会这样考】 (1)根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历史遗存、现实生活中的情景等,设置选择题。 (2)考查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内容、特点、作用的理解。 (3)考查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考生应注意的问题】 (1)从知识要素(目的、内容等)入手,分别把握两种制度。注意从新的角度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如它们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2)真正理解两种制度的表里关系:分封制是表,反映的是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上下级关系或臣属关系);宗法制是里,反映的是宗族中的父系血缘关系(大、小宗关系)。 (3)明白分封制、宗法制并不只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封建社会许多朝代实行过分封制,典型的如西汉初、西晋、明初,但此时的分封制只是对郡县制的补充;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权家长制,确立于夏、发展于商、完善于西周,延及整个封建社会。 (4)熟悉近几年考查分封制、宗法制的高考试题,加强对没有考查的知识要素的复习。 (5)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如西周诸侯的义务和权利、诸侯之间的关系、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礼乐制度等;注意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如井田制与分封制存废的关系、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对分封制的影响;有意识地进行知识间的比较,如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西周政治制度与秦朝政治制度的不同等。

押题1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商代 A.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虽不是始于西周,但是西周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并且完成了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A项中的“完全”与题干中的“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矛盾;商人已意识到祖先有灵,会关照子孙,因此托祖先转达对“帝”的请求,B正确;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题干反映出商人敬祖畏神,但不能得出祖先地位高于神的结论,故D表述错误。答案为B。 押题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 更多的地租。”古代中国出现这种现象之时,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①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②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 ③宗法制被彻底破坏④分封制被严重破坏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解析】材料中的现象是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产生,这发生在战国时期。分析各选择肢,①错在“全面”;②正确,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兴起,士阶层

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什么

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什么 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西周宗法制有什么特点呢?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 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一种权利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贵族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世袭制、分封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宗法制从诞生开始,一直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人们敬仰名门大姓,标榜同姓同宗,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家庭结构,时至今日,宗法制

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宗教法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宗教的教义原则发展成为一种法律宗教法在欧洲影响比较深如一夫一妻就是宗教对法律的深刻影响 西周宗法制的渊源据《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殷商后期,兄终弟及制为父子相承制代替。如弟乙的长子微子启生在“微”,封为子爵,名启;因启的母亲身微,非正妻,因此启虽为长子却不能承袭帝位。帝乙的小儿子辛(即纣王),因其母是正宫,嫡出,故继承了殷商的帝位。正是这位辛使殷商走向灭亡。这说明殷商末期,嫡长继承制已经确立。 据黄河流域周原(今陕西岐山)生活的周部落,在古公亶父时,嫡长继承制还没完全确立。古公少子季历继承了王位,而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出奔长江三角洲,后来建立了吴国。季历传位于长子姬昌,姬昌又传位于长子姬发。姬发灭商后,大力推行嫡长继承制。自此宗法制度被作为立国的原则世世代代延续了下来。 根据宗法制,“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的精神,周王朝规定:只有嫡长子才是继承王位或爵位的唯一合不者,庶子即使比嫡长子年长或更有才能,也无权继承。这就使弟统于兄,小宗统于大宗。庶子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区别与联系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目的不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宗法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权力继承的规范有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②内容不同:分封制下,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重要的诸侯国有燕、鲁、宋等。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为大宗,庶子进行分封,为小宗。 ③作用不同:分封制通过分封诸侯以加强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联系,进而强化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宗法制形成了森严的宗法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强化了王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④结果不同:分封制下,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边疆的开发,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而宗法制在以后的封建社会仍是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在封建社会继续传承,到今天在民间还有影响。 (2)联系 两者的关系: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宗法制是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具体体现。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周天子世代以嫡长子世袭相传,其他诸子由周天子分封到各地,成为一方的诸侯。在各诸侯领地内,除诸侯由嫡长子继承外,还再分封其余各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如此层层的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可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分封地区: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 对象:同姓王族(主体),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 受封人的义务: 政治:听命天子,朝谏述职。 经济:缴纳贡税 军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受封人权利: 再分封,有较大独立性 分封制作用:1.扩大疆土加强统治 2.形成了四级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天子有至尊权威,政权也有松散趋于严密。 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权利财产土地继承矛盾·特点:宗法制使周人把血缘纽带与政治权利结合在一起。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1.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战争 2.强化王权把国于家相结合在一起。

(一)。前提。武王伐纣,西周建立。 (二)。目的:巩固周的统治,以藩屏周。 (三)。内容:1.周天子将土地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周天子 2.被分封诸侯的义务:服从,纳贡,提供军赋力役。 3被分封诸侯有权在诸侯国内实行再分封。在诸侯国内可设官员,建立武装,征赋役。(四)。主要封国: 主要王族:燕鲁 功臣:齐 先代贵族:宋 (五)作用:1:起初起到加强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周享国800年) 2:后期:诸侯争霸,王权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 (六):春秋末期分封制瓦解: 原因: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 政治: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 表现: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 二:宗法制 (一):含义: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是西周政治的典型制度。(二)来源: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 (三)目的:巩固王权,巩固父系家长制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是分封制得以延续的基础。(四)基本内容:1按血缘关系划分大宗小宗。 2大宗小宗关系: (1)血缘上:兄弟 (2)政治上:君臣 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五)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 (六)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七)影响:1宗法制是西周最重要的政治制度 2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3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 4对封建政治的影响(皇位继承) 5对社会生活影响(等级观念,重视人情) (八):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分封制是分配权力的制度,宗法制是分配权利的原则。 三:西周政治制度特点: 1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以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高度集中。

高一历史寒假作业:(1)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含答案

(一)复习重点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一、单项选择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2.中国古代,在中央设相的官职以参与国王决策的历史,至少应追溯到 ()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战国3.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 A.自然的崇拜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 4.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 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据源于 () A.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B.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5.《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 () A.财产B.地域C.信仰D.血缘 6.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不是 .. () A.私有制发展的结果B.阶级对立的产物 C.历史的进步D.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 7.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的一大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8.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中的“封建”指的是 () A.实行分封制B.进行封建改革 C.实行宗法制D.任人唯亲 二、综合题 材料一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 材料二《荀子》记载周初分封71国中姬姓诸侯国所占比较 材料三宜侯矢铜簋,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描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分封制对西周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后世的统治者可以仿效西周分封治国吗?并说明理由。 知识坊: 周朝诸侯国的类型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专题突破 分封制与宗法制(解析版)

分封制与宗法制 错因归纳: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及二者的侧重点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 1.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2.史料中凡是涉及“家谱、宗祠、族规”“血缘亲疏”“嫡庶之辨”“祭祖”“亲属称谓”“落叶归根”“追根认祖”“重男轻女”等信息时先要考虑与宗法制的关联;凡是涉及“授民授疆土”“朝觐述职”“等级森严”等信息时,先要考虑与分封制的关联。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答案】A 2.(2018.4·浙江高考·1)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答案】D 【解析】官僚体制开始于秦朝,周实行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B项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对象的素养差异,故B项错误;垂直管理地方形式开始于秦朝郡县制,周实行地方分权,故C项错误;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必考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区别!

高考历史必考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区别!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考试的难点,一般的同学很容易造成混乱,所以我们要做对比,历史君还结合了一些历年来的考题,同学们比较后,并将联系一一试做! 分封制(古代称为“封建”,封邦建国)宗法制 目的1.加强巩固西周的统治。 2.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3.拓展疆域。 1.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 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 矛盾。 2.保证王权稳定。 3.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的地 位。 内容分封土地和人口。 1.分封对象: (1)同姓亲族是主体。 (2)功臣。 (3)姻亲。 (4)古老附属国维持原状。(5)殷商降 族。 (6)恢复被商灭掉的古国。 2.诸侯义务: 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 1.基本规则: (1)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 (2)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 (3)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 长。 2.内容: (1)嫡长子继承制;

(1)服从周王、拱卫王室。 (2)镇守边疆、随从作战。(3)忠于职守,朝觐述职。 (4)缴纳贡赋。 3.诸侯权利:对下属进行再分封。(2)严格的大小宗体系; (3)大小宗关系具有相对性;(4)大小宗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特点1.受封对象多样。 2.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土地与义务是周 王与诸侯关系的纽带。 3.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1.嫡长子继承制。 2.血缘关系维系。 3.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影响1.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拓展了疆域。 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周天 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 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统治效果加强, 周王朝延续数百年。 3.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西周成为强国。。 4.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的等级序列。 5.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 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独立性,为春秋割 据埋下隐患。 1.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 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形成 森严的等级制度,保障各级贵族享受 “世卿世禄”的特权 2.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利于统治 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1.原因: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受封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关系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作者:水笔整理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2009-5-6 【字体:小大】选择视力保护色: 【】 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初中教学中涉及西周的,仅“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即可。但教材小字体中也涉及到宗法制、礼乐制,一些教辅资料,甚至中考试题也有涉及,如选择题的题肢设计中出现宗法制、礼乐制等。就师者而言,这三项西周制度的了解,是必要的,故整理如下。 分封制: 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战国时,各国仍多分封侯君,但侯君已多不掌握封地的政权和军权,而且封地褊小,多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初又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汉语对古代中国的中原王朝,所封之地称为“诸侯”(“诸侯国”、“封国”或“王国”),统治诸侯(王国)的君主被称为“诸侯王”、“君王”或“国君”,也使用“国王”的称谓;受封的诸侯必须为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 宗法制: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宗子有祭祀祖先的权利。若宗子有故而不能致祭,那么庶子才可代为祭祀。和大宗相对应的是小宗。在一般情况下,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历代的周天子为大宗,这些诸侯就是小宗。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这些大夫为小宗,而诸侯则为其大宗。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在宗法系统里,诸侯和大夫实具有大宗与小宗双重身份。 意思是指只有长子才能继承父亲留下来的一切.国王是这样,一般家庭也是这样. 礼乐制: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三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三者是一体的.但分封制,主要是指政治上面的,宗法制主要是针对家庭内部的,礼乐制是对两者的补充,用礼乐来区分等级。 文章录入:中史在线责任编辑:中史在线

初中历史复习分封制宗法制题

【高考练兵】 一、选择题 1.史书中记载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所反映的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B.实行分封制 C.行省制度的确立D.郡县制的实行 2.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3.西周时期,周天子向诸侯“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宗法制 4.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 A.分封土地B.分封爵位 C.扩展疆域 D.规定义务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西周时期诸侯对周王的义务的是() ①缴纳田租②镇守疆土③派兵作战④朝觐述职 A.①B.②C.②③D.③④ 6.《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有关这段历史材料反映的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世代诸侯需由中央任命,诸侯国拱卫中央 C.东周时期这项制度随井田制的瓦解而崩溃D.这项制度下土地的所有者与使用者是分离的 7.中国的汉字姓氏中,有许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国,与这种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三公九卿制 8.《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 ①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居多②利用血缘纽带跟分封制度相配合,团结同姓贵族③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④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先代贵族 A.①②B.①②④C.③④D.④ 9.《论语·季氏》载:“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与材料最相关的应当是()A.宗法制B.分封制 C.井田制D.世袭制 10.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