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地理实习报告

植物地理实习报告

植物地理实习报告
植物地理实习报告

植物地理实习报告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植物地理学实习报告,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实习概况】

为配合植物地理学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使同学们对学科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巩固教学成果。我们在周兴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针对本学期课程内容的野外实习。XX年5月30日我们在校园内认识校园植物种类及分科情况;XX年6月16日至6月18日,我们从学校出发,先后到达大明山、____(省、市、区、县)弄拉风景区,最后一天我们爬上了大明山600米左右的海拔的地方。主要是了解和掌握广西的植物的主要类型、性状及分布规律;了解大明山植物垂直分布规律及生长环境;学会群落的抽样调查。

二.【实习目的】

野外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措施,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习,印证课堂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土壤、植物和其它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壤和植物的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地理和植物地理野外工作方法,掌握基本技能,为将来从事地理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习意义】

通过野外实习,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激发对祖国、对广西大好河山的热爱,增强珍惜资源、合理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为达成人与自然和谐之目标,为建立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四.【实习时间地点】

5月30日:广西师范学院

6月16日:广西大明山脚(武鸣)

6月17日:马山弄拉自然保护区

6月18日:广西大明山(上林)

五.【实习内容】

(一)5月30日,我们在校园开始植物实习,主要认识校园内植物种类,并对植物进行分类。学校地处南宁,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归属南亚热带气候范围,因此植物种类繁多,且以热带植物居多。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分布许多人工树种及引进树种。

(二)6月16日,我们来到武鸣大明山山脚进行植物地理学野外实习。大明山位于上林、马山、宾阳、武鸣等县交界地区,居北纬23°10′—23°8′,东经108°18′—108°5′,处于南亚热带向北热带过渡地带,恰恰落在北回归线上。该山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总面积约1100平方千米。同时大明山也是我国南亚热带森林植被保护较好的区域之一。区内地貌复杂,土壤为赤红壤,微团粒性和渗透性较好。气候条件多样,森林植被茂密,为众多植物的生存与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根据大明山气候特点,原生植被群落应属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现植被类型主要是以马尾松—桃金娘灌丛为主。通过观测,山脚森林由于人类大面积栽种经济树种和用材树种,破坏了原有的森林结构和生态结构植被,但植被生长良好,覆盖较好,但植物群落简单,植物种类较

为单一,主要森林植被优势种为马尾松,灌木层植物主要是桃金娘,草本植物则有铁芒箕。如今,大明山低海拔处退化的生态系统植被正处在恢复当中,处在马尾松先锋林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明山原生生态系统能够得到较好的恢复。

当天,我们在____(省、市、区、县)大明山西南坡麓,海拔230米左右,北纬23度31分28秒,东经108度20分14秒左右的地方,对当地的植物群落进行了抽样调查。在样方面积为10*10㎡的观察内,我们主要对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层间植物的数量及生长状态进行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乔木调查表:(见表2)

灌木层调查表:(见表3)

草本层调查表:(见表4)

层间层调查表:(见表5)

乔木层的建群种是马尾松,郁闭度大约为0.5左右,层高3至8米左右。

灌木层的优势种是桃金娘,郁闭度大约为0.38左右,层高0.2至2.0米左右。

草本层主要代表植物为铁芒箕,其生长活力旺盛,郁闭度大约为0.1左右,层度多在0.1到0.6米左右,且多数处于孢子期。

层间植物多为爬山虎、木防己、海金沙、牛白藤等藤类。层高遍布整个植物样方。

(三)6月17日,我们来到广西弄拉自然保护区。弄拉自然保护区是位于

____(省、市、区、县)东部,以古零镇为中心的喀斯特石山区,与大明山的不

同,这里是由白云岩、____(省、市、区、县)、石灰岩发育而成的黑、棕色石灰土,有石漠化。土壤淋溶等现象,属峰丛洼地型地貌。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5公里,保护区总面积84.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3.7%。该保护区也是石灰岩地区适生树种造林技术推广示范区,该地石山区原生植

植被类型属于,其中分为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其中保护区海拔最高山峰为766m。弄拉林区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同时为了发展经济,在保护区中有许多用材林、经济林和农作物。蕴藏的生物种类较多,同时由于土壤性质特点,不利于植被的生态恢复,因此建立保护区对保护原生态植被和野生动植物有重要作用。

在弄拉我们观察到了许多植物,包括内容如下:

蕨类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类,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门。是最原始的维管束植物。大都为草本,少部分为木本。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其中保护区内的蕨类植物主要有蜈蚣蕨、乌蕨等。

双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门中两大类之一。种子的胚有两枚子叶。植物体各异,状,花的各部多为五数。保护区内包括的双子叶植物主要有豆科、马鞭草科、大戟科、无患子科、芸香科、蔷薇科等。

单子叶植物叶脉常为平行脉,花叶基本上为3数,种子以具1枚子叶为特征。绝大多数为草本,极少数为木本,维管束分散,茎及根一般无次生肥大生长,叶一般为单叶、全缘,叶片与叶柄未分化,或已明显分化,井常有叶柄的一部抱茎成叶鞘。区内包括的单子叶植物主要有禾本科、龙舌兰科等。

在保护区的山脚树木覆盖率达到30%左右,多为人工种植的用材树种,有高大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在山脚优势种主要是顶果木、狗骨木、围涎树、任豆、肥牛树、墨西哥柏等。

随着海拔的升高,大约在200m到300m左右的石灰岩山地区,由于坡度变陡,植被开始发生变化。主要的优势群落变成灌木层,优势种为老虎刺,还有吊丝竹、芸香竹、米念芭、菜豆树、相思树、苦楝树等。

海拔大约500m左右,山体土壤薄而少,因此,主要是灌木草本植物,没有高大的乔木。优势种是芸香科的芸香竹。其他为五节芒、粽叶芦等。这些植被都表现为矮小、茎细,适应土层薄的地方生长。

因为石山地区土壤比较贫瘠且总量较少,土壤堆积在石缝中,为提高存活率和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也为获取更多的营养以保证植物本身的生长需要,在此种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植物经过自然选择进化出了发达的根系,这在整个石山地区都比较普遍。

我们并没有到达入核心区,老实说该地区经过长期的封山育林,大部分已经恢复成石山地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其中山顶以壳斗科青岗栎为建群种,而山腰以下则栽种较多的竹子、菜豆树、龙眼等经济林与用材树种,这种种植模式已经成为石山地区资源立体化应用的典范,对石山地区的植被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弄拉自然保护区通过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保护植被等有效措施,使生态植被得到恢复。保护区内保存着原生性很强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这些阔叶林水源涵养丰富,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于生态建设越来越重视,提升自然保护区的级别,以

更好地保护好保护区内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及原始性的自然景观,对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保障农业稳产、高产和进行科考等项工作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6月18日,我们来到____(省、市、区、县),该县位于大明山的东北坡,此行的目的是考察大明山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上林地区的大明山脉地处北回归线以北,拥有良好的气候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植物种类。我们跟随老师从山脚一路行走一路学校认识植物,直到到达海拔650米的缓冲区。

由于植被地理分布不是决定于某个单一因素,既有纬度地带性的痕迹,也存在着经度地带性的烙印,而山地植被垂直地带性规律,又是受水平地带性的制约,即服从纬度和经度地带性规律综合的影响。植被在山地垂直分布有着一定的规律,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不同的植被带,它们在结构、外貌上均出现差异,并与整个环境条件的变化相关。理论上大明山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事实上大明山,800-900m以下为季风常绿阔叶林,(800-900)——(1200-1400)m,为山地常绿阔叶林,1200-1400m以上的为山顶矮曲林。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明山现状植被垂直分布规律大致为:海拔200 m以下多为人工农业植被,如:水稻、玉米、甘蔗等; 200- 500 m是大面积的马尾松林、岗松等次生灌丛及少量的次生沟谷雨林;500-800 m主要是马尾松林、人工八角林及次生阔叶混交林; 800 - 1000 m 分布着次生常绿阔叶林或局部的针阔混交林;1000 m 以上为原生性常绿阔叶林和次生常绿阔叶林(1000-1400 m)及山顶苔藓矮林(1400 m以上)。

当天因为时间原因,我们未能登上山顶。但通过一路上的观察,发现大明山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原生植被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八

角林。因此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植被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原因,将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和演替过程。人类的长期活动,会导致原始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原生植被不同程度的消退,沦为各类次生林、次生灌丛、草丛等的逆行演替;另一类是,经过封山育林、人工栽植以及合理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等措施,使植物群落向着复生的方向演替,这就是利用植被本身对环境条件改变引起植物群落的不断变化,使其朝着地带性顶级群落发展的顺向演替。

(五)在四天的野外实习中,我们认识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植物,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专业知识。

六.【实习体会】

通过这次植物实习中,让我们认识了许多植物的科属和种类,掌握了一些辨认植物的方法,以及植物群落的调查方法。同时提高了我们对植被特点及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的能力,了解了如何根据当地发展需要对植被进行生态恢复和利用,以及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和维护。这次实习为期四天,其中一天为校内实习,另外三天是野外实习,虽然比较辛苦,但是让我们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另外在此我想对我们的植物地理学老师周老师表示深深的谢谢,是您二十多年来的不辞辛苦,换来了我们的博学多闻!

植物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试题名称:植物地理学 试卷类型:A 卷 题号 一(20分) 二(20分) 三(10分) 四(15分) 五(20分) 六(15分) 总分 得分 一.填空(1×20=20分) 1.在植物区系学上,对属内仅含一种的植物,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将异地分化的亲缘关系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种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物种重复出现在一块完整的适宜个体生长的区域,该区域称为该物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德将世界植被划分为6个植物区,吴钲镒将我国植被归属于其中的2个植物区,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植物区系学上,根据植物种或其它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所划分的成分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成分。 6.北方作物易遭受“倒春寒”危害的原因是秋冬季形成的_______________已经解除。 7.北方的农作物和大部分自然植被在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光合作用强度(速率)与呼吸作用强度(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___________。 9.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温带草原在世界上有两个主要分布区,即___________草原和__________草原, 其中_____________草原构成世界上最宽最长的草原带。 11.温带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_____________ 及亚洲地区, 其中糖槭分布在_____________夏绿阔叶林中。 12.寒温带针叶林在_____________大陆连续分布成非常宽广的地带, 在群落外貌上表现出两种生态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苔原是以极地灌木、草本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的植物群落, 北半球最大的苔原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部。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二.比较下列概念(4×5=20分) 1.植物区系与植物分布区 得分 评分人 得分 评分人

《植物地理学》期末试卷A卷 植物地理学

200×-200×学年度第2学期期末考试(A)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 1.最小面积 对一个特定的群落类型能够提供足够的环境空间,或者能够保 证展现出该群落类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的真实特征的一定面 积。 2.植物环境(群落环境) 在群落内部,由于群落本身作用形成的特殊环境,是群落内部 的一个组成成分。 3.植物区系 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内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4.生态位 每个种群与群落中其他种群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 其机能关系。 5.植物群落 某一地段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一定的植物种群以及植物与环 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植物组合,称为植物群落。 二、判断题(10分,对着“√”,错者“×”,每题1分) 1.(×)建群种就是群落最高层的优势种。 2.(√)针阔混交林的乔木层具有两个层片。 3.(×)群落演替与群落波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是可以预测的。

4.(√)群落的复生必须具备种源及土壤。 5.(×)生态型是植物趋同适应的结果。 6.(×)光照越低,对阴生植物的生长发育越有利。 7.(×)外来种与入侵种属于同一概念范畴。 8.(×)胎生现象是热带雨林的乔木所特有的现象。 9.(√)环境条件的不均匀性是小群落形成的主要原因。 10.(√)沉水植物是典型的水生植物。 三、简答题(30分) 1.简述Logistic 增长曲线的特点。 曲线变化平缓(1.5分),具有一个上渐近线(1.5分) 2.根据植物对光强的不同反应,可将植物分为哪些类型? 阳生植物(1分)、阴生植物(1分)、耐荫性植物(1分) 3.草甸和草原有何区别? 草甸为隐域植被,草原为显域植被(1分) 草甸季相变化不明显,草原季相变化明显(1分) 草甸以中生植物为主,草原以旱生植物为主。(1分) 4.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分为哪些类型? 寒害(1分)、冻害(1分)、霜害(1分) 5.在世界范围内,夏绿林主要分布于哪些区域? 北大西洋沿岸(1分);西欧与中欧(1分);亚洲东部(1分) 6.阐明泰加林的基本特点。

植物地理学重点整理

植物地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 1物种 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种内的个体间可以交配繁殖产生新个体,不同物种见存在生殖隔离。 种群: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群落:一定空间内生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 2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根本原则:植物界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过程,表现为形态学、解剖学、古生物学、植物生态学、细胞学、基因特征等一系列相似性。 基础:进化论。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木本到草本等,呈螺旋状进化 分类系统:在发展和修正过程中 3分类单位和等级系统 界、门、纲、目、科、属、种。必要时每个单位分出亚级或一些辅助单位。如科一级可以分出亚科,族等。种可以分出亚种。 4植物的命名(例子+格式) 学名(Scientific name): 按照统一的命名法规,给每个物种制定的统一使用的科学名称。通用林奈双名法。 二名法(又称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 二名法是用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形式的字)构成的某一物种的学名,是林奈(Carl von Linne, 瑞典人,1707~1778) 首创。二名法命名的种名中第一个字是属名(名词),第二个字是种名(形容词) 南京丽藻Nitella nanjingensis Han et G. X. Wang 桃Prunus persica L. 银杏Ginkgo biloba L. 三名法(trinomial nomenclature): 用三个拉丁字表示亚种或变种的命名法。 变种(variety, var.) 蟠桃Prunus persica var. compressa Bean 亚种(subspecies, subsp., ssp.) 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 ssp. flabelliformis 5植物界的大类群 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两门) 共同特征:包括细菌和蓝藻两门,都是单细胞生物,没有核膜包围核质,也没有内质网膜,DNA未与蛋白质结合,而形成简单的环形分子,没有质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细胞壁由非纤维素的另种多糖与氨基酸结合物构成,繁殖方式为直接分裂。 细菌与蓝藻的区别在于,蓝藻和细菌同是原核生物,但是蓝藻除含有藻胆素外,还含有Chla,细菌只含有细菌叶绿素;蓝藻无鞭毛,而细菌有;蓝藻含有叶绿素a,以及数种胡萝卜素、蓝藻素,可营光合作用。蓝藻具有双光合作用过程,而细菌是单光合作用过

植物地理学(整理)

第一章 1.物种P6 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没有完整、统一的概念,但认为物种是形态上相似、遗传上稳定的生物类群。 2.种群P6 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P6) 3.植物的命名原则P8 生物命名采用林奈创立的双名法,并统一使用拉丁文。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 学名= 属名+ 种名+ 命名人 其中属名字首要大写,统一用斜体; 种名字首小写,统一用斜体; 命名人字首大写,可缩写,用正体; 第二章 1.植物区系P26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世界种P30 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 3.成对种P35

异地分化的亲缘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称为成对种。 4.替代种P35 一个属内关系亲近的若干个种,特征相似而具有各自独立的分布区(或稍微交叉),在空间上依次排开,称为(地理)替代种。 5.生物入侵P71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6.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可分为哪两种类型?P29 (1)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内该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它生存的生境,各部分之间没有障碍隔断; (2)间断分布区:也称不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中间被障碍隔开,分裂为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 7.植物分布区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有哪些?P37-42 (1)气候演变 (2)地形变化 (3)板块运动 8.植物区系主要有哪些成分?P45-46 地理成分(根据生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来划分的。) 发生成分 迁移成分 历史成分(根据该组成成分参加当地植物区系的地质时期划分的。)生态成分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常考基础知识点总结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常考基础知识点总结 绪论 * 学习生态学的三条原则: 1、扎实的博物学知识基础; 2、把生物作为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3、进化论思想在生态学研究中具有核心地位。 当代生物进化论的三大理论来源及其发展 * 当代生物进化论学派林立,但都来自三个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基本学说:拉马克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孟德尔遗传理论。 1.新拉马克主义 * 拉马克是第一个从科学角度提出进化论的学者,主要观点:①在生物演化的动力上,尽管他们也承认自然选择的作用,但认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意义更大;②生物演化有内因(遗传、变异)与外因(环境),两者相比,他们更强调环境的作用; ③生物的身体结构与其生理功能是协调一致的,但在因果关系上,即他们认为生理功能决定了结构特征,最典型的例子是对长颈鹿的脖子的解释。 2.孟德尔遗传理论 孟是奥地理利学者,1843年因生活所迫进入修道院,自不成才,1849年任大学预科的代课教师,1851年入维也纳大学深造,1856年开始了豌豆杂交试验,他的颗粒遗传理论与达尔文1859年的《物种起源》几乎同时完成,但却没人理解他为遗传学和进化论做出的杰出贡献。1884年,在达尔文去逝不到两年,孟与世长辞。直到1900年他的遗传学成果才被科学界重新发现,并概括为―孟德尔定律‖。 3.达尔文学说 (1)新达尔文主义:传统的达尔文主义缺乏遗传学基础,孟德尔遗传理论的创立,为新达尔文主义发展提供了契机。 其贡献主要是提出了遗传基因的概念,还证实了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提出了突变论,认为非连续变异的突变可以形成新种;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将孟德尔遗传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如连锁遗传定律。 * 其局限性是:研究生物演化主要局限于个体水平,实际上进化是一种在群体范畴内发生的过程;忽视了自然选择作用在进化中的地位,因而难以正确解释进化的过程。 (2)现代达尔文主义(或称现代综合进化论):是现代进化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是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与新达尔文主义遗传理论的有机结合。如1908年英国数学家哈迪和德国医生温伯格分别证明了―哈迪—温伯格定律‖,创立了群体遗传学理论。其要点:①主张共享一个基因库的群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因而进化机制研究应属于群体遗传学的范围。②主张物种形成的生物进化的机制应包括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三个方面。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动物(人类)、植物、微生物 环境:非生物环境(无机因素-温度、阳光、水等)和生物环境(包括种认为分子生

植物区系分析

植物区系分析 一个地区的植物种类总和称为该地区的植物区系。为什么此地是这样一些植物聚集,彼处又是另一些植物组成?它们是在怎样的条件下汇合到一起的?这些地区之间(通过植物)有过哪些联系?这些问题要在了解植物种属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以一定区域为单位进行分析研究。它们虽然仅直接反映该区域环境特性的一个侧面,却常关联着整个地球表层自然环境演变。 (一)植物区系成分分析——以中国为例 一个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可按它们的地理分布特征划分为若干地理成分。凡是自然分布区大体一致,或现代分布中心相近的所有类群均能合并为一种地理成分。前面列举的各种分布区类型都是不同地理成分划分的依据。 植物区系组成种类中,还可以根据各类群的起源地(起源中心)而划出若干发生成分。例如前面提到的对生叶虎耳草和仙女木都是北极-高山式地理分布(成分),但前者起源于高山,第四纪冰期才向北极扩展,应属高山型发生成分,后者则属北极发生成分。划分区系的发生成分需要研究各类群的分化进化和历史植物地理。 植物区系的历史成分根据该组成成分参加当地植物区系的地质时期划分。一个地区内通常有一些较古老的和较年青的区系成分混合生长,但起源古老的不一定很早就在该地区出现,也可能是后来从其他地区移来。确定历史成分要依靠古植物学资料和孢子花粉分析。 我国种子植物共有301科,2980属,24550种(连同蕨类可达27150种),它们的分布区类型十分复杂,根据吴征镒、王荷生(1983)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 全世界分布的科在中国有47个,每科种类很多,生态类型丰富,因而适应性广,许多是发生上较年青的类型。世界分布属在中国有108个,占全国属数的3.7%,大多分布在西南山区、西北干旱地区、淡水和沼泽地区。这些世界分布类型很少反映当地的区系特点,在进行区系成分分析统计时常予以扣除不计。 1.热带分布或热带分布为主的科属 我国约有一半的科即168科属于热带分布类型,包括1467属和8300多种(占种数1/3以上)。它们分布的北界可以渗入各个气候带,但以热带为主要分布中心。例如樟科我国约有20属370种,广布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云南最多约18属170—180种,江南各省亦多在20种以上,个别种如三桠乌药(Lindera obtusiloba)、木姜子(Litsea pungens)等可北达晋南、山东或辽东。热带科中许多属于古老的类型,如樟科、肉荳蔻科、龙脑香科、五加科等、以及分类学上孤立的单种科和单属科,如苏铁科、买麻藤科、红木科等。这些表明中国植物区系起源久远,并在漫长地质时期内较好地保存下来。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成分:

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引言生物圈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和.是自然环境的有机部分. 2.生物膜:地表上下100m的区域,生物繁衍最集中的范围. 3.植物有机体占生命有机体的99%。 第一章植物的基本类群 1.生物特征: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进化、应激性 2.植物繁殖的三种方式:营养繁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3.植物的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4.植物的分类原则:自然分类法(林奈) 5.植物界六大类群: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6.种: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局限在一定区域的生物类群。 7.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各群在在空间上互有间 断即为种群。 8.世代交替:在植物的生活史中,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交替的现象。 9.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代表科:木兰科、樟科、壳斗科、山茶科。 10. 第二章植物的生活和环境 生态: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的形式或者总体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适应、塑造、改造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 1.环境:指某一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 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植物生命活动(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 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3.生态因子分类(简述)

4.环境胁迫:当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便会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植物生存,这种 现象成为环境胁迫。 5.干扰:动物啃食、寄生、风、火、土壤侵蚀等部分或全部地破坏植物的现象,称为干扰。 6.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植物所能忍受的最低限度,就成为这种植物的限制 因子。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简述) ①综合作用:1)不可替代性2)互相作用(各生态因子彼此联系、相互影响) ②主导因子作用:所有因子不变,某一因子的变化引起生态关系变化,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1)最低量定律:不可缺少的有效养分中,数量上接近临界最低的一个,限制着植物的产量; 2)限制因子作用:在某一程度上起主导作用,不同时空条件下,限制因子不同,会变化; 3)生态因子三基点:最高点、最低点、最适点; ③补偿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生态因子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 ④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植物不同阶段的作用不同 ⑤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任意生态因子直接和间接影响植物生长。 三、植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考点) 1、适应:植物生活在变化的环境中,它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反映出的所发生的变异,使其能 够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增强抵御不利条件的能力。 1)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适应与不适应是相对的;3)适应的结果——产生进化。 进 趋同适应:来自不同地方的植物在同一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变异 化趋异适应:来自同一个地方的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生存进化 适弹性(可逆)【如驯化:在环境定向压力下植物发生的生态幅变化】 应塑性(不可逆,基因已被改变) 2、适应忍耐力(耐性范围) 能力需求性 3、生态类群(型):同一生境下,对某一生态因子而言,不同种群的习性 一样、适应相同的植物组合。 4、生态型:长期受不同环境因素影响,植物在生态适应的过程中,发生群体间的变异与分化,形 成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个体群,并在遗传性上被固定下来,这种种内不同种群称为生态型。 5、生态差型:同种内不同生态型的适应特征呈连续变化的现象。 第二节光照条件 【光对植物的影响:光强、光质、光周期】 一、光强 1.光强与光合作用 需求性

植物地理学知识点复习

植物地理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1.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3.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4.植物分类原则:人为分类、自然分类。 植物的命名:双名法,即属名加上种加词(种名)。属名和种名均为斜体字,姓名则正体书写。 5.原核生物:细菌门:单细胞生物,无光合作用,最古老、最小的生物,适应能力极强,无孔不入 蓝藻门:没有细胞膜核的单细胞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 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藻类:具有核、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 真菌门:完全是异养型 地衣门: 苔藓和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门:光合作用,没有完善的输导组织,躯体矮小 蕨类植物门: 种子植物:裸子植物门:营养体全部为木本,枝茎里木质部很发达。页呈针形、鳞形、线形,稀为扇形、椭圆形或退化成鞘状,裸露的胚珠。

被子植物门:具有形态多样的营养器官,有真正的花。 6.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二者关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个体发育也都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 7.菌藻植物时代:大气层的改变、有机质的积累。 第二章 1.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物种的形成与分布:P35 (1)异地物种形成: (2)同地物种形成: (3)平行物种形成: 3.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P37 4.分布多度指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也表示某植物种或属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 5.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1)地理成分: (2)发生成分:

青城山植物区系分析_论文

青城山植物区系分析 【摘要】青城山植物,根据《中国都江堰市植物名录》记载,初步估计约346种,其中蕨类植物51种,隶属于26属l6科,种子植物295种,隶属于192属90科。其中裸子植物8种6属5科;双子叶植物252种169属77科;单子叶植物36种22属8科。植物区系分布广泛,特有和珍惜濒危植物种类丰富,温带成分和热带成分相互交错,有明显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点,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青城山;种;植物区系 一、前言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在四川名山中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于2000年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2007年记载,四川省森林覆盖率仅为28.98%,全国排名第16位。而青城山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5%。青城山自然资源对其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对该地区进行植物区系分析有助于保护自然资源,同时也对西南地区山地植物资源的调查和保护具有积极地意义。 二、青城山环境概况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青城山景区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著名的“华西雨屏带”的中北段,约30°54′N和103°35′E。全山有36座山峰,诸峰环绕状如城廓,山上树木茂盛,终年青翠,故名青城。全境周围120km,保护面积1522hm2.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温湿型气候,年平均温度15.2℃,最热月极端温度34.2℃,最冷月极端温度一7.1℃;平均相对湿度81%;年降水量1225.1mm;无霜期271d(数据由成都市气象局提供)。青城山是邛崃山脉南段的东支,地质构造复杂,奇峰叠嶂、幽谷深潭、古洞苍岩纵横其间。水秀、林幽、山雄、蔚为奇观,主要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景点。青城山地质地貌上以“丹岩沟谷,赤壁陡崖”为特征,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黄壤,母岩

植物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院系 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 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 密................... 封................... 线................... 试题名称:植物地理学试卷类型:A卷 2?通常将异地分化的亲缘关系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种称为 3. 某物种重复出现在一块完整的适宜个体生长的区域,该区域称为该物种的 4. 古德将世界植被划分为6个植物区,吴钲镒将我国植被归属于其中的2个植物 区, 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在植物区系学上,根据植物种或其它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所划分的成分称 为 ___________________ 分。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方作物易遭受“倒春寒”危害的原因是秋冬季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解除。 7 .北方的农作物和大部分自然植被在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 温刺激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光合作用强度(速率)与呼吸作用强度(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植物是 。 10?温带草原在世界上有两个主要分布区,即 ________________ 原和 ____________ 原, 其中 _______________ 原构成世界上最宽最长的草原带。 11 ?温带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 _________________ 及亚洲地区, 其中糖械分布在 _______________ 绿阔叶林中。 12?寒温带针叶林在 ________________ 陆连续分布成非常宽广的地带, 在群落外貌上表现出两种生态型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北半球最大的苔原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勺北部。 院系 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 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 ................. 密 .................. 封 ................... 线 ................... 二.比较下列概念(4X 5= 20分) 1. 植物区系与植物分布区 2. 层片与层次 3. 照叶林与硬叶林 4. 优势种和建群种 ------- -------- 三.完成表格中空白部分的内容(2X 5= 10分) 得分 1.中国草原生态型的群落特征比较 10= 5分) 13.苔原是以极地灌木、草本植物、 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势的植物群

植物地理学复习提纲

植物地理学复习提纲 引言 植物区系地理学:是研究各种植物的分布规律、各地区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和形成原因的科学。 植被地理学:是研究各地区的植被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 1、原核植物分门:细菌、蓝藻门 2、苔藓植物分纲:苔纲藓纲、 特征:1,植物体有两种形态:叶状体、茎叶体;2,没有根的分化,只有假根;3,配子体占优势,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而附在配子体 3、蕨类植物分纲:1裸蕨纲2石松纲3水韭纲4木贼纲5真蕨纲。 4、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1胚珠裸露,种子裸露;2全部为木本植物,大多数为高大乔木;3具颈卵器构造,有些种的精子还具有鞭毛(苏铁);4具多胚现象; 裸子植物分纲:分为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买麻藤纲和红豆纲5、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1具有真正的花;2种子包在果皮之内;3具有双受精现象;4孢子体高度发达,组织分化精细,生理机能效率高;5多种传粉方式;6生长和营养方式多种多样性。 被子植物分纲: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

6、认识校园的植物(种名和所属科名) 1.漆树科:芒果、人面子、盐肤木 2.梧桐科:苹婆 3.棕榈科:鱼尾葵、棕竹、王棕、假槟榔、金山葵、短穗鱼尾葵、蒲葵、瓶子椰 4.马鞭草科:黄树梅 5.大戟科:海南珊瑚、蝴蝶果、重阳木、乌桕、月下珠、一品红 6.千屈菜科:大花紫薇、紫薇 7.五加科:鹅掌柴 8.榆科:朴树 9.天南星科:白蝶芋 10.紫草科:福建茶 11.锦葵科:朱槿花、彩叶扶桑 12.百合科:沿阶草 13.海金沙科:海金沙、红千层、白千层 14.无患子科:龙眼 15.桑科:小叶榕、大叶洒金榕、金钱榕、柳叶榕、构树、橡胶榕、无花果、菠萝蜜 16.菊科:蟛蜞菊、三叶鬼针草、小飞蓬 17.莎草科:香附子 18.禾本科:红花酢浆草、黄花酢浆草、细叶结缕草、黄金挂绿、观音竹、佛肚竹 19.伞形科:雷公根 20.车前科:车前草 21.桃金娘科:番樱桃、番石榴、铁仔葡萄 22.苏铁科:苏铁 23.茜草科:雪茄花、龙船花 24.鸭跖草科:蚌花 25.夹竹桃科:鸡蛋花、黄蝉花、黄花夹竹桃 26.海桐花科:海桐花 27.蔷薇科:桃花、枇杷 28.爵床科:小驳骨 29.百合科:麦冬 30.杜英科:高山望、圆果杜英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 1、双受精现象:种子里的胚由花粉管中的一个精子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而胚乳由另一个精子与胚囊里两个中央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这就是双受精现象。P15 2、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P15 3、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P16 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P26 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 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P74 2、生态因子的分类:(1)、非生物因子:①、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风等。 ②、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③、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位、坡形等。(2)、生物因子:①、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附生等。②、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③、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P74 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⑴、直接作用:光照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条件是植物水分代谢活动的主控因子,温度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一切生理过程,营养条件则与植物有机质形成、转化密切相关。光、温、水与营养是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最直接的基本生态因子,称为生存条件。当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便会直接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植物生存,这种现象称为环境胁迫。⑵、间接作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的各种特性影响光、温、水与营养等生存条件的分布与组合,从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与分布。动物啃食、寄生、风、火、土壤侵蚀等部分或全部地破坏植物的现象,称为干扰。⑶、阶段性:生态因子对植物具有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⑷、补偿性:某一因子因其在量上的不足,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依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P75 4、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机制:阴生植物的叶面积较大、叶比重较高、叶片大而薄、叶细胞排列疏松、栅栏组织不发达且细胞较短、叶片被毛少、叶片与入射光夹角较小、气孔经常开放、枝叶茂密、枝下高较低,这些特征提高了光的利用率、增大了光的截获面积、减少了反射率,因而有利于在弱光下进行光合作用。阳生植物常具有小而厚的叶片、叶细胞排列紧密、栅栏组织发达且细胞细长、海绵组织细胞稀少、叶绿体小而多、叶片被毛多、叶片与入射光夹角较大、枝叶稀疏、枝下高较高,有利于适应强光及其带来的高温、干旱条件。P88 5、积温:日平均温度与天数的乘积,也称>0℃积温。P99

四川省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题目:植物区系分析 所修课程名称:植物地理学 所修课程时间:2015 年 9 月至 2015 年 12 月考查方式:课程论文 考查日期: 2015年 12 月 考查成绩: 考查意见: 评阅教师签名:年月日

四川省兰科植物的区系分析 李琰 (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101) 摘要:在野外调查、文献查阅和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四川省兰科植物(Orchidaceae)的种类组成和分布区类型。结果显示,四川省兰科植物共有3亚科77属311种,特有种类稀少,其中中国特有种3种,占四川省兰科植物总种数的3.90%;单种属和寡种属合计60属,占四川省兰科植物总属数的77.92%,表明属内种的数量贫乏是四川省兰科植物区系成分的突出特点之一。四川省兰科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在中国种子植物属的50个分布区类型中,四川兰科植物具有18个分布区类型,其中,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类型所占的比例最高,达22.08%。热带分布型的属、种分别占总属数的50.66%和总种数的37.94%,说明四川省兰科植物区系为热带性质。研究结果可为四川省兰科植物的资源保护和利用、资源监测及栖息地评估提供研究的基础资料和数据。 关键词:四川省;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兰科(学名:Orchidaceae):单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中最大和最进化的家族之一,全球约有700属20 000种[1-4],广泛分布于除两极和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的陆地生态系统,主要是在热带地区具有极高的物种多样性。兰科植物是起源古老而进化不同步的分类群,种类极为丰富,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兰科植物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广泛应用于观赏和医药等方面,是极其珍贵的植物资源,特别是兰花和文学、艺术、道德、情操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的兰花文化。由于适生环境的破坏,使许多野生兰科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分布区缩小、生境破碎化、加上人们对其野生资源的过度挖掘和利用,兰科植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甚至到了濒危或即将灭绝的程度[5]。目前,全球野生兰科种类均被列入《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范围,占该公约应保护植物种数的90%以上,是应保护植物中的“旗舰”类群[3]。 通过野外调查和对四川省兰科植物的资料收集整理,对四川省兰科植物区系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为四川省兰科植物后期的资源保护和利用、资源监测及栖息地评估提供研究的基础资料和数据。 1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四川省位于中国中部偏西南,长江上游。简称川或蜀,介于北纬26°03'~34°19',东经97°21'~110°12'。四川西为青藏高原所扼控,东有长江三峡之险,北有秦岭巴山屏障,南为云贵高原拱卫。东邻湖北,湖南,北接陕西,甘肃,南通贵州、云南,西接青藏高原,是联接中国西南、西北和华中三大地区的天然纽带。四川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几大地貌单元,是中国多山省份之一。地势总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相对高差显著。四川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46%,除四川盆地底部平原和丘陵外,大部分地区岭谷高差均在500米以上。最低的东部长江三峡,海拔仅70余米;而最高点是西部的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二者相差7400米以上,地表起伏

植物地理学终极版

植物地理学复习总结 引言 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影响 1.植物生产氧气,维持生物正常呼吸作用,在大气中可形成臭氧层。 2.植物生产有机物,供生物作为食物。 3.改变水体的理化性质,参与湖泊、沼泽的发展演化。 4.植物残体参与岩石的形成,产生含煤、石油的岩层。 5.依靠植物加快土壤的形成,植物使分散在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中的营养元素向土壤中集聚。 6.植物影响地表水分循环和热量平衡,因而影响各地气候形成,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 7.植物具有净化环境的作用。 8.菌类完成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转化。 1.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生物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植物群落:由于空间的有限性,属于同种或不同种类的大量个体毗邻生长,彼此之间必然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同时和周围环境也存在密切的关系,这些个体经过竞争、适应、淘汰,逐渐形成有规律的各式植物组合。 第一章 3.植物分类原则:人们根据植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门别类,排

列顺序,形成分类系统。界门纲目科属种。 4.同物异名:同一植物由于地区不同,语言不同,往往有不同名称。(马铃薯,土豆) 异物同名:同一名称指不同植物(白头翁) 5.种的命名方法:双名法属名(拉丁名词)+种加词(拉丁形容词)+命名人(正体) 6.有性生殖:a同配生殖 b异配生殖C卵式生殖D接合生殖 7.世代交替:同(异)型世代交替:在有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如果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形态构造基本(不)相同。 8.苔藓的配子体(n)在世代交替中占优势;蕨类植物孢子体(2n)远比配子体发达,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 9.苔藓的孢子体分三部分:孢蒴(孢子囊),蒴柄,基足 10.蕨类的幼胚暂时寄生在配子体上,长大后配子体死亡,孢子体即行独立生活。 11.种子植物形成种子和花粉管。配子体进一步退化,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 12.裸子植物孢子体:多年生木本植物,大多数为单轴分枝的高大乔木,枝条常有长短枝之分。木质部一般只有管胞,韧皮部只有筛胞。 13.裸子植物配子体:完全寄生在孢子体上。裸子植物种子:胚(2n),来源于受精卵,是新一代孢子体;胚乳(n)来源于雌配子体;种皮(2n)来源于珠被,是老一代孢子体。大多数裸子植物都具有多胚现象。

植物学试题

第一章绪论 一、解释下列名词 植物地理学生物圈 二、问答题 1.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什么?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3.阐明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和生态学的关系? 4.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第二章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 一、解释下列名词 物种双名法孢子植物种子植物 高等植物低等植物颈卵器植物维管植物 茎叶体植物叶状体植物世代交替同形世代交替 异形世代交替无性世代有性世代孢子体 配子体无性生殖有性生殖个体发育 系统发育原核植物真核植物裂生多胚现象 简单多胚现象显花植物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 真花学说假花学说 二、填空题 1. 蓝藻细胞由()和()组成,在电镜下观察前者分为()层,后者分化为()和()两部分。 2.葫芦藓的蒴帽前身是(),属于()部分,具有()作用。 3. 葫芦藓的配子体可分成()、()和()三部分,孢子体可分成()、()和()三部分,孢蒴可分为()、()和()等结构。 4. 苔藓植物在其生活史中是以()发达,()处于劣势,()寄生在()上为显著特征,另一个特征是孢子萌发先形成()。 5. 地钱的营养繁殖主要是(),其生于叶状体背面中肋上的()中。 6. 地钱雄生殖托的托盘呈(),雌生殖托的托盘呈()。葫芦藓植株上产生精子器的枝形如(),产生颈卵器的枝形如()。 7. 从蕨类植物开始,植物体已经有了真正的()、()和()的分化和()的分化,生活史中()体和()体都能独立生活,但()体占优势。 8. 蕨类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为()和(),无性生殖器官为()。 9. 大多数真蕨植物的每个孢子囊群还有一种膜质的保护结构,叫做()。 10.蕨类植物的主要营养体属于()体。 11.裸子植物在植物界的地位介于()和()之间,其主要特为()、()、()()和()。 12. 裸子植物具多胚现象。多胚现象可分为()和()两类。 13. 裸子植物的大孢子叶常发生变态。铁树的大孢子叶为(),银杏的为(),松柏类的为(),红豆杉科的为(),罗汉松科的为()。大孢子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①植物是生产者 ②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③植物能够影响环境,净化环境 ④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 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植被,研究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 第二章 细胞: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物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指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系统发育即生物种族的发展史。可以只一个类群形成的历史,也可以指生命在地球上起源和演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个体发育指某种生物从它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孢子、合子、种子)开始,经过一些发展阶段,再出现当初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形态和生殖上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相互联系: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对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有着很大的作用,二者促进了生物的演化。 颈卵器植物:雌性生殖器官为颈卵器的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单叶和复叶的区别及联系? 单叶是在一个叶柄上只生一片叶片。复叶是在叶柄上着生两片以上完全独立的小叶。 复叶的叶柄称为叶轴或总叶柄,叶轴上所生的叶称为小叶,小叶的叶柄即为小叶柄。 区别:叶轴的顶端没有顶芽,而小枝常具有顶芽;小叶的叶腋一般没有腋芽,芽只出现在叶轴的腋,而小枝的叶腋都有腋芽;复叶脱落时,先是小叶脱落,叶脱落,最后叶轴脱落;小枝上只有叶脱落;叶轴上的小叶与叶轴成同一平面,小枝上的叶与小枝成一定角度。 叶序:叶在茎上都有一定的排列方式,称为叶序。 常见类型 ①互生:每节着生1片叶,如樟树 ②对生:每节相对着生2片叶,如女贞

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归纳

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一.名词解释 分类单位和等级系统: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植物区系: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植物区划:利用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方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物区划 植物区划单位:植物区、植物地区、植物省、植物小区。种子植物共有301科,2980属,24550种 亚区:欧亚森林植物亚区、亚洲荒漠植物亚区、欧亚草原植物亚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马来西亚植物亚区 生物入侵: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入侵途径:人为有意识引进、无意识引进、自然入侵 环境:指某个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 植物生境:植物个体或群体栖息地上的小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营养等。 非生物因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植物因子、动物因子、人为因子。 最小因子法则: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生态因子。 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生态幅: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 特征:a植物的生态幅受到相互影响的多种生态因子组合的综合作用b植物的生态幅还存在一定的时空变异性。 休眠:是植物抵御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可以扩大对环境条件的耐性范围(长期休眠、季节性休眠)。 周期性调整:季节性休眠、干湿季交替。 生态类群:在相似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相似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对某一项生态因子形成相似的可遗传的适应特征(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和生长发育等),从而具有相似的需求性和耐性范围,这样一群植物组合,称为一种生态类群。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裂解水分子,同化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阳生植物:适应强光环境,耐荫力弱,对强光的利用力强。 阴生植物:适应弱光环境,耐荫力强,对弱光利用力强。 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和途径: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光合面积、提高光合速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