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药理学(整稿打印)

临床药理学(整稿打印)

临床药理学(整稿打印)
临床药理学(整稿打印)

临床药理学考纲考点归纳

第一部分绪论

一、掌握临床药理学的概念、主要研究内容及主要职能;新药的临床药理评价。

1、临床药理学主要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临床药理学的主要内容:

①临床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②临床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③毒理学研究或药物不良反应(ADR)

⑤临床药物试验(clinical trails)

⑥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研究: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所出现的复合效应

3、临床药理的四个职能

①新药评价和上市药物的再评价:首要任务

②对ADR进行监督与调研

③临床药理学教学培训

④开展临床药理服务工作

4、新药临床药理学评价又称为临床药理试验临床试验的三项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

①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

②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③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病人的治疗

二、熟悉临床药理学的发展概况。

三、了解临床试验方法学与道德要求.

第二部分、临床药代动力学

一、掌握药代动力学主要参数的概念、意义及计算方法。

1、半衰期:其中消除半衰期(t1/2)最重要,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按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t1/2为一恒定值2、时量曲线C-T: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图,用药后,由于药物的体内过程,可使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量)随着时间(时)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以时间为横坐标,药物浓度(或对数浓度)为纵坐标绘制的图形。

3、曲线下面积AUC:药物从零时间至所有原形药物全部消除这一段时间的药-时曲线下的总面积,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代表一次用药后的吸收总量,反应药物的吸收程度)。

4、总清除率CL: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中的药物被清除,是正确估算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唯一参数ml/min。 CL=kV

假设生物利用度完全:给药速率 = CL×Css

5、表观分布容积Vd:假设体内药物均匀分布时,由血药浓度推算得到的药物分布体液容积,单位为L或L/kg。 Vd=A(体内总药量)/C(血药浓度) Vd意义:

①用来估算血容量及体液量

5L→分布于血液

10-20L→细胞外液

40L→全身体液

>40L→某一器官内浓集

②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性或与组织结合的程度

③根据药物的分布容积调整剂量

6、生物利用度(F):应用药物或药物制剂后所能达到体循环的程度(药物吸收速度与程度的一种度量)

影响F的因素:①吸收前的药物降解

②吸收后的首过消除

F绝对 = AUC(po)/ AUC(iv)×100%

F相对 = AUC(试验)/ AUC(参比)×100%

7、达峰浓度Cmax: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吸收后的血药浓度最大值

8、达峰时间tmax:达到药峰浓度所需的时间

9、稳态血药浓度Css:属于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在恒量恒速重复多次给药4-5个t1/2后,给药量与消除量达到动态平衡,体内药物的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曲线趋向平稳,此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Css意义①其高低与给药总量成正比

②其波动幅度与给药间隔成正比

③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与t1/2成正比

9、负荷剂量(loading dose,DL):为了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所需要的水平,在常规给药前应用的一次剂量。DL =Cp×Vd/F R(给药速度)=Cp×CL

二、熟悉一、二房室模型,一级和零级动力学特征。

1、一室模型:假设身体一个房室,给药后药物瞬间分布到全身。

2、二室模型:假设给药后药物在体内有不同的速率分布过程(速率大的中央室,小的周旁室)

中央室:包括血液、细胞外液以及心、肝、肾、脑腺体等血液供应充沛的组织;

周旁室:代表脂肪、皮肤或静息状态的肌肉等血流供应较少的组织。

3、一级动力学特征(一级速率过程):任一时刻体内药量(X)的消除速率(dX/dt)与体内当时的药量成正比。见于大多数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被动扩散)。

4、零级动力学特征(零级速率过程):药物的消除速率在任何时间都恒定,与药物浓度无关。

三、了解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第三部分、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方案

一、掌握治疗药物监测(TDM)的概念、目的及其在临床中应用的临床指征。

1、概念:TDM是在药代动力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现代先进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获取有关药动学参数,用于药物治疗的指导与评价。

2、目的: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药物中毒的诊断、治疗,以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临床应用指征(7个人卫3版p27)

①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如强心苷类)

②某些药物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个体间血药浓度差异(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③具备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如苯妥因纳、茶碱、水杨酸等)

④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经肝脏代谢消除(利多卡因、茶碱等)或经肾排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的要药物时,以及胃肠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⑤发现长期用药的患者的不依从性;或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诱导(或抑制)肝药酶的活性而引起药效的降低(或升高)

⑥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在药物的中毒症状和剂量不足的症状类似,而临床症状有不能明确辨别时。(如普鲁卡因胺治疗心律失常时过量可引起心律失常;苯妥因纳中毒引起的抽搐与癫痫发作不易区别)

⑦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可能影响疗效时。《培训课件增加三点!!!》

⑧药代动力学的个体差异很大;

⑨常规剂量下出现毒性反应,诊断和处理过量中毒,以及医疗事故提供法律依据;

⑩当病人的血浆蛋白含量低时,需要测定血中游离药物的浓度,如苯妥英钠。

(或参考:近年来有关TDM临床指征的一般性原则

①病人是否使用了适用其病症的最佳药物?

②药效是否不易判断?

③血药浓度与药效间的关系是否适用于病情?

④药物对于此类病症的有效范围是否很窄?

⑤药动学参数是否因病人内在的变异或其它干扰因素而不可预测?

⑥疗程长短是否能使病人在治疗期间受益于TDM?

⑦血药浓度测定的结果是否会显著改变临床决策并提供更多的信息?)

附(了解):目前临床常需进行TDM的药物

作用类别药物

强心苷类洋地黄毒苷地高辛

抗心律失常药普鲁卡因胺丙吡胺利多奎尼丁胺碘酮

抗癫痫药苯妥因纳苯巴比妥丙戊酸钠卡马西平乙琥胺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去甲替林丙咪嗪去甲丙咪嗪

抗哮喘药茶碱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

其他抗生素氯霉素万古霉素

抗肿瘤药甲氨蝶呤

免疫抑制剂环孢素

看风湿药水杨酸

二、熟悉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和毒性反应的相关性,以及给药方案设计和调整的方法。

1、对大多药物而言,药理效应的强弱和持续时间、与药物的受体部位的浓度呈正比。血药浓度间接反映了药物在受体部位的浓度。

多数药物的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甚至持续到血药浓度与毒副反应程度相关上。

2、有效血药浓度范围:通常是指最低有效浓度MEC与

最低中毒浓度MTC之间的血药浓度范围。临床上常将此范围作为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以期达到最佳疗效和避免毒副反应。

3、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首先必须明确两点:①目标血药浓度范围

②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来源。

简易方法:

①稳态一点法

②重复一点法

③肾衰时的参数修正

三、了解治疗药物监测的实施方法:

首先需要设立目标效应。据此及病人的具体情况(生理、病理学参数等)、有关临床指征(肝肾功能等)、以往的用药反应等设定目标浓度。然后选择合适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负荷剂量、维持量或试验剂量。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测定样品。一般多采取血浆样品,测定其中药物的总浓度。。。在此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药效、毒副反应及其它临床指标。

第四部分、临床用药中的药效学问题

一、掌握量效关系和量效曲线,以及受体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过程。

1、量效关系:是从量的角度阐明药物作用的规律性,药物的药理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变化而变化,二者之间规律性变化叫量效关系。

2、以药物的剂量或对数剂量为横坐标,以药物效应实际数值或百分率为纵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在量效关系中表达的效应有两类:“量反应”,即在个体上反映的效应强度,并以数量的分级来表示,其量效曲线称“量反应”的量效曲线;另一类是“质反应”,即在一群体中(大样本),某一效应(如死亡、生存、惊厥、睡眠、治愈等)的出现,以阳性反应的出现频率或%表示,其量效曲线称“质反应”的量效曲线。

任何量效曲线都能表达以下信息:

①最小有效量/阈剂量

②最大作用强度/最大效应/最大效能:是指药物效应达到最大,曲线形成平台,此后再增加剂量效应不再增大。

③效价强度:指药物产生一定强度的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达到同样效应,剂量愈小者效价强度愈大。④曲线的斜率:反应了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越敏感斜率越大,斜率大表示剂量增加时效应增强的幅度大;通常药物量效曲线的中段斜率最大,因此,这一阶段所表示的数量(如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等)有更大的重要性。

⑤曲线数值变异程度

临床用药通常多以半数有效量(ED

50

)做参考来选择治疗用量(治疗量)。

3、受体学说

①概念:受体是首先与药物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引起效应的细胞成分它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内。

药物(配体)与受体结合而引起生物效应不仅需要具有亲合力,而且必须具有内在活性。

参看网络:药物与受体结合作用的特点:

A 高度特异性

B 高度的敏感性

C 受体占领有饱和性

D 可逆性

②激活受体产生效应的过程:受体通过不同机制将信息转导到效应细胞,改变效应细胞的功能而发生生理效应。基本过程如下:

受体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偶联,激活后使胞内相应离子的浓度发生改变;

受体与G蛋白偶联,激活后进而激活某些酶(如腺苷酸环化酶、磷脂酶C等),由此生成或释放出新的活性物质(即第二信使、第三信使),进而影响胞内多种蛋白激酶的活性;

有点受体本身就包含某种酶,受体激动或可直接激活这些酶而传到信息;

还有的是通过调节基因转录,影响特异活性蛋白质的生成。

③受体拮抗药和部分激动药

受体的反向激动药

储备受体与沉默受体

受体特异性的相对性

④受体的调节:

受体的数目(或密度)可因其配体的存在与否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调节变化。常见调节:

向下调节(下调):受体激动药的浓度增高时,受体的数目会适当减少;

向上调节(上调):激动药的浓度低于正常,或者受体被拮抗药阻断或因其他原因被抑制时,受体的数目会适当增多。

⑤受体学说与临床用药

A 受体反馈调节对药效的影响

B 受体本身的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

C 内源性配体(激动剂)对药效的影响

(以下人卫3版4点)

A 受体的调节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

B 内源性配体对药效学的影响

C 协同和拮抗的新概念(作用相同的药物可以产生拮抗;受体的异种调节现象)

D 病人整体功能状态的重要性

二、熟悉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三、了解合理用药的原则。

第五部分、新药的临床研究设计要求

一、掌握新药临床试验的目的、分期及各期研究的主要内容;新药的生物等效性试验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1、我国的新药临床试验分期

Ⅰ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

内容:新药的耐受性试验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目的:是研究人体(健康志愿者)对新药的耐受程度,病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在人体吸收、分布、消除规律,为新药II临床试验提供安全有效的合理试验方案。

II期临床试验:

内容:随机双盲法对照临床试验(由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进行临床试验)

目的:确定药物的疗效适应证,了解药物的毒副反应,对该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对象:靶疾病的患者

“四性原则”代表性、重复性、随机性、合理性

Ⅲ期临床试验: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治疗作用确证阶段)

目的: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新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要求:在Ⅱ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增加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之外,并扩大临床试验单位。

Ⅳ期临床试验:也称上市后监察。是新药上市后由申办者自主进行的应用研究阶段。

目的:

①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②评价在普通或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

③改进药物剂量等

④根据进一步了解的疗效、适应症与不良反应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内容:①临床扩大试验②特殊对象的临床试验

③补充临床试验④不良反应考察

2、新药的生物等效性试验的目的、内容和方法。1)内容:生物利用度试验和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

2)人体生物利用度试验的目的:

①指导药物制剂的生产

②指导医生合理用药

③寻求新药无效或中毒的原则

④为评价药物处方设计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3)方法:

①单剂给药的人体生物利用度试验

②多剂量双周期的生物利用度试验

③生物等效性评价的统计方法

二、熟悉新药临床研究的实验设计原则和质量控制要求

1、原则:代表性、重复性、随机性、合理性

2、质量控制要求

①强化对药物临床试验的认识

②注重培养一支高素质、懂业务的技术骨干队伍参加临床试验

③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药物研究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④注重新药试验过程中遵守科学的、符合道德规范的原则

⑤新药临床试验进行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⑥试验用药的管理

⑦记录与报告:保存II期临床试验中的病历报告表(CRF)

⑧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⑨新药临床试验结束后总结报告的规范性书写

三、了解新药临床研究的概念和实施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的意义。

1、新药临床研究:是新药在人体进行的安全性与疗效的评价,是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的新药系统性研究。

2、实施GCP的意义:保证临床试验过程的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并保障其安全。(其核心是保障受试者与患者的权利,保证临床试验的科学性。)

第六部分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一、掌握中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概要,实施GCP的重要意义。

1、GCP概要:

①药物临床试验前的准备与必要条件:

确定立项;临床试验用药;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准备;

研究者和申办者的协议

②受试者的权益保障:

A 知情同意书的意义

B 知情同意书的内容

C 伦理委员会的组成与职责

③药物临床试验方案(资料):

1、题目和立题理由。

2、试验的目的。

3、试验设计。

4、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5、数据处理和统计学方法。

6、观察指标。

7、流程。

8、不良事件的评定和记录

(1、题目和立题理由。2、试验的背景和目的。3、申办者及主要研究者的姓名及资格。4、试验设计类型。5、试验用药方案。

6、临床和实验室检查项目及测量步骤。

7、保证受试者用药依从性的措施。

8、中止和撤销临床试验的标准以及结束临床试验的规定。

9、疗效评定标准。10、病理报告表等资料的保存。11、盲法试验中密码的建立、保存和破盲规定。12、实验结果的评价方法及工作进度。 **参考人卫三版P75**)

④研究者的职责

⑤申办者和督察员的职责

⑥记录与报告

⑦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⑧试验用药品的管理

⑨质量保证:制定和实施标准操作规程;

质量控制;稽查;视察

⑩多中心临床试验

2、实施GCP的重要意义

①充分保障受试者的权益和健康

②保障民众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③提高新药研究监督管理水平

④缩小与发达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水平的差距

⑤有利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同期实施

⑥临床医疗机构承担临床试验须通过GCP认定

二、熟悉我国实施GCP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

三、了解GCP的形成与发展。

第七部分药品审批、管理与评价

一、掌握新药、国家基本药物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概念。

1、新药: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2、国家基本药物是指由国家政府制定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

3、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4、非处方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二、熟悉国家基本药物和非处方药的遴选原则。

1、国家基本药物遴选原则:

①临床必须②安全有效③价格合理

④使用方便⑤择优选定⑥中西药并重

⑦须是:国家药典及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品种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正式生产的新药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进口药

2、非处方药遴选原则:

应用完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方便

三、了解新药的分类,新药申报与审批的基本程序。

1、新药分类:中药、天然药物的注册分类;

化学药品。

第八部分妊娠期合理用药

一、掌握孕妇和胎儿药代动力学方面的特点;药物对胎儿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致畸药物;妊娠期合理用药原则。

1、孕妇药代动力学特点:

①药物吸收:口服吸收延缓;吸入给药增加

②药物分布:血药浓度偏低。

③药物与蛋白结合:结合能力下降,游离药物增多,用药效力增高。

④药物代谢:药物排除减慢

⑤药物排泄:早中期肾排泄加快;晚期卧床延缓。

(妊娠高血压症孕妇药物排泄减慢减少)

2、胎儿药代动力学特点:

①吸收:药物游离型为主;

羊水肠道循环(妊娠12周后)与胎盘吸收。

②药物分布:与血循环量相关。血浆蛋白含量较母体低;肝、脑血流量大;血脑屏障不健全

③药物代谢:酶不完善,致某药浓度高于母体。

④药物排泄:药物及降解物排泄延缓,易蓄积

⑤胎儿药物治疗学

3、药物对胎儿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①妊娠前期:妊娠前母体接触致畸危险性药物,或父体应用致畸危险性药物可能引起胚胎发育异常

②妊娠早期:

着床前期——对药物高度敏感

受孕后3~12周——胚胎发育和分化速度快,是药物致畸的敏感时期

③妊娠中期和晚期:药物对胎儿致畸的可能性减少,但神经系统在妊娠期间是持续发育的,药物致畸的影响一直存在。

4、致畸药物:

①乙醇:早孕期日用量超过2g/kg先天致畸率增2-3倍

②抗肿瘤药: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

③抗生素:青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

④性甾体激素:氯米芬、乙烯雌酚等

⑤其他:一氧化碳、锂制剂、汞制剂等

对胎儿有害的药物(参看人卫3版P93表)

药物对胎儿的危害

乙醇头骨畸形、智力障碍

碘剂甲低

烷化剂多发畸形药物对胎儿的危害

抗代谢药多发畸形

四环素骨骼发育障碍

氯霉素灰婴综合症

卡那霉素听力、肾损害

一氧化碳智力障碍

氯喹视网膜损害

可的松腭裂

甲睾酮男性化

抗雄性激素女性化

乙烯雌酚宫颈癌

丙硫氧嘧啶甲肿

地西泮/巴比妥药物依赖性

碳酸锂心血管畸形

苯妥英钠唇裂、腭裂

双香豆素类多发畸形

三环类抗抑郁药血细胞损伤

卡那霉素听力、肾损害

甲氨蝶呤多发畸形

环凭酰胺多发畸形

5、药物对胎儿危害的分类标准(美国FDA标准)A类:证实对胎儿无不良反应的药物

B类:动物实验证明对胎畜无损害,但对人胎是否有害尚无研究报道

C类:对动物胎畜有影响,但尚无对人类有影响的报道

D类:对胎儿有危害性,但对治疗孕妇疾病又属必须,需要超过危害时可考虑应用

X类:证实对胎儿有危害,孕妇应禁用

6、妊娠合理用药原则

①提倡单剂,减少联合用药

②提倡使用老药,避免使用新药

③提倡使用小剂量,避免使用大剂量

④提倡使用A、B类药物,避免使用C、D类药物

⑤应用明确对胎儿有害的药物时,应先终止妊娠

二、熟悉药物在胎盘转运和药物在母乳转运的特点。

三、了解分娩期及哺乳期合理用药。

第九部分新生儿的临床用药

一、掌握新生儿对药物反应的特点以及新生儿药代动力学的特点。

1、新生儿对药物反应的特点:

①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慢

(脏器功能发育不全,酶系统发育尚未成熟)②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变化很大

(出生体重、胎龄及生后日龄改变)

③病儿之间个体差异大

④病理状态下,各功能均减弱

2、新生儿药代动力学的特点

1)药物吸收:

①经口给药的吸收(不可靠):胃粘膜发育不全;胃酸分泌少;胆汁分泌少;胃肠蠕动缓慢;主动转运机制弱。

②胃肠道外给药:

A 皮下或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容量小、吸收少;肌肉注射不宜较大剂量和多次注射)

B 静脉给药(刺激性药物引起血栓性静脉炎;药物渗出引起组织损伤;药物高渗引起的颅内出血和坏死性肠炎)

2)药物分布:

①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

②脂肪含量低

③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④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

⑤水盐代谢调解功能弱

3)药物代谢:

①新生儿肝脏的酶活性低,药物代谢减慢

②低血浆蛋白结合+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升高,加速代谢I相反应酶(氧化、还原或水解)

出生一周后达成人水平

II相反应酶(甲基化、乙酰化)

乙酰化酶出生后4周达成人水平;

葡萄糖醛酸结合酶在出生后8周达成人水平

4)药物排泄:

①肾小球数量少

②肾血流量少

③肾小球滤过率低

④尿液pH值低

⑤对水盐调解能力差

⑥以原形排泄的药物排出速度下降二、熟悉母乳哺养的新生儿用药和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

1、母乳哺养的新生儿用药

①禁用药

②慎用药

③暂停授乳药

2、新生儿用药特有反应

①对药物有超敏反应

②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

三、了解新生儿药物监测的重要性和常用药物,以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合理用药。

1、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

①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和尼克刹米

②减少胆红素的吸收:活性炭;琼脂

③抑制溶血:泼尼松、氢化可的松

④减少胆红素形成:锡-原卟啉

⑤降低游离胆红素水平:输入白蛋白

2、新生儿窒息的药物治疗

①纠正酸中毒:5%碳酸氢钠3~5 ml/kg加25%葡萄糖

10 ml,5 min内脐静脉缓慢注入

②强心剂:1‰肾上腺素心内注射纠正心跳暂停

吸氧、抗感染

3、新生儿惊厥

①纠正生化代谢失调

②抗惊厥药:苯巴比妥、苯妥因纳、地西泮、水合氯醛

4、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①保暖、给氧

②纠正电解质紊乱酸中毒

③抗生素预防感染

④伴水肿者予降压:20%甘露醇5-10ml/kg快速静滴,

第十部分老年人的用药问题

一、掌握老年人的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方面的改变;老年患者用药的基本原则。

1、药效学改变(课件-徐州)

①多种药物合并使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多

②合并用药的耐受性降低

③具镇静作用的药物可引起中枢抑制

④抗胆碱药物可引起记忆力损害

⑤抗精神病药可引起精神失常

(**人卫3版p120**三点改变: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变化对药效学的影响)

2、药代动力学改变

A 吸收:

①胃酸减少②胃动力减弱

③小肠吸收面积减少④肠道血流量减少

⑤胃肠道内液体量减少

B 分布:

①人体构成的改变影响分布(脂肪——水分)

②增龄后,血红蛋白量减少

C代谢:

①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

②肝血流量减小

③肝脏功能及营养状况下降

D排泄:肾小球清除率降低——血清肌酐无明显改变

3、老年患者用药的基本原则:

①选药合理

②合理的剂型和恰当的剂量

③掌握用药最佳时间

④控制嗜好和饮食

⑤提高对用药的依从性

二、熟悉老年患者常用治疗药物的注意点。

1、抗高血压药物:

①易应用作用较为温和的β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断剂、利尿剂②温和降压药物联合用药

③β受体阻断剂可减少心输出血量

④中枢性降压药易引起中枢过度抑制、或停药后的反跳现象

2、纠正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①老年人对强心苷敏感,易发生中毒且症状不典型:表现为精神系统症状或急腹症等

②药物排泄速度慢,血药浓度高,钾的丢失多,中毒后果较严重。3、治疗心绞痛的药物:

①硝酸甘油(防止脑供血不足)

②钙通道阻断剂与β受体阻断剂不可合用

③维拉帕米的t1/2延长

④阿司匹林、 受体阻断剂和硝酸酯类效果稳定

4、治疗哮喘的药物:

①病因以药物因素引起者多见

②治疗以拟交感药和茶碱类药物为主

③药物可增加心肌耗氧量,以吸入方式给药可减轻

5、①治疗甲减的药物:老年人血浆T3水平降低,但总甲状腺素水平基本正常,即T4转化为T3减少。提示,需要补充治疗时,应使用较低剂量、短期应用,避免心脏负荷加重

②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抗时,首选放射性碘,配合丙硫氧嘧啶和非选择性 受体阻断剂

6、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①镇静催眠抗焦虑药物:巴比妥类催眠药易引起精神症状;苯二氮卓类有宿醉现象,但安全范围大;地西泮抗焦虑t1/2延长(128 h)

②抗精神失常药物:氟哌啶醇较氯丙嗪较少产生体位性低血压

③抗抑郁症药物:四环类的马普替林为首选;

三环类的多塞平对血压和心脏影响小

④抗帕金森病药物:左旋多巴与卡比多巴合用;

抗胆碱药物(苯海索)易引起前列腺肥大、精神错乱

7、利尿药物

①建议选用保钾利尿药(螺内酯、氨苯蝶啶)

②中效利尿药与保钾利尿药合用可增强利尿作用

③氨苯蝶啶和阿米洛利可引起引起肾功能不全

④袢利尿药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耳毒性、低血压等,仅用于临时处置

8、抗菌药:

①肝功障碍:氯霉素、红霉素、新霉素、四环素、等慎用或禁用。

②肾功减退:肾毒性药氨基苷类/四环素类/氨苄西林/羧苄西林等易蓄积中毒损伤耳神经。

③免疫功能下降,所患感染性疾病多较严重:宜选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杀菌药;75岁以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适用氧氟沙星,特殊才选红霉素或林克霉素

三、了解老年人的圭理、生化功能的特点。

第十一部分、遗传药理学及临床合理用药一、掌握遗传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代谢酶遗传变异及其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1、遗传药理学:研究和阐述由遗传变异引起的药物反应差异。

2、药物代谢酶遗传变异及其对药物代谢的影响1)药物氧化代谢酶基因多态性

2)药物代谢转移酶NAT2基因多态性

3)乙醇(酒精)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

4)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

二、熟悉特殊遗传药理学性疾病与异常。

三、了解药物转运体基因多态性及对药物转运的影响;药物受体基因多态性及对药物效应的影响;药物反应和代谢的种族差异。

第十二部分、时间药理学及临床合理用药一、掌握时间药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与内容,时间药理学的实际意义。

1、时间药理学:研究药物与生物周期相互关系。生物周期性:机体的功能状态随时间推移所呈现的规律性变化,包括近日节律(昼夜节律)和近年节律

2、研究内容:

①机体昼夜节律对药物作用或体内过程的影响

②药物对机体昼夜节律的影响

3、实际意义:指导用药(制定最佳给药方案)

二、熟悉机体节律性对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的影响;心血管药、抗哮喘药、糖皮质激素、胰岛素、抗肿瘤药的时间药理学的实际临床应用。

1、高血压:血压在上午9-11点最高,夜间入睡后下降到最低点;一般只需白天用药,且上午用药量略大;若夜间继续用药,则血压下降得更低,易诱发脑血栓。

2、糖尿病:

①凌晨4点,人体对胰岛素最为敏感;

②上午8点可口服作用强而持久的降糖药物,使药效与体内血糖浓度变化的规律相适应。

③磺脲类: 饭前30分钟服用为宜

格列本脲(优降糖) 甲苯磺丁脲格列吡嗪

④双胍类降血糖药宜饭后服用苯乙双胍(降糖灵) 二甲双胍(苯甲福明)

⑤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只有进食同时服用才能产生治疗效果:阿卡波糖(拜糖平) 伏格利波糖米格列醇

3、心肌缺血:心肌缺血、室性心律失常、急性心绞痛和心脏猝死的发病呈现近日节律变化,发作高峰时间均在上午6:00~12:00

①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峰时间为6:00~12:00

②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峰时间为10:00~ 11:00

③阿司匹林: 早晨服用在上午时间段内血浆药物浓度更高,对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有效

④硝苯地平日均80mg,几乎完全取消6-12时发生的心肌缺血高峰。

4、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关节肿胀、僵直和握力下降等症状,以早晨最为严重;此时人体的免疫反应最强,最好在凌晨4~5点钟服用激素

目前主张“激素顿服疗法”,即把“每日三次”激素的总剂量,改在早晨一次服用,即可产生最佳疗效,同时使连续服用激素而产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点。

5、心衰:心衰病人对强心苷的敏感性以凌晨4点最强,此时的药物作用比其他时间约高10~20倍,若此时仍按常规剂量服用,极易中毒。

最近发现:暴风雨天气或气压较低时,也会使这类药物的毒性增强

6、癌症:免疫增强剂干扰素,若上午用药则易出现发热、寒颤和头痛等严重的副作用;如改在晚间用药,则副作用几乎不发生,但疗效不减

晚期疼痛严重的癌症病人,故止痛药以夜晚临睡前服用效果更佳

7、抗哮喘药

①β2受体激动剂采取晨低夜高的给药方法

②茶碱类白天吸收快,晚间吸收较慢(茶碱缓释片:早8点250mg 晚8点500mg)

三、了解药物毒性的昼夜节律。

第十三部分、药物相互作用与合理用药

一、掌握药物相互作用的定义、类型、作用机制和临床上常见的严重不良药物相互作用。

1、定义:广义上是指联合用药时,所发生的疗效改变;狭义上指不良药物相互作用(人卫3版)【同时或间隔一定时间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时,由于药物之间或药物-机体-药物之间的反应,改变了药物原来的体内过程、组织对药物的感受性或药物的理化性质,而产生单种药物所没有的药理作用或不良反应,称为药物相互作用,或药物交互作用----资料】

2、类型:

①体外药物相互作用:患者用药前,药物相互间发生化学或物理性相互作用,使药性发生变化(物理化学性相互作用)②药代动力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一种药物使另一种并用的药物发生药代动力学的改变,从而使后一种药物的血浆浓度发生改变。

③药效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

3、机制?

1)药代动力学方面相互作用

①影响药物的吸收: PH影响;离子作用;

胃肠运动影响;肠吸收功能影响;间接作用。②影响药物的分布:竞争蛋白结合部位;

改变组织分布量。

③影响生物转化过程:酶诱导;

酶抑制(肝药酶抑制剂:西米替叮)④影响药物排泄: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2)药效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

①药物效应协同作用

②药物效应拮抗作用

4、常见临床严重不良药物相互作用:

①高血压危象:

A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拟肾上腺素药;

B 去甲肾上腺素合成前体物;

C 三环类抗抑郁症药;

D 胍乙啶及其同类抗高血压药;

合用会引起去甲肾上腺素的大量堆积,致高血压危象。

②严重低血压反应:

A 氯丙嗪与氢氯噻嗪、呋塞米、依他尼酸合用,引起严重的低血压。

B 普萘洛尔与氯丙嗪或哌唑嗪合用,降压效果显增。③心律失常:

A 强心苷与排钾利尿药、糖皮质激素或利血平合用,易诱发异位节律。

B 奎尼丁与氯丙嗪合用,可致室性心动过速。

C 维拉帕米与β受体阻断药合用,易引起心动过缓、低

D 血压、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甚至心脏停搏。

④出血:

A 香豆素类与消胆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司匹林、西米替丁等药合用,可引起出血。

B 肝素与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合用,有出血的危险。

C 肝素与利尿酸合用更易引起胃肠道出血。

⑤呼吸麻痹:

A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全身麻醉药、普鲁卡因、琥珀胆碱或硫酸镁合用,可引起呼吸麻痹。

B 利多卡因与琥珀胆碱合用,可引起呼吸麻痹。

C 环磷酰胺抑制伪胆碱酯酶的活性,与琥珀胆碱合用,有可能导致呼吸麻痹。

⑥低血糖反应:

A 口服降血糖药甲苯磺丁脲不宜与长效磺胺类、水杨酸类、保泰松、呋塞米等合用,这些药物可将其置换,降血糖作用增强,引起低血糖反应。

B 氯霉素、保泰松能抑制肝药酶对甲苯磺丁脲的代谢,增强其降血糖作用明显,引起低血糖反应。

C 降血糖药不宜与普萘洛尔合用,因其可加重低血糖反应外,并掩盖低血糖先兆症象。

⑦严重骨髓抑制:

A 甲氨蝶呤与水杨酸类、磺胺类、呋塞米合用,后者可置换甲氨蝶呤,使其对骨髓的抑制明显增强,引起全血细胞减少。

B 别嘌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不宜与硫唑嘌呤、巯嘌呤合用。如需合用,必须减量。

⑧听力反应:

A 依他尼酸、呋塞米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在听神经损害方面有相加作用,耳聋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B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抗组胺药合用,因抗组胺药可掩盖这类抗生素的听神经毒性症状,不易及时发觉,后果严重。

二、熟悉药代动力学方面和药效动力学方面的药物相互作用特点。

三、了解体外药物的相互作用(化学配伍禁忌/物理配伍禁忌)

第十四、药物不良反应ADR与药源性疾病DID 一、掌握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的定义与分类;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1、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或不期望产生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不包括:药物过量、药物滥用与治疗错误。)

2、药物不良反应分类:

1)根据不良反应与药物剂量有无关系分类:

A型反应:与药物剂量有关

B型反应:与药物剂量无关

2)根据不良反应的性质分类

①副作用②毒性作用③后遗效应

④依赖性⑤特异质反应⑥变态反应

⑦致癌作用⑧致畸作用⑨致突变作用

3、药源性疾病:由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药源性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4、药源性疾病分类:

1)临床分类:

*可预期的药源性疾病(特点同A型不良反应)、*不可预期的药源性疾病(特点同B型不良反应)*几乎所有脏器均为药源性疾病的靶器官*

2)病因学分类:

A型:由药物本身或/和其代谢物引起,是药物固有作用增强和延伸,具剂量依赖性、可预测、发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

B型:与药物固有作用和剂量无关,与特异体质有关,难以预测,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3)病理分类:

①功能性改变:抗胆碱和神经节阻断药引起动力性肠梗阻,利血平引起心动过缓

②器质性改变:

A 炎症型:药物性皮炎

B 增生型:苯妥英钠引起表皮乳突消失

C 血管型:药物引起变态反应时出现的血管神经性水肿

D 血管栓塞型:造影剂引起的血管栓塞

E 赘生型:药物致癌变

3)WHO关于不良反应的分类(1991.09):

①副反应②不良事件③不良反应

④意外不良反应⑤信号5、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1)诊断:

①主要诊断依据:

A 是否发生在被疑药物应用之后(时序性)

B 是否以前对该ADR有结论性的报告(动物实验或临床研究应用肯定)

C *撤药试验(停用被怀疑药物)后该ADR获改善

*用特异性拮抗剂后该ADR获改善

D 激惹现象(再次使用被疑药物后发生这种ADR)

E 是否有药物外的可疑因素引起这种反应

F 应用安慰剂后是否仍发生

G 是否从体液内检测到可引起毒性的药物浓度

H 药物剂量增减,反应是否加重或改善

I 以前是否在用同一或相似药物后出现相同反应

J 反应是否被任何客观证据证实

②不良反应的可能度

A 肯定:合理时序;药物浓度;符合已知反应特点;停药改善/再用再发;不能由病解释。

B 很可能:合理时序;符合已知反应特点;停药证实,但未经再给药证实;不能由病解释。

C 可能:合理时序;可能符合/不符合已知反应;可由临表或已知反应特点解释。

D 条件的:时序合理;不符已知反应特点;不能由病解释

E 可疑的

2)治疗原则

①药源性疾病的处理:停药。可能的话停用所有药物。

②此后根据病情采取治疗方案:

*DID 多有自限性,停药后无需特殊处理

*症状严重时须对症治疗;治病药物明确时选用特异性拮抗剂;若是药物过敏应告知患者药物。

二、了解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的病因学基础和监测方法。

1、病因学基础:

①病人反应先天性异常:变态反应;遗传因素;先天性敏感性增高

②获得性异常:肝脏疾患;肾脏疾患;药物受体异常

③药物因素:剂量、生物利用度、给药途径等异常;停药反应;立体异构药物和不良反应

④药物相互作用

⑤间接反应:胎儿畸形;第三代效应;对其他第三者的作用

2、ADR监测方法:

①列队研究②病例对照研究③自愿呈报系统

第十五部分、药物滥用与药物依赖性一、掌握药物滥用、药物耐受性、药物依赖性的定义和分类。

1、药物滥用:(本章)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目的,间断或不间断地自行过度使用具有精神活性药物的行为。(广义:指临床上不合理用药)特征:无节制反复用药。

导致精神依赖性和生理依赖性,造成个人精神紊乱和出现一系列异常行为,进而酿成社会危害。

2、药物耐受性:指人体在重复用药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减弱的状态。

特点:①对药物不同作用的耐受程度并非完全相同(如吗啡)

②具有可逆性。

③交叉耐受性-化学结构或作用机制类似的药物。

3、药物依赖性:

1)定义:指在具精神活性药物滥用条件下,机体与滥用药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那个特殊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

【表现出一种强迫要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物的行为和其他反应,为的是要去感受它的精神效应,或者为了避免由于停药所引起的严重身体不适和痛苦】

*药物依赖性常同时伴有对该药的耐受性。

2)分类:

①精神依赖性

②生理依赖性(身体依赖性)

③交叉依赖性

④药物成瘾(临床惯称,内涵不确切,现极少用)

*致依赖性药品的分类:麻醉药品;精神药物;其他类* 【WHO将致依赖性药物分为:①中枢神经抑制药②烟碱和烟草③阿片类④精神兴奋药⑤大麻类

⑥致幻药类⑦挥发性化合物】

二、熟悉引起药物依赖的几类常见药物(阿片类、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大麻类、苯丙胺类、可卡因)的临床表现和药物依赖性的治疗。

1、阿片类:欣快感;渴求用药。

停药后出现戒断综合症:

*停药8-16h出现:自律神经系统功能亢奋(不安、哈欠、流体流泪、恶心、食欲不振、难以入眠等);

*停药后24h:症状加重,极度痛苦状态;

*停药后36h:达高峰;*一周后:开始缓解

*继而:稽延性戒断综合症(血压体温略降、心率减慢、瞳孔略大、失眠焦虑、关节肌肉疼痛等)

2、中枢神经抑制药类:

①苯二氮卓类:连用>4M,药物依赖性显著。

**表现:用药后欣快及渴求用药

**戒断综合症(停药后36h出现):焦虑、烦躁、头痛、心悸、失眠或噩梦、低血压、肌肉震颤、甚至惊厥,重至致死。

②巴比妥类:戒断综合症与上相似,停药后12-24h出现。

3、大麻类:

①表现:*欣快感,短程记忆受损,视听触味觉增敏,异常时间感(时间流逝迟缓),无端发笑、情绪异常;*大剂量致幻觉与妄想,思维混乱,焦虑不安;

*滥用久用:情绪淡漠、表情呆滞、记忆障碍,精神不集中,思维联想障碍,甚至出现偏执意念

②戒断综合症(较轻):情绪烦躁、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甚至畏寒震颤。*停药后10h出现,经4-5日消除

4、苯丙胺类兴奋药(精神及生理依赖性)

①表现:情绪高昂、精力充沛、食欲减退,欣快感。**滥用引起中毒性精神病:幻觉妄想焦虑、行为呆板等。

②戒断:全身乏力、精神萎靡、忧郁、过量饮食及持久失眠。【冰毒:苯丙胺衍生物甲基苯丙胺盐酸盐】

5、可卡因(精神依赖性潜力强)

①表现:欣快,觉体力超人,进而幻觉妄想等,甚失自控。

②轻度戒断综合症:疲乏思睡,心动过缓及过度摄食等。

6、药物依赖性的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性最突出】

①美沙酮替代治疗;②可乐定脱毒治疗;

③后续康复治疗

三、了解药物滥用的危害和药物滥用的管制。

第十六部分、休克的临床用药

一、掌握常见的休克治疗选择

1、心源性休克:

①补液:

②血管活性药:(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低心输出量,高外周阻力:扩血管药(多巴酚丁胺、多巴胺或异丙肾上腺素)

*低外周阻力,心输出量不低:缩血管药(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甲氧明、去氧肾上腺素等)

③强心苷:增强心功能。【急性心梗最初24h内避免使用,以免心梗范围扩大】

2、低血容量性休克

①扩充血容量(主要治疗)

②抗休克药(单用无效):

*扩容液量极大而未奏效是辅助使用

*休克过久并发心肌收缩了损害(首选多巴胺)

3、过敏性休克(多见于注射血清或青霉素等药物)

①急性处理:肾上腺素及大剂量抗组胺药。

②糖皮质激素:稳定溶酶体膜的保护作用

4、感染性休克

①主要使用抗菌药治疗原发感染

同时:②应用补液扩容

③血管活性药增高血压

二、熟悉常用心血管活性药的分类和药理作用。

1、血管扩张药

①直接扩血管药:

* 硝普钠:在体内释放NO而扩张血管【直接扩张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不影响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 硝酸甘油:在平滑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降解后产生NO,激活胞内GC,产生PKG,使肌球蛋白轻链去磷酸化而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舒张全身静、动脉】

②扩血管兼强心药:

多巴胺(激动α、β和多巴胺D1受体)

*小剂量2-5μg/(kg*min):激动D1受体,扩张肾、肠系膜、冠脉及脑血管;心脏轻度正性频率,正性肌力作用。*中剂量5-10μg/(kg*min):兴奋α1受体为主,心脏正性频率正性肌力作用明显,有利于维持血压

*大剂量>10μg/(kg*min):兴奋皮肤、粘膜、骨骼肌等组织的α1受体,血管收缩,使肾、肠血流量减少,可能诱发心率失常。

【本药能干扰醛固酮的合成与释放,产生排钠利尿作用,改善肾功能】③收缩血管药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激动α受体,也可兴奋心脏的β1受体。增加心输出量,升高血压。

【大剂量易引起心律失常,加重组织血液灌流不足和酸中毒】*间羟胺(阿拉明):激动α受体。作用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似,但弱而持久。较少引起心悸和心律失常。*肾上腺素:激动α及β受体,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周围血管收缩,增高血压,减少血管神经性水肿,减少渗出,改善呼吸,使平滑肌扩张,冠脉扩张,并能抑制组胺和白三烯等过敏物质的释放。【主要用于过敏性休克】

④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立其丁)

为短效阻断药,使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开放,增加血流灌注,改善微循环。对小静脉作用强于小动脉。。。防止肺水肿发生;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

2、强心药:

①氨力农(氨吡酮):抑制细胞内磷酸二酯酶活性,增加细胞内cAMP的水平,从而增加心肌收缩力,扩张动静脉。同时具有正性肌力和扩张血管作用。【在严重心力衰竭患者能增加心搏出量、射血分数及窦性频率,并能降低心脏充盈压和系统动脉压】

②多巴酚丁胺:激动α及β2受体。兴奋心脏β1受体,直接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律,较少引起心律失常。【用药后全身血管效应与外周阻力改变不大,但组织血流灌注压维持恒定】

三、了解休克的激素治疗以及其他抗休克药物。

1、激素治疗原则:早期、足量、短时。以静脉注射为主。【氢化可的松200-300mg,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500ml稀释后静滴,每日1g,连用不超过3天;地塞米松每日量3-6mg/kg;波尼松龙每日30mg/kg】

第十七部分、水肿的临床用药

一、掌握水肿治疗中利尿药应用的选择和注意事项;水肿治疗中利尿药抵抗及克服措施。

1、水肿治疗中的利尿药应用的选择:

1)肾性水肿:

①肾炎性水肿(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某些肾病综合征多见):*急性肾小球肾炎:一般不用利尿药;主要无盐饮食和卧床休息以消水肿;合并肺水肿可用噻嗪类利尿药。

*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水肿伴高血压时:可用噻嗪类利尿药,效果不佳时可合用呋塞米、布美他尼或保钾利尿药。

②肾病性水肿:

* 发于肾病综合征者:严格控制水和钠盐摄入;大剂量(2-3倍于常量)高效利尿药,效果不佳时加用保钾利尿药。*急性肾功衰竭:无尿发生于24-48h内,可静注甘露醇或大剂量呋塞米;

*慢性肾功能衰竭者:首选呋塞米、布美他尼口服大剂量

2)肝性水肿

*晚期肝硬化患者:一般宜先用保钾利尿药或加噻嗪类。【服用螺内酯可使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无效时才合用呋塞米协同作用】

3)心源性水肿

①慢性心功能不全

*轻度:噻嗪类或噻嗪样利尿药、保钾利尿药;疗效不佳时可用呋塞米;

*中度:加大噻嗪类剂量,同时加用保钾利尿药或应用呋塞米、依他尼酸等;

重度:高、中、低效利尿药同时口服或静注呋塞米;【噻嗪类、呋塞米长期应用,体内醛固酮水平升高,可改用螺内酯,并且必须补充钾盐或与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等保钾利尿药合用】

②急性心功能不全:静注呋塞米

4)急性肺水肿:静注呋塞米等高效利尿药

5)脑水肿:静滴高渗甘露醇【合用依他尼酸加强作用】6)特发性水肿:多见于妇女,周期性发生钠潴留而出现水肿。一般不宜用利尿剂,宜严格限制钠盐摄入;必要时可用小剂量中、高效利尿药

2、水肿治疗中的利尿药应用的注意事项:

①小剂量开始,常用剂量应低于最小有效剂量;

②间断应用:一般连用3-5天后停药3-5天再用;

③理解利尿只是治疗水肿的一方面;需重视严格控制钠盐摄入;注意水电解质变化。

④注意联合用药对顽固性水肿可起到协同作用。利尿药联用原则:

*失钾与保钾利尿药合用

*失氯与供氯利尿药伍用

*主要排钠与主要排水利尿药并用

*顽固性水肿患者,采用高、中、低效利尿药合并应用。*利尿药并用或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应预先考虑到药物相互作用

3、水肿治疗中利尿药抵抗及克服措施

1)利尿药抵抗原因可能是

①未严格控制患者水、盐的摄入

②利尿药的适应

③利尿药应用失当

④阻止利尿药肾小管排泄进入肾小管管腔

⑤肾病综合征及肝硬化患者尿中有大量蛋白质,利尿药与蛋白结合增多,减少了到达作用部位游离药物的量;严重心衰者肾血流量下降,导致水钠排出而利尿药作用降低。

⑥长期应用后出现电解质紊乱而致利尿作用降低甚至失效

2)克服利尿药抵抗措施:

①多次应用最小剂量或连续静滴高效利尿药,使作用部位长期接触药物

②出现肾功不全时,应用高效利尿药

③联合应用作用于肾小管不同节段的利尿药

④心功不全者出现利尿药抵抗是,应用卡托普利,有时可恢复利尿药作用。

二、了解利尿药的分类,各类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第十八部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掌握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及其对临床用荮的指导意义;药效学、药代动力学与疗效的关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药代动力学过程

①吸收:达高峰(口服1-2h;肌注0.5-1h)

入血后,部分游离,部分与血清蛋白疏松结合;药物游离部分和结合部分两者保持动态平衡。

②分布:一般在血流丰富组织(肝肾肺)血药浓度较高;在血液供应差的组织(脑骨前列腺)浓度低;血脑屏障使多数药物在脑脊液浓度低;

* 骨组织: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磷霉素(注射给药)和氟喹诺酮类的浓度较高

* 前列腺组织:碱性脂溶性药物较易进入,如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磺胺药、甲氧苄啶TMP、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药物浓度较高。

* 浆膜腔和关节腔内药浓度约为同期血药浓度的50%-100%。③代谢:部分未变化而经肾排出;部分肝内代谢或部分清除;部分代谢物与原型从肾排出或肝胆系统排泄。

④排泄:主要经肾排泄

2、药物体内过程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①根据病原菌对抗菌药的敏感情况,分别选用在该组织或体液中分布良好的抗菌药物

②口服吸收良好的药物可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轻、中度感染;重感染需采用静脉给药

③尽量避免局部用药。除非有厚壁脓腔形成,或治疗细菌性或真菌性脑膜炎,药物难透血脑屏障时,可分别辅以腔内及鞘内给药。

④妊娠期均不宜使用:氨基糖苷类、四环素、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药等易透血-胎盘屏障

⑤多数在尿液中浓度高,单纯尿路感染应选用毒性低、价廉的口服抗菌药物;治疗上尿路感染或复杂性尿路感染时亦宜采用较低治疗量。

3、药效学、药代动力学与疗效的关系

①抗菌药物的疗效取决于体内感染灶中的药物能否达到有效浓度,并清除其中的病原菌。

②指导临床选用合适的抗菌药:根据药敏试验中抗菌药对细菌的MIC值,结合药物在常用剂量时的血药浓度判断该菌对某抗菌药敏感或耐药。

③抗菌药体内杀菌活性: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

4、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课件四点:

①抗菌药物应用必须具有明确适应证

②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菌药物

③根据抗菌药物特点应用

④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

【参看*人卫3版P422-423 四点】

①重视和加强病原学检查,应尽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严格掌握适应症;

②熟悉药物的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点、适应证和不良反应;

③按照患者的生理、病理及免疫状态等合理用药

④抗菌药的使用应严加控制或尽量避免的情况:

A 不适当的预防用药易致过敏反应或耐药菌产生B皮肤及粘膜等局部尽量避免应用抗菌药

C 病毒性感染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轻易用抗菌药

D 联合应用抗菌药应有明确的指征:主要用于

* 病原未查明的严重感染

* 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

* 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 免疫缺陷患者伴发严重感染

* 疗程需较长病原菌可能产生耐药者(如结核病)

E 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和疗程

F 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G 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相应组织,纠正不合理使用

二、熟悉临床用药中抗菌药物的种类、抗菌活性、适应证和不良反应。【建议参照人卫3版文】

1、抗菌药种类:

①按来源: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抗菌药

②按作用机制③按抗菌效果④按PK/PD分类

⑤按化学结构:

?-内酰胺类:青霉素、头孢菌素、头霉素、碳青霉烯等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沙星等

糖肽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

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等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磺胺类:磺胺嘧啶等

⑥按管理分类

2、青霉素类抗生素

1)按抗菌谱和耐药性分为3类:

窄谱青霉素类:青霉素G

耐酶青霉素类: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等

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有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的:哌拉西林、美洛西林、阿洛西林等)

2)特征: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时间依赖性;非限制使用;临床应用:根据各自的抗菌特点3)常用青霉素类药

①阿莫西林(Amoxicillin)

* 抗菌谱:

G+球菌(链球菌、敏感葡萄球菌等)

G-球菌(脑膜炎、淋病奈瑟菌等)

G-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变形杆菌等)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及肠杆菌属等产染色体介导I 型酶的肠杆菌科细菌和假单胞菌属无作用】

* 适应证:敏感菌所致的急性感染。

②哌拉西林(Piperacillin)

* 抗菌谱:

G+球菌(链球菌、敏感葡萄球菌等)

G-菌 (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假单胞菌属、肠杆菌属、不动杆菌属、淋病奈瑟菌、嗜血杆菌属等)

厌氧菌(拟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等)

* 适应证:敏感菌所致的急性感染

4)不良反应: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其他

2、头孢菌素类

1)头孢呋辛(二代)

抗菌谱:

G+球菌接近一代头孢菌素;

G-菌 ( 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淋病奈瑟菌、嗜血杆菌属等)

适应证:敏感菌所致的急性感染

2)头孢哌酮(三代)

* 抗菌谱:

G+需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G-需氧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属、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厌氧菌(脆弱拟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等)

* 适应证:敏感菌所致的急性感染。

【头孢曲松:半衰期为6-8小时

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显著】

3)头孢吡肟(四代)

* 特点:对G+菌抗菌活性强于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对G-杆菌产生的I类酶高度稳定;

对肠杆菌作用↑↑;

对厌氧菌作用↑;

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同头孢他啶

* 适应证:敏感菌所致的急性中、重度感染4)不良反应:较少,常见如皮疹、发热等过敏反应,口服制剂注意胃肠反应。

3、碳青霉烯类

1)特点:抗菌谱广,对 G+、G-菌、厌氧菌作用显著;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金属酶不稳定

2)适应证:用于重度细菌感染;多重耐药株感染;医院获得性肠杆菌属细菌感染;免疫低下者感染3)亚胺培南:体内易被肾脱氢酞酶水解灭活,故需与酶抑制剂-西司他丁合用(泰能)

* 抗菌谱广: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一些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一般对本品不敏感

* 屎肠球菌、对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对本品不敏感

* 临床适用于各种敏感菌所致的危重感染,尤其适用于产ESBL或AmpC酶耐药细菌感染

4)美洛培南:1位上带有甲基,对肾脱氢肽酶稳定,可单独使用;

* 对葡萄球菌活性稍弱于泰能,对肠杆菌作用强屎肠球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甲氧苯青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对本药耐药

* 临床适用于各种敏感菌所致的危重感染,尤其适用于产ESBL或AmpC酶耐药细菌感染.

4、氨基糖苷类:

1)抗菌:

* 对肠杆菌科和葡萄球菌属细菌有良好抗菌作用,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作用,如链霉素、卡那霉素;

* 对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具强大抗菌活性,对葡萄球菌属亦有良好作用,如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依替米星

2)共同特点:

* 水溶性好,稳定,胃肠道吸收差

* 广谱,某些品种对结核、绿脓杆菌有效

* 对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厌氧菌作用差部分交叉耐药

* 不同程度肾、耳毒性、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克林)

4、喹诺酮类

1)不良反应:

* 中枢神经系统:GAGB受体拮抗剂,癫痫史慎用

* 光敏反应: C8卤素元素有关

* 关节损害与跟腱炎:幼龄动物关节软骨损害

* 心脏毒性: QT 间期延长

* 肝毒性: ALT/AST升高

* 干扰糖代谢:糖尿病人应用注意,

第十九部分、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

一、掌握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1、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齐多夫定;去羟肌苷;扎西他滨;司他夫定;拉米夫定。1)NRTIs

①齐多夫定(ZDV):

【临床应用】是第一个获准治疗艾滋病的药物。ZDV为治疗HIV感染的首选药,可减轻或缓解AIDS相关症状,为增强疗效、防止或延缓耐药性产生,临床上须与其他抗HIV药合用。

②拉米夫定

【作用机制】是一种胞嘧啶核苷衍生物,能抑制乙肝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逆转录酶的活性,而不干扰正常细胞脱氧核苷的代谢。

【临床应用】用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慢性乙型肝炎及艾滋病的辅助治疗。

③去羟肌苷

【作用机制】能抑制HIV的复制。其作用机制与ZDV相似。

【临床应用】应在用餐30min以前或在用餐2h 以后,空腹服用。与其他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用于治疗Ⅰ型HIV感染艾滋病。

④扎西他宾

【抗菌谱】是第三个HIV逆转录酶抑制剂,为胞嘧啶核苷类似物,有对抗HIV-I和HIV-2的活性, 竞争性地抑制HIV逆转录酶,从而终止病毒DNA 的延伸。

【临床应用】用于对齐多夫定无效的艾滋病病人的治疗。或与齐多夫定合用治疗晚期HIV感染,临床显示比单用其中任何一种疗效都好且不增加副作用。

⑤司他夫定

【抗菌谱】为脱氧胸苷衍生物,对HIV-1和HIV-2均有抗病毒活性。

【临床应用】与其它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用于治疗HIV感染,可用于不能耐受齐多夫定或对齐多夫定反应不佳的患者。

2、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奈韦拉平【临床应用】可有效预防HIV从感染孕妇到胎儿的子宫转移发生率,也可治疗分娩后3天内的新生儿HIV感染。但从不单独应用于HIV感染,因单独应用时HW可迅速产生耐药性。

3、蛋白酶抑制剂PIs:沙奎那韦;Indinavir;Ritonavir

【机制】抑制HIV蛋白酶,导致生成无感染性的不成熟病毒粒子,因而抑制病毒复制

①沙奎那韦SQV:首先进行临床试验的蛋白酶抑制剂

【临床应用】目前多与至少2种以上核苷类HIV 逆转录酶抑制剂联合用于经其他常用给药方案治疗无效或因不良反应不能耐受其他药物者。

②Indinavir

③Ritonavir(Norvir)

二、熟悉常用抗病毒药物的作用环节、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注意:

一、考试方式(计算机人机对话)

1.考试时间:90分钟。

3.考试题型:全部为选择题,每套试卷100道题,其中单选题占70%,多选题占30%。

二、参考书目

[1]徐叔云.临床药理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魏尔清,陈红专.临床药理学教程.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王怀良.临床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李家泰.临床药理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阅读说明:

①本资料紧贴考试大纲,以要求掌握部分为主

②主要参考人卫3版。小字体多为原文摘录,供参阅

④部分考点参考网络资料(爱爱医)

⑤时间有限,归纳不清之处,请参看教材

一.绪论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不一定考,但要知道)主要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GCP(good clinical practice)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重要,老师读了一遍):其核心是保障受试者与患者的权利,保证临床试验的科学性。

临床药理学的主要内容:

临床药效学(clinical pharmacodynamics):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临床药动学(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临床药物试验(clinical trails)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研究: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所出现的复合效应

临床药理的四个职能①新药评价和上市药物的再评价:首要任务

②对ADR进行监督与调研

③临床药理学教学培训

④开展临床药理服务工作

临床试验的三项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

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①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

②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③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病人的治疗

我国的新药临床试验分期

Ⅰ期临床试验是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的起始期,主要目的是研究人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提出新药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对象:健康人

II期临床试验为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由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进行临床试验。其目的是确定药物的疗效适应证,了解药物的毒副反应,对该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对象:靶疾病的患者

Ⅲ期临床试验是Ⅱ期临床试验的延续,目的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新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要求在Ⅱ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除增加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之外,还应扩大临床试验单位。

Ⅳ期临床试验也称上市后监察。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考查新药的安全有效性,即在新药上市后,临床广泛使用的最初阶段,对新药的疗效、适应证、不良反应、治疗方案可进一步扩大临床试验,以期对新药的临床应用价值做出进一步评价,进一步了解的疗效、适应证与不良反应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新药的分类

新药: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按照新药管理部门的要求,新药西药注册分为I,II,III,IV,V,VI类

I类: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

II类:改变给药途径且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制剂

III类: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IV类:改变已上市销售盐类药物的酸根、碱基(或者金属元素),但不改变其药理作用的原料药及其制剂

V类: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制剂

VI类: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原料药或者制剂

临床试验方案内容

22条。1、题目和立题理由。2、试验的目的。3、试验设计。4、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5、数据处理和统计学方法。6、观察指标。7、流程。8、不良事件的评定和记录

试验设计“四性”原则:代表性、重复性、随机性、合理性

二.药代动力学

重点:参数(半衰期、时量曲线、清除率、分布容积、生物利用度、曲线下面积)TDM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药物体内过程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excretion,ADME),即ADME 四个基本过程。代谢和排泄都是药物在体内逐渐消失的过程,统称为消除。

转运主动转运:逆浓度差转运、消耗能量、需要载体、饱和性、竞争性

被动转运①简单扩散:顺浓度差转运、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无饱和性、无竞争性

②易化扩散:顺浓度差转运、不消耗能量、需要载体、饱和性、竞争性

简单扩散受到药物的溶解性和解离性等理化特性的影响

吸收药物自给药部位经细胞组成的屏蔽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药物在肠道吸收后,通过肝门静脉进入肝脏,部分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被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也随之下降的现象。

影响因素:药物作用的快慢与其吸收速度相关

分布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向全身各部输送的过程

影响因素①体液的pH和药物的理化性质

②与组织蛋白的亲和力

③局部血流量

④血浆蛋白结合率

⑤特殊细胞屏障(血脑、血眼、胎盘)

再分布redistribution:药物先分布于血流量大的组织器官,随后向其他组织器官转移的这种现象

血浆蛋白结合率:血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

暂时失活、可逆性、动态平衡、临时储库特异性低、竞争结合、置换现象,血浆蛋白过少或变质→蛋白结合率↓,易中毒

代谢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生物转化或药物代谢

Ⅰ相:氧化(oxidation)、还原(reduction)、水解(hydrolysis)→极性增加,大多数药物失活

主要酶:肝药酶(cytochrome P450, CYP)→选择性低、活性有限;变异性较大,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诱导或抑制。

酶诱导剂可使合用药物的效应减弱,而酶抑制剂可使合用药物效应增强

Ⅱ相:结合(conjugation)→极性进一步增加

主要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经机体的排泄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大多为被动转运。

2.药代动力学参数

(1)曲线下面积AUC:药物从零时间至所有原形药物全部消除这一段时间的药-时曲线下总面积,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

时量曲线C-T: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图,用药后,由于药物的体内过程,可使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量)随着时间(时)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以时间为横坐标,药物浓度(或对数浓度)为纵坐标绘制的图形。

(2)达峰浓度Cmax: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吸收后的血药浓度最大值

(3)达峰时间tmax:达到药峰浓度所需的时间

(4)表观分布容积Vd:假设体内药物均匀分布时,由血药浓度推算得到的药物分布体液容积,单位为L或L/kg

Vd=A(体内总药量)/C(血药浓度)

Vd意义①用来估算血容量及体液量5L→分布于血液

10-20L→细胞外液

40L→全身体液

>40L→某一器官内浓集

②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性或与组织结合的程度

③根据药物的分布容积调整剂量

(5)半衰期t1/2: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按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t1/2为一恒定值

(6)总清除率CL: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中的药物被清除,是正确估算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唯一参数

假设生物利用度完全:给药速率 = CL×Css

(7)稳态血药浓度Css(steady state concentration,坪值plateau,Cp):属于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在恒量恒速重复多次给药4-5个t1/2后,给药量与消除量达到动态平衡,体内药物的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曲线趋向平稳,此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Css意义①其高低与给药总量成正比

②其波动幅度与给药间隔成正比

③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与t1/2成正比

(8)生物利用度(F):应用药物或药物制剂后其所能达到体循环的程度

影响F的因素:①吸收前的药物降解②吸收后的首过消除

F绝对 = AUC(po)/ AUC(iv)×100%

F相对 = AUC(试验)/ AUC(参比)×100%

(9)负荷剂量(loading dose,DL):为了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所需要的水平,在常规给药前应用的一次剂量。

DL =Cp×Vd/F R(给药速度)=Cp×CL

3.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灵敏可靠的方法,检测病人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获取有关药动学参数,应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药物中毒的诊断、治疗,以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三.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重点:定义、包括、原因、机制(A\B型,哪些属于哪型)诊断标准(5点)

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ADE):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排除用药过量、用药不当所致的药物反应

1.ADR包括(副、毒、后、继、过、依、撤、特、突、癌、畸→小撤过继给继父后,特爱脱衣吸毒)

①副作用(side effect):在药物正常剂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特点:a药物固有作用 b停药后很快消退 c较轻微 d为可逆性功能变化

②毒性反应(toxic effect):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某些器官或组织生理功能异常和结构病理改变。

急性→剂量过大所致

慢性→长期应用所致

③后遗效应(after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治疗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学效应。

长期→链霉素所致永久性耳聋

短期→巴比妥类药物所致宿醉现象

④继发反应(secondary effect):药物主要作用的间接后果,不是药物本身的效应。

抗菌→肠道菌群失调→二重感染

⑤过敏反应(anaphylactic effect):药物作为半/全抗原刺激机体而发生的非正常免疫反应。

特点:a与药理作用无关 b与药物剂量无线性关系 c不易预知

⑥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身体状态,或二者兼有。

表现:强迫性要求连续或定期用药,否则出现精神/生理症状

⑦撤药综合症(drug-withdrawal syndrome):长期用某药→适应性→突然停药→出现症状

⑧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effect):由于先天遗传导致的对某些药物异常敏感。大多是机体缺乏某种酶引起,使药

物在体内代谢受阻。即使很小剂量也会发生,且其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特点:a与遗传有关,如某种药物代谢酶缺乏 b与药理作用无关

⑨致突变(mutagenesis):药物导致遗传物质(DNA)出现变异,并可遗传。如基因突变、染色体重排

药学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汇报/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范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ZJ-025721 药学工作总结范文 Pharmaceutical work summary 2

药学工作总结范文 xx年临床药学室在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及临床各科室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临床药学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主要成绩、不足与明年工作计划向院领导做如下汇报。 一、制定了工作制度及年度工作目标 年初制定了《xxxx医院临床药学室各项工作职责与制度》并装订成书,同时制定了xxxx年年度工作计划、工作目标,实行月工作小结。使之做到工作制度化、运作程序化、职责明确化。 二、坚持下临床科室制度化 坚持下临床科室服务制度化,为医生、护士及患者提供用药咨询。实行每日临床科室交班查房制,每周院内科室大查房,每月处方点评用药分析,每季临床药讯编辑出版。做到各项工作形成程序化、条理化、制度化。 三、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年初调整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xxxx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目标管理细则。每季度以药讯形式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予以及时通报。7月份邀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王志主任来我院做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学术报告讲座,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全年临床药学室上报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药品不良反应50例,其中严重不良反应4例,新的不良反应7例。使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不仅在数量上圆满完成,而且在上报质量上有所提升,获市药监局领导好评。同时制定了医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处理预案,对发生于我院的严重不良反应及时提出警戒,做出分析。提醒广大医务人员严格掌握适应证,并通告各临床科室,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前应做皮试,同时避免同复方丹参等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使用时加强监护,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再次发生。 四、做好院内大查房记录 xxxx年通过下临床科室,对科室重点、危重、疑难病人不合理用药在院内大查房时进行点评,分析指出用药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个别争议问题单独与科主任、临床医师私下交流、沟通,达到大家意见统一,求得相互理解,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全年来书写了内一科、内二科、肿瘤科、普外科、骨外科、针灸科、妇儿科、肛肠科查房记录,并以药讯形式发放至各临床科室。 五、加强处方点评与不合理用药处罚力度 临床药学室每月抽查住院病历30份及门诊、住院处方各600张,对我院医嘱、处方进行处方点评与不合理用药分析,每月点评一次,均以药讯形式发放至各临床科室。同时制定了《xxxx医院处方点评制度》、《xxxx医院关于临床合理用药管理规定》,对不严格规范执行处方的正确书写、配伍禁忌用药、超剂量用药、无适应证用药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在院周会上予以通报,并予以一定经济处罚,处罚到个人。其旨在确保医疗质量安全,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药物的合理规范使用。 六、开展专题用药分析

循证药学 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循证药学:(作为循证医学在药学领域的延伸,其意义为以证据为基础的药学,即遵循证据的药学,是贯穿药学研究和实践决策方法之一,核心是如何寻找证据)是指临床药师通过系统地搜集文献、评价药物研究证据(文献),获得药物疗效、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研究资料,评估其在制定合理用药方案中的作用,并以此作出临床药物决策的临床实践方法和过程 循证药学的核心内容:如何寻找证据,分析证据和运用证据,以做出科学合理的用药 循证药学的应用领域: 1.新药准入:循证的系统评价可以评价药品研发背景,优化药物剂量研究的流程,对于早期药物研究中下一阶段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是否为最佳非常必要。 2.药物疗效评价:药物疗效分析往往需要大样本试验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系统评价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料,综合大量小样本的 RCT,得出高效的统计结果。 3.合理用药:运用循证方法不仅可以干预不合理用药,判定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可分析多种药物的联用对某种疾病的疗效是否优于单一药物的疗效。应用循证药学评价方法进行药物应用评价研究,可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药物信息,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 4.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 ADR:循证药学的系统评价综合分析上市后药物临床研究证据,进行大样本多中心 RCT 评价其临床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适用性,其结果被公认为药物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最佳证据。5 药物经济学评价:药物经济学把用药的经济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放在等同的地位,循证药学要求临床治疗应考虑成本—效果的证据,为临床治疗决策科学化提供证据,使病人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出成本效果和最小的经济负担。 学习循证药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不能排斥传统医学2.不能使用陈旧过期的证据3.不是一门难以实践的医学4.不是“食谱”医学5.不仅限于 RCT 和 Meta 分析6.尚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循证医学(EBM)(就是慎重、准确、合理地使用当今最有效的临床依据,对患者采取正确的医疗措施。)临床医生面对着具体的病人,在收集病史、体检以及必要的试验和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分析与找出病人的主要临床问题(病因、诊断、治疗、预后以及康复等),并进一步检索、评价当前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取其最佳证据、结合病人的实际临床问题与临床医疗的具体环境作出科学、适用的诊治决策,在病人的配合下付诸实施,最后分析与评价效果。 循证医学的核心:临床研究证据、临床实践、患者价值观的结合 核心思想: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要基于临床科研所取得的科学的最佳证据 最佳证据:双盲的随机对照研究 RCT 作为“金标准” 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基础:医生(循证医学实践的主体)病人(循证医学实践服务的主体)最佳证据(实践循证医学的,“武器” 来源于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医疗环境(循证医学实践都要在具体的医疗环境下推行) 四大最好的证据来源:1.循证医学杂志 2.Clinical Evidence 3.Cochrance Library4.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发表的 ACPJC 副刊

临床药理学重点

名解:(√甲班考得) ※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得描述药物得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得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得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得关系。 ※√生物利用度:就是药物吸收速度与程度得一种度量。可通过测定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得相对量表示吸收程度,用血药浓度以及达峰得时间表示吸收速度。 ※消除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得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得时间。 √半衰期:包括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与消除半衰期。 √安慰剂:指没有药理活性得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与实验药物外观、气味相同得制剂,作为临床对照实验中得阴性对照物。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就是第三代遗传标记,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变异引起得DNA序列多态性,就是人类可遗传变异中最常见得一种,占所有多态性得90%以上 √药物滥用: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与保健得目得,间断或不间断地自行过量用药得行为。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得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与身体得危害,并进而酿成对社会得严重危害。 首关效应:又称首关消除,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得酶所代谢,使体循环药量减少得一种现象。 肝肠循环:药物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再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得反复循环过程。 ※临床试验: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试验得药物得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得作用、不良反应及试验药物得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情况,目得就是确定试验药物得疗效与安全信息。 TDM:治疗药物监测,就是在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或其她体液中得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得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TI:治疗指数,药物得LD50/ED50得比值叫做该药得治疗指数,就是衡量药物安全性得一个指标。 √竞争性拮抗剂:与受体有高度得亲与力并与受体结合,但无内在活性,不产生生理效应,却能阻碍受体激动剂得作用。其与受体结合就是可逆得。 ※部分激动剂:药物与受体结合得方式与亲与力与受体激动剂相似,但其内在活性很小,在与受体结合后只产生弱得效应,在有其她强得激动剂时又妨碍了强激动剂得作用,起到了受体拮抗剂得作用。 A型不良反应:由于药品得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可以预测,通常与计量有关,停药或减药后症状消失或减轻,一般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B型不良反应: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得异常反应,与使用剂量无关,一般难以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问答(包含简答与问答) 简述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 1.药效学研究2、药动学研究3、毒理学研究4、临床试验5、药物相互作用 √新药得临床分期 1.I期临床试验: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得起始期,观察人体对新药得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得药动学过程,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II期临床试验: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得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3.III期临床试验:II期临床试验得延续,扩大得多中心临床试验。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评价有效性与安全性。 4.IV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与不良反应,应特别注意罕见得不良反应。 ※TDM得临床指征 1.药物得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如强心苷类; 2.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得血药浓度差异得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3.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征得药物,如茶碱; 4.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得患者使用主要经肝脏代谢消除(茶碱)或肾排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得药物时,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得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5.长期服药得患者,依从性差,不按医嘱;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或抑制)肝药酶得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或升高),以及原因不明得药效变化; 6.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有得药物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得症状相似,而临床又不能明确辨别,如普鲁卡因;

临床药理学重点总结

临床药理重点总结 1、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及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毒副反应的性质和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的规律等,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及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推动医学及药理学发展为目的。 2、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有: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临床试验、药物相互作用。 3、药物相互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和效应的变化。 4、临床药效学: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5、临床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6、临床药理的四个职能:①新药评价和上市药物的再评价:首要任务 ②对进行监督及调研 ③临床药理学教学培训 ④开展临床药理服务工作 7、临床试验的常用方法:对照、随机、盲法试验、安慰剂。 8、临床药理学试验遵循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

照。 9、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①对新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科学 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 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 ②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 药安全 ③通过医疗及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 病人的治疗 10、我国临床试验分四期: ⑴Ⅰ期临床试验:是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的起始期,主要目的是研究人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提出新药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对象:健康人 ⑵期临床试验:为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由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进行临床试验。其目的是确定药物的疗效适应证,了解药物的毒副反应,对该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对象:靶疾病的患者 ⑶Ⅲ期临床试验:是Ⅱ期临床试验的延续,目的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新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要求在Ⅱ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除增加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之外,还应扩大临床试验单位。多中心临床试验单位应在临床药理基地中选择,一般不少于3个,每个中心病例数不少于20例。各项要求及期相似,但一般不要求双盲。 ⑷Ⅳ期临床试验:也称上市后监察。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考查新药

临床药理学重点

名解:(V甲班考的) ※ 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吸收速度与程度的一种度量。可通过测定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表示吸收程度,用血药浓度以及达峰的时间表示吸收速度。 ※ 消除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V半衰期:包括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 V安慰剂:指没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与实验药物外观、气味相同的制剂,作为临床对照实验中的阴性对照物。 V SNP :单核苷酸多态性,是第三代遗传标记,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变异引起的DNA 序列多态性,是人类 可遗传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所有多态性的90%以上 V药物滥用: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的目的,间断或不间断地自行过量用药的行为。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的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的危害,并进而酿成对社会的严重危害。首关效应:又称首关消除,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肝肠循环:药物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再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的反复循环过程。 ※ 临床试验: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试验的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信息。 TDM :治疗药物监测,是在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 TI :治疗指数,药物的LD50/ED50 的比值叫做该药的治疗指数,是衡量药物安全性的一个指标。 V竞争性拮抗剂:与受体有高度的亲和力并与受体结合,但无内在活性,不产生生理效应,却能阻碍受体激动剂的作用。其与受体结合是可逆的。 ※ 部分激动剂:药物与受体结合的方式与亲和力与受体激动剂相似,但其内在活性很小,在与受体结合后只产生弱的效应,在有其他强的激动剂时又妨碍了强激动剂的作用,起到了受体拮抗剂的作用。 A 型不良反应:由于药品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可以预测,通常与计量有关,停药或减药后症状消失或减轻,一般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B 型不良反应: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与使用剂量无关,一般难以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问答(包含简答与问答) 简述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 1.药效学研究 2.药动学研究 3.毒理学研究 4.临床试验 5.药物相互作用 V新药的临床分期 1.I 期临床试验: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的起始期,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的药动学过程,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II 期临床试验: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3.III 期临床试验:II 期临床试验的延续,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评价有效性和安全性。 4.IV 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应特别注意罕见的不良反应。 ※ TDM 的临床指征 1.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如强心苷类; 2.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差异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3.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征的药物,如茶碱; 4.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肝脏代谢消除(茶碱)或肾排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药物时,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5.长期服药的患者,依从性差,不按医嘱;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或抑制)肝药酶的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或升高),以及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 6.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有的药物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相似,而临床又不能明确辨别,如普鲁卡因; 7.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的;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考试后总结版)

1. 临床药理学:是药理学的分支,时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学科 2.消除半衰期:药物的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时间药理学:时间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周期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体的昼夜节律对药物作用或体内过程的影响,药物对机体昼夜节律的影响。 5.国家基本药物:指一个国家根据各自国情,按照符合实际的科学标准从临床各类药品中遴选出的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较轻、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药品。 6.临床试验:评价新药的疗效和毒性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新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国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各类新药视类别不同进行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 7.不良事件: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医疗事件,它不一定和治疗有因果关系 8.药物耐受性:指人体在重复用药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减弱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该药原用剂量的效应明显减弱,必须增加剂量方可获原用剂量的相同效应。 9.不良反应:是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不良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 10.生物利用度:用药代动力学原理来评价和研究药物进入血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 11.处方药:POM指必需凭执业医师处方才可在正规药店或药房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12.药物滥用: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目的,间断或不见断地自行过量用药行为。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地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地危害。 13. 非处方药OTC:指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14. TDM:在药代动力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研究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15.药品:是指用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并有目的改善机体病理生理状态,有明确适用征、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16.药物依赖性:指具有精神活性药物滥用条件下,机体与滥用药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有些滥用药物还会使机体形成一种特殊身体状态。分为身体依赖性、精神依赖性和交叉依赖性。 17.新药:是指未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18.信号:是指一种药品和某一不良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联性的报告信息,这种关联性应是此前未知的或尚未证实的 19.血管合体膜:所谓胎盘屏障是有合体细胞、合体细胞基底膜、绒毛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血管合体膜(VSM) 20.药物警戒:是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 21.生物等效:两种药物的吸收程度和吸收速度相同,那么这两种药物生物等效,它们的疗效也相似。 22.联合用药:是指同时或相隔一定时间内使用两种或多种药物 23.精神活性物质:系可显著影响动物或人精神活动的物质,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烟草、酒精及挥发性溶剂等不同类型的物质 24.对照试验:是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结果,一组用新药,另一组用安慰剂 25.A型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其轻重程度与用药剂量相关,一般容易预测,发生率高死亡率低。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停药综合症等 26.B型不良反应:指与药物常规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通常难以预测,与用药剂量无关,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高。包括过敏反应和特异质反应。B型不良反应分为遗产药理学不良反应和药物变态反应 27.C型不良反应: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发生,其潜伏期长,药品与不良反应之间无明确的时间关系,机制不清楚。 28.安慰剂:是指本身没有药理活性而作为临床试验中阴性对照的物质 29.安慰剂效应:尽管安慰剂其本身无药理作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安慰剂可产生治疗作用,如镇痛、镇静等 30.给药个体化:通过测量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计算各种药动学参数,然后设计出针对患者个人的给药方案 31.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又称治疗窗,是指最低有效浓度与最小中毒浓度之间的范围,应以此作为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和调整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的基本依据,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避免毒副反应 32.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医源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 33.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过程。 34.盲法试验:让医生和病人知道每一个具体的受试者的是试验药还是对照药 35.双盲试验:凡是医生与病人同时接受的盲法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36.单盲试验:医生知道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人是随机选择对照的

(医疗药品)临床药学临床药理学复习题覃

一、选择题 1.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D A、作用强弱; B、吸收快慢; C、体内分布速度; D、体内消除速度; E、以上都不是 2.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A A、药物吸收缓慢: B、药物分布减小: 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力上升: D、代谢无变化 3.决定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参数是C ACmax;BTmax;CAUC:DCl;ET1/2 4.Fisger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不包括:C A.随机; B.对照; C.盲法; D.重复 5.II期临床试验设计符合的“四性原则”不包括:(D) A.代表性B.重复性C.随机性D.双盲性E.合理性 6.评价生物利用度的指标不包括:(B) A.CmaxB.T1/2C.AUCD.Tmax 7.药物临床试验中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有:(D) A.GCP+伦理委员会B.知情同意书+GCP C.SOP+QC+GCPD.知情同意书+伦理委员会 E.SOP+GCP. 8.下列关于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口服药物的吸收延缓B.药物分布容积明显增加 C.药物与蛋白结合能力下降D.肝微粒体酶活性变化不大

9.妊娠期内药物致畸最敏感的时期是:(B) A.妊娠半个月以内B.妊娠3周至12周 C.妊娠4~9个月D.妊娠9个月以后 10.按药物对胎儿危害的分类标准,仅在动物实验证实对胎仔有致畸或杀胚胎的作用,但在人类缺乏研究资料证实的为:(C) A.A类B.B类C.C类D.X类 11.下列不属于乳母禁用的药物是:(D) A.甲硝唑B.甲氨蝶呤C.环磷酰胺D.头孢菌素类 12.哮喘持续状态的治疗方案是:(C) A、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 B、氨茶碱+麻黄碱: C、氨茶碱+肾上腺皮质激素: D、肾上腺皮质激素+异丙肾上腺素 13.沙丁胺醇目前推荐给药方式:(A) A、气雾吸入: B、口服: C、静注: D、静滴 14.下列关于药物相互作用描述不正确的是:(B) A.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导致有益的治疗作用 B.药物相互作用只会导致有害的不良反应 C.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药动学环节 D.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药效学环节 15.以下哪种药物对胎儿致畸作用,不表现在新生儿期,而是在若干年后才表现出来(B)。 A.氯霉素; B.已烯雌酚; C.卡那霉素; D.苯妥英钠 16.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为(B)

41临床药理学重点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概念: 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毒副反应的 性 质和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等。 主要任务: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病人的治疗。 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药效学研究,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毒理学研究临床试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Ⅰ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 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Ⅱ期临床试验: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Ⅲ期临床试验: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应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 评价有效性、安全性;Ⅳ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注意罕见不良反应)。 5、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研究 定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注意:一般所谓的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药在人体内相遇而产生的不良反 应。临床药理学的职能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上市后药物的再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察 承担临床药理教学与培训工作,开展临床药理服务新药的临床药理评价概念:新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生产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按新药管理。临床试验方法学临床试验中影响试验结果三种因素:①疾病本身的变异性;②同时患有其他疾病或应用其他药物; ③病人和研究者的偏因,即主观性。临床药理学试验中也必须遵循“重复、随机、对照”三项基本原则。 TDM: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检测病人

临床药理学题库有答案

临床药理学试题 1.临床药理学研究的重点() A. 药效学 B. 药动学 C. 毒理学 D. 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 E. 药物相互作用 2.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是() A.药效学研究 B.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 C. 毒理学研究 D. 临床试验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E. 以上都是 3. 临床药理学试验中必须遵循Fisher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是() A.随机、对照、盲法B.重复、对照、盲法C.均衡、盲法、随机 D.均衡、对照、盲法E.重复、均衡、随机 4.正确的描述是() A. 安慰剂在临床药理研究中无实际的意义 B. 临床试验中应设立双盲法 C. 临床试验中的单盲法指对医生保密,对病人不保密 D. 安慰剂在试验中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E. 新药的随机对照试验都必须使用安慰剂 5.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临床应用是() A. 给药方案的调整及进行TDM B. 给药方案的设计及观察ADR C. 进行TDM和观察ADR D. 测定生物利用度及ADR E. 测定生物利用度,进行TDM和

观察ADR 6.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不包括() A. 药效学 B. 药动学 C. 毒理学 D. 剂型改造 E. 药物相互作用 7.安慰剂可用于以下场合,但不包括( ) A. 用于某些作用较弱或专用于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的阴性对照药 B. 用于治疗轻度精神忧郁症,配合暗示,可获得疗效 C. 已证明有安慰剂效应的慢性疼痛病人,可作为间歇治疗期用药 D. 其它一些证实不需用药的病人,如坚持要求用药者 E. 危重、急性病人 8.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是() A. 新药的毒副反应 B. 新药的疗效 C. 新药的不良反应处理方法 D. 新药体内过程及给药方案 E.比较新药与已知药的疗效 9.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是() B. 病人的精神状态 C. 肝、肾功能状态 D. 药物血浆蛋白率高低 E. 肾小球滤过率高低 10. 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整理

西藏大学12级护理本科班雷顺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3.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其目的是:确定药物在作用部位能否达到安全有效的浓度。 4.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用量的物质。 5.药理学的学科任务:①阐明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②研究开发新药;③为其他生命科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 6.药理学实验方法:①实验药理学方法;②实验治疗学方法;③临床药理学方法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7.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8.药理效应: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功能提高称为兴奋,功能降低称为抑制。 9.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在一定剂量下,药物对不同组织器官的差异性。 选择性产生的原因:①药物分布不均匀;②组织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③由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根本原因)。 选择性的意义:①选择性高,针对性强,副作用少,应用范围窄;②选择性低,针对性弱,副作用多,应用范围广。 10.治疗效果(疗效):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患者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者的机体恢复正常。 11.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12.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13.祖国医学提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为临床实践应遵循的原则。 14.首关消除:是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15.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出,经胆汁入肠腔的药物可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16.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7.生物利用度:是表示药物经血管外给药活性成分到达体内循环的程度和速度的一种量度,它是用于评价药物制剂质量、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参数。 18.不良反应:药物的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按其性质可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致畸作用、停药反应。三致反应包括致畸胎、致癌与致突变,均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19.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20.效价:某一物质引起生物反应的功效单位,可用理化方法检测,也可用生物检测方法测定;或生物制品活性(数量)高低的标志,通常采用生物学方法测定。 21.最大效应(效能):是指药物分子引起生理反应的能力,不同药物引起的反应不同,准确地说应称为内在效能或内在活性。药物的效能取决于药物本身的内在活性和药理作用特

临床药理学习题解答

绪论 1.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 础,阐述药物代动力学(简称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毒副反应的 性质和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规律等;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 用药,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的目的。 2. 新药:新药系指未曾在中国境上市销售的药品。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 增加新适应症的药品,不属于新药,但药品注册按照新药申请的程序申报。 3. 新药临床研究:药物临床试验是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的药物的系统 性研究,以证实或发现试验药物的临床、药理和/或其他药效学方面的作用、不良反应 和/或吸收、分布、代及排泄,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物临床试验 一般分为I、II、III、IV期临床试验和药物生物等效性试验以及人体生物利用度 4. 盲法:指按实验方案的规定,不让参与研究的受试者、研究者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知道病人接受的是何种处 理(实验药或对照药),从而避免对实验结果的人为干扰。 5. 临床药理学的职能: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市场药物的再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承担临床药理学教 学与培训工作,开展临床药理服务 治疗药物检测和给药个体化 1?什么是TDM TDM的意义是什么 概念: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以及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 效及毒性之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意义:是运用运用药动学的方法对治疗方案及药效学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临 床个体化用药的重要依据 3. 需要进行TDM勺情况分为哪几类?

(1) 药物的有效血浓度围狭窄。此类药物多为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如强心苷类,它们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需要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和患者的具体情况仔细设计和调整给药方案,密切观察临床反应。 (2) 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差异的药物,如三环类抗忧郁症药。 (3) 具有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性的药物,如苯妥英钠,茶碱,水酸等。 ⑷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过肝代消除(利多卡因,茶碱等)或肾排泄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的药物时,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5) 长期用要的患者,依从性差,不按医嘱用药;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肝药酶的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升高,以及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 (6) 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有的药物的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类似,而临床又不 能明确辨别。如普鲁卡因胺治疗心律失常时,过量也会引起心律失常,苯妥英钠中毒引起的 抽搐与癫痫发作不易区别。 (7) 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时。 4. 根据血药浓度调整药物浓度,稳态一点法、重复一点法如何计算 稳态一点法:对于多次用药,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水平时,采血测定血药浓度,若此浓度与目标浓度相差较大,根据下式对原有的给药方案进行调整 D =D x C /C D'校正剂量,D为原剂量,C'为目标浓度,C为测定浓度注意:①使用该公式的条件是:血药浓度与剂量呈线性关系;②采血必须在血药浓度达到稳 态后进行,且在下一次给药前采血,所测得的浓度即为偏谷浓度 重复一点法:先后给予病人两次实验剂量,每次给药后采血一次,采血时间必须在消除相的 同一时间;准确测定两次血样的浓度,即可算出两个重要参数:消除速率常数( K)和表观 分布容积(Vd) K=l n[C1/( C2-C1]总 Vc=De Kt/C1 其中,C1和C2分别为第一次和第二次所测血药浓度值, D为实验剂量,t为给药间隔时间 药物的临床研究 1. 生物利用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指导药物设计的生产;指导医生合理用药;需求新药无效或者中毒的原因;为评价药物处方设计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意义:有利于评价仿制新药的生物等效或者不等效;观察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观察一种药物对另一种药物吸收的影响;观察年龄及疾病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评价药物的“首过效应”;观察药物相互作用

临床药理学考试重点汇集

1,消除速率过程包括哪几种?1,一级动力学过程2,零级动力学过程 2,半衰期(t1/2)与消除速率常数(Ke)的公式换算:t1/2=0.693/Ke 3,竞争性拮抗药对受体激动药量效曲线的影响:在应用一定剂量的拮抗药,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 4,伦理委员会与知情同意书是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 5,II期临床试验设计的原则:代表性,重复性,随机性,合理性 6,胎盘对药物的转运方式包括哪几种? 1,被动转运 2载体转运(主动转运,易化转运) 3,胞饮作用 4,膜孔转运 7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分为哪几类致畸药?A类,B类,C类,D类,X类 A 有人类为对照组证明对胎儿无危险。 B 在动物实验中未显示对胎儿的危险,但无孕妇的对照组;或动物实验证明对胎儿中曾显示有不利影响,但在人类对照组中无此作用。 C 对动物和人类无恰当的研究,或者动物实验对胎儿不利,但对人类又无可利用的有价值数据。 D 已有证据证明该药物对胎儿有危险,但在妊娠期是否用此药应权衡其利弊。 X 已证明妊娠期用此药其危险性明显大于任何有利之处。 8 M:P的含义:药物在乳汁中与血浆中浓度的比值,可反映药物向乳汁中转运的量。 9,氯霉素是引起灰婴综合征的重要原因。 10,治疗新生儿惊厥常用药物:1,地西绊(首选)2,苯妥英钠3,苯巴比妥 11,(选择/填空)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变化:褐色心 老年人消化系统的变化:老年性食管 12,A型药物不良反应与 B型不良反应分别包括哪些? A型药物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首剂效应,继发效应,停药综合征 B型不良反应:遗传药理学不良反应,药物变态反应 13,药物引起的特殊毒性有哪些?致癌作用,致畸作用 14,药物相互作用的方式:1,体外 2,药动学方面 3,药效学方面 15,酸碱性对肾小管重吸收的影响:滤液酸性时,酸性药物大部分不解离呈脂溶性状态,易被肾小管重吸收;碱性药物则相反。16,各型癫痫的首选药物是什么?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是治疗大发作的首选药物乙琥胺是防治小发作的首选药物广谱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丙戊酸钠 17 抗精神药物按化学结构分为:吩噻嗪类,丁酰苯类,硫杂蒽类及其他非经典抗精神病药 18,抗抑郁药有哪几类,有哪些代表性药物? 1 非选择性单胺再摄取抑郁药:丙米嗪 2,选择性NE再摄取抑郁药:马普替林,阿莫沙平 3,选择性5-HT再摄取抑郁药:氟西汀 4,单胺氧化酶抑郁药:吗氯贝胺 19,心绞痛有哪几类药物:硝酸酯类,B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滞药 20,心肌耗氧量决定因素:心室壁张力,心率,心肌收缩力 2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缓解心衰的机制:有效降低血浆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水平,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水钠储留,增加输出量,同时扩张冠状血管,增加缺血心肌血液灌注,改善受损心功能。 22,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 巨幼红细胞贫血:补充叶酸,辅以维生素B12 恶性贫血:补充维生素B12,辅以叶酸 23,抗凝血药包括:抗凝血药,纤维蛋白溶解药,抗血小板药 24,口服降糖药分为:1,促胰岛素分泌剂 2,胰岛素增敏剂 3,延缓葡萄糖吸收药物 25,甲状腺危象的药物治疗方法:碘化物加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复方碘溶液首次服2-4ML,以后每4H服用1-2ML,缓解后停药。

临床药理学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学科。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动学、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 临床药理学研究有助于发现新药的作用特点和开发更有价值的新品种。临床药理学信息有助于药物的个体化治疗。临床药理学有助于改变不合理用药。开展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促进中药剂型的改良、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临床药动学研究:研究药物在正常人与患者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新药 的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研究。(生物等效性:两种不同制剂具有相同的生物利用度。)二、临床药效学研究:研究药物对人体(包括老、幼、正常人与病人)生理与生化功能的影响 和临床效应,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目的: 1.确定治疗剂量,以得到最大的疗效和最少的副作用。2.观察剂量、疗程和不同给药途径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三、药物安全性研究:内容:新药的临床试验、毒理学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新药Ⅰ~Ⅳ期临床试验均以安全性研究为重要内容。 毒理学研究:在研究药物疗效时同时观察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可能的防治措施。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观察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增强或减弱),特别注意要防止产生有害的不良反应。目的:充分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寻找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途径和方法,保障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临床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一、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新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 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生产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按新药管理。 二、市场药物再评价:根据医学的最新水平,从临床药理、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 济学及药物政策等方面,对已批准上市的药品在社会人群中的不良反应、疗效、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做出科学评价和估计。药物再评价的结果是遴选国家基本药物、非处方药物等的重要依据。 三、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四、教学与培训: 五、技术咨询服务: 新药临床试验: Ⅰ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目的是在健康志愿者中研究人体对药物的耐程度并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的规律,为Ⅱ期临床试验提供安全有效的合理试验方案。耐受性试验:确定最小初试剂量、最大试验剂量。药动学研究:单次给药、多次给药、进食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人体内外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研究。

临床药理学习题解答

绪论 1.临床药理学:就是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得一门学科,它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 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毒副反应得性质与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规律等;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得目得。 2.新药:新药系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得药品。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 径、增加新适应症得药品,不属于新药,但药品注册按照新药申请得程序申报。 3. 新药临床研究:药物临床试验就是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得药物得系统 性研究,以证实或发现试验药物得临床、药理与/或其她药效学方面得作用、不良反应与/或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目得就是确定试验药物得安全性与有效性。药物临床试验一般分为I、II、III、IV期临床试验与药物生物等效性试验以及人体生物利用度 4.盲法:指按实验方案得规定,不让参与研究得受试者、研究者以及其她工作人员知道病人 接受得就是何种处理(实验药或对照药),从而避免对实验结果得人为干扰。 5.临床药理学得职能:新药得临床研究与评价,市场药物得再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承担 临床药理学教学与培训工作,开展临床药理服务 治疗药物检测与给药个体化 1、什么就是TDM?TDM得意义就是什么 概念:就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以及其她体液中得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之间得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意义:就是运用运用药动学得方法对治疗方案及药效学进行综合评价得重要手段,也就是临床个体化用药得重要依据 2.需要进行TDM得药物有哪些类别?代表药物有哪些?

临床药理学重点总结

临床药理学(考试题型名解4’*5题+简答10’*5题+问答6’*5题) 第二章 新药系指我国未生产过(未上过市)的药品。增加新的适应症,改变给药途径制成新复方制剂和改变剂型的亦属新药范围。我国将新药分为:中药(天然药物)、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三大类。每一类又各分为若干类 新药研究的基本过程 3.临床试验(Ⅰ、Ⅱ、Ⅲ、Ⅳ)及生物等效性研究 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 GCP是有关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查、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凡药品进行各期临床试验,包括人体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试验,均须按GCP进行。 受试者权益怎么保护: 报伦理委员会审批 受试者签署之情同意书 药物的临床试验(做什么—有效性和安全性,怎么做—随机、对照、双盲,在谁身上做—单位和人数) Ⅰ期临床试验(30人) 人体试验的起始期,受试对象主要是健康志愿者和轻症病人。(耐受程度及药代动力学) 二、Ⅱ期临床试验“随机对照盲法试验”(1个或1个以上单位100例) 在随机对照条件下详细考察药物的疗效、适应证和不良反应,对新药的安全有效性作出确切评价,据此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对照性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四R) ①受试对象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 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及淘汰标准。 ②试验分组的随机性(Randomization) 具相等机会,不受试验者或受试者的主观意愿或客观因素的影响。 ③试验结果应具有重复性(Replication) ④临床试验设计应具备合理性(Rationality) 专业技术的要求和临床统计学要求。且要方便易行。 安慰剂对照(阴性对照):不含任何药理活性成分(如淀粉或乳糖)且色泽、形状、大小,甚至味道均与受 ,目的:避免假阳性结果 双盲法(double blind method) 避免试验者与受试者主观偏因的影响。双盲、双模拟法(double-b1ind,double-dunmy trial technique) 外观与气味均无不同 三、Ⅲ期临床试验 试验单位不少于3个,试验组要求≥300例,其他要求与Ⅱ期试验相同 四、Ⅳ期临床试验(上市后监察) 主要是进一步考察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应进行多中心临床试验(30个单位以上) 安排在地理环境及民族分布不同的地区,以扩展受试对象的代表性。(一般2000例以上,特殊疑难病例可仅需500例以上)。 第三章临床药物动力学与给药方案 速率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