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年俗文化

年俗文化

年俗文化
年俗文化

钟馗与椎

段书远

过年时,很多人家喜欢在门上贴钟馗像,以驱除邪恶。钟馗捉鬼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广泛。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杂志》中记载:唐明皇病中梦见一大一小两个鬼,大鬼被小鬼捉住吃掉,自称姓钟名馗。唐明皇醒后病愈,就召画师吴道子画成钟馗像,悬挂起来以除邪驱祟。后此俗流传民间。

这无疑是一种传说,不会真有其事。古代有学者对“钟馗”的由来作了另外的解释,认为是“椎”字演化而来的。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所著《日知录》里根据许多文献,考证“钟馗”就是《周礼·考工记》中“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的“终葵”。这句话是说天子在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器有三尺长,玉器的上端刻有“终葵”的形状。《考工记》注:“终葵,椎也。”也就是说,玉器上端所雕刻的是一个“椎”状的东西。顾炎武列举了11个取名为钟葵的古人,其中有的人名为钟葵,而字为辟邪。这些名字在古书的不同版本中,“钟葵”、“终葵”通用。而“馗”字和“葵”又是同音。所以顾炎武认为钟馗捉鬼的故事,实际上是由“椎”字演化而来的。

怎么演化?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就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切音。“切”就是拼,拼时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及声调,就得出了被注汉字的读音。根据这个反切方法,要给“椎”字注音,就用“终葵”二字来拼切,取上字“终”的声母,取下字“葵”的韵母,自然就得出“椎”字的读音。所以“终葵”本为“椎”义。

“椎”是敲击的器具或武器,用“椎”击鬼则辟邪。千百年来的口耳相传,逐渐又把“终葵”人格化,把“终”改为常用姓氏“钟”,把“葵”改为同音字“馗”,造出了“钟馗捉

鬼”的故事。在科学文化蒙昧的封建时代,人们遇有不吉祥的事,总是归咎于鬼祟。因为厌恶鬼魅,所以寄托于钟馗捉鬼。这是钟馗的故事能代代流传下来的原因。本版插图玉明

春联与桃符

夜雨航

春节来临,写春联、贴春联,是几千年来的传统风俗,它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人过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代《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代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已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像,悬挂在门两旁。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到了五代时期,蜀后主孟昶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自孟昶题春联以后,文人学士便群起效仿,把题春联视为雅事,于是题春联之风便逐渐流传。到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能力与驾驭文字的本领,才可能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艺术

美的感受。

老洛阳怎么过春节

寇北辰郭弋闫鹏/文寇衡/图

年时节俗是岁月的标点,尤其是春节,历史长远,习俗最多,我们洛阳又是千年文化古都,节仪更繁,这些风情画卷展现了老洛阳的独特风姿,它像一坛陈年老酒愈品愈有味道。奉上这些回忆,祝您的戊子年春节过得更有滋味。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各具有特色,尤以春节最为人们重视。趁此时间,大伙儿尽情地休息一番,组织一些活动祝福来年“国泰民安”、“人寿年丰”。

腊八喝粥人糊涂

谚云:吃罢腊八粥,心里就糊涂;喝了清心茶,金钱数着花。意思是人们在腊八这一天喝了黏糊糊的腊八粥后,迷住了心窍,办置年货时,不问“腊月水土贵三分”,见啥买啥。等元宵节喝了清心茶,猛然省悟,钱得数着花呀。老洛阳人做腊八粥是在锅内下大米、小米、红薯、蔓菁、枣、柿饼、红豆、绿豆、花生、核桃仁,熬成一锅粥。腊月初八当清早饭,全家食用。从腊八起,过节的准备工作陆陆续续就开始了。市面上卖年货的摊点星罗棋布,也有手提肩挑卖东西的。

最为有趣的是有一些穷人家的孩子到年画作坊买了一些年画,口里喊着:“请天爷,请灶爷——大金灶爷。”

这些年画比较粗糙,但色彩鲜艳。上面端坐老灶爷和他老伴,老态龙钟、和颜悦色。像侧印有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字样。最下边留有空白,印的是本年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日子。这种设计和现在的挂历几乎一样。

二十三祭灶王爷

腊月二十三,叫“小年”。小年祭灶习俗全国大同小异。洛阳人把请的新灶君像不在当天贴,而到除夕贴。祭时还是对着被烟熏火燎的旧像叩拜。给灶君敬的供品比较简单,既不需要生猛海鲜,更无需牛羊三牲,只要摆上红枣、核桃、柿饼、花生、灶糖、自制灶饼和一只杀过的红公鸡就可以了。如此这般恭送“一家之主”上天述职,更显出他两袖清风、廉洁正派的本色。

晚餐已毕,鸣鞭放炮,举家男子依次叩送,祝以抑恶扬善之词。妇女在厨房待了一年,这时退出,在内室默拜,遥祝他一路顺风。

人们常说:逢节过年,一家团圆。我们与农民工多有接触,知道即使工程再忙,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他们也必得回家团聚。从此工地停工休息。

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古书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之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中国人爱清洁的良好习惯由来已久,二十四这一天洛阳人都在搞大扫除。大扫除勿庸细表,单说说糊窗户,这是青年人没见过的。老宅故居全是砖木结构,窗户全是木制的。窗棂是木匠亮手艺的地方,用小木料做成了许多图案,虽然好看,却给清扫灰尘带来许多不便。那阵子玻璃尚未普及,全是用白色尺八纸糊住挡灰尘。

从年二十四到年三十这几天内,娘家给出嫁的女儿送上10斤面篮或中等新竹篮盛的花生、核桃、柿饼、枣和一个红包。

二十五蒸馍

腊月二十五开始蒸馍。一般家庭平常吃的馒头大约是九五粉做成。到了年节,磨麦收取头几箩的白粉蒸成圆馍,顶上打上红点,分外醒目。同时还要做甜豆包、咸菜包,往大笸箩内一放,盖上“气死猫”盖子,贮存起来,往往要吃过“破五”。

二十六烙饼

烙饼是洛阳的传统食品。技术高的擀家,一斤面能擀出12张饼,吃到嘴里要筋丝丝的才算手艺到家。烙饼是个群活儿,小媳妇坐在一块,几个人擀,一个人翻,一边干活儿一边聊。有道是“三个女人一台戏”,此时听她们叽里呱啦,笑个不停,说个没完。要是有个小伙子想去凑凑热闹,总是被媳妇们轰走:“去、去、去,甭在这儿瞎掺和。”

二十七出供剃头

腊月二十七出供。一般做五个花色品种:云头、莲花、荷拍儿、油菜、炸豆腐。做花样自然是妇女表演技巧的好机会。你别小看这个荷拍儿,它要用细长的擀面杖把五色面和在一块,擀得既大又薄,然后用刀划成各种弧形或切成不同的多角形,扭捏黏合成荷拍儿,过油。炸好尝尝,微咸酥脆,鲜美可口。

二十七还是男孩子们剃精精儿的黄道吉日。这几天剃头铺和剃头挑子的生意最为兴隆。那阵子,男孩的发型约为五种:一种是剃光,一种是平头,一种是小分头,一种是留个小毛

辫,一种是留个花尖儿。理平头和分头,讲究一点的去理发铺排队。小毛辫留在头正中或偏后脑壳上,跟筷子一样长短粗细,和大姑娘的大辫子比较起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每当小孩子打架,被对方拽住辫子,那是要吃大亏的。要是吵架,你听歌词:前拉拉,后拽拽,×家娃子真是赖。花尖儿留在脑门上也很好玩。老人们说:“呼囟门儿,比较嫩,留个花尖儿盖住,起护脑作用。”这话说得有道理。剃光头如果剃刀不利、水凉或洗不透,刀子一动,那才是吃苦头的事情。

二十八做菜走油货

腊月二十八该做菜了,杀鸡宰羊,做燕菜、丸子、松鱼,走油货,出凉菜,均要在这一天完成,忙得很!

二十九贴春联

到二十九,主副食均已做齐。接下来该准备的大致是擦香炉、擦桌椅板凳,买鞭炮、香烛和贴春联、年画了。特别是农村,屋内贴院子贴,家内贴街门贴……连厕所也贴上“福”字,或贴个“大吉大利”红条,马车贴上“人马平安”以取吉祥之意,简直变成了红色的世界。联语合情应景,词句优美,内含哲理,读来使人学到许多知识。提起年画使我想起老城商场的年画铺。店内架子上年画成卷成摞,盈墙满壁挂的全是,内容有“麒麟送子”、“胖娃娃抱鲤鱼”、“老鼠嫁妞”,别有风趣。当年开店的一位店主如今尚且健在,她已是九旬开外的老太太了。

除夕之夜守岁熬年

年三十叫“岁除”,又名“除夕”。除夕之夜,守岁熬年成为我国民俗。吃饺子更是该晚的天下通食。至午夜鞭炮齐鸣,院子内点燃柏枝,焚香烧纸叩头,贴灶王爷像,接神开始。

年俗禁忌也由此开始:1.初一不准扫地、泼水。2.这些天不允许说“破、灭、死”等不吉利的字眼儿。一旦说露了嘴,得想个谐音字来破除。如把瓷器打碎,说个“岁岁平安”破之,方不遭训斥。3.不动刀剪。4.不做针线活儿。5.下午不拜年,守孝者初五前不能出门。

如今除夕,全家团聚包饺子看春节文艺晚会。子时一到,电话响个不止,亲友之间互相祝福,呈现出一派辞旧迎新的欢乐景象。正是:“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分岁扶醉起,终夜齐欢喜。”

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

大年初一称“元旦”、“岁朝”,老洛阳叫“年下”,现在都说“春节”。它是岁始、月始、日始、时始“四始”的日子,具体说应该在除夕夜子时(12点)过后便开始了,所以管它叫“四始日”更确切些,但谐音不吉利,改称“四元节”,寓意更为深刻。春节是个大节,怎么度过呢?先民们从“衣食住行,光亮色舞”诸字上做足了文章,烘托、渲染过节的热闹气氛。过去常说:正月初一,撅着屁股作揖儿。

初一,黎明即起,人们更新衣帽,吃了饺子或元宵,一家人要先到“祖先堂”给祖先拜年,之后按长幼辈分互拜,领取压岁钱。接着男子走出家门给邻里亲友拜年。

亲友有近疏之分,一般关系“投刺”即可。打发一个徒弟拿个拜匣,里面放上许多红帖,上印黑字名姓(即戳子),从门缝中投入便算走动过了。亲近的友人那就得亲自上门贺岁了。

街上爆竹纸屑满地,但大年初一禁忌扫除,让它摆着以后清除。大家小户都贴上了鲜红的春联,冲着大门的墙上还贴个“福”字,下边有一条吉祥话:出门见喜,大吉大利。所见的人不分老幼清一色的头戴瓜皮小帽(老人有加风帽的),身着长袍马褂,足蹬骆驼鞍棉靴,裤脚管还用腿带扎牢。大家相遇,边拱手边道喜:“恭喜发财,恭喜,恭喜!”

走进亲友家大门,影壁墙上鲜艳的大斗方红纸上,乌黑锃亮的大“福”字像火一样映入眼帘,门神土地爷窑窝全摆供上香。主人把来客迎住说:“谢谢,免了吧。”礼让后,引到祖先堂前叩头。

祖先堂是先人灵牌集中的地方。有钱人家将其请在一个灵屋内,这是一个按比例缩小的上房屋。檐下横匾写的是:慎终追远。两边明柱上还挂着木制黑底金字对联:“祖宗功德大,子孙孝思长。”灵屋前是一个八仙供桌,供桌上有刀头肉一块和五样素供(即前面说的荷拍儿等),还有一个大银香炉和两只烛扦。香烟缭绕,分外肃穆。客人在主家陪叩后,给小孩一点压岁钱便被让入前厅喝茶,简单寒暄,即行告辞。

中午全家团聚吃火锅,或出几碗菜(即水席),细酌慢饮,其乐陶陶。此时,有了一把年纪的人,折腾了几天,在欢乐中已感到身疲力竭了,添旺炉火,进入梦乡;青年人可以设一牌局,家人小赌取乐。春节本来就是孩子们的天下,这会儿穿上新衣,吃着糖果,收了压岁钱,鸣鞭放炮,“乐不思书”矣!

初二三四串亲戚

大年初二、初三、初四是中年妇女串亲戚的日子。尤其是新媳妇回娘家,初二早起梳洗完毕,穿上皮袄,外穿蓝缎子上衣,大襟上挂一块美玉坠子,下穿长及脚面的红缎大裙,到婆婆跟前辞行,小夫妻分乘两顶小轿,携小厮一个,带着四色(酒、烟、点心、肉)厚礼,径直往娘家而去。

新女婿到泰山家,拜年后,由小厮夹条红毡在内弟陪同下到亲戚府上走动。中午有钱之家水陆杂陈,宴席丰盛。还有亲戚来请“娇客”赴宴的,甚至有人把酒肴送上门来。亲友欢聚,恣意嬉闹,斗趣“抓哏”,及晚才乘轿回家。

初五“送穷日”

初五俗称“破五”。人们过去都认为初五和十四、二十三这三天不是黄道吉日,即所谓“破败日”,必须破除,故称“破五”。也有人说把“无、误、忤、污、呜”五件与五同音的事予以破除叫“破五”,老洛阳人把这一天当成“送穷日”。初五起来打扫卫生,把前几天贮存的垃圾秽物集中一块,抬出去倒掉,就是“送穷”,所以放鞭炮“崩穷”。

这一天也有商店小开市。年下四天主要大街上的商号都关门过节,店员有休假的,有留守的。“破五”这一天把门板卸下两块,开始小型营业,准备翌日小开市。

初六小开市

初六是洛阳商店小开市的正日子。守制者(守孝的人)开始拜年。也是小媳妇归宁的的日子。一大早娘家就打发人来接姑奶奶了,把礼品交给尊长,再替姑奶奶告假。如蒙恩准,媳妇临行要到公婆跟前辞行。

这一日大街小巷,但见浓妆艳抹的小媳妇坐在轿内(或东洋车上),后面紧跟一位白发老妪便是接姑奶奶的。一般住到十七,过了元宵节,必须返回婆家“添仓”。小媳妇到家进门时,先把早已准备好的一斗粮食倒进仓里,谓之“添仓”。

初七至十二“春酌”

从初七到正月十二,是官家巨商互请年酒的时候,文雅点说是“春酌”。你来我往,喝个没完没了。有的村庄还搭台子唱戏。各取所好,尽情耍乐,有些“海神社”在积极准备社火。

正月十三大开市

正月十三是商家大开市的正日子。一大早鞭炮齐鸣,各商店张灯结彩,热闹异常。今天财神爷该唱主角,供品满桌,香烟不断。桌上还摆了些元宝、现洋和铜元,以示全年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中午照例应请东家喝酒,并施舍穷人一些饭食。

正月十五闹元宵

正月十四至十六三天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俗名“灯节”。

这三天的早餐是喝“米茶”(即清心茶),米茶是用小米面炒黄,熬成汤糊糊,里面放炸豆腐条、白豆腐、菠菜、红萝卜、大绿豆,再加上佐料,咸香可口。晚上吃过元宵,孩子们提上灯笼在大人的带领下到街上看社火。

洛阳的社火名目真不少,诸如老士官、旱船、蛤蚌、踩高跷、舞龙灯、舞狮子。天麻麻黑,各路社火在锣鼓队的带领下,火弹子开路,浩浩荡荡,一起涌入街衢。摔炮、拉炮、“拧车子”、“飞天十响”砰砰起爆,震耳欲聋。

凑热闹看社火很有趣味,但有些人却愿在闹中取静,相邀几位知己一起踏着月色到灯展区去玩“灯虎”猜谜儿。他们有此雅兴不是图彩头,而是想在我国古老的文化艺苑中开发智力,学点什么。有一首古诗:“几处商灯挂粉墙,人人痴立暗思量。秀才风味真堪笑,赠彩无非纸半张。”正是这群高士们的剪影。

还有一些景点,吸引了许多善男信女。那就是“白衣神社”搭的“百子棚”。棚内敬着白衣大士,神前摆供100碗(即“百碗供”是也),并有许多泥娃娃儿,让缺儿少子者祈抱一个回家。次年如果喜得贵子,就要做些清供和几十个泥娃娃来还愿。

另一景观是“火烧秦桧”。地址设在大关庙门口(即现在的老城义勇街豫西宾馆门前)。用土坯砌一个大泥人,腹是炉膛,五官是洞口,彩绘成大奸贼秦桧模样,一旦点燃后七窍喷火,通体赤红,光芒四射,煞是壮观。

春节让人们从身心至口腹得到休整和补偿,在此凑俚句以述情怀:

元宵观灯何须眠,

人满、车满、路断。

食过清心米茶筵,

从头干,胜往年。

抬花轿:流传至今的喜庆符号

王振华摄

嫁娶礼仪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今它依然是喜庆吉祥的符号,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在节庆之日常作为助兴节目上演。

家住我市道北的杨进福,今年77岁,表演抬花轿已近20年。据他介绍,古代大户人家嫁娶,队伍中最多为3台大轿,而家境一般的人只备一台轿。

作为民俗节目的抬花轿,表演形式一般为:前面二人引锣,中间新郎官骑高头大马缓缓前行,后面跟着一台四人抬的花轿,旁边有司仪、丫鬟数人护轿,还有彩旗队、大头娃娃、吹唢呐的乐队等。

表演时,司仪先喊:“丫鬟在哪儿?”丫鬟答应后即请新娘登场上轿。之后,唢呐声响起,迎娶队伍启程。在新郎“家”中,天地桌上已放三个盅,分别盛盐、艾、绿豆,取意缘分、爱情、禄寿。司仪高唱:“一拜天地,龙凤呈祥;二拜高堂,孝敬爹娘;夫妻对拜,百年合好!”最后,在大家的祝福声中,新郎和新娘各牵绣球一端,进入“洞房”。

表演结束后,司仪还会向观众抛绣球,得到绣球者可免费乘坐大轿,也尝尝当新郎官的滋味。

劳司官:骑柳杆祈祷丰收与平安

相传劳司官是尧舜时期管理农桑业的官员,经常到各地视察,长途跋涉非常劳累,其随从为了减轻他的劳乏,置办了一根柳杆,供他乘坐。

后来劳司官骑柳杆演变成了一种民间文艺活动,目前我市洛龙区关林镇皂角树村的村民每到春节都会表演这一节目,通过劳司官骑柳杆这一表演形式,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劳司官的表演者一般由成人担任,主要道具是一根8米长的木杆,木杆一端连接花车,另一端安放一个小坐椅,表演者身穿官服,头戴县官面具,坐在木杆上,然后将连接花车那段的木杆翘起腾空,表演者在高空表演劳司官出行检查农桑的场景,并有随从敲着锣鼓为其开道,威风凛凛。

抬装:架子上演绎故事

抬装又叫“抬阁”,顾名思义,就是人们抬着一个用竹木或铁质材料扎制成类似“阁”的架子进行表演,是一种集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体的民间传统游艺。我市以嵩县与洛宁的抬装表演最为有名。

抬装有平阁、高阁之分。平阁的制作和表演相对简单,演员身着戏装,或仰、或卧、或站,依据扮演的戏剧人物特点和故事情节,做出一些造型来,如小演员身骑白马,把《西游记》中的唐僧扮演得活灵活现;两个小演员分别扮演渔翁和渔翁的女儿,一场《打渔杀家》

就历历在目。高阁的制作和表演则繁琐复杂,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高阁有称为“铁枝”的,即在被称为主枝的架子上,再分上、中、下三架,每架的分枝上分别安排不同的表演者。主枝一般高3米至8米。主枝和架子不但要制作坚固,而且要求轻灵,既能承重又能满足造型要求。高阁的另一特点,在于巧妙地掩饰和伪装。制作者大多采用纸扎的亭、台、楼、阁和虫、鸟、花、草等,或置一些长长的彩色飘带,层层叠叠而浑然一体,不暴露架子的痕迹。只有这样,表演者看上去才如同悬于空中一般。

洛龙区关林镇皂角树村的表演者朱红灿说,过去抬装的架子都由竹质或木质扎制而成。现在,大多采用铁质和钢筋扎制,或直接在花车上表演。

在架子上的表演者一般由儿童担任,一是体重较轻,二来民间有可以受到神灵保佑之说。多年来,村民们一直尊崇这种习俗,谁家的孩子若被高垛选中,家长认为这是一种抬举,会很乐意地把孩子送上高垛。如今,在豫北还有“女孩上过装,婆家不用相。男孩上过装,媳妇随便相”的俗语。

抬阁表演的内容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故事和民间人物,如青、白蛇,许仙,梁山伯、祝英台,牛郎织女等。通过对民间故事与传说中人物的美化,来启发人们的怀念与联想。

抬阁演出时,均有锣鼓和秧歌队引导。铿锵的锣鼓、欢快的秧歌簇拥着庞大的抬阁,场面壮观。小演员衣裙飘拂,不断变换造型,看上去既像演戏,又似杂技,扣人心弦。(本版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元宵节的社火

寇北辰郭弋闫鹏

据《资治通鉴·隋记》记载:隋炀帝大业六年元宵节,在洛阳皇城的端门外端门街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参加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通宵达旦,烛光照亮天地。瞧瞧,洛阳闹花灯的规模多大,历史多早!

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这三天里,入夜之后,街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张灯结彩,人山人海,东关、西关、南关、北关“四关”和东南隅、东北隅、西北隅、西南隅“四隅”排演的“故事”(即社火):龙灯、旱船、高跷、跑竹马、二鬼绊跌、老仕官、蛤蚌……一齐涌向街头。社火前面由锣鼓队领头,紧跟着是火弹子开路,还有与之配合的绣球和“放荒”。

火弹子构造非常简单,不过是用一根不太粗的苎麻绳,两端各系一个短圆台状钢丝笼,内装燃烧着的木炭。表演时,但见火球在头顶飞舞,形成圆形、扇形等多种图形。火球舞动,呼呼生风,炭借风势,越发红旺,煞是壮观。

耍火弹子是要有一定技巧的,你别小看这项民间杂耍儿,要掌握它,耍得精,玩出一点名堂来,也得具备一定条件。首先得年轻力壮,再就是生性好动爱玩,情愿拜师学艺,头脑清楚,肯下苦功。据说开始学艺时,老师先让你弄一根纳鞋底子绳,两头各拴制钱一个。练习时右手捏住绳中,左手拿住一端制钱。右手左右转动时,制钱便在空中画圈儿,当圈儿转匀后,左手的制钱顺势向上抛出。右手立马停止转动,扇形便一张一合拢重复出现。要紧的是当扇形合拢时万不能相碰,一碰就玩儿完了。这是玩火弹子基本功中最关键的一项。

玩火弹子的技艺名目繁多,如“天女散花”,是把火弹子绕在脖子上甩动画圆圈儿,火炭星子迸出,满天飞舞,好似天女散花一般;绕在腰间玩,好像乌龙绞柱;蹲下舞时,犹如地陀螺转动,抛到空中叫飞天弹。单手、双手、口噙、腰缠、抛空、坐地、躺地,花样之多,技术之高,一时难以表述。

“故事”又称社火,外出表演时则叫“出故事”。

元宵节“出故事”,一般都要到市中心——老城十字街集中。沿街某商户想看火弹子表演,要事先做好准备,当“故事”快走到门前时,放鞭炮一小挂,以示欢迎,锣鼓队便在这家商号前停住脚步。这边继续敲打,那边拿哨子棍的小伙子便抖动器械打场子了。如果场子太小,表演者便用火弹子向人群抛去,观众后退,场子就撑大了,场子中心放竹席一张,表演者便站在场内舞出各种花样。最后再亮一招“地趟流星”:左手撑在席子中央为圆心,身子斜倾伸直为半径在席上画圆。右手耍的火弹子还不停地在场内飞舞。观众喝彩,表演停止,加些木炭继续前行。

如果挡驾的在街中放的不是席,而是一条板凳,表演者便仰面躺在凳子上,表演些惊人的招数。此时,锣鼓声、鼓掌声、鞭炮声、口哨声响成一片。

龙灯各地都有,一般是青、黄两条长龙、一个绣球,故有“二龙戏珠”之说。不知为什么咱洛阳只有一条龙、一个绣球,但却多出一个“放荒”的花样来。每当龙头由下向上捕捉绣球时,为了显示长龙的神秘和威武,就要放一次“荒”。

“放荒”就是放火彩(撒彩火),是用一根粗纸捻儿去点燃拌好的谷糠与松香。“放荒”人也得有点技术。放时要它燃就燃,要熄就熄,屑末上下烧个通透,“轰”的一声,一团红火冲天,真是怪吓人的。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个“闹”字用得妙极,这能把人们在元宵节尽情欢庆的场面渲染得恰到好处。

添仓

陈小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通过这些节日,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添仓日是过了元宵节后的第一个风俗节。山西平遥正月二十是小添仓日,二十五老添仓日;河北吴桥正月二十五是添仓日;北京正月二十三是小添仓日,二十五是大添仓日。我在洛阳生活多时,而老家在黄河北岸,添仓日是正月十九。

新年过后,农作耕耘、商铺开张。在我们老家有三六九往外走的风俗,正月十九又是十五、十六后第一个外出的吉利日,外出做生意和打工的大都要在这天离家外出,临走前,外出的男子都要去地里拾些柴背回家里,再外出上路。柴与财谐音,拾柴也就是往家里添财,寓意在新的一年里财源茂盛,粮食满仓。

这一天,家家户户还有蒸丰收馍的习惯,有的像麦堆,有的像布袋、麻包,意思是今年粮食丰收成堆,要用大布袋、大麻包往家里背。

这天夜里,家家还有在院里的神龛和街门口路上摆放灯盏、在灶君像前摆放满家盘的习惯。灯盏是用黑面在笼里蒸成,形状似圆柱样,高五六厘米,直径三四厘米,上面有个窝。灯盏蒸成后,窝里插上裹着棉花球的火柴棒,再倒上棉籽油,夜里将灯盏里的棉花球点着,照得满院明晃晃,象征着新一年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满家盘是像盘子一样的饼,在饼上面放有灯盏,家有几口人,盘子里就放几盏灯,然后将满家盘放在灶君像前,一是让灶君保护全家平平安安,二是希望全家团团圆圆。街门口的灯盏是家人为外出打工做生意的亲人祝福。祝他们在路上平安不走黑道,在生意上不取黑道之财。

添仓,这一民间风俗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一种期望。旧时候,人们都期望粮多财多过上好日子,对添仓这一风俗特别注重,但日子过得还是艰难。现在,年轻人对添仓这一风俗不知道或不注重,但日子却过得富有安康,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结

那年元宵节:

我被“麒麟送子”

汤礼春

1963年我10岁时,父亲带我回乡下过元宵节。在路上,父亲对我说:“在我们乡里有句俗话:月半大过年。正月十五比过年还热闹。”

果然,正月十五一大早,我还躺在床上,村里就响起了震天的鞭炮和锣鼓声,我赶紧翻身下床,循着热闹声来到了村里的祠堂前,一会儿,全村的人都聚集到了这里。先由族中的老人在祠堂里焚香敬祖。之后鞭炮大作,锣鼓齐鸣,一群壮壮实实的小伙子将龙灯舞了起来,整个村子都震荡在热闹之中……

随后又有踩高跷、玩狮子的,这些人都是本村的中青年;还有特地从外面请来的武打高手进行表演。

热闹一番后,鞭炮声再次大作,龙灯出行了,是到二里外的大兴寺去舞耍。大兴寺是周围十几个村共有的社庙,所以,正月十五这一天,什么时间该哪个村子的龙灯去舞都是事先约定好的。

正月十五白天的重头戏是舞龙灯,而晚上的重头戏则是玩狮子,每家都要玩到,说是为了帮各家驱邪,以期来年大吉大利。当时我们村有40多户人家,要分成4行来玩。每一年先从哪一行哪一家玩起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当狮子舞到一户人家前,这家就开始放鞭炮迎接,于是,狮子跳到堂屋中央,对着前面的神龛案桌舞耍起来。舞过一阵,鞭炮歇落,狮子匍匐在地,只晃脑和摇尾,这时就有说彩人跳到狮子前开说了。他根据这家的情况说些吉利的话,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就像唱民谣一般,说完了,狮子又站起来舞玩一阵,主人家又开始放鞭炮,一直要放到狮子出门。在看热闹的一大帮人的簇拥下,狮子又舞到下一家。

狮子舞了一行10余家后,人们开始歇息吃酒。这一行舞过的10余户人家都要摆上酒席,而村子里的人则可以在这10余户人家中任意选择一家吃酒席。所以平时家境好、待人大方的人家里早早就有人抢酒席位子。我的爷爷是有名的老好人,而我的奶奶又乐善好施,在这样的酒席上会摆上大碗大碗的鱼肉,所以到我家来吃酒席的人特别多,坐不下,有些人宁愿站在旁边吃。

吃完一行酒席后,玩狮子的又开始从第二行玩起,玩完了第二行,又由第二行的10余户人家摆酒席。吃完第四行人家摆的酒席时,往往天就亮了。

正月十五玩狮子还有一个内容,那就是“麒麟送子”。当狮子玩到有新婚的人家,或是结婚几年尚未生子的人家时,就会驮起本村的一个男孩,然后丢到盼望生子的夫妻的床上,以此带来新年生子的好兆头。被挑选“麒麟送子”的男孩,一定要适合辈分,要长得眉清目秀,且家中人丁兴旺的最佳。

元宵节那天中午,我本家的一个叔叔找到我父亲,说想要我做他家的“麒麟送子”,我父亲自然满口答应。原来这位叔叔新婚不久,妻子尚未怀孕,他想讨个生子的吉利。因为我那时长得白白净净,又是一张圆脸,再加上我上有哥哥,下有两个弟弟,自然是最佳人选。

到了晚上,父亲带着我跟着舞狮的队伍看热闹,当狮子舞到那位叔叔家时,父亲告诉我,等会儿就让我骑狮子,让我不要怕!狮子在那个叔叔家舞了一阵后,有人把我抱到狮子背上,我有些激动,也觉得好玩。在人们的欢呼和吆喝声中,我被狮子驮到一间新房里,被甩到一张柔软的床上,床上坐着那位叔叔和他的新娘。我听见舞狮的人冲我叫道:“快叫爸爸、妈妈!”我叫不出口,正羞羞涩涩时,又听见看热闹的人冲着我叫道:“快撒泡尿到他们床上!”我哪里撒得出哟!好在床上的叔叔递给我一个红包说:“娃,去玩吧!”我接过红包,一下就钻进了看热闹的人群。

那真是个热闹的元宵节,至今已经过去45年,但在我心中仍然记忆犹

新!本版题图玉明

二月二龙抬头

听一位天文学家说,我国古代把星空划分为“三垣”和“四象”共七大星区:所谓垣就指城墙之意——三垣的“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都城的繁华街市。三垣之外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像龙,西方的星象如虎,南方的星象似大鸟,北方的星象好比龟与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首,秋冬之交朱雀上升,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开始抬头显现。

也可以这样说,古人认为地球是不动的,而太阳是在不停地运动,于是人们就把太阳在恒星之间的周年运动轨迹视为一个圆,称为黄道。再利用某些恒星把这个圆分为28个等份,形成的28个区间被称为28宿,把这28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平分,每个方位便有7个宿。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这样就构成了一组称之为“东方苍龙”的星宿群。其中角宿象征龙的头角,亢宿是龙的颈,氐宿是龙的胸,房宿是龙的腹,心宿是龙的心,尾宿和箕宿是龙的尾巴。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至二月二黄昏来临之际,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其实农历二月初二正逢惊蛰节气——惊蛰的含义是隆隆的春雷声惊醒了蛰伏的虫类。传说这时经过冬眠的龙,也会被雷声惊醒,于是民间也就有了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为此赋诗:“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可见二月初二不仅是万物复苏之时,也是大地回春的美好时光。

二月初二是中国特殊的节日,民俗叫作龙头节、踏青节、挑菜节、春龙节、青龙节、迎富贵果节……这一天家中停止用针线和剪刀,恐伤了龙目和龙身。人们还晨起以竹竿敲梁,谓之敲龙头,目的是让蛰龙惊起。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一天发生的每件事都必须与龙相关:比如孩子们理发称为剃龙须,普通人家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各地也根据自己的习惯,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生活安排,有的地方必须吃猪头肉,有的地方选择这一天回娘家,更多的地方都习惯在这一天吃爆玉米和炒黄豆。

二月初二是一个龙抬头的日子,主要还因为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阳气上升,草木萌动,已经是农民要春耕播种的时候了。这时,若是天公降雨,也是“春雨贵如油”的特殊时节。另外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多么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于是蛰伏一冬的龙,便成了人们春耕生产最有意味的祈求对象。因此可以说,龙头抬起来了,天象也就升起来了,幸福和未来也在一片光明中变得无限美好!

端午艾草香

豫君

在都市生活,远离节气和垂柳编织的风铃。每当端午节到来,我却准能闻到艾香,儿时采艾草的细节便会在记忆中淡淡开放。

家乡端午节有采艾草习惯,家家户户均不例外。那时,太阳还未升起,露珠还在草尖儿上做着晶莹剔透的梦,母亲便招呼我和妹妹早起割艾。

艾草是房前屋后的一种常见植物,与杂草为伍。远望,呈灰绿色;近观,羽状叶子背面披一层白色绒毛。割艾草也存在一定风险。有一年,我被隐藏在艾草根部的蛇咬了一口,幸亏蛇没多大毒性,脚背上仅起个小包,半日消肿。后来,以防万一,母亲要求我们穿长统靴。

把艾草放到母亲指定的位置,双手捧于鼻前,艾香入鼻,顿觉耳清目明。问母亲为何太阳一出不再割艾,母亲笑而不答。母亲将艾草铺开晒干,之后点燃可驱赶蚊虫,她还挑些粗壮的插于门洞两边。我又问母亲插艾原由,母亲娓娓道来。传说玉帝听信谗言,说生活在这里的人,老不教子,少不孝敬。玉帝大怒,派太白金星下界查询,打算端午节这天降瘟疫,瘟死这里的人。太白金星下界后,看到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媳妇孝敬公婆,孩童彬彬有礼,实乃家家幸福户户和谐。这么好的人群死于瘟疫,太白金星于心不忍,告诫大家插艾草抵御瘟疫。从此,端午节插艾草的习俗流传至今。母亲讲这个传说时,故意提高嗓音,让一直观察母亲插艾草的祖母听到,这时满头银发的祖母脸上现出会心的笑容。我想当时祖母一定沉浸在无与伦比的幸福中。

传说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至于艾草入药也早有记载。战国时《孟子》一书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于户上,可禳毒气”。翻开药典,艾草药用价值如此之高:茎、叶含芳香油,

可用作调香原料,也可用来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叶可入药,性温、味苦,有活血、祛寒湿之功效。

插完艾草,母亲返回厨房,笑意盈盈,端出一白瓷碗,内装满满的咸鸭蛋,算是对我们的奖赏。正吃咸鸭蛋之际,传来邻家小妹的歌唱:“端午插艾艾香香,小哥哥娶个媳妇入洞房……”妹妹扭脸小声跟唱,趁她不注意,我偷个咸鸭蛋藏于怀中,母亲却隔着窗户说,你当哥的,不许占小便宜。妹妹醒悟,随手抓起艾草追打,庭院内笑声荡漾。

如今,我已离开家乡,那把割艾的镰刀,早已了无消息,可每每忆起,总有股别样的滋味缭绕——是艾香!

史官文化源于河洛

徐金星

史官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东汉史学家班固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在我国,最迟自商代开始,已有了“史官”的设置,甲骨文中所见之“贞人”,就是当时的史官。史官在王的左右,掌管祭祀和记事等。西周、东周亦皆置史官,“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周代的史官制度已经较为完备。

除周王室之外,东周时的各诸侯国也多设有史官,记载的鲁国史称《春秋》、晋国史称《乘》、楚国史称《梼杌》。

在当时,史官是社会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们世代承袭,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记载历史。东周王室的老子、鲁国的左丘明等,都是当时的史官。

《尚书》的内容,就是史官所藏的重要典诰,即所谓“言为《尚书》”。如其中的《洪范》篇,据说就是史官所记录的箕子所言的殷朝政治文化的纲要。“春秋”,本为各国史书的通称,后在战国末年,各国史书失传,唯鲁国史书《春秋》保存了下来。鲁国的《春秋》,本为鲁国历代史官所记的鲁国历史,称为《不修春秋》,后经孔子修订,成为儒家经典的《春秋》。

一般认为,《左传》是对《春秋》的补充和丰富,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但也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左传》并非“解经”之作,而是独立的编年体史书。

清代著名史学大家章学诚称“六经皆史”,学术界多从其说。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一切有关文化的记载,都归史官掌握,子孙世代传习,供少数贵族咨询与使用。”又说:“儒家的六经,原来是周史官所藏各种历史记录。”班固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可见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两大学说——儒家学说、道家学说,都是由史官文化所升华、所凝合而成的。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学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通史,即由“世为史官”的司马迁修撰的。

史官制度,自商代、周代诞生发展,逐步完备并一直流传下来。在后来的数千年中,史官文化就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统治地位和主导地位,对中国古代文明、中华民族文化、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较之世界上许多国家,我国保存有浩瀚的古代典籍,有煌煌巨著二十五史,正是因为从很早的古代起,我国就有完备的史官制度,而世界上许多国家没有此一制度,史书就不完整。

史官文化起源于河洛,由华夏族首先形成并发展下去,这已经是许多研究者的共识。范文澜说:“史官文化的发育地在黄河流域。”又说:“史官文化在哲学上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夏商相传的五行论;一种是周朝新创的阴阳论。”

河南大学著名教授陈昌远说:“西周史官的兴起,所记《八诰》,记载了有关周公东征、营建洛邑、封邦建国等重大历史事件……是周初极为重要的文献。其中《康诰》、《召诰》、《洛诰》、《多士》、《无逸》等篇,大都与新洛邑有着密切关系,其中有的就是在新洛邑完成后,由史官记其事的。所以西周史官及其史学的兴起,也当在洛邑,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并经考古发掘证明,夏、商、周三代均建都于河洛地区。因此,以洛阳为中心、以伊洛平原为核心部位的河洛地区,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史官制度、史官文化的诞生之地。

“史官文化的主要凝合体是儒学(其次是道家学说)”,而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则分别由周公、老子开创于洛阳,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史官文化和洛阳及河洛地区的渊源关系

魏碑书艺天下秀墓志奇葩有异香

赵跟喜

元苌墓志

魏故膘骑大将军王顼墓志

魏故征东将军元湛墓志

中国汉字书法源远流长,艺术风格纷呈异彩,其演绎脉络,可谓长河泱泱。篆隶正行草,各呈其彩,法帖碑学,烟霞虹霓。而魏碑以其特异的表现形式,犹如一枝临风摇曳的奇葩,兰露香泽,堪称独步天下者。

魏碑是楷书的一种,泛指我国南北朝时期的碑刻作品,而产生地主要在北朝。留下来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众多的造像题记,一为历代出土的墓志铭。题记书法浑朴自然,粗犷豪放;墓志书法更见洒脱挑达,端稳奇正。其气势风度,皆为晋唐楷书所不及。

清朝前期,南北朝碑刻大量出土并得以传拓,金石文字学兴起,魏碑倍受重视。康有为继清人阮元和包世臣之后,力倡魏碑,其在《广艺舟双楫》中赞誉魏碑之佳,举为“十美”,

即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魏碑在隶书与楷书之间过渡,犹如一只不系之扁舟,悠自漂流,呈现给我们一道亮丽的风景。

南北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其书法却彩练横空,光辉灿烂。南朝以帖盛名,书家群星闪烁;北朝以碑出胜,刻石遍及山川。其时佛道流行,佛学尤甚,凡建塔造像,或凿石以制碑碣,或摩崖镌刻文字,借此积行功德,祈福求生。据《洛阳伽蓝记》所载,唐以前凡能见之碑碣不下十万之数。拓跋氏建魏,凡百五十年,黄河流域,佛寺碑碣随处可见,洛阳则是最为集中之地。龙门二十品自康有为首倡以来,成为天下魏碑之奇,书家追趋收藏,演习临摹之风,流年经代,犹为盛行。

洛阳所出北魏墓志铭,当为魏碑之重。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其中一条,凡鲜卑诸姓,死后必须埋葬洛阳,不得还葬老家。于是皇室密戚、王公贵族,纷纷镌刻墓志,附葬墓穴,百姓杂家,亦仿而效之,遂成风俗。墓志之形制、之文体、之滥觞、之成规矩,追溯其源,当自北魏开始。

北魏皇陵位于北邙之上,望族华胄兆域衔连。垒垒高土,赫赫碑碣,历经千年风雨剥蚀,古木成蒿草,坚石为齑粉,昔日风光威仪,早已荡然不存。而墓志铭的不断出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回望北魏的窗口,石面上的文字清晰地向我们讲述着那远逝的辉煌岁月,隽永清秀的书法又让我们领略到令人惊羡不已的艺术魅力。遗憾的是,那位推崇魏碑的康有为先生无缘欣赏到这些精美绝伦的东西,他有机会将数以万计的南北朝碑刻造像题记抚摸了一遍,点石成金,尊崇魏碑之博雅,却无缘观赏到出自洛阳的这道千年不朽的艺术之光。

另一位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却很幸运。上世纪30年代初,正值兵荒马乱的岁月,洛阳盗墓成风,葬器墓志不断出土,许多在中国金石学上留下佳话的文人把目光盯住洛阳。与此同时,张钫先生开始在河洛地区广泛搜集历代墓志铭。张钫与于右任曾统领陕西靖国军,两人情谊甚笃,议定所收魏志皆归于氏收藏,张钫仅留一方北魏元恭墓志于新安蛰庐。于氏在洛所得历代墓志300种辑为《鸳鸯七志斋》,其中北魏墓志138种,皆为洛阳所出,多为元氏宗室、达官贵人墓志,仅元氏墓志多达60余方,书法精美者如《元桢墓志》、《元恽墓志》以及《尔朱绍墓志》等,这些价值连城的墓志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洛阳新出北朝墓志,两魏及北齐、北周皆有,以北魏最多。今人俗称魏碑者多指北魏墓志而言。北魏墓志书法与造像题记不同,墓志书法更显其端庄规整。通观魏志书法,可见初期之阳刚风骨,中期之隽逸灵秀,后期之娟秀柔润。近年洛阳新见元魏重臣镇北大将军定州刺史《元苌墓志》,其书法之嶒森然,结体之凝重深郁,堪为罕见佳品。

魏碑书法风格的出现与演化,有其深远的时代背景,北魏墓志当为魏碑书艺之完美体现者。宫廷书手的精湛技艺,引领着一代书风,使中国三大楷书之一的魏楷登峰造极,一枝独秀,风骚当时。墓志铭虽为颂德述事,其书法却保留了一段鲜活的书史。

墓志书法之精美表现,除名家书手之造诣外,刻工技艺之精湛亦不可疏视。北魏墓志尤可见其功力,或骨骼血肉、气质魂魄,或典雅庄严、浑穆沉重,或朴拙自然,或灵动诙谐,刻工走刀石上,皆能毫厘不爽,其中奥妙美丽,字里行间,皆能见其端倪。

年俗文化知多少(中英)

春节从狭义上讲,一般就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一般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又以除夕、正月初一和元霄节为三大高潮标志;因此,春节以农历岁首为界,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多月。岁首前有腊祭、祭灶、祭祖、除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吃饺子、放鞭炮,除夕有吃年夜饭、“守岁”等活动,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到亲友家拜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一般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祝福的话,互相祝贺。而这时,新女婿一般都要到岳父母家中拜年,日子一般选在年初三或初四。另外,各地除互相登门拜年,还有给儿童压岁钱、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这期间游人满街,盛况空前,直到元宵节(正月十五)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The Spring Festival is not the same as the original and now, in fact the Spring Festival is i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development to establish the. It is mainly in 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 in the spring and the lunar Suishou two content links appear in development. First of all,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lunar Suishou, commonly known as" have the spring festival". In ancient times, the " year" is not in the year twenty-nine or thirty, but in the " wax ", later" laba". After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wax offering" to the end. Secondly, the ancient spring festival is Spring Festival, namely twenty-four solar term of the first section, is a spring festival; and because the Spring Festival is generally in the" beginning" before and after, so that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solar calendar, the Lunar New Year Spring Festival is called"".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lunar January day in ancient times called yuan, Yuan Chen, yuan, Yuan Shuo, such as new year's day, commonly known as the Lunar New Year's day, and on the day, is moving towards the moon, three, three, three, three element such as another name for the beginning, that first day, month, year lunar January is the beginning of day three. The Spring Festival in a narrow sense, generally refers to new year's Eve and lunar January day; but in the folk, traditional Spring Festival is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 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要治理国家,运用武力是不能使众人信服的,如果文化没有改变,之后会被别人以同样的方式压倒。我们生活成长在文化之中,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民族的品格。我们同时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由我们体现和创造。那么,我们首先有必要分析一下什么是文化。“文()”,是个象形字,绘画的像一个正面的“大人”,特别放大了胸部,并在胸部画了“心”,其意义是“外界客观事物在心里面的整体影像”。在甲骨文中,“文”的本义是指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化()”,是个会意字,甲骨文中,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化”的本义为变化,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等。“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观察天道的变化,从中看出要发生的变化;注重人的文化发展规律,来治理好天下。” 中国古代的“文化”二字,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多年来,许多学者专家有关“文化”的定义数以百计,但笔者认为,文化是人所独有的,时时处处体现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方式,它是人类在探索阶段的创造过程,也是人类社会不断积累的有形成果。 宗教与人文精神中道德价值相结合是周时宗教的一大特色。中国的宗教有一个特点,就是与政治保持联系,宗教不是独立的。甚至有一部分宗教成为了统治者进行意识统治的工具,因此宗教的神圣性与神的权威性在某种意义上被淡化了。在周之前,因为神与统治者是直接的关系,统治者的失德被看作是神的意志,因此天命权威在周代及其以后是衰落的,于是宗教力量逐渐淡去,人文精神与民本思想则不断演进,中国自此缺少宗教发展的动力。因此,中国人开始追求理性的事实,道德自律就是理性之事。儒家也讲天命,只不过由神性变成了道德法则性。孔子成为圣人,而不成为神人,打破了阶级上人的高低之分,转而从仁德上,把人为分为君子与小人。子曰:“仁者,爱人”,这种“仁” 的思想,是“礼”的思想的内化。孔子讲求慎独的工夫,是一种由己身出发,逐步向外推演的逻辑,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中国人的伦理秩序、长幼尊卑。孔子讲求个人如何塑造自己,从小的方面是服从于家庭间的伦理关系,从大的方面是要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由此看来,从孔子起,中国的个人就是渺小的、不被发现的、个性被压抑的,这一点明显有别于西方。 重文轻武、向自己内心用功、圆熟老到、重面子等中国人的人性特征与儒家是有密切联系的。孔子之后,儒家理论进一步发展,孟子与荀子分别从德性与知性两方面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的性善说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只认为人的天性都是相近的,孟子则认为人性皆有善端,四端与四心一一对应———“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又认为,之所以人与禽兽有区别,正是因为人有仁义礼智这四端:“人之所以异于禽善者,几希。庶民古之,君子存之”。孟子并不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善,人有的是善端,承认后天的作用。孟子的性善论最终要落实在社会的整合上,他的社会整合思想即是以民为本、上下兼顾,孟子的理论体现着人人平等之义。最接近当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是荀子的思想,他的性恶论虽在中国不占主流,但是他天人分途观念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使他成为了一个人本主义者,其社会分析的起点是人而不是神。荀子认为善由“伪”而成,强

中国年俗文化展示活动主持词

中国年俗文化展示活动主持词 主持人从升旗台一左一右上台(做拱手作揖状) 冯:过年好! 谭:过年好! 冯:祝你新年吉祥如意! 谭:祝你新年恭喜发财! 冯:同学们,刚才我们都是一些特定时节的祝福语,你们知道是在什么时候说的吗? (春节、过年) 谭:是呀,在中国多姿多彩的节日里,春节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为世人周知的传统节日。 冯:说到春节,还要追溯到它的起源。新年习俗定型于汉朝,到唐代时,春节转型为娱乐型的节日。一年一度的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欢乐节日,人们借此破除迷信、祈福,祝愿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谭: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人对于春节的观念似乎逐渐在淡化,为了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至于流失,为了更好的探寻和继承中华民族的精髓,我们在寒假进行了一次“学中华年俗文化”的实践活动。 冯:在这一次的活动中,我们知道了许多中华年俗,其中有贴春联;猜灯谜;包饺子、元宵;挂年画、送压岁红包等等,老师和同学们还亲自动手制作了年俗作品呢。 谭:今天,我们就请各班的学生代表将这些年俗文化作品一一进行展示。 挂年画 冯:年画是由古时的门神画发展演变而来的,是我国民间绘画艺术中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岁末春初,万象更新,人们将红火热闹,五彩缤纷的年画往墙上一贴,顿觉四壁生辉,喜庆气氛扑面而来。今天展示的四幅年画是3.3班郑乐晨、6.2班尹文文、6.4班魏文佳、孙雪梅等四位同学。 包饺子、吃元宵 谭:扫房、年夜饭也是春节的一个重头戏。春节饮食丰富多彩,南北风格各异。北方吃饺子,南方吃元宵和年糕。人们一般于除夕晚上包好饺子,到零点煮食,取其“更岁交子”之意,盼望年年有余,富足安康。今天为大家展示的是来自4.3班的同学。

谈谈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谈谈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周易》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中国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国文化既有独创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现今国人信仰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来重塑国人的信仰是很有必要的。一个守不住自己传统文化精神的国家注定是不能强大的,只有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净化国人的思想,让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传承下去,中华民族才能够真正屹立在世

“和雅”文化特色建设实施方案

举和善践雅行 九坝镇中心学校“和雅”文化特色建设方案(初审稿) 一、“和雅文化”的提出背景 基于桐梓县育局提出一校一特的办学要求,基于九坝镇党委政府提出“和善之乡”的精神文化建设理念,基于学校“诵读经典、点亮人生”校本课程开发,经学校认真分析校情结合域情,提出了“和雅”文化立校的特色发展思路。我们取“和雅”即“和善,雅行”之义,“和善”取谦和友善之义,具体是指教师之间的和善互学、学生之间的和善互助、师生之间的和善互动、家校之间和善相处、人与环境之间的和善共生。“雅行”取温文尔雅之义,是指学校教育要达成的最终目标,具体指教师团队要体现儒雅气质、学生群体要形成文雅行为,校园文化要彰显高雅特色。 二、总体目标及办学特色 总体目标是:确立“和雅”核心办学理念;建设“和雅”特色文化;实施“雅行”教育;塑造“儒雅”教师;培养“文雅”少年;实现蕴雅课堂;打造高雅校园文化。 办学特色项目是:开展“雅行教育”系列主题活动(打雅拳大课间及太极拳、培雅性及每周一节自选课:有唱雅歌、写雅字、练雅球、画雅画等);自编“雅行教育”校本课程(诵读经典、点亮人生)读本;背诵雅行三字经。 三、和雅文化理念系统构建

办学理念:举和善,践雅行 学校校训:温文尔雅谦和友善 “谦和友善”---既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态度,更是人的内在品行的体现;既是对弱者的同情、怜悯、慈悲,对他人的关心、付出、贡献,也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主动鼓励及心境的自我调适,更是全社会追求的人与人这间、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一种境界。“温文尔雅”—是学生身上自然显现出来的一种气度特质,这种气度是通过学生自身学识的积淀,能力的提升,品德的兼修和学校环境的熏陶而自然形成的。 学校教风:儒雅善导 “儒雅”一词的意义,《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两义:1.学识精深。2.气度温文尔雅。其实这两义也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只有学识精深,才能真正做到气度温文尔雅;而气度温文尔雅,则是学识深湛的外在表现。教师只有自身做到了儒雅才能培养文雅的学生,“善导”是指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学习,与“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意思等同 学校学风:文雅善学 “文雅”温和有礼貌,温文尔雅,讲礼仪。有称文明礼仪,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善学”善于学

各地年俗文化

各地年俗文化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喜庆的日子。几千年的流传演变,积累起丰富的年俗文化。 广东深圳青睐桔子鲜花见人就发“利市” 山东莱阳吃“隔年菜”磕头“重男轻女” 湖北当阳洗澡穿新衣送礼送木材 湖北孝感戴着帽子吃年饭 河北承德高粱秸测旱涝本命年夜“躲星” 辽宁沈阳吃冻梨、点灯笼东北过年花样多 腊月二十三吃灶糖。北方人都供王爷,老百姓在腊月二十三用灶糖封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以求来年大吉大利!腊月二十四扫房子。24日扫房可不是为了打扫卫生,是有讲究的,是将家里的晦气进行彻底地清洁达到驱除的目的。扫房之后,家中涣然一心。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欣欣向荣! 腊月二十五糊窗户。在东北四大怪之一“窗户纸糊在外”在窗户纸上再贴春联、福字、窗花和刻有吉祥图案的剪纸,为春节增添了喜庆的节日色彩!腊月二十六炖大肉。腊月二十六一到,就进入准备年夜饭的时刻了,一锅香喷喷的炖肉就是北方人心目中最朴实的年夜饭,与山珍海味比起来更加的过瘾、实惠! 腊月二十七杀公鸡。鸡音携“吉”,古又通“急”。杀公鸡就是一种指待的说法,是指从这一年开始年货要办完了,由于制作年货还需要时间,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那天要做一天的面食品种:馒头、豆包、麻花等,正月里人们一热便可入食。方便美味!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蒸馒头的寓意来年日子过得蒸蒸日上有个好彩头。蒸出一些枣糕、佛手等形状,再捏几个豆包,点上红点儿图个吉利! 大事之一:年夜饭除夕吃顿丰盛的晚餐,俗话叫做“年夜饭”,也有的地方叫做“团年饭”、“合家欢”、“分岁酒”、“守岁酒”、“辞岁酒”。 大事之二:放鞭炮依据民间传说,年是蛮荒时代的猛兽,常滋扰人类圈养的六畜。为了将年逐走,人们用火烧竹子,这就是最早的“爆竹”,后来逐渐演化为“鞭炮”。 大事之三:贴春联春联也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起源于桃符,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大事之四:看春晚1983年,电视机开始普及。于是如何在年三十晚上能给过年的中国观众带来快乐?春节晚会应运而生。 大事之五:拜年根据传说,“拜年”就是大年初一一大早,人们相互道喜,庆贺未被“年”这种猛兽吃掉。

谈中国文化的特色

谈中国文化的特色.txt54就让昨日成流水,就让往事随风飞,今日的杯中别再盛着昨日的残痕;唯有珍惜现在,才能收获明天。谈中国文化的特色 五千年的色彩斑澜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立于世,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 大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环境基础;农业,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经济基础;儒学,是中国历史 文化的思想基础,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浓烈的大陆文化,农业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不同.西方历史文化主要沿地中海周边发展,重商重战, 本性开放,喜欢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则以大陆为基础,她的品质是内向的. 中国大陆的特点,一是面积巨大,二是边缘环境恶劣.她东面是大海,西面是戈壁,南面是 群山,北面是草原.比较起来,唯北面尚可发展,但又有游牧民族.于是自春秋开始,便在中原北 部修筑长城,以至绵延万里,使中原文化成为四面严防的独特文化. 上述特点,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墙文化”特征. 中国人喜欢墙,国家筑有长城,私宅修有院墙.真可谓无墙不成国家,无墙不成城镇.只不 过各种墙的规格不同罢了. 然而,中国的墙文化并不等于一味地主张封闭.确切地说,是对外封闭,而对内开放.这和 西方不一样,西方人的墙少,对外是开放的;但宅内部却是封闭的,即使父母要进孩子的房间, 也需要得到允许,否则便是失礼.中国的宅院虽对外封闭,其内部却到处有游廊窗阁相辖.那此 做家长的.,有权取消一切人等的个人隐私.特别是如同<红楼梦>中史太君那样的家长. 在人神关系的表现上,西方基督教文化承认上帝的绝对权威,认为人类是上帝的奴隶,人 类成员不分贵贱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中国传统文化则不同,在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威的往往 不是神灵,而是皇帝.如隋唐时代,三教并兴,唐太宗做皇帝,便以皇帝的身份给儒,道,佛排座次.因为本皇帝姓要,道教的创始人也姓李,因而就把道教排在第一位,所谓一道二儒三佛.后 来武则天做了皇帝,道教便也失宠,于是重新给儒首佛座次,,认为佛每儒第二,道第三.这样的 做法,在基督教文化那里是不可思议的,皇帝也是凡人,凡人怎么能给宗教崇拜的神明排座次呢?其实,他们殊不知更有甚者,中国皇帝不但可以给神明排座次,还具有为凡人灵魂授爵的爱好,皇帝尊重孔夫了,就可以敕封他为大成至圣先师,皇帝喜欢关云长,就可以敕封他为荡魔大 将帝.不但如此,连开堂地狱中的事情,皇帝也可以管得.京剧中不一出传统红<铡判官>,讲地 府中的判官行私枉法,阎君说:”阴间事不用你阳官来管”但包老爷更加理直气壮,声言:”宋 朝天子他封我阴阳二官”于是,阎君没有脾气. 正因为中国古来有这样的传统,所以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宗教性的国家,中国老百姓进寺院 烧香,就和传统的西方的基督教徒进教堂的含义不同一样了.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原罪, 进教堂的目的是去忏悔自己的行为,中国人不懂什么叫忏悔,在更多的情况下,好像在和神明 做生意.花几个钱,烧一柱香,便希望合家平安,便祈祷有美好的前程,或生个大胖儿子,或找一 门好婚事,或生意兴隆,日日发财.中国人似乎比神灵更精明,一方面,学习孔夫子”敬鬼神而远之”一方面亦希望鬼神能为已服务. 古代中国的皇权是高于一切的,但皇帝不能长命百岁.皇帝死了,便要根据其一生表现给 一个庙号.刘邦创立天下,便称高祖,刘恒,刘启做皇帝时天下大治,便称文帝,.武帝,刘彻八次 出兵,将匈奴逐出漠北,死后便尊为武帝.杨广昏庸暴虐,死于臣子手下,使称帝.此外还有哀帝,献帝,少帝之类,都是不祥之兆.这样看来,皇权虽大,但冥冥中还有一个高于皇权的力量, 这个力量就是道,开明的皇帝,便是有道,否则既是无道.中国文化中的道,不但可以管皇帝,而 且还可以世间的万物,也管天上的神仙和地下的鬼魂.以道衡量,中国的一切神仙都有缺点,故 而狐鬼神仙世界便也有了善恶,恶神善鬼,是中人智慧的表现,所以中国的许多妖狐鬼魅也是 最有人情味的,像<聊斋志异>中许多美丽的善良的鬼狐,谁个不喜欢.

写关于年俗文化的作文

写关于年俗文化的作文 【篇一:年俗文化】 魏佳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腊月,是迎春的前奏。 腊八粥,拉开了新年的序幕。唱着喜气洋洋的歌谣,有一个热闹的新年向我们走来。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在历史长河的更替中。年俗文化也随这时代在变迁,但我们仍然固守的是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 走向大街,满满的一股年味。这边的糖果、干果。那边的窗花、对联,也伴随这阵阵叫卖声,年的气息在渐渐逼近。我也在期盼着它的到来。再看看挨家挨户,年货都办好了。有得忙活着,打扫屋里屋外的卫生。得精心的进行扫除。寓意则为想去除一年的晦气,来迎接来年的风调雨顺。打扫完后,贴窗花、贴对联儿。

伴随着腊月二十三小年的到来,人们请来灶王爷,预示着一年的红红火火。然后接着开始蒸肉、做菜、包饺子,准备着过年的食材。挨家挨户飘着阵阵年味的气息。一切都准备就绪,就等着年三十到来。心情也是无比的激动。人们开始放鞭炮,准备年夜饭。全家人坐在一桌,围着一桌饭菜,而孩子们欣喜的穿戴上新衣新帽,或者陪着伙伴们出去玩儿。一家人其乐融融,品尝着年夜饭。计划着未来的光景。等到十二点,最令人激动的事就是长辈们把准备好的红包分发给孩子们,虽然现在长大了,但这也是我最期望的事情。 年真正的味道在于,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一声真挚的问候,家人的陪伴才是最真实的年的味道。即使大富大贵、山珍海味,都替代不了家带给的温暖。家是温柔的港湾。 年真正的味道在于我们对美好生活的体验和享受。年聊会了你向善。年让人趋向美。各地方区域的不同,年俗文化也各有千秋。但是年承载着多少亿人情感,带给人浓浓的家的味道和亲情的品味。无论今年、明年,还是以后的任何一年。伴我成长的是家乡浓烈的年味,有散发着年味的美好回忆,也有传统地域文化风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发源地。

中国春节的饮食文化

xx春节的饮食文化 《尔雅·释天》中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岁为名”,把“年”当作收获的象征。另有一说,认为“年”字按古人的写法,是个象形字,有头有尾,四脚伸开,象一个大壁虎,是种可怕的不祥之兽,一岁之中,若没有遇见它,便平平安安地度过了,于是大家聚在一起烧些好东西吃一顿,这种庆祝的活动叫“过年”。 【春节食俗】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 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北方人家过年的年饭,是用金银米(黄白米)做的,饭上用枣、栗、龙眼、香枝点缀,插上松柏枝。 北方人过年吃饺子。饺子中有的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的在一只饺子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饺子形似元宝,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江南人家新年泡茶敬客,茶盘里或碗盖上放两只橄榄,称为“元宝茶”。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鱼(余)”。 新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均为新年糕点的佳品。 【除夕食俗】 除夕,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廿九)的晚上。意思是这个晚上,“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

旧俗除夕之夜,在敬祭天地祖先后,全家团聚吃“年夜饭”,称为“合家欢”、“团年饭”。江南人家吃年夜饭,桌上四冷盆、四热炒,一暧锅,是很典型的。年夜饭餐桌上必备一碗炒青菜或蹋菜,青翠碧绿,名为“长庚菜”;有的还备上落苏(茄子)菜。落苏菜以风干茄子和其他蔬果烹成,吃年夜饭时大家动筷第一口先要品尝的就是这个菜。因吴音“落”与“乐”谱音。除夕食俗,北方吃饺子。 守岁时包,子时辞岁时吃,称为“更年交子(饺子)”。北方人除夕包饺子,讲究皮薄、馅足,捏得紧,包时不许捏破,下锅不许煮烂。 如果不小心把饺子弄破,也只能说“挣了”,忌讳说“烂”字和“破”字。 除夕夜,江苏各地农村家家“画米囤”,即用漏孔小蒲包内装石灰粉,在粮囤周围以及户外四周地面上,打印出密密的石灰印子(元宝形或矢戟形),以示财产首先是粮食得到安全保护。 除夕“一夜连两年”,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炉过桌旁,剥橘子,吃花生,叫做“守岁”。最后儿童向长辈辞岁,长辈给儿童发“压岁钱。有些地方作长辈的在除夕深夜把橘子、荔枝等果品置于孩子床头枕畔,名为“压岁果”,好让小孩年初一早晨醒时,获得新春的欢乐。 【话说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民俗文化

文字一: 王婆婆在买茶 三个观音来吃茶 后花园三匹马 两个童儿打一打 王婆婆骂一骂 隔壁幺姑说闲话 文字二: 寻夫 我叫柴西施向人民群众求救寻夫,我夫穆志坚,今年五十有余,昨天清早骑火三轮到城里头去拉客,到今天没有囬屋,为妻交急万分,他们都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反正为妻已由了轻生念头,并且已准备了一步倒,下面介少我夫穆志坚样子光头像寿星头,咀两边长了几根虾猫胡子,上身光巴得儿,下身穿赖客远动裤,脚穿光子皮鞋,啷个好人盯倒请把他喊囬家,送土鸡巴一兰,地址在背面哈 1、腊月二十三,糖瓜粘;腊月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五,炸豆腐;腊月二十六,煮白肉;腊月二十七,杀公鸡;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2、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3、灶王爷上天,神气来了。 4、下到锅里成万千。金勺舀,银碗端,端到桌上敬老天。天神见了心喜欢,一年四季保平安。 5、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

6、一元复始新年到,二龙戏珠春意闹,三阳开泰恭喜你,四季发财赚钞票,五福临门快进来,六六大顺步步高,七星捧月就是你,八面威风志向高,九霄云外是烦恼,十全十美最最好。 7、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大家乐淘淘,大家一起迎接新年到。 8、过年啦,贴花啦,满窗子,都红了。贴个猫,贴个狗,贴个小孩打溜溜,贴个老爷贴烟头,贴个没牙老满窗走。 北京: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北京:廿三(日)糖瓜儿粘;廿四(日)扫房日;廿五(日)糊窗户;廿六(日)炖大肉;廿七(日)杀公鸡;廿八(日)把面发;廿九(日)蒸馒头;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山东: 腊八粥,熬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锅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煤鼠,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姐姐拉着弟弟扭一扭 陕西: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儿捏饺儿,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河南南阳: 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稻鸡,二十八,贴花花(指贴对联、窗花、年画等),二十九,去灌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湖北: 二十三打土尘,二十四送灶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办鱼肉,二十七洗金漆(洗澡),二十八刜鸡鸭,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方言读yā)鐤罐咵。年初一,开门就作揖,初一拜家庭,初二拜亡人,初三初四拜丈人。” 东北: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

中国文化

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等级考试 中国文化 模拟题一 一.填空题(共20分) 说明:下列15题是填空题,第1-10题每题有一空,第11-15题每题有二空;每空 1分,共 20 分。请仔细阅题,并在划线处填入恰当的答案。 1.历史上周代建立的封建制度,其含义与现今有很大不同,它指的是___________。 【答案】封土建国 2.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产生于隋炀帝在位期间的公元607年,废止于清光绪帝在位期间的公元__ 年,延续了近1300年。【答案】1905 3.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商代的社会情况,因都是商王占卜的记录,也称为“___________”。【答案】卜辞 4.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前者把觉行圆满者都称为佛,而后者只尊___________为佛。【答案】释迦牟尼 5.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重大仪式,秦皇汉武都曾东临泰山封禅天地,而历史上封禅次数最多的皇帝是___________。【答案】唐高宗 6.著名歌星王菲曾演唱过一首《心经》,歌词源于佛教经典《心经》。《心经》全称为《___________心经》,全文虽只有260字,却囊括了佛教教义的要旨。【答案】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密多 7.现存规模最大、体例最完善的大型类书是《___________》。【答案】古今图书集成 8.南宋的陆象山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代表人物,与其相提并论的另一代表人物是明代的___________。【答案】王阳明/王守仁 9.山西晋祠___________殿中的33尊侍女彩塑因造型生动、个性鲜明而被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答案】圣母 10.宋代名帖《黄州寒食帖》的作者是___________。【答案】苏东坡/苏轼 11.汉代经学分为古文经学与金文经学,古文经学派尊崇___________,重在训诂;今文经学派尊崇___________,重在微言大义。【答案】周公;孔子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文化中的雅与俗雅文化是通过时间、历史的沉淀而日益形成的,是文化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是精神活动的深层境界,它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程度。俗文化是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化产业。而雅俗之间又是可以相互转化,并能做到雅俗共赏的。 “文化”一词,是当今社会中着重强调的,也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息息相关的一个现代化词语。文化,既可以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也可以用时尚前卫来感叹;既可以有雅俗之分,也可以有大众精英之别。总之,“文化”是一个可以不断更新,包容性很强的词语。在“文化”意义的多元发展中,雅文化与俗文化不再作为互相对立的两种概念而出现,相反,“雅与俗”越来越以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呈现在我们的思想中。 雅文化,即高雅、优雅的文化。它意在强调一种韵味和内在,是通过时间、历史的沉淀而日益形成的。雅文化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程度,是文化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是精神活动的深层境界,是艺术家创造精神和创造激情的高度凝炼和结晶。雅文化又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其不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在古代,“雅”即“正”的意思,《诗经》中分为大雅和小雅;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朱熹在《诗集传》中写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古人视“雅”为正统地位,认为一切音乐文学的其他要素都要以雅为中心,随雅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现代社会中,雅文化又被赋予了

新的时代意义,即指那些具有实验性、示范性、民族代表性的文化精品,包括表现重大题材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艺创作以及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影片、着作等。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雅文化都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内涵带领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它是社会中文化发展的风向标,是文化进步的领头军,是文化更迭的新鲜血液。 在现代社会中“雅文化”却有一种“缩水”的趋势。首先,雅文化要求欣赏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并且只有通过反复品味才可理解其深刻内涵。这一特点使它的欣赏者的数量难以与俗文化相匹敌。同时,雅文化也往往难于产生并且难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以,它在市场上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也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其次,雅文化是以一种“世外桃源”的形式存在于文化当中。它不肯出世,把自己的精髓高举过头顶,不与时下的流行文化一争高下,因而,它的才华势必会被淡忘,留在人们心中的也就是与世无争的泰然处世之道。文化经典中孔子的《论语》,是历史长河中的雅文化的代表者,而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它并没有与俗文化一争高下,相反,它是以一种轻松的姿态让现代人去主动学习古代的优秀文化成果。最后,雅文化是在时间与历史的沉淀中凝聚而成的,在同一个时期,雅文化所指代和包含的应该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相对稳定性使得人们思想中的雅文化停滞不前,也就忽略了它的创造与积累,因而会给人们带来一种“落后”的错觉。大多数人都认为: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诗文都可以被称为雅文化,然而现代社会中产生的就不能被称为雅文化,有人会认为《小二黑结婚》就算不上传

文化策划——中国年俗文案

文化策划案 活动主题:中国年俗,大家一起过中国的元宵节,做汤圆,煮汤圆,听中国的歌曲,看关于中国文化的展示。 活动主旨:活动旨在通过介绍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食俗和风俗传统,以饮食这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角切入,以个性化的视角和亲自实践让学 生身临其境,更加真实的展示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文化,将食具带进课 堂,让学生“走进中国家庭”。让韩国学生,家长,同事通过这样一 个节日氛围,简单的民俗活动,生动快乐地感受中国的文化,能更好 地了解中国,有更进一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喜 闻乐道的活动展示平台,让本堂文化体验课为中韩文化和人文交流搭 建起一座桥梁。 活动时间:活动课期间 活动地点:教室或礼堂,向学校协商,借用学校食堂的厨房用具。 人员安排: 前期准备:选取场地,协商活动开展时间,参与的学生及人数。 宣传策划:海报的设计,小广播的安插,与当地学校的相关人员取得 联系和支持并宣传。 文化展示:承办教师及在韩教师(帮助翻译解释) 参与人员:学校中愿意参加的中小学生,学校内的教师,孔院的其他汉语教师及志愿者,孔院志愿者,使馆工作人员,学生家长。 沟通协调:所有活动事宜需征得学校领导的同意,得到授权后再争取学校其他老师的合作,需要赴韩教师将活动思路以及大体流程向在韩搭档教 师介绍,并听取在韩搭档教师的建议,意见。例如场地协调,学生 的动员,现场布置等方面。 具体流程: 活动一 1.介绍中国的春节,内容包括春节的日期,人们的年前准备。春节贴 春联,剪纸等活动的文化意义,来引出第一个活动:剪灯笼,一共剪 两个,难度加深(ppt配图)。全部到场参与的学生一起制作,展示, 装饰现场,体验中国人过春节前的装饰房屋环节,感受中国文化。 2.中国南北方地域划分,南北方食俗,简介北方吃饺子的寓意和南方 吃汤圆的寓意。 活动二 在此环节和下一环节都需要将全部到场的人员分桌,分组完成,比一 比那组做的更好,最后用带来的中国礼品送给做得最好的组。 在这里老师带领学生一步步做,同时需要韩国搭档老师的翻译和必要 的解释。 原材料:采购面粉或饺子皮,蔬菜等。(备用方案:泡菜作馅,巧克 力,糖果等简单易操作的食物做馅儿) 1.北方包饺子年俗:饺子来历,历史(角色扮演,对话)。 2.制作步骤(洗手):和面,和馅儿擀皮儿包饺子煮饺子。 活动三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

我身边的传统文化-春节 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春节就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就是指除夕夜与正月初一。春节呢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作为小朋友的我最期盼的节日当属春节了。 在我们家乡这里,腊月二十三开始,人们就要就开始准备过年了。传说这一天就是灶王爷回天庭的日子,人们要打扫家里的角角落落,干干净净的送走灶王爷,准备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就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与"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就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与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与"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色、火光、响声。于就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与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 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 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就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就是张贴春联与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当然,我最期待的就就是守岁了。除夕夜里,一家人坐在一起,团团圆圆的吃着年夜饭,电视机里放映着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我想,这大概就就是 家的含义吧。零点的钟声将要响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出门放鞭炮,来驱赶扰人的年兽,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春节就是中国最重要最传统的节日了,我身边还保留着许多传统文化,将来,我一定要好好保护这些可贵的传统,把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中国文化双语版

中国传统文化 Section 1:tea culture中国茶文化 Tea serving performances 茶艺表演 Welcome ceremony 迎客上座 W orshiping the God of tea 敬茶神 Tea ceremony 茶道 Morning tea 早茶 Afternoon tea 午茶 Evening tea 晚茶 Tea table 茶几 Tea break 喝茶休息 Tea and pastries茶点 Tea aroma茶香 Tea tasting品茶 Infusion of tea 泡茶 Tea serving 上茶 Straining tea 绿茶

Sipping tea 呷茶 First infusion of tea 头道茶 Tea set 茶具 Tea tray 茶盘 Tea saucer茶碟 Ceramic tea pot 紫砂壶 Tea container 茶缸 Tea caddy 茶叶罐 Coaster 茶叶垫 Tea strainer 滤茶器 Tea spoon 茶匙 Section 2: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中国传统节日 Folkway 社会习俗 Firecracker 鞭炮 Red couplets 红对联 Latern displays 灯盏 Dumplings made of sweat rice 汤圆 Eight treasure made of sweat rice 八宝饭 Sweeping the grave 扫墓 Lunar January 正月

中国年俗文化

中国年俗文化 关于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为高潮。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舜兴起。舜即天子位时,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大年初一:初一为吉日,正月初一又称为“元日”,出自《尚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相祖。”元日,又指吉日,出自《汉书·王莽传中》:“冠以戊子为元日,昏(婚)以戊寅之旬为忌日,百姓多不从者。”;颜师古注:“元,善也。”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人们都要在这天燃放鞭炮,此后至正月十五,驱凶避邪的鞭炮声将成为街头巷尾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炮仗”、“爆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汉朝《神异经》所记,在两千多年前,人们为驱逐恶鬼,“燃真竹以取其声”。《通俗编俳优》云:“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卷纸为之”是火药发明以后的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用纸压卷的纸筒代替了竹筒,装上火药,制成爆竹。有时还用麻茎把爆竹连起成串,称为“编炮”,又因其形似鞭,其声清脆,又称“鞭炮”。因为爆竹能驱邪,能增加喜庆气氛,其本身又轻巧,深受百姓欢迎,所以广为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出于环保和安全的考虑,有些城市开始限放爆竹,以更好更文明的方式庆贺新年。 大年初二,逛庙会,走亲戚。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俗称“迎婿日”。这天好像是姑爷们给岳父母拜年的“法定日子”,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后必须再赶回婆家。在过去,女儿回娘家忌回门礼为单数,由于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带回娘家的礼物必须成双。王来华表示,中国人最亲密的是血缘关系,姑爷有“半子之劳”,俗话说“一个姑爷半个儿”。大年初二,姑爷带着贵重的礼物去看望老丈人、丈母娘,正是一年一度作为“半个儿”见“亲娘”的机会,以慰问“二老”。有的地方称新女婿为“娇客”。对于“娇客”拜年,岳父母家无不盛情款待。民俗专家认为“迎婿日”是一种“黏合剂”,促进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有积极意义。 民间还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在初一这天不能回门,回门会把娘家吃穷,只有在年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在台湾有这样的民谚:“有父有母初二初三,无父无母门担担。”意思是说有父母的女儿,在年初二以后,娘家人必然来接回去团圆,只有无父无母的女儿,没有亲人想念,娘家也就不派人来接了.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赤狗为熛怒之神,遇之不祥,又因与“赤口”同音,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因此不宜外出也不宜拜年,而应该在家中祭拜天地神明和祖先。按古人的说法,这天为“小年朝”,有很多禁忌。据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记载:“(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岁朝”即大年初一,也就是说初三是小大年初一。道家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古人对初三很重视,故称为“小年朝”。还有一种说法,称年初三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因此,要早早熄灯睡觉,让老鼠在没灯的情况下无法“成婚”,才不会生下一大堆的“鼠子鼠孙”偷吃米粮。 大年初四:又叫“神落天”,这天是民间的接神日,迎接众神明、灶王爷与家神回来守护家人,灶王爷会点名,所以不宜外出。同时,也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了。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据了解,“破五”的来历至今众口不一。据《封神榜》说,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为“穷神”,令她“逢破即归”。神话传说中,姜子牙的妻

中国春节文化

中国春节文化 【--春节】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中国春节文化,供大家参考选择。 中国春节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其中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我最期待最喜欢的节日。 每年春节,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商场里面是人山人海,在购买年货,可热闹了。到了大年三十这天,妈妈在准备丰盛的食物,我们小朋友们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爸爸还会带我去逛花街,深圳是禁止放烟花炮竹的城市,但是偶尔也会听到一阵阵鞭炮声,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吃完年夜饭后,我们一家人就会坐在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精彩的表演常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每年春节,让我最期待的日子就是去拜年了,因为我又

可以去外婆家了,每年我都是在焦急又兴奋中等待爸爸妈妈带我去外婆家,我最喜欢去外婆家拜年了,因为在那里我可以自由的走动,还可以跟很多表兄弟姐妹在一起玩耍,那里的过年气氛浓厚,大街小巷都是非常热闹,到处都能听到阵阵的鞭炮声,还有五光十色的烟花在空中飞舞,看着天空被这些五彩缤纷的烟花装扮的绚丽多彩,我们个个欢呼雀跃,开心极了! 离外婆家门口不远的地方,还搭有戏台,整天整夜都在唱大戏,听说是做给某位神仙看的,我们天天在戏台前后跑来钻去的,玩的真是废寝忘食,流连忘返。戏台的周围还有很多小卖部,有卖各种小吃的;有卖玩具的;还有卖烟花炮竹的......我们那时可神气了,拿着大人们给的压岁钱,尽情的享受了一把购物的乐趣。 我喜欢春节,更喜欢外婆家的春节,它给我的童年带来无限的快乐,我期待下一个春节快点到来。 中国春节文化 每当新的一年开始时,人们都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