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何谓民俗文化

何谓民俗文化

何谓民俗文化
何谓民俗文化

何谓民俗文化? 民俗一词, 用以表示

民间风俗的含义在我国古代社会早已有之。

例如在礼记! 淄衣?中有故君民者, 章好以

示民俗之句, 汉书! 董仲舒传?中载有变民风, 化

民俗的说法, 管子! 正世?也说料事务, 察民俗

等等, 但它作为独立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专有名词, 则

首先出现于英国。1846 年, 英国博物学家威廉! 汤姆

斯( W ! J ! Thoms) 在雅典娜神庙?杂志上发表通

讯, 将撒克逊语的Folk 和Lo re 两个单词合成而首创Folklore 一词, 意指民众的见识或民众的智慧( the lore o f people) , 用以代替此前英国学者对古老

的风俗习惯曾有的民间古俗( popular Ant iqui

t ies) 、贱民古俗( Ant iquit ies Vulg ares) 等不太确切的称谓。由于Folklore 这个词不仅新颖而且含义

确切, 所以它一出现立即在国际学术界得到普遍承

认和使用。十九世纪末, 日本学术界接受了Folklore

这一外来词之后译为民俗。近代中国学者在翻译、介绍日本民俗学著作时, 袭用此词。[1 ] 因此, 可以说, 民俗作为专门的学科术语为我国学术界接受和广

泛使用, 是中西文化交流与整合的产物。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涵义及范围的狭义理解, 归

纳起来主要有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

说和传统文化说等四种。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民

俗学自身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 民俗是

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

括农村民俗, 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 既包括古代民

俗传统, 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象; 既包括以口语传

承的民间文学, 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方

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民俗虽然是

一种历史文化传统, 但也是民众现实生活中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换言之, 民俗具有联系传统与现实的

性质, 民俗学既是古代学也是现在学。当然, 民俗的

范围也并不是宽泛无边的。诚如钟敬文先生所指出

的: 民俗都属于民间文化, 但并非一切民间文化都

是民俗。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

式性的现象, 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

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 它

的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 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 但它

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伴随

着一个国家或民族民众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和变

化。[ 2] 换言之, 所谓民俗文化( Folk_culture) 指的是

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世

代传承的生活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多民族的存在

使我国的民俗文化丰富而多彩。各个民族从社会制

度的经济活动到相应的社会关系, 再到上层建筑的

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 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

有关的心理活动。因之, 根据民俗的存在形态和表现

形式, 可以分为四大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

部分。其中物质民俗是指民众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

富的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 以及由

这些活动所引发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它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

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社会民俗是

指民众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惯制, 它所

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

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

为方式; 社会民俗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 如血缘组

织、地缘组织、业缘组织等) 、社会制度民俗( 如风俗

习惯、人生仪礼等) 、岁时节日民俗以及娱乐竞技民

民俗文化: 一宗亟待合理开发和利用的人文旅游资源

杨梅1 杨树2

( 1、玉林师范学院宣传部研究生, 广西玉林537000)

( 2、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导师, 广西桂林, 541004)

#摘要?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我国

多民族的丰富多彩、积淀深厚的民俗文化是一宗独特而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它具有实用性、知识

性、审美性、神奇性等多重文化品格, 因之, 对它进行开发和利用必然会扩大、丰富和完善我国旅游

业的内容。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应该遵循文化性、民间性及参与性等原则。

#关键词?民俗文化; 人文旅游资源; 开发与利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C 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4671( 2001) 04- 0130- 05

收稿日期: 2001- 08- 15

第22 卷第4 期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Vo l. 22 No . 4

2001 年JOU RNAL OF YU LIN T EACHERS COLLEGE ( Philosophy & So cial Science )

130

俗等。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基础上

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民众在认识

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并以特定的行为方

式世代传承的集体心理经验或集体心理习惯; 精神

民俗主要包括民间宗教信仰、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

及民间艺术等。语言民俗则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

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体系, 它主要包括民间语言与

民间文学两个方面; 语言既是一种人类交际的工具,

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特定

的语言, 亦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它们是广义的民间语

言, 而狭义的民间语言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地区中流

行的、具有特定含义并且反复出现的套话和熟语, 如

民间俗语、谚语、歇后语、街头流行语、黑话、酒令等

等; 民间文学是指民众的各种口头创作, 主要包括神

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史诗、民间歌谣、民间说唱

文学及民间戏剧文学等样式。

我国境内的56 个民族都各自有着悠久的历史文

化,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 各民族文化异彩纷

呈, 又互相交流与整合, 构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

民俗上, 各民族虽然也形成了一些大体稳定的共享

生活文化( 如春节) , 但由于中国地域广阔, 各民族居

住比较分散, 加上社会历史、生态环境、民族迁徙等

原因, 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并不平衡, 各民族大都还有

自己的民俗志解释。这些民俗志解释正是不同民族

共同心理文化素质的重要表现, 也是一个民族区别

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费孝通先生指出: 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

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 赋予强烈的感情, 把它升华

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3 ] 这就使得各民族的民俗文

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而多姿多彩。

中国的民俗文化又是最为源远流长、积淀深厚

的。从史前的神话传说时代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上

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 其民俗文化尽管经历过许多

风风雨雨的洗礼和无数次改朝换代的变更, 但从未

中断其历史的传承和积淀。因之, 今天的我们对于诸

如岁时节日、饮食习俗、民间信仰、人生仪礼等民俗

类型, 都可以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 通过各个民族民

俗文化的交叉印证, 去探索其源头和寻找其文化的根, 继而览阅它们在各个历史朝代、时期的嬗变和发展, 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它们在当今社会中存在

的本质、意蕴以及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价值。

那么, 如此丰富多彩、积淀深厚的民俗文

化究竟与旅游有何关系呢? 概而言之, 民俗文

化是一宗独特而珍贵的旅游资源。

旅游学研究表明, 所谓旅游是指非定居者出于

和平目的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

合。[4 ] 旅游业的存在与发展, 有赖于作为旅游者的

人作为其主体, 也有赖于能够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

的旅游资源作为其对象和客体。一般地说, 作为旅游

客体的旅游资源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 一是能使

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含有

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及科学价值。很显然, 民俗文

化无论是具象性的实物, 还是无形的精神产品, 都具

有成为人文旅游资源的独特的客观基础。与自然旅

游资源和其他人文旅游资源相比, 民俗文化的独特

魅力主要表现在:

% % % 实用性。民俗文化本身具有多方面的实用

性, 各式各样的民居、绚丽多彩的服饰、繁复多样的

饮食及生动活泼的民间娱乐项目等民俗文化内容可

以直接运用到旅游活动的衣、食、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当中。

% % % 知识性。丰富的文化史知识是民俗文化吸引

旅游者的重要因素。民俗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组成部

分, 它是处于中下层地位的人民大众所创造的文化,

是各民族文化的基础和主体之一。通过民俗文化, 可

以使旅游者了解中国各民族的祖先曾经历了怎样的

生活, 历来各个民族的人民是怎样看待这类问题, 哪

些是各民族一般人民认为可以变化的, 哪些是不大

容易变化的,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该民族的情感、价

值观、思想观念、理想、信仰以及个体、集体与民族共

同体之间的历史联系等等。

% % % 审美性。民俗文化的许多平凡的物质形态,

在细腻的生活情节中相互交织着, 映衬着, 就像摄影

机的镜头, 一个个、一片片地在荧光屏上显现: 哪家

的姑娘正在掀开绣花的镜帘; 一位年轻的妈妈正给

坐在炕沿上的娃子穿上虎头鞋; 戴着红色肚兜的赤

膊幼儿, 肚兜上绣着&五毒?的花样, 幼儿枕着葱绿色

的耳枕正在沉睡, 身下是蛋黄而清爽的竹席; 院落里晒

满了等待彩绘的泥玩具, 那是一种家庭副业; 精巧的鸡

笼边, 簪着鲜红鬓头花的媳妇, 相互品评那庆端阳节的

彩丝巧粽和香荷包; 村外小桥旁, 一个待嫁的女儿正把

绣着新娘坐轿花纹的汗巾递给情哥哥; 哪家窗前, 小姑

娘跪坐贴满窗花的炕头上, 初试窗花; 花面馍馍已经蒸

好, 还有刚刚烤好的各种瑞饼; 小姑娘新媳妇们正在围

着货郎担选花样、配丝线; 而小男孩们却挤在一辆手推

车旁边, 用烂布废铁换几个印着梁山好汉或老鼠娶亲

的泥模; 阳坡前, 树荫下, 有人试戴刚刚编好的竹斗笠;

善画鱼盘的老爷子, 正在准备带着新出窑的作品去赶

庙会(([5] 这是一幅多么富有自然发展[6] 美感的

民俗生活长卷! 民俗文化给旅游者带来的审美愉悦也

正在于此。

% % % 神奇性。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中, 都不乏令人

不可捉摸、不可理解的神奇部分, 如壮族的鸡卜、藏

族的天葬、侗族的大歌、独龙族的跳不拾遗 ((

等等。由于人有一种习久的心理, 常住繁荣城市的人,

一到乡村, 就觉得格外清幽, [ 7] 所以这些神秘、新奇、

陌生的民俗文化, 可以激起旅游者的游兴, 使之心驰

神往。

正因为民俗文化具有多重性的文化品格, 所以

对它进行开发和利用必然会扩大、丰富和完善我国

旅游的内容。旅游, 就其内容结构而言, 可以分为自

然风光资源旅游和人文景观资源旅游, 历史文化和

131

杨梅杨树民俗文化: 一宗亟待合理开发和利用的人文旅游资源

民俗文化都是构成人文景观资源的重要内容。但从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看, 过去一直以自然风光资

源和人文景观资源中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主体, 而对

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则方兴未艾。

游客的旅游积极性来自于旅游动机。所谓旅游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

或动力, 它的产生和人类的其他动机一样, 也来自

人的需要。[8 ] 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的需要是多种多样

的, 尤其是旅游需要更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例如中

国人需要了解自身的传统, 外国人需要了解中国。在

这种相互了解的需要中, 自然风光旅游只能满足人

们极小的一部分, 主要还是靠人文景观资源旅游才

能最大程度地得到满足。而以往中国的人文景观资

源旅游则一直以历史文化( 主要是宫殿、陵寝、寺庙

等文化遗址) 旅游为主。应该说, 历史文化旅游可以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相互了解的需要, 但它无庸

讳言地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在层次上这些历史文化

只能代表帝王文化和宗教文化, 很难代表中华民族

文化的全貌; 在内容上宫殿、陵寝、寺庙等文化遗址

即使是反映上层阶级的文化, 也只能反映很小的一

部分内容; 在地域上这些历史文化遗址只分布在少

数地区, 其他大部分地区就丧失了成为旅游地的可

能性。这些历史文化在层次、内容和地域上的局限

性, 显然在昭示我们, 要想帮助国人和外国人更好地

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 必须在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

源的同时, 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的

传承文化。作为旅游资源之一种, 它的优势是显而易

见的。首先, 它内容丰富、门类齐全。从生产、商业、贸易、交通的物质生产文化, 到衣、食、住的物质消费文化, 再到社会组织、人生礼仪、岁时节日、游艺竞技的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的精神文化, 应有尽有, 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社会文

化的全貌。其次, 历史文化是死的文化, 以物为主, 民俗文化则是活的文化, 以人为本; 它既是传统的又是现在的, 说它是现在的, 它分明是从古代、近代

沿习而来, 说它是传统的, 它分明又存在于我们的现

实生活之中。再次, 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我国, 民俗文化事象异彩纷呈, 除了汉族的特色以外, 还有55 个少数民族自己的特色。这些众多的民

族为我国民俗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创造了条件, 也为

开发利用我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广泛性

和吸引性提供了前提。因之, 大力发掘和利用民俗文

化旅游资源, 必将使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更加趋于全

面和完善。

从以上所述可知, 民俗确确实实是一宗

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 但是, 如何科学地、合

理地去开发和利用这一珍贵的资源, 使之具

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呢? 这里拟从民俗自身的特性

出发, 对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应遵循的三大

基本原则作初步探讨。

( 一) 文化性原则。也就是在开发和利用民俗旅

游资源、建设民俗旅游项目时, 要高度重视其文化内

涵和文化精神的挖掘, 要力求做到神似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形似。

文化性原则是由民俗自身的文化特性所决定

的。以往的一些民俗学者不承认民俗是一种文化, 而

只承认民俗是口传文学。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 民

俗不仅是一种文化, 而且是一种由社会的主体%% % 人民大众创造和享有的基础性文化。现代著名学者钱

穆曾说过: 风俗为文化奠深基, 苟非能形成为风俗, 则文化理想仅如空中楼阁, 终将烟消云散。[ 9] 中国民俗学奠基人钟敬文则说得更加明了: 民俗文化是

民族文化的基础部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

以分为三条干流。第一条是上层社会文化, 从阶级上

说, 它主要是封建地主阶级所创造和享有的文化。第

二条是中层社会文化的干流, 它主要是市民文化。第

三条是下层文化, 即由广大农民及其他劳动人民所创

造和传承的文化。中、下层文化就是民俗文化, 它虽

然属于民族的一个部分, 但却是主要的、不可忽视的

部分。[10 ] 无论是钱穆的二分法还是钟老的三分法, 都承认民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处

于中下层地位的人民大众所创造的文化, 是各民族文

化的基础和主体之一。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 是人类生

活在一个世代相习、代代相传的民俗文化之中。由于

民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伴生物, 文化的沿袭、变异和

传承, 必然也是民俗成为人们建构行为和理解行为的

知识体系与观念系统。把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社会区

分开来的是民俗行为, 而民俗行为是由社会成员自己

通过观察、模仿或在该社会的其他成员指导下获得

的。作为整体的民俗文化, 一直处在不断地发展、演

变和更新之中; 而作为具体的个人, 他处在一种什么

样的文化之下, 是他所不能选择的。民俗就如同一种

超稳定的力量调解着文化的流向, 强制人们服从某

种习惯, 当人们对一切都适应和习以为常了, 自然也

就无强制的必要了, 可见, 民俗文化是以润物细无

声的方式调解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生活

方式。撇开民俗的这种文化特性, 而侈谈民俗旅游资

源的开发, 恐怕只能是舍本逐末, 事与愿违。

据一项对美、日、英、法、德五国游客访华动机的

综合调查表明, 排在第一位的是为了了解当地民众的

生活文化, 占100% ; 第二位是了解历史文化, 占

80% ; 第三位是游览自然风光, 只占40% 。[11 ] 一位日

本学者在专程游览了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村后, 指

出: 民俗文化村, 是中国最豪华、最美丽、最富于创造的旅游景区, 它所展示的旅游商品比中国其他任何地

方的类似产品, 更丰富, 更具特色, 亦更有魅力。但

是, 民俗文化村在设计与布局上显得较为粗糙。民宅

各景点的导游, 尽管是来自各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

族, 其形象可掬, 印象可亲, 然而他们的语言能力亟待

提高。民俗文化村的民宅建筑缺乏民族的深层特质,

132

2001年玉林师范学院学报第4 期

133

给人以&房屋展览?之感; 而屋内的民俗陈设, 气氛不

够, 堆砌居多, 故使游客只有凑热闹的兴趣, 而无投

入的情感, 特别是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游客并不满

足于&像?而要求&实?。[12 ] 真可谓一针见血! 而这些现象的出现, 恐怕与开发者们没有很好地或根本上

就没有遵循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文化性原则密切相

关。

( 二) 民间性原则。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

的广大民大众创造、传承并享用的生活文化。我们坚

持民俗的文化特性, 并不是说研究文化的一般性质

可以替代民俗的研究, 因为民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现象。那么, 民俗文化的特殊之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呢? 关于这一点, 钟敬文先生也有过精辟的论述, 他

把民俗文化的特点归纳为集体性、类型性( 或模式

性) 、传承性和扩布性、相对稳定性和变革性、轨范性和服务性。[13 ] 笔者完全同意这样的归纳, 这里所要强调的是, 民俗文化的关键在于那个民字, 即它是民间的、民众的、大众的文化。其中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从性质上看, 它与官方的、上层的所谓精英文化相对而言, 是处于社会中下层广大平民百姓的文化; 二

是从形成来看, 它不是个人的文化, 而是集体的、群

体的人的意愿和生活习惯。

既然它是民众生活的体验, 是伴随着生活的需

要而自然形成和历史传承的一种文化形态, 它的突

出特点是淳朴性和乡土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的开

发和利用, 无论是内容还是格调、造型、色彩等, 都应

按照民俗的本来形态来展示, 以凸显出民俗的民间

风格和地方或民族特色, 从而给旅游者以亲切、真

实、淳朴、乡土的心理感受, 否则的话就成了所谓的伪民俗( Fakelore) , 而伪民俗是根本没有生命力

的。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有过故人庄?诗云: 故人

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开轩

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诗

的前三联写了淳朴的主客情谊、淳朴的田园风景和

淳朴的农家生活, 三者相互渗透、交融而浑然天成一

个淳美的意境, 以至我在临别之时不等主人邀请, 自己就主动而直截了当地与故人预约: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以此反观当前我国为数不少的民

俗旅游景点, 有几个真正能够做到使旅游者成为回

头客呢? 民间性原则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中

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 三) 参与性原则。民俗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

游资源相比, 最大的优势在于, 它是一种活的文化, 能够使旅游者亲身体验民俗文化, 参与各种民俗

活动, 感受其中浓郁的人情味。而在今天, 随着旅游

者阶层的扩大, 人们旅游知识的增长和识别能力的

提高, 越来越多的游客要求旅行生活能有文化的吸

引、运动的内容乃至冒险的趣味, 要求参与其中而不

满足于仅仅作为观赏者。换句话说, 随着社会的进步

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仅仅满

足于观光旅游, 而是追求一种新的旅游方式% % % 休闲旅游。据外刊报道: 有一批美国的年轻学生, 为了体

味真正的泥土文化神韵而来到中国插队落户, 与当

地农民实行三同。其中一位叫Isom 的小伙子说,

他到中国来就是希望能够逃避美国的雅皮生活, 过

上几个月的打赤脚日子。可是, 他的房东, 一位往常

除了冬天外总是打赤脚的村长, 由于在接待他之前被

领导告知, 不可以在外国人面前粗野地光着脚牙子

走路, 于是整天鞋不离开脚。入乡随俗的Isom 因

为害怕得罪了房东, 也只好放弃打赤脚的打算。[14 ] 这

则报道, 听起来似乎有点令人啼笑皆非, 却给我们这

样的启示: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应该设法让

游客参与到民俗活动当中去, 让他们过上一把千载难

逢的瘾。这就是所谓的参与性原则。

还需要指出的是,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

中的文化性、民间性和参与性三大原则并不是孤立的

存在, 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

有机联系, 因此,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综合地加以

运用。

#参考文献?

[ 1] 周作人留学日本归国后于1913 年在绍兴县教育会月刊上发表儿歌之研究?一文, 首先直接使用民俗一词.

[ 2] 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 M] .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P4~ 5.

[ 3] 费孝通. 关于民族识别问题[ J] . 中国社会科学. 1980( 1) . P18.

[ 4] 李天元, 王连义. 旅游学概论[M ] .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

社, 1991. P48.

[ 5] 张道, 廉晓春. 美在民间[M ] . 北京: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

社, 1987. P135 % 136.

[ 6] 歌德说过: 事物达到了自然发展的顶峰, 就显得美。转引自李惠芳. 民间文学的艺术美[ M] .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

社, 1990. P60.

[ 7] 蔡元培. 蔡元培美学文选[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9.

P172.

[ 8] 屠如骥. 旅游心理学[ M] .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6.

P30.

[ 9] [ 13] 历史研究[M ] . 1988( 2) . 465~ 479.

[ 10] 钟敬文. 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M] . 北京: 首都师范大

学出版社. 1994. P471.

[ 11] 沈受君. 民俗旅游的现状与发展[ A] . 国内旅游理论与

实践. 桂林: 漓江出版社, 1994. P31.

[ 12] 姜樾. 中国民俗文化村大案现状与发展前景[ J] . 中南

民族学院学报. 1993( 4) . P21~ 25.

[ 14] Ame rica. New sw eek [ N] . Janua ry 30. 1994.

杨梅杨树民俗文化: 一宗亟待合理开发和利用的人文旅游资源Folklore: A Human Tourism Resource Needed

to Urqently and Rational ly Develop and Use

YANG Mei 1 YANG Shu_zhe 2

( 1. Postg radate student , Propaganda Depar tment ,

Yulin Teacher 's Colleage, Yulin, Guangx i 537000)

( 2. Asso ciate Professor, Chinese Department , Guang xi Normal U niversity , Tutor of Postgraduate, Guilin, Guang x i, 537000)

Abstract: Folklore means life culture created and shared by the people of a count ry or a nat ion and

inherited f rom g enerat ion to g enerat ion. China ' s mult inat ional and rooted folklore culture is a kind of

special and precious human tourism resour ces. It has the cultural qualit ies of pragmat ism, know ledg e,

appreciat io n and my st ique. T herefore, the dev elo ping and using of folklore culture w ill def initely en

larg e, enrich and perfect China ' s tourism co ntent . But develo ping and using the tourism r esources of

folklore culture should adher e to the pr inciples of the quat ity o f culture, the quality o f folk and the

quat ity of part icipat ion.

Key words: fo lklo re culture; human tourism reso urces; pr inciples of developing and using

#责任编辑吴庆丰?

134

2001年玉林师范学院学报第4 期__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与社会功能_苏蔓

#文史哲论丛#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苏 蔓1 李美娟 2 (1.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2.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 收稿日期:2010-12-21 作者简介:苏蔓(1964) ),女,四川南充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摘 要:中国民俗文化具有多样性与复合性、地域性、实用性、群众性、传承性的特征。它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具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规范道德、维护社会和谐、提升生活质量、培育审美意识等功能,这些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活动。民俗文化的这些特征和功能,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民俗文化 特征 功能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024(2010)02-0073-04 Features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Chinese Folk Culture SU Man,LI Meijuan Abstract Chinese folk culture has features of diversity,comple xity,practicability,mass participa tion and hered-i tary.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life.Additionally,it has functions of cultivating patriotic feelings,regulating moral va-l ues,maintaining social harmony,upgrad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cultivating aesthetic a wareness,which can impercept-i bly influence life and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s.Thes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Key Words Chinese folk culture,features,functions 一、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 /民俗0一词在我国出现得较早,儒家经典著作5礼记#缁衣6云:/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0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文化现象,故有人称它为/文化0或/社会生活文化0。它作为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具体反映在民族的生产、岁时节日、婚姻丧葬、文娱活动、道德礼仪等方面,具有多种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样性与复合性 经过几千年的不断融合,我国成为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数十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其中的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民俗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由于地域辽阔,即使是同一民族,也呈现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0的特点,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同时,中华文化向来以包容四方的气度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文化更是如此。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先后吸收了来自中亚、西亚及印度等地区的多种民俗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民俗具有极大 # 73#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e ngdu Aeronauti c Voc atio na l a nd Te chni cal Col lege 2010年6月第2期(总第83期)Vol.26No.2(Serial No.83)2010

江南的民俗文化

江南的民俗文化 江南的民俗文化(一)民俗是约定俗成、世代积累、长久稳定的,往往超越历史阶段而存在,且延续至今。走三桥习俗,记载了江南的民俗文化传统。江南人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传说是一种避灾求福的民间活动,后来演变成为一种普遍的吉祥礼仪。据记载:“妇女相携宵行,以祛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上海,也有走三桥的民俗活动。由于走三桥是在月光下步行的,因此也叫“走月亮”。这个名字让我想起那首“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桥头到桥头……”的老歌。走月亮当晚的氛围也着实像歌曲中所唱的那样——天上云追月,地下风吹柳…… 晚风悠悠吹,小河静静流…… 天上广寒宫,地下樱桃河;月下走三桥,青春永不老。古时,才子佳人在月明之夜徜徉在樱桃河边,所感受到的不只是温馨和浪漫,那是整个身心的愉悦。江南的每一座桥都是有韵有味,因为桥就是江南人的性格,桥也构建了江南的民风与民俗。每逢中秋夜晚,江南的桥总是焕然一新,流光溢彩,“桥桥对峙,互相凝望,脉脉含情,萦水环绕,波光桥影,绿树掩映。如质朴典雅的东方女子,妙曼地跳舞,桥与桥之间的街圩,如舞起的裙裾,倒映着粼粼碧水…… 一条长江,分开了南北,从此便有了粗犷的江北与柔媚的江南。江北,多为广袤的平原,江南多是浩淼的水乡。平原厚实,那是江北人世世代代淳朴的厚重;水乡淡雅,自是江南祖祖辈辈优雅的书香,沉淀了千年的古韵与风华…… 江北,当是粗犷的江北;江南,自是婉约的江南。总是在黄昏时想起江南,那烟那雾那雨那水,那雨后的彩虹下面走来婀娜的江南女子…… 歌在花丛,歌在水边,歌在烟雨的江南,舞在飘渺的江南。走进江南的街阱,依旧可见纺车吱呀,童谣呢喃;水波粼粼,荷叶碧碧;菜油飘香,糯米情长…… 远处可见,江南女子采桑,养蚕,织布,浣衣;蓝花的头巾,竹丝的斗笠,红绿蝴蝶的发结,还有那羞红的笑魇…… 江南女子,雨一样轻轻,雾一样盈盈,总会在我的梦中羞答答地开放,缓缓地飘散着一缕绿暗香。江南的赶集,最是一道风景。弯弯的拱桥上,江南女子,三五成群,花花绿绿,叽叽喳喳,人在桥上,影在水里,青春荡漾…… 江南的女子来到集市,蜜桃也好,密橘也好,枇杷也好,只是叫卖却不说价钱,买者还价多少就是多少,从不开价也从不讨价。卖完水果,她们就来到布店,扯一截花布,或绿或红,身上一披,蓦然便幻化成了一群美丽的孔雀。然后,一路有笑有歌,走过一块块菜花地,走过一座座石拱桥,走过一棵棵绿柳树,宛若天女散花一样,飘进了贴满了福禄门神的各自的家门…… ——江南的民俗文化(二) 1993年早春时节,我第一次走进徽州,却感到有一种怀旧的气息扑面而来。迷离之间,我总觉得自己似曾来过,却又似乎很遥远。一时间,我陶醉在徽州温润的人文环境中。黄山脚下的屯溪古镇,处处体现着江南的柔美——一边是泛黄的昨日,一边是明媚的今天。徽州,就像一方沉默的古砚,被时光研磨,又在水中慢慢洇开,便生动了整个的江南。徽州牌坊始建于不同朝代,那些精致绝伦的雕刻和古韵天然的图纹昭示着它们曾经的气派与辉煌。牌坊象征着忠、孝、节、义的人文内涵,记述了曾经的辉煌,也收藏着经年的故事。现代文明的曙光,镀亮了亘久的人文历史,濯洗了锈蚀的文明,一座座浸透着威严,折射着显赫,隐喻着情感的牌坊,向世人诉说着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如今,我只能在遗留的映象中寻找当年忠臣孝子与烈女节妇的沉浮背影,在徽州历史里翻阅那些动人的故事。挽着岁月的高度,将思绪抛掷到云端,借光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的几点建议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的几点建议 民俗文化是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地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演变的生活文化,是一个地方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的重要标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对民俗文化进行科学保护,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文化财富,是实现农村稳定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前,全省许多地方都在积极实施美丽乡村改造工程,为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做出不懈努力。但是,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维持原有民俗文化的生态平衡?如何正确处理美丽乡村建设与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调研组就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传承进行调研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美丽乡村建设对民俗文化影响的主要问题 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发展的一次全面提升,其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在这二十字方针中主要体现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上。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乡风文明中的乡风则是民俗文化的主体部分,也应该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范畴。但是,从美丽乡村建设中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的现实情况

来看,许多不利的因素不断浮出水面,有的甚至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1、传统建筑破坏严重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古村落的整体景观不协调,建设性破坏严重。许多古建筑周围的历史空间环境已被所谓的“现代建筑”空间所取代,以往古老的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荡然无存;在许多古村落的老祠堂、老民居之间,都夹杂着一些新的建筑物;有些农民为改善生活居住条件,随意翻建或修缮古屋古院,把古栈道的路面毁坏铺成水泥路,这在相当程度上减弱和破坏了村落的古朴风貌和历史氛围。 2、民俗实物严重流失 民俗文化的很多内容是依附在传统的民俗实物之中的,但是,在美丽乡村改建、新建中,许多传统木制房屋的构件买卖、交易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商人看中了古民居的旅游开发价值,出钱收购这些古民居后迁建别处进行旅游开发。如在嘉兴的西塘古镇、桐乡的乌镇,许多古民居的构件被出售、被偷盗。还有一些外国人不惜出巨资收购古建筑,拆卸其材料后动用飞机运回国内按原型复建。还有些地方商贩在利益驱使下,受雇于外国人向各地古村落的村民收购民俗文化古器具,有的甚至将古民居木制房屋构件一件件拆下来,化整为零的出售。 3、原生态环境遭破坏

关于地方特色的 民俗文化

关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专题的考点解读与辅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明确规定: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而语文中考“考试说明”对这方面的要求是:“关注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提高民俗文化素养。” 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应该指:当地的名胜古迹、旅游特色、传统节日、民俗风情、习俗习惯、非物遗产等等内容。这个专题属于“语文实践活动”的范畴,主要考查学生的表述能力,当然也有可能考查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以及对民俗文化知识的识记能力。 这个专题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以下三种类型: A.表述题:设置成简答题,考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答案。 【例】(2007年来宾市语文中考题) 近年来,来宾市以她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着四海宾朋。中央电视台特意为她拍摄了系列专集《走遍中国——来宾》,展示了她独特的文化魅力。奇石文化是来宾文化的一株奇葩。请你阅读下面材料,为来宾奇石拟一则广告语。(15字以内,2分) 来宾奇石形、色、质、纹、声五大要素俱全。其形千姿百态,其色瑰丽璀璨,其质晶莹坚硬,其纹清晰如雕,其声宛如洪钟。这些奇石小者仅几克,大者迭数吨,都各领风骚。形像人物者,惟妙惟肖;形像动物者,若奔若飞;形像景物者,似画似诗。 广告语: B.选择题:提供可以选择的项,考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2007年福州市语文中考题) 下面是福州市“城市名片”对联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其下联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上联:商贸繁荣两塔擎天光禹域 下联:三山载福毓榕城 A.人杰地灵 B.四季如春 C.人文鼎盛 D.海西明珠C.填空题:题干中有相关的提示语,考生根据提示语,填出符合要求的答案。一般情况下,这类题型多考查当地民俗文化的基本常识,或者名胜古迹中的对联等。 【例】(2007年南京市中考题)阅读下面画线句,按要求回答问题。(结合文段考查。题目有删改) 端午节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墨汁,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 (1)分别写出句中隐含的历史故事和传统习俗。 历史故事: 传统习俗: 纵观这些题型,在命题上,它们可以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是填空题的形式命题。但更多的是以纯表述题的形式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当它以这种形式出现时,大多数情况是结合现代文语段阅读设题,而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必须要结合语段内容,因为问题的设置与语段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2008年中考题中就很有可能出现富有柳州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的考题。下面就逐个举例说明: 一、柳侯公园与柳宗元文化 【命题角度】 (1)结合某个景点谈柳宗元 (2)与柳宗元有关的文言文或现代文语段导游词 【命题形式】表述题。出于强调考生的独特感受,尊重考生的个性差异等方面的考虑,这些题目的答案一般都是多元化的。 【题型示例】 1.请把你认为柳侯祠中最有特色的景点介绍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 2.阅读余秋雨《柳侯祠》,回答问题。(问题,略。文章见七年级上〈阅读〉读本) 3.下列是柳宗元衣冠冢和柳侯祠大门的对联,请选出正确的搭配。 (1)无私济世世兴矣, (2)山水来归黄蕉丹荔, A.春秋报事福我寿民B.有德于民民祀之 4.柳侯祠内,堂中并立的两块“荔子碑”引人注目。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柳宗元和荔子碑的情况,写一则导游词。 二、龙潭公园与环保(旅游)文化 【命题角度】 (1)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景点介绍 (3)导游词 【命题形式】表述题。出于强调考生的独特感受,尊重考生的个性差异等方面的考虑,这些题目的答案一般都是多元化的。 【题型示例】 1.龙潭公园免费开放后,出现一些不文明、非环保的现象。为了让市民与龙潭公园的关系更和谐,请你向有关部门提一两条解决这种“不和谐”现象的合理化建议。 2.龙潭风雨桥、鼓楼、雷塘庙、美女照镜……你最喜欢哪一个景点?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向四海宾朋作介绍。 3.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景点,写一段导游词。 三、百里柳江与碧水蓝天工程 【命题角度】 (1)向环保部门提合理化建议 (2)建设“百里柳江”的建议 (3)营造碧水蓝天工程的宣传标语或广告语

中国民俗专题论文选题

《中国民俗专题》参考选题 1.试举例分析民俗的功能。 2.简要分析中国民俗的发展演变。 3.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方政府多半习惯于“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思路,谈谈你对于经济渗透到民俗中的看法。 4.试举例分析民俗的传承性、现代民俗传承的类型与功能。 5.现在各地都创办了一些新的节日,谈谈你的看法。 6.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民俗文化为何重新表现出它的作用和价值? 7.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进行论述。 8.工匠民俗有哪些重要特点? 9.试分析民国时期的服饰变化。 10 .试分析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服饰特点。 11.试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服饰变化。 12.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13.谈谈你对于当前春节的看法。 14.为什么说田野作业是民俗学最重要、最有效的研究方法? 15.如何理解田野资料与文献资料在民俗研究中的关系? 16.何谓成年礼?当代社会是否还需要举行成年仪式? 17.以你家乡为例,谈谈婚俗的程式及其变化。 18.民俗在社会控制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19.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 20.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21.试分析你家乡的饮食民俗。 22.举例说明民俗对社会制度的作用。 23.你怎么认识个人在民俗传承和变迁中的作用? 24.人生仪礼的社会化内涵。 25.谈谈三农与民俗传承的关系。 26.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 27.谈谈家乡的寿礼民俗。 28.谈谈家乡的丧葬习俗。 29.民俗学研究方法,试举二三例,并说明各自的优缺点。 30.谈谈现代的商业广告。 31.谈谈你家乡的游艺民俗。 32.举例说明民俗对确定社会角色的作用。 33.民俗是先进文化吗? 34.举例说明民俗文化的认同功能。 35. 谈谈你对于风水的认识。 36. 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它具有哪些功能? 37. 论述民俗文化与上层文化的差异。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辨析题

第一章绪论 四、辨析题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2. 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错、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必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 3.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 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错、关于民族观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4.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正确、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第二章民族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包括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和生物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民族是在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心里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辩证的科学的运用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第三章民族发展 四、辨析题 1. 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错民族分化, 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它往往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 2. 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错、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 信息中心 萧放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

民俗学概论(讲义)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 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 民俗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并享用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文化的创新应紧紧联系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个性、气韵和风骨,是沟通和联系该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无形纽带。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中,融汇在民族风情和民族自尊中。 一、概念的界定 万健中在《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中指出: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并没有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挣脱出来,而是与现实生活糅合一体,成为具有传统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民俗文化,洪勇于《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一文中阐释道:民俗文化是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与生活密切相连,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 洪勇就《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指出,从古至今,在我国传统的节俗,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以流行广泛的大型节俗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为例,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特定时空中的生活习惯,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

当前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挑战及对策

土投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有人迷失了,有人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以此为契机,推出以民族文化、民俗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旅游项目,在有的省份、有的地区更是将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但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满足游客好奇的心理,民族文化旅游往往忽视了民族文化的精髓,甚至有些项目与民族文化内涵背道而驰,从而导致民族文化失去了许多原滋原味的元素。 改革开放带来的挑战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流行文化、都市文化进入民族地区,很多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对都市文化、流行文化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再加上近年来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近距离的接触流行文化、都市文化,淡化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这样的结果便是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不断流失,许多重要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急功近利的开发手段也加剧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破坏与流失。其次,文化体制改革既使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

承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带来极大的困难。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的绝大多数文化团体,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深度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打破大锅饭,有的自找发展门道,有的解体了,民族文化艺人自找活路,分散各方;年轻人对流行文化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度,许多民间技艺无法传承。最后,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同化的步伐也在加快,主要表现:语言上,部分少数民族年轻人不会讲民族语言;建筑风格上,砖混结构的房子逐渐代替了原来具有民族特色的楼房;服饰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逐渐被汉族服饰所取代等。 上述表明,在现代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三大浪潮的冲击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及其严峻的挑战,如何迎接挑战,采取积极的应对举措是当务之急。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在中国文化发展繁荣来临之际,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其重要内容。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果离开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将会残缺不全。因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应该树立科学的文化传承观,建立家庭、社区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共同推

农村民俗节日集锦

农村民俗节日集锦 一、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三、二月二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四、清明节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

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六、七夕节 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七、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国民俗传统婚礼的特点

中国民俗传统婚礼的特点 弘扬中国民俗文化,倡导时尚健康婚礼 什么是婚礼司仪:主持与主持人:(执事) 1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在接人待宾方面是很讲礼仪的。婚礼司仪是结婚典礼的主持人,他是近似相声、文艺节目主持演说表演行业朗诵诸多艺术的综合艺术。 好的婚礼主持要侃侃而谈,知识渊博、风度潇洒、仪表堂堂;同时能引曲释疑、说学逗唱,诙谐风趣、雅而不淡,笑而不脏、司仪应该像一位仪表端庄的报幕员一样,把整个婚礼贯穿起来,渲染出喜庆气氛。他有时超过一般的相声,可称为黑土地文化中的一绝。 2.主持与主持人的区别……。 3执事……。传统、红白喜事…… 4主持人的重要性与责任。 ……。人生,三个字“生”“偶”“死”。 瞬间……。 一个时尚、健康、难忘的婚礼、婚典,仪式当然是最隆重和必不可少的一幕,因此主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婚庆主持人应具备五气:霸、福、运、喜、匪。 传统、中式婚礼需备物品及场地 中式突出一个“红”字……。 场地当红不让,红色是最饱满最明快的色彩,是最豪放最浓烈的色彩,是最喜庆最美好的色彩,是最醒目最性感的色彩,红色的审美意义也是功不可没。中国传统文化赋予红色很多意义.古代美人必然是“红杉翠袖”“红螺轻纱”“红袖添香”在东方,红色象征喜庆和吉祥;红色象征爱情和渴望,在婚礼上,红色更是不可代替的颜色,下意识中,所有中国姑娘都梦想红色婚礼裙子和喜轿,红色是民族式婚礼的永恒色彩。红色显得热烈充满活力,婚礼现场以红绸花或红灯笼装饰,中国传统的宫灯极具民族风情。 大红“喜”字,红地毯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准备物品。 1新人服饰(伴郎、伴娘可随意) 2主持人服饰布掸、扇子、斗 3供桌、桌披、天地牌位、香炉……。 4四种干果(核桃、枣、栗子、花生) 5饺子(七个)(长寿面)供果等……。 6弓箭 7马鞍 8火盆 9苹果新郎手中拿(也可以手拿花瓶)交杯酒杯碗筷 10秤杆镜子 11舞台背景 四.中式花轿婚礼程序 1备马亮轿(准备阶段) 2新郎告假,向父母亲属长辈 3舞狮开场 4起轿迎亲(接亲) 5新娘家落轿迎亲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 案 1

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篇一:民俗文化节策划方案】 民俗文化节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传统和美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民俗文化节”活动,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把民俗文化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道德好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本活动为期一个月,从“五一”劳动节放假回校开始持续到端午节,在此期间展开关于名俗文化的各项活动。 活动流程 第一周: 1、关于名俗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班级文化的布置。 2、主题班会的开展。 第二周: 1、手抄报的评比。

2、周五班级板报的评比。 3、诗文朗诵比赛。 第三周: 1、“名俗文化”为主题的书画评比,展览。 第四周: 1、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周五下午开展的关于端午节的校园传统小游戏。如包粽子,用雄黄酒在孩子脑门写“王”,插艾叶,做香囊、编蛋带,撞蛋等。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全过程,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积极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和人民是最大光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1.在此期间学校每周一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全体师生齐唱国歌。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学校、爱集体、文明守纪、文明礼仪等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性强。 2.充分利用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俗文化。专题为“民俗文化润我心”“民族精神代代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宣传和介绍,在校园内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及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出来进行推广,对活动中典型的事例及时进行宣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3.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氛围,确保活动有条不紊,丰富多彩。 (1)张贴有关宣传标语;把学生的优秀书画、摄影、制作成一幅幅壁挂,点缀教室、走廊,达到既美化环境,又鼓舞学生、启迪学生的目的。 (2)各班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组织学生背礼仪规范、看经典书籍、唱文明礼仪歌曲、办手抄报和黑板报、写文明礼仪文章等。(3)建立班级名俗文化学习园地,形成独特个性的班级文化。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进行民俗文化及民族精神教育 1.加强各种民俗节日的宣传,营造学习氛围。 2.将民俗文化与的主题班队会活动相结合,创新活动载体。

基层反映: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亟需政策扶持和鼓励

基层反映: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亟需政策扶持和鼓励 今天,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净水器高速发展带来诸多乱象损害消费者权益亟需重视》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随着人们对饮水质量的重视,净水器产业随之走红并呈爆发式增长。据统计,我国净水器市场约有5000 亿规模,近年来每年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长,目前销售额约300 多亿元人民币。然而,在该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乱象也不断显现。 一是厂家鱼龙混杂。由于净水器行业发展前景好、市场空间大,且相比传统家电的低毛利,该行业毛利率超过50%,导致许多无专业设计、未取得卫生许可批件的小型企业也纷纷投资生产净水器。据调查,中国饮水电器产业已经发展到3000 多家生产企业,但经过有关部门许可批件的只有1500 家。国家卫生部曾经对家用净水器市场进行抽检,其公开发布的公告显示,11 种净水产品被查出砷超标等严重质量问题。 二是产品胡乱定价。产品品牌杂乱,价格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甚至有些同一品牌功能价格却相差甚远。据调查,在淘宝网上搜索“净水器”,品牌多达64 种共七万多件商品,价格更是从十几元钱的水龙头净水器到几万元的“离子水机、电解水机”。浙江** 一家专门卖净水设备的门店店主介绍,该店一款进口品牌的前置过滤器价格为1399元,而国产某品牌的价格却只有399 元,两则都能达到净水效果。而同样的产品,在另一家门店则卖530 元和1600 元;在京东商城上,只卖397 元和1299元,价格差别较大。 三是标准各自为政。虽然净水器行业已经先后出台了多个行业规范,但强制性国标却迟迟没有出台,这也是造成当前净水器市场乱象的根源。据调查,现在厂商间的净水器净化标准也各不相同,有的宣传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NSF/ANS16标准 证书,有的标注日本上水道认证,有的标识为卫生部《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 法》标准等。据我国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表示,由于净水器市场标准各自为政,很多企业生产出来的设备,经其净水设备处理过的水质量、安全指标等难以判断,同时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建议政府加快出台净水器行业国家标准,严厉打击不法商家,取缔不合格产品。

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各具特征的民俗民风 礼节往去 敬茶:到牧平易近野作客或正在旅游点上,客人或效劳蜜斯尾先会给来宾敬上一碗奶茶。来宾要微短起身用单脚或左脚来接,万万没有要用右脚来接,不然会被以为是没有懂礼仪。客人或效劳蜜斯斟茶时,来宾若没有念要茶,请用碗边悄悄把勺或壶嘴一撞,客人就马上会大白来宾的意图。客去敬茶是一种下尚的受今族传统礼节。正在受今汗青上不管是繁华之野借是穷贫之野,不管是上层社会借是布衣苍生,也不管正在外交上或正在野面,正在旅途,或正在其余所有场所,莫没有以茶为寒暄品。野外有客去,茶是必不成长的招待物。因而,牧平易近们款待主人,按例是先背高朋献上一碗奶茶,接着客人又端下去炒米战一年夜碗一年夜碗的奶油、奶豆腐战奶皮子等奶成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受今族待客的传统方法。他们以为琼浆是食物之精髓,五谷之结晶,拿没最名贵的食物敬献,是抒发草本牧人对主人的敬重战恋慕。通

常客人是将琼浆斟正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外,托正在少少的哈达之上,唱起感人的受今族传统的敬酒歌,主人如果拉让没有饮酒,便会被以为是对客人瞧没有起,不肯以诚相待。来宾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知名指蘸酒背地、天、水炉标的目的点一高,以示敬奉地、天、水神。没有会饮酒也没有要委曲,否沾唇示意,暗示承受了客人圣洁的友情。接着脱摘平易近族衰拆的野庭妇女端去浑香扑鼻的奶酒招待主人,那也是受今族的传统礼仪。客人会用诗正常的言语劝酒:“近圆的主人请您喝一杯草本佳酿,那是咱们平易近族传统食物的菁华,也是咱们草本人平易近的薄意密意”。 敬神:受今平易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风俗。据《受今习俗鉴》形容,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称的肉块,“第一块祭地,第两块祭天、第三块求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宅兆,第八块祭地盘战火神,第九块献给天子”。祭地则把肉扔背受今包上圆;祭天则扔进炉水之外;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中;祭山则挂之于求奉的神树枝上,祭宅兆即祭原平易近族先人。置于包中,祭火神抛于河泊,最初祭成凶思汗,置于神龛前。那种风俗能够逃溯到今嫩的萨谦学,其崇敬多种神祗,此后受今族崇奉的喇嘛学又排泄了其今嫩的平

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功能 一、教化功能 社会生活先于个人而存在。个人不能选择他所希望的社会形式;人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条件下创造历史的。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曾这样描述风俗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个人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诞生礼为他拉开人生第一道帷幕;他从周围人群中习得自己的语言;在游戏中他模仿着成人生活;从称谓与交际礼节中逐渐了解人际关系;他按特定的婚姻习俗成家立业;直到死去,特定的丧葬民俗送他离开这个世界。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臾不可离开。 二、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满足,往往与多种方式可供选择。例如吃饭,可用刀叉、也可用筷子或手抓。民俗的作用,在于根据特定条件,将某种方式予以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体或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社会规范有多种形式,它们大略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是法律,第二层是纪律,第三层是道德,第四层是民俗。其中,民俗是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民俗是起源最早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律缘于民俗。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成文法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只不过是必须强制执行的一小部分,而民俗却象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之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社会交际到精神信仰,人们都在不自觉地遵从着民俗的指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难意识到民俗的规范力量,因此也就不会对其加以反抗。民俗对人的控制,是一种“软控”。但却是一种最有力的深层控制。 三、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民俗能维系社会稳定,任何一个都在不断变化,每一种文化都必须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加以调整。在社会生活的世代交替中,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不断被后代复制,由此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即使是在大规模的急剧社会变革中,与整个民俗体系相比,发生的变化总是局部的、渐变的,这就有效地防止了文化的断裂,维系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所以,民俗是人们认同自己所属集团的标识。 四、调节功能 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显而易见。人类创造了文化,目的是为了享用它。人不可能日复一日、永无止境地劳作,必须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当的娱乐活动,休息体力,调剂精神。享受劳动成果,进行求偶、社交等活动。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没有节日、游戏、文艺、体育的民俗,它们是人类生活的调节剂。民俗也有宣泄的功能。人类社会生活中,个体的生物本能在群体中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无论是肉体行为压抑,还是心理压抑,对人类来说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如果不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宣泄,一旦积郁起来集中爆发,其后果不堪设想。有的民俗就是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如古希腊罗马的酒神节,人们在节日里饮酒狂欢,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禁忌这时全被打破。民俗还有补偿功能。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满足的种种需求,往往在民俗中得到某种补偿。恩格斯在谈到德国的民间故事书时曾说:“民间故事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籍,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开卷)汇总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开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 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 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 分,共10 分) 1.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政治发展 c.文化教育发展 B. 经济发展 D. 社会发展 2. 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 A. 1954 年 B. 1965 年 C. 1978 年 D. 1987 年 3.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 )同化。 A. 自觉 B. 自由 c.自然D. 自愿 4. 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 )。 A. 求同存异 B. 和平共处 C. 互助与互利 D. 和平与发展 5. 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是( )。 A. 民族平等团结 B.民族区域自治 C. 民族经济发展 D. 民族文化教育发展 6.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 )个。 A. 28 B. 35 C. 44 D. 55 7. 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 )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A. 彻底解决民族问题 B. 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D.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 8.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 )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 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A. 11 C. 13 B. 12 D. 14 9. 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 )。 A.原则性 B. 灵活性 c.原则性和灵活性D.前瞻性 10. 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 A. 自主、自立、自生 B. 自治、自养、自传 C. 自办、自收、自支 D.自立、自养、自强 二、多项选择题 1 1.民族理论( )。 A. 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 是一门理论科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