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四章常见体表肿瘤一、概念肿瘤:细胞异常增生与分化所形成的新

第十四章常见体表肿瘤一、概念肿瘤:细胞异常增生与分化所形成的新

第十四章常见体表肿瘤

一、概念

肿瘤:细胞异常增生与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不受机体控制和理调节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扩散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可浸润和破坏邻近组织,可转移

癌(cancer):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Carcinoma):有时泛指恶性肿瘤

其它常见的恶性肿瘤有肉瘤、淋巴肉瘤、白血病、骨髓瘤等

二、常见致癌因素

1、遗传因素

2、家族史

染色体异常

3、环境因素

4、吸烟

5、其它化学物质:

6、过度暴露:电离辐射阳光的紫外线

7、膳食:低膳食纤维、高脂、熏腌食品、饮酒

8地理因素

9、病毒、寄生虫等

10、免疫异常

二、肿瘤生长方式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膨胀性生长,有完整包膜

恶性肿瘤:生长快,浸润性生长,肿瘤沿组织间隙、神经纤维间隙或

毛细淋巴管扩展,境界不清

四、肿瘤的扩散

直接曼延

转移:经血管、淋巴管或体腔,被带到它处生长

淋巴道转移:瀑布式转移、跳跃式转移

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五、肿瘤分期

TNM^ 期

T :原发肿瘤

N :区域淋巴结

M远处转移配合数字0~4

0代表无,1代表小,4代表大

宫颈癌:巴氏(Pap)阴道细胞学检查直肠结肠癌:0B直肠检查、结肠镜乳腺癌:乳腺自检、乳腺体检、乳腺X线前列腺癌:直肠检查和前列腺特异抗原宫颈、子宫、卵巢癌:盆腔检查

九、预防

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

病因学预防早发现、早诊断、

早治疗

提高生活质量、生

存期

去除环境中致癌剂、改善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普查、咼危人群监测,提

高早期诊断能力

合理综合治

疗、康复治

疗、止痛

十、治疗

综合治疗::合理地有计划地综合运用现有治疗手段,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

(一)手术

根治手术:包括原发癌所在器官的部分或全部,连同周围正常组织和区域淋巴结整块切除

姑息或减症手术: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二)化疗

1化疗可治愈的肿瘤(治愈率〉30%

淋巴瘤、精原细胞瘤、绒毛膜上皮癌、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配合手术/放疗可提高治愈率的肿瘤

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骨肉瘤、乳腺癌、大肠癌

G i ・增殖周期 W2

M

药物分类二

M

1)细胞毒素类药物; 2)抗代谢类药; 3)抗生素

类;4)生物碱类;

5)激素类;

6)其他

(三)放疗

肿瘤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分为三类 1) 高度敏感: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2) 中度敏感:鳞状上皮癌及一部分未分化癌 3) 低度敏感:腺癌、软组织及骨肉瘤 (四)其它方法 生物治疗

免疫治疗;

基因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

内分泌治疗消融治疗

十、常见体表肿物

(一)皮肤乳头状瘤 良性 常见有寻常疣和老年色素疣 寻常疣多为病毒感染引起 老年色素疣又称老年斑 (二) 皮肤癌

1. 基底细胞癌 最常见,与曝晒有关 常表现为经久不愈溃疡、硬块

2. 鳞癌

表面常呈菜花状

(三) 痣和黑色素瘤 1. 痣

有恶变倾向

2. 恶性黑色素瘤 特征

不对称边界不规则 颜色变化 直径>6mm (四)血管瘤 1.毛细血管瘤

静止期°

药物分类一 1、 细胞周期特异性 2、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

肿瘤学教案

第十五章常见体表肿瘤(170) 概论 肿瘤(tumor)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新生物一旦形成,不因病因消除而停止生长,不受生理调节,破坏正常组织及器官。分良、恶性,后者可转移。成为常见死因之一,全世界每年1010万患恶性肿瘤,中国每年新发200万,死亡150万,60%余为消化道肿瘤。 城市:肺、胃、肝、肠、乳癌;农村:胃、肝、肺、食管、肠。现有变化良性-瘤恶性-1.来源于上皮组织,为“癌” 。2.来源于间叶组织,为“肉瘤” 。3.胚胎性肿瘤为“母细胞瘤” 。有的沿用传统名称:瘤、病-白血病等。 亦按器官、组织类型来源分类。致癌因素:1.化学2.物理3.生物。还有遗传、内分泌、免疫转移途径:直接蔓延、淋巴或血行转移、种植局部表现:肿块、疼痛、溃疡、出血、梗阻+全身症状。 二、皮肤癌好发头面部、下肢,基底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为常见 1. 皮肤基底细胞癌(skin basal cell carci noma:发展慢,浸润生长,很少转移。头面 部。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易误诊为恶性黑色素瘤。早期可手术,放疗敏感。 2. 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 noma:继发于慢性溃疡或窦道开口,或瘢痕部 的溃疡经久不愈。呈菜花状,易出血,可局部浸润或区域淋巴结转移,下肢者常伴发骨髓炎、骨膜炎。 治疗:手术为主,淋巴清扫;放疗敏感。 三、黑痣、黑色素瘤皮内痣、交界痣、混合痣,毛痣很少恶变。黑色素瘤,预后极差。 四、血管瘤 1. 毛细血管瘤(hemangioma capillarisum):多见于婴儿,女性。界清,压之褪色, 多为错构瘤,1 年内停止生长或消退。如增大速度比婴儿发育快,为真性肿瘤,需手术或液氮冷冻治疗。 2. 海绵状血管瘤(hemangioma cavernosum): 一般由小静脉和脂肪组织构成。皮 下、肌肉多见。隆起、青紫色,可有胀痛。 治疗:手术,注意估计范围,可造影;注射血管硬化剂(5%鱼肝油酸钠)辅助治疗。 3. 蔓状血管瘤(hemangioma racemosun):由较粗的迂曲血管构成,大多为静脉,可 有动脉或动静脉瘘。范围大,可超过一肢体。外观可见蜿蜒血管,有明显的压缩性和膨胀性,可听到血管杂音,可及硬结(血栓或血管周围炎)。下肢者可破溃、出血。 治疗:手术复杂,术前造影,易大出血。 五、脂肪瘤lipoma 为正常脂肪样组织的瘤状物,好发四肢、躯干。界清,可分叶状,软,假囊性感,无痛,生长慢,深部脂肪瘤恶变可能,及早手术。多发性有家族史。 六、纤维瘤及纤维瘤样病变fibromatosis 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多见于皮下。硬,生长慢,界清,光滑,活动,无粘连。 1. 纤维黄色瘤(fibroxanthoma):真皮层及皮下,躯干、上臂。外伤小丘疹所致。内出 血,呈褐色。<1cm,增大怀疑纤维肉瘤变。

(整理)外科常见体表肿瘤和瘫痕

外科常见体表肿瘤和瘫痕 皮肤色素痣有哪几种类型?哪些情况下需要手术切除? 色素痣是指皮肤的异常色素沉着:非细胞性斑痣、细胞性斑痣。 非细胞性斑痣 ●雀斑:是指由于黑素细胞活性增加所引起的表皮基底层或真皮 上层的色素过度沉着。 ●色素斑:是指由于真皮中间层出现活性增加的黑素细胞而至色 素过度积聚。无恶变倾向。 细胞性斑德 痣细胞所构成的良性肿瘤。 ●皮内痣:又称真皮痣,病细胞全部集中在真皮层内,极少发生恶变。 ●交界痣:是指病细胞位居表皮与真皮之交界处,但不超过基底膜。 属活动性色素痞,有恶变倾向。 ●混合痣:皮内痣、交界痣成分共存,其有交界病成分,因此亦有恶 变倾向。 ●蓝痣:痣细胞不规则的大量成群的积聚于真皮下层或皮下组织内所 构成,是临床所见色素最深的一种色素德,属于皮内病的范畴。很少发生恶变。 ●幼年痣:属混合痣,以皮内病成分居多。病理见到特殊的肿瘤巨细 胞,青春期快,有恶变可能。 临床需要积极处理的色素病有:

①手掌、足底、阴囊的交界痣; ②易受摩擦部位的 ③面积迅速增大; ④色泽不断加深; ⑤出现表面毛发脱落或有桔皮样改变 ⑥表面变粗糙,易出血,或有溃疡,形成痴皮等 ⑦炎性表现 ⑧有症状的:疼痛、搔痒; ⑨界缘不清或出现放射状向周围扩展 ⑩出现卫星色斑及色素环; ?无其他原因的区域淋巴结肿大。 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是什么?如何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是起源于黑色素细胞或其母细胞的恶性肿瘤。 临床多见于老年人,尤以女性为多。 好发于易受摩擦的部位,特别是掌路部。 病程进展快,易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 手术治疗:最佳治疗方法。 皮赘与皮肤乳头状瘤如何鉴别? 皮赘与皮肤乳头状瘤均为突出于皮表的乳头样赘生物

常见体表肿物

常见体表肿物 大纲要求 一、色素痣 二、血管瘤 三、皮肤囊肿 四、纤维瘤、神经纤维瘤、神经纤维瘤病 五、脂肪瘤 六、淋巴管瘤 七、恶性黑色素瘤 八、皮肤癌 一、色素痣 色素痣是由色素细胞所构成的先天性肿瘤,临床上甚为常见。据统计,正常人体表平均每人有15~20颗之多。面颈部为好发部位。分为非细胞性和细胞性斑痣,其中后者又分为以下几种: 1.交界痣:痣细胞集中分布在表、真皮的交界位置,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但以掌跖或外生殖器部位多见,表面平坦或稍高出皮面。组织病理学特征是表皮与真皮交界处有增长活跃的痣细胞。交界痣有恶变倾向,可发展成为黑色素瘤。 2.皮内痣:病变位于真皮层内。表面光滑、平坦或稍隆起,可以长毛,皮内痣一般不恶变。 3.混合痣:为上述两型的混合,特点像皮内痣居多,因其交界痣成分,故也有恶变可能。 4.蓝痣:少见,多发生于儿童时期,呈深青到蓝黑色,界限明显,蓝痣多为良性,但偶有恶变者,此外还有幼年型黑痣和巨痣两种少见色素痣。 有下列表现时应考虑色素痣恶变:①色素痣突然变大;②边界模糊;③局部有发痒作痛;④表面破溃、出血或形成溃疡;⑤病变四周出现小的卫星状痣。 治疗:对交界痣或有恶变倾向以及易受摩擦部位的色素痣应考虑手术切除,切除标本应送病理切片,确定恶变者应再次扩大手术。 二、血管瘤 血管瘤是以血管内皮细胞等增殖形成的良性肿瘤,是由中胚叶组织发展而来。可发生于头面、四肢、肌肉、内脏等部位,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 1.毛细血管瘤:由真皮内增生扩张的毛细血管构成,出生或出生后1~2个月内出现,1岁内生长活跃,2岁以后多静止或消退。分为葡萄酒斑样和草莓样毛细血管瘤,不高或稍高于皮肤,鲜红色或暗红色,压之易退色。

病理学重点内容及习题

一.肿瘤 一.肿瘤的概念 .肿瘤性增生和非肿瘤性增生的特征 1.肿瘤的概念 肿瘤是机体在致瘤因子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在局部形成肿块。 【例题】单选 1.肿瘤是局部组织的() A.变性 B.化生 C.畸形 D.异常增生 E.再生 2.肿瘤性增生和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二.肿瘤的形态特点 (一)形态 1.形状:形态多样,如息肉状、乳头状、结节状、分叶状、囊状、浸润性和溃疡状。 2.大小:大小悬殊。极小的肿瘤,反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有些肿瘤可重达数干克甚至数十千克。

3.颜色:多数呈灰白色或灰红色。如血管瘤呈红色,脂肪瘤呈黄色,黑色素瘤呈棕褐色或黑色。 4..硬度:各类肿瘤硬度不同。如脂肪瘤质软,平滑肌瘤质韧,骨肿瘤质硬。 5.数目:多数肿瘤为单个,如胃癌,少数肿瘤也可以是多个,如神经纤维瘤等。 (二)组织结构 1.肿瘤实质:肿瘤实质是肿瘤细胞,是肿瘤主要成分,决定肿瘤的性质。 2.肿瘤间质:肿瘤间质不具有肿瘤特性,由纤维组织和血管组成,对肿瘤细胞起支 持和营养作用。 【例题】单选 1.肿瘤的特殊性决定于() A.肿瘤的实质 B.肿瘤的间质 C.肿瘤的转移 D.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 E.肿瘤细胞的核分裂 2.决定肿瘤生长速度最为重要的是() A.瘤细胞倍增时间 B.生长分数 C.瘤细胞的生成与丢失 D.瘤组织内血管密度 E.肿瘤的性质 三.肿瘤的异型性概念 1.概念:肿瘤组织与其起源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2.肿瘤组织和起源组织相似程度高,则分化程度高,异型性小,恶性程度低;肿瘤组织和起源组织相似程度低,则分化程度低,异型性小,恶性程度高。 异型性是判断肿瘤良恶性最重要组织学依据。 【例题】单选 1.肿瘤分化越高()

外科学题库与答案-肿瘤

第十六章肿瘤 一、概述 肿瘤是机体中的正常细胞,在各种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新生物一旦形成,不因病因消除而停止增生。它的生长不受正常机体生理调节,而是破坏正常组织与器官。 二、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①肿块:体表或浅在的肿瘤,肿块常是第一表现,深部或内脏的肿块不易触及,但可出现脏器受压或空腔器官梗阻症状;②疼痛:末梢神经或神经干受刺激或压迫,可出现刺痛、跳痛、灼热痛、隐痛或放射痛,尤以夜间更明显。致空腔脏器痉挛,产生绞痛;③溃疡:因血供不足或继发感染而继发坏死,形成溃烂。可有恶臭及血性分泌物;④出血:来自溃疡或肿瘤破裂,可有呕血、黑便、粘液血便、血尿、咯血、血性白带等表现,或腹内肿瘤破裂致腹腔内出血;⑤梗阻:肿瘤可导致空腔脏器的阻塞,如阻塞性黄疸、幽门梗阻、肠梗阻、肺不张等;⑥浸润与转移,如区域淋巴结肿大,相应部位静脉回流受阻,骨转移,癌性胸、腹水等。 2.全身症状大多数恶性肿瘤发展到相当程度都有全身性改变,如乏力、消瘦、发热、贫血,恶病质为晚期肿瘤全身衰竭表现。某些部位的肿瘤可呈现相应的功能亢进或低下,继发全身性改变。 三、肿瘤的诊断 1.病史①年龄②病程③其他病史:家族多发或遗传倾向、癌前期病变、个人行为与环境相关的情况。 2.查体①局部表现:肿块的部位、肿瘤的性状、区域淋巴结或转移灶②全身体检:全身一般常规体检、肿瘤转移多见部位。 3.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 (2)血清学检查:酶学检查、糖蛋白、激素类、肿瘤相关抗原 (3) 流式细胞分析术 (4)基因诊断PCR技术 4.影像学、内窥镜检查 5.病理形态学检查为目前确定肿瘤的直接而可靠依据,包括细胞学、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三部分。 6.肿瘤TNM分期法 T(tumor,原发肿瘤),N(node,淋巴结),M(metastasis,远处转移)。 四、肿瘤的治疗 1.良性肿瘤及临界性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 2.恶性生肿瘤Ⅰ期以手术治疗为主:Ⅱ期以局部治疗为主,原发肿瘤切除或放疗,包括转移灶的治疗,辅以有效的全身化疗;Ⅲ期采用综合治疗,手术前、后及术中放疗或化疗;Ⅳ期全身治疗为主,辅以局部对症治疗。 (1) 手术治疗:预防性手术、诊断性手术、根治性手术、姑息性手术、减瘤手术、复发或转移灶的手术治疗、重建和康复手术。 (2)肿瘤的化学治疗 常见抗肿瘤药物:①细胞毒素类药物②抗代谢类药③抗生素类④生物碱类⑤激素和抗激素类⑥不属于以上诸类者⑦分子靶向药物 化疗毒副反应:①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②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口腔溃疡等;③毛发脱落;④血尿;⑤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并发细菌或真菌感染。 (3) 放射疗法放疗的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改变及胃肠反应等。 (4) 生物治疗包括免疫治疗及基因治疗。 (5) 中医中药治疗

肿瘤-名词解释

1.肿瘤(neoplasm,tumor) :在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多数肿瘤表现为肿块。 2.外生性生长:良恶性肿瘤都可。发生在体表、体腔或管道器官的表面。只向表面生长—良性。向表面生长,同时向内生长—恶性。 3.浸润性生长:为大多数恶性瘤的生长方式。瘤细胞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或血管内。无包膜、界不清、固定,难切净,易复发。 4.癌性溃疡:外生性恶性肿瘤,由于生长迅速,肿瘤中央血液供应相对不足,肿瘤细胞易发生坏死,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起的溃疡,称为癌性溃疡。 5.异型性(atypia):肿瘤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和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6.间变性肿瘤:肿瘤具有明显的多形性往往不能确定其组织来源,几乎都是高度恶性肿瘤。 7.肿瘤的实质(parenchyma):指肿瘤细胞,决定着该肿瘤的命名、性质、形态结构和生长方式等。 8.肿瘤的间质(mesenchyma,stroma):指结缔组织、血管、免疫细胞。结缔组织、血管: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加速肿瘤生长。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代表机体抗肿瘤反应。肌成纤维细胞:收缩、产生胶原和限制肿瘤细胞扩散。 9.肿瘤的生长分数(growth fraction):肿瘤细胞群体中处于复制阶段(S 期)的细胞比例。 十G 2 10.肿瘤细胞的倍增时间:肿瘤细胞分裂繁殖为两个子代细胞所需的时间。 11.肿瘤的转移(metastasis):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和原发瘤同类型的肿瘤。通过转移形成的肿瘤称为转移性肿瘤或继发瘤,原发部位的肿瘤称为原发肿瘤。 12.种植性转移:体腔内器官的肿瘤蔓延至器管表面,瘤细胞脱落种植(也可人为种植)在体腔内各器官表面,继续生长形成多数转移瘤。 13.克鲁根勃格瘤(Krukenberg瘤) :胃、肠道的粘液性腺癌种植性转移至卵巢。 14.医源性转移:由于手术操作等原因导致肿瘤细胞脱落形成的种植性转移。 15.肿瘤的演进(progression):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富有侵袭性的现象,可表现为生长速度加快、浸润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 16.肿瘤的异质化(heterogeneity):肿瘤生长过程中,由于附加基因突变形

常见体表肿瘤

常见体表肿瘤 一、皮样囊肿 在胚胎发育中少量外胚叶组织遗留于皮肤,粘膜下或深部组织内所形成。囊肿好发于眼睑、眉外侧、鼻根、枕部等处,还可发生于腹部以纵隔内。 临床特点 1.囊肿呈园形,柔软无痛。位于皮下层,与皮肤不粘连,位置较深者,可与深筋膜或骨膜粘连而不易推动。 2.囊壁有皮肝及汗腺、皮脂腺、毛囊等皮肤附属器。囊内容物粥样、浓稠,含有脱落上皮细胞、皮脂或毛发等。 治疗 手术切除。切除眼角部位的皮样囊肿时应注意有时囊肿与硬脑膜相连。如误伤硬脑膜而未及时处理,则可形成脑脊液漏。 二、皮脂腺囊肿 旧称“粉瘤”。因皮脂腺导管阻塞后内容物潴留所形成。为体表最常见的肿物之一,其内容物似豆渣,并非真性肿瘤。常发生在成人头、面、背或臀部。

临床特点 1.呈园形、边界清楚,基底可推动,与皮肤粘连,囊性感,中央处有时可见黑色毛囊孔,挤压或破溃后流出白色皮脂。 2.生长缓慢,无何症状。并发感染时,囊肿表现和周围有炎性反应,局部疼痛、红肿和触痛,破溃或开引流有脓性豆渣样内容物,炎症消退后破溃处可愈合,囊肿又重新充盈。 治疗 手术完全切除囊肿。若手术残留囊壁组织,可再形成囊肿。并发感染时可先抗感染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择期手术切除。 三、脂肪瘤 由分化良好的脂肪组织构成。全身任何有脂肪组织有地方均可发生,大多数位于皮下组织内。为局限性肿块。好发于肩、背、臂、腹壁等部位。也有多发性以四肢及背部多见。少数可生长在腹内及腹膜后等部位。 临床特点 1.肿块生长缓慢,无疼痛,呈园形或扁园形,质软富弹性,边界清楚,与皮肤不粘连、表面皮肤正常,基底较广泛,有时呈分叶状。

2.生长于腹内和腹膜后的脂肪瘤主要表现深部肿块。一般术中始 可证实。 3.肩部和颈背部(相关于颈椎隆突处)可发生皮下脂肪增生,致 大块脂肪堆积,称纤维脂肪垫,常与肩挑劳动有关。瘤体呈浸润性生长,可发展到筋膜中、肌肉间或肌层间,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质地 坚硬。 治疗 单发的皮下脂肪瘤可行手术切除。切除须彻底以防复发。多发性 小脂肪瘤可不处理,因有局限性或可自行消失。纤维脂肪垫可不处理。若肿块过大影响劳动时,可手术切除。由于肿块无包膜、境界不明确,质硬且与皮肤粘连紧密,手术时出血较多应重视。 四、血管瘤 由血管组织构成的一种良性肿瘤,80%属先天性,女性多见。生 长缓慢,有人认为这种肿瘤并非真性肿瘤,而是血管发育畸形或血管 增生。按血管瘤结构分为三种。 1.毛细血管瘤 由表浅的毛细血管扩张、纡曲而成(谷称“胎痣”)。多见于婴儿,一般生后即有,始为皮肤红点或小红斑,可迅速增大。全身各部 位皮肤均可发生,以头面部多见。瘤体呈鲜红或紫红色,大小不一, 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表面平坦或隆起,压之褪色,释手恢复原状。

常见体表肿物肿瘤科普小知识及处理原则

常见体表肿物肿瘤科普小知识及处理原则 (一)概述 适应症:全身各部位的良性肿瘤,如皮脂腺囊肿、脂肪瘤、神经纤维瘤、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腱鞘囊肿等。 (二)分类 皮脂腺囊肿:俗称“粉瘤”,是指因皮脂腺导管阻塞后,腺体内因皮脂腺聚积而形成囊肿。这是最为多见的一种皮肤良性肿瘤,很多人都曾有过长粉瘤的经历,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的青年人。皮脂腺囊肿好发于头皮和颜面部,其次是躯干部,可因毛孔堵塞而继发感染。由于其深浅不一,内容物多少不同,因而其体积大小不等且差距很大,小的如米粒大小,大的如鸡蛋大小,往往被诊断为脂肪瘤,纤维瘤等。皮脂腺囊肿生长十分缓慢,但患者仍能感到其在逐渐增大,手术的方式一般为完整切除,但术后有一定复发几率。 皮样囊肿:属先天性疾患,是错构瘤的一种,是由于偏离原位的皮肤细胞原基所形成的先天性囊肿,常位于皮下,偶见于粘膜下或体内器官。皮样囊肿所在部位较深,不与表层的皮肤相粘连,质柔而韧,有较大张力,其基底部常和深部组织如筋膜或骨膜等粘连而不可移动,并可因其长期压迫,在局部骨面上形成压迹。脂肪瘤呈扁平分叶状,位于皮下,用手指沿肿物两侧相向推挤局部皮肤,可出现橘皮样征。 脂肪瘤:是由增生的成熟脂肪组织形成的良性肿瘤。多见于40~50岁的成年人。瘤体质地柔软,圆形或分叶状,位于皮下,可以推动;瘤体大小不等,小的如枣大,手摸可触知,大的可隆起皮面,但表面皮肤正常。肿瘤单发或多发,见于体表的任何部位,以肩、背、腹部为多见。多无自觉症状。血管脂肪瘤为一特殊类型的脂肪瘤,以年轻人较为多见,好发于下肢,可自觉疼痛,触之亦有压痛。手术可完整切除,但术后亦有复发几率。 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一种关节囊周围结缔组织退变所致的病症。内含有无色透明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粘液,多发于腕背和足背部。患者多为青壮年,女性多见。本病属中医学“筋结”、“筋瘤”范畴。以半球样隆起于皮下浅表,柔软可推动,多发于腕部中央为主要临床特征。腕背或足背部缓慢发展的囊性肿物,呈圆球状,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软,有波动感,无明显自觉症状或有轻微酸痛;囊液充满时,囊壁变为坚硬,局部压痛。触摸时皮下饱满并有波动囊样感,伴有腕部无力,不适或疼痛,多为酸痛或放射性痛,可有一定的功能障碍。腱鞘囊肿属于骨科范畴内。

《肿瘤》教案

第五章肿瘤 第一节肿瘤的概念 肿瘤(tumor,neoplasm)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因常形成局部肿块而得名。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机体危害性的不同,可分为良、恶性两大类。 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不同点: 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失去分化成熟的能力;具相对的自主性生长;与机体不协调,有害无益。 非肿瘤性增生(生理、炎症及损伤修复等病理状态): 正常代谢的细胞更新;针对一定刺激或损伤的反应,为机体所需,且有一定限度,原因消除后不再继续;分化成熟。 第二节肿瘤的形态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 1.形状:肿瘤的形态多种多样,取决于生长部位、生长方式及良、恶性。 肿瘤的常见形状 2.大小:大小不一,取决于生长部位、生长时间、生长速度。 肿瘤的大小多发性肿瘤3.颜色:肿瘤一般呈灰白色。但肿瘤的颜色取决于组织来源,血管多少及继发性变化。 4.质地:一般较正常组织硬,但其硬度取决于组织来源、实质与间质比例等。 二、肿瘤的组织形态 肿瘤的组织形态包括两个部分,即肿瘤的实质和肿瘤的间质。 1.肿瘤实质:即肿瘤细胞,它是肿瘤的主要成分,决定肿瘤的性质,决定着肿瘤的起源。 2.肿瘤的间质:肿瘤的间质不具有特异性。一般由结缔组织、血管和淋巴管组成,起着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的作用。此外,肿瘤的间质内常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一般认为,淋巴细胞浸润对肿瘤的生长具有限制作用。

第三节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atypia)。 肿瘤组织异型性的大小反映了肿瘤组织的成熟程度(即分化程度,在此指肿瘤的实质细胞与其来源的正常细胞和组织在形态和功能上的相似程度)。异型性小者,说明它和正常组织相似,肿瘤组织成熟程度高(分化程度高);异型性大者,表示瘤组织成熟程度低(分化程度低)。区别这种异型性的大小是诊断肿瘤,确定其良、恶性的主要组织学依据。恶性肿瘤常具有明显的异型性。 一、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良性肿瘤细胞的异型性小,一般与其发源的正常细胞相似。恶性肿瘤细胞常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表现为以下特点: 1.细胞的多形性:即瘤细胞形态及大小不一致。恶性肿瘤细胞一般比正常细胞大,各个瘤细胞的大小和形态又很不一致,有时出现瘤巨细胞。但少数分化很差的肿瘤,其瘤细胞较正常细胞小、圆形,大小也比较一致。 2.细胞核的多形性:瘤细胞核的大小、形状及染色不一致。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肥大),胞核与细胞浆的比例比正常增大(正常为1:4~6,恶性肿瘤细胞则接近1:1),核大小及形状不一,并可出现巨核、双核、多核或奇异形的核,核染色深(由于核内DAN增多),染色质呈粗颗粒状,分布不均匀,常堆积在核膜下,使核膜显得增厚。核仁肥大,数目也常增多(可达3~5个)。核分裂像常增多,特别是出现不对称性、多极性及顿挫性等病理性核分裂像时,对于诊断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意义。 3.细胞质的改变:由于胞浆内核蛋白体增多,胞浆呈嗜碱性。 二、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是指肿瘤的组织结构与起源组织比较在空间排列方式上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表现在肿瘤细胞的排列、极性、层次以及实质与间质的关系等方面。良性肿瘤的细胞异型性不明显,一般都与其发源组织相似。因此,这种肿瘤的诊断有赖于其组织结构的异型性。例如纤维瘤的细胞和正常纤维细胞很相似,只是其排列与正常纤维组织不同,呈编织状。 恶性肿瘤的组织结构异型性明显,瘤细胞排列更为紊乱,失去正常的排列结构层次。例

病理学——肿瘤概论

病理学——肿瘤概论 肿瘤(tumor,neoplasm)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全世界每年约有50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约在100/10万人口以上,每年约9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 建国后,我国在肿瘤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在绒毛膜上皮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宫颈癌等防治工作方面已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由于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和工业发展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因素的影响,以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继续上升。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淌不完全清楚,防治还缺少根本有效的方法。因此,研究肿瘤的原因、发病机理和发展规律,成为当代医学和生物学的重要课题。 第一节肿瘤概念 肿瘤是由于各种致瘤因于长期作用引起的机体某部组织细胞过度增生和异常分化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呈肿块,其生长相对不受控制,与机体不协调,即使病因消除,它仍继续生长。机体在生理和各种病理状态下,如生理性再生和炎症、损伤修复也常有组织细胞的增生,但这种增生,一般是对某种刺激产生的反应,增生的组织细胞是分化成熟的,具有基本正常的结构和功能。而且一旦引起增生的原因消除后,增生也就停止。肿瘤性增生与上述增生则有本质上的不同。瘤(癌)细胞由于遗传特性的改变,使它具有和正常细胞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并可继续传给子代细胞,而不要病因的继续作用。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主要表现:

1、旺盛的增殖能力和自主性生长,瘤细胞一般都有较强的分裂繁殖能力,如在细胞培养中可见瘤细胞成堆的生长(由于丧失了接触抑制),而正常细胞在培养基中当彼此接触时则停止生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机体的调控,而成为自主性生长。当然所谓自主性生长也是相对而言,因为人体的免疫功能和内分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可影响肿瘤的生长和发展。 2、恶性肿瘤细胞分化不成熟与正常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很大的差异,它不能达到正常细胞那样成熟程度,表现为形态上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功能上的丧失或变异,如某些腺癌不具有相应腺上皮的分泌功能,某些癌细胞产生异位激素,代谢上虽和正常细胞没有质的差别,但也形成癌细胞代谢上的一些特点,如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代谢增强,糖无氧酵解冗进,氧化酶减少,蛋白分解酶增加,与细胞特殊功能有关的酶活性降低。有些肿瘤,还有些特有的酶的改变,如前列腺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增高,骨肉瘤的硷性磷酸酶活性增高。临床上对这些酶的检测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3、浸润和转移肿瘤细胞有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和通过一些途径在远隔部位形成新的癌瘤的能力。 瘤细胞上述生物学行为,成为肿瘤对人体的主要损害和威胁,研究和熟悉它,对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肿瘤的基本特征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 肿瘤的种类繁多,其大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和肿瘤的性质,

中西医结合肿瘤学试卷(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5*2分=10分 1、肿瘤:是机体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子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 2、化疗:广义的化疗实质应用化学药物杀灭体内外病原体或新生物,抑制其生长繁殖的化学治疗过程;狭义的化疗是指应用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治疗恶性肿瘤。 3、癌前疾病:是指一些可能转变为癌症的疾病或情况;癌前病变:是指各种组织的上皮出现不典型增生或异性增生,是可能癌变的病理情况。 4、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恶性肿瘤。 5、上腔静脉综合症:绝大多数由肿瘤引起,主要是支气管肺癌和上纵膈其他肿瘤所致上腔静脉、奇静脉受压迫,静脉回流障碍,出现头颈部浮肿、面部青紫瘀血、眼结膜充血、颈部和胸壁静脉怒张、头晕、头痛、视觉障碍、意识改变等。 二、填空题:30*0.5分=15分 1、肺癌的五大主症是咳嗽、咯血和血痰、胸痛、气短、发热。 2、肿瘤发病的病因是六淫致病、七情内伤、饮食劳伤、体质内虚;病机是气滞血瘀、痰凝湿聚、毒邪内蕴、脏腑失调正气虚弱。 3、肿瘤常见并发症有大出血、急性梗阻、癌性发热、恶性积液、代谢急症。 4、颅内压增高三联征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5、肝癌的形态分型有巨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 6、肺癌的中医证型有痰气阻滞证、邪伤肺络证、气滞血瘀证、肺气亏损证、肺肾阴虚证、毒热蕴结证。 三、判断题:10题×1分/题=10分 1、直肠癌早期症状为排便习惯和粪便性质改变。(是) 2、根据WHO制定的三阶梯止痛方案,癌痛病人应坚持按时给药的原则。(是) 3、按病理分型可将肺癌分为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非) 4、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器官依次是骨、肺、肝、软组织、脑。(非) 5、凡AFP升高即可诊断为肝癌。(非) 6、细菌感染与肿瘤发生无密切关系。() 7、吗啡类止痛药在使用时具有封顶反应。() 8、在目前肿瘤的治疗中,首选放射治疗。() 9、某些肿瘤,即使出现远处转移灶仍不能归为晚期。() 10、癌基因是肿瘤细胞所特有的,其表达导致了肿瘤的发生。() 四、选择题:20*1分=20分 1、对胃癌早期诊断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是( C ) A.X线 B.B超 C.纤维胃镜检查 D.心电图 2、下列哪项抗癌药物对静脉有强刺激性( D ) A. 甲氨喋呤 B. 5-氟脲嘧碇 C.顺铂 D.长春瑞宾

第十四章常见体表肿瘤一、概念肿瘤:细胞异常增生与分化所形成的新

第十四章常见体表肿瘤 一、概念 肿瘤:细胞异常增生与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不受机体控制和理调节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扩散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可浸润和破坏邻近组织,可转移 癌(cancer):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Carcinoma):有时泛指恶性肿瘤 其它常见的恶性肿瘤有肉瘤、淋巴肉瘤、白血病、骨髓瘤等 二、常见致癌因素 1、遗传因素 2、家族史 染色体异常 3、环境因素 4、吸烟 5、其它化学物质: 6、过度暴露:电离辐射阳光的紫外线 7、膳食:低膳食纤维、高脂、熏腌食品、饮酒 8地理因素 9、病毒、寄生虫等 10、免疫异常 二、肿瘤生长方式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膨胀性生长,有完整包膜 恶性肿瘤:生长快,浸润性生长,肿瘤沿组织间隙、神经纤维间隙或 毛细淋巴管扩展,境界不清 四、肿瘤的扩散 直接曼延 转移:经血管、淋巴管或体腔,被带到它处生长 淋巴道转移:瀑布式转移、跳跃式转移 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五、肿瘤分期 TNM^ 期 T :原发肿瘤 N :区域淋巴结 M远处转移配合数字0~4 0代表无,1代表小,4代表大

宫颈癌:巴氏(Pap)阴道细胞学检查直肠结肠癌:0B直肠检查、结肠镜乳腺癌:乳腺自检、乳腺体检、乳腺X线前列腺癌:直肠检查和前列腺特异抗原宫颈、子宫、卵巢癌:盆腔检查 九、预防 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 病因学预防早发现、早诊断、 早治疗 提高生活质量、生 存期 去除环境中致癌剂、改善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普查、咼危人群监测,提 高早期诊断能力 合理综合治 疗、康复治 疗、止痛 十、治疗 综合治疗::合理地有计划地综合运用现有治疗手段,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 (一)手术 根治手术:包括原发癌所在器官的部分或全部,连同周围正常组织和区域淋巴结整块切除 姑息或减症手术: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二)化疗 1化疗可治愈的肿瘤(治愈率〉30% 淋巴瘤、精原细胞瘤、绒毛膜上皮癌、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配合手术/放疗可提高治愈率的肿瘤 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骨肉瘤、乳腺癌、大肠癌

肿瘤基础知识培训

第一部分:肿瘤的基本知识 一、概述 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中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一类疾病。我国最为常见和危害性最严重的肿瘤为肺癌、食管癌、胃癌、大肠癌、肝癌、乳腺癌、鼻咽癌、宫颈癌和淋巴瘤、白血病.20世纪以来,尽管恶性肿瘤已成为人类致死的第1或第2位原因,但肿瘤学的进展已使肿瘤患者的1/3有根治希望。 二、肿瘤的概念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调控,导致单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因而得名。 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具有本质的区别.非肿瘤性增生为机体生存所需,所增生的组织能够分化成熟,并且能够恢复原来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且这种增生是具有一定限度的,一旦原因去除后就不再继续。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细胞就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功能,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肿瘤生长旺盛,并具有相对自主性。即使后来致瘤因素不存在时仍能持续生长。 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机体的危害性的不同,一般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 三、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1.肿瘤是由一个转化细胞不断增生繁衍形成的. 一个典型的恶性肿瘤的自然生长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一个细胞的恶性转化→转化细胞的克隆性增生→局部浸润→远处转移”.具有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特点,并且是恶性肿瘤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此过程中,恶性转化细胞的内在特点(如肿瘤的生长分数)和宿主对肿瘤细胞及其产物的反应(如肿瘤血管形成)共同影响肿瘤的生长和演进。 2.肿瘤的生长方式与扩散 (1)肿瘤的生长速度:各种肿瘤的生长速度有极大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肿瘤细胞的分化成熟程度.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恶性肿瘤生长较快,良性肿瘤恶变时生长速度突然加快. (2)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可以呈膨胀性生长、外生性生长和浸润性生长。 1)膨胀性生长:是大多数良性肿瘤所表现的生长方式,肿瘤生长缓慢,不侵袭周围组织,往往呈结节状,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对周围的器官、组织主要是挤压或阻塞的作用。一般均不明显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因为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手术容易摘除,摘除后不易复发。 2)外生性生长:发生在体表、体腔表面或管道器官(如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表面的肿瘤,常向表面生长,形成突起的乳头状、息肉状、菜花状的肿物,良性、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生性生长.但恶性肿瘤在外生性生长的同时,其基底部也呈浸润性生长,且外生性生长的恶性肿瘤由于生长迅速、血供不足,容易发生坏死脱落而形成底部高低不平、边缘隆起的恶性溃疡。 3)浸润性生长:为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由于肿瘤生长迅速,侵入周围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如树根之长入泥土,浸润并破坏周围组织,肿瘤往往没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明显.临床触诊时,肿瘤固定不活动,手术切除这种肿瘤时,为防止复发,切除范围应该比肉眼所见范围大,因为这些部位也可能有肿瘤细胞的浸润。 3.肿瘤的扩散 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具有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生长、蔓延(直接蔓

肿瘤的概念

肿瘤的概念 肿瘤是机体细胞在内外致瘤因素长期协同作用下导致其基因水平的突变和功能调控异常,从而促使细胞持续过度增殖并导致发生转化而形成的新生物。 1.肿瘤的异型性 (1)病理学概念肿瘤的异型性是指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其同源组织的正常形态和结构比较所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2)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良性肿瘤组织的异型性不明显,一般都与其发源组织相似。恶性肿瘤的组织结构异型性显著,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的主质与间质成分分布紊乱,肿瘤细胞失去了原有的正常排列极向或层次。 (3)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①细胞的多形性 ②细胞核的多形性 ③细胞核浆比例的异常 ④细胞核染色质异常 ⑤细胞内生化、组化特性的异常 ⑥细胞超微结构的异常 2.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1)肿瘤的分化 分化的概念:原始幼稚细胞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进化为成熟组织的过程,包括组织的结构、细胞的功能、代谢等。肿瘤的分化:表示肿瘤细胞相对成熟程度肿瘤细胞分化越好提示其组织学形态结构与其同源的正常组织越近似;分化差表示其分化幼稚,医药批发甚至完全丧失了同源组织的正常结构功能和形态特征。对大多数肿瘤而言,分化程度低一般可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高。 (2)肿瘤的生长:①膨胀性生长②外生性生长③浸润性生长 良性肿瘤多数以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方式为主,形态表现为结节状,界限清楚,包膜完整,不侵袭周围正常组织,一般缓慢生长,不明显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但可对局部器官、组织造成压迫或阻塞。 浸润性生长方式是恶性肿瘤的共性,在体表或腔道可表现为外生性、乳头状、菜花状;浸润性生长的肿瘤无包膜,界限不清,难以确认范围,生长迅速,侵袭性强,浸润周围组织,破坏正常组织器官结构,导致功能障碍。 (3)肿瘤的扩散:①局部浸润②直接蔓延③血型播散 (4)肿瘤的转移:肿瘤细胞可直接浸润组织间隙形成直接蔓延或种植性播散,也可能侵入组织间淋巴管或血管,早期形成脉管瘤栓、区域淋巴结转移,晚期导致远处器官或组织的转移性肿瘤。 3.良恶性肿瘤的区别: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在生物学特点上是明显不同的。可以从组织分化程度,核分裂,生长速度,生长方式,继发改变,转移,复发和对机体的影响几方面加以区别。 见[表1]

临床肿瘤学-病理学诊断

第一章病理学诊断 第一节肿瘤的病理学基础 一、肿瘤的一般概念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长期相互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因基因表达调控异常而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变异细胞过度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肿瘤组织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肿瘤是机体变异细胞的过度增生,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与生理状态下的增生以及炎症和修复时的增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②肿瘤组织的生长与机体不协调,往往不受机体的正常调控,具有相对的自主性。 ③肿瘤组织生长旺盛,即使在致瘤因素去除以后,仍具有无限制性生长的能力。 由于肿瘤由不同的瘤细胞克隆所组成,使得恶性肿瘤在核型、DNA含量、细胞表面抗原/受体/标志物、组织结构、细胞功能、对治疗的反应以及生物学行为上等很多方面均具有异质性(heterogeneity),这种异质性不仅表现在不同肿瘤或不同个体的同一类型肿瘤内,而且还可以表现在同一患者的同一种肿瘤内,例如肺小细胞癌内可以含有分化较好的鳞状细胞癌或腺癌成分,双相型滑膜肉瘤中可见到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种成分,癌肉瘤中同时含有癌和肉瘤两种成分等。 二、肿瘤的发展阶段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演变过程,当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和凋亡等基因发生突变、缺失或扩增时,将导致基因表达调控失常,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转化为瘤细胞。在恶性肿瘤形成之前,局部组织出现的形态改变,称为先兆或前躯,通常包括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前者是组织学概念,后者是临床概念。随着疾病的发展,有些癌前病变会进展为上皮内瘤变,最终发展成具有侵袭和转移能力的浸润癌。 肿瘤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①癌前病变指凡有可能发展为癌的病变,常见的癌前病变包括粘膜白斑、慢性萎缩性胃炎、乳腺纤维囊性病、结肠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病、结节性肝硬化和未降睾丸等。②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N〕以往称为异型增生(dysplasia)、不典型性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或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工作小组采用了上皮内瘤变这一术语,用来表示上皮浸润前的肿瘤性改变。上皮内瘤变包括结构上和细胞学上两方面的异常。结构异常是指上皮排列紊乱和正常的细胞极性丧失,细胞异常是指增生的细胞具有异型性,表现为细胞核不规则,深染,核浆比增大,核分裂象增多,并不限于基底层。需要说明的是,习惯上所说的“非典型”(atypia)并不完全等同于上皮内瘤变,细胞的非典型可以是反应性/修复性改变,也可以是肿瘤性改变,而“异型增生”可以看作是上皮内瘤变的同义词,但异型增生侧重于形态学改变,而上皮内瘤变则强调肿瘤的演进过程。以往的异型增生一般分成轻、中、重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病理学之肿瘤概念及形态结构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病理学之肿瘤概念及形态结构 病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帮助大家梳理病理学知识-肿瘤概念及形态结构。 肿瘤概念: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长期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掉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 (一)肿瘤的肉眼观形态 肉眼观,肿瘤的形态多种多样,并可在一程度上反映肿瘤的良恶性。 1.肿瘤的数目和大小 肿瘤的大小不一,通常一个,有时可为多个。小者极小甚至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大者很大,可重达数公斤乃至数十公斤。一般说,肿瘤的大小与肿瘤的性质(良、恶性)、生长时间和发生部位有一定的关系。生长于体表或大的体腔(如腹腔)内的肿瘤有时可长得很大;生长于狭小腔道(如颅腔,椎管)内的肿瘤则一般较小。大的肿瘤通常生长缓慢,生长时间较长,且多为良性。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短期内即可带来不良后果,故一般长得很大。

2.肿瘤的形状 肿瘤的形状有乳头状、菜花状、绒毛状、蕈状、息肉状、结节状、分叶状、浸润性包块状、弥漫性肥厚状、溃疡状和囊状等。肿瘤形状上的差异一般与其发生部位、组织来源、生长方式和肿瘤的良恶性质密切相关。 3.肿瘤的颜色 一般肿瘤的切面多呈灰白或灰红色,但可因其含血量的多寡、有无变性、坏死、出血,以及是否含有色素等而呈现各种不同的色调。 4.肿瘤的硬度 肿瘤一般较其来源组织的硬度增大,其硬度与肿瘤的种类、瘤实质与间质的比例以及有无变性坏死等有关。 (二)肿瘤的组织结构 1.肿瘤的实质:是肿瘤细胞的总称,是肿瘤的主要成分。肿瘤的生物学特点以及每种肿瘤的特殊性都是由肿瘤的实质决定的。通常根据肿瘤的实质形态来识别各种肿瘤的组织来源,进行肿瘤的分类、命名和组织学诊断;并根据其分化成熟程度和异型大小来确定肿瘤的良恶性。 2.肿瘤的间质:成分不具特异性,起着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的作

寄生虫与人体肿瘤

寄生虫与人体肿瘤 一、肿瘤概念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肿瘤细胞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它生长旺盛,常呈持续性生长。 癌的英文(cancer)名字,汉译意为"螃蟹"。这就是说"癌"是一种无限制地向外周扩散、浸润。癌症是一组疾病,其特征为异常细胞的失控生长,并由原发部位向其它部位播散,这种播散如无法控制,将侵犯要害器官和引起衰竭,最后导致死亡。 人类发现肿瘤已有3000年以上历史。不仅人类患肿瘤,动、植物也有肿瘤(关于植物肿瘤见本站相关栏目)。直到19世纪应用显微镜后,才建立了目前肿瘤学的框架。20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基础理论研究与新技术的应用,肿瘤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尽管恶性肿瘤已成为人类致死的第1或第2位原因,但肿瘤学的进展已使肿瘤患者的1/3有根治希望。 二、肿瘤分类与命名 根据肿瘤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成两大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叫"癌",来源于间叶组织(包括结缔组织和肌肉)的恶性肿瘤叫"肉瘤"。通常所讲的"癌症"指的是所有的恶性肿瘤,包括"癌"与"肉瘤"等。恶性肿瘤是当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癌症与心脑血管疾病和意外事故一起,构成当今世界所有国家三大死亡原因。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卫生部门都把攻克癌症列为一项首要任务。 良性肿瘤如:子宫肌瘤、乳房瘤 恶性肿瘤癌(来源于上皮组织)如:宫颈癌;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如:骨肉瘤;其它如:神经母细胞瘤、精原细胞瘤、白血病 三、病因 引起肿瘤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涉及到外界因素如化学致癌物质、电离辐射、病毒等多种多样的环境致癌因素,又与机体细胞的DNA改变、遗传特性、免疫功能、激素水平的变化等密切相关。恶性肿瘤是体内外两方面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是多原因、多阶段与多次突变所引起的一大类疾病。本章内容仅限于体外环境致癌因素。 可能引起人类肿瘤的致癌因素非常多。据流行病学家的估计,70%~80%的人类肿瘤与环境致癌因素直接或间接有关。 人体肿瘤的发生过程复杂而又漫长,一般将整个变化过程分为:启动(initiation)、促进(Promotion)和演进(Progression)三个阶段。三者各有本身的特点,又互相连续逐渐过渡,有一定程度的重叠,没有很截然分明的界限。各种致癌物质影响肿瘤发生的强弱程度差异很大,就它们在致癌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可以分为启动剂和促进剂、完全致癌物和不完全致癌物。启动剂是指某些化学、物理或生物因子,它们可以直接改变细胞遗传物质DNA的成分或结构,一般一次接触即可完成,其作用似无明确的阈剂量,启动剂引起的细胞改变一般是不可逆的。促进剂本身不能诱发肿瘤,只有在启动剂作用后再以促进剂反复作用,方可促使肿瘤发生。促癌物的种类也很多,如某些激素、药物、6豆油、佛波醇酯(tetradecanoylphorbolacetate,TPA)等。安徽济民肿瘤医院https://www.doczj.com/doc/fd19254070.html,刘教授介绍有的促癌物只对诱发某种肿瘤起促进作用,而对另一种肿瘤的发生不起作用,例如糖精可促进膀胱癌的发生,但对诱发肝癌不起促进作用;苯巴比妥促进肝癌的发生,但不影响膀跳癌的发生。有些致癌物的作用很强,兼具启动和促进两种作用,单独作用即可致癌,称为完全致癌物,如多环芳香烃、芳香胺、亚硝胺、致癌病毒等;另一些物质作用较弱,只能起到启动或促进作用,称为不完全致癌物。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重点

脑死亡:指全脑的功能不可逆性的停止。判断:瞳孔散大或固定;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脑昏迷;脑神经反射消失;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停止。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适应:细胞和组织在内、外环境中,对于有害因子的持续性作用做出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肥大:实质细胞的体积增大所致的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生理性和病理性)。 增生: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所致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所致的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的过程。(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 如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骨组织化生。化生原是机体对不利环境和有害因素损伤的一种适应性改变,一方面增强了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另一方面却丧失了原来组织的固有功能。同时,化生还可能成为肿瘤发生的基础。 变性:是指细胞受损后代谢障碍导致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又称细胞内外的物质蓄积。 细胞肿胀:即细胞内水和钠离子的过多积聚,见于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脂肪变:实质细胞内脂肪的异常蓄积称为脂肪变。多见于肝、心、肾等器官,主要由缺氧、感染、中毒、营养障碍引起。 细胞死亡: 细胞因受严重损伤而累及胞核时,出现代谢停止,结构破坏和功能丧失等不可逆性变化。包括坏死和凋亡。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主要标志表现为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分为凝固性坏死(心、肾、脾、肝),液化性坏死(脑,胰腺),干酪样坏死(结核病),脂肪坏死(急性胰腺炎),纤维蛋白样坏死,坏疽。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包裹与钙化。 坏疽:指大块组织凝固性坏死并伴有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好发部位四肢、体表,全身中毒症状轻)、湿性(肺、肠、子宫、胆囊,重)、气性三种(深部肌组织,重)。 凋亡:是指机体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或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通过特定的基因及其产物的调控而发生的程序性细胞死亡。 第三章修复 修复: 机体对受损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再生:损伤细胞周围的正常细胞分裂增殖,以补充、替代坏死细胞的过程。再生能力:不稳定细胞(表皮,呼吸道、消化道粘膜上皮,淋巴及造血细胞)>稳定细胞(肝、胰、涎腺、内分泌腺、汗腺、皮脂腺,肾小管上皮、间叶细胞、平滑肌细胞)>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横纹肌细胞及心肌细胞) 肉芽组织:由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的结缔组织,并伴有炎症细胞浸润。 糜烂:发生于皮肤或黏膜组织的坏死,分离排出后遗留的表浅缺损。深达皮下或黏膜下者称为溃疡。 空洞:肾、肺等实质器官的坏死组织液化经自然管道排出后遗留的缺损。 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异物、血栓的过程,亦称为纤维化。 瘢痕组织:是肉芽组织经改建后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瘢痕对机体的影响:利:填补并连接伤口或缺损,保持器官的坚固性。不利:瘢痕收缩,引起器官活动受限或梗阻;瘢痕性粘连;瘢痕组织增生过度,可形成瘢痕疙瘩。 创伤愈合: 是指机体局部组织遭受创伤后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它的基础包括细胞再生和纤维性修复。类型:一期愈合、二期愈合、痂下愈合。影响因素:全身因素为年龄和营养,局部因素为感染与异物、局部血液循环、神经支配和电离辐射。 第四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含血量增多。分为动脉性充血(主动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 淤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这是一被动过程,是由于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而引起的,通常称淤血。分为: 全身性淤血(心力衰竭),局部性淤血(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或压力升高)后果:水肿和出血,实质细胞萎缩、变性或坏死,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和器官淤血性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