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2019版

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2019版

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2019版
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2019版

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

二零一九年十二月

目录

1 前言 (6)

1.1 总体思路和目标 (6)

1.1.1 总体推进思路 (6)

1.1.2 总体目标 (6)

2 柱上开关一二次成套技术方案 (7)

2.1 一二次成套总体要求 (7)

2.2 一二次成套功能要求 (8)

2.2.1 分段/联络断路器成套功能要求 (8)

2.2.2 分段/联络负荷开关成套功能要求 (9)

2.2.3 分界断路器成套功能要求 (11)

2.2.4 分界负荷开关成套功能要求 (11)

2.3 一二次成套技术要求 (12)

2.3.1 总体结构要求 (12)

2.3.2 分段/联络断路器成套技术要求 (13)

2.3.3 分段/联络负荷开关成套技术要求 (13)

2.3.4 分界断路器成套技术要求 (14)

2.3.5 分界负荷开关成套技术要求 (14)

2.3.6 自动化部件技术要求 (15)

2.3.6.2 电压/电流互感器(传感器)技术要求 (15)

2.3.6.3 控制单元技术要求 (18)

2.3.7 通信及接口要求 (19)

2.4 抗凝露方案 (20)

2.4.1 凝露问题分析 (20)

2.4.2 柱上开关抗凝露方案 (21)

2.4.3 环网柜抗凝露方案 (21)

2.3.4 控制电缆及插头抗凝露方案 (21)

2.3.5 控制单元抗凝露方案 (22)

2.5 行程开关改进方案 (22)

2.5.1 产生遥信抖动的原因分析 (22)

2.5.2 解决方案 (23)

3 环网柜一二次成套技术方案 (23)

3.1 一二次成套化方案 (23)

3.2 一二次成套技术要求 (24)

3.2.1 开关柜典型分类和组成 (24)

3.2.2 成套设备应用技术要求 (25)

3.2.2.1 成套设备整体要求 (25)

3.2.2.2 抗凝露要求 (26)

3.2.3 开关柜技术要求 (26)

3.2.4 互感器及DTU技术要求 (28)

3.2.4.1 互感器技术要求 (28)

3.2.4.2 控制单元技术要求 (29)

3.2.5 接口要求 (31)

3.2.5.1 操作电源的配置 (31)

3.2.5.2 电缆及接线端子 (31)

3.2.6 通信 (32)

4 环网柜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 (32)

4.1 一二次融合方案 (32)

4.2 一二次融合技术要求 (33)

4.2.1 开关柜典型分类和组成 (33)

4.2.2 一二次融合设备应用技术要求 (34)

4.2.2.1 一二次融合设备整体要求 (34)

4.2.2.2 抗凝露要求 (36)

4.2.3 开关柜技术要求 (37)

4.2.4 互感器(传感器)及DTU技术要求 (39)

4.2.4.1 互感器(传感器)技术要求 (39)

4.2.4.3 控制单元技术要求 (40)

4.2.5 接口要求 (41)

4.2.5.1 操作电源的配置 (41)

4.2.5.2 电缆及接线端子 (41)

4.2.6 通信 (42)

4 配电线损采集模块技术要求 (42)

4.1 总体要求 (42)

4.1.1 用于箱式F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42)

4.1.2 用于罩式F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43)

4.1.3 用于一二次成套化方案D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43)

4.1.4 用于一二次融合方案D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 (43)

4.2 规格要求 (43)

4.2.1 准确度等级 (43)

4.2.2 参比电压 (43)

4.2.3 参比电流 (44)

4.2.4 标准的参比频率 (44)

4.2.5 配电线损采集模块常数 (44)

4.3 接口及结构要求 (44)

4.3.1 脉冲输出 (44)

4.3.2 RS232/RS485通信接口 (45)

4.3.3 电源及功耗要求 (45)

4.3.4 结构及接口定义 (46)

5 投标及检测要求 (49)

5.1 投标检测资质要求 (49)

5.2 供应商投标资格要求 (50)

5.3 供货设备与入网专业检测样机元器件一致性要求 (50)

附录A 接插件电气管脚定义(柱上开关一二次成套设备) (50)

附表A.1 柱上开关26芯航空插件管脚电气定义 (50)

附表A.2 FTU电源/电压航空插头引脚定义 (52)

附表A.3 FTU电流输入接口引脚定义 (52)

附表A.4 FTU控制信号航空插头引脚定义(配弹簧机构开关) (53)

附表A.5 FTU控制信号航空插头引脚定义(配永磁开关) (53)

附表A.6 FTU控制信号航空插头引脚定义(配电磁机构开关VSP5) (53)

附表A.7 适用于箱式FTU的配电线损采集模块接口定义 (54)

附录B 接插件电气管脚定义(环网柜一二次成套设备) (55)

附表B.1 DTU工作电源航空插头引脚定义 (55)

附表B.2 DTU电压输入端子定义 (55)

附表B.3 DTU电流输入与控制信号端子定义 (56)

附表B.4 DTU配电线损采集模块接口定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C 接插件电气管脚定义(环网柜一二次融合设备)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C.1 间隔单元33芯矩形连接器端子和对应引线信号定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C.2 间隔单元脉冲输出端子定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C.3 间隔单元通讯输出端口定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C.4 间隔单元维护端口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C.5 公共单元电源端口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C.6 公共单元RS485接口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C.7 公共单元遥信接口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C.8 电源电压总线PT控制柜二次室端子定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C.9 电源电压总线间隔柜二次室侧端子定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C.10 电流传感器航插接口定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C.11 公共单元柜端子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C.12 以太网通讯线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前言

1.1 总体思路和目标 

1.1.1 总体推进思路 

通过提高配电一、二次设备的标准化、集成化水平,提升配电设备运行水平、运维质量与效率,满足线损管理的技术要求,服务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 

为了稳妥推进一、二次融合技术,协调传统成熟技术的可靠性与新技术不确定性之间矛盾,本技术方案分两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为配电设备的一二次成套阶段,主要工作为将常规电磁式互感器(零序电压除外)与一次本体设备组合,并采用标准化航空插接头与终端设备进行测量、计量、控制信息交互,实现一二次成套设备招标采购与检测。第二阶段为配电设备的一二次融合阶段,结合一次设备标准化设计工作同步开展,主要工作为将一次本体设备、高精度传感器与二次终端设备融合,实现“可靠性、小型化、平台化、通用性、经济性”目标。 

1.1.2 总体目标 

(1)一二次成套阶段方案(第一阶段) 该阶段目标为实现一二次设备接口标准化和成套化招标采购与检测,满足线损采集、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单相接地故障检测的要求。 

(2)一二次融合阶段方案(第二阶段) 

该阶段与一次设备标准化工作同步推进,目标为实现一二次设备高度融合,满足分段线损管理、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单相接地故障检测、装置级互换、工厂化维修、即插即用及自动化检测的要求,解决成套设备绝缘配合、电磁兼容、寿命匹配等问题。

根据第一阶段的应用情况,配电一二次设备采用一体化设计理念,终端产品设计遵循小型化、标准化、即插即用的原则,满足不同厂家装置互换的要求。 

2柱上开关一二次成套技术方案

2.1一二次成套总体要求 

a)柱上开关一二次成套设备按应用功能可分为分段负荷

开关成套、分段断路器成套、分界负荷开关成套及分

界断路器成套四种。 

b)分段负荷开关成套主要用于主干线分段/联络位置,实

现主干线故障就地自动隔离功能,支持电压时间型逻

辑。 

c)分段断路器成套主要用于满足级差要求,可直接切除

故障的主干线、大分支环节,具备重合闸功能。 d)分界负荷开关及分界断路器主要实现用户末端支线故

障就地隔离或切除功能。 

e)柱上开关成套设备具备自适应综合型就地馈线自动化功能,不依赖主站和通信,通过短路/接地故障检测技术、无压分闸、故障路径自适应延时来电合闸等控制逻辑,自适应多分支多联络配电网架,实现单相接地故障的就地选线、区段定位与隔离;配合变电站出线开关一次合闸,实现永久性短路故障的区段定位和瞬时性故障供电恢复;配合变电站出线开关二次合闸,实现永久性故障的就地自动隔离和故障上游区域供电恢复。 

f)开关本体、控制单元、电压互感器之间采用军品级航空接插件通过户外型全绝缘电缆连接,接口定义见附录。 

g)开关本体应满足国家电网公司相关标准要求,控制单元应满足Q/GDW-514《配电自动化终端子站功能规范》及《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规范》相关要求,成套设备满足国家电网公司《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实施应用技术方案》相关要求。 

2.2 一二次成套功能要求 

2.2.1 分段/联络断路器成套功能要求 

a)一二次成套装置由开关本体、控制单元、电源PT、连接电缆等构成。 

b)开关本体应内置高精度、宽范围的电流互感器和零序电压传感器,应提供Ia、Ib、Ic、I0(保护及测量合一)电流信号和零序电压U0信号,满足故障检测、测量、线损采集等功能要求。 

c)开关外置2台电磁式PT安装在开关两侧;电磁式PT应采用双绕组,为成套设备提供工作电源和线路电压信号。 

d)具备采集三相电流、零序电流、2个线电压、零序电压的能力,满足计算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频率和线损采集的功能。 

e)具备相间故障处理和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处理功能,可直接跳闸切除故障,具备自动重合闸功能,重合次数及时间可调。 

2.2.2 分段/联络负荷开关成套功能要求 

a)一二次成套装置由开关本体、控制单元、电源PT、连接电缆等构成。 

b)开关本体应内置高精度、宽范围的电流互感器和零序电压传感器,应提供Ia、Ib、Ic、I0(保护及测量合一)电流信号和零序电压U0信号,满足故障检测、测量、线损采集等功能要求。 

c)开关外置2台电磁式PT安装在开关两侧;电磁式PT

应采用双绕组,为成套设备提供工作电源和线路电压信号。 

d)成套设备具备“来电合闸、失压分闸”功能,满足与变电站出线断路器配合完成主干线路故障就地隔离的就地馈线自动化功能,具备非遮断保护功能确保负荷开关不分断大电流。 

e)具备采集三相电流、零序电流、2个线电压、零序电压的能力,满足计算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频率和线损采集的功能。 

f)具备正向闭锁合闸功能,若开关合闸之后在设定时间内失压,则自动分闸并闭锁合闸,正向送电开关不关合。 

g)具备反向闭锁合闸功能,若开关合闸之前在设定时间内掉电或出现瞬时残压,则反向闭锁合闸,反向送电开关不关合。 

h)具备接地故障隔离功能,若首端开关合闸之后在设定时间内出现零序电压从无到有的突变,则自动分闸并闭锁合闸,正向送电开关不关合。 

i)具备接地故障就地切除选线功能,若开关负荷侧存在接地故障,延时跳闸,直接选出接地故障线路。 j)具备分段/联络模式就地可选拨码,在联络模式下具备

自动转供电功能。 

k)具备集中控制模式和就地重合模式(自适应综合型、电压时间型、电压电流时间型)选择开关,选择开关遥信状态可主动上报主站。 

2.2.3 分界断路器成套功能要求 

a)分界断路器由开关本体、控制单元、电源PT、连接电缆几部分组成。 

b)开关本体应内置高精度、宽范围的电流互感器和零序电压传感器,应提供Ia、Ib、Ic、I0(保护及测量合一)电流信号和零序电压U0信号。配置1台电磁式PT安装在电源侧;为成套设备提供工作电源和线路电压信号。 

c)具备相间故障处理和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处理功能,可直接跳闸切除用户侧相间短路故障和接地故障,具备3次重合闸功能。 

2.2.4 分界负荷开关成套功能要求 

a)分界负荷开关由开关本体、控制单元、电源PT、连接电缆等组成。 

b)开关本体应内置高精度、宽范围的电流互感器和零序电压传感器,应提供Ia、Ib、Ic、I0(保护及测量合一)电流信号和零序电压U0信号。配置1台电磁式PT

安装在电源侧;为成套设备提供工作电源和线路电压信号。 

c)具备自动隔离用户侧相间短路故障、自动切除用户侧接地故障,满足非遮断电流闭锁应用要求。 2.3 一二次成套技术要求 

2.3.1总体结构要求 

a)开关本体应采用防凝露免维护设计,开关本体和操作机构都应采用全绝缘、全密封的结构。共箱式开关整体满足IP防护等级不低于IP67;支柱式开关整体满足IP防护等级不低于IP65。 

b)箱体上应有位于在地面易观察的、明显的分、合闸位置指示器,并采用反光材料,指示器与操作机构可靠连接,指示动作应可靠。 

c)外壳应能良好地接地并能承受运行中出现的正常和瞬时压力。接地外壳上应装有导电性良好,直径不小于12mm的防锈接地螺钉,接地点应标有接地符号。 d)壳体上应设置防止内部电弧故障的泄压装置。壳体应设置必要的搬运把手,避免拽拉出线套管。 

e)供起吊用的吊环位置,应使悬吊中的开关设备保持水平,吊链与任何部件之间不得有摩擦接触,避免在吊装过程中划伤箱体表面喷涂层。 

f)铭牌能耐风雨、耐腐蚀、保证使用过程中清晰可见,铭牌内容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g)外壳应采用不锈钢板或优质碳钢材料使用冲压成型技术制造,应有明显的厂家标识。 

2.3.2 分段/联络断路器成套技术要求 

a)开关操作机构应内置于封闭箱内,应能够进行电动或手动储能合闸、分闸操作。 

b)开关额定短路开断电流为20kA,额定电流不小于630A。 c)成套设备应能快速切除故障,故障切除时间不大于100ms。 

d)在85%~110%额定操作电压范围内应能可靠合闸;在65%~110%额定操作电压的范围内应能可靠分闸;电压低于30%额定操作电压不应脱扣。 

2.3.3 分段/联络负荷开关成套技术要求 

a)开关应满足联络开关的安全隔离要求。采用真空灭弧方式的产品须采用内置隔离刀闸设计,隔离刀闸与灭弧室串联异步联动,互为闭锁,隔离刀闸先于灭弧室触头合闸,后于灭弧室触头分闸,关合时间差控制在15-40ms,隔离断口≥25mm;采用SF6灭弧方式的产品,其断口距离应满足≥35mm要求。 

b)开关操作机构内置于封闭气箱内。 

c)操作机构采用电磁机构时,具备“来电合闸,失压分闸”功能,可手动/电动操作;额定操作电压为AC220V,在低于65V需保障可靠分闸,高于160V需可靠合闸。 d)操作机构采用弹簧机构时,配合控制器实现“来电合闸,失压分闸”功能,可手动/电动操作;额定操作电压DC24V。 

2.3.4 分界断路器成套技术要求 

a)开关操作机构应内置于封闭箱内,应能够进行电动和手动储能合闸、分闸操作。 

b)开关额定短路开断电流为20kA,额定电流不小于630A。 c)成套设备应能快速切除故障,故障切除时间不大于100ms。 

d)在85%~110%额定操作电压范围内应能可靠合闸;在65%~110%额定操作电压的范围内应能可靠分闸;电压低于30%额定操作电压不应脱扣。 

2.3.5 分界负荷开关成套技术要求 

a)开关应满足联络开关的安全隔离要求。采用真空灭弧方式的产品须采用内置隔离刀闸设计,隔离刀闸与灭弧室串联异步联动,互为闭锁,隔离刀闸先于灭弧室触头合闸,后于灭弧室触头分闸,关合时间差控制在15-40ms,隔离断口≥25mm;采用SF6灭弧方式的产品,

其断口距离应满足≥35mm要求。 

b)开关弹簧操作机构采用手动储能、合闸,电动分闸;

在65%~110%额定操作电压的范围内应能可靠分闸;电

压低于30%额定操作电压不应脱扣。 

c)开关操作机构分闸功耗不大于240W/100ms。 

2.3.6 自动化部件技术要求 

2.3.6.2 电压/电流互感器(传感器)技术要求 电磁式电压、电流互感器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已有成熟应用经验,但用于相电压、电流测量(或计量)的小信号电压/电流传感器在我国配网中尚未有成功运行经验。为了稳妥推进该技术的应用,本技术方案分两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中相电流、零序电流、线电压信号的采集采用电磁式互感器,而零序电压的采集采用电压传感器;第二阶段均采用电压/电流传感器实现电压/电流信号采集。 

在零序电压信号采集的应用方面,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使用电子式电压传感器,其原因是缺少合适的方式对小电流接地系统的零序电压进行采集,用来进行单相接地故障的检测和保护(如果不使用零序电压,接地故障保护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且准确度较低),且由于产品采用的普通电气元件均经过长期验证,只要在抗干扰及精度要求上满足要求,基本可以满足可靠性要求。 

日本不使用三相五柱式电压互感器采集零序电压的原因是不能通过测线路的绝缘电阻或者耐压试验,来进行一次侧线路的绝缘诊断和故障点查找。 

日本不使用电阻分压电压传感器的原因包括:1)会在系统中产生杂散电流,系统中使用多时,会引起接地故障保护的误判;2)内置于设备中时,会造成设备的对地绝缘阻抗降低;3)电阻是发热元件,容易热累积造成不可逆的时漂和温漂,长期使用可能造成包覆电阻的绝缘材料劣化;4)受外界影响大,精度难以保证。 

日本使用电容分压式传感器的原因包括:1)陶瓷电容技术相对成熟,自身出现故障的几率较小;2)即使出现故障,对系统及设备本身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3)与线路对地本身的容性特性一致,不影响单相接地故障的判断。 

本方案使用基于电容分压的电子式电压传感器的原因如下:1)日本在1990年已经将电容分压式电压传感器列入国家标准(JISC4609),说明电容分压式传感器成熟可靠;2)原理上可以采用隔离的方式,将高压侧和低压侧隔离开来(原理参见JISC4609),避免故障时,高压窜入控制终端,造成终端故障;4)具体应用时,要求采取避免故障时造成高电压进入终端设备的措施;5)电容分压的传感器带负载能力、抗干扰能力比较强;6)国外(特别是日本)、国内已有大量应用(许继有1万余台,平高有5000余台)业绩,实际使用证明效果良好。 

1)电压传感器 

电压传感器应满足GB20840.7-2007电子式电压互感器要求,其中重要参数如下表: 

表2-3零序电压传感器参数

 

2)电流互感器 

 

3)电磁式电压互感器 

满足 GB1207电压互感器标准要求,其中重要参数如下表: 

表3-3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参数

2.3.6.3 控制单元技术要求 

(1)线损采集功能要求(配套用户末端分界开关除外) FTU采用配电线损采集模块实现线损采集功能,包括: a)正反向有功电量计算和四象限无功电量计算及功率因数计算。 

b)电能量数据冻结功能:包括日冻结数据,功率方向改变时的冻结数据。 

c)有功电量计算为0.5S级精度,无功电量计算为2级,功率因数分辨率0.01。 

(2)测量功能要求 

采集三相电流、线电压、频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零序电流和零序电压。 

(3)保护功能要求 

a)应满足Q/GDW-514《配电自动化终端子站功能规范》及

《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规范》相关要求。 

b)分段/联络断路器、分界断路器具备相间故障检测及跳闸功能、相间故障信息上传功能。 

c)分段/联络断路器、分界断路器、分界负荷开关具备进出线接地故障的检测及跳闸功能;具备故障录波与通信上传功能,接地故障录波每周波80点以上。 (4)测量/计量/保护精度要求 

a)保护、测量、计量电压:外置PT线电压额定输入为100V,测量精度≤0.5%; 

b)保护、测量、计量电流:三相额定输入为1A或5A;保护≤3%;测量精度为0.5级; 

c)零序电流:20A/1A;测量精度≤0.5%; 

d)零序电压:6.5V/3;测量精度3P; 

e)电能量:有功电量计算精度:0.5S级;无功电量计算精度:2级。 

(5)功耗要求 

“三遥”FTU、“二遥”动作型FTU整机功耗不大于35VA(含配电线损采集模块,不含通信模块、后备电源)。 2.3.7 通信及接口要求 

(1)通信要求 

配电终端应同时具备光纤、无线通信接口,通信接口要

求应满足Q/GDW-514《配电自动化终端子站功能规范》及《配电自动化终端技术规范》相关要求。 

(2)接口要求 

柱上开关与FTU的接口配置如下: 

1)柱上开关侧 

采用1个26芯航空插头从开关本体引出零序电压、电流及控制信号,接入到FTU的航空插头。航空插头引脚定义见附表A.1。 

采用2根电缆提供供电电源、线电压信号(采用电磁式PT取电)。 

2)FTU

FTU的航空插头接口包括:供电电源及线电压输入接口(6芯,1个)、电流输入接口(6芯防开路,1个)、控制信号与零序电压接口(14芯,1个)、以太网接口(1个,备用)。航空插头引脚定义见附录A。 

与开关本体相连的电缆在FTU侧分别连接到电流输入、控制信号航空插头;与PT电源相连的电缆在FTU侧连接到供电电源和电压信号航空插头。 

2.4 抗凝露方案 

2.4.1 凝露问题分析 

凝露产生的机理在于环境低于露点温度下,大湿度空气在有温差区器件上液化。所以解决凝露问题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通过全密封措施彻底隔绝大湿度空气。温差的形成

游一民配电开关设备一、二次融合发展必要性研讨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题目是一次和二次设备的融合发展。一二次设备融合一直在提,融合一二次设备应该就是接口的概念,接口一个就是互感器的设计和优化,中压开关设备的新型电流互感器。 第一,互感器。由于我们以前都是用的传统电流互感器,都是针对电池式保护的设计,因此输入电流和功率比较大,局统计包括126千伏的GIS以下电压等级的产品,电流互感器都是为5A和30VA。实际上我们现在用的,不论是智能变电站,还是现有的变电站,一般我们现在都采用的是V机保护。这是202的例子,这个就是5A的互感器,两个测量的,三个保护的,这个大概是1A互感器大概的体积,我们是否还需要用5A的互感器还是用1A 的互感器,这就是两个比较。这个是1A的互感器,这个是电子式互感器,现在大家知道由于我们现在电子式互感器,由于我们在应用过程中出了一些问题,暂时现在国网公司电子互感器用量慢慢降下来了,还是用传统互感器,我们传统互感器是不是依然用5A来做,我们现在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从现在这个情况看,我们根本不需要用5A的电流互感器,最大我们用到1A就够了。这个是南网公司的技术规范,我和西高院的田老师一起讨论的时候,他们提出来这个,现在所有11万以上的用1A的,可选用与当前相匹配的二次电流值。据工程部的了解,现在5A的电流互感器还是比较大的。我们的保护现在大概不到1个伏安,我们现在要求一般厂家给我们30个伏安,30个伏安是什么概念?就是很大的体积,很大的铜的导线,由于我们二次的进步,我们可以给一次带来很多的优化,以及它的成本的降低。 从南网的情况看,标准定到1A,这应该说是一个进步,但是我认为这还仅仅是一个往前的进步,没有往前跨一步,没有一个突破,什么概念呢?我们现在真正需要的电流是多大呢,一般我们现在保护内部,一般它是把5A降到0.1或者0.2A,然后变成电压输出,为什么我们只停留在我们原来标准规定的,因为我们现在5A和1A还是我们传统标准规定的一个值,我们为什么还要受这个框框的限制呢,为什么不能突破这个框框呢?这就需要我们现在一次和二次的厂家坐下来共同研究,尤其是我们现在具有一次和具有二次,共同具有两部分的厂家来研究这个问题,需要对这个标准进行一个改善,因为我们原来的标准就是5A和1A,没有再往下,0.5、0.3A够不够?我们标准应该做一些改进,这个是我要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中压开关的电流互感器。由于中压开关,我们现在希望有一个集成性,中压的发展越来越简单化,低压把保护和互感器全部集成在断路器上,我们从开关出现就用不着那么大的航空插头出现,我们可以用数据线,这样的话我们需要把电流互感器放到断路器上,这样就需要它的体积小,体积小我们有几种模式。第一我们用电子互感器,还有一种模式,不一定要用5A和1A,电子互感器因为它的可靠性的问题,我们现在用量在限制,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能不能用小电流输出,比如像0.2A输出功率比较小,我了解到中压的保护,一般它需要的伏安数在0.3伏安以下,我们这个,比如说1个伏安,包括线路的压降,是不是伏安

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

超融合架构解决方案技术建议书超融合一体机&超融合操作系统

目录 1 传统IT 架构面临的问题............................. 业务与架构紧耦合........................... 传统架构制约东西向流量....................... 网络设备的硬件规格限制业务系统规模................. 不能适应大规模租户部署....................... 传统安全部署模式的限制....................... 2 项目概述 ................................... 建设原则.............................. 建设关键需求............................ 建设组件及建设模式......................... 3 深信服超融合架构解决方案概述 .......................... 超融合架构层............................ 服务器虚拟化(aSV)....................... 网络虚拟化(aNET)........................ 存储虚拟化(aSAN)........................ 网络功能虚拟化(NFV)....................... 多业务模板层............................ 虚拟化管理平台.......................... 服务器虚拟化管理模块....................... 网络虚拟化管理模块......................... 存储虚拟化管理模块......................... 深信服超融合架构方案价值和优势总结................. 深信服超融合架构价值....................... 深信服超融合架构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研究方案

泾源县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研究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面对全新的战略目标与任务,教育部采取“试点先行、有序推动、科学管理”的策略,于2012年年初启动了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经过教育部组织专家审定我县申报方案后最终于2012年12月确定我县为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试点课题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间信息化协作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探索》,为了顺利完成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根据泾源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方案要求,特制定本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1.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方法和规律。 2.建构信息技术及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 3.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4.提高教师熟练开发课程资源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网络信息化环境下的成长,培养一批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融合方式的研究。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研究。 3.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式学习方式的研究。 4.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融合研究、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 5.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利用网络人人通空间和教研互动平台进行网络研修的方法和途径。 三、研究原则 1.方向性原则。通过研究,促进教育教学模式转变,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发展。 2.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要有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实效性,避免空谈。 3.求实性原则。通过课题研究,总结经验,逐渐完善。 4.指导性原则。以课题研究,确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主导方向,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主要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 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www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诵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 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如:可以链接到与《景泰蓝的制作》写作顺序相似的《活板》一课的课件,提供了有关景泰蓝、中国文化及中国工艺的网站,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景泰蓝鉴赏方法等。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

一二次融合成套环网箱

一二次融合成套环网箱1、产品介绍 产品背景 国网公司为贯彻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相关文件精神,落实国网公司党组工作部署,解决配电网规模化建设改造中增量设备配电自动化覆盖以及一二次设备不匹配 的问题,同时实现线损“四分”(分区、分压、分元件、分台区)同期管理目标,扎实推进10(20/6)千伏同期分线线损管理,不断提高线损管理精益化水平,提升国网公司经营效益,提出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 产品特点 环境适应能力强 ——全工业级设计,严酷等级达到户外Ⅳ级 ——良好的电磁兼容设计,内部测试满足IV级要求; ——现场安装、调试方便; ——后期维护方便、费用少,提供远程维护。 功能丰富、性能卓越 ——多种通讯口,双以太网、4串口、支持光纤、无线路由通信; ——支持目前流行规约,GB101、GB104、CDT、MODBUS等; ——支持通信对时,≦5S,守时精度≦2S/天;

——支持国网通信数据加密(168号文); ——控制4路、6路、8路开关设备,及隔离开关和接地刀闸; ——支持环境温度湿度监控; ——具备谐波分析功能;支持“三遥”功能、模拟量精度达到0.2/0.5级;——具备多种保护功能,短路过流、单相接地; ——80点故障录波和故障报文上传; ——支持多种电压/功率操作电源,电池活化; ——支持电磁互感器或电子式互感器接入; 2、典型设计 1、一二次融合成套环网箱由环进环出单元、馈线单元、母线设备(TV)单元、集中式DTU单元、外箱体、连接电缆等构成。 2、所有环进环出单元、馈线单元的电源、电流、遥信、遥控等回路采用标准化接口设计,通过二次航空插头汇总于DTU单元的航插室;母线设备单元的电源、电压等回路通过二次航空插头汇总于DTU单元的航插室。 3、DTU单元柜与开关柜的连接采用电缆双端预制,设备支持热插拔,不同厂家航空插头可互换,可实现DTU单元柜、一次开关本体的整体可更换。 4、DTU实现三遥、计量、相间及接地故障处理、通信、二次供电等功能;计量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西平县第二初级中学 为进一步改善我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大应用平台和教育资源建设力度,构建信息化教育教学、教研、管理和应用环境,切实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提高教学和管理的质量与水平,使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工作顺利开展,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校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项目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全体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使全体师生在信息化中受益,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关注重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在此前提下实现学科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内容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形式、教法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生学法的融合。 二、具体目标: (一)更新、完善学校软硬件环境,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更新学校计算机教室、多功能会议室、多媒体教室(班班通),新建学校录播(直播)教室、数字实验室、音像电子图书阅览室、语音室、学校视频广播系统等。 更新教师办公用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 新建学校门户网站、丰富学校网站功能,更新学校电子图书馆藏书、建立学校教学资源库,创设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建立功能齐全的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学资源平台和教学资源库,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提升学校网络速度,使学校管理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无纸化。 开展全体教师微课程制作、PPT课件、白板应用等评比活动,将评选出的优质资源上传至学校教育资源库,同时将国内优秀教育资源补充进入学校资源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依托学校网站,班级、老师和学生建立网络学习、交流的空间,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网络无障碍交流,建设包括学校管理、教学教研、校园生活等应用服务的网络空间。 (二)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比传统教学更多的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可以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机智,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另一方面也使教师面临了更多的挑战,需要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即时性、可控制性,结合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因时而化,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准确把握教育时机和分寸。资源和技术作为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具有多种支持学习的工具作用(比如效能工具、认知工具、环境工具等等),因此教师要有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组织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进行实践体验,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习者掌握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体系的方法。 为了使教师具备上述能力,学校要做到: 狠抓培训,提高教师搜集、加工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依托校园网做好技术培训,让每位教师都能在网络环境下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做好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研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研和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远程培训学习点滴体会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一)”:教师抓住一年级的孩子爱玩且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及感性认识为主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大胆设计在一整套电脑游戏中。由第一关“比一比”“比比积木大小和面的多少”进入学习要点,初步形成对体积面积的感性认识;随后进入“找一找”,让孩子在配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中进行复习巩固;最后又设计“闯关”游戏及时反馈学习情况等。整堂课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进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将儿童熟知的“龟兔赛跑”动画片稍作修改后作为导入,让孩子们想一想“小蜗牛、小乌龟和小白兔都跑了500(注:分别为500毫米、500厘米、500米),为什么大家都说小白兔跑的最多,而小蜗牛跑的最少?”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原委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粗心的猪八戒”。通过师生互动,帮“猪八戒”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概念“活”起来。 3. 利用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 互联网特有的开放性,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申办奥运现场直播的收视率……通过覆盖面广泛、富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的数据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再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上完《年、月、日》的知识之后,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这时,教师大可不必按传统教学习惯,帮学生搜罗一大堆年历、日历甚至美工书籍之类资料。只需要指导孩子们“轻轻点击鼠标”,你会发现,几天后他们交上来的作品,页面之美观、内容之充实、想象之丰富都是那样的出乎你的预料。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 (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超融合云计算方案

超融合云计算方案(总2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目录 一. 总则 (4) 1.1 需求概述 (4) 1.2 建设目标 (7) 1.3 建设原则 (8) 二. 超融合云计算方案 (9) 2.1 方案拓扑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方案描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方案优势 (10) 2.4 软件拓扑图 (9) 三. 方案设计说明 (11) 3.1 方案概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配置清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配置说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 计算资源 ................................................................... 11 2016-11-15 XXXX 超融合云数据中心方案建议书

3.5 存储资源 (11) 3.5.1 高效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2 可靠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3 扩展能力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6 网络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3.7 SDN 网络 (12) 3.7.1 VXLAN....................................................................................................... 错误!未定义书签。 3.7.2 分布式虚拟路由器 (12) 3.7.3 浮动IP地址 (16) 3.7.4 SNAT.......................................................................................................... 错误!未定义书签。 3.8 安全设计 (13) 3.8.1 平台安全 (14) 3.8.2 存储安全 (14) 3.8.3 虚拟化安全 (15) 3.8.4 网络安全 (15) 3.8.5 系统维护安全 (16) 四. 云计算平台软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功能设计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多节点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资源调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3 弹性磁盘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4 虚拟机迁移................................................................................................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云计算底层操作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 系统服务SLA............................................................................................ 错误!未定义书签。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贾戈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功能效益,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我校结合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示范课推广应用活动的通知,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破解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模式,以此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从而达到提升我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目的。 二、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高友祥 副组长:鹿立华 成员:刘效志闫静赵良成及教研组长 三、参与对象 我校所有学科一线专任教师 四、活动开展步骤 本次活动分单位选拔推荐、带头人市级示范和抽取教师展示三个阶段进行。我校将于近日举行校级选拔推荐,具体为:校级选拔推荐时间从2月24日开始,先由各教研组按每学科3人的名额进行选拔,再由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听取选拔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公开课,并参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标准将授课教师打分排队后,将每学科第一名的推荐上报

作为镇级推荐人同时学校的将制定出相关的评选方案及授课、选拔计划及其它相关材料,以备教育局将组织人员到学校检查、指导。 四、工作目标 1、成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评选小组,筹划、组织和落实融合实施方案,完善融合评价机制和保障措施。 2、深化学科深度融合应用,进一步提高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覆盖率。 3、专任教师能够自制或运用多媒体课件、主题资源网站或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备课常态化。 4、探索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练习课、等课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模式,不断提高融合的质量与效益。 5、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于各学科融合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优质资源全校共享。 6、组织指导教师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备课制度化、常态化。促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不断优化,培养专任教师参与学科融合的积极性。 7、完善考评激励机制,组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和课件评选活动。评选结果纳入年终教师量化。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8、完善技术报务,确保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摘要】:随着我区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信息技术已经与学科教学逐渐结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以其特有的图、文、声、像并茂特点,打破了“一言堂”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但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结合,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仍旧是当前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实践,就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作简单的论述。以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融合 在学生的成长中,课堂无疑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传统教学方式单调而枯燥,尤其是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学生们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了——见多识广的孩子们对于机械化课堂的感觉越来越乏味——一旦学生失去兴趣,课堂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如何让课堂实现他在教学生活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似乎为这个僵局带来了新的生机。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提倡的课程改革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改革。他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是由传统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的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转变的过程。 实现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令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程。那么如何令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前人们早就为我们准备了答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发自本心的去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学习更是如此。一个人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他自然就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燃烧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现有的教育方式显然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引入新的血脉——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性。一副图画、一段声音、甚至一部视频短片,教师通过这些手段将某个情境在学生面前重现、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的事物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主体变成课堂的主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写到底的单箭头授课方式。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师授课效率 粉笔黑板的模式无疑曾为教育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弊端逐渐开始暴露出来。 记得曾经看过某位老师的一堂公开课视频记录。那真是相当的精彩有效的一节课,然而却有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在课程开始、导入阶段结束的时候,教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个人研修计划.doc

2018年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个人研修计划2018年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个人研修计划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个人研修计划【1】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图形(一)”:教师抓住一年级的孩子爱玩且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及感性认识为主的认知规律。将教学过程大胆设计在一整套电脑游戏中。由第一关“比一比”“比比积木大小和面的多少”进入学习要点,初步形成对体积面积的感性认识;随后进入“找一找”,让孩子在配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中进行复习巩固;最后又设计“闯关”游戏及时反馈学习情

况等。整堂课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进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将儿童熟知的“龟兔赛跑”动画片稍作修改后作为导入,让孩子们想一想“小蜗牛、小乌龟和小白兔都跑了500(注:分别为500毫米、500厘米、500米),为什么大家都说小白兔跑的最多,而小蜗牛跑的最少?”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原委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粗心的猪八戒”。通过师生互动,帮“猪八戒”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概念“活”起来。 3.利用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 互联网特有的开放性,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申办奥运现场直播的收视率……通过覆盖面广泛、富有教育意义和说服力的数据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再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上完《年、月、日》的知识之后,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制作年历”。这时,教师大可不必按传统教学习惯,帮学生搜罗一大堆年历、日历甚至美工书籍之类资料。只需要指导孩子们“轻轻点击鼠标”,你会发现,几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典型应用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典型应用 【摘要】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中,对教师的备课、教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丰富的视听资源使数学课堂大放异彩,数学的魅力展露无遗。信息技术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平台丰富课堂形式,启发学生智慧,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具有非凡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学习兴趣;知识建构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信息技术已经与学科教学逐渐结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以其特有的图、文、声、像并茂特点,打破了“一言堂”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但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结合,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仍旧是当前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实践,就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作简单的论述。 一、引入趣味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能否成功地引入,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功效,为此,每节课我都力求采用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导他们,比如,学习从网络上下载软件。教材上只说明了下载的方法,但是这些内容并不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更不要说产生好奇心了,于是我进行了以下设计:学生通常对音乐、歌曲最感兴趣,对用计算机欣赏歌曲更怀着极大的好奇和兴奋,所以当他们走进教室时,我就用REAL PLAYER 播放一首很流行、很受他们欢迎的歌曲,这一招立竿见影,他们簇拥在计算机前,一边听,一边窃窃私语,

我趁机向他们简单讲述用REAL PLAYER听歌的方法,但是电脑上没有歌曲,跟没有播放器,怎么办呢?课题就这样悄悄引入了,同学们听的全神贯注,一节课不仅学会了下载软件,还学会了安装软件,兴趣也大大提高,下课了还久久不肯离去。 二、即学即用,通过学习结果激发学习兴趣 前人们早就为我们准备了答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发自本心的去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学习更是如此。我想这是学生们痴迷网络知识的主要原因:学会使用浏览器,就能浏览自己喜欢的信息;学会发电子邮件,就能和朋友相互联络;学会发帖子,就可以和许多志趣相投的的网友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学习结果会立竿见影。计算机由于可操作性和应用型性的特点,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如学会WORD的使用,就可以用WORD编辑文稿,而不必去学习计算机原理更无需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作为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扩大、增强这一效果,当某个学生的作品比较完美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的优势,给同学们展示一下,并提出表扬和鼓励。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过程,主动参与,形成知识建构 现代教育理论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要获取正确的结果,更关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时就可利用电教媒体把教学

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设计方案~2017年版

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

二零一七年五月

目录 1 前言 (9) 1.1 总体思路和目标 (9) 1.1.1 总体推进思路 (9) 1.1.2 总体目标 (9) 2 柱上开关一二次成套技术方案 (10) 2.1 一二次成套总体要求 (10) 2.2 一二次成套功能要求 (11) 2.2.1 分段/联络断路器成套功能要求 (11) 2.2.2 分段/联络负荷开关成套功能要求 (12) 2.2.3 分界断路器成套功能要求 (14) 2.2.4 分界负荷开关成套功能要求 (14) 2.3 一二次成套技术要求 (15) 2.3.1 总体结构要求 (15) 2.3.2 分段/联络断路器成套技术要求 (16) 2.3.3 分段/联络负荷开关成套技术要求 (16) 2.3.4 分界断路器成套技术要求 (17) 2.3.5 分界负荷开关成套技术要求 (17)

2.3.6 自动化部件技术要求 (18) 2.3.6.2 电压/电流互感器(传感器)技术要求 (18) 2.3.6.3 控制单元技术要求 (21) 2.3.7 通信及接口要求 (23) 2.4 抗凝露方案 (24) 2.4.1 凝露问题分析 (24) 2.4.2 柱上开关抗凝露方案 (24) 2.4.3 环网柜抗凝露方案 (25) 2.3.4 控制电缆及插头抗凝露方案 (25) 2.3.5 控制单元抗凝露方案 (25) 2.5 行程开关改进方案 (26) 2.5.1 产生遥信抖动的原因分析 (26) 2.5.2 解决方案 (26) 3 环网柜一二次成套技术方案 (27) 3.1 一二次成套化方案 (27) 3.2 一二次成套技术要求 (27) 3.2.1 开关柜典型分类和组成 (27) 3.2.2 成套设备应用技术要求 (28)

DellXC超融合方案建议书

Dell XC超融合方案建议书

目录 1项目背景 (3) 1.1需求调研 (3) 1.1.1客户现有环境调研 (3) 1.1.2客户应用规划分析 (3) 1.2D ELL XC超融合方案与传统架构的差别 (4) 1.3D ELL XC超融合与传统架构选择 (5) 2超融合方案设计 (6) 2.1设计原则 (7) 2.2架构设计 (8) 2.3方案描述 (9) 2.3.1计算资源 (9) 2.3.2存储资源 (10) 2.3.3网络要求 (11) 2.3.4备份容灾 (12) 2.4方案优势 (15) 2.4.1横向扩展优势 (17) 2.4.2性能优势 (18) 2.4.3可靠性 (18) 2.4.4易于部署 (19) 2.4.5集中管理 (20) 2.4.6自动故障恢复 (21) 3配置清单 (22) 4XC招标配置参数参考 (23) 4.1D ELL XC硬件招标参数 (23) 4.2XC630招标参数设定-8节点参考 (27) 5DELL XC 全球及国内成功案例 (29)

1项目背景 为了满足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有效地解决数据安全、集中管控、快速部署、跨平台访问、节能环保等问题,XXXX用户已经开始关注通过虚拟化、分布式及超融合等互联网相关技术来解决现有数据中心的各种挑战,随着虚拟化及云计算的日益成熟,计划将其数据中心新业务系统运行在的基于互联网基因的超融合基础架构平台上。 1.1需求调研 1.1.1客户现有环境调研 XXXX现有数据中心存在的挑战包括: ?服务器数量众多,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 ?新业务系统上线周期长,部署慢; ?SAN/NAS存储扩展性差,无法支撑新业务的性能需求; ?新业务走向互联网化,传统架构无法实现线性扩展能力; ?应用系统缺乏高可用性保护; ?数据中心空间资源有限等。 1.1.2客户应用规划分析 Dell XC超融合解决方案将融合基础设施、横向扩展架构和软件定义存储的各种优势结合在一起,可提供极佳的数据中心虚拟化体验,而其成本仅为传统服务器和存储器的一小部分。每一台XC服务器均包含CPU、内存、网络、SSD或闪存、以及HDD存储功能。XC存储控制器是一台虚拟机,运行于每台服务器上,可将本地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贾戈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功能效益,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我校结合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示范课推广应用活动的通知,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R大,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破解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模式,以此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从而达到提升我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目的。 二、组织领导小组组长:高友祥 副组长:鹿立华成员:刘效志闫静赵良成及教研组长 三、参与对象 我校所有学科一线专任教师 四、活动开展步骤 本次活动分单位选拔推荐、带头人市级示范和抽取教师展示三个阶段进行。我校将于近日举行校级选拔推荐,具体为:校级选拔推荐时间从2月24日开始,先由各教研组按每学科3人的名额进行选拔,再由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听取选拔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公开课,并参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标准将授课教师打分排队后,将每学科第一名的推荐上报作为镇级推荐人。同时学校的将制定出相关的评选方案及授课、选拔计划及其它相关材料,以备教育局将组织人员到学校检查、指导。 四、工作目标 1、成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评选小组,筹划、组织和落实融合实施方案,完善融合评价机制和保障措施。 2、深化学科深度融合应用,进一步提高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覆盖率。 3、专任教师能够自制或运用多媒体课件、主题资源网站或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备课常态化。 4、探索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练习课、等课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模式,不断提高融合的质量与效益。 5、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于各学科融合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优质资源全校共享。 6、组织指导教师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备课制度化、常态化。促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不断优化,培养专任教师参与学科融合的积极性。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 学的融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媒体,它的诞生同样也在悄悄地影响、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它与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信息技术同时也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有其独特的一面,但作为一门学科,又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从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的意义出发,展开了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法的探讨,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策略,为信息技术在今后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提供借鉴,并在各类深度融合的方法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在引领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的思考和做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相互融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信息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工程,将信息技术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领域,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复合交叉领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采用双重视角,就是要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互动性双

向融合。融合是彼此靠近,优势互补,寻求连接点与共同点,产生实质的、有意义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体的过程。融合必须要实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系统性的改造与流程革新,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教育新形态,为师生的生活提供人本信息化空间。在该空间中,信息技术更多表现为文化性的存在和精神性的存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并不是教育信息化,将教育与技术双向融合才是教育信息化,然后,再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1] 二、加强教学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学创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教学创新内容及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教学手段创新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大脑中主动地进行建构而形成。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超文本计算机教学软件和互联网信息系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的主动性。信息技术和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的方法将产生根本的变革。 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要求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然要求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我们可以建立学习平台,学习平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载体,是有支持的自主学习模式的载体;是师生交流、教师交流、学生交流的平台,更是全校师生员工体验大学生活,共享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活幸福感的精神家园。[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