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复习汇编】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

【高三复习汇编】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

【高三复习汇编】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
【高三复习汇编】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

【高三复习汇编】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

一、历史阶段划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

(近代史)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

(现代史)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

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三、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线索

1、列强侵华史:

(也就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5次战争中法战争(1883~1885年)

中日战争(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

2、中国人民抗争史:

太平天国运动

反帝反封的斗争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救国救民道路的摸索农民阶级:《资政新篇》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方案,民主共和方案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略)

3、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初步发展:19世纪90年代(甲午战后)原因(略)

进一步发展(也称短暂春天):一战期间(原因略)

典型题例: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出现三种近代工业(外国资本主义工业、洋务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基本线索

1、中共创立时期(1919~1923年)

2、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

3、国共对峙(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6年)

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基本线索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2、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年)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至今)

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鸦片战争

1、战前的中国和世界

例:清朝前期的中国与同时期的英国相比,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对外政策等方面有何主要不同?这种不同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答:政治上:清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封建专制统治,但日益腐朽没落,危机四伏;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由于受到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英国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增长。思想上: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文化专制;英国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已普及。对外政策上: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英国实行对外扩张政策,殖民势力遍及世界各地。上述不同带来的影响:使得清朝统治下的中国与世界隔绝,日益腐败落后;英国发展成为世界最强的殖民国家。这成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及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英国为何走私鸦片?

3、战争经过:爆发(1840)——扩大(1941)——结束(1842)

4、战争影响:《南京条约》签订及危害

例:清政府官员董宗远上奏道光帝,认为签订《南京条约》“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心矣,边境自此多事矣”。结合《南京条约》的影响,评述董宗远上述观点。

答:上述引文表明,董宗远认为签订《南京条约》,屈辱求和,将会招致多方严重后果,因此,他反对签订和议的做法。鸦片战争后,中国从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南京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国威自此损矣。中国边疆出现危机——“边境自此多事矣”。条约还规定了巨额赔款,开放五口通商,中英商定关税等,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等主权,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摧残了中国经济——“国脉自此伤矣”,而且,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并最终汇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洪流——乱民自此生心矣。董宗远反对签订《南京条约》,这是正确的。史实证明签约后的后果十分严重。但是,董宗远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 他不仅害怕对外有损封建统治的“国威”,而是更害怕对内难以控制人民, 担忧“乱民自此生心”,所谓“乱民”,是他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对人民的诬称,董宗远的观点反映了一部分已深感危机的封建国家官僚, 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面对鸦片战争战败所产生的无穷忧虑。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目的、借口、签约

2、辛酉政变——中外发动势力勾结

三、中法战争(略)

四、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边疆出现危机。日本明治维新后向外扩张,征韩侵华。

2、主要战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马关条约》及影响

例:结合国际国内的局势,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这场战争对日本产生了那些影响?有一位史学家说到:“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除割地、赔款之外,更重要的影响是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震荡。”请用史实评述这一观点。

答:(1)甲午战争爆发原因:19世纪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形成了瓜分世界的局势。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天皇专制政权,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极力推行对外扩张,此时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正在相互组合、较量,主要力量正集中于欧洲地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的失败,为日本侵华提供了良机。

(2)对日本的影响:刺激了日本对中国侵略的欲望,为在中国的扩张和大规模的侵华打下了基础,巨额的赔款,大大增加了日本的经济实力,为其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雄厚资本,加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经济侵略,割占台湾、澎湖列岛,更有利于其殖民掠夺。

(3)这位史学家的观点是正确的,除了割地、赔款外,更大的是由于民族危机的出现唤起了中国先进人物的觉醒,认清了当时危亡局势,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这就是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震荡。表现在:

①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看到了民族危亡的现状,掀起了救亡图强的维新变法运动。

②促使了统治阶级的分化,以光绪帝为代表的较开明的统治者,能正视现实,支持维新派,实行百日维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疯狂反对变法。③农民阶级发动了义和团反帝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朽面貌,正在积聚力量,进行武装推翻清政府的准备。⑤在思想界和教育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和去外国留学的热潮,总之,甲午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出现了极大变化。

4、失败原因:(略)

5、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①19世纪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是资本输出为主:

(主要方式:争做债主,抢夺路权、矿权,争相开厂)

②瓜分的高峰: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中国人民为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进行的斗争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1、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2、理论依据:(略)

3、经过:金田起义(1851)—武宣称王—永安建制(初建政权)—天京定都(1853、正式建立与清对峙政

权)—军事全盛(1856、北伐、西征、东征)—天京变乱(1856、由盛转衰)—天京陷落(1864、失败)

4、革命纲领:前期—《天朝田亩制度》后期—《资政新篇》注意比较(略)

5、失败原因:(略)

二、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

1、原因:民族矛盾激化(注意与太平天国运动比较)

2、口号:扶清灭洋(注意评价)

进步性: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具有爱国性质,能够对于身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广大群众起鼓舞和动员作用。

局限性:但这个口号并不科学,“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灭洋”又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这也反映了农民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三、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2、康、梁的思想特点——(略)

3、变法内容及影响

4、戊戌政变

5、失败原因:

例1:比较说明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差异,由此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答:明治维新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没有太大的力量进行对外侵略;戊戌变法发生于19世纪90年代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疯狂瓜分世界。

从历史根源看,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较日本长久,所以封建势力也较日本强大,故变法遇到的阻力较大。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的爱国救亡运动,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缺乏人民群众和地方实力派的支持。明治维新是在民族危机和幕府统治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与中下级武士以及部分要求革新的地方大名联合进行的武装倒幕运动之后,由掌握实权的明治政府实行的。

戊戌变法中的百日维新仅对旧制度提出了改革,遇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扑时,立即失败。推翻幕府后,明治维新建立起以天皇的地主资产阶级专政,着手进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戊戌变法的经济基础和改革的政治力量都很薄弱,因此无力与封建顽固势力对抗,必然失败。

例2: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怎样的危机,这种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概述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在挽救民族危机方面作出的历史贡献。比较这两次运动失败原因的异同点:这两次运动相继失败说明了什么?

答:(1)危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原因: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②这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接近完成。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他们便把瓜分矛头指向中国这块半殖民地,在中国展开激烈的争夺。

(3)贡献:①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发起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②在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最主要矛盾时,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反帝爱国口号,英勇抗击侵华的八国联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并重创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4)失败原因:①相同点——反对势力大于维新派和义和团的力量;将救亡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阶级身上;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或参与镇压下失败。②不同点——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领导,对清朝封建统治者缺乏警觉,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涣散性。

(5)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农民自发的盲目的反帝斗争都不能成功。必须由同时具有先进性和广泛群众基础的阶级领导反帝封建斗争,才能真正挽救民族亡。

四、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背景:①民族危机加剧(根本原因)

②清政府的新政使各种矛盾激化

③资本主义的发展(物质基础)

④资产阶级壮大(阶级基础)

⑤民主革命思想传播(思想基础)

⑥革命团体的建立(组织基础)

2、概况:(略)

3、败因:(略)

例:试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答:相同点:①历史背景:都发生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的阶段,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清政府政治腐败,对外屈膝投降,中华民族灾难深重。②内容:都主张学习西方。③目的:都希望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④领导阶级:都是资产阶级领导。都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又都有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妥协性。⑤失败原因:都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和局限性,又脱离广大群众,以致失败。⑥结果有相同的一面:即最终都失败了,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不同点:①结果也有不同的一面:戊戌变法法令被废除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其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②主张不同:戊戌变法要求保皇,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则要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共和国的政治制度。③手段不同:戊戌变法是依靠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辛亥革命采取革命手段;自下而上进行革命。

五、资产阶级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讨逆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发展

例: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兴起后,经历了哪几次短暂发展的时期?试述每次发展的主要原因、影响及受挫的原因。据此你可以得出什么基本结论?

答:(1)经历了1895年至1898年的初步发展,1912年至1919年进一步发展两个时期。

(2)第一次原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影响: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

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和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运动。受挫原因: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使资本主义工业受到严重阻碍。(3)第二原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倡导实业救国;“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影响: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军阀,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阶级基础。受挫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使资本主义工业重新受到列强的压制。(4)基本结论:资本主义作为新兴的生产方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有机会就要发展;封建势力,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中共创立时期(1919~1923年)

1、新文化运动(背景、内容、意义、前后区别、性质)

例:在反对封建主义方面,戊戌变法中的民主革命思想有哪些差异?同此二者相比,新文化运动有哪些进步?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三次思想潮流在反封建主义方面各有什么不足?

答:(1)不同点:①维新思想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还用生物进化论批判封建旧制度;革命派直接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进一步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②维新思潮中有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变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为君主立宪的内容,但没有触及封建政体赖以封建政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民主革命思想照搬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反对君主立宪制,主张推翻清朝统治,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并提出了平均地权的土地纲领。③维新思想不主张用暴力变革现实,幻想实现自上而下的逐步改革;民主革命思想主张进行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2)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对封建正统的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批判,直接指向孔子旧礼教,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3)维新思想没有把封建制度的改革同封建经济基础的变革结合起来。民主革命思想缺乏对封建思想

的彻底批判。新文化运动虽然补上了这一课,但又没有同群众运动结合,也就不能指明革命的真正出路。

2、五四运动(背景、概况、意义、性质)

例:比较前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性质、目标、内容和社会影响方面的不同,指出前者对后者在社会实践上产生的影响。

答:不同:①前者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后者是以无产阶级为主力的各阶级、阶层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前者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后者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围。

②前者的目标是要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后者的目标是挽救民族危亡,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犯中国主权和北洋军阀的卖国行径。③前者提倡民主和科学,用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武器反对儒家传统思想道德;后者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新思潮的主流。④前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但它没有同群众运动结合,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指明出路;后者则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促成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影响:①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启发了一批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使他们积极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站在运动的前列,工人阶级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的作用。②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对十月革命的大力宣传,呼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③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从中成长起来的先进分子成为五四运动的领导人物,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

3、中共党诞生(1921年7月)

二、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

三、国共对峙(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6年)

例1、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先进的中国人各怎样主张“走日本人的路”、“走英国人的路”、“走美国人的路”?结果各是怎样的?中国共产党是怎样由“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

答:①康有为、梁启超主张“走日本人的路”,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要在中国兴民权,设议会,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结果因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而失败。②严复主张“走英国人的路”,他深受英国政治思想的影响,译有英人大量著作,主张维新,宣传进化论,也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权,却未成现实。③孙中山主张“走美国人的路”,他力主暴力革命,主张向西方学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设总统制,颁布《临时约法》。结果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而失败。④中国共产党成立初受到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影响,主张“走俄国人的路”,曾仿照俄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模式,在一些城市发动工人起义和武装斗争,未取得有效成功,王明曾坚持城市中心,发动武装暴动,使党损失重大。⑤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为中国无产阶级从城市转入农村,创建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从此,中国共产党“走自己的路”,即先夺取农村政权,然后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路。

例2、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胜利,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采取了哪些对策?最终结果怎样?

答:变化:(1)30年代初,中国呈现国共政权对峙和内战的局面,国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矛盾日益尖锐。(2)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此后直至抗战胜利,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3)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中国人民与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对策:(1)“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后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向日本帝国主义妥协,对红军继续“围剿”。(2)由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和抗日战争爆发,蒋介石被迫联共抗日,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承担起抵抗日军侵略的任务;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确定了“溶

共、限共、防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3)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妄图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1946年发动了全面内战。

结果:中国共产党通过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例3、西安事变是怎样发生的?对于西安事变,中国、国际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如何?

答:发生的背景与经过:(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2)面对日本的大举入侵,以蒋介石首的国民政府连连退让,引起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不满,促使国民党内部分化。(3)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4)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和解停止内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5)1936年12月,蒋介石到西安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张、杨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都遭到无理训斥,便于12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西安事变爆发。

西安事变爆发后国内外引起强烈而复杂的反响:(1)日本帝国主义力图借此进一步挑起中国内战,以便趁机大规模侵华。(2)英美担心蒋介石被杀,亲日派掌权,损害他们的在华利益,主张在维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的前提下,同共产党采取某种形式的合作。(3)国民党内亲日派头子何应钦力主讨伐张、杨,企图置蒋于死地,以便取而代之,夺取统治权。(4)国民党亲美派宋美龄、宋子文坚持营救蒋介石,主张和平解决。(5)中间阶级的大多数人赞成抗日,但是担心事变会引起更大的内战, 几乎一致要求恢复蒋的自由。(6)广大西北人民痛恨蒋介石祸国殃民的政策,要求杀蒋。(7)中共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抗日大局出发,确定了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

四、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例1、分别概述抗战过程中两个不同战场状况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概要指出两个战场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1)国民党正面战场:①抗战初期先后组织了一系列会战,结果由于执行片面抗战路线,丧师失地,人民遭殃。②抗战相持阶段,由于受日本诱降政策影响,国民政府政治态度具有两面性,虽继续抗战,却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正面战场形势恶化,如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失败。(2)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a.抗战初期,执行全面抗战路线,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根据地。b.抗战相持阶段,日寇集中进攻根据地,中共为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发动百团大战,克服了根据地艰难困苦的局面,1944年开始局部反攻,1945年国内外有利条件下,展开大反攻取得抗战胜利。

相互关系:(1)两个战场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的关系的一部分,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2)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的迅猛发展;而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3)在战略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反“扫荡”的胜利;而没有敌后反“扫荡”的胜利,正确战场不可能坚持到底,战略反攻就不可能到来。(4)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两战场互相配合,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例2、20世纪20至40年代,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呈现出怎样的特征?结合史实概括分析制约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因素。两党在不同时期的关系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上述各方面中能得出哪些认识?

答:特征:由合作到分裂,从再次合作到再次分裂。

因素:(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的不同,是国共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时,两党从民族大义出发,就能实现合作;当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则产生分裂与斗争。(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影响:(1)第一次合作导致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第一次分裂导致了国共政权十年内战的局面,给日本扩大侵以可乘之机。(3)第二次合作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抗日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扭转了近代一百多年反侵略斗争的屡败局面。(4)第二次破裂又导

致了双方三年多的内战,最终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但祖国至今不能实现统一。

认识:(1)国共双方的矛盾斗争有其必然性,但只要从民族和国家利益出发,就能实现合作,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和国家统一。(2)合作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共倡导和推动的结果,分裂内战局面则主要是由于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独裁内战方针及国际反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造成的。(3)国共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近代后期中国政局的变化。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例3、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西安事迹和皖南事变的策略方针有什么不同?结合上述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说明运用上述策略的正确性。它说明了什么?

答:策略方针:(1)1936年,针对西安事变,党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2)1941年,针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皖南事变,党提出了坚决回击的方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1)日本不断扩大侵略,特别是华北事变,损害了英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集团的利益,蒋介石集团有转向抗日的可能。(2)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迫切任务。(3)张、杨发动西安事变也是为了逼蒋抗日。(4)事变发生以后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妄图置蒋于死地,从而夺取统治权,扩大内战,有利于日本侵略。

皖南事变坚决回击是因为:(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在日本的诱降下,国民党政策重心由抗日转向反共,但由于日本灭亡中国政策未变,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态度具有两面性,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2)国际上,法西斯的侵略,严重威胁着英美的利益,无论英美或苏联都不希望国共合作破裂而削弱中国战场的抗战力量,都向蒋介石施加压力。(3)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进行反击,可以打击国民党反动气焰,又有利于维护国共合作,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说明:(1)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2)中共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订政策。(3)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能灵活运用马列主义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的突发事件。

例4、比较国民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两次统一战线的异同。

答:相同点:(1)建立统一战线是中共一贯的政治主张,两次统一战线都是在共产党的倡议和推动下建立的。(2)目的都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敌人。(3)革命任务之一都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4)两次统一战线都是以国共两党的合作基础。(5)都极大地推动了革命事业的胜利发展。

不同点:(1)名称不同:前者叫革命统一战线;后者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革命的具体对象不同:第一次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第二次是日本帝国主义及汉奸卖国贼。(3)组织形式不同:第一次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但保持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第二次是国共合作,中共保持政治、组织上的完全独立,军队番号虽统一编制,协同作战,但指挥领导各自独立。(4)革命阵营的范畴不尽相同:第一次主要包括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第二次除汉奸卖国贼以外的各阶级、阶层。(5)国共合作的结果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在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时,陈独秀执行了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导致统一战线破裂,革命失败;第二次国共合作时,共产党已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成了毛泽东为首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统一战线中斗争的策略和方针,既坚持了抗战,又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最终巩固了统一战线,壮大了人民力量,争取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五、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例1、概括指出从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中国政治前途问题上的基本主张。并简要分析不同主张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你从中得到什么认识?

答:基本主张:(1)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旗号,坚持独裁内战方针,妄图消灭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坚持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2)中共主张推翻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义的国家。(3)民主党派的主张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原因:(1)国民党的主张破产原因在于其自身腐朽,它依靠美帝国主义支持,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民主、不富强的老状态,这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2)中共领导革命成功的原因在

于它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支持,制定和执行了正确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把中国引向光明的前途。(3)民主党派的主张无法实现的原因在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自身具有软弱性、局限性,其主张不符合当时时代要求。

认识:(1)中共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利益,其主张符合人民意愿,能够得到中国人民拥护支持。(2)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定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例2、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发生过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并简要归纳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

答:(1)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毛泽东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因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广大人民同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要调动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必须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2)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因为在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的矛盾,必须要调动农民抗日、生产的积极性,并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3)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并且提出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路线。因为抗战结束后,人民群众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又上升为最主要矛盾,只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才能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

依据: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政策,体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例3、史学界认为:中国近代史归根到底是民族运动史,是具有民族独立和中国近代化两个内容的民族运动史,而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在中国现代史上(指1949年以后的历史)这两个问题仍在继续,只是二者的位置发生了历史性进步的变换。概述19世纪40至60年代和20世纪40至50年代我国的“民族运动”的具体表现及结局,并分析形成两个时期“民族运动”不同结局的历史原因。

答:19世纪中期,我国民族运动的表现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等。(1)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它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还主张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但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2)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后来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3)受外商企业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但处境悲惨,举步艰难。

20世纪中期,我国民族运动的表现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等。1945年我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9年又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逐渐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历史原因:近代史上,争取民族独立和近代化运动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下进行的,受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阻碍,加上运动的领导者自身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决定这些运动不可能成功;如太平天国运动由于领导集团的阶级局限性,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最后遭到失败;而洋务运动的封建性和买办性决定了它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现代史上,近代化运动和维护民族独立运动是在国家独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前提下进行的,加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决定了新的民族运动不断取得胜利。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例1、1956年秋,中共八大的决议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请结合过渡时期的历史内容把做出这一科学论断的依据概括成几个方面,并做简要的分析说明。

答:(1)对敌斗争的任务基本完成。建国之初,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而通过追歼残敌、土改和镇压反革命,国内三座大山残余已基本打倒。(2)人民政权已巩固。中央人民政府诞生后,地方政权不断建立并巩固;首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第一部宪法,加强了民主和法制;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已成熟,国际威望提高。(3)社会经济领域有根本变化。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恢复了国民经济,发展了农业生产,破除了工矿企业内的旧生产关系;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进展顺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4)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发展和巩固。

例2、1956年,中国共产党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在此后十年的探索中,主要面临哪两个重大问题?中共“八大”对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决策是什么?中共“八大”的决策为何未能贯彻实行?其经验教训是什么?

答:历史条件:(1)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2)“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3)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巨大困难,中共开始破除苏联经验的迷信。(4)印度支那实现停战,国际局势又趋向缓和,为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面临的两大问题:(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或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

“八大”决策:(1)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提出了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3)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未能贯彻:(1)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前阶级矛盾始终是国内的主要矛盾。(2)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上犯了“左”倾错误。

经验教训:(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经济建设的方针必须从我国国情的实际出发,必须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例3、中共七大、七届二中全会、八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中的三次重要会议。试从会议召开的背景、中心内容方面概括相同之处,并予以说明。这三次会议在指导中国革命或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历史作用有何异同,并予以说明。

答:(1)都召开于重大历史转折到来之前。七大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七届二中全会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八大在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前夕。(2)都正确地分析、预见了新的历史时期将出现的新情况。七大指出中国将面临两个前途,光明的前途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黑暗前途;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向城市;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将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之间的矛盾。(3)都为新的历史阶段及时制定了正确任务。七大提出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民主主义国家;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八大提出发展生产力。(4)在历史作用上都从理论上探索并指导了新的历史阶段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不同的是: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七届二中全会指导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八大的探索对实践指导作用几乎未能发挥。

二、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年)

例1、概述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过渡时期部路线和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的历史条件,说明两者在内容上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它给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各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1)历史条件:1953年总路线的条件是: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完成,人民政府已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即将开始计划经济建设;抗美援朝战局胜利已定,国际环境较为有利;民主革命遗留问题已基本解决,人民政权巩固。1958年总路线的条件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全面经济建设新阶段;中共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结合本国建设经验,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但由于反右派扩大化,助长了经济建设上的“左”倾思想滋长,背离了党的“八大”探索的成功经验;周边国际环境缓和,经济建设有急躁情绪。

(2)侧重点不同:过渡时期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侧重于工业化这个主体,逐步实现三大改造作为两翼,力求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全面建设总路线,侧重于多快好省的“快”字,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高速度。

(3)影响: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国各行各业大力支持工业建设,同时完成了三大改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由于工作过粗过急遗留一些问题。1958年总路线提出后,党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上人民公社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面临建国后最严重的困难。

(4)启示:经济建设总路线的制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应正确引导保护好人民群众向往尽快改变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积极性,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切忌经济建设形势好转后就头脑发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例2、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曾产生过哪三次造成重大危害的“左”倾错误?试从产生根源、错误的表现和危害情况等方面比较三次错误的不同之处,从这三次错误中我们应吸取哪些教训?

答:三次“左”倾错误:第一次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出现的王明“左”冒险主义错误;第二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后出现的政治路线和经济战线的“左”倾错误;第三次是1966 —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不同之处:(1)产生的根源:第一次主要是对大革命失败后敌强我弱的形势认识不清;第二次主要是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在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忽视了客观规律,急于求成;第三次主要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2)错误表现:第一次主要表现在军事上的冒险主义;第二次主要表现在政治上的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和“反右倾”斗争,以及经济上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第三次主要表现为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全面内乱。(3)危害情况:第一次错误的主要危害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长征初期军事上的失利,使党和红军蒙受重大损失;第二错误一是挫伤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二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和国民经济自1959年至1961年的严重困难;第三错误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深刻教训:(1)无论是领导军事斗争、政治斗争,还是经济建设,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2)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贪大求全,盲目求快。(3)领导者们,特别是高层领导,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发扬民主作风,不能主观武断地决定一切。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至今)

例1、概括说明建国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原因和结果,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

答:(1)1949 —1952年,虽然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恢复和发展生产上,但由于这一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巩固人民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成为党的主要任务,结果完成了民主革命,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2)1953 —1956年,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党制定了“一化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把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结果完成了三大改造,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3)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中共八大提出了建设强大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任务,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4)60年代初,随着我党在阶级斗争问题的认识上不断发生偏差,“左”的错误逐步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结果造成了十年动乱。(5)“文革”结束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

认识:(1)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例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以来,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转变?简析其转变的必要性。在这一转变中,中共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这一转变说明了什么?

答:(1)由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2)必要性:①建国后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受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影响而建立的,对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都起过积极作用。但存在严重弊端,如:忽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政企不分等,特别不适应1978年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国情。②中国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国情决定了目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应借鉴世界上包括资本主义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模式。

(3)探索:①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在城市,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③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④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⑤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⑥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目标,并逐步贯彻实施。

(4)说明:①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应该借鉴人类历史一切有用的成果,一切为发展经济建设服务。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现。

例3、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共产党急需解决的全局性问题主要有哪几方面?概述中共在“十三大”之前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及其取得的成效。

答:主要有三个方面:(1)如何冲破“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坚持实事求是,纠正“文革”以来“左”的错误,搞好思想上的拨乱反正。(2)如何及早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并进行体制改革。(3)如何正确调整我国的对外政策,创造一个有利于四化建设的外部环境,以便实行对外开放。

举措及成效:(1)党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邓小平等大力支持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并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在中央工作会上,陈云等提出要彻底纠正“文革”的错误,并为一些历史冤案平反;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后来,邓小平又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样,就解放了思想,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党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后,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确立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经过改革,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我国逐渐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并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也打开了新局面。(3)党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先后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问题,为实现祖国的统一迈出了一大步;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为四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例4、有一名学生在学完建国后的历史时叹息道:“今天的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政策,何必50年代对农业进行改造?真是多些一举。”结合史实试加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答: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其错误有二:(1)他把土地改革后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农业生产关系混为一谈。土地改革是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家庭联产承包是社会主义前提下,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下的体制改革,从所有制关系上两者有本质区别。(2)他没有看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伟大意义。第一,土改后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私营经济不能避免贫富分化和土地兼并,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灭剥削和建立社会主义;第二,分散的小农经济不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从根本上阻碍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的必然。

这个观点只看到了现象,没有抓住本质。

例5、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十二大”上指出:“1956年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当时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请回答:中共“八大”是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提出党的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正确的但又没有坚持下去?请分析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的建设方针对“八大”的方针有何发展和超越?

答:中共“八大”是我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很大的成就,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的背景下召开的。

会议提出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全党、全国人怕力量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的这一方针表明党的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因此是正确的。

但“八大”对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以致于“八大”以后很长时期实行单一公有制下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使“八大”方针没有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八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到中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国家战略方针转变,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经济体制上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八大”方针的发展。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和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科学含义,积极稳妥地发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经济思想,这一战略思想已大大超越了“八大”的方针。

例6、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你认为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①土地改革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农业合作化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③人民公社化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例7、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工业结构经历了哪三次转变?简要指出每次转变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及结果。据此,你认为制定工业经济政策应吸取哪些教训?

答:三次转变: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从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第二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第三次是以90年代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第一次转变:(1)主要原因是是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2)核心内容是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高速度。(3)结果是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严重的弊病是使企业逐渐失去活力。

第二次转变:(1)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地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革”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的政策。(2)核心内容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3)结果是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第三次转变:(1)主要原因是党中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2)核心内容是把企业推向市场。(3)结果是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迈向21世纪。

教训:发展工业,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改革和变革生产关系是要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走具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道路。

例8、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利用外国资本发展本国经济的?20世纪,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对待外国资本和技术?有什么成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认识?

答:(1)在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大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利用西方设备和技术人员办厂,使经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亚洲强国;美国通过吸收欧洲“剩余资本”和接纳大批亚欧熟练工人获得大量资金和技术,工业总产量到1984年跃居世界第一;德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利地采用了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迅速提高生产力,到19世纪末,工业总产值跃世界第二位。(2)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把它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使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行对外开放,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引进外国技术和资金,发展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使国民经济迅速腾飞,对外开放十多年来,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有大幅度提高。(3)认识:为巩固人民政权,必须打破外国资本的垄断地位,建立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为了迅速发展经济,必须合理引进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使民族经济赶上和超过世界水平。

例9、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历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分别指出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的标志,每一次历史性变化实现后,中国面临的主要历史任务是什么?概括叙述三位伟大人物为完成上述历史任务各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答: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当时的主要任务: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始朝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当时的任务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当时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三人的贡献:(1)孙中山: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发动和组织了反对袁世凯独裁和复辟的护国运动;发表《讨逆宣言》反对强勋复辟;两次发动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不懈地斗争。南京临时政府,在经济方面制订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法令和措施。(2)毛泽东: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组织和领导了建国初期三大运动,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争取国家财政经济基本好转的三大条件,到1952年底,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之后,又领导全国人民有效地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3)邓小平: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后又领导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全面展开。

例10、中共曾倡导或领导建立了哪几次统一战线?简要分析各次统一战线的任务及主要特点。从各次统一战线的不同结果中,你认为应得出什么经验教训?

答:共四次: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

任务及特点:(1)革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中国。特点是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采用党内合作的方式。(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特点是当时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国内采用了党外合作的形式,国共双方各有自己独立的政权和军队。(3)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争取民主革命的胜利。特点是不断发展壮大,不但在完成民主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而且建国后,为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及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中都起了重要作用。(4)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

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统一中国而奋斗。特点是最具广泛性,高举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两面旗帜。

经验教训:(1)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单纯依靠工人阶级不能战胜强大的中外反动势力,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建立统一战线,要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任务更艰巨,也必须建立统一战线。(2)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采取正确的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中共的倡议和领导,北伐战争取得伟大胜利,但由于陈独秀等妥协退让,放弃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导致统一战线破裂,大革命失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虽在相持阶段制造一系列反共事变,但由于中共采取了正确的斗争策略,粉碎了国民党的反共阴谋,又维护了统一战线,最终在全民族抗战的旗帜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由于中共的正确领导,得以长期存在,在夺取全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中已经发挥并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11、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后至今走过了这样一条外交道路: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两只拳头打人”,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无敌国外交”。试结合当时国际背景评述上面观点,由此你认为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应包含哪些内容?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1)二战后初期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是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新中国成立,沉重地打击了美国在亚洲的侵略扩张政策,美国从独霸全球战略出发,企图扼杀新中国。与此同时,世界上掀起了一股社会主义浪潮,苏联先后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故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一边倒”即“站在苏联为首的和平民阵营”,是新中国为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所作出的正确选择。

(2)60年代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从苏共20在起,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侵犯中国主权,中苏关系恶化;同时,美国继续执行反华政策。中国采取“两只拳头打人”的外交政策是继续捍卫我国主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唯一选择。

(3)70年代由于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夺世界霸权中呈现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美谋求改善中美关系以联华遏苏,而苏对华威胁愈来愈大,故中国改善了同美、日等国关系,并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自恢复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我国开始全面地参与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出现了“一条线,一大片”的情况,所谓“一条线”即从中国至日本、至西欧、至美国,“一大片”是指周边国家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

(4)70年代末到80年代,由于美苏双方军事、经济实力消长变化,出现美苏互有攻守的战略态势,加之第三世界力量壮大,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适时调整了对外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相处,共同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和繁荣而努力,故称“无敌国外交”。

基本原则:和平与发展是首要目标;独立自主是根本原则;和平共处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是立足点;对外开放是基本同策。

例12、近代中国面临着政治上争取民族独立、经济上争取国家富强的两大任务。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既然是因贫穷落后才引来外敌、失去独立,那么只要致力于经济建设,使国家富强,“西人即可敛手”,外敌自退,政治上的独立地位也就自然恢复了。请针对以上观点,结合1860—1957年近百年中国社会历史情况,写一篇400字以内的小论文。(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条理清楚,语言简明扼要,史论结合。)答:(l)题目:能较好体现二者关系的得分,(2)论点:认为中国富强。外敌自退,是颠倒了两大任务的关系,因而是错误的。近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有独立才有可能谋求富强。(3)论据:帝国主义企图永远将中国作为他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封建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顽固坚持反动立场,阻碍经济发展。①洋务活动、实业救国,单纯追求富强,结果在封建主义阻碍、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下失败。②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希望实现政治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因资产阶级的软弱而失败,民族工业步履维艰,中国仍不能富强。③中共领导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赢得了民族的独立。为经济富强提供了保证,1957年“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4)结论:没有政治独立,不可能获得经济独立,政治独立是先决条件是第一位的,经济独立是政治独立保障,是第二位的

例13.简要分析中国在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滞后状态的原因,并谈谈你的认识。

答: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l)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2)资本主义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3)清政府腐败,不重视近代科学技术和教育。(4)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国内市场狭小。(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技术基本薄弱。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l)“二战”结束后,中国处于内战时期。(2)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3)新中国建立之初,党的工作重心是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4)长期采用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5)20世纪50年代后期,党的主要领导人对形势估计错误,修改中共“八大”的科学论断,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导致“左”的错误在60、70年代进一步发展。认识:(1)国家主权独立是发展经济、科技的必要前提。(2)认清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经济、科技的保证。(3)要坚持发展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方针政策。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形考任务6(专题测验六)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形考任务6(专题测验六)答案: 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网络课形考任务 6(专题测验六) 答案专题测验六 一、判断题 题目 1 1、新中国成立后, 土地改革成为中国共产党改变农村土地结构,稳定社会局面的重要手段。 选择一项: 对 题目 2 2、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国内的任务就是消灭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选择一项: 错

题目 3 3、毛泽东主席在《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中,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性质及危害。 选择一项: 对 题目 4 4、1949 年 1 月 31 日,北平和平解放。 入城仪式上解放军穿过东交民巷,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 选择一项: 对 题目 5 5、《北京条约》 中规定列强在东交民巷享有的一系列“特权” 包括: 东交民巷不许中国人居住,不准设立中国衙署,其行政管理权与驻兵权完全属于列强,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选择一项: 错 题目 6 6、毛泽东在

1949 年 6 月 30 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提出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结成国际统一战线的外交策略。 选择一项: 对 题目 7 7、195 2 年 10 月 26 日,由西铺村 23 户贫农组成的第一个集体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 选择一项: 错 题目 8 8、由于西铺村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时村民都比较穷, 凑起来只有三条驴腿的牲畜股,没有农具和车辆,因此被人们称做“三个驴腿” 穷棒子社。 选择一项: 对 题目 9 9、1993 年 3 月,作为“红色资本家” 最典型代表的荣毅仁出任国家副主席,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肝胆相照和荣辱与共。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目及答案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目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美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D。《黄埔条约》 2.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本身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出现了 A。官僚买办资本家B。农民阶级 C。民族资本家D。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 3.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B。戊戌维新 C。太平天国运动D。辛亥革命 4.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达到高潮是在 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5.戊戌维新前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 A。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B。守旧派与洋务派之间的一次论战 C。保皇派与革命派的一次论战 D。帝党与后党的权力之争 6.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是在 A。洋务运动B。戊戌维新 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7.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

A。民族革命B。政治革命 C。社会革命D。资产阶级革命 8.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B。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D。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的农民群众 9.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A。新文化运动B。“二十一条” C。俄国十月革命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0.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是在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D。中共四大 11.中共三大正式决定 A。不准与其它党派建立任何联系 B。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 C。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D。中国共产党集体加入国民党 12.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其最大的恶果是A。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实行长征 B。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了90% C。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了100% D。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 13.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系统地解决了党的

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现代史阶段性测评卷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性测评卷 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1.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B ) A.增强了封建统治的力量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C.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D.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2.“当时人们觉得外国人在广州一处通商已不易防范,现在更横行天下,防不胜防,广州地方官商也觉得以前一处通商有发大财的机会,现在意外财源禁绝……且上海日盛一日,广州日形衰落。所以《南京条约》后,他们与外国人的感情最坏、冲突最多。”据此可知,导致当时广州人与外国人感情最坏、冲突最多的条款是( B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五口通商 C.赔款2 100万元 D.协定关税 3.《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材料表明( D ) A.中国已经完全成为美国的殖民地 B.帝国主义完成了对中国的瓜分 C.外国公使帮助清政府管理官吏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4.下表反映出《马关条约》带来的影响之一是( C ) A.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B.扩张了列强在华经济势力 C.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下列与第三次“突破”直接相关的是( D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提倡实业救国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提倡民主、科学 6.1948年8月,朱德就解放战争第三年的任务、战略决战的地点、时机和条件等问题发表了看法:“中原战场是决战战场。自古以来谁在中原取得胜利,最后胜利属于谁的问题就能解决……”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原决战”是( C ) A.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7.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曾直言不讳地说:“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一位英国人也曾说过,中国多织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形考二2018课件

1.【单选择题】迫使国民政府正式对日作战的是()。 选择一项: a. 九一八事变 b. 八一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一二八事变 2.【单选择题】下面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选择一项: a.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b. 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 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 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共立即发表宣言,倡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单选择题】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共同点是()。 选择一项: a. 政治基础相同 b. 社会主要矛盾相同 c. 主要任务相同 d. 合作方式相同 4.【单选择题】下列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淞沪会战结束②平型关大捷③台儿庄战役④南京陷落 选择一项: a. ②③①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②④③ d. ①②③④ 题目 5 正确 获得 4.00 分中的 4.00 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表明日本侵华战略意图失败的战役是()。 选择一项: a. 台儿庄战役 b. 太原会战 c. 淞沪会战 d. 平型关大捷 题目 6 正确

获得 4.00 分中的 4.00 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 选择一项: a. 忻口战役 b. 平型关大捷 c. 临沂战役 d. 台儿庄战役 题目7 正确 获得 4.00 分中的 4.00 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最主要的目的是()。 选择一项: a. 指明抗战的正确道路 b. 总结抗战的经验 c. 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 d. 开辟敌后战场 题目8 正确 获得 4.00 分中的 4.00 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日本速战速胜灭亡中国计划破产的标志是()。 选择一项: a.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b. 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c. 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的顽强抵抗 d.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扩大 题目9 正确 获得 4.00 分中的 4.00 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下面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选择一项: a. 西方国家普遍支持日本帝国主义改变战略方针 b. 汪伪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

中国近代史专题

一、填空题 1.()年11月,《上海租地章程》议定,租界制度由此产生。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的主张,即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 3.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在城市管理方面一度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制度。 4.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的方式主要有官办、管商合办和()。 5.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行省,以()为第一任巡抚。 6.戊戌变法期间,谭嗣同最重要的著作是( ),该书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 7.1900年,唐才常等人在华中一带发动了以“勤王”相号召的()。 8.()是近代史中国第一个通行全国的学制。 9.1903年夏发生了震动一时的(),章炳麟、邹容先后入狱。 10.由()担任总理的内阁被称为第一流人才内阁。 1.()代表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黄埔条约》等中国最早的一批不平等条约。 2.1853年10月起,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开始实行(),该制度阻碍可商品经济的发展。 3.镇压太平天国后,清军军制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防军和()。 4.()年后,经容闳等人建议,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留美幼童。 5.1894年11月,日军进攻旅顺,守将中只有()一人积极率部抗敌。 6.强学会成立后,传教士李提摩太就中国政治改革想光储皇帝提出了名为()的意见书。 7.义和团的基层组织是()。 8.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宣布从()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 9.夏曾佑在1904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近代史教科书——()。 10.1913年5月,共产党、统一党和民主党在袁世凯的示意下合并组成了()。 二、判断题 1.里金制度分为两种,一种行商的交易税,一是坐商的货物通过税。该制度的实行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崇厚是近代史中国第一个正式出使西方的官员。() 3.19世纪60、70年代,赫德先后向清政府呈递了《新议略论》、《局外旁观论》、《条陈海防章程》,对清政府施加政治影响。() 4.1872年8月,第一批留美幼童120人赶美留学。() 5.中法战争对晚清政局产生重大影响,慈禧借故前线作战失败,将恭亲王逐出权力中枢,从此军机处的实际权力 掌握在醇亲王及其心腹孙毓汶手中。() 6.租借地制度是由通商口岸制度发展而来的一种特殊制度攫取租借地,其主要目的在于取得具有军事意义的港口,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扩张的根据地。() 7.义和团运动期间,沙俄制造了海蓝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等一系列屠杀中国居民的事件。()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 1

欢迎阅读 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额开端?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独立的中国开始逐步变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开始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2.近代中国阶级关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原有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外,又先后出现了产业无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 3.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 4. 1. 2. 1. 2. 3. 4. 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三种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三种政治力量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阶级的方案;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2.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两个基本的选择: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两个中国之命运:帝国主义列强不会让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软弱,中国无法通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 五、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以后社会阶级发生了那些变动?★ 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出来。 1.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不过, 2. 3. 4.另 资本- 1. 金融事业,甚至设立租界,实行殖民统治,这些通商口岸大多成立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基地。 2.掠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关税自主权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主权,《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逐步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外国廉价商品在中国市场上大量倾销,排挤中国工业品和手工艺品,并获取高额利润。中国海关不仅不能起抵制外国商品倾销、保护民族经济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一个重要工具。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形考四2018年

答案: 【单选择题】按“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政权,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主要的依据是()。 选择一项: a. 孤立了顽固势力 b. 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 争取了中间力量 d. 调动了一切反日阶级、阶层的积极性 题目2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中共在抗战时期提出了不同于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其主要依据是()。 选择一项: a. 社会性质的变化 b. 革命力量的变化 c. 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 d.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题目3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建设抗日根据地的一系列措施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选择一项: a. 整风运动 b. 实行“双减双交” c. “三三制”原则 d. 精兵简政 题目4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前提是()。 选择一项: a. 推翻国民党统治 b.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 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 d. 打败日本侵略者 题目5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抗战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始终存在的原因是()。 ①英美等反对统一战线破裂②中共与妥协投降行径进行坚决的斗争 ③蒋介石反共但又不敢彻底破裂④日本始终坚持灭亡中国的方针 选择一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题目6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并未立即爆发,主要原因是( )。 ①国民党尚未完成军事部署②阶级矛盾尚未成为主要矛盾 ③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④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选择一项: a. 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 题目7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人民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其主要依据是( )。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要点(精心整理)

自考《纲要》复习要点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 2.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是: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款白银2亿两(单个国家赔款数额最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赔款4.5亿两(赔款总额最多),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 把持中国海关大权长达40多年的是英国人赫德。 5.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政治方面: (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实行联合专政) 经济方面: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存在,在社会经济中占显著优势,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在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有一定作用,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社会方面: (5)在列强争夺和间接统治下,加之地方性农业经济所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使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极不平衡性。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群众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贫困和不自由世界少见) 7.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旧的封建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旧的被统治阶级是农民阶级;新产生的阶级是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革命性的两面性特征);新诞生的被剥削阶级工人阶级。 8.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1)深受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2)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力量和传播先进思想;(3)同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9.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关系: (1)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当外国列强同封建政权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国内战争威胁帝国主义利益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完全勾结。10.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区别:二者的主体、内容不一样。第一个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第二个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第一个历史任务是第二历史任务的前提条件;第二个历史任务时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最终目标。 11.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的反英斗争。 12.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重要原因;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是最根本原因。 13.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 14.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编撰《四洲志》。 15.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1、为什么说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西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手段有哪些?在文化上对中国进行渗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中掠夺中国领土最多的侵略者是哪个国家? 手段:A军事侵略B政治控制C经济掠夺D文化渗透 目的: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俄国 2、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如何看待“西方对落后地区的殖民统治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近现代文明”的观点? 影响: 1.中国的主权被破坏,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2.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是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根源。 3.列强在进行侵略的同时,也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4.进一步瓦解传统经济,有利发展资本经济。 近代西方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他们在掠夺资源奴役殖民地人民的同时,为了更大程度上榨取在殖民地所在的利益,大力发展工业,掠夺人口和劳动力,同时也把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殖民地,打破了殖民地原有的落后制度和经济文化的格局,并且将殖民国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制度带入到当地,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近代化,成为近代文化传播不可否定的巨大力量。 3、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主要矛盾有哪些?面临的两大使命和任务是什么?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指的是什么?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018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形考一

1.【单选择题】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从()开始的。 选择一项: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严复 题目2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2.【单选择题】高度评价十月革命,说从“刀光火色”中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的是(选择一项: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题目3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题干 【单选择题】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选择一项: a.陈独秀 b.毛泽东 c.董必武 d.李大钊 题目4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1922年至1923年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是()。选择一项: a.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b.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c.香港海员罢工 d.开滦煤矿工人罢工 题目5)。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题干5 【单选择题】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选择一项: a.中国国民党一大 b.中国国民党二大 c.中国共产党一大 d.中国共产大二大 题目6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的标志是()。选择一项: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整理党务案 c.“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d.中山舰事件 题目7 正确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是()。 选择一项: a.蒋冯战争 b.蒋桂战争 c.直奉战争 d.中原大战 题目8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彻底清算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会议是(选择一项: a.中共六大)。 b.八七会议 c.三湾改编 d.遵义会议 题目9 正确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Microsoft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仅供参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落后封闭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封建社会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3)基本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复习三 中共党史

专题复习:中共对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梳理】

【形成认识】

一、中共在探索革命与建设道路中的重大挫折....失误..及其纠正 二、中共的思想建设(党风建设) 三、中共的农村和农业政策总结与归纳

五、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例题评讲】 一、2003年7月1日,是中共成立八十二周年。八十二年历程证明了一条真理:中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据此回答: (1)中共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哪两大理论成果? (2)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什么? (3)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其含义是什么? (4)请指出中共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 答案:(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3)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4)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世界形势做出正确判断和认识。 二、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晚期,位于太平洋两岸的美国和中国相继成为世界上具有巨大

影响的国家,其影响力的提高,是以经济的大发展为基础。中美两国经济的发展都是由于在较好地利用外部条件的同时,对内部进行了成功的调整。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19世纪晚期以来,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历过哪几次重大调整?各有何作用? (2)20世纪中晚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生产关系进行过哪几次成功的调整?各起什么作用? (3)中美两国生产关系的调整有何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调整:19世纪末垄断组织(或垄断资本主义)出现;20世纪30年代推行的罗斯福新政(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二战后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分)作用: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经济在十九世纪末跃居世界第一位。三十年代罗 斯福新政,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缓解了危机的打击,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对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缓解资本主义内部矛盾,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3分) (2)成功的调整: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行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 体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用: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城市和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综合国力大大增强。(6分)(3)不同:美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中国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中国调整或改革生产关系都是政府干预的结果;美国则不完全是政府。原因:两国的 国情不同。(3分)

2018年7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 ) A.日本侵略军 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答案 2.1901年,清朝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C.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4.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 ) A.洪秀全 B.杨秀清 C.洪仁玕 D.石达开 5. 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陈望道 D.毛泽东 6. 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 A.《孔乙己》 B.《药》 C.《狂人日记》 D.《阿Q正传》 7.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洛川会议 8.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侵略中国的()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9.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10. 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二、判断题 11. 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鸦片战争后。() 12. 洋务运动是在“求强”、“求富”的口号下展开的。() 1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的启蒙人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专题线索训练 中国近现代史综合训练 Word版含解析

中国近现代史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8·昆明一中月考,26)鸦片战争后的十几年间,以“夷”称外国人,依然成为常态。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夷”字的使用自此受到了限制。这反映了清政府( ) A.认可了平等外交的思想 B.传统观念的重大变化 C.放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D.开始向西方学习法律 答案 B 解析“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夷’字的使用自此受到了限制”反映了对外国势力的重新认识,故B项正确。 2.(2018·广州高三调研,28)鸦片战争前,“外洋所产之大呢羽毛哔叽等类,并一切贵重之器物,则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战后,“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 C.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鸦片战争前“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而战后“夷商自行转运……物充积于厦口”可知,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开放厦门,广州不再是唯一的通商口岸,反映清政府对外政策的

调整,故C项正确。 3.(2018·吉林二模,7)李鸿章的一生事业与洋务相连,久被清议攻诘,晚年曾心酸地自谓:“三十年来无时不在诽谤”。李鸿章这段话道出了( ) A.守旧官僚势力的强大 B.最高统治者的排斥猜疑 C.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 D.中国社会的愚昧与落后 答案 A 解析李鸿章生存在旧的官僚体制下,他所受的“诽谤”也应出自官僚体制,故A项正确;李鸿章领导洋务运动,是得到最高统治者默许的,故B项错误;C项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制度和体制方面的,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李鸿章的话只能反映出官僚体制集团的愚昧,故D 项错误。 4.(2018·重庆高三11月调研,28)清政府在1893年正式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这些举措( ) A.意在分化民主革命力量 B.有利于近代工商业发展 C.适应了近代化外交要求 D.加强了清王朝统治基础 答案 B 解析“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有利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5.(2018·郑州一模,11)1882年,轮船招商局会办郑观应向李鸿章建议,招商局的经营管理应按股份公司成例,“由众股东公举董事、总理、协理,由总理、协理慎选总管五人,报董事会公决”;在漕粮运输方面“虽有海运委员会总理,本公司亦当委一熟悉米色、公正无私之员,随同海运总理稽查,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三湾改编 参考答案: 1927年9月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失败之后,在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毛泽东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改编。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是,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共产党各级组织,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三湾改编成为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2、《资政新编》 参考答案: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编》。《资政新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各方面,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3、过渡时期总路线 参考答案: 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它的实施,使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4、三大战役 参考答案: 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对国民党军队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前后历时4个月零19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154万余人。三大战役是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它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

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5、八一南昌起义 参考答案: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是:第一,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第二,它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第三,它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6、九一八事变 参考答案: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小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接着,日军分别向沈阳和长春,四平,公主岭等地发起进攻。这就是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了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7、邓小平南方谈话 参考答案: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就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本质、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刻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阶段,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8、西安事变 参考答案: 1936年12月初,蒋介石飞抵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地区的红军。张学良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与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等的努力下,经过和平谈判,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 1.

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额开端?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独立的中国开始逐步变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开始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2.近代中国阶级关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原有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外,又先后出现了产业无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 3.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4.中国发展面对两大新的历史任务。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二、近代早期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1.近代中国人包括统治阶级中以林则徐、冯子材等为代表的爱国人士,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凝铸成近代中华民族不屈的魂魄。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并形成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主流。 2.正是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不畏强暴、顽强抵抗、宁死不屈的英勇战斗,才使我们的国家历尽劫难而未毁、屡遭侵略而未忘,为最终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 1.帝国主义列强决不允许中国独立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自己的对手。 2.中国的封建势力依旧强大,始终压制和限制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都过于软弱,自身没有能力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4.中国人民已经觉醒,他们进行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打碎所有的桎梏,而不是改用资产阶级的文明镣铐来换下封建的野蛮枷锁,广大民众不希望任何一种压迫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 历次真题1001

全国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课程代码:0370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中日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2.1895年,日本迫使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C.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4.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维新变法以救亡图存 5.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 A.买办资产阶级 B.官僚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6.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A.兴中会的成立 B.华兴会的成立 C.光复会的成立 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7.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是() A.惠州起义 B.河口起义 C.广州起义 D.武昌起义 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钦定宪法大纲》 D.《中华民国宪法》 9.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陈望道 D.毛泽东 10.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运动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保路运动 D.五卅运动 11.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A.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C.土地革命的总路线 D.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复习之一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复习之一 ——西方列强侵华史2005年1月11日星期二【知识梳理】 方法之一:按阶段梳理 一、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 1,国际背景:工业革命兴起与扩展,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掌握世界经济霸权;法美等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2,主要国家:英法美俄,以英国为最强。 3,主要目的:打开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沙俄以满足领土扩张为目的) 政治上直接发动侵略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 4,侵华手段:开埠通商(有那些?) 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 控制海关(协定关税海关总税务司) a,政治上主权沦丧,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 沦为列强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5,对中国社会影响:经济结构变化外资经济出现 洋务经济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新式学堂创办 c,思想文化上教育近代化起步留学教育开始 教会学校出现 二、第二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1901年 1,国际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强,英法相对衰落,美日德迅速崛起;掀起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狂潮。2,主要国家:美日德强,美国领先。(原因何在?) 政治上从“中外和好”到瓜分狂潮再到“以华治华” 3,侵华手段:争作债主 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争夺路矿权 开办工厂与银行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政治上维新变法运动 民族意识觉醒,民族救亡运动蓬勃发展义和团运动 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4,对中国社会影响:控制中国经济命脉,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 经济上 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有力冲击封建思想文化,为维新变法及民主革命兴起提供 思想武器。 三、第三阶段——1901年至1918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