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

猫杯状病毒的诊断与治疗

猫杯状病毒的诊断与治疗 猫杯状病毒感染(FCV)又称为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猫杯状病毒引起的猫科动物的一种多发性口腔和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双相发热,浆液性和粘液性鼻漏,结膜炎,精神沉郁,有的猫可听到呼吸啰音,采食困难、流涎、口腔溃疡等。近期,我院治愈多例该病的病例,现与大家分享诊断与治疗经验。 图1感染了杯状病毒的猫 1、发病经过及临床症状: 8月27日宠主带猫来我院就诊,该猫主要表现为采食困难、流涎,临床检查发现其舌面有大小不等的溃疡面。数天后主人家里另外的三只猫出现相同的症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才是减少、流涎、分泌物呈黏稠的透明状挂在两嘴唇处;舌面有多少不等的溃疡,多集中在舌背面,溃疡处稍凹陷、发红、边缘不整齐;因舌头不适猫不停地用舌头乱舔口腔;三只体温轻度升高,最高者达到39.7摄氏度,一只体温不升高;两只出现鼻镜干燥、龟裂;病情严重的精神沉郁,其余精神无明显变化。 图2杯状病毒典型症状 2、实验室诊断; 2.1病毒分离试验:采集发病猫的口腔分泌物送检,进行病毒分离,将唾液经适当处理后接种F81细胞盲传至第四代均出现细胞病变,细胞圆缩、聚变,最后完全脱落、悬浮。

2.2电镜检测:取接毒细胞培养物上清电镜负染观察,可见杯状病毒粒子。用其细胞成分作电镜超薄切片观察,在胞浆中可见呈晶格状排列的杯状病毒粒子。 2.3毒力测定:取40日龄试验猫四肢,随即分成两组,隔离饲养。第一组每只猫通过滴鼻、口服接种病猫分泌的唾液2毫升;第二组为对照组,按第一组的方法接种等量生理盐水,接毒后每天观察临床症状,并于第五天采集接毒猫的口腔分泌物送检。结果接毒组体温升高,并于接毒后第六天在鼻镜和舌缘出现溃疡和食欲下降、流涎等症状,接毒的第五天可以从两只试验猫口腔分泌物中分离出FCV;而对照组临床观察无异常,病毒分离为阴性。 图3杯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唇部的溃疡 3、治疗措施: ①立即将病猫隔离在院内住院治疗,每天要用消毒药消毒地面、笼舍、用具等。 ②抗病毒:使用利巴韦林、胸腺肽等。 ③每日清洁口腔:将病猫口腔张开,用0.1%高锰酸钾冲洗口腔,对溃疡面涂抹鱼肝油或者喷桂林西瓜霜。 ④防止继发感染:使用头孢曲松钠输液治疗。 ⑤补充维生素:使用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等。 ⑥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精神食欲较差者,采用支持疗法,静脉输入5%葡萄糖盐水、10%葡萄糖、ATp、辅酶A等。 经过采取以上综合治疗措施,病情较轻者的猫在5~7天痊愈;病情较重的约10~15天康复。

粒细胞缺乏症的护理

粒细胞缺乏病人的护理一定义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计数是4?10X102/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60-75%。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白细胞总数X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0岁儿童低于1. 5X10P/L, 10?14岁儿童低于1.8 X 10A9/L,成人低于2.0 X 10A9/L。当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时(低于0.5 X102/L )称为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缺乏症是血液系统中的急症,极易合并严重感染,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需积极抢救。 二病因病理病机 粒细胞缺乏症可继发于药物反应、化学药物中毒、电离辐射、感染或免疫性疾病,亦 可原因不明,但最常见的病因是药物反应。 三临床表现 发病前多数患者有某种药物接触史。起病急骤、高热、寒战、头痛、极度衰弱、全身不适。由于粒细胞极度缺乏,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感染成为主要合并症。牙龈、口腔粘膜、软腭、咽峡部发生坏死性溃疡,常覆盖灰黄或淡绿色假膜。皮肤、鼻腔、阴道、子宫、直肠、肛门均可出现炎症。局部感染常引起相应部位淋巴结肿大。肺部的严重感染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紫绀。发生败血症时可伴肝损害,出现肝大、黄疸。严重者可伴中毒性脑病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药物过敏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若短期内不恢复,死亡率极高。 四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明显减少,常低于2X109/ 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0.5 X 109/ L 以下。分类仅占1?2%,甚至缺如,余绝大多数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变化不大。 二?骨髓象:细胞增生不良,分类中红系、巨核系细胞正常。粒系细胞视病因而定。再生障碍型粒细胞缺乏症,其粒系各阶段细胞均明显减少,有时仅见少数早幼粒和原始粒细胞。免疫型粒细胞缺乏症的粒系细胞比例可能不减少,但有成熟障碍。恢复期细胞增生高度活跃,并有一过性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增多,但数日内比例恢复正常,可与急性白血病相鉴别。 三、其他:血沉增快,严重感染者可伴肝功异常,主要是总胆红素定量升高。 五治疗 一、停用引起或可能引起粒细胞缺乏的各种药物。 二、病人应隔离在单人病房,条件允许时住进无菌层流病室,做好消毒隔离,包括口腔、肛门、外阴等易感部位的局部清洗。 三、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在用药前仔细寻找病灶,做咽拭子?血液、尿液、大便等细菌培养。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适用于免疫型粒缺乏患者,并可改善全身中毒症状。但由于本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招致感染及掩盖感染症状。疗程宜短,待细胞数回升后逐步停药。 五、粒细胞输注适用于粒细胞持续在极低水平且伴严重感染 六、促白细胞生成药如维生素B4维生素B6肌苷或集落刺激因子治疗

猫瘟病毒的进化和目前在免疫中遇到的问题

猫瘟病毒的进化和目前在免疫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细小病毒,猫,免疫失败,野生食肉动物,转铁蛋白受体 摘要: 预防猫瘟病毒的疫苗,是猫内科常规免疫的一部分,许多疫苗都是在1960年代出现,沿用至今,已有40多年的时间了。然而,在这过去的40多年里,病毒也在进化,特别是在1970年代出现的犬细小病毒。该病毒与猫瘟病毒相似,1978年以后在全球广泛传播。猫瘟病毒和CPV不同的抗原类型在猫,浣熊,和许多野生或饲养的食肉动物中都可分离获得。而猫瘟病毒的改变的结果尚待研究,目前有效的免疫流程也未见报道。这里,我们对近年来关于猫瘟病毒在食肉动物,包括猫在内,进行阐述,并且对一项幼猫免疫研究进行描述,且发现这些免疫流程对许多猫都出现了免疫失败。 1.简介 在家养犬猫,特别是幼年动物中,有多种细小病毒是很重要的病原体。这些病毒主要为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包括猫瘟病毒,犬细小病毒,貂肠炎病毒,浣熊细小病毒。这些病毒的命名和他们的常见宿主有关,除了家养犬猫外,也包括其他食肉动物。 在家养犬猫感染病毒后,会广泛感染组织并引起一系列疾病,包括怀孕动物子宫内感染后引起胎儿死亡,新生犬猫小脑或心肌感染后会引起共济失调和心肌炎,5周龄以上的动物小肠受损会引起出血性肠炎。在不同的年龄,其细胞有丝分裂活性不同,因此疾病的症状不同。因为病毒的复制是需要细胞分裂的。 细小病毒是一种小病毒,20nm,DNA单链结构,约有5000个碱基。含有两个主要的开放阅读框,主要表达非结构蛋白NS1和NS2,以及衣壳蛋白VP1和VP2。病毒的复制是利用宿主细胞的聚合酶和DNA复制的其他基质。NS1主要的功能是调节复制,在病毒DNA末端产生切口,在复制过程中将其连接到5-末端。VP1和VP2共同产生衣壳,其中,VP2占90%,VP1占10%。但是VP1具有区域特异性,对细胞感染功能,包括磷酸化A2酶活性非常重要。衣壳主要负责受体的绑定和细胞感染的过程,但也是宿主抗体免疫的主要靶受体。NS2蛋白对于病毒在细胞内的装配,细胞核的运输有重要意义,但是该病的在犬CPV的复制中作用尚不清楚。 病毒的宿主范围和宿主趋向性 食肉目动物超过270种,又分为两个亚目,猫科食肉动物和犬科食肉动物,就像几个不同的家族一样。与FPV相似的病毒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犬科食肉动物。然而,直到1970年代,家养犬,和与之相近的狼和土狼对FPV样病毒具有抗性。1978年,一种新的病毒变异株出现,可以有效感染犬,也就是CPV病毒,在全球广泛传播,直至今天,未免疫犬几乎都可以感染该病毒。 这种新出现的病毒,CPV病毒,其宿主为犬,且其主要是衣壳蛋白基因的一小部分变异,这会改变衣壳表面的残留物。衣壳主要是利用1型转铁蛋白受体TfR绑定后,进入细胞,从而进行感染。衣壳表面其余的残留物是控制tfr的顶端结构域相互间的作用。该病毒在犬的宿主特异性主要也是由于犬TFR结构的不同,FPV无法绑定到犬或犬TFR胞外区。而CPV的衣壳能够绑定到犬TFR上。

T∕CVMA4-2018猫泛白细胞减少症诊断技术规范

ICS 11.220 B 41 团体标准 T/ CVMA 4—2018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诊断技术规范 Diagnostic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eline panleukopenia 2018 - 10 - 24发布 2018 - 10 - 24实施 中 国兽医协会 C V M A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1) 3 诊断依据 (1) 4 诊断原则 ............................................................................3 5 诊断标准 ............................................................................3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 ..........................4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红细胞凝集试验和凝集抑制试验 ....................................6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游离抗原检测法 ..................................8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核酸检测法 .....................................10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特点 .. (12) 中 国兽医协会 C V M A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

猫常见传染病防治 (山东。临沭县临沭镇兽医工作站徐青云276700)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是由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引起的猫科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猫瘟热、猫传染性肠炎。临床上以突发体温升高,呕吐、腹泻、脱水,白细胞显著减少为特征。 FPV可使各种年龄的猫受到感染,但以1岁以内的幼猫更易感,此外其他猫科动物(如虎、豹、山猫、豹猫)鼬科动物(豹、雪豹)及浣熊科动物(如浣熊、长吻浣熊)也可感染致病。 病猫和康复猫是本病的传染源,其粪、尿、唾液、呕吐物等含有大量的病毒,异致环境污染。与这些传染源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即可造成水平传播;此外妊娠母猫还可以经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造成畸形胎甚至流产。 冬末春初季节多发,尤以3月份发病高峰。跳蚤和吸血昆虫可成为传播媒介。 最急性型突然出现无症状性倒地而死亡,往往误认为中毒。其余病型出现体温升高,双相热型。不同程度的沉郁,厌食,频繁呕吐,腹泻,血便,迅速消瘦、脱水。眼的分泌物由浆液性变为粘液脓性;怀孕母猫可能流产、死胎或产出畸形胎儿。 循环血液中的白细胞数在出现第二次发热后迅速减少,降低1倍以下,有的血液涂片中很难找到白细胞。病理解剖主要是以出血性肠炎为特征。根据临床表现可做出初步诊断。借助病毒分离,血清学试验等可确诊。 病初应用高效价的猫瘟热高免血清进行特异性治疗,综合应用广谱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进行抗菌、消炎、止泻、止吐、止血,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发病中后期,当血中的白细胞数极低时,大多预后不良。抗生素可选用头孢,氨苄西林,首选止吐药氯丙嗪。 猫的白血病 猫的白血病是由反转录病毒科、肿瘤病毒亚科、C型肿瘤病毒属的猫白血病病毒引起的猫的一种传染病。可产生两类疾病:一类表现为淋巴瘤,成红细胞性的白血病;另一类是以细胞损害和细胞发育障碍为主的免疫缺陷疾病(也称为猫的艾滋病,FAIDS)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猫均可感染,幼猫更易感。即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水平传播,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消化道淋巴瘤型表现饮食下降,体重减轻,粘膜苍白,呕吐、腹泻等;多发性淋巴瘤型则表现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胸腺淋巴瘤型则出现呼吸、吞咽困难,胸水增多,病猫虚脱;淋巴白血病型则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黏膜皮肤出血,机体消瘦。 确诊需要用血清学和病毒学检验。 治疗不易彻底,故有人不赞成治疗,放射性疗法有一定疗效。 猫传染性腹膜炎 猫传染性腹膜炎是由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引起的猫科动物的慢性传染病,以腹膜炎、大量腹水积聚和高致死率为特征。 各种年龄的猫均可感染,但以1~2岁的青年猫和11岁以上的老龄猫发病最多。常呈地方性流行。经消化道或昆虫可水平传播,也可经胎盘垂直感染。 该病在临床上分为“干性”(非渗出性)和“湿性”(渗出性)两种病型。干型病例主要侵害眼、中枢神经、肝、肾等组织器官。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腹部触诊肾肝大,肝受损时可能出现黄疸;中枢受损时,运动障碍,共济失调。湿性病例中后期可见腹部膨胀,在母猫常误认为是妊娠,腹腔穿刺可抽出大量的腹水,呈无色至谷草色,还有可能含有纤维素,

猫瘟临死前表现

猫瘟: 猫瘟又称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猫传染性肠炎,是猫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多以突然发高热、顽固性呕吐、腹泻、脱水、循环障碍及白细胞急剧减少为主要特征(不是所有的白细胞减少的情况都是猫瘟,其它的病症也会引起白细胞减少,例如猫白血病,猫肝炎等)。 临床症状: 猫瘟热潜伏期为2-9天,临床症状与年龄及病毒毒力有关。 幼猫多呈急性发病,体温升高40°C以上,呕吐,很多猫不出现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有的可能会表现出脊髓型共济失调的症状。 6个月以上的猫大多呈亚急性临床,首先发热至40°C左右,1-2天后降到常温,3-4天后体温再次升高,即双相热型。 病猫精神不振,厌食,顽固性呕吐,呕吐物呈黄绿色,口腔及眼,鼻有粘性分泌物,粪便粘稠样,当出现腹泻时,说明动物已处于疾病后期,粪便带血,严重脱水,贫血,严重者死亡。 流行特点: 本病毒除感染家猫外,还能感染其他猫科动物(如虎、豹)和鼬科动物(貂)及熊科的浣熊。各年龄的猫均可感染。多数情况下,1岁以下的猫易感,感染率可达70%,死亡率为50%~60%,5月龄以下的幼猫死亡率最高可达80%~90%,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群养的猫可全群爆发或全窝发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多发。

发病猫可从粪、尿、呕吐物及各种分泌物中排出大量病毒,而且病毒可以在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 康复猫长期排毒可达1年以上。 感染期的猫也可通过跳蚤、虱、蝇等吸血昆虫传播。 诊断要点: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可以进行初步诊断,确诊仍需要实验室检查。 根据白细胞的数量多少可以确诊。同时可以进行生化指标和病毒检查,病毒检查最常检查的包括粪便、肠道、大网膜淋巴结、肺和会厌食食物。 防治措施: 治疗方法可采用特异性疗法和对症疗法 特异性疗法 使用猫瘟单克隆抗体肌肉或皮下注射,2毫升每每千克体重,一般一日1次,如非常严重可以每日2次,连续最多打3次。 使用猫重组干扰素,30~50万单位每千克体重。 对症疗法 止吐:出现呕吐时应禁食禁水。胃复安注射液0.15~0.25毫升每千克体重,每天两次,肌肉或皮下注射。 消炎:庆大霉素1万单位每千克体重或卡那霉素5~10万单位每千克体重,每天两次,肌肉或皮下注射。 解热:柴胡注射液0.3毫升每千克体重,每天两次。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诊断与防治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诊断与防治 摘要介绍了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猫;泛白细胞减少症;诊断;防治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又称猫传染性肠炎或猫瘟,是由猫泛白细胞减少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该病为猫的最严重传染病,是发展养猫业的一大障碍。其特征是突然发病,白细胞显著减少,高热,厌食,精神沉郁,呕吐,出血性肠炎,高度脱水。 1病原特点 病原为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在分类上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病毒能凝集红细胞,对外界因素具有极强的抵抗力,能耐受56℃、30min的加热处理,在pH3~9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耐受力。有机物内的病毒,在室温下可存活1年。对70%乙醇、有机碘化物、酚制剂和季胺溶液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 2流行病学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可感染家猫、野猪、虎、山猫、豹猫、水貂和浣熊等。各种年龄的猫均可感染,主要发生于1岁以下的幼猫。流行特点为冬末至春季多发,尤以3月份发病率最高。自然条件下可通过直接接触及间接接触而传播。处于病毒血症期的感染动物,可从粪、尿、呕吐物及各种分泌物排出大量病毒,污染饮食、器具及周围环境而经口传播。康复猫可长期排毒达1年之久。 3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2~9d,平均为4d。有的病猫呈最急性经过,无任何前驱症状而突然死亡,死后仅见尸体呈脱水症状。急性病例:病猫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可达40℃,持续24h后恢复至常温,食欲减退以至废绝;经过2~3d后体温第2次上升,呈明显的双相热。顽固性剧烈呕吐是该病的主要特征,每天呕吐数十次,严重腹泻,排带血的水样便,体重迅速下降,常因严重脱水而衰竭致死。病猫眼球震颤。妊娠母猫有时还可流产。 4病理剖检 以出血性肠炎为特征。可见肠道明显扩张,肠黏膜有充血、出血。肠内容物水样、恶臭,肠腔中可见绳索状纤维性渗出物。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脾脏出血,肝肿大呈红褐色。长骨骨髓变成液状,完全失去正常硬度。 5诊断要点

粒细胞缺乏症的护理之欧阳家百创编

粒细胞缺乏病人的护理 欧阳家百(2021.03.07) 一定义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计数是4~1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6 0-75%。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0岁儿童低于1.5×10^9/L,10~14岁儿童低于1.8×10^9/L,成人低于2.0×10^9/L。当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时(低于0.5×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缺乏症是血液系统中的急症,极易合并严重感染,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需积极抢救。 二病因病理病机 粒细胞缺乏症可继发于药物反应、化学药物中毒、电离辐射、感染或免疫性疾病,亦可原因不明,但最常见的病因是药物反应。 三临床表现 发病前多数患者有某种药物接触史。起病急骤、高热、寒战、头痛、极度衰弱、全身不适。由于粒细胞极度缺乏,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感染成为主要合并症。牙龈、口腔粘膜、软腭、咽峡部发生坏死性溃疡,常覆盖灰黄或淡绿色假膜。皮肤、鼻腔、阴道、子宫、直肠、肛门均可出现炎症。局部感染常引起相应部位淋巴结肿大。肺部的严重感染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紫

绀。发生败血症时可伴肝损害,出现肝大、黄疸。严重者可伴中毒性脑病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药物过敏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若短期内不恢复,死亡率极高。 四诊断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明显减少,常低于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0.5×109/L以下。分类仅占1~2%,甚至缺如,余绝大多数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变化不大。 二.骨髓象:细胞增生不良,分类中红系、巨核系细胞正常。粒系细胞视病因而定。再生障碍型粒细胞缺乏症,其粒系各阶段细胞均明显减少,有时仅见少数早幼粒和原始粒细胞。免疫型粒细胞缺乏症的粒系细胞比例可能不减少,但有成熟障碍。恢复期细胞增生高度活跃,并有一过性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增多,但数日内比例恢复正常,可与急性白血病相鉴别。 三、其他:血沉增快,严重感染者可伴肝功异常,主要是总胆红素定量升高。 五治疗 一、停用引起或可能引起粒细胞缺乏的各种药物。 二、病人应隔离在单人病房,条件允许时住进无菌层流病室,做好消毒隔离,包括口腔、肛门、外阴等易感部位的局部清洗。

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诊疗指南【2019版】

104.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 概述 重症先天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severe congenital neutropenia,SCN)是一种以低水平粒细胞(<200/mm3)为特征的免疫缺陷,不伴有相关的淋巴细胞缺陷。 病因和流行病学 目前已知的发病机制是髓系细胞凋亡增加。上述突变最终导致髓系前体细胞过度凋亡,可能是由未折叠蛋白反应激活所致。根据突变类型和遗传背景的研究,SCN 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表达可以是相同的或不同的,这提示本病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或可能是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普通人群的患病率估计为1/333 300~1.7/333 300。新生儿的年发病率约为1/250 000。无特殊性别倾向。美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患者为白种人。 临床表现 患者临床表现为口咽炎、中耳炎、呼吸系统感染、蜂窝织炎及皮肤感染,常由葡萄球菌及链球菌感染所致。在出现骨髓储备下降的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2 岁之前大部分患儿都发生过口腔溃疡及疼痛性牙龈炎。如伴弥漫性胃肠道病变,可引起类似克罗恩病的腹痛和腹泻表现。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导致各个部位遭受反复细菌或真菌感染,其中主要受累部位为皮肤粘膜、耳鼻、咽喉和肺。感染通常非常严重甚至是致命性的。约15%的患者进展为急性白血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儿通常不伴有特征性畸形。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计数及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均可发现中性粒细 胞数减少,可伴单核细胞增多。 2.骨髓涂片骨髓增生程度正常或稍微降低,伴早期髓系“停滞”在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阶段,常伴有不典型细胞核及胞质空泡形成。

3.影像学检查因该病患儿易反复发生感染,故影像学可能发现耳、鼻、肺部乃至肠道的感染表现。 4.基因检测SCN 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迄今为止,根据重度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国际登记站(https://https://www.doczj.com/doc/fc431805.html,/registry/)的数据,已经报道超过100 种基因突变。包括最早发现的嗜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基因(ELANE,以前、GFI1 基因、HAX1 基因和威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WASP)的激 称E LA2) 活基因等。这些突变的组合会导致嗜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及凋亡增加。根据致病突变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遗传:由E LANE 突变所致的S CN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发生于50%~60%的患者。已经报道了数个E LANE 突变位点。由K ostmann 描述的首个家族及其他最近报道的家族,都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H AX1 突变。X 连锁遗传见于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Wiskott-Aldrich syndrome,WAS)基因突变所致的S CN,该基因又称W ASP 基因。其他基因突变也有报道,包括G6PC3、GFI1、SBDS 及JAGN1。然而,仍有大约40%病例的遗传基础尚不清楚。 诊断 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综合确诊。其中细胞学确诊指征:显示与单核细胞增多有关的重症中性粒细胞缺乏症。SCN 骨髓检查的典型表现为骨髓增生程度正常或稍微降低,伴早期髓系“停滞”在早幼粒细胞 /中幼粒细胞阶段,常伴有不典型细胞核及胞质空泡形成。进行基因检测也是诊断所必需的。 鉴别诊断 临床发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应与其他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疾病相鉴别。SCN 通常只有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单核细胞增多,不伴有其他外观畸形,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通常正常。临床上需鉴别以下疾病,如Shwachman-Diamond 综合征、糖原累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GSD)1b 型、WHIM 综合征(SDS) (warts,hypogammaglobulinemia,infections,myelokathexis,WHIM,即疣、低丙 、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 种球蛋白血症、感染及先天性骨髓粒细胞缺乏症)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杯状、疱疹、冠状病毒、血巴尔通体PCR检测方法

10报告 根据检测结果,出具报告。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杯状病毒、疱疹1型病毒的多重PCR检测 采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V)的NS基因序列、猫杯状病毒(FCV)的ORF2基因序列以及猫1型疱疹病毒(FHV-I)的TK基因序列,用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杯状病毒、疱疹1型病毒的多重检测。 A.1RNA和DNA的提取 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分别提取病毒RNA和DNA。将RNA反转录为cDNA。将提取的DNA和反转得到的cDNA于-20℃保存、备用。 A.2PCR反应 以FCV的cDNA和FPV、FHV-I的DNA混合物作为多重PCR的模板进行PCR扩增,扩增引物见表1,PCR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5min;94℃变性30s、55℃退火30s、72℃延伸1min,30个循环;72℃10min。 表A.1多重PCR引物序列 Primers Sequences(5'-3')Length FPV ATGGTTGGTGACTCTTTGTTT392bp TACATTTGATTGACACTTCCC FCV AACCTGCGCTAACGTGCTT922bp CAGTGACAATACACCCAGAA FHV-I GACGTGGTGAATTATCAG290bp CAACTAGATTTCCACCAGG A.3PCR产物 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猫冠状病毒RT-PCR检测方法 采用RT-PCR方法,特异性扩增猫冠状病毒ORF1b基因片段,用于猫冠状病毒的检测。 B.1病毒RNA的提取和cDNA第一链的合成 按照病毒RNA提取试剂盒操作方法进行RNA的提取,按照cDNA第一链合成试剂盒操作方法将RNA反转录为cDNA,得到的cDNA于-20℃保存、备用。 B.2PCR反应引物 上游引物序列(5’-3’):GTGATGCTATCATGACTAG 下游引物序列(5’-3’):CACCATTACAACCTTCTAA B.3PCR反应条件 95℃预变性2min;95℃变性30s,48℃退火35s,72℃延伸45s,30个循环;72℃延伸5min。 B.4PCR产物 PCR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目的片段大小为417bp。

猫感染犬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治疗

2019年第6期(总第263期) 疾病防治 43 猫感染犬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治疗 姚佳颖① 任香艳② 万惠愚② 刘玲艳② 禚建树③ 李晓飞④* (①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生物科技系 山东 莱阳 265200 ②山东省莱阳市农业农村局 ③新希 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 青岛 ④山东省招远市农业农村局) 中图分类号:S858.2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9)06-0043-02 为了诊断猫患有犬细小病毒病,通过对患猫进行临床症状、血常规、血液生化、血气、影像学、粪便和病原学等检查,确诊该猫感染犬细小病毒。通过对患猫进行治疗,患猫痊愈。 犬细小病毒在分类上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病毒基因组为单链线状DNA 。犬细小病毒感染是近年来宠物犬上较为常见的烈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急性出血性肠炎和非化脓性心肌炎为特征。近年,猫感染犬小病毒病时有发生,但报道较少。由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又称猫瘟)在猫上感染的临床症状与犬细小病毒感染相类似,又因临床误区(犬细小病毒不会感染猫或猫细小病毒即为犬细小病毒)[1]。在出现急性病毒性出血性肠炎的猫的诊断上多半会忽略排除犬细小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因此造成治愈率较低等情况。笔者对收治一例猫感染犬细小病毒病的病例进行诊治分析,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临床经验。 1 基本情况 1.1 主诉及临床症状 家猫阿狸,雄性,5月 龄。体重为2.57kg ,未去势。(1)据主诉,该猫从就诊当日凌晨开始频繁呕吐,初期呕吐为胃内容物,后期呕吐物为黄色带有泡沫状液体。精神一般,当日食欲差。且该猫有乱咬东西的习惯,排便软,有腥臭味。未进行免疫,已做驱虫。家中5d 前有犬因感染细小病毒而死亡。(2)经临床检查体温为39.8℃,触诊腹部痛感强烈,患猫躲闪不愿被触摸,未触诊到异物,肠鸣音稍大。肛门处毛发打结、色黄、有异味及干涸粪便。 1.2 血常规检查 对患猫进行血常规检查,结果 显示白细胞数下降到1.1×109/L(正常值为(5.5~19.5) ×109/L),淋巴细胞总数下降到0.9×109/L(正常值 为(1.0~7.0)×109/L),粒细胞总数下降到0.1×109/L (正常值为(2.8~13.0)×109/L),单核细胞总数下降 到0.1×109/L(正常值为(0.2~1.0)×109/L),血小板总 的免疫力,更能有效解决其乳汁残留问题,且现对于药物治疗而言其性价比更高,因此一般选择通过免疫预防来避免奶牛乳房炎的发生;另外,药物预防主要是通过在奶牛的泌乳期服用盐酸左旋咪唑,该药不仅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还可以对奶牛进行驱虫,对奶牛免疫系统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3 治疗措施 对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是控制乳房炎发病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合理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3.1 全身治疗 对全身症状发病明显的奶牛,必 须用抗生素结合强心补液进行治疗,利用青霉素、链霉素和氨苄青霉菌进行静脉注射,适当的加大药物的剂量。 3.2 乳区注药 一些奶牛中患病症状较轻,比较 适合采用这种方案,主要利用磺胺类药物配生理盐水乳池内注入,同时对出现乳房肿胀的奶牛使用氢化可的松进行消肿。 3.3 乳房消肿 奶牛场中会发现一些乳房肿胀明 显的奶牛。因此,除采用上述疗法外和用药后,在乳房外部涂鱼石脂软膏进行消肿。 (收稿日期:2019–03–12) *通讯作者

猫咪常见病

一:跳蚤 跳蚤之祸 猫根本就不应有跳蚤,故即使只有一只跳蚤也要特别地留意,因为雌虫一天能产40个卵,一对跳蚤在一个月内就能繁殖出600只跳蚤。跳蚤是疾病的带原者,包括会引起人类鼠疫的病原和绦虫;过敏性皮肤炎亦会因跳蚤而引起。 跳蚤之生态 跳蚤应为猫最常有的外寄生虫,它没有翅、体型小呈深棕色的昆虫,成虫可以12个月不吃任何东西;伺机而动,其大小而言,能跳极远的距离。跳蚤经由吸血来获得养份;无特定之宿主,大部分的生存期间是在宠物(猫)身上的地方,所以只控制宠物身上的跳蚤并无法杜绝跳蚤。母蚤会在吸血后才排卵在宿主(猫)身上,卵为呈白色如盐粒大小,无黏性故很容易掉落,在被产下之后的2天至2周内都有可能孵出幼虫,其幼虫呈白色或乳白色;他们通常会藏在地板缝,地毯下,宠物床and so on,幼虫只吃一点东西,如成虫的粪便或环境中之有机碎屑,然后他们将化成茧,再依环境之状况,于7天至几个月内化成跳蚤成虫。如果猫的身上有很多的跳蚤,其卵和黑色的跳蚤粪可以一起被发现,如发现红色污点则为其粪沾湿后所形成。跳蚤之清除方法如果发现了跳蚤,第一件该做的事是给它好好的洗个澡,而洗澡只是可以把跳蚤冲昏,可以趁这

时候跳蚤的活动力低时;用手动式的把跳蚤抓除,然后清洗宠物的床垫料,并仔细以吸尘器清洁环境,应能逐渐除去部份跳蚤,有助于室内宠物更为清洁,如情况严重的话,则整个房子、庭园和猫舍都须施予杀虫剂,或由专业的除虫人员来做,再搭配除蚤用品。除蚤用品的选择原则为除了跳蚤之外,对其他动物的毒性都可达最低,并不会残留太久,而大部分符合这个标准的产品都需要重复使用,以杀死不断由蛹中孵出的成虫。 除蚤用品又可分为: 1.跳蚤生长控制剂以人造类似虫体荷尔蒙的生化产品,其能破坏跳蚤早期的生命周期而造成死亡。此类产品对环境无害的化合物不能完全控制跳蚤,但其能减少杀虫剂的施用量。 2.除蚤浸液其用法为直接涂抹在猫毛上让它自然干的杀虫剂,浸液内通常含有除虫菊或合成除虫菊成份,通常较无毒性,也较不会残留,如果定期使用亦相当的有效。 3.跳蚤喷剂、涂剂和粉剂是将各式不同的杀虫剂、杀虫助剂或成长控制剂等加入酒精或水溶液中成为喷剂、涂剂,矽藻土或矽内成为粉剂。重点部位为猫的脚、背部、尾部、和臀部,施用时并应逆毛尽量涂在皮肤上,外出之前可施用一些,让那些跳到猫身上的跳蚤立即死亡,而不会被带回家中,除此之外避免将喷剂或粉剂敷在有伤口或粗糙的皮肤上,还有不要喷到它的眼睛,因为杀虫剂会很快地由破皮的地方吸收入体内,而其含酒精之成份亦有刺激性。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临床路径(最全版)

急性粒细胞缺乏症临床路径(最全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张之南沈悌主编。《血液病学》第二版张之南、郝玉书、赵永强、王建祥主编。具体为: 1.中性粒细胞缺乏: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或预计48 h后ANC<0.5×109/L;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ANC<0.1×109/L。 2.可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口腔温度单次测定≥38.3 °C(腋温≥38.0 °C)或≥38.0 °C(腋温≥37.7 °C)持续超过1h。 3.可伴有或不伴有感染临床表现/体征:咳嗽/咳痰、腹痛/腹泻、尿频/尿痛等呼吸、消化、泌尿系统感染。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粒细胞缺乏症同时伴发热、感染患者应立即住院并参照相关指南

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2.粒细胞缺乏症同时合并两系/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追问既往病史、家族史、毒物、药物接触史; (1)有已确诊非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并接受放、化疗后出现本症不进入本路径; (2)有已明确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并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出现本症不进入本路径; (3)有已明确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接受放、化疗后出现本症不进入本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1.粒细胞缺乏症伴发热患者平均住院日应参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相关治疗指南的临床治疗时间; 2.粒细胞缺乏症初治患者自入院至确诊时间应3~14天,确诊后住院治疗时间应参照不同疾病治疗需要决定。

(五)病史询问和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包括详细询问本次疾病发作史、有无诱因及伴随症状;既往病 史,毒物、药物、射线接触史;既往是否曾有粒细胞缺乏的发作以及规律性,发作年龄及家族史以除外遗传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体格检查有无感染相关阳性体征。 2.必需的检查项目: (1)常规检查:全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尿常规;便常规+潜血;空腹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2)免疫学检查:免疫全套检查(ESR、C反应蛋白、LDH、血β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定量、抗核抗体、ENA抗体谱、ANCA、循环免疫复合物、补体、抗dsDNA、抗SS抗体、抗链O、类风湿因子);外周血LGL检测;外周血CD55/CD59检测;细胞因子;甲状腺功能。 (3)肿瘤全项;乙肝、丙肝检查;HIV、梅毒血清学检测;CMV、EBV、HSV病毒血清学检测。 (4)其他生化检查:血清铁蛋白+铁代谢四项;血清叶酸+维生素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 第八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s,MDS)是一组异质性疾病,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以病态造血,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转化为特征,表现为难治性一系或多系细胞减少的血液病。任何年龄男、女均可发病,约80%患者大于60岁。 【病因和发病机制】 原发性MDS的病因尚不明确,继发性MDS见于烷化剂、放射线、有机毒物等密切接触者。 通过G6PD同工酶、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等克隆分析技术研究发现,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异常克隆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熟障碍,出现病态造血,在骨髓原位或释放入血后不久被破坏,导致无效造血。部分MDS患者可发现有原癌基因突变(如Nγαs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如+8、-7),这些基因的异常可能也参与MDS 的发生和发展。MDS终未细胞的功能,如中性粒细胞超氧阴离子水平、碱性磷酸酶也较正常低下。 【分型及临床表现】 FAB协作组主要根据MDS患者外周血、骨髓中的原始细胞比例、形态学改变及单核细胞数量,将MDS分为5型:难治性贫血(refractoryanemia,RA)、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Awithringedsideroblasts,RA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withexcessblasts,RAEB)、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RAEBintransformation,RAEB-t)、慢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myelomonocyticleukemia,CMML),MDS的分型见表6-8-1。 WHO提出了新的MDS分型标准,认为骨髓原始细胞达20%即为急性白血病,将RAEB-t归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并将CMML归为MDS/MP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疾病),保留了FAB的RA、RAS、RAEB;并且将RA或RAS中伴有2系或3系增生异常者单独列为难治性细胞减少伴多系增生异常(refractorycytopeniawithmultilineagedysplasia,RCMD),将仅有5号染色体长臂缺失的RA独立为5q-综合征;还新增加了MDS未能分类(u-MDS)。目前临床MDS分型中平行使用着FAB和WHO标准,见表6-8-1。 几乎所有的MDS患者有贫血症状,如乏力、疲倦。约60%的MDS患者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由于同时存在中性粒细胞功能低下,使得MDS患者容易发生感染,约有20%的MDS死于感染。40%~60%的MDS患者有血小板减少,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进行性血小板减少。 RA和RAS患者多以贫血为主,临床进展缓慢,中位生存期3~6年,

粒细胞缺乏症的护理

粒细胞缺乏病人的护理 一定义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计数是4~1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60-75%。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0岁儿童低于1.5×10^9/L,10~14岁儿童低于1.8×10^9/L,成人低于2.0×10^9/L。当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时(低于0.5×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缺乏症是血液系统中的急症,极易合并严重感染,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需积极抢救。 二病因病理病机 粒细胞缺乏症可继发于药物反应、化学药物中毒、电离辐射、感染或免疫性疾病,亦可原因不明,但最常见的病因是药物反应。 三临床表现 发病前多数患者有某种药物接触史。起病急骤、高热、寒战、头痛、极度衰弱、全身不适。由于粒细胞极度缺乏,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感染成为主要合并症。牙龈、口腔粘膜、软腭、咽峡部发生坏死性溃疡,常覆盖灰黄或淡绿色假膜。皮肤、鼻腔、阴道、子宫、直肠、肛门均可出现炎症。局部感染常引起相应部位淋巴结肿大。肺部的严重感染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紫绀。发生败血症时可伴肝损害,出现肝大、黄疸。严重者可伴中毒性脑病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药物过敏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若短期内不恢复,死亡率极高。 四诊断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明显减少,常低于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0.5×109/L以下。分类仅占1~2%,甚至缺如,余绝大多数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变化不大。 二.骨髓象:细胞增生不良,分类中红系、巨核系细胞正常。粒系细胞视病因而定。再生障碍型粒细胞缺乏症,其粒系各阶段细胞均明显减少,有时仅见少数早幼粒和原始粒细胞。免疫型粒细胞缺乏症的粒系细胞比例可能不减少,但有成熟障碍。恢复期细胞增生高度活跃,并有一过性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增多,但数日内比例恢复正常,可与急性白血病相鉴别。 三、其他:血沉增快,严重感染者可伴肝功异常,主要是总胆红素定量升高。

猫的泛白细胞减少症

猫的泛白细胞减少症 猫的泛白细胞减少症是一类对猫咪危害极大的传染病 引起猫咪发热、呕吐的疾病有很多,如果猫咪不但是体温升高、精神萎靡,还有肠炎拉稀症状,并且如果猫咪之前没有打过猫瘟疫苗,那主人们就要小心了,猫咪很可能得了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猫的泛白细胞减少症,也称为猫瘟,又被称为猫细小病,这是一种对猫咪特别是幼猫致死率极大的疾病,出现这种病症的猫咪有很多在发热拉稀后突然就死了,根本来不及治疗,所以这也是猫咪的主人们极其害怕的一种疾病。 猫咪的泛白细胞减少症在最初猫咪会体温突然升高,并且这种发热与一般的发热不同,它具有双相热型,即在发病初期猫咪的体温升高,2~3天之后体温恢复正常,之后再次发热,和第一次发热形成两次发热高峰,这也是判断猫瘟和一般发热感冒的依据之一。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是由猫细小病毒引起的,自然条件下可通过直接接触及间接接触而传播,病猫通过粪、尿、呕吐物等排出大量病毒、污染饮食,器具及周围环境而经口传播。猫泛白细胞减少症和自身的抵抗力有关,特别是在营养不良,体弱及绝育手术后易感。易感动物感染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妊娠母猫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怀孕母猫感染时,会产生流产、死胎及其他繁殖障碍症状。发病期间在医院做血液检查,可以发现发病猫咪白细胞明显减少,这对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在冬末春初的时候,是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高发期,这个时

期此病会发病突然、传播迅速、流行猛烈,需要我们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当然,能够最先预知猫咪状况的,是猫咪的主人,只有主人的细心观察,比如猫咪的一些反常举动,最常见的就是原本很活泼的猫咪变的不爱动,明明胃口很好突然对它平时爱吃的东西不搭理。这很容易跟发情初期情况弄混,千万不要大意,另外会有呕吐现象,但是有的猫咪也许只吐很少几次,也容易粗心的被认为是在吐毛球。 如果你的猫咪突然不爱动了,整整一天几乎都趴窝睡觉的话,你就要经常摸摸他的耳朵,持续高热的话就给他试试体温(猫儿睡着后耳温会升高但不会一直很高),体温突然升高一定不要犹豫,带他到好的医院去看,而且一定要消毒认真环境良好的医院,否则你的猫咪可能当场检测不出猫瘟,但携带病菌回家几天后真正发作,这就麻烦大了。 猫咪得了猫瘟也不要慌张,及时的治疗对于猫的泛白细胞减少症是很关键的,给发病猫咪注射高免血清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病毒遍布全身,免疫血清的特异性治疗作用肯能有限。最重要的治疗办法是补液和维持电解质平衡,这样有可能救活病猫。其他抗生素方面还可以选择青霉素,以防厌氧菌的侵入。 猫细小病毒的抗原性很好,感染后可长期保持较高的免疫力。所以一般猫咪泛白细胞减少症发病治愈后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免疫病毒。我们也可以给猫咪注射疫苗来预防此病,有三种疫苗可以使用:福尔马林灭活的组织苗、灭活的细胞培养病毒苗和致弱的活毒苗。三种疫苗如果按规定注射。会具有很好的保护性。

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ANC)绝对值低于正常值而言,即新生儿生后2周-1岁时ANC<1.0×10^9/L,>1岁为<1.5×10^9/L,ANC<0.5×10^9/L称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减少持续6个月以上才可诊断为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幼红细胞贫血等。 5.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Felty综合征、慢性活动性肝炎、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纯粒细胞再生障碍等。 6.脾功能亢进 肝硬化、疟疾、慢性溶血性贫血、晚期血吸虫病、黑热病、原发性脾原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7.其他 如情绪变动、运动、体温变化等都可以导致粒细胞的分布异常。 (二)诊断 1.症状 主要症状是细菌的易感性。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最常见的是化脓性感染,如皮肤蜂窝织炎、浅表或深部的皮肤脓肿、疖病、肺炎和败血症。口腔炎、牙龈炎、牙周组织炎常为慢性炎症。 2.体征 感染体征:发热、化脓,局部常见渗出、波动感、溃疡和扁桃体炎等。全身感染则有相应感染体征。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减少或正常,但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可由于病因不同有不同变化。

(2)骨髓:增生性骨髓象,红系、巨核系正常,粒系可减少(骨髓衰竭性疾病)、成熟障碍(周期性和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增生活跃(外周原因)。嗜酸细胞、单核细胞可代偿性增加。 (三)鉴别诊断 主要是病因之间的鉴别诊断 1.先要除外感染继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积极寻找病原体,如常见的病毒感染,在充分抗感染的基础上观察中性粒细胞是否有所恢复,如恢复,则为继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2.如抗感染后中性粒细胞不能恢复,且病程迁延反复,则要考虑是否有中性粒细胞抗体存在,或被扣留于网状内皮系统或循环中,可以加用糖皮质激素刺激释放。 3.如仍无效,则需考虑是否有先天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等骨髓衰竭类疾病,可行骨穿检查明确。 4.如诊断仍不明确,可随诊病人疾病情况及中性粒细胞数量,注意有无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PS.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和急性白血病鉴别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患者,主要是骨髓象(有时也累及血象)可出现较多粒系早期细胞,包括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有时可超过30%,酷似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鉴别点:①前者有粒细胞缺乏症的病史,以及原发病或用药史。②无淋巴结、肝、脾大等白血病浸润的体征。③通常无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④短期动态观察,骨髓及外周血早期粒系细胞逐渐减少及消失。 (四)治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