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脑瘫的康复

小儿脑瘫的康复

小儿脑瘫的康复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ay)简称脑瘫,是一组在小儿早期即发病的非进行性症候群,表现为非阵发性的中枢性随意肌功能受累,如肢体痉挛,姿势控制异常和不随意运动等并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和视觉障碍、认识和行为异常,从而造成治疗上的困难。

一、分类

(一)痉挛性脑瘫,是脑瘫中最常见的类型

1.痉挛性偏瘫,瘫痪侧肢体自发运动减少,上肢受累多较下肢重,1岁前即可发现患侧手及拇指指甲生长迟滞,肢体显著痉挛,踝部跟腱挛缩导致马蹄内翻畸形,多呈足尖着地行走。25%的病儿有认知功能异常,智力低下。

2.痉挛性双瘫,这种双下肢痉挛性瘫患常在婴儿开始爬行时即被发现,在爬行时双臂呈正常相互交替姿势向前,但其双腿则被拖拉向前,髋部内收,患儿行走延迟,双足呈马蹄内翻状,步行时足尖着地,托起小儿双腋可见双下肢呈剪刀状交叉,本型智力发育多正常。

3.痉挛性四肢瘫,是脑瘫中最严重的类型,四肢运动严重受累,合并智力低下和惊厥者最多;伴语言发育障碍和视觉异常者甚多,也可伴手足徐动。

(二)手足徐动型脑瘫,该型已较少见,患儿多有肌张力降低,抬头无力,喂哺困难,常表现舌头伸出口外及流涎,1岁后徐动逐渐明显,因咽肌受累,呈显著语言困难,说话时语句含糊,声调调节也受累,惊厥不多见,多数患儿智力尚可,

二、康复原则

1.“三早”的原则

对于脑瘫的康复,早发现、早确诊和早治疗的的“三早”原则尤为重要,其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CNS)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成熟分化,从而不断地产生新的功能,最后形成多种功能的专一化,大脑在3岁以前发育最快,早期治疗能促使脑瘫患儿CNS在不断成熟和分化的过程中,使受损的脑组织得到较完好部分的有效代偿。年龄增大,CNS的各种功能都将基本定型,此时再进行康复治疗比较困难。另外,如治疗过晚,不对称的异常姿势和病理性原始反射就会较顽固地存在,肌肉的痉挛状态就不可能得到改善,最后不可逆的挛缩和畸形将无法避免。

关于早期的时间大多数专家认为应在6个月以前。早期发现应将注意力集中

在有危险因素的小儿身上,一旦发现发育落后,姿势异常或肌张力异常即应立即送到熟悉脑瘫的医疗单位就治。经验证明,小儿脑瘫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仅可缩短康复期,使运动趋于正常化,而且防止了继发性损害,更重要的是因运动功能的改善,使患儿能广泛地接触外界,又促进患儿的智力开发,十分有利于以后的发育成长。

2.综合治疗原则

任何单一治疗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必须综合利用各种方法,尽可能减轻残疾满足整体儿童的需要。

3.促进适应的原则

要理解患儿的心理特点,使儿童对治疗感到有趣,活动项目要多变,促进其主动性和适应性。短期住院康复治疗不会解决儿童所有问题,也不能满足整体儿童的需要。家长需明确本病的性质,掌握基本训练方法和原则,把训练融合于日常家庭生活中去,使儿童充分地进入和参与社会。

三、脑瘫的康复治疗

(一)康复治疗的目的

脑瘫儿童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像正常儿童一样,要更好的生存,不仅需要正常的躯体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因此对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目的既要针对脑瘫患儿的主要障碍、合并症等,尽最大努力改善其躯体残疾,提高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又要帮助他们获得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一员而应具备的心理、教育、社会方面的环境适应能力,以达到生活自理和回归社会。

(二)康复治疗的方法

1.正确的体位

脑瘫的患儿由于原始反射的存在和肌肉不能随意协调收缩,他们的姿势常常异常和不对称。治疗过程中必须注意始终使他们保持正确的姿势和体位,这样可以阻止原始反射,防止痉挛和畸形的产生。

(1)正确的卧姿

患儿在普通床上应保持侧卧,这样可以促进肩前挺和手保持在中线,使患儿的姿势和动作对称,同时可以抑制下肢痉挛。仰卧一般较少采用,因为这样可以引起全身伸肌紧张,只有出现全身屈曲模式的患儿可以采用这种卧姿。俯卧也是

脑瘫患儿常采用的卧姿,因为这个姿势有利于抬头功能的发育及身体各部分姿势的对称。通常为了使患儿能更方便的训练抬头,可以让患儿俯卧在楔形垫上,双手放于楔形台的前方。如果这样仍不能使其抬头,治疗师可跪在患儿的前方或跨在他的脊背上方,用双手握住他的双肩,作旋前动作,以拉伸他的肩胛带,促使患儿抬头。特别注意的是,软瘫患儿不能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俯卧,以免口鼻紧贴床面,发生窒息。

(2)坐姿

①地板和床上的坐姿:双侧瘫痪的患儿喜欢W型和裁缝型的坐姿。这种坐姿可以使患儿获得稳定而宽大的支撑面,并可以用手从事各种活动。但这种姿势长期持续会导致下肢屈曲挛缩,髋关节可能半脱位,因此切忌患儿采取这种坐姿。正确的坐姿应该是髋部屈曲90°,背部挺直,两大腿旋外分开,膝关节伸直。操作时,治疗师可坐在小儿身后,双臂从患儿的腋下穿过,并顶住患儿的双肩,以防止患儿的肩胛带收缩。用两手使患儿的大腿外旋、分开,然后压住两膝关节。手足徐动型患儿的坐姿通常是:头后仰,肩胛带收缩,上肢屈曲、上举,两腿伸展分开。这种姿势极易向后倾倒。操作时,可将两腿屈曲并拢,双手握住患儿双肩使之旋前,促使患儿两手放到身前。

②坐椅坐姿:很多脑瘫患儿由于异常姿势的影响,在椅子坐位时往往头后仰,双上臂屈曲、上举,髋关节屈曲达不到90°,双腿内旋、内收,足跖屈。这时应选择合适的椅子对患儿进行训练。一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在椅背上安装特殊装置固定头部,安装扶手以支持躯干和放置手臂,在胸部、髋部或膝部安装安全带使之固定、屈曲。通过以上训练使患儿在坐椅子上时,头部保持正直,胸背挺直,髋、膝、踝部屈曲90°,两脚平放在地面。

(2)抱的正确姿势

当治疗师要抱脑瘫的患儿时,需要根据其不同的运动能力采取不同的方式。抱痉挛型脑瘫患儿通常有两种方法。如果患儿躯干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手有一定的抓握能力并能放到身体的中线,可让患儿双手搂住治疗师的脖子,两腿分放于治疗师一侧髋部的前后,而治疗师用一只手托住他的臀部;如果患儿只能控制头部,躯干控制较差,则治疗师除一手托住患儿臀部外还要用另一手扶住其肩背部,患儿两腿叉开,分放于治疗师的髋部两侧。对于手足徐动型患儿,为控制其不自

主动作,治疗师在抱起患儿前,应先从患儿的背后伸出手,用手掌按住患儿的胸腹部,使其背部紧贴自己,同时用手臂将患儿的双臂推向前,以控制肩胛带收缩和头后仰。然后,让患儿双手放在双膝部,治疗师用双手握住患儿双手,使患儿的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抱起患儿。

2.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小儿脑瘫常用的行之有效的康复方法。近几十年来,大量的欧美学者通过对脑瘫患儿的广泛、深入的研究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案,这些方法通过对运动训练矫正其不良姿势,抑制不良反射,促进运动协调性的发展,从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1)痉挛性偏瘫患儿的运动治疗

此类病人运动训练的目的在于抑制患侧肩胛带的后缩及患侧上肢的屈曲内收、屈肘、屈腕,下肢屈髋。因此训练中可以采取以下的训练方法:当患儿仰卧时,把患儿的双肩胛带拉向前,头保持正中,双手放于胸前,以促进其仰卧对称。如果患儿上下肢痉挛明显,可使患儿健侧卧位,把肩推向前,髋拉向后,以缓解痉挛。让患儿俯卧位或肘撑俯卧位,使其患侧肩部负重,在此基础上练习双肘及双手活动。患儿坐位时,轻拉患儿,使体重转移到患侧,使坐骨结节成为负重点,这样有利于患侧上肢逐步伸展。将患儿患侧上肢伸直、外展、旋后、伸腕,再拉向患侧,这样可诱发出头的翻正反应,逐渐引导患侧上肢作出防护性伸展反应。操纵患儿的双手和脚,使患儿的身体稍后倾,使体重落在坐骨结节上,直到坐骨结节有良好的平衡能力为止。在立位时治疗师一手保持患儿的上肢在正确的位置,另一手矫正骨盆的后旋,并向患侧施加压力,使患侧下肢充分负重。在引导患儿步行时,应注意保持患侧上肢于抗痉模式。让患儿扶墙站立,提起健足,让患儿患足负重并练习仅靠患肢起立动作。

(2)痉挛型双瘫或轻度四肢瘫的运动疗法

对这一类型的患儿,运动训练的目的主要是抑制髋关节屈曲内收,促进躯干的对称,抑制上肢内旋、屈肘、前臂旋前及其关节屈曲或过伸等。治疗时根据病人情况可进行如下治疗:让患儿仰卧,屈膝,双上肢尽力上抬,足充分着床。治疗师双肘用力下压其膝关节,双手扶骨盆让患儿抬起臀部,逐渐延长抬起臀部的时间以促进臀肌、腹肌的共同收缩。患儿骑跨在塑料滚筒上站立,并用手扶其上

部,治疗师用双手使患儿双膝外旋,用一侧肩托住其臀部。然后让患儿用手在滚筒上向前或向后“行走”,治疗师注意纠正其下肢的异常姿势。当患儿的骨盆有一定活动度时,可以让患儿向一侧上方抬起上肢,这样可以诱发躯干的长轴旋转,但应注意防止出现屈膝和屈肘,然后两上肢交替进行。在患儿下肢内收、内旋减轻之后,托住患儿臀部,使其重心大幅度后移,逐渐变为长坐位,但仍特别注意双下肢外旋、外伸和伸直脊柱。训练站立时,先让患儿椅在靠在墙上的滚筒上,扶住其骨盆,使患儿伸展髋、膝关节和脊柱,再过渡到用双手扶住后面的桌子站立,治疗师仅扶其双肩。再练习体重向侧方转移并减少治疗师的辅助,直到只牵引患儿的手,他可以将体重从一侧下肢转移至另一侧下肢并可以迈步。

(3)可以坐但不能使用上肢的手足徐动型患儿的运动疗法

对这样的患儿进行运动康复的目的是促进头、颈躯干的对称,防止肩胛带收缩,促进双上肢的分离运动。治疗师可以从后方用双手固定患儿的骨盆和腹部,用手臂顶住其肩部以抑制肩胛带的后缩,同时用胸部抵住患儿的枕部防止颈部的过度后伸。也可以坐在患儿后方,同样固定骨盆,用胸和颌使患儿的头部被动前屈,用双上肢使患儿的躯干矫正为正确的姿势。治疗师一手下压患儿一侧骨盆,另一手带动患儿的躯干沿长轴旋转,以伸长其缩短的躯干。进一步旋转患儿的躯干以改善其活动度,然后再固定其骨盆,让患儿的双上肢高举,同时注意调整其躯干的对称性,这样可以改善其两侧躯干的缩短。可以有两种方法抑制身体过度伸展,一是治疗师立于患儿前方,固定其骨盆,弯腰用腹部保持患儿屈颈,抑制颈部和躯干过度伸展,这样患儿可以用双手和双足支撑体重。以上训练见效后,治疗师可以一手牵患儿双手,使其身体前倾,另一手抵住其腹部,使膝和下肢负重并保持平衡。再让患儿坐下,练习坐位平衡。此后就可以在他的面前摆放桌子,进行手的作业练习了。患儿站起时,必需注意抑制其腰椎过伸,站立接近正常时,可以从前方引导他练习迈步。

(4)共济失调型患儿的运动训练

此类病人运动的目的是保持身体的平衡。因而可以由易到难进行以下几个步骤的训练:可以让患儿手扶充气的体操球,这时患儿用力按球,又不能让球的反弹力影响自己姿势的平衡。或让患儿扶直立的木棒站立,由于木棒易倒,患儿必需设法维持其直立,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训练直立位的平衡。成功后可以让患儿前

推后拉体操球,以训练患儿重心前移或后移时的平衡。再进一步可以让患儿将球和棒提起,这样对平衡的要求更高。以上训练成功之后,可以让患儿在软垫上练习站立,这样由于站立的基底不稳,可以进一步训练患儿的平衡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其在软垫上踢球,训练单腿平衡和走路。

3.其他物理疗法

(1)水疗

是脑瘫患儿的重要物理康复手段,因为大部分脑瘫患儿喜欢玩水,水波的刺激有利于患儿全身痉挛状况的缓解,从而使肌力异常得到改善,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心肺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通常水疗室的温度保持在20~25℃,水温保持在27~30℃。患儿在水中利用水的浮力作辅助运动、支托运动、抗阻力运动及利用器械进行平衡、步行、肌力、体位转换等训练。

(2)生物反馈疗法

可以减低痉挛,增强拮抗肌的活动。

(3)电刺激

可以采用功能性电刺激和痉挛肌电刺激,以减低痉挛,增强肌力。

4.引导式教育(CE)

这是一种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较好的脑瘫康复方法。它是由受过医学、教育、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及心理学训练的引导员组织并向身体残疾的儿童提供的一种教育。引导式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从生理上到心理上得到综合完整的发展,使儿童能获得作为社会上一个有用的成员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因此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康复技术和治疗,而是一个全面的教育体系。他要求对患儿的教育既有“纵向的连续性”,也就是有一个好的服务网络,有早期诊断、干预及全日制教育;又有“横向连续性”,包括每个职员对患儿都有总体的认识,能把患儿学习的目标融合到全日的程序中;同时对患儿的要求也是全日一致的。

引导式教育的基本方法是:首先对患儿进行功能评定,在此基础上,根据患儿的年龄、残疾种类、智力水平分为若干个小组,每日活动都按小组进行。在小组活动中可以利用几种简单的自制教具,让患儿按照节律性意向言语的指令进行运动并完成动作。

引导式教育虽然在脑瘫康复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他需要患儿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年龄过小和病情过重的患儿都不适宜。对这些孩子,Bobath法等运动治疗仍为首选。但一旦病情和发育达到集体活动水平,还应转为引导式教育方式。

5.作业疗法

作业疗法主要训练患儿的自理能力,尽力使患儿达到生活自理,通常以进食训练、穿脱衣服、大小便训练为主。

(1)进食训练

进食训练应尽早进行,在训练中尽早完成从坐在腿上到座位上进食,尽早完成从奶瓶到勺、杯、手进食的转变,训练中只提供绝对需要的帮助。一般在训练中,应首先摆正进食的姿势,以减轻痉挛,加强咀嚼能力。如三指操作可以帮助患儿双唇闭合,抑制颌突出。方法如下;①当与患儿面对面时,拇指放在下颌上促进嘴唇闭合,食指放在面颊上,向内上方轻压以减低面部紧张,中指放在颌下抑制舌肌突出,手的尺侧轻压在胸骨上以维持头的中立位。②如果位于患者的一侧,则一上肢围绕患儿的头后部,另一手食指放于下唇,以促进双唇闭合,拇指控制面颊以保持头的正中位,中指放于下颌控制舌突出,手的尺侧放在胸骨上帮助头胸正直。

除以上训练外,还应注意对患儿使用的餐具进行选择,如最好选择硬塑料碗、盘等餐具,餐具最好有把手和防滑等。

(2)穿脱衣服训练

穿脱衣服的训练应根据患儿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类型、瘫痪的程度不同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一般的原则是不采取仰卧位穿衣,如果必须仰卧位,则应下肢屈曲外旋,这样可以防止全身屈肌紧张。训练应该先从简单的衣物开始,并让患儿了解穿脱衣服的顺序,一般是穿衣先穿患侧,脱衣先脱患侧。先给于辅助,逐渐变为独立穿脱衣服。患儿穿的衣服也应剪裁的肥大、宽松一些,质地尽量选择手感舒适、柔软、无刺激的布料,以免刺激患儿的皮肤,导致痉挛、手足徐动的出现。

(3)大小便训练

二便训练实际是一种综合训练,包括穿脱裤子、站立、坐位平衡及手的功能训练。一般从两岁开始进行二便训练,要让患儿养成定时大小便的习惯,每次大

小便都给予训练,直至患儿能独立地完成大小便为止。

6.中医推拿治疗

脑瘫的康复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治疗,中医的推拿可以通过通调经络,行气活血,从而改善肌力,协调动作,引出正常姿势和产生积极主动的运动。与物理治疗结合可以提高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不同类型的患儿综合运用不同手法进行推拿。如痉挛性患儿应着重对痉挛部位运用各种手段,以缓解痉挛,协调肌力;对手足徐动型患儿则应在推拿中注意控制患儿身体各部分的稳定性;对软瘫患儿则应给予较强刺激,以提高其张力。

(1)头部推拿

对头部控制不良的患者,可在患儿仰卧时,以右手掌按压百会穴,左手手掌按压气海穴,并逐渐用力。然后俯卧位用拇、食二指揉点风池穴,并推、拿颈部。(2)躯干推拿

对痉挛性患儿,可在俯卧位时用两手拇指从上到下揉压夹脊穴及肾俞穴,同时对腰背部进行按摩。

(3)上肢推拿

对痉挛性患儿,可一手拿住患儿腕部,使屈面向上,另一手对患肢进行按摩。对肌张力减低的患儿则可压风池等穴以促进上肢肌力提高。

(3)下肢推拿

对痉挛性患儿,可在仰卧位时让患儿家长固定患儿一条腿,然后一手握住一条腿的踝部,另一手拿膝部,使他逐渐屈髋、屈膝,然后髋关节外旋,再内旋。7.语言矫治

语言矫治也是脑瘫康复治疗的重要内容,因为脑瘫患儿中30%—70%存在语言障碍。主要表现为构音障碍和语言发育迟缓,对此的康复不仅需要在语言康复治疗室进行,在其他环境下也应创造良好的有利于交流的环境。因此在语言矫治中通常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①当儿童出现任何发音企图时应予赞扬;②家长和其他人员应支持语言治疗师的工作;③可以通过教孩子咀嚼时说话来放松喉部肌肉;④语言交流应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尤其在语言发育的早期应特别注重发音的控制和自信心的建立;⑤随时保持良好的姿势。具体方法详见《康复治疗

技术》。

8.康复工程

脑瘫患儿应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矫形器、拐杖、轮椅等助行器,其目的是帮助患肢负重,保持良好的肢位,起到局部稳定的作用,预防和纠正肢体挛缩变形,辅助肢体功能,控制不随意运动等。

使用矫形器可以矫正身体某一部分而使其他部分能主动活动。如使用膝踝足矫形器可以使患儿站立时足放平,他就可以保持较好的身体排列并增加头和骨盆带肌肉的活动。一些痉挛型患儿可以通过外展短裤型矫形器使头、躯干、髋的姿势稳定等。

行走困难的患儿重要的移动工具是轮椅。借助轮椅患儿可以达到上学、外出活动代步的目的。必要时可在轮椅上配备适当的托板及拷贝矫正其异常姿势。9.心理治疗

脑瘫患儿由于各种运动功能障碍,导致活动范围缩小,往往伴有智力低下,而导致心理的异常发展。异常的心理又进一步限制了患儿的运动、语言等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康复过程中应重视对患儿的心理治疗。脑瘫患儿常出现过度依赖与胆小、情绪不稳、敏感、自卑心强、注意力分散、孤独自悲、对环境适应能力差、自伤等心理问题。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应该有专业心理医师,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给予恰当的治疗,如可以采用个别心理疗法、集体疗法、行为疗法、家庭疗法等。治疗应该循序渐进,注意创造正当的心理环境。

脑瘫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

脑瘫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 发表者:李恩耀8854人已访问 1、头部控制训练此训练可增强患儿自我控制头部的能力,为改善功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做好准备.训练时,尽量由患儿主动完成抬头动作,训练人员给予适当帮助,也可以利用玩具或患儿感兴趣的物品诱导抬头.抬头训练应在俯卧位,仰卧位和坐位交替进行.(1)、俯卧位抬头训练患儿用前臂支撑身体.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头部前方,用颜色鲜艳,可发光或发声的玩具吸引患儿,同时对患儿说:“抬头,抬头”.若患儿不主动抬头,训练人员可用手指叩击患儿颈后,诱导其抬头.患儿俯卧在楔形垫或枕头上,把较高的一侧垫在胸下.患儿双腿伸直,双手前伸. 将玩具放在患儿头部前方或上方,鼓励患儿抬头看玩具,并伸手抓玩具. (2)仰卧位抬头训练 患儿双下肢屈曲,头,躯干摆正. 训练人员双手握住患儿肘部,缓慢将患儿拉起,当患儿的头稍有后仰时停止. (3)坐位头部控制训练 患儿双腿分开,坐在训练人员的大腿上. 训练人员面向患儿,取双腿屈曲坐位,通过与患儿游戏,使患儿练习抬头,低头和转头. 2、翻身训练 通过多种方法训练患儿翻身,可扩大患儿的活动范围,为爬做好准备. (1)由下肢带动翻身训练 患儿仰卧,四肢自然放松.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双脚下方,双手交叉,握住患儿的双踝关节,辅助患儿用双下肢带动身体转为侧卧位,并同时说:“翻身”. 患儿俯卧,双上肢伸向头的前方. 训练人员双手握住患儿双踝关节,辅助患儿用双下肢带动身体转为仰卧位,并同时说:“翻身”. (2)由上肢带动翻身训练 患儿仰卧位,四肢自然放松. 训练人员位于患儿头顶上方,诱使头转向要翻转的一侧.双手分别握住患儿腕关节和肩部,辅助患儿用上肢带动其身体转为侧卧位或俯卧位,并同时说:“翻身”. (3)用玩具吸引翻身训练 患儿仰卧. 训练人员用颜色鲜艳,可发声或发光的玩具吸引患儿转头,伸手抓玩具,诱导其翻身.同时说:“转头,伸手抓,翻身”. 3、坐位训练 此训练可提高患儿坐位保持和坐位平衡的能力,使患儿在坐位时能完成进食,交流,学习等活动.训练时,尽可能让患儿摆正头,挺直背,保持在坐位状态下玩玩具和进行其他活动. (1)矫正异常坐姿训练 患儿取坐位,双下肢分开. 训练人员坐在患儿对面,用双腿轻压患儿双膝,使其以下肢伸展. 训练人员双手握住患儿肘关节,使患儿抬头,挺直背,保持坐位.注意避免采取异常坐姿. 训练人员注意避免牵拉力量过大,引起患儿肩关节半脱位. (2)椅坐位训练 患儿坐在高背的靠椅上,双腿用布垫分开,双脚踩在踏板上. 在患儿胸前放一小桌,桌上可放一些玩具,使患儿双手在桌上自由活动. 此训练适用于重度手足徐动的患儿或年龄在1岁以内的小儿. (3)骑坐位训练 本训练适用于下肢肌肉痉挛内收的患儿. 患儿取坐位,双下肢分开,骑坐在长条凳子或训练滚筒上. 两脚踩在地面上,放平. 伸出双手,轻扶凳面,保持坐位.

脑瘫儿童的家庭康复方法

脑瘫儿童的家庭康复方法(一)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一般是指脑部在发育完成前,因任何原因使脑组织受伤变性所留下来的后遗症。1988年7月24日《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对脑瘫下的定义是:"脑瘫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脑瘫代表的一组障碍,不是单一的疾病。除主要表现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外,还包括精神发育迟滞,癫痫,视觉、听觉、言语等障碍。 脑瘫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国的统计数字相差悬殊。在发达国家有下降趋势,并且有中度和重度患儿增加及年龄加大的特点。例如日本近年统计发病率由 1.5‰下降到1‰。据1987年我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在我国目前0--14岁肢体残疾儿童约有62万人,占所有肢体残疾的8.2%,脑瘫是造成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原因。据有关单位统计,国内脑瘫的发病率约为1.5--5‰。 脑瘫的原 因 1. 出生前原因如染色体异常,风疹、梅毒、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放射线、一氧化碳中毒,母亲重度贫血、妊娠中毒症,胎盘异常等。 2. 围产期原因如颅内出血、过期分娩、胎盘异常、脐带绕颈、小儿心肺异常、新生儿期呼吸障碍、痉挛、高胆红素血症,分娩外伤引起的颅内出血等。 3. 出生后原因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头部外伤,呼吸障碍、心脏停跳、持续痉挛等。 临床所见造成脑瘫最常见的3大原因为窒息、早产、核黄疸。 脑瘫的分 类 1. 按临床特点分为 (1)痉挛型; (2)手足徐动型; (3)强直型; (4)共济失调型;

(5)震颤型; (6)肌张力低下型; (7)混合型; (8)无法分类型。 2. 以受损程度分为 (1)轻度无需照顾; (2)中度部分协助、或使用支架和装具; (3)重度终生照顾。见下表。 二、脑瘫的表现、诊断与障碍评估 脑瘫的表现 1.生长发育迟缓均有不同程度的落后于同龄儿,在各个发育阶段均有障碍。如3个月还不能抬头、6个月仍不会坐、7~8个月还不会爬等等。 婴幼儿的正常运动发育规律: 新生儿的运动是无规律而且不协调的,其原因在于新生儿的大脑皮层发育不成熟,传导路线及神经纤维髓鞘没有完全形成。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皮层的功能逐渐健全,条件反射也日益增多,小儿便逐渐掌握了各种新的运动和技巧。 运动发育的规律是自上而下、由近而远,功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协调到随意的过程。如先抬头而后会坐、站、走。四肢的生长及功能发育,先近端后远端。然后它能真实地反映出婴儿的粗大运动发育规律,先会粗大动作再会精细动作。 民间的谚语把婴儿运动发育归纳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后会走”是比较符合我国婴幼儿发育实际情况的。 2.智力低下约占50~70%。 3.癫痫约占14~75%。 4.视、听觉障碍视觉障碍最明显,例如:斜视约占60%左右,以内斜视多见。 5.牙齿发育不良牙质发黄、牙列不整、咬颌不正常等。

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方案

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方案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从小儿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其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经常伴有智力、语言、视听、交流等多种障碍。尽管临床症状可随年龄增长和脑的发育成熟而变化,但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却固定不变。 一、脑瘫儿童康复的基本原则 1.早期发现、早期康复是关键 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使受损大脑的功能得到代偿,改善异常姿势,预防关节挛缩畸形。 早期康复是越早越好,早期发现十分重要。脑瘫患儿6个月以内常见的早期表现有: 1)新生儿时易惊、吵闹,喂养困难,身体特别松软或四肢伸直僵硬; 2) 1-3个月时,对周围的声音、玩具等没有反应; 3) 3个月以上抬头不稳、不能伸手、四肢不能灵活地活动; 4) 5个月以上双手不能抓东西放入口内,扶起站立时双脚不能承重,或两腿绷直、脚尖着地。 2. 全面综合康复 运动功能的障碍会影响孩子其他方面的发育,对患儿要强调全面综合康复,除了运动功能训练外,还要学习事物的认知和理

解、生活自理的技巧、语言和与人交流、与人游戏的技巧、心理和社会行为技巧等;而且,应融合在一起学习和理解。 二、脑瘫康复评估的意义和原则 脑瘫康复评估是为评价和了解脑瘫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功能状态,为康复训练提供依据。 1. 初次评估 了解、评估患儿的功能状况、主要障碍、发展潜力,为制定训练目标、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2. 中期评估 中期评估是对康复训练进行的阶段评估,判定是否需要调整或制定新的目标,训练方法,观察患儿的进步和康复疗效,为下一步训练提供依据。 3. 末期评估 指在一个比较集中和强化的康复阶段结束时进行的评估, 针对阶段训练,判定实施效果。同时,还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孩子目前的状态,为将来的生活提供建议。 三、康复训练方法 脑瘫的康复训练包括头部控制、翻身、坐位、爬行、跪位、站立、行走、跨越障碍、上下台阶、、跑步等粗大运动训练;上肢精细动作、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语言训练、智力训练、引导式教育训练。 1. 手部训练

小儿脑瘫康复训练方法

小儿脑瘫康复训练方法 第一,训练头部控制得方法 1、痉挛型此型患儿经常就是后仰得,所以,训练者将两手放在患儿头部得两侧,把颈部向上拉长,并用前臂将患儿得肩膀往下压、用手抓住患儿得前臂,将她得手抬高且往外转,拉坐起来,即可使患儿得头抬高而保持正位。 2、徐动型此型患儿得肩关节往往外转,双手或一手扭曲。训练者应将患儿得手臂拉直往内转而稍往下压,慢慢将患儿拉坐起来,可促进患儿得头部保持抬高而向前。 3、肌张力低下型由于肌张力太低,患儿得头无法控制在正中位置、训练者应用手抓住患儿肩膀,用大拇指顶在胸前,将肩膀往前以给患儿较大得稳定性,协助将头抬起。 第二,四肢训练方法 1、上肢常见得痉挛型小儿,头歪向一侧,肩关节内转下压、手肘弯曲前臂内转而手心朝下,腕关节屈曲,大拇指握于手心、可将手臂抬高、伸直、向外转,并将拳头张开。若肘部弯曲很厉害,可以将它向内或向外转,同时即可及手臂伸直。若患儿得拳头紧握,可以利用手臂伸直外转得方法使手腕与手指都自然伸直。用手将患儿得手掌平放、腕部向上屈,使手活动腕、肘、手一起伸直得方式、 控制徐动型脑瘫手臂。典型得伸直模式,常见于徐动型患儿,肩关节外转,双手或一手挛曲,而常见髋关节过分挛曲现象。方法为将小孩得手向内转而稍微往下拉,当小孩向前拉时,再慢慢将其手向上抬,如此可促进小孩头向前弯,拱背,并改善髋关节过分弯曲现象、 2、下肢下肢呈僵直并夹紧时,最好得活动方法就是控制膝关节,时双腿外转,自然轻易地分开两腿夹紧时可将髋关节弯起来,并旋转活动髋关节即可放松、两腿鹰爪般钩起来得,活动时先将下肢往外转,足背屈,然后将脚趾拉直。

第三,翻身得训练 将患儿得头转向一边,用手紧紧固定她得下颚,在第五胸骨间隔处外压,并且推向胸前得对侧,患儿得身躯就诱发出反射式得翻身动作。用患儿自身盆骨得转动带动患儿得翻身动作;手臂控制式得翻身方法,用头部控制式翻身得方法。 使小儿仰卧或侧卧在大毛巾、大浴巾、吊床上,使之倾斜翻身。对肢体紧张儿童,先将她后臀抬离地面,用手握其手足卷成象个球,从一边滚向另一边,使她得身体放松,可左右翻滚、训练她从侧卧位翻身,活动她得腿,扭动她得身体。同时握住前臂,鼓励她转头并将前臂转过来。 第四,坐姿训练 1、痉挛型先将患儿得两腿分开,上身前倾,并用手将下肢压直,并且鼓励患儿向前弯腰。 2、手足徐动型将患儿两脚并拢弯曲,并用手捉住肩膀,向前内方转动,让她自己用双手撑在两旁支持自己。 3、肌张力低下型训练者抱住患儿,用双手在患儿得腰椎部位往下压,并且用大拇指放在脊椎两旁给以固定力,可促进头及身躯得伸直、当患儿学会坐稳后,可以常常前后、左右把她推动,让患儿学会在动态中保持平衡。 4、患儿坐不稳时可以叫她盘上腿坐,使身体前倾,坐时腰要伸直。盘腿坐对痉挛型髋关节劈开不良者有好处、对大一些儿童可将她双膝伸直,坐在您得腿上。为了让她得背伸直,握住她得髋部,往下按压、孩子可坐在有靠背得椅子上,椅子高度为:髋关节、膝、踝关节屈曲90°,双足均能着地为标准、如头与身体不能控制时,可制作带扶手得椅子,以预防肩向后撤与两腿过度外展。 第五,爬行训练 当患儿刚开始学习爬行时,要以手固定骨盆,然后轻轻地将盆骨向上提,左右交替,有助于患儿练爬行、选容易回转得场地,使之仰卧,将玩具离开她摆放,叫其用一只手去抓,如果同侧下肢不能屈曲,要帮助进行。开始时摇晃玩具逗引,再调向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指南

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指南 一、脑瘫的基本概念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残疾。 (一).脑瘫的定义 脑瘫是指患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大脑在尚未成熟阶段受到了损伤,而出现的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由于受损害的一般是控制肌肉和身体运动部分的大脑,所以患儿以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但如果影响到大脑的其他部分,可能同时出现智力、语言、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问题。 大脑的损伤是无法完全治愈的,但经过康复训练,患儿的功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甚至达到完全独立的生活能力。(二).脑瘫发生的原因 1.遗传因素:家族中曾有脑瘫、智力低下、先天畸形患者,染色体异常; 2.妊娠时因素:母亲怀孕时有宫内感染、妊娠中毒症、一氧化碳中毒、受过量X线辐射等; 3.分娩时因素:早产、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等; 4.出生后因素:新生儿惊厥、颅内出血、核黄疸、新生儿感染等。 以上因素可能造成大脑发育不全或颅脑损伤,产生脑性瘫痪;而大脑缺血缺氧,是导致新生儿大脑损伤的关键环节。 (三).脑瘫主要表现

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1)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到了一定的年龄,却不出现应有的运动能力和表现; 2)运动模式异常:运动时非常缓慢、动作不协调、不能控制的怪异表情和动作。 3)姿势异常:全身僵硬或特别松软,4个月以后两侧身体不对称、头偏向一侧,四肢屈曲或伸直僵硬,双手不能拿到身体的中线,双手握拳、拇指内收,双腿并拢或交叉、脚尖朝下;坐位时上身屈曲或仰头向后,站立时下肢屈曲、脚尖着地。有的孩子则无法维持稳定的姿势,身体扭曲变动。 4)姿势变化减少:经常处于某种固定的姿势,很难自己调整。伴随表现 5)感觉障碍:孩子可能伴随有视觉、听觉、触觉等障碍; 6)智力障碍:约占60-70%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 7)癫痫:约占40% 8)进食和吞咽障碍:可出现咀嚼吸吮困难、吞咽障碍,致营养吸收障碍等问题。 9)语言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失语,因构音障碍表现为口吃、发音不清或完全不能发音。 10)牙齿发育不良 11)情绪、行为异常:孩子可能比较固执、任性,情绪波动、喜怒无常,或孤僻、畏缩,或过分依赖他人,甚至有自伤或攻击他人的行为。 12)肢体挛缩变形,髋关节脱位、脊柱侧弯等。

脑瘫康复训练方法

各型小儿脑瘫的康复训练方法 痉挛型的训练方法 (原则) 缓解肌肉力,增强肌力是训练之本。具体办法是牵伸肌腱,疏松肌肉,活动关节,用生物力学的方法矫正畸形的肢体,使其达到功能位置,然后协调运动功能,使患儿得以全面康复。(一)剪刀步态和训练1.患儿仰卧位,采用牵拉手法被动屈曲患儿双腿,做髋关节屈伸动作:采用摇髋法、分髋法对收肌群进行牵伸,降低力,保持片刻(这一点很重要),反复操作。 2.采用直腿加压坐位训练,固定双下肢外展位约60°(如果收肌力高还可以扩大到75度,但切忌度数不可过大,正常人股角也就150--160度,小月龄儿童更小),以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肌力,此为静态训练。 3.重锤式髋关节训练椅,将患儿双下肢做外展—收—外展的训练,在运动的同时达到牵拉肌肉,活动髋关节的目的,此为动态训练。 4.“骑马”训练,(用滚桶、木马、木椅等均可)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力,恢复功能。 5.“爬高”及“爬行”训练,(采用蛙式即双腿尽量外迈)。 6.患儿扶杠侧行,以其主动运动逐渐缓解痉挛,扩大关节活动围,达到下肢分合动作的熟练和矫正剪刀步态的目的。 7.患儿休息时双腿间放一枕头或其它柔软的物体,双脚尖尽量朝向外侧,鼓励患儿双腿分开。 (二)缓解下肢屈膝站立、行走的训练 1.采用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或直腿抬高的方法,牵拉挛缩的肌腱,缓解痉挛的肌肉。 2.站立弯腰拾物训练,牵拉痉挛的国绳肌群,缓解力,同时增强腰肌力量。 3.弓箭步下压,膝关节伸展,股四头肌训练椅的应用,提高股四头肌肌力,拮抗痉挛的腘绳肌群,提高膝关节自主控制能力。 4.双杠一阶梯及站立挺膝训练,提高膝关节自主屈伸的能力,协调四肢运动功能的作用。 5.功率车,学步车训练,提高下肢主动运动的功能,增大关节运动围。 (三)膝反的训练 “膝反”原因有三:(1)膝关节本身骨性变化,致膝关节位置不正常;(2)负重情况下,膝关节控制能力较差,表现为膝关节本体感觉消失,关节周围韧带松弛,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力较弱或不呈正常比值收缩;(3)底屈肌挛缩或肌力较高时也可导致膝关节过度伸展。脑瘫患儿膝反的主因是肌力不全。 1.压膝整足法,牵踝法,摇踝法,底屈肌牵拉训练。 2.膝关节屈伸,足背屈的训练,提高伸肌力量,协调拮抗肌力。 3.爬行训练,膝关节屈曲位,有利于纠正反,同时增加膝关节运动的控制能力,协调其运动功能。 4.提高国绳肌肌力降低伸肌力,协调关节屈伸功能。 5.上、下阶梯训练,对于纠正膝反及协调步态有较大的作用。 矫正“膝反”,主要的控制下肢伸肌运动,一般轻症以运动训练矫正,方法如下: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

脑瘫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 : G80.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 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 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 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 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 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 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 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 有些孤独症小儿行走时使用脚尖着地,有时误认为是脑瘫痉挛型。 但体检可发现跟腱不挛缩、足背屈无障碍,腱反射不亢进,无病理反射, 这些特点都可与脑瘫鉴别。 (7)与三体综合征相鉴别 又称先天愚型、Down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疾病。根据其特殊面容及异常体征一般诊断不难。但有些病例新生儿时期症状不明显, 只表现活动减少,面部无表情,对周围无兴趣,肌张力明显低下,肌力减弱,有时可误认为是脑瘫肌张力低下型,但本病膝反射减弱或难引出, 这是与脑瘫明显的不同点,而且Moro反射(拥抱反射)减弱或引不出。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教案 【篇一脑瘫康复训练病历】脑瘫康复训练专用病历(脑瘫康复基地试行)姓名出生年月单位院长联系电话训练机构民政部“明天计划”办公室制使用说明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是“明天计划”长效机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使各基地的脑瘫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地开展,提高脑瘫康复的效果,民政部“明天计划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在总结我民政系统以往脑瘫康复工作的基础上,按照脑瘫康复学科的发展要求,结合各地民政康复的实际情况,制订了脑瘫康复训练专用病历(脑瘫康复基地试行),供各脑瘫康复基地在训练时使用。 病历涉及训练登记、功能评估、计划制定、训练记录、效果评估等脑瘫康复训练的各个流程环节,对规范脑瘫康复训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现将病历使用方法说明如下一、使用脑瘫康复训练病历的注意事项1>在使用脑瘫康复训练专用病历前,各康复基地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康复基地的管理人员、医务人员.护理人员等熟悉病历的内容,统一掌握使用方法。 2、脑瘫康复训练专用病历的填写要求客观、准确、及时,并存档保管,以备检査。 3、脑瘫康复训练专用病历处于试行期间,各康复基地在使用中注意收集修改意见,及时反馈给民政部“明天计划“办公室,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

二、脑瘫康复训练病历的使用及填写说明训练登记筛选14岁以下的儿童,重点是6岁以下、有康复潜能的儿童作为康复训练对象,纳入到杠明天计划”脑瘫康复训练之中,由康复医师填写训练登记。 在训练登记表“伴发其他残疾中所列的项目是最常见的五大残疾,存在那一项就在那项后的方框内画叫”表示,没有则不填。 杠需要说明的情况”中主要填写是否患有其他躯体疾病,如心、肝、肾等方面的疾病,另外,如有癫痫症,必须说明现在是否还有发作,是否在服药治疗中以及所服药的名称、剂量等。 2、训练评估纳入康复训练的儿童要按照评估标准,进行初次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由训练人员对儿童的功能进行逐项评估、打分。 初次评估的目的是掌握儿童目前的功能障碍情况,为制定训练计划、确定训练项目提供依据;中期评估的目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调整训练计划;末期评估的目的是在即将结束康复训练时,对实现康复目标的情况进行评价,提出进一步康复的意见。 训练评估由康复治疗师填写。 3、训练计划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儿童护理员、特殊教育老师、社会工作者等人员参加,依据初次评估的结果,共同制定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包括针对脑瘫儿童主要功能障碍而确定的训练项

小儿脑瘫的康复

小儿脑瘫的康复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ay)简称脑瘫,是一组在小儿早期即发病的非进行性症候群,表现为非阵发性的中枢性随意肌功能受累,如肢体痉挛,姿势控制异常和不随意运动等并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和视觉障碍、认识和行为异常,从而造成治疗上的困难。 一、分类 (一)痉挛性脑瘫,是脑瘫中最常见的类型 1.痉挛性偏瘫,瘫痪侧肢体自发运动减少,上肢受累多较下肢重,1岁前即可发现患侧手及拇指指甲生长迟滞,肢体显著痉挛,踝部跟腱挛缩导致马蹄内翻畸形,多呈足尖着地行走。25%的病儿有认知功能异常,智力低下。 2.痉挛性双瘫,这种双下肢痉挛性瘫患常在婴儿开始爬行时即被发现,在爬行时双臂呈正常相互交替姿势向前,但其双腿则被拖拉向前,髋部内收,患儿行走延迟,双足呈马蹄内翻状,步行时足尖着地,托起小儿双腋可见双下肢呈剪刀状交叉,本型智力发育多正常。 3.痉挛性四肢瘫,是脑瘫中最严重的类型,四肢运动严重受累,合并智力低下和惊厥者最多;伴语言发育障碍和视觉异常者甚多,也可伴手足徐动。 (二)手足徐动型脑瘫,该型已较少见,患儿多有肌张力降低,抬头无力,喂哺困难,常表现舌头伸出口外及流涎,1岁后徐动逐渐明显,因咽肌受累,呈显著语言困难,说话时语句含糊,声调调节也受累,惊厥不多见,多数患儿智力尚可, 二、康复原则 1.“三早”的原则 对于脑瘫的康复,早发现、早确诊和早治疗的的“三早”原则尤为重要,其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CNS)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成熟分化,从而不断地产生新的功能,最后形成多种功能的专一化,大脑在3岁以前发育最快,早期治疗能促使脑瘫患儿CNS在不断成熟和分化的过程中,使受损的脑组织得到较完好部分的有效代偿。年龄增大,CNS的各种功能都将基本定型,此时再进行康复治疗比较困难。另外,如治疗过晚,不对称的异常姿势和病理性原始反射就会较顽固地存在,肌肉的痉挛状态就不可能得到改善,最后不可逆的挛缩和畸形将无法避免。 关于早期的时间大多数专家认为应在6个月以前。早期发现应将注意力集中

小儿脑瘫的康复与治疗

小儿脑瘫的康复与治疗 1 小儿脑瘫的定义与症状 1.1 小儿脑瘫的定义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由于不同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害综合症。其病理特点是锥体系受害,同时可累及锥体外系、小脑,甚至脑干、脊髓。致病原因以围、生(产)期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最为常见;其次为由于难产、产伤、头颅外伤等引起的颅内出血;胎内及出生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其他原因还有先天性脑发育异常、新生儿核黄疸等。 1.2 小儿脑瘫的症状 1.2.1 语言障碍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发音困难、构音不清,不能正确表达,有的患儿完全失语。手足徐动型和共济失调型患儿常伴语言障碍;痉挛型四肢瘫、双侧脑瘫患儿也常伴语言障碍。 1.2.2 癫痫发作脑瘫合并癫痫的发生率文献报道差异甚大,至少有1/4-1/3或1/4以上的患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出现癫痫发作,以痉挛型四肢瘫、偏瘫、单肢瘫和伴有智能低下者更为多见,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患儿则很少见。 1.2.3 情绪、行为障碍多数脑瘫患儿有情绪或行为异常,此与大脑功能受损有关。患儿表现为好哭、任性、固执、孤僻、脾气古怪、情感脆弱、易于激动,有的有明朗感、快活感、情绪不稳定等。这些症状以手足徐动型患儿较为常见。 1.2.4 智力低下约有2/3以上患儿智力落后,其中约50%患儿有轻度至中度智力低下,给25%为重度智力低下。痉挛型四肢型脑瘫及强直型脑瘫者智力常更差,手足徐动型患儿智力严重低下者极少。 2 小儿脑瘫的病因 2.1 孕前因素①遗传因素:多数脑瘫病例为非遗传因素所致,但是某些类型脑瘫有遗传倾向。②父亲因素:高龄父亲;父亲性功能低下或性功能障碍;精子异常。③孕前母亲因素:母亲智力低:母亲智

小儿脑瘫的综合康复训练

小儿脑瘫的综合康复训练 脑性瘫痪(CP)是指脑在发育成熟前因受到损伤或发生病变而引起的,以非进展性中枢性运动 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多伴有智力低下、语言和行为异常等。从神经生 理学的观点出发,婴幼儿的脑组织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脑机能的代偿性强,可塑性大, 此时从外界给患儿以综合康复功能训练,可以使受损的脑组织在不断的发育过程中得到最大 程度的代偿。我院多年来采用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瘫,取得明显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脑瘫患儿245例,男135例,女105例;年龄0~3岁l 57例,4~7岁88例。致病原因为脑缺血缺氧、早产低体重、新生儿窒息、先兆流产、脐带绕颈等。伴随症状有不 能独坐和站,剪刀步、足尖着地,不能自行进食、穿脱衣服、入侧,智力障碍、语言障碍, 社交能力差等。其中脑瘫痉挛型127例、手足徐动型79例,低张力型24例,共济失调型15例。 1.2方法根据各型脑瘫的特点及临床症状,采用综合康复训练。运动疗法:(1)痉挛型:重点 为抑制异常动作来抑制痉挛,通过控制患和近端位于肩带和躯干的关键点来引出积极的反应(2)低张力型:重点在于增加肌张力和运动能力,维持体位和对抗重力,进行被动运动和负重 训练,并注意给予肌肉以足够刺激以促进主动运动(3)手足徐动型:分为。肾张性和非紧张性,紧张性首先解除近端肢体的痉挛状态,然后再进入不随意运动的控制:非紧张性不随意运动 的控制主要是维持肢体对称,头控能力和眼手协调能力。(4)共济失调型:重点在于维持体位 的稳定,通过增加近端关节肌肉的协调性收缩使运动平稳,注意发展平衡能力。中医按摩: 采用中医拿、拨、揉、点穴、按摩、易筋、牵张和拍打等手法,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肌肉营养、松解肌肉痉挛,增加肌力,消除肌肉疲劳、恢复肌肉长度。引导式教育:通过功能评估后,将不同年龄、不同功能情况的患儿分为不同的小班,安排不同的训练课程,包括音乐、 儿歌、游戏,课程充满趣味和直观性。心理治疗:仔细观察患儿的心理表现,从心理上给予 治疗及护理,精神上予以安慰和鼓励,改善患儿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1.3疗效评定显效:患儿原始反射消失,自动反应出现。对称性姿势稳定:有效:原始反射 残留,自动反应出现不完全,非对称性姿势有较大改善,对称性姿势不稳定;无效:与治疗 前比较变化较小或无变化。 2 结果 245例患儿经过3个月治疗,显效142例,有效87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93.5%。 3 讨论 脑性瘫痪是指从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的脑损害 及发育缺陷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并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语 言及精神行为异常等。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诊断时需除外进行性疾病 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暂时的运动发育落后。对脑瘫患儿的康复,很多人认识都比较 片面,认为只要能走路就到达目的,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发展。事实上,脑瘫患儿和正常儿 童一样,除了需要功能上的发展外,也需要智能、语言社交和自理能力上的发展,他们也有 学习和工作的权利,因此脑瘫患儿的康复应该是运动功能、智能、语言社交和生活自理等多 方面的综合康复。康复治疗原则应遵循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任何单一的治疗是有限的,应采用综合的康复治疗手段,如医学康复中的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药物、手术等,结合心理康复、教育康复和社会康复,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患儿残疾程度,提高其生 活活动自理能力。治疗中,多采用适合儿童年龄及发育特点,多变化、有趣味,家庭共同参 与的方式,提高治疗效果,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方法教案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方法教案 简介 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病,其症状包括肢体活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协调障碍等。康复训练是帮助脑瘫儿童恢复和改善功能的重要手段。本教案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方法,旨在帮助康复师更好地指导和执导儿童康复训练。 运动康复训练 肌肉拉伸 •脑瘫儿童常常伴有肌肉紧张,进行肌肉拉伸可以帮助舒张肌肉,缓解肌肉痉挛。 •拉伸方法: 1.选择合适的拉伸动作,例如手臂伸直向上伸展; 2.缓慢而均匀地进行拉伸,直到感受到轻度拉伸感; 3.维持拉伸姿势20-30秒; 4.重复2-3次。 功能训练 •功能训练旨在提高脑瘫儿童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运动功能。 •训练重点: 1.坐立平衡:通过坐起、坐稳等训练,提高脑瘫儿童坐立平衡能力; 2.爬行:通过爬行训练,增强脑瘫儿童四肢力量和协调能力; 3.行走:采用辅助器具,通过行走训练帮助脑瘫儿童提高步态和平衡能 力; 4.抓握能力:通过握物体、拿取物体等训练,强化脑瘫儿童手部动作能 力。 功能电刺激 •功能电刺激是利用电刺激技术辅助康复训练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功能电刺激设备有电疗仪、电刺激治疗仪等。 •电刺激方法:

1.设置合适的电刺激参数,例如刺激强度、频率等; 2.选择适当的刺激部位,例如四肢肌肉等; 3.应用电刺激设备对脑瘫儿童进行治疗; 4.根据康复效果调整电刺激参数,逐步提高刺激强度。 语言康复训练 语音训练 •脑瘫儿童常常伴有语言发展障碍,进行语音训练可以帮助改善口齿表达和语音音质。 •训练重点: 1.唇舌训练:通过练习发出不同音节、音素,加强口腔运动能力; 2.发音训练:通过模仿、跟读等训练,帮助脑瘫儿童纠正发音错误; 3.语音矫正:采用正音训练、语音干预等方法,帮助改善脑瘫儿童的语 音音质。 语言理解训练 •脑瘫儿童语言理解能力常常受限,进行语言理解训练可以帮助提高其听力理解和语义理解能力。 •训练方法: 1.听力训练:包括音响辨别、听音辨识等,提高脑瘫儿童的听力敏感度; 2.语义训练:通过词汇学习、语义理解任务等,促进脑瘫儿童对语言的 理解和应用能力。 社交康复训练 社交技能训练 •脑瘫儿童常常存在社交交往障碍,进行社交技能训练可以帮助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训练重点: 1.眼神交流:通过眼神接触、注视训练,提高脑瘫儿童的眼神交流能力; 2.回应训练:通过模仿、角色扮演等训练,加强脑瘫儿童对他人发出的 信息的回应能力;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记录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记录 一、康复训练简介 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其特点是肌肉协调能力的障碍和运动功能的受限。为了帮助脑瘫儿童恢复和改善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将记录一位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过程和效果。 二、患儿情况介绍 患儿小明,男性,6岁,被诊断为脑瘫,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等症状。他的家庭非常重视他的康复训练,每周定期来医院进行康复训练。 三、康复训练方案 针对小明的情况,我们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的基础,通过各种运动和手法,改善患儿的肌张力障碍和肢体运动功能。我们为小明设计了一系列的物理治疗方案,包括拉伸训练、关节活动训练、平衡训练等。通过定期的物理治疗,小明的肌张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肢体运动也变得更加协调。

2.语言训练 脑瘫儿童在语言发展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语言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通过音标练习、发音训练等方式,帮助小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语言训练,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更加流利和准确。 3.认知训练 脑瘫儿童的认知能力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也将认知训练纳入康复训练方案中。通过益智游戏、记忆训练等方式,帮助小明提高思维能力和记忆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知训练,小明的认知能力明显增强,注意力和记忆力也得到了改善。 四、康复训练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小明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他的肌张力明显减轻,肢体运动更加灵活和协调。在生活中,他能够更好地独立完成一些日常活动,如穿衣、洗脸等。同时,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更加自信和积极。 五、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改善他们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促进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因此,家庭和医疗机构应该共同合作,为脑瘫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康复训练

小儿脑瘫康复九种运动训练法

小儿脑瘫康复九种运动训练法 痉挛型脑瘫患儿训练有以下九种方法: 1、抑制上肢的内收内旋、拇指内收、握拳、屈肘、肩关节后撤,保持良好的体位和姿势,采用Bobath手技。其训练方法如下: ①拇指关键点控制训练。②被动手指屈伸训练。③上肢带关键点控制,双上肢外展外旋、上举。④抱球姿势。⑤Bobath球或滚筒上训练,仰卧其上促进全身伸展姿势。仰卧一侧并抱腿抑制头背曲,俯卧其上促进抬头和手支撑。⑥拧毛巾式训练纠正内旋后伸。⑦中线活动的促通。 2、抑制下肢的内收交叉、屈膝屈髋、尖足、足内外翻,其训练方法如下: ①双下肢交互运动训练,对降低肌张力,抬腿跨步都有帮助,②双下肢外展、外旋训练,纠正内收交叉,③双侧内收肌的放松和按摩,④骑跨于滚筒、花生球上或借助于髋关节外展训练椅,⑤利用手法和内外翻矫正板纠正足内外翻,⑥胭绳肌牵张训练(见膝关节活动训练章节)。⑦髂腰肌牵张训练,⑧跟腱的牵拉训练及足背屈的维持训练,以纠正尖足,⑨髋关节伸展训练以纠正屈髋,⑩搭桥式练习,促进骨盆伸展和加强腰背肌肌力。 3、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训练和稳定性、协调性训练: ①各大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训练。②对于严重的有踝阵挛或肌紧张的,可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③手口眼和手足口协调性训练。④双上肢支撑训练(既可促进手支撑和手指的伸展、抬头,也可促进髋关节伸展):训练床上被动支撑;楔型垫上训练;滚筒上训练。⑤立位促通板训练以促进站立并加强下肢稳定性。⑥年龄3周岁以上的可利用骑自行车、跑步机加强下肢训练。利用股四头肌训练仪既可增强下肢肌力,又可促进下肢分离运动的完善。⑦利用娱乐体操,提高上肢侧举、上抬、外展的关节活动。⑧手指训练可用捏取小食品、玩积木、叠纸、持笔描图、木钉盘训练等。 4、增强体轴性旋转能力和体干的活动能力训练: ①体轴回旋模式(卧位、坐位、立位)。②仰躺于滚筒上,利用滚筒的旋转性,使患儿双下肢、髋关节、躯干以及颈背部出现伸展姿势,也可以缓慢转动滚筒,使患儿重心左侧或右侧转移,反复操作,让患儿感觉重心的变化。③翻身训练:反射式翻身;手部控制式翻身;腿部控制式翻身;头部控制式翻身。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康复 一、概述 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围产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展性脑损伤。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病症多在1岁内出现,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1.5‰~5‰,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 脑瘫的特点: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非进展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展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开展为特点。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性瘫痪〔脑瘫〕的具体表现: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展,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缓慢、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响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脑性瘫痪主要靠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我国1988年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了三条诊断标准: ①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 ②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③需除外进展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高度提示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①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有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和核黄疸等; ②有智力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定和易惊慌。运动发育缓慢,肌张力增高及痉挛的典 型表现; ③锥体外系统病症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②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③脑炎后遗症。 诊断要点 1、出生后数月至一年内出现的双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2、病情平稳,非进展性开展; 3、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组综合症,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肌张力异常、动 作及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运动发育缓慢;可为双瘫、四肢瘫、三瘫和偏瘫;还可伴有其他障碍如癫痫、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智力低下、知觉异常、情绪异常、行为异常和生长发育缓慢。 检查: 1、CT或MRI可发现脑组织病变; 2、IQ检测。 小儿脑瘫的主要障碍是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型: 1)痉挛型:病变在锥体束系统,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被动运动阻力增高,有折刀样痉挛,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