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劳动力流动(workforce flow)是指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在空间上的位移和工作岗位上的变换。包括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垂直流动仅仅是指劳动力在企业内的工作岗位变换,如工作性质的调整,职位级别的升迁或者下落等。水平流动是指劳动力在企业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工作岗位的调换。

一、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分析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为了防止城市人口过于集中而制定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加上政府鼓励知识青年下乡,限制了城乡之间劳动力的流动,使得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甚至出现了停滞状态。

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大幅度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首先,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农村中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批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了就地转移。特别是90年代初,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剩余高峰期出生的大量人口正陆续进入了劳动适龄期,农村中劳动力供给旺盛,大批劳动力需要向城市转移,在此期间我国劳动力流动呈现跨区域化的特征,大城市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民工潮”,加快了劳动力流动的速度。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的下岗工人增多,城市出现了大批失业者,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劳动力的流动。但不可否认的,目前以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仍然是解决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的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当前,劳动力流动的势头依然强劲。除了上面提到的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传统的经济部门向新技术、新产业开发区流动外,还出现了内部落后城市向沿海发达城市之间的流动,以及国际间的流动等类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教育、就业、环境、医疗等方面的需求迫使人们由内陆向沿海迁移,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近几年“留学热”“移民热”的浪潮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出国寻找更合适的机会,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从国内向国外流动的现象,并且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利益驱动已成为导致中国现阶段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表现为以下三大潮流:一是高科技人才从国内向国外流动。

1978年扩大派遣留学生以来,中国籍的留学生人数日益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

年到2009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62万人,出国留学人数年平均增长25.8%,出国留学规模扩大了267倍。我国政府针对这种人才大量外流的现象制定了“千人计划”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鼓励外出求学的高学历人才回国发展,并为他们留学回国启动了专项科研基金、春晖计划基金项目,鼓舞了大批学子回国创业和工作。

二是职工在不同岗位、行业之间流动。

随着人事制度的放开,企事业单位职工变换工作岗位或是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内转换就有了制度基础。合同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全国大量劳动者走向了市场,这有利于人力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但我国现有劳动力市场发展还很不完善,存在着法制化和规范化等若干问题,由此而来的频繁跳槽、失业、待业人数过多等现象愈演愈烈。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劳动者自身权益的保障和潜能的充分发挥,也增大了用人单位的成本,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

近年来,外出打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大大增加,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的农民工人数每年都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外出务工目的地仍以东部地区为主,但在中西部地区的比重提高。2009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9076万人,在中部地区务工的为2477万人,增长33.2%;在西部地区务工的为2940万人,增长35.8%。2009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比上年增长5.7%。收入的显著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由此掀起了一股“民工热”。

二、劳动力流动的存在问题分析

1.缺乏完善的公共信息服务

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劳动力流动、就业信息属公共物品的范畴,个人取得这部分的成本应该较低。而我国现阶段在劳动力流动中,缺乏有力的社会保障,劳动力流动的信息成本过高。

2.缺乏健全的劳动力管理体系

各级政府针对劳动力流动设计的模式往往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有很大差距:对市场的运行信息缺乏客观的调查,对市场的运行规则缺乏应有的尊重,对各种服务需求缺乏必要

的组织,重收费、轻管理、缺服务,从而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

3.行政干预的程度过大

从全国范围来看,劳动力流动大都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流动成本相对要大一些。如大量的乱收费,以及一些地方或基层领导人受计划管理思想的影响,人为地设计“规范管理”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三、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状况的对策分析

1.打破阻碍劳动力流动的壁垒,促进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尚不成熟,就业结构失衡,地区之间的不公平竞争都大大妨碍了劳动力的流动。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取消限制人口流动的各种政策和规定,改善就业条件、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机制,摒弃地方保护主义,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要素在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的优化整合。

2.城市部门在接纳剩余劳动力流动时,必须统筹兼顾,做好劳动力就业规划

毋庸置疑的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涌入加剧了城市就业矛盾。因此,政府机构对劳动力流动要因势利导,提前安排,争取措施得当,减少摩擦。政府要随时关注劳动力流动的状况,以便及时地制定和调整人口流动的经济政策。

3.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农业关乎国计民生。在提倡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同时,也要防止过多和不必要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忽视了农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多项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1]施建设的投入,[1]为农业制[2]定了[3]新的发展规划,确[2]保农民收入增加。今后还要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方面的投入,确保农民增[4,5]收,在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减轻了城市生产部门的劳动就[3]业压力。

参考文献

[1]龚莉.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状况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21):723-724.

[2]陈彩娟.对劳动力流动的几点思考_以浙江为实证[J].市场经纬:37-40.

[3]刘伟南.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三个潮流[J].职业,2001(3):4-5.

[4]刘晓英.关于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8(7):146-147.

[5]王军,由磊明.劳动力流动问题初探[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1):31-32.

有关我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的分析

有关我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的分析 一、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和类型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作为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流动性。劳动力流动从本质上讲是劳动力的自主寻优选择行为,它通过推动自愿的劳动力交换来发挥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这种稀缺资源的配置作用。事实上,一个社会是依靠劳动者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企业以及不同的职业等之间的自由流动,从而以一种同时使劳动者和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方式来进行劳动力配置的。 劳动力流动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在空间上的位移和工作岗位上的变换。包括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垂直流动仅是指劳动力在企业内的工作岗位变换,如工作性质的调整,职位级别的迁升或下落等。水平流动是指劳动力在企业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工作岗位的条换。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力流动和人口流动是有区别的。劳动力流动是比人口流动有着更严格限制的定义,劳动力流动通常不考虑随父母迁移的儿童和退休人员在退休时或退休后的流动。这是因为退休人员的移动和在职人员的移动受不同原因的支配。退休人员经常是流动到气候宜人和那些生活费低的地方,因为这样能够增大他们退休金的实际价值,从社会保障中得到更得的利益。 劳动力流动的类型有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可以把劳动力的流动分成不同的类型。首先,从流动的发起主体来说,流动可以分为自愿

流动和非自愿流动两种。其中,自愿流动是劳动者为追求总体效用水平的提高而主动发起的流动;而非自愿的流动则是企业发起的劳动力流动,主要表现为劳动者被企业解雇或是辞退等等。其次,根据劳动力流动的方向来说,劳动力可以划分为职业间的流动、企业间的流动、行业或产业间流动、跨地区流动(包括国际移民)等等。当然,这几种类型之间会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比如一位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可能同时还伴随着不同企业间的流动,甚至可能同时还发生了职业间的流动。 二、劳动力流动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看,劳动力流动的决策可以纳入成本收益分析框架,在现实中,个人进行劳动力流动的决策时,也要首先界定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劳动流动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差额影响着劳动者的决策。 虽然,劳动者的流动提高了社会的劳动力利用效率,因而对社会的福利改善也是有益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劳动者的自由流动还是发现劳动力市场价值信号即市场均衡工资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一个组织中存在频繁的劳动力流动现象或是员工的流动动机很强,则这种情况会迫使那些支付的工资低于均衡工资水平的企业提高工资水平;而且,人才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频繁的员工流动对企业的损失的是很大的,企业为了减少人员流动的损失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制度或改变经营模式,这对企业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然而,流动本身却是要付出代价的。劳动者为了追求更高水平的

国际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际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发展趋势 按照WTO的界定,世贸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是服务贸易的四种交付方式之一,受《服务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GATS)及其附件的约束。GATS将国际间劳动力流动视作自然人移动。在GATS关于自然人的几种分类(公司内部调任人员,商务访客,合同服务提供者,独立专家)中,与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相关的主要是“合同服务提供者”(contractual service suppliers)。其在外期间的报酬由雇主支付,合同服务提供者应具有相关和相当的教育背景及专业资历。这种临时性服务的期限一般为1~3年。 由于自然人移动涉及到国家的出入境管理和移民问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自然人移动严格设限。进入21世纪后,随着服务贸易新一轮谈判的展开,自然人移动的自由化问题引起了各国的关注。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拥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他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人移动自由化不仅有助于提高本国的经济水平和贸易竞争力,缓解国内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并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普遍存在着劳工大量短缺和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一方面,人口下降和老龄化造成了劳工严重短缺;另一方面,许多社会地位低、工资少、耗体力的工作常常无人问津。因此,发达国家也逐渐认识到,劳动力流动自由化是一个双赢的问题。

这一共识,为下一轮的服务贸易谈判和劳动力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奠定了基础。 当前国际间劳动力流动的区域特点 据国际劳工组织的预计,全世界约有1.4亿人在国外工作,每年全球劳动人口流动达6000万人,而且在不断增加。按照经济学原理,生产要素总是从报酬低的地区或行业流向报酬高的地区或行业,作为劳动力要素也不例外。 当前,劳动力流动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于各个国家在全球劳动力流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所面临的形势、所采取的政策不同,各大洲的劳务市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欧美市场 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经济体,欧盟和美国的薪酬福利体系对外来劳动力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加上其存在大量劳工短缺和高失业率,开拓欧美国家的劳务市场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但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欧美的劳动力市场只对东欧各国和部分非洲国家开放,而对中国的开放度很低。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doc张甲佳

农村劳动力流动状况调查 ----------------基于南伏牛调研结果的分析 调查时间]2014年7月15日—28日 [调查地点]山西省洪洞县明姜镇南伏牛村 [调查对象]普通村民 [调查目的]了解劳动力流动等问题 [调查问卷]共发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59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规模逐年增长,尤其自2003年以来。“民工潮”使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农民工外出务工。出于增加经济收入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土地,选择外出务工,外出务工者大都常年在外,一年之中只有农忙或春节时才返乡回家。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将老年人留在家中,其次,大学毕业生不返乡就业。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入高校的高中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然而,由于经济不发达,可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且整体工资水平较低,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大,升入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大都选择在外地寻找工作。绝大部分毕业生在外地工作学习、甚至安家落户,他们常年不返回老家,使父母成为了空巢老人。以来出现的“民工荒”却让我们陷入了困惑:中国既然是人口大国为何会出现“民工荒”?是什么因素导致在同一地区一部分人愿意外出打工而仍有一部分人选择在家乡从业? 本文将在综述国际国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导致当地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得出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一些结论提出几点建议。 一、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国外学者所做较为著名的即为刘易斯两部门模型、拉尼厮---费景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刘易斯模型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界定为由两部门组成:一个是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小甚至为零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维持生计”部门,即传统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具有较多资本和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资本主义”部门,即现代工业部门,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下,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于传统农业部门较高的工资水平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流动。【1】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刘易斯模型忽视了农业自身发展问题和农业对工业增长做出的贡献,他们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是农业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工业资本存量增长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在托达罗模型中,城乡的预期收入差距而不是实际收入差距被认为是人口流动的决定因素,只要城市的预期收入减去迁移成本大于农村收入,理性的劳动力就会选择迁移,其中城市预期收入由城市工资水平和城市就业率的乘积决定。 国内学者对影响劳动力流动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制度、家庭、教育等方面展开的。杨春瑰从制度因素角度考虑认为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4】庞丽华认为家庭层次(家庭类型、劳动力数量等)、社区层次(交通条件、迁移传统等)和省区层次对劳动力迁移影响较

国际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际劳动力流淌现状及进展趋势 按照WTO的界定,世贸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劳动力流淌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是服务贸易的四种交付方式之一,受《服务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GATS)及其附件的约束。GATS将国际间劳动力流淌视作自然人移动。在GATS关于自然人的几种分类(公司内部调任人员,商务访客,合同服务提供者,独立专家)中,与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相关的要紧是“合同服务提供者”(contractual service suppliers)。其在外期间的酬劳由雇主支付,合同服务提供者应具有相关和相当的教育背景及专业资历。这种临时性服务的期限一般为1~3年。 由于自然人移动涉及到国家的出入境治理和移民问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自然人移动严格设限。进入21世纪后,随着服务贸易新一轮谈判的展开,自然人移动的自由化问题引起了各国的关注。由于进展中国家普遍拥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他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人移动自由化不仅有助于提高本国的经济水平和贸易竞争力,缓解国内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并能够关心他们摆脱贫困。而关于发达国家来讲,普遍存在着劳工大量短缺和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一方面,人口下降和

老龄化造成了劳工严峻短缺;另一方面,许多社会地位低、工资少、耗体力的工作常常无人问津。因此,发达国家也逐渐认识到,劳动力流淌自由化是一个双赢的问题。这一共识,为下一轮的服务贸易谈判和劳动力在国际间的自由流淌奠定了基础。 当前国际间劳动力流淌的区域特点 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可能,全世界约有1.4亿人在国外工作,每年全球劳动人口流淌达6000万人,而且在不断增加。按照经济学原理,生产要素总是从酬劳低的地区或行业流向酬劳高的地区或行业,作为劳动力要素也不例外。 当前,劳动力流淌要紧是从进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于各个国家在全球劳动力流淌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所面临的形势、所采取的政策不同,各大洲的劳务市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欧美市场 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经济体,欧盟和美国的薪酬福利体系对外来

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浅析

流动人口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地一个特殊地人口群体,近三十年,这个群体地规模、结构都在发生着变化.到如今,我国地流动人口数量人就持续增加.不难看出,劳动力大规模地流动对于我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地挑战. 从我国目前来看,劳动力流动主要有四大流向,分别是从农村、小城镇向大中城市流动,从内地落后城市向沿海发达城市流动,由各地传统经济部门向新技术、新产业开发区流动,由技术力量雄厚地部门和单位流向技术力量薄弱地部门和单位或者技术雄厚部门单位之间流动.除此之外我国还面临着地就是在国际间地劳务流动,主要体现在劳务出口和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两个方面.当然随着我国经济地发展繁荣,劳动力流动地趋势和范围也将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丰富多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分析造成这种劳动力流动地形成原因,不同行业地人会有不同地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地差异是比较重要地原因.在我国自上世纪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沿海一带发展迅猛,一直到现在都是我国地经济发展比较发达地地区.在这些发达地区中,原有农村过剩人口地释放工作已经接近完毕,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过程中被逐步吸收.发达地区地创业就业机会也就会很自然地吸引一些外来人口地进入,劳动力地供求关系迫使劳动力自然地流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经济发展水平地不同就自然导致地区之间同质劳动力地工资差别,上述地外来人口地进入很大地原因就是同质劳动力工资差别导致地.人们愿意离开原来工作地地区,为了追随更好地待遇选择去新地地方工作,这就是这个原因导致劳动力流动最普遍地情况.一般地,企业地规模越大,企业员工地流动率相对就越低.除了地区和地区之间地同质劳动力工资差异之外,在国家和国家之间自然也是存在这样诱导劳动力在国际之间流动地情况.这样地情况在近几年尤为突出,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与世界越来越融合,逐步形成地球村地概念了.这也是“国际资本流动”导致劳动力流动地解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以上介绍地都是关于造成我国现在劳动力流动现状地一些宏观原因,在这些大环境地感染下,一些微观地因素也在导致着我国现在地劳动力流动现状.其主要方面有劳动力地年龄、家庭、教育以及其职业技术等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相比于其他几个因素,年龄因素是最重要地因素之一了.现如今地数据表明,劳动力流动地高峰年龄是岁之间.这个年龄段地人会认为因为自己年轻,自己将从人力资本投资中获得地潜在收益会相对较高.除此之外,我们在年轻阶段对于“离开朋友、离开自己原有生活圈、丢掉自己熟悉周围环境所带来地一些利益”等问题地思考和重视程度都是不够地.这些问题地原因主要是年轻地劳动力自身心智尚未成熟,社会阅历也不够丰富.随着年龄增加,社会迁徙变少,在一些不可抗因素地影响下,人们便不愿意再进行迁移.大多数劳动力都是如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家庭因素导致地劳动力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和年龄有着关系.人们在未婚阶段相较已婚阶段更容易流动,若是家庭中有学龄儿童,那么这一类家庭地中劳动力流动就会很难.需要抚养地子女会限定父母地流动,同样地需要赡养地父母也会限定着子女地流动.“家”地概念在我国可以算是最让人有安全感地一个地方了,正是这种安全感,也降低了劳动力地流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教育程度对于劳动力地迁徙也有着非常重要地作用,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科技等高度发展地一个社会环境中,教育程度对劳动力流动地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地受教育程度越高,会让人拥有更高地迁移率.现在不仅是在国内,在国际上也是如此.越来越多地“海归”一组们开始选择在国外学成之后或者是工作一定时间后回到我们地祖国,在国内发展.这就是高学历迁移地一个具体且常见地例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还有一个微观原因也在导致着我国劳动力地流动,那就是劳动力不同地职业和技术等级.一般地,技术等级越高地人越不容易选择流动,因为他们是在自己地行当里面非常专业地人群,

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研究

绪论 (2)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2) 1、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必然性 (2) 2、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 (3) 3、农民观念的更新和宽松的政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3) 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基本特征 (3) 三、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4)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的问题 (4) 1、流动的农村劳动力远大于企业的需求 (4) 2、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下,工作选择的余地小 (4) 3、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依然面临着制度障碍 (5) 4、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社会地位低下,属于边缘群体 (5) 5、产生“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现象 (5) 6、农村劳动力单向流动加重城市负担 (5) 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监督和引导 (5) 1、国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的变迁过程 (6) 2、地方政府要加快和培育劳动力市场,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 (6) 3、增加农村教育投资,加强对农民工技能培训 (7) 4、加快制度改革步伐,宏观调控流动人口 (7) 5、加强对劳动力的就业保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社会地位 (8) 6、多渠道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 (8) 7、完善农民工养老金制度 (9) 六、小结 (9)

绪论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社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改变。在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游离出来涌向了城市,成为了产业工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流动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是一个国家实现城市化的必然过程,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从建国到改革开发之前,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国际背景,我国采取重城市轻农村发展战略,并实施了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改革开发之后,逐步放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同时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管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劳动力流动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基本特征和影响,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客观现实地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监督和引导的措施。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为了获得更高的劳动收入而在地区间、产业间、部门间、就业状态间、企业间、乃至工作间的转移。劳动力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劳动力市场上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机制。农村劳动力流动一般是指具有农民户籍的“农民工”跨乡镇、区域从事非农生产与服务,他们的身份职业与实际从事的职业发生分离,在中国突出表现为,80年代开始的每年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巨大的“民工潮”。 劳动力流动本身的原因有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待遇差别、经济周期的波动、国际间资本流动、人尽其才的愿望等。具体到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象,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必然性 (1)生产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 众所周知,人口基数大是我国突出的国情,并且大约65%人口居住在农村。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土地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下降。另外,耕地面积也逐年减少。因此,这会产生大量的剩余的劳动力。 (2)典型的二元结构调整的要求 国家在建国后一直实行重城市轻农村的战略,虽然使工业部门体系逐渐健全,但却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造成中国城市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随着时间推移,国家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偏差也越来越大,并且受到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影响,曾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更加突出了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特点。而现阶段我国处于转变二元结构格局,推动农业劳动力非农化,从而实现现代化是实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 ----------------基于东楼村和省村调研结果的分析 06级经济学基地王茜 [调查时间]2008年4月27、28日 [调查地点]陕西省周至县楼观镇东楼村、省村 [调查对象]普通村民 [调查目的]了解周至县劳动力流动等问题 [调查问卷]共发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59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规模逐年增长,尤其自2000年以来。“民工潮”使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自2004年以来出现的“民工荒”却让我们陷入了困惑:中国既然是人口大国为何会出现“民工荒”?是什么因素导致在同一地区一部分人愿意外出打工而仍有一部分人选择在家乡从业? 本文将在综述国际国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的东楼村和省村的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导致当地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得出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一些结论提出几点建议。 一、当地劳动力流动现状 刘易斯将剩余劳动力定义为将这些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抽出而不会导致产出的任何减少的劳动力。【1】【p77】本文将剩余劳动力界定为抽去这些劳动力不影响家庭农活的劳动力。根据调查问卷得出的统计数据表明65.85%的被调查者表示的外出劳动力的出外打工对家庭的农活没有产生任何影响,留在家里的人依旧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干完农活,无一人表示打工者出外以后家里的农活一年四季都忙不过来。这表明当地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 笔者在今年四月去陕西省周至县楼观镇东楼村和省村进行了调研活动,在对周边农户进行入户访谈式调研时发现所调查的家庭大多数家庭都存在劳动力流动现象。在被调查的59人中有41人家中有人外出打工,占被调查人数的69.5%。劳动力流动规模较大。 通过对当地外出打工者的情况分析发现当地劳动力流动存在一些显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出打工者以中青年男性和青年女性为主,中老年女性占很小比例。其中中青年男性所占比重为60%,青年女性所占比重为16%,而中老年女性仅占8.7%。 2、长期外出打工者的务工地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短期(季节性)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本省的西安市,只有极少数务工人员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其中东南沿海地区的打工者占打工者比例高达66.7%,中西部地区仅有0.8%. 3、外出打工者所从事行业以建筑业、制造业和饭店服务等体力劳动为主,有86%的外出打工者集中在这几个行业。 4、打工者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很少有人参加过技能培训。外出打工者中的71.7%的人是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82.6%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 5、文化程度和技能是产生外出打工者工资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下图就显示了对打工者工资造成影响的因素影响比重。

安徽省劳动力流动情况分析

合肥学院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 产业经济学课程作业 论文题目:安徽省劳动力流动情况分析 课程名称:产业经济学任课教师:杨五兰 小组成员: 负责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分析:吴悦(1110022030) 强国华(1110022028)陈娟(1110022033) 负责劳动力流动理论分析: 余静(1110022041) 孙瑞雪(1110022040) 负责解决措施:许媛媛(1110022018)陈红(1110022017)

安徽省劳动力流动情况分析 摘要: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安徽省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出现加速上升的势头,规模急剧扩大。本文对安徽省劳动力流动现状和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因素运用刘易斯理论中城乡二元结构等理论进行了一系列阐述分析,找出解决劳动力流动问题的措施,以促进安徽省劳动力健康转移。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城镇化、配第—克拉克定律、刘易斯理论、经济发展 目录 摘要、关键词 (1) 1.引言 (2) 2.安徽省劳动力流动情况分析 (2) 2.1劳动力转移规模 (3) 2.2劳动力转移方向 (3) 2.3劳动力转移结构 (4) 3.安徽省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 (4) 3.1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不高 (4) 3.2有关政策、体制不完善 (5) 3.3劳动者素质较低 (5) 3.4城市就业压力大,乡镇企业发展不足 (5) 4.安徽省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分析 (5) 4.1配第—克拉克定律 (6) 4.2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6) 4.3刘易斯拐点 (6) 4.4“人口红利”理论 (7) 5.解决措施 (8) 5.1大力推动安徽城乡经济的发展、促进省内就业 (8) 5.2完善相关政策、体制 (8) 5.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强化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 (9) 5.4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全力扩大本地就业 (9) 参考文献及数据来源 (10)

河南省劳动力流动情况调查分析

《劳动经济学》调查报告(四) ——河南省劳动力流动情况调查分析 摘要:河南省剩余劳动力流动相对较落后的情况,影响因素主要有城市化水平低、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等。大多数农民农闲时期外出打工,外出务工多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作业,在一些劳动力保障体系不完善的地方,自身权益不能得到维护,如拖欠工资,医疗问题等,因此应该妥善解决劳动力外流,尤其是农门外出务工的问题。 正文 (一).河南省劳动力分布及流动现状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200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为9 380万人,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全省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 872万人,占常住人口 仍占45%。我省有耕地1.1亿亩。根据我国农业专家和经济专家测算,按我国农业劳动者目前生产力状况和农资、农产品等价格水平,每人经营20亩土地可保本,经营30亩土地才有钱可赚。据此计算,河南农业经营仅需要 367万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外流成为趋势,农民工纷纷选择到外出打工。 我国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高额工资吸引了大批剩余劳动力,2008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41.2%在省内城市打工,在省城打工的有19.6%,分别有20.9%,11.6%和11.9%的人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打工。 发展劳务输出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劳务经济,2005年,河南省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增加到1557万人,全省劳务输出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全年实现劳务收入730亿元。 劳动力还存在高学历人才向大城市及国外流动的现象,以寻找更多机遇。 (二).河南省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问题 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是,河南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影响综合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示)全省为23.2%。目前发达国

农村劳动力流动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流动调研报告,调研报告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出县跨省谋求新的发展,寻求更多的挣钱机会,这种被称之为打工经济的新型经济为发达地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也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当前全县发展的现状来看,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由于多种原因,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解决好这些问题,促进打工经济的良性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农村劳动力为什么要外出打工打工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劳动力市场客观需求。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呈逐年上升趋势,仅河口乡每年就以百人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08 年竟达3491 人,占全乡总劳力人口9790 人的35.35%。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大规模外出打工呢? 原因之一:地方经济发展不够是造成农民外出打工的根本原因。 就河口乡的情况来看,由于地处偏远,自然条件较差, 农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虽然近几年结构 调整有了一定的起色,但由于尚未形成气候,效益不明 显,农民收入依然还比较低下,尤其是现金收入很少, 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生产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挣

取更多货币收入,很多农民便不得不出去赚点副业钱, 正所谓“呆在家里坐,不如出去磨”。经济发展比较落 后,这是导致农民大量外出打工的根本所在。 原因之二:本地就业需求有限是造成农民外出打工的客观因素。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农业科技的逐步推广,农业耕作方式已由过去的刀耕火种变为现在的科学种田,客观上节约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同时,近几年来全县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的毕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由于本县没有足够的就业空间,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无事可干,为了谋求生计和寻求发展,他们不得不出去打工。 原因之三:外出打工是脱贫致富和寻求发展的一条很好门路。 从近年来发展打工经济的效果来看,它不仅缓解了全县严峻的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使他们告别了贫困甚至走上了富裕道路,他们在外积累的资金和所学的技术也促进了自身和地方发展。就河口乡而言,仅2008 年就寄回现金300 多万元;少数人员由于外出时间长,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如今已成为公司或部门主管,月收入在几千元以上;还有部分人员通过在外辛勤劳动逐步致富,回到家乡盖起了小洋楼,办起了养猪场。由此可见,打工的确是农民增收致富和谋求发展的一条很好门路。 二、打工经济发展中存在那些问题我县打工经济起步于 80 年代,发展于90 年代,近几年来发展尤为迅速。但随着打工

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及产生原因

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及产生原因 摘要文章根据中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流动的现状,在我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的人口流动政策有所借鉴。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空间差异性行业限制劳务输出 劳动就业形势不容我们乐观。目前,城市下岗职工已近1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2亿,全社会流动劳动力达8000万人。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是中国最严重的就业压力。中国改革和发展面临着世纪性挑战。 据有关数据表明,2000年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已经达到3.17亿,2004年在2.7亿左右。根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即使保持目前农村劳动力人数不变,我国农村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的比例达到工业化国家重工业化前期平均40%的水平,也有1.98亿过剩劳动力。如此庞大的数目使我们不得不正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的严峻性。下面对该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1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 1.1存在东、中、西部的空间差异性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明显的空间区域性特征,即劳动力流动就业存在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支配,东部自然条件虽然不如中部丰厚,但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依赖聚集资本、技术和市场等优势条件,通过建立各种开发区,使这里很快变为产业层次高、结构门类齐全的发达地区。随着各种产业的不断兴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渐进有序地向第二、三产业流动,与产业的发展进程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同步性。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同时,中小城镇规模、数量快速扩张。西部地区缺乏区位优势和历史工业基础薄弱。中部地区大多是平原地区,山地丘陵比西部少,耕地面积与劳动力总量所占比例大。所以中部农村劳动力大多仍依赖于土地,外出打工以兼业型为主,虽然中部有些省份是输出劳动力最多的地区,但真正长年打工者占当地劳动力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主要表现为大量季节性外出务工。 1.2 流动渠道单一,多以外出务工为主从近几年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由于文化水平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以外出务工为主,务工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体力型、无技术含量的工作,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环境条件差,安全保障系数低。务工地点主要是东南沿海,而且外出务工的人均收入不高,据2006年7月《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卷》调查显示,外出务工年收入高于3000元的只达到46%,这远不能满足农村家庭的各项支出。外出务工以成年男性为主,妇女数量不大,这也表明一些新兴的家政服务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1.3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高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和风险成本。直接成本是农民外出务工引起的直接花费,具体包括务工形成的交通费、就业信息费、培训费以及维护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费用(主要指农民工、其子女和老人为了能够在城市里生存下去所需要的各种支出,包括高额的食用、住房支出费用、水、燃料、物业管理等费用)。另外,还有二元经济条件下强行收取的各种入门费、如农民进城务工至少需要“六证”:暂住证、就业证、务工证、健康证、消防证、婚育证等,合计每人每年要缴费600—1000元。机会成本是指农民一旦进入城市,必须放弃他们在农村可以得到的种植和养殖等所有收入,所失去的这些收入必然构成其进入城市的机会成本。由于群体差异性,农民本身与城市居民在文化素质、生活习惯以及行为方式之间的不同,导致农民在城市常常受到歧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只能干城里人所不愿干的险、脏、累、难的工作,工资拖欠以及人身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又加上农民工法律意识薄弱,基本上没有任何维护自己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问题探析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问题探析 摘要:劳动力流动对经济的增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加强劳动力流动对一个国家 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及趋势的了解,分析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促进劳动力流动的积极作用。 一、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及意义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者相对于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别,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产业之间、职业之间和岗位之间的自愿选择和迁移。 引起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很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环境等,但是深层决定因素是收入差距。我国劳动力的流动也遵循这一规律,从低收入流向高收入。 我国自8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农民工进城潮流首先是因为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和向城市倾斜的就业制度阻碍了城乡劳动力流动,一旦政策有所松动,近30年所积沉下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便大规模转移出来,形成所谓的“民工潮”。其次是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改革,为农民工进城提供了机会。第三是巨大的收入差距促使劳动力向收入水平高的地区和产业流动。 劳动力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 1. 劳动力流动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劳动力流动是一种使人力资本投资达到高效用的方式。比如地区之间的流动使人们从劳动就业机会少、小的地区向劳动就业机会多、大的地区迁移,以寻得工资收入的增加、生活福利的提高等等。通过流动,使得具有一定技能水平且在当地不能充分得到利用的人力资本进入到短缺的地区,避免或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的浪费。 2. 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增长。第一,当劳动力从劳动力资源充裕的部门流向稀缺的部门时,就能取长补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第二,部门之间通过劳动力的流动能达到生产的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效率。这两方面均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3. 劳动力流动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劳动力流动使工作职业具有竞争性,这不仅促进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形成了对劳动者的竞争压力,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与效率。

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浅析

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 流动人口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特殊的人口群体,近三十年,这个群体的规模、结构都在发生着变化。到如今,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人就持续增加。不难看出,劳动力大规模的流动对于我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我国目前来看,劳动力流动主要有四大流向,分别是从农村、小城镇向大中城市流动,从内地落后城市向沿海发达城市流动,由各地传统经济部门向新技术、新产业开发区流动,由技术力量雄厚的部门和单位流向技术力量薄弱的部门和单位或者技术雄厚部门/单位之间流动。除此之外我国还面临着的就是在国际间的劳务流动,主要体现在劳务出口和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两个方面。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繁荣,劳动力流动的趋势和范围也将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丰富多样。 分析造成这种劳动力流动的形成原因,不同行业的人会有不同的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比较重要的原因。在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沿海一带发展迅猛,一直到现在都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区。在这些发达地区中,原有农村过剩人口的释放工作已经接近完毕,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过程中被逐步吸收。发达地区的创业就业机会也就会很自然地吸引一些外来人口的进入,劳动力的供求关系迫使劳动力自然的流动。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就自然导致地区之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上述的外来人口的进入很大的原因就是同质劳动力工资差别导致的。人们愿意离开原来工作的地区,为了追随更好的待遇选择去新的地方工作,这就是这个原因导致劳动力流动最普遍的情况。一般的,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员工的流动率相对就越低。除了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同质劳动力工资差异之外,在国家和国家之间自然也是存在这样诱导劳动力在国际之间流动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在近几年尤为突出,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与世界越来越融合,逐步形成地球村的概念了。这也是“国际资本流动”导致劳动力流动的解释。 以上介绍的都是关于造成我国现在劳动力流动现状的一些宏观原因,在这些大环境的感染下,一些微观的因素也在导致着我国现在的劳动力流动现状。其主要方面有劳动力的年龄、家庭、教育以及其职业技术等级。 相比于其他几个因素,年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了。现如今的数据表明,劳动力流动的高峰年龄是20~2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人会认为因为自己年轻,自己将从人力资本投资中获得的潜在收益会相对较高。除此之外,我们在年轻阶段对于“离开朋友、离开自己原

2019年劳动力调查报告

2019年劳动力调查报告 关于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济宁市农业局李长江内容提要: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成为&&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所以,深入调查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现状与制约因素,从而形成有效的转移对策,就显得极为重要。 本文就度原&&、&&、&&三乡镇开展劳动力转移工作所掌握的有关资料,分析新&&镇劳动力转移现状、特点及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制约因素,结合新&&的实际镇情,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具体对策,并对该镇今后五年劳动力转移工作提出建议。 一、&&镇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按省就业服务局《关于在重点监控乡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北湖区石盖塘镇采取据实填写“重点监控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表”、与村干部座谈、与个别在家务农的村民交流和电话调查个别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情况等形式,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就业方式、就业区域、就业收入等作了一系列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如何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询问了在家务农村民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建议。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石盖塘镇位于郴州市南郊,是北湖区“城郊新镇、工业重镇、经济强镇”,镇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入全市经济强乡镇行列。全镇下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有总人口11950人,其中农村人口9406人,城镇人口2544人,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6至60周岁)2343人;劳动力年龄结构为:16-20岁之间的劳动力180人,占 7、6%;21-40岁之间的劳动力1506人,占 64、2%;41-60岁之间的劳动力657人,占 28、0%。知识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1533人,占 65、4%;高中、中专以上文化800人,占 34、1%。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几个特点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经亲朋好友介绍或引路而实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大多数,通过政府或职业中介机构组织劳务输出实现转移的人数相对较少。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北湖区石盖塘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国各地,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珠江三角洲及郴州市区等地区。随着北湖区石盖塘镇镇域经济的加强,宇腾化工、裕湘面业等企业扩产,在镇区就业的农民工有增加趋势。 3、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

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包 含标题、正文、结尾等。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 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调研报告篇1 按省就业服务局《关于在重点监控乡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北湖区石盖塘镇采取据实填写“重点监控乡 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表”、与村干部座谈、与个别在家务 农的村民交流和电话调查个别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情况等形式,针对 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就业方式、就业区域、就业收入等作了一系列 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所面临的困难与 问题、如何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询问了在家务农村 民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建议。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石盖塘镇位于郴州市南郊,是北湖区“城郊新镇、工业重镇、经 济强镇”,镇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入全市经济十强乡镇行列。全镇下 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有总人口11950人,其中农村人口 9406人,城镇人口2544人,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6至60周岁)2343人;劳动力年龄结构为:16-20岁之间的劳动力180人,占7.6%; 21-40岁之间的劳动力1506人,占64.2%;41-60岁之间的劳动力 657人,占28.0%。知识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1533人,占65.4%;高中、中专以上文化800人,占34.1%。 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几个特点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经亲朋好友介绍或引路而实现就业的农村 劳动力占大多数,通过政府或职业中介机构组织劳务输出实现转移的 人数相对较少。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 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 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北湖区石盖塘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遍及全 国各地,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珠江三角洲及郴州市区等地区。随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分析 [摘要]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只有人口才能提供促使经济增长所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劳动力。但是,由此并不能引伸出人口的多少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具有严格的线性关系。 [关键词]人口劳动力 人口不但有数量上的多寡之分,还有质量上的优劣之别,单从数量或质量层面强调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都存有偏颇,并且有可能在理论上产生误区和实践上引致失败。因此,只有在数量上控制适宜规模和在质量上不断提高素质来优化结构,才能使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发挥。不过,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有通过劳动力提供劳动才能实现。 一、劳动力的工作转换 (一)劳动力工作转换的原因 工作转换是指工作单位的转换或职业的转换,其原因非常复杂。有时是因为员工自己有过失,有时是因为技术进步或需求萎缩导致的劳动力过剩,这种类型的工作转换被称为“非自愿的流动”。有些情况下企业解雇员工只能是临时性的,只是企业用来应付经济衰退的一种手段。这种情况在一些需求的季节性波动明显的行业较为常见。而临时性解雇也会对劳动者形成一种无形压力,可能使劳动者被迫去寻找更加稳定的工作。相对于“非自愿流动”来说,劳动者换工作的更为常见的原因是不满意于当前的工作,希望在别的地方能够表现得更好一些,这种工作转换的形式一般来说是辞职,或者说“自愿的流动”。劳动者只要认为还有其他企业更加合适于发挥自己的能力,他就会选择辞职,因此辞职通常是自愿的行为,也就是说,自愿的工作转换和解雇之间的区别在于造成工作调整的最初原因是哪一方。 我们常会看到一些自愿的流动,一种可能性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原本就处于不均衡的状态。如果劳动力市场起初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只有当一些外部的条件发生变化导致某些工作的吸引力随之改变时,才会出现自愿的工作转换现象。如果工资不可以灵活的调整,那么就使得企业不得不通过解雇员工来降低劳动力成本。如果工资可以灵活地下调,那么员工就可能发现别的企业存在着更好的机会,于是就会选择主动辞职。当劳动者向着更能发挥作用的岗位流动时,劳动力资源也就向着对他评价更高的地方去了,这会使社会总的福利增加,劳动有真正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劳动力的市场价格。这种价格为人们提供者个人收入提高。同时,更为重要的,当劳动力能自由流动时,才会了生产和再生产自己劳动力商品的指示器,并引导劳动力所有者选择自己的劳动岗位,从而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动态优化。

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调研报告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出县跨省谋求新的发展,寻求更多的挣钱机会,这种被称之为打工经济的新型经济为发达地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也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当前全县发展的现状来看,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由于多种原因,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解决好这些问题,促进打工经济的良性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农村劳动力为什么要外出打工 打工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劳动力市场客观需求。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呈逐年上升趋势,仅河口乡每年就以百人以上的速度递增,到XX年竟达3491人,占全乡总劳力人口9790人的35.35%。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大规模外出打工呢? 原因之一:地方经济发展不够是造成农民外出打工的根本原因。

就河口乡的情况来看,由于地处偏远,自然条件较差,农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虽然近几年结构调整有了一定的起色,但由于尚未形成气候,效益不明显,农民收入依然还比较低下,尤其是现金收入很少,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生产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挣取更多货币收入,很多农民便不得不出去赚点副业钱,正所谓“呆在家里坐,不如出去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这是导致农民大量外出打工的根本所在。 原因之二:本地就业需求有限是造成农民外出打工的客观因素。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农业科技的逐步推广,农业耕作方式已由过去的刀耕火种变为现在的科学种田,客观上节约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同时,近几年来全县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的毕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由于本县没有足够的就业空间,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无事可干,为了谋求生计和寻求发展,他们不得不出去打工。 原因之三:外出打工是脱贫致富和寻求发展的一条很好门路。 从近年来发展打工经济的效果来看,它不仅缓解了全县严峻的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使他们告别了贫困甚至走上了富裕道路,他们在外积累的资金和所学的技术也促进了自身和地方发展。就河口乡而言,仅XX年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