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研究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研究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研究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研究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

--------- -基于东楼村和省村调研结果的分析

06 级经济学基地王茜

[调查时间]2008年4月27、 28日

[ 调查地点]陕西省周至县楼观镇东楼村、省村

[ 调查对象 ]普通村民

[ 调查目的]了解周至县劳动力流动等问题

[ 调查问卷]共发放 60份,回收 60份,有效问卷 59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规模逐年增长,尤其自2000 年以来。“民工潮”使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自2004年以来出现的“民工荒”

却让我们陷入了困惑:中国既然是人口大国为何会出现“民工荒”?是什么因素导致在同一地区一部分人愿意外出打工而仍有一部分人选择在家乡从业?

本文将在综述国际国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的东楼村和省村的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导致当地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得出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一些结论提出几点建议。

一、当地劳动力流动现状刘易斯将剩余劳动力定义为将这些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抽出而不会导致产出的任何减少的劳动力。【1,1P77】本文将剩余劳动力界定为抽去这些劳动力不影响家庭农活的劳动力。根据调查问卷得出的统计数据表明 65.85%的被调查者表示的外出劳动力的出外打工对家庭的农活没有产生任何影响,留在家里的人依旧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干完农活,无一人表示打工者出外以后家里的农活一年四季都忙不过来。这表明当地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

笔者在今年四月去陕西省周至县楼观镇东楼村和省村进行了调研活动,在对周边农户进行入户访谈式调研时发现所调查的家庭大多数家庭都存在劳动力流动现象。在被调查的 59人中有 41人家中有人外出打工,占被调查人数的 69.5%。劳动力流动规模较大。

通过对当地外出打工者的情况分析发现当地劳动力流动存在一些显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出打工者以中青年男性和青年女性为主,中老年女性占很小比例。其中中青年男性所占比重为 60%,青年女性所占比重为 16%,而中老年女性仅占 8.7% 。

2、长期外出打工者的务工地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短期<季节性)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本省的西安市,只有极少数务工人员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其中东南沿海地区的打工者占打工者比例高达 66.7% ,中西部地区仅有 0.8%.

3、外出打工者所从事行业以建筑业、制造业和饭店服务等体力劳动为主,有86%的外出打工者集中在这几个行业。

4、打工者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很少有人参加过技能培训。外出打工者中的71.7%的人

是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 82.6%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

5、文化程度和技能是产生外出打工者工资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下图就显示了对打工者工资造成影响的因素影响比重。

图二:对打工工资影响比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文化程度和技能对打工者工资的影响最大,但事实上即便如此,这些具有低人力资本的打工者依旧选择外出打工。也就是说他们虽然认识到了自身的局限性,但和在家种田相比他们仍然选择外出打工。

通过对对当地没有外出打工者的分析表明:影响当地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主要有文化程度、技能和家庭观念。下图可以清楚的告诉读者影响当地劳动力流动因素。

图一:影响居民外出打工因素

图中显示,“照顾老人小孩”是影响当地居民外出打工选择的首要因素,文化程度和技能的影响分别居第二和第三位,农活太忙、打工工资低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决策。

二、劳动力流动原因

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告诉我们: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下,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于传统农业部门较高的工资水平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流动。【2】根据调查报告的分析表明:家庭经济原因是导致当地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这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刘易斯的观点。

外出打工者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家人外出打工之前主要是传统种植业,但在打工之后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打工收入。即使在物价上涨实际工资降低的情况下仍有 64.4%的人表示他们将继续外出打工。

由于传统种植业不能给农民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外出打工虽然存在种种不便,但理性的农村劳动力依然会选择收益较高的外出打工。加之今年虽然粮食价格也在上涨,但较

之于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幅度来说涨幅相对较小,而且当地居民表示家庭所种粮食基本用于家庭消费

并不在市场上销售,这无疑加剧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负担。传统种植业不能给当地居民带来生活条件的改善,若继续坚持传统种植业甚至有可能使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当地多数居民在物价进一步上涨时仍会继续选择外出打工。我们用下图描述这一流动过程。

图三:流动费用为零情况下劳动力的流动

为简化模型,笔者假设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流动费用为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城市工资水平随物价的上涨同步上涨,也就是说城市的收益和成本的上涨幅度是相同的,因而物价的上涨对城市的净收益不产生影响。而农村收益的上涨幅度小于物价的上涨幅度但成本上涨幅度却和物价同步,因而随着物价的上涨农村的净收益是减少的。

设 Sr=F i(TP r>=F i(P> (1>

S U=F2(TP U>=F2(P> (2>

TP r=TR r-TCr (3>

TR r=F r1(P> TC r=F r2(P> TR r< 'C 'r(4>

TP u=TR u-TC u (5>

TR u=F ui(P> TC u=F u2(P> TR 'u=TC'u(6>

S r' > S u ' (7>

TP r表示传统种植业的净收益,TR r表示传统种植业的总收益,TC r表示传统种植业的总

成本,总收益受价格的影响小于总成本受价格的影响,因此当价格上涨时种植业净收益降低。TP u表示城市打工净收益,TR u表示城市打工的总收益,TC u表示城市打工的总成本,

总收益和总成本受价格的影响相同,因此当价格上涨时城市打工的净收益不变。

S r表示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曲线,是传统种植业净收益的函数,也是物价水平的函数。 D r 表示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曲线。S u表示城市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同样是物价水平的函数。D u 表示城市劳动力的需求曲线。两地区需求曲线不受物价水平的影响并且不岁劳动力的流动而变化。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受物价水平的影响比城市劳动力的供给受物价水平的影响大.

在物价上涨之前农村劳动力的供给为L ri,工资水平为W ri,城市劳动力的供给为 L ui工资

水平为W ui。物价水平上涨之后农村劳动力的供给为L r2,工资水平为W r2,城市劳动力的供给

为L U2工资水平为 W u2。

L r1 -L r2 =L u2-L u1,由于农村劳动力供给受物价水平影响较大,随着物价水平的上升,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农村工资水平上升,但上升幅度较城市工资水平的下降幅度小。而且在部分劳动力流入城市后,农村工资水平相对城市而言仍然较低,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向城市流动,直至两地区工资水平相等。

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趋势可以由下图来表示:

农村(低工资]?)城市(高工资)

图四: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流动趋势图

三、当地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收入原因导致了当地劳动力的大量外流,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果城乡工资水平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将有更多的当地人选择外出打工。但在目前当地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成为当地劳动力流动的最大阻碍因素

(一)劳动力自身素质不高。

[3]=托达罗也指出,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与他< 她)要丛农村迁移到城市的动机或倾

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⑶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向城市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更倾向于呆在家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在迁移到城市之后更易适应城市的生活,融入城市。同时能更快的掌握新技术,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起其预期收益回更高,鼓更倾向于向充满机遇的城市迁移。而受教育程度交底的人在进入城市之后的发展空间娇小,同时要承受叫大的心理压力,因而不愿意冒险迁移。

事实上劳动力自身素质不高不仅制约着当地劳动力的外流,而且对外出打工者的工资和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舒尔茨和贝克尔认为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劳动力的收入首先取决于个人的以教育为主的人力资本投资。⑷只有高素质劳动力才有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并为企业带

来更好的效益,因此在城市效率高工资高的部门相应的要求知识多技术好的人,愿意为这些人提供较好的条件较高的工资。那些自身素质不高外出的劳动力生产效率比较低,为企业创造的收益较小,效率高工资高的部门不愿意吸收这些人,他们也就只能从事建筑业、制造业和饭店服务等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自身的报酬自然不会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熟练工人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多,低素质的劳动者面临的就业形势会越来越严峻,不要说谋求高工资,就业也有可能成为问题。因此很有必要采取措施来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和技能。

(二)传统的观念的根深蒂固和养老保险制度的缺失。

中国人向来都有“安土重迁”的思想,在中国人的词汇中“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等词汇在农民的心里根深蒂固。“恋土守常”、“故土难离”成为中国传统农民的典型形象。【5】中国人外出求学或出外谋生时从不会忘带故乡土便是明证。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父母一般不希望子女离家外出,认为即便家里再不好也比在外面好。

而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传统文化也是将“孝”排在第一位的,“百善孝为先”“父母在,不远游”等俗语就体现了“孝”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足以看出它对中国人的影响。在父母的生活没有得到妥善安置之前,一方面,父母不希望或者说不忍心让子女离家;另一方面,子女也不放心撇下一家老小离家打工。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是为了保障农村老人的基本本生活。如果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健全,它将有利于中国人传统观念的改变,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我们的调查显示:85.4 %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不知道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正是由于这一方面的缺失导致当地居民外出打工的倾向在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弱化了,从而阻碍了当地劳动力流动。而在调查结果中也看到了,担负着抚育子女、照顾家里等传统性别角色的已婚女性正好是劳动力外出的低倾向人群。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第二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到,当地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部门转移,导

致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因素主要是传统种植业收益不高,而当地转移的劳动力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自身素质不高,阻碍当地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是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健全。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就当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当地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应向非农部门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当地

政府应切实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其一、发展当地手工加工和猕猴桃深加工工业,引导剩余

劳动力就地转移;其二、在当地村民中积极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如手工加工、维修、装修等,为想要外出打工的村民提供提高他们人力资本的途径,也为留在传统农业部门的妇女们提供在家创收的渠道。

二、转变当地传统农业部门的种植结构。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种植粮食作物必然不会改变农户的经济地位,因此当地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户转变种植结构,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猕猴桃、李子、油菜等经济作物。

三、当地政府应切实抓好当地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下一代的人力资本。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谈到初等教育时指出“初等教育是最有利的……初等教育每年只需要最低的教育成本……从教育中得到的好处是很多的,而且其中某些好处还会扩散”。【6】【p151】可见若要从根本上发展当地经济最好最根本最经济的办法就是发展基础教育,“从娃娃抓起”。

四、加紧建设养老保险制度。一方面,为外出打工者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放心的外出打工,促进当地剩余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强的情况下,发展养老保险对减轻后代的经济负担又是十分有利的;同时它也有助于转变我国农村养老观念,消除性别歧视现象。

【参考文献】

[1][美]托达罗<Todala,M.P.)著.经济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美]阿瑟?刘易斯著?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4]腾建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性分析.[J].农村技术经济.2004.4 [5]余曙光、余小平 .新农村建设与西部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大理州农村劳动力流动和

转移的调查与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2.总第184期

[6][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1999

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研究

绪论 (2)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2) 1、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必然性 (2) 2、城乡和地区间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 (3) 3、农民观念的更新和宽松的政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3) 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基本特征 (3) 三、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4)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的问题 (4) 1、流动的农村劳动力远大于企业的需求 (4) 2、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下,工作选择的余地小 (4) 3、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依然面临着制度障碍 (5) 4、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社会地位低下,属于边缘群体 (5) 5、产生“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现象 (5) 6、农村劳动力单向流动加重城市负担 (5) 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监督和引导 (5) 1、国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的变迁过程 (6) 2、地方政府要加快和培育劳动力市场,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 (6) 3、增加农村教育投资,加强对农民工技能培训 (7) 4、加快制度改革步伐,宏观调控流动人口 (7) 5、加强对劳动力的就业保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社会地位 (8) 6、多渠道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 (8) 7、完善农民工养老金制度 (9) 六、小结 (9)

绪论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社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改变。在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游离出来涌向了城市,成为了产业工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流动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是一个国家实现城市化的必然过程,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从建国到改革开发之前,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国际背景,我国采取重城市轻农村发展战略,并实施了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改革开发之后,逐步放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同时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管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劳动力流动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基本特征和影响,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客观现实地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监督和引导的措施。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为了获得更高的劳动收入而在地区间、产业间、部门间、就业状态间、企业间、乃至工作间的转移。劳动力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劳动力市场上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机制。农村劳动力流动一般是指具有农民户籍的“农民工”跨乡镇、区域从事非农生产与服务,他们的身份职业与实际从事的职业发生分离,在中国突出表现为,80年代开始的每年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巨大的“民工潮”。 劳动力流动本身的原因有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待遇差别、经济周期的波动、国际间资本流动、人尽其才的愿望等。具体到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象,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必然性 (1)生产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 众所周知,人口基数大是我国突出的国情,并且大约65%人口居住在农村。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土地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下降。另外,耕地面积也逐年减少。因此,这会产生大量的剩余的劳动力。 (2)典型的二元结构调整的要求 国家在建国后一直实行重城市轻农村的战略,虽然使工业部门体系逐渐健全,但却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造成中国城市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随着时间推移,国家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偏差也越来越大,并且受到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影响,曾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更加突出了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特点。而现阶段我国处于转变二元结构格局,推动农业劳动力非农化,从而实现现代化是实

计算机文化基础答案

1. 简述计算机的几种主要类型,它们的主要应用领域是什么 2. 计算机内部的信息为什么要采用二进制编码表示 3. 一台服务器的网络地址是它是由四个十进制数表示的,在计算机内部 以二进制形式存储在 4个字节中。请写出该地址对应的 4个二进制数。 4. 简述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5. 什么是计算机的指令系统机器指令通常有哪些类型 6. 简述操作系统的形成过程。操作系统的功能是什么 7. 进程的概念是什么举例说明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涉及到进程的一些操作 8. 在 Windows中,启动一个程序有哪几种途径 9. “文件”的概念是什么如何定义文件名和扩展名 10. 注册表的功能是什么 11. 利用 Delete键是否能够安全卸载某个应用程序为什么 12. 在 Windows中,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交换有哪些形式,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13.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举例说明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应用 14.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软硬件)。 15.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常见的拓扑结构有哪几种 16.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协议说出 OSI七层协议的名称。 17. 什么是 Internet,举例说明 Internet上有哪些应用 18. Internet采用的标准网络协议是什么 19.在网络应用中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有什么好处 20. 在 Internet中,IP地址和域名的作用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 21.什么是 HTML 什么是主页 22. 目前 Internet上主要的搜索引擎有哪些如果利用它们查找所需的信息 23.什么是电子邮件举例说明电子邮件地址的格式。 24. 计算机病毒通常由哪些危害请具体介绍你在自己学习或工作中使用的计算机上利用了哪些软件工具或使用了哪些方法防治计算机病毒的。 25. 请结合个人经验谈谈对于网络安全的认识。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 【摘要】随着当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移,劳动力逐渐从农业转向工业,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本文基于工业集聚视角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分析。就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原因,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展开,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业集聚 一、引言 工业集聚是指一系列相似的下业企业汇聚于同一个区域。这是一种在工业布局上相对集中的现象。由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限制以及工业组合因素的影响。随着各种下业产业的发展与个别产业规模扩大。为了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效应,下业集聚成为必然的趋势。企业的运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当地的劳动力已经远远不足。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下业集聚区。久而久之,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据统计。2010年从农村转移㈩来的劳动力约有1.5亿人,占到了总流动人口的68.2%。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不容小觑。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生原因 我国存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其中一元是以下业化生产为主的城市经济。另外一元是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农村经济。

在这种经济社会结构下。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城乡收入差距、地区贫富差距,城乡生活水平和人民幸福指数差距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 (1)经济因素。与农村相比,下业化集聚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更高的薪酬。一部分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奔赴工业聚集地,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农村劳动力转移。 (2)科技因素。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农村开始引进适量机器设备,提高了部分农业的作业效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而在下业集聚地下厂为了维持日常经营又急需劳动力。那些被机器所淘汰的农民开始寻求新的下作。为了谋生他们向工业集聚地转移。 (3)生活质量因素。我国现阶段,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水平有着显著的差距。一些农民工进城工作已经不再是为了挣钱去找一些辛苦脏乱的下作,他们更加希望的是在挣到钱的同时能借此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开阔眼界,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希望在城市立足,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 三、工业集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我国农村人口过多。耕地严重不足,截至2008年,我国的人均耕地仅1.35亩。并有666个县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795亩,其中463个县低于国际公认危险线:0.5亩。工业

中国传媒大学导演考试真题历年录取分数

分析: 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大体不变,只是需要注意的是: 2009年只导演专业招生学生,导演的考试分初试、复试、三试。 2010年只导演(剪辑艺术与技术方向)专业招收学生,导演(剪辑艺术与技术方向)的考试分初试、复试。 2011年又只导演专业招收学生,其实这样分析下来一般得出结论中传一年招收导演,一年招收导演(剪辑艺术与技术)。 可是分析总归是分析,一切以中传发布的2012 年艺术类招生简章为准,2012 年中传导演与导演(剪辑艺术与技术方向)专业同时招生。 考试真题: 导演的考试总是总类繁多,五花八门,可以看看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文艺常识的考题你就能更清楚地了解这一点了。 废话不多说,虽然中传导演专业老师收集到的考题不比电编、文编系统,但是具体捋一遍你总能分析出考试形式,上真题: 初试: 1、自选朗诵。 2、照片蒙太奇。用主考老师事先拍摄好的,但是打乱了顺序的大概15 张照片重新排序,简要讲讲你排的理由,并给这个故事取一个名字。 3、回答考官问题,多是关于电影方面的。 4、"特长展示。 复试: 1、命题故事讲述。老师给一个题目,比如一个成语,准备15 分钟,然后

讲一个3 分钟至5 分钟的故事。 部分真题: 《邻里之间》、《小秘密》、《致命的邂逅》、《急诊室》、《夜幕下的罪恶》、《手机短信》、《阴差阳错》 2、命题小品表演。2 人至3 人为一组,老师命题,如《中奖》、《兄弟之间》、《高考之前》,准备15分钟,表演一个3 分钟左右的小品。 部分真题: 《除夕夜》、《祸不单行》、《意外的惊喜》、《一箭双雕》、《候车室》、《一封信》、《不期而遇》、《偶像》 三试: 1、回答考官问题。 2、命题小品表演。 3、命题写作,写一个可以供拍摄用的15 页的电影故事。 4、影片分析。 部分真题: 《梦》(导演: 黑泽明)、《可可西里》(导演: 陆川)、《暖》(导演: 霍建起)《李米的猜想》、《阿美的绿豆》 录取方式: 比较复查待老师慢慢说来: 先说简单的: 导演(剪辑艺术与技术方向):和电编、文编的录取方式一样,在这就不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

浅论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体系 摘要:毫无疑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这里,很多人在高兴之余也不免会产生出这样的疑问:究竟什么是社会分层?社会是怎样进行划分的,为什么这样划分?社会分层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怎么样……等等不一而足。为此,本文主要从读者有疑问的地方写起,将本文大致分为三部分:亦即首先介绍一下社会分层的概念;然后阐明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以及为什么这样划分;最后针对当今的社会分层理论提出自己的一点评价。而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进行阐述时,我会进一步选取当代两个比较有影响李强和陆学艺的观点简要介绍,最后再一一对应着进行相应的点评。 关键词:当代社会;社会分层;分层原因;分层影响 正文: 社会分层的概念:众所周知,无论是介绍科学知识,还是日常与人打交道,首先都离不开对所要说明事物的具体介绍,以增强认知者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而社会分层作为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社会学的核心领域,对他的研究更是如此。所以,我会在进入正文之前,大致介绍一下什么是社会分层。根据《社会学教程》介绍:(1)所谓社会分层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的过程。“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

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在西方社会学中社会分层是使用比较广泛的一个专有名词,常常与阶级、阶层同义,尤其在苏联解体之前甚至有替代,淡化阶级概念的学术倾向。我国在建国初期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现象,后来在国家正确引导下才慢慢走上正轨。简而言之,(2)社会分层概念的实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社会利益关系及其不平等的利益分配格局的观念反映。尽管西方的社会分层理论是建立在与我国截然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之上,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以阶级划分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的以财富,权力,声望,划分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以及涂尔干主义社会分层理论……依旧对我国学者研究社会分层提供了借鉴意义。 社会分层现状: 当代中国介绍社会分层现状的理论比较多,在此我谨选择李强和陆学艺的观点进行介绍。 李强在《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一文中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方法分析五普数据,发现现在中国社会是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而且认为造成该结构的主要原因是城乡的分隔。他使用的具体方法是,采用社会经济地位指标测量全国就业人口,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处在很低社会经济地位上的群体,该群体内部的分值是一致的,在形状上类似于倒过来的汉字"丁"字型的一横,而丁字型的一竖代表一个很长的直柱型群体,该直柱型群体是由一系列处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上的阶层构成。(3)根据调查显示:丁字型社会结构反映的是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要展望一个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恐怕是做不到的,展望几十年都很难,这里只能就目前研究中感到的几个问题谈点想法。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doc张甲佳

农村劳动力流动状况调查 ----------------基于南伏牛调研结果的分析 调查时间]2014年7月15日—28日 [调查地点]山西省洪洞县明姜镇南伏牛村 [调查对象]普通村民 [调查目的]了解劳动力流动等问题 [调查问卷]共发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59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规模逐年增长,尤其自2003年以来。“民工潮”使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农民工外出务工。出于增加经济收入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土地,选择外出务工,外出务工者大都常年在外,一年之中只有农忙或春节时才返乡回家。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将老年人留在家中,其次,大学毕业生不返乡就业。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入高校的高中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然而,由于经济不发达,可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且整体工资水平较低,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大,升入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大都选择在外地寻找工作。绝大部分毕业生在外地工作学习、甚至安家落户,他们常年不返回老家,使父母成为了空巢老人。以来出现的“民工荒”却让我们陷入了困惑:中国既然是人口大国为何会出现“民工荒”?是什么因素导致在同一地区一部分人愿意外出打工而仍有一部分人选择在家乡从业? 本文将在综述国际国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导致当地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得出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一些结论提出几点建议。 一、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国外学者所做较为著名的即为刘易斯两部门模型、拉尼厮---费景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刘易斯模型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界定为由两部门组成:一个是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小甚至为零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维持生计”部门,即传统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具有较多资本和较高劳动生产率的“资本主义”部门,即现代工业部门,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前提下,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于传统农业部门较高的工资水平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流动。【1】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刘易斯模型忽视了农业自身发展问题和农业对工业增长做出的贡献,他们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是农业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工业资本存量增长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在托达罗模型中,城乡的预期收入差距而不是实际收入差距被认为是人口流动的决定因素,只要城市的预期收入减去迁移成本大于农村收入,理性的劳动力就会选择迁移,其中城市预期收入由城市工资水平和城市就业率的乘积决定。 国内学者对影响劳动力流动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制度、家庭、教育等方面展开的。杨春瑰从制度因素角度考虑认为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4】庞丽华认为家庭层次(家庭类型、劳动力数量等)、社区层次(交通条件、迁移传统等)和省区层次对劳动力迁移影响较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市化问题研究报告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 研究 ——以城市农民工福利问题为例 作者:王晓红 专业名称:文秘 指导教师:浏讲师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入,农民工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当前农民工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群体,他们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与其伴生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治安问题、出租屋管理问题等,笔者则针对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问题提出几点浅见。 文章首先介绍了农民工的涵义,对金牛区农民工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梳理,最后得出了笔者对完善农民工福利管理的粗浅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金牛区;农民工;社会福利

目录 摘要I 目录II 前言1 1、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研究的重要性2 1.1降低社会矛盾2 1.2确保农民工工资保障与劳动强度的科学管理2 2、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面临的问题3 2.1农民工缺乏劳动保障及劳动纠纷等法律咨询福利3 2.2子女上学福利不足带来的人口管理和公共生活服务压力大4 2.3社区福利较少,影响农民工的融入速度4 2.4排斥情绪导致的农民工自卑心理严重4 3、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6 3.1缺乏权威的福利管理机构,引发安全隐患6 3.2农民工总体参保率低6 3.3社会因素导致的歧视、排斥现象的产生7 4、加强城市农民工福利管理问题的建议8 4.1将农民工福利管理制度纳入法制轨道8 4.1.1强化各组织间的相互配合8 4.1.2出台有关农民工管理的规性文件和规章8 4.2强化公安部门的社会治安管理职能8 4.3强化治安宣传工作,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9 4.3.1把握传媒宣扬的舆论导向9 4.3.2开展普法宣传,消除农民工歧视问题9 4.4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扶持9 .

中国传媒大学百分制分数转换绩点(GPA)算法对应说明

中国传媒大学百分制分数转换绩点(GPA)算法对应说明 根据我校成绩管理规定,中国传媒大学必修课学分绩点(GPA)同百分制分数转换标准对应如下: 注:成绩单的学分绩点GPA算法(公选课学分不计入)采用北京大学的算法; 单门课程GPA=4-3(100-X)2/1600 (60≤X≤100),X为课程分数; 总的GPA=(∑每科GPA*学分数)/∑课程学分; 其中,100分绩点为4,60分绩点为1,60分以下绩点为0。 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

Explanation of Grade Point (GPA) and the Hundred-mark Scores Conversion at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According to the university’s per formance management regulations, t he conversion of the Percent Scale and GPA is shown below: Note: GPA i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Peking University GPA Calculation Formula with optional courses excluded. Single course GPA=4-3(100-X)2/1600 (60≤X≤100), X refers to course grade Total GPA =∑course grade points/∑course credits 100=4.00, 60=1.00, for grades below 60=0.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流动

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流动 理实-赵权 1840-1905年,中国社会阶层流动仍以科举制度为主,但此时由于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大量传播,科举制度的僵化和不公引起了绝大部分人们的不满。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很大程度就是由于洪秀全4次科举考试失败导致的。为了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统治阶级中的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引进西学,建立新型学校,改变以儒家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在此期间,清政府开始创立京师大学堂,并规定全国建立的各小学、中学、大学,以学习西学为主。逐步改革科举制度。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如果读书人只有科举一条单一的出路,显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层,只能说是一个依附于权力的阶层,无法成为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分子。19世纪末之后,由于新式企业的出现,特别是那些文化企业的出现,大学、中小学等新式学堂的出现,一个读书人可以不再去寻求做官、做记者、做编辑、做教师照样能生活下来。此时,科举制度的作用已经大大减弱。直到1905年9月2日,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光绪皇帝的一纸谕令所终结。 统治阶级废科举是为了加快现代化进程,维持清王朝统治。但废科举也等于卸掉了传统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动机。知识分子的产生是要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经济上的相对独立,独立于权力之外的一些新生事物——银行、书局、报馆、工厂、学校……的出现,他们才有生存空间。在未创立替代制度的情况下仓促废除科举,对准备科举者的士人出路缺乏妥善安排,教育与考选体制的衔接不畅,直接导致人心急速涣散。传统士大夫阶层分崩离析,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导致了社会势力的重组,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也加速了清政府的土崩瓦解。 而此时的中国,仍以农民阶层为主,同时工人阶级开始出现。在鸦片战争后期,由于新兴的军阀、官僚地主和工商地主的大批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大量的土地被兼并。于是自耕农迅速减少,无地农民迅速增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的双重压迫下,广大农民在农村无以为生,被迫离乡背井。其中,一部分进入城市或矿山,转为工人,成为工人阶级的前身。 近代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在华企业中。早期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多,却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19世纪60年代后洋务派创办的大型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以及70年代以后的中国民族企业中,又雇佣了一批工人。到194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工人阶级总数达到200万人左右。为中国无产阶级的崛起提供了基础。此时的

中国近代史发展概况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 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 “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 “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 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2.居住状况: ?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洞口背寒风?a?a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 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B.C 21世纪——B.C 476年) 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一、夏(前21世纪?a?a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 胤甲……商在东方强盛 ?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 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 ?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 ?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茅茨土阶 ?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 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世代重农—废除公田制,改收田祖—走向封建制 ?重礼。宗法秩序:分封诸侯——等级制 2.建筑状况: ?<1>城市——“镐京” ?<2>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斗的形象出现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复原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 ----------------基于东楼村和省村调研结果的分析 06级经济学基地王茜 [调查时间]2008年4月27、28日 [调查地点]陕西省周至县楼观镇东楼村、省村 [调查对象]普通村民 [调查目的]了解周至县劳动力流动等问题 [调查问卷]共发放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59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规模逐年增长,尤其自2000年以来。“民工潮”使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自2004年以来出现的“民工荒”却让我们陷入了困惑:中国既然是人口大国为何会出现“民工荒”?是什么因素导致在同一地区一部分人愿意外出打工而仍有一部分人选择在家乡从业? 本文将在综述国际国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的东楼村和省村的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导致当地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得出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一些结论提出几点建议。 一、当地劳动力流动现状 刘易斯将剩余劳动力定义为将这些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抽出而不会导致产出的任何减少的劳动力。【1】【p77】本文将剩余劳动力界定为抽去这些劳动力不影响家庭农活的劳动力。根据调查问卷得出的统计数据表明65.85%的被调查者表示的外出劳动力的出外打工对家庭的农活没有产生任何影响,留在家里的人依旧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干完农活,无一人表示打工者出外以后家里的农活一年四季都忙不过来。这表明当地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 笔者在今年四月去陕西省周至县楼观镇东楼村和省村进行了调研活动,在对周边农户进行入户访谈式调研时发现所调查的家庭大多数家庭都存在劳动力流动现象。在被调查的59人中有41人家中有人外出打工,占被调查人数的69.5%。劳动力流动规模较大。 通过对当地外出打工者的情况分析发现当地劳动力流动存在一些显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出打工者以中青年男性和青年女性为主,中老年女性占很小比例。其中中青年男性所占比重为60%,青年女性所占比重为16%,而中老年女性仅占8.7%。 2、长期外出打工者的务工地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短期(季节性)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本省的西安市,只有极少数务工人员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其中东南沿海地区的打工者占打工者比例高达66.7%,中西部地区仅有0.8%. 3、外出打工者所从事行业以建筑业、制造业和饭店服务等体力劳动为主,有86%的外出打工者集中在这几个行业。 4、打工者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很少有人参加过技能培训。外出打工者中的71.7%的人是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82.6%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 5、文化程度和技能是产生外出打工者工资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下图就显示了对打工者工资造成影响的因素影响比重。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与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已由1952年的18243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49085.5万人,增长了2.69倍,占整个社会劳动力总数的67.2%,而且每年还在以1000万人左右的速度不断增长。根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即使保持目前农村劳动力人数不变,如果我国农村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达到工业化国家重工业化前期平均40%的水平,也有1.98亿过剩劳动力;如果达到目前工业化国家平均20%的水平,则将产生3.44亿剩余劳动力。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世界上是史无前例的。 大量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目前从城乡平衡发展的要求来看,在未来5到10年内,我国每年必须实现1500万到2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才能保证农民收益率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鉴于我国目前现状,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已初见端倪,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形成了严峻考验。 本文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未来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原因,从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与思考。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建国初期至今,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目前,我国建筑业的50%、煤矿采掘业的80%、纺织服装业的60%和城市一般服务业50%的从业人员均来自农村,可以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因素之一。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进程 按照当前的统计口径,农村转移劳动力是指:到乡外就业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或者虽然未发生地域性转移,但在本乡内到非农产业就业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就是说,只要地域或产业发生变化,即便是到外乡仍从事农业劳动,都视为转移。而由于婚姻关系引起的地域的变化,以及由于考学、参军等原因离开农村的,并不当作是劳动力转移。根据此统计口径,1978-2001年的20多年间,农村劳动力总量由30688万人增长到48229万人,净增17541万人,其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从2182万人增长到15778万人,净增13596万人。20多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基本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年-1957年 这一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基本上是在未受到政府力量控制情况下自发进行的。继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吸收了大批农村劳动力。1952年,全民所有制工业部门职工为510万人,1958年增加到2316万人,工业部门新增的职工,绝大部分是由农村转移而来。 2.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 该时期由于受政府非经济力量的干预,农业劳动力转移出现了大起大落的局面。1958年后,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全面推开,经济建设规模虚假的急剧膨胀,从而造成了对劳动力的过度需求。1958年,全国工业和建筑业共新增职工1900万人,相当于原有职工的两倍,其中从农村招收的约1000万人。由于在农村内部抽调劳动力大炼钢铁等,1958年农村劳动力比上年税减3800多万人,1958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陡降至58.2%.据统计,城镇人口由1957年的9900多万人猛增到1960年的1.3亿人,同期所增城镇人口中,约有90%属机械增长。同期城镇非农业职工增加了2500万人,其中近2000万来自农村。然而,这次农业劳动力转移“浪潮”的寿命却极其短暂。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大批劳动力又重新回到农村。1963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又陡升至82.5%,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农业劳动力转移发生这样规模的大起大落,在世界人口迁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这一阶段,农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类考研报录比与分数线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类考研报录比与分 数线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类考研报录比与分数线(新闻、国新、广电新、舆论、编版) 报录比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是竞争最激烈的专业之一,尤其是新闻、国新、电新三大专业,报录比最少都得是1:25的样子,若到了大年,甚至可能是1:40。所以,好的专业,永远不会缺少人考! 相对而言,舆论学和编辑出版学竞争会小一些,但是也会有1:20的样子。 分数线 新闻学国际新闻学广播电视学舆论学编辑出版学 2015年 353 353 345 345 345 2014年 350 360 350 350 350 2013年 360 366 357 350 361 2012年 372 353 365 360 362 【中传考研经验】凯程2015年中传考研成绩辉煌,拿下多个重要专业的第一名,例如,中传艺术硕士第一名王园璐,中传新闻传播硕士第一名郑家威,凯程学员总共考取中传超过30人,基本都是跨专业的学生,中传在录取的时候非常公平,招生人数多(总数达200人),加上凯程的专业辅导与人脉关系,凯程已经成为了中传考研的黄埔军校,每年考取中传的人数是其他辅导班的总和还要多。在凯程网站有很多成功学员的视频,凯程学校里有专门针对中传艺术硕士、新闻传播硕士、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的内部讲义,这是其他机构所不具备的,同学们到了凯程学校可以实地查看(有些机构根本就没有开过中传课程,自然没有讲义了)(其中中传讲义包括:中传艺术硕士、新闻传播凯程通,热点讲义,真题讲义,冲刺讲义、题库等)。此外,其他机构1个经验谈视频都没有,凯程的中传考研经验谈非常多,在凯程网站有展示,同学们可以查看。相信同学们能够正确选择考研辅导班,凯程一直以来,以“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为理念,创建最强的中传考研培训学校。 关于凯程: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致力于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新趋势

重要后果就是,在一个较短时间段内事物将呈现不确定性状态。  基于一定经验分析之上的预测式判断,沈杰认为“90后”将会表现出以下一些显著特征: 更加理性化的一代。市场经济的法则、竞争机制的强力、机会资源的有限,以及全球化的浪潮变得更加具体和真切,无疑将使“90后”变得不仅更加理性、务实,而且更加开放、坦然。更加人本化的一代。中国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进程,尤其是现代化的成就在逐渐地彰显人的价值。而21世纪之初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把以人为本作为了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成长在这种氛围之下的“90后”,价值观中的人本化取向将是极其鲜明和强烈的。 更加个性化的一代。中国社会正在从同质社会向异质社会变迁,以僵化的、单一的形式传递文化的同质社会,所塑造的是从众人格;而以弹性的、多样的形式传递文化的异质社会,所塑造的则是自律人格。 从众人格的特征是它的共性化,而自律人格的特征则是它的个性化。 “90后”将是大力张扬个性的一代,这种个性张扬将从衣着、发型等个人生活领域向参与、表达等社会生活领域扩展。更加娱乐化的一代。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似乎一切社会生活领域都被娱乐化机制所渗透,娱乐成为社会运行的拖拉机和润滑剂,而娱乐本身也成了一个产业。处在这种背景下,娱乐从一开始便成为“90后”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不仅如此,他们还时常引领社会的娱乐潮流。 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新趋势 近日出版的《学术交流》刊载 学者程启军的文章,文章指出,社 会阶层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 关注的焦点,一般认为,在社会主 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是一种阶 层间的固化结构,或者说是封闭化 的阶层结构。在这种阶层结构中, 尤其是社会底层,只有通过少量的 途径,如农转非、参军转业等方式 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而随着向市 场经济的转型,市场作为资源配置 的重要方式,并逐步成为一种主导 的资源配置手段,市场从底层促化 出大量向上流动的机会与事实。随 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阶层质的相对 规定性明显提高,对于普通社会成 员而言,实现向上流动才具有正向 和积极的意义。然而,现阶段促进 边缘群体突破“阶层边界”实现质 的向上流动的力量有明显弱化的趋 势。主导阶层与边缘阶层在利益博 弈的背景下,阶层冲突有所激化, 主导阶层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维护 着本阶层的边界,形成了较为完善 的利益表达机制;而边缘阶层在利 益表达机制缺乏的情况下,不断强 化着边缘阶层的边界。当前,我国 社会阶层流动总体呈现出“阶层边 界”封闭性强化的趋势,而这种趋 势无论是在稳定社会还是在变迁社 会中,无论是在主导阶层还是在边 缘阶层中都普遍存在着。 段子文化中的社会思潮 2010年6月份出版的《人民论 坛》围绕“‘段子’狂欢拇指哲学 承载的世情百态”组织了一组专题 文章,有文章提到,“黄段子”、 “红段子”、“灰段子”成为了社 会文化大餐中的一大特色拼盘,五 颜六色地“拼”出了当下形形色色 的文化景观。手机段子的传播属于 人际传播范畴,但其影响和所产生 的效果却不亚于以往任何大众传播 的形式,正因其对人们的精神生活 影响之大,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段子文化的出现,体现了当今的社 会心理,反映着当今的社会思潮, 承载着复杂的价值取向。黄段子反 映的是不健康甚至颓废的心理,寻 求畸形的心理满足,表达着低下的 品位和异常的价值取向。灰段子反 映的是种种不满、抑郁乃至愤懑, 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 求,以及对于自身力量弱小的无 奈,体现了草根阶层在精神和心理 上的困顿,对健康的社会现象的呼 唤。红段子自然是反映健康的社会 心理,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观,体 现着当今的时代精神。值得注意的 是,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如何避免 将红段子的创制和传播搞成文化运 动,如何避免将红段子的弘扬变形 为“舆论一律”,走样成形式主 义。从文化学的角度审视,段子文 化属于亚文化,属于大众文化。 大众性 、通俗性、生活性、消遣 性,应当是段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超越段子文化的特质和功能,硬要 段子文化承载它本身不必也不能承 载的功能,不是理性的文化建设态 度。 { 观察} 舆情纵览 602010年第 7 期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中国近代史之长征精神研究报告

湘潭大学信息工程学院15级电子信息工程一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研究性学习成果

报 告 一、简表 研究主题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 项目名称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班级15 级电子信息工程 1 班小组成员谭英王曦苑张慧慧杜雨璐金文萱指导老师刘小莉

谭英:制作报告、 PPT 王曦苑:查询收集资料 小组分工张慧慧:研究报告撰写 杜雨璐:查询收集资料 金文萱:论文撰写 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 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 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 内容摘要 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 向强大精神力量。无论是微观个体还是宏观意义上的

集体、民族或国家,总是处于“长征”或“新长 征”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 困难,在战略上,最需要的是乐观、豁达、大无畏的思 维和态度,需要以超然、超现实的眼光看人生、看挫折, 看潮起潮落和云卷云舒。当然,这并不排斥把困难看得 大些,把征途看得艰险些,把问题看得复杂些。 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其精神价值永远不会过时。 一、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忠贞精神。 二、不怕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英勇顽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革命大无畏 精神 二、研究背景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 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事业无比的忠诚,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吃 苦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 后续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 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九十年过去了,光阴荏苒,世事变迁,但长征精神获得了永恒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 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长征”的胜利。 二、研究综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