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心理学(第八版)-万千心理-笔记

发展心理学(第八版)-万千心理-笔记

发展心理学(第八版)-万千心理-笔记
发展心理学(第八版)-万千心理-笔记

第一章导论:发展心理学及其研究策略

什么是发展

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性的变化。用“系统”来描述“变化”,意指它们是有序的、模式化并且相当持久的……连续性是指个体自身保持跨时间的稳定性或者说对过去反映的连续性。 P3

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发展变化的两个重要过程:

一个是成熟,指个体按照遗传基因中预先设定的生物程序的发展……成熟也要对人心理的变化负一定的责任,这些心理变化包括日渐增长的注意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他人的思想或情感的理解能力等。

第二个关键的发展过程是学习。通过这个过程,我们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产生了相当持久的变化……大多数发展变化是成熟和学习的共同产物。 P3

(成熟: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P3

(学习: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当持久的变化。) P3

尽管存在所有人都遵循典型的发展道路的情况,但研究者发现实际上没有哪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 P3

对发展特点的一些基本观察 P4

一种持续和渐进的过程 P4

发展学家已经认识到,12岁以前是人生历程命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它是为青春期和成年期奠定基础的阶段。 P4

(童年中期:5~12岁左右、青春期:12岁左右~20岁)

可塑性 P5

可塑性是指为适应积极或消极生活经历而改变的能力。 P5

发展学家发现,如果个体生活的重大方面发生变化,发展的过程也可能发生突变……例如,让同伴极为厌恶的那些高攻击性的孩子,在学习、应用了受欢迎的孩子所具有的的社交技巧后,其社交地位会得到提高。 P5

人的发展具有可塑性的确是一件幸事,这样,有着不良开端的孩子就能在他人的帮助

下克服自己的弱点。 P6

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研究方法 P7

五种基本的收集事实的方法:自我报告法、系统观察法、个案研究法、人种志法和心

理生理学法。 P7

(科学方法:追求知识时的一种态度或价值观,要求调查者必须客观,必须用数据来

证明他们所创建的理论观点。 P9)

在心理学领域中,理论帮助我们描述行为的各种模式,并解释为什么这些行为会发生。理论可以做出预期或假设,如果我们观察到了感兴趣的现象就说明这是真的。 P9

(理论:用来组织、描述和解释现有观察结果的一系列概念和观点。 P9)

(假设:对经验的某些方面进行的理论预测。 P9)

科学有效的测量必须有两个重要的特性:信度和效度……如果不同的观察者在重复某个测量时能得到较为一致的信息的话,这个测量就是可信的。P10

(信度:测量工具在不同时间和不同观察者间得出一致性结果的程度。 P11)

(效度:测量工具能否精确反映研究者想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P11)

自我报告法 P10

发展学家收集信息额检验假设时用的三种方法是:访谈法、问卷法(包括心理测验)

和临床法。 P10

1.访谈法和问卷法 P10

采用访谈或问卷技术的研究者向孩子(或孩子的父母)询问一系列有关儿童的行为、

情感、信念或思维方式的特点等发展方面的问题……如果是结构访谈或结构问卷,那么所以的被试就要按照相同的顺序来回答相同的问题。 P10

2. 临床法 P12

与访谈技术很相似。研究者往往喜欢向研究对象提供某个任务或某种刺激,然后要求

研究对象作答,以此来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在研究对象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后,研究

者接着问第二个问题或者提出一个新的任务来进一步澄清研究对象开始的回答。尽管

对所有研究对象提的第一个问题都相同,但后来就得根据研究对象的回答来决定要问

的下一个问题。 P12

3.观察法 P12

发展学家最喜欢的方法之一就是自然观察法——在公共环境(如自然环境)中观察人。P12

(观察者效应:由于观察者在场,使得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与平时不一样。 P13)

(时间取样:研究者在某个较短时间段内对被试进行观察,然后记录下被试在此期间

表现出来的特色行为的频次的方法。 P13)

在自然情境中不常出现或不会公开的行为,用结构观察法是最可行的。 P14

(结构观察法:在实验室中研究者从被试身上引发自己感兴趣的行为并且观察被试的

反应的一种观察方法。 P13)

4.个案研究法 P15

以上的研究方法——结构访谈法、问卷法、临床法和行为观察法——都可以应用于个案研究,来收集单个个体发展特点的详细信息。 P15

个案研究也可以用于对某个团体进行研究。 P15

5.心理生理方法 P16

一种测量生理反应和行为之间关系的技术——以探索儿童感觉、认知和情感反应的生

理基础。 P16

探寻关系:相关设计、实验设计和跨文化设计 P17

1.相关设计

在相关设计中,研究者收集信息,以决定感感兴趣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有

意义的相关。 P17

(相关设计:用来表明变量之间相关强度的一种研究设计,尽管这些变量是系统相关的,但是不一定是有因果关系的。 P17 )

对数据进行统计,生成一个相关系数(用r表示),以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

这种统计对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的强度和方向提供了一个数值估计。它的取值范围是-

1.00~+1.00,r的绝对值大小显示出相关性的强弱。比如有两个相关系数-.70和+.70,其绝对值相同,则其相关的强度也相同,并且二者都比.50的中等相关要强。R值为0时,表示两个变量不相关。相关系数的符号表示相关性的方向。如果r为正值,意味

着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也随之增大……负相关表示相反的相关方向,即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在减小。 P18

(相关系数:是一种数值指标,取值范围在-1.00~+1.00之间,显示了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强度与相关的方向。 P19)

2.实验设计 P19

与相关研究不同,实验设计是严格地评估两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

(实验设计:研究者在被试所处的环境中引发一些变化,然后测量这些变化对被试的行为有何影响的研究设计。 P19)

对被试施行的不同实验处理称为实验的自变量。 P19

(自变量:是某种环境条件,实验者通过对其进行修改或操纵以测量它们对被试行为的影响。 P19)

(因变量:是实验所用测量的被试的行为方面,并且已假定它们受自变量的控制。

P21)

3.现场实验 P21

怎样才能保证一个从实验室得到的结论可以适用于现实生活呢?一种方法是做一个在自然条件下的相似实验,寻找证明这一结论的相似证据——这便是所谓的现场实验。这个方法把自然观察的所有优点与实验法的严格控制特点结合了起来。 P21

(现场实验:在家、学校或操场等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实验。 P21)

4.自然实验 P22

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限制,有许多问题是不能用实验法去研究的……可以通过自然实验(或准实验)观察被试经历一个自然事件后的结果,达到研究的目的。 P22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自然实验的研究者不去控制自变量,他们也没有把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处理中去。相反,他们仅仅观察和记录自然事件的明显结果。 P22

(自然实验(或准实验):研究者假设一些自然发生的事件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并对其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测量。 P23)

第二章人类发展的理论

科学理论的本质P38

科学理论其实是科学家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系列概念或命题。它是科学家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里认为正确的东西。 P38

精神分析理论 P38

1.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理论 P39

人格的三种成分 P39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P41

新精神分析理论 P42

学习理论 P43

1.华生的行为主义 P43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个理论流派,认为研究人类发展应该基于对外显行为的控制观察,而不应该基于对无意识动机不不可观察的现象的内省;它是早起学习理论的哲

学基础。 P43)

2.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 P44

斯金纳提出动物和人类往往会重复产生愉快结果的行为,抑制导致不愉快结果的行为。

(强化物:刺激一个行为再次发生的结果。 P45)

(惩罚物:抑制一个行为再次发生的结果。 P45)

今天的发展学家意识到人类行为有多种形式,人的一生中习惯既可以出现,也可以消失,它取决于行为的结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P45

3.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P45

人类具有认知能力,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能够思考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因此人更多地受事件后果的影响,而不是受他们实际所经历的事件的影响。 P45

认知发展理论 P49

(认知发展:发生在注意、知觉、学习、思维和记忆等智力活动中的与年龄相关的变化。 P49)

皮亚杰的智力和智力发展观 P50

随着儿童的成熟,他们获得的更复杂的“认知结构“能够帮助他们很好地适应环境。认知结构(皮亚杰也称之为图式)用来应对或解释某些经验的有组织的思维或行为模式。 P50

(图式:儿童构建他们经验意义的思维和行为的组织模式:皮亚杰有时也用其同义词“认知结构“来替换。 P51)

任何年龄的儿童,都是基于先前的认知结构来理解周围世界的。因为认知结构在不同

年龄有不同的形式,所以年幼儿童和年长儿童对于同样的事物常常有不同的反应。P50

用当前的认知结构来解释新的经验,皮亚杰称此过程为同化……在儿童的理解和事实之间有了矛盾(皮亚杰称为不平衡)……无法验证的经验促使儿童顺应,即改变现有图式。P50

(同化:皮亚杰认为是儿童运用现有图式来解释新经验,并把新经验纳入现有图式的

过程。 P51)

(不平衡:指个体思维加工和环境事件之间的不平衡和冲突。相反,平衡指的是个体

认知结构和环境事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关系。 P51)

(顺应:皮亚杰认为是儿童改变现有图式以纳入和适应新经验。 P51)

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P51

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社会文化影响:维果斯基的观点 P52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关注文化(一个社会群体的信念、价值观、传统和技能)是如何代代相传的。

信息加工理论 P52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人类大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类似于电脑的信息输入、加工和转化输出,即大脑的应答、推理和问题解决。信息加工论这页认为儿童的认知加工与电脑

类似,随着年龄发展,大脑硬件(例如大脑和边缘系统)和软件(例如注意、知觉、

记忆和问题解决策略等智力加工)也在发生变化。 P53

儿童注意和贮存信息的策略受他们的经验影响;具体来说,这些策略受他们接受到的问题类型、在家庭和学校受到的指导,甚至儿童所在的文化和亚文化规定的必须掌握

的技能的影响。 P53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符号加工系统,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输入、加工和转换输出(应答、推理和问题解决)。) P53

习性学和进化论的观点 P54

(习性学:研究行为和发展的生物进化基础的科学。 P55)

习性学与人类发展 P54

现代进化论 P55

生态系统理论 P56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 P56

(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模型,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 P57)

微观系统 P58

(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当前环境。

微观系统中任何两个个体的交往都有可能受第三者的影响。

(微观系统:个体时间参与的直接环境(包括角色关系和活动),是布朗芬布伦纳环境系统结构的最里层。)

中间系统 P59

(第二个环境层)指的是在微观系统,如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

如果在微观系统之间有较强的支持性关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例如,与父母建立安全、和谐的幼儿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也易于被同伴接纳并建立起亲密、支持性的友谊关系。

儿童的学习能力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指导质量,也取决于父母对学习活动的重视程度,以及与教师协商合作的程度。

相反,微观系统间的非支持性关系则会导致不良后果。

(中间系统:个体的直接环境或微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布朗芬布伦纳环境系统结构的第二个层次。)

外层系统 P59

(第三个环境层)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例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就是一个外层系统影响因素。

(外层系统:儿童和青少年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影响个体发展的社会系统,是是布朗芬布伦纳环境系统结构的第三个层次。)

宏观系统 P59

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层系统嵌套于其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背景。宏观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它规定如何对待儿童、交给儿童什么以及儿童应该

努力的目标。

(宏观系统:个体发展所处的大的文化或亚文化环境,是布朗芬布伦纳环境系统结构的最外层。)

历时系统 P60

布朗芬布伦纳强调儿童的变化或者发展。

(历时系统:生态系统理论中,个体或环境随时间的变化影响着发展的方向。P61)

人类发展研究的主题 P62

天性与教养 P62

当代很多研究者持折衷的观点,他们认为,天性与教养的作用不是绝对的,会因为所讨论的具体发展领域的不同而不同。而且,他们强调,人类所以的复杂特质,如智力、气质和人格,都是生物遗传和后天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P63

主动与被动 P63

连续性与阶段性 P63

(量变:在程度和数量上的逐渐变化,没有突然的转变;比如,一些人认为,从

2~11岁身高和体重每年都有少量增长,这就是量变。 P63)

(质变:使个体在根本上与先前不同的变化,比如,很多人认为儿童从一个不会说话的婴儿变成一个语言的使用者是沟通技能上的一个质变。 P63)

发展的整体性 P64

现在大多数的科学家采纳集体性的观点,相信发展的各个方面相互依存,认为如果不了解儿童在其他环境下的发展,那么他们在特定环境里的变化就不能得到充分认识。

第三章遗传对发展的影响 P69

遗传对智力成绩的影响 P94

IQ是一个中度可遗传的属性;基因大约解释了人类IQ分数里总变异的一半。P94

事实上,随着儿童的成熟,基因对个体的IQ差异将起到更大的(而不是更少的)作用。 P95

从双生子研究和领养研究中可以看出,共享环境对智力的影响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而基因和非共享环境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强。 P95

遗传对人格的作用 P95

尽管心理学家一般都假定,构成人格的相当稳定的习惯和特质由环境所塑造,但是家庭研究和其他追踪研究都揭示,许多人格特征的核心维度收遗传的影响。 P95

另一个受基因影响的重要属性是共情关注。高共情的人能够认识都他人的需要,并且

关心他人的幸福。 P95

父母主动效应还是儿童主动效应 P97

社会发展学家长期一直受到“父母主效应模式”的引导,这种观点认为家庭影响主要是单向的,是父母影响孩子。这种观点的支持者认为,权威型教养方式可以促使儿童

获得积极的发展。相反,家庭影响的儿童主效应模式则认为儿童对父母有很大的影响。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任务,权威型教养方式之所以具有较强的适应力,是因为温和、有

控制力和能力较弱的儿童会促使他们的父母变得更有权威性。 P97

权威型母亲坚持要求孩子从事需要能力的活动(或干什么),且能坚定但耐心地对待

孩子的,这些孩子经过一段时间后果真变得更为顺从,并且较少表现出为行为。专制

型母亲总是强调不要干什么(不要摸,不要喊),并使用蛮横的体罚管教策略,他们

的孩子较少顺从和合作,而且在一段时间后会表现出更多的行为问题。 P97

追踪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影响要超过儿童对教育方式的影响。P97

相互作用模式承认:儿童能够并且经常对父母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父母对儿童发展

的好坏也不承担全部的责任。 P97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理论 P98

导向原则 P98

瓦丁顿用导向一词来表示基因将发展限定于少量的结果中。

环境对高度导向的特征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它只是简单地按照基因里预设的成熟程序来自然展现。而较少被导向的特质,如智力、气质和人格等,则能够被各种生活经历影响,从而可能朝着各个方向偏离他们遗传的道路。 P98

反应范围原则 P99

根据高兹曼的观点,基因一般不严格指导行为,而是个体的基因型对不同的生活经历建立起一定范围的可能反应,因此叫做反应范围原则。话句话说,高兹曼称基因型为一个人面对不同环境可能展示出的表型设定了范围。一个重要的推论是,由于人们基因的不同,没有两个个体会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对特定的环境做出反应。 P99

(反应范围原则:个体对不同环境反应时可能展现出的表型范围受其基因型的限制。P99)

总之,反应范围原则很清楚地阐述了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有可能一个人的基因型对任一特定的属性设定了可能结果的范围,而在这个范围内,环境极大地影响着他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 P99

第六章生理发展:大脑、身体、动作技能和性发展 P181

身体比例的变化 P183

儿童的发展遵循头尾发展原则,躯干在第一年里生长最为迅速……在青春期,躯干再一次成为发展最快的身体部位,虽然腿的生长在此时仍然很快。 P183

儿童在向上生长的同时,也按照远近发展原则(从中心到四周)向外生长……十来岁的青少年经常看起来笨手笨脚、反应缓慢,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手和脚可能突然看上去比身体的其他部位大得多。 P183

肌肉发育 P184

在儿童期肌肉组织的成熟较为缓慢,到青少年早期开始加速生长。 P184

大脑的发育 P186

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可塑性 P186

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包括数量高达万亿的高度分化的细胞,这些细胞协调作用,在数万亿神经细胞突触之间传递电信号和化学物质。P186

(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联结。 P187)

神经元(一种神经细胞)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接收和传递神经冲动。

P186

(神经元:一种神经细胞,其功能是接收和传递神经冲动。 P187)

(神经胶质细胞:一种神经细胞,其功能是为神经元细胞提供养料,并使其髓鞘化。P187)

神经系统的发育:细胞分化和突触发生 P186

与成人相比,一般婴儿有更多的神经元和神经联结……有一些神经元细胞成功地与其他神经元细胞联结在一起,并且把那些没能与其他神经元细胞建立关系的神经元细胞

挤掉了,因此,在生命早期诞生的所有神经元中,大约一半在生命早期就被淘汰……这些现象反映了婴儿大脑具有高度可塑性——即神经元细胞对环境的影响非常敏感。

P187

我们可以推测,最经常被刺激的神经元和突触继续发挥功能,其他那些存活下来、但

不经常受到刺激的神经元会失去其突触(这个过程被称作突触修剪),它们是后备军,目的是弥补大脑损伤或支持大脑新的技能。这种现象背后的潜在含义是:在生命早期,大脑的发育并不单纯是既定成熟程序的展开,而是生物因素和早期经验两者结合的产物。 P187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经验的作用 P187

没有获得适当刺激的神经元将退化,体现了“用进废退”的原则。 P187

那么是否可以通过给个体提供一个具有各种各样丰富刺激的环境,来促进未成熟的、具有可塑性的大脑神经元的发展呢?确实如此。 P187

即时基因可能提供了大脑该如何被塑造的粗略的指导信息,早期经验还是在很多程度

上决定着大脑的具体结构。 P187

大脑的分化与发育 P188

大脑所以的部位并不是都以相同的速度生长。P188

髓鞘化 P188

(髓鞘化:神经元细胞被包入蜡质髓鞘的过程,这种髓鞘使得神经冲动的传递更为容易。 P189)

与神经系统的成熟一致,髓鞘化也遵循一定的时间顺序……随着大脑与骨骼肌肉之间通路的髓鞘化(遵循头尾模式和远近模式),儿童开始能够掌握越来越复杂的动作活动……虽然髓鞘化在第一年内进展迅速,但大脑的某些区域可能直到15/16岁还未完成髓鞘化。例如,网状结构和前额皮层(使我们能够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个物体

的大脑部位)在青春期到来时还未完全髓鞘化。这可能是婴儿、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

的注意持续时间短于青少年和成人的原因之一。 P188

青少年期大脑的发育 P190

已知持续到青少年期的高级大脑中枢的髓鞘化,可能不仅提高青少年主注意的广度,而且也可以接受为什么青少年的信心加工速度快于学龄前的儿童。 P190

大脑容积在青少年早期到青少年中期一直持续增长,到了晚期,则开始减少,这种变

化意味着青春期的认知重组可能涉及突触修剪。所以虽然青少年期的大脑变化在剧烈

程度上比不上生命早期的变化,但只有当青少年的大脑经历了重组和精细调整以后,

他们所表现出的认知方面的进步才成为可能。 P190

动作发展的基本趋势 P191

描述肌肉发展和神经髓鞘化过程的两条基本规律对儿童前几年的动作发展也照样适用。动作发展的进程也同样遵循头尾原则(从头部向下发展),头、颈、上身的动作发展

先于下肢的发展。同时,动作发展也遵循远近原则(从中心到四周),躯干和肩膀动

作的发展先于手和手指动作的发展。 P191

精细动作发展 P194

动作发展的两个方面——自主够物动作和手的操控进技能。 P194

手的操控技能的发展 P194

(很好地抓球和扔球、用工具切食物或者在彩色课本中画画等)这些技能要等到儿童

晚期,在肌肉成熟以及利用视觉信息协调活动的能力日趋熟练以后才会出现。 P195

超越婴儿: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的动作发展 P196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龄儿童可能跑得更快,跳得更高,球扔得更远。这些大肌肉活动

技能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儿童长得更高大更强壮了,而且他们的动作技能也

更准确了……青少年扔东西时通常可以协调肩膀、手臂、躯干和腿部的力量……不仅是

由于他们更高大和强壮,更是因为他们可以运用更精确、更有效的运动技巧。 P197

到8、9岁时。他们可以使用螺丝刀这样的工具,并且能熟练地玩一些需要手眼协调的游戏,如抛接字游戏或任天堂游戏。另外,年龄大一点的儿童表现出比年幼儿童更短

的反应,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在玩躲避球的游戏以及打乒乓球时,

一般比年幼玩伴更厉害。 P197

青春期:从儿童到成人的生理转变 P199

青少年期的开始在生理发展变化方面有两个明显的先兆:第一,随着儿童进入青春发

育加速期,他们的身高和体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二,他们也到达了青春期,此时,个体达到性成熟并开始具备生育能力。

青春发育加速期 P199

女孩的发育加速期一般开始于10.5岁,到12岁时发育速度达到最高峰,13~13.5岁时速度回落到较慢水平……男孩的发育加速期滞后2~3年,到13岁时才进人发育加速期,14岁时达到高峰,16岁回落到一个较为缓慢的速度。 P199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笔记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3.1 复习笔记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1.主要功能 (1)描述 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是发展心理研究最基本的目的。在进行深入研究之前,正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现状是必要的。 (2)解释 解释是对发展心理现象的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等做出说明。描述是解决“是什么”,解释是说明“为什么”。 (3)预测 预测是根据研究建立的某一科学理论,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以后的发展变化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做出推断。 (4)控制 控制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目标。控制是指根据科学理论操纵研究对象某些变量的决定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使研究对象产生理论预期的改变或发展。 2.四种功能的关系 这四个功能是层次递进的关系,正确的描述是合理解释变量间关系的基础,只有合理的

解释才能产生准确的预测,根据正确的解释和预测才能进行有效而符合预期目的的控制。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发展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个体心理如何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这就决定了其研究具有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是一个特殊的自变量 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年龄通常被视为一个特殊的自变量(即独立变量),但它是一个不可以进行人为操纵的变量,因而只有通过相关方法加以改变、操作。正由于此,发展研究在得出结论时,不能将因变量的变化完全归于年龄。即使对年龄变量本身,也要作全面分析。因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年龄变量有历法年龄(实际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被试自己或他人知觉的年龄等多种变量。 2.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大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的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很大,从新生儿到老年,都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由于年龄的差距,在研究方法学上和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上需要考虑不同方法的年龄适应性。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坚持客观的标准,就是对每个被试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对每个数据和个案事实,都要实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8.1 复习笔记 一、青少年身心的发展 青少年期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历时6年。 11、12岁到14、15岁称为青春期、少年期,个体正处于初中阶段,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青春期个体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其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在发展,较生理发育速度来说相对平稳,因此青春期个体的身心发展出现种种特殊矛盾,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 14、15岁到17、18岁也可称为青年早期,个体正处于高中阶段。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青年早期的个体在生理发育上已达到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 (一)青少年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变化、体内机能的增强及性的发育和成熟三个方面。 1.身体外形的变化 青春期的少年身体发育很快,身高、体重及面部等变化使他们在外形上逐渐接近成人。 (1)身高的增长 青春期的个体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身高的迅速增长。人身高的增长有两个高峰期,第一次在1岁左右;第二次出现于青春期。

青少年身高增长速度和时间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男女生之间,也存在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同班级中的同龄人之间。 (2)体重的增长 体重的增长反映出身体内脏的增大、肌肉的发达以及骨骼的增长和变粗,也反映出营养及健康情况等,所以体重也是身体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男孩在12~14岁这段时间,体重增加最快,平均每年增长5.0千克,13岁是增长高峰,15岁以后增长速度迅速下降。女孩在11~13岁时体重增加最快,平均每年增长4.5千克,11~12岁是增长高峰,13岁后增长速度迅速下降。 (3)第二性征的出现 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部表现,是青少年身体外形变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开始从童年的中性状态进入到两性分化的状态。具体表现为: ①在男性身上 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喉结突出、嗓音低沉、体格高大、肌肉发达、唇部出现胡须、周身出现多而密的汗毛、出现了腋毛、阴毛等。 ②在女性身上 第二性征则表现为嗓音细润、乳房隆起、骨盆宽大、皮下脂肪较多、臀部变大、体态丰满、出现了腋毛和阴毛等。 (4)头面部的变化 在青少年期,童年期较低的额部发际逐渐向头顶部及两鬓后移,嘴巴变宽,较为单薄的嘴唇开始丰满。个体身体其他部分骨骼迅速增长,头部骨骼的增长速度却显著减慢,童年期头大身小的特征逐渐被头身比例协调所取代。

儿童发展心理学_笔记_刘金花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 、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 、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1、绝对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Galton ,F)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我保证在他们中任意选择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性以及他祖宗的种族和职业。”(1930) 2、共同决定论 代表认为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Stern ,W.1871-1938)。核心:人类心理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发展观。 格赛尔(Gesell ,A.1880-1961)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祖宗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格赛尔的理论——成熟优势论,主要来自双生子研究。(双胞胎爬梯实验) 3、相互作用论 代表认为是皮亚杰。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当前普遍承认的观点。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高级情感)受环境的影响越大。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乳儿期(1 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 岁)(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 岁) (5)童年中期(6岁~11、12 岁) (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 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 岁)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S、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 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 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身体的发展 人体的生长发育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呈波浪式的,发展的速度是不等速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交替着进行。 1、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身高和体重。 2、儿童的身高和体重的增长水平可用以下公式计算:身高(厘米)=实龄 ╳ 5+80(2 岁后)体重(公斤)=实龄╳ 2+8(1 岁后)儿童身体正常的发展遵循两项原则:头尾原则(从头到尾)和远近原则(由近及远)。 、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就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兴奋也特别容易扩散第四节儿童动作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至下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 第一篇:《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 对于“儿童”一词的明白,在曩昔是没有的,儿童是以成人为中心到以儿童为中央发展的。古代,儿童被看着成人的缩影,没有自己特有的要求和特性,也很少有人认为儿童需要被掩护和特别看待。即便在本日,天下列国的差别文化,也使得大家对儿童的明白不一样,使得在与儿童交谈、游戏和拥抱儿童的方式和举动也很不雷同。有人强调儿童自身潜力的影响,还有人强调成年人扶养和教诲的作用。 儿童的发展受到基因和情况的配合影响。在早期,许多情况都是基因天禀的影响,越往后的发育,受情况的影响更多。在儿童出生前,分为胚芽期、胚胎期和胎儿期,每个事情都有特定的发育开始,同时也受到差别的危害的威胁。 儿童出生后,视觉发育上,会先鉴别表面,在发展到细节部位;同时,婴儿的可视最佳距离为30cm左右,即妈妈和孩子相视的间隔,而且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人脸。听觉的发育具有延续性,即出生前后的连续,婴儿在孕期7个月时,听觉体系开始发育,出生后对在子宫生活时听到的声音有特别偏好,出生后婴儿的声音鉴别本领已经很强,尤其偏好出生前经常听到的声音(音色、旋律) 幼儿生理发展历程中,干系的创建非常关键。他们的 第一次关系通常是产生在家里,幼儿与怙恃的干系是双向的,怙恃能够影响幼儿,幼儿同样可以影响家庭(父母)。幼

儿的 第一个关系(通常是母亲),对他们的康健更关键,它显示了保护、爱和安全,并影响到儿童所有的生理和生理本领。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可以知道研究儿童亲密关系的形成。依恋是对特定的人的长期的干系。依恋的形成分为4个阶段,一般在3个月-4岁形成,分为安全依恋、回避型不安全依恋、 矛盾型不安全留恋和杂乱型留恋。幼儿的 第二个干系是伙伴关系,是一种程度的干系,与和怙恃的垂直型差别,伙伴关系更难维持,同时也同样意义特殊,尤其是社会性和智力的发展,社会性就是儿童本身找到一种认同感,回答“我是谁”,而儿童间的协作和探索,让儿童的智力得到大发展,而且比怙恃的传输,智力提拔更大。在搭档中的职位地方,主要有受欢迎的、被纰漏的和被排挤的,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生理题目的大概。 儿童通过各种干系情境中学习感情,它不只是起到粉碎作用,还具有积极的功效。1岁半开始,能用高兴、伤心、愤怒 和害怕来指称内涵的感情,在 第二年和 第三年,儿童出现内疚、骄傲、羞愧和难过,情绪的发展和认知的发展是相互 联系的。儿童的情绪表现规则分为最小化、最大化、面具规矩和替换规矩,2岁左右可以掌握最大化的规矩,比如为了 得到怜悯而浮夸的哭,而只有到了6岁,才华明白替换规矩。和智力本领一样,儿童的感情本领也差别,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一个特殊关键的部门,情绪能力的发展由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并连续整个儿童期。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就是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至第三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1)心理活动与心理现象 ①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或称心理,是指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然产生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②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 a.人的心理过程 第一,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第二,情感过程: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体验。 第三,意志过程:根据既定目的,克服困难,做出努力,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实。 b.人格

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是指对待某个事件,不同的人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会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有关。 (2)心理科学的特殊性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它不具形体,不能直接观察得到。心理活动通过人的外部行为,主要是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 ①人的行为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外部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心理过程和人格对行为有很大影响。 ②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因此根据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分析某种心理活动时,必须非常谨慎。 ③人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意味着无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通过较长的时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于仪器分析,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了解。 2.发展心理学 发展,一般泛指某种事物的增长、变化和进步。人的发展指的是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其中,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部分: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发展心理学》主要是介绍儿童成长过程中各方面的发展,下面《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是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美】DavidR.Shaffer&KatherineKipp 翻译:邹泓等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十章:语言和沟通技能的发展 本章探讨儿童语言的发展。内容包括:语言的五个成分,语言发展理论,在习得语言之前:前语言时期,一次一个单词:单词句时期,从单词句到简单句:电报句时期,学前期的语言学习,童年中期和青少年时期的语言学习,双语:学习两种语言的挑战和结果。 一、语言的五个成分。为了能和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儿童必须习得语言的五个方面:语音,语言声音系统的知识;词法,说明单词怎样由语音构成的规则;语义,对黏着词素、自由词素(或单词)以及句子意思的理解;句法,说明怎样组合单词以制造句子的规则;语用,说明在不同的社交情境中怎样使用语言的规则。 二、语言发展理论。在语言习得上有三个主要的理论观点:学习理论家认为:儿童通过模仿他人言语而习得语言,语法正确的言语会得到强化,不过这一观点没有得到研究的支持。成人用儿童指向言语对年幼儿童讲话,并且要扩充和修正重塑儿童的原始句子;只要儿童有与之交谈的对象,即使没有这些环境支持,他们也会习得语言。

先天论者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语言处理能力,它在青春期前运行最有效。这表明为了学会听到的语言,儿童可能除了接触言语之外什么都不需要。先天论者认同语言普遍性,并且观察到,语言功能是受大脑的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控制的。父母听力正常的耳聋儿童和接触不合语法的混杂语的儿童都可以创造他们自己的语言。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学习似乎都在青春期之前的敏感期内进行得比较顺利。先天论者承认,他们不是很清楚儿童怎样过滤言语输入,也没有得到有关促进语言能力的重要发展。 交互论者认为:儿童从生理上准备好要习得语言。与生俱来的不是任何专门化的语言处理器,而是一个逐渐成熟并使儿童在大致相同的年龄发展出相似想法的神经系统。生理成熟影响认知发展,反过来,认知发展又影响语言发展。环境在语言学习中发挥关键作用,因为同伴在与儿童的交谈中不断引入新规则和概念。 三、在习得语言之前:前语言时期。婴儿准备好要进行语言学习:在前语言阶段,他们很容易区分像言语一样的声音,并且与成人相比,能对更多种音素表现出敏感性。他们从一出生就对语调线索敏感。到7-10个月的时候,婴儿已经开始把他人的言语分割成短语和像单词一样的单位。到2个月的时候,婴儿开始发出咕咕声,到4-6个月的时候,开始发出咿呀声。之后,婴儿将自己咿呀声的语调和听到的语言的音调特性匹配起来,可以说出有音无义词。不到1岁的婴儿已经知道,人们在说话的时候要交替进行,手势可以用于沟通和与

【笔记】发展心理学笔记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p10 2. 复演说p18-p19+p187 3. 比率智商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普莱尔”-《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2-P4 2. 什么是“遗传与环境之争”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P11 02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两个观点说一下,P12-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P17 第二章 1. 格式P23 2. 同化和顺应P23 同化是01年名词 3. 平衡过程P26 4. 客体永存P30 5. 守恒P32 02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P40 01年名词 7. 同一性P217 8. 观察学习P43 9. 内化P44-P45 10. 最近发展区P46 简答、论述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P43 第三章 1. 组群效应P49 02名词 2. 序列研究P51 01名词 3. ABAB设计P57 4. 跨文化研究P52 5. 文化公平测验P56-P53 简答论述 1. 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P48 2. 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P50

林崇德版发展心理学笔记(免分分享)

发展心理学要点笔记林崇德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p10
2. 复演说p18 -p19 +p187
3. 比率智商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普莱尔”-《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2 -P4
2. 什么是“遗传与环境之争”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 -P11 02 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 两个观点说一下,P12 -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 -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 -P17

第二章
1. 格式P23
2. 同化和顺应P23 同化是01 年名词
3. 平衡过程P26
4. 客体永存P30
5. 守恒P32 02 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P40 01 年名词
7. 同一性P217
8. 观察学习P43
9. 内化P44 -P45
10. 最近发展区P46

简答、论述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 -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 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 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 -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 -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 -P43

第三章
1. 组群效应P49 02 名词
2. 序列研究P51 01 名词
3. ABAB 设计P57
4. 跨文化研究P52
5. 文化公平测验P56 -P53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学科。(为人父为人母我们是不考证的,没有上岗证就诞生了一个幼小的生命,我们亦步亦趋,从马虎大意,一个孩子的身份转化成有母爱,有父爱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也是走向成熟的历程。 教育是终身的事,也预示着,当我们老去,还是有不懂的教育问题,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用有限的生命探索无尽的宇宙奥秘,那就要抱着一颗平常心,不求穷尽,只求日醒。) 人的儿童时期(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一般为0-18岁) (原来总以为儿童仅仅是13岁以前的,青春期也是儿童的升级版,孩子还是个孩子,不当做完全的成人要求,也不当做绝对的孩子教育。随着个性化发展,自由的渴望,读懂他们的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决定沟通的钥匙。) 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算起,因为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有系统的科学的著作。 (德国哲学家辈出,康德、马克思、尼采、黑格尔、叔本华、莱

布尼茨、海德格尔、哈贝马斯、谢林,真是个值得花费精力的国家。)弗洛伊德核心是情欲说,超我包括两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 (在龙岗书院王阳明要求学生务必做到: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不立志不可能勤学,不勤学志也无法完成。为人处世,不可能无过,但应有过必改。同理,一个孩子具有善念、自我约束力、正的目标,学习就有东西,自然形成自推的力量,这股力量是多少家长梦寐以求的。 我们常说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再好,我们孩子最爱自己的孩子,那何必过多关注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自毁自家的呢。要是更看重激发内推力,是不是轻松很多呢?) 主动感对内疚感(4-7岁),勤奋感对自卑感(7-16岁) (主动与内疚是希望父母高兴吧,这个时候只是想做听话的孩子,得到父母的表扬。到了入学年龄后,孩子通过集体生活,真正具有了荣辱观,无论是一起嬉戏还是竞争,学知识,都造成孩子会跟同伴比较,抓住机会促进他们趋于勤奋、坚强、乐观的品质,逃离享乐、攀比、懒惰的价值观。) 4-7岁培养靠自己的良心控制自己的行为,主动性 (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天性使然,顺其自然,因材施教,不要做过多的干涉。) 7-16岁学习,帮助儿童勤奋学习,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正确对待竞争,勤奋品质。 (当孩子刚入学要帮助他们适应,在前期多花精力,后期就轻松

发展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个体从出生到死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心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心理发展包括: ①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动物心理学 ②心理的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 ③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即狭义的心理发展) 2.心理发展的性质: ①整体性、 ②社会性、 ③活动性 ▲皮亚杰(认识心理学)个性心理的发展是主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活动(桥梁或中介)相互作用的结果, ④规律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 ▲方向性和顺序性 ▲不平衡性: 第一加速期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加速期少年期(青春期)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①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②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心理发展的动因: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过程(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关系(第五单元) ▲关键期(第六单元)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和特殊性 ①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②发展心理学的特殊性 发展性(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2.发展心理学的设计方式:横断研究、纵向研究、交叉研究 ①横断研究 ▲定义: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 ▲优点:适用性、时效性 ▲缺点: 人为的联结性(用不同年龄组的测试者来代表同一批个体在不同年龄的发展特征)、 组群效应(受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造成的差异易被当做随年龄增长而引发的发展变化) ②纵向研究 ▲定义: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叫追踪研究) ▲优点:便于了解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 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

发展心理学 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发展心理学的内涵和外延(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考察种系演化发展,比如比较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考察个体从受精成胎到生命终结的心理发展变化,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重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揭示、探究、帮助) A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通行为模式; B解释和测量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C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D探究不同的外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E提出帮助与指导儿童的具体方法 三、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 ·两个推动因素:a自然主义教育(夸美纽斯·洛克); b生物进化论(拉马克和达尔文)·儿童观的演化——现代的儿童观: 1、拥有基本人权 2、不等同于成人 3、应当享有童年 4、具有主体性 5、拥有发展潜力 6、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应当早开发) 7、本质是积极的 8、全面发展才能成分发展9、学习形式多种多样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标志了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四、几个主要理论流派: A成熟实力说: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B精神分析理论:佛洛伊德/诶里克森/马勒; C行为主义观:华生——S-R、害怕实验;斯金纳——操作性强化,迷信的鸽子;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D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影响发展的四因素:成熟、自然、社会经验、平衡化 ·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包括格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化四个过程 ·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岁);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E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ZDP) 五、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访谈、问卷);测验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临床法(观察、谈话、实物操作) ·横向设计:不足:世代效应 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纵向设计(追踪研究):不足:练习效应、成本高 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观察………………………………………………… ·时序设计: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

(完整word版)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三个基本问题 1、何谓“发展” 发展指的是个体生命全程中系统的连续性的变化。 2、为何发展成熟和学习 3、何谓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青年期这个特定过程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这个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的一门科学。 二、为什么要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 三、三个争论 1、发展是连续性还是阶段性 2、儿童是主动还是被动 3、遗传还是环境 (一)遗传与环境 1、遗传决定论 ⑴创始人——高尔顿遗传定律“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其受遗传的决定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与躯体组织所受遗传的决定一样” ——〈遗传的天才〉 ⑵复演说——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⑶本能说一一麦独孤、弗洛伊德和桑代克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华生 给我12 个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自己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中养育他们,不论他们祖宗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将任何一个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者强盗——华生 纽曼的同卵双生子实验 3、共同决定论 斯特恩的“合并原则” 吴伟士的“相乘说”格塞尔的“成熟学习论” 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4、总结与反思 1、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影响心理发展(安娜斯塔西) (1)反应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遗传结构,都以独特的方式对环境和刺激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有一个范围限度。 ①遗传给个体提供了潜在的发展范围。 ②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 ③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可能使不同的个体表现出相似的特征。 (2)渠道化遗传基因已为某些行为特征纳入特定的发展渠道,限制着这些行为的发展。而对于某些心理特征(如智力、个性),遗传很少将其纳入特定的发展渠道,环境较容易发生影响。 (3)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遗传和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 四、早期儿童发展心理学回顾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

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本章重点】 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及其作用; 2.学习障碍的特点、症状、原因; 3.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 4.儿童概念的发展; 5.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6.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7.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8.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9.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10.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7.1复习笔记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 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被称之为前青春发育期。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及其作用 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的广义学习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 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或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学习有下列几个基本特点: (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较迅速而直接地把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的特殊本质。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教师教授活动的制约。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要学会学习,就有学习策略的问题。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学习策略受制于学生本人,它干预学习环节,提高认识技能,调控学习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主体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②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学习策略是造成其学习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习题

一章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 3.观察法 二、判断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只研究3—6、7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印度狼孩的例子充分说明社会生活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3.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研究时,一般只采取一种方法。 4.客观性原则是研究儿童心理最重要的原则。 5.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广义的儿童期是指0—15岁。 6、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人心理活动的两个不同的心理现象。 7、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只要有了正常的人脑和客观现实,就一定会产生人的心理。 8、人可以反映客观现实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改造客观世界。这说明人 的心理具有主观性。 9.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甚至同一个人 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相同。 10、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只要有了正常人的脑,便可以产生人的心理。 三、选择题: 1、儿童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是从()开始的。 A.17世纪后半期 B.18世纪后半期 C.19世纪前半期 D.19世纪后半期 2、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 A.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生发展 B.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C.0~3岁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D.6~18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 A.学前教育学的分支 B.儿童解剖生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C.发展儿童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D.普通心理学的基础 4、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 A.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正常生活条件下观察儿童的外部行为并分析其心理活动 B.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儿童的行为并揭示其心理 C.通过儿童的家长去了解其心理活动 D.通过和儿童的交谈研究其各种心理活动 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观察记录只需记录行为本身 B.对儿童活动的观察记录可以采用简略的、成人化的语言

学前儿童心理学笔记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成人心理学的共同之处——①都是脑的机能;②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③都有能动性。 客观现实——指人周围存在的一切自然的或社会的事物,也包括人自身内部的生理状态。 能动性——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并作用于现实。 发展——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特点:①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②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③发展具有不平衡性;④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形成某种反应和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岁时口语的发展的关键期,岁时图形只觉得关键期,外语的学习最好不超过岁。 危险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的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 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方向性和顺序性;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③学前儿童心理的个别差异;④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学前儿童的各个年龄阶段有规律的出现各自特有的质的特征。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发展性、教育性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谈话和作品分析法。 观察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行为,可以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最基本的方法,因为幼小儿童的心里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 理活动。 新生儿期心理产生的条件:①生 存环境的巨大变化;②新生儿的生理 特征(软弱、娇嫩),生长发育非常 迅速(、身体特点:体型特殊,头大, 身长四肢短,骨骼非常软弱,弹性强, 硬度不足,不易折断,易弯曲;、神 经系统特点:新生儿大脑重克相当于 成人的—)。 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得来的, 不学而能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 级部位的反射。 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分类:无条 件食物反射;无条件防御反射;无条 件定向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 射;惊跳反射;强直性颈反射;行走 反射;游泳反射。 条件反射——是指有机体在生 活事件中学会的发射。条件反射的出 现标志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儿童生长发 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迅 速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进步是非 常明显的。 婴儿神经纤维开始髓鞘化是 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保证 神经冲动沿着一定的通道迅速而准 确地传导。 条件反射建立的方式:婴儿期 的条件反射,主要是在无条件食物反 射和无条件防御反射的基础上建立 起来的。定向反射强化的方式;模仿 的方式;动觉强化的方式,言语强化 的方式。 儿童动作发展包括躯体和四 肢动作的发展。思维产生于动作,动 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整 体动作到分化动作。②从上部动作到 下部动作。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 动作。④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婴儿手的协调动作的发展:手 的抓握、眼手协调、手的动作逐渐灵 活,成为认识活动的器官。 母子交往在婴儿心理发展中 的作用(意义):①婴儿失去与母亲 的交往,也就失去了爱与被爱的权 利。②母亲是婴儿与客观世界的“中 间人”;③缺少与成人的交往,婴儿 的环境就变成了没有应答性的死环 境。 针对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父 母及婴儿的照料者应注意以下几个 方面:①善于辨别婴儿发出的各种信 号,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②多与孩 子交往;③鼓励和训练婴儿的动作; ④培养婴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先学前期儿童最突出的是“独 立性的需要”。—岁称为先学前期。 —岁,特别是岁以后,孩子会自如的 走、跑、跳,开始会说话,会思考, 爱提问,爱模仿,爱游戏。 先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先学 前儿童的身体发育也是十分迅速的。 身高年平均增长—,岁时达约,岁可 以达到,比出生时增加了近一倍,体 重增长速度更可观,岁约为出生时的 倍,中左右。先学前儿童的内脏器官 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正常心率在每分 钟次以上。岁时降到每分钟次。 先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 岁的儿童,脑重约,先学前期,儿童 神经系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皮质抑 郁机能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上。① 皮质抑郁(内抑郁)机能的发展;② 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信号系统:是以现实事物 作为条件刺激物儿形成的暂时神经 联系系统。婴儿期,儿童所建立的条 件反射基本上都是由具体刺激物作 为信号物的。由于第一信号系统是以 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的,因而是 以感觉、知觉、表象等直观形式来直 接反映现实的。 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词条作为 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系统。 先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岁 的儿童和岁前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 动作增多,熟练和复杂化。—岁的孩 子学会自己走路,岁以后能跑、爬高、 越过小障碍。与此同时,手的精细动 作也发展起来,爱做事,初步学会使 用工具和做游戏。—岁的儿童渐渐能 根据物体的特点和功用,比较灵活、 准确、熟练地运用物体。 先学前儿童容易摔跤的原因: 孩子刚学会走路时,还走不稳,步子 显得很僵硬,头向前,前脚掌着地, 走的特别快,常常摔跤,造成这种情 况的原因有三个:①身体各部位的比 例同成人不同,头重脚轻,导致走路 时难以保持平衡。②骨骼肌肉比较嫩 弱,骨组织不坚硬,肌肉力量较差, 还不能有力的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 姿势。③全身动作不能协调一致。刚 开始走路的的孩子常把两臂张开,有 时甚至横着走,以保持身体平衡。 先学前期,儿童与成人之间的 直接交往,逐渐为一种间接的交往方 式所代替。这种间接交往是通过一种 中介性活动——成人指导儿童或与 儿童共同从事实物活动而实现的。 实物活动:指的是操作实际物 体(包括工具)的活动。它是由一系 列操作动作组成的。 实物活动活动在先学前儿童 心理发展中的意义:①实物活动是一 种对象性活动。组成活动的动作都是 以某种实际物体为对象的。②实物活 动不仅使儿童获得了对客观事物的 深刻认识,而且也获得了深刻认识事 物的心理机能——思维。实物活动是 儿童思维的真正源泉。 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言语的真正形成;②思维能力的出 现;③自我意识的萌芽,先学前儿童 自我意识突出表现为“闹独立”“爱 做事”。 “好动、爱做事”怎么办:儿 童学会独立行走和用手拿东西之后, 变得非常好动,从早到晚,总是不知 疲倦的进行活动。还喜欢模仿成人做 事。这时,成人不应该责备他们,更 不应该禁止他们。在先学前期儿童看 来,世界是个大迷宫,充满了神奇奥 秘,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敲开迷宫之 门。如果一味打击他们的探索活动, 那他们的求知欲就会泯灭,并且会怀 疑自己的力量,扼杀正在萌芽的自信 心。这正是将来学习活动中的最大障 碍。我们对孩子的这种情况的方法是 珍惜孩子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加以 引导。有意的分配孩子一些简单的任 务,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保持环境 清洁等。 “闹独立”怎么办:闹独立, 是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突出 表现。这个时期既是人生的第一个转 折期,也是第一个危机期。帮孩子度 过人生第一个转折期,教育是关键。 对孩子的独立性需要,不能一味的满 足,也不能过多的限制。一味满足, 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和执拗,过多限 制,则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变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加真题刘金花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导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领会)(P3):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从广义上讲,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识记)(P4):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3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领会)(P6):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4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应用)(P7):1)、绝对决定论:争论的双方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是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是环境决定发展,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2)共同决定论:共同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其核心是,人类心理的发展既非仅由遗传的天生素质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是一种折衷主义的发展观。格赛尔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他的理论是“成熟优势论”,并提出了:“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的水平的观点”。3)相互

作用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是皮亚杰。一、他假设个体天生有一些基本的心理图式。二、在个体与外部环境作用时,利用“同化”与“顺应”的机制,不断改变和发展原有的心理图式。三、最后达到较高层次的结构化。使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越来越强。5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P9):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的影响也越大。 6继续完善儿童发展观的同时应当着力做两件事:1)、如何使每一个儿童具有最优异的遗传素质。2)、如何为每一个儿童创造充分发掘其潜能的优良环境。 7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应用)(P11): 8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领会)(P13):关于心理发展是否有关键期,即是否有某个特定的时候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最早起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他还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短暂的特定时刻,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就无法再学会,因此又称关键期为“最佳学习期”。 9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识记)(P14):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