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礼记大学篇解说

礼记大学篇解说

礼记大学篇解说
礼记大学篇解说

礼记大学篇解说

伍庸伯口述

梁漱溟、陈亚三、黄艮庸、马仰乾、李渊庭编录

弁言

伍先生中年以后,居恒谈《大学》不去口,先后所为系统讲述亦殆难以计其遍数。然平生除与人论学之书札而外,却未尝举其说自著之简编以遗后世。尤未尝以师道自居,因亦无门人弟子为之载记。1927年夏,漱溟在广州既习闻先生谈此学,一日欣然自许曰:?公无意著书,他日我当负责笔之于书以传诸世人。?先生笑曰:?你听了,不当下切己反省,自勉力行,却想替我传道,何其为人之意多邪!?愚领教恍然自失,而窃蓄此心愿,无时或忘。1950年冬,愚暨诸友先后来京,而先生亦至。因合请先生再为同人讲述一遍,特嘱艮庸、渊庭为笔录,用备整理成书。自是年12月1日迄于4月21日在余之寓所小铜井北屋,每间数日必会讲一次。除《大学》全篇而外,兼于《中庸》、《孟子》亦亦有所阐发,以相发明。又次年初春(1952年2月),而先生遽作古矣。兹邀同仰乾、亚三、艮庸、渊庭共愚五人,以事编录。即以当年艮庸、渊庭所笔录者为依据,而五人者则其在座得聆先生口说之人也。1963年11月13日漱溟识。

第一讲

(1950年12月1日)

我采用《大学》古本。古本《大学》由首至尾是一篇很通顺的文章,段落次序很清楚,不必要改动章句。所以我不取朱子的改本。

《十三经注疏》将《大学》全篇分为六大段:《格致》、《诚意》、《正修》、《修齐》、《齐治》、《治平》。我们现在照它的分段来研究。

先讲《格致》章。此章由?大学之道?起,至?此谓知之至也?止,共分五节。以前儒者将《大学》分为三纲领、八条目。我今则在《格致》章亦分为三纲、八目。?明德?、?知止?、?本末?三节为三纲。第四节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目。末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那第五节,我说为此章的总结。

《大学》是教人如何做人的。这就要先认识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在。《大学》首章?明德?二字就是点出人的特性(人的本心),而做人即要在明其明德。人生是离不开社会的;说?明明德?,就是要在社会生活中明明德。而在社会中怎样去明德呢?这便是?格致?一章所要研究的题目对象。

关于明明德,古人分为三个层次来说它: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如云?尧舜性之也?,大约便是生知安行了。如云?汤武反之也?,或?汤武身之也?,大约就在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之间了。在天资特高的人,本来明明德一句话就够了。但就普通人来说,却只能作?汤武反之?或?身之?的那种功夫。《大学》所以有三纲领、八条目,就是将这种功夫的内容解剖出来,指点给人。

此第一段(即《格致》章)五节文字可略为分解如下。第一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功夫的三个阶段。本来明明德这句话,已将功夫一口说尽,不过分出阶段来讲它,更有意思,将更合于阐发?反之?功夫的本旨。依着自己明德去做人,就是明明德(亦可云明德之伸展)。这一阶段不妨说是成己。再进而新(亲)民,则是由成己而成物的第二阶段;成己成物之极,则为第三阶段的止于至善。古语说?士希贤,贤希圣?,似亦可取来相比。明明德乃士之所有事,新民乃功夫进一层的贤者之事——古人?四十曰强而仕?(《礼记》),是有相当修养的贤者才有这新民的本领;止于至善则已到圣人地位。但须知功夫只是一个,明明德始终是自己事,成物即在成己之中,止至善更不在成己成物之外。三个阶段总不过功夫造诣深浅不同而已。

亲民之?亲?字,我以为应作?新?字。有仍用原字之说,殊不知?亲?、?新?古训原可通用。但下文《诚意》章说到?明?、?新?、?止?三

字者屡见不一见,拿来证明上文便知应作?新?为合。这是吾取程朱之说者。

?明?、?新?、?善?三字在三阶段文字中,原可以互相通用。如明德亦可说?明善?,亦可说?自新?。因为事情只是一件。推此例,其他可见。

第二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前人以为知止即为知上文之止至善,我意不如是。至善境界甚高,岂初学之所知。一个人知道自己要去作明明德的功夫是?知止?。这?止?如《易经〃艮卦》上的那个?止其所?。你是人就应该做个人,好像不用说似的。是这样(人具明德),就必当这样(明其明德);知得此意就是知止了。?知止而后有定?,?定?是说定向。自己精神之用有了定向,总朝着那方向去,亦就是身心较有着落。?定而后能静?,?静?指杂念之减少。凡不合于此定向的杂念,经过斗争自然渐渐少了便是静。?静而后能安?,?安?是说身之事。比前杂念减少的情形又进一步。好像《易经》上说的?畅于四肢?和?百体从令?那样。?安而后能虑?,?虑?则说向更深细处。佛家有?微细感?的话,清除微细惑习,有如过滤,就是虑。?虑而后能得?,?得?就是得明德。有如《孟子》所云?思则得之?,又?自得则居之安,资之深,取之左右逢其源?。从?知止?到?能得?,是说一般人的去明明德的内容,亦叙出反之功夫的进境。

第三节?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一节是说近道。近道之?道?即开首?大学之道?。上文第二节从知止而定、静、安、虑、得,叙说人之明其明德,即是说道。而此节则从知本末、终始、先后来说近道。由近道乃得入道。所以接着上文,把近道提出来说,乃极其重要的。前人于此每不注意,而且无意之间把道和近道混淆了。如朱子之解本末先后,就以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看这一节文字不过是结束上文的,那便失去它的意义了。恰恰相反,此节不是结束上文的,而正是在引起下文。下文第四节方点出了那近道的事实内容。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是世间一切事物(人类社会在内)天然存在的条理。你知它,或不知它,总是如此的。但你知其如此,你便得知先从何处下手。下文第四节的八条目,不就是教人知所先务吗?

近道<道(近道视道为狭)

近道→道(近道趋达于道)

近道——本末先后(能得其本末先后即是近道)

(凡此皆方便表示大意,以下仿此)。

第四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齐。?——这就是八条目。为使人们易于理解其意义,我们先来一个譬拟的说法:

园夫之欲贯彻其生意于花果者,先条畅其枝叶;欲条畅其枝叶者,先须强其干;欲强其干者,先须固其根;欲固其根者,先须足其生意;欲足其生意者,先须知以培养之功;欲加以培养之功者,先须明透其知识;欲明透其知识者,在于通达其物之情形。

物情通达而后知识明透;知识明透而后培养之功可实施;培养之功施而后生意充足;生意充足而后根固;根固而后干强;干强而后枝叶条畅;枝叶条畅而后花果盛实。

此即以树为喻,其根为本,其枝叶为末。同样在人类社会中亦自有其本末在。孟子不是说过吗,?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就是指出身为家、国、天下之本,从身而家,而国,而天下,是人类社会一整体。这是有形可见的。凡有形可见的都可说作物。所以天下、国家、身这人类的一整体就是一

物。身在这一物中是本,其家、国、天下对此皆可云末。

大学八目

实线有形分大小,虚线无形别精粗;虚线中之物,即观念概念为物之代表者。

身虽为本,而居中活动者则在心。心的活动,其表见则在意。意是很多知识凑起来形成的,其中却离不开好、恶、迎、拒。——凡言意必有所向,即是迎或拒了。形成意的那很多知识起于后天,不过是物在心之反映,并非阳明先生所说的那个?良知?。我看《大学》在这里说的格物之?物?,即上文?物有本末?之物,而?致知?之?知?,亦即?知所先后?之?知?。上文下文明明白白,扣合相关,不应另寻解释。

我讲?知?即是知识,与朱子的?即物穷理?相近,却又不同。朱子要人穷极天下之物理而后为?知至?,未免离题太远,非《大学》原文本旨。《大学》本旨正与《书经》上这一段话大略相似:

?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万邦即天下)

是故其所谓?物?者,不外指目着天下、国、家、身这一大物;其所

云?知?者,则不外知得其间本末先后的一大条理;而修、齐、治、平,正是其所谓?事?。修身为事之始,治平为事之终。只须把这其间的物的本末、事的终始弄明白,便是?物格而后知至?了,非有他也。

物——本末(说物不外说物之本末,而说本末又重在本上。)

本末——本

故知本=知物

知本=物格

格物的?格?字,《说文》上训为?木长貌?。树木的生意或生气,固通乎其整体,然其生长却由本及末,有其顺序。?木长貌?应即树木由本及末那生长的情形。所以把事物由本及末层层发展的情形表露出来,亦即为?格物?了。而知识为物之反映,事物情理是这样,照样反映无误,亦即为?知至?。

由身而家、而国、而天下(物),这其间的修、齐、治、平(事)的本末终始先后之序,可说为人世间一大法则或规律,乃是从人类历史经验得来的关系人生最重要的知识。人非明其德无以为人生,而人生

非循由乎此规律无以明其明德。明明德是道,认识此规律而循由之以行,即是近道。第三节提出的?近道?两字,要在第四节才得落实;将更于后第五节加以总结。

说明

大学之道包有三阶段(上下)和三纲领(左右)。

上图右侧实线表示其客观存在。而左侧以虚线出之,则表示物格至即为前者之反映,内容相等同。盖近道即道之认识及其实践(格物知至涵括着八条目在内)。

「明」表示其为动词,应行着重。明明德与止定静安虑得同一格,表示相当。

「明」?止定?、?近道?同一格,表示略相当。

从?古从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到?致知在格物?;又从?物格而后知至?到?天下平?,完全是一段循环往复的文字。这是不可少的;试看我们在前譬拟的那说词便自可见。回环其词,叮咛告诫,语重心长;然这里却还不是功夫之所在。按照这理论去实行的功夫尚在下面《诚意》中。《诚意》章才是讲功夫;以前儒者皆以格致为功夫,那是把

《大学》文义错解了。

第五节,?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开首?大学之道?,到此为合《格致》首章,而此其总结之语也。?自天下以至于庶人?,盖言其无人不如是;而?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则全章意旨贯注之所在。为其决定无疑,故下有?……否矣?,?……未之有也?,那样决断语气。

《论语》上?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其厚薄正与这里厚薄之义同。《孟子》上?所求乎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其轻重的颠倒亦即这里的本末倒臵。总皆归于修身责己,一般无二。

从?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就见出知本即知至;除?知本?之外,更别无所谓?知至?。在上文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实无他义(如朱子、阳明所说者),只是深明物——身、家、国、天下——之本末而已。

《中庸》上?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其知人知天的话,我以为即《大学》的?格物致知?。?知人?即知人事关系;人事关系有其天然顺序不可颠倒错乱者,故又云知天也。

天然之理本来如是,无可违异;意不敢稍违,则心不外驰,精神回到身上来。这样就会发生?敬?的作用。这敬即自然儆醒之意,亦即通常说的留心。非有意在敬,故无假于形式条件,如?整齐严肃?,?动容貌,整思虑?那样。然而心神却较完整,渐得入于意诚而心正身修。明儒高攀龙先生有?身心相依?的话,可资参考。“1”

下图是表示以上解说《格致》一章所涵有的意义的。《大学》从吾人本然的情形指点出应如何做人。此本然情形不外乎心的一面和身的一面。就心一面:心以明德为其特征,而主宰着一切活动,就应该明其明德,成其主宰之用。否则,主宰不成其为主宰,人将失其为人。就身一面看:身非离群独在之一物,而是生活在家、国、天下这一大物之中,为其起点或为之本的。想要搞好群的生活,势必求其本,从起点作起,由近及远。这本末条理是违背不得的。?修身为本?就是

①?知虑?为知止而定静安虑得之省文。

②?先后?为事有终始先后之省文。

要它条理还其条理,而明明德则所以主宰还其主宰。实际这完全是一回事,不过分从两面说而已,当条理还其条理之时,则主宰还其主宰已自在其中了。翻过来说,亦一样。然而要还,从何还起呢?这必聪明不向外用,精神回到身上来。此即知止有定之谓(内一面),亦即

物格知至而事所先后之事(外一面)。能这样就是近道。此时就会发生敬的作用,心不离身,身不离心,而身心相依。所以下面?还?、?敬?、?依?三字并列一起也。

第二讲

(1950年12月8日)

(编者:此所讲内容已合编于上文之内,不别录。)

第三讲

(1950年12月15日)

《格致》章总结在?修身为本?一句话,亦就是《论语》上?君子求诸己?那个意思。接续着这个就好来研究《诚意》章正是在讲出怎样修身的那功夫。

此章由?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起,至?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止,查照文义亦可略分为五小节,俾助理解。五节文字很有次序,先则提出要领,中间则反复中明其内容,末后作一结束,自然成篇,没有错简。

以下我们依其节次,分别加以解说。

第一节?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是首先把诚意的功夫的要领一句话提出来。当我们确认了修身为本之后,要去实践修身之功,那必须针对问题下手。问题不在别处,全在意诚不诚上,何以言之呢?

《论语》上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即修身,修身即修己。这里说个?身?,原非单指此血肉之躯,而正是在说自己。自己固然离不得此身,而真正代表自己的既不是身,亦不是心,却是意。意者意向;人的一切感应活动皆是意,意发于心(昔人说?意为心之所发?)而形于身。通常人认身为自己,那不过以其便于指目而已。其实要紧全在意上。而且修是修理;心未发,身不动,何所用其修?须要修理的正是将会在内外发生或好或坏影响的这个意呢!

意是人们恒时要有的。著见在人们行动上的意,那不过是明显的。人没有行动而有思念,意即著于其思念上。甚至似乎没有什么思念,亦未始无意在隐微间不停地转着。意是怎样的,人就是怎样的。整个的人格,要不外从过去长时间种种意的积蓄而渐渐形成的。意可以转变,人格的好坏高下亦随之转化不同。

?诚?是什么?诚就是心在当下,不走作。诚与敬相通,心猿意马即不诚;亦就是不敬。前面格致章归结到?修身为本?,我们果真于此有亲切领会,精神就起了变化,立即发生敬的作用——儆醒、留心的

作用(见前)。留心自己是修身起点。此《诚意》章恰恰紧密联系着前章而来。所谓诚意,同样地亦就是留心自己即须留心于意。而心在当下不走作,那不就是留心了吗?《格致》章盖开其端,《诚意》则进一步引申到修身功夫如何实践上。

翻转来看,便可明白:意不诚的人,在自己做人上麻麻糊糊,不认真,散散漫漫不要强,极有可能成为一个坏人,而不可能成功一个好人。意不诚,可说是一个总问题,一切其他问题都无非从这里引生出来的。我们所以说问题全在这意不诚上盖为此。——针对问题下手,意正是我们的做功夫下手处。

功夫怎样做呢?这就是刻刻留心自己——留心于意,而毋自欺耳。于此,先须知人们通常很容易在自欺中而不自觉。人们通常为家庭社会多缺乏我自身实为其本的那种认识,遇事辄易于责人而不责己。这亦正为其在自己一面原缺乏?知止?(未知正经做人,未知人必须明其明德),心弛神散,漫无定向,有如昔人所说?心不在腔子里?。此时自己不知做了多少错事,亦全然麻糊过去。甚且经人指责,还不认账。或者经人指出,无可否认,仍不悔改。一贯地自欺下来。几乎可以说:通常人们所有的意均难免多少有自欺成分在。只不过不认帐不悔改者,其自欺特别严重耳。怎得免于自欺?那必须精神回到身上来(此则得之于知止知本),意念之萌,刻刻留心;庶乎一有自欺,即刻知道。必知道自欺,方得毋自欺。毋是禁止之辞,不给它自欺去,故曰

?毋?。这样用功不已,愈来愈不麻糊,明德日显其用,则意自诚。《易经》上说?闲邪存其诚?,其义当在此。

说了?毋自欺?,紧接着就说?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这是指出我们才感觉有自欺处即要像恶恶臭那样去恶它,当下断然,不容徘徊瞻顾,果然恶而毋之了,内心便自快足。?慊?训快足。

人知道自欺了,是自然起恶的。好恶原跟着这知同时来。好恶起来了,便自发生力量。知自欺属知,恶自欺属行。知行原则合一不离。毋不外是恶的表见。何以有人知自欺了,而恶不够,毋不力呢?那还是自家精神未曾收回到身上来(心弛神散、别有所牵),没有以整个精神去好恶之故罢了。

?君子必慎其独?怎样讲呢?我们先应明白:好是我好,恶是我恶,欺是自欺,慊是自慊,什么都是自己的事,直与人若不相干。这就好来讲慎独了。独即独自,慎即谨慎,亦即俗云留心。我们已经知道要从留心自己来作修身功夫了,而?慎独?二字恰是最好地揭出这种功夫来。这里用一个独字来说慎,有三点好处:

一、《论语》上说?古之学者为己?,在独念独处去慎,才真的是?为己?之学,做人本该如此。别人知道,不知道,都没有关系。所以说是?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为人之所不见乎!?

二、独中用功有制于几先之意;阳明先生所谓?防于未萌之先,克于方萌之际?者是。这样容易为力,功夫才快。

三、独则力量易于集中,即精神易专一不分。

?独?是指我在人所不及见处而说。阳明先生有?无声无臭独知时?之句,其?独知?即?良知?之别名。人或以为此?独?字亦即代表?独知?。其实这里不过是用来表示一种情况:那良知的作用正具于上面慎字中了。慎是自然的慎,没有强制意思。

第二节?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之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这是从反面和正面两边来说明问题。

先从反面来说:人当闲居独处时,最能鉴别出这人是怎样一个人。在缺乏向上心不知反身自修者(小人),此时就容易偷懒放纵,苟且随便,无所不为。?见君子而后厌然?的?厌然?,朱子说为消沮蔽藏之貌。君子指敬以修身的人,似亦可代表大庭广众。?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是从苟偷中警觉,不免内愧之意,而做出正经样子来。但这何

能瞒得过人呢??诚于中形于外?,内里心情是怎样的,外面总会现露形迹出来。所以人不要涂饰外面,只有一力慎独。

此章之讲一个人的?内外?与前《格致》章之讲事物的?本末?实为同等重要。先既从反面讲它,后又从正面(心广体胖)讲它。我们亦要多加申说几句。

一、身心表里互不相离,内有其情,外必有其形。如人欲吃食则口涎流,哀痛则眼泪出。?胸中正则眸子了然,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然。?(语出《孟子》)眸子可以观人。总之,情动形发,例证极多。

二、个人与集体全局相关连;一念动与他念有关;一事作与其他事有关。今天动一念,作一事,与明天后天乃至未来很远的动念作事都有影响,不会空过的。(前曾说:从过去长时间种种意的积蓄下来,而整个人格以成。)

三、《中庸》上?诚者天之道也?。不诚,只在人方有之;在天什么事情就是什么事情,一点不会有假的。所以天就是诚。人之不诚,是想要背天,但其结果还是背不了;是什么(现出来)还是什么。

四、更可征之于吉凶之故。《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爻代表一动(念);一动就有吉凶。顺理即吉,违之即凶。《孟子》云: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距今三十年前,我在一次静坐中,自己看见念头起伏,当时深切感觉到一念不会无关系。嗣后(1931年左右)我续成四句如次:

一念不会无关系,此是十年前所见;

如今岂可妄作为,独里隐微莫显现。

人如不晓得隐微即显见,便无从入德,亦无法作功夫。

昔者朱子教人,尝设为譬喻云:?敬?如守门户,?克己?如拒盗,?致知?是推测自家与外面的事情。我仿其意尝以暗室或独处无人的那类情况,喻如贼匪之?窝家?,为防检所必注意。警察检查户口异动要勤,则贼匪无所容身。慎独功夫有类于是。

从正面来讲,特引用曾子的话,盖以曾子最能反身修省,其所说的均出躬行实践,值得学者重视,可资取法。试看这里?十目?、?十手?的说话,何等警切动人,而在其自己修持上又何等严密呢!

在不知者或以为用功如此严密,徒自苦耳。其实不然。学者精神振作(集中),心地光明,大有受用。?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盖言其受用也。《孟子》上?居天下之广居?;《论语》上?君子坦荡荡?;

《易经》上?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肢,发于事业,德之至也?;……这些大都是言此意。正为功夫有得,?不怨天,不尤人?,所以心广体胖。在前反面说小人,此正面说君子。君子?先难而后获?,又曰?先难后易?,其功夫是逆而顺的。

书中用?必?字颇多,如?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故君子必诚其意?,以及下文?治国必先齐其家?等等。盖在本末之间,内外之间,皆有其情势所必然而不爽者。我们做功夫是以了解此必然入手,而反己修身以复其(天性)本然。人要知其本然,深信不疑,则功夫好做些。

《诚意》章说毋自欺,而好恶,而自慊,而慎独,很有次序,层层引入,不可倒乱,细究自知。

第四讲

(1950年12月22日冬至)

今天要讲《诚意》章第三节。

第三节?《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这一节是说慎独功夫内容和层次。层次有六:道学、自修、恂慄、威仪、盛德、至善。兹略为解说于后。

?道学?之?道?字,义为言说。?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即《诗》上?如切如磋?,乃是说在学识上切磋。前此我们不知修身,糊里糊涂地过日子;今既知反己慎独,事事不敢麻糊自欺,自然发生许多问题,那就要学了。而且?学而知不足?了。类如古人说的?多识前言往行?,?好古敏求?,?舜好问而好察迩言?,……大抵皆谓此。舜是大智慧人,知道自己有许多应知而不知的事情,所以随时随事好问,以求知道。好比人们走路,方向确定,仍沿途逐段问明;否则任意径行,难免差失。正如留心一切,精神一点不麻糊,所以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之于人者,结果就能够?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盖慎独功夫断不能离开事物;因此头一层是遇事虚心好学,勤求知识,所谓?好学近乎知?也。

即以寻常说话这样小事来看,能如古人所云?修辞立其诚?者有几人?往往说一句话,或者表达心中意思不如其分,或于客观不能尽其情实,随便麻糊过去算了。似此常人惯有的粗心大意都是不诚,都在自欺。在做慎独功夫的人,说出话来总要有分寸;即此是学。凡有所说,必不失客观情实,即此是学。事事都须去学的。

朱子?即物穷理?的话,假如移在这里说便无大病。可惜他不是说的

读《礼记·大学》有感

读《礼记·大学》有感 悠久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具自己的特色文化。上下五千年,无数圣人贤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一路传承,薪火相传,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大学写作老师让我们读《礼记·大学》。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闲暇之余,游弋其间,细细品读。感悟人生,于物欲横流、亲情疏远、道德偏失之今日,不失为国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的一剂良方猛药。借老师的安排,重拾四书之《大学》,于自身之修养是一次很好的锤炼。《大学》为四书之一,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宋朝的朱熹把《大学》的原文进行了重新编排,分为经和传。经是曾子记录的孔子的原话,传是曾子学生记录下来的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开篇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纲目,然后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实现三纲目的途径。通篇文辞简约,条理清晰,内涵深刻,对我们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立功立业等问题都具有深刻而实用的指导好处。 在《大学》中阐述的八个方面中,我对于诚意感受颇深。升入大学,我应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迷茫彷徨,我不知所措。而那时我就告诉自己:不用害怕,以诚意待人就好,做最真实的自己。在大学

里,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以诚心诚意之心。怀着诚意之心我交到一群好朋友。诚意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厚;诚意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诚意是鲜花,送之人手有余香。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滋润;一颗冰冷的心需要友谊的温暖;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托慰;一颗苍白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忙;一颗充满戒备关掉的门多么需要诚意这把钥匙打开呀!诚意让我拥有很多。读完《大学》后,我更坚信诚意会让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成功。 在书中看到这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成就一番事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这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和追求。然而,市场经济发展到这天,急功近利的浮躁和难以言状的焦虑,成为了我们这个转型社会的突出表现,终日思索成功要诀而不得其门,于是就抱怨这抱怨那的,丝毫不审视自己。也就是说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定位,明确一个跃之能及的志向目标,持续一颗平常心,做事思虑周详,坚持做人做事善始善终的要求。而不是好高骛远,心浮气躁,半途而废,不断努力去探索去钻研,从而认识那个最真实的自己,不断努力,便能使自己更加优秀,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只有自己去努力,坚持,沉下心去拼,那属于你的就不会错过。(莫青凤)

小学生经典诵读心得体会800字

小学生经典诵读心得体会800字 #小学生诵读心得1#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 国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慢慢品味,其乐无穷。学生们诵读,可以从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更加懂礼貌,更加爱学习……国学经典在诵的过程中深入了学生们的心灵,为学生们储存了文化的养料,等他长大的时候慢慢吸收。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的底蕴厚重。走近国学经典,我认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宁静、潜心。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潜得下来的人,才有可能从内心中容下国学经典。当我们被现代社会许多时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脚以至心灵的时候,当我们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消除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国学经典的脚步,更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续国学经典的精髓。 我校积极倡导读诵国学经典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思想。在读诵中,强化记忆力,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他们补充大量有益的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东西。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汲取千年文化中的营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体会、反刍,用正确的思想指引他们的生活,带他们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谛! 朋友们,潜下心来,静下气来,与学生们一道走近国学经典,和学生们一起体会和感悟!用国学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学生们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一同快乐收获与成长。 #小学生诵读心得2# 这几天我读了《三字经》,书中的许多告诉让我受益匪浅。在这些故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源流长。 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

《大学》节选 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大学》节选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曾德元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大学》常识; 2、学习文言现象,翻译选文; 3、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的主张;理解治学修身与实现人生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文言主现象与翻译 教学难点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修齐治平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想 四课时。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08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 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 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 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 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 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 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 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 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 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 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 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 中的地位。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 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 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 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 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 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 读完《大学》后我感想诸多,概括下就是两方面的领悟,一是做人,二是做学问。朱子在《大学》中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以说,懂得大学之道的人,才能获得大学问,这次选择读《大学》我认为是很正确的,读“初学入德之门”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做人生的大学问。 我曾很不理解“大人之学”,大人是指做官的大人,还是长大的大人,看了南怀瑾的《原本大学微言》后,我才知道凡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为“大人”。所以读大学,是修身、做学问那么基础的一步。 《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但后来被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时候正式成为四书之一。《大学》的主要内容总结起来被称为“三纲八条七证”,三纲即:明明德,亲(通“新”,革新的意思)民,止于至善。八条即: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即:知,止,定,静,安,虑,得。它所包含的道理很多很多,我的领悟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闭眼深思这段,能做到那样独善其身的人确实不多。现在的社会到处都是诱惑、比较、不信任,大家都活在面具下,适应这社会不得罪人的同时保护着自己脆弱的心,让我想起了小丑,彩色的笑脸下那颗心是笑着,还是流着泪呢。又有多少人能出淤泥而不染呢,意志有定向,心不妄动,所处而安,处事精详,然后达到至善之境。就拿我们的大学生活举例,真正踏踏实实学习的人又有多少,那些因为社团、学生会、兼职的事逃课、不学习的人又有多少,意志有定向了吗,心不妄动了吗,心里总是顾忌那么多,离自己的目标、梦想却越来越远。修身,做学问却被那么多事诱惑着、阻碍着,有一本书中说:“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灼烧我那腐烂的梦想。”不懂这大学之道的,不懂得独善其身的,代价将会是我们的梦想啊,我们要对学习的对象有整体性的认识,进一步确定学习目的,学习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求功名、胜利。凡物都有本有末,明白这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出去旧染之污而自新,让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不顾虑的是什么,能在忙绿浮躁的时候自我反思一下或者回忆一下过往的种种,不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确定自己大学生活的目标,明白自己的方向,便不会轻易被其他干扰,然会至死不渝地去追求。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做到类似的“君子日三省乎己”了吗,没

《礼记·大学》读后感

读《礼记·大学》有感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也是一篇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其中《礼记》中的《大学》等篇系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做,然而这中最让我记忆犹新是它的主旨内容“大学教育的内容、目的、步骤、方法及指导方针。这中不仅充满了中国古代的政治观和论理观,而且洋溢着儒家学者治学修身颇有的价值教育思想。”这让我觉得若人能够依照“大学”的教诲,进德修行,专研学问,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一身将受益无穷。然而现在有着大学成长的我,却是小学思想,让我深感惭愧! 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人师表不仅要知道其中的道理还应该实践。大学中“齐家”、“治国”、“平天下”看起平平几个字却蕴含着大道理,要想做到这些必须就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内心的诚实加上渊博的知识。 在这灯红酒绿的大千世界,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自身的修养,然而现在最缺失就是人们的道德品行。最近网上频繁报道女大学生失踪被劫案,这让我们在黯然失色的同时又有几分毛骨悚然,这不仅让我们觉得人们的道德沦丧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这不得不让我要向社会呐喊:“我

们的道德品性去哪了?”然而这中又有当今大学生的一个问题:自己的内心一定要端正!《大学》把“慎独”作为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即“诚意”和“正心”的根本方法。”这中“慎行”就包括思想慎行和行为慎行。 诚恳待人是我们评判人行为道德的标准。说到诚恳待人就是心意诚实,然而心意诚实就是自我满足。社会上的不公平激起一些人心灵畸形,这就要我们时刻保持心态平衡和自我满足。 育人,首先自己应该饱受诗书的熏陶和拥有渊博的知识。然而又要做到“修己”即教育自己,“治人”即教育别人,修己治人是一个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政治过程。这时“大学”就告诉我们要“格物”即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万事万物,只有自己经历过才能教育好别人,这样才能达到“大学”的教育目标。 我们做到了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内心的诚实和拥有渊博的知识,难道还怕教育不好人,齐不了家,治不好国吗!我们这些学者就有重于泰山的责任与使命,然而社会就会出现相应的和谐! 以上是碌碌无为的我在这时光荏苒下,读了“大学”一书所写下的感受,希望能在我今后的学者道路上我能带着“大学”的宗旨去“格物”那套教育过程。

中华文化学习经历(经典诵读)及心得体会

中华文化学习经历(经典诵读)及心得体会 我爱人的姐姐是黑龙江五大连池一所小学的主教老师,他的孩子快九岁了,上小学三年级,XX年底,她让孩子退学,准备报名河北端村学校,她的勇气让我自叹不如。下面是她代孩子写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我叫耿源田,我们家是个佛化家庭,听妈妈说在我出生的XX年家里开始接触传统文化,是听了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全家人欢喜赞叹,也开始学习落实《弟子规》,决心用《弟子规》来教育我们这一代。父母常告诉我:“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智慧,我们这一代要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小时候,妈妈常给我读《弟子规》,妈妈送给我的第一份礼物是《弟子规》,这是我看的第一本书。跟着妈妈指读《弟子规》,慢慢地我认识了许多字,小时常把《弟子规》当作儿歌念。幼儿园时我背诵了《三字经》、《千字文》。记得四岁时,我看了《黄香温席》的动画片,晚上我就给父母铺好被子,也学着黄香的样子钻进被窝里,开始给父母暖被窝,我心里很高兴。爸爸上山工作了,我帮妈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幼儿园,小朋友看书、玩玩具,我从不与他们争抢,这是我看孔融让梨的故事学会的。还有陆绩怀橘、子路百里负米、虞舜孝感动天这些故事让我知道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学弟子规让我养成一个好习惯:一切食品、物品都要让长辈先用。 《弟子规》告诉要珍惜时间,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我从来不向父母要新衣新鞋,听妈妈说我从小到现在的衣裤鞋子,都是捡姨妈家小表哥的,蔡老师讲父母这样做是在为我们惜福,我感恩父母。《弟子规》还教我们要“凡出言,信为先”,做人要诚实守信,伟大的国母宋庆龄就是我学习的榜样。 在XX年,父母长辈们带我参加了一次北京国学班“大家书苑”举行的近一个月的夏令营,在活动中我们的《感恩孝亲》文艺演出也上传到“大家书苑”新浪博客,我参加表演了《心星》、《爱心树》、《弟子规》诵读、诗歌朗诵《献给母亲的歌》,通过学习《弟子规》和参加夏令营,改掉了我许多坏习

《礼记》中《大学之法》的原文和全文翻译

《礼记》中《大学之法》的原文和全文翻译 《礼记》中《大学之法》的原文和全文翻译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译文大学的教育方法是:在不合正道的事发生之前加以禁止,叫做预先防备;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教导,叫做合乎时宜,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导,叫做顺应;使学生相互观摩而得到好处,叫做切磋。这四点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事情发生以后才禁止,就会遇到障碍而难以克服;过了适当时机才去学习,虽然勤勉努力,也难以有成就;杂乱施教而不按顺序学习,就会使学生头脑混乱而无法补救;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商量,就会孤陋寡闻;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会使人违背师长的教导;轻慢邪僻的言行会使学生荒废学业。这六点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君子既然知道了教育获得成功的原因,又知道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可以作别

人的老师。所以君子教育和诱导学生,靠的是引导而不是强迫服从,是勉励而不是压制,是启发而不是全部讲解。引导而不是强迫,就会使师生关系和谐;勉励而不是压制,学习就容易成功;启发而不是全部讲解,学生就会善于思考。能使师生关系和谐,使学习容易成功,使学生善于思考,就可以说是善于诱导了。 要的是全文,这个只是大学之法的1段和2段,全文有11段.谢谢

礼记大学前两段读后感

礼记大学前两段读后感 此《大学》非彼“大学”也,此书是孔子高徒曾参所作。大学者,大人之学。下面本人给大家整理的礼记大学前两段读后感,欢迎参考! 礼记大学前两段读后感自从从象牙塔进入五彩缤纷的社会之后,我才发现社会真的很大,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思想,世间万象进入了我的世界。我看到的“世间万象”大多是富有的家庭、别墅、豪车、美女、奢侈品,好像每个人都在追求这些,而我自己什么都没有,我总是不停地努力,甚至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最后自己还是一无所有,于是我不停地工作再工作,结果努力的成果与欲望的比例趋近无穷小。我开始困惑,开始纠结,开始愤懑,开始讨厌这个世界、讨厌父母、讨厌朋友、最后讨厌自己,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虚无的存在。 也曾回忆起自己在少年时的快乐时光,父母从来不管我,但是邻居家的奶奶每天都夸我能干,说我成绩好,会做家务,懂事,孝顺,会照顾弟弟。有时候看到可怜的乞讨者,还会把自己好不容易做小工攒下的零花钱都赠给了他。可是为什么长大了,这些都不再值得炫耀了呢? 最近有机会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读了一些儒学,原本我对儒学之类的书并不感兴趣,觉得深奥难懂,并且是天方夜谭,现在发现,儒学是伴随我们一生成长的明灯。其中最让

我感受之深的是《礼记·大学》,很多人说《大学》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是我看了之后,觉得它向我展示的是人生进修的阶梯,我从中受益匪浅。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是《大学》的三纲八目,是《大学》的核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的三纲,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古有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这句话让我明白,小时候学习的知识和技艺比较简单和纯粹,算到当今时代,也顶多算到大学毕业,学习的终究是能够存活于世的最基本的本领。进入社会后,要学习的则是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己治人,说到这里,我才明白,工作之后,我的努力早已偏离了方向,而是在舍本求末,哪怕就是得到了别墅、豪车、奢侈品,对自己来说也不过是活在腐朽上的寄生虫;在别人看来,也只不过称你一声“奢侈的有钱人”而已,对他们毫无意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

诵读经典心得体会范文5篇

诵读经典心得体会范文5篇 诵读经典心得体会范文5篇汇总篇一 我们学校自从开展了读好书诵经典,营造书香校园以来,对经典浸润、文化育人的校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每个星期一的早晨,在升国旗的仪式上,领读的孩子站在国旗下,带领国旗下的孩子领诵《道德经》第一章《开宗明义章》,感到了国家对经典文化的重视,他们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每个星期二的晨诵时间,看着孩子们整齐地捧着论语书,听着朗朗的读书声,领读的孩子站在讲台上,带领大家齐声诵读,我就品到了古香。 每天,我们老师读经打卡,把自己所读的经典录音,传道微信群里,共同分享,领导统计检查,公布。自己把论语的一个章节,读上两个多月,几百遍的功夫,熟读成诵,但是还是不能完全理解,感到李白的一句话“只要功夫到,铁杵磨成针。”是真理。 经典诗文,如同民族服装,绚丽灿烂,是一朵开在无限斑斓世界的一朵花神,迷人,令人神往! 诵读经典心得体会范文5篇汇总篇二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宝库。它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其他任何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所说的: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之后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至于成年后再来读这些书,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犹如脾胃不健康的人,即便面对串盛的美食,也难以吸收其营养了。 我们的经典琳琅满目,经典诗文的诵读,这项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受益匪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将杜老先生那种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彰显出来,那种豪迈的气概又影响了多少后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大学 礼记本

大学原文 礼记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

礼记大学读后感

读完《礼记大学》后,我意识到我们不仅仅需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卓越的理想,因为这对我们一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拥有更好的人生,我们还需要有完美的德行,要能做到不欺骗自己,以及要去掉自己的不足。 如何拥有完美的德行?何谓德行,德行就是指美好的道德品行,强调自身修养的重要性。每个时代所特有的道德观念,决定人们的言行,支配着人们对人、对物,对事的取舍。只有大家都成为德行兼备的人,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国家才能更加富裕强大。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构成的,而不是由文字。”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和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我觉得首先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学生,是我们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最基本的行为。试想假如全国每一个校园都共同创建文明校园,那么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将会大大加强,祖国的未来一定是繁荣昌盛、灿烂辉煌! 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端正自己的态度?树立良好的心态,用积极向上的眼光看待生活中和学习中发生的事情,用正确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端正人生态度。积极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或者帮助弱势群体,进行无私奉献,端正人生态度。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积极向上的书籍。例如,关于励志或者成功的书籍,做积极的心理暗示,端正人生态度。要乐观。乐观的心态,可以成就一个人,我们要做乐观的主宰者,不做悲观的奴隶;生活中要经常面带微笑,每个人都会喜欢面带微笑的人的,他能给人以鼓励,给人以赞许,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我们充满乐观与热情,事情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如果我们天天想着不好的事情,相信我们天天都会愁眉苦脸的。这就告诉我们端正态度是多么重要了。 如何去掉自己的不足?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只有成功的人.而只有懂得如何塑造自己的人才称得上是成功的人!首先我们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不足所在,那么我们才有办法去解决我们的缺点,努力克服。其次就是我们在知道自己的不足,我们要善于控制别人对于我们毛病的话语,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要控制好我们的情绪,不要让别人的言语打扰我们的进步。还有就是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不足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像我们可能有时候自卑,那么根源可能我们对自己的长相不太自信,这样我们可以在别的方面建功立业,这样就平衡。 以上就是我对《大学》的感想。(黄丹)

《礼记·大学》

卷六十大学第四十二 陆曰:“郑云:‘《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此於《别录》属《通论》。”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於天下,却本明德所由,先从诚意为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明德”,谓显明其至德也。止,犹自处也。得,谓得事之宜也。○大,旧音泰,刘直带反。近,附近之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其知如字,徐音智,下“致知”同。致知在格物。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格,古百反。好,呼报反。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壹是,专行是也。○治,国治,并直吏反,下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谦,读为慊,慊之言厌也。厌,读为黡,黡,闭藏貌也。○毋音无。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臭,昌救反。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谦,依注读为慊,徐苦簟反。閒音闲。厌,读为黡,乌斩反,又乌簟反。揜,於检反。著,张虑反,注同。肺,芳废反。肝音干。言厌,於琰反,一音於步反。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严乎,言可畏敬也。胖,犹大也。三者,言有实於内,显见於外。○胖,步丹反,注及下同。见,贤遍反。《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此“心广体胖”之诗也。澳,隈崖也。“菉竹猗猗”,喻美盛。斐,有文章貌也。諠,忘也。道犹

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经典诵读心得体会一: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活动的实施,如清风涤荡校园,于无形中净化着每一个人的心性。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和实验中,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精神的营养。半年来,我们欣喜地听着,看着,感受着经典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感动着,感染着,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此受益终身。 在学校,如何让学生被经典所吸引,真正做到“乐读”“美读”呢?我们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如安排好诵读的时间,每天利用活动时间,开始是集体读,读的形式很多,有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方法灵活多变。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后来因为学生记忆的快慢拉开了距离,我们又用奖励的办法,凡是背诵下来一段《弟子规》的内容,我们就奖他一面小红旗,最后看谁的小红旗得到的最多,他就是诵读经典小博士。在这种积极的鼓励之下,学生们的背诵热情一天天增长。在“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蓬勃开展的同时,大家惊喜地看到了孩子们一些崭新的变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口中吟诵的这些古老的句子已悄悄地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有时它在校园,有时它在家庭,有时它在社会生活中。 以前,班级偶尔发生丢东西的现象,可自从学习了《弟子规》,学生明白了“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的道理以后,班上失窃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一种互帮互助的班风也悄然形成了,你忘了带笔,我借给你,你忘了带书,咱俩一起看一本。公共场合,你会发现我们的同学也在随时随地实践着经典的教诲——公共汽车上,有同学在给年老的人让座位,因为他知道“长者先,幼者后。”袁尔迪的家长在“家长来信”中写到:“经典诵读活动举办以后,我的孩子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天回家后,随口诵出来的是一些经典格言,有时让我们作父母的都深感启迪,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人,永远都会是社会的财富,家庭的骄傲。”闫鹏的家长在来信中写到:“以前孩子特别好玩,完全是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状态,现在变化很多,对待长辈表现的非常有礼貌,能够在上学和放学时和家长打招呼,说是“出必告,返必面”;当父母工作一天很累的时候,就会给大人捶背揉肩的,有时还会帮助妈妈洗脚或做饭,懂得孝敬父母了;和邻里的小伙伴也能和睦相处,团结友爱,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家长看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喜在心里,非常感谢学校和老师为教育孩子而作出的这么多的努力,让学生学

大学《礼记》

大学(节选)《礼记》 一、释题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程颢、程颐兄弟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着名学者朱熹。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焚书坑儒导致),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二、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6],壹是[7]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8]。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三、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庶人:指平民百姓 [7]壹是:都是 [8]本:根本。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礼记大学注疏

礼记大学注疏 陆曰:?郑云:‘《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此於《别录》属《通论》。?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於天下,却本明德所由,先从诚意为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明德?,谓显明其至德也。止,犹自处也。得,谓得事之宜也。○大,旧音泰,刘直带反。近,附近之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其知如字,徐音智,下?致知?同。致知在格物。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格,古百反。好,呼报反。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壹是,专行是也。○治,国治,并直吏反,下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谦,读为慊,慊之言厌也。厌,读为黡,黡,闭藏貌也。○毋音无。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臭,昌救反。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谦,依注读为慊,徐苦簟反。閒音闲。厌,读为黡,乌斩反,又乌簟反。揜,於检反。著,张虑反,注同。肺,芳废反。肝音干。言厌,於琰反,一音於步反。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严乎,言可畏敬也。胖,犹大也。三者,言有实於内,显见於外。○胖,步丹反,注及下同。见,贤遍反。《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此?心广体胖?之诗也。澳,隈崖也。?菉竹猗猗?,喻美盛。斐,有文章貌也。諠,忘也。道犹言也。恂,字或作?峻?,读如严峻之?峻?,言其容貌严栗也。民不能忘,以其意诚而德著也。○淇音其。澳,本亦作奥,於六反,本又作?隩?,一音乌报反。菉音绿。猗,於宜反。斐,芳尾反,一音匪,文章貌。磋,七何反。琢,丁角反。摩,本亦作磨,末何反。《尔雅》云:?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僴,下板反,又胡板反。赫,许百反。喧,本亦作咺,况晚反。諠,许袁反,《诗》作谖,或作暄,音同。恂,依注音峻,思俊反,一音思旬反。栗,利悉反。澳,於六反。隈,乌回反。《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圣人既有亲贤之德,其政又有乐利於民。君子小人,各有以思之。○於音乌,下?於缉熙?同。戏,好胡反,徐范音义。乐其乐,并音岳,又音洛,注同。《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皆自明明德也。克,能也。顾,念也。諟,犹正也。《帝典》,《尧典》,亦《尚书》篇名也。峻,大也。諟,或为?题?。○诰,古报反。大音泰。顾諟,上音故,本又作顾,同,下音是。峻,徐音俊,又弘俊反。题,徐徒兮反。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盘铭,刻戒於盘也。极,犹尽也。君子日新其德,常尽心力不有馀也。○盘,步干反。铭,徐音冥,亡丁反。《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於止,於鸟之所止也。就而观之,知其所止,知鸟择岑蔚安閒而止处之耳。言人亦当择礼义乐土而自止处也。《论语》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畿音祈,又作几,音同。缗蛮,音绵,一音亡取反,《毛诗》作?緜,传云:?緜蛮,小鸟貌。?《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缉熙,光明也。此美文王之德光明,敬其所以自止处。○缉,七入反。熙,许其反。 [疏]?大学?至?道矣?。○正义曰:此经大学之道,在於明明德,在於亲民,在止於至善。积德而行,则近於道也。○?在明明德?者,言?大学之道?,在於章明己之光明之德。谓身有明德,而更章显之,此其一也。○?在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於亲爱於民,是其二也。○?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於至善之行,此其三也。言大学之道,在於此三事矣。○?知止而后有定?者,更覆说?止於至善?之事。既知?止於至善?,而后心能有定,不有差贰也。○?定而后能静?者,心定无欲改,能静不躁求也。?静而后能安?者,以静故情性安和也。○?安而后能虑?者,情既安

教师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活动的实施,如清风涤荡校园,于无形中净化着每一个人的心性。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和实验中,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精神的营养。半年来,我们欣喜地听着,看着,感受着经典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感动着,感染着,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此受益终身。 在学校,如何让学生被经典所吸引,真正做到“乐读”“美读”呢?我们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如安排好诵读的时间,每天利用活动时间,开始是集体读,读的形式很多,有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方法灵活多变。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后来因为学生记忆的快慢拉开了距离,我们又用奖励的办法,凡是背诵下来一段《弟子规》的内容,我们就奖他一面小红旗,最后看谁的小红旗得到的最多,他就是诵读经典小博士。在这种积极的鼓励之下,学生们的背诵热情一天天增长。在“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蓬勃开展的同时,大家惊喜地看到了孩子们一些崭新的变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口中吟诵的这些古老的句子

已悄悄地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有时它在校园,有时它在家庭,有时它在社会生活中。 以前,班级偶尔发生丢东西的现象,可自从学习了《弟子规》,学生明白了“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的道理以后,班上失窃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一种互帮互助的班风也悄然形成了,你忘了带笔,我借给你,你忘了带书,咱俩一起看一本。公共场合,你会发现我们的同学也在随时随地实践着经典的教诲——公共汽车上,有同学在给年老的人让座位,因为他知道“长者先,幼者后。”袁尔迪的家长在“家长来信”中写到:“经典诵读活动举办以后,我的孩子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天回家后,随口诵出来的是一些经典格言,有时让我们作父母的都深感启迪,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人,永远都会是社会的财富,家庭的骄傲。”闫鹏的家长在来信中写到:“以前孩子特别好玩,完全是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状态,现在变化很多,对待长辈表现的非常有礼貌,能够在上学和放学时和家长打招呼,说是“出必告,返必面”;当父母工作一天很累的时候,就会给大人捶背揉肩的,有时还会帮助妈妈洗脚或做饭,懂得孝敬父母了;和邻里的小伙伴也能和睦相处,团结友爱,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家长看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喜在心里,非常感谢学校和老师为教育孩子而作出的这么多的努力,让学生学习诵读经典美文,实在是一种极佳的教育方式。“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些曾经读过的美好纯洁的句子对学生们来说,真正做到了“进我耳,入我心”,时刻指导着他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诉孩子们,怎样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回首和孩子们一同走过的诵读之路,我们感慨;看着学生们在经典中获益,我们欣慰!“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还将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置身于书声琅琅的

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高二语文《大学》节选(人教版高二选修)( 《大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意,掌握常见的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理解《大学》中的 “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教学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意,掌握常见的言词汇及重要意义。理解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时数:三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解释什么叫修齐治平。精炼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处《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知识积累 1了解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

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传”十。朱熹认为,“经一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