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答案(疾病分布与现况调查)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答案(疾病分布与现况调查)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答案(疾病分布与现况调查)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答案(疾病分布与现况调查)

实习一疾病频率测量的常用指标

五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答案见课本P16-22

(二)单选题

1 B

2 B

3 E

4 C

5 B

(三)论述题:答案见课本P17-18

实习二疾病分布

五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答案见课本P16-22

(二)单选题

1 B

2 C

(三)多选题

1 ABD

2 ABD

3 ABDE

4 ABCD

5 BCDE

(四)论述题:

1. 答案见课本P26

2. 答案见课本P33-34

3. 答案见课本P35-36

4. 答案见课本P28

实习三现况研究

课题一

问题:现况研究是描述性研究中的一种,此研究属于现况研究中的抽样调查,常用的抽样方法主要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分级抽样。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该城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情况。

课题二

问题1:本次调查属于现况研究中的普查,是一种描述性研究。

问题2:

普查的优点普查能掌握疾病的分布情况,明确流行特征和相关的流行因素,提供病因线索。可普及医学科学知识教育,可发现人群中的全部病例,有利管理和治疗。

普查的缺点由于工作量大,常出现漏查调查对象,工作不易深入细致,不适合患病率很低的疾病,成本高,只能获得患病率的资料。主要用途①早期发现病人;②了解疾病分布;③了解人群健康水平;④建立某生理指标的正常值。

课题三

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区别:①发病率分子为新发病例;患病率分子为调查时所有新旧病例;②应用范围:发病率应用广,既适用于病程短的疾病,也适用于病程长的慢性病。

现况研究调查的是某一时点的是否患病的情况,不能得到发病率资料,不能计算发病率。

本研究中该城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课题四

问题1:

性别年龄别分布特点:糖尿病的年龄别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30 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增高。在45 岁以前,男性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而45 岁以上女性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较快,60~65 岁期间达到高峰。

地区分布特点:农村的患病率均明显低于城市,这可能与农民主要从事体力活动有关,亦可能与城乡饮食结构的差异有关。

问题2:

①体力活动从事体力活动少的职业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最高。轻度活动和不活动者比中等程度活动者糖尿病的患病率高。

②吸烟既往吸烟而现已戒烟者的糖尿病/ 糖耐量低减患病率最高,但吸烟者的糖耐量低减患病率反而低于不吸烟者。

③饮酒既酒者的糖尿病/ 糖耐量低减患病率最高, 饮酒者与不饮酒者差别不大。

五练习题

一单选题

1.C

2.B

3.E

4.E

5.C

6.E

7.D

8.E

二、多选题

1. ABCDE

2. ABDE

3. ABC

4. ABCDE

5. ABD

6. ABCDE

三简答题

1.现况研究的目的:(1)掌握目标群体中疾病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状态;(2)提供疾病的致病因素的线索;(3)确定高危人群;(4)对疾病监测、预防接种效果及其他资料质量的评价。

现况研究的特点:(1)开始时一般不设对照组;(2)研究某特定时点或时期内某一群体中暴露和疾病的联系;(3)现况研究揭示暴露与疾病之间的统计学联系,仅为建立因果关系提供线索,是分析性研究的基础,不能以此作因果推论;而对不会发生改变的暴露因素,可以作因果推论;(4)用现在的暴露来替代或估计过去情况的条件;(5)现况研究重复进行可以获得发病率资料。

2. 现况研究常用的抽样方法有:(1)单纯随机抽样;(2)系统抽样;(3)分层抽样;(4)整群抽样;(5)多级抽样。

3.决定现况研究的样本大小的因素来自多方面,但主要是:①预期的患病率,如现患率越靠近50%,样本含量就越小;反之,则要大些。

②对调查结果精确性的要求,即允许误差越大,则所需样本就越小。

四论述题

1.现况研究的常见偏倚有

(1)选择偏倚:①选择性偏倚;②无应答偏倚;③幸存者偏倚。

(2)信息偏倚:①调查对象引起的偏倚;②调查员偏倚;③测量偏倚。

防止产生偏倚的措施:

(1)正确的研究设计:随即化、标准化方法,研究变量的选择及测量

(2)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

(3)培训研究人员

(4)严格校正仪器

(5)严格实验条件及研究方法。

2. 普查的目的:(1)早期发现病人;(2)了解疾病分布;(3)了解人群健康水平;(4)建立某生理指标的正常值。

普查适用于那些有一定患病率,危害严重且有简便易行的诊断手段,而早期发现后能有满意治疗效果的疾病;建立某生理指标正常值需要用普查。

普查的优点:(1)确定调查对象上比较简单;(2)可查出某人群中患某病的所有病人,使其得到及时治疗;(3)开展干预如健康教育,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

普查的缺点:(1)普查对象多,调查期限短难免漏查;(2)调查质量不易控制;(3)患病率低、诊断技术复杂的疾病不易进行普查。

抽样调查的优点:省时间、省人力、省物力,调查结果准确。

抽样调查的缺点:设计、实施及资料分析比普查复杂;重复或遗漏不易被发现;对于变异过大的材料和需要普查普治的情况则不适合用抽样调查;患病率太低的疾病也不适合抽样调查。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传染病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对爆发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叫爆发流行病学调查。爆发是指一个局部地区,集体单位中,在短时间内突然有许多同类病人的事件。因为爆发的病例发生集中,一般有共同的传染源或共同的传播途径。对爆发调查重要的是有时间的概念,要抓住在同一潜伏期内同时出现大量基本相同症状、体征的病人这个重要特征。 一、意义和任务: 1、意义: 1)从方法学来讲爆发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流行过程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 (2)此法可迅速消灭爆发疫区(消灭疫源地) (3)爆发,单个疫源地调查,成为地区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为研究流行过程提供了基础资料。 2、任务: (1)接到报告后迅速起赴现场,对爆发的全面情况进行调查,指出初步假设,采取可行措施。 (2)据初步假设进一步调查,查明具体,因素条件,得出初步结论,检验初步假设是否正确。 (3)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观察爆发发展情况,进一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4)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二、步骤、内容、方法 到达现场后,要初步了解情况,然后马上进行调查。

(一)核实诊断:(临床、实验、流行病学)同一次爆发的病例,临床表现大同小异,所以可根据部分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迅速地做出正确综合诊断。 可用实验室的方法确诊一部分病人,其他人可用临床诊断的方法;特别要注意该病表现出来流行病学特点,要根据流行病学推断临床症状。 夏季某地发生一批有脑炎症状的病人;临床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集中在一个地区发生。但流行病学特点,乙脑曾高度散发;这一点不符和乙脑的流行病学特点,而类似于钩端螺旋体病。后经实验室证实为钩端螺旋体病。 (二)证实爆发: 一种病原体是否发生爆发,要根据爆发的定义来判断。 确定爆发存在:确认爆发是否存在,根据爆发定义来判断。 在普查中了解:1、姓名、性别、年龄、职业、 2、发病时期; 3、主要临床表现,与诊断有关的实验室结果,预防接种 4、居住、饮食、生活用水及其生活习惯、劳动力、社交活动; 5、暴露于可疑的传染源和传播因素的情况 、接触者。 6 (三)、发现全部病人: 在一个集体内,凡发生病人的地方都要普查;在农村根据了解病人的分布范围,进行普查;在城市根据病人分布的情况来确定普查的范围。 (四)、收集有关资料:() 1、现实情况: 爆发发生的日期: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表(20200628205210)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1、一般情况: 1.1姓名:____________ 年龄:________ 性别:_________ 职业:___________ 1.2 家庭住址及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住址及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就诊经过 2、临床症状 2.1神志清 楚: (1 ) 是(2 ) 否 2.2发热:(1)有(2 ) 无 2.3皮肤粘膜: (1 )出疹(2)黄染(3)结痂 (4)出血 (5 ) 完好 2.4淋巴结: 2.5呼吸系统症状: 2.5.1 咳嗽:(1)有______________ (2)无 2.5.2 咳痰:(1)有______________ (2)无 2.5.3咯血:(1)有(2)无 2.5.4 流涕:(1)有 _____________ (2)无 2.5.5呼吸困难:(1)不能平卧(2)需要呼吸机(3)正常2.6消化系统症状:2.6.1腹痛:(1)有(2)无 2.6.1.1腹痛部位:____________ 2.6.1.2排便能缓解:(1)是(2)否 2.6.2腹泻:(1)是(2)否 2.6.2.1 大便性状:1)稀水样便(2)脓血样便(3)粘液便(4)成形便 2.6.2.2 一天大便次数:___________ 2.6.3呕吐:(1)有(2)无

2.631 呕吐内容物:____________________ 2.632呕吐方式:(1)喷射状(2)其他 2.6.4腹痛、腹泻、呕吐三者先后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泌尿系统症状: 2.7.1肉眼血尿:(1)有(2)无 2.7.2少尿或无尿:(1)有(2)无 2.7.3肾区疼痛:(1)有(2)无 2.7.4全身浮肿:(1)有(2)无 2.8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8.1头痛:(1)有(2)无 2.8.2 体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临床医生诊断: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检测: 3.1血常规:红细胞_____ ,白细胞 _____ ,中性粒______ ,淋巴______ ; 血小板__________ 3.2尿常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血生化:肝功__________________ ;肾功___________________ 3.4 X线检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血清学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流行病学调查: 4.1发病前一周的外出史:(1)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4.2平时的作息安排(如上班一下班一回家一看电视一睡觉):________________ 4.2发病前一周参加过任何集体性活动(1)有_______________ (2)无 4.3饮用水水源:(1)自来水(2)井水(3)江、河水(4)山泉水(5)其它 4.3.1你认为最近水源的水质有没有发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近半个月来家中有否发生新事物?包括动物群间的异常? (1)有(2)无 4.5计划免疫史:(1)有(2)无 4.5.1今年接种过何种疫苗: __________________ 4.6近期家庭菜谱的改变情况(是否有购买时兴菜):(1)有___________ (2)无 5、小结: 5.1患者目前是否出于隔离状态:(1)是(2)否 5.2处于何种隔离:(1)居家隔离(2)住院隔离(3)强制隔离 5.3开始隔离的时间:

常见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常见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主要根据其流行病学,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进行传播且缺一不可。本表根据流行病学对疾病进行归纳,总结疾病特征,并提供实验室诊断方法,这样可以使医生在疾病多发季节根据疾病特征进行初步诊断,防止对疾病的漏诊。 一、梅毒 1.传染源:显性和隐性梅毒患者是传染源。 2.传播途径:成人95%通过性接触传播,未经治疗的患者在感染后1-2年内具有强传染性,随病期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胎儿以垂直传播为主。 3.易感人群:人普遍易感。 4.实验室诊断:病原学检测发现梅毒螺旋体可以诊断,梅毒血清学检查于一期梅毒后期及二、三期梅毒呈阳性,特别是二期梅毒呈强阳性。 二、淋病 1.传染源:患者是传染源。 2.传播途径:成人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少量可发生间接传播;胎儿以垂直传播为主。 3.易感人群:人普遍易感。 4.实验室诊断:分泌物图片检查发现中性粒细胞内有革兰氏阴性菌可作为筛查手段,分泌物淋球菌培养为诊断淋病的金标准。

三、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1.传染源:显性和隐性患者是传染源。 2.传播途径:成人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少量可发生间接传播;胎儿以垂直传播为主。 3.易感人群:人普遍易感。 4.实验室诊断:Giemsa染色行细胞学检查,沙眼衣原体培养为最敏感最特异的诊断方法,沙眼衣原体抗体检测为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还可以行血清抗体检测盒PCR核酸检测。 四、生殖器疱疹 1.传染源:患者、亚临床或无表现排毒者是传染源,有皮损表现者传染性强。 2.传播途径:成人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胎儿以垂直传播为主。 3.易感人群:人普遍易感。 4.实验室诊断:行细胞学检测、病毒抗原、病毒培养及核酸检测。 五、尖锐湿疣 1.传染源:显性和隐性患者是传染源。 2.传播途径:成人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少量可发生间接传播;胎儿以垂直传播为主。 3.易感人群:人普遍易感。 4.实验室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凹空细胞为特征性病变,醋白试验阳性,也可采用PCR和DNA探针杂交技术检测HPV。

流行病学基本概念及调查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蓓 第一部分流行病学基本概念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诠释 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群 研究内容:疾病、伤害、健康 研究任务及工作深度: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研究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二、流行病学研究的特征 1、群体特征; 2、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3、对比的特征; 4、概率统计的特征; 5、社会医学的特征; 6、预防为主的特征 三、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1、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2、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 3、疾病负担指标:患病率、感染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 四、疾病流行强度术语 1、散发; 2、爆发; 3、流行与大流行 五、流行病学中联系强度的概念及意义 1、相对危险度(RR值); 2、归因危险度(AR); 3、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4、比值比(OR值); 5、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6、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7、标准化死亡比(SMR) 第二部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就是一种独特的宏观方法,就是揉与了社会学与统计学的一种医学调查分析方法。它以医学知识为依据,利用观察与询问等手段来调查人群的疾病与健康状况,做出频率及分布的归纳、综合与分析,对结果给以恰当的解释,最后得出结论。就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表现为:(1)从人群的各种分布现象入手,将分布作为研究一切健康问题的起点;(2)具有相当的社会学调查与分析的成分;(3)贯穿着卫生统计学的思路、观点与手段(包括大数量的观点、概率的观点、对比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判断);(4)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医学生物学上的合理性与统计学上的可能解释性对流行病学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类型见表1与表2。表1中就是按设计类型划分的、常用的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它们就是流行病学方法的主要部分与核心。表2就是按实际工作性质与任务划分流行病学方法的类别,并非方法学的分类,只就是表明在实际工作中的几种调研任务,这样划分便于了解与认识流行病学方法的全貌。这两方面的调研方法之间有密切联系与相互交织之处。例如,一次质量好的爆发调查中除横断面研究外,往往还可包含小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等。 表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分类) (4)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 (5)验证性病例对照研究 分析性研究(6)同时性队列研究 历史性队列研究 实验性研究(8)干预实验 理论性研究(9)流行病学模型研究表2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工作性质分类) 病例(病家)调查 传染病 爆发调查 非传染病 现况调查 专题流行病学调查 动态观察 三、常用传统研究方法的特征与应用 (一)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就是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态或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真实地定量地展现出来。 描述性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描述性研究收集的往往就是比较原始的或比较初级的资料,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只能提供病因线索与可贵的研究方向;(2)描述性研究往往不需要设立对照组,仅对人群疾病或健康状态进行客观的反映,一般不涉及暴露

辽阳市弓长岭区2011~2013年法定报告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分析

辽阳市弓长岭区2011~2013年法定报告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分析 发表时间:2014-07-03T14:13:33.0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4期供稿作者:高丹 [导读] 性传播疾病(以下简称性病)是指通过性接触而引起传播的一组传染病。 高丹(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疾病预防控制站 111008) 【摘要】目的了解辽阳市弓长岭区法定报告性传播疾病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3年弓长岭区梅毒、淋病和艾滋病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3年累计发病3种229例,发病率为239.22/10万。结论弓长岭区法定报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尤以梅毒为主,应加强其监测和防治工作力度。 【关键词】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R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4-0292-02 性传播疾病(以下简称性病)是指通过性接触而引起传播的一组传染病。许多致病因子都可以通过性传播,目前己确定的我区常见的性传播疾病有梅毒、淋病、艾滋病等,其中以梅毒最为常见与突出。梅毒不仅可以危害患者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危及下一代的健康,如胎传梅毒等。研究表明,性病可以促进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2 发病趋势 2.1 2011年辽阳市弓长岭区共报告法定性传播疾病 2种61例,报告发病率为:6 3.72/10万。其中梅毒报告59例,发病率为61.63/10万;淋病2例,发病率为2.09/10万。2012年辽阳市弓长岭区共报告法定性传播疾病3种71例,报告发病率为:7 4.17/10万。其中梅毒66例,报告发病率为68.95/10万,艾滋病4例,报告发病率为4.18/10万,淋病1例,报告发病率为1.04/10万。2013年辽阳市弓长岭区共报告法定性传播疾病3种97例,报告发病率为:101.33/10万。其中梅毒92例,报告发病率为96.11/10万,艾滋病2例,报告发病率为2.09/10万,淋病3例,报告发病率为3.13/10万。 2.2 地区分布弓长岭区2011-2013年法定报告性病平均发病率为 79.74/10万,其中安平街道法定报告性病平均发病率20.54/10万,团山街道法定报告性病平均发病率为16.71/10万,不详乡镇法定报告性病平均发病率1 3.23/10万,苏家街道法定报告性病平均发病率为10.45/10万,安平乡法定报告性病平均发病率10.09/10万,汤河镇法定报告性病平均发病率8.71/10万。 2.3 人群分布 2.3.1 年龄 2011-2013年性病发病中,梅毒发病年龄组最高的是40-49岁(51例),占23.50%,依次为50-59(48例),占22.12%,30-39岁(39例),占17.970%, 20-29岁(28例),占12.90%,60-69(27例),占12.44%,70-79岁(9例),占4.150%,10-19岁(8例),占3.69%,80-89(6例),占2.76%,0-9岁(1例),占0.46%。艾滋病发病年龄组最高的是60-69(5例),占83.33%,30-39岁(1例),占16.67%。淋病发病年龄组最高的是40-49岁(2例),占33.33%,50-59岁(2例),占33.33%,20-49岁(2例),占16.67%,30-39岁(2例),占16.67%。 2.3.2 性别 2011-2013年性病发病性别比为男:女=1.16:1。其中梅毒发病性别比为男:女=1.17:1,艾滋病发病性别比男:女=2:1,淋病发病性别比男:女=0.5:1。 2.3.3 职业分布 2011-2013年性病发病中,职业不详的为70例,占发病构成的30.57%,工人37例,占发病构成的16.16%,离退人员37例,占发病构成的16.16%,家务及待业的为32例,占发病构成的13.97%,农民30例,占发病构成的13.10%,其它19例,占发病构成的8.30%,民工4例,占发病构成的1.75%。 2.4 时间分布法定报告性传播疾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3 结论 通过传染病监测系统监测性病分析,法定报告性病主要是梅毒、艾滋病和淋病3种。各期梅毒中,尤以隐性梅毒上升更为明显,虽然造成梅毒上升的原因有多种,除了疫情的真实上升,还与临床诊断、疫情报告管理水平、患者重复就医等因素有关。针对以上法定报告性病发生原因分析,进一步做好性病控制工作,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性病的监控力度。预防性病首先要做到“洁身自爱”,正确使用安全套。其次要严格控制经血传播,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是传播艾滋病、梅毒的重要途径。生活中也要注意细节,确保自己的生活用品自己使用,如牙刷、剃须刀、刮脸刀和浴巾等,必须自己使用,防止混用。另外,妇女在怀孕期间避免感染性病,防止母婴传播。 参考文献 [1] 秦倩倩, 龚向东, 吕繁.2002 年全国STD 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性病艾滋病,2003,9(4):217-220.

流行病学思考题

一、绪论 1.目前我国的流行病学定义是什么?该定义包含哪些特征? 2.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3.试述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 4.简述流行病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5.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以及与临床医学的区别 二、疾病的分布 1.发病率与患病率有何联系和区别?使用发病率时应注意什么 2.若疾病分布出现性别和民族差异,其原因有哪些? 3.某地人口及其年龄、性别构成稳定,经三年观察,某病发病率逐年下降而患病率略有升高,可能是什么原因? 4.若某病分布呈现出家族聚集性,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三、描述性研究 1.简述现况研究的特点 2.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有哪些? 3.生态学研究的局限性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4.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5.现况调查研究的实施主要有哪些步骤? 四、队列研究 1.什么是队列研究?其基本原理是什么? 2.简述队列研究优缺点 3.试述队列研究的便倚及其防止 4.在一项关于吸烟与肺癌的队列研究中,获得如下资料:吸烟组肺癌的发病率为51.0/10万人年,非吸烟组的肺癌发病率为 5.0/10万人年,而一般人群(全人群)的肺癌发病率为21.0/10万人年。请据此计算吸烟暴露对肺癌发病的各项效应指标,并对其结果作出解释与评价。 五、病例对照研究 1.试述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何谓病例对照研究的四大要素?其含义是什么? 3.什么叫配比?什么叫匹配过度?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如何正确进行配比? 4.如何正确理解、分析和解释OR值? 六、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1.实验流行病学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是什么? 2.什么是真实验和类实验?真实验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3.现场试验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步骤是什么? 4.什么叫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5.影响实验流行病学样本估计的因素有哪几点? 七、理论流行病学 1.什么叫理论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数学模型有什么用途? 2.流行病学数学模型抽象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3.建立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4.试述理论流行病学在控制传染病中的重要意义。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 / 5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现场工作准备 (1)人员准备:中心根据事件性质,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组,确定工作组负责人,明确成员职责和分工。(2)技术准备:现场工作组根据已经掌握的线索,开展文献检索或处置技术复习,咨询有关专家意见,以及与相关实验室联系现场采样和检测准备事宜。 (3)物资准备:现场工作组领取应急箱、消杀药品和器械,现场警示标识等,清理准备个人防护用品、样本和标本采集、运输设备和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预防药物或疫苗、消杀器械、痕迹记录器材(照相机、录音笔、摄像机)、调查表、参考资料(专业、法律)、宣传资料、通信设备、电脑、现场联系资料(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 (4)后勤保障:安排车辆、交通、食宿等。 (5)其他事项:现场工作组与事件发生地取得联系,预约预备会,交流情况、共商现场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 (6)响应时限:派出现场工作组的指令下达后,工作组应在1小时内准备完毕,从中心出发赶赴事件发生所在地。 2、现场工作实施 (1)核实疫情或事件:现场工作组一旦到达现场,应立即与当地有关部门一起核实疫情或事件,召开有关会议,了解情况,交

流意见,安排布置有关工作。 主要内容:①听取汇报:了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最新情况;了解当地过去有无类似事件发生;发病地区人群近期与事件相关的生产、生活、娱乐等相关活动情况;共同暴露或接触人群;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周边地区或单位有无类似病例发生。②核实疫情或事件:与参与诊诒的临床医生进行访谈,查阅病历记录,核实化验结果,收集临床相关资料;访视部分病例,必要 2 / 5 时亲自对现症病例进行体格检查和采样检测。根据病例的临床 表现和体征、实验室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或事件性质做出初步判断。 (2)确定现场工作计划:商讨现场工作思路,商议初步的预防 控制措施实施计划,根据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已采取的措施效果,形成初步的预防控制方案,列出现场必须完成的工作项目,确定联络人和现场工作例会制度,商议落实实施计划。 (3)设计调查表:根据事件性质,采用现有调查表,并根据现 场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或重新拟订。在病原或流行因素还未明确的情况下,调查表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和详尽。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内容: ①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15岁以下要填家长姓名)、职业、住址、工作单位(学生填学校名称和班级)、联系方式等; ②临床相关信息: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临床症状、体征、就诊

我国性传播疾病的现状及预防

我国性传播疾病的现状及预防 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是指通过性接触可以传染的一组传染病,在我国,人们简称为性病。其概念不同于经典性病,包容的病种20余种。所谓通过“性传播”,不一定就指生殖器性交而言。性传播是一种传播方式,可以有直接传染方式,也可以是间接传染方式,还存在着由父母亲传给胎儿或新生儿的方式。 据《性病防治管理办法》规定,我国目前重点防治的STD共8种。即梅毒、淋病、艾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其中前3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其它5 种为卫生部规定需作监测和疫情报告的病种。性传播疾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性途径传播、非性接触传播、血源传播、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人工授精、器官移植及性暴力。其中,性途径传播:包括接吻、触摸在内的性行为均可传播STD,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病既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病最广泛的传染病。性病在全世界很多国家中已构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艾滋病的出现,给许多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甚或已危及到整个民族的生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新发可治愈的性病 3.33亿,也就是说每天约有1百万人受到感染。目前,占居前4位的STD分别为梅毒、淋病、衣原体和毛滴虫病,WHO 估计每年新发病例数分别为1200万、6200万、8900万和1亿7千万。性病在我国正在迅速蔓延,目前已跃居为第二大常见传染病。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十分重视性病的防治工作,性病曾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迅速减少和消失。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性病在我国重新出现,并迅速蔓延。如1980年全国仅报告48例性病,2000年全国报告性病859040例。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大量的性病漏诊和漏报,所以实际上性病患者要比报告的数多得多,据估计实际病例数高达数百万之多。流行波及沿海、城市,内地、农村。患者多为青壮年,病种以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梅毒为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人数在不断增加。我国专家估计,实际性病数是报告数的5~10倍或以上。性病流行已对人们健康和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基于性传播疾病的威胁,做好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刻不容反。性病的防治,主要以防为主,避免不洁性接触是最关键的一环。而主要措施则根据其途径入手: 检点和约束自己的性行为,是防治性传播疾病的最重要措施。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做到自尊、自爱和自重,正确处理恋爱、婚姻及家庭问题,不嫖娼,不卖淫,自觉抵制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和其它不正当性行为。保证性伴侣没有性病对你的性伴侣要有绝对的了解。不要与不了解的人发生性关系。在开始性生活之前,检查一下你的性伙伴是否患有或曾经患有性传染病,是哪一种。只有保证你的性伴侣没有性病,这才是最有效的避免性病的方法。 了解性病的知识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应通过相关的科普宣传,了解性病发生的原因、传染源、传播途径、病态表现、危害性、治疗及预防措施等,从而预防性病发生。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答案(疾病分布与现况调查)

实习一疾病频率测量的常用指标 五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答案见课本P16-22 (二)单选题 1 B 2 B 3 E 4 C 5 B (三)论述题:答案见课本P17-18 实习二疾病分布 五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答案见课本P16-22 (二)单选题 1 B 2 C (三)多选题 1 ABD 2 ABD 3 ABDE 4 ABCD 5 BCDE (四)论述题: 1. 答案见课本P26 2. 答案见课本P33-34 3. 答案见课本P35-36 4. 答案见课本P28 实习三现况研究 课题一 问题:现况研究是描述性研究中的一种,此研究属于现况研究中的抽样调查,常用的抽样方法主要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分级抽样。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该城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情况。

课题二 问题1:本次调查属于现况研究中的普查,是一种描述性研究。 问题2: 普查的优点普查能掌握疾病的分布情况,明确流行特征和相关的流行因素,提供病因线索。可普及医学科学知识教育,可发现人群中的全部病例,有利管理和治疗。 普查的缺点由于工作量大,常出现漏查调查对象,工作不易深入细致,不适合患病率很低的疾病,成本高,只能获得患病率的资料。 主要用途①早期发现病人;②了解疾病分布;③了解人群健康水平;④建立某生理指标的正常值。 课题三 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区别:①发病率分子为新发病例;患病率分子为调查时所有新旧病例;②应用范围:发病率应用广,既适用于病程短的疾病,也适用于病程长的慢性病。 现况研究调查的是某一时点的是否患病的情况,不能得到发病率资料,不能计算发病率。本研究中该城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课题四 问题1: 性别年龄别分布特点:糖尿病的年龄别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30 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增高。在45 岁以前,男性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而45 岁以上女性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较快,60~65 岁期间达到高峰。 地区分布特点:农村的患病率均明显低于城市,这可能与农民主要从事体力活动有关,亦可能与城乡饮食结构的差异有关。 问题2: ①体力活动从事体力活动少的职业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最高。轻度活动和不活动者比中等程度活动者糖尿病的患病率高。 ②吸烟既往吸烟而现已戒烟者的糖尿病/ 糖耐量低减患病率最高,但吸烟者的糖耐量低减患病率反而低于不吸烟者。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现场工作准备 (1)人员准备:中心根据事件性质,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组,确定工作组负责人,明确成员职责和分工。 (2)技术准备:现场工作组根据已经掌握的线索,开展文献检索或处置技术复习,咨询有关专家意见,以及与相关实验室联系现场采样和检测准备事宜。 (3)物资准备:现场工作组领取应急箱、消杀药品和器械,现场警示标识等,清理准备个人防护用品、样本和标本采集、运输设备和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预防药物或疫苗、消杀器械、痕迹记录器材(照相机、录音笔、摄像机)、调查表、参考资料(专业、法律)、宣传资料、通信设备、电脑、现场联系资料(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 (4)后勤保障:安排车辆、交通、食宿等。 (5)其他事项:现场工作组与事件发生地取得联系,预约预备会,交流情况、共商现场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 (6)响应时限:派出现场工作组的指令下达后,工作组应在1小时内准备完毕,从中心出发赶赴事件发生所在地。 2、现场工作实施 (1)核实疫情或事件:现场工作组一旦到达现场,应立即与当地有关部门一起核实疫情或事件,召开有关会议,了解情况,交流意见,安排布置有关工作。 主要内容:①听取汇报:了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最新情况;了解当地过去有无类似事件发生;发病地区人群近期与事件相关的生产、生活、娱乐等相关活动情况;共同暴露或接触人群;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周边地区或单位有无类似病例发生。②核实疫情或事件:与参与诊诒的临床医生进行访谈,查阅病历记录,核实化验结果,收集临床相关资料;访视部分病例,必要时亲自对现症病例进行体格检查和采样检测。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实验室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或事件性质做出初步判断。 (2)确定现场工作计划:商讨现场工作思路,商议初步的预防控制措施实施计划,根据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已采取的措施效果,形成初步的预防控制方案,列出现场必须完成的工作项目,确定联络人和现场工作例会制度,商议落实实施计划。 (3)设计调查表:根据事件性质,采用现有调查表,并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或重新拟订。在病原或流行因素还未明确的情况下,调查表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和详尽。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内容: ①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15岁以下要填家长姓名)、职业、住址、工作单位(学生填学校名称和班级)、联系方式等; ②临床相关信息: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临床症状、体征、就诊和治疗经过、临床检查和化验结果等,以及病情的进展或转归; ③流行病学信息:患者感染、暴露来源及途径等; ④实验室资料:采样、检测情况及结果。 (4)确定病例定义,搜索病例: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病例定义,定义应包括时间、地点、人群范围界限,以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基本内容。病例定义分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在现场调查早期或搜索病例阶段,使用敏感性高的病例定义(也就是“较为宽松”病例定义),以便发现更多可能的病例及线索;如进行病因研究则使用特异性高的病例定义。按照确定的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列出病例信息清单(或一览表),并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除在事件发生地通过医院、社区调查、接触者追踪进行病例搜索处,还需了解周边地区或单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关于××学校聚集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发病情况的初步调查报告 2004年2月25日上午10时30分,我区疾控中心接到××儿童医院医务科电话报告:“该院发热门诊接诊一名××学校的学生,临床诊断为肺炎。据该学生反映,近期其所在学校有数十名学生有发热。”接到报告后,我区疾控中心立即和该学校取得联系,核实相关情况,并及时将初步核实情况电话报告市疾控中心。为进一步了解发病情况,控制疫情发展,我区疾控中心于10时45分派员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概况:××学校,位于××区××路××号。该校为寄宿制学校,有48个班级,在校学生1380名,教职员工165名。 (二)发病情况:自2004年2月17日起,该校学生中陆续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例,截止2月25日下午3时,累计发生91例,分布在22个班级。经调查,首发病例周××,女,10岁,四(6)班学生,住×××宿舍。该患者于2月17日出现发热(40℃),伴有咳嗽、头痛、流涕等症状,当天前往我区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上感”,给予抗炎、对症治疗后,目前已恢复正常返校上课。 患病学生发病时间分布情况见表2—4。 患病学生班级分布情况为:四(6)班12人、四(2)班6人、五(3)班5人,其余班级均有1~2人。 91名发热学生中,目前体温恢复正常并返校上课的有50人,其余41名学生均离校回家正在治疗或恢复中。 对2月25日发病的8名学生调查表明,8名学生均有发热(38~39.5℃)伴咳嗽、头痛、畏寒等临床表现。其中有2名学生已就诊,1人诊断为肺炎,1人诊断为病毒性感冒,其余6人已前往医院就诊,目前诊断结果不详。 (三)流行病学调查:发病学生中仅有1名有流感疫苗接种史。所有发病学生均否认发病前1周内有外出、外来史。教室和寝室均有空调,但本学期开学后一直未使用。每间宿舍有6~7名学生住宿,学生来源于全市各区、县。 (四)病原学检测:对2月25日8名新发病例中2名具有典型症状的学生采样后,立即使用快速诊断试剂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2例标本均为甲型流感阳性。 (五)初步调查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病原学快速检测结果,认为此次发病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高热聚集性发病。 (六)采取措施:我区疾控中心已将现场调查处理情况及时向市疾控中心报告,并要求××学校落实以下工作。 1.加强学校晨检。各班每天由班主任负责统计学生中具有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数,并填写“学生发热情况统计表”。每日上午8;00时和下午l4:00时前将统计数据告知学校卫生老师,整理汇总后传真至我区疾控中心;遇有特殊情况,及时与我区疾控中心联系。 2.对出现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学生劝告其暂停上课,建议在家休息,待体温正常1周后再返校上课。 3.加强教室、寝室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指定专人负责每日对教室、寝室进行空气消毒(可采取食醋熏蒸消毒和无人时紫外线照射消毒方法),对所有空调进行一次统一的消毒。 4.利用广播、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呼吸道疾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体育运动前后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防止着凉。 5.建议有发热学生的班级和同寝室学生服用板蓝根等中成药预防病毒感染。 6.近期学校停止举行集体性活动和使用公共教室。 我中心将每天及时报告该校学生发病的最新进展。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4年2月25日 南昌市甲型H1N1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和疫情处置现

流行病学习题(7)教学提纲

南方医科大学 2001年级临床医学本科流行病学考试试卷(A卷) 考试日期:20060526,试卷应答时间:120分钟,阅卷老师:姓名:学号:成绩: 试题类型应得分实得分 名词解释20分 选择题40分 填空题15分 简答题25分 合计100分

答题注意事项: 1.请首先在试卷首页准确填写答题者姓名和学号(切记)2.仔细阅读试题,理解题意后再回答问题 3.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容易辨认 二00六年五月二十四日印制 一、名词解释(请回答下列10个名词,每个二分,共20分)1.流行病学: 2.病死率: 3.传播媒介: 4.个案调查:

5.双盲试验6.RR:7.留验:8.流行 9.疾病监测:10.生物战剂

二、单选题(每道题下面均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题时从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以示你的选择。每题一分,共40题40分): 1.关于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3大类 B.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4大类 C.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5大类 D.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6大类 E.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8大类 2、下列哪一项可作为感染性疾病的传染源 A.牛奶 B.污染的食物 C.宠物 D.节肢动物 E.病毒 3.关于传播途径的下列说法中哪项是正确的 A.经饮水传播引起的疾病流行形式以散发为主 B.间接接触传播引起的疾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C.经食物可传播呼吸道传染病 D.飞沫核在空气中漂不远就会沉降到地面 E.经节肢动物传播也称生物性传播

4.病原体更换宿主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过程称为A.传播过程 B.传播途径 C.传播媒介 D.传播机制 E.传播链 5.下列哪一组合是描述疾病分布最常用的三个指标A.发病率,病死率,患病率 B.病死率,感染率,续发率 C.感染率,续发率,死亡率 D.续发率,死亡率,罹患率 E.上述组合都不对 6.关于个案调查下列说法中哪项是正确的 A.个案调查是一种病例对比调查方法 B.个案调查是其他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基础C.个案调查的主要方法是进行现场观察 D.个案调查不用对疫源地卫生状况进行调查E.个案调查先从追查传染源开始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1、一般情况: 1、1姓名: 年龄: 性别: 职业: 1、2家庭住址及电话: 单位住址及电话: 2、临床症状 2、1神志清楚:(1)就是(2)否 2、2发热: (1)有(2)无 2、3皮肤粘膜:(1)出疹(2)黄染(3)结痂 (4)出血(5)完好 2、4淋巴结: 2、5呼吸系统症状: 2、5、1咳嗽:(1)有(2)无 2、5、2咳痰:(1)有(2)无 2、5、3咯血:(1)有(2)无 2、5、4流涕:(1)有(2)无 2、5、5呼吸困难:(1)不能平卧(2)需要呼吸机(3)正常 2、6消化系统症状: 2、6、1腹痛:(1)有(2)无 2、6、1、1腹痛部位: 2、6、1、2排便能缓解:(1)就是(2)否 2、6、2腹泻:(1)就是(2)否 2、6、2、1大便性状:1)稀水样便(2)脓血样便(3)粘液便(4)成形便2、6、2、2一天大便次数: 2、6、3呕吐:(1)有(2)无

2、6、 3、1呕吐内容物: 2、6、 3、2呕吐方式:(1)喷射状(2)其她 2、6、4腹痛、腹泻、呕吐三者先后联系: 2、7泌尿系统症状: 2、7、1肉眼血尿:(1)有(2)无 2、7、2少尿或无尿:(1)有(2)无 2、7、3肾区疼痛:(1)有(2)无 2、7、4全身浮肿:(1)有(2)无 2、8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 2、8、1头痛:(1)有(2)无 2、8、2体征: 2、9临床医生诊断: 3、实验室检测: 3、1血常规: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淋巴; 血小板 3、2尿常规: 3、3血生化:肝功;肾功 3、4 X线检查: 3、5血清学检测: 4、流行病学调查: 4、1发病前一周的外出史:(1)有(2)无4、2平时的作息安排(如上班→下班→回家→瞧电视→睡觉): 4、2发病前一周参加过任何集体性活动(1)有(2)无4、3饮用水水源:(1)自来水(2)井水(3)江、河水(4)山泉水(5)其它 4、3、1您认为最近水源的水质有没有发生变化: 4、4近半个月来家中有否发生新事物?包括动物群间的异常? (1)有(2)无 4、5计划免疫史:(1)有(2)无 4、5、1今年接种过何种疫苗: 4、6近期家庭菜谱的改变情况(就是否有购买时兴菜):(1)有(2)无 5、小结: 5、1患者目前就是否出于隔离状态:(1)就是(2)否 5、2处于何种隔离:(1)居家隔离(2)住院隔离(3)强制隔离 5、3开始隔离的时间: 调查单位调查者调查日期

流行病学疾病的分布

流行病学疾病的分布 第三章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 :疾病的人群表现、人群现象,也即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和不同时间中发生的分布现象。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和目的就是描述这种分布,分析这种分布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控制这种分布。 第一节疾病频率的测量指标 (重点) 一、比,构成比和率 ★ Ratio-两者的相对水平 分子不必包含在分母里 可以比较不同属性的事件或状态 ★ Proportion-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 分子必须包含在分母里 比较的必须是同一属性的事件或状态 波动范围只能是0~1 百分比=构成比×% ★ Rate-描述特定时间里某事件发生的速度 分子- 特定时间里观察的新发事件数 分母- 事件发生的人群基数(危险人口,population at risk) 二、发病频率测量指标 1、发病率( incidence rate) 定义: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一年)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公式: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同期内暴露人口数×k ,k=100% , 1000‰, 10000/万或105/10万 意义:是衡量某时期某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危险性大小,对疾病发生过程进行描述的一种指标。 理解: (1)发病时间:以新发病例来计算,必须了解发病时间。

急性发病的疾病:如流感、胃肠炎、心肌梗塞等容易确定。 慢性发病的疾病:如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等很难确定。 (2)观察时间:发病率计算必须以特定观察时间为准。一般以“年”为单位。也可以很短,→如罹患率。 (3)分子、分母的界定: 分子:新发病例。注意发病的诊断。分母:同期暴露人口,也称危险人口,必须符合 ①必须是观察时间内观察地区的人群。 ②必须有可能患所要观察的疾病。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以年平均人口计算。 应用:一些急性疾病,死亡率较低的疾病分布的描述。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疫措施效果。发病率的准确性受疾病报告、登记制度以及诊断的正确性影响。 2、罹患率(attack rate) 性质与发病率相同,但主要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新发病例的频率。其优点是可以根据暴露程度精确的测量发病率,在一些食物中毒及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中经常使用。 3、患病率( prevalence rate),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 定义:某特定时间内某病的现患(新、旧)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公式:患病率=特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 , k=100%、1000‰、或10000/万 意义:是人群中某疾病的静态指标,而不是发生过程的描述。 理解: (1)观察时间:时点(time point)患病率 期间(period)患病率 (2)分子、分母的界定: 分子:为新、旧病例,即现患病例 分母:同期平均人口数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200424204027)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 前言:了解此次食物中毒的原因,爆发范围及途径等相 关方面,为合理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材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953年6月27号下午2时后,上海某中学内每小时有数名腹泻、呕吐患者到保健科就诊,当晚十点后 至28日黎明患者人数剧增,29日起病例逐渐减少,7月3号大体平息。 调查方法:对于该学校全部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以调查 表的形式,采用叉生分析法。大致如下: 总罹患率:罹患率=1425/2418×100%=% 三间分布: 1、时间分布:首发病例发生于27日下午2时左右,末例病例发生于29日早晨时左右。根据患者食谱的调查,怀 疑可疑餐次为6月27日的午餐,据此判断,该事件的潜伏 期为2-36小时,高峰期是进餐后约10-16小时。 2、地点分布:患者来自上海某中学,均在学校食堂用 餐。人群分布:患者性别男女均有,发病年龄不等 症状和体征: 病人诊断标准:(1)、学校食堂就餐史; (2)、症状与体症(有发热、腹泻、腹痛、头痛、呕吐等症状);(3)、实

验室检验食谱调查 接受调查患者当日均有在食堂吃饭,早餐为油条,豆腐干,稀饭;中餐有茄子,小白菜,凉拌菜,榨菜汤,米饭; 晚餐有茭白烧肉,咖喱洋芋,米饭,汤。 结果 1. 用餐地点与罹患率 2. 用餐情况与罹患率 3. 午餐种类与罹患率 还应进行早晚餐的食品与罹患率的调查,患者相关的实 验室检查等讨论 1、事件定义:本次事件中,发病症状主要为腹泻,腹 痛,呕吐等肠道症状,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进展快。所 有的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本次事件所发生的病例有 明显聚集性。初步怀疑为细菌感染食物后引起的食物中毒。 2、可疑餐次与可疑食品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共同进餐史分析,结合首发病例发病时间, 可以初步排除27日的早餐为可疑餐次,因此引起食物中毒 可疑餐次为27日的午餐。根据食谱调查,在27日午餐食用凉拌菜的患者多数发病,不食者不发病,因此,本事件的 可疑餐次为27日午餐,可疑危险因素为凉拌菜。 3、传播途径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