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____两汉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____两汉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____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

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堂导入:

1、引导学生复习前课内容导入,如提问: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出现

了什么局面?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农业的成就:

1、水利:西汉__________、东汉__________治理黄河

2、农具: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手工业的成就

1、丝织业:①______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___

2、冶铁业:①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

③_________我国最早发明炒钢技术

三、商业繁荣:

1、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

2、东西二京:长安、洛阳

①规模宏大:人口_________、________。

②布局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商业区___________市

合作探究: 1.讨论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 2.P

72

页动脑筋

精讲点拨:1. 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两个方面讲解:一是农具的改进,包括犁壁和耧车的发明;二是牛耕技术的改进,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法。

2.两汉农业的进步表现在兴修水利、农具的改进和农作物的种植三个方面。

3.提花机是一种提花设备,能在织物上织出花纹。

4、解释五铢钱。并同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比较。

5.强调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盛。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是有其

内在联系的。

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于黄河的治理,汉朝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景帝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武帝光武帝

2.东汉时期,主持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是()

A、杜诗 B.张衡 C.王景 D.郦道元

3.水排是一种()

A.纺织工具 B.冶铁工具 C.灌溉工具 D.耕种工具

4.我国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是在()

A.西周 B、春秋 C.秦朝 D.汉朝

5.汉武帝在经济上实现大一统的措施有①收回地方铸币权②盐铁官营③统一铸五铢钱④奖励工商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发明水排的是()

A.杜诗 B.张衡 C.王景 D.郦道元

7.小红家中收藏一枚五铢钱,请你判断一下这枚钱最早铸于()

A.战国时期 B.秦始皇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春秋时期

8.东汉时,著名科学家张衡著有《两京赋》,其中的“两京”指的是() A.咸阳和洛阳 B.长安和洛阳

C.长安和镐京 D.咸阳和长安

9.西汉的都城和东汉的都城非常繁华,其根本原因是()

A.两汉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B.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商品繁多

C.城市人口多

D.街道宽阔笔直,长安城内有比较完备的排水沟和下水道

10.长安城里的“市”是指()

A.商业区 B.居住区 C.作坊区 D.宫廷区

知识梳理: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对于黄河的治理,西汉、东汉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 A汉高祖、光武帝B汉文帝、汉质帝 C汉武帝、光武帝D汉武帝、汉明帝 2、东汉时期,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为此,一位水利专家主持进行治理,此后黄河八百年没有改道。这位 水利专家是() A张衡B王景C杜诗D郦道元 3、早在哪一个时期,我国就已经使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花纹() A商朝B西周C秦朝D汉代 4、发明水排的是() A西汉的王景B东汉的杜诗 C东汉的王景D西汉的杜诗 5、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器是在() A商朝B西周C秦朝D汉代 6、见右图,此发明的用途是() A冶铁B灌溉C播种D犁地 7、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大规模治理黄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D颁布“推恩令” 二、填空题 1.自古以来,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哺育中华儿女的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为此,西汉和东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的皇帝分别是、。另外,还有东汉著名的水利专家。同时,两汉时期的农业也有很大发展,具体表现有:的进步;的出现;和桑麻的普遍种植。 2.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而且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色彩。

3.汉代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东汉,发明了,比欧洲早年。汉代的铁器数量大为增加,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汉代还发明了制作方法。 4.汉武帝时将地方的和收归中央,统一铸造,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称东西二京。长安城有专门的商业区——“市”。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汉武帝和汉明帝的相同历史功绩是() A.反击匈奴B.治理黄河C.提倡节俭D.弘扬佛法 2.下面几项重大发明,属于东汉时的是() A.温室栽培蔬菜B.发明耧车 C.发明水排D.在耕犁上安装犁壁 3.(2007年,湖南模拟)西汉发明的新型播种工具是() A.简车B.翻车C.耧车D.水排 4.新型生产工具的发明,促进了两汉经济的发展。水排的发明主要用于() A.农业B.冶铁业C.冶钢业D.丝织业 5.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钢材的国家,其时间大概是() A.春秋战国B.秦朝C.汉朝D.三国时期 6.汉武帝时期,人们使用得最多的钱币是() A.圆形方孔钱B.刀形币C.五诛钱D.银元 7.下列促进大一统局面的措施属于经济方面的是() A.统一铸币,盐铁官营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兴办太学D.颁布“推恩令”,重视人才 8.在西汉的都城长安城内,有被叫做“市”的地方,这是专门的() A.文化区B.生活区C.商业区D.行政区 9.汉朝时,被人们称作东西二京的是() A.咸阳、临淄B.临淄、洛阳 C.洛阳、长安D.咸阳、长安 二、材料解析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七年级上册03-13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导学案 编写人:王珍荣审核人:彭真课型:时间: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重点难点】 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法指导】 收集材料,合作探究,列表法。 【知识链接】 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炒钢吗?炒钢是西汉中期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农业的成就: 1、水利:西汉__________、东汉__________治理黄河 2、农具: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手工业的成就 1、丝织业:①______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___ 2、冶铁业:①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 ③_________我国最早发明炒钢技术 三、商业繁荣: 1、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 2、东西二京:长安、洛阳 ①规模宏大:人口_________、________。 ②布局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商业区___________市 二、探究题1 材料一: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 — 《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备课人:王建辉 知识回顾: 1.公元前202年, 建立汉朝,定都 。 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3.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实行“ 、 ”,就是把 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 举办全国最高学府 。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课重点与难点知识: 重点知识: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3.东西二京 难点知识: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 一.治理黄河与农业的进步 (请同学仔细阅读教材P72——P73页前三段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西汉时期,哪位皇帝曾经下令治理黄河? 2.东汉时期,哪位皇帝曾经下令治理黄河?主持修河的水利专家是谁? 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1.汉代,已经使用什么机器生产丝织品? 2.根据《东汉冶铁水排模型》,回答框中的问题: 探究与交流一(动脑筋): 阅读左边这段文字,说一说,田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 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的田地免除水患。武帝有迷信思想,所以才会听田蚡的话。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页最后三段文字,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1.汉武帝中央集权的经济是什么?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这项措施在当时具有什么重要作用? 东汉冶铁水排模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什么是“光武中兴”;知道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掌握黄巾起义的 2. 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的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通过让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的口号,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是一 3. “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生对西汉的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学习,这是学习东汉的历史基础。我们可以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和设计。对于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于比较抽象的“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新授课。 1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刘邦建立西汉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但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西汉政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药可救,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发展经济?东汉后期又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提问1 学生回答:25 教师点拨: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史书上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提问2 学生回答: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光武中兴”。(关于“中兴”一词可稍作解释: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 互动探究: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学习小组结合教材共同讨论完成上述问题,如有差别,可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达成共识,也可求同存异。 提示: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政策行之有效,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 学生回答: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根据《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意图》,请同学们说一说该示意图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它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我们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我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课文紧扣此题从三个方面展开叙述。首先,农业的进步,包括黄河的治理,耕犁的进步,耧车的出现,小麦、水稻和桑麻的普遍种植。第二,手工业的新成就,包括丝织业的发展和冶铁技术的提高。第三,商业的繁荣,包括交通的发达,钱币的铸造以及长安、洛阳的繁荣。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是本课的重点子目。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两汉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修水利、改进农耕技术、粮食作物的种植以及桑麻的种植等。两汉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在讲述这两个重点子目时,不要仅局限于讲述其具体表现,还应注意其内在联系,如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盛。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讲述经济发展的内容,不能就事论事,忽略它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这样就不容易讲深讲透。因此,在讲解时,既要深入分析本课课文的内容,又要跳出本课,结合前后篇目,联系到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等,注意贯彻历史的、辩证的观点。 农业的进步:水利汉武帝治理黄河 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农具耕犁:安装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 耧车:播种工具 农作物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 桑麻广泛种植 学法指导 1.本课导入框的提示、子目中间的小字、引用的史料原文、插图、插问及活动与探究部分是对正文的形象说明和补充,要有选择地阅读和思考,以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和认识。如利用导入框提示了解白渠的“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作用,以便对汉代水利兴修有一较全面的认识。又如阅读引自《后汉书》的描述水排功效的史料,有助于我们理解水排的发明给当时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再如观察《东汉市集画像砖》一图,有助于我们体会两汉商业的繁荣景象。 2.本课所涉及的人物主要有三位,对于汉武帝,通过前一课学习已了解其雄才大略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体现,为学完整个两汉历史后全面评价这一人物奠定基础。对于王景、杜诗两位人物,记住其功劳即可。 3.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本课的重点,可列表归纳掌握。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提示: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课题: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编写人:裴刘学校历史教研组周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2.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的经济发展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 (2)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2、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课前预习题 1、两汉时有哪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分别取得了什么效果? 2、两汉农业的发展,除了水利兴修之外,它的另一个表现是农具的改进,试举例说明。 3、根据课本列举出丝织业、冶铁业发展的表现。 4、汉代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有那些? 四、教学过程: 导入: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呢? 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农业发展。 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多媒体出示歌谣: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1、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精品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最新编辑教材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提示:9.5岁。24岁 4.图片展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问题探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6.教师过渡: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目标导学三:黄巾起义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黄巾起义的原因、爆发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组织分别是什么? 提示:(1)原因:政治腐败、租税严重、灾荒连年;(2)爆发的时间:184年;(3)领导人:张角;(4)创立的组织:太平道。 2.教师提问:黄巾起义的结果如何呢?有什么影响? 提示: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黄巾军受到重创、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的影响: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了,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三、课堂总结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实验中学七年级历史科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____两汉经济的发展 主备教师:卢丽婷时间: 2010 年月日第 12 周名言警句:铸币权、盐铁经营权、五铢钱、重农抑商、 同级同科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组长签名:________________

1、西汉帝时期,治理黄河,黄河在以后的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主持修河,在以后的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2、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染色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深受中外人民的喜爱。汉代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先列。东汉的南阳太守 ,发明了 ,利用鼓风冶铁,节约了人力,提高了冶铁的质量,这项发明比欧洲早多年。 3、汉武帝时期将地方的权和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汉代的商业繁荣,两汉的都城、是当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请各组同学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思考一:请第1组同学解决课本P72“动脑筋”题。 思考二:请第2组同学解决P75“动脑筋”题。 思考三:请第3组同学回答,两汉时期提高生产效率的发明有哪些? 思考四:请第4组同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后汉书》 (1)图中展示的是什么工具?由谁发明的? (2)材料所说的用力少指的是用什么作动力? (3)这项发明与欧洲相比有何重要的地位? 思考五:请第5组同学解决P75“活动探究”中的第1题。 思考六:请第6组同学解决P75“活动探究”中的第3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 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堂导入: 1、引导学生复习前课内容导入,如提问: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 出现了什么局面? 2、激情导入: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炒钢吗?炒钢是西汉中期出现的 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农业的成就: 1、水利:西汉__________、东汉__________治理黄河 2、农具: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手工业的成就 1、丝织业:①______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___ 2、冶铁业:①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 ③_________我国最早发明炒钢技术 三、商业繁荣: 1、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 2、东西二京:长安、洛阳 ①规模宏大:人口_________、________。 ②布局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商业区___________市 合作探究: 1.讨论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 页动脑筋 2.P 72 页活动与探究 3.P 75 精讲点拨:1. 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两个方面讲解:一是农具的改进,包括犁壁和耧车的发明;二是牛耕技术的改进,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法。对于这 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教师可借助于计算机、录像片、投影仪、 挂图或模型进行讲解,增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想像力。与第7课内容相联 系。 2.两汉农业的进步表现在兴修水利、农具的改进和农作物的种植三个方面。 3.提花机是一种提花设备,能在织物上织出花纹。 4、解释五铢钱。并同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比较。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了解东汉衰败的表现。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2)通过对“外戚、宦官专权”现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成长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东汉盛衰的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东汉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的过渡阶段。尽管东汉前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很快就走向衰落。本课主要包括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的内容。学好本课,为学习下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昔有光武大帝,今有航天英雄”, 已是当今湖北枣阳市的新广告词。 完成神舟六号飞天任务的航天英 雄聂海胜的家乡枣阳被誉为“龙飞白 水,松子神陂”宝地,汉光武帝刘秀在 枣阳白水村(今枣阳市吴店镇皇村)度 过了十三年,其间经历了从皇族宗亲官 家子弟沦落为布衣贫民的转变过程,并 最终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君王,演绎 了“光武中兴”的辉煌历史。 刘秀如何演绎了“光武中兴”的辉 煌历史? 自由讨论和回答。 激发兴趣,引 起求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授新课) 1.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 简要介绍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王 莽篡汉,绿林、赤眉起义,刘秀借助农 民起义的力量打败王莽,最后建立东汉 情况。 (2)光武中兴培养学生从史 料中获取有效历史 信息的能力。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课题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时间 主备人年级七课时 1 课型新授教 学目标1、掌握两汉时期水利兴修;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及商业繁荣的表现。 2、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骄傲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进步。难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 师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两汉经济发展的资料。 2、设计教学课件; 学 生准备1、做好课前预习 2、搜集两汉经济发展的材料。

教学过程与内容 教师活动教法设计学生活动学习策略辅导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汉代炒钢吗?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 二、新授 [自主学习]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教师引导]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个子目:治理黄河和农业七年级的学生,思 维活跃,好奇心重, 运用生活实际的经 验作为切入点,抓 住学生对炒钢技术 的好奇,在课堂导 入时激发学生学习 两汉经济发展的兴 趣,有利于调动学 生的学习注意力, 有利于创造积极的 课堂学习氛围。 用最简洁的问题导 学策略激发学生思 考的积极性。 学生读材料,了解 炒钢技术。 学生带着问题自 学课本第一部分 最后回答不同时 期,不同人物,兴 修黄河,取得的显 著成效。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参与 课堂教学的热 情 指导学生自学, 结合问题,使学 生有目标的阅 读指定内容,从 而最有效的去 感知所学知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

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汉光武帝陵系列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汉光武帝陵。 教师: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东汉初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段历史。 二、讲授新课 一、光武中兴 教师:说起汉朝,人们往往更多的记住了西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记住了西汉的一统天下。那么西汉是怎样灭亡的?东汉又是如何建立的?请看本课了解相关内容。 学生: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教师:东汉建立后,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学生: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第13课东汉的兴亡 课前反思: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文景→汉武→光武→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2.本课主要讲东汉的兴盛和衰亡,要求学生一定搞清“盛”的原因和表现,“衰”的原因和表现。课堂教学要体现“先学后教、精讲多练、有教必练”的原则,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课中关于“干支”纪年法,估计学生较熟,可略讲。用一个问题检测模底,如果学生陌生可适当说明。 教学目标: 1、识记:要求学生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东汉衰败的史实等基础知识。 2、理解:帮助学生理解以“柔术”治天下和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官僚地主兼并土地、豪门世族跋扈、私人武装不断出现,东汉王朝逐渐走向衰败。 3、应用: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古代“盛世”同当今中国“盛世”比较,认识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认识中国共

产党的伟大。 重点、难点: 光武中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光武帝刘秀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汉王朝出现了中兴景象。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深度,如何引导学生找出历史的异同点,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2课:东汉的盛衰(出示幻灯片)新授: 一、(发放“学案”)请同学们用6—8分钟时间完成学案问题。 二、老师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幻灯片学案问题) 三、师生互动: 1、公元_____年______建立东汉政权。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两汉水利与农业的进步、手工业的提高、商业的繁荣 体会“两汉盛世”名不虚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综合归纳能力 通过思考和概总结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能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 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本课难点:农具的改进;丝织业的进步和冶铁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 两汉经济的发展。讲授新课: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1.兴修水利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出示《关中水利图》)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汉武帝征 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 背柴,堵塞决口。 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 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 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大土地 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 汉朝的农具有很大改进。 (1)犁壁(展示犁壁图),西汉以前的耕犁没有犁壁,安装了犁壁 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亩,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发 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个重大发展,这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2)耧车(指导学生看《耧车》图),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请同 学们想一想种子是怎样通过耧车播到地里去的?它为什么有三个脚? 人们是如何操纵它的?这种三脚耧车能同时播种三行。漏斗存放种籽,耧脚末端装有小铁铧,起开沟作用,一人扶犁,一个牵牛,一次可 把开沟、下种、覆盖任务全部完成。这种耧车一天能播种一顷地。 (3)牛耕技术 3.农作物的种植 汉朝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小麦的推广,汉朝时候,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 植水稻为主。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同步测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对于黄河的治理,西汉、东汉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 A汉高祖、光武帝B汉文帝、汉质帝 C汉武帝、光武帝D汉武帝、汉明帝 2、东汉时期,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为此,一位水利专家主持进行治理,此后黄河八百年没有改道。这位水利专家是()A张衡B王景C杜诗D郦道元 3、早在哪一个时期,我国就已经使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花纹() A商朝B西周C秦朝D汉代 4、发明水排的是() A西汉的王景B东汉的杜诗 C东汉的王景D西汉的杜诗 5、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器是在() A商朝B西周C秦朝D汉代 6、见下图,此发明的用途是() A冶铁B灌溉C播种D犁地 7、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大规模治理黄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D颁布“推恩令” 8、著名科学家张衡在文学方面也很有造诣,他的《两京赋》是汉赋的代表作,其中的“两京”分别是指西汉和东汉的都城() A咸阳和长安B长安和镐京 C咸阳和洛阳D长安和洛阳 9、小明家中收藏有一枚五铢钱,请你替小明判断一下,它最早铸于什么时期() A战国时期B西周时期 C秦始皇时期D汉武帝时期 10、考古工作者对一座古墓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许多五铢钱、瓦当、提花机等文物。请你判断这座古墓的主人最早可能生活在() A春秋战国B西汉 C三国时期D南北朝时期 11、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的最终目的是() A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B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 C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D集中财力治理黄河 12、两汉时期的都城非常繁华,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城市,其繁华的根本原因在于()A城市人口多,如长安人口有五十万左右,东汉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 B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商品繁多 C其街道宽阔笔直,长安城内还有较为完备的排水沟、下水道 D两汉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13、我国封建社会,自汉朝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是() A封建社会是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社会,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 2.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3.思考和概括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究等形式,掌握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取得的新成就,认识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与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1.问题导学法。教师质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疑,培养学生通过两汉经济的发展,认识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的统一、文化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2.图文结合法。充分利用图片和文字,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3.归纳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比如两汉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成就等运用此法。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板书设计 第14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七、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激情导入: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炒钢吗?炒钢是西

汉中期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 (板书:第14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设计意图:)初一起始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运用生活实际的经验作为切入点,抓住学生对炒钢技术的好奇,在课堂导入时激发学生学习两汉经济发展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利于创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过渡]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在两汉时期是如何注重兴修水利的? [教师引导]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个子目: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回答问题:在何时,谁对黄河进行了治理,效果如何? (板书:农业: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学生阅读……

两汉经济的发展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精品文档. 两汉经济的发展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对于黄河的治理,西汉、东汉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 A汉高祖、光武帝B汉帝、汉质帝 汉武帝、光武帝D汉武帝、汉明帝 2、东汉时期,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为此,一位水利专家主持进行治理,此后黄河八百年没有改道。这位水利专家是()A张衡B王景杜诗D郦道元 3、早在哪一个时期,我国就已经使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花纹() A商朝B西周秦朝D汉代 4、发明水排的是() A西汉的王景B东汉的杜诗 东汉的王景D西汉的杜诗 5、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器是在() A商朝B西周秦朝D汉代 6、见右图,此发明的用途是()

A冶铁B灌溉播种D犁地 7、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大规模治理黄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D颁布“推恩令” 二、填空题 1.自古以,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哺育中华儿女的同时,也给人民带了灾难。为此,西汉和东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的皇帝分别是、。另外,还有东汉著名的水利专家 。 同时,两汉时期的农业也有很大发展,具体表现有:的进步;的出现;和桑麻的普遍种植。 2 .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而且技术也很高,能 织出精美的花纹,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色彩。 知识空间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在长沙市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汉墓陈列馆现设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

值,其出土物异常珍贵。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 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 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襌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 3.汉代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东汉,发明了,比欧洲早年。汉代的铁器数量大为增加,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汉代还发明了制作方法。 4.汉武帝时将地方的和收归中央,统一铸造,实现 了经济上的大一统。、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称东 西二京。长安城有专门的商业区一一“市”。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 .汉武帝和汉明帝的相同历史功绩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