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顾中国的近代化道路

回顾中国的近代化道路

回顾中国的近代化道路
回顾中国的近代化道路

回顾中国的近代化道路

所谓中国的近代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中国的资本主义化。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出现在西方,所以中国的近代化一开始就注定也是一个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概括地说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睁眼看世界。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玕《资政新篇》描绘发展资本主义蓝图。

③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实践魏源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覆灭,宣告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一批近代专业人才,成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同时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逐步登上政治舞台。由于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使人们认识,单纯学习外国的坚船利炮是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还必须进行制度的改革。因此中国的近代化转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阶段。

(2)第二阶段(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①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英国的君主立宪。君主立宪按梁启超所说是君有权.权有限。维新派政治上主张开议院,倡议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主张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具有重大的社会进步意义。但是变法实际是在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首肯下才能进行的。而变法则是一种利益的再分配,由于维新派力量弱小,改革的心态急于求成,改革力度的超前,最终超出实权派所能容忍的限度,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支持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禁,康、梁被追捕逃亡海外,谭嗣同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戊戌变法以和平的改良为开始以流血的政变为告终。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起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一部分人在血的教训中醒悟过来,走上了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成为革命派。一部分人继续君主立宪成为保皇派。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抛开了与皇权妥协的君主立宪制,转向学习美国资产阶级共和的三权分立。

②辛亥革命: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美国的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全意义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它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中华民国;制定和颁布许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制度,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向前发展。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是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的思想影响是以颁布《临时约法》为特征的,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袁世凯北洋军重兵南下的压力,人们认为只要推翻满清统治革命即是成功的观念,孙中山只好在作出只要袁世凯让清朝皇帝退位,他即让出临时大总统位置的承诺,这样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这是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此后孙中山又领导了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以及反对张勋复辟,反对段祺瑞政府专制的护法运动,但最终都失败了,这说明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革命的动摇性和妥协性决定其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而在袁世凯实行专制、复辟帝制,推崇尊孔复古之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为辛亥革命后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根本问题是思想观念还没有摆脱封建主义思想的束缚,因此他们以西方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博爱,个性解放等思想为武器,在思想文化领域再次向封建专制主义发起猛烈冲击,这就是走向近代化的第三阶段

(3)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后至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学习西方思想观念的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一是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启发人民民主觉悟,是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二是追求民主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条件。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发表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此后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经历学习西方的三个阶

段而中国始终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因此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俄为师,转向学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并由此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919年的五四运动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纵观上述三个阶段,经历了一个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经济到政治,从器物到体制的发展变化过程。而西方国家从13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到15世纪的宗教改革,再到17世纪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工业革命,而我们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过程与西方国家的这个历史过程恰恰相反,我们的成绩平平。历史留给人们教训,也促使人们觉醒,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45年的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我们党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且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道路通行的一般规定

道路通行的一般规定 第一部分道路的基本构造及组成 一、公路的基本组成: 1、路线,是指公路的中线; 2、线形,是指公路中线在空间的结合形状和尺寸; 3、公路中线,是条三维空间曲线,由直线和曲线组成。 公路结构组成包括: 1、路基。路基是公路的基本结构,是支撑路面结构的基础,与路面共同承受行车荷载的作用,同时承受气候变化和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蚀和影响。路基结构形式可以分为填方路基、挖方路基和半天班挖路基三种类型; 2、路面。路面是铺筑在公路路基上与车轮直接接触的结构层,承受和传递车轮荷载,承受磨耗,经受自然气候的侵蚀和影响。对路面的基本要求是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平整度、抗滑性能等。 路面结构一般由面层、基层、底基层与垫层组成。 3、桥涵。是指公路跨越水域、沟谷和其它障碍物时修建的构造物。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规定,单孔跨径小于5米或多孔跨径之和小于8米称为“涵洞”,大于这一规定值称为桥梁。 4、隧道。公路隧道通常是指建造在山岭、江河、海峡和城市地面下,供车辆通过的工程构造物。 5、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是保证公路功能、保证安全形势的配套设施,是现代公路的重要标志。公路交通工程主要包括交通安全设施、监控系统、收费系统、通信系统四大类。 公路按行政等级可分为:国家公路、省公路、县公路和乡公路(简称为国、省、县、乡道)五个等级。 二、城市道路 是指城镇规划区以内供车辆、行人通行的,符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规定的道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按使用性质,分为4类,即快速交通干道(快速路)、主要交通干道(主干路)、一般道路(次干路)和支路。

1、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

一、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为什么最终选择 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被列强欺凌,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首先奋起抗争的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他们疾呼“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抛弃“天朝上国”的包袱,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潮。后来,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把林、魏的思想付诸实践,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由于洋务运动没有否定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因此,它的命运只能是失败。地主阶级救国救民的道路不可行。 但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抗争。这次领导救国救民斗争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如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维新变法,主张学习日本,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由于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这种尝试失败了;孙中山主张向美国法国学习,在中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了辛亥革命,达到了初步目标。可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封建军阀窃取。由此,地主阶级之后,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也失败了。中国人陷入深深的困惑当中。后来,陈独秀等激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思想文化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罪魁祸首。于是,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打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旗帜,把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作为挽救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在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进行当中,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传到南方的中国,中国人民顿时受到启发,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这部屈辱的血泪史、(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一部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血泪史,也是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在苦难的日子里,中国的知识分子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救国之路,那么,为什么最后中国人民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呢?这是中国人民经过实践作出的历史性的选择。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不能救中国。 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改良运动不能救中国。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不能救中国。 最后能够在苦难和黑暗中拯救中国的就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了,最终中国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实践和历史必然的结果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的追求和梦想,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再到现代化容的不断丰富,中国的现代化走过了一段探索发展的历程,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形态,中国现代化道路也必然要实现生态文明的跨越。 一、中国现代化及其道路的探索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军事,科技,航天,经济,政治制度等领域的现代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化具有空间特性也具有时间特性。不同的国家处在不同的地理空间,由于资源条件和周边环境的不同,现代化的选择模式就会不同;同时不同的国家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会有所不同。 因此,讨论现代化的问题既离不开某国的空间位置更离不开其历史和传统,不同的历史传统造就了不同的精神文化沉淀和物质的积累,这就决定了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的不同,从而现代化的路径也将是不同的。按照基本达成共识的

理解,现代化的容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生活的丰裕、收入水平的提高等方面;二是精神层面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人的精神世界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变革;三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主要表现是社会制度实现了公正与效率的有机统一。现代化建设应是物质、精神、制度等层面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统一,三者缺一不可。 回首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我们清楚,中国的近代化是在西方殖民大炮的轰鸣下开始的,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曲折而反复。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探索过程恰好相反,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变革的不同发展过程。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把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划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船政学堂、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逐渐认识到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最后要求人格的觉醒。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以新的历史面貌和姿态重新站立在世界的。经过反复的曲折探索,我们摒弃了大跃进的激进,打破了人民公社的大锅饭,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成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心中的理想和寄托。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的现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

一、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邓小平同志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 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 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 索的问题。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 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 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蚌埠六中八(14)班段懿晨(A文)论文摘要:民国时期处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中,大国的激烈矛盾和 斗争不仅使国际局势复杂化,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从五大 方面,论述了中国近代化的是与非,体现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曲折道路。 正文: 一、不可逆转的时代 民国时期处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中,大国的激烈矛盾和斗争不仅使国际局势复杂化,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国际大环境既可给中国带来积极有利的因素,也可能造成灾难。孙中山早已讲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任何国家和人民都不能背离。于是在这样浩荡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中国也进入了民主革命。 二、踏上现代化的梦与泪 至于现代性观念,则是中国近一百多年来历史发展的主题。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摆脱帝国主义欺凌压迫和甩掉贫穷落后,努力实现现代国家的斗争过程。现代化是民国史时期的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中国人民试图启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及在期中所遭遇的种种挫折或失败是永不可磨灭的。作为中国人民艰难追求的独立、自由、民主、统—和富强五大政治选项与我们强烈宣示的反帝、反封建,应该是近代中国历史运动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不断推展和翻新、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人类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起初只靠双腿行走的慢节奏、短距离的交通方式再也 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于是,便诞生了——车。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00年,一个名叫奚仲的人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辆车。这种车由两个车轮架起的车轴,带辕的车架,车架附有的用来盛放货物的车箱构成。 最初的车,由人力来推动,即人力车。后来人们开始用牛、马拉车,即畜力车。传说,畜力车是商汤的先祖相土和王亥共同发明的。1839年,英国人麦克米伦发明了蹬踏式脚蹬驱动自行车。自行车灵巧方便,经过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不断改进,因其独特的、不可被替代的优势,依然被人们沿用至今。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 许多发明家也纷纷把瓦特的发明应用到“自走式车辆”的设计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卡尔本次等人发明了内燃机,告别了适用笨重的蒸汽机的历史,并将其用在了汽车上。从此,汽车变为现实。现在,汽车已经遍布各个城市,“有车”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科学家也从未停止对汽车进行改进,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三、辛亥革命的功与过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共同标志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我们分析一切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要观察它是否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完成了,就是胜利的革命;反之,则为失败。历史赋予辛亥革命的任务有两方面,一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腐败统治;一是建立民主共和国。考察辛亥革命,这两项任务都完成了。至于当时深刻存在的更为复杂的社会改造任务,绝非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或革命党人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辛亥革命后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封建残留以及妄想复辟倒退的势力,这在任何一个翻天覆地改变国家民族历史命运的大革命面前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对比一下l949年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政治、社会、思想领域中存在的大量旧传统遗留,已经走过了几十年,改革任务尚要深化,从中就不难理解辛亥革命胜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就不会过分地苛求革命的先行者们了。

相邻通行权答辩状

相邻通行权答辩状 相邻通行权答辩状怎么写?请看下面的相邻通行权答辩状范文吧! 相邻权民事答辩状【1】 原告:熊XX,男,19**年8月15日出生,汉族,农民,现住永州市冷水滩区珊瑚乡湖塘村腊树岭组,电话:1317**** 原告:雷XX(系熊忠福之妻),女,19**年3月17日出生,汉族,农民,住址同上,电话:151**** 被告:陈XX,男,19**年9月3日出生,汉族,农民,现住永州市冷水滩区珊瑚乡湖塘村湖塘组。

被告:熊XX(系陈景彪之妻),女,1953年9月7日出生,汉族,农民,住址同上。 诉讼请求: 1、请求依法判决被告立即停止对原告房屋的继续侵权行为,并排除妨害。 2、请求依法判决被告赔偿原告因侵权所带来的各项经济损失共计 20万元。 3、请求依法判决由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事实与理由: 原告与被告系近邻,被告经有关部门批准于19XX年建

成现房,原告于19XX年经有关部门批准建成现房,原告在建房时为了处理好与被告之间的相邻关系, 要求国土部门在原告北面墙体距被告南面墙体之间特地预留了2.5m的间隔距离,以保证原告的墙脚不被被告的滴水侵害。 20XX年,被告在未与原告商量的情况下,私自在原告预留的2.5m的间距范围内修建了约2m高的围墙,其围墙的墙脚侵占了原告房屋北墙的墙脚30cm。 之后,被告又于20XX年2月8日在围墙上搭盖了石棉瓦, 两原告当时就制止其侵权行为,但两被告的儿子陈顺良拿着钉锤闯进的原告家中,并叫嚣着要打人,逼迫原告不敢吱声。 每逢下雨之际,石棉瓦上的水就冲向原告房屋北墙,导致原告房屋北墙渗水发霉,严重影响原告房屋主体结构的安全,给原告及其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专题四: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

2014年南通市初中毕业、升学历史专题复习测试四 (?近代中国各阶层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专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0分,考试时间为4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26分) 本卷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该项选出来填写在答题纸规定处。 1.右图是马星驰先生所作的漫画《民气一致之效果》,它揭 示了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商人罢市的推动 B.工人阶级参加斗争的巨大作用 C.各阶层人民的联合斗争 D.北伐战争胜利的鼓舞 2.某班历史兴趣小组计划赴中共“一大”旧址参观,该小组应去的城市是、 A.北京 B.浙江 C.上海 D.瑞金 3.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下列史实最能说明“合作者”这一观点的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北伐战争 D.武昌起义 4.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勇敢担当起这一使命,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这一革命道路的开创密切相关的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南昌起义的发动 C.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D.遵义会议的召开 5.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 A.南昌起义 B.遵义会议 C.中共一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6.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 A.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7.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口号、标语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②打倒列强,除军阀 ③誓死力争,还我青岛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③④ D.④①③② 8.“红色战士志气昂,好比东方升起的太阳,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猛如虎,冲锋陷阵,无坚不摧谁敢当。”这是红军长征期间出现的一首战斗歌曲。以下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湘江战役②巧渡金沙江③吴起镇会师④飞夺泸定桥⑤甘肃会师⑥爬雪山,过草地 A.①②④⑥③⑤ B.①②⑤③④⑥ C.②①④⑥⑤③ D①③④②⑥⑤ 9.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在此,张謇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众所周知,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由此开端.那么中国是如何走向近代化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提一下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政治上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社会结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尽管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些"盛世",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代的"康雍乾盛世"等.但是几乎每个封建王朝都跳不出这个从初期兴起,到逐渐昌盛,再到后期腐败衰亡的"怪圈".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国已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故步自封. 16世纪至19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19世纪初,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英国的工业品在中国遭到中国自然经济和闭关政策的顽强抵抗,销量不大,而英国商人却需要用大量银元购买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因此,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状态,于是英国殖民者以走私鸦片作为改变贸易逆差的手段.清政府则实行禁鸦片措施,具有代表 的是林则徐的"虎门硝烟".英国针对中国禁烟,决定动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同年6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告终.随后,中国与西方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质的变化.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侵略,主要方面有: 一.军事侵略.鸦片战争后列强又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每一次战争之后都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劫掠中国财富,破坏中国主权.领土完整. 二.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扶植,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炮制"中国威胁论",企图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它们的过程.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但都以失败告终.却从反面教育了中国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而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即是讲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这一单元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每年中考必考的内容之一。因此在复习时既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如领导阶层、代表人物、主张(口号、纲领)、结局等,又要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维新派、革命派、先进知识分子,各派主张与实践活动的差异,从而把握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历史特征与作用,进而以史为鉴,从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和感悟。 我校是乡镇学校,学生见识少,学习自觉性和学习基础差,对历史学科又不重视的特点,我在复习时重在对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主要分以下几步系统复习这一主题: 一、中国近代化的含义: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二、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一是民族、国家独立;二是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 上繁荣富强之路 三、中国近代化的时间范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四、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1、抢分必会(本目主要是梳理基础知识,夯实基础,也是本主题复习的重点, 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得出) (1)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2)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3、从上述事件可得出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有何特点?与西方的近代化有何不同?特点: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与西方的不同:西方近代化是从思想变革——政治革新——经济变革 五、中国近现代化的感悟: ①、中国人民具有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忧患意识,进取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段探索的结果是失败,说明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②、要实现国

2020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专项突破试卷 专项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文库独家】 2020年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专项突破试卷专项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方案,下图是网友归纳的救国方案截图,虽不是很准确,但有些道理。其中的“李鸿章说:我学”,是指李鸿章等人学习西方技术而开展的(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2.奕?1861年的一个奏折中说,要抵抗外国的侵略,“探源之策,在于自强”。下列各项中,洋务派在“自强”的旗号下创办的近代企业是( ) A.江南制造总局B.汉阳铁厂C.轮船招商局D.湖北织布局 3.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其中“中体西用”与“民主和科学”这两“步”指( ) A.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B.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C.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D.戊戌变法与新文化运动 4.以下关于戊戌变法内容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设立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 C.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D.裁汰旧军,精练陆军,创建北洋海军 5.纪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中写道:“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种“感受”源自中国( ) 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②近代社会性质的改变③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④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胜利”主要指的是( )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C.成立了中华民国 D.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7.在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有某一历史事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它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你认为该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8.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一个始而言技(学技术),继而言政(学制度),进而言教(学思想)的过程。这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共同目的是( ) A.救亡图存B.巩固清朝统治C.向西方学习D.发展资本主义 9.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的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 ) A.康有为B.邹容C.曾国藩D.陈独秀 10.构建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图是学习主题为“近代化的起步”的知

答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与探索--测试答案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与探索 2020-04-08 14:46:24 第1题(单选题) [10分]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 ? A.党委和政府治理体系 ? B.市场治理体系 ? C.社会治理体系 ? D.党委和政府、市场、社会综合治理体系 ? E.以上都是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E 第2题(单选题) [10分] 全球治理指数主要有()个维度。 ?A、三 ?B、四 ?C、五 ?D、六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D 第3题(单选题) [10分] 世界银行从( )年开始发布全球治理指数。 ?A、1996 ?B、1998 ?C、1999 ?D、2001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A 第4题(单选题) [10分] 我国最早提到治理思想的著作是()。 ?A、《孟子》 ?B、《论语》 ?C、《荀子》 ?D、《庄子》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C 第5题(单选题) [10分] 下面不属于西方语境下的治理理论特点的是()。 ?A、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B、治理的操作手段和规则的多元性 ?C、主体间权力的互相依赖性和互动性

?D、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和民主性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D 第6题(判断题) [10分]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被称为“第五个现代化”。() ?√ ?×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 第7题(判断题) [10分]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规划中,对市场的要求是全覆盖、能自治、善服务、可持续。() ?√ ?×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 第8题(判断题) [10分] 治理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等因素。() ?√ ?×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 第9题(判断题) [10分] 从管理到治理,意味着取消政府的主导地位。() ?√ ?×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 第10题(判断题) [10分] 新自由主义国家治理,是将企业管理中的一些理念迁移到国家治理体系中来,追求国家和市场的有机合作。() ?√ ?×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工商管理(国际会计) 工管三班 楚汉青 3201514007

目录 一、历史的必然选择 (3) 1. 农民阶级在近代的抗争 (3) 2. 民族资产阶级的抗争 (4) 3. 地主阶级的抗争 (5) 4. 社会主义为中国革命带来活力 (5) 二、社会主义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 (6) 1. 科学社会主义推动的现代化 (6)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方针 (6) 三、综述 (7)

摘要:中国在百年近代史中,受尽了凌辱。19世纪中叶,中国的国门被强制打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遭受西方侵略近百年。因为,西方在工业革命后,经济技术飞速发展,封建中国远远被抛在了后面。科学技术的落后,使中国从一个天朝大国,逐渐沦为一个落后的国家。西方列强受廉价原材料、庞大的市场和劳动力等因素的驱使,展开了对中国长达百年的凌辱。从这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就开始思索和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曾探索过救国救民的道路,但是最后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原因就是,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 关键字:社会主义道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必然选择、近代化。 一、历史的必然选择 1. 农民阶级在近代的抗争 在近代,农民阶级探索过很多次,其中太平天国运动是最惊心动魄的一次。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鸦片的输入,导致满清白银大量外流,劳动力日益衰竭,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艰难。于是,农民阶级发动了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捻军,陕西回民叛乱。1851年1月,洪秀全集合拜上帝教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自此连战连捷。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运动的结晶。 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更重要的是,这项制度,乃至这个运动,都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正确方向,这注定了这场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是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各阶层的先进人物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所做出的

中国近代史的复兴之路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11级5.1.3工作室 近代中国各阶层的先进人物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所做出了各种历史贡献,其中包括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并为此进行过努力,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在民族不独立、国家不统一、人民无权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这些主张并不能从根本上给频临危亡的中国指明正确的出路。由于这些良好的愿望在实践中不断碰壁,他们中的许多人终于放弃了这些幻想,毅然走上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道路。 一、民族意识的觉醒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翻译了各种外文书籍,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二、农民阶级起义 长期以来,中国广大农民在封建地主的压迫、剥削下,过着极其贫困和不自由的生活。再加上鸦片战争后赋税加重,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加加重。面对着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由农民阶级为主的大平军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发起了正义的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最终是失败了。他们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编》的纲领,虽然这些纲领不能得以实现,却反映了当时人民对经济、政治一种美好设想,为后人探索之路提供了参考。 三、洋务运动的兴衰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组成“洋务派”。他们主张引进、仿造西方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由于洋务运动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四、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他们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具体为:要求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活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活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对资本主义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本主义思想是十分有利的。然而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还十分薄弱,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也很弱小,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而且脱离了人民群众,再加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的反对,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五、资产阶级革命派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在被逼迫签订了《辛丑条约》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孙中山主张向美国

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

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 洋务运动 H 川行P8(下),八上P28 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统治 领导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 内容:H 川行P8.6(右下) 性质:失败的封建自救者运动 失败原因:H 川行P9.9(2)(左中) 意义:H 川行P9(左中)(方框) 戊戌变法 H 川行P9(左中),八上P32 主张:救亡图存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失败原因:H 川行P9(左下)(红笔) 公车上书意义:H 川行P9.4.D (左下) 性质:H 川行P9.5(右中) 多重性质:H 导学思P2.4(右上) 意义:H 川行P9.6(右中) 教训:使资产救济政治斗争由改革转向革命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资料P4.3(下)、导学思P21(下)、H 川行P36.5 (上) 辛亥革命 H 川行P9(右下),八上P37 主张:三民主义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 经过:H 川行P9.5(右下)、H 川行P10.7(表格) 性质: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启示:在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意义:H 川行P10.6(2)(3)(左中) 失败原因: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原因)②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革命不彻底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 新文化运动 H 川行P10(左下),八上P43 主张:民主与科学 领导阶级: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内容:H 川行P10.7(右中) 性质: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H 川行P10.8(2)(右中) 总结 特点:由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相同点及不同点:H 导学思P1.1(左下) 联系:洋务运动为资产阶级领导近代化奠定了阶级基础;戊戌变法促使资产救济政治斗争由改革转向革命 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H 川行P9(右下)(方框) 启示:近代化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它说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行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发展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H 导学思P1.2(右下)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H 导学思P2.3(左中) 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几个阶段:H 导学思P2.6(右下) 产生 初步发展 进一步发展 遭到扼杀 时间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一战期间 一战以后 原因 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国资本 主义入侵破坏了自然经济。 甲午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设厂的限制。 (根本原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侵略;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受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一战以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卷土重来 分布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我国沿海地区 我国沿海地区 代表 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同文书局 张謇的大生纱厂 特点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西方列强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 一战期间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面粉业和纺织厂发展最快。 结局 倒闭或被外企吞并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发展 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教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专题: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6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本专题是根据第一章的教学内容所做出的延伸,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国人在面临民族危亡之时为救亡图存所做出的选择,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近170年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中国现代化进程缓慢,经历了重重的坎坷、曲折,希望通过本专题的教学,让学生明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选择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用于指导实践,现在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而坚定这一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在近170年的历程中,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缓慢,会遇到如此多的坎坷?教学方法 历史文献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绎法等 思考题 1、中国开启现代化道路的背景 2、辛亥革命为什么爆发? 3、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的现代化带来的影响? 4、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5、中国为什么从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进入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主要教学内容 前言 一、第一阶段: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840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前) 二、第二阶段:现代化的启动和道路抉择阶段(1912年—1949年10月) 三、第三阶段:经典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1949年10月—1978年) 四、第四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1979年至今) 总结

详细教案 前言 实现现代化是当今中国的最大任务,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日新月异的步伐向前迈进,令世界瞩目。但亦因社会、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利益关系的剧烈调整和腐败现象的出现,有人困惑,有人迷惘。如何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加顺利而稳健地向前发展,如何使人们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程更加坚信不移?回顾中国现代化的整个历程,总结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明白从资本主义现代化转变为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再转变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过程,是十分有益的,即所谓“鉴往而知来”。 如果说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使中国传统社会逐渐发生新的变化,标志中国现代化的开端,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已经历了170年的时间。在这170年中,从社会环境和发展道路来说,中国的现代化经过了四个阶段和三种发展道路的变化,这是中国现代化已经经历的历史事实,我们不仅不能脱离这一事实,而且要对这一已经存在的历史的必然性进行解释,说明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总结其中的规律所在。 一、第一阶段: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840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前)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潮流和规律,它以资本主义社会因素在欧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为起点和早期形态,随着资本主义向全世界的扩散和社会主义的出现而形成和发展。 (一)1840年前的中国 当17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之间欧洲和北美的现代化从暗潮涌动到形成澎湃之势,并开始向东方潜流,这时的中国,已在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农业文明的社会形态下缓慢地发展了两千年,虽然传统的社会形态依然保持着,但是其内部构成和对外交往已经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比如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商业和商人群体已有一定的扩展、商业资本已有一定的积累等,从而使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既存在着与现代化相抵触的因素,也产生了一些潜在的适应因素。 举例:广州十三行 17世纪后期,大清帝国进入了康熙盛世,在平定三藩之乱和收复了台湾岛之后,审时度势的康熙帝,为了振兴沿海地区长期凋敝的经济,决心解除明朝以来300余年的海禁,实行开海通商政策。清政府开放海禁,并在广州、漳州、宁

道路通行权买卖协议书

编号:_______________ 道路通行权买卖协议书 甲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 ____ 年____ 月_____ 日

甲方: 负责人:联系电话:乙方: 负责人: 联系电话: 为方便乙方村民在(甲方)的出行方便,乙方欲购买甲方路段的道路通行权。经甲乙双方平等协商,就甲方使用该道路事宜,达成协议如下: 一、甲方承诺: 1、甲方提供给乙方使用的道路长度约 ________________ 米,宽约__________ 米,长宽以实际丈量为准。 该道路的界址为东(或北)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南)至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的位置详见附图)。 2、该道路的使用期限为 ____________ 年,自____________ 年___________ 月 __________ 日至___________年 ________ 月________ 日,如乙方在期限届满前_______________ 个月内提出书面请求并经甲方同意的,本协议可再延续年。如乙在本条使用期限内另有通行道路,乙方需通知甲方,甲方按实际使用期限结算道路通行费并收回该道路通行使用权。 3、在约定期限内,甲方不得在该段道路放置任何障碍物妨碍乙方通行,不得在该路段临建或搭建任何地上建筑物,不得在该地段实施挖坑土、堆土、改变路标等破坏道路外观的行为。如甲方有以上行为,乙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减少道路通行使用费或解除协议。 4、该道路通行使用费每年 _____________ 万元。 二、乙方承诺: 1、乙方保证道路费每年支付 ______________ 次,且于每年月交付道路通行费。如乙方未在规定期限 内交付通行费,乙方按______________ (元)/月向甲方承担赔偿责任。 2、本协议期限届满后,乙方立即把道路通行使用权归还甲方。 三、在本协议履行期间,如该道路被国家征收、征用或遇灾害等不可抗力等事由导致该协议无法继续履行,双方可解除该协议。

中国近代史纲要——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2010-2011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第2学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测控技术班级:测控09-1 任课教师:卢诚姓名:CHNlyt 学号:090340101YT 成绩: 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的近代,从治经由乱再到治,这是经历了一个周期的过程,也即所谓“始衷终”的发展变化。中国的近代,又是一个急剧变化加速发展的过程,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即所谓“亘古未有之巨变”。 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 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溃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可是,最终因清政府统治者的腐败和自大、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草草地结束了这一阶段的改革。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中国人开始为中华民族的安危奔波。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最终,农民阶级探求救国之路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扼杀下以失败收场。 太平天国运动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地主阶级洋务派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顽固派和洋务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由于外国重重阻挠,加上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内部力量的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