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探索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探索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探索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探索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探索

中共金寨县委机要局李传银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以科技发展为动力,以脱离封建社会自然经济、专制政治、神学迷信为标志,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人类社会诸方面协同进步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狭义地说,就是落后国家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不懈努力的崇高使命,也是中国人民翘首企盼的理想彼岸,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以贯之的主题。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的艰辛探索历程,认真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对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道路,无疑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课题。

一、中国近代史上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其朴素的现代化萌芽从明末清初就开始了,但并未就此走向现代化之路。相反,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却逐步沦为任人宰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国家极贫极弱,民族蒙受屈辱,甚至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无数仁人志士为之苦苦进行探索,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首要难题,是通过走什么道路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国能否重振雄风的核心问题。所以说中国现代化每一次历史投入,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最终总是将这一问题推到十分醒目

的位置。

中国现代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晚清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派企图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走以国防现代化为主的军事自强和工商求富的现代化之路。但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告终,宣告了这种走中体西用式的现代化道路的破产。戊戌维新运动从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的失败中认识到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是中国实现富强和现代

化的主要障碍,将实现现代化的层次推进到制度层次,主张以立宪民主为中心的变法图强,即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走日本式现代化之路。然而,变法运动的失败堵死了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振兴中华的幻想。辛亥革命提出以暴力求共和,它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为蓝本,企图按照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模式,建立资本主义模式现代化国家,但由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现代化再次夭折。历史以血的事实告诫中国人民:其一,腐败无能的封建统治者本身的没落,落伍时代潮流,根本不可能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其二,中国资产阶级企图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刻意模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只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西化”并不能救中国,也无法找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正确发展道路。其三,帝国主义强国剥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基本的前提——民族的独立和主权的完整。因此,不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不实现民族的独立,以期求实现社会制度的大变革,实现现代化只能是天真的幻想。百年历史已经把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担历史地交给了中国共产党。

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

实现中国现代化,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国家,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俄国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从此,结束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实现现代化没有正确的领导核心的历史。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实现了国家独立和主权的完整,这既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前提。可以说,中国现代化发展有效实践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问题就提到中国共产党的议事日程。1953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条件,及时地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党和毛泽东同志开辟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巨任务,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相结合

的一种形式,从而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举,解放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结合,开始

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只是给予了中国现代化发展一个理论上的制度框架,在现实中如何实现中国现代化,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自己去探索。当时唯一可资借鉴的就是前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毛泽东从总结苏联经验教训着手,强调中国不能机械地照搬外国,坚定地以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现代化的载体,提出“要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主张。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毛泽东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想法提出了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和现代化国防的目标任务。这是我党文献中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最早提法,从而标志着我党对现代化认识的深化。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直至1960年,又在三个现代化的基础上,加上国防现代化,明确地提出

了四个现代化的概念。

以上说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即由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环节的工业化,向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的转

变。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走出一条有别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其中不乏诸多闪光的理论和实践,并为后人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提供了经验。但由于我国长期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加上长期受“左”的思潮的影响,这一正确的探索未能继续下去,中途一度步入误区,其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跟上发展步伐,尽快使中国实现现代化,在邓小平的心目中一直摆在中心位置,这是邓小平

毕生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逐步确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邓小平作为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成员,曾直接参与了毛泽东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全过程,同时又是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承担着实现中国现代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性角色。邓小平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进行拨乱反正,在反思过去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把继承、发展和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

和开拓。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探索和开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光辉起点。邓小平不是从书本上思考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问题。他考虑的中国现代化的本质深深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基础上。这一现实就是中国社会从1958年到1978年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实际处在停滞和徘徊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因此,邓小平认为,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现代化,这是由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决定的,是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探索的重大贡献,但是,通过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来实现中国现代化,却是个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关键性课题。中国怎样才能摆脱贫穷和落后?社会主义优越性到底体现在哪里?“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而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实质上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邓小平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时代特征同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有两个基点:一是准确地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邓小平设计中国现代化宏伟蓝图和战略选择的基本前提。当今时代特征是争取和平发展,发展是主题,和平是实现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的国情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题同样是发展。发展既要文明社会永恒的主题,亦是现代化进程中最核心的问题。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邓小平理论实际上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解决了像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邓小平理论的确立标志着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1、确立了全面协调发展现代化目标。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在目标上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社会全面进化的过程。在建国初期,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更由于种种客观条件限制,我们党曾把实现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主要目标。随着认识和实践的深入发展逐步形成以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为内容的现代化目标。这一目标无疑指的是经济现代化。邓小平认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都要综合平衡,为此,党的十三大把富强、民主、文明确定为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这标志着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模式的形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经济现代化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既是社会主义全面进步的目标,又与经济现代化的目标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以及和人的全面发展进步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体系。

2、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因此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决不能掉以轻心,这就决定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邓小平提出“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样就把宏伟的理想量化为可以度量的具体奋斗目标,把近期目标和长远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从战略上把握和指导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与“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相适应,邓小平把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技作为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尤其是把教育和科技视为战略发展的关键,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明确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命题,从而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

正确轨道上来。

3、在如何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上,邓小平的贡献更为突出。其一,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现代化视为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认为能否实现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从而凸现了现代化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地位。与此同时,邓小平重申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强调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前提,动摇了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也就动摇了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因此,所谓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用社会主义方式来实现中国现代化。邓小平突出的贡献就在于把现代化、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统一起来,融为一体,以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治保证。彻底摒弃了把现代化=西方化=美国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主张。其二,邓小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建设一切工作的首位,这就抓住了中国现代化发展中一个事关全局、事关根本的重大问题。其三,邓小平把改革开放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两个轮子,这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重大决策。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及其他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只有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得以完善和发展,中国才有希望。在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第二次革命——改革在中国大地兴起,古老的中华大地到处焕发勃勃生机,

从而大力加快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邓小平站在时代的潮头,敏锐地指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们没有理由关起门来搞建设。再从世界现代化进程来看,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孤立状态下实现现代化,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在邓小平这一正确思想指导下,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终于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国门,以崭新的姿态自觉地投入世界大潮之中。改革

开放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鲜明的特征,它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为中国现代化紧跟世界潮流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获得巨大成功的真缔在于:邓小平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了象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上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辟了一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这条道路既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又区别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传统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的现代化;它既是社会主义的,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这条道路正确性的体现。

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继承、发展与

创新

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产生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新的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的敏锐洞察力和革命胆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果断而妥善地处理国内和对外关系一系列重大问题,在跨越新世纪的历史关口,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和实践进行

了继承、发展和创新。

1、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强调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从而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了最可靠最根本的理论保证。与此同时,重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更全面地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并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从而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政策的提出,找到了坚实而科学的依据。

2、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提升到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地位。江泽民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不但经济建设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秩序、社会风气都要搞好,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就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方面互相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面进步。为此,党的十五大立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几个层面上全面地勾画出体现中国现

代化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宏伟蓝图。

3、提出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处理好十二大关系。针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好的十二个重大关系,即:⑴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⑵速度和效益的关系。⑶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⑷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必须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

⑸正确对待和处理好东部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差距问题。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两者都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⑻在收入分配中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把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结合起来。⑼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⑽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⑾国防建设和军事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国家要根据需要和可能,支持和加强国防建设。⑿要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些关系,既是当代中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又是新时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带有战略性关系的问题,通过对这些战略关系的揭示和分析,既表明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表明了我们党在驾驭

现代化建设全局方面已日益成熟。

4、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战略思想。第一,把我国在新世纪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新“三步走”目标,即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到建党100年,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国10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提出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转变”的战略指导思想,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第三,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提出以市场经济为杠杆,推动经济现代化的实现,从而大大加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第四,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把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以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第五,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把“三个面向”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统一起来,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六,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等。这些战略思想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丰富和完善。

5、加强执政党建设,把中国共产党自身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党的自身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因此,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促进党的自身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为此,在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在全党开展了“三讲”教育运动,深入切实地进行了反腐败斗争,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江泽民高瞻远瞩,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面对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实现自身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即当好“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者统一起来,体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整体性及规律性、目的性相统一发展的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为实现党的现代化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而且提供了判断党的现代化水平的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它既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又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针,成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努力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加快经济现代化的步伐;努力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全国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作用,落实党的宗旨,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早日实现,业已成为党和人民的自觉行动。

总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明确地把中国现代化、党的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直接联系起来,着眼于拓展新视野,着眼于解决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的思路,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

今后中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途中,可能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艰难险阻,但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看现在,展将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会实现,一个强大的中国必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的追求和梦想,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再到现代化容的不断丰富,中国的现代化走过了一段探索发展的历程,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形态,中国现代化道路也必然要实现生态文明的跨越。 一、中国现代化及其道路的探索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军事,科技,航天,经济,政治制度等领域的现代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化具有空间特性也具有时间特性。不同的国家处在不同的地理空间,由于资源条件和周边环境的不同,现代化的选择模式就会不同;同时不同的国家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会有所不同。 因此,讨论现代化的问题既离不开某国的空间位置更离不开其历史和传统,不同的历史传统造就了不同的精神文化沉淀和物质的积累,这就决定了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的不同,从而现代化的路径也将是不同的。按照基本达成共识的

理解,现代化的容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生活的丰裕、收入水平的提高等方面;二是精神层面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人的精神世界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变革;三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主要表现是社会制度实现了公正与效率的有机统一。现代化建设应是物质、精神、制度等层面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统一,三者缺一不可。 回首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我们清楚,中国的近代化是在西方殖民大炮的轰鸣下开始的,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曲折而反复。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探索过程恰好相反,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变革的不同发展过程。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把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划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船政学堂、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逐渐认识到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最后要求人格的觉醒。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以新的历史面貌和姿态重新站立在世界的。经过反复的曲折探索,我们摒弃了大跃进的激进,打破了人民公社的大锅饭,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成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心中的理想和寄托。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的现代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蚌埠六中八(14)班段懿晨(A文)论文摘要:民国时期处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中,大国的激烈矛盾和 斗争不仅使国际局势复杂化,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从五大 方面,论述了中国近代化的是与非,体现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曲折道路。 正文: 一、不可逆转的时代 民国时期处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中,大国的激烈矛盾和斗争不仅使国际局势复杂化,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国际大环境既可给中国带来积极有利的因素,也可能造成灾难。孙中山早已讲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任何国家和人民都不能背离。于是在这样浩荡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中国也进入了民主革命。 二、踏上现代化的梦与泪 至于现代性观念,则是中国近一百多年来历史发展的主题。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摆脱帝国主义欺凌压迫和甩掉贫穷落后,努力实现现代国家的斗争过程。现代化是民国史时期的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中国人民试图启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及在期中所遭遇的种种挫折或失败是永不可磨灭的。作为中国人民艰难追求的独立、自由、民主、统—和富强五大政治选项与我们强烈宣示的反帝、反封建,应该是近代中国历史运动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不断推展和翻新、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人类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起初只靠双腿行走的慢节奏、短距离的交通方式再也 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于是,便诞生了——车。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00年,一个名叫奚仲的人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辆车。这种车由两个车轮架起的车轴,带辕的车架,车架附有的用来盛放货物的车箱构成。 最初的车,由人力来推动,即人力车。后来人们开始用牛、马拉车,即畜力车。传说,畜力车是商汤的先祖相土和王亥共同发明的。1839年,英国人麦克米伦发明了蹬踏式脚蹬驱动自行车。自行车灵巧方便,经过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不断改进,因其独特的、不可被替代的优势,依然被人们沿用至今。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 许多发明家也纷纷把瓦特的发明应用到“自走式车辆”的设计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卡尔本次等人发明了内燃机,告别了适用笨重的蒸汽机的历史,并将其用在了汽车上。从此,汽车变为现实。现在,汽车已经遍布各个城市,“有车”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科学家也从未停止对汽车进行改进,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三、辛亥革命的功与过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共同标志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我们分析一切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要观察它是否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完成了,就是胜利的革命;反之,则为失败。历史赋予辛亥革命的任务有两方面,一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腐败统治;一是建立民主共和国。考察辛亥革命,这两项任务都完成了。至于当时深刻存在的更为复杂的社会改造任务,绝非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或革命党人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辛亥革命后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封建残留以及妄想复辟倒退的势力,这在任何一个翻天覆地改变国家民族历史命运的大革命面前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对比一下l949年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政治、社会、思想领域中存在的大量旧传统遗留,已经走过了几十年,改革任务尚要深化,从中就不难理解辛亥革命胜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就不会过分地苛求革命的先行者们了。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校:崂山八中姓名:解丽丽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本就是一体的,所以,没再按老的方式分开写,只是分条来叙述) 1、通过小组合作,了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及影响,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精神,培养归纳总结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和学生一起画时间轴和探索简图,形象直观地了解本专题的时间段限、阶段分期及知识结构等,并体会到探索之路的艰辛和曲折,从而对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总结整理的能力。 4、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总结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了解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5、结合探索的过程及取得的成就,总结认识及启示。培养掌握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和方法。 重点难点: 1、探索篇是一个重点,其中,形成知识网络及认识曲折性、艰难性是一个难点。(主要通过一轴一图三版块来突破) 2、对邓小平理论的内容的理解及地位的认识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一定要明白,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来完成) 3、启示篇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史论结合的原则来突破) 教法 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教学法、“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方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十七大报告 胡锦涛在十七大上,做了主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今后,中国人民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回顾历史,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有过风,也有过雨,有成功,也有失误,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段充满艰辛和曲折的探索之路吧! 讲授新课: 从课堂内容和结构上分三大版块 探索篇 成就篇 启示篇 探索篇 第一步:先确定本专题的时间段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和老师一起画时间轴。 图一 第二步:请同学们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并解决以下问题: 1、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进行了哪些探索?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众所周知,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由此开端.那么中国是如何走向近代化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提一下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政治上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社会结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尽管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些"盛世",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代的"康雍乾盛世"等.但是几乎每个封建王朝都跳不出这个从初期兴起,到逐渐昌盛,再到后期腐败衰亡的"怪圈".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国已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故步自封. 16世纪至19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19世纪初,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英国的工业品在中国遭到中国自然经济和闭关政策的顽强抵抗,销量不大,而英国商人却需要用大量银元购买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因此,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状态,于是英国殖民者以走私鸦片作为改变贸易逆差的手段.清政府则实行禁鸦片措施,具有代表 的是林则徐的"虎门硝烟".英国针对中国禁烟,决定动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同年6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告终.随后,中国与西方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质的变化.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侵略,主要方面有: 一.军事侵略.鸦片战争后列强又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每一次战争之后都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劫掠中国财富,破坏中国主权.领土完整. 二.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扶植,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炮制"中国威胁论",企图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它们的过程.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但都以失败告终.却从反面教育了中国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点归纳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53年---1957年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㈠工业方面: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

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

2020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专项突破试卷 专项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文库独家】 2020年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专项突破试卷专项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方案,下图是网友归纳的救国方案截图,虽不是很准确,但有些道理。其中的“李鸿章说:我学”,是指李鸿章等人学习西方技术而开展的(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2.奕?1861年的一个奏折中说,要抵抗外国的侵略,“探源之策,在于自强”。下列各项中,洋务派在“自强”的旗号下创办的近代企业是( ) A.江南制造总局B.汉阳铁厂C.轮船招商局D.湖北织布局 3.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其中“中体西用”与“民主和科学”这两“步”指( ) A.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B.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C.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D.戊戌变法与新文化运动 4.以下关于戊戌变法内容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设立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 C.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D.裁汰旧军,精练陆军,创建北洋海军 5.纪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中写道:“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种“感受”源自中国( ) 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②近代社会性质的改变③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④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胜利”主要指的是( )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C.成立了中华民国 D.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7.在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有某一历史事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它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你认为该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8.有学者撰文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一个始而言技(学技术),继而言政(学制度),进而言教(学思想)的过程。这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共同目的是( ) A.救亡图存B.巩固清朝统治C.向西方学习D.发展资本主义 9.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的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 ) A.康有为B.邹容C.曾国藩D.陈独秀 10.构建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图是学习主题为“近代化的起步”的知

答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与探索--测试答案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与探索 2020-04-08 14:46:24 第1题(单选题) [10分]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 ? A.党委和政府治理体系 ? B.市场治理体系 ? C.社会治理体系 ? D.党委和政府、市场、社会综合治理体系 ? E.以上都是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E 第2题(单选题) [10分] 全球治理指数主要有()个维度。 ?A、三 ?B、四 ?C、五 ?D、六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D 第3题(单选题) [10分] 世界银行从( )年开始发布全球治理指数。 ?A、1996 ?B、1998 ?C、1999 ?D、2001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A 第4题(单选题) [10分] 我国最早提到治理思想的著作是()。 ?A、《孟子》 ?B、《论语》 ?C、《荀子》 ?D、《庄子》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C 第5题(单选题) [10分] 下面不属于西方语境下的治理理论特点的是()。 ?A、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B、治理的操作手段和规则的多元性 ?C、主体间权力的互相依赖性和互动性

?D、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和民主性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D 第6题(判断题) [10分]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被称为“第五个现代化”。() ?√ ?×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 第7题(判断题) [10分]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规划中,对市场的要求是全覆盖、能自治、善服务、可持续。() ?√ ?×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 第8题(判断题) [10分] 治理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等因素。() ?√ ?×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 第9题(判断题) [10分] 从管理到治理,意味着取消政府的主导地位。() ?√ ?×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 第10题(判断题) [10分] 新自由主义国家治理,是将企业管理中的一些理念迁移到国家治理体系中来,追求国家和市场的有机合作。() ?√ ?× 本题回答:正确正确答案: √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复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列举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兴办的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能够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革命事迹,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认识其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 (2)以表格形式为主,教师讲授,学生回答。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对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有更深刻的认识,由此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 难点:近代化的探索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授课过程 导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战败。随后,列强纷至沓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为了使中国独立富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积极探索救国方案,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了。 一、知识梳理: 学生朗读本部分内容,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本节内容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过程设计如下:1. 学生快速浏览本节知识,并结合教材完成表格内容;2.教师抽查、补充及疏导。 (一)洋务运动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洋务运动》,完成本内容的知识梳理表格。

记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然后抽查学生速记情况。 (二)戊戌变法 1、据表格提示,学生采用口述方式,自主完成。然后学生阅读,巩 (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器物技术(洋务运动)------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三、归纳总结 学生先自我归纳,然后教师加以完善,共同总结出中国近代化探索 的特点:

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

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 洋务运动 H 川行P8(下),八上P28 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统治 领导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 内容:H 川行P8.6(右下) 性质:失败的封建自救者运动 失败原因:H 川行P9.9(2)(左中) 意义:H 川行P9(左中)(方框) 戊戌变法 H 川行P9(左中),八上P32 主张:救亡图存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失败原因:H 川行P9(左下)(红笔) 公车上书意义:H 川行P9.4.D (左下) 性质:H 川行P9.5(右中) 多重性质:H 导学思P2.4(右上) 意义:H 川行P9.6(右中) 教训:使资产救济政治斗争由改革转向革命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资料P4.3(下)、导学思P21(下)、H 川行P36.5 (上) 辛亥革命 H 川行P9(右下),八上P37 主张:三民主义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 经过:H 川行P9.5(右下)、H 川行P10.7(表格) 性质: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启示:在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意义:H 川行P10.6(2)(3)(左中) 失败原因: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原因)②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革命不彻底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 新文化运动 H 川行P10(左下),八上P43 主张:民主与科学 领导阶级: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内容:H 川行P10.7(右中) 性质: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H 川行P10.8(2)(右中) 总结 特点:由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相同点及不同点:H 导学思P1.1(左下) 联系:洋务运动为资产阶级领导近代化奠定了阶级基础;戊戌变法促使资产救济政治斗争由改革转向革命 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H 川行P9(右下)(方框) 启示:近代化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它说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行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发展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H 导学思P1.2(右下)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H 导学思P2.3(左中) 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几个阶段:H 导学思P2.6(右下) 产生 初步发展 进一步发展 遭到扼杀 时间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一战期间 一战以后 原因 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国资本 主义入侵破坏了自然经济。 甲午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设厂的限制。 (根本原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侵略;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受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一战以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卷土重来 分布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我国沿海地区 我国沿海地区 代表 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同文书局 张謇的大生纱厂 特点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西方列强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 一战期间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面粉业和纺织厂发展最快。 结局 倒闭或被外企吞并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发展 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90年风雨洗礼,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跌撞学步到如今大踏步的前行,经历了无数挫折与磨难,有那么多的前辈不惜牺牲生命,带领后人走上一条属于中国共产党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次高级班党校课上,老师带我们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形成、发展、以及如何在十七大上正式成为一面引领共产党前行进步的伟大旗帜。课后我真切的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不易,愈发的珍惜这次了解党、学习党的机会。自己总结了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毛泽东在50年代中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苏共20大的召开,掀起了国际上否定斯大林的潮流,国际共产主义内部开始出现分裂,世界范围内出现共产党第一次退党高潮,面临这样的局势,一直紧跟在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之后的中国有三条路可走:1,顶住国际上否定斯大林的逆流,继续走斯大林之路。2,向赫鲁晓夫学习,走斯大林之后的苏联之路。3,以苏东位鉴,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英明的共产党人毅然走上了这样一条无人开路,不知未来,充满艰辛的探索之路。 1956年毛泽东作了关于《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这一次讲话,标志着我党开始独立自主的探寻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就在中国顺沿着正确的方向准备走下去时,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阻断了我们的去路。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未弄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偏激的认为只要是资本主义的理论全部都是社会主义应该摒弃的;还未弄清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盲目的将社会主义过于理想化,而把共产主义过于具体化;还未弄清赫鲁晓夫的苏联模式,完全将其放在发展的对立面,全然不知,实际走上了赫鲁晓夫反对的斯大林模式。就是这样三个“还未弄清”,将党和国家卷入一场十年浩劫。“文革”结束后,中国再次面临三种选择:1,继续走“文革”之路2,像苏联否定斯大林一样完全否定毛泽东及其思想3,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样的选择,开辟新路,舍弃老路,邪路。至此,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徘徊期正式结束。 二.邓小平在80年代初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党的成长历史中,十一届三中全会无疑成为一座让后人永远铭记的里程碑。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之后的党的十三大完整的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也被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十三大勾画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曲折中进行的原因探索

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曲折中进行的原因探索 观看我中华历史,发现我们的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是在曲折中进行的,经过查看历史名家的论作,查看相关的资料,究其原因,感觉主要的也就下面几点。 中国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前几乎没有和世界进行技术、文化、贸易的沟通,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政府签订了卖权辱国的条约从此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而此时的封建统治者者还没有认识的改革和近代化已经势在必行了,依然以天朝帝国自居,没有清政府的最高层支持的变革是不会成功的,当时的封建势力很顽固,只是取得了一点点的成就,甲午战争把这一切都毁灭了,留的只是后人的反思,和很多的爱国志士的苦思,没有很好的办法,后来又经历很多战争签订了很多的条约,直到《辛丑条约》之后才想着改革,此时已经晚了,1840年到1900年的这段时间里面,清政府外忧内患,耗尽了帝国的元气,此时的所谓的改革只是帝国灭亡之前的垂死挣扎,虽然有很多的改革是好的也引进来了很多的先进技术,但是此时的清政府手中也没有多少的权利了,主要的大权在地方的“省长”手里。中央政府已经奄奄一息了。 辛亥革命算是压死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吧。而从此以后进入中华民国时代,开始袁世凯活着的时间,地方的大员还听从他的调遣安排吧,此时外国的势力在中国很强大而袁世凯也没有能力驱除外国势力,但是袁世凯为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不能的埋没的时间,可是后来由于孙中山领导的起义也好叛乱也好,使袁世凯的政治地位的受到了威胁,所以改革和近代化的进程被迫减缓,袁世凯死了,而孙中山没有实力统治中国所以袁世凯死了,后来一直都是袁世凯的收下大将在统治中国,不是他们腐败不改革,只是没有改革的政治条件,他们整天都是在争权夺势勾心斗角,一不小心就会被弄死,还哪有心情改革,有的贵居总统但是没有军权,说话也没有分量,所以说改革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也是白搭的。后来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国民党和黄埔军校,他没有统一中国,蒋介石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也只是形式上的,因地方势力还依然厉害,给袁世凯的时间差不多,后来抗战和内战,蒋介石更没有时间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后来毛泽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开始的几年忙于清理国民党的残余部队统一中国,还在朝鲜和美国干了一仗,这些弄的都是正事,没有推进近代化的发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后来的事情有点不堪入目了,以前封建帝国建立之后都要杀很多的功臣,人民国也不例外,国家主席被活活的饿死,知识分子被带上反革命的帽子,老师成了臭老九,近代化进程往后倒退了很多,这是很多人不得不承认的,后来的改革开放久了。中国也大大的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如果改革开放发生在1840年左右的时间,不是1978年,我只能说中国现在绝对是世界上一流的强国。然而历史没有假设。 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主要的是中国政府过于软弱照成的,1840年时间的清政府是有能力的进行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的,但是他没,以后的政府都是力不从心。共和国虽有能力,但是的确改革开放晚了 还有的方面比较重要的是文化方面。文化我了解的不多,我看书上有说儒家文化一直认为发明

中国近代史纲要——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2010-2011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第2学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测控技术班级:测控09-1 任课教师:卢诚姓名:CHNlyt 学号:090340101YT 成绩: 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的近代,从治经由乱再到治,这是经历了一个周期的过程,也即所谓“始衷终”的发展变化。中国的近代,又是一个急剧变化加速发展的过程,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即所谓“亘古未有之巨变”。 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 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溃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可是,最终因清政府统治者的腐败和自大、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草草地结束了这一阶段的改革。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中国人开始为中华民族的安危奔波。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最终,农民阶级探求救国之路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扼杀下以失败收场。 太平天国运动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地主阶级洋务派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顽固派和洋务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由于外国重重阻挠,加上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内部力量的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教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专题: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6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本专题是根据第一章的教学内容所做出的延伸,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国人在面临民族危亡之时为救亡图存所做出的选择,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近170年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中国现代化进程缓慢,经历了重重的坎坷、曲折,希望通过本专题的教学,让学生明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选择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用于指导实践,现在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而坚定这一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在近170年的历程中,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缓慢,会遇到如此多的坎坷?教学方法 历史文献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绎法等 思考题 1、中国开启现代化道路的背景 2、辛亥革命为什么爆发? 3、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的现代化带来的影响? 4、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5、中国为什么从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进入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主要教学内容 前言 一、第一阶段: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840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前) 二、第二阶段:现代化的启动和道路抉择阶段(1912年—1949年10月) 三、第三阶段:经典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1949年10月—1978年) 四、第四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1979年至今) 总结

详细教案 前言 实现现代化是当今中国的最大任务,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日新月异的步伐向前迈进,令世界瞩目。但亦因社会、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利益关系的剧烈调整和腐败现象的出现,有人困惑,有人迷惘。如何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加顺利而稳健地向前发展,如何使人们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程更加坚信不移?回顾中国现代化的整个历程,总结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明白从资本主义现代化转变为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再转变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过程,是十分有益的,即所谓“鉴往而知来”。 如果说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使中国传统社会逐渐发生新的变化,标志中国现代化的开端,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已经历了170年的时间。在这170年中,从社会环境和发展道路来说,中国的现代化经过了四个阶段和三种发展道路的变化,这是中国现代化已经经历的历史事实,我们不仅不能脱离这一事实,而且要对这一已经存在的历史的必然性进行解释,说明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总结其中的规律所在。 一、第一阶段: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840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前)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潮流和规律,它以资本主义社会因素在欧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为起点和早期形态,随着资本主义向全世界的扩散和社会主义的出现而形成和发展。 (一)1840年前的中国 当17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之间欧洲和北美的现代化从暗潮涌动到形成澎湃之势,并开始向东方潜流,这时的中国,已在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农业文明的社会形态下缓慢地发展了两千年,虽然传统的社会形态依然保持着,但是其内部构成和对外交往已经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比如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商业和商人群体已有一定的扩展、商业资本已有一定的积累等,从而使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既存在着与现代化相抵触的因素,也产生了一些潜在的适应因素。 举例:广州十三行 17世纪后期,大清帝国进入了康熙盛世,在平定三藩之乱和收复了台湾岛之后,审时度势的康熙帝,为了振兴沿海地区长期凋敝的经济,决心解除明朝以来300余年的海禁,实行开海通商政策。清政府开放海禁,并在广州、漳州、宁

近代以来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

训练二近代以来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 1.(2014·广州一模)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西方产生。学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工业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以现代化为主题的体系下,世界近现代史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4~15世纪,现代化的准备或酝酿阶段;16~18世纪,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国家发起;18世纪晚期以后,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阶段;19世纪,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迹象。 ——据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 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 (1)指出16~18世纪,英国现代化启动的具体表现。 (2)20世纪20~30年代,苏联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概括其 在经济领域的主要特点,分析其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新的变化,分析新变化出现的 原因。 (4)20世纪80年代,我国史学界掀起“现代化研究”的高潮,指出其历史背 景。 答案(1)具体表现:政治方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经济方面,工业革命的开展;思想方面,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社会方面,新兴城市的兴起。 (2)主要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 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建国初期,我国基本照搬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通过三大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和严重的经济困难。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主题二 近代以来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含最新模拟试题,含解析)

主题二近代以来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 [主题解读] 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具体说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近代化按其性质分为资本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两类范畴的近代化。 中外近(现)代化的历程、特点及评价,中外近代化道路的对比等一直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高考多运用图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对中外近代化历程、结果及影响的理解认识,分析比较综合评价中外近(现)代化差异及特点等。 [知识链接] 1.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确立与发展(英、美、法、德)。 (2)近代中国追求民主政治的探索(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追求等)。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等)。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历程。 2.经济工业化、市场化 (1)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历程(新航路开辟与西欧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等)。 (2)近代中国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历程(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等)。 (3)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工业化的历程。 (4)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3.思想理性化、科学化 (1)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 (2)近代欧洲民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演变(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等)。 (4)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特点及影响(林魏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经典考题】(2013·福建文综,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复习导航——《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姓名 一、【走进历史,整理史实】(认真回忆,提取有效信息) 经过 性质 (地位) 影响 二、【感知历史,评价史实】 1、先进的中国人在近代化的探索之路上(即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些变化?分别举出事例。。 2、对比西方国家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近代化变革有何不同? 3、学习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你有何启示?

4、学习了先辈们在近代化探索中的事迹,作为中学生的你有哪些精神值得学习? 三、【中考再现,巩固知识】 1、1. 19世纪末,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 A.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学习西方经济技术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2、“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想一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A、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3、19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经营的外国轮船公司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生意大受影响,中国海关进口的洋布等数量也大大减少。这说明洋务运动() A.吸引了私人资本投向近代民用工业 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洋务运动达到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 4、洋务派举办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自强新政 B、发展资本主义 C、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A、顽固派的阻挠、破坏 B、洋务运动未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C、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 D、未真正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6、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正确的应当是()A.洋务运动一无是处B.洋务运动劳而无功 C.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表面做做样子D.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7、践行了自己“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的豪言壮语,为变法图强甘愿流血牺牲的爱国志士是() A.邓世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 8、康有为、梁启超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永载史册,主要是因为他们() A、发起了洋务运动 B、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C、领导了辛亥革命 D、参加了新文化运动 9、下列不属于百日维新变法内容的是()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与探索》测试答案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与探索》测试答案(2020年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必修课) 2020-01-08 09:26:51 第1题(单选题) [10分] 全球治理指数主要有()个维度。 ?A、三 ?B、四 ?C、五 ?D、六 正确答案: D 第2题(单选题) [10分]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 ? A.党委和政府治理体系 ? B.市场治理体系 ? C.社会治理体系 ? D.党委和政府、市场、社会综合治理体系 ? E.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 E 第3题(单选题) [10分] 我国最早提到治理思想的著作是()。 ?A、《孟子》 ?B、《论语》 ?C、《荀子》 ?D、《庄子》 正确答案: C 第4题(单选题) [10分] 世界银行从( )年开始发布全球治理指数。 ?A、1996 ?B、1998 ?C、1999 ?D、2001 正确答案: A 第5题(单选题) [10分] 下面不属于西方语境下的治理理论特点的是()。 ?A、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B、治理的操作手段和规则的多元性 ?C、主体间权力的互相依赖性和互动性 ?D、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和民主性 正确答案: D 第6题(判断题) [10分]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规划中,对市场的要求是全覆盖、能自治、善服务、可持续。() ?√ ?× 正确答案: × 第7题(判断题) [10分] 新自由主义国家治理,是将企业管理中的一些理念迁移到国家治理体系中来,追求国家和市场的有机合作。() ?√ ?× 正确答案: √ 第8题(判断题) [10分] 从管理到治理,意味着取消政府的主导地位。() ?√ ?× 正确答案: × 第9题(判断题) [10分] 治理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等因素。()?√ ?× 正确答案: √ 第10题(判断题) [10分]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被称为“第五个现代化”。() ?√ ?× 正确答案: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