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80年代以来军旅小说中英雄形象塑造的新趋向

论80年代以来军旅小说中英雄形象塑造的新趋向

论80年代以来军旅小说中英雄形象塑造的新趋向
论80年代以来军旅小说中英雄形象塑造的新趋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b2475694.html,

论80年代以来军旅小说中英雄形象塑造的新趋向

作者:赵彦琴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09期

摘要:军旅小说是一种以战争活动和军人生活为特征指向的文学形态,英雄形象的塑造

是军旅文学发展史重要的价值追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军旅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相对比较辉煌和繁盛的時期,英雄形象的塑造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分别从英雄性格的人性化、英雄心理的复杂化和英雄命运的悲剧化这三个方面细致地分析了80年代以来英雄形象塑造的新趋向,旨在探寻时代变迁和英雄主义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英雄形象;人性化;复杂化;悲剧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革”后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南线战争”爆发和人们审美取向和精神需求的转变,军旅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难得的“黄金时代”。它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又在主题和创作方法上进行了突破和创新,特别是对于英雄形象的塑造,呈现出了新的写作趋向。

一、英雄性格的人性化

新时期以来,随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等逐渐发展,军旅作家对十七年时期“高大全”的完美英雄形象进行了深入反思,提出了“英雄是人”的创作基调,开始关注英雄性格的人性化,促使英雄走下了神坛,实现了从神性英雄到人性英雄的回归。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有没有缺点并不能成为区别英雄与懦夫的标准,恰恰相反,有缺点,才有差别,才有矛盾,才能使读者在这种差别与矛盾中看到真实的人性,看到崇高的灵魂。

徐怀中的《西线轶事》以其独特的英雄塑造和战争描写开了80年代军旅小说创作的先河,它“单枪匹马地突破了军事文学中‘英雄主义写作’的重重禁区,为后来的军事文学创作狂飙突起式的集团冲锋树起了一面鲜明的旗帜。”[1]刘毛妹是小说中作者塑造的一个“英雄”,他与以往“高大全”的英雄形象相比具有严重的缺陷,但恰恰是他与众不同的性格缺陷和不完美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外表冷酷,作风不严谨,军容不整,嘴里时常叼着烟,组织纪律性差,理想信念似乎也不太坚定。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渐推进,我们发现在他身上有着军人勇敢顽强的优良品质和英雄气质,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也有着深刻的忧患意识,刘毛妹始终坚守他心中的理想信念,最终壮烈牺牲。作者塑造的刘毛妹这一英雄形象融合了普通人的优点和缺点,更加真实。1982年李存葆发表了《高山下的花环》,塑造了梁三喜、靳开来、赵

蒙生等英雄形象,作者按照生活的真实面目刻画人物,既写出了他们富于责任感、使命感的英雄本色,也写出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80年代小说的思想特征

80年代小说的思想特征 20110211 25 何柳青整个80年代,是20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极为可观的10年。小说以其广阔的艺术视野、恢弘的艺术创新和绚丽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千姿百态的世相人心,满足着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小说画廊。 (一)伤痕文学 80年代小说的发展承接着70年代末期的伤痕小说。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伤痕文学的发端之作。小说揭示的是文化大革命给孩子留下的内伤,通过他们的畸形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畸形本质,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1978年8月,卢新华的《伤痕》发表,该小说写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所造成的悲剧,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残酷的“阶级斗争”和反动的“血统论”给人们心灵造成的重大伤痕,于是逐渐形成了伤痕文学的创作热潮。 主要作品有:郑义的《枫》、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古华的《芙蓉镇》、莫应丰的《将军吟》、王蒙的《最宝贵的》、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肖平的《墓场与鲜花》、韩少功的《月兰》等。 伤痕文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文革十年动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一是精神意识的荒芜与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三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美丽关系的严重破坏。这阶段的文学主要集中于对社会和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缺少深刻的悲剧性思索。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文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在美学风格上张扬和确立了丰富的悲剧意识,是社会主义当代文学第一批悲剧文学,具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的性质。是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强化。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具有重要意义。一、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二、人们发现了久违的悲剧精神。三、开始注重对普通人的刻划,从而摆脱了文学只能反映“工、农、兵”甚至只能以“英雄人物”为创作重心的教条规定。四、在表现对象上出现了空前的广泛性。但伤痕小

最全经典言情小说分类汇总

经典言情小说分类汇总 都市文 十年一品温如言何以笙箫默杉杉来吃微微一笑很倾城时光之城 一辈子暖暖的好君子一诺风起青萍如是如来无处躲藏 醒来时的一记阳光续杯咖啡尘尘三味有一种爱谁敢言说雾逝人非 回首萧瑟处桃花流水大约是爱初情似情无花蔷薇 你可听见我的心在动我和你吻别最美遇见你风前望处今夕何朝 岂言不相思何所冬暖何所夏凉路从今夜白青青陌上桑 向莎翁致敬谁的等待恰逢花开姻缘盛开应该 然后爱情随遇而安原来你还在这里晨昏我在回忆里等你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独家记忆良言写意衾何以堪人生若只初相见流光飞舞 青涩之恋大爱晚成时擦何须浅碧深红色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耳洞星光璀璨锦裂千山暮雪佳期如梦 佳期如梦之海上繁花佳期之今生今世景年知几时良辰讵可待尽在不言中 末路相逢薄暮晨光指间欢颜一霎风雨我爱过你这么远那么近再不相爱就老了一生暖暖温暖的弦悠思似梦暮然回首 五更转我把我唱给你听放爱入局试问深浅总是辛满身风雨你从海上来 你是我学生又怎样全世界都为你唱这小情歌花神月时有圆缺 未见萤火虫云朵上的歌沥川往事月光漫过珍珠夏彼岸江南 岁月是朵两生花明年明月何处看落落清欢告诉大雄我爱他只道是年少 翻译官半是蜜糖半是伤淑女本色幸得相逢未嫁时四月四日晴 微光迷失的尘夏苍耳青空沉香豌水北天南 忽而今夏(明前雨后)香寒默歌尽微凉山月不知心底事微雨红尘 杏花春雨你的天涯我的海角白昼的星光哪一年让一生改变许我向你看 何处飞花向心公转静园灯火阑珊明冬仍有雪 终是自在何必太多情忽然之恋如果可以这样爱夏有乔木雅望天堂 动情寻爱恕爱桃花夭夭眷眷浮生 匆匆那年花开半夏想看两相知暖冬放弃你下辈子吧花间心素如简无爱承欢过客匆匆何须执手问年华一路向北城外的月光只道是寻常朝朝暮暮花开淡墨痕 晨光搁浅独家星劫日光沉寂豆蔻彼年女王进化论 记忆之城匪君匪恋非我倾城 纯古代文 夜行歌十年懵懂百年心斩春帝台娇燕倾天下 云中歌帝皇天子谋怜香惜玉录琉璃美人煞 东宫冷月如霜如是天下且试天下兰因璧月 盗妃天下驸马非马深宫美人夜来深宫花落晚妆兰陵缭乱

80年代文学概述

一过程:80年代前期 1976年底“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文学并未在较大的范围里实现从“文革文学”的转变。写作者的文学观念、取材和艺术方法,仍是“文革文学”的沿袭。出现对于“文革”模式的明显脱离,是从1979年开始。因此,不少批评家在谈到“新时期”文学的开端时,并不以“文革”结束作为界限。(注:如朱寨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指出,他们把“当代文学思潮史”的下限划在1979年,而不是划在“粉碎‘四人帮’的1976年”,原因是1979年以前,“文艺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解除禁锢”;“文艺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文艺创作有了新的突破”,是在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而“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成为文艺史上转折的里程碑”。《中国当代文学思想史》第8-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当然,在此之前,已有一些作品预示了这种“转变”的发生。如发表于1977年11月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刘心武)和发表于1978年8月的短篇《伤痕》(卢新华)(注:分别刊载于1977年第11期《人民文学》和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上海)。)。这些艺术上显得粗糙的作品,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特征:对个人的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和作家对于“主体意识”的寻找的自觉。 以1985年前后为界,80年代文学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前期,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刚刚过去的“文革”,在当时被广泛看作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肆虐”。因此,挣脱“文化专制”的枷锁,更新全民族观念的“文化启蒙”(“新启蒙”),是思想文化的“主潮”。与此相关,文学是对于“现实主义”的“传统”的呼唤。在这几年间,文学主题可以说都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是亲历者对“历史灾难”所提供的“证言”,以及对于“历史责任”(“谁之罪”)所作的思考和探究。在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的潮流;诗歌创作的主要构成,则是“复出诗人”的“归来的歌”,和青年诗人的“朦胧诗”创作;戏剧,特别是话剧也大多是与“文革”有关的“社会问题剧”。已经在酝酿着艺术观念和方法上的更为深入的变革,但还未成为显在的、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从总体而言,这几年文学的取材和主题,是指向社会一政治层面的,也大多具有社会—政治的“干预”性质。涉及的问题,表达的情绪,与社会各阶层的思考与情绪同步。文学创作与社会政治、与公众的生活和情感的密切关系,是后来不再重视、并为一些人怀恋的“昔日的光荣”。 由于“文革”被看作是中国现代文艺史的“最黑暗的一页”,文艺的“园地”受到严重摧残而“百花凋零”,因此,“新时期文学”被看作是“文学复兴”,“复兴”的提出,又通常与“五四”文学相联系,看成是对“五四”的“复归”。在80年代初,人们最为向往

好看经典的现代言情小说推荐.doc

好看经典的现代言情小说推荐 言情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一段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你知道现代有哪些好看小说吗?下面我就来为大家推荐的好看经典的现代言情小说,欢迎参阅! 好看经典的现代言情小说 1.《我的鸵鸟先生》 含胭。我想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关于两个年轻的孩子。这个故事有些温吞,有些清水,有些琐碎,有些虐恋,但是,它也很甜蜜,很暖心。这注定不是一个面向大众的故事,但是我相信,会有人和我一样,爱上那个叫做顾铭夕的少年。 2.《原来你还在这里》 辛夷坞。你心中是否也有这样一个人?他离开后,你很少想起他,没有他也能过得很好。然而在那些个猝不及防的梦里,他又出现在你的身边,第一次说出分别后的悔意,你面带胜利者的笑容转身,醒来后却只想痛哭一场。 3.《谁说我,不爱你》 北倾。电台轻微的电流声里,是听了五年的熟悉声音。清润,雅致,无论是单词还是句子。由他说出来便是婉转低沉,如入了心魔,销魂蚀骨。随安然这辈子做的最靠谱的事,大概就是因为一个声音喜欢上一个人,再然后爱上了他的全部。 4.《你是我学生又怎样》

田反。这是师生恋,但又无关乎师生恋,人无论在哪个年龄哪种状态,都怀有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无关乎年龄,这只是个值得你微笑的故事。 5.《一生一世,美人骨》 墨宝非宝。如果在现在这个社会里,有个人带着两世的记忆,深爱着你。多幸福。时宜对周生辰就是如此。而他,却早已忘记她。"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独有时宜,为我所求......"这是个超级超级超级超级,慢热的文。 6.《镇魂》 priest。如题,都市灵异故事。温柔内敛美人攻VS暴躁精分......以及自以为攻的受。容易逆cp警报。 好看的言情小说 1.《蛊祸》 青青绿萝裙。孙晴好经历了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说错话被开除,出门被车撞,晕了醒过来发现已失身...... 你说这是一场由情蛊引发的血案,蛊?你信啊! 姑娘,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此乃天降奇缘,恭喜完成配对真·高富帅就在你面前,包吃包住包结婚,还可以随!便!虐! 温馨甜宠 2.《送你一座不孤城》 师小札。在安静的天地一角,你为我生起的人间烟火,是我平生见过的唯一的浪漫。送你一座不孤城,我还你一个小永恒。简单说,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欢迎你来看,谢谢。

第8章:20世纪80年代小说

第八章 20世纪80年代小说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20世纪80年代小说发展脉络和主要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小说创作潮流与具体作家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 【课时】:6学时 【教学内容】: 一.20世纪80年代小说创作潮流 (一)伤痕文学: 1.概念及代表作品: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主要是控诉“文革”给人民留下的精神和身体创伤。 1979年11月期《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班主任》,标志着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突破。刘心武《班主任》揭露了文革对宋宝琦、谢惠敏等青少年灵魂的扭曲和精神的伤害,通过他们的畸形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畸形本质,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接着卢新华《伤痕》(《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写“文革”时期的“革命小将”王晓华和“叛徒”母亲的故事。小说从母女感情,即中国人最为注重的伦理感情人手,揭露了“文化大革命”给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其他还有孔捷生《在小河那边》、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丰《将军吟》等。 2.特征: 现实主义的重新回归-真实性;个人性、情绪性、政治性;情感上的宣泄色彩,政治上的批判色彩;人道主义的回归。 (二)反思文学: 1.概念及代表作品: 反思文学是对建国后社会历史生活,特别是对重大政治事件用艺术形式重新审视文学潮流。对农民悲剧命运的反思:高晓声《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芙蓉镇》;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冯骥才《啊》、张贤亮《绿化树》、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干群关系:王蒙《蝴蝶》、刘真《黑旗》、王蒙《布礼》、张弦《记忆》、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2.特征: 具有更多的理性色彩、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以深邃的历史意识、批判精神和使命感来对历史进行反思与评价,致力写出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与环境中的命运与情感。 (三)改革文学 1.改革文学的兴起与特色: 改革文学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级别: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函授站点: 运城 姓名:樊俊燕 指导老师: 年月日

目录 正文 (3) 摘要 (3) (一)真实的荒诞与神秘的象征 (5) (二)逼真的细节 (8) (三)独特的叙述视角 (11) 参考文献 (15)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摘要: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的出人意料的情节铺展与荒诞离奇的场景描写以及冷峻而滑稽的文字,常常流露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才能。卡夫卡的叙事具有耐人寻味的两面性,本文对其小说中的叙事风格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一方面他描绘出黯淡、残酷、荒诞的世界景观,辐射出痛苦、惶恐、焦虑、绝望的情绪;另一方面他的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冷嘲、怪诞和滑稽的情绪。 关键字:卡夫卡;表达艺术;真实;荒诞

卡夫卡作为奥地利作家是现代主义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卡夫卡的犹太血统、不幸的童年、狭窄的视野、深刻的思想影响着他的作品,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风格,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卡夫卡的作品不从属于任何主义,但他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在后现代主义中可找到他的作品的影子,同时他的作品又具有不确定性,延展性很强,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卡夫卡。”卡夫卡写作是把他的哲学意蕴渗入到了作品,而他独特的叙事风格正好完美的体现了他的意图,独特的叙事风格也加重了作品的深邃,两者相得益彰。 在现代西方文学中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是西方现代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是把文学创作与人生体验密切结合于一体的少数作家中的一个。可以说,他从来没有把文学当作文学来做,而是把它当作自己体验人生、思考人生的表达方式。这是卡夫卡小说独特的魅力,与卡夫卡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密切相关。卡夫卡文学成就主要是通过自己不断探索的创作实践取得的。他没有,也不想建立什么理论体系,甚至于连一篇像样的有关论文也没有写过。但从他的日记、书信、札记和谈话中可零零散散地见到他的一些想法,虽不系统,但其基本倾向是明显的。那就是弃摹写,重表现。他反对传统的艺术法则,摒弃写实主义的方法,主张通过自我来再造世界。他把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从客观转向主观,从外部转向内心,把创作当作内在的需要。他觉得心中有个“庞大的世界”急欲“撕裂”,只有创作才能使他一吐为快。他在日记中谈到写作《诉讼》的时候说“一切出

八十年代的小说

八十年代的小说(二) 第一节:寻根文学 一、文学的寻根: 1、时间:1983年~1984年间,韩少功、李陀、郑义、阿城、李杭育、李庆西、郑万隆 2、论文:韩少功:《文学的“根”》——被看着这一运动的宣言。 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 共同点: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作家作品: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小说”系列,阿城的《棋王》,郑义的《远村》、《老井》 4、目的:寻找民族文化精神,以获得民族精神自救的能力。 5、出现的原因: ⑴对文革的反思由单纯的政治层面转向探索历史失误与民族文化心理沉淀之间的关系。 ⑵对于传统文化的守成立场的生长。 ⑶文学本身的动机:简单模仿西方不能使中国文学得到世界的认同。 二、“寻根”小说的艺术形态: 1、对风俗、地域文化的兴趣。特定地域的民情风俗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艺术美感滋生的丰厚土壤,并有可能使个体命运与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表现融为一体。 2、作家对生活方式的现代变迁的重视。 作家细致考察某一地域的居住、饮食、衣着、语言、交际方式、婚丧节庆礼仪、宗教等,成为拓展创作视野的凭借。陆文夫的《美食家》邓友梅写北京生活的小说,冯骥才的津门系列。 3、在思想倾向和价值估断上:对传统文化的复杂态度。分为“规范”和“不规范”。 4、在小说的艺术形式上:作家把对生活场景、细节的真实描写和象征、寓言的因素结合起来。(叙述方式、小说语言) 三、代表作品分析:《棋王》: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自觉认同 1、作家简介: 2、人物:王一生:一个在历史的漩涡中具有独立生活方式和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他的整个人格中投射着久远的,富有无限生机的文化精神。 表现:对棋道的痴迷,吃饭。车轮大战。 目的:小说在塑造王一生这个人物形象时,写出他的无为的人生态度和有为的创造力时,力图表现古代道家文化思想生命力。贯穿在小说里的是有为与无为、阴柔与阳刚的相互转化。生命归于自然,得宇宙之大而获得无限自由的所谓道理,并进而把这种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人生联系起来,赋予其进取的现代意义。 四、乡土小说 一、主要作家:高晓声、汪曾祺、刘绍裳,古华,张一弓、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张炜等作家。 二、代表作:《人生》人生道路的选择和思考。(陈思和教程P238) 1、故事: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在一个爱情故事的框架内,聚集着丰富的人生内容和社会变动的诸多信息。 2、人物:高加林——是一个颇具新意和深度的人物形象 3、方式: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中多层次的展现了高加林的悲剧性格的形成过程。 4、作家的态度:作家并没有回避高加林选择的合理性的因素

好看的青春励志言情小说推荐

好看的青春励志言情小说推荐 本文是关于好看的青春励志言情小说推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好看的青春励志言情小说推荐 青春励志言情小说一:《匆匆那年》 作者: 九夜茴 80后文艺青春代表作家九夜茴的处女座《匆匆那年》在出版后震惊四座,连续八年的畅销,让我们无不追忆自己的青春。一首歌唱出了我们的心声:时间都去哪儿了。是啊,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青春去哪儿了。回想过往的青春,不正是时间匆匆吗。本书以方茴和陈寻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讲述了当今最为热议的八零后的情感生活经历,书中的描述让我们想到了九十年代末的北京,想到纯洁美好的青青校园,那时的青春年少,还有大学毕业后的不息奋斗、婚姻的现状等,其视角的独特真实的记录了匆匆那年。 青春励志言情小说二:《半暖时光》 作者: 桐华 此书是桐华最新都市情感小说力作,它延续了《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和《最美的时光》校园路线,是一部最美最痛的爱情小说。但是此部小说虽然是描述校园爱情故事的著作,但并没有按照人们的传统思维来描述单纯美好的爱情时光,而是充满了阴谋。桐华在《半暖时光》中提出:难道只有不管不顾一心只想着和对方在一起的爱情,才是真的爱情?因为爱情并不简单,并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私事。所以,《半暖时光》是传统都市爱情体裁的重大突破。 青春励志言情小说三:《夏梦狂诗曲》 作者: 君子以泽 《夏梦狂诗曲》是近些年伦敦议会推荐的首部华语小说,看完这部小说的读者无人不受触动,热泪盈眶。结局那一句“在我们永垂不朽的一生”升华了整本书的高度,唤醒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对梦想的坚持,说是震撼灵魂也不足为过。同时,男主角夏承司的经典台词也把彻骨的爱情刻画得淋漓尽致:“不管你希望我

80年代小说

废墟上的雨后春笋——八十年代小说创作评述 2014021424 朱金娅 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建国初十七年文学的曲折发展,又遭受了十年文革文学的巨大创伤,虽然在粉碎“四人帮”后得到了短暂的喘息和过渡,但从文学创作的总体上看,基本尚未挣脱左的政治思想和文学思潮。从80年代开始,文学才获得了真正的解放,尤其是小说创作,在这片废墟上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日趋繁荣的新局面。 整个80年代,是二十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极为可观的十年。这个时代文学现象波涛汹涌,五彩缤纷,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知青小说、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翻开了80年代小说发展的新篇章。相对于一个废墟时代的文学,这几个流派表达了对文学新的理解和阐释,展示了丰富而多样的文学内容和形式。 80年代小说的发展承接着七十年代末期的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文革后清算文革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最直接反映,当时政治上、思想上拨乱反正在文学中的反映,其主要展现了文革十年灾难、揭露文革十年的黑暗现实给党和国家造成危害、给人们心灵造成创痛。这类文学小说起始于刘心武于1977年1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并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伤痕文学的发端之作。小说通过塑造两个表面上好坏分明,实质上被极左思想扭曲而畸形的中学生形象,揭示文化大革命给孩子留下的内伤,勇敢地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意在唤醒人们必须从思想的桎梏中解放出来。1978年8月,卢新华的《伤痕》发表,该小说写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所造成的悲剧,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残酷的“阶级斗争”和反动的“血统论”给人们心灵造成的重大伤痕,于是逐渐形成了伤痕小说的创作热潮。此后,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陈世凯的《我该怎么办》、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郑义的《枫》、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一大批带有伤痕印记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伤痕小说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文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对文革的整体否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在美学上树立了丰富的现实主义和悲剧意识。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在艺术表现上显得十分幼稚,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文革左倾的印痕;作品的情感表露也趋于肤浅;作品中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的弱点;伤痕文学模式化的喜剧结尾淡化了悲剧效果,影响了作品的深刻性。 伤痕文学浪潮出现不久,出现了反思文学浪潮,反思小说是伤痕小说的延续和发展。往往在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和创伤后,痛定思痛,随后而来的往往是冷静、严肃和深沉的思考。80年代一系列的政治政策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文学创作的进步,人们不再满足于暴露和批判,而是由表及里地追溯左的思想在历史进程中的脉络,并究其原因。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和作品,如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刘真的《黑旗》、李国文

最经典好看的50本言情小说推荐(附一句话推荐理由)

《何以笙箫默》推荐指数:☆☆☆☆☆ 如果世界上出现了那么一个人,那么其他人就都成了将就,而我不愿意将就。 《天生凉薄》推荐指数:☆☆☆☆☆ 爱的时候,百般纵容。如若不爱,怨恨对于。天生凉薄,嬉笑怒骂,全部由心。 《甄嬛传》推荐指数:☆☆☆☆☆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 《步步惊心》推荐指数:☆☆☆☆☆ 由爱生嗔,由爱生恨,由爱生痴,由爱生念。 《绾青丝》推荐指数:☆☆☆☆☆ 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长发绾君心,幸勿相忘矣! 《来不及说我爱你》推荐指数:☆☆☆☆☆ 树欲静而风不止,我欲言而你不在,万般爱意何处说? 《侧妃不承欢》推荐指数:☆☆☆☆☆ 君若有情我便爱,君若无情我便休 《孤芳不自赏》推荐指数:☆☆☆☆☆ 聪明的白娉婷,愚蠢的白娉婷,善良的白娉哼,狠毒的白娉婷,都是楚北捷深爱的白娉婷,此生不渝 《凤栖宸宫》推荐指数:☆☆☆☆☆ 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白算计》推荐指数:☆☆☆☆☆ 算得了一切却算不出你 《嫁个北宋公务员》推荐指数:☆☆☆☆ 细水长流,于相处中见真情 《穿越之贤妻难为》推荐指数:☆☆☆☆ 你看起来很干净,应该很好吃 《美人难嫁》推荐指数:☆☆☆☆ 早已倾心,步步算计,美人难嫁 《逍遥王妃一世风流:烈夫不二嫁》推荐指数:☆☆☆☆ 相识于江湖,想守于宫廷 《跨过千年来爱你》推荐指数:☆☆☆☆

跨过千年,只为相爱 《爱只是擦肩而过》推荐指数:☆☆☆☆ 爱只是擦肩而过,何苦记得如此深刻 《神医狂妃,冷挑寡情王爷》推荐指数:☆☆☆☆因为深爱,所以伤害 《娇花养成记》推荐指数:☆☆☆☆ 冷漠如他,温柔绽放,只为一人 《萌宠皇后》推荐指数:☆☆☆☆ 由惧而生爱,由爱而深爱 《两个前夫一台戏》推荐指数:☆☆☆☆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天子谋》推荐指数:☆☆☆☆ 不求闻达诸侯,但求一人偕老 《向莎翁致敬》推荐指数:☆☆☆☆ 缘起一本书,缘续一辈子 《凤囚凰》推荐指数:☆☆☆☆ 这个世界上没人能杀得了我,除了我自己 《原来你还在这里》推荐指数:☆☆☆☆ 很多人,一旦错过了,就是陌路 《衾何以堪》推荐指数:☆☆☆☆ 念衾恋卿 《微微一笑很倾城》推荐指数:☆☆☆☆ 过程很失败,结果很意外。 《佳期如梦》推荐指数:☆☆☆☆ 我找来找去,还没有找到第二个你 《宫怀缱绻》推荐指数:☆☆☆☆ 帝王之恋,缱绻之爱 《醉玲珑》推荐指数:☆☆☆☆ 既得此生,何必辜负 《玥影横斜》推荐指数:☆☆☆☆

八十年代文学佳作

197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 《班主任》刘心武《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神圣的使命》王亚平《人民文学》1978年第9期 《窗口》莫伸《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 《我们的军长》邓友梅《上海文艺》1978年第7期 《湘江一夜》周立波《人民文学》1978年第7期 《足迹》王愿坚《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 《顶凌下种》成一《汾水》1978年第1期 《愿你听到这支歌》李陀《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弦上的梦》宗璞《人民文学》1978年第12期《伤痕》卢新华《文汇报》1978年8月11期《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张洁《北京文艺》1978年第7期 《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张承志《人民文学》1978年第10期《辣椒》张有德《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 《取经》贾大山《河北文艺》1977年第4期 《满月儿》贾平凹《上海文艺》1978年第3期 《最宝贵的》王蒙《作品》1978年第7期 《献身》陆文夫《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 《墓场与鲜花》萧平《上海文艺》1978年第11期《眼镜》刘富道《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 《姻缘》孔捷生《作品》1978年第8期 《抱玉岩》祝兴义《安徽文艺》1978年第7期 《“不称心”的姐夫》关庚寅《鸭绿江》1978年第7期 《看守日记》齐平《解放军文艺》1978年第12期《芙瑞达》于土《广东文艺》1978年第1期 《珊瑚岛上的死光》童恩正《人民文学》1978年第8期 1979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 《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人民文学》1979年第7期《小镇上的将军》陈世旭《十月》1979年第3期 《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人民文学》1979年第2期 《内奸》方之《北京文艺》1979年第3期 《李顺大造屋》高晓声《雨花》1979年第7期 《彩云归》李栋、王云高《人民文学》1979年第5期 《我们家的炊事员》母国政《北京文艺》1979年第6期 《阿扎与哈利》樊天胜《人民文学》1979年第4期 《记忆》张弦《人民文学》1979年第3期 《悠悠寸草心》王蒙《上海文学》1979年第9期

结合作家作品谈对八十年代寻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理解认识

结合作家作品谈对八十年代寻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 术特色的理解认识 世纪年代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新启蒙文化语境之下, 一、寻根小说的思想内容 的根蒂,这个根深深扎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也深深地扎在广袤的民间。于是广大的寻根小说作家都纷纷潜沉进民间,为世界呈现自己最熟悉的家乡那极富有地域色彩的生活图景,在普通百姓的平凡生活中,在最朴质的心灵中,反观传统文化的劣根和圭臬。 怨言, 了, , 失意落破之时的精神避难所,阿城的《棋王》正是对道家思想的推崇。作品中王一生在动乱的岁月里,整日沉拼于棋道之中,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没有去造反,去寻求精神的外在扩张,而是退回内心,安身避祸。“何以解优,唯有象棋”,他寄情于楚河汉界,来躲避纷纷扰扰的尘世,以求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自由。在他的另一部作品《孩子王》中,“我”对别人都很羡慕的教书工作临到自己头上并没有欣喜万分,而是淡然处之;当被辞退后也没有苦恼悲伤,而是安常处顺,泰然从容。在动乱的年代里,王一生们以知足常乐的态度、清静无为的性情来自我排解外界的纷扰,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不愿“心为刑役”,抗拒“人为物役”,不能不说是一种智者的态度。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它显示出一种旷达淡泊的艺术人格,而这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体现。但如果我们从社会政治观的

角度来看,这种知足常乐,安时顺世的人生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说不能不说是消极的。道家的无为专注于个体内心,缺少了对现实世界所存在问题的关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欺骗,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文化寻根”小说所表现的重要的现代意识,就是与现代工业文明下人的异化与人性的扭曲相联系的人的生存困境。新时代的作家怀抱着对顽强生命力的向往,在作品中批判了代人生命力消退和萎缩孱弱的生存状态,大力地歌颂原始生命蓬勃昂扬的野性之美。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便是这一类型寻根文学的代表。 叙述者在小说开头有一段充满激情的感叹,极力赞美他的故乡,赞美他的那些豪气盖天的先辈,并称先辈的所作所为和他们的英勇悲壮“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这种感叹贯穿在整部小说中,作家歌颂民间未被儒 , 饮血 1、 2、 因而. 韩少功的《爸爸爸》以强烈的批判意识对原始的初民形态进行了冷峻的审视。《爸爸爸》中的鸡头寨处于与世隔绝的深山之中,闭塞的生活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保守的思想意识,使他们仍然昏睡在远古的历史噩梦之中。 小说中所着意描写的丙患是一个侏儒兼白痴。他的全部语言只能表示两种基本意向,凡属肯定的就叫“爸爸,.凡属否定的就叫“妈妈”在鸡头寨村民的眼里,他是一个只知吃喝拉撒睡的废物,是一个取乐的对象.甚至要拿他的头去祭谷神,但当动刀之际.天空的炸雷又使大家犹豫起来。后来大家又从他那“爸爸”、“妈妈”的语言符号中,揣测出“莫非是阴阳二卦?”又把他作为顶礼膜拜的神根。在这里,作者批判的是民族传统中将自身命运交付给某种荒诞而抽象的异己物,致使整个民族常常陷入一种无理性的盲动之中。

当代 80年代小说阅读篇目

80年代小说阅读篇目 *刘心武《班主任》 *庐新华《伤痕》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古华《芙蓉镇》《爬满青藤的木屋》 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王蒙《布礼》*《蝴蝶》《活动变人形》 李国文*《月食》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高晓声《“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贾平凹《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远山野情》《商州》《浮躁》《废都》张炜*《古船》 叶辛《蹉跎岁月》 竹林《生活的路》 礼平《晚霞消失的时侯》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 张承志《黑骏马》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 朱晓平《桑树坪纪事》 张抗抗《隐形伴侣》 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 老鬼《血色黄昏》 李锐《合坟》 汪曾祺*《受戒》《大淖纪事》 邓友梅《那五》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 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 王安忆《小鲍庄》 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 陆文夫《美食家》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 冯骥才《神鞭》 莫言*《红高梁》*《透明的红萝卜》*《天堂蒜薹之歌》《白狗秋千架》《酒国》《拇指铐》《师傅越来越幽默》《檀香刑》《生死疲劳》《蛙》《丰乳肥臀》 郑万隆《老棒子酒馆》 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马原《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格非*《迷舟》《唿哨》《敌人》《人面桃花》《边缘》《欲望的旗帜》 孙甘露《访问梦境》 余华*《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十八岁出门远行》《死亡叙述》《爱情故事》《现实一种》《世事如烟》 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白云苍狗谣》《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方方:*《风景》《纸婚年》《黑洞》 刘震云:《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单位》《官人》 刘恒:*《狗日的粮食》《力气》《四条汉子》《陡坡》 苏童:*《妻妾成群》《红粉》《1934年逃亡》《罂栗之家》《离婚指南》《平静如水》,长篇小说《我的帝王生涯》《米》《后宫》《刺青时代》

好看的现代都市、青春言情小说推荐

好看的现代都市、青春言情小说推荐 本人酷爱看言情小说,不过只看现代都市或校园的,没看过穿越或者古代的,下面就将自己看过的,觉得还不错的言情小说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我每次没有小说看的时候都会上网求推荐,所以写这个希望对像我一样的人有帮助! 1.《梦里花落知多少》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言情小说,很好看,小说的结局也很郭敬明,主人公们经历友情、爱情而蜕变成长,接受不了闻婧被害和陆叙离开的结局,但青春就是这样,经历过痛才算成长。 2.《沙漏》这是在舍友强烈推荐下看的第二本小说,非常好看,我是只看过一遍,但睡在我对头的舍友看了不下三遍。很喜欢作者叙事的方式,故事情节也很好看,强烈推荐。顾漫的作品我只看过这个,其他的没有看进去,有兴趣的还可以看看她其他的例如《左耳》、《校服的裙摆》等。 3.《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这本书也是经过我们全宿舍八个人共同认可的一般很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最后的结局优点朦胧、可惜。我们曾经争论过女主罗琦琦应该跟张骏在一起还是和许小波,女主并不是乖乖女,故事不落俗套,很好看! 4.《被时光掩埋的秘密》这本书已经被改编成电视剧了,就是年前湖南台热播的男神钟汉良的《最美的时光》。我觉得电视剧不如书好看,男神钟汉良固然很有吸引力,但是我还是尊重作者的结局,因为我也隐约相信,女生的初恋并不是很容易被取代的,尽管是各方面都很好的陆励成。这本书和上面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是桐华写的为数不多的现代都市言情小说,都挺好看的,相比较上面的更好看一点。该作者其他的古代言情小说名字听着都挺美《长相思》、《大漠谣》,还有《步步惊心》,但是我不喜欢看古代的,所以也一直都没看。 5.辛夷坞系列的我都看望了,觉得非常好看,这也样养成了我看小说会把同一作者的小说能看的都看了的习惯。辛夷坞的小说是从《致青春》看起的,这个事当之无愧的经典,电影上映时也第一时间赶着首映去看了,这是我唯一重复看了好几遍的小说。辛夷坞其他的小说《原来你还在这里》、《晨昏》、《我在回忆里等你》、《许我向你看》、《山月不知心底事》、《浮世浮城》、《蚀心者》我也都看了,建议有兴趣的都看一下,因为辛夷坞的各个小说的人物之间有关联性这个大家应该也听说过,我就曾经在看完她的所有小说后专门分析了很长时间的人物关系,挺有意思。要是着重推荐的话,除了《致青春》那就是《我在回忆里等你》和《晨昏》。《我在回忆里等你》很虐,但是很喜欢女主司徒玦的性格,虽然结局很悲惨,但是依然很喜欢,《晨昏》主要是喜欢男主,标准的乖乖男,但是有着自己的坚持与执着,他知道自己喜欢的是谁,他一直都知道,也自始至终都没有因为家人的逼迫和对顾止怡的同情而屈服,很喜欢,值得爱。《许我向你看》和《山月》太虐了,九曲回环,不一定所有人都喜欢,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路人甲”韩述和山月里的向远,人物个性很鲜明,故事情节够曲折。《浮世浮城》和《蚀心者》是最近几年的作品,比起前面介绍的要故事情节要稍微弱一点,我看的时候就是抱着对前面故事补充的心态看的,因为他是关联的,所以看完感觉整个大的故事网很圆满。听说2013年底辛夷坞要出新作,也一直在等,现在已经2014了还么有消息,如果有新的作品我还是会看的。 6.《微微一笑很倾城》这个是顾漫经典小说之一,另一个就是《何以笙箫默》。这两个都是狠狠经典的言情小说,尤其《何以笙箫默》里的何以琛看过的人都很喜欢,很期待这个电视剧的播出,百度过很多次都说已经有在拍了,但是没有看到播,很期待!《微微一笑很倾城》开始看的时候没看进去,以为是讲网游的,但是后来同学都说很好看,强烈推荐,看进去之后觉得确实很好看!

八十年代文学特征概述

“重返八十年代”与当代文学史论述 王尧 如果把“重返八十年代” 视为近几年来的一个文化事件也许不会有什么争议。在知识界少有较大规模“集体行为”的情形下,2006年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甘阳主编的新版《八十年代文化意识》出版,给原本进行中的“重返八十年代”工作推波助澜,一时呼声鹊起、应者云集,蔚为思潮。但在短促爆发后又很快趋于平静,此情形和九十年代以后的一些讨论、思潮和事件一样。这个时代已经长久没有那种相对耐心持久、饱满结实的思想收获期。在“重返八十年代”的浪潮逐渐回落时,我们在学理和问题的层面上讨论“八十年代”以及重返“八十年代”也许更有意义。 在有了“思想解放运动”、“新启蒙”,“文化热”、“方法论热”和“小说革命”以后,“八十年代”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因此,无论是八十年代行进中的及时评论,抑或八十年代之后的不断阐释(种种阐释不能都视为“重返”),关于八十年代的论述始终是当代文学界一个持续的话题。在八十年代,文学、哲学、美学以及史学发挥了“先锋”的作用,这也是当年的一大特色。九十年代以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已经迅速发展,但有明确“重返八十年代”意识的还是以人文学者居多,其中,文学研究界的重返已有不少系统的成果问世。我们还注意到,在九十年代末期,不少八十年代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开始“重返八十年代”。 1999年岁末,韩少功的一篇谈话录《反思八十年代》触及到的一些话题也是近两年来文学研究界“重返八十年代”讨论到的关键问题,不少作家都不同程度对八十年代的文学创作有所反思。相对于许多学科在“重返”中的缺席,文学界的写作者和研究者表现得更为活跃,“重返八十年代文学”事实上是重返八十年代这个事件中的主要部分。“重返八十年代”这一巨大的任务显然不是文学界能够独立完成的,但文学的敏锐,恰恰又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八十年代”之所以成为我们思想生活和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问题,并不只是在当代文学史论述中它已经成为一个“断代”,不只是在“八十年代”发生过程中我们对“八十年代”的解释便已存在分歧,甚至也不只是因为新的知识谱系为我们阐释“八十年代”提供了新的可能,重要的是“八十年代”所包涵的问题是与之前的历史和和之后的现实相关联,这些问题生在八十年代,却有“前世”和“今生”。在来龙去脉中“重返八十年代”,既是一个研究方法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世界观”的确立。如果“重返八十年代”只是“反思”和“再解读”八十年代文学本身,那么这样的重返不仅局促而且也缺少洞察历史变革的宏阔视野和支点。因此,我以为需要尝试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论述中“重返八十年代”。 和“八十年代”相关联的一个概念是“新时期”。有争议的“新时期”曾被分割成“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两部分,也有以“后新时期”终结“新时期”的命名。我想,我们可以暂时搁置这些概念的争议,就表述的内容来说,“八十年代”作为“新时期”的一部分应当是没有疑问的。与“新时期”紧密关联的则是“文革”,当我们讨论八十年代文学时,势必牵涉到“新时期文学”与“文革文学”的关系问题,也无疑会连带到“十七年文学”。这一关联性的研究,也正是当代文学史论述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叙述和揭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讨论八十年代文学的一个前提,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关注“八十年代文学”是如何发生的。九十年代以后文学写作的变化以及文学批评的分歧,其实仍然没有能够避开“新时期”与“文革”相关联的若干重要问题,新世纪关于“纯文学”的争论,既是重返八十年代文学,也是回到“文革”结束后文学的基本问题上。

80年代文学流派介绍

新时期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指1976年以后的我国文学家创作活动,是指人们对“文革”后正在展开的文学的命名。 在介绍新时期文学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个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一些概况。 根据中国的社会历史概况,我国的文学活动以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为分水岭,被划分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根据其发展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我们又通常将中国当代文学划成三个部分: 一、建国十七年文学:1949—1966年,即建国到文革前的十七年时间,我们称之为建国十七年文学,建国十七年文学在文艺思想路线上继承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传统,在题材上多选用历史和革命的题材,创作上形成了一套公私二元对立的模式,文学创作模式的单一直接导致文学创作的僵化,到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这种僵化的创作格局被推到了巅峰。 二、文革十年文学:1966年—1976年10年间的文学活动文革十年文学继续延续建国十七年的单一、僵化的创作,并将其推向了极点,十年官方文学活动仅限于八部样板戏的改造,使文学发展的内容和形式都陷入了僵化的沼泽,和主流创作模式背离的作家被迫将自己的创作转向地下,部分作家也因对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传统提出质疑而被迫中断创作,到劳改农场、边疆地区进行思想改造。一方面,造成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形成了一个断层,另一方面,又为新时期文学的突破奠定了生活基础,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积蓄了力量。 三、新时期之学(1976——)是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部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一方面是适应文学自身发展内在规律,要求有新的文学作品来突破传统僵化的表达模式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同我国政治体制变革的大事件相适应的思想变革的需要决定的。因而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带有许多显著不同于前面时期的特点。 新时期文学开始表现出一些与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传统明显不同的特点: 1、随思想上的进一步实破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文学打破以往与政治紧密的联系,而变为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 2、创作模式由传统单一和一元比(二元对之模式)转向多元化格局,出现各式各样的文学创作式样、思潮、流派。创作题材上也由过去反映革命战争和历史的宏大题材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 了解了新时期文学的这样一些特点后,我们就从诗歌、小说、散文三个方面来看一看新时期的创作。 第一讲新时期诗歌

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

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 第七章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第一节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一):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二):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学价值的重新确立。 (三):外来影响——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四):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1:八十年代作家构成。 (1):复出作家(归来派作家) (2):知青作家(和知青文学区分)。 (3):中年作家。 (4):从性别角度看,可以分出一个特定的群体“女性作家”。 (5):新派作家。有莫言、刘索拉、徐星、马原、余华、苏童、叶兆言、方方等。 2:八十年代作家意识。 (1):时代、历史的忧患意识。 (2):创新意识(现代意识) 第二节80年代文学意识和文学创作 (一):八十年代文学意识 80年代文学环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民族民主国家。这样的文学环境造就了新的文学意识——现代性文学意识,即在现代化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思想意识,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现代性意识很复杂,包括:启蒙意识(五四文学),民族国家意识(左翼、解放区文学),现代主义意识(海派)等。在中国现代,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现代意识表现为两种,17年和文革可以看作是民族国家意识的极端发展。八十年代现代性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 1:启蒙意识 2:现代意识 (二):80年代文学创作 80年代文学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85年为界,之前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之后,文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小说创作,85年之前在创作手法上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主题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先后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它们有相同的思想基点——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前者破,后者立。

八十年代初中篇小说繁盛探因

八十年代初中篇小说繁盛探因 本文分析了八十年代初以中篇小说为主体的小说繁盛的原因:第一,顺应时代和人民的要求,是中篇小说繁荣的必然;第二,思想解放运动和开放的政策,为小说繁盛提供了直接动力和良好的政治环境;第三,小说家们获得新生,成为这次小说繁盛的生产力;第四,中篇小说的自身形式的独特优势,使其繁荣的内 在因素。 标签: 小说;当代;蘩盛探因 中国当代小说继五十年代末的长篇小说繁盛之后,经过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的衰落与荒芜、七十年代末期的复苏和新生,于八十年代初又出现了第二次繁盛局面——中篇小说的繁盛。一大批优秀的中篇小说迅速崛起,如同狂飙天落,一发而不可收拾,紧密呼应时代的旋律,及时而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的变革和历史前进的脚步,取得了众所瞩目的成就,使得中篇小说园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异彩纷呈。作家们冲破禁区,扩展题材领域,笔墨触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提出了尖锐的为读者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创造出了丰姿各异,能给人以独特的哲理启迪与艺术享受的众多艺术典型,一大批新人形象跃入文学画廊。展示了这一 时期小说创作上艺术表现手段的大胆革新与多样化趋向,成果斐然。 八十年代中篇小說的崛起,乃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新的文学现象。探究其繁 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顺应时代和人民的要求,是中篇小说繁荣的必然 十年浩劫,文苑荒芜,人民的文学生活处于极端空与贫乏的境地,如旱苗思雨般渴盼文学食粮的供养。十七年令人困惑的生活,人们需要沉思;亿万个人及家庭的累累伤痕,需要抚慰;拨乱反正与改革浪潮,需要鼓吹与呐喊。总之,人们被长期压抑的审美需要的解放与爆发,呼唤文学创作的勃兴。文学是时代的潮汐。别林斯基说过:“如果仅仅局限于‘鸟一般的歌唱’,给自己创造出跟当代的历史与哲学的现实毫无任何共通之处的一片世界,如果设想艺术不是尘世间的事情,艺术应该悬空在虚无飘渺的云端里,世间的苦难和希望都不烦扰艺术的神秘灼见和诗意观察。由这种创作力量创作出来的作品,不管多么规模宏大,也不会走进生活中去,不会唤起现代人或者后代人的喜悦和共鸣。”当历史向纵深发展的时候,人民已不满足于文学创作的现有成果,而要求看到具有深刻的思想洞察力,高度的生活概括力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的作品,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作者和读者把注意力转向到中篇小说。新时期以中篇小说为主体的小说创作从众多的角度,反映丰富的生活现实,以不同的审美个性满足读者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小说家与时代、与现实生活的声息相通促进了小说创作的繁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