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花庄油田阜三段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特征

花庄油田阜三段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特征

花庄油田阜三段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特征

花庄油田位于中国山东省东营市北部,是中国最大的陆相油田之一。该油田的油气主

要分布在阜三段储层中。阜三段储层主要由含油砂岩、含气砂岩和泥岩组成,并受到了较

为复杂的成岩作用影响。

成岩作用是指在沉积岩形成后,由于地质作用所引起的岩石结构、组成和性质的变化。在花庄油田的阜三段储层中,主要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等成岩作用。

压实作用是指由于上覆岩层的重力作用,使沉积岩中的孔隙逐渐减小并增加颗粒间的

接触面积。压实作用常常会造成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降低。在花庄油田的阜三段储层中,压

实作用导致岩石的孔隙度较低,并且岩石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使得储层油气的流动

性较差。

胶结作用是指由于溶解物质的沉积或胶结物质的直接沉积而使沉积物质成为具有较高

强度和稳定性的岩石。在花庄油田的阜三段储层中,胶结作用主要表现为胶结砂岩的发育。胶结砂岩中的岩屑颗粒被胶结物质填充,孔隙度较低,导致储层的渗透率降低。

溶蚀作用是指由于地下水或其他溶解介质对岩石中的溶解性矿物质进行溶解而造成岩

石孔隙发育和渗透性提高的作用。在花庄油田的阜三段储层中,溶蚀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

为溶洞和溶孔的形成,由于溶蚀作用的发育,储层中存在大量的高渗透性溶蚀孔洞,有利

于油气的储集和流动。

花庄油田的阜三段储层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等多种成岩作用的影响。这些成岩作用对储层的物性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储层孔隙度低、渗透率降低以及

溶洞和溶孔的形成。

砂岩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贡献率研究总结】

砂岩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奉献率研 究总结】 代金友,张一伟,熊琦华,王志章,成岩作用对储集层物性奉献比率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Vo1,30,No.4储集层物性是多种成岩作用控制的综合结果,于某一岩心薄片规模的储集层,这种成岩作用组合关系构成一个复杂系统。将这一系统的各种成岩作用分别定量化,并建立它们对储集层物性的控制关系,一方面可以突出各种成岩作用的强弱,进展成岩相的研 究;另一方面可以分析^p 控制储集层物性的因素及其控制程度。本文把影响储集层物性的各种成岩作用综合成4个定量化参数,标定了它们对物性的奉献比率,形成了成岩作用定量化研究的新思路。 不同微相沉积物的颗粒粒度和组成等存在差异,在一样压力下的抗压实才能不同,压实率高,储集层的孔隙损失不一定大,从此角度,仅用压实率表征储集层的物性是不全面的,还需要表示储集层承受压实的才能。 1,1视压实强度

假设沉积时储集层粒间体积均匀,后期变化为压实作用造成,根据砂体的粒度中值及成分成熟度、构造成熟度,考虑成岩作用过程,利用粒间孔隙体积的压缩程度来表示岩心薄片规模的储集层的压实状况,提出与储集层物性相联络的视压实强度(A)概念,即: 其中,细砂岩原始粒间体积一般取40%,压实后粒间体积为实际储集层铸体薄片的粒间孔隙体积、胶结物体积、杂基体积之和。 视压实强度越大,岩心薄片规模的储集层粒间体积越小,孔隙损失越多。这样既考虑了不均匀压实作用,又包含了不同微相沉积物颗粒抗压实才能的信息。 1,2视填隙率 认为压实后岩心薄片规模的岩石粒间总体积中填隙物体积所占的百分比是胶结、溶解和矿物充填、交代等成岩作用的综合效果。结合前人研究,定义视填隙率(B)作为这一综合作用的量化参数: 其中的填隙物体积等于胶结物体积加杂基体积 视填隙率不仅反映胶结作用、矿物充填作用等对孔隙空间保存的影响,以及溶解作用对原生孔隙空间的改造;还反映了在一定的粒间体积中,填隙物体积与粒间孔隙体积的分配比例关系。

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成岩作用及其演化

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成岩作用及其演化 1致密砂岩气藏的概念 致密含气砂岩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美国早在年在天然气政策法案规定,砂岩储层对天然气的渗透率等于或小于0.1×10-3μm2时的气藏才可以被定义为致密砂岩气藏。美国联邦能源委员会也把致密含气砂岩定义为空气渗透率小于0.1×10-3μm2的砂岩[1]。 Spencer[2]根据储层孔隙度的大小将致密储层划分为高孔隙度致密储层和低孔隙度致密储层。高孔隙度致密砂岩储层指岩性为粉砂岩和细砂岩、粉砂岩中孔隙度变化范围为10%~30%,细砂岩隙度为25%~40%,但是渗透率都小于0.1×10-3μm2;低孔隙度致密砂岩储层指孔隙度范围在3%~12%之间,渗透率一般都小于0.1×10-3μm2 Stephen A. Holditch[3]认为致密含气砂岩是一种不经过大型改造措施(水力压裂)或者是不采用水平井、多分支井,就不能产出工业性气流的砂岩储层。因此就不存在典型的致密含气砂岩。致密含气砂岩埋藏可以很深,也可以很浅;可以是高压,也可以是低压;可以是低温,也可以是高温;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多层;可以是均质的,也可以是非均质的。 关德师等[4]认为致密砂岩气是指孔隙度低(<12% )、渗透率比较低(0.1×10-3μm2),含气饱和度低(<60% )、含水饱和度高(>40% )、天然气在其中流动速度较为缓慢的砂岩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 李道品[5]根据油层平均渗透率把低渗透油田分为一般低渗透油田、特低渗透油田和超低渗透油田等三类,它们对应油层平均渗透率分别为50×10-3 ~10.1×10-3μm2, 10×10-3μm2~1.1×10-3μm2;和1.0×10-3~0.1×10-3μm2。 王允诚等[6]根据储层物性将低渗透性储层的孔隙度划分为8%~15%、渗透率为10×10-3~0.1×10-3μm2,致密储层的孔隙度为2%~8%、渗透率为0.1×10-3~0.001×10-3μm2。 由此可见,各家对于天然气致密砂岩储层的划分,对于储层孔隙度的标准相差较大,、而对于渗透率的划分标准却基本一致。在天然气致密储层划分的认识上不同地区具有不同标准,但是都强调了致密砂岩储层的渗透率特征,亦即致密砂岩储层的致密与否与孔隙度的关系并不大,主要取决于储层的渗透率。 总之,对致密含气砂岩界定,世界上并无统一的标准和界限。不同的国家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石油资源状况和技术经济条件来制定其标准和界限的,而在同一国家、同一地区,随着认识程度的提高,致密含气砂岩的概念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 2 致密砂岩气藏特征及成因 由于致密砂岩储层低孔低渗的特点,导致此类型气藏一般具有以下特征[8-9]气藏构造平缓、埋藏较深致密气层非均质性强,岩性不稳定,井间小层对比困难岩性致密、低孔渗、次生孔隙溶蚀相对较发育含水饱和度高、束缚水饱和度高、电阻率较低、沉积物成熟度低、成岩成熟度高、高毛细管压力气水关系复杂、无明显的气水界面、有的出现明显的气水倒置现象

储层

储层:凡是能够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地层的岩石构成的地层叫储层。 储层地质学:是一门从地质学角度对油气储层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评价及预测的综合性学科。 研究内容:储层层位、成因类型、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构造作用、物性、孔隙结构特征、含油性、储集岩性几何特征储集体分布规律、对有利储层分布区的预测。有效孔隙度: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差下(大于常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总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绝对渗透率: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测得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剩余油饱和度:地层岩石孔隙中剩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 残余油饱和度:地层岩石孔隙中残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 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低渗透储层的基本地质特征:孔隙度和渗透率低、毛细管压力高、束缚水饱和度高 低渗透储层的成因: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论述碎屑岩储层对比的方法和步骤: 1、依据 2、对比单元划分 3、划分的步骤 1、依据:①岩性特征:指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地层变化、规律及特殊标志层等。在地层的岩性、厚度横向变化不大的较小区域,依据单一岩性标准层法,特殊标志层进行对比;在地层横向变化较大情况下依据岩性组合②沉积旋回:地壳的升降运动不均衡,表现在升降的规模大小不同。在总体上升或下降的背景上存在次一级规模的升降运动,地层剖面上,旋回表现出次一旋回对比分级控制③地球物理特征:主要取决于岩性特征及所含流体性质,电测曲线可清楚反映岩性及岩性组合特征,有自己的特征对比标志可用于储层对比;测井曲线给出了全井的连续记录,且深度比较准确,常用的对比曲线:视电阻率曲线、自然电位曲线、感应测井曲线 2、对比单元划分:储层层组划分与沉积旋回相对应,由大到小划分为四级:含油层系、油层、砂层组和单油层。储层单元级次越小,储层特性取性越高,垂向连通性较好 3、划分的步骤:沉积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岩心沉积相标志研究、单井剖面相分析、连续剖面相对比和平面相分析四种方法 岩心沉积相标志的研究方法是以岩石学研究为基础,可分为三类:岩性标志,古生物标志和地球化学标;单井剖面分析是根据所研究地层的露头和岩化剖面,以单井为对象,利用相模式与分析剖面的垂向层序进行对比分析,确是沉积相类型,最后绘出单井剖面相分析图;连井剖面相对比分析主要表示同一时期不同井之间沉积相的变化,平面相分析是综合应用剖面相分析结果进行区域岩相古地理研究的方法。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储层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①岩石为生物、化学、机械综合成因,其中化学成因起主导作用。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比较简单,但结构构造复杂,岩石性质活泼,脆性大②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发育③成岩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严格控制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类型形成。 扇三角洲储层特征? ①碎屑流沉积。由于沉积物和水混合在一起的一种高 密度、高粘度流体,由于物质的密度很大,沿着物质聚集体内的剪切面而运动。②片汜沉积。是一种从冲积扇河流末端漫出河床而形成的宽阔浅水中沉积下来的产物,沉积物为呈板片状的砂、粉砂和砾石质。 。③河道沉积。指暂时切入冲积扇内的河道充填沉积物。④筛积物。当洪水携带的沉积物缺少细粒物质时,便形成由砾石组成的沉积体。 碎屑岩才沉积作用:垂向加积、前积、侧向加积、漫积、筛积、选积、填积、浊积 喉道:在扩大孔隙容积中所起作用不大,但在沟通孔隙形成通道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相对狭窄部分,称为喉道。孔隙结构: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相互连通情况以及孔隙与喉道间的配置关系。 碎屑岩的喉道类型:孔隙缩小型喉道、缩颈型喉道、片状喉道、弯片状喉道、官束状喉道 孔隙类型: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混合孔隙 排驱压力:非润湿相开始进入岩样所需要的最低压力,它是泵开始进入岩样最大连通孔喉而形成连续流所需的启动压力,也称阀压。 成岩作用:指碎屑沉积物在沉积之后到变质之前所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变化。 同生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后尚未完全脱离上覆水体时发生的变化与作用的时期。 表成岩作用:指处于某一成岩阶段弱固结或固结的碎屑岩,因构造抬升而暴露或接近地表,受到大气淡水的溶蚀,发生变化与作用的阶段。 成岩作用的基本要素:岩石、流体、温度、压力 孔隙水的流动方式和动力:压实驱动流、重力驱动流、滞流 碎屑岩主要的成岩作用有哪些?分别对孔隙有什么影响? 根据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演化的影响,可将碎屑岩的残岩作用分为两大类:一是降低储层孔渗性的成岩作用,主要有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其次压溶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其中机械压实作用是沉积物在上覆重力及静水压力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碎屑颗粒紧密排列而使孔隙体积缩小,孔隙度降低,渗透性变差的成岩作用;胶结作用是指孔隙溶液中过饱和成分发生沉淀,将松散的

油藏描述

油藏描述也称储集层描述,源自英文Reservoir Description。油藏描述是一项油气田综合研究与评价的技术体系。它以地质学、构造学、沉积学、地震地层学以及油层物理学、渗流力学、数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为理论指导,综合应用地质、地震、测井、试油、试采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特征参数进行三维空间的定量描述和表征,建立三维油藏地质模型,为制定和优化开发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油藏描述是研究油藏储层和流体的各种参数在三维空间中的特征及分布状态的技术体系。对油藏描述概念进行理解:①要以与研究油藏地质有关学科的最新理论为基础②要以计算机及自动成图技术为手段,这是与传统油藏研究的主要区别③综合运用地质、物探、测井、试油试采等各项资料 油藏描述发展历程 1.以测井为主体的油藏描述(1970-1980)。油藏描述技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由斯仑贝谢公司最早提出。它是以测井服务为目的,以“油藏描述讲座”形式向世界各地推出油藏描述技术服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在文献出现“油藏描述”。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关键井研究;②测井资料归一化;③渗透率分析;④参数集总与绘图。 2.多学科协同油藏描述(1980-1990)。1985年将三维地震资料及VSP(垂直地震)资料引入油藏描述的测井井间相关研究中。斯伦贝谢公司油藏描述强调以测井为主体的模式化的技术,多学科的协同研究及最终的储层三维模型。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地质油藏描述技术;②测井油藏描述技术;③地震油藏描述技术; ④油藏工程油藏描述技术。 3.多学科一体化描述(1990年-)。单一学科技术发展虽然进步很大,但各自都存在不利的方面,因而在1990年以来逐步向多学科一体化描述发展,提倡地质、物探、测井研究人员与油藏工程师协同工作,发展边缘科学及计算机的“地学平台”,以多种应用数学方法贯穿研究始终,应用地质、物探、测井、测试等多学科相关信息,以数据库为支柱,以计算机为手段,由复合型研究人员对油藏进行四维定量化研究并给以可视化描述、表征及预测的技术。这个时期油藏描述技术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 单井到多井的飞跃;(2) 定性半定量到定量的飞跃;(3) 单学科-多学科分体到多学科一体化的飞跃;(4) 研究过程自动化,成果可视化; (5) 现代数学的充分应用;(6) 复合型人才的出现。 新技术新方法,主要有:1.复杂断块区的综合地质再认识2.微构造研究技术3.层次界面及流动单元研究技术4.细分沉积微相研究技术5.储层裂缝的精细表征技术6.精细油藏地质建模技术7.开发地震研究技术8.剩余油描述技术 油藏描述的发展趋势(1) 油藏描述宏观研究规模更大。研究热点:储层沉积体系分析方法和理论;层序地层学和层次界面分析法。(2) 微观研究更加精细。研究热点:流体流动单元研究;细分沉积微相;簿夹层研究等。(3) 定性向定量和预测方向发展。研究热点:“数字油藏”、“数字化油田”技术。(4) 单学科向多学科协同一体化方向发展(5) 油藏描述软件向多功能、综合性、一体化、四维动态模拟方向发展(6) 油藏描述过程向可视化方向发展(7) 油藏描述的功能越来越多,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 油藏描述的任务 1. 阐明油藏的构造面貌;2. 沉积相和微相的类型与展布规律;3. 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和大小;4. 储层参数分布和非均质性及微观特征;5. 油藏内流体性质和分布规律;6. 建立油藏地质模型(包括静态模型和预测模型),计算石油储量、进行油藏综合评价和剩余油分布预测。 油藏描述主要内容 一、基础地质 1.地层①地层研究的目的是搞清研究区的地层层序;②通过地层(小层、油层)对比,作

苏北盆地区域概况

] 第一章区域地质背景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是古近系阜宁组( E1f ) 碎屑岩沉降深度最大的一个凹陷。阜一段和阜三段砂岩是该凹陷油气勘探的主力储层。由于位于高邮凹陷南部深埋的阜宁组砂岩储层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 储层变得致密, 有效储集空间主要由次生孔隙组成, 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 如何在致密储层中寻找次生高孔隙发育带和可能的岩性圈闭, 已成为当前在高邮凹陷阜宁组中进一步进行油气勘探的难点与突破点。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是储层孔隙发育与分布研究的基础[ 1] 。成岩作用是一个复杂过程, 它可能没有一个确定的规律可循, 而且在一个沉积体系中的作用常常是不均匀的, 但总的成岩变化趋势是使岩石的组合方式向着成分和组构更加稳定和平衡的方向发展[ 2] 。为此, 沉积岩( 物) 在整个成岩作用阶段会发生一系列矿物成分上的变化和岩石组构上的调整。储层的成岩变化直接控制着孔隙的存在、形成、发展和变化。压实作用造成孔高邮凹陷位于苏北盆地南缘( 图 1) , 东西长约 100 km, 南北宽约 20 ~ 32 km, 面积 2 670 km2。中、新生界沉积厚度达到 7 km, 是苏北盆地沉降最大的一个凹陷。隙减少, 胶结作用使孔隙被充填, 而溶解作用又会扩大孔隙[ 3] 。这些作用在成岩过程中反复多次进行, 并受埋藏深度、成岩温度、地层压力、地质年代、岩石的原始成分和组构, 以及油气水的运移和构造断裂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与控制[ 4] 。因此, 在综合上述地质参数条件下进行高邮凹陷阜宁组储层成岩相研究与区带的划分, 合理解释油气储集空间形成机理和有利孔隙发育区带, 为进一步寻找阜宁组中地层岩性油气藏提供储层地质依据。高邮凹陷是在晚白垩世仪征运动和古新世末期吴堡运动期间, 由于断块差异沉降而形成的一个自南向北依次为南部断阶带、中央深洼带、北部斜坡带箕状断陷湖盆。高邮凹陷古近系地层自下而上为阜宁组、戴南组、三垛组和盐城组。其中阜宁组与下伏泰州组呈假整合- 整合接触, 与上覆戴南组呈假整合接触, 根据大套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分为 4 段( 表1 ) 。其中阜一段与阜三段主要发育砂岩储层,阜二段与阜四段阜二段与阜四段主要发育暗色泥岩为主的烃源岩。按岩性特征和沉积旋回将阜一段划分为 4 个亚段, 阜二段划分为 3 个亚段, 阜三段划分为 3 个亚段, 阜四段划分为 2 个亚段[ 5]。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储集岩 2、储层 3、储层地质学 第二章储层的基本特征 一、名词解释 1、孔隙度 2、有效孔隙度 3、流动孔隙度 4、绝对渗透率 5、相渗透率 6、相对渗透率 7、原始含油饱和度 8、残余油饱和度 9、达西定律 二、简答题 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2、简述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3、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第三章储层的分布特征 一、简答题 1、简述储层的岩性分类?

2、简述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 3、简述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 4、简述火山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 5、风化壳储层的结构 6、泥质岩储层的形成条件 二、论述题 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要点:重点针对河流相、三角洲、扇三角洲、滩坝、浊积岩等砂体分析其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 第四章储层孔隙成岩演化及其模型 一、名词解释 1、成岩作用 2、同生成岩阶段 3、表生成岩阶段 二、简答题 1、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2、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 3、如何识别次次生孔隙。 三、论述题 1、简述成岩阶段划分依据及各成岩阶段标志 2、论述碎屑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3、论述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第五章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一、名词解释 1、孔隙结构

2、原生孔隙 3、次生孔隙 4、喉道 5、排驱压力 二、简答题 1、简述砂岩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2、简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三、论述题 试述毛管压力曲线的作用?并分析下列毛管压力曲线所代表的含义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 一、名词解释 1、储层非均质性 2、层内非均质性 3、层间非均质性 4、平面非均质性 二、简答题 1、请指出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2、如何表征层内非均质性? 三、论述题 1、论述裘怿楠(1992)关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2、论述宏观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 (要点:分析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 第七章储层敏感性 一、名词解释 1、储层敏感性 2、水敏性

最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案——第三章 圈闭和油气藏

第三章圈闭和油气藏 第一节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 圈闭和油气藏的分类既是油气藏形成的基本理论的必要部分,也是勘探和开发的需要。各国石油地质学家提出了很多关于油气藏分类的方案。有苏联石油地质学家Н.О.布罗德以储层形态为依据的分类;苏联石油地质学家М.Ф.米尔钦科提出的以圈闭成因为主、以油气藏形态为辅的分类;美国石油地质学家A.I.莱复生根据圈闭成因提出的分类等等。但从油气勘探实际需要出发,成因分类,能够充分反映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科学地预测一个新地区可能出现的油气藏类型,对不同类型的油气藏采用不同的勘探方法和不同的勘探部署方案。 任一圈闭的基本要素是储集层和封闭条件,封闭条件对圈闭形成和类型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以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的非渗透性封闭最为重要,在形成圈闭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是决定圈闭性质和类型的主要因素。圈闭的分类就是以起主导作用的封闭因素为基础,结合储集层的特点而制定的。可将圈闭分为:构造、地层、水动力和复合圈闭四大类。各大类可根据储集层上倾方向的具体封闭因素,结合储层特征,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类。 第二节圈闭的度量 一、圈闭的度量 圈闭的大小,主要是由圈闭的有效容积确定的。它表示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是评价圈闭的重要参数之一。一个圈闭的有效容积,取决于闭合面积、闭合高、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等参数。 溢出点:是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点位。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闭合点:从另一角度来描述溢出点的特征,意即闭合的最低点,低于该点位置,圈闭就不存在了(不闭合),或超出圈闭的范围。 闭合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的等势面垂直的最大高度。 闭合面积:在静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封闭区的面积,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通过溢出点的水平面与储集层顶面及其他封闭面(如断层面、不整合面、尖灭带等)所交切构成的封闭区(面积)。在动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的油气等势面与储集层顶面非渗透性盖层联合封闭的闭合油气低势区。 有效孔隙度:根据实验室、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求得。 储集层有效厚度:按照有效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分级的标准,扣除储集层中非渗透性夹层而剩余的厚度。 第三节油气藏的度量 一、油气藏内油、气、水的分布 在垂向上,由于流体比重的差异,重力分异结果使油、气、水的分布呈现: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的分布特征,它们之间的分界面为油-气界面和油-水界面。静水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成岩相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成岩相 摘要:碳酸盐岩作为一种重要类型的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储集空间以次生 孔隙为主,受成岩作用控制明显。碳酸盐岩成岩类型多样,根据对储层物性影响 可以划分为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有白云岩化作用、古岩溶作用、溶解作用、破 裂作用等;破坏性成岩作用,主要有胶结作用、充填作用、压实(溶)作用、去白 云岩化作用等;复合性成岩作用主要有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泥晶化作用等。 根据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的不同,碳酸盐岩将成岩相划分为 11 类最基本的单 一成岩相,根据成岩环境的不同,将三类成岩相(溶蚀相、云化相、胶结相)划 分为 8 类单一成岩亚相。 关键词:碳酸盐岩;储层类型;成岩作用;成岩相 0引言 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占全球沉积岩总面积的20%,所蕴藏的油气储量占世界总 储量的52%,世界碳酸盐岩储层的油气产量约占油气总产量的 60%。中国至少有300×108t的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量,是十分重要的勘探领域。 1碳酸盐岩储层类型 储层分类是油气储层评价的关键环节。碳酸盐岩储层分类方案多样,目前主 要根据储层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分类。目前对碳酸盐岩 储层的分类方案主要基于3种标准:(1)按岩石特征和毛管压力参数分类;(2)按储层的孔渗类型分类,即根据孔渗空间种类及其组合特征分类;(3)按碳酸 盐岩所经历的演化历史及其主要地质因素分类。方案 1 的主要缺陷是与地质成 因背景之间的联系比较薄弱;方案 2 主要是由于各类空隙空间与物性参数之间 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既造成各类储层的物性参数变化相当大,也使得各类储 层的测井及地震识别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方案3尽管考虑了不同地质环境下储 层演化以及对储层孔渗性的影响,但是忽略储层微观孔渗特征。

油藏静态地质研究

油田静态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油层划分与对比 油层对比是油田地质研究的基础,无论是对油田特征的了解,还是对油层空间构造形态的研究,或是研究生油层、储集层及其生储盖组合特征,都是在油层对比的前提下实现的。 所谓油层对比,系指在一个油田范围内,对区域地层对比时已确定的含油层系中的油层进行划分和对比。油层对比的主要依据有地层的岩性、沉积旋回、岩石组合及特殊矿物组合等。目前业已开始应用微体古生物、微量元素、粘土矿物等多种资料作为小层划分与对比,这无疑提高了小层对比的精度。 一般可将油层单元从大到小划分为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层组和单油层四级。单油层通称小层或单层,是组成含油层系的最小单元,相当于沉积韵律中的较粗粒部分。同一油田范围内的单油层具一定的厚度和分布范围,并且具岩性和储油物性基本一致的特征。单油层间应有隔层分隔,其分隔面积应大于其连通面积。砂层组是由若干相互临近的单油层组合而成。同一砂层组内的油层其岩性基本一致,其上下均为较稳定的分隔层分隔。油层组是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层组组合而成,并以较厚的非渗透性泥岩作为盖、底层,且分布于同一相段之内。岩相段的分界面即为其顶、底界面。含油层系是由沉积成因相近、岩石类型相似、油水特征基本一致的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其顶、底界面与地层时代分界线具一致性。 (1)油层对比的依据 在含油层系中,地层的岩性、沉积旋回、岩石组合及特殊矿物组合等,都客观地记录了地壳演变过程、波及的范围和延续的时间,这为油层对比提供了地质依据。 岩性特征:是指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这些都是沉积环境的物质反映。岩性特征用以进行地层对比的基本原则是:同一沉积环境下所形成的沉积物,其岩性特征亦应相同,而不同沉积环境下所形成的沉积物,其岩性特征也不同。在地层的岩性、厚度变化不大的较小区域内进行油层对比,依据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层剖面,就可直接划分对比油层。在地层横行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岩性组合特征也是油层对比的重要依据。岩性组合是指剖面上的岩石类型及其纵向上的排列关系。它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单一岩性层,纵向上仅其它特征有变化;两种或两种以上岩石类型组成的互层;以某中岩石类型为主,包含其它夹层;岩石类型有规律的重复出现等四种类型。 沉积旋回:是指在地层剖面上,若干相似的岩性在纵向上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现象。其中最明显的是表现在岩石的粒度上,称之为韵律性。沉积旋回可以划分为四级:一级旋回由一套包含若干油层组在内的旋回性沉积组成,相当于生、储组合或储、盖组合;二级沉积旋回是由不同的岩相段组成的旋回性沉积,它包含若干砂岩组所组成的几个油层组;三级沉积旋回由同一岩相段内几种不同类型的单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简答题题库

1、井下断层存在的可能标志是什么,应用这些标志应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就是地层的连续性被打破,诸如地层的重复、缺少、杂乱排列等等; 其次是看到断层碎屑; 其他的一些断层的经典标志在井下可能不会太显现; 2.(一)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在这个阶段,埋藏深度较浅,温度、压力较低,有机质除形成少量烃类和挥发性气体以及早期低熟石油以外,大部分转化成干酪根保存在沉积岩中; (二)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这个阶段产生的烃类已经成熟,在化学结构上显示出同原始有机质有了明显区别,而与石油却非常相似; (三)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凝析气和湿气大量形成,主要是与高温下石油裂解作用有关,二石油焦化及干酪根残渣热解生成的气体量是有限的; (四)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已形成的液态烃和重质气态烃强烈裂解,变成热力学上最稳定的甲烷,干酪根残渣在析出甲烷后进一步浓缩,成为沥青或是次石墨。 2、试述有机质向油气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基本特征。 一)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1)埋深:0-1000米;(2)温度:10-60度; (3)演化阶段:沉积物的成岩作用阶段,碳化作用的泥炭-褐煤阶段 (4)作用因素:浅层以细菌生物化学作用为主,较深层以化学作用为主 (5)主要产物:生物成因气、干酪根、少量油 (6)烃类组成特征:烃类在有机质中所占比例很小 (二)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1)深度:1500~2500—3500米;(2)温度:50~60—150~180度 (3)演化阶段:后生作用的前期,有机质成熟,进入生油门限 (4)作用因素:热力+催化作用;(5)主要产物:大量石油,原油伴生气,湿气,残余干酪根;(6)烃类组成特征:正烷烃碳原子数及分子量减少,中、低分子量的分子是正构烷烃中的主要组成组分,奇数碳优势消失,环烷烃及芳香烃的碳原子数也递减,多环及多芳核化合物显著减少 (三)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1)深度:4000-6000米;(2)温度:180-250度;(3)演化阶段:后生作用后期,碳化作用的瘦煤-贫煤阶段,有机质成熟时期;(4)作用因素:石油热裂解、热焦化阶段;(5)产物:残余干酪根及液态烃,热裂解产生凝析气、湿气及干酪根残渣;(6)烃类组成:液态烃急剧减少,低分子正烷烃剧增,主要为甲烷及其气态同系物 (四)深部高温生成气阶段 (1)深度:>6000米;(2)温度:>250度,高温高压;(3)作用阶段:变生作用阶段,半烟煤-无烟煤的高度碳化阶段;(4)作用因素:热变质;(5)主要产物:湿气、凝析气、干酪根残渣,深部高温高压下热变质成干气和石墨。 4、简述影响圈闭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圈闭的有效性是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圈闭聚集油的实际能力。 控制圈闭有效性的因素有: a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运移时间的对应关系:形成时间早于运移时间 b圈闭所在位置与油源区的关系:圈闭于油源区附近 c圈闭位置与油气运移通道的关系:圈闭位于运移通道上 d水动力对圈闭有效性的影响:相对稳定的水动力环境,保存条件好 e圈闭有效容积与保存条件对圈闭有效性影响:圈闭有效容积大

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与成岩相变

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与成岩相变碳酸盐岩是一类常见的沉积岩,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它们在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形成、充填和改造。这些过程中涉及的成岩作用与成岩相变对于岩石的形态、性质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探讨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和成岩相变,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一、成岩作用的定义与分类 成岩作用是指岩石在地层深处或浅部经历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这些过程可导致岩石发生物质重排、物质交换和结构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岩石类型和性质。 根据成岩作用的性质和作用机制,可以将其分为三类:物理成岩作用、化学成岩作用和生物成岩作用。 1. 物理成岩作用是指由于地层深部的高温高压作用以及构造变形而引起的岩石物理性质的变化。碳酸盐岩经历物理成岩作用后,其结构和纹理会发生改变,包括岩石的粒度和孔隙度的增加、岩石的变形和压实等。 2. 化学成岩作用是指由于流体循环和溶解-显微晶再结晶等过程而引发的岩石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的改变。在碳酸盐岩的化学成岩作用中,主要包括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和沉淀、碳酸盐岩的蚀变和溶解以及岩石中次生矿物的生成等。

3. 生物成岩作用是指由于生物活动而引发的岩石的改变。碳酸盐岩是由有机体的残骸和生物成分组成的,在成岩过程中,生物残骸可能发生矿化、溶解和抗溶解等变化,从而影响岩石的组成和结构。 二、碳酸盐岩的成岩相变 碳酸盐岩的成岩相变是指其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发生的矿物组成和岩石结构的改变。这些相变主要是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成岩作用的综合影响。 1. 矿物相变:碳酸盐岩的主要矿物是方解石和白云石。在成岩过程中,方解石可能发生晶形变化和压力效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方解石会转变为斜方硫酸盐矿物,如钙硅石和透辉石。此外,在碳酸盐岩重结晶过程中,原有的矿物颗粒可能破碎并重新结晶为更细的矿物颗粒。 2. 岩石结构的改变:碳酸盐岩的原始结构通常包含孔隙、裂隙和缝合矿物等。成岩作用会导致岩石的结构塌陷、局部重结晶和变形等改变。这些变化可能使岩石变得更加致密,减少孔隙度,同时改变岩石的孔隙结构和连通性。 三、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的影响 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和成岩相变会对岩石的形态、性质和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1. 形态方面:成岩作用可能导致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减少,岩石变得更加致密,从而影响油气等的储存和运移。此外,成岩作用还可能

黄河口凹陷BZ34区古近系沙一二段储集层成岩相与有利储层预测

黄河口凹陷BZ34区古近系沙一二段储集层成岩相与有利储层 预测 黄河口凹陷BZ34区是一片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该区主要由 上古生界,古近系和新生界沉积岩组成。其中,古近系沙一二段储集层是该地区重要的油气储层之一,具有很好的勘探前景。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探讨古近系沙一二段储集层的成岩相特征以及对储层预测的影响。 一、成岩相特征 古近系沙一二段储集层沉积条件复杂,环境多变,因此成岩相也比较复杂。经过化验分析和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该层具有以下成岩相特征: 1. 形成初期,储集层为碎屑岩,以砂岩为主,粒度较大,呈现明显的层理。 2. 随着沉积作用的逐渐加强,砂岩颗粒的水化作用加剧,粒子之间的结合力增大,原来的大孔隙和孔隙喉道被利用,发育成为小孔隙和细小孔隙,储集层发生了明显的压实作用。 3. 同时,砂岩中不同粒度的矿物颗粒之间也发生了分选,沉积环境中游离的铁、镁等元素也开始在砂岩中形成新的矿物,增加了砂岩的胶结力,致使储集层中的孔、隙度显著降低,但是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4. 经过长期的侵蚀和溶蚀作用,储集层局部裂隙和溶孔得到发

育和扩大,为后期储层预测提供了有利条件。 以上成岩相特征,对成岩作用的深入认识和对储层的预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储层预测 在古近系沙一二段储集层的实际勘探中,根据成岩相特征,可以对储层的储集性、孔隙度、渗透率、可产性等方面进行有效预测。 1. 储集性预测 通过研究砂岩的颗粒组成、岩石学性质、颗粒成分以及孔隙结构等因素,我们可以确定储集层的储集性质及其大小,有利于钻井位置及开发方案的制定。 2. 孔隙度预测 根据成岩相特征和岩石学特征,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储层的孔隙度及其分布范围,为后续的储层评价和钻井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3. 渗透率预测 随着孔隙度的改变,砂岩的渗透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通过孔隙度的预测,可以大致判断该区储层的渗透性状,对油气开采的效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特低渗储层不同成岩相孔隙结构对渗流特征的影响——以姬塬油田长2层为例

特低渗储层不同成岩相孔隙结构对渗流特征的影响——以姬 塬油田长2层为例 高洁;孙卫;黄娟 【摘要】利用压汞实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油水相渗试验获得的各类特征参数,分析不同成岩相储层油水两相的相互干扰特征,探讨对比两相流体共渗时储集空间、孔喉网络类型以及产量递减等方面的差异,实现流体在特低渗层内渗流规律的定量表征,并结合产油能力,着重探讨孔隙结构对渗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岩石孔隙中的油能否被驱出主要取决于喉道参数,物性越好的储层,喉道半径越大,残余油饱和度越高.油驱水过程中,油相开始流动时连续相临界饱和度的大小与该驱替压力下油相可以进入的孔隙和喉道体积有关,尤其是喉道体积.孔、喉间差异越小,分选、分布越均匀,非均质越弱,岩石渗流能力越强,水驱效率越高.%Based on all kinds of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btained fro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casting sheet and oil-water phase infiltration, mutual interferenc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oil and water of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are studied.Meanwhile differences of volume of reservoir space, types of pore structure and production decline when oil and water flow together have been given the contrast analysis.Ultimately quantitative research of microscopic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comes true.As well effect of pore structure of different diagenetic facies on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is investigated combined oil production capacity.The study had revealed whether oil could be driven out depends on throat parameters of interconnected pores.As a whole with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y becoming better number of inter granular pores and holes surface pore

2023年春季学期石油华东《油藏描述》综合复习资料

《油藏描述》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油藏描述就是以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等信息,最大限度地运用,对方法和技术。 2、储层潜在敏感性分为、、、、五类。 3、平面非均质性还受于和等的影响。 4、完整的油藏地质模型应包括:模型、模型、模型。 5、测井环境校正方法的核心是以为依据,以各种方法为手段,将各种校正图版形成公式,然后用这些公式校正。 6、是最根底的地质工作。 7、是地下储层裂缝最直接的第一性资料。 8、测井相分析就是利用各种识别,是油藏描述必不行少的手段。 9、储集体原始孔隙的和受沉积因素把握。 10、争论是选择开发层系及分层开采工艺技术的依据。 二、名词解释 1、层内非均质性 2、成岩作用 3、储层建模 4、地震相分析 5、隔层 6、地震相 7、储层内部建筑构造8、流淌单元9、敏感性矿物 10、地应力 三、单项选择题 1、原生粒间孔隙指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由于正常压实及胶结作用,孔隙空间削减,但骨架颗粒之间未受到明显作用的一种孔隙。〔〕 A、胶结 B、变形 C、溶解 D、充填 E、交代 2、剩余油分布最根本、内在的把握因素是:〔〕 A、微型构造 B、沉积微相 C、断层封闭性 D、注采关系 3、油田开发后期把握厚油层简洁水淹形式的主要地质因素是:〔〕 A、层内非均质D、层间非均质 B、夹层 E、砂体颗粒大小 C、注采井网 4、剩余油分布的外部把握因素是:〔〕 A、注采状况 B、井网形式 C、构造活动 D、储层非均质 5、当代测井定量解释技术中最成熟最重要的局部是:〔〕 A、岩性解释 B、孔隙度解释 C、渗透率解释 D、含油饱和度解释

6、油藏描述与传统油藏争论的主要区分是:〔〕 A、综合性 B、以相关学科最理论为根底 C、以计算机及自动成图技术为手段 7、油藏描述的争论特色:〔〕 D、从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 E、油藏精细描述 A、综合性 B、规律性 C、系统性 D、推想性 8、地应力的测试方法有:〔〕 A、微型压裂D、声放射法 B、压力梯度法 E、薄片法 C、钻孔崩落法 9、沉积相的直接标志主要有:〔〕 A、岩石学标志 B、古生物标志 C、地球化学标志 D、地球物理标志 10、微观非均质争论主要包括:〔〕 A、层内非均质D、外表非均质 B、孔间非均质 E、纹层非均质 C、孔道非均质 11、剩余油微观分布的主要把握因素有:〔〕 A、层内非均质D、毛管压力 B、岩石润湿性 E、沉积韵律 C、微型构造 12、流淌单元划分方法包括以下几类:〔ABC 〕 A、沉积学法 B、生产动态资料法 C、岩石物性特征法 D、单参数法 E、地球物理法 13、在地层划分比照工作中,标准层确定后还要争论各标准层〔〕。 A、剖面消灭的部位C、各标准层间的关系 B、邻近岩层的岩性电性特征D、标准层的构造特征 14、按力学成因可将裂缝分为〔〕等几类。 A、张性裂缝 B、扭性裂缝 C、构造裂缝 15、储层潜在敏感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D、压性裂缝 E、地层裂缝 A、敏感性矿物 B、孔隙构造 E、沉积相 F、微观特征 C、非均质 D、注入流体 16、确定有效厚度物性下限的方法主要有( ) A、测试 B、数理统计 C、阅历统计 D、泥浆侵入 17、鉴别压力系统最直接又牢靠的资料是:〔〕 A、井间干扰试验资料 B、油气层压力资料 18、原始地层压力确实定方法有:〔〕 C、地质条件分析资料 D、作图结果 A、实测法 B、压力梯度法 C、试井法

花庄油田阜三段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特征

花庄油田阜三段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特征 花庄油田阜三段储层物性差,成岩作用复杂多变,从而导致剩余未动用储量难以进一步落实动用,本次研究综合岩心、分析化验、测井等数据明确花庄油田阜三段为晚成岩A阶段,成岩作用有压实、交代、溶蚀三种,可划分粒间溶孔发育成岩相、斑状胶结成岩相、致密胶结成岩相、致密压嵌式成岩相,对油藏滚动评价及效益开发的合理决策奠定了基础。 标签:花庄油田;成岩作用;成岩阶段;成岩相 花庄油田阜三段油层砂体的物性差,成岩作用复杂,导致储层的非均质性很强,直接影响油气的富集。因此,对花庄油田成岩作用及成岩相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油藏地质特征 花庄构造位于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北部斜坡带卸甲-沙埝-花庄构造带东部。阜三段油层是花庄地区主力含油层位,为三角洲沉积体,可细分为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两种亚相和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分流间湾等微相。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其次为长石溶孔和岩屑溶孔,为粒间孔-溶蚀孔-微孔混合型储层,孔隙度平均16.72%;渗透率平均5.74md,为中孔、特低渗储层。 2 成岩阶段划分 储层成岩阶段根据有机、无机的成岩演化来划分,共分早成岩A、B和晚成岩A1、A2、B和C六个阶段,我国油气藏晚成岩A是主要油层分布阶段,晚成岩A2-B是气层主要分布阶段。综合考虑以下指标:(1)自生矿物分布、形成顺序及自生矿物中包裹体均一温度;(2)粘土矿物组合及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粘土矿物的转化;(3)岩石的结构、构造特点及孔隙类型;(4)有机质成熟度;(5)古温度,包括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自生矿物形成温度等,结合研究区储层沉积、构造演化史等信息,分析认为花庄油田阜三段整体处于晚成岩A阶段。 3 成岩作用类型 3.1压实作用 主力油层阜三段埋深在2800m以上,砂岩以点接触弱压实为主,孔隙度随深度增加而明显减少。北部埋深较浅的花X16井、花X12等井区所经历的压实作用强度较轻,颗粒间以点接触为主,仍存在较多的粒间原生孔隙,南部的花X10井则经历了强压实作用,颗粒以线接触和凹凸接触为主,原生孔隙所剩不多。 3.2交代作用

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相特征分析及测井识别

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相特征分析及测井识别 范宜仁;李菲;邓少贵;陈智雍;李格贤;李俊秋 【摘要】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资料,根据主要成岩作用和成岩矿物,将镇泾区块长8储层成岩相划分为强溶蚀压实相、碳酸盐胶结相、高岭石胶结相和不稳定组分溶蚀相,并研究了这4种成岩相的物性、胶结物含量、面孔率、孔隙结构、测井响应等特征.在岩心归位的基础上建立胶结率、压实率、成岩综合系数与测井数据的对应关系,实现成岩相的定量表征.选取声波、密度、中子等对成岩相敏感的测井曲线,建立不同成岩相的判别标准,并通过最优化方法计算碳酸盐含量辅助识别,进一步提高成岩相测井识别的准确率. 【期刊名称】《测井技术》 【年(卷),期】2018(042)003 【总页数】8页(P307-314) 【关键词】测井解释;成岩相;胶结物含量;面孔率;孔隙结构;定量表征;镇泾区块【作者】范宜仁;李菲;邓少贵;陈智雍;李格贤;李俊秋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CNPC测井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CNPC测井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CNPC测井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重庆400021;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77;黑龙江省地震局,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8 0 引言 沉积岩是沉积物经过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砂体的空间分布和储集层的初始物性由 沉积作用决定,而储层经历的成岩演化控制物性的变化,因此成岩作用成为影响储集 性能和导致储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之一[1-3]。相对于常规砂岩储层,致密砂岩储层往往经历的成岩过程更复杂,如压实、胶结等破坏性成岩作用和溶蚀等建设性成 岩作用。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演化中成岩作用起到关键作用,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下,成 岩作用类型、强度及组合(即成岩相)决定了有利储集体甜点的分布[4-7]。因此,成 岩相的研究,对致密砂岩储层的综合评价和有利区带预测有深远的意义。 目前主要通过实验室岩心测试技术研究和分析成岩相,特别是阴极发光、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体现微观特征的测试技术。这些方法取样成本高、耗时长、资料少,无 法实现空间上成岩相的连续评价,为储层评价、有利区带划分造成了一定困难[8]。 已有研究者尝试利用测井技术评价成岩相,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9],但对于致密砂岩储层的研究相对较少,急需大量的实例验证其可行性和可靠性。本文以鄂尔多斯盆 地西缘镇泾区块为例,开展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研究,进行储层成岩相分类评价与 测井识别,以期为有利储集层预测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同时为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岩 相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1 区域地质概况 镇泾区块位于甘肃省东部镇原—泾川县境内,构造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天环坳 陷南段,勘探面积约为2 511.15 km2,地层平缓西倾,构造简单,局部发育有小幅度鼻状隆起[1]。该区块主力油藏为延长组长8段,位于盆地西南缘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