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风水文化研究

中国风水文化研究

中国风水文化研究
中国风水文化研究

中国风水文化研究

摘要:风水表达了中国人追求理想环境的心理。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风水”一词成为了一个很时髦的概念,如“城市风水”、“房产风水”、“家居风水”等等,风水文化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就风水中的阳宅选择主要从内涵;演变;探徽;批判和冲击四方面来分析。

关键词:风水;阳宅选择;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2-0097-05

一、风水的内涵

风水是中国独特的一种传统文化景观,主要指古人在规划、设计、营造建筑空间时,通过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选择出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的局部小环境。由于受到生产条件等方面的限制,风水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迷信色彩,但究其根本,风水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理想的生存环境,对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风水,又称堪舆、阴阳、地理、相地、形法、青囊、青乌等,其主要理论,以阴阳平衡为根本前提,以“藏风得水”为条件,以“生气论”为核心思想,来寻找一个或小或大的环境,以营宅建居,抑或治理建都。一般认为,“风水”一词来源于晋代郭璞所作的《葬书》:“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而“风水”一词中的风和

水,原本是《周易》八卦之中的巽卦和坎卦的象征物。《周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雷以动之,风以散之,日以恒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帝出乎震,齐乎,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巽为风,坎为水。”《周易》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分阴分阳的,也是阴阳互补的,阴阳彼此组合可以形成乾、坤、艮、兑、巽、震、坎、离八卦,分别对应天、地、山、泽、风、雷、水、火。它所说的风与水就是指自然界的风和水而言。古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依靠主观想象去看待客观世界的“风”和“水”,以求适应自然,由此推演出了一套风水理论。

在现代社会中,风水常常被视为一种迷信。《辞海》中对于风水的定义:“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辞源》则说:“风水,指宅地或坟地的地势、方向等。旧时迷信据以附会人事吉凶祸福”。然而,风水在五四运动的冲击和新中国建立后主流意识的批判下并没有消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风水文化又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并且在建筑、居家等方面大行其道,涌现了诸如“房产风水”、“居家风水”等等观念,风水业已成为了一种得到社会大多数人认可的文化。这说明风水中蕴含的一些理念具有合理性。本文将探讨风水思想如何影响人们对“阳宅”的选择。

二、风水的演变

风水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风水最初是一种很朴实的相地术,主要考察哪些地方适合人类生产、生活。后来发展成为了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相地术,主要研究房子应该在什么地方建造,门窗的位置等等。

(一)萌芽时期

早期人类对居住环境的选择是出于一种本能,是为了生存而选择能够提供水、食物的地方生活。到了距今六千至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知道房屋的门要朝南开,房屋要建造在河流两旁的阶地或高出周围平地的山冈、沙地和台地上。同时,也开始了对墓地的选择,私人的埋葬方向也有讲究。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聚落规划思想和城市萌芽,出现了田园地方观念和东方苍龙、西方白虎的观念。比如6000年前的陕西西安半坡人,他们把村落设置在河边的台地上,还挖掘了一条围绕居住区的长300余米、宽6~8米、深5~6米的壕沟来防止野兽和外族入侵。

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卜辞的记载,人们的选择从属于卜问的结果,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到了周代,“卜宅”发展成了“相宅”。“卜宅”是盲目的,而“相宅”是主动的。周代的多次迁都和营建新邑,如古公迁岐山、成王营洛邑等,每次都要先相地,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占卜。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种体系的思想空前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于天下未定,诸侯各国为了富国强兵而向自然索利,加速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同时,他们又渴望推测国家的兴衰和时运,

促进了占卜术的发展。其中阴阳观念、五行学说、气论思想等影响较大。墓葬制度此时也出现了自然主义与神秘主义的结合,出现了“负阴抱阳”的思想。如太原市的一座春秋时期的古墓,后枕西山,面向汾水,就是“负阴抱阳”的具体体现。各种学术思潮为日后风水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初步形成时期

汉初两代,“道”的思想流传四方,顺应天时、解说天道的阴阳、五行思想迅速发展。阴阳是我国早期自然哲学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阴阳观念的起源是人们对自然界长期观察的结果。到了秦汉时期,阴阳学说几乎成为了解释世界万物的普遍原理。例如《淮南子·天文训》中说道:“天地之袭精者为阴阳,阴阳之专精者为四时,四时之散精者为万物;积阳之热气久者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久者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阴阳学说对风水理论的形成起了方法论的作用。

我们常把阴阳五行混为一谈,其实五行说与阴阳说是两种不同的学说。阴阳说早于五行说。有人认为原始的阴阳说产生于夏代以前,而原始的五行说产生于夏代之初。这是因为五行中的“金”,古代指铜,只有等青铜技术出现后才会有五行说。另一种观点认为五行说起源于殷代的五方或五祀,因为当时已有了四方的观念,人们已认识到自己处于四方的中间,于是商代便称自己为“中商”,就是五方。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用它们来概括世间万物的本原,用它们的相生相克来解释世间万物的衍生。五行的相

生相克可以用上图表示: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把儒家的思想与五行观念融合在一起。在天命观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天人感应”说。他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天与人是通过数与类联系起来的,事物之间存在相互感应,天与人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感应。他把天、地、人、阴、阳、木、火、土、金、水并称为十大天数,用它们构建出天人合一的宇宙框架,成为认识世界、规范行为的最权威的思想准则,为风水由经验、直觉升华为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董仲舒对五行说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将五行与方位、四时的划分对应起来:“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水主寒,使人必以其序,官人必以其能,天之数也。”

后来人们又将方位、颜色和四象(又称四兽)相结合,便有了风水中一贯遵循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央后土”的模式。

八卦由阴阳派生而来,人们用自然界中八种事像做八卦的物象,分别是:天(乾)、地(坤)、雷(震)、火(离)、风(巽)、泽(兑)、水(坎)、山(艮)。在风水中,八卦主要用于表示方位。相传伏羲作有先天八卦,西周文王作有后天八卦。汉代开始用八干、四维、

十二支来表示二十四方位。人们把宅命与住宅是否吉利联系起来,使原本朴素的风水思想带上了玄秘的色彩。

秦汉时期诞生了风水最早的两种理论形式:堪舆和形法。形法是建立在“形气相随”的理论上,着重总结事物本身外与内、局部与整体的对应规律,在营建中主要用于对地形的具体选择和方位确定。堪舆是建立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上。研究天道天象,四时秩序,为人事活动提供指导,在营建中主要用于选择日辰与方位,并为建筑、城市形象提供模拟的图式。主要著作有《堪舆金匮》和《宫宅地形》,但现在均已失传。前者属于五行类,后者属于形法类。

风水成形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晋代的郭璞被认为是风水的鼻祖。他所作的《葬书》被认为是最早出现风水观念的著作。作为风水理论核心的生气说在此时形成了一套体系。“气”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其原始意义是烟气、蒸汽、云气、雾气、风气、寒暖之气、呼吸之气等气态物质。哲学意义上的“气”最早由西周的伯阳父用来解释地震的起源。最早的气论思想是用阴阳之气来描述天地的秩序。春秋时期,出现了“六气五行”说。战国时期,气论思想得到了很大发展,诸多论著如《管子》、《老子》、《易传》、《庄子》等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探讨了“气”的概念及其作为世界万物的组成。古人常常结合阴阳思想来论“气”,所以我们所说的“气”通常是指阴阳二气。“盖太极判分两仪,宇宙间事事物物无一不在阴阳之中,斯无一不在生气中也。浮而上者阳之清,天气

之所轻灵也。降而下者阴之浊,地气之所重质也。向使天地二气不能相交,则阴阳无靖和之情,万物则不能生育。语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也……阴阳相和,气机由此胎息亡谓与。”这里明确指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汉代老庄思想的盛行大大促进了气论思想的普及。东汉的王充提出了元气自然论和无神论,对当时流行的神学迷信提出了反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生气说成为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包括大地生育论、地脉说、大地生气说。此时的风水已经具备了明确的思想体系,《葬书》是风水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系统地叙述了阴宅风水选择的原则和方法,对后世风水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由于本文着重于阳宅的风水选择,故对此不作详细阐述。

风水思想也影响了当时的建筑。在城市的营建方面,风水思想为城市营建中注入了依山傍水、聚集生气的思想,使城市在严整的礼制布局中透露出自然之情。如邺城的营建,以城为基,在西北筑起高崇如山的三台,暗合风水尊西北为祖山来龙,宜高耸的意识。在城外西北造元武池,又从城西北引漳河水,由三台下流入铜雀苑,过宫殿区,分流一部分至坊里区,由东门以南流出,其引水与城内园囿结合起来。城市园林也发展起来,城西有文武苑,北城外有芳林苑,城东有灵芝苑。在住宅建造方面,贵族们往往在建造住宅时建造园林,如北魏洛阳的华林园。园林的审美与风水的生气思想互相促进、互相交融。风水讲究人们的居住场所应该贴近大地、吸纳生气,具有返璞归真的思想,人们开始感悟回归自然的宁静与安详。

风水意识也渗入到宗教建筑的营建中,在选址上,开始追求宗教理想与自然环境的配合。如洛阳龙门石窟,在选址上,便将风水水口当镇的思想与宗教理想结合了起来。

(三)发展时期

唐宋时期,风水理论得到了根本性的发展,涌现了许多有建树的风水名流和风水著作,分支理论空前发达。主要的两大流派是“形法派”和“理气派”。

形法派,又称形派、形势宗。这一派注重在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人三者合一,重视寻龙、点穴、察砂、观水、取向等等。其基本思路就是根据地貌形势来判断居处凶吉,把安家的自然环境,看成是和人身体一样的有机体,以各种参数的协调配合作为理想风水。形法派的观点很多来自于前人的择居经验,早在形法派出现之前就有许多建筑大师、工匠在设计与营建中体现了形法派的理念。形法派的发起和传播范围主要是在江西,所以又称江西之法,该派的宗师是晚唐的杨筠松。杨筠松,窦州(今广东信宜)人,著有《撼龙经》、《疑龙经》、《立锥赋》、《黑囊经》、《三十六龙》等书。他强调“山龙落脉形势”,注重龙、穴、砂、水相配,他的理论主要是针对阴宅的,但对阳宅也有一定的影响。形法派讲究实际研究,注重地理环境的格局,但是忽略了地理环境在时间上的变化,这影响了形法家对地理环境优劣的判断。这一派的思想影响了隋唐时期建筑的营建。对山水形势和对人文与自然之美有机结合的追求,使隋唐时期的建筑富有壮气之美。如长安城的营建,体现了自然山水巧妙结合。

隋唐放弃汉长安而另选新址,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制狭小,地势低洼,水质不好且水量不足。新的城址位于汉长安东南,北临渭水,头枕龙首原,东有沪水、溺水缠绕,南面遥对终南山及子午谷,地势上北高南低,既合帝王坐北朝南的方位要求,又符合枕水背山、居高临下的风水格局,地理形势与方位珠联璧合,天然就有成为都邑、巨镇的气势。这一时期,王城不再居中,也是受到了风水思想的影响,都城营建把四周山水都纳入了风水整体格局,王城所居之位,正是风水穴点。所以王城的所在地,并不是都城的中心,而是山水的中心,风水的中心。

理气派,又称理派、理气宗。这一派的主要内容是五星八卦。五星就是指五行,用五星八卦推定生克道理,又须乘气作向,控制消纳。该派的基本思路是从五行八卦等方位、生克的观念入手,以虚拟的煞数宜忌代替现实,因此太极、河图、洛书、八卦、天干、地支、阴阳、山向、官星都成为这一派的理论基础。这一派相对而言迷信成分更多。理气派始于闽中,流传于浙江一带,所以又称为福建派。该派的宗师是五代北宋的陈抟,代表人物有宋代的王■、赖文俊等。理气派的主要工具是罗盘。罗盘中有二十四个方位,有管局九星,有三河九星,九星之外又推演催官,增入二十八宿宿度,非常繁琐。与形法家不同的是,理气家不用实地考察山川,只是用罗盘推演。宋代理气家将阴阳八卦运用于山形水势的方位,在增强了理性推理的同时,也形成了一整套利用风水催官、催贵、催富以及兴文运、发人丁等的推导体系,迎合了日益膨胀的市民需求。当

时的人们面对无法改变的经济及劳作压力,希望以小的动作获得改变风水效果的心理,导致宋代风水汲取了大量的民间方术和民风民俗,因而使宋代风水走向了世俗化。对理气派的批评有很多,比如《地理末学》中说它“流弊之极”,“理气之家,妄谈神秘,使人疑惑,久停不葬,为害不小。”

事实上,形、理二派既有相互独立的体系,也有相互推行的一面,在实际操作中经常掺杂在一起。风水学必须形理兼备,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互相促进、补充,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此外,国家安宁繁荣,成就了佛、道、儒三教并立的局面。其中与风水关系最密切的是道教。道教始于东汉,在魏晋南北朝形成了基本的思想体系。它的思想除了来源于古代宗教、巫术、神仙思想、黄老之学和迷信之外,还来源于儒家所遵从的《易经》、五行、阴阳、八卦、气论等思想。而这些思想也正是风水所遵从的思想。风水思想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道教,比如《道藏》中就收有《宅经》。道教总是把风水、卜卦等内容看做是自己的一部分,而风水本身也很愿意借助道教在民间的强大势力,达到广为传播的目的。在这一时期,佛、道、儒三教基本平坐,相互融合,为各家风水思想的融会贯通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促进了风水的发展。

(四)总结时期

到了明清时期,有关风水的理论著述大大增多了,各分支体系的理论也更为发达。这时候的风水书籍走向了公开化、正规化。此时,风水开始得到皇室的青睐,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编纂和积累了很

多风水方面的书籍。如官方组织编纂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丛书,收录了几乎所有流传下来的风水著作。同时,民间也收集和编纂了大量的风水著作,并且冠以“全书”、“大全”、“大成”之名,如《阳宅大全》、《阳宅集成》、《阳宅十书》、《地理大成》、《山法全书》、《平阳全书》、《阳宅大成》、《地理大全》等等。这个时期的学者主要工作是对已有的著作作进一步的阐释,因此许多著述都被冠以“校补”、“笺注”、“辟谬”之名。最著名的当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它几乎对每篇著作都作了详细论述或考证,如《葬书》、《宅经》等,是我们今天研究历代风水文献的重要参考。

明清时期,在唐宋时期形成的风水两大派也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取得了发展。形势派多为上层贵族所接受,特别是文人儒士们很推崇。理气派多在民间传播,阳宅理论大为发展。同时,这两派也出现重新融汇发展的局面。清代张心言在《地理辨正疏》中谈到这种融汇:“不知峦头者,不可与言理气;不知理气者,不可与言峦头。精于峦头者,其尽头工夫理气自合;精于理气者,其尽头工夫峦头自见。盖峦头之外,无理气;理气之外,无峦头也”。说明清代己认识到形势、理气是“气论”下一个整体的两方面。理气强调方位理气,形势强调气著形随。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工商业得到很大发展。物质欲望与传统的禁欲主义相互冲击。此时的风水,因能实现人们升官、发财、求取

功名欲望的功利性而受到世俗社会的追捧。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风水本身趋吉避凶的手段逐渐演变为了谋取利益的工具,手段也更加丰富和完善。因此,风水迅速发展到鼎盛,民间职业风水师大量涌现。

风水也逐渐融入家族制度中。风水以太祖、少祖、父母、子女的等级来划分龙脉诸山,以家族模式来描述风水环境。这一观念其实是儒家道德伦理观的体现。风水与家族制度融合在一起,世代相传,从而发展成为了一种民俗。

三、阳宅风水选择探微

中国人历来重视居住场所的选择,如《宅经》一开篇就指出了“宅”对于人的重要性:“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凡人所居,无不在宅……故宅者,人之本。”可见住宅对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村落、城镇、国家都是“家”的放大,因此“家”是一切风水模式的原型。

(一)阳宅外形

城镇和村落的布局要观察周围的大环境,住宅的选择上也是如此。一般来说,人们在选择住宅时会考虑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而在社区中,一般还是以人文环境为主,比如桥梁、道路、学校等等。《阳宅十书》中曾明确指出了大地山河是住宅选址的根本,“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因此,人们选择住宅的最基本模式便是“背山面水”。所谓“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这样的

地方被称作是最理想的居住地。一般而言,对于阳宅的外形,要求坐北朝南、方正平衡,最典型的当属北京的四合院了。《阳宅十书》中对住宅的基本要求也作了概括,主要有:住基地势宽敞平坦,周围有山水环抱,有秀峰耸立,水口紧缩,案山横搁等等。这些观点用当今科学的眼光来看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二)阳宅内形

内形是指住宅内空间的分布。对这一点的研究以理气派见长。在整体布局上,要求房屋的排列从后往前次第下降,错落有致。这其实是合理的,因为后屋比前屋高才能保证后屋采光充足,而且也不会因为被前屋遮挡住了视线而影响心情。

住宅“内形”风水还包括住宅内部的陈设和装潢。门是一套住宅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门的开法也很有讲究。门是住宅与外界联系的主要出入口,是接纳外来“生气”的“气口”。中国人住宅多是坐北朝南,风水中称为“坎宅”。坎宅的三吉方分别是震(东面)、巽(东南面)、离(南面),其中又以东南和南面为上吉。而东南方是生气方,大门是接纳生气的“气口”,所以东南方是最佳开门位置。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我们周围大多数坐北朝南的住宅门都是开在东南方的。理气派则把大门方位与人的命理联系起来。他们把房屋分为“东四宅”和“西四宅”;又把人分为男东、女东、男西、女西四命,把四命与四宅相对应起来。以屋主的命理来看待住宅的凶吉,命理为东的适宜居住在东四宅,命理为西的则适宜居住在西四宅。其他的还有“挡煞”、“避煞”、“幽曲”等讲究。

灶台和厕所的布局在风水中也很有讲究。一般来说,人们把灶台设置在“凶方”,即“灶座宜坐煞方,火门宜向宅主本人命之生、天、延三吉方”。这表明了古人对灶王爷敬而远之的态度。以实用的眼光看,其实这是为了避免主人的卧室、客厅受到厨房的烟熏火燎。风水家认为,厕所应该设置在住宅的次要位置上,不能正对房门,不能在风口上,也不要正对后门,否则会对宅主不利。虽然这是借助于风水来实施的,但这显然是考虑到了卫生环境和隐秘性,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四、对风水的批判和冲击

在历史上,风水由于种种原因,不仅得到了老百姓的推崇,还受到了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青睐。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学者对它提出了否定或批判。

东汉著名的无神论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对风水提出了批判。他认为,人死变鬼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并从逻辑上对当时盛行的“五音相宅法”作了批判。唐代的吕才对此作了更为深刻的批判。他经过对姓氏的考证,发现很多姓氏起初是从某一个姓分出去的,而有一些姓氏是由好几个姓氏合并而成的。如果按所谓的五音法分类,许多原本属于一个类别的姓却被划到了不同音之下。所以五音法是不可信的。北宋司马光在《葬论》中批判了风水迷信。他认为,风水的盛行导致很多人死去后没有及时被安葬,这不是孝子的行为。他认为人们不应该只想着先人的埋葬地点对自己福祉的影响而把亲人的尸骨暴露在荒野。此外,王廷相、项乔、黄宗羲等学者也对

风水提出了批驳。

还有一类学者是对风水褒贬参半的。如明代的张居正,他认为阳宅应该选择风水好的地方,使生人受福,但阴宅未必,因为死人无法对生人产生影响。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明清时期的陆世仪。又如清代的姚文田,他肯定了形法派而否定了理气派。但是,这些批判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风水,因而没有动摇风水在古代中国的根基。近代以来,随着科学与民主的提倡,风水曾经一度被人们所抛弃。风水被人们当做是封建迷信,是糟粕文化,是下九流,而把儒家经典作为正统的、高雅的文化。但是,风水作为一种民俗,在民间已经根深蒂固,即使是在反封建迷信最盛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没有停止过传播。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风水文化的背后蕴含着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重新开始了风水研究。风水还融入到建筑、房产、居家等方面。确实,风水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观念对当代社会有着借鉴作用,尽管如此,我们仍不应该忽视它本身带有的迷信成分,而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参考文献:

[1]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m].上海:上海三联书

店,1995.

[2]经本钊.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哲学蕴涵及其现代价值[d].南昌

大学,2007.

[3][晋]郭璞.葬书[g].//钦定四库全书·子部·术数类:卷808.

厦门:鹭江出版社,2004.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5]广东等省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k].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6]杨文衡.中国风水十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7][汉]刘安,等.白话淮南子[m].胡安顺,张文年,等,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8]范文澜.与顾颉刚论五行说的起源[j].燕京大学史学年报,1931,(3).

[9]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

[10]杨柳.风水思想与古代山水城市营建研究[d].重庆大

学,2006.

[11]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2]晏联奎.地理求真[m].广信府学,清同治六年(1867).

[13]完颜绍元.风水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4]张心言.地理辨正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0.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论文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 ——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浅谈中国美术欣赏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浅谈中国美术欣赏 【摘要】中国画具有七千年的历史,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受到了儒、道、释等哲学文化思想以及民间艺术、外来文化的影响,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特有的形式体现着中国画所独有的审美,必然影响到对中国美术的欣赏。欣赏中国美术是从中国画入手,并以中国画的特点作为欣赏的标准来介绍中国美术欣赏的要领。 【关键词】美术欣赏;中国画;写意;主体精神;意境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美术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美术大师为我们创作了难以计数的美术作品及理论著述,为我们学习、欣赏、研究中国美术作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学习、欣赏、研究中国美术,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的先进性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欣赏中国美术是从中国画入手,并以中国画的特点作为欣赏的标准来介绍中国美术欣赏的要领。 1.我国关于美术欣赏的研究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关于美术欣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6年,陈望衡、张涵在其著作《艺术美》中提出,艺术欣赏实质上艺术美的欣赏,是一种美感活动,艺术欣赏的特点主要是娱乐性、主客观辩证统一性、与创造过程的紧

密联系性等。1995年,尹少淳在其著作《美术及教育》中指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1998年,张道一在其主编的《美术鉴赏》中提出,美术鉴赏对于鉴赏者来说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与艺术的创造一样,同是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等过程的系统组合。21世纪伊始,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近一步深入。2000年,王大根在《美术教学论》中提到,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是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2001年,王向峰其著作《美的艺术显形》中指出,艺术欣赏的主要特征有:艺术品相对与欣赏者的外在性、艺术欣赏的过程性、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2002年,陈新汉在其著作《审美认识机制论》中提出,艺术欣赏是纯粹化、集中化的审美活动,是客观化审美活动的主观化,它作为对艺术作品的具体把握,是欣赏者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去间接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 总之,美术的欣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2.写意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 姓名:xxx 班级:xxx 学号:123456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题分析 摘要: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关键词:古典园林山水对立统一 山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实践中,山水既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源,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把山水视作实用的对象、崇拜的对象、审美的对象,对山水加以欣赏、歌颂和赞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乐于游山玩水,观赏名山大川绮丽风光中,对山水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作为真、善、美的一种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使

山水的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赏景“畅神”的境界。山水何以为美?春秋时代的孔子告诉我们“知者乐水,仁者乐水”,何也?“出云风以通天地之间,阴阳合和,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食。”将山看成沟通天地,和合阴阳的重要事物及雨露源泉,是抚育万物,养育百姓的根本,具有与“仁者”无私品德相比美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而水,孔子认为它无私给予万物,“似德”:所到之处有生命成长,“似仁”:下流曲折而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董必平,“似正”;其万折必东,“似意”;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赏,这就是说,水具有与“君子”或“知者”的德、仁、义、智、勇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令人愉悦的。一、山水园林是传统审美观的积淀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解体,在30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山水风景园林体系。 自然山水是美的载体,园林里只要有山有水,便有林壑之美,横生画意诗情。青山碧水足可令人们心旷神怡,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或借山水以寄意,或借山水以抒情。古往今来,无论是古代的“游圃”,后来的宫苑,还是民间私人宅园,凡属名园都是得山水性情。山衬水、

民间美术欣赏论文

民间美术欣赏

民间美术欣赏 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曾经有人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 1、民间美术中的重要品类之一的节日用品--年画。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在我国南方影响最大的木版年画是苏州桃花坞年画。桃花坞年画早在明代已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清代中叶为盛期,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南北齐名。桃花坞年画受传统木版书籍插图的影响颇大,线条清秀,用色淡雅,题材广泛,构图饱满,形象鲜明,风格秀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2、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3、风筝是同学们熟知并喜欢玩的民间游戏品,是传统的体育运动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在我国南北广为流传。其中,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等都是扎制品风筝的著名产地。《沙燕》是北京风筝。其风筝扎制工艺精细、构思奇巧、型匀称、式样繁多,极具特色,沙燕即是其表。北京沙燕风筝,造型夸张,强调燕子双翅的力度与尾翼的舒展,强调燕眼与爪的尖锐捷。其图案装饰丰富多彩,头部、腹部为固定的样式,胸部可绘以多种纹样,如蝙幅纹、云气纹、牡丹纹,取其吉祥之意。其设色艳丽,注意风筝高飞后的远看效果,同时也注意细部描绘技艺和色彩的表现。 4、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传统的泥、布玩具,在造型上也充分地考虑到其形式、制作技巧等因素与物品的实际用途有机地结合。玩具多重手感的要求而为团块造型。即将虎的腿、尾等处理得很短小,孩子们玩耍时不易损坏。在造型上形成了一种憨态可掬、稚拙可爱的审美趣味。 5、民间美术的寓意象征的特点,还大量表现在广大劳动妇女的刺绣品之中。这些刺绣品多绣于鞋、枕头、肚兜、袜底、鞋垫、荷包、香包等小件物品上。这些刺绣纹样大都隐喻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祈求子孙万世、幸福长寿之意。 6、编织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各种编织工艺。织法种类多样,造型美观、大方,实用结实,粗中有细、净中有色是我国传统编织品的特色。编织品可分六大类:竹编、草编、藤编、柳编、棕编、葵编。产品可分篮、盘、萄、篓、提包、帽、鞋、玩具等等。 民间美术的功用十分广泛,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装饰环境美化生活。2.表达爱情用作纪念。3.体现节令风俗。4.装点人生礼仪。5.提供娱乐玩耍。 民间美术是一种“乡土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被喻为田间的小调、山间的野花,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质朴性、民俗性、工艺性。 民间美术是一片埋藏着丰富的形式和形式美宝藏的土地,是中华民族征服自然和社会的历程中所形成的特殊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审美积淀。

园林艺术鉴赏论文

园林艺术在中国 ——以拙政园为例浅析意境的组织规律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

民间艺术论文

民间传统艺术保护 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像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流向未来。中华民族几千年风雨烟尘的身影就倒影在这条长河之中,它不仅回荡着炎黄子孙骄傲自豪的声音,更刻印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而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遗产的摇篮和基地, 民族村寨建设是民族文化遗产是否能延续下去的根本措施。而如何保护民间传统艺术和建设村寨文化,是本文探讨的关键。 一,我国传统艺术的现状 目前由于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型期,民间艺术也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这主要体现在艺术功能的改变上:由原来的作为养家糊口的手艺或补充家用的副业逐步成为专业爱好者的一种技能,设计制作上更加专业化,作品风格也呈现出更强的装饰性而非实用性;更强调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或作为装饰元素进入现代人的生活中。如采用民间传统图案、造型设计的现代实用品、居室饰品,更加商业化,以市场需求为主。同时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也成为当代一些专业艺术家、设计师创作和设计的灵感来源,随着他们的设计进入到现代生活中来,如服装、居室饰品,用传统民间土陶设计的酒瓶、碗、碟、茶杯等都是如此。村寨文化也伴随着民间传统艺术的演变而演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年轻人中很少有人愿意学习传统技艺和费时费力的手工艺术,传统民间艺术面临后继乏人乃至人绝艺亡的境地,而村寨文化也渐渐被人们淡忘.可喜的是近年来政府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包括民间艺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村寨文化的建设。 二,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 1、要科学地界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定义、内涵和外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客观形态古已有之,但作为一个学术研究的提出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此极有必要对其定义作一科学的界定。笔者认为,所谓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指的是在民间长期流传并已形成较稳定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物质形态。它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狭义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是指有鲜明文化意蕴和艺术特征的文艺形态,如源远流长的民间歌舞、音乐、戏剧,、曲艺、工艺(包括剪纸、刺绣、泥陶)、美术、彩绘等等;而广义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除了上述文艺形态之外,还包括造型精美、构图新颖、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化遗迹及古代建筑物(包括名人故居、桥梁、庙宇、牌坊甚至整个古村庄、古街道)。从构成的特征来分析,任何一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都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内在的个性化的无形的精神因素层面,即艺术技巧、方式和方法,如剪纸工艺制作的技巧,这种精神因素层面是潜形的,只能通过文字或面命口授相传;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化的物质层面,如剪纸的成品。这两种价值层面的有机组合,体现了某一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同时构成了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灿烂星空。但由于我们过去在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定义缺乏统一的界定,因此在对它的传承与保护的认识上存在着两种误区。—是国粹主义,唯古是崇,唯古为大。把一切古代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都看成民族文化的精粹而保存,而不允许有任何的更改或变化,否则就是破坏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大逆不道。二是虚无主义或实用主义。他们认为文化艺术作为上层意识形态应该为经济基础服务,故一切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都应该服从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当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在遇到与现代文明相矛盾时,理所当然地服从于后者。这两种对立的、片面的观念,表现在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上,也就出现了对立的、同样是错误的态度,可见当前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这一概念的科学定义是非常必要的。

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苏州拙政园.docx

A大学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论文题目苏州拙政园浅析 学号 姓名 联系方式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学年学期 年月日

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的东北隅,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与北京颐和园、 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园林。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 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 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 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以水见长,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 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 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 , 每一处景观和设计 , 都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可以说 , 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和维护者 , 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和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力图 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接下来,我从园林构建的山水、地形、植物和建筑四个方面来浅赏一下这一古 典名园。 拙政园在开始营建时 , 由当时的大家文征明主持设计。文征明的总体思路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因地制宜、法乎自然。拙政园所在地原本是一块地势低洼 之地 , 因排水不畅 , 多积水 , 单纯从造园角度看 , 这块地非理想之选。考虑到苏州地 区地下水丰富 , 地势低下利于开池引水, 文征明非但没有对这块低洼之地大动干 戈如填土等 , 反而巧妙 地以水造景 , 以水彰景 , 以水联景 , 以水为主线 设景布点 , 将 31 处景点 尽数囊括其中。此后描 摹诸景点时即以水为 脉络 , 如“循水而西”、 “至是水曲折而北”、 “水尽 , 别疏小沼”、 “又前循水而东”、“至是水曲折而南”、“至是伏流而南”, 总之, “凡诸亭槛 台榭 , 皆因水为面势”。如此 , 将拙政园内的景点串成一体。时至今日, 拙政园仍 然“以形状富有变化的水池串连各景区, 成为既有主次、又有变化的统一体”。 如中部水面 , 被池中二岛及房屋、曲桥、花木分割为几部分后 , 显得水面流通环回 ,

民 间 艺 术 论 文

民间艺术论文 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依照字面上来看就是“某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冠上“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不过姑且不论“民间艺术”的领域有多广,其基本架构“某某艺术”的重点在于“艺术”,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有关于艺术的含意。《辞海》(台湾中华书局)中有如下的定义:“艺术”(Art)一、广义:凡含技巧与思虑之活动及其制作,如机械、工匠、建筑、房屋之类,皆称艺术;义与技术相当。二、狭义:指含美的价值之活动,或其活动之产物;意义与美术(fine art)同。可见艺术是指学问与技术而言,也可谓是“巧艺”或“工艺”。这可从周朝的六种技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周礼》郑氏注国学基本丛书中有关“百工”的记事,得知艺术本来的意义就是指“工艺”,而我们从古书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之定义: 1. 工艺是指生活所必备的知识。 2. 工艺是指人类制作生活用具之事。 3. 工艺是指考虑材料与加工技术以人工的方式制作器物之事。 4. 工艺是指熟练精巧的技术。 由以上所列对于艺术的定义,再冠上「民间」而成「民间艺术」,就不难理解「民间艺术」其实就是「民间工艺」,而有别于「贵族工艺」、「机械工艺」、「产业工艺」、「美术工艺」、「现代工艺」等艺术领域。举凡在民间形成、发展并广为流传的各种通俗的传统艺术以及具有民间色彩的技术与艺能,例如传统工艺、戏曲、舞蹈、音乐、雕塑、编织、中国结、剪刻、木偶、魔术、杂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属于民间艺术。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中国园林鉴赏论文

一、筑山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们,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一步。唐宋以后,由于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玩赏艺术的发展,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爱石成癖的宋徽宗,他所筑的良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巧、以石为主的假山。明代造山艺术,更为成熟和普及。明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清代造山技术更为发展和普及。清代造园家,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峭壑,乃至于可估喀斯特溶洞,叠山倒垂的钟乳石,比明代以条石封合收顶的叠法合理得多、高明得多。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 二、理池 为表现自然,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正因为如此,园林一定要省池引水。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 (一)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临水建筑,除主要厅堂前的平台,为突出建筑的地位,不论亭、廊、阁、榭,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布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

民间艺术论文

学习民间艺术的意义 中国民间艺术欣赏祖国大家庭中的各民族,都有着高度的审美能力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在他们当中产生,流传,发展着的民间美术及其丰富多彩,是我国传统文化精华之一,是民族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艺术上集壮美和朴素与一身,出朴实明朗,火热向上的风格,散发着劳动人民内在的真挚,善良,直率,热情等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学习民间艺术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技和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人们日益希望从现代与传统融合的角度享受传统文化,因而传统文化商业化,产业化势必蓬勃发展,这就使的民间艺术遭到严重的冲击,所以工业和信息时代需要民间艺术,更需要民间艺术与工业文明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同时让民间艺术得以传承。 以民间艺术之一,刺绣为例,当代社会,电脑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工作和生活中,刺绣也不例外。随着点到绣花技术的普遍应用,刺绣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拥有高超技艺的刺绣传承人和高品质的刺绣艺术品越来越少,这就使中国的刺绣越来越缺乏原创性,缺乏文化素养,缺乏设计和开发。因此,我们就需要一方面让科技信息充分发挥作用,靠新技术,新工艺,新组织和流程,让老树发新芽;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家传方式,培养更多的刺绣人才,让这一民间艺术形似在世界广为传播。这样,这一民间艺术不仅得到了保护,同时也为工业文明时代天色增彩。 其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也需要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与传统美德是一体的,两者相辅相成。中国民间艺术在创立之初就具有教化功能,将历史知识,伦理道德融入到年画,泥塑,戏曲中,是我们在欣赏,娱乐之余接受教育。例如,在四川大足石窟中,《父母恩重经变相》是一组很著名的雕塑,这组由民间艺人雕刻的作品生动德将佛教教义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融合在一起。今天,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生活节奏加快,但“孝”仍然是中华传统美德,由“孝”所产生的凝聚力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同时年画中的岳飞,岳勇等忠勇双全的英雄形象都是一种朴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今天年轻的一代无比重要。 再次,民间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与现代艺术有着内在的联系,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将传统民间艺术的精华内容和思想引入现代设计中会给现代设计带来质的飞跃。 民间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造型体系。这种造型体系不是取法自然的真实形象去表达作者的某种观念,而不是用观念去看待和描述某种事物,借以使作者的观念暗寓其中。民间艺人在创作时往往不受特定时间,空间观念的束缚,他们或者把不同时间的事情放在同一个画面:例如,陕西君义王秀清的农民画《马吃草》,牧童的“三张脸”表示放牧的表情随着时间的变化,或者把屋里屋外不同空间的东西放在同一个画面,就能完整的表现作者观念中的事物。又如民间艺术的色彩,在民间艺术里,色彩不时浮现于器物的表面,不是额外附加上去的,它属于概念,比如,红色既是中国人表达喜色的色彩,又是中国人心目中镇邪的色彩,因红色作为炎帝的象征,是对大自然太阳的崇拜,是对生命象征的崇拜。本命年穿红衣,系红腰带的传统习俗至今仍然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保留着。现代设计对民间色彩的借鉴也不是空穴来风一些表现特色的产品包装设计,表现乡土文化的书籍装帧设

园林鉴赏论文

故宫与苏州园林的异同鉴赏 苗辉 水建电气112 2011011936 关键词:苏州园林故宫建筑特点 故宫:旧称紫禁城。在北京市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名永乐4年(1406年)始建,永乐18年基本建成。迄今560多年历经24个皇帝。虽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扩建仍然保持原来的布局。占地72万多平方米,楼宇90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周围宫墙长约三公里,四面矗立着风格绚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由外朝、内廷之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化、武英两殿为两翼,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利的主要场所。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玩和奉神的地方。东南面为南北狭长的前庭,有天安门和瑞门,形成宫门前面一长系列建筑的前奏。正门即午门,北门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午门后有一方形广场有弯曲的金水河横贯,河上跨五座汉白玉单孔石桥,桥北是九间重檐庑殿顶的太和门,其两侧并列昭德、贞度二门。广场东西有通往文华殿和武英殿的协和、颐和二门。三大殿是外朝的主体建筑,入太和门迎面是面阔11间重檐庑殿顶的太和殿,中间是方形单檐攒尖顶的中和殿,最后为九间重檐歇山顶的保和殿,三座殿建在一个工字形三层汉白玉的台基上,四周廊庑环绕,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丽的建筑群。内廷从乾清门开始,在中轴线上的建筑物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周围的十二座院落。乾清宫东西各有六组自成体系的院落,即东六宫和西六宫东六宫南面有奉先殿、斋宫,西六宫前面是养心殿。内廷中轴线之东有宁寿宫一组建筑,俗称外东路,西有慈宁宫、寿康宫、英华殿等。内廷另有花园三座,御花园在故宫中轴线的煞尾处宁寿宫花园在宁寿宫养心殿之西,慈宁宫花园在慈宁宫之前。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故宫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故宫还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是研究明、清两代历史和历代艺术的重要资料。 燕山夜话——藏着的故宫 故宫,5个多世纪的最高权力中心、明清两代皇宫、24个皇帝的起居之地;位列世界五大之首的“殿宇之海”,收藏百万无价之宝的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藏着的故宫,是占故宫总面积近三分之二的办公区,这里被铁锁紧闭,或被" 游人止步”阻拦,在你踏入故宫圣地之时,你便注定无法见到;这里被故宫人精心珍藏,悉心爱护,自紫禁城建成500余年来,从未开放,是世人眼中永远的禁地。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以众多精雅的园林名闻天下。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湿润,交通便利,旧时官宦名绅退休后多到苏州择地造园、颐养天年。 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出现了

美术论文————浅谈中国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创作特点 摘要:源自中国农业社会的民间美术,顺应了民间文化的观念、性质和特点。民间美术通过特有的观察和思维方式,以及对历史传统遣型的重新建构,实现了创作语言的自由和个性化的要求,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染力。民间美术表达了创作者真挚,朴素的情感,并使这种艺术形式最终实现了大众化。 关键词:民间美术;造型;表现;创作 民间美术的创作手段是以民族根源上流传下来的造型语言为基础,民间美术成为创作者对于自我主观意识的强烈自信。它们有一些共同的表现特征规律一一不以再现客观现实为目的,而形成了艺术创作中重视直觉、意念、臆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重建美好的现实、理想和必然。民间美术色彩热烈、喜庆,造型夸张、幽默,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无华而又大胆、鲜明,使得劳动人民的情感在创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随意性的特点 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象是追求情感上的真。因此,不注重形象上的真,“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是主观的真实,创作的随意性就是基于这个道理。民间美术随意性的造型特点源于;民间艺人娴熟的技艺所创造的“熟能生巧”之作和因陋就简条件下的“弄巧成拙”。这类创作表现出“即兴发挥”,造型上显现“随意、稚拙”的特点。在创作过程中民间艺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洒脱,他们的精力集中在创作主题的渲染上,乎略细节的处理,表现出一些违背生活常识的不合理情节,让理念服从于意念、情理服从于情感。在造型中并不完全依赖对自然的观察和简单的直观反映,而是靠记忆力,借助意象进行创作,这样一来造型的随意性也就顺理成章了。老百姓常说,“我想啥就画啥,只要心里有,看不到的东西也可画在纸上”。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中国民间美术创作者的心理状态,在他们看来,“画是随心草”,表达了民间美术创作的自由性、随意性,同时又反映了老百姓对待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当你询问民间剪纸艺人,为什么侧面牛的眼不是一只?他们说:因为牛都长着两只眼睛;为什么大牛肚子里有一只小牛?他们说:牛怀着孩子就是这样的。这是他们所见,在他们眼里,这是最写实的。民间美术创作的随意性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艺术世界:老虎身上长着刀;老牛拉车可以两只蹄子走路、两只蹄子扶辕;打腰鼓的人可以三头六臂、七八条腿;老虎可以赶来拉碾,耕地的两头牛背靠背躺在地上;莲花开花、生藕、结子、生出胖娃娃都在一起,鹊桥相会里有牛郎织女、天上人间、日月星辰、银河、燕子,河里还有牡丹鲤鱼等等。不同时空、人神鸟兽都可以集聚成一个整体,这种随心所欲、轻松自由的创作令人难以想象。他们以为自己的剪纸、绘画、泥塑最正确地再现了客观现实。他们没有像专业艺术家那样有意识地概括、简化、夸张、重新组合。民间美术造型的“心里有”、“爱啥就画啥”是他们自由无羁、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的心理写照,他们并没有将自己心灵的感悟当作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所表达的只是“心里有”的东西。在审美创造活动中自己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客观的观察者;既可以自由地面对审美客体,又在冷静地注视自己。“爱啥就画啥”是一种“心上之音”、“得意忘象”的审美境界,强调审美创造的自我意识;而在艺术表达的时候则是积极主动的,客观现实物象都被纳入到作者的审美范畴中,各种造

对风水文化的认识

对风水文化的认识 姓名:李桦班级:材料化学101 顺序号:31 风水是一种文化,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风水涉及天地人三才文化、负阴抱阳的崇阳文化、趋吉避凶的择吉文化,还有善待万物的和谐文化、居中平衡的中庸文化,等等。中华民族文化心态如进取、谦让、孝道等在风水文化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提到“风水”两字,可能大家都会暗暗打一个问号:到底算是科学的呢?还是算迷信。这个问题,确实难以确定是非。我们看问题的方法,也要调整一下。因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的形态也是多姿多彩的,人们的需求也绝不是吃饱穿暖就行的。人是有思想、有向往、有追求的。所以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吃、穿、用,还需要精神上的营养,需要理想、需要科技、需要艺术、需要文化。 风水是一门大科学,很难归于一门科学。风水是一种文化。是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统思想一脉相承,紧密结合的传统文化。积累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难免清浊混杂。曾经有一位哲人说过:“一杯清水,清彻见底,果然可贵。但一股浊流,澄清了就有无数杯清水在。”我们应当用理性科学的态度去看待我们炎黄子孙普遍认同的这种风水文化现象。中国风水中包含着深刻而系统的思维理念,与中国人的行为准则相一致,这就是易理易构;包含着系统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中"形法"和"理法"集中包括了五千年来所形成的浩繁庞杂体系;中国古代的风水大师发明了中国独有的风水操作工具--罗盘;在现代中国大地上,从皇宫到民宅,从城市到乡村,尚保留着诸多风水古建筑,这是风水的活化石;乡村里还有可以给你随便聊起自己家乡风水特色的老人。用现代观点分析,尽管其中包含了许多与现代科技相矛盾的方面,但这是因将近一百多年来间断研究所造成的结果。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 :xxx 班级:xxx 学号:123456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题分析 摘要: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关键词:古典园林山水对立统一 山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实践中,山水既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源,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把山水视作实用的对象、崇拜的对象、审美的对象,对山水加以欣赏、歌颂和赞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乐于游山玩水,观赏名山大川绮丽风光中,对山水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作为真、善、美的一种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使山水的

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赏景“畅神”的境界。山水何以为美?春秋时代的孔子告诉我们“知者乐水,仁者乐水”,何也?“出云风以通天地之间,阴阳合和,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食。”将山看成沟通天地,和合阴阳的重要事物及雨露源泉,是抚育万物,养育百姓的根本,具有与“仁者”无私品德相比美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而水,孔子认为它无私给予万物,“似德”:所到之处有生命成长,“似仁”:下流曲折而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董必平,“似正”;其万折必东,“似意”;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赏,这就是说,水具有与“君子”或“知者”的德、仁、义、智、勇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令人愉悦的。 一、山水园林是传统审美观的积淀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解体,在30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山水风景园林体系。 自然山水是美的载体,园林里只要有山有水,便有林壑之美,横生画意诗情。青山碧水足可令人们心旷神怡,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或借山水以寄意,或借山水以抒情。古往今来,无论是古代的“游圃”,后来的宫苑,还是民间私人宅园,凡属名园都是得山水性情。山衬水、水

浅谈中国民间艺术.doc论文.

浅谈中国民间美术 内容简介: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想要学好设计做出好的设计,就该都了解具有民族代表的文化,下来我会向大家介绍关于中国民间艺术相关知识。大概内容分为这样几大块,先大概谈谈民间美术,接着再聊聊民间美术的特点、民间美术的几类,最后着重介绍一下剪纸艺术。 民间美术是我国原始艺术的延续,在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中,民间美术是非常重要的,它继承了原始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实质。民间美术是通过特有的观察和思维方式,以及对历史传统遣型的重新建构,实现了创作语言的自由和个性化的要求,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染力。传统的民间美术作品注重造型,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带有浓郁的民间气息,是人类劳动生活里最质朴的艺术体现。民间美术色彩热烈、喜庆,造型夸张、幽默,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无华而又大胆、鲜明,使得劳动人民的情感在创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民间美术是艺术与生活的最直接的触点,它以最粗糙,最原始,最朴素的方式从生活中诞生的。就它的现实功能来说,它是用以理解民族审美理解和普通群众的喜好的引导。 民间美术是千百年来集体意识和劳动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的结晶,民间美术是劳动群众和民间艺人,其中决大多数是在劳动之余创作的,主要为劳动者因此表现了他们的愿望、心理、信仰和生活观念。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自己欣赏、使用。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发展的,民间美术是在生活中发生、为现实生活服务的文化表现形式,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始终无法摆脱创造者的群体意识、情感气质和习俗心理,它是为生活而创造的艺术。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和造型体系,这不是取法自然的真实形象去表达作者的某种观念,而是用观念去看待和描述某种事物,民间美术是最自由、最有生命的艺术,是没有雕琢、不做作,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出古老的民族风俗的艺术。 正是民间美术是普通群众劳动结晶,所以民间美术就有大众性的特点,民间大众性,是指它的产生、消费和传播形式的外部特征。当然民间美术群众性特征也不排斥个人的因素,优秀的民间美术家及其代表会在民间美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的差异,文化的发展也就随着而千差万别,呈现出多类型、多

园林赏析论文

摘要:由于中两方园林艺术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迥异,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中的精华。本文从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宗教思想和人们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各自特点,从整体来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和风格差别鲜明。本文在比较中西方传统园林的基础上,从各个角度剖析其异同,力图对传统造园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有所帮助。通过实例比较,进而阐明了中西方园林的不同,以便我们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体系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文化;风格;古典园林;宗教;差异 园林的起源来自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来源于人天性中所同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关于美的思辩,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迥异的风格。园林作为文化的体现,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中国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自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西方古典园林设计起源于布置园圃,同时受到建筑思维的影响,它的整齐、规则、中轴对称、几何布局成为主要的造园手法,植物多表现为“刺绣花坛”之类的趣味图案,道路笔直,以此表现人工美。其中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堪称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代表。前者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效果;后者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1],很难分出中法园林孰高孰低。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讨论它们之间风格的异同。 1.中西方古典园林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各自风格 1.1依托自然条件和人为表现下形成的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位于北半球,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西边,有喜马拉雅山;东边和南边,有太平洋;只有在北边,没有天然的疆界来抵御历史上有名的入侵。三条大河,从西到东,几乎贯穿了中国大陆:即黄河、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北部有广阔干燥的黄土高原,中部有湖泊、溪流和洪水冲积而成的农田,南部有延伸入亚热带地区的人迹罕至的山脉”[2]。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

中国民间艺术结课论文

学号: 题目:民间艺术 学院(系):艺术设计 专业年级:艺术设计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5年1月2日 论文题目:通渭民间艺术 选题意义:我的家乡通渭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通渭县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通渭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本文通过对家乡有特色的部分民间艺术进行总结论述,使得更多人都认识并了解通渭民间艺术,同时,此次选题也是给我自己一个对家乡文化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论述,能进一步发扬通渭文化。

正文: 一.通渭民间艺术的概述 通渭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普查结果显示:全县有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戏曲等十大类1980项。其中仿古建筑、雕刻、皮影、剪纸等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浓厚的乡土气息,精湛的表现手法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已有6000余件雕刻、剪纸、皮影等民间艺术精品被国内收藏家和国际友人收藏,有63件剪纸作品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收藏。2005年,该县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县政府下发了《通渭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普查,并确认、登记、立档。在此基础上,县政府批准公布了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5项。木雕、陶塑、皮影、剪纸、刺绣、草编、小曲、秧歌等20项被定西市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渭小曲、剪纸、草编技艺、脊兽制作技艺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通渭书画艺术 通渭--中国书画之乡,地处甘肃东南方,这里群山环绕,气候宜人,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孕育了很多人文和优良的"尚艺"传统,从古至今有许多民间艺术被热情的人们继承下来.人们都知道其书画勘称一绝! 首先,用我们通渭人当地的话说:家中无字画,不为通渭人;有吃有穿,清洁平安,字画满堂,生活自然;藏字画最多者,可以在村里主持公道;重视耕读,钟情书画,习字作画之风久盛不衰;悬挂字画不看名气看德行;爱字成风,写字成风,他们的喜爱成了风俗,甚至是一种教化和信仰。其次,就外地人来看,通渭群众酷爱字画,习字作画、悬挂字画、收藏字画蔚然成风,全县10万余户几乎家家房间悬挂字画;通渭画廊比其他地方相对要多,同时从事书画创作的人员较其他地方也相对要多,在全国书画大赛上获奖或入展的人数也相对较多。当年通渭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还有就是去过通渭最先映入眼帘并留下深刻记忆的是书法大师沈鹏老先生题写的“中国书画之乡”八个大字而矗立在广场的巨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