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某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某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某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银行的国际化也成为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银行业面临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在压力和实现全球化

的内在要求。但中国的银行业在制度环境、人员素质、资金技术实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著名银行相比差距甚远,实现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本文指出了我国的银行在海外机构设置、内部组织结构、国际业务内容以及宏观监控方面存在的不足,从战略高度论述了进行地域扩展、内部组织调整、业务拓展以及改善宏观监控的必要性,并分别提出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战略。

一、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渐进式特征分析

国际化战略主要包括地域扩展战略、组织调整战略、业务拓展战略以及宏观监控战略。本文首先论述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渐进性特征,然后从四个方面论述银行国际化战略。

许多学者对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描述。盖迪(I·H·Giddy)将银行国际化分为三个阶段:母国国际银行业务阶段、离岸金融业务阶段和东道国跨国银行业务阶段。伍海华博士(1996)将银行的国际化成长分为四个阶段:部分国际化、走向国际化、实现国际化、实现全球化,并陈述了四个阶段的特征。范洵博士(1997)认为,服务银行业导向的成长形式是以银行国内客户的海外扩张为先决条件,追随母国企业的对外贸易和国外直接投资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银行国际化成长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前起步阶段、起步阶段、国际化经营阶段、跨国经营阶段和全球一体化阶段。

对我国银行国际化的阶段特征进行研究,其本源在于银行国际化进程中固有的阶段性。任何事物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也不能超越这个逻辑。银行国际化表现为银行走向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渐进性的特征。这种渐进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银行市场范围扩大的渐进性,通常是先熟悉后陌生,先相似后相异,逐步扩大;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先易后难,逐渐升级;组织结构的渐进性,往往是按照

代理行、代表处,后分支机构、附属机构的顺序逐渐完善;经营战略的渐进性,由国际化战略、跨国化战略,直至全球化战略。银行国际化过程的渐进性使得银行国际化发展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银行的国际化之所以需要渐进式发展,主要原因如下:(1)银行国际化是一个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必须是渐进的。银行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经营规模越大,需要处理的信息越多。与此相适应,要求管理者不断学习,提高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银行从国内经营转向国际化经营,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银行管理者只能在探索中前进,逐步提高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素质和能力,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的基础。因此,银行国际化表现为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进程。(2)银行业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部门,具有高度的专业化要求。国内业务相对比较简单,国际业务的技术性要高得多,要求更高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一

个长期的过程。(3)经营环境的适应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银行国际化将使经营环境有一个质的飞跃,错综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充满了未知数和不可预见的风险。适应了国内经营的管理者面对这样的环境,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环境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4)高度竞争的国际银行业需要银行采取渐进式的发展思路。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化银行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市场,激烈的竞争要求银行也必须不断进行战略和战术调整并进行资源重组。目前国际银行业市场向着大型化和全能化方向发展,超大规模银行时代即将到来。这种竞争激烈、大银行垄断的市场环境对于中小银行以及初涉国际市场的银行来说,盲目参与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只有采取渐进方式逐步积累经验,才能稳健地走向国际市场。

总之,银行国际化后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陌生、复杂,经营成本和风险也更大,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银行国际化的成长过程必然是渐进的。这种渐进性已经为大多数银行走向世界的历史所证明。

二、我国银行国际化的地域扩展战略

银行的国际化首先表现为其机构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因而我们的分析从地域国际化开始。

(一)银行业国际化地域扩展的必要性

我国银行业的海外分支机构发展时间比较短,除了中国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比较分散以外,其他几家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国际金融中心。从金融国际化发展的步骤来讲,优先在金融业集中和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布点是对的,但是,银行业国际化发展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我国银行业必须通过在全球范围的广泛布点来追逐利润最大化。因为适当的规模扩展还是有利于取得规模优势和范围优势,从而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的,特别是对中国资产规模和资本实力庞大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更是如此。目前中国银行的全球业务发展地域比较广阔,是不是就没有必要推进国际化战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国银行要实施更深层次的国际化即全球化发展战略,这个战略的推进同样存在地域扩展的问题。

(二)银行国际化地域扩展的整体部署

1、在国内外汇业务量比较大的城市设立国际业务部。按照行政区划设立分支机构是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重要特征之一,在80年代以来的国际业务部的设置中,同样是不管该地区有没有外汇业务,有没有设立国际业务部的必要性,所有的分行或者支行都设立了国际业务部。有的业务部只设立部门没有开展国际业务,基本的营运成本都不能从业务中得到补偿。因此,从银行效益角度考虑,银行国际化地域扩展的第一步,应该是选择业务量大的开放性城市设立国际业务部,主要从事外汇存贷款、外汇结算业务,为该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当然,国际业务部的设立也要随着经济逐步开放而逐级设立。

2、实施合理的区位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实施重点布局。所谓区位发展战略,是指国际化银行根据区位优势理论选择海外机构的地区战略分布。区位优势主要包括东道国的法律环境、金融管制程度、经济发展程度、人均收入水平、与母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依存度、社会政治稳定性、进出口便利程度等等。发挥区位优势,一是有利于银行获得一定规模的零售业务、批发业务、风险资产管理和其他中间业务,形成规模和范围经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竞争能力;二是较低程度的金融管制能够提高银行经营业务的自由度,降低市场进入成本,获得成本优势;三是稳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能够减少银行的非市场风险。

我国银行应结合区位优势,在海外机构的地域扩展上有所倾斜。(1)向国际金融中心倾斜。在伦敦、纽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新加坡、巴林、巴哈马等全球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设置分支机构,可以更为广泛地同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往来,扩大业务发展的范围;另外还可以获得更多关于国际金融业务和管理方面的信息。(2)向业务量大的国家或地区倾斜。例如,美国是中国的最大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之一,而且中国的外汇资产多以美元为主,因此,在美国设立分支机构对于中国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外汇资产的管理来讲都是明智的选择。香港与内地的经贸联系很广泛,而且中国同美国等其他国家的许多贸易都是通过香港进行转口贸易,因此,在香港设立分行比在其他地方设立更有必要。(3)向华侨集居地倾斜。美国纽约、旧金山,加拿大的温哥华、多伦多等地都是中国华侨聚集的地方,在这些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更容易打开市场。

总之,根据区位优势发展的要求和中国的具体实际,北美、亚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欧元区、拉美国家的自由港以及中东的巴林等,都可以作为我国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重点。而对于尚处于转轨中的独联体国家和东欧

大多数国家,以及其他一些政局不稳的国家,如中东大部分地区、巴尔干半岛,尽管可能有时其金融管制并不太严格,但是政治风险较大,进入这些国家应该较为谨慎。中国目前经贸合作伙伴主要是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而比较高层次的国际化机构,如分行和代表处主要集中在香港、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这说明中国金融的国际化与实质经济的国际化是脱节的。在以后银行国际化的区位选择和地域扩展中应该注意逐步调整。

3、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使资源得到最为优化的配置。全球化是最终目标,在银行实施的重点发展战略实施到一定的阶段后,银行自身的人力资源和管理素质都达到了全球化的水平,银行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扩展业务地域。当然,全球化目标是远景,估计要到2050年以后中国才能发展到这个阶段。

(三)中国目前实施地域扩展的战略步骤

根据区位优势和当前的实际,我国银行国际化进而实现全球化可以分三步进行区位拓展:第一步是在世界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这些地区不仅金融管制宽松,而且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进入成本和运营成本都较低,并且能够及时把握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脉搏。第二步是在与中国具有密切经贸关系的国家的主要经济中心和经济发展快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对于具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框架的国家可以设立分行,在市场发展框架正在建设中的国家可以设立代表处。亚太地区尽管经历了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但是估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一定时期的调整,会重新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这些国家的金融自由化道路可能延缓,但是大多数国家不会走回头路,因而中国应该抓住这些国家和地区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有利时机率先进入这些国家的金融服务市场,通过先动优势获得竞争优势。第三步是独联体、中东、非洲、南美、东欧等政治经济尚不稳定或者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这些地区正处在调整和改革中,短期内中国不可能在这些地区广泛扩展银行分支机构,但是,应该选择有利的时机,选择政治相对稳定、同中国经贸关系密切、转轨过程已经基本完成、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和范围经济的国家或地区的一些经济中心城市设立代表处或分行。

三、银行国际化的组织战略调整

银行国际化的组织战略调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这是市场化的内容,也是国际化的内容;其二是银行国际化组织形式的选择。

(一)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组织结构调整的必要性我国银行要参与国际金融服务市场的竞争,必须首先调整自己的内部组织结构,因为一个高效的内部组织是保证银行运营效率的前提。银行的内部组织体系包括决策体系、管理与控制体系和监督体系等。银行国际化竞争要求银行做出高效决策。决策是前提。一个组织如果没有一个高效的决策机制,将一事无成。银行参与市场竞争,面临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面临外界环境的变化,必然不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决策。因此,必须有一个好的决策程序。银行国际化网络体系的规模和复杂性要求银行实施高效的管理和控制。国际化银行有全球分支机构,其规模庞大,组织体系复杂。必须对整个体系进行全面系统地管理,才能保证系统有序运转,提供令顾客满意的金融服务。银行金融资本流动性和衍生性要求银行必须建立高效的内部监控体系。银行经营金融资本或者衍生证券,金融资本和衍生证券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衍生证券具有杠杆效应。一旦内部监督体系出现小的漏洞,就可能导致银行体系的崩溃。银行国际化组织形式选择很重要,要考虑各种组织形式的优缺点及其适应性,考虑各个东道国的金融环境特别是监管环境。组织形式的选择决定了国际化的成本,进而影响收益和利润。

(二)银行国际化组织调整的要求

1、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银行组织适应这种不确定的世界,强化风险管理和控制。金融自由化给银行国

际化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国际化银行面临巨大的挑战。利率自由化和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放使得国际化银行的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同国内银行相比,国际化银行必须考虑全球的经营环境而不仅仅是国内的经营环境,此其一;由于本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本国原有市场面临着外国同行的竞争,此其二。亚洲金融危机后,浮动汇率制度将会在一段时期内“走红”,浮动利率本身就意味着不确定性,尽管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汇率浮动的风险,但是,衍生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恐怕比汇率的不确定性更大。面对不确定的世界,国际化银行必须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监控机制,以规避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给银行带来的冲击。

2、外部信息量的无限扩大要求银行组织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国际化银行的经营管理是在给定信息基础上的决策,信息是前提。银行的竞争关键是信息的竞争。在外部信息给定的情况下,竞争的对象实际上是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时代的到来首先意味着全球信息量的迅速膨胀,计算机的应用使得人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但是,信息量的扩展比人类的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还要快,银行必须适应信息时代对经营管理的要求。国际化银行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高效的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的职能是搜集、整理和传输对银行决策和管理有用的信息。同时,在银行的组织构架上,也要建立适合于信息传输的组织机制。

3、银行外部竞争强度的扩大要求必须采取市场(客户)导向型组织。银行作为服务性行业,其竞争主要是对客户的竞争。谁赢得了客户,谁就能够在竞争中获胜。过去银行主要靠存贷款获得利差,客户的重要性还不很明显,目前银行主要靠服务收费获利,银行的客户显得尤其重要。过去银行组织是功能型的,现在需要建立客户导向型的组织结构。同时,银行要建立自己的营销体系,重视客户开发部门的作用。

4、金融创新的发展要求银行建立适应创新能力要求的组织体系。银行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知识经济时代银行也要建立自己的创新体系。因此,银行需要建立自己的金融创新业务部门,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创造出满足客户需要的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

(三)我国银行业适应国际化的内部组织调整建议银行国际化组织战略调整包括产权制度变革、信息与管理组织设计、营销机构、产品机构以及决策体系等方面的内容。

1、加快银行产权制度的变革,通过产权约束建立银行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机制。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同一般的国有企业一样,存在产权主体的缺位问题,目前的改革基本上还是要求一个产权主体缺位的经济实体去面对市场。产权是交易的前提,产权的界定有利于提高交易的效率。因此,如果说80年代以来中国四大银行进行的改革主要是让其面对市场进行经营,那么,现在我们要求银行进行商业化和国际化改革,必须解决产权问题。我们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比较重视产权改革的作用,而在银行业的改革中只是改革管理体制,向西方的商业银行学习其管理经营等。但是,西方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规范的产权制度。不进行产权制度的变革,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不可能彻底,这样残缺的银行制度肯定不能适应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无论是建立内部激励机制,还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都必须以产权制度的变革为前提。当然,产权制度的变革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不能仅仅停留在空洞的“产权清晰”等口号上。建立与现代银行制度相适应的现代银行内部治理结构,是银行产权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同时,合理的内部组织体系、合理的用人机制等都是银行竞争力的源泉。

2、建立M型组织结构,建立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现代组织理论认为,M型组织结构相对于U型结构有很多优点,例如其适应现代大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其对资源的控制能力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强。[1]现代西方银行也已经逐步实行了这种管理模式的转变,而中国的几家银行仍然实行U型的组织管理体制,这与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不相匹配。为了提高银行的管理功效,笔者建议中国的几家大的银行,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体制外的几家大银行,建立M型的组织结构,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信息时代要求。在银行国际

化业务的组织方面,在银行国际网络越来越广阔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建立地区总部的方式建立分层管理和决策机制。

3、从功能型部门设置到以客户为主导的部门设置,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1998年我国各大银行进行了组织结构的调整,其核心内容是将内部业务部门的设置由过去的功能型结构转换为顾客导向型。银行设立零售业务部、公司业务部和投资银行业务部,这三个部门提供客户所需的几乎所有的业务,其他主要部门为这三个部门服务。

4、适应环境要求,强化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开发业务部,通过业务创新和争取客户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几家国有商业银行都比较重视发展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业务部门,以加强内部监管和风险控制,这是近年来金融改革的重点。但是,它们对金融创新和业务开拓的重视不够。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自身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建立顾客导向观念,必须在产品上不断创新,在市场方面注意开拓,适应高强度竞争的环境。目前几家银行的状况是没有单独的业务创新部门,尽管有的银行设有市场营销部或者市场开发部,但是其主要功能是拉存款。笔者认为,金融产品的创新应该主要设在总行层次上,产品创新出来以后再在全行范围内试点和推行;而市场营销部则不仅设置在基层行,总行的业务市场的开拓恐怕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例如现在的委托代理业务、基金托管业务等在中国刚刚开始发展,该层次的业务往往必须由总行出面才比较容易达成一致和实施。

5、建立银行国际化组织设立的科学决策体系。中国的银行近年来在国外设立了很多代理行,这为银行开拓国际金融业务奠定了基础。但是,实际上很多国际业务网络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应。代理行甚至海外分行的发展无疑是重要的,这是银行机构国际化的核心内容,但是我们不能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既然我们的网络发展起来,就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中国的银行在国际化进程中应该注意建立代理行、海外分行以及兼并收购的决策机制。同时,国际化银行还要研究制定附属机构和联属机构的股权比重的决策方法,这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银行国际化的业务拓展战略

业务国际化是银行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21世纪银行的国际化,中国的银行业必须进行业务调整。对于中国刚刚开始起步进入国际化的银行来说,业务调整主要是进行业务种类的扩展。

(一)实施业务扩展战略的必要性

国际化竞争必须从各个方面增加银行利润。无论是表内业务还是表外业务,无论是商业银行业务还是投资银行业务,无论是零售业务还是批发业务。尽管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所不同,但是从商业银行开展的最基本的国际业务的内容看,各发展阶段有共同之处。商业银行最基本的国际业务主要包括:外汇业务、国际贸易融资与结算、国际信贷、国际投资、国际租赁、同业资金拆放,以及提供金融、财务咨询等。我国银行国际化尚处于初级阶段,业务领域狭窄,急需得到拓展。主要表现在:

1、我国银行的业务类型单一,国际业务品种比较少,主要是进出口结算和贸易融资。银行国际业务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主要是伴随着中国实质经济的对外开放而扩展,银行自身并没有通过国际化扩展业务范围的意识。

2、中国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不足,监管当局对银行业务的监管还过于严格。这不适应信息时代银行通过不断创新谋取发展的时代潮流。我国银行业实施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应该主要致力于创新型业务,通过业务的创

新提高竞争力。

3、我国银行的国际业务仅仅限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而没有将投资银行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实际上,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实质经济结构的调整,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空间远远大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因而,我国银行要善于开拓投资银行业务。

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在国外从事国际投资银行业务,而且还可以依托国内市场开拓国内的国际性投行业务。有人对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有误解,该条款规定商业银行不能在中国境内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但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只能从事传统的借贷业务,而不能从事任何除了国债以外的证券业务。实际上,中国的银行法只是规定银行不能进行信托投资和股票买卖,并没有规定银行不能经营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的范围比股票和信托业务的范围要广泛得多。因而,银行可以在国内从事除了这两类业务以外的投资银行业务。

(二)业务国际化战略的模式选择

国际化竞争是对客户吸引力的竞争,这种竞争要求银行为客户提供多元化全面的服务。业务多元化可以提高银行抗风险的能力,分散投资风险。但是,银行的国际化的竞争优势亦可以是专业化优势。在银行国际化经营中,在各方面拥有比较优势固然好,但是关键是银行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银行的资源不多,资源的过度分散往往是得不偿失。因而,银行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采用多元化经营还是专业化经营。在这方面国际经验值得借鉴,例如,1998年瑞士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合并,形成了全球第一大银行———瑞士银行。1999年初,瑞士银行进行业务调整,将其除了本土以外的贸易融资业务卖出,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

笔者认为,中国的各家银行必须进行适当的业务分工,在发展战略上力求特色,在国际化方面发挥优势,避免趋同。在国际化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经过十几年的银行体系改革,中国已经形成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小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城市和农村信用社并存的多层次的商业银行体系。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和业务优势,即使同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资源特色、管理水平也不尽相同。因而,中国的银行业在国际化进程中,不能寻求一种单一的模式。

银行国际化进程中必须拓展业务。这里的业务拓展包括两个方面:广度和深度。从广度上看,银行必须扩展自己的业务范围,通过业务范围的扩大获取范围经济效益;从深度上看,银行应该在某个业务上获得全球或

者地区优势,从而获取国际竞争力。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不能过于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银行国际化必须在综合化和专业化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获得收益最大化与风险合理规避的平衡。换句话说,银行必须在综合性银行和专业化银行之间作出一种选择。对于规模较大、资源充足、管理水平较高或者拥有很强的职员培训能力的银行来说,可以采取综合性银行战略。在目前从事的国际结算和融资、外汇存贷款基础上,拓展注入项目融资、证券经纪、国际并购咨询、衍生金融证券等新兴业务。对于规模较小、资源有限的银行,可以重点发展某一个方面的国际业务,例如仅从事地区范围内的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对于新兴的银行机构,如果资源尚不具备,中国的国内市场又很大,可以不妨立足国内某一方面的业务,在国内同行中成为某方面业务的佼佼者,没有必要非得去搞国际化经营。

总之,我国银行业务的国际化模式应该各有不同。银行业应该适度分工(自然的分工),既要发展综合性的国际化银行,还要发展专业性的国际化银行。中国市场广阔,国内市场的机会也很多,银行选择立足国内市场的经营战略,亦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五、构建适应银行国际化的金融监控体系

银行国际化不仅仅是业务或者机构的国际化,而且需要宏观监控体系的国际化。有效的金融监控体系是银行国际化的基础。30年来,国际组织如BIS对国际银行业的监管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且推出了三个关于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议。特别是1997年9月由IMF和世行年会联合推出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比原来的巴塞尔协议要丰富得多、具体得多。这个文件得到了巴塞尔协议成员国的肯定,已经成为各国中央银行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公认准则。中国实施金融国际化,发展国际化银行,必须按照该文件的要求,构建适合我国银行国际化的金融监控体系。然而,中国的宏观金融监控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不适应开放式银行体系的监控要求。为了给银行国际化提供方便,中国的银行监管体制必须进行不断完善。

(一)中国的银行监控体制存在的问题

1、缺乏针对经济全球化而进行的开放监控的意识。中国过去的金融体系(由于中国的直接金融不发达,这里的金融体系实际上主要是银行体系)是政府控制下的封闭型金融体系:整个金融服务业的市场是封闭的,资

本的流入和流出都需要专门的外汇管理部门审批。与这种封闭的银行体系相适应的宏观金融监控体制习惯于封闭经济也是非常正常的。目前我们的金融服务市场正处在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初期,金融监管者短期内很难树立起针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金融一体化而带来的风险的应有的警惕意识。现在我们的银行要国际化,

金融监管当局必须适应这种任务和环境的转变,针对全球风险进行监控。为了适应这种监管任务和监管环境的转变,银行监管当局首先必须实现意识的转变或者思维方式的转变。可以说,现实中银行监管部门的开放监控意识的淡漠是银行国际化过程中金融监控滞后的最大问题。

2、中央银行的内部组织中没有专门成立对开放式金融进行监管的业务部门或机构。目前中央银行针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是按照金融机构的类型设立的,①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由银行监管一司负责,其他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由银行监管二司负责,城乡信用社由合作金融监管司负责,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由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负责。②尽管按照金融机构的不同类型设立不同的监管司局对市场准入、业务、风险监督到市场退出进行全面监管,打破了对一个法人机构的监管权力由多个部门分割行使的格局,实现了本币业务与外币业务、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并表监管,有利于分清责任和义务,但是,由于管理的面过于宽泛,而监管主体的知识、信息等往往是有限的,因而这种监管往往难于深入下去。在银行国际化经营以后,国际金融的技术性往往要求更高,此时,需要一个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专门的监管机构来统一行

使对银行国际业务监管的权力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建议,在现有的按照不同类型金融机构进行分别监管的基础上,针对银行国际化专门成立国际化监管司,可能更具有业务范围上的针对性,研究和解决问题能更透彻。

3、中央银行缺乏针对开放的市场化的金融环境而进行监管的经验。中央银行原先是在一个计划性很强的金融监管环境中进行宏观金融管理的,对开放式金融的监管缺乏经验。面对金融业逐步开放和银行国际化的现实,需要它们重新适应,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

4、宏观金融监控的基础设施不健全。巴塞尔监管委员会提出了五条“银行监管的先决条件”,即:(1)稳健且可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2)完善的公共金融基础设施;(3)有效的市场约束;(4)高效率解决银行问题的程序;(5)提供适当的系统性保护(或者公共安全网)的机制。从中国的金融经济现实来看,这五项先决条件尚有相当大的差距,至少是既不完善也不成熟。我们的金融监管内容,既要在“先决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对金融业进行有效监管,又要在推进金融监管的同时,充分关注“先决条件”的状况和由基础条件的缺陷而可能出现的体制性和宏观性因素酿成的金融风险。

(二)相关的对策

1、提高针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金融一体化而进行银行全面监控的意识,提高对开放后全球金融市场风险的认识。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金融一体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的银行业必须适应时代潮流的呼唤,创造国际化条件并积极参与国际银行服务市场的竞争。同时,中国的银行监管当局更应该提高适应这种开放经济的意识,运用开放式思维来考虑银行的监管问题。为了提高银行监管部门开放式金融调控意识,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对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后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研究,提高金融监管当局的风险意识;(2)有组织地分析过去发生的全球银行危机的案例,提高银行监管当局的国际化风险鉴别能力,便于防患于未然;(3)加强银行监管当局人员的国际培训,提高监管者的素质和水平。

2、中央银行建立针对国际化银行的具有激励机制的监控组织体系。中央银行内部成立专门针对银行国际化风险进行监控的业务部门,这个部门专门负责本国银行的国际金融业务特别是海外分支机构业务的监督和管理。在组织的设计上,应该注意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可以按照监管对象进行内部处室分工,利益和风险直接落实到各处室负责人。

3、中央银行制定系统全面的国际化银行监控指标体系,以完善国际化风险的预警系统。银行的国际化监管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的监控来实现,中央银行为了全面系统地实施监控,必须完善银行监控的指标体系,建立银行国际化风险的预警系统。该系统既要针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又要分析银行的经营战略,包括地域战略、组织战略等;同时,要对这些指标进行细致跟踪。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增强国际化银行的经营透明度,国际化银行有义务快速及时将各项指标及时地传输到中央银行的国际化风险监控系统。

4、在公共安全网建设方面,中央银行应建立国际化银行的保险机制。国际化银行需要向中央银行提交存款准备金,同时,在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以后,国际化银行还要参加存款保险体系。为了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同时提高我国银行的国际声誉,可以先对海外分行的存款实行保险。

5、加强对国际化银行监管的研究。包括:(1)在银行监管司局内部,建立和充实银行业风险水平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小组。通过对国际化银行监管报表及其他信息的分析,对整个银行业或银行体系的风险水平、主要问题、最新变化及发展趋势做出判断或评估,从而为制定监管法规和政策、实施现场检查和监管行动提供主要的依据(王兆星,1998)。(2)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中国人民银行的研究局成立专门的课题组,负责对银行国际化的监管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同时,将国际化银行的监管研究作为中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选题提交各大学和重要的经济研究机构,以引导人们的研究兴趣。

□[参考文献]

[1] Wi11iamCHunter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andEconomicPerformance:TheCaseofLargeU.S.Banks[R] EcononmicPerspectivesFDR,Chicago,1998

[2] 伍海华跨国银行论[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3] 张帆美国跨国银行与国际金融[M] 北京:中信出版社

[4] 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5] EN卢萨基斯国际银行学[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6] 日立研究所 21世纪银行战略[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7] BellangerSChangingDirectionsintheBankingWorld[J] TheBankerMagazineMar/April1990,(173)

[8] CummingCMFinancialServicesRegulation[J] BusinessEconomics,Oct 1998,(33)

[9] PristineSDoMergersImprovetheX-efficiencyandScaleEfficiencyofU.S.Banks?EvidenceFromthe1980s[J] 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August1997,(29)

[10] RajanRG,ZingalesLPowerinaTheoryofTheFirm[J] 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May1998,(113)

[11] McLaughlinSTheImpactofInterstateBankingandBranchingReform:EvidencefromtheState[J] CurrentIssuesInEconomicsandFinance,May1995,(1)

[12] HunterWC,TimmeSGTechnicalChange,OrganizationFarmandtheStructureofBankProduction[J].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1997,(18)

[13] TheBanker,1998~1999

中国银行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中国银行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一)全国银行业概况 1、中国经济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数据,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74.41万亿,位列全球第二。2012年至2016年GDP的年均复合名义增长率达8.64%,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2、国内银行业市场格局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中国银行业亦得到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 行数据,2012年至2016年中国银行业人民币贷款与存款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5.42%和14.35%。下表列示了2012年至2016年中国银行业人民币和外币的贷款和存款数据: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口径,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分为大型商业银行、股 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和其他类金融机构等。

(1)大型商业银行 大型商业银行是指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其在中国银行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企业、机构及个人客户的主要融资来源。截至2016年12月31日,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37.29%,负债总额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的37.21%。 下表列示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五家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股东权益数据。 (2)股份制商业银行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口径,除五家大型商业银行,中国共有12家股份制商 业银行。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把握有利的市场机遇,取得持续较快发展,市 场份额不断提升,逐渐成为中国银行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6年12月31 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分别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 和负债总额的18.72%和18.99%。 下表列示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总负债和股东权益数据。

银行国际化趋势与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对策

收稿日期:2003-11-03 作者简介:杨胜刚(1965-),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廖 琛(1981-),女,湖南华容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金融理论 银行国际化趋势与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对策 杨胜刚,廖 琛 (湖南大学金融学院,湖南长沙410079) 摘 要:银行国际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业务机构的全球化、产品服务的多样化、人才引进的高端化、经营管理的灵活化及监管与法规的国际化等。目前,我国银行业与国外相比,国际化程度还较低,因此,应采取进一步开拓传统重点市场、加速开发新市场、严格经营管理、重视人才培养、强化监管等有效措施,以尽快提升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国际银行业;跨国经营;银行国际化;国有商业银行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796(2004)01-0011-03 国际银行业是相对于国内银行业而言的,银行的国际化是指银行出于扩大利润或规避风险等动机,使业务区域跨越本国疆界,或者将业务币种由本币转向外币,或者将服务对象由本国客户扩展到外国客户的过程。 一、银行国际化的特点 银行的国际化一般呈现出如下特点:(一)业务机构全球化 据2000年2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对前50家从事全球化业务经营的银行的调查显示,在资产分布上,这50家银行的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都超过22%,其中有29家超过40%,比例最高的美国运通银行达到85.5%。这些银行的海外业务收入也非常可观。 (二)产品服务多样化 大的跨国银行大都资历深、实力雄厚、技术设备先进、业务网络发达、电子化程度高、服务意识强,能广泛采用国际金融领域已有的金融创新成果,为客户提供优质多样的金融服务。如花旗银行北京分行能为客户提供外汇的存款、放款、票据贴现、投资、汇款、担保及进出口结算、自营和代客买卖,代理外币及外汇票据兑换、外币信用卡付款、保管及保管箱、资信调查和咨询等多种业务。 (三)人才引进高端化 金融业的竞争实质上是金融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决定银行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缺少有丰富金融知识、操作经验及先进思想观念和强烈竞争意识的人才,银行就很难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外资银行大都有一套完善的用人机制,它们在一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后往往会以良好的国际声誉、激励机制、薪酬和培训等来招揽和挽留优秀人才。 (四)经营管理灵活化 国际性商业银行大都具有科学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它们一般能够严格遵从#效益立行?原则,以获得最大收益为目标,效益普遍较好。在业务管理上,国际上通行的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即根据变化的经营环境,协调各种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及其结构方面的矛盾,进行风险和流动性诸方面的合理搭配和优化组合,以实现赢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统一。 (五)监管法规国际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中央银行和监管当局日益重视在国际银行监管领域的交流和合作。目前,国际银行监管合作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银行监管特征正在从传统的干预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信息披露与透明度的重要性正引起银行监管当局的高度关注。二是统一的监管标准正被广泛接受,巴塞尔委员会关于国际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正被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所采用。三是区域性银行监管合作协议不断出现。近几年,许多地区都建立了银行监管当局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和论坛,以双边或多边协议或谅解备忘录的形式实现信息共享。 二、银行国际化动因分析(一)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马克思认为:#如果资本输出到国外,那么,这种情况之发生,并不是因为它在国内已经绝对不能使用。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在国外能够按更高的利润率来使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85页)形成银行国际化趋势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银行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 11%2004年第1期总第115期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AN COLLEGE OF FINANCIAL M ANAGEM ENT CADRES No.1 2004Seri al NO.115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新趋势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新趋势——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陈远年 ?字号 ? ? ? 评论邮件纠错 2015-11-17 21:13:15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 2015年11月13日·广州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应邀参加“第十届全球金融峰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对本届峰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刚刚闭幕,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的一次伟大创新性设计,立足于“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未来五年金融业发展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此时,召开本次峰会应当说恰逢其时,充分体现出金融业界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五大发展新理念制定改革发展战略,创新金融配套服务的实际行动和有益探索。中国银行业协会作为中国银行业的自律组织,一贯重视行业科学发展和改革创新研究,下面,我主要结合协会连续5年发布的《中国银行发展报告》、《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等研究成果和行业基础数据,对银行业发展现状、发展新趋势进行简要的分享。

一、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截止2014年末,中国银行业共有法人机构4,091家,从业人员376万人。截至2015年9月,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87.8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0%。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6.9%,同比高出1.11个百分点。总负债为173.4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2015年上半年,各项贷款余额96.66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23.9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98.39%,流动性比率为46.18%,核心一级资本净额达97062亿元,资产利润率(ROA)为1.23%,资本利润率(ROE)为17.26%。 我国经济还处在稳定增长区间,我国银行业众多经营指标R0A、ROE、不良贷款率及税前利润增长率等指标仍领先于国际大型银行,例如,R0A高于2015年英国《银行家》杂志社前100家银行平均值0.04个百分点,ROE高出3.73个百分点。 二、中国银行业发展新趋势 根据由巴曙松首席经济学家领衔,我们联合普华永道实施的《银行家调查报告(2015)》,连续第6年跟踪采访国内银行家群体,最新访谈结果显示,“十三五”期间,银行家们普遍认为,我国银行业将继续推进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银行业发展呈现出了新趋势,可以归纳为“五个新”。 (一)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银行业经过不懈努力,保持稳健运行。同时,正由过去十余年规模、利润高速增长的扩张期进入规模、利润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一是资产规模保持增长。2015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187.8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4个百分点;总负债173.4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二是净利润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8715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下降显着,大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上

全球化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银行的国际化也成为银行业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银行业面临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在压力和实现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但中国的银行业在制度环境、人员素质、资金技术实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着名银行相比差距甚远,实现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本文指出了我国的银行在海外机构设置、内部组织结构、国际业务内容以及宏观监控方面存在的不足,从战略高度论述了进行地域扩展、内部组织调整、业务拓展以及改善宏观监控的必要性,并分别提出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战略。 一、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渐进式特征分析 国际化战略主要包括地域扩展战略、组织调整战略、业务拓展战略以及宏观监控战略。本文首先论述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渐进性特征,然后从四个方面论述银行国际化战略。 许多学者对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描述。盖迪(I·H·Giddy)将银行国际化分为三个阶段:母国国际银行业务阶段、离岸金融业务阶段和东道国跨国银行业务阶段。伍海华博士(1996)将银行的国际化成长分为四个阶段:部分国际化、走向国际化、实现国际化、实现全球化,并陈述了四个阶段的特征。范洵博士(1997)认为,服务银行业导向的成长形式是以银行国内客户的海外扩张为先决条件,追随母国的对 外贸易和国外直接投资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银行国际化成长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前起步阶段、起步阶段、国际化经营阶段、跨国经营阶段和全球一体化阶段。 对我国银行国际化的阶段特征进行研究,其本源在于银行国际化进程中固有的阶段性。任何事物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也不能超越这个逻辑。银行国际化表现为银行走向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渐进性的特征。这种渐进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银行市场范围扩大的渐进性,通常是先熟悉后陌生,先相似后相异,逐步扩大;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先易后难,逐渐升级;组织结构的渐进性,往往是按照代理行、代表处,后分支机构、附属机构的顺序逐渐完善;经营战略的渐进性,由国际化战略、跨国化战略,直至全球化战略。银行国际化过程的渐进性使得银行国际化发展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银行的国际化之所以需要渐进式发展,主要原因如下:(1)银行国际化是一个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必须是渐进的。银行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经营规模越大,需要处理的信息越多。与此相适应,要求管理者不断学习,提高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银行从国内经营转向国际化经营,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银行管理者只能在探索中前进,逐步提高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素质和能力,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的基础。因此,银行国际化表现为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进程。(2)银行业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部门,具有高度的专业化要求。国内业务相对比较简单,国际业务的技术性要高得多,要求更高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3)经营环境的适应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银行国际化将使经营环境有一个质的飞跃,错综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充满了未知数和不可预见的风险。适应了国内经营的管理者面对这样的环境,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环境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4)高度竞争的国际银行业需要银行采取渐进式的发展思路。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化银行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市场,激烈的竞争要求银行也必须不断进行战略和战术调整并进行资源重组。目前国际银行业市场向着大型化和全能化方向发展,超大规模银行时代即将到来。这种竞争激烈、大银行垄断的市场环境对于中小银行以及初涉国际市场的银行来说,盲目参与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只有采取渐进方式逐步积累经验,才能稳健地走向国际市场。

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策略

中文题目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发展策略 2012 年4 月28 日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策略 【内容摘要】: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融联系更为紧密,所以商业银行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面对全球化趋势,发展国际业务,在激烈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地谋求发展,寻求一条切实可行、在国际大经济背景下建立竞争优势的道路就成为势在必行的选择。 【关键词】:金融创新银行国际化进程银行国际业务发展 1.1 导言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在金融全球化下,我们必行需求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策略。我们必须金融创新,实行银行货币体制改革,加快银行国际化进程。 1.2 正文 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西方发达经济体制纷纷进入衰退期,世界经济中心逐步向发展中过节和新兴经济体转移。我国银行需要不断地改革,不断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加快国际化进程。 银行业的国际化,指的是一国商业银行所从事的金融活动朝野了过节,有地区性的活动向全球一体化的世界市场演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资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资源在全市接分配,一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给当带我国银行业带来了大量的机遇和挑战,“要么转型,要么淘汰”,这是面对金融国际化浪潮的我国银行业的必然选择。 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发展状况,起步晚且层次低。我国银行业过去想起与外界隔绝,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作为外贸银行的中国银行才第一个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除中国银行外,至今我国已有多家商家银行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如工行,建行、农行和招行等。这些银行大多才刚刚开始到国外建立分安置机构、开拓市场、办理业务,并且各行海外分支机构中能使全部功能的分行少之又少,大多为代表处,时能起到沟通信息,联络业务的作用,真正经营的业务的机构不多。其次,我国银行国际化现状还有规模小且分布不合理。我国跨国银行在国际上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业务范围小。并且我国几大商业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多集中在香港、日本、新加波。韩国等亚洲地区,而在纽约、伦敦等发布在欧美国家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分支机构较少,而且层次又低。 针对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现状,我们要制定正确的方针,加以引导和改进。首先,金融创新使商业银行经营手段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并最终实现电子化,为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我国商业银行需要以技术创新并最终实现银行电子化为先导。金融电子化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促进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驱动力,更是商业银行向现代化、国际化迈进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商业银行应紧紧抓住当前地址科技产品品种丰富、技术先进、性能稳定可靠、几个成本相地较低的有利时机,引进银行先进的

2018年中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研究报告

2018年中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研究报告

1、银行盈利构成 (5) 2、银行盈利要素剖析 (6) 2.1、营业收入增速放缓 (6) 2.2、费用和资产质量 (13) 2.3、综合因素和小结 (15) 3、“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发展变化 (16) 3.1、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 (16) 3.2、消费和理财的变化 (20) 3.3、互联网与金融科技 (23) 3.4、金融监管常态化 (26) 3.5、小结 (27) 4、银行盈利模式的变化 (28) 4.1、大零售转型 (28) 4.2、中收业务结构调整、进一步增长 (29) 4.3、贷款结构新方向、综合收益切入点 (32) 5、结论 (33) 6、投资建议 (33) 6.1、招商银行 (34) 6.2、农业银行 (35) 6.3、建设银行 (36) 6.4、宁波银行 (37) 6.5、工商银行 (39) 7、风险提示 (40)

图1:银行ROE与ROA因素分解 (5) 图2:我国16家上市银行盈利能力变化 (6) 图3:我国16家上市银行杠杆率变化 (6) 图4:中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构成及增速 (7) 图5:中美欧银行业净息差 (9) 图6:2008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变化(%) (9) 图7:商业银行净息差分解 (9) 图8:2008-2016年市场利率变化 (10) 图9:中国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增长分解 (11) 图10:欧元区银行利息净收入增长分解 (11) 图11:美国银行业利息净收入增长分解 (11) 图12:中美欧非息收入比重 (12) 图13:国内银行业手续费收入结构变化 (13) 图14:中美欧商业银行利润费用比 (13) 图15:净利润/工资薪酬 (14) 图16:净利润/折旧摊销 (14) 图17:净利润/一般行政管理费 (14) 图18:不良资产与经济周期负相关 (15) 图19:2016年后不良资产企稳 (15) 图20:90天以上逾期/不良 (15) 图21:商业银行盈利因素变化 (16) 图22:GDP季度同比 (17) 图23:信贷增速长期超过GDP增速 (17) 图24:表内资金运用(增速)对比 (19) 图25:表内外信贷发展(增速)对比 (19) 图26:表内外资金运用(增速)对比 (19) 图27:社会融资和股票、债券发行融资同比增速 (20) 图28:各项融资占比及增速 (20) 图29:投资与消费变化 (21) 图30:对GDP拉动增长的变化 (21) 图3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 (21) 图32:居民部门宏观杠杆率对比 (22) 图33: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与高净值人群数量增长情况 (23) 图34:以中国为首的亚太区高净值人士增长最快 (23) 图35:2012至2016年中国第三方支付转账规模及增速 (24) 图36:2012-2016互联网支付驱动力(万亿元) (24)

中国银行业的现状分析

银行业动态跟踪:政策调控较为密集、信贷控制仍为主要标的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新增信贷低于市场预期。2011 年1 月末M1、M2 增速分别回落至13.6、17.2分别较2010 年年末下降7.6 和 2.5 个百分点。这显示了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企业活期存款出现较大幅度减少。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多项措施的作用下1 月人民币新增贷款 1.04 万亿低于市场预期的1.2 万亿这表明了央 行信贷控制有所成效。银行业基本面较为稳定息差提升可期。2011 年新增信贷增速将较为平稳银行业贷款平均余额的良好增长仍是推动业绩增长的关键因素。在2011 年经济增长较为稳定的预期下我们认为银行的净息差将在加息周 期中受益具体的提升幅度将根据通胀的发展以及加息的频率、方式等因素而定。2011 年经济基本面较为稳定预计行业资产质量将保持整体稳定的态势。行业监管政策调控较为密集价格型调控工具对银行业中性偏利好存款准备金率 和动态差别准备金率调整对银行构成利空。预计 3 月份政策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将保持平稳后续政策持续大幅收缩的 空间预计有限。银行业基本面较为稳定估值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市场普遍预期2011 年上半年通胀压力较大货币政策紧缩预期将压制行业估值修复进程随着银监会相关监管 政策的进一步明确预期未来年报、季报披露行情或将成为股价较好表现的时间窗口。银行业未来估值修复可期具备了中

长期的投资价值维持行业的“增持”评级。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在全国率先实现刷银行卡“打的” 2011 年05 月27 日13:28 来源:大连电视台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据大连电台报道,中国工商银行大连分行与大连市出租汽车有限公司今天正式启动打车刷银行卡便民工程,今后凡持有各家银行“银联卡”的市民,不论是本地还是外地的都可刷卡付费,不用再付现金了。因而,大连也成为全国首个“刷卡打的”城市。请听报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大连出租汽车公司“蓝灯的士”在全国率先实行计价器收费,此举闻名中外。如今,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打车市民越来越多,乘车交现金已不适应现代“打的”需求。为了方便市民和外地游客在大连“打的”,大连出租汽车公司便与银行联手实行刷卡打车。记者看到,安装在蓝灯的士上的消费终端机与计价器连接,不但可以受理各家银行发行的普通“银联卡”,还能识别“芯片银行卡”和“手机信用卡”,也就是说乘客既可刷卡、插卡付费,也可以挥卡“闪付”。中国工商银行大连市分行银行卡中心总经理钱景秀告诉记者,这种刷卡方式时间很短,特别是挥卡闪付和挥机闪付它的交易时间从原来的接近 1 分钟的时间能够缩短到0.2 秒。目前,大连市共有1200 辆蓝灯的士,大连出租汽车有限公司正分批对车辆进行银行卡受理改造,今年内使公司的“蓝灯的士”陆续加装消费终端,受理银行卡支付业务。公司党委书记许建红表示,公司现与

银行业国际化的理论依据及其动因分析(一)

银行业国际化的理论依据及其动因分析(一) Abstract: bigmarginwhichhasresultedinafar-reachinginfluenceontheworldeconomy.Inordertoascertaintheth n.Andthenthethesisanalyzesthec onandsoon. KeyWords:Bankingindustryinternationalization;Theory;Cause 一、引言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在此背景下,从要素流动的角度分析,银行资本作为国际资本的一部分,其国际化过程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资本的流动,站在东道国资本流入的角度分析,以资本要素为主要载体的银行业国际化,必定对东道国的宏观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其影响面不但涉及该部门或行业本身的经济利益,而且直接或间接关系到一国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最终影响东道国的宏观经济利益和金融安全。 在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和一体化背景下,伴随银行业经营不断走向混业化、跨国并购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朝着纵深方向发展,银行业国际化的趋势和影响日益凸现。从国际资本流动效应、银行产业组织等角度分析,银行业国际化对东道国乃至对世界金融、经济的影响与日俱增,因此,对其国际化经营的理论依据、动因等方面进行研究,客观上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其发展趋势和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银行业国际化的概念界定 在概念上,关于国际化这一问题,国外学者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美国著名学者赖肖尔认为,国际化是把世界作为一个共同体连接起来的国际现象。首先,从企业角度入手。对于企业的国际化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定义,总结起来,可谓角度多样。其中,由Beamish(1990)所提出的定义比较准确,他对国际化的定义为国际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司日益意识到国际交易对其未来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与其他国家建立并执行交易”。此观点比较全面,因为它在综合了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对国际化概念的总体解释。认识到国际化既有行为成分,又有经济成分,且该定义以过程为基础,意味着国际化是动态的、不断演进的,另外,定义并不局限于“外向”的投资模式,也包括了“内向”的国际化行为。其次,从银行角度入手。有关银行业国际化含义,尚未达成一致的定论,主要集中于跨国银行方面。如1983年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主要从银行的国外分支机构数量的角度对跨国银行进行了界定;国外学者查理·W·赫尔特曼从银行对外业务范围的角度对跨国银行进行了定义,但概念还是比较模糊。国内学者对银行业国际化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是把银行业国际化看作是银行发展的一个过程,另一种是把银行业国际化看作是银行经营的一个状态,即指银行经营要素的国际流动和国际组合。如果沿用学者王自力关于金融国际化的概念来定义,可以认为银行业国际化是指在各国放松国内金融管制和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实施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其经营活动跨出国界,日益与国际间各国金融融合在一起的过程和状态。1] 因此,从广义和一般的概念出发,银行业的国际化可以概括为其跨越国界的过程或发展趋势。具体来说,就是以货币的国际化为基础,以资本的国际流动为纽带,通过各国货币政策的国际传递与协调,实现金融资源在世界范围的优化配置,即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其发展方向上,不仅外国银行要向本国发展,而且本国银行也要向外发展,外国银行进入本国市场和

银行同业调研报告

银行产品和服务调查报告 不久之后,自己就将成为一名正式的银行工作者。为了更好地了做好银行工作,我们必须对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为此,我特地走访了几家银行,对其产品和服务进行了对比,据此也对我们某某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做了一些小小的建议。 一、调查对象:某某银行重庆北滨路支行,某某银行成都青羊支行,某某银行成都金沙支行,中信银行成都走马街支行,中国农业银行成都温江支行,中国工商银行成都温江支行 二、调查目的: 对比各银行之间服务和产品的不同之处,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调查方式: 走访各家银行,通过观察和询问得到调查资料,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四、产品和服务对比总体来说,银行业务方面差异不大,只是在一些业务处理方式上略有差别。服务方面差别主要体现在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之间,总体来说股份制银行服务优于国有银行服务。 (一)业务方面:存取款业务:这是银行的基本业务,差别不大,不过像农行、工行之类的国有银行等 atm 自助存取款设备利用相对更加充分,而且存进atm 的钱可以再取出来,循环利用,增加效率。 储蓄卡业务:值得一提的是某某银行某某卡业务。某某卡在自助设备上跨行跨省每天第一笔取款免手 续费,这一点使得某某卡的用户体验优于我所调查的其他银行。 信用卡业务:中信银行信用卡业务由其信用卡中心指派专人到各支行,负责信用卡推广和办理。这有利于优化工作效率,并且能够减小其他部门人员负担。 理财业务:某某银行理财经理和大堂经理不是完全分割开来的,有时候大堂经理和理财经理的职责是相互重叠的。这对大堂经理和理财经理的能力锻炼是好事,但是有时候会造成大堂经理职责疏忽。如大堂经理有时候忙于卖理财产品,忽略了大堂经理职责。其他银行大堂经理和理财经理划分比较明显,分工明晰。除此之外,中信银行等的理财业务销售方式相对灵活,如在客户办理房贷等业务时,理财经理会插空宣传理财业务。但中信银行有时会在客户办理其他业务时进行捆绑销售理财业务,给客户带来不好的感受,某某银行这点做得比较好。 贷款业务:中信银行在个贷部门比较充分利用临时实习生,增加效率,并且减少成本和个贷客户经理压力。 (二)服务方面: 迎接客户:某某和中信等股份制银行在迎接客户方面都做得比较好,不管是客户刚进门,还是客户在办理业务坐下之前,都做到了礼貌迎接。相比之下,农行和工行等国有银行在这方面做得相对欠缺,在客户进门时基本无人迎接,大堂经理也经常不在职责范围之内。但在特定情况下,股份制银行太过热情反而引起客户反感,尤其是老客户,礼貌的迎接反而显得太过模式化。国有银行没人迎接反而让客户感觉更加自由。 取号、填单:某某和中信等股份制银行一般有专人帮助客户取号、引导客户填单,农行和工行等国有银行一般是客户自己取号、自己填单,有疑问询问大堂经理。个人觉得对于有一定 文化程度的人群可以尝试其自助取号、填单,这有助于提高效率,并且让客户感受轻松。办卡:农行备 有自助发卡机,免去填单等麻烦,并且减轻柜面人员压力,提高效率,值得借鉴。 产品营销:总体来说股份制银行营销意识较强,但也有个别过分营销引来客户反感的情况发生。 服务态度:总体来说股份制银行服务态度优于国有银行,但是另一方面体现股份制银行服务方面抓得比较严,有时候会引起内部工作人员反感,服务流于表面化。 五、对某某银行的一些建议 化设备。 2 、信用卡业务专业化,由信用卡中心等机构派专人负责,提高效率,减轻其他部门压力。 3 、大堂经理和理财经理职能分工清晰化。不过也要视情况而定。 4 、理财业务营销方式多样化,可对房贷客户、等待存取款客户等进行营销,也可尝试一些 捆绑式销售。 5 、可充分利用临时实习生,比如个贷部门,处理一些琐碎事务,减少人力成本。 6 、良好的服务意识继续保持,不过服务不能太过模式化,不然显得服务表象化,并有可能 引发内部工作人员的反感。(不过不规定标准服务流程,服务有不能够很好地做到位,思考中?…] 7 、加强客户自助取号、填单意识。 8 、加强工作人员营销意识,不过要杜绝过度营销。注:由于个人经历和知识的有限,一些观点不慎恰 当,望批评指正。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银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改善社会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60年银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银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新中国银行业逐步成长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1956年:银行业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 这一阶段,我国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恢复。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明确将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确立了其作为国家银行的法定地位。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为:一是发行人民币,支援解放战争;二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和统一的国家银行组织体系;三是接管官僚资本银行和整顿金融业;四是积极开展存款、贷款、汇兑和外汇等银行业务,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1953~1956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为全面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银行业则实行信用集中原则,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综合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1956年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形成了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一五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12%,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1%,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建设。 1956~1965年:银行业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 1956年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58~1962年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银行的业务制度和原则遭到破坏,导致信贷投放失控,现金发行过多。这一时期,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2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0%。 1963~1965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正常,金融工作也步入正轨。这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5.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6.8%,基本解决了大跃进时期遗留的通货膨胀问题。 1966~1976年:银行业遭受文化大革命重创的10年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政策体制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其中商业银行的建立和发展成为此期间内颇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在数量上,商业银行从无到有、由少至多,外资银行也逐渐登陆,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运作上,我国商业银行正进行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理念的转化,银行的运作机制也逐步向西方发达国家靠拢。我国银行机构的现状是,大型商业银行有四五家,中型商业银行有十余家,小型商业银行有上百家。 目前我国银行业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刻。从2011年“十二五”开始,中国对金融体制进行大力改革。2014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银行业来自息差收窄、负债成本大幅上升、收费业务监管从严以及不良加速暴露等多方面的压力有增无减,利率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带给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的冲击更是不容小觑。 而今年,银行业面临的宏观环境更为复杂,竞争压力不减,监管不断强化。着力深化改革、加快转型步伐是今年的工作重点。 面对改革的迫切形势,银行业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首要战略选择。不少银行提出,今年将加快推进综合化经营步伐,加快推动单一服务模式向差别化综合服务模式转变 随着业务模式的转变,银行的组织架构改革也逐步加快。银行业继续推进以提高管理效率为重点的体制机制改革,新一轮结构改革悄然启动。去年,五大行的架构改革已经启动,精简机构数量,强化利润中心建设、实现扁平化管理、优化流程,体现了差异化竞争和特色化经营。(例子:有报道称,银行理财、信用卡和私人银行等业务板块,有望以银行子公司的形式独立运营。今年年初,交行交银资产管理业务香港分中心在香港挂牌。值得注意的是,交行的具体做法是将交银集团在港子公司交银国际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直接挂牌为总行的资产管理业务中心,意味着该分中心具备香港持牌法人资格,极大提高了自主性。) 同时在今年对于互联网战略的部署上,大力推进大数据技术发展、加快构建信息化银行、形成网络金融时代新的竞争优势,成为很多银行今年重要的战略抉择之一。此外,不少银行还计划今年健全大数据应用。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不可避免地要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从目前国内银行开始的国际化经营看,在风险管理、盈利手段、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这些不足一方面严重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进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在经营组织形式、服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改善,提高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必然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的经济竞争也日益激烈。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成为重要的竞争领域。 1、国际化经营是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在全球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办工厂设立分支机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经营上走出国门,采购全球化销售全球、化服务全球化,还有不少企业设立海外机构,中国也正在更多地产生自己的跨国公司。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以及中外之间密切而频繁的经济往来,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固守着国内市场,单纯经营人民币产品,或者仅仅利用现有的产品和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业务需要,加快国际化发展成为银行适应新形势和实现新战略的必由之路。 2、国际化经营是商业银行竞争加剧的必然要求 在其他行业发展竞争全球化不断深化过程中,商业银行也正越来越多的面临来自外资银行强有力的竞争,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刚刚完成制度的变革和调整,与国外商业银行在商业化国际化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在压力和实现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已经现实地、迫切地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面前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金融改革20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已迈出了很大步伐。但是,总体而言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水平是非常低的。这不仅是从国际横向比较得出的结论,而且,与我国其他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与中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相比,这一判断也是成立的。目前,国内一些大银行的市值和一级资本规模都已进入了世界大银行的前列,但就经营的地域范围、业务范围、经营结构来讲,还不敢妄言国际化。 至1998年年底我国已设营业性外资金融机183家,其中外资银行125家;已设各类外国金融机构代表处554家,此外还有大批此类申请等待受理,充分反映出我国已逐渐成为各国金融机构竞相看好的热点。从2006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步伐显著加快。特别是2007年,中资银行加大了“走出去”的速度,开始谋求全球布局。但截至2006年底,四大国有银行海外机构的总资产仅为2268亿元,只占它们总资产的1%,即使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的资产总额也仅占总体的3%左右。由此可见,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依然是国内市场、国内业务和国内客户。 由于国际化发展历程较短,国际化运作经验不足等多种原因,与世界知名跨国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无论从国际化的深度还是广度上看均相去甚远。例如,目前外资银行的引进,仍采用开放初期的“严进入、限业务、宽政策”的措施,绝大多数外资银行尚不能经营人民币业务。除中国银行以外的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距国际化的标准尚远,它们只是最近几年才开始走向国际金融市场,而且经营管理水平也是比较落后的。我国银行要跻身于世界银行业之

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上)

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上) 2002-05-22 20世纪后期以来,金融全球化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发展,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机构全球化、金融市场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并且继续改变着国际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和运行方式。这种变化使国际银行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国际银行业并购及整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向业务综合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发展。在21世纪,国际银行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全能银行时代、跨国银行时代、网络银行时代和银行再造时代。 一、国际银行业的并购浪潮 银行业的兼并和收购(即并购)是当今与未来国际银行业发展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银行并购已经成为引起国际银行业格局变动的基本动力,是推动国际银行业进入全新时代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1.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基本态势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银行业出现了盛况空前的银行并购浪潮,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都堪称史无前例。如1996年的日本东京银行与三菱银行合并、美国大通银行与化学银行合并,1997年瑞士银行与瑞士联合银行的合并,都曾引起国际金融界的轰动。而1998年4月,美国的银行并购更是另人瞠目结舌,4 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定名为花旗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7天之后,全美排名第五的美洲银行与排名第三的国民银行合并,美国第一银行与第一芝加哥银行合并而成为全美第五大银行。1999年8月,日本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和兴业银行宣布合并,组成资产超过1.2万亿美元的世界最大银行,定名为瑞穗金融集团,将日本银行业采取强强合并方式进行重组的改革推向高潮。当前正在进行的国际银行业并购潮的显著特点是:规模巨大、席卷全球、跨国并购和跨行业并购。在世界前10家大银行中除了个别银行外,几乎都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并购扩大规模的。 2.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原因 国际银行业并购经久不衰有其深刻的原因。从宏观因素来看,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自由化程度日益加深,大多数国家对银行

2019年银行业分析报告

2019年银行业分析报 告 2019年9月

目录 一、我国银行业概述 (4) 二、我国银行业现状 (5) 1、大型商业银行 (5) 2、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6) 3、城市商业银行 (7) 4、农村金融机构 (7) 5、其他类金融机构 (8) 三、我国银行业发展趋势 (8) 1、银行业整体经营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8) 2、银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对市场定位要求提高 (9) 3、银行业监管体系不断完善,风险管控全面强化 (9) 4、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力度加大 (11) 5、个人银行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 (12) 6、中间业务收入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 (12) 7、互联网金融领域快速发展 (13) 8、产品创新能力和客户服务意识不断提高 (14) 9、国际化发展稳步推进 (14) 四、影响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因素 (15) 1、宏观经济 (15) 2、市场竞争 (16) 3、货币政策 (16)

4、金融市场 (18) 5、信息技术 (19) 五、我国银行业的监管 (19) 1、监管架构 (19) (1)中国银保监会 (20) (2)人民银行 (21) (3)财政部 (21) (4)其他监管机构 (22) 2、监管内容 (22) 3、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23) (1)基本法律法规 (23) (2)行业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23) 4、巴塞尔资本协议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要求 (23)

一、我国银行业概述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我国银行业始终把满足经济社会对金融服务的各项要求作为奋斗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有效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积极践行转型发展,切实强化风险管控,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在监管部门的引领下,我国银行业相继建立了以资本约束、风险管理、内控合规、资产负债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经营管理体制。目前,我国银行业体系渐趋完整,抗风险能力日益增强,资产质量明显提高,资本实力显著增强,盈利水平稳步提升,稳居我国金融业主导地位,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2018年12月31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4,588家,包括1家开发性金融机构、2家政策性银行、6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134家城市商业银行、1家住房储蓄银行、17家民营银行、1,397家农村商业银行、30家农村合作银行、812家农村信用社、1,616家村镇银行、13家贷款公司、45家农村资金互助社、41家外资法人银行、68家信托公司、69家金融租赁公司、253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25家汽车金融公司、23家消费金融公司、5家货币经纪公司、14家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规模稳步增长,资产质量保持平稳,风险抵补能力较为充足。根据中国银保监会统计数据,

2017-2018年中国银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趋势展望分析报告

1业绩综述:净利润增速环比回升,盈利能力下滑速度减缓 (4) 1.1不良拨备压力减小,净息差下滑收窄,行业净利润增速环比回升 (4) 1.1.1大行拉动整体净利润增速回升,城商行净利润增速有所回落 (4) 1.1.2归因分析:不良拨备压力减小、净息差下滑负面影响收窄带来净利润增速回升 (6) 1.2净利润增速回升但仍不足以提高ROE (10) 1.2.1ROE、ROA继续回落 (10) 1.2.2杜邦分析:净息差下滑是盈利能力下滑主因 (13) 2资产负债结构:受监管影响,贷款占比回升,同业负债占比压缩 (13) 2.1资产:贷款占比回升,新增贷款多投向基建行业 (13) 2.2负债:受监管影响同业负债占比压缩,中小行结构调整承压 (15) 3资产质量:资产质量向好,部分行业不良贷款压力犹存 (17) 3.1不良生成率降低,资产质量好转 (18) 3.2部分行业的不良贷款压力犹存,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不良贷款率持续回落19 4投资建议 (20) 5风险提示 (21)

图1: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的驱动因子贡献对比 (7) 图2:上市银行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速的驱动因子贡献对比 (7) 图3:上市银行合计生息资产余额同比:细分项目(时点数据) (8) 图4:上市银行合计手续费收入同比及细分项目 (9) 图5:17年3月-6月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及同比增速变化(万亿元) (9) 图6:2017H1上市银行合计本期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本期实际新增不良贷款回升10 图7:16家上市银行合计ROE回落(移动平均消除季节性) (11) 图8:16家上市银行合计ROA回落(移动平均消除季节性) (11) 图9:上市银行合计贷款结构变动 (15) 图10:上市银行合计对公贷款结构变动 (15) 图11:四家银行合计的重要行业不良贷款情况 (20) 表1:上市银行2017上半年净利润情况 (6) 表2:上市银行合计2017H1盈利能力情况 (12) 表3:上市银行合计2017H1盈利能力情况(与FY16对比) (13) 表4:2017H1上市银行资产结构及变动情况 (14) 表5:2017H1上市银行负债结构及变动情况 (17) 表6: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数据 (18) 表7: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相关指标 (19) 表8:四家银行合计的贷款及不良贷款区域分布情况 (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