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生殿》的主题思想之我见

《长生殿》的主题思想之我见

《长生殿》的主题思想之我见
《长生殿》的主题思想之我见

《长生殿》的主题思想之我见

戏曲,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东西之一,不断地被传承和发展,至今仍在舞台上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在戏曲这个广阔的海洋之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珍宝似的剧本,譬如:孔尚任的《桃花扇》、王实甫的《西厢记》、洪昇的《长生殿》…这些都是经典的剧目,被不同的剧种所演绎,至今仍被传唱。

而《长生殿》这个剧本的主题思想,至今仍是学术界不断争论的热点话题,或说歌颂爱情,或说讽刺罪恶,或说思想混乱,众说纷纭。所以,我对此很感兴趣。通过一阶段的学习,我想试着来谈谈我的想法。

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观点:

1.“政治主题”说.:认为《长生殿》表达的是“兴亡感叹”思想,借安史之乱的历史题材,寓故国之思于明皇贵妃的浓情蜜意之中。由于作者对故国眷恋之深,所以对降贼二臣刻意讽刺,对异族入侵极端憎恨。对李,杨“占了情场,弥了朝纲”,“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的封建统治规律,给以深刻揭露和提示,以“垂诫来世”。假借唐代“安史之乱”,总结明王朝灭亡的教训,抒发对清初社会大动荡的强烈感叹!

2.“爱情主题”说,:认为《长生殿》作者明确交代:“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作者的目的不在于劝惩淫乱,垂诫来世,而在于宣扬“至情”主义,歌颂“精诚不散,终成连理”坚贞爱情。认为作者表现了进步的,民主的,自由的爱情理想,鼓吹“真心到底”的“儿女情缘”,以“至情”对抗封建礼教。

3.“双重主题”说.:有人认为《长生殿》的主题既有“劝惩”思想,又有歌颂意图,二者之间是“矛盾”的,复杂的,作者自己也说不清。也有人认为作品的双重主题是主副关系,唤起民族意识为主,歌颂纯真爱情为副。.还有人认为“双重主题”是辨证统一的,歌颂爱情悲剧加深了对社会动乱的痛恨,相反,谴责异族入侵,更强化了爱情的悲剧气氛。

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以外,对《长生殿》主题研究还有两种说法,一是混合主题说,是对以上三个方面和稀泥;二是自伤主题说,认为作者在剧作中暗隐了自己难以出口的事情,或者是爱情婚姻方面,或者是家庭社会方面,总之,有不得已的事情,假借李杨的故事,顾左右而言它,表达自己心中的隐痛。

歌颂真挚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显然,在对建社会里,它有着特别积极的意义。然而,问题却在于,作者选择了这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天宝之乱中的两个首要人物李隆基和杨玉环来写,却又显然与歌颂真挚爱情的意图存在着矛盾,谁也不会同意杨玉环情专的意见。洪升自己也知道,如果不加添些什么,“借月宫足成之”,不去掉些什么,“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歌颂真挚的爱情的意图,不仅会完全落空,而且会达到完全相反的效果。即便是“长生殿”这样写了,作者也认识到,这只不过是“虚幻”罢了。由此,我们可以说,洪昇已经看到,天宝遗事并非表现真挚爱情的最好材料。这也就是说,吸引、促使洪升选取它、描写它的东西,不是李、杨之间的“情”;“长生殿”中所表现的“情”,本非事实所固有,而是洪昇根据自己的思想所补充、强调和突出来的:托古寓今,借天宝遗事,抒写抑郁在胸中的亡国之痛。这种隐痛,在清初,被埋藏在每个具有民族意识的人的心灵深处。

所以,我觉得,在这部剧中所表达的,应当是作者在感时伤世中传达出的兴亡之感,故国之思,同时流露出的忧患意识。这才是这部剧的主题思想。

洪昇生活在清朝初年,王朝易代的苦楚还未曾忘却,异族统治的专制又联步袭来,因此广大民众心中普遍有一种依恋故国,不胜今昔之感。而洪昇,出身没落世家,出生第二年(1645)

明朝便灭亡了。他自小受具有"遗民"思想的老师毛先舒等人影响,有强烈的改朝换代,兴亡感叹意识。

况且,洪昇一生事业不得意,在异族统治之下,父亲差点被充军,亡国之恨,隐隐作痛。而他本人经历了家庭的“天伦之变”,后半生过着极为贫困潦倒的生活,与前半生形成了巨大反差,对朝廷怨恨情绪很深。因此,他便把《长生殿》,从一个传统的帝妃爱情题材,演绎成一部抒发“兴亡之感,故国之思”的感时伤世之作。

在对《长生殿》主题探讨的过程中,许多学者认为“尚情”是《长生殿》剧的一大主题。其中对情的崇尚和张扬是明显的,但也是流于表面的,作者是想再次重弹,自明中期以来弘扬已久的“尚情”老调,还是另有寓意?结合着作家生活的时代,以及个人经历,我们看到,洪昇的思想应该比明代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主情派作家,更加成熟深邃,他一方面意识到人性中“真情”的可贵可赞;同时,经过了王朝的更迭,生命中更沉淀了一层“历史感”,因而“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其中对“离合之情”的充分强调,是可以成功的回避政治敏感问题的,从而写尽“兴亡之感”,以浇胸中块垒。

在对李、杨离合之情的抒写中,作者有意强调了美好爱情在历史变化中的丧失和由此引发的痛苦,以及个人命运被巨大的历史力量所摆布的悲哀。即使像李隆基这样贵为天子的人,在命运面前也一样要屈服,尽管他不像古希腊悲剧中俄底浦斯王那样无辜地被命运残酷玩弄,多少有点咎由自取的成分,但在人与天命,这场力量不均衡的较量中,人的失败,必然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对李、杨爱情这个传统题材的选择,有利于作者把剧本中人物命运放在历史盛衰循环的大背景中来加以观照,从而使作品具有更加深厚的历史感、无常感。因为历史由盛到衰,又可以转危为安,失去了个人生命却永远无法追回。历史的盛衰循环与个人生命的不可逆转连在一起,从而把悲剧推向了无底的深渊。

在最后,他又为《长生殿》加上了一条“光明的尾巴”,经过“冥追”、“觅魂”、“补恨”、“寄情”执著的感情和真诚的忏悔,终于得到了天孙、玉帝的恩准,双双进入月宫,实现了“长生殿里盟言”。而这样一来,其客观效果似乎在无望地昭示着人们“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失去的毕竟已失去,是无法逆转的,无法挽回的,恋人既然天上人间,死生契阔,也许只有明皇去月宫,通过完结肉体生命去换得精神的自由与爱情的“长生”。

凄怨的故事题材,融入作者深沉的历史沧桑感,从而使感时伤世的忧患意识如一部交响乐的主体乐章一般回环反复。李、杨的“爱情”,成了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成为作家思想感情的外化和寄托,在杨妃去逝后,李隆基对爱情的那份执著与眷恋,反映的恰是人类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且无法复得的失望、寂寞,对人事的兴衰荣枯难以把握和无法预见的空幻感。从而表达出作者本人对故国的无限缅怀之情。

《长生殿》为了营造出感时伤世的兴亡之感,不仅让明皇从杨妃之死的痛苦中领悟生命的无常,世事的沧桑,而且让李龟年、李暮等人来一齐感受杨妃之死所生发出的浓烈的生命忧患。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接受《长生殿》的过程中,并没有停留在对一个凄美爱情的欣赏层面,而是自觉地咀嚼其中所包蕴的家国之思,兴亡之感,与作者的创作意图达到了契合。

在《长生殿》中,作者通过花谢人亡,繁华消歇,满目兴衰,空余一腔遗恨的情节构建,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盛事不再”、“追怆感伤”的历史感。

时处明清易代之际,经历了天崩地解般时代变动的作者,无可奈何地认同了遗民的思想,但心中那份“天地悠悠”的“怆然”之情又如何排遣。时间的急遽变化,使曾经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的现实,忽然飞鸟各投林,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荒野,其中那份空虚感,又靠什么来填补,遂仅借此剧来抒发心中沉潜已久的不平之气。

《长生殿》的主题思想可以说,通篇以描写李隆基和杨玉环二人爱情的悲剧及唐王朝的衰败陨落为主、副两条线索串构全剧,抒写抑郁在胸中的亡国之痛,在感时伤世中传达出的兴亡之感,故国之思,流露出的忧患意识。这也就是我对于《长生殿》主题思想的一点看法。

长生殿

《长生殿》《桃花扇》异同论 贺信民 提要本文比较了清初剧坛上的历史传奇《 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异同。其“同”为:产生于共同的时代、思想背景,都以总结历史经验、探索明为清代的原因为目的;都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及其集团,指出其腐败是导乱致亡的根源;都塑造了具有爱国精神和反抗性格的“小人物”形象。其“异”为:两剧包含的内容与寓意有别;两剧在艺术结构上各有千秋。 关键词长生殿桃花扇异同时代背景创作目的人物塑造结构艺术 在清初剧坛上,升起过两颗璀灿的“艺术之星”:即“南洪北孔”的历史传奇《长生殿》与《桃花扇》。这两出戏,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对以后,都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而就其时代背景、创作目的、人物塑造与结构艺术等方面而言,又有很强的可比性。本文仅就其异同之处,略作梳理。一 寻绎《长》《桃》二剧之“同”,其要有三: 第一,二剧产生于共同的时代背景、思想背景,且都以总结历史经验、探索明为清代的原因为目的。 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朝换代都会在文人士大夫的心灵里激起深巨的震荡,因为,相对来说,这部分人具有更强的思考能力和冥顽得多的道德牵挂。明清易代,使汉族知识分子 蒙受了双重耻辱:一方面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丧邦失土之痛,另一方面则还有 “说到胡尘意不平”1的民族羞耻感的煎熬。在“满汉之辩”这个极其敏感的问题上,人们 普遍畏慑于新政权的淫威,将那份苦涩的感情矛盾深隐心底,而以传统的君臣大义作道德支撑,集中探究明亡清替的因果关联。在这种痛定思痛的历史性反省中,有计六奇的《明季北略》、《明季南略》,谈迂的《国榷》,查继佐的《罪惟录》,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而以历史剧的形式加入这一思潮的,当首推洪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长生殿》问世。它取材于唐天宝年间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串演一代兴亡的历史。洪升在《自序》中明确地说是“借天宝遗事”揭显“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的历史教训,以“垂戒来世”,一语道破他着意于现实的创作目的。 康熙三十八年(1699),《桃花扇》问世。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说:“《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在《先声》出里,副末(老礼赞)又代表作者传达该剧的创作旨意为“借离合之 · 79·1借用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句上海古籍出版社《近代诗一百首》129页。 情,写兴亡之感”。 《长生殿》以宫廷爱情生活与社会政治生活为贯穿全剧的两条线索,把轻歌曼舞、我我卿卿与争权夺利、动乱血泪交错安排,如《定情》之后《贿权》,《制谱》之后是《权哄》,《舞盘》之后是《合围》,《密誓》之后是《陷关》等,这种布局分明是在揭示唐玄宗的歌舞声色与安史之乱间祸福依随、“乐极哀来”的因果关系。 《桃花扇》通过李香君的感情遭遇及复社文人与魏阉余孽的斗争,集中展示了南明小王朝的一派衰象:弘光帝昏庸无能,沉溺声色;奸佞专权,倒行逆施;藩镇内讧,同室操戈;中流砥柱如史可法者,孤掌难鸣,徒呼奈何。剧作者在用形象说明:这是一个毫无生气、毫无希望的王朝,其最终的覆亡正是历史的必然!“南洪北孔”正是在共同的社会思想氛围下,都非“为艺术而艺术”地用各自的杰作参与了一代文人的痛切思考,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第二,在总结历史经验的时候,两剧都把针刺的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及其集团,指出他们无

马克思的后形而上学视域与人的生存本性理论

马克思的后形而上学视域与人的生存本性理论 认识自我,一直是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哲学史上对人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卡西尔指出,自我认识,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即使连最极端的怀疑论思想家也从不否认认识自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3 。哲学以认识自我为最高目标。然而,考察哲学史,我们发现,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确立的自我理解的雄心,却在近代因人的物化而失落。如何实现对活生生的人的合理理解,是现代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内容。本文试图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的问题上的重要理论贡献,从而推动人的自我理解的深化。 一、现成性:形而上学的解释原则 追问自我,与追问宇宙一样古老,人被宣称为一种应当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哲学史上对人及人的本性的描述纷繁复杂,但差异中包含着一个共同的解释原则,通过一种流行的提问方式即人是什么来窥其实质。 哲学史惯以人是什么这一命题来描述人的本性。是字一出,就意味着要给人下一个定义。这种定义方法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在《形而上学》中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存在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说,‘是’有几种涵义,其中之一即为事物是‘什么’,&&是通过综合判断而得出的事物的具体的、有内容的本质。&&综合判断与归纳分析比较起来,着重处已从经验对象的‘存在’转移为经验对象的‘本质’ [2]49 。是什么这种发问,追寻的是变中之不变、动中之不动者。可见,以下定义的方式考察人,追问的就是人所具有的不变的本质。追问人是什么,已经将人的问题变为形而上学问题了。 西方哲学发展到近代,哲学主题发生了重大转变,认识论成为哲学家关注的首要问题。近代哲学发端于笛卡尔,笛卡尔做的是一个重建哲学基础的工作,他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寻求到了确定无疑的基础,即自我:‘我’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基础的东西,&&从此以后,‘我’就被特别地看作了基体,被视为了‘主体’。 [3]95 笛卡尔这一工作对近代哲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胡塞尔将其称为哲学根本特征的改变,称笛卡尔成功地塑造了一种转向主体自身的哲学。也正是因为这一重大的功绩,笛卡尔开创了近代主体性哲学之先河。 近代哲学虽然发生了主题重大的变化,但仍然属于形而上学的理论形态。现代哲学普遍认同的是,同一性是形而上学的典型特征,哈贝马斯就如此说道:自柏拉图以来,形而上学就明确表现为普遍统一的学说;理论针对的是作为万物的源泉和始基的‘一’,普罗提诺之前,这种‘一’叫做善的理念或第一推动者;在他之后,则被称为最高存在、绝对者或绝对精神。 [4]137 哈贝马斯的这段论说已经将古代本体论和近代认识论哲学共同含有的同一性原则阐释出来。一作为抽象的无限者,被视为有限的多之根基,用不变的一去化约变化的多,是形而上学的理论特征。近代认识论哲学将主体视为那种只有与之相关,其余的物才得以规定自身的东西 [3]96 ,实质上也是将主体作为多中之一,独一的主体是众多存在者的本质和价值的源泉。基于古代本体论和近代认识论共同具有的同一性原则,哈贝马斯将巴门尼德至黑格尔的哲学历程视为形而上学的发展史。因此,近代主体性哲学也就是主体性形而上学。 以形而上学来考察人,存在着重大的理论困境。威廉•巴雷特这样概括:古希腊哲学虽然已经对人的问题有所研究,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哲学使用的存在论的基本范畴,如质、量、时间、空间等,都是关于物质对象的范畴,以至于对人这一存在的把握,也带有了物质对象的特征。笛卡尔也未能免于这一传统的影响,虽然笛卡尔将思执的我和广袤物的世界区分开来,作为两个独立的实体,但是,事实上,当来理解人的存在时,事物的存在却居优先的地位&&虽然人和自然的分离无可挽回,但是暗地里发生的事是:对人的存在的了解总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引导语:《二十四孝图》想必很多人都看过,而要怎样写一份有关《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一这篇文章的读书笔记我更是无从下笔,完全不懂文章的主旨。现在我才明白鲁迅先生竭力提倡白话文,推广新文化的良苦用心。中国历朝历代通用文言文,不管你是否饱读圣贤之书清一色张口闭口君子曰,之乎者也摇头晃脑的整日挂在嘴上。似乎这就是饱读圣贤书的证明。时过境迁,到了民国仍然离不开之乎者也,不说这些仿佛就不会说话了。文言文更加叫人难以理解。民国初期中国的文化发展几乎停滞不前,而在现代文化发展突飞猛进,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在文化发展速度之快的今天文言文已列入学校教学课程,已被尊称为国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同时受到现代文学家们的尊崇。 我反反复阅读了十几遍,文章的潜在思想在说明一个我无法理解,思考还不够透彻的思想理念。应该就是鲁迅先生从个侧面来讲中国文学发展必须改革的一个趋势,其目的就是推行新文学,提倡白话文势在必行。先生提倡白话文主要原因,白话文深入浅出简单明了,无论老幼都可以学会听懂。文言文繁琐寓意深奥,叫人难以理解。孔孟之道讲的无非就

是三纲五常道德伦理,陈旧的封建教育理念。贵为哲学也有不可取之处,其实就是封建思想在作祟。 鲁迅先生推广新文化,也并非一口否决了旧文学。先生写作时也会引用文言文,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下启下的作用。文言文之所以让人难以理解,是因为短小精悍蕴藏很深的哲理。博学的人一看便懂可以完全理解;知识浅薄的人看到文言文就想云遮雾罩,无法领会其中的道理。 文章第一段,鲁迅先生一改文人墨客的温文尔雅,“要用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堕入地狱也绝不悔改,总要诅咒一切反对白话文,反对白话者。”其实这并不是先生真正的恶言恶语,他也不是厌烦了白话文,只是借着这些话来发泄内心的悲愤。白话文及新文学不能推广应用,绅士们和资产阶级文人一味追求古人的孔孟之道周庄之理,却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已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并以此压迫剥削生活在黑暗底层的劳苦大众,使得他们永不的翻身。 鲁迅先生提倡白话文,推广新文学不是没有他的道理。清朝政府灭亡,一切科举制度也跟着消亡。前清遗留下来的秀才举人虽说满腹文采,却没有用武之地,与一块朽木没有什么区别。民国时期仍要使用文言文,就是那些残留在前清遗老们心里的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已根深蒂固,让他们顽固不化。民国初期的文人们不肯放弃已经不合时宜的思想教育方

长生殿

第九章《长生殿》 教学目的:了解《长生殿》的内容和艺术性,以及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熟悉杨贵妃、李隆基的形象,能全面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清朝初期,戏曲理论趋于成熟,戏曲内涵得到规范和完善,戏曲高峰性作品——《长生殿》和《桃花扇》的出现,以及嗣后出现的戏曲形式的嬗变,标志着古代戏曲的辉煌。《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戏曲的两部高峰性作品,其作者洪昇和孔尚任因分别居于南北两地,而被称为“南洪北孔”。 第一节洪昇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浙江钱塘人。他于顺治二年(1645)出生于“累叶清华”的仕宦之家。其父极喜读书,因此家富藏书,有“学海”之称。洪昇幼年经历了明清换代的动乱,在襁褓之中就与母亲避兵山中,饱尝离乱的痛苦,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他的生平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二十四岁以前,家乡读书阶段。入清以后,他物质生活优裕,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加之学习刻苦,十五岁便鸣笔为诗。其妻是大学士黄机的孙女,亦通词曲。 二十四至二十九岁,求取功名阶段。为了求取功名,他二十四岁离开家乡,到北京国子监进学。但愿望没能实现,次年秋天,写下“拂衣归卧秦亭下,耻傍风尘学抱关”(《北归杂感》)的诗句,回到家乡。由于别人的离间,他与父母关系恶化,最终分居,发生“家难”,“负郭田畴无二顷,贫居妻子实三迁”,生活上失去保障。二十九岁冬天被迫离开家乡,再到北京谋生。 三十至四十六岁,旅食北京阶段。这一阶段,他除了几度返杭省亲和隐居武康数月之外,基本上都住在北京。“旅食者”的身份,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认识和感受。

四十七至六十岁,创作、出游阶段。康熙二十七年(1688),他经过十余年努力,三易其稿,写成《长生殿》,轰动一时。《长生殿》成为当时上演最频繁的剧目,但剧本内容为康熙皇帝与统治集团中的北党所不满。第二年秋天,因在佟皇后丧期内演唱此剧,洪昇遭御史弹劾获罪,被革去监生资格,削籍回乡。他的朋友侍读学士朱典、赞善赵执信等也被革职。他携家眷离开北京,回到杭州。康熙四十四年(1704)洪昇出游南京,归来时,经浙江吴兴乌镇,夜间醉酒落水而死,时年六十岁。当年六月初一,《长生殿》刊刻甫成,王士祯、金埴、徐逢吉等皆有哀挽之作。 洪昇是当时地主阶级知识阶层中对现实不满、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他的师友中很多是明遗民,其亲友在清廷高压政策下死亡、流亡者不一其人,所以,他的诗篇常常流露出兴亡之感。另一方面,父亲入清出仕,家庭关系中有朝廷官员,他年轻时也求取功名。他为自己不能出仕而感慨悲叹,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总之,他是一个既不满于现实政治,又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洪昇很早表现出文学才能,其师毛先舒对曲颇有研究,善填词,通音律;后又在京师向施润章、王士祯等学诗,积累了艺术经验,为戏曲创作准备了条件。他的创作包括戏曲和诗文两类。他创作戏曲九种,现存《长生殿》、《四婵娟》两种。其余七种《回文锦》、《回龙院》、《锦绣闼》、《闹高唐》、《节孝坊》、《天涯泪》、《青衫湿》已佚。《《四婵娟》是四个单折:第一折《咏雪》写谢道蕴和叔父谢安咏雪连吟的故事,第二折《簪花》写卫茂漪(卫夫人)向王羲之传授簪花格书法的故事,第三折《斗茗》写李清照与其丈夫赵明诚斗茗评论古来夫妇的故事,第四折《画竹》写管仲姬与其丈夫赵子昂泛舟画竹的故事。其体制模仿徐渭的《四声猿》,分别取材于历史上才女的佳话,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古代几位著名才女的才华和爱情,表现出进步的妇女观,具有民主色彩,也流露出作者不满现实、淡泊名利的思想。洪昇又是一位富有才华的诗人,早年即以诗闻名,流传至今的集子有《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等。他的诗作在内容上多感叹自己的失意落魄之情,调子凄凉。偶有同情百姓疾苦、感叹兴亡的诗篇,感情真实,

笛卡尔与形而上学

浅谈笛卡尔与形而上学 勒奈·笛卡尔作为近代唯理论哲学的创始人不仅奠定了近代唯理论哲学的主要原则,更是为17世纪形而上学奠定了基础,在西方近现代哲学思想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时至今日,笛卡尔在西方哲学中仍有着广泛的影响。一些流派、观点都直接或间接与他产生关系,从他的思想和方法中汲取灵感。而他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思考就是他对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要贡献之一。 一、笛卡尔之前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这个词源于希腊文ta meta ta physica ,字面意思是“在物理学之后”。它最初只是安德罗尼柯(Androicus)在整理和分类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把讨论终极本原问题的著作排在其物理学之后而得名。此书进入中国,由于其内容具有超感性、非经验对象的性质,与魏晋时期的玄学相似,曾被译为“玄学”。后来严复据《易传系辞上》中“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之说,把“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再后来,在黑格尔那里,“形而上学”被赋予与辩证法相对的,某种机械的,静止的和绝对僵化的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也是在这一含义上使用该概念的。 形而上学问题涉及到哲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问题,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尤有重要意义,它是哲学问题的核心和基点,甚至成为哲学的同义词。

1.形而上学意义的开端 从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关于“水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开始,西方哲学就把探索“始基”,即宇宙自然永恒普遍之本质的形而上学问题提了出来。后来巴门尼德提出更为一般的“存在”作为万物的“始基”,从而奠定了他在形而上学史上的“开端”地位。巴门尼德认为有两条不同的研究途径:一条是主张“存在着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另一条是主张“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必然存在。” 保罗·爱德华兹(P.Edwards)在其主编的《哲学百科全书》的“形而上学”篇中这样认为:“最恰当地说,形而上学开始于巴门尼德,因为在他残留的作品中表现,至少是暗示了作为一门独特的哲学探索的形而上学的一些典型特征”。[1] 在巴门尼德之后,苏格拉底(Socratee, 公元前468—前399)对形而上学成为一门学科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他把神和心灵作为哲学的对象,对事物的目的进行研究。其次,他提出“美德就是知识”命题。这个命题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它不仅可以推出善就是真,且具有“合理的利己主义”。再次,他对一般伦理定义进行寻求,为形而上学的基本对象的确定提供了前提。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介绍100字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介绍100字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主要包含?忠孝双全打虎救父鹿乳奉亲笼负母归弃官奉亲芦衣顺母卖身葬父亲尝汤药卧冰求鲤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哭竹生笋闻雷泣墓百里负米挨杖伤老跪父留母孝感继母劝姑孝祖孝感动天兄弟争孝啮指痛心老莱娱亲郭巨埋儿这24个故事。 扩展阅读: 孝是什么?孝是宽容:宽容老人总也舍不得扔掉的垃圾破烂;宽容老人的唠叨;宽容老人的口水和鼻涕。孝是报答:是母亲节的一束康乃馨;是父亲生日时的一瓶好酒;是久病床前的送汤喂药。孝是耐心的陪伴:耐心听取老人的话;耐心向老人解释做工作;耐心说服老人。孝是善意的欺骗:百余元的衣服不妨告诉老人只花了几十元。孝是常回家看看:回家给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闲暇之余,翻阅朋友的空间时偶然看见《二十四孝图》这本书,看后感受颇深!《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纵观《二十四孝图》这本书,孝子们有为父母舍利的,有为父母舍身的,有为父母舍妻子、儿女的,可以说无一不能舍!甚至自己的生命。舍身、舍心,完全是无我的尽孝。 吴猛《恣蚊饱血》,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丁兰《刻木事亲》,郭巨《埋儿奉母》……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关心、发自内心的侍奉父母的精神。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 总结精选(1): 《二十四孝图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古代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集中体现。古话说三岁定一生,能让小朋友在他们记忆的黄金时期阅读这些经典,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典之精髓就会慢慢地在他们身上发酵。为什么要孝?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叫做慈乌反哺:父母给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让小朋友怀着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并非要件件照办,而是想透过这些故事,让他们明白人世间还有孝字! 孔圣儒学是国学的根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目前少年儿童的国学启蒙教育活动正蓬勃兴起,而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孝经》等,这些堪称蒙学之冠的读物,长期的耳濡目染,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将会在少年儿童的心灵深处根植下来,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养分。为方便孩子们自主阅读,本书个性加注精准的汉语拼音,并将传统蒙学中不贴合现代观念的部分做出个性提示,使孩子们理解正确的教育。另外还有超值赠送的描红本和诵读本,使学习更加深入。关注教育的家长们,快快让您的孩子加入到读经的行列中吧,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向真、向善,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总结精选(2): 《二十四孝图》的主要资料是什么? 答: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传统的宣扬儒家孝道的儿童读物,那里鲁迅先生借儿时自我阅读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对但是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尖锐的抨击。 总结精选(3): 《二十四孝图》是现代著名作家鲁迅所写,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之后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新《二十四孝图》,乃陈少梅先生41岁时盛年之杰作,其题材不多见,笔墨工雅,设色清丽, 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 另有,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他从自我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述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总结精选(4): 二十四孝图主要资料概述: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观念,溯源于远古氏族公社时期。春秋末年,孔子、曾子对孝作了系统论述,遂成为儒家伦理的重要资料。

《桃花扇》与《长生殿》主题比较

《桃花扇》与《长生殿》主题比较 摘要:《桃花扇》与《长生殿》是清初戏剧里的两部力作,两部戏剧同中有异,都是借儿女之情,抒兴亡之感。但同写爱情又有所区别,《长生殿》是净化与升华,而《桃花扇》是维护与捍卫;两者表达思想感情内涵都有思明辅清的思想,但也所不同,《长生殿》是垂戒来世之情,而《桃花扇》是易代兴亡之感。 关键字:桃花扇长生殿主题比较 《桃花扇》和《长生殿》是清初剧坛的双璧,两部戏一经问世,出现了“两家乐府盛康熙,勾栏争唱孔洪词”的盛况,在这样的盛况下,当时也出现了“南洪北孔”的说法。两部戏虽给作者带来盛名,也带来不幸,洪昇国子监被革,而孔尚任也因戏而罢官。同时两部戏都写“儿女之情”,来抒写“写兴亡之感”的主题,并且两剧都表现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民族意识。《长生殿》借用唐代以来脍炙人口的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将前半部历史剧的规模,为后来《桃花扇》开拓了一条新路。可见两戏有千丝万缕的相似,又有所不同。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一、《桃花扇》与《长生殿》中的爱情之比较 《桃花扇》和《长生殿》中贯穿爱情这一线索,但对爱情的定位不同。在《长生殿》中首先对李、杨爱情进行定位。作为帝王的唐明皇,已不是盛世明君的形象,在剧中却是“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的风流情种,同时在自序中删去了史家及野史中杨玉环与寿王婚事、禄山秽事,重新界定她为一个纯情女主人公形象。处在社会最高层李、杨不顾身份而追求至真至纯的爱情。在《桃花扇》中,侯、李之爱的定位。侯方域是个风流倜傥,“书剑飘零”、客居金陵,却也是“春情难按”,物色名姝的文人;而作为“妙龄绝色,平康第一”的李香君则是借名士梳拢品题,以抬高身价的歌妓,却因为李香君的不畏强权,而使爱变得惊心动魄。 两部戏表现的爱情表现的形式是不同。在《长生殿》中爱情是一个净化,逐渐升华的过程,而《桃花扇》中爱情是遭遇强权,不断维护与捍卫的过程。具体说,如在《定情》、《闻乐》《舞盘》等充分描摹了杨妃的天生丽质和聪明才智,并以此为爱的基础和条件,达到“后宫佳丽三千人,几千宠爱在一身”的程度。而在《傍讶》、《幸恩》、《夜怨》等出中恃宠娇妒的行为,也是易为理解了“情深妒亦深”,几乎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直到《密誓》里,李、杨七夕长生殿立下“情重恩深,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分离”。 两部戏爱情的结局一部是月宫相会,一部是双双入道。可以说都是爱情的挽歌,但爱情之星的陨落的原因是不同。在《长生殿》中主要由于行乐、受宠到爱情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恰又导致朝纲废弛,社会动乱之因。因此才有马嵬坡之变,使他们爱情终结。而在《桃花扇》里正像张瑶星道士在栖霞山白云观里对重逢的侯、李二人的一声断喝:“呵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危巢之下,岂有完卵?国亡家破,又何来爱情美满?而外部原因,即社会原因才致使实际上是侯、李爱情幻灭。

形而上学与实践美学

形而上学与实践美学 胡鹏林 【内容提要】由于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思想的对立而产生的唯心论与唯物论之间的争论,使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哲学和美学往往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困境。十九世纪末期随着拒斥形而上学思潮的深入而产生的后形而上学思想,使哲学美学领域产生深刻变革。在旧形而上学思想的支配下仍然以主体论美学、意识哲学美学和语言论美学为主体,而实践美学否定了这种旧形而上学的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使现代美学得到长足发展。 【关键词】形而上学、后形而上学、交往理性、实践美学 形而上学、反形而上学与后形而上学 从意识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范式转换,导致了二十世纪哲学美学领域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使哲学美学走出了唯心论和唯物论的二元对立局面,亦即不再纠缠于形而上学思想和反形而上学思想。这场变革的思想渊源是从尼采开始的“拒斥形而上学”的思潮,它主要表现为语言学的转向。哈贝马斯认为:“语言符号先前一直被认为是精神表现的工具和附件,然而,符号意义的中间领域现在展现了其特有的尊严。语言世界以及命题与事态之间的关系取代了主客体关系。建构世界的重任从先验主体性头上转移到语法结构身上。语言学家的重任工作代替了难以检验的反思。由于连接符号、构成命题和作出表达等遵守的规则可以从作为先验之物的语言结构中推导出来,所以,不仅分析哲学和结构主义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方法论基础,胡塞尔的意义理论和形式语义学之间也建立起了联系,甚至批判理论最终也未能摆脱语言学转向。”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建构的哲学体系之后,形而上学思想就一直像幽灵一样伴随着哲学美学的发展,而康德的自我意识理论则是先验主体性高扬的突出表现。这种自我意识就是认知主体与自身的关系,是为了找到通向我们对于对象的内在绝对想像领域的途径,形而上学思想在此也表现为先验的主体性理论;自我意识不是先验能力的本源,而是作为一种精神本身被提到了纯粹的绝对高度。因此,哈贝马斯所说的“语言符号先前一直被认为是精神表现的工具和附件”就是指向这一形而上学思想的,这种主客体关系理论也就是“自我关涉的反思”,它继承了形而上学遗产,“断定同一性先于差异性,精神先于物质。黑格尔的逻辑学把一和多、无限和有限、普遍和特殊、必然和偶然相应地联系了起来,但即使这样逻辑学最终也不得不确定一元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在唯心论中的统治地位。因为中介概念本身就同时贯穿着整体性和自我关涉的理性活动”。而在语言符号获得了自己特有的尊严之后,我们似乎可以从语言结构中推导出一切,分析哲学、结构主义、胡塞尔、霍克海姆等等都没有摆脱语言学的转向。语言学转向从表象上看,可以认为它是局部地避免了形而上学思想的弊端,对黑格尔所谓的同一性、精神、一、无限、普遍性、必然性先于差异性、物质、多、有限、特殊性、偶然性的思想精神有所匡正,也使哲学美学走出了唯心论和唯物论之间无休止的争论怪圈;但是从本质上讲,语言学转向虽然把哲学美学带出了意识理论的困境,但是这种本体论语言观使哲学美学研究把语言图景的变换神化为一种充满诗意的原始事件。因此,这种新的方法论(语言学)并没有使哲学美学走出真正的困境,只是暂时缓解了其本身固有的矛盾。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针对旧形而上学和反形而上学也有精彩论述,他们认为必须把宗教、哲学和道德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同物质生产、生产方式、交往形式联系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其产生的过程。这种唯物主义历史观既不同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更不同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历史现实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以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思想、观念、

昆曲名作赏析——《长生殿》

昆曲名作赏析——《长生殿》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长恨歌》白居易 简介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1645-1704年)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长生殿》的洪昇原作有五十折,此本由顾笃璜精选其中二十八折,围绕着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上、中、下三本,需7个半小时才能演完。上本,集中于唐明皇、杨贵妃的钗钿情缘;中本,叙说杨

贵妃由极宠至极悲;下本则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月宫重会,圆满终场。由台湾方面投资500万人民币,苏州昆剧院等单位挑梁主演的舞台大戏,由于恪守了传统,将中国历史上昆剧最鼎盛时期的模样原汁原味呈现在舞台上,这部糅合了历史、文学和超现实想象的宫廷罗曼史感动了到场的每一位观众。 剧情简介 唐明皇心爱的宠妃杨玉环,不但娇羞动人,更娴熟音律,入宫即得三千宠爱在一身。玉环不仅得宠,杨氏一门也尽得提拔。兄长杨国忠位列丞相,却穷奢极欲纳贿专权。神仙嫦娥知明皇通识乐理,将梦中的玉环召唤至月宫,传授她“霓裳羽衣”仙乐,玉环依照梦中记忆谱曲,与明皇合制了传世之作《霓裳羽衣曲》。玉环喜嗜荔枝,明皇特命从中国南方以快马进献,递送的驿吏踏死了无数百姓的良田,民怨四起。 七夕之夜,玉环与明皇相携盟誓,银河上,牛郎织女也见证了他们的爱情。而大唐宫中的甜蜜时光却因一场暴乱而成镜花水月,面对暴乱,明皇亦挽救不了玉环的命运。平乱后,明皇命人用檀木塑了玉环的座像,将思念与忏悔之情赋予雕像。死后的玉环,不但受到土地神的眷顾,而且受到织女的同情,助其重新列入仙班。在嫦娥、织女等众神的帮助下,二人终于在中秋夜月宫重圆,永不分离。 艺术特点 这部剧本以宫廷生活为主线,穿插社会政治的演变,情节跌宕起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 《二十四孝图》读书笔记800字 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细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 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 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 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 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 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 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 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 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 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 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 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 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

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赏析:<<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其中《二十四孝图》给我影响最深。文中主要是批 判封建孝道观念,读来胜让人惶恐,不仅觉得就是观念与当今所持态度不同的何止十万八千里之远。开篇作者反对妨害白话者,态度尖锐,亦使人想起鲁迅先生是中国历史上写白话文的第一人,鲁迅先生认为,勿徒的古书是束缚儿童想象力的。从我的小同学因为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可见,那时的儿童对诸如此类的新的形式的书籍是多么喜爱,这就是白话。 接下来,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选文分析了郭巨埋儿的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

佛教现量理论中的形而上学思想

佛教现量理论中的形而上学思想 内容摘要:现量是佛教认识论中的纯粹感性认识,意指离分别、非构造、刹那生灭的纯感觉。现量论既是佛教知识论的基础,又蕴涵着深刻的形而上学思想,是佛教信众由因明通向内明,从而获得解脱的修证方法和智慧成就。佛教教化的目的是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者,觉也,佛教认为一名真正的佛教徒要同时做到自觉觉人,自度度人。为了正确领悟和传达佛教义理,驳斥外道,弘扬正法,佛教发展起了独具特色的认识论——因明学说。因明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量论,所谓量,就是对所予对象的认识,包括认识活动、认识过程、认识方法、认识标准以及认识结果等等,一般分为现量、比量、圣教量、譬喻量。现量是感性认识,比量探讨的是揄的规则和方法,相当于西方逻辑的判断和推理。圣教量是值得依赖的人说的话,譬喻量则是论证中的比喻和例证。 开创新因明的陈那(约公元400年—480年)认为,“量唯二种,谓现、比二量,圣教量和譬喻量等皆假名量,非真实量”。他认为我们的认识对象,归根结底不外两类,即自相和共相,因此量论主要是现量和比量。学术界对因明学的研究历来重视比量,因为比量规则明确,分析起来路数明晰,而且可以与西方逻辑学作比较,而对现量的研究不多,因为现量理论涉及佛教独特的超感官洞见和形而上思辨,不是普通经验和理性所能完全把握的,研究对象的这种不确定性让人难以做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但是,正因为其中的形而上学思想,现量理论才成为沟通佛教真俗二谛的关节点,研究现量理论的形而上学思想对于我们了解佛教因明学说,乃至了解佛教本身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现量是离分别、非构造、刹那生灭的纯感觉 我们知道,正确的知识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直接的感觉经验知识,一个是间接推理得来的知识,佛教逻辑也不例外。一般来说,知识的基本结构是判断,而构成判断的基本元素是概念,概念要有经验作基础,只有在经验直观的基础上,概念才有内容,有了共同的经验我们才能对所传达的知识有共通理解。当然,可能由于对某种文化环境的耳濡目染,某些概念会作为既定的观念被接受,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追溯它的出身。即使一些在普通经验看来不可思议的宗教概念也有它的直观基础。譬如基督教徒对上帝启示的体验,佛教徒的多种禅定境界等。经验的内涵首先是直观性,直观是感觉的自明性,宗教经验并不缺少这种物质。如果经验二字容易造成用词上的混乱,用理量这个词表示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佛教的现量是指直接呈现的、离分别的、非构造的刹那存在的纯感觉,是直接的知识,而比量则是随后的量度,是在现量基础上主观构造的间接知识。

《汉宫秋》《长生殿》主题多样性探析

《汉宫秋》《长生殿》主题多样性探析 在中国古典戏剧的主题研究中,主题纷争的现象极为突出。本文在对《汉宫秋》、《长生殿》的传统主题研究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力图打破传统思维方式,探索提出题旨结构的理论假设,努力对中国古典 戏曲中的主题多样化现象作出一种全新的阐释,做一次理论创新的尝试。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全面梳理了《汉宫秋》和《长生殿》的诸种主题说。《汉宫秋》主要有“政治主题”说、“爱情主题”说、“政治、爱情双重主题”说、“借古讽今”说、“人生体悟”说等五种观点。《长生殿》有政治批判说、爱情歌颂说、垂戒来世说、主题矛盾说、双重主题说、多层次主题说、模糊主题说等七种观点。它们的主题说虽然极为多样化,但都各有缺憾;这就为题旨结构理论的提出 说明了原由。第二部分对题旨结构说的理论内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集中阐释。由于剧本题材本身的多元性、作者创作心理的复杂性和读者不同的接受点,导致了一部看似简单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文学作品的“题旨结构”是由众多的思想因子在特定的历史美学情境中瞬间交融而成的,它具有融合发生、张力结构、无限可阐释性三个理论特色。中西方文学理论为题旨结构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中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学接受理论和当代西方文论中的文本理论给这一理论假设的启发最大。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主要用题旨结构理论对《汉宫秋》和《长生殿》进行全新解读,对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举出例证。《汉宫秋》的原初思想因子包含以下几个:对正直、刚强等高尚人格之赞美,对美好爱情之向往,对民族意识之觉醒和对

民族压迫之反抗,对朝政腐败之批判和对皇帝昏庸寡恩之讽刺,对人生怀才不遇之感慨,对世事无常之悲愤无奈;马致远的“民族情结”、“帝妃恋情结”、“士不遇情结”构成了《汉宫秋》的历史美学情境;众多思想因子在历史美学情境中交融,形成了《汉宫秋》的“题旨结构”。《长生殿》的原初思想因子有:对红颜祸水的谴责和君王荒淫的批判,对国家破亡的哀痛和盛世不在的悼惜,对权奸祸国的暴露和民生疾苦的同情,对生死不渝真挚爱情的赞扬,对美人屈死的惋惜和不平,对历史兴衰的感伤和人生无奈;洪升的至情理想、兴亡意识、天宝情结、宗教情怀交织成一种独特的历史美学情境;众多思想因子在历史美学情境中相遇并融合为一,形成了《长生殿》的题旨结构。第四部分对题旨结构说与主题说的不同作了区别,并指出了题旨结构说的适用范围。题旨结构理论从发生学的角度对作品主题纷争不断的现象给出了很好地解答,与各种主题说相比更具合理性;这一理论尤其适用于那些有众多主题纷争的文学作品。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人物介绍: 樊中岳,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书法专业导师,三峡印社顾问。曾任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东湖印社副秘书长和《书法报》主任编辑,书法报社社委委员、书记等领导职务。而立之年师从汉上著名书法家谷有荃先生,学习书法篆刻和文字学。擅长大小篆、章草和玺印。大篆古静简远,走笔含韧,着意清圆,功夫老道。近年潜心于楚金文,初见成效,令人耳目一新。章草,气息雅正,珪璋特达,清新灵动。篆刻,宗秦汉,追古玺,或古朴、或清雅,意趣简远。 二十年来,编著出版了《章草》、《篆书》、《金文》、《甲骨文》、《汉印》、《鸟虫篆》、《六体书法字典》等十四本书法篆刻工具丛书,在书坛产生了广泛影响。2006 年,“书法篆刻工具丛书”获中国书协第二届兰亭奖。 武汉迎来第一轮酷暑天,忙了几个月的樊中岳捧着刚刚结集出版的《樊中岳“二十四孝”书法篆刻作品集》,长长抒一口气。“还没忙完呢,要到12日才算告一段落”。让70 岁高龄的他惦念不已的,是7 月12日在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举办的“樊中岳《二十四孝》“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

书法篆刻艺术展“。这次展览展出的,除樊中岳擅长的书法和篆刻外,他收集的木版水印画“陈少梅画《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旧烟片,“二十四孝”人物古墨也是界难得一见的珍品。 作为著名书法家谷有荃的高徒,樊中岳用一支笔、一把刀,一颗赤子之心重新赋予“二十四孝”时代内涵,“文化人要与时俱进,把二十四孝的积极内容扩展至道德层面。他最得意的章草作品,是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颁奖词:“大爱无声。是你们,用人间的大爱,诠释生活的真谛;用人间的至孝,显示着超越平凡的勇气。无论天荒地老,无论沧海桑田,是你们的一颗颗赤子之心,见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血脉相随的道义。” 至孝的含义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从小生活在大家族的祠堂,与父母隔屋相伴,这种带着温度的记忆一直伴随樊中岳的城市生活。他是家里的第七个孩子,母亲百岁那年逝世。几年前,老母亲想看彩电,家里意见不统一,有的说“这大年纪了,看么彩电。他为了让母亲在人生最后几年生活得愉快一些,说服了家人,满足了母亲的要求。 他和夫人一起看到的一条新闻更是坚定了他做孝文化专题的决心。“中国有1。3 亿老人,不少老人一年才能见一次子女”。樊中岳是幸运的,常常能与子孙们相聚,生活其

由批判走向建构:哈贝马斯重建后形而上学的努力

由批判走向建构:哈贝马斯重建后形而上学的努力 在传统形而上学面临被解构的危险时,哈贝马斯肩负起重建后形而上学的使命。他的后形而上学思想立足于现实生活世界,以语用学为载体,通过“交往理性”和“主体间性”两大哲学范式建立起他所谓的“后形而上学”。首先简介了传统形而上学出现危机的原因,继而梳理他对于其他哲学家探索路径的批判,从而揭示其“后形而上学”的合法性地位和理论意义。 标签:传统形而上学;危机;批判;哈贝马斯;重建 随着科学万能主义思潮的涌现,一直标榜自己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被迫接受科学的同化,反形而上学的呼声高涨,传统理性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 哲学家苦求形而上学的合理性定位和新的出路,但是,结果却差强人意。哈贝马斯独树一帜,他既反对反形而上学倾向,又不赞成以往学者关于新路径的探索。他主张通过分析以往传统哲学的缺失之处,试图恢复哲学应有的尊严,重建后形而上学。 一、传统形而上学衰落的原因 何谓“形而上学”?哈贝马斯指出,传统形而上学可以上溯到柏拉图直至延续到黑格尔。历史上纵然哲学流派有别,但思想划归起来仅集中于三方面:“就是同一性思想、理念论以及强大的理论概念。”[1]28 然而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传统的形而上学面临着被解构的危机。哈贝马斯认为,原因在于以下四点。 首先,由经验科学衍生出来的程序合理性、结果有效性代替了原有传统形而上学的实质合理性以及内容合理性。其次,与传统偶像化和不确定的理性相比较,历史解释科学所展现的理性的有限性维度更加具有说服力。再次,人们开始对于以往将一切都运用主客关系进行概括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发生了意识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范式的转换。”[1]33最后,人们开始关注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优于实践的经典模式不得不让位于二者相互依存的模式。 二、从批判走向构建 由此,对哲学新路径的探索势在必行,思想家苦苦寻求形而上学的新的合法性和理论出路。在对这些经典思想进行了考察后,哈贝马斯指出,其探索结果还是没能走出传统形而上学的束缚,仍旧存在着诸多理论问题,他从对这些思想的批判走向了他对“后形而上学”的构建。 (一)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

电大论文:试论洪升剧作“长生殿”的主题思想范文

试论洪昇剧作“长生殿”的主题思想 兵团电大校部马海娟 内容摘要:洪昇的《长生殿》是一部优秀的中国经典剧目。《长生殿》通过李杨爱情的描写,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揭露,集中反映了作者的民主思想,体现了洪昇垂戒来世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爱情悲剧福祸相倚生死悲欢善恶是非 穷困不遇的境遇磨练了他的意志,再加上身处朝代更替之初,洪昇目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现实,激发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雄心壮志,决心寄情于文学创作,以手中之笔抒发人生困惑、前途渺茫的郁闷之情。 一、洪昇及时代背景 康熙年间,随着清朝统治趋向稳定,明亡的阵痛归于平静,文人们开始以更多的一种空幻与伤感的情绪来看待明清之际的历史兴亡。这时,在戏剧方面出现了洪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部名作,前者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后者直接以南明政权的覆灭为背景,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与上述社会情绪有关联。而两位作者也因他们的优秀创作,获得“南洪北孔”的赞誉。 《长生殿》的作者洪昇,是清初最为杰出的南方戏曲作家。他出生于世代官宦家庭,洪昇从小就熏陶于书香门第的教育氛围中,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为他日后成为戏曲大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洪昇家道中途衰落,父母不和,父亲又曾“被诬谴戍”。洪昇全家

受到清王朝的迫害,弟兄都流离在外,且屡次考举不第。后来托了人情,才在京城的国子监做了个小监生,一干就是十多年。 穷困不遇的境遇磨练了他的意志,再加上身处朝代更替之初,洪昇目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现实,激发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雄心壮志,决心寄情于文学创作,以手中之笔抒发人生困惑、前途渺茫的郁闷之情。 据史料记载,洪昇以当时的诗人王士禛、施闰章为老师、朱彝尊、毛奇齿、吴仪一、查慎行、李式玉、陈维崧、赵执信等人也均是洪昇的诗友。尽管他不曾有过一官半职,但与他交往的却都是当代文学界的优秀人物。生平创作有传奇九种,《长生殿》外,有《回文锦》、《回龙记》、《锦绣图》、《闹高唐》、《节孝坊》、《天涯泪》、《青衫湿》、《长虹桥》。杂剧有《四婵娟》。现仅存《长生殿》和《四婵娟》。洪升尚有诗集《啸月楼集》、《稗畦集》和《稗畦续集》。诗稿《幽忧草》,词集《啸月词》、《昉思词》。洪昇一生写下戏曲40余种,唯杂剧《四婵娟》和传奇《长生殿》流传至今(明清时期将富有传奇性故事的戏剧称为“传奇”)。《长生殿》与《牡丹亭》、《桃花扇》被誉为明清传奇中的“三巨著”。 我们知道,洪昇的《长生殿》是在继承前人《长恨歌》和《长恨歌传》以及《梧桐雨》、《杨太真外传》的基础上,历经数十年,三易其稿,在他四十一岁的时候才完成的。可以这样说,洪昇把他毕生的才华都倾注在《长生殿》的写作中,而对唐明皇和杨贵妃“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生死相依的伟大爱情,更是进行了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