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于永正老师的小学语文“五重”教学法有感

读于永正老师的小学语文“五重”教学法有感

读于永正老师的小学语文“五重”教学法有感
读于永正老师的小学语文“五重”教学法有感

读《于永正老师与五重教学法》的体会

——陈玉林

“教育的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教育的第二个名字叫激励,这是多么智慧且诗意的语言,我被它深深吸引……

上学期,我利用业余时间读了《于永正与五重教学法》一书,这对于一个正处于教学困惑的我来说,就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于永正老师他敢为人先,与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他的“五重教学法”,抓住良语文教法的关键,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树良一面旗帜,也让我看到一个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五重教学法”指的是: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是于老师的心灵独白,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于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书中所讲述的一些现象与问题,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是那样的贴近,所以读来感受颇多。尤其是里面的一节节于老师的课堂实录,读来引人入胜,不知不觉就被带入他的课堂中,每堂课不管是课上的学生还是听课者,都是觉得课堂是有情有趣又有得,耐人寻味。因为于老师把重情趣放在首位,重情趣━━“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1、为什么要重情趣?

于永正认为,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实在太少,其中尤其缺的是情趣。因为知识是教不完、学不尽的。再说,今天该传授的知识假如缺漏了,明天还可以补,但是如果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没有兴趣,那么,明天就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又认识到,还有比知识、比能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如于老师所说的:“我们的教育应该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话,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他的这一思想随着新课改的步步深入而不断得到升华。于老师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认识过程、实践过程,更是人的发展过程、生命过程。

正因为如此,于永正老师始终把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摆在重要的位置,把“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喜欢阅读”、“乐于表达”等语文课标理念真正列为自己语文教学的刚性任务,使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与享受语文密切联系起来。

2、怎样做到有情趣?

(1)于老师说的“情”,指的是情感。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语文教学有情,教师上课要有情。

于老师有句名言:“蹲下来看学生。”他认为,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蹲下来,才能容忍,而且能够理解学生的淘气、好动、好玩;好课应当是“教师配合学生”,尤其是差生,更需要教师很好地“配合”。所以,他始终以极大的宽容与耐心善待学生的错误与不足。一般语文课上,经常看到的是优秀生的表演,而于老师课上看到的却多是后进生由不敢到敢、由不会到会的艰难跋涉过程。

其次,教师对语文教学要有情,特别是上课要有情。于永正认为,不爱语文教学就不可能教好语文,当然更谈不上去追求语文教学艺术。进入课堂,则是三者对话,更多的是在老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这时教师关注得最多的不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学生。于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在课堂上,教师的责任是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拨、是鼓舞、是激励。于老师对学生的“情”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与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总之,他是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

(2)所谓有“趣”,是指教师要把课上得富有趣味性,达到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的效果。当然,于老师所追求的有“趣”,不是简单地指把课上得热热闹闹,戴上头饰表演表演,做个“课件”演示演示等等,而是要在以下两个方面狠下功夫:首先,要钻研好教材。于老师每次备课都是先埋头读课文,读呀、想呀、想呀、读呀,什么时候读出门道来了,什么时候兴奋起来了,什么时候才肯罢休。因为他认为,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就没有法。于老师讲的“备读”,一是指要读懂、读出文章的妙处,做到了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

觉、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那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二是要读出感情来,因为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也会使语文教学富有趣味性,声情并茂地朗读会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探究的需要和兴趣。于老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炼成了范读的“绝活”,有的课文他能读得学生眉飞色舞,有的课文他能读得学生潸然泪下。

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于老师认为,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要达到使教学具有新异性的境界;一节课哪怕只有一点、两点,哪怕是一个精当的有意思的提问,只要出其不意,就会使学生感到有趣味,因为“文如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

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可以培养,而人格靠影响。所以,于老师坚持把“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作为自己的教育座右铭之一。

正是因为于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重情趣,自身又有很强的综合素养和很高的人格魅力,才使他的语文课常上常新。比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他出神入化地和学生联袂表演;教学《新型玻璃》,让学生以《玻璃的自述》为题,煞有介事地做着“推销自己”的广告;口语交际课《借铅笔》《压面条》,不动声色地“寓语言训练于交际活动之中”;《四毛趣事》《猪九戒》等画图想象作文课,学生充满童真童趣,无限惬意地进行着自己的言语创造……由于他上课有情有趣,善待每一个学生,尤其理解、关爱学困生,因而,他赢得了学生,也赢得了教育的成功、人生的辉煌。我想,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想于老师一样胸怀大爱,爱自己的微笑,爱自己的学生,把自己的爱辐射到周围的每一个人,这样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师!

《于永正与五重教学》心得体会

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有感 兴义市湖南路小学学员 xxx 在今年暑假,有幸加入贵州省小学语文任保平名师工作室,成为第五期学员,现在终于读完《于永正与五重教学》这本书。受益匪浅,现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首先,重情趣。于永正老师认为上课要有情。“有情”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关注教材,二是关注学生。课堂教学,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我在上三年级语文《孔子拜师》一课时,课前查阅资料,包括孔子和老子的相关信息,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是什么,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情感,如何设计一堂常态课等等,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课前亲手用毛笔写下孔子的几句名言:“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以及“学无止境”四个大字的书法作品。学生方面,首先布置预习任务,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孔子和老子,做预习卡,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因为我发现本班学生特别喜欢老师的书法,因此有意在此课中渗透书法知识,培养学生写书法的兴趣,以及学生把字写好的信心,体会“学无止境”的真正含义。让学生从生活中看得见摸的着的写字入手,感悟写字带来的快乐,语文带来的快乐。注重学生写字情趣的培养。 其次,重感悟。什么是重感悟?即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去阅读,自己去领会。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悟则是悟其义,即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了解大体意思。还要悟情感,悟方法,也就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第三,重积累。说到“重积累”,还要从学习语文的目的谈起。学习语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走进学校以前,是听来的,是在“听说”的实践中“习得”的。进了学校后是从书本中读来的,在读、写的实践中“学得”的。语言靠积累,能力靠实践。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或情感的积累。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学不好语文。 语文教学就是要强调记忆、积累,于老师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就课论课,搞平面搬移运动,也不能将课文任意肢解搞“散装零售”式的分块教学,更不能关起门来教学,而是要强调整体感悟和科学有效的积累”。 现在的孩子对自然景观、社会实践接触得太少,活动也比较少。学生作业太多,生活枯燥,感受不多,情感也不丰富,再加上课外书读得少,这势必影响他们的理解,影响他们良好情感的形成。于老师建议:“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博物馆去,带到军营去,带到工厂去,经常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学生的生活丰富了,感受自然就增多了”。不过,现在太注重安全教育了,活动的报告交上去,再批下来,费时费力,最后估计也没什么意义了,索性上述的活动就不开展了,主要是安全不能保证啊。 古人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老师也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有“学无止境”的意识,语文教学重积累,才能得心应手。 第四,重迁移。迁移就是运用。语文是人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掌握了知识就要运用。前几天开家长会时,给家长建议,对不爱读书的孩子,请家长多买童话和故事情节紧张、有趣的书

小学语文教师感言

小学语文教师随笔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具民主和谐和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这忍俊不禁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我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 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鼓励质疑问难,勇于创新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

读《做教师真难,真好》有感

读《做教师真难,真好》有感 我有幸在工作之后空余时间中,品读钱理群著《做教师真难,真好》这本书。他阐述这些年,一直在关注中小学教育及其改革,当了解与认识逐渐深入以后,发现第一线的教师重要性,摘要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的一切教育理念,一切教育改革的措施,最后都要落实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上,并接受其检验。但现实生活中的教师,在教育与教育改革上,却没有任何权利,他们始终是“沉默的大多数”,各级教育官员,各种教育专家合理的、不合理的、可行的、不可行的,名目繁多,常常是超令夕改的观念、举措……也就是说,整个中国教育的压力实际上都是加在这些无权无势,而又极端辛苦劳累的普通教师身上,这些年不断发生的学生与教师、家长与教师的冲突,就是证明。 做教师真难,真好。书中以不同的层次、不同背景,进行分析与证实存在的问题、如何看待、如何解决。 一、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学生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 二、善于等待,善于宽容,善于分享,善于选着:教师应有的境界 我非常欣赏莫老师《以古典的心情对待教学》一文。莫老师说,这是他沉思的感悟;“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既要激情澎拜的融入其中,持有一种执着的情结,重视创新与合作,”使自己永远保持有一种古典的精神。从莫老师的字里行间来看,我了解“善于等待:意味着教师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能用从容的心态都待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善于宽容:教育就是引领人们从狭隘走向宽广的过程”,在教学中创造一个宽厚、宽松、宽容的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善于分享: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与学生一道分享人类千百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引领,而不是灌溉;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或以自我为中心的强制”,“我欣赏我的学生,欣赏他人成为分享的境界”;“善于选着: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当成功与失败并存、机遇与暗礁同在时,正确的选择就成为走向成功、抓住机遇的十分重要的一步”,“我们应该持有这样一个评价自我教学文明程度的尺度---每一节课中我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内,为学生个人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书中有许多的建议都提得非常的符合实际教学情况,值得反复翻读。当然,书带给教师的也只是理论上的东西,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了解这些理论知识之后,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操作,那才是成为了自己的东西。 《做教师真难,真好》一本书中,让我感受到人是需要温暖的和温度的。一个问候,一个抚摸,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个举动,都能滋润师生彼此的心灵。“一线教师的温暖,来自师生的情谊,来自同学对同学的关爱,而不是相互的猜忌和暗斗”。他这种真诚对待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亲生态度,让我

于永正“五重教学”教学方法自述

于永正“五重教学”教学方法自述 导读:教了近四十年的小学语文,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但是“五重教学”的正式出台,是近几年的事。 四五年前,张庆、朱家珑、高林生、高万同等先生在总结我的语文教学(应该说包括江苏省的小学语文教学)时,先是归纳了“三重”——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认为这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或者说是学习语文的过程。后来又加了一个“重习惯”,认为这是我们培养的目标,因为吕叔湘先生说过:“运用语文是一种习惯”。再后来,我自己又加了一个“重情趣”,因为我觉得,我的语文教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有情有趣。在教学上,我追求的是“有意思”,而不是“有意义”。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多次听过我的课。他非常赞同我的意见,而且认为,从脑科学这个角度讲,“重情趣”应放在首位。他说:“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良好的情感的参与,否则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他从理论上对情趣的作用、产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于是,“五重教学法”就这样形成了。事隔不久,张教授认为“法”字应该去掉,于是又改为“五重教学”。下面就分别向大家说一说。 一、重情趣 1962年,我踏上了小学教育的岗位。那时的教学,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授。当时有一本很有名的杂志叫《知识就是力量》,刊名还是周恩来总理题写的。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们发现,比知识更重要

的是能力,于是提出一个口号,叫“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无疑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又认识到,还有比能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的,知识是教不完、学不尽的,再说,今天该传授的知识假如缺漏了,明天还可以补,但是如果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没有了兴趣,那么,明天就什么都没有了,自然也包括能力。现在,许多人都在谈论“人文性”,觉得我们的教育缺少人文精神,我认为这个看法很有道理。尽管目前大家对人文性的内涵看法不太一致,但总的意思是一样的,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一句话,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确实太少,其中尤其缺的是情趣。 我说的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先说第一点。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认为“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又说:“热爱孩子是老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过亲子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些都是至理名言。人类生活需要在爱的孕育中充实,学生渴望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每位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崇高的神圣的师爱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如果教师真正理解学生,赋予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坚决落实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计划,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狠抓教学常规,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运用新课标理念: 在教学中,认真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根据新课标精神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真制定“语文教学计划”,做到教学有目标,有方法,有反思。通过学习和实际教学,我了解到这个阶段的儿童感性多于理性,对于外界事物,侧重于主观认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一直用童化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直观事物来指导教学,让学生能迅速接受知识。把孩子当成朋友,当成相互学习的伙伴儿,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关怀,知道老师就是他们赖以信任的朋友。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强,有人说他们是“一张白纸”,看教师怎样在这张白纸上落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教学工作开始的重点。作为“新老师”,又担任二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数老师,我深感任重而道远。刚开学的几个星期里,我不断向学校资深教师学习,采用编儿歌、口令等形式,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情趣之中,让学生在情趣之中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1.课前准备,要求学生上课前,要把上课的书、本、文具准备好,不要上课了再手忙脚乱的掏书包。课前,还要把铅笔削好,把铅笔屑扔到垃圾桶里,养成有备无患,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上课起立时,要整齐站好,一切服从指挥,落座时,要全心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说话,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 3、做到“三个一”,胸离桌一拳,眼离书一尺,笔尖离手指一寸。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 4、回答问题时,要大胆发言。声音要洪亮,要用普通话,用“因为、所以”把问题说明白、讲清楚。别人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听,当别人回答完毕时,可以补充自己的观点,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能三心二意,好像与自己没有关系似的。 5、老师讲课时,注意听讲,记住老师讲的知识和有关的学习方法,要能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但要举手,获得老师的同意后,才能发言。 6、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书写要认真规范,不敷衍老师。 7、课前要养成预习的习惯,老师要提前做好“预习提示”。 8、每学完一课,要做好复习,有疑必问,要达到全知全解,不能留下不懂得问题。 上面的要求看起来,对学生有点苛刻,过于严肃,但我认为这 样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是大有裨益的。但我自己也注意要多接触学生, 做他们的朋友,让学生知道老师严格要求他们是对他们的人生有好 处。还感受到老师和蔼可亲,易于接近。我经常用李大钊的一句话教 育学生“学就学个踏实,玩就玩个痛快!”。

做老师真好读书心得

做老师真好读后感 一镇中杨艳华(历史) 正如书中扉页上介绍的那样,张丽钧是教师中的优秀作家,作家中的优秀教师,她的美文一直以滋润着我的心田。她的文章温暖中包含力道,清雅中透出风骨,是不可多得的阅读佳作。 《做老师真好》全书分为四个篇章,分别是吾生、人生课本、心头的暖和抬头看云,通过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对教育的理解。张老师指出:教师应该选择的生存姿态——诗意地栖居。在教学中拥有赤子般的虔诚,以追索、冥思和叩问的方式,让心弦上永远奏响着创造者的欢歌。放眼望去,很多教师都被繁琐的工作蒙蔽了双眼,机械式的行走方式没有了任何创造,长此以往工作激情也将日渐淡薄。对于周遭的一切,教师如能带有一份美好的情感和卓越的精神,从容不迫地应对,这样的教师可谓幸福至极。张老师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面对工作的患得患失,总能微笑工作。 在“门的悬念”中,故事讲述了学校大厅的门被年轻好动的学生用脚关,用脚开,虽然老师也曾贴上过五花八门的警告,可终究是不管用。为了解决难题,校长决定安装上最坚固的门。从此以后,这道门再也没有破坏过。让人意想不到的,这只是一道玻璃门,却阻挡了学生的大脚。原来校长对孩子们充分的信任,特意设置了一到易碎的玻璃门,结果他们也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案。校长捧着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带给这群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用行动证实了信任的力量是何其巨大。在这个故事中,听不到老师的批评与说教,有的只是信任。在教

育中带着一颗信任孩子的心,走进他们晶莹剔透的心灵,让载歌载舞的水流温柔地雕刻着稚拙的灵魂,化教育于无声。 这让我想起了一所中学的“三无”图书馆——无墙、无门,无岗。10万册图书统统躺在完全开放的书架上,在没有任何监控设施的宽松环境下,任由师生们借阅。一年过去后,发现原来的10万册书变成了106000册。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一位学生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学校越是信任我们,我们就越是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很多时候教师把信任给予学生,往往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的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从繁琐的知识训练中解脱出来,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教师应该揭开束缚,给予学生展开翅膀的权利,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在张老师描述的各种故事中,一切的出发点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学校俨然成了快乐的天堂,一朵朵美丽的鲜花正享受着快乐幸福,这是人生宴席上的一道滋养灵魂的珍馐,正等待春天的到来,绽放迷人的身姿。

五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五种教学方法加速学习转化 本帖最后由大风起兮云飞扬于 2014-4-21 13:19 编辑 据科学家研究证明:成人的大脑在没有持续新鲜的信息刺激下,10分钟后将自动关闭,不再接受其他信息。持续新鲜的刺激包括故事、游戏、视频、讨论、竞赛、肢体语言等——这些不外乎都是为了引起学员听觉、视觉、触觉的变化,从而让培训的内容被学员掌握得更加深刻。 在课程设计中,我们会运用多种授课方法,这些授课方法涵盖各种刺激,可以将培训师所讲到的与学员所听到、记忆、最终用到的转化率增大。想让这些授课方法达到期望的效果,就需要从设计层面打好基础,在设计时考虑到每种授课方法的运用可能存在的问题、操作流程、技巧和关键点等。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培训过程中常用的五种教学方法的设计。 讲授法 讲授法是一种以说明、阐述、讲解、论述等口头语言方式表达培训内容的方法,也是培训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方法。讲授法特别适用于重要概念、知识点的讲述,但不适用于技能、方法等需要实操演练的内容。 讲授法若不成功,最常见的三类问题是:目标不清、结构混乱、展示不力。目标不清,体现在对学员对象了解不够,对讲授目标不清晰;结构混乱,体现在组织讲授内容时逻辑不够清晰;展示不力,体现在设计PPT时对内容的呈现没有做到重点突出(见图表1)。

这些问题的出现会直接影响到讲授内容传递的有效性。所以在设计讲授法时,最值得注意的是要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结构层次清晰、论证充分。 由于使用讲授法时没有互动,学员参与度通常不是很高。讲师需要发挥高度的演讲功力,否则难以吸引学员。所以在设计讲授法时,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技巧: 1.举例说明:用例子来说明观点,比苍白的说教更具说服力。举例说明用在意义、价值、重要性等观点的讲授,更能让学员信服。 2.运用比喻:比喻可以让语言生动而有趣,让晦涩难懂的内容更好地被理解。比如在讲授什么是FABE时,使用猫和鱼来进行比喻: 3.运用故事:小故事胜于大道理,阐述故事的寓意更容易让学员接受。一个好的故事要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个性鲜明的角色,有冲突有矛 盾,再加上一个精彩的结局。故事带出的寓意,要能和我们所讲授的观点相关联,这样才能对学员有启发作用。 4.展示图片:一张好图胜过千言万语,如果能用图片来传递文字信息,那将会更形象生动,直指人心。比如在讲授德国人和中国人的守时 情况时,使用以下的两张图片,不用太多描述,对比一目了然(见图表2)。 5.引用数据:使用数据来论证要讲授的观点,能使观点更加掷地有声,有理有据。使用时要注意数据的来源及出处。下图运用一则数据说 明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异常,必须要引起重视,效果非常震撼(见图表3)。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由培训师提供背景信息(工作/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学员通过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提出不同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适合用于操作技能、管理技巧类的内容。案例分析法在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1.案例的选取要真实、符合逻辑,具有冲突点,有学习和探讨的价值。比如,在学员设计案例中,有一个内容点是销售人员去拜访客户, 穿了套西装、运动鞋,西装的口袋里装有笔记本等,最后让学员讨论这位销售人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到位。类似这种案例,就不具有学习和探讨的价值。 2.明确案例设计的目的。通过案例要能清晰地带出观点和核心知识点。

将“五重”思想贯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将“五重”思想贯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发表时间:2019-07-09T08:55:18.743Z 来源:《成功》2018年第7期作者:张红梅[导读] 斯人已去,思想永存。全国小语届的泰斗于永正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所提出的“五重教学法”思想却依然鲜活着。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有责任学习他无私奉献的精神、率真谦逊的品格及求真务实的教学思想,让语文教学卓有成效地开展,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邳州市八路镇宋圩小学江苏徐州 221000 斯人已去,思想永存。全国小语届的泰斗于永正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所提出的“五重教学法”思想却依然鲜活着。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有责任学习他无私奉献的精神、率真谦逊的品格及求真务实的教学思想,让语文教学卓有成效地开展,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一、重情趣——激发语文学习兴趣,迸发语文学习热情 于老师风趣幽默,他的课也是妙趣横生、魅力四射。从课前交流到启发点拨,从即时评价到课尾总结,无不弥漫着情趣,跃动着灵性,让听课的学生或老师耳目一新、如坐春风。 比如,教学《“番茄太阳”》,在引导学生学习“颊”这个生字时,他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个字跟哪个字组成了什么词,之后再要求学生找出这个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又问学生是否读懂了“面颊”这个词,并要求回答问题的那个学生用手摸一摸老师的面颊。那位学生用自己的一只小手摸了于老师的半边脸,于老师相机开起了玩笑:“我只长了半面脸啊?”学生大笑起来,于是该生又用双手摸了摸于老师脸的两边。于老师趁机解释道:“‘面颊’就是脸的两边,左边一半,右边一半。谢谢这位同学让我知道了什么叫面颊!”瞧,教学这个“颊”字,于老师真是动了一番心思,他通过让一位学生摸自己的脸让所有学生都理解了“颊”的意思,同时增添了学习的情趣,也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课堂上,于老师“亲学生”的举动俯拾皆是、举不胜举,无不让观者动容,心生敬佩。 二、重感悟——培养敏锐的阅读悟性,发展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要通过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朗读、感悟和表达,借此培养学生敏锐的悟性。于老师认为,“重感悟”应拒绝繁琐的分析,杜绝教师“一言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与语文学习规律,真正将探究、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去自主阅读,独立领悟。阅读课文要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悟其义、悟其情、悟其法。 于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感悟”的方法有时让人叹为观止的。他执教的《草》《小稻秧脱险记》等课文都是非常经典的课例。课堂上他善于用自己娴熟的简笔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善于用妙趣横生的表演激发学生的兴致。他要求学生找一找、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评一评,在引导学生在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综合调动学生的感官,唤醒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悟与内化文本语言,理解事物的特点及故事中角色的性格特点,将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深入。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于老师教得轻松自在,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听于老师上课都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因为于老师很会通过创造情趣引发孩子们开怀大笑,迸发语文学习热情。笔者在课堂上也能够尝试运用上面的一些方法,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教学《螳螂捕蝉》,笔者安排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吴王和少年,在花园里展开了一段对话。通过这样的对话,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锻炼了学生的语感及语用能力。 三、重积累——丰富学生知识经验,提升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学习是个慢功,是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切不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而要发扬“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精神。于永正老师认为,“重积累”就是在听、说、读、写及综合性学习实践中去感知、贮存、丰富、升华。他认为“积累”,既包括语言和语文知识的积累,也包括对人生哲理的积累,还包括学习情感的积累。只有通过日积月累,才能充实自己的知识仓库,让经验与智慧不断丰富起来。 语文教师应强化积累意识,通过不同的途径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积累。比如,笔者教学苏教版第八册第4单元的3篇课文,其中都有描写泪水的语句,学完其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后,笔者要求学生将这些句子进行阅读比较,感悟泪水中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并做好这方面的语言积累与情感积淀。积累的意识在编者的意图中都有着明显的体现,教师要充分挖掘与整合教材,做好拓展学习与积累工作,提升听说读写能力。 四、重迁移——引导学生拓展运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此言强调的是教学要做好迁移与拓展的工作,追求“举一反三、教一得三”的效果,以获取效益最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拓展运用的能力,彰显迁移意识。比如,六年级《烟台的海》一文,中间描写四季景色的部分写作思路相同,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先安排学生速读第2—5自然段,去自主发现作者在构思上“由写景到写人”的规律,然后回过头来指导学生学习第2自然段,弄清烟台的海冬天的景色的特点及人物的精神面貌,再放手让学生运用先前学习的方法自主阅读后面三个自然段,找出不同季节海的特点及人的活动情况。在导读的设计上笔者采取了“由扶到放”的策略,这种策略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消极状态。

做老师真好演说稿.doc

新学期开学,我们班来了一位小朋友叫文文,人很机灵,平时很爱和别人亲近,就是有一点让人受不了,每天他家人都要到很晚才来接他,弄得我几乎每天最后一个离园。一次班里有活动,搞到很晚才结束,其余的孩子都陆续被家长接走了,又只剩下他一个人,这时,天已经黑了。我对文文说:“今天陈老师送你回家,好吗?”听到这句话,文文很开心,刚刚还哭丧的小脸也一下子露出了笑容。一路上,他讲了很多家里的事,他说爸爸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回家;妈妈是中学老师,工作很忙等等。到他家时已经是晚上七点半了,可文文妈妈还没回来。“你妈妈不管你了吗,这么晚怎么还不回家?”文文轻声告诉我:“我妈妈教室里有个哥哥生病了,住在医院里,我妈妈每天晚上要去给哥哥补课,所以要很晚才能回家。”哦,原来是这样,我迟疑了一下,又问他:“那你怪你妈妈吗?”“不!”

文文很坚决地说:“我妈妈可好了,他们教室里的哥哥姐姐都喜欢我妈妈,他们说妈妈是天底下最好最好的老师!”我的心不由为之一颤,同样是老师,人家对待工作是如此投入,如此忘我,而我呢?一种难以名状的愧意涌上心头。不觉中时间已到九点,文文妈妈终于回来了,看到我便一个劲地赔礼,丝毫没有流露出对自己工作的不满。临走时,我好好端详了一下这个家,心里颇不是滋味。这时,文文走到我身边,说了声:“陈老师,你真好!”顿时,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在回家的路上,我觉得自己的心情豁然轻松了许 多。?? 这以后的一段时间,我经常送文文回家,同时,我在工作上也是越来越投入,越干越出色,受到了园领导的一致好评,而先前的迷茫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我要说,做老师真好,而这一心得的获得,得归功于一位诲人不倦的教师母亲和那一句童稚无暇的话语——“陈老师,你真好!”?? 如今回想起前段经历,更让我感受着那种做教师的欣喜和荣耀。其实,这句“做老师真好”决不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空洞说

于永正老师的小学语文“五重”教学法(二)

于永正老师的小学语文“五重”教学法(二)(四)重迁移——“运用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1、为什么要迁移? 如果说“重积累”,是于永正“重熏陶、重积淀、增强后劲、内蓄力量”语文教学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的话,那么,“重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增强语文运用能力”,就是他语文教学生活化、实用化理念的集中反映。什么是迁移?于老师认为就是举一反三,就是学以致用,就是要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因为“语文是人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掌握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而且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边学边用。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特尔福特提出一个口号叫:“为迁移而教”;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和“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论;荀子说:“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荀子·大略》);董仲舒说:“为《春秋》者,得一端而多连之,见一空而博贯之,天下尽矣。”(《精华》)这些论述都强调了一个“用”字。因为,如果学了不用,或者不会用,知识就成了死的了,就失去了学的意义。所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要求: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2、怎样指导学生迁移? 于老师十分注重语文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经常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于老师促进学生积极进行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可谓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比如:由“读”向“说”迁移(“以读助说”“以说促读”);由“读”向“写”迁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由课内学习向课外活动迁移(寓言语训练于交际活动之中);由书本学习向生活实践、社会交际活动迁移(校际联谊、到朋友家做客、为来自远方的小朋友当导游),等等。就是发掘一切还有规律性的东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积极迁移,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激趣于课内、得益于课 外。于老师最擅长于指导学生进行“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写结合”有机、有效是他阅读教学的一大亮点。 【案例片段】下面欣赏他执教《新型玻璃》的一个读写结合片断: 师:同学们,这五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呢? 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全班同学默读课文。师巡视)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全班同学不但边读边想,还在用笔 画。看来陆飞宇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做法已深入人心了。人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感悟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感悟:教育需要转个弯儿 教案中心也精彩 这是发生在今天语文课上的真实的一幕。《三亚落日》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但孩子们在朗读课文时,美的效果却没表达出来。究其原因,孩子们有心慌的,有读得太快的,有看不仔细的,原因种种。我想,如果这时我范读一下或再作重点指导,学生听后照做,也就解决问题了。但是,我知道,学习活动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不是老师面对学生讲解某种知识技能,然后学生进行掌握与操练从而达到记忆与运用。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以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方式去发现,去掌握知识和体验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主动构建,自觉改变,这是新课程给予我们的新理念。 “失败是成功之母”。于是,为了读得更好,我们召开了一个“记者招待会”。“失败”的同学作为成功的代言人站到了讲台前,接受大家的采访。小叶把书本卷成话筒状,首先采访了“金嗓子”小隆,他说:“小隆,你原来不是读得很流利的吗?这一次怎么读错了呢?” 小隆很诚恳地说:“是因为我太心急,读得太快了,就来不及看清后面的词。”“那希望你下次细心点,发挥出你的最好水平。”“谢谢!”小丁接着采访:“小磊,你读的时候怎么多字添字了?” 小磊不好意思地说:“我读着读着很顺,就随口加进去了,没仔细看,太不应该了。”未等同学们开口,小霞就自我检讨说:“我是胆子小,心里一紧张,才读错了。”婷婷马上说:“那你以后可要多争取读书的机会,提高你的胆量啊!”……孩子们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认真而深刻地反思着自己,失败的宝贵经验就这样深深地刻在了曾经失败的同学心里,也刻在了没有遭遇失败的同学心里。看着孩子们的认真劲,看着他们涨得通红的小脸和发光的眼睛,我着实很受感动。我想,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孩子们心中唤起的学习激情是我们难以预料的,这样的学习效果想必也是老师一味的灌输所难以实现的吧。 这一堂语文课,第一次跟孩子们读了整整一节课,第一次完整地看着孩子们从读破句、打疙瘩到流畅地读,第一次看着孩子们从不会到会,甚至能在朗读中用上自己的一些感情处理。感觉真不错!虽然这堂课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没能按时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但我觉得很坦然。因为,这样细致而深入的教学远比那些拥有美妙外壳而匆匆走过场的来得真切;因为,我把课堂还给了孩子们,孩子们自己体验失败,感受到了成功。虽然这只是一次简单的读,

做老师真好征文(最新)

做老师真好征文 还是在儿时,我的老师就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一棵种子,一棵对“做老师真好”这一职业期望的种子。这棵种子在老师爱的雨露和关怀的阳光下,渐渐在我心中生了根,发了芽,一天天长大了。今天,它终于结出了果实——我也成了一位老师。 我怀着一份崇敬走进了幼儿教师的队伍,可当我穿过教师职业前面的光环,感受到了教师工作的平凡与辛劳时,渐渐地我彷徨了、迷茫了。我不禁问自己:这就是我多年的梦想?这就是我要干一辈子的工作吗?我动摇了,外面的诱惑时时影响着我年轻的心,以至于我工作时开始心不在焉。然而此时我的身边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使我顺利摆脱了先前的迷茫。 新学期开学,我们班来了一位小朋友叫文文,人很机灵,平时很爱和别人亲近,就是有一点让人受不了,每天他家人都要到很晚才来接他,弄得我几乎每天最后一个离园。一次班里有活动,搞到很晚才结束,其余的孩子都陆续被家长接走了,又只剩下他一个人,这时,天已经黑了。我对文文说:“今天陈老师送你回家,好吗?”听到这句话,文文很开心,刚刚还哭丧的小脸也一下子露出了笑容。一路上,他讲了很多家里的事,他说爸爸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回家;妈妈是中学老师,工作很忙等等。到他家时已经是晚上七点半了,可文文妈妈还没回来。“你妈妈不管你了吗,这么晚怎么还不回家?”文文轻声告诉我:“我妈妈教室里有个哥哥生病了,住在医院里,我妈妈每天晚上要去给哥哥补课,所以要很晚才能回家。”哦,原来是这样,我迟疑了一下,又问他:“那你怪你妈妈吗?”“不1文文很坚决地说:“我妈妈可好了,他们教室里的哥哥姐姐都喜欢我妈妈,他们说妈妈是天底下最好最好的老师1我的心不由为之一颤,同样是老师,人家对待工作是如此投入,如此忘我,而我呢?一种难以名状的愧意涌上心头。不觉中时间已到九点,文文妈妈终于回来了,看到我便一个劲地赔礼,丝毫没有流露出对自己工作的不满。临走时,我好好端详了一下这个家,心里颇不是滋味。这时,文文走到我身边,说了声:“陈老师,你真好。"顿时,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在回家的路上,我觉得自己的心情豁然轻松了许多。 这以后的一段时间,我经常送文文回家,同时,我在工作上也是越来越投入,越干越出色,受到了园领导的一致好评,而先前的迷茫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我要说,做老师真好,而这一心得的获得,得归功于一位诲人不倦的教师母亲和那一句童稚无暇的话语。 如今回想起前段经历,更让我感受着那种做教师的欣喜和荣耀。其实,这句“做老师真好”决不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空洞说教,它是我用心去体会,用经历去认知的结果,它让我知道:当你用真诚的心去奉献一份爱心,你将在不经意间获得无数的祝福与敬重,这是每一位老师人生最大的安慰和最宝贵的财富啊!现在,孩子们已成为我生活和工作的动力,在今后漫长的教书育人的历程中,我将以这句“做老师真好”为人生坐标,不断进取,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幼儿教师,到那时,我可以问心无愧地对自己,对别人说:“做老师真好。"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1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一) 第一部分重情趣(二) 老师除了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还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蹲下来",才能不但容忍,而且理解孩子的淘气、好动、好玩,才能体会出为什么冰心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的道理。没有理解和宽容,也谈不上爱学生。因为泰戈尔说过:理解是爱的别名。 下面说说第二点--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我对语文教学真是情有独钟,许多人说我痴迷语文教学,这倒是真话。不爱语文教学当然教不好语文。--这且不说,要紧的是上课要有情。这里面也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关注教材,二是关注学生。课堂,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一环是关键。不把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我是决不罢休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感情基调,课文的感情基调决定了老师上课时的感情基调。这是课前的功夫。进入课堂,则是三者对话,更多的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这时,这关注得最多的不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学生。我年轻的时候,过分地看重自己的教学设计,上课时,竭力使设计成为"艺术",可是一些顽皮的孩子,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不珍视我精心设计的这份"艺术",并不"配合默契"地去共同创造这份"艺术"!艺术在哪里?我惘然了。现在明白了,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因此,课堂上,我的现任是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拨,是鼓舞,是激励。有人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这个说法我赞成。我对学生的情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与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总之,我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需。我喜欢把芝麻说成西瓜:"这个问题很难,你居然思考出来了,了不起!""这段课文读好不容易,你只念了两三遍就这样出色,不简单!"我常常反话正说:"刚才我说过,万一第四遍没读好,还有第五遍。第五遍果然读好了!请你介绍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课文的经验。"我清楚地知道,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慰劝便是伟大。它是老师心中藏着的爱意和善意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和令学生感动的教学艺术。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3篇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3篇 篇一:小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3篇 小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3篇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下面是 小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小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 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 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我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教师新课标培训,使我受益匪浅。 由于这次培训的针对性很强,来的都是小学语文老师,培训主题是新课标的学习,新教材的教学的问题分析与课堂实践,培训目的是帮助老师深入理解新课标、新教材的核心理念及新教材倡导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正确把握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提升老师的认识能力和纠 偏能力,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促进学校的专业发展。 在培训过程中,我认真聆听领导的讲座,认真做笔记,与同行们讨论交流,使我对新课 标下的新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面是我参加培训后的几点感悟,愿与同行一起分享。 一、识字教学 我认识到了教学低年级儿童对于识字写字是一项比较困难的教学活动。新课标对学 生的识字量和写字量,不要求急于赶进度,先要在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和规范意识上下功夫,而且必须抓紧抓实,持之以恒。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儿童识字起步阶段就通过多种 途径、利用多种方法来优化识字的途径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才能达到识字教学的目的。如何把这么大的识字量落实下去呢?经过这次的学习,我才发现,我们教师在"认识"和"学会"两项要求的把握上出现了一些混乱。"会认"的字只要整体上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就可, 不需要做任何的字形分析等一些拔高要求的举措。我们要明确:新教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识 字量,目的是让学生尽早进入提前阅读,也就是说,识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阅读。大量的生字在要求会写的时候还会出现,根本无须过早地进行分析,这样就可减少大量的识字时间, 更好地用于课外阅读。如何有效地让学生认得准,记得快呢?就要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巩固识字。 二、写字教学 我认识到了教学低年级儿童对于写字是一项比较困难的教学活动。现在,我们很多孩子的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写字质量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而我们很多教师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只要把字写正确就行了,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他的问题是小问题。新课标要求 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三、阅读教学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 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

五步教学法详解

“五步教学法”数学教学模式解读 第一部分“五步教学法”模式基本结构说明 “五步”:指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 1.第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2.第二步:课前预习汇报;(课外独学) 3.第三步:合作探究新知;(独学、对学、群学) 4.第四步:梯度练习巩固;(独学、群学) 5.第五步:自主评价总结。(评自己、评他人、评小组) 第二部分“五步教学法”小组结构 把班级学生按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不同分成若干“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每个小组四人为宜,分别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一名,中等能力的学生两名,学习有困难学生一名。能力最强的学生为学习小组的组长,也是小组一号,其他同学依次为二三四号。。 在“独学”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先由“对学伙伴”帮助解决,“对学伙伴”完成不了的,在“群学”过程中,大家讨论解决问题。在小组汇报时,可以采用开火车的形式,小组全体同学都要参与。根据问题的难度决定火车头是几号同学。如果汇报的问题较少,则由组内不同做法的同学来汇报,如果是较难的问题则由会的同学来汇报。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控。 第三部分“五步教学法”学习方式 一:独学。 “独学”从字面上看就知道意思是独立学习,针对学生个体学习而言,这是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必经之路。因此,“独学”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能为了突显小组合作而省去独立学习过程。在独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进行质疑的过程。独学之后才能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独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每个学生独学的时间有快有慢,教师还要结合时间预设和实际进展情况,对进展较慢的学困生予以一定的指导,尽可能使其不掉队。 二:对学。

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有感

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有感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于永正与五重教学》这本书。读后知道了于老师的“五重教育”是指:重情趣,重感悟,重迁移,重积累,重习惯,同时,也被于老师书中平实的语言、鲜活的实例深深吸引了。书中一个个的实例让我看到一幅幅耐人寻味的教育画面,看到一位教育行者前进的足迹。读着此书,我的心灵就会一次次被震撼,那一个个切实的教育教学问题,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教学实例,不仅深深地打动了我。而且自己收获也颇多,自己的心灵也重新得到了一次洗礼。从而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目标。 读了这本《于永正与五重教学》的书后,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于老师提出的“五重教育”中的“重积累”我们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的好习惯。因为积累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和根本,要想学好语文,学会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现在的孩子对大自然、社会接触得太少,活动也太少。生活也单调,感受也不多,再加上他们书读得少,因此他们积累的知识就很少。也难怪我们平时叫孩子们写起作文来往往找不到写的,五六年级的孩子写的作文就如二三年级写的一样,他们没事可写,没词可用。而于老师就做得很好,他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博物馆去,带到军营去,带到工厂去,经常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他给每个学生一

个金色的童年,给每个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这样丰富了孩子们的语言、丰富孩子们的的经验、丰富孩子们积累和善于用脑子所产出的智慧。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积累的习惯呢?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如果我们让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那么天长日久,他们积累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待到自己写作文时便能随心所欲地写出来。而现在的学生课外阅读很少,不愿意去读书,许多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常常归功于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已经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我认为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材的例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激励他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及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书目。比如,从学生年龄出发,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寓言、卡通等生动有趣的读物,向中年级学生推荐情节动人、曲折的故事,如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向高年级学生推荐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也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有利于语言的积累。 第二、在社会实践活动多中积累 我认为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