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十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十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十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十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管理心理学所研究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群体之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个人。

群体由个人所组成,群体不等于个人的简单相加,群体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和心理行为,群体有着自身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分类与作用

一、什么是群体?

1、群体的定义

关于群体的定义目前还不统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群体的内涵进行阐述。

①美国组织行为学家西拉季认为:群体是“两个或更多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工作目的和目标而形成的互相依赖和相互作用的集合体。

②杨锡山认为: 群体是具有下列情况特征的一群人所组成的集体:

其一,成员相互依存,在心理上彼此能意识到对方,意识到群体中其它个体的存在;

其二,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其三,各成员分别担当不同的角色,以达成共同的目标或谋求共同的利益。

③苏东水认为: 团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团体内的成员在工作上互相依附,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在感情上交互影响,在行为上有共同的规范。

我对群体的定义的理解:

西拉季的定义,加上杨锡山的三个特征,再加上苏东水的“共同的规范”特征。

2、群体的组成要素

美国心理学家霍曼斯1955年在其《人类群体》一书中提出群体有四个组成要素:

①活动,即人们所从事的任务;

②相互作用,即实现任务时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联系;

③思想情绪,即人与群体之间的态度、感受;

④群体的规范,即成员的行为准则。

群体行为就是以上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群体的作用

1、群体对实现组织目标有重要作用

主要是群体有着系统的整体优势。

2、对满足成员需要有重要作用

主要是群体能满足个人心理上的需要。

第二节 影响群体行为及其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规模

1、主要是群体人数多少的问题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最佳的小群体应为7人。

2、群体人数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人数应为奇数和偶数的问题

有的人主张群体人数为奇数好,这样有意见分歧可采取表决方式解决。

有的人主张群体人数为偶数好,这样有意见分歧可以协商解决,单靠表决会影响相互关系。

二、组织结构

1、群体的组织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

2、国外心理学家提出同质结构和异质结构

三、规范

1、群体规范实际上是群体成员共同的行为准则。

2、在规范的作用下,群体成员会导致一致性的心理行为。

3、什么是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可以理解为: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或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时,他会感到一种心理紧张,促使他趋向一致,这种企求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心理

或从众行为。

4、规范的评价

群体必须有规范,没有规范和对规范的一致性认同,群体就会发生混乱,不利于完成任务。

5、规范的强化与削弱问题。

四、目标

群体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群体行为:

1、目标与规范是否一致

2、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及个人目标的一致性程度

3、目标是否能达成

五、内聚力

1、内聚力是指群体成员愿意在群体内活动和他们对群体活动赞助的强烈程度。

2、影响内聚力的因素

①领导方式和领导要求

比较“民主”、“专制”、“放任”三种领导方式,发现民主型领导方式,成员思想活跃,关系融洽,内聚力高。

领导者要求群体成员遵守组织纪律,强调团结,也会改善内聚力。

②外部因素

a群体遇到外部威胁与压力,可增强内聚力。

b与外界隔离的环境,也会提高群体内聚力。

③群体内部的鼓励方式与目标结构

④共同的利益

利益是影响群体内聚力与团结合作的重要因素。鬼谷子说,故相益则亲,相损者则疏,其数行也。

⑤其他因素

a群体规模。规模小,成员交往机会多,内聚力高。

b群体的地位。群体等级地位高,成员有自豪感,内聚力高。

c群体信息沟通。信息畅通,成员相互开放,内聚力高

d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能满足成员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群体,内聚力高。

e成员的亲和力与纪律性。

3、 内聚力的评价

内聚力在道德属性上属于中性。

①当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时,群体内聚力高,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②当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违背时,内聚力高,反而对组织有害。

六、影响群体的行为及效果的其他因素

1、领导

①多头领导,使群体无所适从,在我国党政职责不清最为典型。

②群体内部正式领导与非正式领导的分离。

③领导者的德与才。有德有才的领导者,才能够促使群体的整合。

1、 外部环境(组织环境与条件)

实际上是群体的既定条件,包括技术、物质条件、规章制度、管理惯例、上级领导人的管理方式,组织的奖惩等。

此外,群体的传统、价值现、信息交流等因素,都会对群体的行为及效果产生影响。

第三节:信息沟通

又译“意见沟通”或“意见交流。”

一、信息沟通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1、信息沟通的含义

①苏东水认为: 信息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观点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

②孙彤认为: 信息沟通是指将一个人的意思和观念或者是把个人或群体的行为传递给别的人或群体的过程。

2、信息沟通的构成要素

①信息发出者或传达者;

②信息收受者;

③传达信息的内容。

3、传达信息的工具

①语言;

②文字、符号、数字、音像、色彩;

③姿势、行为等。

二、信息沟通的作用

1、收集资料、获得反馈、为决策服务

2、增加成员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

3、它使群体中的单个人联合成为整体。

4、情报是权力的基础,是力量的源泉

孙子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用间篇)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用间篇)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篇)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无穷(亦胜乃可全)(地形篇)

美国的一些调查表明:处理信息工作是管理者的重要工作。

5、应付突发事件

三、信息沟通的途径(也叫信息沟通的渠道或种类)

信息沟通途径是信息内容传递或交流的方式。

(一)信息沟通按照组织系统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1、正式沟通

①正式沟通是由组织规章制度所规定的,按照组织程序所进行的沟通方式。

②正式沟通在组织内可因信息流向分为下列情况:

a下行沟通。这是自上而下的信息沟通。

b上行沟通。这是自下而上的信息沟通。

c平行沟通。这是同一管理层次上的机关或个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没有隶属关系,存在合作关系。

d斜向沟通。不属同一管理层次的信息沟通,这种沟通虽然没有隶属关系,但可能有指导关系。

2、非正式沟通

①非正式沟通是正式沟通以外的信息传递和意见交流的方式。

②现代管理者大都重视非正式沟通的作用。我们常说的“小道消息”就是属于非正式沟通的内容。

戴维斯等人对小道消息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如下看法:

戴维斯认为,小道消息产生有三个原因

其一,对组织的信息不明;其二,职工中有不安全感;其三,职工有抵触情绪。(谣言是动乱的前兆)。

如何克服小道消息的消极影响?

赫尔希认为,改善的办法,主要在于使正式信息渠道畅通,用正式沟通的消息驱除小道消息。

提高工作透明度,扩大人们的知情权,有助于消除人们道听途说的消极影响。

(二)按照信息沟通当事人之间的信息流向是否可以变换来看,可以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1、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进行思想、观念、情报等交流时,信息流向不变的是单向沟通,信息流向变换的是双向沟通。

2、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各有利弊

美国管理心理家莱维特曾做过一个实验。

得出下列结论:

①从沟通速度来看,单向比双向快;

②从沟通内容正确性来看,双向比单向好;

③从沟通秩序来看,单向比双向安静、规矩;

④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双向比单向更能提高对信息内容正误的判断力,进而对自己的行为更有把握;

⑤对信息发生者(或传达者)来说,双向比单向的心理压力要大,因为他随时可能受到信息接收者的提问与批评。

此外,双向比单向更能培养人们的民主精神和参与意识。

四、信息沟通的网络

由信息沟通途径所组成的结构形式称为信息沟通网络。

1、信息沟通网络的种类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莱维特提出下列五种信息沟通网络:

①链式 (传口令、报数)

②轮式 (动员大会、新闻发布会)

③y式(主管通过第二级与第三级沟通,尼克松当总统时的副官专政)

④圆式(第一级与第二级,第二级与底层,底层之间)

⑤全通道式(自由沟通,没有中心,人人平等,圆桌讨论会,委员会组织)

2、五种信息沟通网络评价

各有利弊。

①要速度快、控制力、领导权威、组织稳定,链式、轮式、y式较好。

②要提高士气与沟通效果,圆式、全通道式较好。

五、信息沟通的障碍

有效的信息沟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及时、完整、准确,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发生障碍,表现为:

(一)发讯者对信息表达的障碍

1、 表达能力不佳,词不达意

2、语义的差异

3、表达方式不协调

4、社会环境与知识经验的局限

5、发布信息的内容不完整,有漏失。

(二)信息传递的障碍

1、信息传递不及时。

2、 信息传递的漏失或错传

3、信息传递中的外界干扰

4、传播媒体故障

(三)信息接收者的障碍

1、信息接收者知觉选择性的影响

由于人们的知觉有选择性,往往习惯于接受某一部分信息,阻塞其它的信息。如前所讲:对象特征、背景反差、主体需要、兴趣等。

2、接收者对信息的“过滤”

接收者在接受信息时,有时会按自己的需要进行“过滤”,然后进行储存和传递。

3、接收者的理解差异和曲解

接收者的立场、利益、认识方法、知识储忆等,都会影响其对信息的理解。

4、信息过量

现代组织中,管理者每天与大量的信息打交道,搞得焦头烂额,因而索性把一些信息搁置起来,不予理睬。

5、接收者心理上的障碍

六、如何提高信息沟通的有效性

1、美国管理协会提出“良好沟通十诫” 是比较完整地促进有效沟通的办法。

①沟通前澄清概念,沟通内容必须事先妥善计划,信息发出者要系统地思考信息接收者可能发生的反应。

②检查问题的目的。信息发出者必须检查所发出的信息,希望收到

的是什么?

③考虑沟通时的一切环境情况,包括实质的环境及人的环境等,这方面的问题常常对沟通的成败有巨大的影响。

④计划沟通内容时,应尽可能听取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商议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看法,而且能得到他人的支持。(“人往往会支持他所参与创造的事物”玛丽.凯)

⑤沟通时,既要注意内容,也应注意语调,接收者不仅受信息内容的影响,而且也受信息的表达方式的影响。

⑥尽可能传达有效的信息。一般来说,一件事情对别人有利,就容易被记住。(“不能不说,也不能瞎说。”)

⑦应有必要的反馈跟踪与催促。要了解对方对信息是否理解,是否愿意执行。

⑧沟通时既着眼于现在,也要着眼于未来,大多数的沟通,均求切合当前情况的需要,但是,沟通也不应忽视长远目标。

⑨应该言行一致,如果上级人员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那么他就会将自己的指令推翻。通常下级人员对管理者的行为极为注意,上级一有失信,人们便将他的指令打上相应的折扣。

⑩应该成为一个“好听众”。管理人员听取他人的陈述时,应专心注意对方,才能明白对方说些什么。

2、尼柯斯认为下列十种不良习惯影响沟通效率:

①对谈话对方所谈的主题没有兴趣。

②被谈话对方的姿态所吸引,而忽略了对方所讲的内容。

③当听到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地方时,就过分激动,致使不愿再听下去,使其余的信息被抺杀了。

④只重视事实,而不肯注意原则和推论。

⑤过分重视条理,对欠条理人的讲话重视不够。

⑥过多注意造作掩饰,而不重视真情实质。

⑦分心于别的事情,心不在焉。

⑧对较难懂的言词,不求甚解。

⑨当对方的言词带有感情时,则注意力分散。

⑩在听别人讲话时,还思考别的问题,顾此失彼。

3、防止信息过量的“例外原则”和“需知原则”

①例外原则要求,下级只有在特殊的偏离指示、计划、政策的时候,才向上级报告,以便引起上级的注意。

②需知原则要求,让下级只接受对他们完成任务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信息。

4、领导者应尽可能多地进行双向沟通,同时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领导者应该采取平易近人,虚心征询意见的态度。如果领导者盛气凌人,装腔作势,那么下级就会有所顾虑,不敢畅所欲言。

②领导者不仅要容忍不同意见,而且要鼓励提供坏消息的人。否则,直到失败都会有唱颂歌的人。

③领导者对自己不懂或不喜欢的信息,不可先行否定或拒绝。

第七章-消费者群体与消费心理

第七章消费者群体与消费心理 第一节消费心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群体,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或更多的人组成的集体。群体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人们总是通过一定的群体来参加社会活动。同时,群体也是个体实现理想抱负、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 (二)群体的特征 群体成员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群体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经常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与交流。群体成员往往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或心理需求。长期存在的群体往往还发展起了自己特定的亚文化,有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 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结构和规范,成员间相互协作、密切配合。这种结构和规范是群体在自身的活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要求每个成员必须遵守,否则将受到谴责。群体内每一个成员,都在群体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执行着一定的角色,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二、群体消费心理 群体心理,是指群体成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与群体活动和状况相关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感觉。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药品消费者是由具有社会性的人构成的,药品消费者从事消费活动也不能脱离群体而孤立地进行。因此,研究群体心理的特点与规律,便于我们了解和掌握药品消费者群体的心理活动特征。 (一)群体心理特征 群体类别很多,特征各异,不同群体对其成员的心理影响力不同,但总体而言,不同群体的心理与行为又具有相似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l.群体凝聚力 2.群体归属感 3.群体认同感 4.群体心理压力 (二)消费者群体的心理 1.消费者群体概述 消费者群体是指具有某些共同消费特征、消费心理或消费习惯的消费者组成的群体。同一群体中的消费者在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习俗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或明显的共同之处,而不同群体中的消费者由于所处社会地位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上存在着差异,其消费需要、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各具特色。 2.消费者群体的心理特征 消费者市场人数众多,范围广泛,消费者的心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千变万化,但从总体上分析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趋向性和规律性。药品消费者群体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 (l)感染性消费心理:“感染”是群体性的影响,即群体中一部分成员的消费心理或消费行为激起另一部分成员产生同样的反应。 (2)从众性消费心理:研究表明,很多人都有从众心理。 (3)参照性消费心理:参照群体是个体在购买或者消费决定中的参照框架,其作用是促使个体形成一般的或者特殊的消费态度、消费心理或特殊的消费行为导向。

第七章群体心理

社会心理学 第七章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通常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群体的群体心理,指社会中某一群体或组织的心理;二是集群心理。临时聚集的人群看做一个群体,考察这个集群的心态过程时,我们称做一种集群心理;三是民族心理,它限定为一个人类共同体在同质文化下的相似心理活动倾向。但由于民族心理涉及的文化因素较多,因而另立一章。 一、社会群体概述。 (一)定义和特征。 1、社会心理学对群体的定义:群体是指那些成员间相 互依赖、彼此之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2、群体具有以下特征(1)群体首先是一群人,家庭、 小组、公司、国家、民族都可以是群体;(2)群体存在一个结构,比如角色分工;(3)有一定的目标;(4)群体成员要明确意识到自己是属于某个群体的,以及群体的界限;(5)要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 (二)群体的分类。 研究角度不同,分类也不同,目前较有影响的分类,有这样几种: 1、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根据群体是否存在而划分。统计群体是指实际上不存在的群体,为了统计的方便把具

有某种特征的人在想象中组合起来。例如大于65岁的称为老年组。而实际群体是实际存在的,有明显的界限和实际交往的。以下所述都是实际群体。 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根据群体的构成原则和方式 划分。 (1)正式群体是指有着规定的正式结构,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并占据着所规定的地位,扮演着安排好了的角色的群体,如政府、机关、学校、班级。(2)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成员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即以个人的喜爱、好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非法的。 3、大群体和小群体。根据群体的规模划分。 (1)所谓大群体,是指人数众多、成员间只是以间接方式联系在一起,没有直接的社会交往和互动的群体。一种是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如阶级和民族。另一种是为着某个临时目的而暂时联合起来的群体,如观众、听众。(1)所谓小群体,指人数较少,成员间有直接接触和互动的群体。成员间关系比较密切、交往比较频繁,心理感受也比较明显。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集中在3到20个人的小群体之中。象观众、听众、民族、阶级等大群体则不是研究范围。而家庭、陪审团等则是研究的领域。

第七章 学校群体心理

第七章学校群体心理 一、填空题 1.作为群体应该具备的四个特征是:共同的,共同的,共同的和一定的组织机构。 2.按照群体内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和。 3.按群体是否真实存在,可以把群体分为和。 4.按群体,可以以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假设群体又称。 5.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间关系密切程度,把群体划分为、和。 6.学生班级按群体目的和性质划分属于群体,按群体存在方式划分属于群体,按群体规模划分属于群体。 7.学校群体的心理效能包括:功能、归属功能、功能和支持功能。 8.学校群体与社会中其他群体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的功能。 9.定向统一是班集体的特征,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 10.根据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水平,可以将班集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初具雏形型和。 11.俗语“三个和尚没水吃”形象地反映了社会心理中的现象。 12.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任务时,不如单干时出力多,这种现象称为,也称。 13.“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类成语反映了社会心理中的现象。 14.如果群体成员中冒险激进者居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趋向冒险激进;相反,如果群体成员中谨慎保守者居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为谨慎保守。这是种效应。前后者分别称为群体决策极端化倾向中的和。 15.“法不责众”同时是社会心理中现象和现象的原因。 16.人际关系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关系或距离,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7.心理学家按照情感融洽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为、和三种水平或状态。 18.根据交往双方的水平和水平的不同,可将人际交往分为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感情交流阶段和稳定交往阶段。 19.人与人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需求及其方式不尽相同,每个人都会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对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为。

第三篇 群体心理

第三篇群体心理 第九章群体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群体 定义:群体指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的目标,由共同工作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群体的特点: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 –为了实现目标,通常会制定一系列的规范 –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每个成员占据一定的位置 –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且相互影响 –群体成员都认为他们是本群体中的一员,其他人也认为他们属于同一群体 群体的功能: – 满足人们的归属、安全和自尊的需要 – 确认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 – 满足兴趣和需要 – 群体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 群体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群体的构成 –群体的规模:从两个直到12至16之间,但许多人认为12个人可能是群体成员可以同时对其他各个成员作出反应和进行交往的上限。 –群体的同质与异质性:群体究竟应为同质还是异质,则要根据工作的性质、完成的任务来决定。

二、群体的类型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划分标准: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 –正式群体指具有组织结构的,按照指定的工作分配而建立起来的任务或工作群体。在正式群体中,人们的行为由组织目标规定和指引。 –非正式组织指既非结构的也不是组织规定的联盟。 –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①自发性:友谊、帮助、满足社交需求 ②不稳定性 ③中心人物作用大 ④心理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较强 ⑤信息沟通快 ⑥成员的重叠性(一个人可以是几个非正式 群体的成员) –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原则: ①寻求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目标的协调一致 ②利用非正式群体加强沟通,提高满意度 ③对舆论的扩散和疏导作用 ④通过非正式群体的中心人物,纠正其成员的行为 2、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划分标准:群体是否实际存在 –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出来的群体。 –实际群体是实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的成员之间有着实际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有关群体的基本理论;掌握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与建设途径;初 步学会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 本章重点:有关群体的理论、良好班集体的建设 本章难点:有效的课堂管理 第一节群体心理的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是与个体相对而言的,个体指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能单独活动的有个性的主体,简言之即指具体个人。群体概念P260。 教材所言“一切人类的聚集体”不是正确,并非若干个体结合而合的人群就能称为群体。如中央台的观众等不能归为群体,因其成员间不存在依附关系,不发生互动。作为群体应具有以下特点: 1、由多个个体组成、至少为两个以上。 2、有共同的社会目标。成员存在共同的社会需要,目标或利益,并愿为此努力。 3、群体规范存在一种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行为规范。可能是由群体领导人根据该群体的情况制定的,也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如俗话所说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种规范与群体成员有着更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是其行为准则,往往据此对其其成员的言行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一旦违反则会受到孤立或惩罚。 4、某种组织结构与形式群体存在一定的结构,每一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往往存在占据领导地位的核心成员。 二、群体的分类 1、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前者又称统计群体,指实际并不存在,只是为研究和分析的需要而划分的群体。如八十年代生人,年薪十万者等,后者指实际存在的群体,成员间有实在的联系或相互关系,有共同的目标与任务。 2、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是根据群体发展的水平和群体成员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划分,松散群体成员间缺少联系,没有明确的组织形式。如电影院里的观众、公交车上的乘客,有可能通过共同活动逐渐凝聚成为有结构的组织,建立起成员间的各种人际关系,认识到彼此的共同利益,从而形成联合群体,群体发展的最高阶级是集体,是为特定的目的联合起来,具有结性与整体性。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前者根据成员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文件建立,成员的地位、角色、权利、义务明确、相互之间有从属关系或平行关系。如科室、车间、班级等。 后者指自发产生、无明确规章成员权利义务不确定的群体,往往以共同的利益,观点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较高的行为一致性。

不同消费群体的心理分析

第四节顾客消费心理 导入案例 ●添一点 ●有一家卖瓜子的小店生意特别火,其它同类商家怎么也比不上,该店老板说:“其实,我们家瓜子除了味道独特以外,在经营方面还有一小技巧,就是在称份量时,别人家总是先抓一大把,称的时候再把多的拿掉;而我们家总是先估计得差不多,然后再添一点。这“添一点”的动作看似细小,却符合顾客的微妙心理,许多顾客都害怕短斤少两,“拿掉”的动作更增加了这一顾虑,而“添点”,则让人感到分量给足了,心里踏实,所以乐于登门。 导入案例 ●【思考】 ●动感地带的成功推广主要利用了年轻人的哪些消费需求特点? 一、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群体的消费心理特点 ●1.少年儿童群体的消费心理特点 ●(1)儿童消费心理特征。 ●①从纯生理性需要逐渐向带有社会内容的需要发展。 ●②从模仿性消费逐步向带有个性特点的消费发展。 ●③消费情绪从很不稳定向稍微稳定发展。 ●④对消费品的购买行为逐渐从依赖型向 独立型发展。 ●⑤儿童消费品中娱乐用品的消费比重较

●大。 不同消费群体的心理分析 ●(2)少年消费心理特征。 ●①喜欢与成人比拟。 ●②购买独立意识逐渐形成。 ●?③消费意识方面的矛盾性增强。 ●④为满足成长性需要的消费所占比重增加。 ●(3)少年儿童消费与营销心理策略。 ●①区别购买与消费对象,采用不同促销方式。 ●②改善商品的外观形象,发挥商品的直观形象作用。 ●③建立商品品牌形象,提高品牌忠诚度。 ●④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消费。 不同消费群体的心理分析 ●2.青年群体的消费心理特点 ●(1)青年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 ●①追求时尚,强调实用。 ●②意愿强烈,需求多样。 ●③消费能力相对最强。 ●④消费倾向标新立异。 ●⑤冲动购买,计划筹款。 ●⑥注重情感,直觉选购。 不同消费群体的心理分析

群体心理教案

(章节目录用幻灯) 第五章宣传教育对象的群体心理 第一节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定义。群体也称社会团体,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彼此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共同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图示----要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P133) 二、群体的主要特征 1、有共同的目标; 2、有其成员必须遵守的规范和规则; 3、有一定的组织结构; 4、每个成员都意识到其它成员的存在,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的一分子。 (识别一群人是否能构成一个群体,主要通过以上四条来分析,关键的是看成员之间是否具有较稳定的社会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临时集合起来的人群,一般不能叫作群体,但如果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具有了共同的心理需要和共同的目的,也可以算作是一个临时性群体,随着任务的完成而解散。) 三、群体的分类 (见书上P134页图示,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对群体作的分类)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所谓初级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关系的群体。这样的群体中的成员相互比较熟悉、了解。如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体等,军队中如老乡群体、同年兵群体等。 次级群体指的是人们有目的(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有组织的按照一定的社会契约(明确的社会制度)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人们最为熟悉的次级群体是社会组织,比如军队本身就是一个较大的次级群体。 四、群体的规模与心理结构 研究目的是:什么样的群体更稳固,办事效率更高一些。通常与群体的规模和心理结构有关。

1、规模来看,一个小的群体由多少人组成最佳;国外研究3-9人,有的是2-7人,一种 20-30、40人。(有争议,2人的具有一致性、亲切感,主张三人的认为,当2人之间发生冲突时,要有第三者来进行仲裁。)我国心理学家徐联仓、卢盛忠认为,应根据群体的性质、承担的任务来确定群体的上限和下限。(弹性) 说到群体规模,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应该几个人住一屋? 比如住集体宿舍 最小的群体是二人群体,即两个人住一个房间。在二人群体中,每个人都有种特殊的责任,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潜在可能的亲蜜关系。然而二人的规模也可能是一种紧张之源,可能会由于两个群体成员间的亲密无间而防碍个人的隐私。 三个人一个房间。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成员中某两个成员的意见经常是一致的,则有可能将第三个人晾在一边,使这个人感到受欺侮、被拒绝。 有研究表明,一个小群体的最合适的规模是五个人。人太少了,经常面对面,会显得紧张,而太多了,超过了5个人,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又太有限了。5个人有以下几个优点: 1、奇数成员数目可形成犄角之势——一个较平衡的结构。 2、这样的群体倾向于分裂成一个三人的多数派和一个两人的少数派,因此没有人完全感到被抛弃。 3、这样的群体大小足可以使其成员轻易地从一种角色转到另一种角色。如领导者或者是协调者。 2、心理结构,同质和异质。例如内向和外向,女排。 第二节军人集体 一、定义:军人集体是由军人组成的一种特殊的群体。 二、特征(P138-140) 1、具有共同的目标和信念; 2、具有共同的军事技能; 3、集体成员彼此情感认同;(战友之歌)

【社会课件】第七章 -学校群体心理.doc

第七章学校群体心理 —、填空题 1?作为群体应该具备的四个特征是:共同的______ ,共同的 _______ ,共同的______和一定的纽织机构。 2.按照群体内冬种因索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_______ 和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群休是否真实存在,可以把群体分为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4.__________ 按群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以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假设群体乂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5.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间关系密切程度,把群体划分 为_____ 、______ 和 ____ 0 6.学生班级按群体目的和性质划分属于_____ 群体,按群体存在方式划分属于________ 群体, 按群体规模划分属于_____ 群体。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群体的心理效能包括:功能、归属功能、功能和支持功能。 8.学校群体与社会屮其他群体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的_______ 功能。 9.定向统一是班集体的_____ 特征,_______ 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水平,可以将班集休分为以下儿种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初具雏形型和______ o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俗语“三个和尚没水吃”形象地反映了社会心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任务时,不如单干时出力多,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__________ ,也 称_____ O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类成语反映了社会心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 14.如果群体成员屮冒险激进者居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趋向冒险激进; 相反,如果群体成员屮谨慎保守者居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为谨慎保守。这是种______ 效应。前后者分别称为群体决策极端化倾向中的_______ 和______ 。 15?“法不责众”同时是社会心理屮_________ 现象和 ______ 现象的原因。 16.人际关系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______ 关系或距离,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_______ 关系。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学家按照情感融洽的相对程度,将人际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和______ 三种水平或

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心理特征与相应的营销策略[1]范文

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心理特征与相应的营销策略 施奇伟学号: 摘要:电子商务和农村是两个极具潜力的消费市场。这两个消费群体心理特征、消费特点差别很大,很有代表性。本文分析了网购者和农村妇女不同的心理特征,并相应给出了企业可以采用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心理特征、网购者、农村妇女、营销策略 本学期的管理心理学课堂上,张老师讲了一节课的策略学基本知识,当时以消费者和商家的心理状态为切入点,生动地讲授了一些购物技巧、营销策略。我对此很感兴趣,经过查找资料、联系自身购物实践和进一步思考,我对此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遂决定以此为主题写一篇论文。本文分析网购者和农村妇女这两个典型群体的不同心理特征,并分别提出商家可以实行的营销策略。 一、网络购物市场 我身边的同学几乎都有网上购物的经历,网上购物尤其受到年轻且高学历人群的青睐,并成为其新潮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究其原因,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与价格低廉有关,但实际上是网上购物者特殊心理与行为的反映。而消费者购物方式的转变也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一)网购者的组成与心理特征 网上购物者一般两个特点:一是文化层次高、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二是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购买力强。网上购物者的平均年龄集中在17—30岁之间,以25岁为分界点基本可以分为两个消费层次,20岁左右的消费群体以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大学生为主,消费商品主要包括数码产品、音像制品、休闲服装等;25岁以上的消费群体则以高学历的知识阶层为主体,购买商品包括书、音像制品、健身用品、手机、MP3等。消费者网上购物原因依次为:方便快捷、价格便宜、节省时间、操作方便、充满乐趣等。为此,可以把网上购物者分为三类:冲动型消费者,他们购买时行动迅速;耐心型消费者,他们会在进行一些比较后才购买;分析型消费者,他们在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才做出购买决定。另外,还有一些“橱窗消费者”,他们以浏览为乐。 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 1.追求个性、表现自我 由于网上购物者多以年轻、高学历用户为主,他们拥有不同于他人的思想和喜好,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想法,对自己的判断能力也比较自负。所以他们的具体要求越来越独特,而且变化多端,个性化越来越明显。 首先,丰富的产品资源,为网上消费者的个性化选择创造了物质条件。因为网上销售的产品数量极为丰富,使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商品或服务。他们所选择的不仅仅是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是更注重其个性创新和与众不同。同时,网上购物的独特环境也为消费者表现自我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消费者通常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到网上的虚拟商店浏览、比较和选择,在消费中充分表现自我。其次,现代社会发展和变化速度极快,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加速了消费者的“喜新厌旧”。 2.追求自主、规避干扰 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在于消费者主导,消费者将拥有比过去更大的选择自由。而网上消费者又是以大城市、高学历的年轻人为主,他们头脑冷静,擅长理性分析,对各种产品宣传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

群体心理与行为

群体心理与行为——面子理论浅谈 金融0905 2303090105 华珊珊 摘要: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群体心理的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在中国,就有着特殊的群体心理。林语堂先生说:“面子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面子、命运和人情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而面子是三个女神中最有力量的一个,中国人的脸面观中所体现出的紧张性可以反映出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类型、价值和现实层面的差异及其变动方向;同时,“脸面”作为涵盖和解释中国人心理和行为的关键性概念是非常精当的。 关键词:群体心理与行为本土化面子脸面观 正文: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所有复杂的管理活动都涉及群体,没有群体成员的协同努力,组织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群体心理的显著特征是共有性、界限性和动态性。群体心理对个体具有群体归属感,群体认同感,群体促进和干扰作用。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都有认同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不否认自己是该群体的成员。他们对自己群体的目标有一致的认识,认同群体的规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觉自愿的行动,并且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都有归属于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具有依赖群体的要求。 正是因为群体心理有着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特征,本土化研究得出的一系列中国人独有的群体心理显得更加具有意义。只有将西方心理进行本土契合性研究,才能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之路。而本土化研究最突出的标语是林语堂先生所说的:“面子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面子、命运和人情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自19世纪末,美国传教

心理学 第十章 群体心理

第十章群体心理 一、群体的基本概念 (一)群体的概念:群体就是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中介而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群体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形成相互 依赖的关系 2.群体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经常 互相接触、相互影响、互相作用,以完成共同的任务 3.群体内具有自己的规范,群体成员有一定的心理倾向或态 度,从而对其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二)群体的功能 心理学家认为,群体的功能主要变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群体的社会功能。 2.群体的个体功能 (三)、群体的分类 1.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根据群体构成的原则而划分。 2.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 按群体的识记规模大小和人数来划分。 3.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根据个人内心倾向和行为动机而划分 4.松散群体、联合体和集体 根据群体成员相互关系的程度和发展水平而规划 5.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按群体是否真实存在来划分。 二、群体心理的概念 (一)群体心理的概念: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共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1.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2.群体心理的具有群体界限性。 3.群体心理形成于群体的群体活动之中。 三、群体的心理效应 (一)归属感 (二)认同感 (三)群体的支持力量 四、研究学校群体心理的意义 (一)有助于理解学生在群体中的特有表现与心理状态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共同活动的社会性水平 (三)有助于建立与发展班集体 (四)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角色地位

五、群体行为 (一)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的凝聚力就是群体对成员、成员对成员的吸引力,吸引力来自成员的共同目标。 一个群体凝聚力的大小是受若干因素影响的,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1.目标的整合程度 2.成员的相似性 3.群体的领导方式 4.外界的压力与威胁 5.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6.群体的规模 (二)群体的士气 士气指群体的工作精神。一般地说,影响群体成员士气的因素有: 1.对群体和组织目标的赞同。 2.合理的经济报酬 3.对工作的满足感 4.有优秀的领导者 5.群体的和谐合作与心理相容 6.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群体影响 群体影响是指那种能够改变个人态度和行为的压力。群体影响对个

心理学复习题 第八、九、十章 群体心理

第八章学生群体心理 一、复习要点: 群体、群体心理、从众、去个性化;学生群体心理对个体的影响,班级管理中的群体心理、群体凝聚力 二、填空 1、按照群体组成的社会规定性,将群体分为()、()、()。 2、舆论以()的方式形成群体压力,促使其成员遵守群体规范。 3、形成良好的心理气氛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二、选择题: 1、班级、小组、少先队属于( )群体 A、一般群体 B、正式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特殊群体 2、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A、松散群体 B、联合群体 C、集体 D、正式群体 3、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是( ) A、联合群体 B、正式群体 C、松散群体 D、非正式群体 4、日常生活中人所说的“随大流”,在心理学中属于()行为。 A、赶时髦 B、模仿 C、逃避 D、从众 5、在足球比赛中,往往呐喊助威的观众越多,运动员表现越勇敢、越顽强,这种现象是一种()的结果。 A、从众 B、社会促进 C、社会干扰 D、轰动效应 6、下列关于非正式群体积极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要 B、及时解决问题 C、增强信息的沟通 D、有利于班集体工作的开展 7、在人际交往的( )谈话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A、定向阶段 B、情感探索阶段 C、感情交流阶段 D、稳定交往阶段

8、( )是集体成员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价值观、信仰、兴趣、需要和期望的反映。 A、集体目标 B、集体舆论 C、集体凝聚力 D、集体规范 9、集体规范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 A、协调集体成员的活动 B、提高集体整合水平 C、统一集体成员的认识 D、有利于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10、下列不属于群体特征是() A、共同的目标 B、共同的情感 C、共同的价值规范 D、共同的文化 三、问答题: 1、学校群体对个体有哪些影响? 2、在班级中如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3、简述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第十章心理健康 一、复习要点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二、问答题 1、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第十一章心理咨询 一、复习要点 心理咨询 二、填空 1、心理咨询应遵循()、()、()、()、()、矫正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你 第一节群体基本概念 一群体及其类型 1 群体的定义: (1)①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一张的人以某种方式相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中文版教材) ②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从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相互依 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个含义包括三层意思:第一,成员相互依赖,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第二,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三,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以达成共同的目标或者谋求共同的利益 ③群体是指相互联系、彼此顾及且具有显著共性的多个人的集合。群体是个体有条件 的特殊组合,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具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第二,有持续的互动关系 第三,有共同规范 第四,有共同的目标导向 (2)有学者认为,群体是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群人:(中文版教材) ①各成员相互依赖,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 ②各成员在行为上有互动关系,即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③各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有我们同属于一群的信念,

具有共同个的心理需要和共同的目的。 注: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作为该群体一个成员对这个群体的认识,也是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意识。 2构成群体的要素: (1)中文版:①成员关系必须具备相互依赖性; ②成员具有共同的意识、信仰、价值和各种规范,用以控制相互行为。 (2)陈春花版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通过对群体的剖析,发现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的三个要素,即活动、相互作用、感情。群体通过一定的活动表明其现实的存在。群体成员之间通过信息沟通使得彼此的行为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群体内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群体之间会形成一定的思想情绪和情感反应,这种情绪和情感上的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群体的活动和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三种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3群体的特征: 从想象上看,群体是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个体的组合,但并非任意集合起来的一些人都可以成为群体,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有持续的互动关系。群体成员之间彼此有经常的、人对人的相互接触和联系。 第二,有一致点对点群体意识。群体具有其成员应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第三,有共同的行动能力。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或工作,并对外界环境的挑战做出反应。第四,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群体成员被认为具有相当于“证件”的成员资格。

第6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6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1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1.1 群体的定义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人们加入群体的动机 ?安全需要 ?地位需要 ?自尊需要 ?情感需要 ?权力需要 ?实现目标的需要 –群体三个特征: ?1.行为上有互动关系,发生相互作用; ?2.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遵守同一的规范; ?3.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有学者认为,群体意识是群体存在的关键因素。 –群体成员的心理特征: ?认为自己是群体的成员; ?其他人认为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 ?与群体的其他成员有着经常性的相互作用; ?成员之间互相制约; ?遵守群体的规范; ?追求共同的、相互依赖的群体目标; ?感到从群体的成员关系中得到需求的满足; ?有团结的集体知觉; ?面对其它的群体和个体,能团结一起;等等。 1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1.1 群体的定义 –群体成员心理特征的总和构成了群体的心理特征。 –群体的这些心理特征,阐明了群体成员与非群体成员的心理差别,也是对群体的边界所做的界定。 1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1.2 群体的类型 –群体的类型: ?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实际群体和假设群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1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1.3 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分类

?根据成因分为6类: 1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积极作用: –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的需要; –融洽员工的感情 –激励和培训员工 –保障员工的利益 消极作用: –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 ?削弱管理者的权力 –控制和束缚员工发展和上进 2 群体行为模型 ?为什么有的群体比其他群体更易于获得成功? ?影响群体绩效和员工满意度的因素都有哪些? 3 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 ?3.1 组织战略 ?3.2 组织权力结构 ?3.3 组织的正式规范 ?3.4 组织资源 ?3.5 人员甄选过程 ?3.6 绩效评估和奖惩体系 ?3.7 组织文化 ?3.8 物理工作环境 4 群体成员资源 ?群体成员资源,是指群体中诸个体特点的组合。 –能力:群体成员的智力和能力与群体绩效有关,但相关度不高,说明存在其他因素对群体绩效产生影响。 –个性特点:个性特征通过影响群体成员在群体内部的相互作用方式,将影响到群体的绩效。 5 群体结构 ?群体结构变量: –正式领导; –角色; –规范; –地位; –规模; –凝聚力;

第七章 群体心理

第七章群体心理 一、填空题 1.目标情感价值规范 2.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3.假设群体实际群体 4.是否真实存在统计群体 5.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 6.正式实际小 7.教育认同8.教育 9.目标集体主义取向10.简单聚合型理想成熟型 11.社会惰化(或社会懈怠或社会干扰或社会致弱或社会逍遥)12.社会惰化社会懈怠(或社会干扰,或社会致弱,或社会逍遥) 13.从众14.群体极化冒险偏移谨慎偏移 15.群体极化去个性化16.心理情感 17.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18.情感卷入自我暴露 19.人际反应特质20.包容控制情感 21.晕轮22.空间距离交往频率 23.师生同学 二、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D 5.C 6.B 7.D 8.A 9.A 10.B 11.B 12.B 13.D 14.A 15.C 16.B 17.A 18.D 19.C 20.A 21.D 22.B 23.D 24.C 25.C 26.C 27.A 28.D 29.D 30.A 三、名词解释题 1.群体,又叫社会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合体,还可称为团体。群体不是一定数量个体简单偶然的集合,只有同时具备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价值规范和一定的组织机构这四个特征,才能称其为群体。 2.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 3.社会助长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也称为社会助长作用。 4.社会惰化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体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为社会惰化作用。 5.从众是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已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的表现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6.服从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作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明确要求下而发生的。 7.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和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群体决策极端化是群体极化现象的典型表现。 8.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影响下,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9.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反映了个体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心理关系,也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关系。 四、辨析题 1.错。只有四个特征同时兼备才能称为群体。

《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知识点

第十二章群体心理 群体虽由个体集合而产生,但群体是动态的有机的构成,群体心理绝非个体心理的简单累加,它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又一层次。 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 定义: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构成群体必需具备的条件:有频繁的互动;有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群体内有相互协作与配合的组织保证;有群体意识。 群体的分类: (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机关的科室、工厂的班组、学校的班级等 非正式群体——同乡会、爱好者协会、诗社、绘画小组等 (二)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常被其他群体成员视为榜样,在某些情况下能起到模范作用,例如学校的先进班集体、车间的先进班组等;但有时也会起到带头破坏社会规范的作用。 群体功能: 执行任务、创造成就与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是群体功能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 群体规范: 一个群体有别于简单人群集合体的原因之一是群体有一套成员应该如何做的行为规范。群体规范的研究,始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实验说明个人的知觉习惯是对社会文化习惯的适应。 群体的两个方面 低限交往情况下的群体影响——社会助长、社会懈怠、去个体化 互动群体群体影响的三种情况——群体极化、群体思维、少数派印象 第二节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社会干扰: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造成行为效率的下降。 理论解释:促进简单行为 他人在场唤起增强优势反应 削弱复杂行为 社会唤起效应:他人在场可以增强个体的优势反应。 拥挤现象:他人影响会随人数的增加而递增。处在人群中,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都会有增强作用。 他人在场被唤起的机理解释: 一是评价顾及,二是分心。 由于动物也存在社会助长现象,所以人类的社会唤起机制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先天性的反应。总结:他人在场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观察者与共事者的存在,能够提高简单作业的成绩,降低复杂作业的成绩,二者看似相反实则一致,唤起能够促进优势反应,他人在场为什么能够被唤起,原因在于我们的评价顾及,部分来自于分心,还有就是来自于他人仅仅在场。 第三节社会懈怠 社会懈怠:人在群体中,努力程度会有所降低。 共同努力,个人的努力被混在人群中,无法被单独评价。(拔河,喊叫)

教案《心理学》(第十章-教学心理)

单元十教学心理 授课内容:教学设计心理原理、课堂管理、教师心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理解教学设计含义与环节 (2)举例说明教学策略种类 (3)了解教学评价概念及类型 (4)区分课堂气氛类型 (5)了解良好教师行为 2.能力目标:(1)能运用教学设计原理设计教学目标 (2)能将教学策略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 (3)能对建立积极课堂环境提出建议 3.素质目标:(1)具有尊重并自觉运用教学心理规律的职业态度 (2)培养科学课堂管理意识 (3)树立坚持自我提升教学能力的终身追求 教学重点:教学设计心理原理;课堂管理 教学难点:教师心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使用的教案、课件、音像等材料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习导入:学习理论的提出者及区别。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教学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决定教学目标、了解准备水平、进行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 1.决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1)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

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2)明确化的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 ①行为目标陈述法 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的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 ②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伦兰提出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表述教学目标的观点。 2.了解准备水平 (1)学习准备的含义 学习准备是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2)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提供教学支架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所谓提供教学支架是指通过提供教学支持,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起初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成功地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能够独立完成教学任务。 3.选择教学策略 (1)讲授法;(2)提问;(3)组织讨论;(4)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 除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以外.心理学家在有关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又发展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包括发现学习、掌握学习、程序教学及合作学习等。 4.实施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特点 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测量,收集有关资料,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首先,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其次,教学评价常常通过测量收集资料,(2)教学评价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根据实施评价的时机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②根据对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第七章 群体效率

第七章群体效率——如何管理几十个人 群体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在企业和组织中,群体对于群体的成员,对于其他群体和组织,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个体通过群体接受社会影响,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个体又具有独特的活动性质,这种独特的活动也必然会影响着群体。 第一节什么是群体心理 一、群体、集体与个体 1、群体是指由于某些相同的心理、社会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进行有目的活动且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人群结合体。 群体应满足如下条件: ①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 ②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其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从而保证经常的相互接触与共同任务的完成; ③具有自己的规范与心理倾向,能对自己的成员发挥影响或制约作用; ④群体内每一位成员都在群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 2 、集体是指为了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 作为集体有如下特征: ①建立在共同目标上的团结一致; ②能根据集体的价值目标系统判断是非; ③情感上的认同; ④保卫集体利益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3 、个体是指具有人的普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能以单独的形式活动而有个性的实体。 个体的个人特征包括:年龄、身体、个性、自我观念、自尊、价值取向等。 个体与群体是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种实体。 没有个体便不会有群体,而个体离开群体也会丧失自己的社会性,甚至难以生存。 群体中的个体仅发挥着群体所规定的功能。 二、群体的分类 1.根据群体的规模大小,可把群体分为小型群体和大型群体。 2.根据群体聚合水平,可把群体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凝聚群体。 3.根据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可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4.以群体是否存在可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5.参照群体。参照群体亦称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 三、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 群体心理是指群体中成员所形成的共同心理倾向,包括共同的认识、相同的情感反应及一致的态度、意向和行为的倾向。如舆论、规范、士气、情绪气氛、风尚、从众现象等。 个体心理就是前面提到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