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

刘爱和

(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学教科室,安徽马鞍山 243011)

摘要: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本文试图从语文课程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角度,探索整合的具体方式、途径与相关策略,力图从课内、课外整合两个方面,具体阐述课程资源与学科整合的意义、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程资源学科整合

一、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概念界定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语文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语文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按空间分布,大致可以分为校内语文课程资源和校外语文课程资源等等。语文课程资源与语文课程关系十分密切,没有语文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语文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转化成实际的教育成果。[1]

二、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类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文献型、生活型、影视型、新闻型、生成型等。

三、高中语文课程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

整合原本是一个社会学的术语,指的是各种力量、要素的系统集合,通过集合产生某种聚集的效应。[2]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整合是指通过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内容及其机制的有机整合,从而使资源更加集中化、系统化、综合化,发挥资源的最佳优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3] 语文课程改革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极为重要,而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则是语文课改的重要部分。当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并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开发并利用好母语学习的课程资源,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母语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如何与学科教学整合

(一)整合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指筛选的课程资源一定要“为我所用”,要紧扣高中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围绕教学内容来选取,所选的资源应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是消化与吸收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

2.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就是指选取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指向性明确,它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一个环节而采用的,资源使用的信度与效度要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不能一概而论,不可因追求“大而全”而失去资源所起的的应有作用。

3.取舍性原则

取舍性原则就是指教师在使用课程资源过程中,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借鉴。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师的教学个性的差异,对同样的课程资源的使用也存在差别,因此,要达到最佳使用效果,教师一定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取舍。教育是一门艺术,很多成果是不可复制的,南橘北枳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对课程资源作适当的取舍是必须的。

4.价值性原则

价值性原则是指语文教学既要重视现时价值,又要着眼延时价值,即促进学生终身成长的价值追求。基于此,在课程资源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必须把育人放在首位,每位教师在选取资源时,要牢记价值性原则,要选取积极健康、启迪心灵、涵养品行的资源,要让学生在真善美的熏陶中感受母语的无穷魅力。

5.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不仅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去广泛收集,更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的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但学生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智慧的教师能够调动班级每位学生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一旦学生的开发潜能被挖掘,那么,它所产生的效能是巨大的。当然,学生开发资源必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否则,开发的资源就会主旨游离、散乱,因而失去资源的应用效果。

(二)整合的方式与路径

1.课内整合

⑴课前五分钟热身

教师可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课下搜集以一些与单元教学相关的材料。比如“我最喜欢的一句诗”“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我最喜欢的一位伟人(或名人、影星、歌星、艺术家、科学家……)”“最让我感动的一件事(或一个场景)”等等,让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和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感悟与启迪收获。教师要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心人,要注意积累学生的点滴,定期整理“五分钟热身”,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加工,这样,一学期下来,语文资源就开发出来了。

⑵课中抓生成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有时会精彩纷呈,在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的回答往往让你惊喜万分又措手不及,当学生的回答或提问超出教师预设的问题时,教师不要紧张,也不要轻易否定或是冷处理,而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的瞬间,擦亮火花,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把学生怵你的问题巧妙地转化为可开发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一旦学生的生成问题被开发而成为全体同学共享的资源时,课堂的有效性便会显现出来,同样,教师也会得到意外的收获,因此,课堂中的生成问题是语文课程资源重要的来源。

⑶课后小结巧延伸

一篇课文上完后,教师要善于总结。总结时,如果教师能依据课文的内容触动学生的情感点,这时,教师可以巧妙结合生活实际或经典,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材料,这也是课程资源的另一个来源。

2.课外整合

⑴转化现有课题研究成果

目前,我市语文学科课题研究成果已初步形成系列,这些成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本土的课题研究又是基于本市的特定教育教学背景展开,因此,利用本土研究成果更能促进我市语文教学的发展,也便于广泛推广,易于操作,便于学生接受。梳理现有语文教学研究成果,分门别类,有的放矢,为我所用。

⑵活化本土校园文化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节,这在我市十分普遍。如校园课本剧、中华经典诵读、

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等,这些长期坚持下来、已经成为每个学校特有的文化载体,是宝贵的语文课程资源。我们可以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合理整合,互为补充,势必激发语文学习的乐趣,活化校园文化。

⑶借助研究性学习平台

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高中学生必修课。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个专题开展小组学习与研究。如古诗词文化探究、古典名著探究、外国名著探究、现当代名著探究。当然,学生探究名著经典,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选好题,切入口不能太大,应该就名著的某一角度开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和灵活性。一旦学生研究性学习结题,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整合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开发出适合一定学生群体的语文课程资源。

⑷整合央视等主流媒体资源

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有很多与语文密切关联的好节目,如“艺术人生”“百家讲坛”“新年诗歌朗诵会”“文化正午”“开心词典”等栏目,地方台也有许多与语文学习相关的节目,这些节目可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首选。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剪辑拷贝这些节目,然后把它形成序列,利用网络、多媒体,使之成为激活教学、丰富课堂的课程资源。

(本文系省级课题“高中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研究论文,课题负责人俞仁凤、赵杰,2010年立项,编号JG10304)

参考文献

[1]吴益.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南:海南出版社,2004.134-135.

[2]缪建东,徐亚莲.中学教育力量整合.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组织编写.中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22.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了改革中国教育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它不同于原有课程结构中的学科课程,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它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现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得到了结构性的突破。 综合学习活动与学科教学有区别,也有联系。在学科教学中,学生获得了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学生将这些技能和知识运用出来,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学科教学:侧重“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指导性的活动;教师直接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听从指令;外在的学习动机很重要;教师提出学生的不足。综合实践活动:侧重“四基”的获得和运用(“四基”: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做人);自主性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自由选择;重内在的学习动机;教师构建学生的能力。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与传统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不同的课程理念,而且又没有统一的教材。这对习惯了单科教学、按课本上课的教师来说是很不适应的。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因此,我们探索如何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这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真正进入新课程。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来源:中国教师资格网时间:2018-01-23 16:39:03 解读及教师考试备考指导 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4年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等学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新版课标的发布,也意味着之后的教师考试笔试和面试,都将迎来一定的变化,为此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给大家送上热乎的新课标解读和教师考试笔试、面试备考指导。 与2003年相比,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

提要: ①新版课标新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②新版课标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并详细说明了设计依据和具体操作建议; ③新版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学业质量,并详细阐述了其内涵、水平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④新版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⑤新版课标在附录部分,把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变成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删掉了选修课程举例。 提要: ①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②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 ③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提要: ①新版课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 ②新版课标在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 ③新版课标在强调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注重时代性、多样性的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并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开发并利用好母语学习的课程资源,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母语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本人近两年教学实践来看,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二、开发并利用好《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衔接。《语文课程标准》最明确的一个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语感积累,熏陶和培养情感,使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个性。而在高中每册语文教材中仅24篇文章,要靠这24篇文章达到这个目的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老路。而《语文读本》在文章风格、内容、体裁、主题方面与语文教材相辅相承。因此只有通过阅读《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教学资源的不足,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衔接。就拿高一语文第一册来说吧,《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秦伯究竟给了晋文公什么帮助?只要看了《语文读本》中的《重耳之亡》就可明白。读《〈名人传〉序》,如果能先读《语文读本》中的《贝多芬百年祭》《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弥盖朗琪罗》就一定能理解得更深刻。总之,每学一篇文章、一个单元,都可以在《语文读本》中找到相应的延伸阅读。而我们许多高中语文老师不重视《语文读本》,不引导学生学,不能和教材联系起来教,浪费了语文资源。 三、创导生动活泼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方式。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

学科整合

探索“小学语文与品德学科的整合与渗透研究”之路 赵庄小学孙清萱 许多语文教师本身就是品社教师,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如何在品社课堂教学中利用语文资源为品社学科服务,提高语文课、品社课的实效性?这是我校新确定的探索课题。新课标倡导资源共享,资源整合。为此,我们在“综合实践与品社”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又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小学语文与品德学科的整合与渗透研究”学科资源整合新尝试。在初步的实践教学探索中,我们有如下几点思考: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学科,涵盖了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通过对两门学科的课程目标的学习,我们找到了它们整合的共性: 一、兄弟情深、难分难舍。 在解读两门学科中,我们发现语文与品德学科内容相近,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进行整合不但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而且能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品社四年级上册“我的家乡”这一主题单元时,我寻找四年级北师大版语文第七主题单元“地名”,我大胆尝试把《地名的来历》与《了解家乡的过去》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利用品社中的教学资源(家乡路线图、家乡的一角、家乡名字由来的调查报告)为语文服务,又能通过语文知识中地名的趣味谜语来丰富品社课堂,使品社课堂焕发出趣味的光彩。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 通过两门学科整合,使教育资源的利用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实现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品社《走进不同的家乡》一课时,我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第三主题单元“民族之花”中的一篇课文,它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歌曲中: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我利用品社课文中第14页中的中国地形图让学生了解我国如诗如画的天山牧场、信天游的故乡——黄土高坡、流动的五线谱——西南梯田、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河流纵横交错的南方、美丽的热带风光。再请同学翻到品社课本第19页,引导孩子们观察中国民族分布图,并且认识各个民族在分布图上的标志,这样对于五十六个民族的认识不再那么抽象了,从品社教材中提供的我国不同地方的年平均降水量以及气温差异,孩子们明白了生活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同的服饰,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习俗造就了一个伟大的祖国,但同样都是中华儿女,同样怀揣着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这是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生息繁衍的土地,孩子们的爱国情感在一次次地提升,对幅员辽阔的祖国倍增几分自豪感。有了品社课中的情感基调做铺垫,在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资源整合中,我们

整合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整合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在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课程 意识,提高课程开发的技能。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要突出以学生为 主体,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展现个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 那么,教师应如何整合教材、优化课程资源呢?本文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探讨在课堂 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灵活处理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一、以课标为纲,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 1.灵活地使用教材资源。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地 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补充或调整。 【教例1】在讲授《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大胆地调整教材的结构,形成一条线 索──“有形手、无形手,手拉手,往前走。”在课堂上提出设问:(1)有形手、无形手分别代 表什么?(2)为什么需要手拉手?(3)在“往前走”的过程中,两只手的作用地位相同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在讲授《政治生活》时,结合3月召开的“两会”,调整教材顺序,结合时政热点,先讲授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让学生通过学习的关于“人大”、“政党制度”的知识更好地了解“两会”。 2.恰当地选择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就某一地区而言,其美丽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 文化、丰富的民间风俗、灿烂的建设成就、感人的英雄事迹等都可以有机地与相关的教学内 容联系起来,有的放矢、适时适度地选用,形成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把“乡土实例”或“时政 资料”等运用于教学,促使教学更好地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开阔信息视野,拓展思维方式,真正发挥起课程资源的促进作用。 【教例2】在学生完成必修3《文化生活》后,已经掌握基本的文化生活的基础知识上,设计一节专题课。通过师生共同对《日照日报》一篇“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的文章的解读, 创设一个熟悉而感兴趣的生活化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意见。课堂教 学侧重于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获得真实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文化因不同而交流、因交流而丰富发展”的重要原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主要应表现为“导方向”、“导思路”, 放手让学生根据新闻材料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自我探究中主动求知、快乐求知。 3.创新地开发思想政治课的实践资源。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现由“关注知识”向“关注学生”转变,由“给出知识”向“引出活动”的观念转变,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实践舞 台上能动地获取有用的知识,提高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能力。 【教例3】在校园艺术节举行的“校园义卖”活动中,高一、高二每个班的学生都开设了 摊位,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并把学到的经济学知识用到了“校园义卖”活动中。有的同 学重视“广告宣传”战略,提前在学生网上图文并茂地对本班所出售商品的功能、特色进行宣传;有的同学重视“物美价廉”的战略,把所出售的商品的价格与校园内、外的小卖部进行了 对比,甚至还出动了“满10元可参加幸运抽奖”的绝招。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在活动的感想中写道:“这次义卖活动,让我们明白创业并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不是有一腔热诚就能成功。”“或许在成功人士看来,只是一群‘不懂世事’、不明何为‘做生意’的孩子的可笑的 想法;或许这只是一个梦……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谁知道,它会不会实现呢?” 二、在“师生互动”中形成课程资源 “教学最核心的基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要把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 基础上,坚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掌握教材基本内容,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着力于解决教

(完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试题

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方案》测试卷1.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 4.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思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5.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6.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其中课程目标包括()、语言表达与交流、()、()、发展逻辑思维、()、()、鉴赏文学作品、()、传承中华文化、()、()。7.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 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三类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其中。必修课程7个:()、()、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 9.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字。 10.语文课程评价要综合发挥检查、()、反馈、()、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不宜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11.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探索“两考合 一、等级表达、()、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机制和“()”的录取模式。 12.青岛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实施方案的基本原则:坚持育人文本,(),坚持科学规范,()。 13.综合素质评价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情况,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和()等6个方面。 课程标准和方案测试卷 课程标准和方案测试卷

新课标下课程资源的整合

浅析物理教学中课程资源的整合 摘要:新课程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出了明确专业能力要求。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又是课程资源利用的整合者,通过课程资源有目的、有组织的投放,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建构自己的理解。 关健词:初中物理课程资源教师整合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一大不足就是教学内容偏旧,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造成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枯燥无味和神秘难学之感。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能够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物理现象,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并应用于教学实际,是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亲自动手收集资源;从感性材料的展示,相关资料的引入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即使课堂形象生动,又培养了学生关心生活,留心生活的个性。 在新课程理论的引导下,物理教学界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积极开展着。不少地方编写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作为物理教师对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如何利用?在什么时机有效利用呢? 、课程资源整合的概述 课程资源: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常把课程资源划分为以下五部分:1、自然资源:如自然风光、 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等。2、社会实践资源:如生活实践、家庭教育、社区人文、 学校环境等。3、课本资源:如教科书、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教育方针、教学 4、挂图、工具书、报刊、电视、网络等。以上三种资源是最原始的课程资源。学生资源:包括学生对原始资源的自我认识和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学习所获得的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 5、教师资源:教师是教学资源的收集者,整合者,投放者,是最具生命性 和创造性的课程资源。

(完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口语、书面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统计》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 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特别是对数学来说,由于数形结合思想的特点,对数学问 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P. 93内容。这部分内容是 数学课程改革下的一个新内容,它重视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 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 用;还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娱乐项目、统计喜欢哪种水果等,使学生在玩中体验到统计的 用处确实很大。 (二)、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体验数据的收 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学生对去公园玩这些生活经验都很熟悉和感兴趣,对涂色也很感兴趣,因此,选取了这 些内容让学生统计,并对统计图进行涂色,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对数据收集、比较多少 也比较熟悉,并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但对数据的整理、描述比较难掌握,要让学生在玩 一玩、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中掌握这个知识难点。 二、设计理念及意图: 本教学设计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竞争和环保意识、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 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玩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 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以达到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目 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开发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2010年1月第29卷第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 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 on Jan .2010Vol .29No .1 收稿日期:2009-11-20 作者简介:石秀竹(195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师。 开发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石秀竹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 要:通过对怎样合理有效开发整合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研究,澄清课程资源的概念,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整合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成长服务。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整合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0)01-0070-02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及结构 11课程资源的概念 课程资源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必要的直接条件,它是为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的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21课程资源的分类 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占据主要地位,校内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和重点,是学校课程实施质量的保证。校外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对于充分实现课程目标具有重要价值,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更多地起到一种辅助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课程资源及其他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建立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强化各种公共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共享是关键。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不同的地域,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不同,构成形式和表现形态各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具有独特性,相应的课程资源也各有特色;学校性质、规模、位置、传统以及教师素质和办学条件、水平不同,学校和教师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也有差异;学生个体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经历不同,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也会有所区别。它们包括自然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资源。 31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 课程资源可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它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和方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而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它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如财力、人力和物力、时间、场地、媒介、环境和设备等因素。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线。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条件,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和学习环境等资源。 41课程资源的载体 课程计划、课程指南、教学用书、参考资料、学习辅导材料和练习册等纸制印刷品和电子音像制品。计算机房、语音听力室、实验室、图书馆、电教馆、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体育馆和实验基地等等。 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学生家长、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等均为课程资源的载体。 二、合理有效开发整合课程资源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广泛,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课程资源。正确理解课程资源,对于实现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特别是对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1课程资源的筛选 课程资源要通过筛选过滤才能确定。(1)教育哲学,课程资源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求和进步方向;(2)学习理论,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 — 07—

2017年最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3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四、课程内容 (一)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1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任务群的学习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3)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4)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5)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在必修阶段安排1学分,18课时。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要运用这些经验与方法阅读相关作品,不专门安排学分。 (1)指定阅读的作品,应语言典范,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价值。根据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发展需要,注意选择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制定阅读的作品可从教材课文结算的长篇作品中选择。也可由诗圣共同商定3—5部作品,学生从中选择一部阅读;选择相同作品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进行交流讨论。 (2)课时可安排在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一本书。学生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每读一遍,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有些地方应仔细推敲,有些地方可以略读或浏览。阅读要有笔记,记下自己思考、探索、研究的心得。 (3)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谈论,解答学生的疑惑。 (4)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学习任务群2 当代文化参与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艺术学科教学如何整合开发利用资源

艺体学科教学如何整合开发利用资源 -------太平街明德小学艺体学科教研组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要求学校积极开 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上好体育、音乐、美术课不能仅仅单纯 的依靠其自身的课程资源,特别是面对当今的现代体育、音乐、美术教育, 再不是孤立的存在于教育系统中,它需要与教育系统中的各个学科、各类资 源相结合,使艺术学科课堂教学能够体现艺术的本质,真正能发挥艺术教育 的审美功能。 在实施课程中,教师应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挖 掘一切对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有利的相关资源与艺术学科课程、教学内容整合 融为一体,形成师生共同开发、丰富、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教师应该成为 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应该围绕学生的 学习,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 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首先,要作到艺术学科内部课程资源的整合。它包括:体育、音乐、美 术自身资源、课程标准、教材、音响、图象资料等。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国 情而统一制定的纲领性文献,艺体学科教师都要以此为准绳,落实于具体的 教学工作中;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是有较高学识和一定实践经验 的专家学者参与编写的,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覆盖面大,资源相对丰富的 特点,它集中地反映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 其次,是与相关艺术门类课程资源的整合。体育、音乐、美术与艺术门 类课程资源的整合,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开阔了思路,为教师的教学过程拓宽 了领域。各学科知识相互融合渗透、相互补充,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十 分必要的。体育、音乐、美术艺术全新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中经常以体育、 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文学、历史、风土人情等一系列的知识作为教学 内容,并以体育、音乐、美术为主线,通过具体的体育、音乐、美术材料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检测试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学校:________教师姓名:____________考试成绩:__________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40分)1、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2、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3、选修课程不应该体现基础性,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的的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4、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指出:注重个性化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指出:高中学生要能阅读较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中指出:45分钟能写800字左右的文章。()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中指出: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中指出: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10、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选修课程小说与戏剧中指出: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1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1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1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全体学生而非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1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相同。()1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选修课的教学,因其拓展性要求可以不按照课程目标教学。()1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1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指出:“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18、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

英语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英语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摘要: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要发挥其作用,必须有足够的课程资源作保障。因此,本文就对如何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种英语课程资源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英语课程资源整合利用 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更新,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成为当今英语教育界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中明确提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3]。事实上,中国英语新课改已实施将近十年,广大教师也积极投身于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如英语教材、学校图书馆、语言实验室、网络资源和报刊杂志等。虽然具备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但我们的英语教学质量并非如人所愿。因此,如何有效整合和利用好各种英语课程资源以保证我们的英语教学质量,这成为每一位英语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英语课程资源的涵义 在我国,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人们习惯性地将课程资源定义为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也仅是遵循大纲,执行计划,教授教科书,从而忽视其它形式的课程资源[9]。庆幸的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现代教育者早已摒弃这种观念。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英语课程资源并不仅仅包括英语教材,它还包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3]。从一般意义上来讲,课程资源包括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2]。 很明显,以上这些对课程资源的定义都在呼吁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要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还要积极地利用其它形式的课程资源,特别是音像资料、直观教具、网络资源、及报刊杂志等。 二、英语课程资源整合与利用的途径 根据百度百科知识,“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1]。因此,英语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就是把已开发的课程资源经过科学的筛选、梳理、整合及利用,使其与英语教学活动密切联系起来并为其服务。因些,结合当前有关英语课程资源的研究和我们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整合与利用那些零散的英语课程资源,以提高我们的英语教育教学质量。 (一)培养英语课程资源整合与利用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反作用物质”[4]。这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答案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方案》测试卷 一、填空(20分,1分/空)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3.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4.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5.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 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 7.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8..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加强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升阅读品位,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因此,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 9.语文课程评价要综合发挥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不宜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10 地方和学校实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时应引导和鼓励教师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变革(教学方式),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敦化市教师进修学校历成荣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特别是以网络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而且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构建更好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呢?笔者调研发现,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

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主观的或客观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为顺利实现教育信息化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我们应不断探索其解决策略,确保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实施、教学内容、教学体系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特别是以网络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对教育领域的课堂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构建更好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尽管信息技术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发挥出了它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实践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据笔者调研发现,部分学校的信息

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主观的或客观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为顺利实现教育信息化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对整合的内涵和目标不清楚 有些老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涵简单化。认为只要用了信息技术就是整合。实际上不然,何为整合?从理论的高度看“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老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目标就是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此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仅靠信息技术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浅谈高中阅读 大邑县实验中学李东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对高中生阅读培养作了明确的规定: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是亘古未有,也是高瞻远瞩的,适应于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了对阅读的重视。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很好地领会新课程标准,努力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就如何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中国论文网 一.呼唤回归个体,主张个性化阅读 传统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单一的,狭隘的,即停留在训练和培养阅读知识、阅读技能的浅层次上,只顾及显性的直接目标而忽视隐性的潜在目标。新课标已经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其核心在于尊重每一个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与文本相遇时独特的体验和见解。这就是阅读教学中的高层次的个体回归。只有这样一种崭新的教学指向,才有可能辟出一个宽广的教学空间。当阅读教学回归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学生才敢于批判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才能将文本中的积极情感与自己的体验追求合二为一,让学生发展自我,自由地成长。教师应弘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尊重学生个体的阅读倾向,悦纳学生的阅读个性差异,这样才有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这才是语文教学中的“绿色阅读”。语文新课标的一大突出贡献在于:重新调整了阅读教学中的各方关系,真正还学生以阅读主体的地位。 二.因势利导,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让他们翱翔于知识的海洋。例如,对喜欢追星的学生笔者采用激励方式,每周让学生听一首周杰伦或阿杜的歌曲,把歌词抄在黑板上;对爱看武侠小说,特别是金庸作品的学生,笔者对“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句话作精辟解释,并简单介绍每部作品主人公的性格,让学生领略武侠小说的文学魅力;有意识督促学生每周背一首古诗和熟读一篇优美散文,并定期由学生本人向其他同学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如此一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三.倡导高品位的课外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标示了三年总计150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推荐了大量经典文学作品。这种开放的阅读教学观,对于学生拓展文化视野、积淀人文素养、丰富思想内涵、优化言语能力具有长远的积极的效应。目前高中生阅读的现状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冷漠,阅读视野狭窄,精神境界低迷,文学素养浅薄。70%以上的学生喜欢快餐式文化、大众式文化、娱乐式的文化和网络式文化,他们经常阅读的是《知音》《读者》《传奇故事》甚至卡通、漫画等作品;他们喜欢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喜欢韩国美女作家可爱淘的《那小子真帅》;他们欣赏韩寒的孤傲,欣赏安妮的忧伤,消遣、休闲、娱乐是他们阅读的主要目的,快感是他们的审美追求。因此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应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大众文化与经典文化之间的关系,引领学生走近名著,了解名著,激发他们热爱名著,使他们在阅读经典作品中感受巨大的审美震撼,丰富的人生体验,以及深刻的人文关怀,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品位,提高他们的阅读价值水平。 阅读方法有“精读”和“略读”,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当今社会信息含量大,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