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合课程资源 提升课堂实效

整合课程资源 提升课堂实效

整合课程资源  提升课堂实效
整合课程资源  提升课堂实效

整合课程资源提升课堂实效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对原来小学低年级思想品德、科学、社会、生活等学科实行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对原来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思想品德、社会等学科实行整合而产生的,课程设计努力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有机融和在一起。面对全新的品德课程,任何把握其综合性,上好综合课,是我们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开发品德课资源,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品德课教师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课程改革需要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支撑课程改革。教科书是素材性的课程资源。但它又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要摈弃教科书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理解。

如何有效地使用各类课程资源呢?教师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自主整合”,即将教科书的课程资源和其他课程资源有机地组合起来,为教学服务,“整合”不是“拼合”,而是有机地“结合”。现阶段,主要体现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能够肯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小学品德课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使其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优势是:

一、丰富了课程资源,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有利于提升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带来了课程资源的变化。网络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共享性,它极大地丰富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增大了课堂密度,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动画、图像、文字、音乐等音频、视频信息的融入,多方面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升了课堂效率。

二、有利于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趣的最佳途径,是再现课堂生命活力的有效办法。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条件。例如,我在讲《宝岛台湾》一课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播放台湾风景图片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看的这些图片美吗?想知道这是哪里吗?这个地方还有些什么值得我们去领略的风光呢?这些美丽的图片,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到台湾的美丽,激起了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但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整合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在学习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的水平。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所需要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分析的水平。根据课堂要求,学生能够将网络上丰富的信息实行筛选,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整理的水平。学生将从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实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加工整理,用于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总来说之,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资源共享等特点,能够满足品德与社会包罗万象的课程需求,使信息技术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整合发挥优势。但我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影响学生道德行为完成和持续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激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道德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

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整合课程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多媒体网络能提供文本、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的信息,以其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极佳的表现力、感染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巨大的情感磁场,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奔腾而出。现结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我的祖国多辽阔》,谈谈自己的一点实践做法。

(一)利用多媒体营造激情氛围

小学生因为受特有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他们热情、真挚、善良,心弦一旦被触动,情感很容易被激发,能表现出强烈的爱憎。而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激发学生情感方面有其显著的优势,它能够把音乐和图片协调地融合在一起,营造氛围,渲染气氛,达到诱发学生情感参与的效果。

课始,伴随着学生熟悉的《龙的传人》音乐地缓缓响起,大屏幕上出现了从网上搜索来的雄伟壮丽的长城、秀丽神奇的黄山、碧波荡漾的漓江、白雪皑皑的珠穆朗玛峰……学生慢慢地溶入到旋律当中,陶醉在动人心悱的音乐声中。面对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学生发出一声声的赞叹,心中情不自禁地涌动起作为一个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龙的传人的自豪之情。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多媒体网络播放的音乐和表现的画面像磁铁一样强烈地吸引着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心底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不过生,并为接下来文本知识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想进一步了解伟大祖国”的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自不过然转向了对文本知识积极自主地学习。

(二)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动情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把时间和空间有效地结合起

来,化静为动,动静搭配,补充教材中插图和文字说明的局限性,使呆板的画面生动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教师能够利用这个优势,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活现文本内容,让学生看到、听到不易直接接触到的事物、现象或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以此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拨动他们心中的情弦。

在“祖国幅员辽阔”这个版块中,文本只提供了一幅图,单靠这个幅图片,是很难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为了补充文本中这个空白,我精心制作了“徒步旅行”,比较和感受四个行政区差异的活动。

首先,我问学生们:“我们湖北省现在是什么季节?”学生都齐声回答:“春天!”然后,我马上追问:“黑龙江和海南是什么天气,你知道吗?每天早上8:00,我们已经到学校里上学,新疆的小朋友却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吗?请随教师一起去看一看,看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点击地图上的黑龙江,链接到大兴安岭的雪景;点击海南省,链接到天气炎热的海边游泳场景;点击新疆,链接到繁星满天的夜景。操作完毕后,马上有学生疑惑不解:“黑龙江和海南的天气怎么会差别这么大呢?”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回答到:“我知道,因为它们之间相距很远。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首儿歌《祖国多么广大》,老师讲过的。”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在坐的很多同学干脆念起了这首儿歌:“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飞舞。长江两岸,柳枝已经发芽。海南岛上,到处盛开着鲜花。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看到他们那么眉飞色舞动情地念着,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我知道那是对祖国妈妈的爱,这种爱不但在孩子们的身上涌动,同时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在多媒体的协助下,祖国面积广大再也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在学生的脑海里,它显得那么的清晰,那么形象。作为面积这么宽广,幅员这么辽阔的国家的一员,是多么的自豪呀!此时,学生的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教师、学生和文本中对祖国的情感互相交织在

一起,那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

这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前说过的:“道德,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主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模拟情境使人入情

学生的情感是在具体的情境和真正的情感氛围中产生的,学生只有入情入境,才能受到心灵的震动,情感的熏陶,教学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模拟具体形象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以境育情。在“风景线”这个环节中,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在学生观察地图汇报了长江和黄河所流经的行政区后,我问:“你们谁真正去过长江,到过黄河,游览过沿途秀丽神奇的风光呢?”很多学生面面相觑,一脸遗憾。这时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从网上截取的视频录像。

视频录像将学生带到了风光旖旎的长江三峡和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瀑布,真实动人的画面,扣人心弦的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们个个都被长江和黄河的美震撼了。他们个个瞪大眼睛,嘴里不停地发出:“哇……哇……”的赞美之情。再问他们观看后的感受时,有的说:“长江真美,我恨不得马上去真的看看长江。”有的说:“黄河气势好大啊!”有的说:“长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我爱长江、黄河!”……

通过以上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不但延伸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还使分散独立的学生个体牢牢地凝结为一个学习团体,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同学们没有一个不被祖国锦绣河山的美景醉到,没有一个不为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到骄傲,对祖国的爱深深地写在他们稚嫩的脸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载体,

抽象枯燥的品德教育课变得形象而生动,并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在无形中渗透到了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底逐渐亮起了一盏笃行的明灯。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使它和传统的品德课堂有机地整合起来,让课堂激情飞扬,让学生心灵激荡、让情感之花在课堂上尽情绽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