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

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3分)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3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皇帝亲自慰问军队。来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皇帝车马径直驰进军营,将领们都下马迎接和送别。接着往细柳军营,细柳军营的军士官吏身披铠甲,拿着锋利的刀,拉开弓弩,拉得满满的。天子先行的卫队到了,不能进入军营。先行的卫队说:“天子将要到了。”军营门的军官说:“将军命令说:‘军队中听从将军命令,不听皇帝发布的命令。’”过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才传话打开营垒门。营门的军官对跟随的车马上的人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能驱马快跑。”于是天子就控制马缰绳慢行。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作揖说:“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不行跪拜之礼,请求用军礼拜见。”天子被感动了,在车上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皇帝派人告知说:“皇帝尊敬地慰劳将军。”完成礼仪就离开了。

出了军营门以后,大臣们都很惊讶。汉文帝说:“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霸上、棘门军营,像儿戏罢了,那些将军一定会被袭击而俘获。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他吗?”

参考答案:

一.1.C 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将军约定(规定),军中不得骑马奔驰。

4.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

5.示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1.①已经②刚才

2.①那里的将军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

②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3.①群臣对周亚夫接待文帝的方式和文帝对周亚夫的赞赏的态度感到吃惊。

②表现了群臣对皇帝的敬畏和对周亚夫行为的不理解。

4.①称周亚夫为“真将军”。

②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对周亚夫和霸上、棘门军作了评价,一褒一贬的对比出自皇上之口,不仅有着鲜明的艺术效果,也使人感到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权威性,从而加深了读者对周亚夫“真将军”风采的认识。

5.大敌当前,汉文帝亲自劳军,在细柳营中接连受到“非礼”,他不但没有发龙威,贬责周亚夫,反而“称善者久之”,足见汉文帝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爱才,识才,任才的君主。

(二)孟母戒子

(《韩诗外传》)

阅读提示: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1)[诵]背诵。(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3)[諠]xāun,遗忘。(4)[戒]警告。[练习]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孟子辍然.中止()②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处士笑而然.之()?何.有于我哉?()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②此:()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

译文

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再背。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说:“这些丝断了,能再继续织吗?”从此那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

参考答案

1.①…的样子。②为什么。③同意,赞同。④哪里,哪一点。

2.諠是

3.D(助词,的。

其余皆为代词。)

(三)欧阳修论作文

(苏轼《东坡志林》)

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2)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

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5),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

(1)[顷岁]近年来。(2)[乘间]乘机,乘着间隙。(3)[工]精,妙。(4)[患]毛病、弊端(在于)。(5)[指摘]挑剔,批评。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术()过()疵()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3)多作自能见之()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

答:

译文

某年初,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

参考答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曾经)术(方法)过(超过)疵(弊病)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代词此指欧阳修)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代词此指文章)

(3)多作自能见之(代词此指缺点)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

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勤奋读书加上多写文章”

(四)自护其短

(《雪涛小说·知无涯》)

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某人自护(3)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

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

(1)[北人]北方人。(2)[仕]做官。(3)[护]掩盖,遮掩。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而()啖()去()欲()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A .仕于南方。不得已而从仕。

B .或曰:啖菱须去壳。或告之曰:是非君子道。

C.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D.仕于南方。尝射于家圃。

3、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填上省略成分。

曰:“我非不知。并壳者,[ ]欲以[ ]清热也。”

4、翻译文画横线的句子。

5、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译文

有个人是从出生以来就不认识菱角的北方人。他到南方做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都有!

参考答案

1、从……以来;吃;去掉;想。

2、D

3、第一个括号填" 我",第二个括号填"其,它"(代词,代菱)

4、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

5、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五)蒲留仙写书

(邹弢《三借庐笔谈》)

阅读提示:本文叙述了蒲松龄先生写《聊斋志异》时搜集素材的故事。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1)也。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2),中贮苦茗,具淡巴菰(3)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4)。故笔法超绝。

[注释]

(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2)[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3)[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4)[蒇(chǎn)]完成。

[练习]

1、蒲留仙是谁?请写出我们学过他写的文章。

2、用四到六字为每个段落拟个小标题。

3、用原文的话概述《聊斋志异》的特点

4、蒲松龄“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

译文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用笔精确简约,他寓意的地方不着痕迹,他的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只是左丘明和司马迁学的。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境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老师(就是私塾老师),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罐子,里面装着苦茶,而且还拿一包烟草,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妙的故事和一些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畅谈才可以。每听说一件有趣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就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

参考答案

1、蒲松龄;《狼》《山市》

2、第一段:高度评价。第二段:生活状况。第三段:积累素材。第四段:成书时间。

3、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

4、①搜奇说异②归而粉饰③持之以恒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1)B (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B原来;原因。C好像。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时时:不时。间或:偶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

中考初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初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一)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 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3分)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3分)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皇帝亲自慰问军队。来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皇帝车马径直驰进军营,将领们都下马迎接和送别。接着往细柳军营,细柳军营的军士官吏身披铠甲,拿着锋利的刀,拉开弓弩,拉得满满的。天子先行的卫队到了,不能进入军营。先行的卫队说:“天子将要到了。”军营门的军官说:“将军命令说:‘军队中听从将军命令,不听皇帝发布的命令。’”过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才传话打开营垒门。营门的军官对跟随的车马上的人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能驱马快跑。”于是天子就控制马缰绳慢行。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作揖说:“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不行跪拜之礼,请求用军礼拜见。”天子被感动了,在车上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皇帝派人告知说:“皇帝尊敬地慰劳将军。”完成礼仪就离开了。 出了军营门以后,大臣们都很惊讶。汉文帝说:“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霸上、棘门军营,像儿戏罢了,那些将军一定会被袭击而俘获。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他吗?” 参考答案: 一.1.C 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 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答案】(1)D (2)(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D (4)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解析】【分析】(1)A. 甲诗作者为刘禹锡,唐代文学家。B. 甲诗为酬答诗。C. 甲诗不是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故选D。(2)本题注意关键词: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 “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

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文化常识】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得分评卷人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得分评卷人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得分评卷人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17.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2分) 得分评卷人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8—19题。(共5分)3826 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行)之而后艰.(知道艰难),乌有 ..(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阅)五岳之图,以为知

(word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 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3分)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3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皇帝亲自慰问军队。来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皇帝车马径直驰进军营,将领们都下马迎接和送别。接着往细柳军营,细柳军营的军士官吏身披铠甲,拿着锋利的刀,拉开弓弩,拉得满满的。天子先行的卫队到了,不能进入军营。先行的卫队说:“天子将要到了。”军营门的军官说:“将军命令说:‘军队中听从将军命令,不听皇帝发布的命令。’”过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才传话打开营垒门。营门的军官对跟随的车马上的人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能驱马快跑。”于是天子就控制马缰绳慢行。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作揖说:“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不行跪拜之礼,请求用军礼拜见。”天子被感动了,在车上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皇帝派人告知说:“皇帝尊敬地慰劳将军。”完成礼仪就离开了。 出了军营门以后,大臣们都很惊讶。汉文帝说:“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霸上、棘门军营,像儿戏罢了,那些将军一定会被袭击而俘获。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他吗?” 参考答案: 一.1.C 2。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将军约定(规定),军中不得骑马奔驰。 4.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 5.示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1.①已经②刚才 2.①那里的将军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 ②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部编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精选20篇

小升初备考文言文精选20篇 1、《陈元方侯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方言证古】 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泉〕老爸(父亲)、老母(母亲)。家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君(对他的尊称) 【诗词鉴赏】 袁公 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 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编者简介】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编者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 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①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贾:gǔ做买卖。穷困:困厄,窘迫。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解释划线的词 ①鲍叔不以我为贪________ ②三战三走 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 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贪”、“________”、“不肖”、“________”和“________”,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 (4)鲍叔是一个________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答案】(1)是;跑 (2)C (3)愚;怯;无耻 (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解析】【分析】(1)考查重点词语。①鲍叔不以我为贪: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为:是。②三战三走: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走:跑。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尝:曾经。三:多次。逐:驱逐。见:免职。于:被。故选C。 (3)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归纳答案:愚、怯、无耻。 (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一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胸怀,管仲可能很难在历史上留名;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商人。所以,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 故答案为:⑴是;跑; ⑵ C; ⑶愚;怯;无耻; ⑷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 附答案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曾祖忱,晋徐州刺史。祖权,黄门郎。父不疑,桂阳太守。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泛览经籍,尤长隶书。不疑初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献之尝夏月入县,欣著新绢裙昼寝,献之书裙数幅而去。欣本工书,因此弥善。起家辅国参军,府解还家。隆安中,朝廷渐乱,欣优游私门,不复进仕。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元显怒,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此职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论者称焉。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时混族子灵运在坐,退告族兄瞻曰:“望蔡见羊欣,遂易衣改席。”欣由此益知名。 桓玄辅政,领平西将军,以欣为平西参军,仍转主簿,参预机要。欣欲自疏,时漏密事,玄觉其此意,愈重之,迁以为楚台殿中郎。谓曰:“尚书政事之本,殿中礼乐所出。卿昔处股肱,方此为轻也。”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义熙中,弟徽被遇于高祖,高祖谓咨议参军郑鲜之曰:“羊徽一时美器,世论犹在兄后,恨不识之。”即板欣补右将军刘籓司马,转长史,中军将军道怜谘议参军。出为新安太守。在郡四年,简惠著称。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太祖重之,以为新安太守,前后凡十三年,游玩山水,甚得适性。转在义兴,非其好也。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除中散大夫。 素好黄老,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饮符水而已。兼善医术,撰《药方》十卷。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自非寻省近亲,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元嘉十九年,卒,时年七十三。子俊,早卒。 (节选自《宋书?羊欣传》)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欣本工.书,因此弥善工:善于,擅长 B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恨:怨恨 C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诣:到……去 D除.中散大夫除:任命,授职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①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①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②其.势不俱生 D.①论者称焉.②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能表现羊欣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①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 ②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③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 ④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 ⑤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 ⑥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 A.②③⑤ B. ①③⑥ C. ④⑤⑥ D. ①②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欣原本就擅长书法,在学习了王献之的字后,他的书法更有长进了。 B.隆安年间,由于朝政逐渐混乱,羊欣在家中悠闲度日,不再做官。

2020-2021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篇精选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篇精选 原文 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2.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 (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王安石 (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泯然众人;痛惜 【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稍稍:渐渐。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此句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泯然众人矣。”。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这说明仲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结果到了成年的时候,仲永在诗词方面没有什么成就,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从而表达作者对这样一个有天赋的孩子的痛惜之情。 故答案为:⑴王安石 ⑵(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⑶泯然众人;痛惜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平时学习时要结合所学的课文和名著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巩固记忆。 ⑵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 (-)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 锐兵刃,殼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 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 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 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 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 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将以下骑送迎 齐使田忌将而往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 r 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3分)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3分)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皇帝亲自慰问军队。来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皇帝车马径直驰进军营,将领们都下马迎接 和送别。接着往细柳军营,细柳军营的军士官吏身披铠甲,拿着锋利的刀,拉开弓弩, 拉得满满的。天子先行的卫队到了,不能进入军营。先行的卫队说:“天子将要到了。”军营 门的军官说:“将军命令说:'军队中听从将军命令,不听皇帝发布的命令。'”过了不久, 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 队。”周亚夫才传话打开营垒门。营门的军官对跟随的车马上的人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 能驱马快跑。”于是天子就控制马缰绳慢行。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作揖说:“穿戴着 盔甲的将士不行跪拜之礼,请求用军礼拜见。”天子被感动了,在车上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 皇帝派人告知说:“皇帝尊敬地慰劳将军。”完成礼仪就离开了。 出了军营门以后,大臣们都很惊讶。汉文帝说:“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霸 上、棘门军营,像儿戏罢了,那些将军一定会被袭击而俘获。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 他吗?” 参考答案: 一. 1. C 2o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价胄之士不拜 備以军礼见。 3. 将军约定(规定),军中不得骑马奔驰。 4?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 5.示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 1.①已经②刚才 2. ①那里的将军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 ②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B. 天子且至 C. 已而之细柳军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之虚所卖之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

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史称颜真卿①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观其赴火骂逆,何其烈也。生平善正、草书,宋祁称其“笔力遒婉”,今披阅遗迹,凝重沉郁,奇正相生,如锥画沙,直透纸背,觉忠义之气,犹勃勃楮墨间。朕重其人,益爱其书,不啻②逾于球③璧矣。 (节选自《跋颜真卿墨迹后》) 【乙】 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④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败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呜呼!自平原倡义,至此乃有以毕公之志矣……夫如真卿者,所谓从容就义,难也。 (节选自《史林测义》)【注】①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任侍御史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郡太守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谥“文忠”。②啻:止,仅仅。③球:美玉,特指玉磬。④见……于……:表被动。 (1)下列对【甲】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B.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C.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D. 天下不以姓名/称咸曰“鲁公”而独/为权奸卢杞/所忌遣谕/李希烈竟被贼害。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宋祁称其“笔力遒婉”其真无马邪(《马说》) B. 今披阅遗迹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C. 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 2、为与此同类《公输》 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 “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 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2)“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1)A (2)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解析】【分析】A解说有误,“清秋”意思是清冷的秋天,诗中并没有显示是初秋时节。BCD解说正确。 (2)抓住“万里”可以知道这句话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结合诗歌上片内容分析,作者登高望远,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因此“万里”形容大江非常的辽远,大地非常的广阔。 故答案为:⑴A; ⑵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⑵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结合平时掌握的修辞手法知识判断其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重登云台山 (清)陶澍① 又踏金牛顶②上行,海风飞舄③上蓬瀛。 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 为访仙人④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 长松迓⑤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

【中考复习】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30篇解析

【中考复习】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30篇 2016-04-06河北思博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 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二、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 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 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 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 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 三、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 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