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近代史

欧洲近代史

欧洲近代史

序言:欧洲文明的特点

一、地理位置与文化特征

平放的漏斗

陆路扩张:俄罗斯扮演重要角色

海路扩张:多了……

商业文化的重要性:源自欧洲多样的自然条件。地中海地区粮食、经济作物发展颇易,其他地区畜牧业发达。农业发达、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有利于促进工商业发展

二、欧洲历史的断裂和延续

断裂性革命与延续性革命;根深蒂固者得以延续

本征:宗教;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理性、功利、实用、制度、法律);基督教文化超越个人与家庭的感情纽带;将希腊尚文鱼罗马功利合二为一;强调血缘与伦理的日耳曼文化

三、同一性与多元性

第一章、民族国家的诞生

“民族国家”正在被纳入欧洲统一体

一、民族国家产生的条件

中世纪:政权分散于大大小小的领主手中。教廷对欧洲没有统治,没有政治中心。

十五世纪:宗教改革扫除教廷影响,新的象征出现:君主。

“国王”非“君主”:贵族政治中国王权力有限,不是君主。

君主制诞生:旧贵族与新兴中产阶级的对立中国王获得了仲裁权,旧贵族力量被削弱。

贵族间斗争不已,力量衰减:红白玫瑰战争(英格兰王位继承问题)、胡格诺战争(法国天主教与加尔文派冲突)

经济上的变化:新大陆与海外贸易的开拓,物价上涨与价格革命,导致贵族地租贬值;新兴阶级经济实力较强

君主制的需要:垄断的权力,政权独占与赋税垄断——官僚体系、常备军。税收又是官僚体系与常备军的经济基础。

二、君主制需要的全新政治理论

让·博丹:君权至高无上(即主权),但不能为所欲为——三级会议制度

十六世纪末:君权神授

霍布斯:《列维坦》,将国家视为怪物

卢梭:社会契约思想诞生

马基雅维利:君主制的非道德性

三、几个君主制国家简史

西班牙:阿拉贡—卡斯提尔时代展开“收复失地运动”,攻击穆斯林,驱逐或同化摩尔人与犹太人;君权扩张;西班牙与葡萄牙分离。其航海热情来自宗教而非商业,故新兴阶级不强,君权膨胀来自“收复失地运动”。

波兰:尽管有君主,但“选王制”是君主受制于议会和诸侯。命运多舛。

北欧: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完全在瑞典瓦萨家族手中,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君主,如克里斯蒂娜女王。

英国:都铎家族王权控制地方;“星室法庭”专门惩治贵族;取消家丁;通过“圈地运动”等扶植乡绅等新贵;确立国教与君权的至尊。但带有浓厚的自由主义传统,来自1215年大宪章,议会力量不可忽视。

法国:胡格诺战争之后天主教成为国教,但胡格诺派依然保留。路易十三时期拆除城堡,禁止械斗;路易十四早期的马扎然改革镇压投石党(这个比较复杂,不知道也罢);将贵族安插为国家官员。路易十四改革成功,使其成为享国最久的君主之一。通过宫廷活动的增加和繁文缛节的礼仪展示君威。

普鲁士:官僚政治。普鲁士贵族力量雄厚,但官僚体系内的高级职位也由贵族担当,加之军队较强,因此君主制也得以生存。普鲁士的君主制建立在对贵族的笼络之上,没有资产阶级参与。贵族表示臣服的部分原因是普鲁士的忠诚传统。

奥地利:民族问题突出。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着奥地利、匈牙利、波西米亚等地,通过笼络各民族精英维持民族关系。

俄罗斯:尽管出现伊凡雷帝,但早期沙皇仍需要选举。罗曼诺夫王朝崛起后确立了独尊的地位。1649年通过法律形式尊崇沙皇地位。

四、新时期欧洲的社会政治面貌

首都的出现:伦敦、巴黎、马德里、圣彼得堡

文化生活的普遍化

政治格局的变迁:领土扩张引发强国争霸与王朝战争,马基雅维利思想的普及

外交活动成为政治主角,正式化、宫廷化的外交

“国际政治”概念出现,战争遍及欧洲: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神罗对法国)、北方战争(俄国对瑞典)、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西里西亚战争,普鲁士对奥地利)、七年战争(英法俄普奥全面战争)

第二章、思想的解放

近代欧洲的精神因素

人性解放: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之后,“以人为本”的观点观察世界;宗教裁判所依然存在,不宽容

一、科学观念的产生

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思维方式:欧洲文化思维的特征

神学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确立了对上帝理性的坚定信仰;上帝安排了秩序,每个事物都被放置于秩序中,没有对秩序的认识就没有科学。提供了逻辑论证的传统,从理性逻辑到数理逻辑。培养人们对实验的兴趣,为论证上帝存在和自然秩序的关系必须实验。

哲学家和技师的结合催生出现代科学

“实验+思考”:科学=要素,但中世纪哲学家不实验,鄙视动手

基督教修道士:劳动就是祈祷

罗杰尔·培根:实验实验再实验

非欧洲社会的挑战:地理大发现,主动研究;人类学与民族学的产生,欧洲并非中心。

十七世纪出现了大量天才的科学家,永远超越了希腊的科学成就。

天文大发现: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牛顿

没有上帝,怎么保证思维的正确?——动力

笛卡尔:把所有概念都排除,把世界数学化,用准确的推理论述;把问题分成若干部分,分别解决,然后拼在一起——唯理主义之父。

理性主义——假设命题,然后由命题延伸出去推理其他的结论

帕斯卡与蒙田对理性主义的怀疑

弗朗西斯·培根:认识知识的方法是经验,从具体到理论;摒弃神化和预设结论——经验哲学之父

二、启蒙运动

并非反对宗教,但批判宗教对思想自由的压制。提倡宽容

抨击迷信和蒙昧

提出进步口号:乐观精神

让人们学会思考:理性

各国特点

英国:宗教宽容逐渐展开

法国:关注社会,批判社会现实

德意志:擅长思辨。康德的三个批判。目的只能是信仰的产物,信阳市人的道德;区分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充满了反省,比较深刻。

三、浪漫主义

从普世、精英到民族、本土化

法国大革命时对启蒙运动的一场大反思,回归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之父卢梭对启蒙运动的批判:自然状态无理性,但充满幸福;私有财产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产生不平等。提出了政治解决方案(《社会契约论》)与教育解决方案(《爱弥儿》)

第三章、民主革命的时代

洛克:承认人的自然状态,天赋人权;政府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政府违约人民有权起义;主张联邦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推崇君主立宪

孟德斯鸠:大国适用专制、小国适用民主、中等国家适用君主立宪;民主靠道德促进、专制靠恐怖维持、君主靠荣耀激励。主张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卢梭:对平等的追求超过自有

一、英国革命

旧瓶装新酒

经验主义对制度的潜在作用。君权神授论破坏了议会与王权的旧有状态,遂导致战争。

克伦威尔时代:新教同盟、航海法、殖民地建设、护国政体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天主教权利恢复,国王婚姻与继承人问题使之与新教产生冲突。

“光荣革命”承认议会至上换取王位。1689年《权利法案》、1701年《王位继承法》巩固了议会与新教的地位。

在和平中求变,“有君主的共和国”

二、法国大革命

共和动员潜力巨大,形式剧烈

不仅是法国,更是世界范围内新旧制度之战

1789年原则:在1917年之前,欧洲政治几乎以赞成或反对革命为主线

政治文化的变化:平等博爱的姿态、政治术语、行为习惯、观念模式

核心内容:自由与平等

三个等级:法国社会制度严密而森严,阶层流动极少,贵族“不进不出”

绝对主义过强

法国人好斗……

与英国的相似之处:处死国王,以君主立宪收尾

雅各宾专政:打击奸商、叛徒;征兵

拿破仑:稳定和安全,《拿破仑法典》体现了私有财产权

弊端:革命者滥用专政手段;领袖崇拜发展了一些与民主思想不同的行为

影响:政治民主化,独裁也需要民主的外衣

波拿巴主义:全民批准实行专制

三、进步与反动的较量

滑铁卢战役;1815年维也纳体系——保守、镇压欧洲革命,但内部矛盾重重

波兰问题

萨克森问题:英国希望普鲁士强大,显现普奥共存;法国反对。

欧洲安排:恢复战前欧洲的王朝和政治秩序;但恢复的只是王朝,而不是政治制度

《维也纳合约》:比利时与荷兰合并;瑞士中立;撒丁王国获得萨伏依和尼斯;俄国获得华沙大公国大部分,奥地利和普鲁士也参与瓜分;奥地利获得伦巴第与威尼斯;普鲁士获得一半萨克森,另一半仍未萨克森王国;英国获得一些海外殖民地;德意志与意大利的分裂必须保持

改变了一个国家控制欧洲的局势,强国共同主导

神圣同盟:镇压1815年后的革命

四国同盟:英、俄、普、奥

梅特涅政策:封杀民主;席卷欧洲——1820s西班牙、1820-1821意大利;1821-1829希腊革命(对抗奥斯曼帝国,受到欧洲,唯一成功的革命)

卡尔斯巴德决议:清除自由民主思想的学生和舆论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贵族出身的军官,1812年参加反法战争,深入巴黎,感到俄国的落后,希望按照法国模式进行革命

北方——地主土地所有制、君主立宪;南方——平均分配土地、共和

1825年亚历山大一世死后政局动荡,出现王位继承问题。12月14日起义被镇压;29日南方起义亦失败

造就了后来的俄国革命者

普鲁士:斯泰因-哈森堡改革

官僚阶层受启蒙思想影响,反对机械理性主义,强调历史连续性

把农奴从地主手中解放,1809年《十月敕令》

1811年调整敕令,规定赎买土地与封建义务;只有富农有权赎买

赎买封建义务形成了普鲁士道路的农业改革,与美国式道路(法律确定所有权)相对

教育改革:新人文主义,注重人性培养,强调整体性,反对分科;美学教育;教学合一,充分教学自由,科学研究优先

军队改革:由爱国公民组成军队,废除贵族军官特权,依据考核与战绩评定赏罚;1815年开始义务兵役制;培养爱国精神;设立军官培训学校

政治改革:温和改革;行政体制的合理化;设立各部,权限明确划分;实行合议制;没有实行三权分离和议会政治;理念——好的行政制度就是宪法

十九世纪上半叶复辟为主流;1848年革命总爆发,推翻各国政府,但六个月后全线复辟,仅剩法国

新的手段:宪法,即使是君主也开始表现出敬意,不论是否支持

君主主义的评价:1815年之后对秩序的需求使君主意义凸现;社会变革无力与习惯缺一不可,循序渐进

第四章、工业资本的统治地位

一、静悄悄的革命

工业革命,与旧的欧洲社会的彻底决裂

原因:技术创新;深刻的社会制度;人、市场、资本、有技术的劳动力的结合。工业革命之前的条件

工厂手工业:依赖分工,培养了熟练工

英国的优势:海外殖民地广阔,提供了市场和资本;海上霸主地位;圈地运动产生的资金和劳动力;政治上有利于资产阶级

英国的劣势:科学无优势,教育落后

但早期工业革命并不需要科学上的突破,只需要熟练工

棉纺织业: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领域:从自然(风水畜)到蒸汽动力(瓦特的改良,1769)

工具机的发展:木质无法适应蒸汽动力,铁质盛行;冶铁、采煤发展;机器制造机器1800年英国煤铁产量超过世界其它地方总和。铁路发达

工业革命的缓慢发展,机器生产使用慢

工场制度到工厂制度

机器昂贵,工厂集中,劳动力集中,制度严格,统一监督和时间表

传播到大陆:机器与技工到大陆,英国的技术援助

国家干预:大陆国家竭力推动工业革命。

条件不如英国,资本缺乏,海外殖民地丧失,国家想办法导致大陆企业主缺乏创新精神,重商主义泛滥

法国:1850s重工业方才发展起来,煤铁产量上升较快(想到了二战后……)

新技术推广不如英国、德意志;小企业较多;小农阶层太广泛;金融资本比工业资本更加活跃;投机与腐败盛行;煤铁不是很丰富

德意志:比法国还晚;1834形成关税同盟,1850s开始发展工业,农民全部解放;1850s金融业大幅发展;1871年统一后腾飞,发展迅猛

煤铁资源丰富:西里西亚、鲁尔、莱茵河地区

越过轻工业直接上马重工业

运输网比较特别,以商业中心为枢纽,没有铁路

政府善于管理人才、教育,让企业家转变观念,营造氛围

二、变化中的社会

工业革命的后果:创造了高经济增长率

人口增加和人口中心的转移;马尔萨斯人口论提出预防性制约(减少婚姻)和现实性制约(战争),该理论在工业时代破产,人口上限提高

人口分布:工业人口占一半,英国于1850年实现

城市取代农村成为经济发展中心,尽管规模小、人口少,但工业发达;公共设施开始出现;警察制度建立

社会结构简单化: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的出现是生产力上升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摧毁了小工业者的基础

贵族制度在文化上得以保留,对贵族的仰慕长期存在

自我庆祝的意识和纪念性建筑:1851年伦敦世博会,水晶宫

三、自由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变——代议制与普选

代议制与公民权利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公民权利的获得更多依赖经济基础而非革命,需要确立工业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否则公民权利基础不稳

英国:议会改革

资产阶级革命后王室与议会保持均衡

议会选举不民主,被选举权设置了高额财产壁垒,具有该权利的人寥寥无几

有选举权的人也很少

光荣革命后,议会的主体是“新贵族”乡绅;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尚不强大,工场手工业资本不足使得乡绅长期保持优势;与资产阶级不同,乡绅依靠地租,主张保护性关税,而资产阶级主张竞争以获得利润;政策上保护新贵族(《谷物法》),提升粮价

选举制度不民主:工业革命导致人口发展不平衡,议席分配严重失调

腐败现象严重,卖席位

反抗:大卫·李嘉图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自由贸易);穆勒的功利主义哲学(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边沁的让中产阶级的到应有权利,让无产阶级留在锁链中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刺激辉格党人的1832年议会改革:剥夺衰败选取的席位,交给工业资产阶级;降低财产门槛,增加选民人数

1840s出现宪章运动,到1867年议会改革,在1832年改革基础上进一步,使大批产业工人参与选举

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

1830年七月王朝:非传统复辟,奥尔良家族当政,代表金融资产阶级而非工业资产阶级利益;一开始实行民主,吸收工业资产阶级,但后来排挤掉工业资产阶级

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第二共和国;制宪会议代表选举过程非常民主;当年5月颁布新宪法,成立共和国。但因派系关系复杂极不稳定,6月爆发工人的六月起义,也使资产阶级大伤元气

路易·波拿巴当选总统,农民希望恢复拿破仑时代,且波拿巴本人在之前的斗争中是“清白的”

波拿巴依靠阴谋废除普选,1851年12月2日政变,次年恢复帝制,成为拿破仑三世

1875年第三共和国成立局面才基本稳定

欧洲政治向民主过渡。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确立,大众民主逐渐出现:男子普选权是大众民主的先声

四、其它地区的活动

俄罗斯的改革:

出现西方派和斯拉夫派的争论,都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但对本国文化持相反态度

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意识到落后

1861年农民改革法令:给与农奴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地主须承认;全部土地归地主,农民必须赎买且一次交清

农民没有成为独立工作者,土地、兵役、税务有村社集体管理;村社成为封闭体系,农民受其束缚;土地买卖受到限制;直到1906年才有这方面的改革

政治改革:1864年地方机构自治改革;司法制度、诉讼程序的改革,陪审员制度

德国统一:

1848年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试图同时解决自由和民族问题,颁布宪法;但各邦反对。原因:参与者为知识分子,不切实际;没有社会基础;民族分裂问题比较严重,出现大德意志派和小德意志派的争论;国际政治的干涉(维也纳体系)

普鲁士的统一:1848年后小德意志派占优,普鲁士学派历史学家为普鲁士的统一助威;经济上成立普鲁士主导的关税同盟,奥地利经济较差无力竞争;战争上的胜利

俾斯麦的工作:对统一问题认识敏锐;保守主义与民族自由主义相结合产生显示保守主义;外交上不考虑政治理念和道义是否一致,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

普奥战争后,奥地利与匈牙利形成奥匈帝国,被排挤出德意志

普法战争后德意志统一,第二帝国成立

普鲁士在联邦中起决定性作用,普鲁士国王为帝国皇帝,普鲁士首相为帝国宰相

普选议会不能通过不利于政府的法令

意大利统一:

收复领土:奥占伦巴底与威尼提亚;法控罗马;西班牙也有占领区

撒丁王国独立

1848年马志尼领导民主共和派革命失败,转入暗杀活动;部分人投向自由派,关注撒丁

撒丁:君主立宪,加富尔

外交出路:联法制奥

与奥地利的战争;加里波第红衫军

1871年剥夺教皇世俗统治权,享受较全、治外法权、君主权力、财政津贴;能接受和排除外交使节;国中之国

议会选举:不民主,高门槛

工人运动:

捣毁机器与工人组织;互助会与政治军事斗争

《哥达纲领》要求实现普选,成为德国议会中一支活跃力量

社会保障制度——德国首先出现

讲坛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相结合的理念,遏制工人运动,借用社会主义

五、帝国主义

前现代性:欧洲现代化的消极面

原因:欧洲均势变化,英国霸权受到美、德挑战;1876年后英国地位动摇(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政治局势动荡,民族主义盛行)。德国要扩张、俄国要斯拉夫主义、法国要复仇、英国要沙文主义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之后的思想:《资本论》;《梦的解析》;《物种起源》;共产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尼采的重新估测一切价值,超人

1815年后的“百年和平”,各国目标不在欧洲而在世界其它地方

德国人为公正、秩序、义务取代自由、平等、博爱,欧洲新时代向德国方向转移。

欧洲现代史

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欧洲的世界霸权

政治霸权:十八世纪占据世界的海洋,十八世纪占领美洲,十九世纪开始进入亚非内陆,除少数半殖民地和脱亚入欧之外,大部分沦为殖民地

经济霸权:技术——横贯世界的铁路;金融——世界银行;商品——欧洲成为世界工厂;使世界达到惊人的统一;世界经济的背后是英国;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生活水平为10:1

文化霸权:西欧生活方式成为世界主流;认识论的欧洲化;商人型善妥协的民主制度;物质化趋同的世俗文化;赋予物质和技术发展特别意义以达到思维方式的控制;使用“文明”、“发展”等概念确定欧洲顶级地位;论证欧洲文明利于物质发展;排斥其他文明体系

总结:一战前欧洲拥有全方位的世界霸权,不服从就只能进峡谷

二、一战爆发原因

经济原因:经济不景气导致关税战;德国飞速发展引发英德竞争

殖民地问题:德国要从英国手中抢夺殖民地

联盟体系——中欧(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概念):德国统一后以法国为大敌,惧怕法俄夹击;德国与奥国结盟,一方面安定南方,一方面借巴尔干问题利用奥牵制俄;与意大利结盟,进入地中海

本为“防御性结盟”,但被视作“扩张性”,1894年法俄结盟,英国后来加入

军事同盟的结果:加剧猜疑,“一国开展”即导致“全欧开展”

民族主义——奥匈二元帝国:皇帝仅在外交上代表帝国,其它事务奥匈各自完全独立,但其它民族也要形成独立的国家

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塞尔维亚已经独立,但为获得出海口成为大国欲扩张到波斯尼亚。斐迪南大公作为安抚波斯尼亚的使者带去了联邦制主张。为阻止波斯尼亚相奥匈靠拢塞尔维亚人刺杀大公,塞尔维亚与奥匈开展。塞实为俄在巴尔干的代理人

三、战争发展经过

动员体制——战前大调度:一旦动员就无法停止,因此俄国动员后没有理会德国的停止动员要求;俄、法相继动员;8月1日17时德国动员,对俄宣战;德国早有两线作战预案

施利芬计划:灵感来自汉尼拔的坎尼之战,结合《战争论》的优势兵力思想,主张面对强敌不要正面接战;集中90%的兵力到西线,在俄国动员完成之前取道比利时、卢森堡,直捣巴黎,用六到八周击溃法军,德法莱茵河边境部队仅用于牵制,此后迅速回师东线征服俄国执行情况:莱茵河一线实际投入了较多的兵力(两个集团军),包抄军队在马恩河受阻;东线一个集团军无法抵御俄国;直到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在坦能堡一战大破俄军,东线才全面改观。

1915年俄军溃败,法俄舰队攻击达达尼尔海峡不克

1916年凡尔登与索姆河之战损失惨重

1917年德国宣布无限制潜艇战(由于英国封锁海面阻止物资流入德国,加之协约国商船载有军火并武装,德国决定不加警告直接使用潜艇攻击),导致美国最终决定参战

1917年俄国革命

俄国经过现代化改革之后,一战中仍只有三分之一士兵有抢。3月爆发革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与苏维埃);临时政府拒绝土改和停战

列宁的布尔什维克不占优势;掌权的是孟什维克和社会民主党,认为应支持临时政府

列宁在德国的支持下回到俄国,带去了震撼性的《四月提纲》(俄国要向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苏维埃共和国取代议会共和国,推翻资产阶级从一战中脱身,改造苏维埃打倒临时政府,土改)

《布列斯特和约》对德媾和,割让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放弃芬兰和高加索。俄国丧失大部分工厂和产粮区

1918年德国春季攻势,逼近巴黎,但美军进入欧洲,同盟国大部分接受停战;德国无力再战,趁德军战线仍在国外准备停战,但不投降

四、历史影响

德、俄、奥、土四个帝国的崩溃

欧洲丧失世界霸权

美国崛起

共产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理论成为现实

亚非独立进程的启蒙

五、凡尔赛和平方案

巴黎和会:对德条约

1918年12月威尔逊访问欧洲,准备重构世界秩序

32国参加,无战败国;1918年1月18日召开一次全会,此后即为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乔治、法国总理克莱蒙梭、意大利首相奥兰多四巨头会议

英法美意日高级代表组成诗人委员会负责具体事务

德国被完全排除,只能被动接受,没有协商权利

德国代表认为:德国战败是事实,但不承担战争责任;责任在于帝国主义;十四点计划也应适用德国;公平的和平才能持久

德国政府不敢批准和约,1919年6月在协约国压力下由国民议会批准,本来希望不准追究战争责任、不审判战犯,但协约国强硬,国民议会只能全盘接受

1920年1月21日和会结束,美国参议院不批准和约

条约基础:德国一致反对,协约国也矛盾重重

英国反对公海航行自由;法国反对民族自决;赔款数额争论不休;法国反对国联;日本为在南太平洋扩张要求种族平等,澳大利亚反对……

领土问题:阿尔萨斯、洛林归法国;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驻军,根据德国执行和约的情况15年分批撤出;萨尔归法国;北石勒苏伊格归丹麦;忽尔钦归捷克;梅梅尔河以东归立陶宛

法国欲全力扶植波兰,英国反对,西里西亚部分归波兰;但泽作为入海口归波兰;波森归波兰——波兰获得近9%的德国领土和一百多万德意志人,成为战争祸源

德国丧失八分之一土地,十分之一的人口,一千多万德国人成了外国人——二战原因

对德国殖民地的解决:先进国家的“托管统治”

三种情况:独立;“统而不治”——保证宗教自由,不发展侵略武装;“又统又治”——与宗主国为一体

德国殖民地被大国瓜分

圣日尔曼条约:对奥和约

一战后哈布斯堡帝国瓦解

领土:匈牙利、波斯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统统独立

德奥合并问题:法国反对

奥地利丧失大国地位,国内出现政治和经济危机

未能达到和平目的

解除德国武装

废纸普遍兵役制,军队规模小于十万,维护治安

士兵服役12年避免临时征募;解散总参谋部;弹药等军品受协约国控制

莱茵河以东50公里德军禁入;莱茵河以西军事占领;科隆、科布伦茨、美因茨三城分阶段撤出

限制战舰和海军人员数量,禁止潜艇;限制军舰生产

空军全部禁止

德国赔款

1918年美国国务卿蓝辛找回:对平民损失进行赔偿,不赔偿军费

英法主张全面赔款;乔治坚持之下以“抚恤金”名义赔偿了部分军费

道威尔计划:让德国缓过来再赔

赔款问题是欧洲局势恶化的重要因素,按照杨格计划确定的总额,德国需要赔到1988年道义问题:把责任全部归给德国;赔偿建立在战争责任之上,没有责任不用赔偿

审判战犯:闹剧一场,没有实质性东西

洛桑会议:只配一部分,希特勒上台后干脆不赔了

其他:对匈《特里亚农条约》,对保加利亚《纳伊条约》,对奥斯曼《色佛尔条约》

第二章、两战之间的欧洲国家政治

一、社会主义苏联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917年11月25日议会选举布尔什维克获175席,社会民主党获370席。两个月后布尔什维克解散议会,社会民主党和孟什维克视之为政变,遂聚众叛乱。西方诸国大力介入。布尔什维克扫除各方势力巩固了政权

西方干涉原因:意识形态冲突,英法有人认为列宁是德国总参谋部的工具;苏维埃不承认外债和外国在俄财产;协约国在俄国国内有军火寄存

干涉失败原因:各国未全力出动;各派矛盾重重;共产党组织严密

第三国际:要席卷欧洲,鼓励世界革命

欧洲革命:布达佩斯,失败

五年计划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土地、工业国有化,强行征收农产品;1921年陷入瘫痪,工业下降至战前的10%,大干旱

政治影响:喀琅施塔得水兵兵变,要求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被托洛茨基镇压

新经济政策:国家资本主义,农民可以出售食品;农、商可以雇佣工人——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而是退一步进两步

1924年列宁死后的出路问题:继续新经济政策则向富农让步,并继续放开价格和市场;反对者认为富农会削弱国家财富,应该强制规划和计划

斯大林反对新经济政策,建立集体农庄和国家计委,无论农、工、文化都必须提交材料,由国家委员会制定计划,征求意见后实行

富农反对集体农庄,布尔什维克利用贫农打倒富农,1938年完成建设,24万个

形式:大家一起种,多劳、有技术者多得;自有农具、家禽、自留地;出自留地外皆廉价卖给政府,且政府决定作物种类

国营农场:工资制,产品全部归政府

结果:计划手段得到资金;农民生产力与生产热情低下;消灭了富农

工业发展:目标国家安全,发展迅速

特点:重工业为主;重数量轻质量;能耗大;工厂归政府所有,工人领工资;消费品在工业中仅占三成

五年计划后工业产值由欧洲第五上升为世界第二,GDP上升三倍半

评价:社会主义实现了,且有效,有自己的经济形势;工业化的实现有其代价,生活水平低,政治压迫中;对前殖民地国家而言,独立后也没有什么好模式,因此苏联模式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斯大林主义与大清洗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在全球的殖民行为必将导致世界大战;在帝国主义包围下一国无法完成世界革命。列宁死后出现分歧。

托洛茨基左派:盘剥农业,世界革命

哈布林右派:温和农业,不推行革命

斯大林中间路线:盘剥农业,积累工业,不推行革命

工业化虽有成效,但计划了矛盾;左右派对斯大林均不满;1934年基洛夫遇刺,斯大林认为有人试图颠覆政权,开始大清洗。从高层到地方干部皆被波及,刽子手也被清除掉;斯大

林的个人权威获得了确立

对比:希特勒清洗左派

二、法西斯意大利

一战中的意大利:站到了协约国一方,获得了一些领土,认为北非、东南欧是势力范围

墨索里尼出身低微,投身社会主义运动;社会党主张中立,但墨索里尼主战;回国后纠集老兵组成“战斗的法西斯”,为党的雏形。1921年成立“国家法西斯党”,向罗马进军,逼政府下台;10月30日组阁

法西斯主义理论

极权主义国家观:认为自己是历史主线,国家至高无上,否认国家的阶级性认为国家包容一切,国家是一种精神,是民族自我意识的体现

领袖:集三权于一身

严厉的社会控制:控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无所不在,表现为社会高度组织化,镇压宣传蛊惑

扩张主义:调动人力物力准备侵略

法西斯大委员会:党国一体的最高权力机构;向国王提出大臣人选,确保政府与大委员会首脑为一人,有权颁布法令。有权起草党纲党章,有权参与决定王储、国王的权力

与纳粹的区别:并非种族主义,没有种族屠杀;没有纳粹的党政军大权独揽,教会、国王又独立性

国家安全志愿民兵:黑衫军,由法西斯武装行动人员与失业军人组成;负责镇压反对党,维护“革命果实”;党的武装,作为嫡系部队参战;1943年解散

类比——党卫军:党卫军开始时希特勒的私人卫队,后来德军不利,方才上战场;作战勇猛但伤亡惨重,成效不大

经济:伊利模式,收归国有,兴建公共工程,国家贷款、减税;1933年成立工业复兴委员会,协助重工业,整顿金融

职团国家;职团——工人与雇主的联系机制;谷物、纺织、金属与机械、化工、金融等职团;委员由劳资双方和党组成,中央职团听命于墨索里尼

对外侵略:对美友好,不亲苏,与英法共同反德。但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亚时只有希特勒支持,条件是不反对希特勒吞并奥地利,遂与纳粹合流

1936年政治同盟,1937年反共条约,1940年三国轴心

第三章、纳粹德国与二战

一、希特勒的世界观

主要内容:纳粹——民族社会主义,表示该社会主义特殊于一个民族

民族社会主义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即流行,保守派提精神社会主义,强调民族国家要用社会主义安抚内部;社会民主党强调民族,反对世界革命;共产党反对“民族”,主张世界革命

希特勒的解读:强调自己区别于工业化的社会主义,着重于雅利安血统

希特勒的目的:追求大德意志帝国,再到大日耳曼帝国(包括北欧、英伦、法国北部和中欧)纳粹认为是民族社会主义征服了德国而非希特勒,民族社会主义是德国的良方

希特勒出生于德奥边境的布劳瑙

“国家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血液的问题”

希特勒的思想

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西方民主思想的极端主义

历史主线——雅利安人对抗犹太人

雅利安人种高级,犹太人种低级

雅利安人代表了高贵的英雄文化,犹太人代表腐朽的商业文化

必须消灭犹太人

在东方大陆开发大殖民地

理念上强调种族而非社会主义

政策上清洗社会主义左派,倾向大工业

《二十五点纲领》强调了大德意志与血统的问题,只有德意志人有各种公民权利,服从集体,取缔不劳而获与利息奴隶制,没收战争财,重工业国有,保护中产阶级,大企业分出利润,土地改革,处死高利贷、投机者和民族罪人,建立人民军,建立中央集权等

党的领袖要坚决执行纲领,为之效死

思想起源:极端种族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生存空间理论

极端种族主义

戈平瑙:法国外交官,认为“人种”是一个重要观念,把人种划分为白、黄、黑三种;认为人种在历史上起重要作用,白人优越,体力智力较好;黄、黑人生育力强,对生活的享受;建立雅利安人种模型,认为北欧、英法德属于此类——牧人、农人、猎人;雅利安人所到之处文明发展,但通婚导致衰落,必须维持纯洁

张伯伦:英国人,1916年入德籍。认为种族纯洁的家园在德国,德意志民族通过“种族筛选”而产生,因此产生了巨大的文化成就;雅利安人代表积极,创造文化,拯救世界;犹太人反之;犹太人首先是一种思想,依靠这一思想联合,而这种思想建立在血缘之上;犹太人对欧洲来说是陌生的,犹太人保持了血缘的纯洁,与雅利安人争夺世界

瓦格纳:代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表现人对黄金的贪婪,以此比喻资本主义的物欲横流,以及对传统美德的摧毁;《音乐里的犹太主义》认为犹太音乐充满商业气息要加以反对,要创造表现雅利安人的英雄式音乐;受到希特勒的追捧

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希特勒以此对种族主义的庸俗化加以解释;有缺陷的人要绝育,对有缺陷的人的灭绝;犹太人要被淘汰;将帝国主义的强国侵略弱国解释为天经地义;社会问题方面认为教会是虚伪的,人适用自然法则,保护弱者是错误的

生存空间理论:源自十九世纪末地缘政治学。一战后欧洲衰落,被分割,美苏超级大国崛起,大陆结成地缘集团对抗美苏;德国是大陆欧洲的潜在领导者,德国不能仅建立基于中欧的集团,而要建立跨欧亚的大陆生存空间对抗英美德海洋世界霸权;原本主张苏德友好,但希特勒扭曲地“借鉴”了这一理论

二、走向战争

绥靖政策:大陆均衡政策的产物,希特勒利用了英国对法国的畏惧

V2飞弹:难以拦截,其主席后来进入NASA

万湖会议:1942年,讨论犹太人的“最终解决办法”,一般认为是第一个关于屠杀犹太人的会议

第四讲、冷战

一、综述

背景:大战后均不愿在世界范围内开展

定义:1945—1990年间美苏及其盟友在政治、外交、科技上的竞争,通过扶植局部代理人,双方避免直接冲突的“遏制”行动。美国——西欧、日本、加拿大等国;苏联——东欧、中国

名词来源:铁幕演说,美国金融智囊巴鲁克于1947年首次提出

基本特征:过强的破坏力形成“恐怖平衡”,意识形态的对立而非热战;西方攻击东方共产专制、铁幕集权、生活水平低;东方攻击西方大资产阶级统治、帝国主义、剥削工人

区域性代理人战争:中国内战、朝鲜战争、中东战争、两伊战争

德国是冷战焦点,柏林墙两侧出现直接军事对峙

冷战史研究

50年代:东方负责说,苏联的世界革命

60年代:越战爆发和美国的帝国主义导致各打五十大板

70年代:误解与过度反应,局部误会的消除可以解决,与东方的失败相符

历史阶段:45-47形成;47-55结盟;53-61欧洲冲突;61-75第三世界;53-80缓和;79-89重对峙;85-90东方解体

二、冷战的起源

战时团结:盟国对抗轴心国,大西洋宪章,《美苏租借协定》,解散第三国际,联合国家善后救济总署

走向分裂:巴尔干半岛希腊问题英苏冲突,英国击败希腊左派,停战后希腊站在西方

势力范围:雅尔塔会议划分欧洲势力范围,四国共管德国,波兰西移挤占德国,用民主方式解决被解放的欧洲国家;而战后没有对德和约

联合国:大国一致决定联合国的作用

和平条约:1947年与卫星国的条约

冲突的根源:权力格局的再调整形成中欧的真空;各国各行其是;意识形态冲突,对德不能达成一致。1955年对奥签约,盟国从奥撤军,奥保持中立

欧洲冲突:英法势力减弱,苏联控制加强,美国进入欧洲

德国冲突:德国分区占领,四国对德国要求不同——俄社会主义、法赔款、英美自由经济政策纠纷;四国共管的失败;苏联要求德国以海外产业、工业设备作为赔偿(就是拆),进而直接掠夺产品,英美反对

三、欧洲的冷战

杜鲁门主义

1947年英国无力维持希腊局面,游击队盛行,1949年铁托与苏联决裂,关闭边境,希腊游击队全灭,美国介入欧洲

马歇尔计划:欧洲需要援助,否则不能维持稳定繁荣;但欧洲各国必须形成一个共同的复兴计划。16国巴黎会议接受此计划,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运作。1951年美国提前终止,代以安全合作计划

莫洛托夫计划:东欧的经济互助委员会运作

共产党在东欧的胜利:1947年9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目的为有效进行冷战,类似第三国际

柏林危机

48年西方占领区进行货币改革,发行西德马克,并在柏林西方占领区发行;苏联认为这是侵略行为

苏联认为柏林应属自己,切断了柏林对外的交通线,甚至连电线都掐了,柏林成为孤岛。苏联试图以此挤走西方;西方应战,空运物资援助柏林长达十一个月,共运送19.5万架次150万吨物资,体现了西方强大的生产、组织、运输能力。最终苏联放弃孤岛策略

德国分裂:1949年两德分别建国;苏联对东德掠夺太甚,东德大批逃亡;没有柏林墙将使东德人口低到无法容忍;东德国家安全机构监视严密

49年4月北约成立

55年华约成立

第五讲、欧洲一体化

一、欧盟简介(ECSC, ECC, EC, EU)

一体化组织:欧盟(EU)由欧共体(EC)发展而来,是一个集政治后与经济的实体、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标志着欧盟的诞生;到2007年历经六次扩张,拥有二十七个成员国,使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深的区域联合体。

机构

European Council—欧洲理事会:各国元首+欧盟主席(27+1),决策大政方针,要求“协调一致”,主席半年轮流担任

Council of European Union—欧盟理事会:各国外长和专门部长参加,负责立法和日常事务,对外以“三驾马车”(现任主席、下任主席、欧盟代表)的名义

Commission of European Union—欧盟委员会:部长参加,执行机构,集体领导与多数表决European Parliament—欧洲议会:有一定的立法和决策职能,各国普选产生议员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欧盟法院:仲裁机构

European Court of Indictors—欧盟审计会

货币:欧元(Euro),1999年1月1日启用,开始只是换算的虚拟单位,2000年1月1日正式流通,以德国经济为后盾(德国不得调节其汇率)

盟旗:黄星蓝底旗

盟歌:《欢乐颂》

信条:“多元一体”

二、欧洲联合思想

中世纪欧洲形成基于基督教的文化共同体概念

近代

圣·皮埃尔:法国神父,主张欧洲君主缔约结成欧洲邦联

卢梭:君主不会要求和平,联合必须建立在民主共和的基础上

康德:需要理性,从欧洲联邦向世界联邦过渡

现代

列宁:欧洲联邦就是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暂时妥协

库登霍夫·卡莱基:奥地利人,推行泛欧主义,大陆国家联合

三、战后欧洲一体化

欧洲经济一体化——60年代产生经济学六阶段论:特定商品的互惠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统一市场、共同经济政策和货币(经货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

从ECSC(煤钢共同体)到EU(欧盟)

1949年成立鲁尔国际管理局,监督并控制鲁尔的生产

1950年法国外长提出煤钢联营计划,合并德法的煤钢工业

1951年《巴黎条约》确定煤钢共同体,次年成立,由超国家的“高级机构”管理;煤钢的同等贸易条件,特定商品的关税同盟,改善工人待遇。煤钢联营使欧洲一体化从思想到现实1957年《罗马条约》确定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和原子能共同体,次年成立,淡化“超国家”性质;建立工业关税同盟和农业统一市场;十二年达成工业关税同盟;建立欧洲社会基金和投资银行;设立欧洲法院和欧洲委员会等机构

1967年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三大支柱依《布鲁塞尔条约》在上层机构层面实现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EC)

1991年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提出共同货币和共同政策;建立共同的外交与安全政策;扩大欧洲议会权力,参与决策与立法

截至2007年的六次扩大:煤钢共同体六国——法德意荷比卢(1952);英国、丹麦、爱尔兰(1973);希腊(1981);葡萄牙、西班牙(1986);奥地利、瑞典、芬兰(1995);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2002);罗马尼亚、保加利亚(2007)

主要问题

法国:主张“祖国的欧洲”,反对“超国家”;主权国家的联合,首脑磋商制度使欧洲理事会成为最高决策机构;1965年起法国开始抵制,形成“空椅子危机”,1966年签订《卢森堡协议》对法妥协,确定“一致通过”方针

英国:不情愿的欧洲人,主张欧洲大陆分而治之;英国武力抵抗大陆的经济联合;60年代英美关系松弛,英联邦解体,英国申请加入

欧盟宪法危机

世界史近代史

世界史 近代史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开始,1688年以“光荣革命”为标志结束,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确立、 美国革命独立战争: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标志开始,1776年7月4日,通过《独立 宣言》,这一天也是美国的国庆日,1781年独立战争胜利。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7年,华盛顿在费城主持召开美国制宪会议,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 共和国宪法,史称“1787年宪法” 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攻陷巴士底监狱,法国大革命爆发,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确立的自由、平等的思想到现在仍然是法国宪法的指导原则。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称帝,颁布《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民法典,确立 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契约自由民法原则。 欧美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80年代后,蒸汽 机发明并广泛使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美国内战:1861年4月~1865年4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又称美国内战。北方领导战争的是资产阶级。在南方,坚持战争的只是种植场奴隶主,他们进行 战争的目的是把奴隶制度扩大到全国,而北方资产阶级的目的在于打败南方,以便恢 复全国的统一 日本明治维新:1、政治方面:(1)废藩置县(作用:消灭了封建割据,加强了中央 集权)(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2、经济方面:大力进行改革,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1)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2)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 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作用:为日本近代化工业迅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3、军 事改革(1)内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2)目的:①防止的抵御外国入侵(对外)②加强镇压和对外扩张③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对内)(3)评价:①积极作用——废除了武士对军事的垄断,建立了资产阶级常备军。②局限性——“皇军”把天 皇当作神来崇拜,宣扬武士道精神,并且有侵略扩张之意,所以军队成为日本对外扩 张的工具。4、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1)内容:①提倡新文化(资本主 义文化),改造旧文化(封建文化)②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2) 作用:①普及文化知识,国民素质提高。②使日本从封建落后国家一跃而跻身于世界 强国之林。 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1921年3月以列 宁为首的俄共中央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1925年国民经 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美洲独立战争:历时16年,战火席卷整个西班牙美洲地区,波及人口总达2000万, 是世界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殖民地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摧毁了西班牙在拉丁美州的 殖民统治,西属美洲除古巴外均获得独立,开始确立共和制和代议制,沉重打击了奴 隶制和封建制,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九章 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

第九章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 1.试析1848年欧洲革命的原因和任务。 2.法国7月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3. 1848年德国革命的性质如何? 4.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总结1848年革命的? 第一节 1848年法国革命 一、二月革命和临时政府 1、二月革命背景 1845、1846年的农业歉收和1847年的工商业危机,迅速激化了法国社会固有的各种矛盾。在这期间,物价飞涨,粮食奇缺,工厂大量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在业工人的工资也降低了一半以上,处于饥饿和死亡线上的城乡工农群众纷纷掀起暴动和罢工斗争。工业资产阶级利用这一形势,从1847年7月开始在各地掀起“宴会”斗争,以宴会的形式宣传改革议会选举制度,得到了群众广泛的响应。 2、过程 1848年初,在国王路易·菲力藩的策划下,内阁首相基佐下令取消资产阶级原定于2月22日举行的宴会,禁止进行示威。在政府的高压面前,资产阶级放弃了原定的计划,但巴黎的工人、学生和市民不顾政府的禁令,在2月22日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马赛曲”、“打倒基佐”、“改革万岁”的口号响彻巴黎全城。次日,和平示威转变为武装起义。 3、结果 起义群众同政府军展开了激烈的苍战,一部分国民自卫军也倒向群众。到24日,在“打倒路易·菲力普”“共和国万岁”的口号声中,起义者攻入杜伊勒里宫,路易·菲力普仓惶逃往英国,起义群众把象征君主制的国王座椅搬到巴斯底广场的烈士纪念碑前当众烧毁。奥尔良王朝被推翻,二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二、六月起义

1、原因 1848年6月22日,当解散国家工厂的命令颁布以后,立即有成千上万的工人涌上街头,举行游行示威。工人们高呼:“打倒制宪议会!”“共和国万岁!”等口号,在一夜之间筑起了六百多座街垒,起义开始了。 2、过程 从23日到24日,起义者攻下了许多据点,并准备向市政厅进军。但是,当卡芬雅克把兵力部署好之后,就立即集中各种重炮轰击起义工人。起义者寡不敌众,又缺乏统一的领导和指挥,许多街垒在25、26日两天被敌人相继攻陷。 3、结果 26日黄昏,政府军攻陷了起义者的最后据点圣安东区,六月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卡芬雅克对参加起义的工人阶级进行了野蛮的报复,一万一千多人被判处死刑,一万五千多人被判处徒刑、流放或苦役。 4、六月起义失败的原因 六月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六月起义的直接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在当时的条件下,无论是在主观方面,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条件还都不成熟。 ②1848年,科学共产主义才刚刚诞生,它还没有深入到法国工人中间。 ③六月起义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一时激化的特殊条件下的产物,是资产阶级蓄意挑起的起义发生时,政府方面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而工人仓促发动。带有一定的自发性,也缺乏统一的指挥和领导。 ④由于资产阶级的宣传,小资产阶级和农民都站到了政府一边,使工人陷于孤军作战的困境。 5、意义 巴黎工人的六月起义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当时社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第一次公开的、大规模的武装战斗,是为保存或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而进行的战斗。

西方近代史(政治)

西方近代史(政治) 一﹑近代史的概念 世界近代史包括15世纪初至1900年前后大约500年的时间,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3个时期: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时期、17至18世纪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初步形成时期、19世纪以来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时期。 二﹑背景知识 ①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正处在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阶段。 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兴起。 国际关系方面:以西班牙、葡萄牙为首的殖民主义国家开辟新航路,抢夺殖民地,开始用殖民主义的锁链,把原来彼此孤立、隔绝的大陆连接起来,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思想文化方面: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变动引起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体现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封建神学的精神枷锁,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②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是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初步形成的时期。 经济方面:17世纪后,荷兰、英国等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它们致力于发展海外贸易,积极拓展殖民地,彼此间展开了夺取殖民霸权的斗争。殖民扩张与掠夺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文化方面:17、18世纪,资产阶级掀起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崇尚理性,抨击君主专制和神权专制,提倡天赋人权。他们勾画出未来理性社会的蓝图,也奠定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基础。 政治方面:17、18世纪,英国、美国分别确立了资本主义代议制度。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议会制度真正开始的标志;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它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创立了世界政治体制的一个先例。 ③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一个世纪,是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时期。 经济方面:18世纪后期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和19世纪70年代起同时发生于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统治地位,并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政治方面:两次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扩展和完善。 阶级基础:两次工业革命也壮大了工人阶级力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国际工人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 文化方面:19世纪,近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化论的提出对生物学和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学艺术领域也随着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

欧洲发展史

欧洲发展史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手工工场时代 近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开始于工场手工业经济,其特征是手工劳动,商业资本控制着手工业生产,重商主义盛行。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益瓦解冲击着自然经济和封建制度。在国际格局中,经济中心先由农业经济发达的亚洲转到商业经济发达的地中海地区,再后转到工业经济发达的大西洋地区;经济领先的国家先是意大利,后是荷兰,再后是英国。 16世纪前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历史产生重大转折,历史从各方面体现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鲜明特点。 ⑴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阶段(14~16世纪) 14~15世纪世纪在意大利和西北欧产生了以雇佣劳动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引起了欧洲思想文化和社会政治领域的深刻变革,其表现有三:第一,在社会经济方面,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开辟新航路,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国际市场开始逐渐形成,世界开始打破封闭状态,走向统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开始形成趋势。同时,西欧国家开始了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它一方面给当地带来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残暴的资本原始积累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在思想文化方面,随着自身力量的发展壮大,西欧新兴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束缚,14~17世纪掀起了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的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从意大利迅速波及到西欧,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思想解放作用。在此基础上,西欧又是掀起了反对天主教专制的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打击了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解除了精神枷锁。第三,在社会制度方面,在革命条件比较成熟的尼德兰,爆发了世界上第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共和国,影响深远。 ⑵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17~18世纪)

西方近代史

西方近代政治史 一、西方近代政治发展概况 背景《大宪章》形成了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 资产阶级解决了国王与议会的主权之争 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 确立内容: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 英国君主立宪意义:确立立宪制政体,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社会稳定、发展制的确立完善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内阁的职权) 完善两党制形成(内阁的产生方式、与议会的关系) 议会选举权扩大(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民主政治发展) 以责任内阁制为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特点国王是仪式性的国家元首 内阁掌行政,由议会产生,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背景:松散的邦联体制影响了国家的发展 1787年宪法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各自的内涵) 意义: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法律基础;不完善,有局限北美新体背景:邦联制的弊端 制的创立联邦制含义: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维护:南北战争→宪法修正案→国家统一、经济发展 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统帅、掌行政;国会掌立法;最高法院掌司法 特点总统、议员民选产生 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分权 政体演变:帝制→君主立宪制→共和 法国共和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统帅,从议会产生,与内阁共掌行政 制1875年宪法内容政府(内阁)掌行政,由总统任命,对议会负责 议会掌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选举总统 影响: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政局稳定,经济发展 背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皇帝是国家元首、军队统帅、任命内阁、掌控议会及立法确立:1871年宪法内容内阁掌行政,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德国君主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受皇帝控制 立宪制特点: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影响走上代议制道路 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1. 引言 世界现代史是研究从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的 学科。在现代社会中,了解和理解世界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提供一些世界现代史的复习资料,帮助读者回顾和加深对该领域的理解。 2. 欧洲近代史 欧洲近代史是世界现代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 重要事件和概念,值得关注和复习: 2.1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欧洲近代史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引领世界现代 化进程的起点。这一时期的重大变革包括机械化生产、工厂系统、城市化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改变。 2.2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是欧洲近代史中的重要事件,为后来的现代民 主政治和人权思想打下了坚实基础。复习法国大革命的关键内容包括其起因、主要事件和对世界的影响。

2.3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欧洲爆发的一场全球性战争,深刻影响了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复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包括各国参与者、战争原因、主要战役和战争结果。 2.4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场战争,其战争规模和人员伤亡都是空前的。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内容包括纳粹德国的兴起、战争的起因、主要战役和联合国的成立。 3. 美洲现代史 美洲现代史是世界现代史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下 是一些复习资料: 3.1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奠定了美国民主 制度的基础。复习资料包括战争的起因、主要战役和独立宣言的起草过程。

3.2 美国南北战争 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一场决定性的内战,带来了颠覆性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复习资料包括战争的原因、主要战役和战后重建的发展。 3.3 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一场危机,几乎引发了一场核战争。复习资料包括危机的起因、发展过程和最终解决方案。 4. 亚洲近代史 亚洲近代史也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复习资料: 4.1 东亚近代史 东亚地区的近代史包括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家的发展和变革。复习资料包括中国的辛亥革命、日本的近代化进程和朝鲜的分裂与统一问题。

欧洲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思想

欧洲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思想欧洲近代史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其中涌现了许多重要事 件与思想,对欧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影响。本文将介绍几个欧洲近代 史的重要事件与思想,并深入探讨它们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一、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的一项重要事件,其源起于意大利,并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迅速蔓延至整个欧洲。这场运动对欧洲的艺术、文学、科学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运动倡导人的全面发展,自由思想和对古代文明的研究,为欧洲带来了一股新的思潮。 二、宗教改革运动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中另一个重要的事件。该运动 由马丁·路德等人发起,旨在对罗马天主教教会进行改革。宗教改革运 动颠覆了当时天主教的统治地位,形成了新教运动。这场运动不仅在 宗教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欧洲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 大的冲击。 三、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欧洲思想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兴起于17世纪末18 世纪初。启蒙运动追求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发展,提倡个人的自由 和平等。众多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通过他们的著作传 播了这些思想,并对欧洲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是欧洲近代史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该事件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标志着封建专制制度的瓦解,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革命期间,民主、平等、自由的口号唤起了整个欧洲的民众,对于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五、工业革命 19世纪的工业革命是欧洲历史上的一场革命性变革。工业革命的兴起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张和科技的进步。它使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而催生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形成。工业革命对欧洲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总结: 欧行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思想对于欧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等事件和思想的兴起,推动了欧洲历史的进程,为欧洲奠定了现代社会和政治的基础。它们在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近代史的这些重要事件与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通过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和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欧洲的历史进程,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

欧洲近代史 教材

欧洲近代史教材 欧洲近代史是一个广泛的学科,涵盖了从15世纪文艺复兴开 始到现代欧洲的历史。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欧洲近代史教材: 1.《欧洲近现代史》(A History of Modern Europe)- John Merriman 这是一本权威的欧洲近代史教材,它以一个持续的讲故事的 方式,讲述了欧洲从14世纪后期的黑死病到21世纪初的欧盟的发展历程。 2.《近代欧洲史》(Europe in the Modern World: A New Narrative History Since 1500)- Edward Berenson,Matthew Levinger,Jennifer Siegel 这本教材强调了欧洲的全球影响力,并分析了欧洲帝国主义、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对欧洲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3.《欧洲近代史》(Europ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Robert O. Paxton,Julie Hessler 这本书呈现了20世纪欧洲的复杂历史,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纳粹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冷战、欧盟的发展等。 4.《欧洲史》(A Companion to Europe 1900-1945)- Gordon Martel 这本教材涵盖了欧洲20世纪前半叶的历史,包括两次世界 大战、共产主义的崛起、法西斯主义的崛起等。

5.《近代欧洲史》(Modern Europe: Sources and Perspectives)- John Roskill 这本教材结合了一系列的原始文献和历史学家的观点,提供了多个角度来分析欧洲近代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欧洲历史的复杂性。 当然,以上只是一部分常见的欧洲近代史教材,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其他适合的教材,或咨询当地教育机构或图书馆的专业人员。

(完整版)世界近现代史大事年表

世界近现代史大事年表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世纪末朝鲜王朝建立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世纪早期印度莫卧儿帝国建立 1520-1570西欧宗教改革 1566-1581尼德兰革命 1600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17世纪初期荷兰侵入印度尼西亚,法,英,荷开始在北美掠夺殖民地;德川幕府开始统治日本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7世纪英法成为贩卖奴隶的主要国家1689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世纪后半期法国路易十四开始改革 17世纪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中期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18世纪中后期奥地利特雷西亚女皇和约瑟夫改革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1785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1789.7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92.9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793.6-1794。7法国雅各宾派专政1794法国热月政变 1799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1804海地宣布独立 1804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1810-1826拉丁美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1815维也纳体系的确立 1830法国七月革命 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44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 1848-1849 1848年欧洲革命 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 1857-1859印度民族大起义 19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美国内战 1864第一国际成立 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1871普法战争 19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1871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3-5巴黎公社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81-1899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形成 19世纪80年代法国最终确立了对越南的统治 1889第二国际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03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1905-190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1907英法俄协约的最后形成 1910日本正式吞并朝鲜 1910-1917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俄国十月革命1917.11.7(俄历10月25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8.11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

近代欧洲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与变迁

近代欧洲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与变迁 欧洲近代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与变迁是其中 一个重要的方面。君主立宪制度的诞生改变了欧洲的政治体制,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将从法国大革命到欧洲各国立宪的过程,探讨近代欧洲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与变迁。 法国大革命是欧洲君主立宪制度形成的重要契机。在18世纪末,法国国内经 济不平等问题日趋严重,贫富差距悬殊,贵族和教会享有特权,民众遭受压迫。这种不平等的状况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不满情绪,最终爆发了法国大革命。大革命期间,法国国民制定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宣布“自由、平等、博爱”是法国立宪制度的核心价值。随后,法国颁布了《179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国王成 为国家的元首,但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国民议会成为决策机构。法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打破了封建专制的体制,为欧洲其他国家的立宪提供了榜样。 19世纪初,拿破仑统一了整个法国,建立了拿破仑帝国。拿破仑尊重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保留了君主立宪制度的形式。然而,随着拿破仑帝国的扩张,他的强权统治成为许多国家的威胁。欧洲各国开始反抗拿破仑的侵略,推翻了他的统治,并建立了民族民主政体。例如,西班牙在拿破仑的侵略下爆发了独立战争,终于恢复了君主立宪制度。其他国家也相继恢复了君主立宪制度,包括葡萄牙、比利时等。这一时期的欧洲君主立宪制度的变迁显示了各国人民追求自由、民主的强烈愿望。 与此同时,英国作为欧洲历史上最早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国家,也发生了一系 列的变革。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内战,国王查理一世被处决后,英国建立了共和国,但共和国并未持久。随后,英国恢复了君主制度,但君主的权力被议会严密限制。18世纪,英国议会制定了一系列的宪法法案,限制了君 主的权力,确立了国会的主权。这些宪法法案确保了英国政治系统的平稳运行,为英国成为君主立宪制的典范提供了基础。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世界近代史概述 一、世界近代史主题线索 1、时间范围:公元14世纪萌芽、复兴——1917年十月革命。 2、含义: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并终于形成世界体系的历史。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世界近代史可划分为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机时代和电气化时代三个阶段。 3、近代主要矛盾: (1)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矛盾(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 (2)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工人运动) (3)资本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矛盾(民族解放运动) (4)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矛盾(国际战争国际会议) 4. 主要线索: (1)资本主义发展史(主线)——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确立对世界统治的历史。 (2)资本主义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史 (3)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史 (4)国际关系史——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 5.世界近代史的分期和阶段特征: (1)简单协作时期资本主义(14-16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 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西欧诸国先后出现。 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③新航路开辟促使商品经济更加发展,为殖民活动创造条件。 ④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2)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16世纪中期-18世纪末):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①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北美开始确立。 ②工人运动处于自发阶段。 ③早期民族解放运动在美洲兴起 (3)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①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初步形成世界体系。 ②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形成一股进步的历史潮流。 ③民族解放运动重心转移到亚洲。 (4)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帝国主义形成时期 ①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②国际工人运动组织性增强,以合法斗争为主。 ③民族解放运动席卷亚非拉三大洲。 二、各种史观下的世界近代史 1、以文明发展为主题,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经历了四个阶段: (1)从15、16世纪起,人类文明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 (2)17、18世纪的政治革命开启了工业文明的大门。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是工业文明时代确立和扩展的世纪。 (3)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文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一步深化。 (4)在此过程中,世界各国文明相互碰撞,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世界近代工

欧洲近代史

欧洲近代史 序言:欧洲文明的特点 一、地理位置与文化特征 平放的漏斗 陆路扩张:俄罗斯扮演重要角色 海路扩张:多了…… 商业文化的重要性:源自欧洲多样的自然条件。地中海地区粮食、经济作物发展颇易,其他地区畜牧业发达。农业发达、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有利于促进工商业发展 二、欧洲历史的断裂和延续 断裂性革命与延续性革命;根深蒂固者得以延续 本征:宗教;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理性、功利、实用、制度、法律);基督教文化超越个人与家庭的感情纽带;将希腊尚文鱼罗马功利合二为一;强调血缘与伦理的日耳曼文化 三、同一性与多元性 第一章、民族国家的诞生 “民族国家”正在被纳入欧洲统一体 一、民族国家产生的条件 中世纪:政权分散于大大小小的领主手中。教廷对欧洲没有统治,没有政治中心。 十五世纪:宗教改革扫除教廷影响,新的象征出现:君主。 “国王”非“君主”:贵族政治中国王权力有限,不是君主。 君主制诞生:旧贵族与新兴中产阶级的对立中国王获得了仲裁权,旧贵族力量被削弱。 贵族间斗争不已,力量衰减:红白玫瑰战争(英格兰王位继承问题)、胡格诺战争(法国天主教与加尔文派冲突) 经济上的变化:新大陆与海外贸易的开拓,物价上涨与价格革命,导致贵族地租贬值;新兴阶级经济实力较强 君主制的需要:垄断的权力,政权独占与赋税垄断——官僚体系、常备军。税收又是官僚体系与常备军的经济基础。 二、君主制需要的全新政治理论 让·博丹:君权至高无上(即主权),但不能为所欲为——三级会议制度 十六世纪末:君权神授 霍布斯:《列维坦》,将国家视为怪物 卢梭:社会契约思想诞生 马基雅维利:君主制的非道德性 三、几个君主制国家简史 西班牙:阿拉贡—卡斯提尔时代展开“收复失地运动”,攻击穆斯林,驱逐或同化摩尔人与犹太人;君权扩张;西班牙与葡萄牙分离。其航海热情来自宗教而非商业,故新兴阶级不强,君权膨胀来自“收复失地运动”。 波兰:尽管有君主,但“选王制”是君主受制于议会和诸侯。命运多舛。

德国近代史发展历程

德国近代史发展历程 德国位于欧洲中心地带,历史上一直是欧洲政治和文化的重要中心。德国的近代史可 以追溯到18世纪晚期,从那时起,德国的政治格局和国家形态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转变。本文将以德国统一为线索,概述德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18世纪晚期,德国地区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是一个由诸侯国家组成的松散联盟。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对德国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迅速扩散动员了德国的民众,触发了一系列地方起义和政治改革运动。 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的权力重新分配,德国地区的国家形态也发生了变化。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了德意志邦联,这是一个由39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和自由市组成 的联盟。这个时期的德国仍然是分裂的,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国家。 无论是在普鲁士王国还是奥地利帝国内,对于德意志统一的追求始终存在。其中最具 影响力的统一倡导者是普鲁士宰相俾斯麦。通过巧妙地利用外交手腕和实力政治,俾斯麦 在普奥战争(1866年)和普法战争(1870-1871年)中取得了胜利,俾斯麦将德国各地区 的国家联合起来,形成了德意志帝国,国王威廉一世被宣布为德国皇帝。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德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该国迅速发展为欧洲第一大强国 之一,实现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统一。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帝国 内部的组织结构并不完善,民主制度发展停滞不前。德国社会的党派对立和阶级矛盾加剧,社会民主党和工会运动崛起,要求改革和民主权利的呼声逐渐增加。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德国在战争中败北,并在1919年被迫签署了凡尔赛和平条约。根据条约的规定,德国失去了大量领土和资源,并被迫承担战争的全 部责任。这场战争对德国社会和经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为 纳粹党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1920年代和1930年代是德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之一。经济危机和政治不稳定导致 纳粹党在1933年掌权。阿道夫·希特勒成为德国的独裁者,奠定了纳粹德国的基础。纳粹党的独裁统治带来了种族歧视、迫害和大屠杀,对德国和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破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再次经历了一场战后重建的历程。根据盟军的安排,德 国在1949年分裂为两个国家,即西德和东德。冷战时期,德国成为东西方阵营的重要对立点之一。冷战结束后,两个德国于1990年10月重新统一,德国成为欧洲最大的国家之 一。 如今,德国已经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活力。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也是欧洲 经济的引擎。其政治制度民主,社会福利体系健全。德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对世界和平 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剖析世界近代史的重要考点3篇

剖析世界近代史的重要考点3篇 剖析世界近代史的重要考点1 剖析世界近代史的重要考点 世界近代史是许多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也是许多考试中的必考内容,如高中历史考试、大学生历史素质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因此,深入了解世界近代史的重要考点,对于提高历史理论素养和应试能力都有很大帮助。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世界近代史的重要考点。 一、欧洲近代国家的产生 欧洲近代国家产生的历程是世界近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世纪的欧洲,各个封建国家关系错综复杂,形成了以天主教为中心的神权体制,国家的贵族阶层和教会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欧洲近代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等历史事件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欧洲国家的发展和崛起。 二、殖民主义及其对全球影响 殖民主义的兴起是世界近代史的另一个重要考点。欧洲各国为了增强实力和统治影响,通过扩张的手段成立了殖民地,从而建立了海外殖民帝国。殖民主义的兴起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扩张,荷兰东印度公

司的建立,到大英帝国的崛起和美国的殖民扩张,这些都是殖民主义发展的历史标志。它们的建立,也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抗争和独立运动。而这些又进一步影响了全球的政治格局和文化传承。 三、世界两次大战和其导致的世界格局变化 世界两次大战是世界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两次战争,也是考生必须熟知的重要历史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德国的赔款、德国武装力量的限制,以及世界贸易、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世界。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横跨大片区域的地缘分布、日本的重新崛起和东北亚的政治格局、美军基地在全球的部署以及欧洲一体化的进程等都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战争对世界造成的血的教训,引发了人类对于和平与发展的思考和追求。 四、世界主要政治和经济组织 世界主要政治和经济组织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如联合国、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合组织等国际政治经济组织,都是影响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的重要角色。这些组织与全球化、经济危机、金融风险等紧密相关,也是当代政治经济研究的重要领域。 五、当代国际社会和历史遗产的保护 当代国际社会和历史遗产的保护也是世界近代史的重要考点。

高考历史欧洲近代史常考知识点复习

高考历史欧洲近代史常考知识点复习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年高考历史欧洲近代史常考知识点复习,希望可以对大家的高考历史备考有所帮助。 欧洲近代史常考知识点复习:西欧的殖民扩张 一、英、法、荷的殖民扩张 1、英国的殖民扩张 (1)16世纪英国人的海外活动:海盗式的抢劫、贩卖黑奴贸易同一般的商业结合起来 (2)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积极进行殖民扩张活动 ①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标志着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②殖民扩张方式:通过建立殖民公司进行殖民活动 1600年的东印度公司,向印度扩张 伦敦公司,向北美扩张 ③殖民地:(见下表) 2、法国的殖民扩张(见下表) 3、荷兰的殖民扩张(见下表) (表)17世纪初英、法、荷的殖民地 二、英、法、荷争夺殖民地的斗争 *17、18世纪,随着英法荷等国加强殖民扩张,英荷、英法之间的殖民冲突此起彼伏,结果是英国取得胜利,获得世界殖民霸权。 1、英荷殖民战争 (1)起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克伦威尔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海上贸易活动 (2)经过:1652—1674年间进行了三次英荷战争 (3)结果: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荷兰丧失海上治民强国的地位 *同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荷兰为何战败? 由于荷兰的繁荣并非是建立在本国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而英国则本身工业基础较为雄厚,且以本国产品为海外贸易主要资源,实力

比荷兰更强大。 2、英法殖民战争 (1)概况: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法既在欧洲争霸,也为抢占殖民地展开一系列激烈的战争, 其中以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一次欧洲大国间的混战)最为重要。 (2)结果:法国丧失印度、北美大片殖民地,再也无力与英国抗衡。 (3)意义:①标志着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自称“日不落”帝国;②殖民掠夺取得的财富与广阔的原料产 地和商品市场,为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奠定了基础。 *法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此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而法国还处于封建社会。 (表)英国通过殖民战争所夺取的殖民地 英国夺取的殖民地 亚洲印度的大部分领土 北美法国控制下的加拿大和新法兰西,荷兰控制下的新尼德兰 三、殖民主义的罪恶 1、殖民主义罪恶的表现 (1)种族灭绝:印第安人人口的减少 (2)抢劫和掠夺财富这是早期殖民者的基本特点 掠夺对象:金银珠宝、丰富物产、廉价劳动力 (3)贩卖黑奴 ①开始:15世纪40年代葡萄牙人开始贩卖黑奴回欧洲。

高考备考-西方近代史概述

一、文艺复兴 14、15C *【共性•文化】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背景:资发,前事 影响:解放了思想,冲击了XX,促进了资发,鼓舞了后事 1、背景: 经济(14C意大利商发、资萌) 政治(工商业资产阶级追求现世幸福) 文化(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遗存) 人才 2、核心: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3、代表: 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 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莎士比亚(16C,扩展时期,英国) *哥白尼(15、16C,日心说) *伽利略(16、17C,近代科学之父,初步奠定了以实验为依据的近代科学体系) 4、影响:将人们从封建愚昧(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中解放出来…… 二、宗教改革 16C 1、背景: 天主教封建神权统治阻碍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资本主义发展 *政:新兴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兴起 *文:异端运动、文艺复兴 导火线:德意志“赎罪券” 2、马丁•路德(德意志) 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 “因信称义”(信仰得救)、圣经至上(直接解释圣经)(→促进民族国家形成)3、加尔文(日内瓦) “先定论” *法国胡格诺战争 *英国清教 4、亨利八世(英国) 1534年,“至尊法案”。

英国国教(服从国王意志的民族教会,保留大量天主教传统) *基督教的结构 5、影响:冲击了天主教封建神权统治…… 三、新航路开辟 15、16C *【共性•经济】背景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XX(世界市场XX)。 政治:XX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技术:(必要条件)。 *【共性•经济】影响 对世界: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XX。 对西方:促进资发。 对其他地区(殖民地):灾难与机遇。 1、背景: 经济(西欧商发、资萌) 技术(必要条件:指南针、远洋船、地圆说) 社会(对黄金的渴求) 政治(……西、葡中央集权,封建君主支持) 宗教(传播天主教) 直接(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东西方商路) 2、过程: 东(葡萄牙):1487迪亚士、1497达•伽马 西(西班牙):1492哥伦布、1519-1522麦哲伦 3、影响: 世界:世界开始联系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出现雏形。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 其他地区:为中国、印度带来贸易机会。 四、殖民扩张 17C-18C中 *葡萄牙(非洲、亚洲)、西班牙(美洲)衰落 1、荷兰,17C,“海上马车夫”(商业、东印度公司) 2、英国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7C中期,颁布《航海条例》,后击败荷兰。 18C中期,击败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海上霸主),成为“日不落”帝国。 3、影响 世界:……进一步拓展。 欧洲:加速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大事记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世纪早期印度莫卧儿帝国建立 1520-1570西欧宗教改革 1487——1522新航路开辟人类世界范围内联系从此开始(资本主义兴起:意大利北部城市) 发展最快地:英国(欧洲商贸中心转移:地中海→大西洋沿岸) 1600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1639 苏格兰人民发动起义——导火线←查理一世强制推行“国教” 1640——168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清教徒革命)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英资产阶级迎威廉·奥伦治为王 1689 《权利法案》颁布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役决定性胜利:纳西比战役 1660 查理二世复辟 17世纪英法成为贩卖奴隶的主要国家 17世纪后半期法国路易十四开始改革 17世纪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765——1840 英国工业革命 1765 开始标志:手摇珍妮纺纱机发明与使用(近代意义上第一部机器)1775——1783 美国独立战争 1773 波士顿倾茶事件:美国独立战争导火线 1774 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 1775 来克星顿战役: 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枪,武装反抗英殖民统治 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I)组建议会军,即北美十三州建军 (II)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 (III)通过《独立宣言》 1776.7.4 建国文件《独立宣言》通过 (美国独立日) 1777 转折性战役:萨拉托加大捷 1781 决定性战役:约克镇战役 1783 英美在巴黎签订《巴黎和约》: 1.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2.划定以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土地为美国领土 1785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的标志:瓦特改良蒸汽机

欧洲资本主义近代史革命800字

欧洲资本主义近代史革命800字 随着资产阶级的势力和影响一天天的扩大,他们不再安于自己从前那种无权的地位了。在原始积累和文艺复兴的进程中,资产阶级已经在政治上有所行动。这种行动最初便是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德国的大规模农民战争。 早在十四世纪,反映新兴工商业阶层要求的各种天主教会的反对派,就开始活跃起来。在英国,十四世纪下半叶有威克利夫(约1320——1384)提出建立“民族教会”的运动;在捷克,十五世纪初有胡斯(约1369——1384)发起的同争取民族解放相结合的宗教改革斗争。上述运动都曾分裂出代表农民和城市平民利益的革命派别,酿成激烈的农民起义。到了十六世纪,宗教改革终于汇成席卷欧洲的汹涌潮流。阶级矛盾急剧激化的德国成为这个运动的爆发点,马丁·路德是它的发难者。 马丁·路德(1483——1546)是德国维滕堡大学的神学教授,对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专横深感不满,提出改革天主教会的主张。路德的新教义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信仰得救”。他认为,人的灵魂的得救,只靠虔诚的信仰,不必通过僧侣的中介,也不靠对教会的纳献和繁缛仪式。因此,他主张取消封建教阶制度和各种繁文缛节,取消教会中一切糟蹋钱财的事情,建立符合资产阶级要求的所谓“廉价教会”。路德也抨击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违反“人性”,他认为,“获得财产,并保持财产”是“一个基督徒的本分”。这样,他就肯定了

资产阶级的剥削致富是正当合理的。路德的改革教会的主张,主要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也得到一部分骑士和地方领主的支持,因为他们早就想吞占教会的庞大地产和财富了。 1517年,教皇借口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在天主教各国推销 赎罪劵,搜刮钱财。教皇的特别使节宣称,只要购买赎罪劵的钱一敲响钱柜,罪人的灵魂就可以升入天堂。这一无耻骗局,使德国各阶层群众对教皇和天主教会的长期积愤一下子迸发了。这时,路德在维滕堡的教堂大门上贴出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斥责教皇。1520年,他又当众焚毁教皇开除他教籍的敕令,并提出建立摆脱教皇控制的民族教会。这个大胆的举动和要求,便成为反天主教会的战斗信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