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川西民居中天井的特点与应用

川西民居中天井的特点与应用

川西民居中天井的特点与应用
川西民居中天井的特点与应用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与形态论文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与形态

姓名学号:胡秧 20085863

所在班级:2008级建筑学四班

课程教师:张兴国

提交日期:2012.04.08

川西民居中天井的特点与应用

摘要:

本文介绍了川西民居中天井的形成及作用、特点等,分析了天井的不同用途,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天井”这一形式在传统建筑的特点和应用,以及它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天井,概况,用途,现代应用

正文:

川西民居及其天井概况

川西指的是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当地称之为川西坝子,狭义的川西平原指灌县、绵竹、罗江、金堂、新津、邛崃为边界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的冲积平原。川西民居就是这个特定区域的民居样式。在建筑结构上,传统川西民居通常采用抬梁式木结构体系,梁柱横断面较小,山墙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在建筑外观上,屋檐大,屋顶采用小青瓦盖的斜坡式屋顶,一般为悬山式,前坡短后坡长,这有利于屋面排水。传统川西民居还常将堂屋高出两侧屋,正房再高出两耳房。小青瓦排列于屋脊上,压住脊瓦防止风害。立面处理上常在实墙上面开有小窗或高窗,立面造型上不拘泥于对称,如侧向开入口,处理成歪八字朝门和各种龙门。墙壁会根据不同材料而有不同的运用,多用竹编与板壁。

天井是南方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延续了上百年的建筑形式。天井一词有较多含义,此处选用应理解为:南方房屋结构中的组成部分,一般为单进或多进房屋中前后正间中,两边被厢房包围,宽与正间同,进深与厢房等长的空地,因面积较小,光线被高屋围堵显得较暗,状如深井,故名。不同于院子。

四川天井的形成及作用

天井的出现和变化与四川盆地的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空气潮湿,温差较小,天井居于建筑体量之中,可以将屋内的潮气与尘土排于屋外,使整个居住环境保持空气通畅。同时在屋后与院墙留有1 m左右宽度的抽风天井或抽风口,以利于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在店铺住宅设有大小不等、形式各异的天井,或敞开临街面,江面窗户。靠江面的住宅常正面朝街背临江,利用江风改善通风条件。房檐设置成为向内斜坡状,当下雨时,雨水顺着房檐流人天井,天井之内再将雨水聚集排出院外,起到排污的作用。多种形式的运用,对于室内的空气与湿度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天井面积较小,农村兼作其他用途的天井面积则比较大,趋近于院落。天井的延续,既符合了这里的气候条件,又满足了人的生理需求。其原理简单,经济,使得其广泛传播。独特的采光手法也造就了四川民居的另一大特点,即“大出檐”。在日后的发展之中,这种建筑特点更发挥出了它的其他作用:在临街的屋檐之下,商贩常常在此处乘凉避雨;在院落之中,邻居常常在

屋檐之下“摆龙门阵”等等。同时,大出檐的特性也避免了在夏日阳光直射院内,使得院内在夏天也可以保持阴凉。大出檐的特点也成了川西民居的“象征”。

天井的产生是一个必然的现象,是由当地的气候条件与人类生存方式相互协调而来的。天井的建设是与房屋的修建同步的,天井是由建筑围护形成的,在修建过程中,采用穿斗式木柱排架的传统营造形式,围护结构一般为竹编壁粉灰或木板墙。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的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经济的优点。其次,围护天井的建筑的用料常常就地取材,四川墙体除砖墙外,有土筑墙,乱石墙,卵石墙,胡豆渣,统沙墙,竹编墙,石板墙等,种类繁多,物美价廉,这是人民大众集体劳动经验的积累,并且富有极强的地域性的建筑特色。

天井的用途

勤劳智慧的四川人民,利用天井进行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在农宅,人们可以利用它进行“农作活动,生产交通,宴会”等活动;在城镇,“天井多宽而浅,也有做正方形”,人们常在天井内部养花植草,晒衣,餐饮,绿化,休息以至于摆龙门阵,打麻将;在农村,天井还被用来晒谷子,做农活等。天井设计为下沉式,供主人休息活动和种花养鱼之用,同时也起到排污的作用。这种做法也将室外环境引入到室内之中,室内室外融为一体,既可感受自然的气息,又形成了一个相对安静不受干扰的空间。

在四川广汉县富农的住宅,“家畜圈栏位于大门两侧。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在治安不良的状况下,为了保护生产上不可缺少的牲畜,如何忍受不卫生的痛苦。”在“邛崃县宁湘宅”之中,“大小天井或引水叠石,或种竹栽花。檐下或挂楹联,或悬字匾。”天井的样式各异,但始终存在着一个相同点,那就是每个院落之内必有植物的存在,其本质是将自然的元素引入到生活的空间之中。院内栽竹子,种树木,养花草,设盆景,置鱼缸等等无所不及,这样扩展视野,延展生活空间,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居住小环境中,形成人、住宅、环境的统一,自然与生活相融,处理的游刃有余。这都可以看出,天井如实的记录了社会发展的历程与人民的点滴生活。它是一种原生态和环保型建筑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的沿袭,充满了山情野趣和生活气息,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是四川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四川人的向往与追求。

天井的继承与发展

上千年的文化与技艺在不断的被保护,延续甚至是发展,人们的中国化意识被不断地唤醒,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的天井选取就是在这样的两个大背景之下所产生的。天井的建造使用可循环的建筑材料,它就地取材,泥土和木材来自于土地,天井院落废弃之后又回归大地,千百年的建造活动并没有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这种生态环保的资源节约型的建筑模式,对我们今天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更加特殊的借鉴意义。天井的运用在现代住宅中仍很广泛,如“平面形式呈凹凸形的住宅开始出现,实际上就是将天井向外开口。”采光和通风的合理性人们更易接受。再如“亚特兰大西桃树广场旅馆”设计中,设计者将屋顶设计成玻璃天窗,光线通

过玻璃窗洒入中庭,在中庭内设置大量的绿化植物,室内湖面,雕塑,喷泉以及

各种装饰物,给人以室内公园的体验效果,从其中庭的宽度和周边围护的比例来看,正和天井的比例十分接近。

结语

天井,是一种建筑与文化、建筑与自然相互传承,共融共生的理念展现。应正确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营造健康、高效、舒适的环境空间,同时将当地的本土特色文化保留。天井在建筑中起到通风采光、遮风避阳、藏风纳气的重要作用,同北方四合院中的庭院一样,在古代民居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节能、环保越来越得到重视的今天,除了运用新技术,从历史中汲取素养也是实现节能环保的重要途径。总结民居遗存,发掘古代建筑精髓,丰富建筑创作经验,才能继承民族和地方文化遗产、指导今天的建筑设计。回顾历史,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巧妙,展望未来,我们仍旧可以吸收它的营养。在天井民居的基础上,要有所突破创新,做到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I] 四川省建设委员会,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四川古建筑[M].1992(6)

[2] 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四川民居[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3] 赵帅,试论川西民居中天井的发展与应用.山西建筑[J].2010(10).

[4] 鲁引,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形成原因分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N].2008(6)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天井与院落关系之初探

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天井與院落關係之初探 學生:9633725王俊凱指導:楊裕富博士前言 天井與院落皆為中國民居宅住的中樞,也是吐故納新的空間。但天井與院落的不同之處,除了在尺度上較不受限,院落大多大於天井;而天井往往受室內空間的制約。根據《理氣圖說》井形如船槳,長寛約四至五比一。歷代建築中,除了透過了「井」與「院」來表徵了居住的生活模式,與規劃設計的秩序感或審美感,建築可透過「井」與「院」產生了不同的小氣候。院多存在於北民多雪少雨的民居,形成「宅中有院,院中有園」。而天井則普遍存在南方溼熱多雨的氣候。 1.南方建築特色 南方民居的重要特點是以天井為特點的四合院平面佈局。民居朝向以東或東南向為主,充分利用自然日照,並順應當地主導風向,以利於形成室內自然通風。房屋進門多為天井,利用天井採光,光線通過二次折射,少有眩光且具有柔和感;通過天井合理組織室內自然通風、匯集雨水、夏季遮陽,室內設水池盆景綠化調節室內濕度,冬暖夏涼,可謂古代的天然空調。一般正屋面闊三間,中間堂屋面臨天井敞開,是一家生活起居活動中心(圖1)。兩邊廂房,堂屋兩邊的次間是臥室,臥室一般向外牆都不開窗,但均有開向天井一面的花窗,既滿足防盗安全的需要,又能減少通過窗散失熱量,也符合聚財的思想。

屋內的採光、通風、排水全依賴於天井,天井的設計,即“四水歸堂”的格局,有“肥水不外流”之意。民居平面形狀大都為矩形,柱與柱間的尺寸接近現代模矩,開間不大,進深較大,使住宅的傳熱耗熱值較,能耗較少。“四合院”建築通過其建築形式實現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和天然的生態節能思想。 圖1徽州民居常見平面佈局 南方古民居天井上都開鑿有水池,在風水理論中,“天井”和“財祿”息息相關,除了有蓄存積水的功用,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一種象徵符號,表示把財氣完全蓄積在家中而不外洩。石板圖案雕成古錢形,寓意從漏下的雨水全是財氣之水,仍然留家中。天井上的石板有深、有淺,學者的研究,發現了徽州古民居天井上的石板有“深度隨著朝代的更替變遷而逐漸減小直到為零”的規律。具體來說,明代建造的徽州古民居的石板鋪的“池狀天井”深度較深,有的甚至可成魚池,有的得在天井水池居中架石板為橋以便於行走;而隨著時間變幻,池狀天井逐漸變淺,直到最後池深為零,天井石板幾乎與門屋地坪一樣高了。

我国各地区住宅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

我国各地区住宅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 专业:xxxx班级:xxxx姓名:xxx学号:xxxx 前言:近年来,我国住宅区的景观规划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居住者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满足于有一个仅仅能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小区的景观设计和附属设施。通过对我国东北、华北、岭南、西南和西北五个地区的代表性住宅小区的景观规特点的研究,了解和发挥地域特色、文化品位相结合的优秀景观设计理念,总结我国城市住宅小区景观规划的特点和发展状况,为新的住宅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住宅小区,景观规划,设计,特点 正文:自建国以来,住房建设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居住区的发展也见证了伟大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1]。居住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水平、技术水平、政策制度以及城市发展条件等息息相关。而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当中,“最能体现其发展历程的便是景观设计”[2-4]。 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绿化设计,景观布置也以园艺绿化为主,景观规划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附属,常常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未经深入设计的环境效果难免不尽人意。如今,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愈来愈受房地产开发商和居民的重视。因此,居住区规划在理论上和技术手段上也随着国家的整体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尤其是近20年以来,国内居住区规划理论更加成熟,技术手段更加丰富,也打造出越来越强的中国特色和各具独特的地方特色。以下,对东北、华北、岭南、西南和西北五个地区的代表性住宅小区的景观规特点进行详细阐述。 1、东北地区的住宅小区的景观规划 东北地区近年来,改善了以往住宅小区的景观规划中不能满足小区环境质量,打破了原有的规划理念与居住要求,规划设计出以最好居住条件为核心[5]的最佳居住小区,全面体现出小区的“经济功能”“,环境功能”以及“社会功能”,构建出最适宜居住的小区。该地区的小区景观规划的特点如下: (1)注重居住小区绿化景观 小区景观绿化的规划与设计,以人为核心、因地制宜和追求独特的风格。居

2071.延续川西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以都江堰某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为例

2071.延续川西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 ——以都江堰某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为例 [摘 要]: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现阶段,川西林盘代表的传统的川西乡村聚落空间受到城市化冲击。现代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传统聚落空间的改变甚至消失。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延续这种记录传统中国农耕文化智慧的特殊聚落方式,并让这种方式重新焕发出活力,从而在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维系其原有社区的文化。这是本次规划重点考虑的问题。规划通过对传统聚落空间模式的提炼和转译,在新农村住宅建设中延续农民传统生活生产方式。 [关键词]:川西农民;川西林盘;新农村住宅建设;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社区文化; 1. 规划背景 中国现阶段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导致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急剧扩大,一方面只有通过土地政策,补偿措施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化为城市可建设用地来获得城市发展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基于农民自身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在中国现阶段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生活生产方式转变不可避免。近年来伴随着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的推进,以及一系列支持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的文件出台,都江堰市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节约农村建设土地为目的的新农村住宅建设成为建设重点。 2. 川西林盘的生存环境与发展危机 川西林盘是一种川西平原特有的传统乡村聚落空间。这种 聚落空间是指有由土生树木与建筑相映相称散点式的农民居住 点。一个林盘通常以树木作为空间界定,界定10-30户具有相 同的姓氏和宗族的人家,林盘内的居民生活既相互独立又相 (1)结合自然的生态生活方式。林盘与自然紧密结合,林盘 内建筑与树木相间,布局顺应地形、水势,曲折多变。 (2)小尺度的平行式聚集方式。林盘内各农户各自独立又 联系紧密,与北方集中式街巷布局方式不同。 (3)混合居住、生产、交往功能的复合式功能方式。林盘 周边水系作为日常生活用水的保证、田地作为日常耕作场所、 竹林树木方便制作农用具同时保护隐私,院落用于进行农产品 加工和交往、聚会、婚嫁等日常活动。 林盘作为传统农耕生产的产物,是在外部自然环境、非机 械化生产方式、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然 而,近年来伴随着现代农业方式对传统农耕方式的冲击,以及 人们越来越薄弱的环境意识,川西平原的自然生态环境正在遭 受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再加上现代生活方式对农民传统生活方 式的吸引力,农户任意砍树整地,搭建“小洋房”,使传统聚落风貌受到损害 现状林盘

川西古镇滨水景观空间特色探索_以四川省大邑县新场古镇为例

川西古镇滨水景观空间特色探索———以四川省大邑县新场古镇为例刘异婧,沈一 *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通过对四川省大邑县新场古镇的实地调研,从滨水活动空间、护岸空间以及滨水绿化空间3方面综合分析了川西古镇的滨水景 观空间特色,并针对其缺陷提出相应的改良对策,希望对新场古镇滨水景观的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关键词滨水空间;空间特色;新场古镇中图分类号S210.3;TU984.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2)05-02804-04Research o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in Ancient Towns of West Sichuan LIU Yi-jing et al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5) Abstract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n Xinchang Ancient Town in Dayi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in this area 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activity space , revetment space and green space.Some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defects in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in Xinchang Ancient Town. Key words Waterfront spac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Xinchang Ancient Town 作者简介 刘异婧(1987-),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E-mail :477607648@qq.com.*通讯作者,教授, 高级工程师,硕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园林景观与规划研究,E-mail :925344448@qq.com 。收稿日期2011-11-17河流自古以来就是孕育生命的起源,随着人类的发展,很多古老的文明就此流传了下来。人们至今仍依循着本能,喜欢亲水性强的空间。四川省水资源充沛,很多临水的古镇都被作为旅游度假的目的地,好的滨水景观不仅能理水防洪,更是人们休闲放松的空间,因此,对亲水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显得尤为重要。1 古镇概况 新场镇位于成都平原西部与邛崃山脉的山丘坝交汇处,面积34.9km 2 ,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岭雪山紧紧相连。古镇始建于东汉时期, 旧称“清源市”。该地自古以来交通便利,水路发达,是茶马古道上的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是目前四川省规模最大、保护完好的西蜀水乡古镇,有“一新(场)、二唐(场)、 三灌口”之美誊。其由于独特的山水环境与建筑风格, 2008年12月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镇保护区面积达0.9km 2 ,清朝、 民国时期的川西民居建筑群保存较好,原质性较强,古朴壮观, 是古镇历史文化的核心承载体。政府最终把历史文化、亲水文化、美食文化确立为古镇的文化形象标识,将新场古镇定位为“川派文化休闲 小镇”[1] 。 2总体水域格局分布 新场古镇水资源丰富,发源于西岭雪山的出江河主干道 和支渠贯穿全镇。整个古镇呈船型,其水域景观的格局形态类似江南水乡的鱼骨状,有明显的等级次序。古镇水域系统由“一主河,三次河”形成,以出江河为主脉,头堰河、二堰河、三堰河等支流沿此生长,逐级在镇中散开(图1),其间还有更多细小支流穿插在古镇各个角落,在房前屋后缓缓流淌着。多样化的水域景观格局给古镇带来江南的秀丽韵味,造就了这个川西的江南水乡。 3滨水景观空间特色 从上文可知,新场古镇水系分布颇具风格,其滨水空间 自然也有独特之处。根据滨水空间的形态类型, 笔者将新场古镇的滨水空间分为滨水步行活动空间、水体护岸空间与滨水绿化空间三大类,并针对每一类空间详细分析其内容以及形态特点。3.1 滨水步行活动空间 滨水步行活动场所即游人在水岸 的游憩空间,是滨水空间中人们最直接参与的空间,也是人们在水边停留时间最长的空间。新场古镇的滨水步行活动空间主要包含滨水游步道、滨水廊道和滨水活动平台3部分 。 图1 新场古镇水系分布示意 3.1.1滨水游步道。滨水游步道既是交通空间,也是能营 造良好氛围的游览空间,它更能激发游人的行走意愿。新场古镇的滨水游步道多数分布于二堰河等流经古镇的支流两岸,少数位于出江河北岸,随着水域的走向形成两种各有特色的带状连续空间(图2)。不同的剖面形式造就了不同的空间氛围,镇内支流两岸的游步道大多宽3 5m ,空间窄而狭长,原为各家后院用地,古镇开发后作为滨水游步道使用。空间界面由水道和各类建筑立面组成,以桥梁相互连接,部分建筑作为商业使用,该段滨水步道则作为建筑空间延伸至水边的灰空间,形成半开敞的滨水后街,为商业项目服务。 责任编辑徐宁责任校对卢瑶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2,40(5):2804-2807

成都黄龙溪古镇特点详细介绍.doc

成都黄龙溪古镇特点详细介绍 成都黄龙溪古镇特点 上河衢田园水村项目背景 黄龙溪,四川成都双流县黄龙溪镇是十大水乡古镇之一,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号称中国天府第一名镇,2011年荣获四川最美古镇大奖,有着1700余年的历史,位于成都平原南部,距成都市区40公里,距双流县城35公里,其开发与利用一直受到国家文物局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1] 。 龙溪古镇紧扣天府第一名镇的定位,按照五一小变样,十一大变样的目标,自2011年2月起,景区从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传承,精细化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启动了黄龙溪古镇提升工程,在巩固和提升天府第一名镇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除了在现有景致上的完善提升外,黄龙溪古镇改造工程二期涵盖了5大类34个项目,针对形态建设,文态建设、业态建设、生态建设和管理服务的提升工程均已全面启动。 黄龙溪古镇改造工程二期主要以清明上河图为规划蓝本,修建了上河衢田园水村、七星伴月古院落群等各类仿古型建筑,总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上河衢田园水村为黄龙溪二期景区的核心区域,其河域面积约3万平方米,所有建筑均临水而建,以川西民居风格为基调,极具明清风情。 黄龙溪上河衢田园水村设计理念 根据对黄龙溪原有建筑风格,远景设计院确立了将黄龙溪所有建筑体设计为传统的川西院落式民居风格,不是单纯的明清式样,而是简洁大方、古朴自然,外观虽无华丽,却有古典淳朴之美。运用大小不一的四合院、三合院、多进院、牌坊、照壁、阙楼、露台、耍坝等建筑构成错落有致的街坊里巷,再现出百年老成都的风情与繁华。所有建筑及公共区域用材和工艺粗中有细、自然协调,具有高雅精致之美,横平竖直的人工堆砌痕迹。在景观小品设计中,本案结合黄龙溪千年传承的龙文化、三国文

酒店设计调研报告

酒店调研报告 学生:何君泓 学号:201412010105 教师:肖瑜

第1章前言 1.1酒店概况 酒店:其基本定义是提供安全、舒适,令利用者得到短期的休息或睡眠的空间的商业机构。一般地说来就是给宾客提供歇宿和饮食的场所。具体地说饭店是以它的建筑物为凭证,通过出售客房、餐饮及综合服务设施向客人提供服务,从而获得经济收益的组织。酒店主要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和生活的服务及设施(寝前服务)、餐饮、游戏、娱乐、购物、商务中心、宴会及会议等设施。 度假酒店概况:以接待休闲度假游客为主,为休闲度假游客提供住宿、餐饮、娱乐与游乐等多种服务功能的酒店。向旅游者们传达着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 1.1.1酒店调研方向 本次酒店调研包括基地调研与酒店案例调研。基地调研针对所给地形图分析周边环境、道路以及地形等方面。酒店案例调研针对其平面布局、功能流线。建筑立面处理以及周边环境布置等方面。由于酒店的特殊性质特点,本次调研还要注意酒店内部空间布置与功能分区,并结合基地景观方向,据旅客度假的性质,考虑如何向旅客提供舒适、休闲并且风景优美的度假空间。还要向工作人员提供明确、便利的工作空间。并结合地域和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研分析。 1.1.2酒店设计概况 度假酒店设计方案是结合酒店功能要求、基本特点、服务对象的心理与基地的风景、交通等方面进行设计。前期调研对人体尺度以及空间心理进行了解和研究。根据功能结构进行平面布局,注意各分区的特点和联系。平面设计结合空间尺度与感受进行组合(绝对尺度和相对尺度等)以及空间形状等进行设计并结合文脉、历史、地域、场所等方面突出酒店的建筑

川西民居的特点

川西民居的特点 一、独特的地域风格。 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首先,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 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其次,这种风格表现在建筑造型上是轻盈精巧。 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 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 再次,川西民居的飘逸风格,表现在建筑色彩上是朴素淡雅。 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二、融环境为一体。 川西民居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还有用青厂条子作梁和门杠的。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三、亲情味浓厚。 川西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国内外首屈一指的茶馆文化也因 此而繁荣。这一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有一种田园诗歌式的诗意。 这种亲情味,还表现在川西民居的建筑上。如大小院落中的天井与宽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铺外的檐廊,便为居住者创造了一个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间”,供家人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邻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来客之用,使邻里间得以充分交流对话,使蜀人深感“远亲不如近邻”。 四、兼容性较强。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据有关史料,大批移民入川先后发生过几次。因此,川西居住文化也是一种兼容性较强的融合文化,其许多特色的形成,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的结果。并未因吸收外来文化而丢失传统,而是在兼容先进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独立形态的文化体系。

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的思考

皖南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的思考 (芜湖市花津南路,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近年来,以“原汁原味”、“古色古香”为特色取胜的古村落旅游成为时尚的旅游形式,有关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增多。古村落旅游资源有自己的特点,在对其加以保护的前提下,古村落旅游开发有内生性和外部介入性两种经营模式。本文研究了皖南古村落的旅游开发状况,从注重对古村落的保护,突出自身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实行品牌营销等方面对皖南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提出对策。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徽州古村落;开发策略 引言 人们对古村落的关注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古村落旅游向世人展示了封存百年千年的古建筑艺术和当地的传统民居文化,既体现了古村落古民居的现代性,又有利于村民们真正认识到古屋古宅的价值,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参与保护古村落,使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古村落旅游顺应了物质丰富的都市人渴望回归自然、回归淳朴的精神需求。随着旅游目的地的多元化和人们文化心理需求的提高,近年来,古村落旅游成为热门时尚的旅游活动形式。我国许多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又拥有古朴幽静的乡村田园风光的历史古村落已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皖南古村落是指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皖南古村落于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充分体现了皖南古村落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1古村落旅游开发概述 1.1古村落的概念 古村落是那些至今已有 500-600年历史的村寨聚落。他们大多由一个庞大的家族组成。村寨里有家族创业始祖的传说,有家族兴盛式微的记载,有祖传的遗训族规。例如安徽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是皖南古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是皖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安徽文化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村落形态保存完好,风光秀美。村中自古尊儒术、重教化,文风昌盛,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的徽州文化现象,如程朱理学的封建伦理文化、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村落建设中的风水文化、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因此历史文化内涵深厚。 1.2古村落的特点及其价值 1.2.1古村落的特点 组团的家族性。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社会,“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中国古代村落,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族制为基础而形成的,因此许多村落从起源到布局,均表现出较强的宗族性。新石器时代的半坡村的房屋排列,由周围46个小房子环绕着中心的大屋,就是这种宗族性的早期表现。宗族的核心表现是宗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念场(或称心理场)作用,许多村镇的建筑均以宗祠为物质中心和心理中心展开布局,形成聚合状的村落组团空间,如皖南黟县西递村中心祠堂,就起到了心理中心的作用。许多村落中心均设有祠堂、戏台等公共活动场所,影响着周围民居的布局,安徽黟县的宏村、呈村等,均是以中心的宗祠月塘或戏台为核心展开布局的。 布局的整体性。中国古代村落虽然不如古代城市那样有着严格的规划标准,但多数村落

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民居中“天井”的比较探究

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民居中“天井”的比较探究 发表时间:2018-12-29T09:42:30.86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7期作者:刘硕 [导读] 二者形成一种新型“天井式”民居。由于用地紧张,院落改造为狭长的天井,这便是天井的由来。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济南市 250353 摘要:天井式民居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骄傲,它的精神是我们现代建筑应该追求的。本文从居住空间着手,以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民居为研究基础,对二者居住空间中的“天井”形态进行深入比较探究,通过不同地域、文化、功能等差异,探讨民居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深刻体会中西方古人的环境观与智慧。 关键词:徽州民居;古罗马民居;天井 一、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传统民居中“天井”的发展概况 追溯徽州民居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历史上该地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背景因素。徽州民居根据当地降雨量大和用地紧张的具体条件,既保留了“楼居式”的特征又加以调整,融合北方的院落式建筑和丘陵地带湿热气候的楼居式干栏木楼建筑,二者形成一种新型“天井式”民居。由于用地紧张,院落改造为狭长的天井,这便是天井的由来。 关于古罗马民居建筑,只能透过《建筑十书》以及庞贝、赫库兰尼姆遗址来了解建筑形式与生活状况,早期融合古希腊的古罗马民居充分尊重古希腊文化,建筑多为单层,外部开窗较小,且早期的房子只有一套房间。结合伊特鲁里亚文化同样创造出了有心中庭空间住宅。可以看出,这种有心空间的开口逐渐向内缩小,形成“天井”,这与古罗马长期对外战争所形成的自我保护心理相符。 二、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传统民居“天井”设计异同 1、文化背景 我们从徽州民居“天井”这个“元素”可以了解到徽州人的“家”,是离不开“天”的,这就是为什么家家户户都有天井,从而使“天人合一”走进了千家万户。徽州民居以天井为一个最小的建筑单元,聚合成一个大的家族,反映了徽州人讲究聚族而居。徽州人利用地形地势,以及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指导,因地制宜,建造了独具艺术特色的民居风格。加上儒家思想与程朱理学的渗入,以“天井”为中心的规划布局则充分反映了古人思想与伦理纲常,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尊卑、长幼的封建制度,是制度与文化思想高度结合的完整统一,是徽州地区的文化与空间形态代表。 与东方不同的是,西方人的宇宙观以及哲学思维认为人是与自然对立的。古罗马人在扩展领土的时候将城设在中间,也是一种围合的心态。在西方居住空间演变到古罗马时期时,住宅中往往多出了围合空间供人娱乐休息这种“天井”空间形态反映了古罗马人在处理家庭人员及居住理念中的包容心理,即以“家”为中心的血缘纽带、以“天井”为中心的氛围聚集。 2、空间组合形式 天井的存在,使徽州民居具有很强的生长能力,体现着建筑的有机性。徽州民居可以多方向地、灵活地生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建筑沿轴向前后生长,即一进——二进——三进,每长一进只需设置一个横向天井;建筑垂直向上生长,即一层——二层——三层,限于结构材料最高到三层。叠加的楼层与地层只需在平面坐标上以天井贯通。建筑像这样生长、加接,可以改变入口方向,同时也适应变化着的需要,由此,徽州民居具备了有机生长的特点。 古罗马民居的天井平面形态在外观的形状看同江南民居大致相当,但就前期的基本形态来看,都是以“回”字型为基本型,逐渐发展、壮大。“回”字型是早期希腊式的民居形态。自古罗马征服希腊并开疆拓土后,古罗马人口增长,对外贸易繁荣,国内商业发展迅速,由此带来的居住方式也在发生改变,所以又发展出了“日”型平面与“不规则几何”型平面等多种方式。 3、形态功能作用 天井显示了建筑物对外封闭而对内开放的功能要求。在采光方面,徽州地区人口密集,建筑对私密性要求极高,对外开窗十分有限,所以一方天井成为了整个建筑唯一的采光口。来自天井的天然光线把人们的视线从琐碎的家庭杂物中引向外部庭院的景物,增加了绿化在天井中的美感。在通风方面,“天井”结构也很好的解决了当地夏季炎热、阴雨潮湿的气候问题。“天井”空间则像烟筒一样将风向上吸引,使得在烈烈夏日中保持着宜人的气候微环境。在排水方面,天井作为重要的取水,存水,排水的设施,与地面水槽、街道排水通道相互连接,利用屋顶坡面、地域的走势,根据坡向形成落差,最终将多余的水流排出,极具生态价值。 古罗马住宅关于“天井”的采光与通风关系与江南民居的效果是一致的。古罗马地处地中海沿岸,夏季多雨、潮湿,从建筑顶部可以看到,古罗马的天井收口较小,这样能更有力的将室内的潮气吸出室外,随时保持室内的空间环境。古罗马天井空间同样具有排水与遮阳的效果,与徽州一样,古罗马天井内的水池就是为收集雨水而建造的,在考古发掘中,并没有发现专门取水的水井,可见,水源的大多来源源自与此,通过坡屋顶的水管设施汇流,最终落入水池中,这一点同江南民居的排水方法是一致的。 三、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传统民居“天井”形态对现代环境设计的启迪与思考 无论徽州还是古罗马,天井形态在古代社会是一种“原生态”的建筑活动。在空间造型方面,天井空间对内具有天然的心理屏障,对外也是一个良好的抵御外侵的建造手法,同时通过借景等手段使得建筑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在当今建筑高层与超高层越来越多、技术进步、材料提升的今天,这是理应更多考虑的问题。在空间能耗方面,天井的设计是一种绿色设计理念,符合可持续发展观,这种“绿色”的天井空间,健康舒适、节约能耗、保护生态,所以应当像古人那样,在设计的开始,就将保护环境视为设计的初始思路。建筑节能在未来人口越来越多的社会背景下注定是设计的出路,这一点,天井空间为当代设计师提供了优秀的空间参考和形态支持。在空间循环方面,一方天井,不需要中央空调或换气扇等机械手段,使空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居住的人也会因空间的循环往复而变的不再沉闷,舒缓着人的心境,这也是体现天井空间生态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建筑在使用的那一刻起,就会开始出现矛盾,它要面对居住者的变化发展。 这就要求建筑具备一定的有机生长能力,以及时地采用改建扩建、重新分割等手段,使建筑延续生命。这对当今的建筑设计是有很大启迪的,如果充分认识建筑的有机生长能力可以应对其使用功能的变化,就可以避免过多没有必要的拆迁,能使建筑充分发挥价值,避免人力物力及大量自然资源的浪费。传统徽州民居和古罗马民居一般都能保存百年甚至数百年。这些民居能够经历这么长时期的使用,而不

成都世纪城天堂洲际大饭店考察报告

成都酒店考察报告(一) ——成都世纪城天堂洲际大饭店 成都世纪城天堂洲际大饭店, 拥有555间独具特色的豪华客房和 套房、配备顶级设施的现代化会议 中心,一系列风格各异的餐厅和酒 廊,更有精致幽雅的都市水疗中心 等设施。传统欧洲风格的设计与川 西民居风格的珠联璧合,使成都世 纪城天堂洲际大饭店成为蓉城又 一璀璨亮点。洲际酒店集团因了 解客人所需,熟知当地文化,并以 出色的专业服务品质而享誉全球, 成都世纪城天堂洲际大饭店秉承 品牌精神,带给世界各地的商务及旅行客人高质量的入住体验和流连忘返的美好感觉。成都世纪城洲际大饭店将欧洲传统精髓与中国的热情待客之道完美融合,成为成都市的又一个醒目的新地标。酒店拥有555间独具特色的豪华客房和套房,配备顶级设施的现代化会议中心,一系列风格各异的餐厅和酒廊、更有精致幽雅的都市水疗中心等设施。酒店步行可到达成都国际会展中心及地铁站,距机场仅20分钟车程,是造访成都的商务旅客理想的下榻之所。 一、酒店基本信息 1、入住/离店 入住时间 02:00 PM 离店时间 12:00 PM 可延迟退房 夜间接待区营业 2、位置 酒店位于机场或机场附近 最近的城市: CHENGDU 与酒店的距离: 10.0 KM 当地时间下午2:39格林威治标准时间+0800

酒店主体30层 总客房数 555间 总套房数 74 单人床房 283 双人床房 193 无烟房 200 行政房 5 4、互联网接入 无线数据连接 服务提供者: China Telecom 提供电脑 服务提供者: China Telecom 宽带高速上网 服务提供者: China Telecom 5、员工所说语言 English, French, Japanese, Chinese 6、宠物政策 不允许携带除导盲犬及服务性动物以外的宠物。 7、无障碍 允许服务性动物入内 5间客房配备无障碍标准设施

试论徽州“天井”建筑空间设计的思考(一)

试论徽州“天井”建筑空间设计的思考(一) 论文摘要:徽州“天井”,是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相结合的产物,在建筑功能上起到集水、纳阳、通风、采光、消防和美化环境的作用,是适应自然,实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它在满足古徽州人实用需求的基础上,还满足其审美需求和社会需求,是中国伦理哲学的物化表现。天井的设计,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在地域性、绿化、以人为本、满足人的社会需求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天井;空间设计;实用需求;审美需求;社会需求 “地球村”的概念出现以后,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现代设计所提倡的功能性设计,在逐渐抹平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开始让人产生一种文化层面的忧虑,对功能性的设计产生了一种理性的思考,人们开始呼吁地域性文化在新经济条件下的充分表达。好的建筑设计应该是一对一的,从材料的选择,到功能的表达、感情的抒发、文化的建设,都应该体现对不同文化的尊重。 居住,自古至今,都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一件事。在由钢筋水泥构筑的当今城市,建筑几乎是千城一面,只能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生活的的空间,至于住得是否舒适,那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我们所处的社会,正是一个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型期,长期的工业文明,唤起了人们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本性,人们越来越要求居住既满足功能需要,又能接近自然。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人,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有自己的建筑文化,更需要有一个舒适而健康的生活空间。 徽州古民居,白墙青瓦灰门楼,在青山碧水的映衬之下,古拙素雅。天井,作为徽州建筑的标志性构件,是在当地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条件下产生的,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安全,徽州古民居是封闭的,高墙、深院、重门、窄窗,只屋顶上空出一片,这就是四周被高墙所围的天井,与天通,与地连,根据房屋的大小和自身的心理需求而建造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空间,暗示了主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是古徽州人的一个创造。日本建筑思潮研究所的专家认为,天井,“是一个带着一种难以动摇地把某种中国文化紧密封存的厚重的空间”。天井,可以用来采光、通风、防潮,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和安全性,解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的实际需求;也可以让人足不出户,便可与大自然中的蓝天白云进行亲密接触,满足了人们的亲近自然的愿望;以天井为中心的建筑空间布局,方正对称,形成了尊儒崇礼、长幼有序的和谐的社会伦理关系,满足了人们的社会需求。徽州天井,从实用性、审美性、社会性等方面,给我们今天的建筑空间设计,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天井的实用性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 天井的设计,是南北方建筑形态的融合。徽州,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地少人多,气候潮湿,在这样的地方建房子,建筑的各个构件,都要适应这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古徽州人把宽敞的北方“四合院”与与徽州本土的干阑式建筑融合,创造出了适合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狭长的“天井”院落,形成了徽州建筑特有的一种空间布局。天井,既封闭又通畅,结构简单、灵活,可以顺应山形水势,依山而建,使大自然与徽州古建筑融为一体,有效的解决了山区人稠地狭和气候潮湿问题。天井,是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结合当地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在南方山区进行的创造性的应用,是南北方文化交流的产物。 天井的设计,可用来采光、通风、防火、防潮、与外界沟通,满足古徽州人的的实用需求。徽州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外墙很少开窗,即使开窗,窗口也开得很小,不过是四五十公分的小窗,房子的采光、通风、防潮、与外界沟通,全靠这小小的天井。室外的阳光,经过天井进入室内,光线变得柔和而温馨;天井内的明塘、暗沟、小水池或大水缸等排水、蓄水系统,取用方便,调节了室内湿度和温度,改善生态环境,也解决了木结构建筑的防火问题,使住宅冬暖夏凉,更适于人居住。一块比天井稍大些的“布蓬”,无雨时,被通过一侧瓦檐处的木滑轮的绳索拉成卷筒状高挂着;有雨时,用布蓬盖住整个天井空间,挡风遮雨。天井里

浅谈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91862568.html, 浅谈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者:宋雪峰 来源:《大观》2016年第10期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是各民族历史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是民族文化和建筑艺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在传统民居改造中,既要传承民族建筑文化,又要创新民族建筑艺术。本文对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探讨。 关键词:传统民居;改造;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云南是我国世居民族和特有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据统计,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80%以上的自然村有12000多个,其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约70%。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类型多样:如分布在滇南、滇东南、滇西地区的傣族、布朗族、佤族、哈尼族、基诺族、壮族、德昂族、彝族等民族聚居村镇的干栏式、吊脚楼民居;滇西北、滇中地区的彝族、普米族、纳西族摩梭人等民族聚居村镇的井杆式、木楞房、垛木房民居;滇南哈尼族聚居村镇的蘑菇房民居;滇南、哀牢山区的彝族聚居村镇的土掌房民居;滇西地区的白族、彝族、纳西族等民族聚居村镇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民居;滇西北的藏族地区的平顶碉楼民居;滇西北地区的傈僳族聚居村镇的千脚落地房民居;滇中、滇西一带的汉族、彝族、满族等民族聚居村镇的一颗印、合院式民居等,堪称中国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大观园。 一、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是各民族历史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是民族文化与建筑艺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随着时代发展,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必然在保护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同时,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也会在传承中得到创新,在创新中得到传承,保护与发展互为因果,传承与创新互为表里,建设需求和建筑艺术总会处于相对平衡。特别是提取和重构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造型、图案、色彩,提炼标志性的民族文化元素,对民族传统民居进行装饰;运用民族文化符号,或改变民族文化符号的组合关系,结合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表征、空间构成、环境意识、营造技术,创新设计出特色浓郁的时代经典民族特色民居,使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改造后更为新颖和突出。因此,对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进行改造,既是传承传统民族建筑文化,又是创新民族优秀建筑艺术,是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传统民居改造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原则 在传统民居改造中,要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必须坚持4个原则:一是保持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原则。在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的保护与改造过程中,要严格保持原有民居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不改变传统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外立面特征和基本材料。二是修旧如故的原则。在修复村镇内具有保护价值的濒危建筑物或构筑物时,使用旧木料、旧石料、旧砖瓦等材

成都农家乐考察报告

成都农家乐考察报告 为了学习借鉴外地农家乐旅游发展先进经验,加快我市乡村休闲游和赏花游的发展,11月4至7日赏花游办公室组织有关区乡村休闲游办公室和赏花游特色村项目建设村的负责人,对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郫县农科村等农家乐乡村旅游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 一、基本情况 (一)三圣街道办事处的整村集群发展模式 1、“一村一品”,坚持以农为本,推进产业布局特色化。锦江区充分利用三圣乡花卉种植的传统优势和地处城市通风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抓住2003年举办“中国成都首届花博会”的有利时机,将花博会周边的五个村庄在原来经营花卉的基础上,由政府统一规划,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1000多万人次,农家乐经营户380多家,农村人均年收入19752万元,从事农家乐经营农户农村人均收入达到3-10万元以上。“幸福梅林”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种植欣赏,形成梅花产业链,梅花种植面积超过1500多亩、200多个品种、20余万株,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齐、数量最多的梅花基地之一;“花乡农居”是三圣花乡最先推出的旅游项目,主要以花卉种植销售为主,形成了以发展小盆、鲜切花和旅游观光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级风景区,已经成为江南地区著名的花卉生产集散地;“江家菜地”面积3000余亩,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蔬菜、瓜果和农作物变为市民和学生体验农家生活的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东篱菊园”拥有菊花种植面积1000余亩,以非洲菊为主打品牌,突出多种类的菊花和大规模的菊园,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实现了花卉设施化、产业化生产;“荷塘月色”面积1000余亩,以生态荷塘景观为载体,以绘画、音乐形式为主题,将湿地生态荷花文化与艺术形式和谐统一在一起,成为艺术家写生、创作的基地,通过引进知名画家、自由画家,打造“户户都是画意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村建设景观化。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把农村建设与发展文化、旅游、观光、休闲等有机结合起来,多元化投资,适度进行景观打造,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是农房改造景观化。按照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建设标准,采取“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改造农房,打造了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建筑群。二是基础设施城市化。按照整体规划,以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标准,政府投入1.8亿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三是配套设施现代化。实现了农村户户通光纤,在行政村建成村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公益设施配套。 3、文化提升,产业升级,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一是以品质打造品牌。以创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和承办中国首届“乡村旅游节”为契机,采取政府制定统一标准并给予适当补贴,引导景区内的经营者对厨房、厕所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改造,对景区内的经营场所进行规范, 使其与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相协调。帮助经营者提升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使其摆脱传统意义上“农家乐”的低水平经营,真正体现“五朵金花”景区的旅游品牌形象。二是以文化提升产业。从景区的错位互补和协同发展入手,加大对“五朵金

“和而不同”的新川西建筑追求

“和而不同”的新川西建筑追求 ——绵竹民房灾后重建设计 陆德伟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我院积极响应国家对于灾区重建的工作号召,迅速投入大量人力承接了绵竹市遵道镇的大批规划和建筑设计,完成了镇区廉租房住宅区、棚花村村民住宅设计等居住建筑设计。遵道镇依山傍水,具有丰富的山、水、田、林资源,棚花村作为绵竹年画的重要发源地,震前农家乐旅游在四川省具有相当的知名度,我们在设计中经过慎重调研,避免灾后重建中出现的一些误区,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新川西建筑设计理念。 1、对传统川西民居的解析。川西地处四川盆地,四周群山环抱,生态条件独特,气候条件温暖湿润,川西平原地势低平。这样的生态条件要求人居环境与之适应,主要体现在通风除湿,地形利用,遮阳保暖等多方面。同时传统川西民居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烙印,体现了家庭的伦理秩序、内外区别、生活习俗。 · 与多山地丘陵的山地地形相适应,传统川西民居布局灵活自由,平面以院坝为中心,主屋正中为堂屋,侧面为主人用房,两厢为晚辈卧室和厨房、仓库等辅房。庭院是家庭的活动中心,喜院栽果树,有条件的农户把庭院作为农家乐的活动场所。 · 与盆地气候炎热多雨、潮湿阴雾相适应,川西民居追求敞开外

露,多外廊,深出檐,屋顶舒展轻巧。 · 基本结构形式为穿斗式木排架,木料用材较小,柱距较密形成排架,稳定依靠柱间穿插的枋木。 · 根据地形房屋常分段跌落,木材以熟桐油涂刷,天然木纹,与白墙青瓦、飞檐、大屋脊、方格窗一起成为川西民居的标志符号。 2、冷静分析当前重建设计中的矛盾,避免误区。 灾区建筑损毁严重,重建建筑量巨大,时间紧迫,受灾地区本来经济发展薄弱,面临发展压力,有可能趁机加大对经济的追求。在土地利用上,出现对灾民的变相圈地,所谓集中建设,集中居住,往往以经济利益为主导,政府决策在先,设计滞后、盲从,以牺牲居住环境、生态环境为代价。 不尊重传统川西风格,设计模式城市化。村民住宅主要由血缘、地域纽带联系在一起,当地村民乡土意识浓厚,且与城市住区存在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需要考虑晒场、家禽家畜养殖间、耕作距离等。目前在都江堰、崇州等地的某些重建方案,盲目引进了城市住宅模式,集中布局,把农村设计成多层单元式住宅区或别墅区,不尊重当地生活居住习惯,与川西建筑风格格格不入,把城市文明强加于农村。 3、“和而不同”新川西建筑理念的提出 在绵竹这样有特殊历史文化传统和地理特征的地区,现代农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川西民居保留了适宜的土壤,我们理应传承历史风貌,体现川西建筑特色。历史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传承历史不等同于对历史和传统风格的模仿。设计中既要避免在淘汰落后的建造

古代建筑天井雨水收集

古代建筑天井雨水收集 【篇一: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天井与院落关系之初探】 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天井與院落關係之初探 學生:9633725 王俊凱指導:楊裕富博士 前言 天井與院落皆為中國民居宅住的中樞,也是吐故納新的空間。但天 井與院落的不同之處,除了在尺度上較不受限,院落大多大於天井;而天井往往受室內空間的制約。根據《理氣圖說》井形如船槳,長 寛約四至五比一。歷代建築中,除了透過了「井」與「院」來表徵 了居住的生活模式,與規劃設計的秩序感或審美感,建築可透過「井」與「院」產生了不同的小氣候。院多存在於北民多雪少雨的 民居,形成「宅中有院,院中有園」。而天井則普遍存在南方溼熱 多雨的氣候。 1. 南方建築特色 南方民居的重要特點是以天井為特點的四合院平面佈局。民居朝向 以東或東南向為主,充分利用自然日照,並順應當地主導風向,以 利於形成室內自然通風。房屋進門多為天井,利用天井採光,光線 通過二次折射,少有眩光且具有柔和感;通過天井合理組織室內自 然通風、匯集雨水、夏季遮陽,室內設水池盆景綠化調節室內濕度,冬暖夏涼,可謂古代的天然空調。一般正屋面闊三間,中間堂屋面 臨天井敞開,是一家生活起居活動中心(圖1)。兩邊廂房,堂屋兩邊 的次間是臥室,臥室一般向外牆都不開窗,但均有開向天井一面的 花窗,既滿足防盗安全的需要,又能減少通過窗散失熱量,也符合 聚財的思想。 屋內的採光、通風、排水全依賴於天井,天井的設計,即“四水歸堂”的格局,有“肥水不外流”之意。民居平面形狀大都為矩形,柱與柱 間的尺寸接近現代模矩,開間不大,進深較大,使住宅的傳熱耗熱 值較,能耗較少。“四合院”建築通過其建築形式實現了建築與自然 環境的有機結合和天然的生態節能思想。 圖1 徽州民居常見平面佈局 南方古民居天井上都開鑿有水池,在風水理論中,“天井”和“財祿” 息息相關,除了有蓄存積水的功用,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一種象徵 符號,表示把財氣完全蓄積在家中而不外洩。石板圖案雕成古錢形,寓意從漏下的雨水全是財氣之水,仍然留家中。天井上的石板有深、有淺,學者的研究,發現了徽州古民居天井上的石板有“深度隨著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