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治性罕见病—纯合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可治性罕见病—纯合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可治性罕见病—纯合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可治性罕见病—纯合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可治性罕见病—纯合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一、疾病概述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临床分为纯合与杂合两种类型。纯合FH患者表现出极端的临床特征,青少年期可发生心肌梗死甚至死亡,在全球不同地区,纯合FH的患病率约为1/100~16万[1-3],属于罕见病。

FH主要致病基因包括: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人类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衔接蛋白1(LDL receptor adaptor protein 1,LDLRAPl)。上述基因突变引起体内胆固醇代谢障碍,导致细胞内外胆固醇水平大幅增高。纯合FH患者出生既受高胆固醇血症影响,儿童期可出现全身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As),冠心病发生率为正常人群100倍,自然寿命20~30岁;而杂合患者早发冠必病风险则比同年龄段的正常人群增加3~13倍[4]。最近FH引起国际相关组织的高度重视,自2013年起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心血管学会等国际组织出台多项《FH防治的指南》及《纯合FH诊疗意见书》[5-7],提出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减少FH患者冠心病病死率的重要策略。

二、临床特征

1.基本临床特征

纯合FH患者主要表现为血浆LDL-C水平极度增高,为正常人的6~8倍,皮肤肌腱黄色瘤、角膜弓和早发冠心病,皮肤黄色瘤部位一般在臀、肘、手指间及髌前区域。肌腱黄色瘤集中在跟腱和手指伸肌腱处。角膜弓是由于脂质沉积而在角膜周缘形成的不透明白色环。纯合FH患者往往在青春期就可出现冠心病甚至心肌梗死。纯合FH患者的父母往往为杂合型FH。

2.心血管超声表现

纯合FH患者较早出现全身As,超声检查可直观地显示As、心脏瓣膜病变[8],还能进一步发现心脏和血管的功能改变。

(1)血管超声:

纯合FH患者幼儿期即可观察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eima-media thickness,IMT)增厚。少年期出现主动脉及其分支广泛的As斑块,可导致管腔狭窄。降主动脉的As可累及肾动脉,导致血管壁局限或弥漫性扩张或形成动脉瘤。

(2)心脏超声:

纯合FH患者可观察到主动脉根部和升主动脉管壁厚度及狭窄程度。典型病例可出现冠状动脉开口处As斑块。冠状动脉血流显像可检测冠状动脉内的血流储备功能。

由于胆固醇侵蚀心脏瓣膜,主动脉狭窄及返流多为首发表现,超声可见心脏瓣膜钙化、狭窄、关闭不全。纯合FH患者早期表现心脏舒张功能异常,随着病情加重收缩功能逐渐减低,心脏扩大;心肌缺血时出现节段性窒壁运动异常[9]。

三、诊断

国际公认3个FH诊断标准为:《荷兰脂质网络诊断标准(DLCN)》《英国西蒙标准(Simon Broome)》和《MEDPED诊断标准》。

2014年,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协会( EAS)[5]指出纯合FH的诊断条件:LDLR、APOB、PCSK9或LDLRAP1基因鉴定检测确诊存在两个等位基因的致病突变,或治疗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3mmol/L,治疗后LDL-C≥8mmol/L伴10岁前出现皮肤或肌腱黄色瘤。

而国内关于FH的诊断标准是早在1998年陈在嘉主编的《临床冠心病学》中提出的标准:成人治疗前血清TC>7.8 mmol/L,16岁以下儿童TC>6.7 mmol/L 盛LDL-C>4.4mmol/L,患者或亲属有腱黄瘤者诊断为FH,其中治疗前总胆固醇(TC)>16mmol/L伴有黄色瘤者诊断为纯合FH。

四、鉴别诊断

1.植物固醇血症( sitostcrolaemia)

又称β-谷固醇血症,是常染色体隐形遗传性疾病,先证者父母为携带者其胆固醇水平多在正常范围。该病由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BC转运家族)中ABCG5/ABCG8基因发生两个突变引起的纯合表型,临床表现为血清胆固醇水平增高,植物固醇的血浆浓度显著增加(>30倍);黄色瘤、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溶血性贫血(黄疸、脾大)和巨血小板减少症。该病通过饮食、胆汁酸螯合剂及依折麦布治疗,可使胆固醇水平降至正常范围;基因筛查可见ABCG5、ABCG8

基因突变[10]。

2.继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指由其他原发疾病所引起,包括:糖尿病、肝病、甲状腺疾病、肾脏疾病、胰腺、肥胖症、糖原累积病、痛风、阿迪森病、库欣综合征、异常球蛋白血症等,均可引起胆固醇水平增高。

五、治疗

目前针对纯合FH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脂蛋白分离术和肝脏移植[11,12],均以降低LDL-C,延缓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病时间,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为主要治疗目标。

根据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协会纯合FH共识的最新建议[5]:一般成人要求LDL-C<2.5mmol/L或降低LDL-C至少50%以上;如果合并有冠心病或糖尿病,则要求将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FH儿童需要合理饮食并从3~10岁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建议10岁以后治疗目标为LDL<3.5mmol/L,但是对于纯合FH患者很难达标。

1.常规治疗

(1)他汀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上调LDL受体活性而发挥降脂作用,目前仍是FH治疗的首选用药;包括:辛伐他汀,10~40mg,1次/日;普伐他汀10~40mg,1次/日。氟伐他汀10~40 mg,1次/口;阿托伐他汀10~40 mg,1次/日;瑞舒伐他汀5~20 mg,1次/日;血脂康胶囊,2粒(0.6 g),2次/日。

(2)烟酸类及其衍生物:通过减少脂质的生成和促进其分解而具有明显调脂作用。阿昔莫司0.25~0.5g,2~3次/日。

(3)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选择性阻止肠道对胆固醇经吸收,显著降低LDL-C。依折麦布10 mg,1次/日。

(4)胆汁酸螯合剂:在肠道与胆酸结合,阻止肠道对胆酸及胆固醇的吸收,促进其随粪便排泄,可降低血中TC。常用药物:考来烯胺(消胆胺)4~8 g,1~3次/日;盐酸考来替泊(降胆宁)10~20 g,1—2次/日;普罗布考0.5g,2次/日。

2.新药治疗

PCSK9抑制剂:通过抑制PCSK9与LDLR结合而阻断LDLR的降解过程,从而发挥降LDL-C作用。evolocumab是一种全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G2(IgG2),能特异性的与PCSK9结合,它被欧盟委员会及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纯合FH患者[13].每月420mg或每2周140mg,皮下注射。evolocumab药物对于纯合FH患者的Ⅲ期临床试验(TESLA)显示LDL-C水平可降低30.9%[14],但疗效取决于LDLR基因突变类型,对于LDLR缺失突变的纯合患者无效。

由于PCSK9抑制剂可有效降低LDL-C且耐受性良好,已成为治疗纯合FH 患者最有前途的新药。目前该药仅在欧美上市,国内备受期待。

3.血液净化

血浆脂蛋白置换术:将血液中LDL及载脂蛋白ApoB在体外清除后再回输至体内的治疗方法,包括:免疫吸附、硫酸右旋糖酐纤维素吸附、肝素介导的体外LDL及纤维蛋白原沉淀、全血脂蛋白直接吸附及硫酸右旋糖酐纤维素直接灌注。以上技术平均可以使LDL减少60%以上,Lp(a)下降46%~75%,建议纯合FH儿童应于5~8岁开始每周1次血浆脂蛋白置换治疗。长期治疗能使FH患者血浆胆固醇维持在较低水平,皮肤、肌腱黄色瘤消退,心血管并发症减轻。

4.外科手术

肝脏移植术:应用正常肝脏植入纯合FH患者体内,从而恢复机体对血浆LDL-C清除。对于药物治疗和血浆脂蛋白置换术效果不好或不能耐受的年轻纯合FH患者可考虑肝移植,手术最佳治疗时间是在心血管事件发坐之前。

5.药物联合治疗

最高耐受剂量的他汀(如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能使LDL-C在最初治疗时达标。其他药物,如胆酸螯合剂和烟酸也可根据它们的有效性和耐受性补充治疗。目前,已被批准用于FH治疗的新型药物有PCSK9抑制剂、ApoB反义寡核苷酸药(mipomersen)、微粒体三酰甘油转移蛋白抑制剂-洛美他派(lomitapide)及血浆脂蛋白置换术等。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建议纯合FH患者的治疗规范(见图1)[5,11]。

六、典型病例

患者,女,23岁,来自四川,双侧肘、膝、手背,足跖部、眼睑内眦等多处黄色瘤,突出皮肤表面、无痛(见图2),足部跟腱明显增宽;双眼角膜弓(见

图3);血脂极度升高:总胆固醇(TC)15.6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4.41mmol/L。

主因“阵发性胸闷、胸痛1年半,加重1天”于2015年1月入院。患者自诉1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痛,呈闷痛,以心前区为著,无放射痛,持续时间在15-30min,一直未系统治疗,2014年7月因胸痛症状反复发作来我院就诊。超声检查发现主动脉及其分支广泛的As斑块,主动脉根部和升主动脉管壁增厚并狭窄;心脏瓣膜钙化、关闭不全,心脏扩大;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功能明显降低。行冠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重度狭窄,2014年7月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冠脉供血右优势型,左主干未见异常,前降支中段100%闭塞,前向皿流TIMIO级;回旋支管壁不规则,TIMI血流3级;右冠状动脉全程弥漫性病变,远段次全闭塞,前向血流TIMI1级。2014年7月24日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干预LAD,近中段植入支架l枚,术后规律服药,病情稳定。近日劳累后再次反复出现胸闷、胸痛、持续约10min,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遂再次急诊以“不稳定型心绞痛”收入院。出生史无特殊。体检:身高156cm.体重47kg,BP120/70mmHg。神清,消瘦,检查合作。心律齐,心率64次/分,各瓣膜听诊未闻及杂音,未闻及心包摩擦音,腹部柔软,腹部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示:血常规、免疫Vl、肝肾功能、空腹血糖、心肌酶谱、离子及凝血5项均正常。甘油三酯(TG)0.59mmol/L、TC 11.3mmol/L、HDL-C 0.36mmol/L、LDL-C 11.4mmol/L,静息心电图:正常心电图。综上,拟诊为: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支架植入术后;Ⅲ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并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LDLR及APOB基因检测。

基因分析结果:应用PCR直接测序法检测患者的LDLR及APOB基因,显示患者存在2个LDLR基因突变:p.E119K(c.418G>A)、p.W462X(c.1448G>A),分别来自其父亲母亲(见图4)。

根据患者的阳性家族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和LDLR基因检测结果,确诊该患者为纯合FH。

治疗及其转归:患者完善各项常规检查,给予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常规治疗,于2015年1月复查后,进行右冠支架置人,术后继续冠心病常规治疗。患者降脂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20mg,qn;益适纯10mg,qn;洛伐他汀(畅

泰)0.25 g,tid;并嘱低盐低脂饮食,多次随访患者血脂仍升高(LDL-C在10mmol/L 左右),其余未见明显异常。现患者已能正常生活并恢复工作。

综上所述,纯合FH患者是特殊人群,发病年龄早,以心血管系统痫变为主要表现。均应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延缓As进程,延长寿命。

高脂血症

疾病名:高脂血症 英文名:hyperlipoidemia 缩写:HL 别名:hyperlipemia;高脂血;血脂过多 ICD号:E78.5 分类:代谢科 概述: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它们是生命细胞基础代谢的必须物质。血脂中的主要成分是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其中三酰甘油参与人体内能量代谢,而胆固醇主要用于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 脂质是体内的一种重要组成成分,广泛存在于各种膜的结构中。脂质为疏水性的分子,不溶或微溶于水,其在维持细胞的完整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可使血浆中的物质通过直接弥散或经载体进入细胞内。同时,脂质是体内能量贮存的主要形式,也是肾上腺和性腺类固醇激素以及胆酸合成的前体物质。此外,脂质还是血液中许多可溶性复合物运输的载体。 脂质分为:脂肪酸(FA)、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和磷脂(PL)。其中三酰甘油和磷脂为复合脂质。血浆中的胆固醇又分游离胆固醇(FC)和胆固醇脂(CE)两种,二者统称为血浆总胆固醇(TC)。 高脂血症(hyperlipoidemia)是指血脂水平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 流行病学:血脂水平与遗传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种族人群和饮食情况下的血脂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西方男性的平均胆固醇水平为5.4mmol/L,而日本男性相对较低,仅为4.3mmol/L。我国人群的胆固醇水平亦低于欧美人群,平均为3.8~5.14mmol/L。 我国正常人的各种血脂水平(表1)。

体内的血脂水平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儿童的血脂水平低于成人,其高脂血症的标准为:胆固醇>5.2mmol/L(200mg/dl),三酰甘油>1.6mmol/L(140mg/dl)。此外,血脂亦受性别和生理状态的影响。女性从青春期起直至绝经期,其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水平均低于男性,而HDL水平高于同龄男性。 1.高胆固醇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的原因包括基础值偏高、高胆固醇和高饱和脂肪酸摄入、热量过多、年龄及女性更年期的影响、遗传基因的异常、多基因缺陷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1)基础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与各种属的动物相比,人类的基础LDL-C水平较高,可能与人体内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延缓,肝内胆固醇含量升高,抑制LDL受体活性有关。这种较高的基础LDL-C是人类临界高胆固醇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2)饮食中胆固醇含量高:胆固醇摄入量从200mg/d增加到400mg/d,血胆固醇可升高0.13mmol/L(5mg/dl),其机制可能与肝脏胆固醇含量增加,LDL受体合成减少有关。临床研究表明,在健康青年人中,每天饮食中胆固醇摄入量增加100mg,女性血胆固醇水平上升较男性明显。 (3)饮食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每人每天摄入饱和脂肪酸理想的量应为每天总热卡的7%,若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占每天总热卡的14%,可致血胆固醇增高大约0.52mmol/L (20mg/dl),其中主要是LDL-C。研究表明,饱和脂肪酸可抑制LDL受体的活性。虽然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可能与下列5方面有关:①抑制胆固醇酯在肝内合成;②促进无活性的非酯化胆固醇转入活性池;③促进调节性氧化类固醇的形成;④降低细胞表面LDL受体活性;⑤降低LDL与LDL受体的亲和性。 (4)体重增加:研究表明,体重增加可使血浆胆固醇升高,肥胖是血浆胆固醇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肥胖促进肝脏输出含载脂蛋白B的脂蛋白,继而使LDL生成增

高胆固醇血症的定义1

高胆固醇血症的定义 胆固醇是一种脂质,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尤其在细胞膜的成份和激素的合成中起重要作用。高胆固醇指血液中含有过多胆固醇。胆固醇过高,患上心脏病、心脏病发作(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中风的危险性也随之而增加。 高胆固醇血症的诊断标准与是否还有其它心血管疾病或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下表列出了不同情况下高胆固醇血症的诊断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医院的化验单上只有一个“无上述疾病和危险因素”时的正常值,实际上不同情况的患者,胆固醇升高的诊断标

准不同。化验后应及时咨询医生,结合危险分层确定是否正常。 最应该重视胆固醇的是已经得过心肌梗死、装过支架、做过搭桥手术、或明确诊断心绞痛的病人,脑梗塞患者,糖尿病患者,他们的坏胆固醇LDL-C应控制在100mg/dL (2.6mmol/L)以下。 疾病的发展(高胆固醇血症-斑块-心血管事件) 血液中LDL-C(“坏”胆固醇)增加,一旦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因素使内皮有漏洞,它们就会钻到动脉的内皮下面,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种斑块就象潜伏在在动脉壁里的肿瘤,它的外面是一层包膜,内部就是许多聚集在一起的“坏”胆固醇。血液里的“坏”胆固醇越多,聚集在动脉壁里的就越多,斑块不断长大,使动脉逐渐狭窄甚至阻塞,影响血液和氧的输送,就会引起心绞痛、心肌缺血、脑梗死、脑软化等疾病。 但更可怕的是,这些斑块象“定时炸弹”一样会在没有任何先兆时爆炸。由于胆固醇是一种脂质,它在斑块里越多,就象饺子馅里有很多油汤,容易破裂。另外,“坏”胆固醇越高还会引起内皮的炎症,使斑块的外膜变薄并且很脆弱,就象一个皮薄馅里又有很多油汤的饺子,很容易破裂。一旦斑块破裂,“爆炸物”(从斑块内涌出的物质)会引发一连串的反应,使动脉迅速堵塞,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

多数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常于血生化检验时被发现。(1)年龄与性别纯合子型家族性高TC血症的发病较早,可在10岁前出现冠心病。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常于20岁左右死于心肌梗死。脂蛋白脂酶缺陷症表现为自幼发生的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家族型混合型血脂异常症患者多在成年后出现血脂异常。除显性遗传的载脂蛋白E突变外,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很少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家族性高TG血症一般于成年期发病。(2)早发和迅速进展的心血管病早发性冠心病在家族性高TC血症较常见,平均发病年龄45~55岁(年龄可小至1.5岁),伴或不伴其他部位动脉硬化。家族性载脂蛋白B100缺陷症患者有l/3于60岁前发生冠心病,常合并有高血压。Ⅲ型高脂蛋白血症除早发性冠心病外,常伴下肢动脉病变。(3)胰腺炎家族性脂蛋白脂酶缺陷症和家族性载脂蛋白CⅡ缺陷症患者可因CM栓子阻塞胰腺毛细血管,导致复发性胰腺炎。(4)黄色瘤可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临床意义不完全相同:①扁平黄色瘤(眼睑黄色瘤)主要见于家族性高TC血症、家族性载脂蛋白B100缺陷症和Ⅲ型高脂蛋白血症,但亦可见于正常人。表现为上睑内眦处的扁平丘疹,呈橘黄色,米粒至黄豆大小,椭圆型,边界清楚,质地柔软。发展较慢,少数可累及面、颈、躯干和肢体。扁平黄色瘤。②掌皱纹黄色瘤主要见于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分布于手掌及手指的皱纹处,呈橘黄色、线条样或扁平状。③结节性黄色瘤亦主要见于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好发于肘、膝、指节伸侧及踝、髋、臀等部位,早期为圆形结节,呈黄色、橘黄或棕红色,边界清楚,质地柔软。后期结节增多,并融合成大小不等的分叶状斑块,纤维化后质地变硬,不易消退。④结节疹性黄色瘤为高TG血症的重要诊断线索。多见于四肢伸侧(肘、臀部),呈橘黄色结节状,可在短期内成批出现,有融合趋势,周围有疹状黄色瘤包绕。⑤疹性黄色瘤主要见于家族性脂蛋白脂酶缺陷症和家族性载脂蛋白CⅡ缺陷症所致的严重高TG血症。表现为橘黄或棕黄色的小丘疹,其中心发白,类似于痤疮,好发于腹壁、背部、臀部及其他受压部位,有时口腔粘膜也可受累。⑥肌腱黄色瘤常见于家族性高TC血症患者。多位于跟腱、手或足背伸肌腱、膝部股直肌和肩三角肌腱等处,为质地较硬的圆或卵圆形皮下结节。以上的各种黄色瘤经有效调脂治疗后,可部分消退。(5)其他表现早发性角膜弓多见于家族性高TC血症、家族性载脂蛋白B100缺陷症和家族性高TG血症。家族性磷脂酰胆碱-胆固醇转酰基酶缺陷症可出现角膜混浊。严重的高TG血症使富含TG的大颗粒脂蛋白沉积于眼底小动脉而产生视网膜脂质症;TG沉积于网状内皮细胞可引起肝脾肿大;高乳糜微粒血症可导致呼吸困难和神经系统症状。纯合子家族性高TC血症可出现游走性多关节炎(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家族性混合型血脂异常症和家族性高TG血症多有肥胖。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常伴有肥胖、糖尿病或甲减。继发性血脂异常症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高脂血症的分型和分类

1976年WHO建议将高脂血症分为六型: (1)Ⅰ型高脂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浆中乳糜微粒浓度增加所致。将血浆至于4℃冰箱中过夜,见血浆外观顶层呈“奶油样”,下层澄清。测定血脂主要为甘油三酯升高,胆固醇水平正常或轻度增加,此型在临床上较为罕见。 (2)Ⅱ型高脂蛋白血症,又分为Ⅱa型和Ⅱb型。 ①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LDL水平单纯性增加。血浆外观澄清或轻微混浊。测定血脂只有单纯性胆固醇水平升高,而甘油三酯水平则正常,此型临床常见。 ②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VLDL和LDL水平增加。血浆外观澄清或轻微混浊。测定血脂见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增加。此型临床相当常见。 (3)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又称为异常β-脂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浆中乳糜微粒残粒和VLDL残粒水平增加,其血浆外观混浊,常可见一模糊的“奶油样”顶层。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均明显增加,且两者升高的程度(以mg/dL为单位)大致相当。此型在临床上很少见。 (4)Ⅳ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VLDL增加,血浆外观可以澄清也可以混浊,主要视血浆甘油三酯升高的程度而定,一般无“奶油样”顶层,血浆甘油三酯明显升高,胆固醇水平可正常或偏高。 (5)Ⅴ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乳糜微粒和VLDL水平均升高,血浆外观有“奶油样”顶层,下层混浊,血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升高,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 高脂血症的分类 血脂主要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无论是胆固醇含量增高,还是甘油三酯的含量增高,或是两者皆增高,统称为高脂血症。 1、根据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高脂血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毫摩尔/升,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毫摩尔/升。 (2)高甘油三酯血症:约占20%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毫摩尔/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5.72毫摩尔/升。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甘油三酯超过1.70毫摩尔/升。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0.9毫摩尔/升。 2、根据病因,高脂血症的分类有: (1)原发性高脂血症:包括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家族性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脂蛋白酶缺乏症;多脂蛋白型高

高脂血症治疗指南85014

高脂血症治疗指南 引言 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居于死亡原因的第一或第二位,其中冠心病的发病与死亡率在某些地区正在上升。已有的证据说明冠心病的发病中有若干危险因素起重要作用,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在以上各因素中高胆固醇血症最被重视,其临床意义已经反复证实,随血胆固醇的长期增高,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加,长期控制血胆固醇于合适的水平,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降低血胆固醇可以减轻动脉粥样斑块,减少冠心病事件。近年来,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意义的认识正在加深。因此,在广大人群中进行高脂血症的防治成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饮食与生活调节对防治高脂血症极为重要,大多数人可以经过此法降低血脂。近来新发展的调脂药物已能部分地控制饮食治疗所不能控制的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作为危险因素 一、总胆固醇(TC) 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由以下研究证实:(1)动物实验;(2)人体动脉粥样斑块的组织病理学与化学研究;(3)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血脂检查;(4)遗传性高脂血症易早发冠心病;(5)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发现;(6)干预性预防治疗试验的结果。血清TC在4.5mmol/L(173mg/d1)以下冠心病较少,冠心病人血清TC多数在5.0—6.5mmol/L(192—250mg/d1),血清TC水平越高,冠心病发病越多越早,血清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的危险性可减少2%。 二、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在血中主要以LDL的形式存在,目前公认LDL属于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其血中水平越高,动脉粥佯硬化的危险性越大。 高密度脂蛋白(HDL):HDL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因此,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 其证据来自:(1)流行病学研究结果;(2)家族性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者易患冠心病;(3)干预性试验中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可使动脉粥样硬化减退,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0.9mmol/L(35mg/dl)属于过低,流行病学资料发现血清HDL-C每增高0.4mmol/L(15mg/d1),则冠心病危险性降低2—3%。 三、甘油三酯(TG) 饮食中脂肪以TG存在,吸收后以乳糜微粒循环于血中餐后大约12小时后从血中消除,血TG恢复至原有水平,TG以极低密度脂蛋白循环于血中,极低密度脂蛋白如转变为小而致密的低密度脂蛋白则致动脉粥样硬化能力增高,血TG>2mmol/L(176mg/d1)并伴有LDL-C高或HDL-C低则冠心病危险性增加。 四、其他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除血脂异常外,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也属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年龄大,男性,女性绝经期后,冠心病家族史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越多,发病的可能性越大。 1.年龄:随年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增加。 2.性别: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在中年时约高3—4倍绝经期后妇女发病增高,但男女之比仍在1倍左右。 3.高血压:无论收缩压或舒张压长期增高,均使冠心病危险性增加。 4.吸烟:其危险程度与吸烟量相关,吸烟者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可高l倍。 5.糖尿病与糖耐量减低:男性的冠心病危险性增性高2倍,女性约高3—4倍,不论胰岛素依赖与否,危险同样加。 6.冠心病家属史:直系亲属中有冠心病史,尤其有早发冠心病(指男性在55岁前,女性在65岁前发病)者,冠心病危险性增加。 其他有关危险因素尚有肥胖,活动少的生活方式等,血中纤维蛋白原增高,血胰岛素抵抗、血中脂蛋白(a),增高或高半胀氨酸血症等作为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重要性正在研究中。

高脂血症健康指导

高脂血症健康指导 1、定义 血脂代谢发生紊乱;脂肪代谢或转运异常;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浓度,包括血浆TC及TG水平过高或血浆HDL水平过低;人体血浆中TC、TG和各种脂蛋白含量高于同龄正常值者均称高脂血症。高TC血症和高TG血症均属于高脂血症,既可表现为单纯高TC血症或单纯高TG血症,也可表现为高TC合并高TG混合型高脂血症。 2、症状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 ?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 产生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病等。 由于高脂血症时黄色瘤的发生率并不十分高,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所以多数高脂血症患者并无任何症状和异常体征发现。 而患者的高脂血症则常常是在进行血液生化检验(测定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时被发现的。 3、病因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亦称为Apo B、E受体,是一种细胞表面糖蛋白,以肝细胞含量最多。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位于人类第19号染色体,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发病的原因是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的自然突变,包括缺失、插入、无义突变和错义突变。已发现数十种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可分为五大类。 ?Ⅰ类突变:其特点是突变基因不产生可测定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细胞膜上 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存在,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

?Ⅱ类突变:其特点是突变基因合成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在细胞内成熟和运输 障碍,细胞膜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明显减少,也较常见。 ?Ⅲ类突变:其特点是突变基因合成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可到细胞表面,但不 能与配体结合。 ?Ⅳ类突变:此类突变是成熟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到达细胞表面后虽能结合低 密度脂蛋白,但不能出现内移。 ?Ⅴ类突变:其特点是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合成、与低密度脂蛋白的结合以及 其后的内移均正常,但受体不能再循环到细胞膜上。 不同种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突变的发生有差异,例如French-Canadians的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中,受体基因缺失所致的突变占60%。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缺陷最突出的异常是低密度脂蛋白从血浆中分解减慢。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正常时,部分中间密度脂蛋白可直接被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摄取而分解,而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不能被分解,造成更多的中间密度脂蛋白转化为低密度脂蛋白,使低密度脂蛋白产生增加。 4、风险因素 高脂血症的风险因素包括: ?遗传因素原发性系由于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先天性缺陷引起。 ?某些疾病继发性者主要继发于某种疾病,如糖尿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 甲状腺疾病等, ?生活方式以及饮酒、肥胖、饮食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长期高脂血症易导致动脉硬化加速,如果长期动脉硬化不但会使硬化的血管变得脆弱,发生破裂,而且还会发生脑梗寒或心梗等。 5、诊断手段 高脂血症相关的检查项目: ?测定血脂谱全套包括空腹TC、TG、LDL-C、HDL-C。 ?判断血浆中有无乳糜微粒存在可采用简易的方法,即把血浆放置4℃冰箱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一例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一例 病例简介: 一般情况:患者,男性,15岁,湖北人。 主诉:劳力性心慌气短4年,加重半月。 病史:患者4年前日常体力活动后心慌气促,休息可缓解,近半月加重,并偶有咯血,量不多,并有下肢浮肿。曾服用地高辛及利尿剂,病情有缓解。患者于6岁时曾行双肘部黄色瘤切除术。 体格检查:血压110/70mmHg,心尖部可闻及III级收缩期杂音,胸骨右缘2~3肋间也可闻及III级收缩期杂音。患者双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及踝关节伸侧均可见黄色瘤。 辅助检查: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ST改变,左室高电压。 甘油三酯(TG)1.0mmol/L。总胆固醇(CHOL)6.9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C) 0.9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 3.6mmol/L。 EBCT所见:主动脉增强扫描显示升主动脉管壁不规则增厚,瓣上主动脉管腔最窄处约14.26mm×12.19mm,胸降主动脉中下段及腹主动脉管腔明显变窄,直径约在8.13~9.66mm 之间。头臂动脉近心端管壁也不规则。主动脉瓣增厚钙化,开放受限,为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增厚,左心房室增大,考虑有二尖瓣关闭不全。 诊断: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病例讨论: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的发病机制是由于LDL受体基因的自然突变,可产生体内LDL 代谢双重异常,即LDL-C产生增加和分解减慢,其中最突出的异常是LDL-C从血浆中分解代谢减低。人群发病率杂合子型欧美及日本约为1/500,纯合子型为1/500(父)×1/500(母)×1/4(可能性)约为1/100万。FH的临床特点为:(1)LDL-C浓度明显增高;(2)LDL-C 沉着于肌腱和动脉壁;(3)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纯合子型患者TC浓度为19.6~ 26.0mmol/L,4岁前出现黄色瘤,儿童时便发生冠心病,常在20岁前死于心肌梗死。杂合子型患者TC浓度为6.2~14.3mmol/L,30岁后多发冠心病。

高脂血症怎么治疗

高脂血症怎么治疗 文章目录*一、高脂血症怎么治疗1. 高脂血症怎么治疗2. 高脂血症产生原因3. 高脂血症的表现*二、治疗高脂血症的偏方*三、高脂血症的注意事项 高脂血症怎么治疗 1、高脂血症怎么治疗高脂血症治疗的目的旨在通过降低血脂水平,以进一步降低冠心病的患病率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原发性高脂血症的治疗措施主要有调整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降脂药物治疗、血浆净化治疗、外科治疗和基因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案则应根据患者的血浆 LDL-胆固醇水平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情况而决定。而且,降脂治疗的目标亦取决于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见表8。一般而言,危险因素越多,则对其降脂的要求就越高(即目标血脂水平越低)。 对于已有冠心病的高脂血症患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其血脂降到较为安全的水平。这是因为降脂治疗在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浆胆固醇水平的同时,还可降低其心脏病的发生率,并可减 少由此所致的病死率。继发型高脂血症的治疗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可适当地结合饮食控制和降脂药物治疗。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低脂饮食、运动锻炼、戒烟、行为矫正等),可使血清总胆固醇和LDL-胆固醇水平分别降低。

2、高脂血症产生原因高胆固醇:饮食中饱和动物脂肪摄入过多、肝硬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甲低、肾病及遗传性高胆固醇症。高甘油三酯:过量热量摄入、酗酒、未控制好的严重糖尿病、肾病,某些药物如雌激素等以及遗传性高甘油三酯症。根据病因在临床上可将高血脂分类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后者由其它疾病引起,发病率较低。原发性高血脂可能与有关基因、脂蛋白及其受体或酶类异常有关。 3、高脂血症的表现一般高血脂的症状多表现为:头晕、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肢体麻木、胸闷、心悸等,还会与其他疾病的临床症状相混淆,有的患者血脂高但无症状,常常是在体检化验 血液时发现高脂血症。另外,高脂血症常常伴随着体重超重与肥胖。高血脂较重时会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胸闷、气短、心慌、胸痛、乏力、口角歪斜、不能说话、肢体麻木等症状,最终会导致冠心病、脑中风等严重疾病,并出现相应表现。少数高血脂还可出现角膜弓和脂血症眼底改变。 治疗高脂血症的偏方1、冬青子1500克,蜂蜜适量。将冬青子加水煎熬2次,每次1小时,去渣,合并两次药液浓缩成膏状, 烤干碾碎,加入适量蜂蜜混匀,贮瓶备用。同时,每日服用量相当于生药冬青子50克,分 3次空腹服,l个月为1疗程。

高脂血症的症状表现

https://www.doczj.com/doc/f916641846.html,/ 1 高脂血症的症状表现 血脂异常的人—般不会有太多的感觉,除非当血液中的血脂水平比较高时,由于血液粘稠度增高而出观—些相关的症状,如头晕、视物模糊、胸闷、肢体麻木、肝区疼痛等。有些高脂血症患者还会有以下表现: 1.头晕 头晕是各种高脂血症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主要原因是长期的脑动脉硬化及血液黏稠度增高导致脑缺血、缺氧。 2.肥胖 肥胖的人不仅体内脂肪组织增加,而且血液中脂质也明显增加,尤其是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和胆固醇水平多高出正常。 3.腹痛 反复发作的饱餐后短暂腹痛可见于高脂血症导致的肠系膜动脉硬化性胃肠缺血;高脂饮食后急性发作的持续性中上腹痛多为急性胰腺炎。 4.肢体乏力 在血脂升高的早期,患者便可有肢体乏力或伴活动后疼痛,可能与脂肪代谢紊乱及循环障碍有关。 5.眼袋显著 “眼袋”是大量脂肪堆积在人的下眼睑皮下组织中,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袋状物。是人体脂肪代谢障碍的表现。由于老年人代谢功能减退,脂肪易堆积在眼睑,加之下眼睑肌肉张力减弱,皮肤松弛和缺乏弹性而下垂形成“眼袋”。国外研究人员经过大规模人群调查发现,“眼袋”是人体脂肪代谢障碍的表现。“眼袋”显著的人大多患有家族性高脂血症,其中51%的人同时存在动脉硬化症。因此,凡有“眼袋”的人,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包括心脏听诊、测量血压、查心电图、验血脂。 6.肝脏损害 由于高血脂可以引起脂肪肝,从而导致肝脏肿大,会出现肝脏疾病和肝脏功能的变化,到一定程度也会出现食欲不振等。体检时可以发现肝脏增大,还可以出现转氨酶升高。 7.肌腱损害 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常在肘、膝、踝、手指关节的伸面皮肤发生脂质异位沉积。跟腱是脂质沉积的好发部位。有时自发性跟腱断裂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初发症状。 以上就是关于高脂血症的症状介绍,高脂血症的直接损害是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因为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动脉供血、供氧,一旦动脉被粥样斑块堵塞,就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功能衰竭等都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高脂血症是脑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要警惕以上症状病及早接受治疗。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f916641846.html,/gxz/2014/0807/189022.html

高胆固醇血症

浙医二院护理人员读书笔记书写记录 题目:高脂血症 内容:通常所说的高脂血症主要是指血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升高。高脂血症是人体脂肪代谢异常的表现。主要分为三类: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血症。 血脂异常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黄色瘤、早发性角膜环和脂血症眼底改变;动脉粥样硬化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早发性和进展迅速的心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病变。 血液中包括胆固醇、磷脂、甘油三酯和脂肪酸等,均是血液中的脂质物质。胆固醇、甘油三酯都是脂肪类,就像油一样,不能溶于血液中。为了使胆固醇能够在血液中运输,不溶于水的脂质与蛋白质相结合,形成脂蛋白而溶于血液中。血液中有几种主要的脂蛋白形式,分别叫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 主要携带胆固醇,可用来合成细胞膜和固醇类激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被称为“坏胆固醇",因为低密度脂蛋白是主要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微粒,氧化的或被化学修饰的LDL-胆固醇不能被组织利用和被肝脏清除,就会沉积到动脉管壁上形成斑块,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健康人血液循环中2/3的LDL微粒被肝脏的LDL 受体清除,如长期摄入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就会抑制LDL受体的活性,而使LDL-胆固醇水平升高。大量的动物和人类试验研究资料均显示LDL-胆固醇升高可引起冠心病的发生,降低LDL-胆固醇可降低冠心病的危险。血中总胆固醇的水平一般可反应LDL-胆固醇的水平。临床试验结果总胆固醇每减少1%,可减少2~3%的冠心病的事件。 高密度脂蛋白 主要由小肠和肝分泌,含有较少的胆固醇。刚分泌出的高密度脂蛋白前体摄取更新的细胞膜上的未酯化的胆固醇,将胆固醇酯化而成为成熟的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可将周围组织的胆固醇转送到肝脏而排除,从而使胆固醇不能沉积到动脉管壁上形成斑块,起到了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因此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好胆固醇",体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高,则预示身体清除胆固醇的能

高脂血症分四大类

高脂血症分四大类 2013年10月11日07:22 《生命时报》 血脂检测已经成为体检的必查项目。血脂报告中的诸多指标该怎么看?这些箭头上上下下,如何才算异常?本期,本版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刘建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清带领广大读者,走近高脂血症。 诊断 不能只看化验单 血浆中的脂类统称为血脂,是供应体内能量的物质,主要由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构成。胆固醇又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血脂异常(俗称高脂血症)的患病率越来越高。通常,血脂检查的化验单上列有4个指标: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TG)。它们主要用于诊断以下4种高脂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毫摩尔/升,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1.70毫摩尔/升。 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毫摩尔/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5.72毫摩尔/升。 混合型高脂血症: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甘油三酯超过1.70毫摩尔/升。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1.0毫摩尔/升。 诱发高脂血症的原因多种多样。第一,基因决定,尤其是原发性的高脂血症。第二,其他疾病继发的,如肥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低、肾病综合征以及使用特定药物等,都可能诱发高脂血症。第三,吸烟、过多食用高糖高脂食物,都可能导致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升高。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人看到化验单中上上下下的“箭头”,就以为是高脂血症,然后大量用药,还有人觉得只要不出现箭头,就是正常。这些都是误区。 已有冠心病或糖尿病,或已经发生过心肌梗死、脑卒中者,被视为控制血脂的高危人群。其血脂治疗值和目标值更严格,不能仅靠化验单显示的正常值来判断。40岁以上男性、绝经女性、肥胖、有黄色瘤、有血脂异常及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者,也属于“防控重点人群”,其诊断标准也应更严。 因此,每个人情况不同,诊断高脂血症的标准也不一样。患者应该在心内科、内分泌等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风险分层,即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患者。所谓“极高危”,是指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心病或脑卒中伴有糖尿病者;高危患者是指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如脑卒中、外周血管疾病等。

第四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14.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突变)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原理 ·环境变化 ·奠基者效应 ·基因计量 ·遗传修饰 主要表型特征 ·发病年龄:杂合子—成年早期到中期;纯合子—儿童时期 ·高胆固醇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 ·黄色瘤 ·角膜弓 病史和检查结果 L.L本来是个健康的45岁的法裔加拿大诗人,他因心肌梗死而入院。在他的右跟腱有一个黄瘤。他的哥哥也有冠状动脉疾病(CAD);他的母亲,外曾祖母和两个舅舅也因为冠状动脉疾病而去世。除了他的家族史和性别,他患冠状动脉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还包括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的水平升高,轻度肥胖,不运动和吸烟。基于家族的历史,L.L被认为是患有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形式的高胆固醇血症。为了确定这种猜想,分子分析表明他是一种LDL受体5’末端基因缺失的杂合子型(LDLR),在59%的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法裔加拿大人中发现了这种突变。对他的三个孩子进行检查,发现有两个孩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专家向L.L.解释,除了药物的治疗,他的冠心病的有效治疗也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比如低饱和脂肪和低胆固醇的饮食、增加体育锻炼、减肥以及戒烟。由于L.L.不按照要求治疗,一年后死于心肌梗死。 背景 疾病病因与发病率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MIM#143890)是一种由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引起的与胆固醇和脂质代谢相关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参见12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发生在所有的种族中并且在大多数白色人种中的发病率为1/500。FH患者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占了大约少于5%的比例。 发病机制 LDL受体是一种主要表达在肝和肾上腺皮质的跨膜糖蛋白,在维持体内胆固醇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它与载脂蛋白B100(LDL独有的蛋白)以及载脂蛋白E(一种在极低密度密度脂蛋白,中等密度脂蛋白,乳糜微粒残余体以及一些高密度脂蛋白中发现的蛋白质)结合。肝脏LDL受体通过内吞作用清除来源于体内循环的约50%的中等密度脂蛋白和66%--80%的LDL。一些知之甚少的不依赖于LDL受体的途径清除剩余部分的低密度脂蛋白。 与FH相关联的突变发生在整个LDL受体上,2%到10%是大型基因插入,缺失,或者通过LDL受体内重复片段之间的再结合来调解的基因重排。一些突变好像是显性失活的。大部分突变是个人的突变,虽然一些人群,比如黎巴嫩人,法裔加拿大人,非洲南部印第安人,非洲南部的德系犹太人和南非白人,因为始祖效应他们拥有相同的突变和一个非常高的发病率。 纯合子或者杂合子的LDL受体突变导致中间密度脂蛋白转变为LDL的增加以及肝脏降解LDL的减少,从而降低了中间密度脂蛋白和LDL内吞作用的效率,造成血浆中LDL的积累。血浆中LDL浓度升高使得不依赖LDL受体途径清除的LDL增加,比如氧化型LDL被巨噬细胞和组织细胞内吞,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单核细胞渗入动脉内膜,胞饮氧化型LDL,形成泡沫细胞并释放细胞因子,促进动脉媒体的平滑肌细胞增殖。最初,平滑肌细胞产生足够的胶原蛋白和基质蛋白,在泡沫细胞上形成一个纤维帽;然而,由于泡沫细胞继续吞饮氧化型LDL,泡沫细胞最终通过纤维帽进入动脉管腔破裂,引起血栓形成。这种血栓形成是中风和心肌梗塞的常见原因。 LDL受体突变对血浆中LDL浓度的影响受环境、性别和遗传背景因素的调节,并由此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其中饮食是影响血浆LDL浓度的主要环境因素。大多数突尼斯的FH杂合子的LDL浓度在“正常北美”标准范围内,并且几乎不会发展成心血管疾病和黄色瘤。类似地,居住在中国的中国FH杂合子也几乎不会得黄色瘤和心血管疾病,然而,住在西方国家的中国FH杂合子会产生类似白人FH杂合子的临床表现。饮食中摄取的胆固醇抑制了LDL受体的合成,由此,血浆中的LDL含量就升高了。饱和脂肪酸能够加强食物中胆固醇所造成的这种影响,比如乳制品中的棕榈酸;而不饱和脂肪酸能够减轻这种影响,比如油

高脂血症诊疗常规

高脂蛋白血症 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roteinemia)就是通常所说的高脂血症,它是指血清脂蛋白浓度异常升高,可以简单地将其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按病因又可分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症。 心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增加。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被列为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随血胆固醇的长期增高,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加,将血胆固醇长期控制于适当水平,不仅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可以减轻动脉粥样斑块,减少冠心病事件。近年来,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意义的认识正在加深。因此,在广大人群中进行高脂血症的防治成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饮食与生活调节对防治高脂血症极为重要。调脂药物能部分地控制饮食治疗所不能控制的高脂血症。 〖入院评估〗 一、病史采集要点 1.现病史 [1] 高脂血症本身的症状:高脂血症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 [2] 合并症的症状: ①腹部症状:要询问有无腹痛、肝区不适等腹部症状,以确定是否 有急性胰腺炎和脂肪肝等高脂血症的合并症 ②全身性动脉硬化的症状:通过询问有无心绞痛、下肢间歇性跛行 和运动语言障碍等神经系统的症状,判断患者心、下肢动脉和脑等主要靶器官动脉周样硬化的发病状况。

[3] 一般情况: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的继发性稿脂血症患者常有院 发病的临床表现,如便秘、纳差、畏寒等,要注意询问 2.既往史 除系统回顾,询问全身各系统的患病史外,要特别注意和继发性高脂血症有关的即往史,要特别主要询问: [1]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低下等 [2]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征等 [3]肝脏疾病:如阻塞性黄疸等 [4]代谢性疾病:如痛风、糖尿病等 [5]用药史:是否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皮质类固醇、雌激素、噻嗪类 利尿剂等。 3.个人史 吸烟史、饮食习惯、运动量等 4.家族史 询问家族中是否有同类患者。 二、体格检查要点 除常规查体外,应特别注意: 1、一般情况:身高、体重、血压、脉搏 2、双侧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 3、颈动脉血管杂音 4、脐周血管杂音 5、黄色瘤:高脂血症,特别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在体表可 出现黄色瘤,其中扁平状黄瘤多见于上、下眼睑;腱黄瘤多位于伸侧肌腱,如鹰嘴,髌和足跟部;而块状黄瘤多见于手掌、肘和臀部

匹伐他汀的降糖效果及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

匹伐他汀的降糖效果及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 发表时间:2016-06-24T17:03:41.33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5期作者:于旭萍[导读] 匹伐他汀对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应给予鼓励并大范围推广,帮助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要】目的:通过对106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分析,结合其具体的治疗情况和康复情况的对比,总结出更完善的治疗这种疾病的具体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诊治的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106例进行临床研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分析临床疗效,提出相应建议。结果:通过对这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使用匹伐他汀治疗的方法能够得到更加明显的治疗效果。结论:匹伐他汀对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应给予鼓励并大范围推广,帮助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 【关键词】匹伐他汀;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治疗疗效分析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摆脱了吃饱和穿暖这样的基本问题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老年人越来越注重养生了,吃健康的食物,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等等。同样,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医学界也在不断地寻找着更有效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希望能够用更加有效又安全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下文主要匹伐他汀的降糖效果及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这种疾病的疗效,通过临床疗效分析得出具体的结果。接下来我们通过下文来了解一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目前大量资料研究表明,血浆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关系,与其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呈显著的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和三酰甘油浓度的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我院选取53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给予新型降脂药物匹伐他汀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临床研究。我们选择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106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男性34例,女性19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6.5岁;病程1-4年,平均2.5年。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21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48.5岁;病程1-5年,平均3.2年。所有患者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2型糖尿病,排除孕妇和心、脑、肝、肾重要器官严重性疾病及匹伐他汀药物过敏史患者。两组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检测仪器和方法:采用济南汉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HF240-3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的血糖、血脂,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糖和血脂。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降糖药和控制饮食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10mg/次,1次/晚口服;观察组给予口服匹伐他汀药物治疗,2mg/次,1次/晚口服。治疗6周后比较分析两种药物对血糖的效应及其治疗疗效。 1、3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S)、餐后2h血糖(PBC)、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比较,显效:TC及TG下降分别大于20%、30%,HDL-C升高大于0.26mmol/L;有效:TC和TG下降分别在10%-20%、20%-40%,HDL-C升高在 0.104-0.26mmol/L;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统计学分析 我们采用标准的统计学处理方式对本次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将每项结果的百分比均标记出来,给读者更直观的数据。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变化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 FBS和HbA1c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FBS、PBG、HbA1c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FBS和HbA1c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PBG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和LDL-C分别降低了10.41%、17.92%和12.98%,对照组TC、TG和LDL-C分别降低了9.94%、15.94%和13.4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HDL-C升高达9.12%,对照组HDL-C升高为6.3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表现的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而致使三大营养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常引起各种并发症,如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等,而高血脂又是糖尿病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因此,在使用降血糖药物及饮食指导治疗的同时,调整脂类代谢紊乱尤为重要,临床最常用的治疗药物是他汀类药物。匹伐他汀药物还能够抑制Rho家族G蛋白使内皮细胞血栓蛋白表达受到诱导,从而使血栓形成得到抑制,并且该药对血小板组织因子、凝血因子Ⅲ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表达均有降低作用,使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的表达增加,从而达到了促进纤溶蛋白的溶解和血栓形成得到降低,因此,该药的使用对防治心血管冠脉事件的发生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匹伐他汀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不但能够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升高,而且在降低FBS和HbA1c方面均优于阿托伐他汀,安全有效,是目前最理想的一种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何莎. 匹伐他汀对血糖的效应及其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效果观察[J]. 糖尿病新世界. 2016(05). [2] 王晶晶,张冬梅,胡志,汪琦,张冰,陈若陵. 老年人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3(05). [3] 巩雪俐,马琦,李扬,文娟. 匹伐他汀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44例临床评价[J]. 中国药业. 2015(22).

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诊疗指南【2019版】

46.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概述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是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分解代谢的关键基因之一发生突变所引起的一种遗传性疾病。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mozygous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HoFH)HoFH 是由于这些关键基因发生纯合突变或者复合性杂合突变所致,临床表现为LDL-C 水平明显升高,胆固醇在皮肤、眼睛和肌腱等多处沉积和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倾向。 病因和流行病学 目前已经发现FH 患者通常具有以下4 种之一基因的功能性突变:LDL 受体,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9(PCSK9),载脂蛋白B(APOB)和LDL 受体衔 ,其中90%为LDL 受体基因的突变。HoFH 可以分为3种:①接蛋白1(LDLRAP1) 真正的纯合子,每个等位基因上均为相同突变,可见于父母为具有血缘关系的杂合子FH 个体或者父母虽无血缘关系但所在区域内有相关基因突变的高患病率两种情况;②复合性杂合子,每个等位基因上的突变为同一基因的不同突变; ③双杂合子,极为少见,每个等位基因上的突变来自不同基因,通常一个是LDL 受体基因,另一个是其他 3 个基因中的一种。 HoFH 极为少见,估测发病率在1/300 000~1/160 000,女性略多于男性。若不加以干预,HoFH 患者通常于20 岁左右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30 岁左右死亡。 FH 遗传学:LDL 受体基因突变占90%。目前已经发现的与LDL 受体相关的基因突变超过了1200 种。LDL 受体相关的基因突变可划分两组:LDL 受体表达缺失性突变和LDL 受体功能缺陷型突变。载脂蛋白B(APOB)基因突变相关FH 约占5%。该基因突变影响LDL 与LDL 受体的结合,导致LDL 代谢障碍,从而血LDL-C 水平升高。但一般来说,APOB 基因突变导致的FH 血脂水平较LDL 受体缺陷型低。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PCSK9)是一种多肽,参与LDL 受体在肝细胞溶酶体的降解。PCSK9 基因突变,导致PCSK9 对LDL 受体亲和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