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三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代表性的发明;

(2)理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到来的必然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3)以蒸汽机、电动机和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必修2已学知识的回顾引导学生理解本课的相关知识,探究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作用。

(2)通过表格比较三次工业革命在内容和意义上的异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电力的发现与发展是几代科学家努力的结果,树立继承发扬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

(2)社会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被称为“电气时代”的原因。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2008年9月下旬,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七号飞船带着三名宇航员顺利升空,我国宇航员首次走出机舱,漫游太空,开创了我国航天史上的新纪元。人类开发太空是哪次科技革命的产物?由此导入新课。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背景:

(1)17世纪末,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18世纪,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瓦特改良蒸汽机:

(1)改良经过:

①单动式蒸汽机: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功率;

②联动式蒸汽机:18世纪80年代,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

③蒸汽机的改进:增加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

(2)主要用途:除用作提水外,还可以带动车床、织布机等,适应不同工厂的需要。此后,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等工业部门,都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瓦特蒸汽机问世的意义:

(1)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2)促使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

(3)推动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4)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科学家对电的不懈研究:

(1)18世纪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造出避雷针

(2)19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发明电池

(3)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理论基础)

2、电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1)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完善和改进;

(2)长距离输变电技术的成熟;

(3)使用电力新发明的涌现:爱迪生发明电灯以及电话、电车、电影和无线电报的出现,说明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合作探究】“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发明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解决人类社会的动力问题。

不同点:“蒸汽时代”的发明侧重于轻工业;科学含量不高;发明者主要是工人、技师;发明主要集中在英国。

“电气时代”的发明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科学含量高;发明者主要是科学家;发明涉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3、电气革命的影响:

(1)工业生产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并产生了垄断组织。

(3)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

(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制:1946年,美国研制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

①原因:军事上的需要

②诞生: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③发展: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即WWW。

2、互联网的功用:提供文件传输、电子信箱、聊天等服务,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标志着信息化社会的出现。

3、互联网的影响:

(1)网络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实现源共享;

(2)有效地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力地拉动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3)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促使知识经济的兴起;

(4)大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还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5)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与犯罪影响着经济的安全;

②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③全球各国围绕互联网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造成了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互联网在给社会带来巨大效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青少年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让网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课堂小结: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科学历程中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以来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带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时代。蒸汽机的发明、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出现,推动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

教学反思:由于本课涉及的这些科技成就的文字和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增加学生对近代以来这三个时期科技成就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科学技术进步的意义奠定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 年级:高一年级学科:历史主备人:张晓敏组长:张晓敏 【学习目标】: 1、分析辛亥革命兴起的原因,掌握政权性质分析方法 2、能够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及其教训 3、能够分析和评价三民主义 【学习重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及其教训 【学习难点】: 1、全面分析和评价三民主义 2、辛亥革命被称为“比较完全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政治条件:签订后,中国加深 (2)经济基础:清政府的和“”,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力量不断壮大; (4)思想基础:思想的传播; ①思想:西方、自由平等学说; ②阵地:和日本; ③宣传家:、、等。 (5)组织基础:等革命团体和的建立; ① 1894年,孙中山在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 体。 ②中国同盟会:①时间:年②地点: ③领导人: , ; ④政治纲领:、、 、。 ⑤机关刊物: ⑥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政党。(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最为壮烈的是,

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7)群众基础:清政府发布“”法令,引发四川等地的。(8)有利时机:清政府调入川镇压,湖北地区兵力空虚。 2、爆发:(1)时间:年月。 (2)主力:湖北新军 (3)结果:占领,军政府成立,国号“”。 (4)影响:各省相应,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知识点二:中华民国成立 1.成立:时间:;总统:;国旗:;国都:;纪元:;性质:。 2.颁布约法:1912年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 (1)目的:限制,维护民主共和政体 (2)主要内容:①权利:规定、平等自由 ②政体:确立、实行 (3)性质和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_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的进步意义。 知识点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 (1)原因:①袁世凯掌握北洋军、清政府的实权(主要原因) ②支持袁世凯 ③和旧官僚的进攻 ④为首的革命派的妥协退让 ⑤中国是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2)步骤: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总统 2、历史功绩: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2)功绩:①推翻了,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的权利,观念深入人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优质教案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课标解读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 1、重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被称为“电气时代”的原因。

四、思考讨论 讨论1:今天我们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和电气产品主要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交通工具: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电气产品:电灯、电话、电视机、录音机、电脑等。交通工具大大缩短了空间的距离;电器产品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人们掌握了如何利用蒸汽机和电以后。 讨论2:“蒸汽时代”到来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早期蒸汽机用于排出矿井中的积水。(2)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开始后,纺织业的需要) 讨论3:为什么说蒸汽机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发明? (1)蒸汽机问世以后,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 (2)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出现了,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彻底改变,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日益密切。

讨论4:工业革命有哪些特点? (1)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2)发明人大多数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3)工业革命开始于轻工业部门;(4)首先发生于英国。(一国开始) 讨论5:互联网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1)积极影响: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 (2)面临挑战: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全球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也日益加剧,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有些人尤其是青少年沉溺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还有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会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五、巩固检测 (一)选择题: 1、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之所以被称为“万能蒸汽机”,主要是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教案3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瓦特研制成功“万能蒸汽机”;电力的发现与发展;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理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到来的必然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运用:探究科学思想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社会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电力的发现与发展是几代科学家努力的结果,树立继承发扬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被称为“电气时代”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扼要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来引入本课的学习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科学历程中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以来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带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时代…… 【讲授新课】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知识,并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开始的?工业革命首先从哪个国家开始?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在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总结: 1)概念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空扩充到其他行业。这一演变过程叫做工业革命。 2)条件 A 17世纪末,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为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B 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市场迅速扩大; C 到18世纪中期,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 D 到18世纪中期,自然科学的发展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明和发现; 3)标志 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2、蒸汽机的出现是社会生产特别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棉纺织业机器的使用又引发了其他行业的连锁反应,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实现了机械化,一个新的课题又摆在人们面前,这就是动力问题。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引言部分,思考:原来可利用的动力有哪些?各有什么缺点?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一种任何地方都能装置的动力机,在当时便成为生产发展的迫切需要,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瓦特蒸汽机应运而生。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作为第四单元第13课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但它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在初中阶段已学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客观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志士愈挫愈奋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辛亥革命的结局及其历史意义的认识。 三、教法简介 1、情境教学: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历史。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彼此合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表格、图示法: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重要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开国大典》油画,设问导入(请问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身上穿的是什么服装?这

高中历史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必修三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与能力: 识记三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代表性的发明;理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到来的必然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以蒸汽机、电动机和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的意义;探究科学思想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必修2已学知识的回顾引导学生理解本课的相关知识,探究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作用。 2)通过表格比较三次工业革命在内容和意义上的异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电力的发现与发展是几代科学家努力的结果,树立继承发扬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 2)社会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被称为“电气时代”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科学历程中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以来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带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时代。蒸汽机的发明、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出现,推动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由于这些科技成就的文字和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增加学生对近代以来这三个时期科技成就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科学技术进步的意义奠定基础。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大家看大屏幕,知道这是什么吗? (学生答)“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飞行器的成功发射,加快了我国登上月球和火星的步法。 大家再来看,知道这些是什么?Iphone、ipad…… 同学们,你们有么?(没有)你们想拥有么?(想)为什么?(时尚、大方、有范儿、功能多…..)这是苹果公司生产的职能手机,平板电脑,由于其时尚的外观,强大的功能因而备受年轻人的推崇和喜爱。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的这些手机、电脑、宇宙飞行器,知道是第几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吗?(第三次)那第三次科技革命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呢?科技革命又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首先请大家来看一个小故事: 1784年的一天,英国的国王前来参观瓦特和他的合伙人博尔顿的工厂,当国王问他们正在忙什么时,瓦特说:“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商品。”国王不解地问这种商品到底是什么时,博尔顿回答道:“是力量,尊敬的陛下。”——《大国崛起》 瓦特所说的“君主们梦寐以求的商品”到底是什么? 蒸汽机。。。。。。

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到限时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到限时训练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C.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2.一位著名的美国史学家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使用蒸汽机的交通工具,便利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B.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征服了世界 C.蒸汽机的使用,促进了工业城市的形成 D.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3.阿里巴巴1998年正式注册,随后,卓越、京东、凡客诚品、苏宁易购相继成立。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超过1.2万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购市场。2017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已突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以上。这说明 A.电子商务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流 B.发展中国家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 C.知识经济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D.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4.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密切相关。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B.中产阶级划分标准发生改变 C.西方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 D.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 5.下表为19世纪以来主要大国GDP在世界所占百分比简表(世界总量=100)。此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经过,湖北军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性质;能说出1912年元旦这一天的重要性,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概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情况;能分析说明武昌起义很快取得胜利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性质、伟大功绩和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归纳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使学生认识到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的性质,使学生认识到它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明白由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使学生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在初中就接触过“辛亥革命”,那么,那位同学能用一两句话给大家说说什么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一、武昌起义 阅读教材P62的内容,请同学们说说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也就是背景有哪些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不断加紧侵略,甚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在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大500多个,其中8次主要赔款达19亿银元,相当于清政府19年财政收入的19倍。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厚颜无耻的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各国志欢心!”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和不满。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测试题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测试题 一、选择题 1.诺贝尔获奖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被奇迹般的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进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 作者提出最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D.各国间交往密切 【答案】A 2.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A.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D.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答案:B 3.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来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来水耗费量在某些三分钟的时段内会奇怪地突然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车主集中洗车时间 B.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来水公司的电脑系统,导致数据显示错误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 D.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 【答案】 D 4 答案:A 5.据某史料记载:1911年8月,法国巴黎商人埃克·皮埃法尔打电话到英国伦敦订购产品,通过远洋货轮运到巴黎销售。然后,他又把赚到的钱投资到中国上海和日本东京等地,结果获利丰厚。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 A.无线电技术的发展B.交通工具取得巨大进步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革命纲领及指导思想,辛亥革命的简要过程,中华民国成立的简况;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了解并分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经过和原因。培养学生阅读、识记、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激励,正确地引导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通过比较分析《临时约法》所确立的政体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差别,从而提练出《临时约法》的意义。引导学生掌握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比较的正确方法,理性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革命先烈的诗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习历史中感受孙中山、秋瑾等民主革命先驱者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毕生精力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辉事迹和英雄气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革命先驱们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通过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体会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逐渐感悟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必须团结起来,否则无法战胜中外反动势力基本道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四单元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Word版含解析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基础认知?学习思考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 条件 (1) 17世纪末,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 18世纪,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 (3) 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 进程 (1) 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制成了单动式蒸汽机,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功率。 (2) 80年代,瓦特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能够适应不同工厂的需要。 (3) 此后,纺织等诸多工业部门都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 影响 (1)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人类进入蒸汽时彳_____ (2) 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3) 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4) 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思维点拨] 蒸汽机的发明打破了自然条件对工业生产的限制,为工业生产提供便捷、高效的动力,使工业生产可以集中在城市中进行,大大促进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学习思考 1 . “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种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

界……”该广告词中瓦特的贡献是什么? 提示改良蒸汽机。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 条件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 进程 ⑴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 (2) 长距离的输变电技术也日趋成熟。 3. 影响 (1) 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为电气革命。 ⑵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3) 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4) 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思维点拨] 19世纪晚期,电的发明和应用在众多技术发明中最为重要,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工业生 产的面貌,而且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学习思考 2 .人类在电的发明和使用上的探索过程体现了什么科学精神?教材P64图片《19世纪巴黎 的电力铁路》反映了什么现象? 提示⑴体现了不断追求新知的精神。⑵反映了电力的应用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 生活。 3. 图一图 上面两幅图片分别代表了哪次科技革命的成就?其中图一、图二的发明分别推动人类进入什么时代?提示分别代表的成就: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图一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图二推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打印)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课堂达标】 1.“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该广告词中瓦特的贡献是( ) A.研制彩色电视B.发明电灯 C.研制内燃机D.改良蒸汽机 解析:选D。本题用广告词作题引考查“瓦特改进蒸汽机”这一基础知识,新颖活泼,题材来自现实社会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关心自己身边的历史。 2.以生产方式的标准来划分,人类文明经历了如下图所示的几个阶段。其中空格处应是( ) 采猎文明―→农业文明―→―→信息文明―→…… A.铁器文明B.电气文明 C.工业文明D.游牧文明 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人类文明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 3.1931年10月18日凌晨,爱迪生走完了84年的人生旅程。下葬时,为纪念他的突出贡献,美国各地( ) A.熄灭电灯一分钟 B.轮船鸣笛三分钟 C.教堂敲钟84下 D.齐奏《英雄交响曲》 解析:选A。电灯是爱迪生的发明,轮船是富尔顿发明的,《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作品。 4.莫斯科时间2010年4月10日,载有波兰总统卡钦斯基的客机, 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附近坠毁。客机上包括波兰总统夫妇以及众多波兰 高官政要在内的96人无一生还。客机坠毁事件发生后,在全世界范围内 引起高度关注,波兰人民更是处于一片悲哀之中。在华沙,人们开始在 总统府外聚集,铺设鲜花和蜡烛,以示哀悼。我们最快获知这一最新消 息主要是通过( ) ①电影②有线电视③杂志④互联网 A.②③B.①② C.③④D.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有线电视与互联网具有快捷的特点,而电影与杂志则不具有这样的优势,所以一些时事快讯我们难以从这两种传播媒介及时获得。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教案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主讲教师:___________ 编写:陈向行课时: 人文素 养 课标要求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以网络技 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i ?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三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代表性的发明(2)理解“蒸汽时代”、“电气时 代”和“信息时代”到来的必然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3)以蒸汽机、电动机和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的意义 (4)探究科学思想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顾引导学生理解本课的相关知识,探究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 巨大作用。比较三次工业革命在内容和意义上的异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电力的发现与发展是几代科学家努力的结果,树立继承发扬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的观念。 (2)社会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 终极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被称为“电气时代”的原因。 学情分析 目标 导航 二次备课三维目标

学法指导 人文材料 富兰克林与避雷针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同 时也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18世纪以前,人们普遍相信雷电是上帝发怒的说法。富兰克林经过反复思 考,认为雷电可能是一种放电现象,它和在实验室产生的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于是,他写了一篇名叫 《论天空闪电和我们的电气相同》的论文,但没被认同。他决心用事实来证明一切。1752年6月的一 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富兰克林高举起风筝,他的儿子则拉着风筝线飞跑。由于风大,风筝很快就被放上高空。刹那间,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父子俩焦急的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我被电击了!”后来,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 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为了防止雷电的危害,他制成了一根实用的避雷针。他把几米长的铁杆,用绝缘材料固定在屋顶,杆上紧拴着一根粗导线,一直通到地里。当雷 电袭击房子的时候,它就沿着金属杆通过导线直达大地,房屋建筑完好无损。1754年,避雷针开始应 用。 教学过程 2008年9月下旬,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七号飞船带着三名宇航员顺利升空,我国宇航员首次走出机舱,漫游太空,开创了我国航天史上的新纪元。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发射的“上升2”号飞船进入轨道后,在飞船绕地球飞行第二圈后不久,宇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

第13 课辛亥革命 【复习检测】判断题 1.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A.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 B.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 C.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 D.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 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 关的历史事件是() A.马尾海战 B.丰岛海战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 役 【教学目标】 1.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纲领、机关报、性质是什么? 2.武昌起义爆发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及结果是什么? 3.中华民国的成立的时间、地点、国旗、纪年、颁布的宪法是什么?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是什么?性质?评价是什么? 5.辛亥革命结果怎么样,如何评价?

【自主学习1】 一、同盟会和武昌起义

1.中国同盟会成立: ①时间、地点: ______ 年8月,日本__________ 。 ②纲领:“驱除鞑虏, ___________ 创立民国, _____________ 。 ③领导: ______ 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④机关刊物:《 ________ >。 ⑤性质:中国同盟会是 ________ 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武昌起义 ①时间:1911年10月10日, ②领导人:武昌城内 ____________ ■勺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 _______ 械库。 ③结果: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占领_________ 三镇。 【巩固练习1】 1.下面的文物之所以作为一座丰碑值得后人缅怀, 主要 由于() A.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B.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同盟会发动了最早的武装起义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教案最全版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教案 湘钢一中张俞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四单元的第13课,主要从科技发展史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以来人类科技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蒸汽机的发明、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出现,推动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本课内容既属于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历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又属于整体世界形成的重要推动因素,更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最好素材,可以说是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历史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三次工业革命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发明; (2)理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到来的必然性,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学生分三组合作探究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交流,归纳概括本课基础知识。 (2)探讨如何看待科技与战争的关系,进而探讨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抓住机遇、振兴民族的使命感。【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难点:信息技术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及负面影响。 【教学资源】 1.教科书(尤其是其中的历史纵横【学思之窗】) 2.教师和学生 3.校内资源:学校图书馆、多媒体教室 4.网络和音像资料 【教学方法】 1.教法:通过情景创设、问题设置、启发讲授、师生对话与讨论,使老师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激励者与引导者。 2.学法:通过搜集资料、小组讨论、上台陈述、辩论赛等多样化的形式进行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认识基本史实,深入理解历史现象,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观察一组三次科技革命有关的图片,谈一谈今天我们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和电气产品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同步练习新 人教版必修3 基础练兵 1.推动瓦特改良蒸汽机的直接社会动力是() A.瓦特勤奋好学,且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 B.早期蒸汽机存在着大量的弊端 C.工业革命的展开需要便捷可用的动力驱动机器 D.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具有浓厚的兴趣 2.20世纪初,电力逐渐取代蒸汽动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原因不包括() A.电提供的动力比蒸汽机大得多 B.电力比蒸汽动力使用起来方便 C.适应更大规模工厂的建立 D.电力的应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轻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包括() ①使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②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③增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④带来了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人们把电子计算机誉为电脑是因为() A.电子计算机完全等同于人脑 B.电子计算机具有人脑的部分功能,能够存储信息和进行计算 C.电子计算机的结构与人脑相类似 D.电子计算机可以代替人脑进行一切活动 5.美国《基督教科学箴哉言报》的文章说:“美国领导的‘沙漠风暴’行动通过摧毁伊拉克的通讯能力一举将其击溃,由此证明那些像使用巡航导弹一样得心应手地使用奔腾处理器的勇士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这说明() A.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人而是武器 B.战争不再是双方经济实力的较量 C.现代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战争的性质 D.电脑技术在战争中起很大作用 6.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蒸汽机的推广 B.相对论的提出 C.内燃机的出现 D.发电机的发明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惊人的发展。以英国为例,从1770年到1840年,每个工人的日生产效率平均提高20倍……英国原棉消耗从1800年的5200万磅,增加到1840年的45590万磅。生铁产量1720年为25000吨,1840年增至139640吨。煤产量1770年为260万吨,1840年增至3000万吨。 材料二新生的工业能够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教案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 作用;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三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代表性的发明(2)理解“蒸汽时代”、和“信息时代”到来的必然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3) 以蒸汽机、电动机和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的意义(4) 探究科学思想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顾引导学生理解本课的相关知识,探究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 作用。比较三次工业革命在内容和意义上的异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电力的发现与发展是几代科学家努力的结果,树立继承发扬人类优秀文 化成果的观念。 (2)社会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 动力。 重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被称为“电气时代”的原因。

富兰克林与避雷针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18世纪以前,人们普遍相信雷电是上帝发怒的说法。富兰克林经过反复思考,认为雷电可能是一种放电现象,它和在实验室产生的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于是,他写了一篇名叫《论天空闪电和我们的电气相同》的论文,但没被认同。他决心用事实来证明一切。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富兰克林高举起风筝,他的儿子则拉着风筝线飞跑。由于风大,风筝很快就被放上高空。刹那间,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父子俩焦急的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我被电击了!”后来,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为了防止雷电的危害,他制成了一根实用的避雷针。他把几米长的铁杆,用绝缘材料固定在屋顶,杆上紧拴着一根粗导线,一直通到地里。当雷电袭击房子的时候,它就沿着金属杆通过导线直达大地,房屋建筑完好无损。1754年,避雷针开始应用。 2008年9月下旬,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七号飞船带着三名宇航员顺利升空,我国宇航员首次走出机舱,漫游太空,开创了我国航天史上的新纪元。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发射的“上升2”号飞船进入轨道后,在飞船绕地球飞行第二圈后不久,宇航员列昂诺夫打开通向气闸室的内舱盖,让气闸室充气,然后进入气闸室,穿好舱外活动航天服,并对它的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题目

课时演练·促提升 一、选择题 1.当博尔顿和瓦特联手制造第一台蒸汽机时,英国国王前来参观他们的工厂。国王问博尔顿正在忙什么,博尔顿说:“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一种商品。”国王不解地问这商品到底是什么,博尔顿回答说:“是力量,陛下。”这种“力量”带来的直接作用是() A.导致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 B.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普及 C.引发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 D.促进了许多工业城市的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当博尔顿和瓦特联手制造第一台蒸汽机”的提示可知,这种“力量”应该是蒸汽机的力量。蒸汽机是万能原动机,直接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普及,故B项正确;A、C、D三项是蒸汽机的影响,但不是直接作用,故排除。 答案:B 2.“工厂制的建立是工业革命的另一个象征……从一开始,工厂就对其中的雇工提出了一种新的纪律要求。工厂主不会让他们昂贵的机器停下来。”这反映出工业革命() A.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 B.恶化了工人的生活环境 C.促进了现代企业制的建立 D.激化了固有的阶级矛盾 解析:纪律约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工厂制的建立促进了现代企业制的确立。 答案:C

3.1747年,法国作家拉·梅特里在其发表的《人是机器》中指出,宇宙中没有神,只有运动的物体。最复杂的物体是人,人是一部自我调节的机器,这部机器的运转全靠燃料。这种观点反映出() A.科学发展对人的思维产生重大影响 B.宗教神学的说教已被冲破 C.人文主义思想在欧洲得到广泛传播 D.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 解析:“宇宙中没有神”说明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只有运动的物体。最复杂的物体是人,人是一部自我调节的机器”说明人们对宇宙和人自身的科学认识发展,故A项正 确;B、C、D三项都只是涉及思想的变化,对材料的理解不够全面,故错误。 答案:A 4.贝尔纳认为:“在每个(科学进展的)事例里,总是当时的社会流动性能让手艺人和学者碰到一起,有时还使二者合而为一。”以下事例与此说法相符的是() A.达尔文写成了《物种起源》一书 B.根据电磁感应原理成功研制出发电机 C.富尔顿以蒸汽机为动力发明汽船 D.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 解析:题干材料的含义是说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这符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B项属于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突破,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故正确。 答案:B 5.有人说:“电从一诞生开始,就在现代社会扮演了‘动脉’和‘神经’的双重角色。”有助于成功扮演这两个角色的重要发明分别是() A.发电机电影 B.电动机电话 C.电灯电报 D.电车无线电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识。 2.理解和运用 (1)从文本、网络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逢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都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而对。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因为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我们应继承发扬辛亥革命

精神,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新课学习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 1.清末民主革命风潮的背景 (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继续。主要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败依旧,兼之实行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对当时的政局产生某些重要影响。新政的重点在军事方面,但编练新式军队却造成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二是革命党人争取了大量士兵。所以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却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2.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的概况 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斗争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破产和旧式农民战争的终结。面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加深,挽救民族危亡并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孙中山身上。 (1)兴中会建立 他于1894年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教师:介绍兴中会的情况(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兴中会创立的时间、地点、纲领、性质等):这是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2)同盟会 到1905年,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