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教版 全册科学-化学知识点梳理

浙教版 全册科学-化学知识点梳理

浙教版 全册科学-化学知识点梳理
浙教版 全册科学-化学知识点梳理

全册科学-化学部分知识点疏理

第三册第一章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及其特征

(1)联系: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2)区别: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体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悬浊液是不溶性固体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过后会分层,不均一,不稳定。

乳浊液是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而成,会分层,不稳定,不均一。

2、溶液的电离

电离:物质涉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溶液的电离 1.书写

电离方程式:

2.电荷守恒

3、溶解度

(1)物质溶解性的大小用溶解度来量度。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完整理解此概念要抓住四要素:

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温度不同,溶解度大小不同.

②标准——“在100克溶剂里(一般指水)”.因为一定温度下,物质溶解的多少与溶剂的

量成正比.

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指溶质溶解达到了最大值.

④单位——“溶解的质量(克)”.溶解度的单位是克,不是度(°)或千克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温度: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

3

;有些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4)溶解性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根据物质在室温(20℃)时的溶解度,将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S表示溶解度)分成四个等级。

溶解度曲线代表的意义:

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①点

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交点所示的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②线: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着温度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曲线上面: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

③面:

曲线下面: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4、溶质的质量分数

(1)基本公式

(a)溶质的质量分数

m m

m m m ==

+

溶质溶质

溶液溶质溶剂

(b)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

+

溶解度

溶解度

(2)常见计算类型

(a0溶液的稀释和浓缩

%()% m A m m A ?=+?浓浓浓水稀m

——浓溶液质量

m

稀——稀溶液质量%

A

——浓溶液质量分数%

A

——稀溶液质量分数

(b)相同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

m A m A m m A

?+?=+?

浓浓稀稀浓稀

(c)溶液体积、质量、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a)实验仪器:天平、玻璃棒、量筒、药匙、烧杯(胶头滴管)

(b)实验步骤:①计算②称重③溶解

第四册第一章

1、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物质之间的联系和比较:

2、物质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2)在原子中有如下关系:

a)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b)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c)元素的种类由原子核内质子数目决定

d)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e)元素的化合价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第四册第二章

1、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夸克

2、氢气、一氧化碳和碳

H

2

CO C

物理性质①无色无味气体

②难溶于水

③密度比空气小

①无色无味气体

②难溶于水

③密度比空气略小

黑色固体

化学性质[来源:Z#xx#https://www.doczj.com/doc/f86666280.html,]可燃

[来

源:Z#xx#https://www.doczj.com/doc/f86666280.html,]

还原

有无

毒性

无毒性有剧毒无毒性

1.表示某一种元素

(1)元素符号表达的意义

2.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2)分子式的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c)表示组成物质的各种元素;

(d)表示每个分子里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3)化学式的书写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

根据化学式判定化合价

(4)质量守恒定律

(a)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b)微观解释: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5)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第五册第一章

1、物质分类

混合物纯净物

①宏观组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②微观

组成:由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构成③无固定组

成,无固定性质④各物质保持其原来的性质

①宏观组成:由同种物质组成②微观组成:由构成

同种物质的微粒构成③有固定组成,有固定性质④

各成分不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系()

?????????→

←?????????

不同物质简单混合

用物理方法过滤,结晶,蒸馏

或化学方法分离

纯净物混合物

单质化合物

概念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无机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

有机化合物如:CH4、C2H5OH等

?????????→

←?????????

某些不同单质通过化合反应

某些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

单质化合物

概念分类命名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

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

合物

金属氧化物

按组成元素非金属氧化物

①氧化某

②几氧化几某

③氧化亚某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

全部是H+的化合物

含氧酸

①按是否含有氧元素无氧酸

一员酸

②按酸分子电离子生成H+个数二元酸

多元酸

难挥发性酸

③按挥发性挥发性

①无氧酸:氢酸某

②含氧酸:某酸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

全部是OH-的化合物

可溶性碱

按溶解性

不溶性碱

①氢氧化某

②氢氧化亚某

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

子组成的化合物

正盐含氧酸盐

①按组成酸式盐②按是否氧元素无氧酸盐

碱式盐

可溶性盐

③按溶解性不溶性盐

某盐

④按离子某酸盐

①某酸某或某化某

②某酸氢某或酸式

某酸某

③碱式某酸某或碱

式某化某

第五册第二章

1、常见的材料和材料的发展

巩固习题

1.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

主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

...的是

A.遇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置,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

C.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遇到紧急情况,尽快从窗中跳出

2.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操纵单个原子和分子成为可能,从而可以直接用原子来制造分子。若能用这种方法制造葡萄糖(C6H12O6),不需要()

A.碳原子

B.氢原子

C.氮原子

D.氧原子

度(克

) 克0 20 40 60 温度(℃)

X Y Z

第6题图 3.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4.双氧水( H 2O 2)是常用的医用消毒液,下列对双氧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双氧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 )双氧水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 (C )双氧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 )双氧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 5.实现下列变化后溶液的pH 变小的是 (A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B )稀硫酸与铁片反应

(C )蒸发海水析出食盐

(D )向石灰水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6.右图是X 、Y 、Z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40℃时三种物质

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 )X >Z >Y (B )Y >X >Z (C )Y >Z >X (D )Z >X >Y

7.实验室中有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各一瓶,为了区分它们,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方案。你认为

不能..把两者区分开来的是( ) A.进行导电性试验,能导电的是饱和食盐水

B.用压强计来测定同深度处的压强,压强较大的是饱和食盐水

C.分别加入少量食盐晶体,晶体不能继续溶解的是饱和食盐水

D.用普通显微镜观察,能看到钠离子的是饱和食盐水

8.要区别氧化铜、胆矾、氯酸钾、高锰酸钾,最简单的方法的是

(A )观察法 (B )溶解法 (C )称量法 (D )加热法

9.在右图装置中通入X 气体,并在管口P 处点燃,实验结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X 可以是( ) A.H 2 B.CO C.CO 2 D.O 2

10.下列各组物质中,不能共存于水溶液中的一组是: (A )Cu (NO 3)2和H Cl (B )NaOH 和MgCl 2 (C )NaOH 和BaCl 2 (D )Zn (NO 3)2和Na 2SO 4

11.随着社会的发展,废旧家用电器越来越多。因废旧家用电器里的电路板中含有Al 、Fe 、

Cu 、Ag 、Au (金)等多种贵重金属,使回收废旧电路板中的贵重金属成为一种新的行业。在回收贵重金属的

过程中,如把废旧电路板放入足量的盐酸中充分反应,然后过滤,剩余的固体不应该...有的金属是( ) A.Al 、Fe B.Fe 、Au(金) C.Al 、Cu

D.Fe 、Ag 1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过滤时,滤纸高出漏斗边缘 B.点燃未经验纯的氢气

C.用手移走正在加热的蒸发皿

D.在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慢慢地沿着玻璃棒倒入水里,并不断地搅拌

13.把分别充满红棕色气体NO2和无色H2的集气瓶,按图甲、乙两种方式放置,然后把两瓶中间的玻璃片都

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可观察到图甲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两气体不反应),而图乙中需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不能由此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分子间有间隔

C.H2的密度比NO2的密度小

D.分子由原子构成

14.家庭常用的生粉和去污粉都是白色粉状固体,外观极为相似。生粉主要成分是淀粉,去污粉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和极细的沙子。下列可以用来区别它们的物品是…………………………………………………………………()

A.食盐水 B.酱油 C.白酒 D.碘酒

15.摄影家所使用的高速电子闪光灯中有稀有气体氙(音“仙”),氙是空气中含量最少的气体,发现于1898

年。请你结合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确定氙的元素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

(A) XE (B) xE (C) xe (D) Xe

16.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原料是高纯度的硅晶体。工业上用氢气与石英(二氧化硅)反应来制取高纯硅:

2H2+SiO2==Si+2H2O 。上述反应是利用了氢气的( )

(A)密度小 (B)可燃性 (C)还原性 (D)难溶于水

17.某分子的结构模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此分子的说

法,错误

..的是( )

(A)此分子中有5个原子

(B)此分子的分子式是CH4

(C)由此分子组成的物质由2种元素组成

(D)由此分子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

18.初中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可如

下图表示,下列反应中只属于阴

影“3”处的化学反应是( )

(A)CuO+CO Cu+CO2

(B)2KMnO4K2MnO4+MnO2+O2↑

(C) Fe+H2SO4=FeSO4+H2↑

(D)S+O2SO2

19.在含有Cu(NO3)2、Mg(NO3)2和AgNO3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肯定可以生成物质的是

A.Mg

B.Cu

C.Ag

D.H2

20.向盛有4.9克20%的硫酸中,慢慢滴加10克20%的氢氧化钡溶液,能正确表示其变化的图像是:

A B C D

21.某气体的成分可能含有H 2、CO 、N 2、CH 4中的一种或两种。该气体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后,将全部生

成物依次通过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现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都有增加,则该气体的成分不可能是

A.CH 4

B.CO 和 N 2

C.H 2 和 CO

D.CO 和 CH 4 22.“春蚕到死丝方尽”,这里“丝”的主要成分是

A .维生素

B .蛋白质

C .纤维素

D .油脂

23.下列四种叙述均用所对应的图像表示,其中图像正确的是 ( ) ①图像A 表示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CuSO 4溶液,其导电性与加入量的关系 ②图像B 表示向一定量的Na 2SO 4溶液中滴加BaCl 2溶液,沉淀量与加入量的关系 ③图像C 表示一定量的KMnO 4加热制O 2的过程中,残留固体中MnO 2的质量分数与时 间的关系

④图像D 表示向一定量的NaOH 溶液中逐渐滴加稀盐酸,混合溶液的pH 与加入量的关系

24.下列离子能在pH=13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SO 42-、Gl-、Na +

、H

+

B .K +、SO 42-、Cu 2+、N03

-

C .Gl-、K +

、SO 42-、Na+ D. Ca 2+

、Gl-、CO 32-

、Na+ 25.下列各组物质的俗名、化学名称和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 A .熟石灰、氧化钙、CaO B .酒精、乙醇、COOH CH 3 C .烧碱、氢氧化钾、KOH D .纯碱、碳酸钠、32CO Na

26. 如图所示,将密闭的相互连通的装置放在天平上,调节天平使之平衡。经过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稀,烧碱潮解

B. 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饱和,烧碱潮解

C. 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浓,烧碱潮解

D. 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变浓,烧碱潮解

27 用质量相等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等质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和反应所用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 曲线a 、b 分别表示锌、铁的反应情况

B. 盐酸均反应完,锌、铁有剩余

C. 盐酸均反应完,锌恰好完全反应,铁有剩余

D. 锌、铁都反应完,盐酸有剩余

28.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下列物质的溶液中,能生成蓝色沉淀的是( ) A .FeCl 3 B .KNO 3 C .MgCl 2 D .CuSO 4 29.(4分)小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A 、B 进行趣味实验。

(1)使用装置A 进行实验时,将滴管中的物质加入到锥形瓶中,发现气球鼓起来。你推测锥形瓶中的物质可能为(写出一种即可,下同) ,滴管中的物质可能为 ;

(2)使用装置B 进行实验时,将滴管中的物质加入到锥形瓶中,发现气球也鼓起来。你推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请你说出装置A 、B 中气球都能鼓起来的共同原理是

30.目前,我国的能源供应面临着许多问题,如能源的消费结构不合理、区域分布不均衡、利用率不高等。

这已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⑴右图是2002年我国与世界能源的消费结构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差异是 。

我国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对空气造成的污染十分严重。某校科学兴趣小组为测定校园附近空气SO 2的含量,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r 2+2H 2O +SO 2=H 2SO 4+2HBr

(黄色) (无色)

实验中,当观察到 时,应立即停止通入空气。

⑵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很大。右图是1998年我国东、中、西部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占全国的比例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能源相对短缺的是 地区。为了达到区域发展与能源资源间的平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推出了许多重大建设工程,试举一例: 。

31.已知1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3.3克,在此温度下50克水中,需要溶解 克氯化铵才能得到饱和溶液。

32.为了除去Na 2SO 4溶液中的CuSO 4杂质,得到纯净的Na 2SO 4溶液。小

王同学做了如下实验:①加入适量的KOH 溶液,使CuSO 4和KOH 恰好完全反应。②过滤,使生成的Cu(OH)2沉淀和液体分离。小王认为得到的滤液就是纯净的Na 2SO 4溶液。

气球 气球

A B (锥形瓶和滴管中分别盛放不同物质)

⑴请你对小王同学的除杂质实验进行评价:是否正确(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

是。

⑵上述实验用到KOH溶液。小王同学用天平和已知质量为15g的表面皿,准确称取20gKOH固体来配制该

溶液。称量时,他在托盘天平的右盘上放35g砝码,在左盘的表面皿中加入KOH固体。这是指针偏向右边(如右图所示),下面他的操作应该是。

33.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请根据该曲线图回答:

⑴t1℃时,甲的溶解度________丙的溶解度。(填“大于”、“等

于”或“小于”)

⑵将t2℃时三种物质恰好饱和的溶液降到t1℃,所得溶液溶质

质量分数最大的是________。

34.食品卫生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下列做法对人体有害的

...是()

①香肠中添加过量的亚硝酸钠②烧鱼时加点食醋③白酒中掺入工业酒精④食品原料中添加“苏丹红一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5.市场上有“问题藕”出售。“问题藕”貌似白嫩,但切开有一股难闻的酸味。用pH试纸测试,“普通藕”pH 是7。而“问题藕”在3—4之间,估计含有硫酸或盐酸中的一种。究竟是什么酸呢?

市场管理人员榨取了“问题藕”的液汁.可以用来鉴别。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6.(本题9分)当前,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和不良的饮食习惯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社会问题。

(1)有一课外研究小组对成年男性进行调查研究,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则他们研究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

(2)我国交通法规规定,机动车驾驶员体内酒精含量不能超过50mL。因为过量的酒精会影响人的______系统,使驾驶员的判断能力下降而易发生交通事故。

(3)均衡膳食对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大多数中学生喜欢吃“洋快餐”,导致摄人热量过剩而影响健康。一位男生每日摄人热量的合理值约为11700千焦。假如一位男生一天吃了三份如表所示的快餐,则他要步行___________千米,才能消耗摄人的多余热量?(一般一个人每行走1千米消耗170千焦的热量)

(4)某些“洋快餐”含有致癌毒素——丙烯酰胺。经测定,7.1克丙烯酰胺与一定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2.2克一氧化二氮(N20)。请问丙烯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7.双氧水是过氧化氢(H2O2)的水溶液,常用于消毒、漂白等。实验室也常用它来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

MnO2H2O+O2↑。用这种方法制得的氧气中往往含有少量的水汽。欲制得干燥的氧气,程式为2 H2O22

两位同许分别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A中盛有MnO2、B中盛有浓H2SO4、C中盛有无水CuSO4)。

你认为(填“甲”或“乙”)装置较为合理。装置C的作用主要是 __________

38.(8分)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迅速。现在汽车的安全性增加了,尾气的排放更加符合国际标准。围绕这两项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驾乘人员人身安全,增设了安全气囊,汽车的安全气囊在汽车发生一定强度的碰撞时,利用叠氮化钠(NaN3)发生分解反应,迅速产生氮气和固态钠,气体充满气囊,以达到保护驾乘人员的目的。

①写出叠氮化钠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常温、常压下,要产生70L的氮气,则需要完全分解__________g的叠氮化钠。(已知:常

温常压下,氮气的密度约为1.2g/L。)

(2)在汽车尾气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

①催化转化器可有效降低尾气中的CO、NO、NO2和碳氢化合物等有害物质向大气中排放。催化转

化器中通常采用铂等贵重金属作催化剂。请写出CO和N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CO2

和N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催化转化器能减少一些有害气体的排放,但它并不能减少CO2气体的排放。CO2气体的大量排放

能引起温室效应。为降低温室效应造成的危害,有人认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低越好,

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

39.(11分)在学校的元旦联欢会上,某同学表演了“水能生火”的魔术。他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小军很兴趣,于是,他和同学们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

[猜想]①可能有一种气体和另一种物质生成

②反应过程中可能有能量变化

[设计装置]如右图所示

[实验探究]

实验一:探究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⑴打开右图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速度,

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处,

木条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是。

⑵实验中,还观察到伸入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请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实验二:继续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是什么?

⑴小张猜想另一种物质是Na2CO3,小军认为不可能。小军的依据是:

为了证实小军的看法,请你设计一个证明CO 32-不存在的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⑵小军取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变红色,说明反应后所得的溶液呈

性。

[表达]由实验探究的结果,写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0.(3分)填写下表:

常见的

灭火实例

熄灭酒精灯火焰

高压水枪喷水灭火防止火势蔓延,将部分树木砍掉

灭火的原理

41.氨常用来生产化肥,也可由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右图表示的是不同温度和大气压下等量氮气与氢气混合后生成氨的百分比。

⑴由图可知,在什么条件下氨的产量较高?。

A.相对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气压

B.相对较高的温度和较高的气压

C.相对较低的温度和较低的气压

D.相对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气压

⑵在生产中常将氨气转化为碳酸氢氨(NH4HCO3)。碳酸氢氨是一

种常用的氮肥,使用时最好把它配制成溶液。现要配制50kg 质量分数为5%的碳酸氢氨溶液,需要多少碳酸氢氨?

房屋失火

参考答案:化学部分

1、D

2、C

3、B

4、C

5、A

6、B

7、D

8、A

9、B 10、B 11、A 12、D 13、D 14、D

15、D 16、C 17、D 18、A 19、C 20、B 21、B 22、B 23、B 24、D 26、D

27、D 28、D

29、(1)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 (2) Na2CO3+2HCl==2NaCl+H2O+CO2↑

(3)气球内的气压小于气球外的气压,气体进入气球内而鼓起来

30、(1)我国消费的能源主要是煤炭,而世界的消费能源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

(2)无色东部西气东输

31、16.7

32、(1)不正确又有硫酸钾杂质混入

(2)在左盘中再加入氢氧化钾固体直至天平平衡

33、(1)小于(2)乙

35、氯化钡溶液 H2SO4 +BaCl2===BaSO4↓+ 2HCl

36、(1)_吸烟对嗅觉的影响__。(2)神经 _(3)3 (4) 19.7%

37、甲检验制得氧气中水已经除尽。

38.(8分)(1)①2N aN3===2Na+3N2↑(2分)②130g(2分)

(2)①2CO+2NO ==2CO2+N2(2分)②不正确。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参与自然界的许多变化,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没有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就无法通过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充足的氧气。(2分)

39.(11分)

实验一:

(1)氧气(或O2)

(2)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热量,使吸滤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因此伸入烧杯中的导管口看到有气泡产生。

实验二: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中没有碳元素,所以生成物中不可能有Na2CO3

取少量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生成物中没有Na2CO3

(2)碱;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40.(3分)

隔绝氧气(或空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隔离可燃物

41、(1)B (2)2.5千克

(完整版)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可编辑修改word版)

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部分内容复习 绪言 一.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性质以及制法的一门自然科学。 二.物质的变化 ⒈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⒉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⑴镁(Mg)+ 氧气(O2)[点燃] →氧化镁(MgO) 银白色金属无色无味气体白色粉末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明亮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粉末。 ⑵高锰酸钾(KMnO4)[加热] →锰酸钾(K2MnO4)+ 二氧化锰(MnO2)+ 氧气(O2) 紫黑色固体褐色固体黑色固体无色无味气体 现象:带火星的香棒伸入试管口,复燃。 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联系:化学变化一定伴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伴有化学变化。 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三.物质的性质 ⒈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 ⒉化学性质:物质必须通过化学性质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稳定性、不稳定性、助燃性、可燃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分解性 四.我国的化学发展史 ⒈商代就会制青铜器。 ⒉春秋晚期会炼生铁,战国晚期会炼钢。 ⒊古代的造纸、制火药、烧瓷器等工艺是世界闻名的。 ⒋近代我国著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⒌我国在世界上首先人工合成了蛋白质和核糖核酸等构成生命的物质。 第一章:纯净物和混合物 1.1组成物质的微粒 一.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 ⒈分子 ⑴定义:能够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⑵特点:① 很小 ② 不停的运动 ③ 分子和分子之间有间隙 ⑶氧化汞(HgO)[加热]→汞(Hg)+ 氧气(O2) 桔红色固体银白色液体无色无味气体 现象:加热氧化汞,试管内壁有银白色的液体生成,带火星的香棒伸入导管口,复燃。 氧化汞分子→ 汞原子 + 氧原子氧原子 + 氧原子→ 氧分子 ⒉原子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七年级下第四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太阳和月球 1、太阳概况: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2、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要防晒避免紫外线过强照射损伤皮肤 月球 3、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等地陷地点,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4、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小天体撞击月球(主要原因)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5、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无空气);没有空气和水,表面只 有岩石和碎屑。 6、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7、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 ①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安放;②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a.先在镜筒外沿镜筒延伸方向用眼睛瞄准目 标星体。b.用调节手柄做水平方位和不同高度的搜索。C.将目标星体置于视野中央;③用主镜观察目标星体。a.调节目镜的焦距使主镜内的影像清晰。b. 用调节手柄缓慢调节,直至在主镜内找到目标星体。c. 瞄准目标后再次调节目镜焦距,使目标星体的像清晰。(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顺时针方向旋转。(南顺北逆)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4小时 4、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出现昼夜现象 1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一个圆圈),它由晨线(半圆)和昏线(半圆)构成。 ①晨线:太阳升起的地方(由黑夜进入白天);②昏线:太阳落下的地方(由白天进入黑夜) 16、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②昼夜交替;③星星的视运动照片 注:①晨昏线与太阳光垂直;②东边先过晨线,故东边先天亮(如:杭州天亮了,拉萨天黑还在睡觉)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32、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呈66.5°夹角)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周期为365.2422天,即一年 33、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①一天中太阳高度早中晚:先变大再变小,杆影先变短再变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 ②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大,杆影短(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 杆影长(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由于地球公转) ③同一时间,中高纬度地区,纬度越大,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④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两边递减,即: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19、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为9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20、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②北半球其他地区: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内发生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昼);从秋分日到来年春分日(太 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发生极夜现象(冬至日北极圈 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 ③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南北极圈内无极昼极夜现象 ④太阳直射点北上: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南下: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⑤纬度越高,昼夜变化越大 第四节、月相 2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2.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3.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第二课:《天气日历》 1.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 表格。 2.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 云量和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气温等。 第三课:《温度与气温》 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该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 2.一般情况下,同一天中午的气温要比早上高。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 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风向标测量,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测量风速的 仪器叫风速仪。 3.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即:0~12级。我 们也可以用风旗简要划分为:0级(无风)、1级(微风)、 2级(大风)。 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 1.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 有雨、雪、冰雹等。 2.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3.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将降水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 暴雨,共6个等级。 第六课:《云的观测》 1.天空中的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2.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阴天。3.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层云、积云、和卷云。层云是指靠近地面形成的扁平状 云; 积云是指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卷云是指纤细的羽状云。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1.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 化的一些规律。 2. 我们还可以借助动物、植物推测天气。 3. 常用的天气符号有: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化学综合实验探究题

1.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科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有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目的是通过测量有关数据,推算塑料组成元素的含量。 图中字母A至G均表示装置编号。靖根据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发生装置A制取的氧气中混有CO2和水蒸气,为使D装置中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 (2)E、F装置是气体的吸收装置,该处的设计有不正确的地方,如何改进.理由是;(3)碱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则装置连接正确时G装置的作用是。 2.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而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对某种塑料袋的组成进行分析研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图18所示的实验装置,使该塑料试样在纯氧中完全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有关数据、推算元素含量。 (1)实验装置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写出改正方法. (2)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装置E中的现象是,装置F的作用是 (4)若装置C的玻璃管中放入的塑料试样质量为5.9g,塑料试样充分燃烧后,装置D增重7.2g,则该塑料试样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g;假设塑料的组成为C x H y,则装置C的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化学计量数用含x、y的代数式表示,且可以是分数) (5)若装置中没有连接装置B,将使该塑料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测算结果(填“偏小”、“ 偏大”或“无影响” ) (6)若此塑料为聚氯乙烯则生成物中会有_____检验此物质应在____和____之间加______ ___ 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活动中展示了一套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假设每步均完全反应,氧化铁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1、精子和卵细胞 (1)新生命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的.(3)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圆形,而精子呈蝌蚪形.这些遗 传信息决定着新生命的主要特征. 2、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睾丸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受精卵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 (1)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66天或约九个月).(2)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物质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来自母体. (3)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4)在胚胎中,胎儿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之间有一层膜作为屏障.这个屏障使得胎儿和母体的的血液不必直接混合就能进行物质交 换.这样就能避免母体身上的一些病原体传染给胎儿. 6、人的生长时期 (1)人的一生大致经历婴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等.(2)婴儿出生后的前三年是人的第一次快速生长的时期.少年期的生长相对比较平缓.青春期是儿童逐渐成为成人的过渡时期,是生殖器官 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成年期,人的体重和身高开始逐渐停止增长, 各个器官巳发育成熟,人的体能也逐渐达到高峰状态,然后将开始逐 渐衰退直到进入老年期. 7、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1)外表变化:男性和女性除生殖器外,在外表上的不同变化就是第二性征。男女生殖器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产生卵细胞的标志;遗精是男孩子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 志着。 (3)内脏功能日益完善。脑调节功能增强,大脑兴奋性增强,理解、分析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沉和浮 一、填空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沉浮)不同,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它可以用改变自身的重量改变沉浮。 4、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7、(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8、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

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9、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力(等于)重力, 物体就浮在水面上。 10、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1、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12、一块木头重N,小明用了3N的力把木头压入了水中,这时木头受到的浮力是8N。 13、橡皮、小石块、木块、泡沫、回形针等物体,在水中沉的物体有橡皮、小石块、回形针,在水中浮的物体有木块、泡沫。 14、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一个物体重0g,用弹簧秤测出它受到的浮力是60g,这个物体会上浮。一个物体重100g,用弹簧秤测出它受到的浮力是80g,这个物体会下沉。 16、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7、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18、测量比较液体密度的仪器叫比重计。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浙教版科学八下 八年级下第一章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分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 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及稀有气体 原子结构的模型 质子(带正电) 夸克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五、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组成物质的元素 1、由多种物质组成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叫纯净物。 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 节: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学习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3、科学带给我们什么? ①科学的发展改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渐提高。工业化时代——电器时代——信息时代。 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③科学技术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④科学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第2 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一、常见的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 (一)、试管 1、主要用途: ①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②收集少量气体或验纯;③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④用作少量气体的发生容器。 2、使用方法: ①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使用前应擦干试管外壁,再进行预热,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③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要朝着别人或自己,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 ④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⑤使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 处),加热后不能骤冷,也不能立即放回塑料试管架上。 3、原因:①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②防止液体溢出;③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倾斜可增大受热面积,使受热均匀;④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⑤避免烫伤手,防止试管炸裂,塑料试管架熔化变形。 (二)、试管夹 1、主要用途:夹持试管。 2、使用方法: ①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然后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 处); ②手握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3、原因:①防止杂质带入试管,加热时烧焦试管夹。②防止试管脱落。 (三)、烧杯 1、主要用途:①用作常温或加热时较多量的液体物质的反应容器;②溶解物质或配制溶液。 2、使用方法: ①加热时要垫石棉网,液体体积不超过容积的2/3,加热前外壁应擦干,不能用于固体加热; ②进行反应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容积的1/3;③配溶液时,要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3、原因: ①避免受热不均引起破裂,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②便于加热、搅拌以免溅出;③以免损坏烧杯。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学期全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 1-1《运动和位置》 1、和另一物体相比,(位置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1-2《各种各样的运动》 1、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 3、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的运动形式(不一定相同)。 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方式。 2、一个物体不一定保持一种运动路线不变,对于复杂的运动,我们应该采取(分段描述)的方式。 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1、物体在斜面上会有(静止、滑动、滚动)三种情况。 2、(物体的形状)、(斜面的高度)、(物体在斜面上的放置方法)会影响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3、物体与斜面接触面(越小),越容易(滚动)。物体在发生滚动时接触面(不断改变)。 1-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1、运动相同的(距离):用时(短),运动(快) 用时(长),运动(慢) 2、实验做3次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或让实验结果更准确) 1-6《比较相同时间运动的快慢》 1、运动相同的(时间):距离(长),运动(快)。 距离(短),运动(慢)。 2、(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常用单位:米/秒、千米/时 1-7《我们的“过山车”》 1、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先设计后制作),并可在拼搭过程中对设计进行(微调)。 2、在测量我们的制作的“过山车”轨道长度时,我们可以直接用(软尺)来测量,也可以先用(棉线搭配尺子)来测量。 3、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时,考虑小球要自行滚动需要设计成有(坡度)。 1-8《测试“过山车”》

新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方程式及其相关知识点总结完整

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a、配平b、条件c、箭号) 3、含义以2H2+O2 ===点燃====== 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或原子)个数比个水分子

(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氧化剂:提供氧的物质还原剂:夺取氧的物质(常见还原剂:H2、C、CO) 3、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小结:1、只有排在H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 2、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常见物质的颜色、气味等: 红色:红P、Cu、Fe2O3 红褐色:Fe(OH)3 浅绿色:Fe2+盐的溶液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第一章水 1〉地球上的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 _________ 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 _____________ ,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 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 ___________ ;陆地水占总水量的_________ ;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以及_________ 内。 4)水一般以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 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____________ 。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和____________ 。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_______________ 物质。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_________ 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目前最常用的海水 淡化的方法是_______ 法提取淡水。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____________ ,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 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 ___________ 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 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 _______ ,其中大约 _______ 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 泊中,如我国的______ ,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_____________ 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 _____________ ,它主要包括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 。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 气中有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5)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______________ ,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部分含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新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方程式及其相关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a、配平 b、条件 c、箭号) 3、含义以2H2+O2 ===点燃====== 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或原子)个数比个水分子 (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

浙教版科学化学推断题专题复习(精选)

初中化学推断题专题复习 一、基础过关[练习1]写出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 1.生石灰与水反应: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3.高锰酸钾固体加热分解: 4.用H2O2制取氧气: 5.镁条与盐酸反应: 6.锌粒与稀硫酸反应: 7.铁片与稀硫酸反应: 8.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9.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10.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11.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 12.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13.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 14.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15.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 16.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 17.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 18.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9.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20.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 21.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 22.用硫酸除去铁锈: 23.天然气燃烧: 24。煅烧石灰石: [练习2]写出常见的五种黑色固体的化学式、、、、。 [练习3]某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mA + nB = aM + b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学计量数m与n的比一定等于a与b的比 B. 若M是单质、N为化合物,则A和B中一定有一种是单质,一种是化合物 C.若B是酸,则M和N一定有一种是盐 D.若M和N中一种是盐,一种是水,则A和B中一种是酸,一种是碱 [练习4]由两种相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B,其中原子个数比分别为1:1和1:2,写出化合物A、B的化学式:。 [练习5]根据下表回答: (1) Zn(OH)2的溶解性。 (2)从上表中找出一种微溶性盐(填化学式,下同)。农业上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一种碱是 . (3)Zn(NO3)2、BaCl2两种溶液能不能发生反应?,理由是 . (4)完成硫酸和表中的一种可溶性盐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练习6](1)铝和二氧化锰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制造金属锰,同时生成另一种氧化物 ,()反应(2)做化学实验时,不小心皮肤上沾上了硝酸银溶液,过一段时间会出现黑色痕迹,很难洗去,这是因为硝酸银见光分解生成一种金属、一种红棕色气体(NO2)和一种能供给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提纲【精排】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地球的形状 请举例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地球的形状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的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即极半径)是6357千米,赤道长约4万千米。 三、地球内部的结构(写出地壳其他部分的结构和特点) 3.2地球仪和地图 地球仪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上的基本元素: (1)地轴:地球自转的旋转轴,穿过地心; (2)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 (4)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 (5)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4. 东半球包括: ;西半球包括: 5. 160° E 的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20° W 的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 6. 地图是以各种图式符号,将地球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地图的类型:政区图、旅游图、平面示意图等。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形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表示方向的三种方法:(1)指向标定向法:用一个指向北的方向标表示北方。 (2)经纬网定向法: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 (3)一般的表示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图图幅大小一样,比例尺越 表示的范围越 ,描述的内容越 ; 比例尺越 表示的范围越 ,描述的内容越 。 七年级上3.3组成地壳的岩石学案 一. 岩石类型以及特性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1-2章酸碱盐化学方程式默写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酸的通性: (一)酸+ 碱→盐+ 水 1、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氢氧化镁与硫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酸+ 盐→另一种酸+ 另一种盐(有沉淀或气体生成) 1、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氯化钡溶液与硫酸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碳酸钠与稀盐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酸(盐酸或硫酸)+ 金属(镁、铝、锌、铁)→盐+氢气 1、锌和硫酸反应制取氢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铝和稀硫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和稀硫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镁和稀盐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酸+ 金属氧化物→盐+ 水 1、稀盐酸清洗铁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氧化锌与稀硫酸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溶性碱的通性: (一)碱+ 酸→盐+ 水 1、氢氧化钙溶液与盐酸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碱+ 盐→另一种碱+ 另一种盐(有沉淀或气体生成) 1、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氢氧化钡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氢氧化钠与硫酸铵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碱+ 非金属氧化物→盐+ 水[来源:学科网] 1、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三氧化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二氧化碳通入氨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全册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0-4章知识点汇总 第0章走近科学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 2、学习科学的方法有观察、实验、思考。其中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收集和处理事实依据②提出问题③作出假设④实验, 调查,收集证据⑤检验假设⑥合作交流 4、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制单位为米,符号m ,常用的单位还有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之间的换算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1mm=1000μm 1μm=1000nm 长度测量的步骤: (1)观察刻度尺:①零刻度线②最小刻度值③量程④单位 (2)选:选择适当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的刻度尺。 (3)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 (4)读:视线应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5)记: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后一位,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误差: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可避免,减小误差的方法有:①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实验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然后让轮子沿着曲线滚

动,最后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则曲线长度=轮的周长×圈数。如:测操场周长,环形跑道周长 (3)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度,可用一根没有弹性的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最后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如:测理硬币的周长、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如: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直径等。 5、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测量温度的常用工具温度计,测量 体温的温度计为体温计,两者的原理都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②测量时,玻璃泡充分接触被测液体 ③待温度稳定后读数,不得拿出读数。④读数不需估读。 ※体温计的构造特点:体温计最小刻度为0.1℃,测量范围为35℃-42℃ ①下端玻璃泡的容积比细管容积大得多。 ②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玻璃管 6、心率:心脏或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常用的计时工具为秒表,时间的国际制单位 为秒,符号s ,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y),月,天(d),小时(h),分钟(min),毫秒(ms)。 单位换算:1天=24小时1小时=60分 1分=60秒1秒=100毫秒 7、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空间位置无关。质量的国际制单位为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最全面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水 1、水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 2、水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逐渐有气泡产生,水量减少; 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杯底产生气泡从下至上不断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水面上冒白气,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水量 减少。 3、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4、当环境温度低于0 ℃,水的温度下降到0 ℃ 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5、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在碎冰中加盐,是为了使碎冰温度更低。 6、当环境温度高于0 ℃时,冰的温度上升到0℃,时冰开始融化,冰会浮在水面上,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7、水结冰,体积变大;冰融化成水,体积变小。 8、水和冰的异同点:

9、冰、水、水蒸气三者都是水,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态。 10、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体积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的量比小苏打的量多。一般情况,50ml 水能溶解食盐18g,小苏打5g 。 11、搅拌、提高水的温度、物质颗粒越小,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可逆的过程,通过加热蒸发,可以将食 12、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 盐和水分离。 13、过滤法可以将沙子从水中分离出来,蒸发法可以将食盐从水中析出。 14、磁铁可以用来分离木屑和铁屑。 15、物质只是在大小、形状、状态、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折纸、用橡皮泥做手工,水结冰等。 16、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相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