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版历史选修一作业29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新课标版历史选修一作业29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课时作业(二十九)

一、单项选择题

1.(2019·银川一中模考)在戊戌变法运动中,顽固势力破坏百日维新的手段有()

①对变法诏令阳奉阴违

②控制京津地区的军队

③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讨好列强

④慈禧太后直接控制人事任免权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与戊戌变法无关,故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故选C项。

2.(2019·汕头四中试题)1898年9月,在国内形势日趋紧张之际,维新派决定求助在华列强,分别由容闳联络美国使馆,梁启超联络日本使馆,康有为联络英国使馆,但无一成功。这反映出()

①维新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②维新派对帝国主义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③列强和清政府之间的关系难以撼动

④列强不希望中国走上富强和革新的道路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列强和清政府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列强不愿支持维新派,是害怕引起顽固势力的反感,不利于维护列强在华的利益。列强对华政府的出发点是维护和扩大其在华的侵略权益,故③的说法不正确。故选D项。

3.(2019·绍兴市试题)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

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因素。戊戌变法前后历时仅103天,从材料中“诏令184条”可知政令颁发之多,改革者改革之心切。赫德的“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进一步佐证改革进度超出了正常幅度,变法过程急于求成,故选A项;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故排除C项;B 项和D项与题干意思不符。

4.(2019·平顶山市试题)19世纪末,维新派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他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这表明()

A.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B.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C.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失败则带有偶然性

D.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失败则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 A

解析面对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说明戊戌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由于他们自身力量的弱小,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说明戊戌变法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故选A项。5.(2019·邢台市试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导致慈禧这一做法的最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的权威

B.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统治的基础

C.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

D.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戊戌变法触及封建制度,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损害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所以他们发动了戊戌政变。故选B项。

6.(2019·扬州市试题)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解析A项说的是清军入关;B项说的是鸦片战争前林则徐禁烟;C 项说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族地主势力提升;D项指的是戊戌政变时“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慷慨就义。故选D项。

7.(2019·长治一中试题)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

答案 C

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选C项。

8.(2019·宝鸡市试题)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其进步性在于()

①有利于维新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传播

④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③错误,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A项。

9.(2019·南京市试题)戊戌变法对我国近代教育的贡献是() A.首创了专业技术教育B.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

C.开始组织留学教育D.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A、C两项在戊戌变法前就出现过,B项变法中不是废除科举制而是对其进行改革。变法中设立了京师大学堂。故选D项。10.(2019·福建厦门一中高二月考)山东大学教授颜炳罡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只是自上而下的改良方式走向现代化的失败,而不是其目标的失败。据此可知()

A.改革方式不能使中国实现现代化

B.戊戌变法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C.中国走向现代化是历史必然趋势

D.自下而上的革命能使现代化成功

答案 C

解析戊戌变法的目标就是使中国实现现代化,根据材料“不是其目标的失败”可知,中国走向现代化是历史必然趋势,故C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材料讲述的是戊戌变法的现代化意义,故排除B、D两项。

二、材料分析题

11.(2019·泉州市模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辇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梁启超全集》材料二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考证当时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举人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当时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 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

——摘编自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变法的两种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归纳材料二“上书”(上奏)的特点,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

答案(1)态度一:支持变法。他们认识到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手段。态度二:反对变法。废除八股取士危害到他们的个人前途和利益。

(2)特点:上书人员有官员和举人;上书时间长,次数多;有组织,

但没有统一的领导人。

地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或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12.(2019·延边二中模拟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0年以后,英国同俄国的冲突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了。全欧洲各个国家革命失败后,俄国在欧洲大陆上几乎没有劲敌了。而这次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俄国干涉的结果。……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后备阵地和后备军。

——《人民的英国史》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关于“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为了加快和约条款的签订,并防止(甚至在将来)从朕方面产生任何贪功和侵略的思想,朕同意规定一些特别的预防办法,以免朕的军舰和土耳其的军舰在黑海发生冲突,同意在比萨拉比亚南部,邻近多瑙河的地方划定新的国界线。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这次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俄国的将军们和官吏们更加无能,俄国的严重弱点,过去为外界所没想象到的,现在都暴露出来了。

——《人民的英国史》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作者认为1850年以后英俄冲突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3)造成中俄两国改革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原因:英国是民主与进步势力的代表,而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代表。

冲突的原因:两国在土耳其的扩张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2)背景: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失误: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3)原因:俄国依靠沙皇专制政权强力推行;中国顽固势力强大,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资产阶级维新力量弱小。

1.(2019·课标全国Ⅱ)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 D

解析从“遇害”“滑稽剧”等词语可以看出,该西方报纸对光绪皇帝及其变法表示赞同,D项正确。A项过于夸大了范围,材料反映的是某英文报纸。B、C两项材料都无法体现。

2.(2019·课标全国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

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3.(2018·江苏)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

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

(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校本作业: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答案

高二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4课商鞅变法 完成时间40分钟 班级姓名座号 1、[2013·福建文综,41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取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2、[2014·课标全国I,45]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使有1 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

新课标版历史选修一作业27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课时作业(二十七) 一、单项选择题 1.(2019·漯河市试题)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顾,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D.民主革命派 答案 B 解析材料体现号召“商战”,争夺利权这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故选B项。 2.(2019·鄂州中学试题)郑观应曾这样批判洋务运动:“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他指出的洋务运动的弱点是() A.片面依赖西方,缺乏自主创新 B.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C.没有结合中国具体情况学习西方 D.忽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企图 答案 B 解析郑观应指出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学习西方的“体”——政治制度。故选B项。 3.(2019·徐州市试题)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

①要求进行政治改革②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③由社会思潮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答案 C 解析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其“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和由社会思潮发展成为政治运动,而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和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是二者的共性。故选C项。 4.(2019·南京市试题)如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褂。下列说法比较可信的是() 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举人 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其立宪思想有进步性 C.康有为虽为大儒,但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投身维新运动D.康有为提醒国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应完全保留,不得改变 答案 B

新课标版数学必修二(新高考 新课程)作业29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课时作业(二十九) 1.已知集合A={(x,y)|x,y为实数,且x2+y2=1},B={(x,y)|x,y为实数,且x+y=1},则A∩B中的元素个数为() A.4B.3 C.2 D.1 答案 C 2.设两圆C1,C2都和两坐标轴相切,且都过点(4,1),则两圆心的距离|C1C2|=() A.4 B.4 2 C.8 D.8 2 答案 C 解析因为两圆都和两坐标轴相切,且都经过点(-4,1),所以两圆圆心均在第一象限的角平分线上.设两圆的圆心坐标分别为(a,a),(b,b),则有(4-a)2+(1-a)2=a2,(4-b)2+(1-b)2=b2,即a,b为方程(4-x)2+(1-x)2=x2的两个根,整理得x2-10x+17=0,所以a +b=10,ab=17,所以(a-b)2=(a+b)2-4ab=100-4×17=32,所以|C1C2|=(a+b)2+(a-b)2=32×2=8. 3.已知曲线C:y=-x2-2x与直线l:x+y-m=0有两个交点,则m的取值范围是() A.(-2-1,2) B.(-2,2-1) C.[0,2-1) D.(0,2-1) 答案 C 解析曲线C是圆x2+y2+2x=0位于x轴上方的半圆,m是直线l:x+y-m=0在y轴上的截距,利用数形结合可得m的取值范围是[0,2-1).故选C. 4.一辆卡车宽2.7米,要经过一个半径为4.5米的半圆形隧道(双车道,不得违章),则这辆卡车的平顶车蓬蓬顶距离地面的高度不得超过() A.1.4米B.3.0米 C.3.6米D.4.5米 答案 C 解析如图所示,通过勾股定理解得|OD|=OC2-CD2=3.6(米).故选C.

新课标版历史选修一作业23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课时作业(二十三) 一、单项选择题 1.(2019·新乡市试题)19世纪中期“尊王攘夷”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幕府对外妥协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民族危机加剧D.中下级武士状况恶化 答案 C 解析解题关键要了解该运动的主要斗争目标是“攘夷”,是民族危机加深后,日本具有民族责任心的武士为改革现状而发起的一场政治运动。故选C项。 2.(2019·威海市试题)日本名人久坂玄端对“尊王攘夷”曾这样说道:“诸侯终不足恃,公卿亦不足恃……除草莽志士纠合举义之外,别无他策。”材料中的“草莽志士”主要是指() A.中下级武士B.大名和武士 C.广大民众D.上级武士 答案 A 解析“草莽志士”可理解为身份等级低、领导发动起义的阶层。故选A项。 3.(2019·邯郸市试题)中下级武士之所以能成为日本倒幕运动的领导力量,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B.中下级武士已演化成资产阶级

C.封建专制统治异常稳定D.日本武士阶层具有较大号召力答案 A 解析由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资产阶级没有足够力量领导倒幕运动;而中下级武士虽然是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却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成为革新力量。C项不符合题意,B、D两项表述不准确。故选A项。 4.(2019·芜湖市试题)福泽谕吉提出“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口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 ②抨击了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 ③为废除封建身份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④学习借鉴西方的民权思想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③ 答案 C 解析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口号体现了通过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来抨击封建制度,故①②③④均为正确答案。故选C项。 5.(2019·安庆市试题)尊攘派之所以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的要求,主要是因为() A.当时日本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B.尊攘派寄希望于幕府进行改革 C.幕府统治者支持“尊王攘夷”运动

新课标版数学必修二(新高考 新课程)作业11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课时作业(十一) 1.如果直线a∥平面α,b?α,那么a与b的关系是() A.相交B.不相交 C.平行D.异面 答案 B 解析a与b平行或异面,但不能相交. 2.若直线a不平行于平面α,则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 A.α内的所有直线都与直线a异面B.α内不存在与a平行的直线 C.α内的直线都与a相交D.直线a与平面α有公共点 答案 D 3.过平面α外的直线l,作一组平面与α相交,如果所得的交线为a,b,c,…,那么这些交线的位置关系为() A.都平行B.都相交且一定交于同一点 C.都相交但不一定交于同一点D.都平行或交于同一点 答案 D 解析若l∥平面α,则交线都平行; 若l∩平面α=A,则交线都交于同一点A. 4.如图,四棱锥S-ABCD的所有的棱长都等于2,E是SA的中点,过C, D,E三点的平面与SB交于点F,则四边形DEFC的周长为() A.2+ 3 B.3+ 3 C.3+2 3 D.2+2 3 答案 C 解析因为CD∥AB,AB?平面SAB,CD?平面SAB,所以CD∥平面SAB. 又CD?平面CDEF,平面SAB∩平面CDEF=EF, 所以CD∥EF,所以四边形CDEF为等腰梯形, 且CD=2,EF=1,DE=CF=3, 所以四边形CDEF的周长为3+23,选C. 5.下面四个命题中:①平面外的直线就是平面的平行线;②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③过平面外一点可作无数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④△ABC中,AB∥平面α,延长CA,CB,分别交α于E,F,则AB∥EF.正确的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

答案 ③④ 6.四边形ABCD 是矩形,P ?平面ABCD ,过BC 作平面BCEF 交AP 于E ,交DP 于F ,则四边形BCEF 的形状为________. 答案 梯形 解析 ∵四边形ABCD 是矩形,∴BC ∥AD. ∵AD ?平面APD ,BC ?平面APD ,∴BC ∥平面APD. 又∵平面BCFE ∩平面APD =EF ,∴BC ∥EF.∴AD ∥EF. 又∵E ,F 是△APD 边上的点,∴EF ≠AD.∴EF ≠BC. ∴四边形BCEF 是梯形. 7.过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的三个顶点A 1,C 1,B 的平面与底面ACD 所在平面的交线为l ,则l 与A 1C 1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 答案 平行 8.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 中,P ,Q ,R 分别是AB ,AD ,CD 的中点,平面PQR 交BC 于点S.求证:四边形PQRS 为平行四边形. 证明 如图,∵P ,Q 分别为AB ,AD 中点,∴PQ 綊1 2BD. 又∵BD ?面BDC ,PQ ?面BDC , ∴PQ ∥面BDC. 又∵四边形PQRS ∩面BDC =SR , ∴PQ ∥SR ,同理PS ∥QR , ∴四边形PQRS 为平行四边形. 9.在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E 为棱DD 1的中点,求证:B 1D ∥平面A 1C 1E. 证明 连接B 1D 1交A 1C 1于M ,

【师说】2015-2016高中历史 第1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3

【师说】2015-2016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3 一、选择题 1.在下列各项中,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地理位置②民族矛盾③资源丰富④大国干预 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握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地理位置重要。资源问题在当时还没有作为一个优势表现出来,③应排除。 【答案】 C 2.1871年俾斯麦对当时欧洲国际关系作过比喻,说欧洲大陆像挤乘在同一辆马车里的旅客,面面相觑又满怀狐疑地相互戒备着,如有人将手摸向口袋里的手枪,其邻座则已做好先扣动扳机的准备。造成这一状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法德地位的变化改变了欧洲格局 B.英国放弃均衡政策插手欧洲大陆事务 C.美国积极向欧洲扩展自己的势力 D.欧洲国家担心俾斯麦挑起世界大战 【解析】注意1871年的时间限定,普法战争后德国完成了统一,法国受到削弱,欧洲格局发生变化,关系逐渐紧张。 【答案】 A 3.对于一战前欧洲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欧洲列强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B.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 C.德、俄、英、法都具有沙文主义的传统 D.统治者为动员人们支持战争而纷纷煽动 【解析】本题考查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原因。“德、俄、英、法都具有沙文主义的传统”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斗争中,巴尔干地区逐渐成为争夺焦点,局势空前紧张,主要因为( ) A.当地民族矛盾长期尖锐复杂 B.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矛盾尖锐 C.欧洲列强纷纷插手巴尔干 D.巴尔干民族独立运动不断高涨 【解析】题中四个选项都是巴尔干局势紧张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应结合当时帝国主义对巴尔干半岛的态度来分析,俄奥在巴尔干扩张,但英国不愿俄国势力在巴尔干过分膨胀。正是因为列强的干预,才使本来就矛盾尖锐的巴尔干局势更加紧张。 【答案】 C 5.“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D.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过时”一词的含义。它指的是已经形成的殖民体系不能适应帝国主义需要了。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列强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答案】 C

新课标版历史选修一作业29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课时作业(二十九) 一、单项选择题 1.(2019·银川一中模考)在戊戌变法运动中,顽固势力破坏百日维新的手段有() ①对变法诏令阳奉阴违 ②控制京津地区的军队 ③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讨好列强 ④慈禧太后直接控制人事任免权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与戊戌变法无关,故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故选C项。 2.(2019·汕头四中试题)1898年9月,在国内形势日趋紧张之际,维新派决定求助在华列强,分别由容闳联络美国使馆,梁启超联络日本使馆,康有为联络英国使馆,但无一成功。这反映出() ①维新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②维新派对帝国主义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③列强和清政府之间的关系难以撼动 ④列强不希望中国走上富强和革新的道路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列强和清政府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列强不愿支持维新派,是害怕引起顽固势力的反感,不利于维护列强在华的利益。列强对华政府的出发点是维护和扩大其在华的侵略权益,故③的说法不正确。故选D项。 3.(2019·绍兴市试题)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 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因素。戊戌变法前后历时仅103天,从材料中“诏令184条”可知政令颁发之多,改革者改革之心切。赫德的“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进一步佐证改革进度超出了正常幅度,变法过程急于求成,故选A项;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故排除C项;B 项和D项与题干意思不符。 4.(2019·平顶山市试题)19世纪末,维新派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他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这表明() A.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B.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课时作业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第8课 一、选择题 1.《明史·张居正》载“又为……以责吏治。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达到这效果是因为张居正采取了() A.严肃纲纪 B.设立驿站制度 C.创设颁行考成法 D.控制内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通过这一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保证新法通畅,是创立了考成法,故选C项。 2.下列张居正边防新政改革的主要内容,最准确的是( ) A.整肃纲纪、令行禁止B.加固长城、扩大兵力 C.外示羁縻、内修守备D.开设互市、改善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张居正改革中实施边防新政的内容。张居正改革中实施的边防新政内容主要是“外示羁縻,内修守备”,二者相互作用。 3.张居正赋税改革中实行的一条鞭法,主要是把当时所收的几种税合为一体。其中主要包括( ) ①田赋②力役③杂税④人头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一条鞭法主要是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故选B项。 4.明朝自实行一条鞭法以后,曾经改变了财政历年亏空的局面,出现了“太仓所储,足支十年”的富余情景,而且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表明( ) A.税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B.税收只有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两种形式 C.税收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D.税收具有调节经济的职能 【答案】D

【解析】由一条鞭法的实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这一特殊现象得出税收具有调节经济的职能,故选D项。 5.张居正死后官职被削,名誉被毁,祸及家人同僚,十年改革成果被毁于一旦。主要原因是( ) A.明神宗的反对 B.改革收效甚微 C.改革损害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利益 D.张居正为官暴戾 【答案】C 【解析】张居正变法“务在强公室,杜私门”,触动了怙恶违法的豪强权贵及贪赃枉法的腐败官吏的利益,招致强烈反对。 6.张居正身后毁誉留给我们的思考是( ) ①功过是非自有历史公论②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充满阻力和斗争③顺应历史趋势的改革必然收到显著成果④改革者无私无畏的精神留给后人深刻启迪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张居正死后遭保守派反扑,法令被废,改革毁于一旦。但至明末,朝廷终于想起这位当年的“救时宰相”,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①②③④全部符合题意,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明史·张居正传》材料二数年以来,所结怨天下者不少矣,憸夫恶党,显排阴嗾,何尝一日忘于孤哉!念己既忘家殉国,惶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 ——张居正 (1)从材料一看出,《明史》对张居正作出了高度评价。请列出支持材料观点的史实。 (2)材料二体现了一个优秀的改革家必须具备的素质。请加以概括。 【答案】(1)史实:实行边防新政,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进行赋税改革,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进行吏治改革,加强中央的权力,严明了法纪。 (2)面对改革遇到的阻力,为了国家利益,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 8.(2020·四川眉山仁寿一中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万历二年(1574年),为解决官员升迁过快和调动频繁的问题,张居正在总结历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

单元学习总结 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 (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 1.相同点 (1)目的上:都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在分裂割据中谋求发展。 (2)内容上:都有促进经济发展、等级划分、政权机构的规定,也涉及到风俗变革。 (3)特点上:都重视“法治”,削弱了旧贵族势力。

(4)影响上:都促进了本国的发展与进步。 2.不同点 (1)目的不同:梭伦改革旨在缓和矛盾,稳定城邦秩序;商鞅变法旨在富国强兵。 (2)内容不同: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吸引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加强对人民的严格控制。 (3)特点不同:梭伦厉行“法治”是为民主政治的需要;商鞅变法是为君主专制的需要。 (4)影响不同:梭伦改革促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轨道;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 (5)性质不同: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缓解统治危机的改革,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 【例题】(2013·福建文综·41A)(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审题思路] 审题意:第(1)问,指出商鞅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要依据材料一,总结材料的含义,做到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来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事商贾”即做商人,即要考生回答,普通人做商人,对于国家的危害。 抓关键:由“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可知重农,由“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可知抑商。由此可知,其主要指导思想为重农抑商。第(2)问由材料中“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即可得出答案。 扣知识:第(1)问,联系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政策,其思想为重视农业的发展,

新课标版历史选修一作业14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课时作业(十四) 一、单项选择题 1.(2019·东阳中学试题)宗教改革发端于德意志地区。当时的主要矛盾是() A.农民与封建主的矛盾B.教会与封建主的矛盾 C.市民与封建主的矛盾D.教会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答案 D 解析宗教改革后确立的新教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认为教会应从属于国家,实质上反映了教会与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故选D项。 2.(2019·南昌二中试题)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A.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 B.天主教会的腐败堕落 C.罗马教皇向教民兜售赎罪券 D.德国统治阶级利用天主教迫害人民 答案 C 解析罗马教皇向教民兜售赎罪券直接导致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故选C项。 3.(2019·江西七校试题)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反对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B.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

C.改革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D.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运动,马丁·路德倡导的教义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故选D项。 4.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论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把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答案 C 解析16世纪的宗教改革家虽反对正统的基督教,但对神依然显示出无比的尊敬,他们判定事物均以神为绝对权威。“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说明马丁·路德仍从神学角度论证问题;“人人都可以”体现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故选C项。5.(2019·河南省实验中学试题)下列属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内容的是() ①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 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③主张神甫可以娶妻 ④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新课标版历史选修一作业19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课时作业(十九) 一、单项选择题 1.(2019·杭州二中试题)18世纪以后,为强化农奴制,沙皇采取的措施有() ①采取措施扩大农奴数量 ②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③颁布法令宣布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和农奴是其不可侵犯的特权 ④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前,农奴没有人身自由,改革后才获得人身自由,④错误。故选A项。 2.(2019·信阳市试题)1861年俄国改革以前,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这一问题反映的本质是() A.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西方 B.俄国政治制度已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俄国资本主义的力量比较弱小 D.俄国农奴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答案 B 解析连工业资本家都不能摆脱农奴的身份,这极大地限制了其政治、经济自由,说明落后的农奴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

发展。题干并没有与西方资本主义比较,A、C两项不正确;D项表述与史实相反。故选B项。 3.(2019·雅礼中学试题)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 ①自由劳动力缺乏②工业投资缺乏 ③国内市场狭小④国际市场不能扩大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都是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④说法明显错误。故选A项。 4.(2019·梅州一中试题)“请允许一个奴隶来把你歌颂/快用你的激情来燃烧我的心胸/使出你雷霆万钧的力气奋起一击/将黑暗的奴隶制化为光明!/行使你的权力吧/沙皇会因你的声音而战栗大惊。”下列最符合诗中作者感情的是() A.流露出对沙皇制不满B.歌颂奴隶的斗争精神 C.强烈地反对农奴制度D.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 答案 C 解析材料体现了奴隶的愿望和要求,斥责农奴制的黑暗,借以表达对农奴制的强烈反对。故选C项。 5.(2019·长春市试题)19世纪中叶,俄国工业的发展要求突破农奴制的束缚,在思想领域具体表现在() A.农民的骚动B.新思潮的涌动

新课标版历史选修一作业10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课时作业(十) 一、单项选择题 1.(2019·三明一中试题)造成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官僚队伍庞大②募兵、养兵政策 ③“岁币”支出④“辽饷”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辽饷”是明末为了筹集对辽东后金用兵的军费而征收的,故排除④,其他都是造成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原因。故选A项。2.(2019·扬州中学试题)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答案 B 解析材料体现了北宋政府实行的是“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故B 项为正确答案。 3.(2019·茂名市试题)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

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是() A.统治衰退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 答案 D 解析题干主要说明的统治危机是国家财政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官僚机构膨胀和官僚地主大搞土地兼并,而这些都是“吏治腐败”的体现。故选D项。 4.(2019·徐州市试题)宋史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宋初冗官,吏治腐败B.战事不断,农民破产 C.巩固政权,不抑兼并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答案 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宋初年,统治者对兼并土地采取不予抑制的放任态度。故选C项。 5.(2019·长沙市试题)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削弱。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 A.剥夺朝中大将兵权B.抽调精兵编练禁军 C.实行了更戍法D.派文臣管理地方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初年在军事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兵不识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作业3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 A.知识丰富B.诗辞文章写作 C.汉族文化D.政治 答案:C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好读书”“《五经》”“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和“好为文章,诗赋铭颂”可知北魏孝文帝在汉族文化方面造诣颇深,A、B、D三项都不够全面。因此,C 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孝文帝深受汉族儒家文化影响,对其改革产生极大作用。 2.北魏统一北方之初,实行宗主督护制的主要影响是()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北魏统一北方之初”、“宗主督护制”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孝文帝改革背景相关内容——宗主督护制的弊端。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符合史实,正确。其余ACD三项均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认知历史事物,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3.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②官场贪污腐败,农民负担重 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 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北魏是依靠武力统一北方,主要靠军事力量维系政权,社会发展阶段落后。阶级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比较激烈。这些导致人民起义不断,统治危机四伏,改革迫在眉睫。分析选项,均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4.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 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 答案:B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征调赋敛,糜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因此选B。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5.商鞅变法相比,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不同问题是( ) A.国力落后B.实现统一C.地方割据D.民族关系 答案:D

[推荐学习](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7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时作业(含解析)(选修一

第47讲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45分钟) 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举措就是迁都和汉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与宗室重臣的交流中,孝文帝将他迁都的本意说的十分明白,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迁都后又说:“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同时孝文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於“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迁都后,他接二连三地南征萧齐,虽然连遭失败,然而他的“期於混一”的壮志,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于怀。 ——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 材料二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这充分表现在他对陆叡的谈话中:“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迁都的意图。结合材料一、二中孝文帝与大臣的对话,激发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据材料二,阐释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2.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

新课标版物理选修3-1(课件)作业7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课时作业(七) 一、选择题(1、8、9为多项选择题,其余为单项选择题) 1.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导体内部没有电场 B.导体内部没有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 C.导体内部没有电荷的定向运动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解析静电平衡时导体内无电场,故A项正确.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在表面,故B项正确.平衡时内部无电场,所以也没有电荷定向运动,故C项正确. 答案ABC 设置目的考查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点 2.处于静电平衡中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的原因是() A.外电场不能进入导体内部 B.所有感应电荷在导体内部产生的合场强为零 C.外电场和所有感应电荷的电场在导体内部叠加的结果为零 D.以上解释都不正确 解析静电平衡原因是导体内部任一位置外电场与感应电场的矢量和是零. 答案 C 3.一个不带电的空心金属球,在它的球心处放一个正电荷,其电场分布是图中的() 解析球内表面感应出负电荷,球壳层内属于“内部”处于静电平衡状态,无电场.导体壳原来不带电,由于内表面带负电,所以外表面带等量的正电.正电荷产生的场强垂直于球壳表面向外,故B项正确. 答案 B 设置目的考查不接地时球壳带电特点

4.如图所示,在原来不带电的金属细杆ab附近P处,放置一个正点电荷,达到静电平衡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端的电势比b端的高B.b端的电势比d点的低 C.a端的电势不一定比d点的低D.杆内c处的场强的方向由a指向b 解析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场强为零,整体是一个等势体,故B项正确. 答案 B 设置目的考查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性质 5.一金属球,原来不带电,现沿球的直径的延长线放置一均匀带电的细杆 MN,如图所示.金属球上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场在球内直径上A、B、C 三点的电场强度大小分别为E A、E B、E C,三者相比() A.E A最大B.E B最大 C.E C最大D.E A=E B=E C 解析感应电荷在A、B、C三点产生的电场强度分别与MN在A、B、C三点产生的电场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于C点离MN最近,故E C最大,E B次之,E A最小,故C项正确. 答案 C 6.在点电荷-Q的电场中,一金属圆盘处于静电平衡状态,若圆平面与点电荷在同一平面内,则盘上感应电荷在盘中A点所激发的附加场强E′的方向在图中正确的是() 解析场源电荷是负电荷,其在A点产生的电场方向指向-Q,故圆盘上感应电荷的电场方向背离-Q方向. 答案 A 7.已知均匀带电的球壳在壳内任意一点产生的电场强度均为零,在壳外某点产 生的电场强度等同于把壳上电量全部集中在球心处的点电荷所产生的电场强

新课标版历史选修一单元7高考调研精讲精练

第七单元测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19·苏州市试题)从世界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下图)可以看出() A.俄国交通运输业落后B.俄国内河航运发达 C.俄国帆船制造业发达D.俄国劳动人民任劳任怨 答案 A 解析图片反映了在轮船已经成为重要的运输工具的时期,俄国仍然靠纤夫拉帆船,说明了俄国交通运输业的落后状况。故选A项。2.(2019·三明一中试题)19世纪初,俄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封建社会内部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出现了一些使用雇佣劳动力的资本主义农场 ②工业革命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③在农村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④自由雇佣劳动力的人数越来越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19世纪30年代末,俄国开始出现工业革命,但受到农奴制的阻碍,其发展困难重重,②的叙述不正确。故选C项。3.(2019·安阳一中试题)19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导致国内市场狭小②导致自由劳动力缺乏 ③不利于工业资本的积累④暴力斗争不断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限制“阻碍了工业的发展”,④属于政治斗争方面,不是工业发展受阻的表现。故选C项。 4.(2019·杭州二中试题)亚历山大二世在结束克里米亚战争后坦言:“现存的农奴制不可能一成不变。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他为“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所做的准备包括() ①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改革阻力 ②成立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 ③组织讨论改革草案并拟订改革法令 ④于19世纪初颁布法令让农民付赎金获得土地和自由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 B

高考调研精讲精练新课标历史必修一单元卷1-2

阶段测试卷(第一-第二单元)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2017·宁夏六盘山高中试题)据记载,周初分封诸侯,周天子要派人员协助诸侯运送族人及一应器物,同时还要派人协助营建封国的都城,此做法旨在() A.提高诸侯的政治地位B.加强对诸侯的政治监督 C.彰显周王的“天子”地位D.解决诸侯建国的困难 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分封制。材料所言皆是天子协助诸侯运送分封所需的人及物等现实需求,并没有涉及政治地位以及政治监督,故排除A、B两项。周天子此举表面上是解决了建国的一些困难,但实质上仍是为彰显周王的“天子”地位,故C 项正确,排除D项。 2.(2017·福建省宁德市试题)如图是浙江溪口“蒋氏宗祠”牌匾,与其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王位世袭制D.礼乐制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正确解读材料信息“蒋氏宗祠”体现的相关知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祠堂”一般是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一般是一姓一祠,内有旁文记载着姓氏渊源,族人荣耀等,可见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故B项正确。A、D 两项与血缘关系无直接关系,故排除。王位世袭制主要与上层统治者王位的继承有关,故排除C项。 3.(2017·江西省抚州市试题)《尚书·召诰》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了宗法制。根据“有王虽小,元子哉”可知这一制度指的是宗法制。宗法制解决了贵族继承问题,而不是解决贵族之间的纷争,故排除A项;宗法制不是解决中央对地方进行管理的制度,故排除C项;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所以D 项不符合题意;宗法制主要体现了血缘和政治之间的关系,故选B

高中历史 9.3 百日维新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第3课百日维新 一、选择题 1.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解析:康有为的“用意”即“目的”,故B项正确,D项不选,D项属于他阐述的内容,但不是目的。从材料可以看出,康有为支持改革,反对法国式的大革命,故A、C两项错误。 答案:B 2.“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保吾家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材料描述的是( ) A.强学会 B.保国会 C.兴中会 D.保川会 解析:从该会的宗旨“保国、保种、保教”,即保国家政权、领土不丧失,保民族种类能自立,保圣教不失来判断。该会应当是维新派成立的保国会。故选B项。 答案:B 3.“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 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 C.君主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 D.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的热烈欢迎 解析:百日维新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鼓舞欢蹈”是他们备受鼓舞的体现。 答案:B 4.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内容是( )

①改订律例,裁撤冗员②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④裁汰旧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的措施对于守旧势力来说,并没有触动他们的利益,至少对他们没有坏处。而①③④均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答案:D 5.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最终并没有采纳维新派提出的“开国会”“定宪法”等主X,这主要表明( ) A.维新派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光绪帝认为这一主X不符合中国国情 C.光绪帝从根本上说不属于资产阶级的皇帝 D.变革阻力太大 解析:从根本上来说,光绪帝属于封建皇帝,迫于民族危机和权力现状而进行改革,并不是真心实意地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故选C项。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胶澳事后(德强占胶州湾、法国租借某某湾),瓜分豆剖,渐露机芽……自某某事后……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二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有为担心什么事情的发生? (2)依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的政治主X。百日维新时,上述主X是否实现?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参考答案:(1)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阶级矛盾激化,人民反抗斗争兴起。 (2)实行三权分立和君主立宪体制。没有实现。资产阶级维新派选择依靠皇帝改革的道路,对封建势力妥协;光绪帝只是希望自己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根本目的还是巩固清王朝统治,利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