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一、李鸿章与他的时代

李鸿章生于1823年2月15日,时值晚清。当时,欧洲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工业飞速发展,英国更是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而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而大洋彼岸的美国自1783年正式独立以来,也赶上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工业经济飞速发展,日益强大。

然而,就在资本主义各国飞速发展的时候,中国却仍处于闭关锁国状态,拒绝外来的先进资本主义文化,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荒诞梦想之中,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队中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

李鸿章正是出于这样一个时代,一个风雨飘摇、时局动荡的年代。大清江山在列强的枪炮下岌岌可危,而民间反清的运动又一浪高于一浪。虽然清朝已经腐朽不堪,但清朝却是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因此,大清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中国,而李鸿章等清政府的重要官员就是大清,就是中国。

就这样,李鸿章被时代的浪潮推向了历史的前台,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镇压太平天国、倡导洋务运动、签订不平等条约……正是这无数的“不得不出手、不得已而为之”,使得他

一生毁誉参半。

二、镇压起义与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之后,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由南方兴起,并迅速壮大,一度占据中国半壁江山。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李鸿章先是参加了曾国藩的湘军幕僚,后又组建淮军,大力镇压起义,摧毁了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虽然因为是农民阶级领导而有着各种各样的局限,但是在当时的中国来讲,它的革命性和部分思想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所以,镇压太平天国可以说是李鸿章地主阶级局限性的集中体现。

虽然李鸿章参与扼杀了太平天国这场有进步意义的起义,但他也做了在当时来看很有进步意义的一件事,那就是洋务运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在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下,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大大促进了中国近代的资本主义发展。

三、外交与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曾代表中国出访了俄国,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等国家,面对资本主义强国,作为中国的代表,74岁高龄的李鸿章并没有输掉民族气节。有人曾回忆过李鸿章出访时的一件趣事:在李鸿章到达德国时,为表示欢迎,须演奏各国国歌,而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国歌,于是,轮到中国时,李鸿章气定神闲,清了清嗓子就开始高唱家乡民歌,一下子把全场人都震了。

但是,中法之役中,中国占据了优势,李鸿章却自知大清国力无力与法国长期抗衡,不顾前线将领的反对,决定“乘胜即收”,并很快与法国达成和议,签订《中法新约》。甲午海战中国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作为中方代表签订《马关条约》,更是招来一片骂声;后来,由于中国所割辽东之地侵犯了俄国的势力范围,李鸿章有意联俄制日,因此又引出了俄国主导三国干涉还辽并向中国索取东北利益作为还辽好处的中俄密约等等风波。二十世纪初,义和团运动兴起,导致八国联军侵华,联军进逼京津,朝廷又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去收拾残局,最后与八国联军签订了《辛丑条约》。不久之后,年近八十的李鸿章便与世长辞。

四、对李鸿章的评价

诚然,李鸿章做出过很多招人唾骂的事情,譬如残酷镇压太平天国,又譬如一生签下30多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就镇压农民起义而言,这是他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就连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为了绞杀太平天国革命,也都不顾病体之难,做了第一

任“剿匪总司令”。另外,关于他经手签订不平等条约之事,虽不可否认这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灾难,但我们不应忽视,清政府的每次次议和是在全面战败的情况下进行的——在敌人炮口下的“议和”,清政府无论派谁为代表,都不可能改变战败受辱的地位,因此不能把这笔烂账都算在李鸿章一个人的头上。

总的来说,我认为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应当是功大于过的,无论对历史的进城还是对中国的发展,都起了相当大的推进作用。若没有李鸿章,便没有洋务运动的发展,若没有洋务运动,也就没有中国最初的工业化,更没有大量取得了实效的民用工业和后来的民族资产阶级。另外,尽管李鸿章代表请政府签订了一些列不平等条约,但是在诸多外交活动中,李鸿章却表现出了可贵的民族气节,为中国赢得了一定的声誉。

李鸿章在总结自己人生的时候称自己为“裱糊将”,大清国哪里漏了他便去哪里补一下,但却只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可见,李鸿章的失败是历史大环境所造就的必然,但我们不得不说,他已经在自己的时代中沿着自己的原则路线,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在世人的心里的形象的爱国臣子,但也有人说李鸿章是卖国贼,而李鸿章的师傅曾国藩是这样评论李鸿章的:拼命做官。其实李鸿章之所以会被时人和后世都骂作“卖国贼”,主要与他“主和”,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关,好像他就是“卖国”的

专业户。本文详细谈论了李鸿章历史功过之说。

清末乃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1840—1949 年,这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复杂的时段,特别是在清末的五十年,它比打打杀杀的“五胡十六国”时还要复杂得多,用李鸿章的话说,他们所遇到的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但当时能有李鸿章这么头脑清醒的人还不太多,都还在浑浑噩噩,继续做“天朝上国”的美梦。

要想“制夷”,必先“师夷”,个中道理,林则徐的好友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早就说过,问题是“师夷”之论曲高和寡,没多少人愿意听,做起来更难。这是因为,如果“师夷”,至少会遇到思维与感情两大障碍。论思维,历史的辉煌早已昭示,只有别人向我们学习的道理,哪有“用夷变夏”的道理?论感情,中国人不仅很讲面子,还很讲气节,怎能拜强盗为师?尽管如此,李鸿章还是强调“师其所能,夺其所恃”,他既明说,也真干,虽然经常碰壁,他和老师曾国藩等还是发起了以“师夷”为主的洋务运动。

由于英法联军把清军打得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还惨,北京首次遭劫,连咸丰皇帝都在惊恐中丢了性命,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也同意“师夷”。曾国藩、李鸿章等力排众议,从创办军事企业开始,率先把机器引进国内,机器工业开始出现零的突破,我们不要小看它的重要性,以及它将带来的许多连锁反应。正如马克思所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

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不要以为清朝的新式军工企业就只有对内镇压农民起义的一面,当知那时的太平天国已如强弩之末,已经对清朝统治者不构成主要威胁了。

在坚持改革与开放方面,当时没有谁比李鸿章做得更好

乃师曾国藩死得较早,李鸿章就秉承师教,并以后来居上的架势,创办许多事关国计民生的民用企业,包括轮船运输、机器采矿、铁路、电报等。有人说李鸿章创造了四十七个“第一”,这未必精确,但在当时坚持改革与开放方面,没有谁比他做得更好,他办洋务的功劳最大,这是毫无疑问的。李鸿章是一个有远见有能力的人,他坚持办洋务,不怕谤议和围攻,他还主张用西方人才的标准来选拔中国的人才,“另开洋务进取一格,以资造就”,改变八股取士的落后方法。这就打破了文化民族中心主义,在当时很不容易。面对守旧者的轮番围攻,他仍坚持自己的见解:“综核明实,洋学实有逾于华学者”,虽然我国历史悠久,“我未见圣人留下几件好算数器艺来”。这是一个夹着尾巴做人的爱国者,他为谋求国家的富强做了不少实事。

李鸿章之所以会被时人和后世都骂作“卖国贼”,主要与他“主和”,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关,好像他就是“卖国”的专业户。但要知道,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同西方列强是“战”

好还是“和”好,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打不行,打又常常打不过,结果只有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带来更大的灾难。况且,李鸿章只是受命签约,并不代表他个人的意愿,他也不是没

有据理力争过,但毕竟弱国无外交啊。

日本政府破译李鸿章谈判底价,让其十分被动

在西方列强看来,这个一米九左右的清朝大臣仪表堂堂,办事讲成效,也很有威严。但在甲午战败后,既凶狠又狡诈的日本政府通过破译李鸿章的电报密码,已经知道清朝的谈判底价,使李鸿章十分被动。他奉命去马关谈判时,在谈判桌上力争,不同意割地,也不同意赔三个亿,但日本政府特别霸道,几乎毫无协商的余地,使他回天无力。在力争过程中,李鸿章还遭到日本浪人行刺,左脸被打伤,子弹留在体内,直到回国后才取出。受伤住院时,年逾古稀的李鸿章还高兴地说,挨枪使日方理亏,他们也该对我方作出让步了,这何尝不是好事。结果,日本少要了一亿两银子。从李鸿章的受伤态度中就可知,他也在以国家利益为己任啊!西方学者对孙中山这样的革命领袖的评价尚不一致,但对李鸿章的评价不仅基本一致,而且还相当高。

梁启超赞李鸿章:虽败亦豪

甲午战败曾使李鸿章的声名一落千丈,但我们不能断言洋务运动就因甲午战败而“彻底失败”,也应冷静地分析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北洋舰队在1888 年成军之时,我国的海军实力在世界上排名第八位,日本那时还赶不上。但北洋建成后,就一直没有再投入军费更新装备,而日本则奋起直追,后来居上,最后在甲午战争中占了上风。梁启超赞同当时西方的评论,说“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李鸿章“虽败亦豪”。至于李鸿章在同

左宗棠为“海防”与“塞防”谁最重要争论时,提出放弃新疆的错误认识,值得批评,但不等于他就是“卖国”。当知由于晚清的积贫积弱,有此糊涂认识者还大有人在,谭嗣同不就主张拍卖“大而寒之”的新疆等地来筹款变法吗?

当然,李鸿章不是没有缺点,不必美化。他办事灵活,很重感情。他是靠淮军起家,所以对淮军将士及后人都很照顾,合肥人找他办事,他经常二话不说,这也说明他缺乏原则,易感情用事。曾国藩说他的学生李鸿章“拼命做官”,历史学家蒋廷黻说不见李做人,只见做事,可知李鸿章的为人不及曾国藩那般正气,任人唯亲,也有一些衙门作风,比较孤傲,更容易遭人攻击。

关于李鸿章历史功过论,就好比整个清朝给中国人带来的影响.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日本政府破译李鸿章谈判底价,让其十分被动

在西方列强看来,这个一米九左右的清朝大臣仪表堂堂,办事讲成效,也很有威严。但在甲午战败后,既凶狠又狡诈的日本政府通过破译李鸿章的电报密码,已经知道清朝的谈判底价,使李鸿章十分被动。他奉命去马关谈判时,在谈判桌上力争,不同意割地,也不同意赔三个亿,但日本政府特别霸道,几乎毫无协商的余地,使他回天无力。在力争过程中,李鸿章还遭到日本浪人行刺,左脸被打伤,子弹留在体内,直到回国后才取出。受伤住院时,年逾古稀的李鸿章还高兴地说,挨枪使日方理亏,他们

也该对我方作出让步了,这何尝不是好事。结果,日本少要了一亿两银子。从李鸿章的受伤态度中就可知,他也在以国家利益为己任啊!西方学者对孙中山这样的革命领袖的评价尚不一致,但对李鸿章的评价不仅基本一致,而且还相当高。

梁启超赞李鸿章:虽败亦豪

甲午战败曾使李鸿章的声名一落千丈,但我们不能断言洋务运动就因甲午战败而“彻底失败”,也应冷静地分析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北洋舰队在1888 年成军之时,我国的海军实力在世界上排名第八位,日本那时还赶不上。但北洋建成后,就一直没有再投入军费更新装备,而日本则奋起直追,后来居上,最后在甲午战争中占了上风。梁启超赞同当时西方的评论,说“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李鸿章“虽败亦豪”。至于李鸿章在同左宗棠为“海防”与“塞防”谁最重要争论时,提出放弃新疆的错误认识,值得批评,但不等于他就是“卖国”。当知由于晚清的积贫积弱,有此糊涂认识者还大有人在,谭嗣同不就主张拍卖“大而寒之”的新疆等地来筹款变法吗?

当然,李鸿章不是没有缺点,不必美化。他办事灵活,很重感情。他是靠淮军起家,所以对淮军将士及后人都很照顾,合肥人找他办事,他经常二话不说,这也说明他缺乏原则,易感情用事。曾国藩说他的学生李鸿章“拼命做官”,历史学家蒋廷黻说不见李做人,只见做事,可知李鸿章的为人不及曾国藩那般正气,任人唯亲,也有一些衙门作风,比较孤傲,更容易遭人攻击。

关于李鸿章历史功过论,就好比整个清朝给中国人带来的影响

三、自大优越的性格与中日甲午战争

受地理条件和自身灿烂文化成就的影响, 中国统治者和人民上下皆沉沦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 在对外交往中具体表现为闭关锁国。李鸿章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大话语权的大人物, 也不可避免受这种不良心态的影响。中日甲午战争, 是一场日本军方野心勃勃、蓄谋已久并作了精心准备的侵略性质的战争。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夜, 日本军方对晚清的兵力和战斗力, 甚至每个省能派出参加战争的兵力等情况, 都进行了专门的统计汇报;日本军方也对即将发生战争的战场绘制了详尽的作战地图。中方以李鸿章为首坚持“陆主海从”的海防思想, 带有极其优越自守并居于天朝上国的美梦、满足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存地域、不愿开拓对外发展的大陆民族的温和平顺心态, 但实际状况往往是血腥的, 猛烈的炮火叩开摇摇欲倾的帝国大门, 淹没了自大优越的人, 这值得人们深深反省。

四、酷爱浮华的性格与《中俄条约》

作为在“天朝上国”虚妄骄矜的气氛中长成的一代饱学之士, 李鸿章也渐渐形成了不切实际、浮华的个性。俄国人深谙李鸿章的心理, 在对其接待上, 着重以“各种中国式礼节, 加以点缀”, 对其鞠躬是“极为低深”, 极大限度地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在俄国人

精心的恭维和高明的“愚弄”下, 李鸿章渐渐被引入精心设计的陷阱中, 最终在1896年6月3日, 与俄使签署了《中俄密约》, 中国东北的一些权利被让渡给俄国。李鸿章被他的“知己们”狠狠地暗害了一把, 但是以合约签署的成功而暗暗自喜。这是李鸿章在对外交往上业务不精的极好说明, 也是其浮华个性所导致的。五、结语

个人性格的形成与其成长的时代息息相关, 且受到现实情况的约束, 一个人的个性特点, 是其内里文化素养、心理状况和历史影响的联合映射。面对一个祸患不断, 从内到外都腐朽了的末路王朝, 李鸿章成了一个在忠君思想和历史进步间踟蹰不决的人, 一个深处历史漩涡中的人, 这也使其养成了既卑微又骄傲、既踏实又浮华的个性。既在清末的内部政治和对外交往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影响, 也为自身铺开了近代弱国政治与外交的悲剧性前路。

近代史结课短论文:李鸿章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 水浅舟大,无力回天——谈李鸿章

摘要 李鸿章一生跌宕起伏,后世毁誉参半,身处清廷晚期时代的动荡之中,身不由己卷入了这个混乱的漩涡。这位晚清第一外交家,历史书上的“卖国贼”一生试图挽大厦之将倾,然而不过螳臂当车,徒劳无功。他绝不可耻,又并非圣人。本文试图从李鸿章的传记和外媒记载中分析李鸿章的功过,和他的无奈。 一、李鸿章其人 “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开篇第一句话,就给李鸿章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注解。 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李文安,与他“吾教诸子发愤读书,皆嶷疑有立, 岂忧贫哉!”的堪称封建式贤妻良母的夫人李氏育有六个儿子,依次为瀚章、鸿 章、鹤章、蕴章、凤章、昭庆,其中排行第二的就是李鸿章。 鸿章在文安诸子中,排行第二,他踏上人生旅途之日,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 入末世、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 大地之时,社会环境的薰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少年时 期的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 挤进统治阶级的行列。 当上令人仰望的翰林院编修以后,李鸿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本想设法 接近皇帝,攀附权贵,沿着传统的升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于末世这偏消”! 从太平军起义,李鸿章前去平反开始,他的一生就注定跌宕起伏。 二、悲剧外交家 1870年,此时发生了一件决定曾李二人命运的大事,即天津教案。这是一 场平民攻击法国教会的事件,清廷本认命曾国藩处理此事,曾国藩审时度势,认 为应当按律处死相关责任人,然而清廷和民众均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行为,朝野 上下甚至一度要求与法国一战。由于曾国藩和法国人的协议与朝廷和民众的期望 差距太大,曾国藩甚至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朝廷随即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交 接当年,曾问李:“你与洋人交涉,准备怎么办?”李回答:“我想与洋人交涉, 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而当年的法国正忙于与普鲁士的普法战争,无暇顾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3篇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3篇摘要:评论历史人物不能仅仅以三七开、四六开等"中间人物"来进行评论,应全面具体的进行分析。评价李鸿章也不能仅仅就以外交为据,就下定论,应全面看待其一生,对其为官、外交、洋务等方面进行深刻的了解后再具体客观地进行评定。 关键词:历史人物;评价;方法;李鸿章 所谓的历史人物,他不是指历史长海中任意的一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或者说具有重大影响的人。具体应该怎样去评价历史人物,或者说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是什么,每个人的角度不同,所以方法也会有所差别。 李振宏先生说:"分析历史人物活动的时代条件及各种社会矛盾,把历史人物紧紧置于他所处的社会时代之中,看他的活动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伟大需要。这是我们认识历史人物活动的时代价值的基本方法。" 李鸿章,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他为清政府劳碌了一生,但其死后却没能像他老师曾国藩一样受到世人敬仰。因为其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卖国贼"、"大奸臣"的帽子戴在他的头上,背负了一百多年的骂名,至今仍是毁誉不一。1840年鸦片战争暴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所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实行不下去了。此时的中国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二是争取民族生存和发展、积极学习西方,促进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转型。李鸿章在领略到洋枪洋炮的厉害后,冲

破重重阻力,开始了中国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所以有人认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奠基人"李鸿章是"向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李鸿章的主张明显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他倡导的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在这方面来说对于清朝的发展是有功的。李鸿章能在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看清历史发展的走向,并适时的做出相应的举措,所以堪称是一代杰出人物。 一、考察历史人物一生活动的全过程 "分析历史人物一生活动的全过程,弄清其思想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对历史人物本身作历史考察.这是从历史人物自身成长的线索中考察他的思想行为归宿的基本方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伟人也是人,伟人也会犯错误,但是他对社会的发展的贡献亦是不可以磨灭的。每个人的一生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一生在不同的阶段所经历的事情也是不同的,所以其阅历也在不变变化,从而其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所以评价一个人不能说只停留一个时间段,应该对历史人物进行宏观全面的认识再对其进行评价。 欧阳跃峰先生提出"李鸿章既不是职业的外交家,也不是专职的外交官员,而是另有职责的地方官员。""李鸿章一生中从事外交活动的时间累计起来,也远不及他作为封疆大吏主持地方军政事务的时间多。忽视其本身职权范围内的大量政务活动,而仅仅抓住临时派任的外交活动作为评价李鸿章的主要依据,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

历史人物点评之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 提到近代历史人物,有一个人物不得不说,他就是李鸿章。他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的功过也难以一概而论。我们看李鸿章,其实也是在看清朝这个老大帝国的衰落与悲凉晚景。对于这么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我们应该全面的了解他,辩证的评价他。他对中国当时社会是顶梁柱,对于社会是千人唾骂卖国贼,但是一句话: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在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几乎处于左右朝局的地位。我国资产阶级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早在七十年前就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长期以来,人们只论及他对内如何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对外如何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对他的其他活动或者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因此,一提到李鸿章,人们自然要说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显然,这样评价历史人物是有失全面的。 毋庸置疑,对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和经手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劣迹,加以抨击和批判是理所应当的。必须指出,就镇压农民起义而言,这是他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许多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敌视人民这一点上,一切封建统治者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被后人誉为民族英雄的岳飞和史可法,在阶级矛盾激化时,都曾主张并执行了镇压农民的政策。近代史上的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虽是个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但为了绞杀太平天国革命,他竟不顾病体之难,做了第一任“剿匪总司令”。地主阶级士大夫是这样,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何尝不是如此。马建忠百般仇视太平军,目之为,“残忍嗜杀”的“流寇”。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也时刻提醒统治者要防止农民揭竿而起,把自己置于农民起义的对立面。由此可见,不独李鸿章一人采取了与人民为敌的态度,包括那些曾在历史上有过功绩,而且被后人加以肯定的进步人物,在阶级矛盾激化时,统统都是站在劳动群众的对立面的。由此可见,对身为清朝大官僚的李鸿章的评价是很片面的。 通过学习和上网查一些文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他: 一、洋务运动 从18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在中国这个充满专制和封建压力的国度中从事改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鸿章曾经发过这样一段议论:“我辈若不破群议而为之,并世而生,后我而起者岂复有此识力?”这句话也不可否认的体现出了李鸿章作为一个改革者所具有的风骨了。 在此期间,李鸿章从事了大量的活动,大致有:成立上海外国语言文字学馆、

李鸿章历史评价

李鸿章是个功过分明的“双面人”。前期,在中国近代史课本中,只看到其被否定的一面;后期,在报章中,更多读到他被肯定的一面。 妙联怒斥“鬼子” 李鸿章,1823年生,安徽合肥人,世人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 1900年秋,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携光绪帝西逃,失踪一段时间后出现,命洋务大臣李鸿章与列强代表议和。谈判结束后,双方共同举行记者会。忽然,日本钦差大臣小村寿太郎使出一个损招,用汉字来炫耀武力,意在羞辱清廷。这个钦差大臣得意洋洋地说:“日本一楹联大师早就出了上联,向公众诚征下联,然而久久不得,今天只好求教于楹联发祥国的大师了。”他随即对李鸿章说:“大人乃当今国学名士,恳盼赐联。”之后他亮出一张白绢,上面用汉字写着:“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独战!”这是拆字联,意思为:日本驾神马,张满弓,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光“大王”就有八个,且个个举世无双,单枪匹马就能踏平中国! 李鸿章用余光瞥了一眼这二十一个字,怒不可遏。他强压怒火,思忖片刻就令人端出笔墨,又命这个日本钦差大臣研墨铺绢,旋即带着一副鄙夷的神态,大笔落素绢,一气呵成,回敬道:“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擒拿!” 此下联也是拆字联,与上联针锋相对,接得严丝合缝:日本萎靡不振,却欲抢我大清龙衣,其实不过是“魑魅魍魉”四种小鬼。这些东洋鬼子屡屡犯边,如斗胆进犯我中原,即合手将其擒拿!李鸿章的文才、急才,及其爱国情怀跃然绢上。在场的中国人见此奇联,无不拍手称绝,深感中堂大人为他们出了一口恶气!日本钦差大臣“偷鸡不成蚀把米”,只好悻悻走开。 近代中国改革第一人 时间似乎要倒回到1901年的11月7日,李鸿章就死在这个冬日,正是德宗光绪27年,也是辛丑条约签订的那一年。李鸿章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清政府的大厦还在继续的倒下去。 李鸿章出身于科甲奋进之家,师从意欲“补天”的曾国藩,讲求经世之学。投身仕宦,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建新军,办洋务,签条约,卖国权。《走向共和》展现了一个与传统认识不相符的李鸿章,有胆略,有才干,有维新意识,重塑李鸿章这一形象,但不管怎样,李鸿章跳不出时代为他,为那个时代的人所划的圈子。最终逃不过悲剧的结局,而李鸿章的个人悲剧,也正是这一个时代的悲剧。 凭实而论,在中法之战、中日甲午之战、中国与八国联军之战及战后议和中,李鸿章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但他只不过是“舟”,清廷才是“水”,行舟靠水,水推则进,水阻则退。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摘要: 李鸿章作为一个影响了晚清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汉族官僚。可以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悲剧人物。一生奔波劳累,是洋务运动中做事最多的的人。最后却落得被时人、后人唾骂的卖国贼。今天,我们应该抛弃过去的偏见,全面客观的看待这样一个历史人物。 关键词: 李鸿章、洋务运动、爱国、帝国主义、外交 人物简介: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正文: 前言:中国近代史指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1840年,英国对清帝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的历史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外国资本的流入,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一个独立的国家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关于如何评价李鸿章,我想先从李鸿章对自己的评价入手,甲午战争使他一生事业名声扫地,他也承认自己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没想到甲午一战,把我这个纸糊的灯笼给捅破了。现在我们一步一步来看。 李鸿章军功显赫,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趋新实物,是李鸿章的特点,他认识到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民族工业,不能只向外国人买兵器,所以他积极投身洋务,作为晚清五大洋务集团,拉开了近40年“洋务运动”“同光中兴”的序幕(而且他也是谢幕者)。一方面,他办实业,铁路、海防都是他最早创办的,另外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电报也,据说创造了47个第一,非常不容易。另一方面,他同时看到光有造机器的的机器不行,还要有造机器的人和懂原理的人。于是他派遣留学生。近代留美幼童,福州船政学堂,陆军军官,都是李鸿章派的,不过留学周期太长,而洋务急需人才,于是聘请洋人,聘请土籍科学家如徐寿、华恒芳等。另外设立翻译官,翻译了很多科学、军事方面的书籍然后办学堂,做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摘要: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朝廷,洋务派眼中的英雄,他也是清流派,革命派眼中的“奸臣”。纵观李鸿章一生,他是一位优秀的外交人才,是近代化脚步的推进者,但也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是错误边防政策的制定者。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近代史;功过; 一、李鸿章生平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他为李中堂,亦称李合肥。谥文忠。他是晚清重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同时他也被称为“东方俾斯麦”。他是“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光绪皇帝将李鸿章树立成“忠臣”的榜样,要求人臣模仿。他代表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等条约。同时他本人也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二、李鸿章的功 李鸿章一生都在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他主张洋务运动,采取了编练新军等措施。企图通过器物制度的变革来振兴大清,但是这仍然无法改中国落后的面貌。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也曾据理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国家的损失。他作为一个外交家,也曾只身前去同列强谈判,最终实现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奈何国力羸弱,清朝腐败不堪,他虽有报国之心,但却无报国之力。(一)兴办国防,促进军事近代化 1.主张海防,建立海军及舰队 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海防放到战略地位的大臣,李鸿章见证了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他深刻体会到建设海军的重要性。十七、十八世纪,西方进入了海洋时代,新航路的开辟,造船技术的提升,让他们不再只满足于进行简单的货物交易。晚清仍然处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李鸿章是地方实力派大臣,他比中央的大臣更清楚国内当时的形式,而且更知道海防建设的重要之处。因此他提出了重海防的思想。在他的主持下,清朝建设了由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舰队组成的海军。 2.创办新式军工企业,仿制洋枪洋炮。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李鸿章就派出过一个出国军械采购团,到西方先进国家进行先进武器的参观和采购。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局,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经过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最大的军事工业。该厂技术和机械设备主要依靠外国,除制造枪炮弹药外,也制造机器和修造轮船。1905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兵工厂部分人称制造局。后分别改称“江南造船所”和“上海兵工厂”。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李鸿章招商筹办。1873年1月成立。总局设上海,分局设烟台、汉口、天津、福州、广州、香港以及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

李鸿章人物评价三篇(精选范文)

李鸿章人物评价三篇(精选范文)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肥东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晚清权臣李鸿章,他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铜章,安徽合肥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同年署理两江总督,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 1898,李鸿章赴欧洲。在俄国接受沙皇贿赂(此情节疑是日本伪造消息,存疑),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中俄密约》是沙俄以不正当手段诱迫清政府签订的彻头彻尾的强盗条约。它的签订,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实际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这对于俄国将侵略矛头进一步伸向华北及长江流域,进一步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争夺远东霸权,具有重要意义。李鸿章在1901年签订了卖国的《辛丑条约》。1901年11月去世。 有人说"李鸿章是个好人.但是生不逢时,被推到了浪尖口,结果被人们骂为汉奸.这实在是千古大冤,西太后才是真正的幕后凶手 ",也有人说"李鸿章在历史上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写的一手好字,是个大才子。死后也没留下什么遗产,可谓也是个清官。 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有好有坏,让人感到可惜,中国就是在他那个年代才开始衰败的,所以他也是有责任的.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一、李鸿章与他的时代 李鸿章生于1823年2月15日,时值晚清。当时,欧洲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工业飞速发展,英国更是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而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而大洋彼岸的美国自1783年正式独立以来,也赶上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工业经济飞速发展,日益强大。 然而,就在资本主义各国飞速发展的时候,中国却仍处于闭关锁国状态,拒绝外来的先进资本主义文化,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荒诞梦想之中,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队中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 李鸿章正是出于这样一个时代,一个风雨飘摇、时局动荡的年代。大清江山在列强的枪炮下岌岌可危,而民间反清的运动又一浪高于一浪。虽然清朝已经腐朽不堪,但清朝却是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因此,大清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中国,而李鸿章等清政府的重要官员就是大清,就是中国。 就这样,李鸿章被时代的浪潮推向了历史的前台,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镇压太平天国、倡导洋务运动、签订不平等条约……正是这无数的“不得不出手、不得已而为之”,使得他

一生毁誉参半。 二、镇压起义与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之后,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由南方兴起,并迅速壮大,一度占据中国半壁江山。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李鸿章先是参加了曾国藩的湘军幕僚,后又组建淮军,大力镇压起义,摧毁了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虽然因为是农民阶级领导而有着各种各样的局限,但是在当时的中国来讲,它的革命性和部分思想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所以,镇压太平天国可以说是李鸿章地主阶级局限性的集中体现。 虽然李鸿章参与扼杀了太平天国这场有进步意义的起义,但他也做了在当时来看很有进步意义的一件事,那就是洋务运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在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下,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大大促进了中国近代的资本主义发展。 三、外交与不平等条约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评价李鸿章 2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评价李鸿章 梁启超如何评价李鸿章: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一提起李鸿章,更多的人会把他与“卖国贼”、“民族罪人”的字眼联系起来。 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但是,当我们平心静气、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 纵观李鸿章一生纵观李鸿章一生纵观李鸿章一生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可圈可点处众多可圈可点处众多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没有实现其抱负没有实现其抱负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国之大器国之大器国之大器国之大器,百年不遇百年不遇百年不遇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

为卖国贼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这个观这个观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评价李鸿章 ∙实干爱国者在中国封建制度中,自秦始皇立郡县制到雍正帝设军机处,中央政权最大限度的集中到了皇帝手中。专制制度在神州大地上历经二千余年的发展达到顶峰后,终于走向了衰败。而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终于摆脱了中世纪的枷锁,释出虎狼本性,以肆志于东方。青年李鸿章天资过人,志向高远,这可以从李鸿章20岁时所写的一首诗中看出:“丈夫事业最当时,一误流光后悔迟。壮志不消三尺剑,七彩欲试万言诗。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李鸿章:《二十自述》)在军事上,李鸿章东征西讨,剿太平军,定捻军,以其实际行动维护着在风雨中飘摇的清廷。而在平定内乱的战争中,李鸿章更是认识到了西洋军事的厉害,极力将自己的军队西化。招揽人才,购买先进武器,雇请外国教官,学习西人军队的战争方式。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数千年来未有之时代。西方的入侵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混乱。犹如生来高贵的皇家贵胄,一夜巨变之后成立人人可贱之的贫乞儿。这样巨大的落差,让整个封建社会上层都无所适从。面对如此巨变,有人固守成规,有人崇洋媚外。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志士,明智的看到固步或媚外,都不能真正解决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结症。对于学习西方,李鸿章从不含糊。从淮军的建立到北洋水师的建成,再到“求富求强”的洋务企业。李鸿章竭尽所能的修补着清廷这艘破败的龙船。 ∙弱国之相的无奈自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李鸿章被

李鸿章是个怎样的人

李鸿章是个怎样的人 李鸿章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李鸿章是个怎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鸿章是个怎样的人 李鸿章是一个很重视生活品质和精神兴趣的人,喜欢尝试西方先进科技和外来事物。因为他是清政府对外交流的第一人,且又手握大权,很多外来科技在进入中国之后一般都是他先使用,进行评判一番后推广给友人亲朋。 李鸿章对于中国古典文学造诣深厚,同时也是一名书画古董的收藏家,对金石器物颇有研究。他在近代中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修养值得学习,接触西式文化的同时也加强自身传统文学的学习,并未如同后来的国人一样迷失学习方向。 李经述(李鸿章幼子)曾说李鸿章遇人不淑,意指李鸿章对于袁世凯极为看重,认同袁世凯编练新军。李鸿章看透了袁世凯的为人,却并未看透袁世凯的野心。袁世凯在民国后对李鸿章后人极为优容,却也依然叛清自立。 李鸿章晚年对维新派和革命党极为优容,曾经庇护维新人士外逃,也曾经接见过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然而对富国强兵付出了半生的老人并不能接受革命党人的空谈。李鸿章注重强国在于实际行动,不以理想主义而改变信仰。 在签订《马关条约》后,李鸿章的政治低潮是自己洋务改革理想的破灭所致,随后李鸿章在晚年期间以自我放逐的方式抵触朝廷的任命,不断远离清政府的政治斗争,转而向两广地带繁荣地方,通过沿海地区试图继续洋务运动未尽之事。因他不在朝中,清政府频频失误,最终丧权辱国,《辛丑条约》这项罪名却又加诸在他身上。 李鸿章杀降的事件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晚清时期,这场运动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规模之大几乎要颠覆清政府的统治,可后来这场运动覆灭于

李鸿章的历史价值评价

李鸿章的历史价值评价 李鸿章是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下面是由店铺为你提供的李鸿章的历史价值评价,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 李鸿章的历史价值评价 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古今中外、朝野满汉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作为实力最强的洋务派淮系集团的首领、清政府重要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之一,为了因应不可抗拒的时代变局,他在中国早期的洋务——近代化活动中,所做的事情最多,因而引起的争议和非议也最大。有人曾用八个字很形象地概括他:“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然而,真正使李鸿章声名扫地的是甲午战败,当时弹章盈廷,国人一片唾骂。“使当日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现,则士论又当何如?”这是近代著名思想家、也是曾经当过李鸿章僚属的严复,在李氏去世所作的挽联。它所表达的评论性意思,当主要也是就此而生发出来的感慨。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李鸿章的时候,我们不妨用公平、公正的眼光,把李鸿章放在当时那个大背景大环境中去评判。在这里,我们特别愿意征引著名近代史论家袁伟时先生的新论。在其所著《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一书中,袁先生专门用两章的篇幅集中讨论了“李鸿章的是是非非”问题,并从下述三方面为李鸿章重新作了历史定位——第一,李鸿章为庸众中的杰士。 晚清统治层从最高统治者至大小官员,总体来看是个平庸的群体。他们是处于衰败状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儿,又在腐朽不堪的专利制度制约下活动。按照19世纪下半叶人类文化已达到的水平去衡量,这批统治者都是知识低下,目前短浅的平庸之辈。但在激烈的社会震荡中,他们中也分化出一些比较杰出的人物。李鸿章就是其中的一个。 张之洞、梁启超都认为李氏的见识超出同侪,这个论断是公允的。但这不等于说,他在一切方面都比大小官员高明。准确点说,他是甲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谥号文忠。道光三年(1823)出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现属肥东县)。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李鸿章是晚清权倾一时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与晚清相始终,晚清中国的命运与李鸿章密切相关。李鸿章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太平军和捻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子。虽然他维护了封建统治,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污点,可是我们再想想,作为当时清政府官员的他能怎么办,站在清政府是我角度里看,李鸿章的行为也是属于一种爱国的表现。再说当时的太平军真的能代表中国先进领导吗,答案是显然的,也是肯定不能的,不然太平军也不会失败。 李鸿章的军功显赫累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 因为他在清政府里担任着重要的职务,很多的事情不得不,也很无奈。所以他会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因为了解了他就等于了解近代史的中国清政府的一部分。 当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一些封建士大夫视而不见,或者认为外国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枪洋炮当作妖法,对他们而言,只有莫名的恐惧;或认为外国利器神妙莫测,无法学习;认为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

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李鸿章曾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还建立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出洋。他办洋务的初始动机是办军工企业,造出枪炮、弹药、机器、舰船和水雷,主要用来对付捻军。但由于直接改善了淮军的武器装备,使淮军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后期淮军实际上成了国防军。 由于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中遇到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供应不足,以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需要解决,因此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因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同时,又著手筹办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 李鸿章在与列强的交往中意识到富国才能强兵,故积极推进官办、商办军工企业的发展。他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坐镇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天津,既积极筹划北方防务,戍卫京级,又进一步拓展洋务,以增加财赋收人。他还苦心孤诣,编练成一支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海军,并在山东刘公岛安营扎寨,这支北洋舰队拥有各种军舰25艘,42000吨位,以大沽港、旅顺港、威海卫港形成三角,拱卫京城海上门户。 虽然洋务运动失败了,但李鸿章的呕心沥血,专办洋务,前人心血,是不可丢弃的。今列于下: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于上海——同治二年正月,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与上海——同治四年八月,设计器局与天津——同治九年十月,筹通商日本并派员往驻——同治九年润十二月,拟在大沽设洋式炮台——同治十 年四月,挑选学生到美国肄业——同治十一年正月,请开煤铁矿——同治十一年五月,设轮船招商局——同治十一年十一月,筹办铁甲兵船——光绪元年十一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 以前,可能是受我爷爷那一辈人的影响,我对李鸿章这位清廷的重臣是极其反感甚至是厌恶的。那个时候,每当听到爷爷们谈论这位大人物甚至是抨击他的时候,我都会义愤填膺,因为从他们的口中我知道了李鸿章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所以,在我们的周围,总能听到人们对他极其恶劣的评价,例如“卖国贼”,“千古罪人”。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再也不是那个年少无知的少年,只会片面的看待问题。特别是读了一些大师门的作品后,如梁启超的《李鸿章传》,而在上了中国近现代史之后,我学会了要辩证的看待问题,所以对李鸿章也有全面的看法。 我记得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传》中写道: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法越中日两役间,此论极盛矣。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见不一见矣。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我才明白,在那种环境下,或许不论是谁,都会签那种屈辱条约的,李鸿章对中国发展的贡献算不错了,北洋水师,江南机器局,电报局等等。 :李鸿章是晚期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士大夫。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李鸿章较倭仁等顽固派较为开明,他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创办江南织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一批近代的军事和民用企业,客观上抵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他还积极创见中国的海防,筹划北洋水师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派人出国留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至于争议最多的对外战争极力妥协,压制爱国军民的反侵略热情,战后签订《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这确实是李鸿章一生最不光彩的地方之一,但很难想在弱肉强食、强盗横行,弱国无外交的国际大环境中,作为一个弱国的外交大臣如何能够取得平等的发言权,他背后更深刻的却是整个民族的悲哀。他没有摆脱晚清政治的陋习,存在着贪污腐化的一面,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政治制度的落后,坚持“中体西用”是其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此外,在那个年代中,李鸿章是很重视西方科学的,这一点还是值得赞扬的。李鸿章重视西方科学,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这批留学生曾经考入耶鲁等名校,詹天佑,张之洞就是这批留学生的代表。此外,中国的电报业也是由这批学生开拓的。李鸿章积极学习新鲜事物,如一次他召集了一群留洋回国的青年官员开座谈会,突然对数学感起了兴趣,逮了一个留洋生问他什么是“抛物线”。小伙子从函数到方程式费了好大劲解释了半天,李鸿章仍是一头雾水。留学生急了,崩出一句:“中堂大人你撒尿吗?”李鸿章不知所以,答曰:“撒,当然撒。”留学生接着解释:“那就对了,中堂大人,撒出来的尿就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1000字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的 一生历经起伏,涉及到很多重大事件和历史问题。因此,对于他的 评价也会涉及很多方面。 首先,李鸿章是一位有爱国心的政治家。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受过熏陶的他深知家国天下的重要,对于维护国家的利益努力尽忠 职守。他反对封建势力的压迫,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推动自强运动,不断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为国家的根本利益奋斗终身。 其次,李鸿章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他在外交领域陆续取得了许多 重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受度支矿务局指派,与英国达成《马 关条约》,这一条约解决了中英两国在贸易和领土等问题上的纠纷,为两国未来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他还成功地让德国, 法国等国家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为清代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李鸿章还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军事家。在他担任大元帅时,与众将士一起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击退了太平天主洪秀全以及他的 军队,在践行了故国忠诚的同时还保卫了自己的家乡。而在甲午战 争中,李鸿章发挥了重要作用,领导中国的外交谈判,成功让列强 停火,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不过,人无完人。李鸿章虽然在近代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 的角色,但还是有一些负面的评价。有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 忠于清朝封建政权的反动派。他与列强达成的一些协议,有的对中 国是不利的。此外,他一些行为被视为过度跟随外国势力,蔑视民 众的期望,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 对于中国改革开放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 也是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评价。无论如何,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发人深思。

近代史人物评析 李鸿章

近代史人物评析李鸿章 李鸿章,字子黻,号少荃。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的一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出身于当地望族,少聪敏,仕途得意,年仅24岁就考取进士,从曾国藩学经世之学,慨然有天下志。道光三十年,有贼太平起于广西,聚众百万,震动天下。李鸿章先随曾国藩与太平天国大战,后又回乡组建淮军,率军与太平天国在江南血战数年,收复苏、常二州,又与湘军一同攻下南京,平定太平天国。几年后,又率军镇压捻军。可谓是“一身转战三千里”,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晚清。 天下暂时平定后,李鸿章华丽的一个转身,成功的完成了由“岀将”到“入相”的转变。在李鸿章的带领下,晚清开始了第一次改革——洋务运动。李鸿章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不过李鸿章始终没有逃脱时代对思维的束缚,他本人及其家族都从洋务中大发横财。 同时,这位靠军功起家的晚清名臣也没有忘了整修武备。他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李鸿章人生的顶峰,手握军政大权,行数百年未有之变革,甚至有人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可惜,甲午海战一下子将李鸿章打落到了尘埃之中。甲午海战战败后,李鸿章奉命出使日本以求和谈。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然其最后终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有人因此痛斥李鸿章卖国,但国势如此,岂又是人力可回!1901年9月7日,再一次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再一次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后两月,病逝于北京。 李鸿章年少时就抒发出“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壮志,可惜他忙了一辈子也没有能挽救晚清。慈禧不信任他,因为他是汉人。朝中大臣又和他相互制衡,他终其一生也只能勉强涂饰、东补西贴,维持个表面光鲜。 观李公一生,犹如观晚清之变迁。李公年少风流,锐意进取,正值晚清平定内乱,百废待兴之时。及至总督,掌一方大权,推行洋务运动,正如晚清之中兴。公之暮年,如陷泥沼,有志而不得展,有力而不得施,岂非晚清受制于列强之缩影乎?公既亡去,则清又余国祚几何?

怎样评价李鸿章

怎样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在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几乎处于左右朝局的地位。我国资产阶级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早在七十年前就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四十年来中国大事记》)。《清史稿》也说他“独立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人当其冲,……近世所未有也”。但是,与李鸿章的地位和影响相比,史学界对他的研究是不够的。长期以来,人们只论及他对内如何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对外如何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对他的其他活动或者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因此,一提到李鸿章,人们自然要说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显然,这样评价历史人物是有失全面的。 毋庸置疑,对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和经手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劣迹,加以抨击和批判是理所应当的。但在抨击和批判的同时,也需进一步作出阶级的、历史的说明。必须指出,就镇压农民起义而言,这是他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许多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敌视人民这一点上,一切封建统治者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被后人誉为民族英雄的岳飞和史可法,在阶级矛盾激化时,都曾主张并执行了镇压农民的政策。近代史上的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虽是个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但为了绞杀太平天国革命,他竟不顾病体之难,还以当年出戍时“苟利国家生死外,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词句勉励自己,做了第一任“剿匪总司令”。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家魏源,当太平军危及到他的阶级利益时,也在江苏高邮举办团练,直接参预镇压活动。地主阶级士大夫是这样,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何尝不是如此。马建忠百般仇视太平军,目之为,“残忍嗜杀”的“流寇”。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也时刻提醒统治者要防止农民揭竿而起,把自己置于农民起义的对立面。由此可见,不独李鸿章一人采取了与人民为敌的态度,包括那些曾在历史上有过功绩,而且被后人加以肯定的进步人物,在阶级矛盾激化时,统统都是站在劳动群众的对立面的。既然如此,对身为清朝大官僚的李鸿章的评价,何能因为他有过镇压革命的“政历问题”而一锤定音呢。 关于他经手签订不平等条约之事,也应作出具体分析。不可否认,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灾难。它“将中国生计一网打尽”,“自古取之国,无此酷毒者。”(谭嗣同语)“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人”,是可以理解的,但义愤毕竟不能代替科学的历史分析。如若对当时的实际情形作些具体的考察,就会得出其责任并不专在李鸿章一人的结论。从签订《马关条约》来说,甲午战争时,恰逢西太后六旬大寿,这个抱定“宁亡外夷,不给家奴”的清廷主宰者即主张从速和解了事,以免影响她的庆典。事实表明,这种“议和”的主谋者是西太后。同时,还不应忽视这样的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这次“议和”是在清政府全面战败的情况下进行的。显而易见,在敌人炮口下的“议和”,清政府无论派谁为“议和”代表,都不可能改变战败受辱的地位。由此可见,《马关条约》的最后签订,李鸿章虽有其不容推卸的责任,但这笔烂账却不能统统算在他个人的头上。此后,经李鸿章之手签订的另一个重大的卖国条约《辛丑条约》,从清政府方面来说,更是由西太后一手造成的恶果。 如果说,李鸿章一生的主要行迹仅仅局限于对内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对外签订不平等条约,那么,他理所应当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问题是,他一生有三十多年时间从事于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洋务运动,而且他还是这一运动的创始人、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要全面、正确地评价李鸿章,不探讨他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是不行的。

名人评价李鸿章的名言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名人评价李鸿章的名言 篇一:【历史名人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 如何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死后仅两个月,时代舆界骄子的梁启超即写出其传世大作《李鸿章传》。梁氏以其犀利目光和如椽巨笔,纵横古今,附比中外,为时人后世生动而深刻画出了一幅李鸿章之巨像。 在这本书中,梁启超不留情面地提示出了李鸿章“无学无术”的大吏本相,但他也相当客观地提示后人说,“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同时,他也不无感慨地指出,自己“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应该说,这是最早的研究李鸿章之严肃著作。后来有关李鸿章的种种研究著述,大部分都在相当程度受到了梁启超

这一著作的影响。其时其世,东西方国际社会对李鸿章也有较高的评价。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鸿章死了已经100多年。在这100年多中,中外学术界总计出版了40多部有关李鸿章的专著和多达1400多篇研究论文。李鸿章研究成果数量的如此之多,表明了中外史学界对这样一个近代历史风云人物的高度关注。这是因为,李鸿章毕生所从事的活动,几乎涵盖了近代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各个领域。举凡晚清时代之许许多多的重大事件,李鸿章几乎无不与之。也正如梁启超早在100 年前就提出的那样,李鸿章个人的历史,同时也是晚清40 年的历史。 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古今中外、朝野满汉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作为实力最强的洋务派淮系集团的首领、清政府重要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之一,为了因应不可抗拒的时代变局,他在中国早期的洋务——近代化活动中,所做的事情最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