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史学纲要人物分析

中国近现代史学纲要人物分析

中国近现代史学纲要人物分析——李鸿章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百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纷犹未熄,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此文开篇为李鸿章临死前所吟出的绝命诗,让人看了不禁垂泪,李鸿章这个自诩“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在他临死前所吟出的诗句却是极度的悲哀和无奈,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中兴名臣”对大清帝国岌岌可危的局面的担忧之情。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但李鸿章的功绩与得失却也不容置疑。

大清国旗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对这位清末重臣也逐渐评价多元化。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对其评价也使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了他的一生。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曾有大功于国家之举的功臣,一位那个时代的先驱,一位不齿于人的罪人”。 ---未明

“水浅而舟大也” ------ 毛泽东

“中堂从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 ----孙中山

历史是理解过去,掌握现在,洞悉未来的金钥匙,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中国的近代史。历史学家陈旭麓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曾说过,晚晴只要搞懂三个人,就可以吧晚晴历史的这个枢纽,这个着眼点找到。他说的三个人中,其中一个就是李鸿章。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在晚晴这个破败,腐朽的统治下,没能实现其伟大抱负,这是不仅个人的悲哀,更是民族和历史的悲哀!有人曾评价李鸿章是国之大器,百年不遇。其实在我看来,这个评价是有道理的。

李鸿章一生可以用一个“传奇”来形容,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他的那个年代里的一个传奇。他在传奇中延续着生命,也在传奇中影响着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从一介书生拜会影响他终生的恩师曾国藩到走向兵戎生涯向太平天国军队伸出了无情的黑手;从满清功臣一等伯爵到洋务运动主要人物仅次于恩师的中兴名臣;从购买铁甲战舰组建远东第一舰队到马关受辱招致一生骂名;从出使欧美落实以夷制夷策略到辛丑绝望悲愤而死。李鸿章时时刻刻都在做着一个超越正

常人承受范围的事。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李鸿章,晚年更是支撑着大厦将倾的大清王朝,没有他晚清历史几乎是无法叙述的!

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很多人都在思考大清王朝该何处去?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想的比任何人都要多。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李鸿章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中国不实行一系列变革,中国的国力将与外国列强的差距越来越大,到时候只能是任人宰割。

魏源提过“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这对李鸿章的影响很大。不错,别人有很多先进的东西,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有向别人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而为王朝奉献,最后达到自强的目的。

中国必须自强,不强中国就会被外国列强彻底瓜分。可是没有多少人对外患那么忧虑,那么敏感。在“内乱”平定后,统治阶级看到的是“同治中兴”的大好河山。是啊,国家太平了,外敌不必忧虑,有祖宗的成法,有半部《论语》足可退敌。

作为中兴名臣的李鸿章却深深的感受到中国的虚弱与愚昧。他深感到自己不能随波逐流,自己应该为国家为百姓做些事。他感到,中国弱就弱在没有工业,特别是没有军事工业。没有一个强大战斗力的军队,所以中国才屡屡遭受列强瓜分。然而他知道,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绝非是一蹴而就的事,中国强大之日,既不在今日,也不在近期,而在百年以后。必须全国上下团结一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可以完成的。李鸿章认为,中国目前是弱的,没有力量同洋人一战。最好的方法是尽力与洋人周旋。洋人想得到的,无非是中国的白银。实在不行,就花钱买个平安得了。中国现在不能与洋人发动战争,一旦战争一开,中国就会灭亡。中国最重要的事情是自强,只有强大的中国,才可以与洋人决战。这也是李鸿章避战求和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随着曾国藩的逝世与后来左宗棠的作古,李鸿章在朝廷上下的作用便无人可以替代。李鸿章达到了他事业的巅峰期。这也为他发展洋务提供了条件。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洋务派和顽固派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斗争,他顶住朝廷上顽固派的攻击与阻扰,设“炸炮三局”(天津机器兵工厂),兴中国自制炮弹的先河;创办了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办矿务局;开办天津电报总局,等等。总之,不得不承认,李鸿章为中国工业的近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鸿章知道,要想自强,必须要外国先进的技术,必须培养具有先进技术的中国人才,所以在他的一再请奏下,朝廷终于决定答应他的请求,选派学生留学欧美。这举措为中国培养了很多人才,如后来的京张铁路建筑总工程师詹天佑等。

说中国近代军事力量十分薄弱,这是合理的。但就在这薄弱的中国军事力量中,却有过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它就是北洋水师,它的主帅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从历次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中看出,列强都是从水路以战舰而至,以强大的火力轰击岸上清军,最后登陆得手。而中国却几乎没有任何海上力量与敌战斗,所以中国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样可保大清无忧。筹办海防已经在李鸿章的大脑里明晰了。李鸿章上奏要加强海防,组建海军。可是狂妄的朝廷却没有对此重视。1874年,日本用刚建好的炮船悍然向中国的台湾发动侵略,朝廷惊呆了,如今的东夷小国都敢欺负天朝,这还了得。李鸿章再一次呈上组建海军的折子即著名的《筹议海防折》,这一次引起了朝廷的重视。经过御前会议讨论,最后决定组建南、北洋两支海军,它们的主帅分别为沈葆桢与李鸿章。每年由户部给每支舰队拨款四百万两白银。这也可以看出,朝廷为了巩固海防,的确

在尽力了。

李鸿章凭借着自己在朝廷的影响,加之自己在官场多年,在他的游说下,每年向南洋水师的拨款也大部分落入北洋水师之手。所以渐渐的,北洋水师的实力大大超过了南洋水师。包括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定远”与“镇远”号两艘铁甲舰,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在李鸿章多年经营下,终于组建完成。李鸿章平时要求北洋水师的训练要以日本海军为假想敌,从后来的历史可以看出,李鸿章的这一战略无疑是正确的。中国人在看到自己的国家有如此强的海军,每个人都为之一振,民族自尊心也由此得到了加强。这支让亿万中国人骄傲的海军主帅就是李鸿章啊!

总之,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位大臣像李鸿章一样在帝国历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他对大清国历史的影响远远超出国界,晚年的他更是这个摇摇欲坠的庞大帝国的主梁,他的一举一动不但影响着这个帝国的国家命运,而且几乎涉及到整个东方近代史走向。翻开一部中国近代史,他的身影屡屡出现,没有他的中国近代史会成为一部残缺的历史,也是无法叙述的历史。

其实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事迹,他是很想进行中国改革的,但要想在封建专制的清王朝进行改革,又是何等之艰难啊,实事求是地说,李鸿章应是近代中国改革者的先驱,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应该被抹杀的。

【北京大学】当代文学史人物分析

现当代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红旗谱>朱老忠形象及其意义 朱老忠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的新农民英雄的艺术典型。他急公好义、有胆有识、坚忍不拔,在他身上,体现了深广的历史内容。 朱老忠形象概括了深广的历史内容,小说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中,通过各种境遇多侧面地全面刻画,人物形象十分丰满,栩栩如生。朱老忠形象塑造是小说对当代文学的重要贡献25.《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分析 是一个在革命斗争中经过自觉而痛苦的磨练,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的30年代革命女性的艺术典型 她母亲是佃户,父亲是大学校长,母亲生下她后上吊自杀,她在林家的屈辱生活,使其具有反抗叛逆的性格。父母逼婚,林逃婚投亲,表现其勇于反抗,追求自由民主光明,遇到卢嘉川,认识到自己的反抗是脆弱的,因此把反抗融入学生之中,但投亲不成反落虎口,有海自尽表现其幼稚,脆弱,对余永泽产生好感,耽于幻想,但是当发现余自私卑劣后,又不愿意割裂感情,说明她有浓郁的小资产阶级温情,决定其成长历程的长期性,和思想改造的艰巨性从监狱归来到参加共产党,成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她献身革命,忘我工作,从幼稚走成熟 原因:客观:革命理想对她的影响,2遇卢,使其思想理论有了长足的进步,党的领导 主观,本身具有自觉磨练的精神 林道静是《青春之歌》的女主人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知识青年的形象,她所走的道路,是从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到参加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在斗争中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道路。 赵树里《三里湾》:小说“从旗杆院说起”,讲述了1952年9月一个月里发生在三里湾这个老解放区里围绕着扩社、开渠两件事而展开的合作化运动。作品着重突出了两个家庭的鲜明对比:一是王金生的民主和睦的模范家庭,一是马多寿的保守落后的封建家庭,其中,又重点描写了村支部书记王金生的妹妹王玉梅、中农马多寿的四儿子马有翼、村长范登高的女儿范灵芝三个年轻人的爱情婚姻变化等,其间还穿插了何科长巡查工作,党内对多留自留地的党员袁天成和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村长范登高的斗争,马家大院家庭生活的分裂,最后是皆大欢喜:年轻人花好月圆,扩社开渠圆满成功。 创作手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与其他同类题材相比,赵树理坚持的是乡土社会立场,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口语化的写作特点。时代要求他写出农村中“无比复杂和尖锐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和两个阶级的斗争,但他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到“两条道路”和“两个阶级”的斗争并不是农村中的主要矛盾。四个情节:秋收,扩社,整党,开渠。艺术再现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艰巨性和斗争的复杂性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王金生土生土长的农村干部,先进农民形象,还塑造了一系列落后形象范登高,马多寿封建自私狭隘的农民。“糊涂涂”在经济上不糊涂,政治上糊涂。老婆“常有理”刻画人物上用白描,侧面烘托的手法 《锻炼锻炼》简析“小腿疼”和“吃不饱”的性格形象和作者的态度。 “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形象正是当时农民缺吃少穿和劳动积极性下降的反映,作者在批评她们的自私、懒惰习气的同时,对她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处境也抱有曲折的同情,对杨小四等干部的工作作风和“不把人当人”的态度予以质疑和针砭,这是小说的潜在主题,也是作者现实主义精神的可贵体现。 14.周立波《山乡巨变》塑造了那些突出的人物形象 15.柳青《创业史》中塑造了哪一个农民形象:梁生宝:积极,富有奉献精神的社会主义新人 深刻地体现了强烈的“阶级性”、“脸谱性”特点,其中把梁生宝这个正面人物刻画成一个具有“高、大、全”的优秀革命人物形象,并通过浓墨重彩而树立其为小说之中的人物主角;而中间人物梁三老汉虽然描写的更加的有血有肉,看点颇多。但是终因其革命倾向不如梁生宝,所以他也只能成为梁生宝这个正面人物的陪衬;至于反面人物地主反动势力代表姚士杰、富裕中农势力代表郭世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势力代表郭振山等人,则只能退出人物舞台的中心,作为反衬梁生宝甚至中间人物梁三老汉的一件工具,留给他们的只有讨伐和鞭挞。 24《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人物形象分析

评析中国近现代史人物

评析中国近现代史人物——曾国藩 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同时,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又是颇有争议的人物。本文通过对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发起洋务运动这两件事,从正反两面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首先,我们可以从太平天国运动中对曾国藩进行评析。 太平天国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第二,太平天国虽然在形式上没有超出旧 式农民起义的框框,却显露出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洪仁歼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和交通业。虽然它只是部分人心中的蓝图,但至少也反映一种趋向,而且太平军在吴淞、苏州等地建立了工厂。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冲击着中国, 在太平天国里也激起了资本主义近代化趋向的涟漪。太平天国的近代化趋向对当时兴起的洋务运动是有影响的第三,太平军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太平天国不仅敢于反抗清王朝,也敢于反抗船坚炮利的外国侵略者,一百多年来,这种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镇压了作出这些功绩的太平天国,当然是有罪的。但也不能把曾国藩的罪过扩大化。曾国藩作为清政府的督抚不能自主,这同林则徐、左宗棠等镇压农民起义无区别。 再者,太平天国运动有其本质的致命弱点。第一,太平天国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下。第二,太平天国也没有使农民得到政治上的自由,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农民政权。第三,太平天国也没代表或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第四,太平天国不加分析地反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社会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而正是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实现了中国重新统一与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因此,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是功大于过的。 其次,在洋务运动中,曾国藩发挥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是积极的倡导者,甚至被誉为洋务运动的领袖,同时也是热情的实践者。 在洋务运动中,曾国藩开办了安庆内军械所,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军工厂。其实,1863他全力支持李鸿章开办江南制造总局,在共同苦心经营之下,江南制造总局规模空前,成为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再者,曾国藩具有世界眼光。他见洋人造机器是根据数字推算而来,一切照着图纸的标准。要精通此道,唯有靠翻译。因此,1867年,他设立“翻译馆”,聘请洋人主持译务。这个翻译馆堪称中国由政府创办的历史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中心。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译著可是居功至伟的。它不仅为启迪和培养中国近代科技人才以及许多科学奠定了基础,尤其对近代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一方面来看,曾国藩所倡导的作为近代化运动的洋务运动,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要“自强、求富”,都有着不可低估的进步意义。他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个第一:他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工厂、制造出中国第一艘轮船、兴办起中国第一家大型多功能近代工业基地、建立中国第一个翻译馆、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如此而享有“洋务运动之父”的美誉,也是实至名归,并被载入史册。 但另一方面,曾国藩所谓的“自强之道”,不过是为已露末世相的清政府借洋务运动寻找政治出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大的历史背景下,洋务运动不可能成为救国良方,更不可能使国富民强。最后,中日甲午战争以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大结局。曾国藩从上奏激怒咸丰帝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表现了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镇压了太平天

中国近现代史学纲要人物分析

中国近现代史学纲要人物分析——李鸿章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百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纷犹未熄,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此文开篇为李鸿章临死前所吟出的绝命诗,让人看了不禁垂泪,李鸿章这个自诩“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在他临死前所吟出的诗句却是极度的悲哀和无奈,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中兴名臣”对大清帝国岌岌可危的局面的担忧之情。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但李鸿章的功绩与得失却也不容置疑。 大清国旗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对这位清末重臣也逐渐评价多元化。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对其评价也使我们更加客观地认识了他的一生。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曾有大功于国家之举的功臣,一位那个时代的先驱,一位不齿于人的罪人”。 ---未明 “水浅而舟大也” ------ 毛泽东 “中堂从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犹所不辞” ----孙中山 历史是理解过去,掌握现在,洞悉未来的金钥匙,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中国的近代史。历史学家陈旭麓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曾说过,晚晴只要搞懂三个人,就可以吧晚晴历史的这个枢纽,这个着眼点找到。他说的三个人中,其中一个就是李鸿章。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在晚晴这个破败,腐朽的统治下,没能实现其伟大抱负,这是不仅个人的悲哀,更是民族和历史的悲哀!有人曾评价李鸿章是国之大器,百年不遇。其实在我看来,这个评价是有道理的。 李鸿章一生可以用一个“传奇”来形容,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他的那个年代里的一个传奇。他在传奇中延续着生命,也在传奇中影响着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从一介书生拜会影响他终生的恩师曾国藩到走向兵戎生涯向太平天国军队伸出了无情的黑手;从满清功臣一等伯爵到洋务运动主要人物仅次于恩师的中兴名臣;从购买铁甲战舰组建远东第一舰队到马关受辱招致一生骂名;从出使欧美落实以夷制夷策略到辛丑绝望悲愤而死。李鸿章时时刻刻都在做着一个超越正

中国近现代史人物评价论文

从曾国藩看为人处世之道 曾国藩,晚清时期“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农耕家庭,但却成就了一代大将之才,文通程朱理学,武能制太平天国起义。从他的一生,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的为人处事的大道理。本篇论文从他的生平简介开始,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详述了三件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事。从对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大重要人物的人物剖析开始,渐渐的了解那个时局动荡的时代。并通过他的一生,看到了我们普世价值中对于人生起伏的“坐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随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般释然。 曾国藩,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五岁启蒙,次年入家塾“利见斋”。早年多次应试不中,道光十八年(1838年),参加会试,终于中试,此后仕途平坦,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授礼部右侍郎。不久署兵部右侍郎。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道光三十一年(1852年)生母去世,丁忧回籍。此时太平军已攻入湖南,气势正盛。咸丰二年底(1853年1月),曾国藩接到帮办湖南团练旨。经郭嵩焘力劝,离家前往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事宜。一月后,太平军攻占江宁且定都于此,改称天京。 曾国藩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仿效已经成军的楚勇,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并整合湖南各地武装,称湘军。咸丰三年(1853年)八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咸丰四年(1854年),发布《讨粤匪檄》,率师出征,不久在靖港水战中被太平军石贞祥部击败,投水自尽,被部下所救。休整后,重整旗鼓,当年攻占岳州、武昌。 咸丰六年(1856年)坐困南昌。9月2日,洪杨内讧,史称天京事变,南昌解围。两年后,湘军攻占九江,气势颇盛。十年(1860年),湘军围安庆。 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军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南京),朝廷加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8月,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改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年),朝廷命其处理“天津教案”。曾国藩深知当时中国远非西方列强对手,因此主张对外让步。发布《谕天津士民》的告示,对天津人民多方指责,诫其勿再起事端,随后释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引起天津绅民的不满。 同治九年(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祥刺杀于总督府后,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审理该案。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在南京两江总督府病逝。朝廷追赠太傅,谥文正。【3】 三件事: 一、买书(知识改变命运) 道光十三年,曾国藩在参加了七次小试后,终于童试过关,成为父亲的县学同学,并于当年取妻成了家。次年,曾国藩首赴乡试,竟一举中试成为第三十六名举人,并于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入都,准备第二年的会试。曾家几百年才出了这么个举人,可称是破天荒,曾国藩的祖父和父亲自然大喜过望,期待着他实现多年来曾家入官为仕的愿望。道光十五年的会试,曾国藩不售,由于昔年还要举办恩科,未免于往来奔波,曾国藩遂留住京师的长沙会馆读书一年。然而道光十六年的恩科,曾国藩再次名落孙山。于是,会试报罢,他由运河南下,经清江、扬州,自江宁(今南京)溯江而上,回转湖南。在金陵时,他在书肆见到一部《二十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图文版)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 林则徐: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伟大的爱国者。 (1)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2)到达广州暗访密查,缉拿烟贩。 (3)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 (4)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 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 坚强意志。 (5)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积极防御,使英军 无隙可乘。 (6)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7)学习他以国家危亡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宗棠:清朝地方官员。 (1)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洋务运动的代表之一,创办福州船政局,掀起了 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3)1875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兵打败阿 古柏,收复新疆;根据他的建议,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 省,不仅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还维护了国家的利 益、民族的尊严,同时对新疆的建设和开发有着重要的 意义。 (4)作为爱国者的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和建设新疆上功不可没,纵观左宗棠的一生,功大于过。 (5)与其相关的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6)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奏稿》 (7)“天地正气”——左宗棠题字刻石。(藏陕西西安碑林) (8)学习他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而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P15 1.力主收复新疆。 2.1876年,率领清军分路进入新疆,先后收复乌鲁木齐、吐鲁番、南疆。

3.协助曾纪泽收复伊犁。 4.1884年,清政府根据他的建议,设立新疆行省。 邓世昌:清朝将领,致远舰的管带。爱国民族英雄。 (1)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为保护旗舰,沉着应战, 最后壮烈牺牲。 (2)名言:“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 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 (3)光绪帝为其题词:“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4)学习他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李鸿章:清朝官员。(1)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 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1895年4月,与日 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全权 议和大臣。(2)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之一。1865年,与曾国藩 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 业。在上海民用工业创办轮船招商局。(3)甲午战败后,李鸿 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 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曾国藩:清朝官员,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1861年创办了军事工 业安庆军械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张之洞:清朝官员,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创办民用工业汉阳铁 厂和湖北织布局。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普遍兴办学校。促使清政 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 程的新式教育体制,并于1905年宣布复出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 科举制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分析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这个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这个革命,现在还未完成,还须付与很大的气力,这是因为这个革命的敌人—直到现在,还是非常强大的缘故。孙中山先生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就是指的这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材料2: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材料3:现阶段的中国革命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革命呢?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呢?显然地,不是后者,而是前者。……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己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结合材料1和材料2说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有伟大的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辛亥革命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制定了具有资产阶级临时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给予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使人民的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 第三,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由于清政府已经是“洋人朝廷”,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亥革命在实质上具有反帝的性质。 第四,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若干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辛亥革命促使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2)结合材料2和材料3说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辛亥革命的失败,客观上是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联盟的力量大大超过革命派的力量;主观上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所致,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说平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辛亥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结束。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反帝反封建彻底胜利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别的革命,而只能是并且必须是无产阶级

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人物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人物简介 1840~1859年 道光帝在位期间中国处于东西方之间差距进一步拉大的时期。此时,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而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人民不断起义反抗。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等西方国家不断向中国走私鸦片。由于鸦片大量输入和白银不断外流引起统治危机,道光帝于1838年接受了林则徐的禁烟主张,并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1840年,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8月,英军到达天津白河口,道光帝惊惶失措,将林则徐等革职,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同英军谈判。1842年8月,当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道光帝受了英国侵略者提出的条件,批准签订《南京条约》。后来又批准了和美、法分别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林则徐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在正当的商品贸易失败后,它们无耻地把鸦片偷运到中国。鸦片的输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威胁到了清政府的统治。林则徐从烟毒泛滥中看到了“贫民”“弱种”的深远后患和“兵弱银荒”的政治忧虑,上书道光帝,主张严禁鸦片。道光帝为了维护统治,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到广州后,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并把收缴的20 002余箱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挫败了资本主义走私鸦片的阴谋。面对外来侵略,林则徐积极抵抗,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被称为民族英雄。同时,战争的权威性,迫使他重新认识自己的对手,他编译外文书籍、学习西方军事技术,表现出了接纳新知的开明思想,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洪秀全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偿还战败赔款,加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搜括,加深了人民的灾难;资本主义国家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经济侵略,又增加了中国人民的痛苦。无尽的痛苦促使洪秀全认清了清政府腐败的本质和对世间不平的痛恨。1836年,他赴广州应试时得到了一本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在仔细地钻研后,他相信基督教的教义,并把它和中国儒家的大同思想及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帝教。后来,洪秀全以此为思想武器,动员和组织农民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公正太平的理想社会。1851年初,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革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他建立了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把几千年来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理想纲领化并付诸实践,将中国几千年来的农民战争推向了最高峰。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但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阻止了中国近代的殖民地化。1860~1879年 李鸿章清末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步步进逼,清政府统治腐败日盛。作为清末的大臣,李鸿章为维护封建统治,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对外不惜出卖国家的主权。1861年组织淮军勾结外国侵略者组织“常胜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为了挽救清朝统治,以“自强”“求富”为名,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北洋海军,成为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人物。面对西方的侵略,他一贯坚持妥协退让、投降卖国,曾招致中法、中日战争的失败。李鸿章参与签订了《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危害。 1800~1899年 慈禧太后1861年11月,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进行垂帘听政,开始了对中国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在她统治下的清王朝却不断衰落,日益腐败。为了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慈禧太后顽固地坚持封建思想,反对和镇压一切进步势力。为了独揽帝国的大权,她排除异己,多次发动政变。为获得资本主义国家对其统治的支持,不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以牺牲民族利益为代价。在她统治中国期间,中国的

中国通史中你喜爱的历史人物分析

中国通史中你喜爱的历史人物分析 —以风云人物李鸿章为例学号1140970318 专业环艺姓名程雯婷 摘要: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一生奔波劳累,是洋务运动中做事最多的的人。最后却落得被时人、后人唾骂的卖国贼。今天,我们应该抛弃过去的偏见,全面客观的看待这样一个历史人物。 关键词:李鸿章清政府洋务运动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肥东县东乡(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 首,以抒发胸怀。其一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遥指芦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之职。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以广州塾师洪秀全为首的农民,在广西桂平紫荆山麓金田村树旗造反,建号太平天国,军曰太平军,经过两年多的战斗,便从广西一隅直入长江流域,奠都南京,建立了一个与清朝抗衡之政权,并开始北伐西征。 咸丰三年(1853年),从武汉顺江东下的太平军占领安庆,杀死巡抚蒋文庆。咸丰帝诏谕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办理团练防剿事宜。吕贤基以李鸿章籍隶安徽,熟悉乡情,奏请随营帮办一切,遂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咸丰八年(1858年)冬,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负责起草文书。他生活散漫,晚睡懒起,曾国藩教训他:“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言讫拂袖而去,李鸿章“为之悚然”。其后安徽巡抚翁同书(同治帝、光绪帝之师翁同龢长兄)对太平天国战争时弃城逃跑,曾国藩起草《参翁同书片》时采用李鸿章之草稿:“臣职份所在,例应纠参,不敢以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当时翁同书之父翁心存正处高位),并因此更欣赏李鸿章的才华。但李鸿章也因此与翁同龢结下不共戴天之仇,日后翁同龢处处

中国近代史纲要人物评价——林则徐

林则徐生平简介: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70多年,被誉为近代最重要的名族英雄。嘉庆九年(1804)中举。十六年中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二十五年起,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任上整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采用劝平粜、禁囤积、放赈济贫等措施救灾抚民。后升任河东河道总督,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黄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十二年授江苏巡抚。江苏旱涝灾情严重,他上奏历陈民间困苦,坚请缓征受灾州县漕赋;致力兴修水利工程。为克服银荒和利于货币流通,他反对一概禁用洋钱,提出自铸银币的主张,为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十七年,升任湖广总督。林则徐提出六条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澳门新闻纸》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彷制。林则徐督师数败英军。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惊恐求和,归咎林则徐。九月被革职。二十一年三月受命赴浙江协办海防。五月充军伊犁。他在伊犁协助办理垦务,倡导水利,开辟屯田。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二十五年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二十七年升云贵总督。曾先后平息、镇压西北西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整顿云南矿政。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归籍。历史罪人:在中国,凡读完中学的人都知道,林钦差赴任后,不去深入调查鸦片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和流入的渠道与路径,也不细查贩运鸦片的英商有何强大的国家背景,更不认真评估禁烟后所能产生的严重国际反响及其对自己国家可能产生的祸害,其上任伊始,就拍脑门做决定,实行了对境内外鸦片贩子“入即正法,船货归官”的铁腕政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强硬手段,从英国鸦片商人手中缴获了 2 万多箱鸦片现货,于 1839 年 6 月 3 日,在虎门沙滩上掘池予以全数销毁。现在回过头看林则徐在钦差大臣任上的所作所为,他其实丝毫没有顾及自己的强力禁烟举措给国家招惹的战祸究竟有多大的危害,其禁烟所选用的是最简单、最粗暴,也是最不要动脑子的专制政府一贯使用的愚蠢方法,其所用的主要手段则是对付本国当惯了亡国奴的民众一用即见效的暴力手段。他在对付后面有英帝国撑腰的鸦片贩子时所选择的政策措施,更是毫无技术含量和外交智慧可言。当他把自己制定的“入即正法,船货归官”的禁烟措施付诸实施之后,其给国家招来战祸的结局也就被历史性地注定了。 林则徐最终历史定位:林则徐乃是标准的忠臣和清官,他青正廉明、公正无私、事必躬亲、忠君爱民。林则徐从庶吉士开始他的宦途,终身勤劳王事,兢兢业业,踏踏实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办事认真,一丝不苟,两袖清风着称。宦游几十年,历任各地方面大员,但退休之后却两袖清风。全面看他的一生,林则徐禁烟,治水,平乱,建设边疆,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其私人的节操,则为海内外公推。在平息云贵汉回纠纷时,林则徐坚持:“只分良莠,不分汉回”,那又是极难可贵的民族平等胸襟。在东河治理水利,他极精明干练,调查者认为“向来河臣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而在伊犁充军路上,他还被临时抽去督办治河,功成后继续去伊犁充军。在路上,他写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名句,这也是他一生的浓缩写照。但是林则徐也有致命的缺点,就是好大喜功,做事容易冒进冲动,而且奏折写的不够真实,甚至到了胡编乱造的程度。他的这个缺点最后导致道光皇帝的决策失误。他是禁烟的大英雄,但他也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按孟子“知人论世”的说法,就林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要名词解释及重要简答题

《中国近现代史刚要》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意义) (简答题:问什么答什么)(论述题:有什么答什么) 1.魏源:清朝后期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官高邮知州。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鸦片战争时,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著《圣武记》。他又依据林则徐的嘱托,对照历代史志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增补为《海国图志》。在这部书中,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开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风。他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建议制造枪炮轮船和其他“有益民用”的机器工业产品,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要求改革漕运减轻赋税,兼顾商人利益。他的思想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1853年太平天国军进攻江南,逼近扬州时,魏源组织地主武装进行对抗。1857年,他病卒于杭州。魏源除上述著作外,还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书古微》等。 2.《海国图志》: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3.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人,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4.《南京条约》:1842年因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把香港割让给英国;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割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中国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治外法权:又称“领事裁判权”,列强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接着美、法、俄、日等国也相继在中国取得了此特权。凡在中国享有治外法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如果犯罪或者成为民刑诉讼被告时,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中国政府无权过问,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自的法律进行制裁,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1943年,民国政府取消美、英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及有关特权。 6.关税协定: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通过协商相互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的关税制度。如果一方遭受对方的胁迫,非自愿地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又不能享受对方给予对等的优惠,就是片面的协定关税,这构成一国对另一国的特权。出现在近代中国的协定关税,就属于后一种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的协定关税,是从1842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开始的。条约第10款规定:英商“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文,在相应的英文本中是“中国皇帝同意建立一个公平和正规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饷费”,并不含有必须对方议允的意思。而在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中,则进一步分别规定为“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和“应与佛兰西会同议允后,方可酌改”,把外国的“议允”提到突出的地位。由于最惠国条款的普遍推行,中国不取得每个国家的同意,就不能修改任何税则。1844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倘中国日后欲将税则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 7.《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1853年;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献;这是太平天国初期颁布的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提出了平均分配土地,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纲领性文件。按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规定满十六岁的男女,皆可以获得以块土地,建立军政合一的地方组织,以达到“有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所规定的平均土地的方案,是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平均思想的发展,是农民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反映了农民渴望获得土地,建立平等平均社会的愿望,这也是《天朝田亩制》的革命性所在。然而,《天朝田亩制》规定的“通天下皆一式”的方案,是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平均主义,不可能真正获得实行,它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这它的局限性所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历史学科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脉络。下面将从教学要求的角度,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进行介绍。 一、课程背景和目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历史学科中的一门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重要事件和人物,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近代中国社会的背景和特点:包括晚清封建社会的危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等。 2. 近代中国政治的演变:包括晚清政治的改革与变革、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与发展等。 3. 近代中国经济的变革:包括近代中国经济的启蒙与发展、近代中国的工商业与农村经济等。 4. 近代中国文化的变革:包括近代中国文化的启蒙与变革、中国传

统文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等。 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讨论、研究等。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开展研究项目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教学要求和评价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重要事件:学生应该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掌握近现代中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学生应该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和分析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形成独立的见解和观点。 3. 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该能够将历史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学生应该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 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讨论、研究报告等。通过考试可以测试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作业可以检验学生的分析和解释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通过研究报告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人物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人物简介 1.孙中山(1866-192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华民国的缔造者,被誉为民族英雄。 2.梁启超(1873-1929):思想家、政治家,主张推进科学、民主和法治,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 3.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社会批判使他成为中国文化界的重要人物。 4.周恩来(1898-1976):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5.蒋介石(1887-1975):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华民国总统,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6.毛泽东(1893-1976):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要领导人。 7.傅作义(1897-1974):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抗日将领,为中国近代史的反侵略斗争做出了卓越贡献。 8.周恩来(1898-1976):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9.蔡元培(1868-1940):教育家、政治家,倡导教育改革,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0.钱学森(1911-2009):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1.郭沫若(1892-1978):著名诗人、学者和政治家,对中国

现代文学和文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12.陈独秀(1879-1942):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13.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著有《子夜》、《春蚕》等经典作品。 14.严复(1854-1921):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开办《燕京日报》等刊物,推动新闻思想的发展。 15.翁同龢(1844-1905):中国近代著名经济学家,主张兴办实业、发展民族经济。 16.赵世炎(1882-1968):中国近代政治家和外交家,曾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长,为中国外交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17.黄兴(1874-1916):中国革命家,湖南起义的领导人,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8.陈炯明(1883-1950):中国近代军事家,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将领之一。 19.赵一曼(1922-1947):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女性游击队队长,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 20.邓小平(1904-1997):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改革开放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20位历史名人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们的事迹和贡献激励着我们继续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做出更多贡献。通过对他们的了解,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

论历史人物评价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的运用-2019年精选文档

论历史人物评价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历史人物评价在“纲要”教学中很有必要。在历史人物评价的教学中应注意:历史人物的选择和正确的评价方法;邀请专家讲座,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等,使“纲要”的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006年春季起,全国高校本科生普遍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我校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摸索,认为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历史人物评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纲要”课的教学效果。 一、历史人物评价在“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历史与别的学科不一样,是专门记载人类活动的科学。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社会活动对历史发展影响相当大,因此,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便是史学研究的重点,而历史人物评价则成为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之一。一个人物的性格、兴趣及其处事方法,皆与历史有关。“纲要”教学中涉及众多历史人物,运用历史人物评价的教学对提高“纲要”课教学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近现代史,既是一部充满苦难、被侵略挨打的屈辱史,又是一部反对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的革命历史,更是一部人民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幸福富裕的建设历史。在这一

百多年的历史内,各色风流人物,悉数登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和评价,认识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是涉及历史观的重大问题。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剧烈激荡,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把已历经半个多世纪得到中国人认同的历史人物、英雄形象予以否定。人们认同的基本历史结论、基本世界观、基本价值观遭到了肆意歪曲和践踏,给当代中国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正是全体思政课教师必须要面对的课题。“纲要”课作为一门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主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树立什么样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能不能以科学辩证的方法开展评价历史人物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提高课堂教学生动性、知识性的问题,更应该是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问题。坚持科学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以伟大历史人物的光辉事迹感染大学生,以负面历史人物的可耻下场警训大学生,是“纲要”课教师基本的教学理念。 “纲要”课教学中运用评价历史人物方法,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科学辩证地认识近现代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增强历史使命感,热爱人民、尊重历史、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研究报告(模板)

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报告 ——刘志丹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6年6月

研究报告题目陕北人民的好儿子——刘志丹 人物生平简介: 刘志丹(1903—1936),陕西保安县(今 志丹县)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工 农红军高级指挥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我军卓越的36位军事家之一,西北红军和西 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刘志丹原名刘景桂,字子丹。1903年 10月4日诞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 汤镇。 刘志丹于1921年考入陕北联合县立榆 林中学,曾任学生会主席组织领导学生运动, 同军阀井岳秀等封建势力作斗争。1924年冬 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刘志丹从青年时期起就投身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奉党的命令,进入黄埔军官学校。大革命时代,刘志丹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政治处长等职,积极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奔走于湖北、安徽、陕西等省,从事组织起义的工作。1928年,与其他人一起组织渭南华县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2]。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组织了西北反帝同盟军,任副总指挥及参谋长,后来,反帝同盟军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刘志丹历任副总指挥、总指挥等职。1932年成立红二十六军,刘志丹仍负领导责任。1935年秋,红二十六军与红二十五军会师,成立第十五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这年秋天,刘志丹受到机会主义分子诬陷,被关押起来。毛主席、党中央到达陕北,刘志丹才得到释放,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北路军总指挥、红二十八军军长等职。1936年4月,刘志丹率部队东征,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光荣牺牲,时年33岁。后来,毛泽东为他题碑:“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为他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1936年,中央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以志永久纪念。1940年,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县城北修建了志丹陵园,1943年陵园建成,将志丹灵柩运回志丹县。4月19日起灵柩于子长县,并召开了“公祭刘志丹烈士大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