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雪糕中合成色素的测定

雪糕中合成色素的测定

雪糕中合成色素的测定
雪糕中合成色素的测定

食用合成色素的测定(精)

食用合成色素的测定 核心提示:天然食品及食品原料多数本身具有特有的色泽和香味,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习惯中也认识了各种食品应有的色泽,食品的色泽已经成为食品 天然食品及食品原料多数本身具有特有的色泽和香味,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习惯中也认识了各种食品应有的色泽,食品的色泽已经成为食品的一个重要感官指标。然而,食品在保存及加工过程中,其色泽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为了改善食品的色泽,使食品尽可能恢复原来的颜色,除采取一定护色措施外,往往还得添加一定量的食用色素,进行着色。 食用色素就来源可分成两大类: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 天然色素的优缺点: 1、优点: ⑴其色素是从一些动物、植物组织中提取出来; ⑵安全性高; 2、缺点: ⑴稳定性差(对光、热、酸、碱等条件敏感 ; ⑵着色能力差; ⑶难以调出任意的色泽; ⑷资源短缺,不能满足食品工业的需求;

⑸价格昂贵。 合成色素优缺点: 1、优点: ⑴资源十分丰富(来自于煤焦油及其副产品 ; ⑵稳定性好、色泽鲜艳、着色力强、能调出任意颜色; ⑶价格低廉; ⑷应用广泛; 2、缺点: ⑴毒性较大(因为属合成所以毒性大,有的甚至致癌 ; ⑵食用剂量加以限制。 对合成色素在测定时采用的几大步骤如下: 样品前处理→提纯→分离→鉴别(何种色素→定量(此色素含量是否超标 ⑴前处理方法有:前处理不外乎是将样品打浆或者将着色部分用刀刮下,定容、吸附、解吸等方法处理; ⑵提纯的方法 (1 羊毛染色法:此法应用较广泛,主要是简单,材料容易弄到,操作也方便。缺点为:要在热的酸性条件下吸附色素,用氨溶液解吸色素时,往往色素起变化。当溶液中含量低时(色素含量低 ,用羊毛染色法吸附色素不完全,回收率低;

食用色素在食品中的应用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009年第4期12月出版 食品工程 F00DENGINEERING 3 食用色素在食品中的应用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Researchadvancesofapplicationanddetectionmethodsof ediblepigmentsinfoods 王惠琴1≯郑大威啦‘(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1二程学院,北京100124) 林太凤1’2钟儒刚1.2 :(北京市饮料及食品添加剂质撼监督检验站,北京100124) WangHui-qin‘≯ZhengDa—weil.2HnTai—fen912ZhongRu—gan91工l(CollegeofLifeScienceandBioengineering,Bei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Beijing100124,China) №ualitySupervisionandInspectionStationofBeveragesandFoodAdditivesofBeijing,Beijing100124,China) 摘要介绍了食用合成色素、天然替代色素和天然色素在食品中的应用概况,食品中合成色素的检测方法,以及未来食用色素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食用色素;应用;检测方法;发展趋势 AbstractApplicationofnaturalediblepigmentsandsyntheticediblepigmentsinfoodsanddetectionmethodsofthesynthetic pigmentsinfoodswereintroduced.Inaddition,thedevelopingtrendsofediblepigmentsinfu-turewerediscussed. Keywordsediblepigments;application;detectionmethods;developingtrends 食用色素是食品添加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应用于食品工业以改善食品的色泽,刺激人们的食欲,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还广泛用于医药卫生、日用化工产品、化妆品和印染工业等的着色。食用色素虽然用量甚微,但对食品质量品质的影响却非常大。 食用色素按其所含主要成分的化学结构来区分,主要有叶绿素类、类胡萝卜素类、黄酮类、花色苷类、甜菜色素类、单宁、焦糖色素等。 通常把食用色素分为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两大类。食用天然色素主要是指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王惠琴,女,1976年出生,2006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助理研究员。 收稿日期:2009-09—23色素,包括微生物色素,其中大多数实用天然色素是植物色素如胡萝b索、叶绿素、姜黄等;动物色素有虫胶色素等;微生物色素有核黄素、红曲色素等。食用天然色素不仅安全性较好,而且许多还有一定的营养价值。食用合成色素也称为食用合成染料,多以苯、甲苯、萘等化工产品为原料,经过磺化、硝化、偶氮化等一系列有机反应化合而成。因此,食用合成色素多为含有R—N=N—R’键、苯环或氧杂蒽结构化合物,他们对人体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或者产生有害作用。 1食用色素的应用概况 1981年以前,我国政府批准允许使用的食用着色剂总共只有14种,到2004年,在GB2760—1996(包括增补品种)中我国批准允许使用的食用着色剂总计61种,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批准允许生产和使用的食品色素共65种,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生产、销售和应用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和规模。近年来,我国的食用色素的总产量大约为10000t/a,其中,合成色素约1000t/a。天然色素约9000t/a。天然色素中焦糖色素占80%以上,其余为植物提取物和微生物发酵产物等。 1.1合成色素 全世界20世纪50年代约有100多种化学合成 万方数据

各国食品中允许使用的色素

1、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 合成色素(5种):赤藓红、坚牢绿FCF(143)、亮蓝FCF(133)和日落黄FCF(110)、胭脂红4R(胭脂红A)(124)。 天然及其他色素:叶绿素(140)、甜菜红(162)、叶绿素和叶绿酸,铜络合物(叶绿素铜络盐141(i)叶绿素铜络合物,钠和钾盐141(ii))、胭脂树提取物,以红木素计160b(i)、、胭脂虫红(120)、焦糖色I-普通法(150a)、焦糖色III-氨法(150c)、焦糖色IV-亚硫酸氨法(150d)、核黄素(核黄素,合成101(i)、核黄素5’—磷酸钠101(ii);核黄素(Bacillussubtilis)101(iii))、氧化铁(氧化铁黑172(i);氧化铁红172(ii);;氧化铁黄172(iii))、β-胡萝卜素。 2、美国 需要产品证书的着色剂(9种):FD&C蓝色1号(亮蓝)、FD&C蓝色2号[靛蓝(二磺酸)]、FD&C绿色3号(坚牢绿)、橙色B、橘红2号、FD&C红色3号(赤藓红)、FD&C红色40号(诱惑红)、FD&C黄色5号(柠檬黄)、FD&C红色6号(日落黄)。 免除产品证书的着色剂:胭脂树红提取物、虾青素、脱水甜菜(甜菜粉)、群青色、斑蝥簧、焦糖色、β-阿朴-8,-胡萝卜醛、β-胡萝卜素、胭脂红;胭脂虫提取物、叶绿素铜钠、烘烤的部分脱脂煮棉子粉、葡萄糖酸亚铁、乳酸亚铁、葡萄着色剂提取物、葡萄糖提取物(脱糖葡萄花青素)、红球藻属海藻粉、合成氧化铁、水果汁、蔬菜汁、藻类干粉、胡萝卜油、玉米胚芽油、红辣椒粉、红辣椒油树脂、Phaffia酵母、核黄素、藏红花、二氧化钛、姜黄、姜黄油树脂。 3、欧盟 有机合成色素(15种):柠檬黄(E102)、喹啉黄(E104)、日落黄FCF(E110)、橙黄S、偶氮玉红(E122)、苋菜红(E123)、胭脂红,胭脂红A(E124)、赤藓红(E127)、诱惑红(E129)、专利蓝V(E131)、靛蓝,靛蓝二磺酸钠(E132)、亮蓝(E133)、绿色S(E142)、亮黑BN,黑色PN(E151)、拉脱玉红(E180)。 天然及其他色素:姜黄素(E100)、核黄素(E101i)、核黄素—5’—磷酸酯(E101ii)、胭脂虫红,胭脂红酸,胭脂红(E120)、叶绿素和叶绿酸、叶绿素(E140i)、叶绿酸(E140ii)、叶绿素铜和叶绿酸铜络合物(叶绿素铜络合物(E141i)、叶绿酸铜络合物(E141ii))、普通焦糖(E150a)、苛性亚硫酸盐焦糖(E150b)、氨法焦糖(E150c)、亚硫酸铵焦糖(E150d)、木炭(E153)、棕色FK(E154)、棕色HT(E155)、胡萝卜素(混合胡萝卜素(E160ai)、β—胡萝卜素(E160aii))、胭脂树橙,红木素,降红木素(E160b)、辣椒提取物,辣椒红素,辣椒玉红素(E160c)、番茄红素(E160d)、β—阿朴—8’—胡萝卜素醛(E160e)、β—阿朴—8’—胡萝卜酸乙酯(E160f)、叶黄素(E161b)、斑蝥黄质(E161g)、甜菜红(E162)、花色苷(E163)、碳酸钙(E170)、二氧化钛(E171)、氧化铁和氢氧化铁(E172)、铝(E173)、银(E174)、金(E175)。 4、日本 A、指定食品添加剂中的色素。 a.焦油色素(12种):亮蓝FCF及亮监铝色淀(蓝色1号)、靛蓝及靛蓝铝色淀(蓝色2号)、坚牢绿FCF及坚牢绿铝色淀(绿色3号)、胭脂红(红色102号)、荧光桃红(红色104号)、孟加拉玫瑰红(红色105号)、酸性红(红色106号)、苋菜红及苋菜红铝色淀(红色2号)、赤藓红及赤藓红铝色淀(红色3号)、诱惑红及诱惑铝色淀(红色40号)、柠檬黄及柠檬黄铝色淀(黄色4号)、日落黄及日落黄铝色淀(黄色5号)。 b.天然色素及其他:β-胡萝卜素、核黄素、核黄素5'-磷酸钠、四丁酸核黄素、叶绿素铜钠、叶绿素铁钠、二氧化钛。 B、现有的食品添加剂种的色素:紫草红色素、胭脂树橙提取物、竹叶色素、甜菜红、骨炭黑、可可色素、角豆色(素)、红花红(色素)、红花黄(色素)、叶绿素、叶绿酸、胭

食品中人工合成色素检测方法的改进

摘要:食用色素添加在食品中可以有效的改善食品色泽,针对近年来市场上滥用人工合成色素的现象,本文对目前食品中人工合成色素的检测方法及在前处理、液相色谱检测条件等方面的改进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人工合成色素检测进展 1.前言 食用色素添加在食品中可以有效的改善食品色泽,从而增加人们的食欲,因此,食用色素在食品加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其来源和性质不同,食用色素可分为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两种,天然色素是直接从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如红曲、叶绿素、姜黄素、胡萝卜素、苋菜和糖色等[1]。天然色素使用起来比较安全,一般来说对人体无害,其来源比较丰富、色调色彩自然,且对环境无污染,但是天然色素的稳定性差是其最大缺点。合成色素经有机反应合成制得,因此稳定性较好,能够弥补天然色素稳定性差的缺陷。除此之外,合成色素还具有成本低廉、着色力强等优点,故而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合成色素往往是以化工有毒物质如苯、甲苯、萘、蒽等为原料,经硝化、酰化、磺化、偶氮化、还原、重氮化等有机反应合成制得,如合成苋菜红、胭脂红及柠檬黄等等[2]。因中间体和有害物质的存在,人工合成色素具有一定的毒性,易诱发中毒、泻泄甚至癌症,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故不能多用或尽量不用。食品中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及其使用范围在我国gb 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其使用范围限于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和青梅等食品,禁止用于鱼类、乳类、水果、肉类及其制品(红肠肠衣除外)[3]。然而,为了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为食品增色,仍有许多不法分子滥用合成色素,如肉禽制品制作过程中为了追求色泽添加人工合成色素等,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危害。 目前,对于食品中禁用、限用合成色素的检测研究,化学方法主要有:聚酰胺吸附法、碱液直接提取法、碱性醇液直接提取法、饱和硼砂沸水浴提取法、海砂研磨法等[4];仪器法有薄层色谱法、示波极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其中以高效液相色谱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为主。 2 食品中人工合成色素检测方法的改进 2.1 建立同时检测多种人工合成色素的方法 国家标准中人工合成色素的检测方法是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梯度洗脱来分离不同种类的合成色素[4]。但此法容易引起基线漂移,从而造成数据误差,且国标及文献报道的检测方法多是针对人工合成色素中的一种或几种;许多研究者对这一缺点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可以同时测定食品中多种人工合成色素的方法。 胡汉高[5]等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联用,建立了一种能够同时测定熟肉制品中柠檬黄、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诱惑红5种人工合成色素的检测方法,将熟肉制品经石油醚脱脂、用体积比为7:2:1的乙醇-氨-水超声波振荡提取,聚酰胺粉过滤;采用eclipsexdb-c18色谱柱,以0.02mol/l乙酸铵和甲醇梯度洗脱。此法灵敏度高、操作方便、快速、准确度高。潘旭[6]等人通过优化提取剂的组成和液相色谱的分离条件,建立了虾制品中柠檬黄、日落黄、偶氮玉红、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红色2g和诱惑红等8种合成色素的同时检测方法。具体方法是:在常用合成色素提取剂甲醇中加入尿素溶液,对提取剂的组成进行了优化;同时对流动相进行了优化,通过优化甲醇和乙腈的不同比例,并在流动相中加入无极电解质以改善离子化组分的分离效果,从而缩短了分析时间,8种合成色素在17min 内实现了成功分离。 2.2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改进 刘瑜[7]等人对果汁饮料中人工合成色素柠檬黄、日落黄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进。果汁饮料是较为复杂的基质,前处理方法的选择对检测准确性影响较大,此研究考察了吸附解吸装

食品中的人工合成色素对人体的危害

食品中的人工合成色素对人体的危害 08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王延哲 学号:2008220018

食品中的人工合成色素对人体的危害 【摘要】:商店里,五彩缤纷、色泽鲜艳的各式汽水、果子露和桔子水等饮料琳琅满目,奶油蛋糕上的红花、绿叶色的标花图案,惹人喜爱。摊位上,各种朝鲜菜的漂亮、色泽令人食欲大增,往往会招揽更多的顾客,尤其是少年儿童。这些漂亮鲜艳的颜色是从哪里来的呢?是食物的本色吗?不是!这是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加入了食用人工合成色素。 【关键词】:人工合成色素食品添加剂危害 人工合成色素是以煤焦油为原料制成的,由于它成本低廉、色泽鲜艳,故为大家广泛使用。许多人工合成色素除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具有毒性外,在生存过程中还可能混进砷、铅或其他有毒的中间产物。色素中的奶牛黄、碱性瑰黄、玫瑰红一B、橙黄一SS、辣椒油色素等都是可能致癌物质。在大多数使用色素不当,食用过多。就会对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1.人工色素的普遍危害性 1.1色素使食品更诱人天然食品在加工保存过程中容易褪色或变色,为了改善食品的色泽,人们常常在加工食品的过程中添加人工色素,以改善感官性状。 自从1856年英国人帕金合成出第一种人工色素苯胺紫之后,人工色素也登台上场,扮演着改善食品色泽的角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合成色素的危害,并且合成色素与天然色素相比较,具有色泽鲜艳、着色力强、性质稳定和价格便宜等优点,许多国家在食品加工行业普遍使用合成色素。1.2某些合成色素致癌前苏联在1968至1970年曾对苋菜红这种食用色素进行了长期动物试验,结果发现致癌率高达22%。美、英等国的科研人员在做过相关的研究后也发现,不仅是苋菜红,许多其它的合成色素也对人体有伤害作用,可能导致生育力下降、畸胎等,有些色素在人体内可能转换成致癌物质。 危害包括一般毒性、致泻性、致突性(基因突变)与致癌作用。特别是偶氮化合物类合成色素的致癌作用更明显。偶氮化合物在体内分解,可形成丙种芳香胺化合物,芳香胺在体内经过代谢活动后与靶细胞作用而可能引起癌肿。此外,许多食用合成色素除本身或其代谢物有毒外,在生产过程中还可能混入砷和铅。 2人工色素对小儿的危害性 大量的研究报告指出,几乎所有的合成色素都不能向人体提供营养物质.某些合成色素甚至会危害人体健康,导致生育力下降、畸胎等,有些色素在人体内叮能转换成致癌物质。研究结果表明。小儿经常服用人工添加剂的食品容易引起下面一些危害。2.1引发儿童行为过激最新科学调查研究证明:小儿多动症、少儿行为过激与长期过多进食含合成色素食品有关。有关专家研究指出,少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体内器官功能比较脆弱,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健全,对化学物质敏感,若过

食品中脂肪的测定索氏提取法实验报告

1目的 熟练掌握索氏法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2原理 样品用无水乙醚或石油萃取后,蒸去溶剂所得的物质,在食品分析上称为脂肪或粗脂肪。因为除脂肪外,还含色素及挥发油、蜡、树脂等脂溶性物质。索氏抽提法所测得的脂肪为游离脂肪。 3试剂 无水乙醚或石油醚 海砂:同实验二《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4仪器 索氏提取器、干燥箱、干燥器、分析天平 5样品 奶粉 6操作 6.1样品称量 6.1.1精密称取经恒重处理后的收集瓶,m瓶(准至0.0001g) 6.1.2固体样品 精密称取2~5g样品m样(可取测定水分后的样品),必要时拌以海砂,全部移入滤纸筒内。 6.1.3液体或半固体样品 精密称取5~10g,至于蒸发皿中,加入海砂约20g(准至±0.0001g)于沸水浴上蒸干后,再于95~105℃干燥,研细,全部移入滤纸筒内。蒸发皿及附有样品的玻棒,均用沾有乙醚的脱脂棉擦净,并将棉花放入滤纸筒内。 6.2萃取 将滤纸筒放入脂肪萃取器的样品室内,连接已干燥至恒重的收集瓶,从萃取器冷凝管上端加入无水乙醚或石油醚至瓶内容积的2/3处,于水浴上加热,使乙醚或石油醚不断回流提取1~1.5h,一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取6~12h . 6.3称量

取下收集瓶,回收乙醚或石油醚,待收集瓶内乙醚剩1~2mL时在水浴上蒸干,再于95~1℃干燥20min,放干燥器内冷却0.5h后称量m总’。 7数据记录 7.1原始数据 7.2可疑值弃留 实验测得数据均符合一般规律,无可疑值。 7.3整理数据 m样(g)m瓶(g)m总’(g) 2.0000 114.4616 114.7979 8计算 m总’- m瓶 X = —————————× 100 m样 式中:X —样品中脂肪含量,% m瓶—收集瓶的质量,g m样—样品的质量(如果是测定水分后的样品,应按测定水分前的湿润样品质量计),g m总’—收集瓶和脂肪的质量,g m总’- m瓶114.7979– 114.4616 X = —————————× 100 = —————————× 100 = 16.81% m样 2.000

食用色素

食 一、食用色素法规标准比较 食用色素分类 食用色素分为两类:焦油类合成色素、天然色素。 一、焦油类合成色素 人工合成色素是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得的有机色素,为要是以煤焦油中分离出来的苯胺染料为原料制成的。焦油合成色素多以苯、甲苯、萘等化工产品为原料,经过磺化、硝化、卤化、偶氮化等一系列有机反应化合而成。自从1856年英国的Perkins第一个合成苯胺紫以来,许多色素相继被合成。 合成色素一般较天然色素具有性质稳定、色彩鲜艳、牢固度大、性能稳定、易于着色并可任意调色、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因而受到食品行业的青睐。世界各国使用合成色素最多时,品种多达100余种,随着人类对合成色素的毒性和危害的深入了解,许多国家加强了对合成色素的使用管理,已将一部分从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名单中删去或严格限量使用。现在各国允许作为合成色素品种越来越少。 目前,世界允许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都是水溶性色素。其实,合成色素也有许多是油溶性色素,但油溶性色素不溶于水,进入人体后因容易蓄积而不易排出体外,其毒性都比较大,各国都不再允许使用这类色素。而为了避免色素混色,需要增强水溶性色素在油脂中的分散性,提高色素对光、热、盐的钝性,还生产了将色素制成它的铝色淀产品而广泛使用。 二、天然色素 1、植物色素 植物色素来源于天然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如甜菜红、葡萄和辣椒。 植物色素大多为花青素类、类胡萝卜素类、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生物活性物质,是植物药和保健食品中的功能性有效成分。绝大多数植物色素安全性高。 植物色素的着色色调比较自然,既可增加色调,又与天然色泽相近,是一种自然的美。但植物色素种类繁多,性质复杂,就一种植物色素而言,应用时的专用

食品中合成色素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Hans Journal of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 食品与营养科学, 2014, 3, 35-41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4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f816105104.html,/journal/hjfns https://www.doczj.com/doc/f816105104.html,/10.12677/hjfns.2014.33007 Recent Advances in Rapid Detection Methods of Synthetic Colorants in Foods Yonghong Zhu, Bo Zhao, Yanlei Wu Center for Quality Supervision & Inspection of Food, Chongqing Academy of Metrology and Quality Inspection, National Quality Supervision & Inspection Center for Process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Condiments, Chongqing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Food Safety, Chongqing Email: zyhcq@https://www.doczj.com/doc/f816105104.html, Received: May 30th, 2014; revised: Jun. 28th, 2014; accepted: Jul. 5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f816105104.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Detecting the synthetic colorants in foods was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seen routine works in many labs undertaking food detection. The utilization of rapid detection methods could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detection efficiency and reducing the detection cost. Some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in developing the rapid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synthetic colorants in foods now.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rapid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synthetic co-lorants in foods. Keywords Foods, Synthetic Colorants, Rapid Detection, Coloring Foods 食品中合成色素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朱永红,赵博,吴彦蕾 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中心,国家农副加工产品及调味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市食品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 Email: zyhcq@https://www.doczj.com/doc/f816105104.html, 收稿日期:2014年5月30日;修回日期:2014年6月28日;录用日期:2014年7月5日

食物中的合成色素范文

食物中的合成色素 合成色素即人工合成的色素,其优点不少,如色泽鲜艳,着色力强,色调多样,但它有一个大缺点,即具毒性(包括毒性、致泻性和致癌性)。这些毒性源于合成色素中的砷、铅、铜、苯酚、苯胺、乙醚、氯化物和硫酸盐,它们对人体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我国1982年公布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其中规定了只能使用5种合成色素,并定出了最大使用量,如合成色素的纯色素含量不得低于85~99%,1公斤合成色素中砷的含量应在1毫克以下,铅在10毫克以下,铜在20毫克以下,每100克色素中,苯酚不应超过5毫克,苯胺不应超过4毫克,各种氯化物不应超过0.5%等,这些规定是为了限制色素中的杂质,以减少对人体的毒害。 1、色素分类 按化学结构可分为偶氮类色素和非偶氮类色素。 按溶解性又可分为油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 2.合成色素特点 人工色素的特点:色泽鲜艳、色调多、性能稳定、着色力强、坚牢度大、调色易、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应用广泛;但它有一个大缺点,即具毒性(包括毒性、致泻性和致癌性)。这些毒性源于合成色素中的砷、铅、铜、苯酚、苯胺、乙醚、氯化物和硫酸盐,它们对人体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现在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促使食用色素生产商更加严格规范化,但用量和使用范围还是受到严格限制。 3.我国允许的色素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列入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苋菜红、日落黄、赤藓红、柠檬黄、新红、靛蓝、亮蓝、二氧化钛(白色素)等等。截止1998年底,国家批准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有:觅菜红、觅菜红铝色淀、胭脂红、胭脂红铝色淀、赤藓红、赤藓红铝色淀、新红,新红铝色淀。柠檬黄、柠檬黄铝色淀、日落黄、日落黄铝色淀、亮兰;亮兰铝色淀、靛兰、靛兰铝色淀,叶绿素铜钠盐、B-胡萝B卜素、二氧化钛、诱惑红;酸性红等,共21种。国内使用的较多的合成色素有9种,包括苋菜红、胭脂红、新红、柠檬黄、日落黄、靛蓝、亮蓝、赤红、诱惑红等。

食品中红曲色素的测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红曲色素的测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红曲红素、红曲素、红曲红胺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果蔬菜汁饮料、碳酸饮料、风味发酵乳、果酱、腐乳、方便米面制品、糕点、饼干、固体饮料、果冻、熟肉制品、烘焙食品馅料等食品中3种红曲色素的测定。 2 原理 试样用无水乙醇或80%乙醇提取后,经填料为N-乙烯吡咯烷酮和二乙烯基苯聚合物(HLB)的固相萃取柱净化,通过反相色谱柱分离,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 3 试剂和材料 注: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 6682规定的一级水。 3.1 试剂 3.1.1 甲醇(CH3OH):色谱纯。 3.1.2无水乙醇(CH3CH2OH):色谱纯。 3.1.3甲酸(HCOOH ):色谱纯。 3.2 试剂配制 3.2.1 甲酸溶液(0.1%):吸取甲酸(3.1.3)1 mL,加水稀释并定容至1 L,混匀。 3.2.2甲醇溶液(20%):量取甲醇(3.1.1)20 mL,加水稀释并定容至100 mL,混匀。 3.2.3甲醇溶液(40%):量取甲醇(3.1.1)40 mL,加水稀释并定容至100 mL,混匀。 3.2.4乙醇溶液(80%):量取乙醇(3.1.2)800 mL,加水稀释并定容至1 L,混匀。 3.3 标准品 3.3.1 红曲红素标准品(C23H26O5),纯度≥99.0%。 3.3.2 红曲素标准品(C21H26O5),纯度≥97.0%。 3.3.3 红曲红胺标准品(C23H27NO4),纯度≥99.0%。 3.4 标准溶液配制 3.4.1 红曲红素、红曲素、红曲红胺混合标准储备溶液:分别准确(精确至0.01 mg)称取红曲红素0.25 g、红曲素5.0 mg、红曲红胺5.0 mg于50mL小烧杯中,加甲醇溶解,用甲醇转移到50 mL容量瓶中,定容,混匀,于4 ℃保存,其中红曲红素质量浓度为5000 μg/mL、红曲素100 μg/mL、红曲红胺100 μg/mL。 3.4.2 红曲红素、红曲素、红曲红胺混合标准曲线工作液:分别吸取混合标准储备溶液0.50 mL、1.00 mL、2.00 mL、5.00 mL、10.00 mL于25 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液定容至刻度,混匀,于4 ℃保存。 3.5 材料

实验讲义-分光光度法测量溶液中色素含量

分光光度法测量溶液中色素含量 一、引言(实验背景) 在物质检测分析领域,对样品测试时往往直接采用化学方法,或先采用化学方法预处理后再采用物理方法进行测试分析,这样都要采用化学试剂,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而纯物理方法在整个测量过程没有化学反应,更多依赖于物理手段和数学处理来解决问题,符合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需求,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欢迎。随着测试方法的转变,人才需求也随之发生转变。以往利用化学分析方法进行物质检测分析,需要大批量化学、生物相关专业人才。而随着物理测试方法的广泛采用,光学、光电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为了顺应社会需求,适应形势变化,光学、光电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制造分光光度计的技术,还要创新使用方法,通过实验训练积累知识和经验,以便达到社会人才需求标准,为推动社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作贡献。 二、实验目的与内容 食品中常添加色素使外观好看而吸引消费者,特别是食品饮料中常常使用人工色素配制成各种颜色。而毒理学证明化学合成色素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有的甚至可致癌。各国相继制订了法规,对食品中合成色素的使用做了限量规定。本实验目的就是要采用光学方法测出溶液中常用的色素含量。 溶液中常使用三种色素显示黄色、橙色或红色:柠檬黄、日落黄和胭脂红,本实验要求: (1)实验前一周进行预习查资料,设计出使用分光光度计同时测出溶液中柠檬黄、日落黄和胭脂红的含量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包括:1)实验所需条件,包括仪器设备、材料试剂、工具器材等;2)配制哪些溶液?测量哪些数据?并设计好记录数据的表格以及主要实验步骤(注:分光光度计输出的数据量较大,每个样品的测量结果以文件形式保存,请先拟好文件名,填入表格,以免搞错);3)由实验数据计算柠檬黄、日落黄和胭脂红的含量的方法,并说明所需使用的软件或拟编写的程序。实验设计方案至少提前一天(需要特殊材料的方案须提前一周)交给任课老师审阅,通过审阅后方可进行实验。 (2) 实验时,按照所设计实验方案,配制所需溶液,并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出相应的光谱数

食品中常用色素的简单介绍

青岛农业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食品中常用色素的简单介绍 学生专业班级 08级食品科学与工程2班 学生姓名(学号)刘雨辰(20085010) 指导教师耿欣 完成时间 2011.6.30 2011 年 6 月 30 日

课程论文成绩评定表

食品中常用色素的简单介绍 [中文摘要]: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仅单纯追求食品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更关注食品在色香味给我们带来的感官刺激,因此食品添加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在食品加工中广泛应用的几种色素,借此可以更好的了解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 [关键词]:添加剂天然色素人工合成色素 [English Abstract]: As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people no longer just simply the pursuit of food gives us a feeling of satisfaction, are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color, the smell of food brought to us by sensory stimulation, so food additiv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food processing in several colors,to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pigments and synthetic pigments. [Key words]: Additive Natural pigment Synthetic pigment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食品的色香味要求越来越高,这是因为色、香、味能使人在感官上享受到真正的愉快,而且还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食品的消化吸收。于是我们会在食品中加入天然的或人工的食品添加剂。什么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对于改善食品质量、档次和色香味,对于食品原料乃至成品的保质保鲜,对于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对于食品加工工艺的顺利进行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许多天然食品具有本身的色泽,这些色泽能促进人的食欲,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因而有利于消化和吸收,是食品的重要感官指标。但是,天然食品在加工保存过程中容易退色或变色,为了改善食品的色泽,人们常常在加工食品的过程中添加食用色素,以改善感官性质。

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方法

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方法 食品中合成着色剂主要是以人工方法进行化学合成的有机色素类,按其化学结构不同可分为偶氮类色素和非偶氮类色素,偶氮类色素按溶解性不同又可分为油溶性和水溶性两类。合成类色素中还包括色淀。 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种类很多,国际上允许使用的有30余种,我国允许使用的主要有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新红、玫瑰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靛蓝、牢固绿等。 6.1高效液相色谱法 1)原理 食品中的合成着色剂经聚酰胺吸附法或液一液分配法提取后,制成水溶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经反相色谱分离,根据保留时间定性和与峰面积比较进行定量。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最小检出量为:新红5ng、柠檬黄4ng、苋菜红6ng、胭脂红8ng、日落黄7ng、赤藓红18ng、亮蓝26ng。当进样量为0.025g样品时,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0.2、0.16、0.24、0.32、0.28、0.72、1.04mg/kg。 2)仪器和试剂 (1)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带紫外检测器。 (2)试剂 ?正己烷。分析纯。 ?盐酸。分析纯。 ?乙酸。 ?甲醇:经滤膜(0.45μm)过滤。 ?聚酰胺粉(尼龙6):过200目筛。 ?乙酸铵溶液(0.02mol/L):称取1.54g乙酸铵,加水至1 000mL,溶解,经滤膜(0.45μm)过滤。 ?氨水:量取氨水2mL,加水至100mL,混匀。 ?甲醇一甲酸(6+4)溶液:量取甲醇60mL,甲酸40mL,混匀。 ?柠檬酸溶液:称取20g柠檬酸(C6H8O7?H2O),加水至100mL,溶解混匀。 ?无水乙醇一氨水一水(7+2+1)溶液:量取无水乙醇70mL、氨水20mL、水10mL,混匀。 ⑴三正辛胺正丁醇溶液(5%):量取三正辛胺5mL,加正丁醇至100mL,混匀。 ⑵饱和硫酸钠溶液。 ⑶pH6的水:水加柠檬酸溶液调pH到6。 ⑷合成着色剂标准溶液:准确称取按其纯度折算为100%质量的柠檬黄、日落黄、苋菜红、胭脂红、新红、赤藓红、亮蓝、靛蓝各0.1000g,置100mL容量瓶中,加pH6的水到刻度。此溶液含着色剂1.00mg/mL。 ⑸合成着色剂标准使用液:临用时合成着色剂标准溶液加水稀释20倍,经滤膜(0.45μm)过滤。配成每毫升相当50.0μg的合成着色剂。 3)操作步骤 (1)样品处理 ①橘子汁、果味水、果子露、汽水等:称取20.0~40.0g,放入100mL烧杯中。含二氧化碳样品需要加热以驱除二氧化碳。 ②配制酒类:称取20.0~40.0g,放l00mL烧杯中,加小碎瓷片数片,加热驱除乙醇。 ③硬糖、蜜饯类、淀粉软糖等:称取5.00~10.00粉碎样品,放人l00mL小烧杯中,加水30mL,温热溶解,若样品溶液pH较高,用柠檬酸溶液调pH到6左右。 ④巧克力豆及着色糖衣制品:称取5.00~10.00g放入100mL小烧杯中,用水反复洗涤色素,到巧克力豆无色素为止,合并色素漂洗液为样品溶液。

食用色素主要分类

食用色素主要分类 主要分类 着色剂按来源可分为人工合成着色剂和天然着色剂。 按结构,人工合成着色剂又可分类偶氮类、氧蒽类和二苯甲烷类等;天然着色剂又可分为吡咯类、多烯类、酮类、醌类和多酚类等。按着色剂的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着色剂和水溶性着色剂。 食用天然色素 天然着色剂食用天然着色剂主要是指由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多为植物色素,包括微生物色素、动物色素及无机色素。绝大部分来自植物组织,特别是水果和蔬菜。安全性高,有的还兼具营养作用(如β-胡萝卜素)。按来源可分为植物色素(如叶绿素等)、动物色素(如紫胶红等)、微生物色素(如红曲色素等)。此外,它还可包括某些无机色素。按结构尚可分为叶啉类(如叶绿素)、异戊二烯类(如β-胡萝卜素)、多酚类(如花色素苷)、酮类(如姜黄素)、醌类(如紫胶红)和甜菜红、焦糖色等。 天然着色剂色彩易受金属离子、水质、pH值、氧化、光照、温度的影响,一般较难分散,染着性、着色剂间的相溶性较差,且价格较高。 截止1998年底,国家批准允许使用的食用天然色素共有48种、包括天然β胡萝卜素、甜菜红、姜黄、红花黄、紫胶红越橘红、辣椒红、辣椒橙、焦糖色(不加氨生产)、焦糖色生产焦糖色(加氨生产)、红米红、菊花黄浸膏、黑豆红、高梁红、玉米黄、萝卜红;可可壳色、

红曲米、红曲红、落葵红、黑加伦红、桅子黄、桅子兰,沙棘黄、玫瑰茄红、橡子壳棕,NP红、多惠柯棕,桑椹红、天然芥菜红、金樱子棕;姜黄素、花生农红、葡萄皮红;兰锭果红;藻兰、植物炭黑,密蒙黄,紫草红;茶黄色素:茶绿色素、柑橘黄、姻脂树橙(红木素/降红木素)胭脂虫红、氧化铁(黑)等。常用的天然着色剂有辣椒红、甜菜红、红曲红、胭脂虫红、高粱红、叶绿素铜钠、姜黄、栀子黄、胡萝卜素、藻蓝素、可可色素、焦糖色素等等。 天然色素的特点:在色素含量和稳定性等方面不如合成色素。因多来自水果、蔬菜和动植物,因而对人体的安全性较高,能更好地模仿天然物的颜色,色调较自然;成本较高;保质期短。 食用人工色素 合成着色剂合成着色剂的原料主要是化工产品。主要是通过化学合成制得的有机色素。按化学结构可分为偶氮类色素和非偶氮类色素。按溶解性又可分为油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油溶性色素毒性较大,各国基本不再用于食品着色。此外还有一类色淀,它是由水溶性色素沉积在许可使用的不溶性基质上制成的特殊着色剂,可含有不同的纯色素(10~40%)和水分,并且不溶于大多数溶剂。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列入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苋菜红、日落黄、赤藓红、柠檬黄、新红、靛蓝、亮蓝、二氧化钛(白色素)等等。与天然色素相比,合成色素颜色更加鲜艳,不易褪色,且价格较低。 截止1998年底,国家批准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有:觅菜红、觅

实习六 食品中人工合成色素的测定

实习六食品中人工合成色素的测定(一)原理 聚酰胺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又称“尼龙6”,在酸性条件下可与水容性酸性染料牢固结合;在碱性条件下则可解吸色素,用纸层析法或薄层层析法进行分离鉴别后,再与标准比较予以定性、定量。 (二)试剂 1.聚酰胺粉(尼龙6)200目 2.正丁醇 3.无水乙醇 4.1%氨溶液 5.乙醇-氨液(9:1) 6.20%柠檬酸 7.0.1%色素标准贮备液(1mg/ml):精确称取商品色素胭脂红、苋菜红0.1克容于蒸馏水,稀释至100毫升。 8.展开剂(临用现配)正丁醇:无水乙醇:1%氨水(6:2:3) (三)仪器 9.沙氏漏斗-G3 10.抽滤瓶:500ml 11.100 ml, 500 ml 12.血红蛋白吸管 13.展开缸 14.玻璃水泵 15.带塞刻度比色管:10 ml 16.恒温水浴 17.量筒:25 ml, 50 ml 18.天平 19.吹风机 20.吸管:1 ml 21.白瓷蒸发皿 22.中速层吸滤纸 23.温度计 24.PH试纸 25.玻璃棒 26.滴管 (四)操作方法 1. 样品处理(汽水类样品):将样品用两个杯子反复倾倒100次除去CO ,精确吸取样 2 品50 ml放入100 ml烧杯中,加热到70℃,备用。

2.吸附去杂质:称取聚酰氨粉1g,加少量水调成糊状后倒入前处理的70℃的样品中,充分搅拌使样液色素全部被吸附,将样液全部移入沙氏-G3漏斗抽滤,用300ml 70℃ PH=4的蒸馏水分多次洗涤沉淀物,至洗液与原蒸馏水PH相同为止(洗涤过程必须充分搅拌,使所用的洗涤液与聚酰氨粉充分接触)。 3. 解吸: 用乙醇氨溶液15mlf分三次洗涤色素,解吸过程时时搅拌直至滤出液无色为止并收集全部解吸液。 4.浓缩: 将色素解吸液置于蒸发皿中在80℃水浴上浓缩至0.5-1ml,转入10ml刻度试管中,用少量50%乙醇洗涤蒸发皿,洗液并入并入刻度试管中。 5纸层析定性:为了判断样品中存在有几种色素以及是什么色素,必须进行纸层析进行鉴定。经上述浓缩后样品色素溶液于新华中速层析滤纸(8cm*16cm)距底边2cm的基线上点样点样点的直径应不超过2毫米为宜,样点间距离以及左右纸边各距2厘米。点样量20微升,同时根据样品颜色点上色素标准溶液点作对照。用展开剂在展开槽展开(展开前层析缸及滤纸先用相应的溶剂系统平衡10分钟后再展开)。待溶剂前沿到达离起始线12cm处,将 滤纸取出于空气中晾干,测量各色素点的R f 值,于标准色素R f 值对照确定何种色素(以标 准色素斑点R f 值衡量样品各色素斑点的R f 值是否于标准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色素的颜色是 否完全一致,就可确定样品色素属于何种色素)。 Rf(比移值)=斑点移动距离/溶剂前沿距离 所使用的展开剂有: 1)正丁醇︰无水乙醇︰1%氨水 = 6︰2︰3 2)正丁醇︰吡啶︰1%氨水 = 6︰3︰4 3)异丁醇︰无水乙醇︰水 = 3︰2︰2 6.纸层析定量:将纸色谱的条状色斑剪下,用少量热水洗涤数次,洗液移入10ml比色管中,并加水稀释至刻度,作比色测定用。 分别吸取0.0 0.1 0.2 0.3 0.4ml胭脂红或苋菜红色素标准液分别置于10ml比色管中,各加水稀释至刻度。目视比色。 (五)结果计算 X(g/kg,g/L)=A/(m*V 2/V 1 ) 式中 A:测定样液中色素的含量(mg)m:样品质量或体积(g,ml) V 1 :样品解吸后总体积(ml)

食用色素法规标准比较

食用色素法规标准比较 食用色素分为两类:焦油类合成色素、天然色素。 一、焦油类合成色素 人工合成色素是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得的有机色素,主要是以煤焦油中分离出来的苯胺染料为原料制成的。焦油合成色素多以苯、甲苯、萘等化工产品为原料,经过磺化、硝化、卤化、偶氮化等一系列有机反应化合而成。自从1856年英国的Perkins第一个合成苯胺紫以来,许多色素相继被合成。 合成色素一般较天然色素具有性质稳定、色彩鲜艳、牢固度大、性能稳定、易于着色并可任意调色、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因而受到食品行业的青睐。世界各国使用合成色素最多时,品种多达100余种,随着人类对合成色素的毒性和危害的深入了解,许多国家加强了对合成色素的使用管理,已将一部分从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名单中删去或严格限量使用。现在各国允许作为合成色素品种越来越少。 目前,世界允许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都是水溶性色素。其实,合成色素也有许多是油溶性色素,但油溶性色素不溶于水,进入人体后因容易蓄积而不易排出体外,其毒性都比较大,各国都不再允许使用这类色素。而为了避免色素混色,需要增强水溶性色素在油脂中的分散性,提高色素对光、热、盐的钝性,还生产了将色素制成它的铝色淀产品而广泛使用。 二、天然色素 1、植物色素 植物色素来源于天然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如甜菜红、葡萄和辣椒。植物色素大多为花青素类、类胡萝卜素类、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生物活性物质,是植物药和保健食品中的功能性有效成分。绝大多数植物色素安全性高。植物色素的着色色调比较自然,既可增加色调,又与天然色泽相近,是一种自然的美。但植物色素种类繁多,性质复杂,就一种植物色素而言,应用时的专用性较强,应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植物色素染着力较差,染着不易均匀,不具有合成色素的鲜丽明亮。植物色素在植物体中含量较少,分离纯化较为困难,其中有的共存物存在时还可能产生异味,因此生产成本较合成色素高。同时,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