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泉州产业集群效应与研究

泉州产业集群效应与研究

泉州产业集群效应与研究
泉州产业集群效应与研究

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小组成员:林旭李政常云龙许亮林婷婷郭佳

产业集群是企业沿着产业链集聚发展的结果,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生产方式的改进,泉州市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模式已逐步发生变化。为摸清产业发展规律,准确掌握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厘清发展思路,本课题组从产业结构和集群分类等方面对泉州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思路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为泉州产业集群的快速协调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努力打造泉州经济发展的升级版。

一、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多年来,伴随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起步,我市产业集群也历经萌芽、发育、壮大,从创业之初“满天星斗”、靠“三来一补”起步的乡镇企业发展到“专业镇”、“专业村”,由粗放到集约,由模仿到品牌,从家族到创新,已经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中逐渐形成的中小企业区域横向聚集取代了企业规模,形成了产业内部相互协作、独具竞争优势的全国性乃至国际性产业营销网络。

目前,全市已形成纺织、服装、工艺品、陶瓷、食品饮料、水暖器材、建陶、石材、包袋、鞋业等一批年高值产业集群,其中超千亿产值集群有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石油化工、食品饮料、石材、制鞋等7个产业集群。

1、区域化塑造产业集群的聚合力。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中,各地立足经济发展的实际,充分发挥各县(市、区)产业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精心培育,发展壮大,全市产业集群显现出区域化发展趋势。泉州各县(市、区)相继获得“中国鞋都”、“中国伞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建材之乡”、“中国建筑之乡”、“中国石雕之都”,“中国芦柑之乡”、“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工艺陶瓷之乡”、“中国瓷都”等区域性的全国级品牌,已成为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专业化、区域性龙头产业。

2、产业链增强产业集群内合力。随着我市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链也随之扩张,形成上中下游配套产品链条。纺织服装业,从聚脂-切片-拉丝-织造-染整-成衣到专业市场;鞋业包袋业,从制革-鞋底-鞋面-辅料-成品到专业市场;陶瓷业,从高岭土加工-成型-彩绘-烧制-包装到专业市场;纸制品业,从造纸-纸板-纸箱-印刷到专业市场;食品业,从种植-采摘-粗加工-精加工到专业市场,层层相因,环环紧扣,均自成体系。同时,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实施贴牌生产、委托加工、特许加盟、品牌一体化的经营策略,聚集了一大批协作企业。

3、品牌强化产业集群的竞合力。我市产业集群在培育发展中十会注重打造产品品牌,注重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增强了产业整体竞争力。如“富贵鸟”、

“安乐、安尔乐”、“SBS”、“七匹狼”、“安踏”、“金鹿”、“九牧王”、“拼牌”、“溪石”等十几枚中国驰名商标,总量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4、工业园区提供产业集群发展的承载力。我市传统制造业从家庭作坊、草根工业起步,通过大力培植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配套产业,产业链得以迅速培育、延伸,形成了现代特色农业、民生产品制造、生产要素集散、石油化学工业、高新技术孵化五大基地,筑起了我市雄厚的产业基础。近年来,我市大力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把发展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不断强化园区招商力度,在外引内联、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高档次上下功夫,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空间集聚。全市已在中心城市集中建设清濛、万安、江南、泉港等大型工业园区,在次中心城市建设晋江五里、南安成功、惠安城南、安溪园潭、永春探花山、德化民营科技园区等工业区,并拥有石化、建材、电子、服装、鞋业、陶瓷、茶叶等专业园区

5、市场拓展产业集群的生命力。近年来,我市采取“立足泉州、辐射内外”的策略,坚持“建一个市场,兴一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和“一县为主、各方配合,一个舞台、大家唱戏”的发展思路,把泉州与全国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了侨乡产品走向全国。现已形成一批较有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如石狮的服装和布料市场,晋江市的陈埭

鞋材市场、磁灶建材市场、安海糖烟酒市场、福埔车辆机电市场、英林布料市场、华洲水产品市场,南安的水头“闽南建材第一市场”、官桥粮油市场,惠安县的石材、石雕工艺品市场,德化县的陶瓷工艺品市场,安溪县的竹藤工艺品、茶叶市场,永春县的芦柑、蔬菜批发市场等一批辐射面广的区域性、全国性商品专业市场。同时,发挥侨乡优势,依托广大华人华侨在国外的市场网络和营销力量,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在国内外共设立上万个大中小型销售网点,发达的市场营销网络已经形成。并通过大胆采用代理制、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网上交易等方式全方位拓展了国内外市场,广阔的市场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

二、泉州各主要产业集群简要

服装纺织产业集群简要

泉州市纺织产业在福建省乃至全国纺织行业中均占有重要份额,特别是针织板块、制鞋面料板块优势明显。截止到2013年末,纺织行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53家,拥有包括泉州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天宇化纤织造实业有限公司、福建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纺织产业集群龙头企业57家。

主要的产业集群地有

鞋业产业集群简要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泉州鞋业呈现产业规模影响全球、品牌创建引领全国、营销模式领跑市场、行业创新比肩寡头的现状。具体发展现状如下:

(1)形成五大鞋业基地。①晋江陈埭、西滨、池店及中心市区的旅游鞋、运动鞋及配件和鞋材为主的生产基地;②泉州市区和晋江内坑、安海以拖鞋为主的生产基地;③石狮市以皮鞋、时装鞋、休闲鞋为主的生产基地;④惠安县百崎乡、东园镇、洛阳镇以鞋底、鞋材为主的生产基地;⑤南安市洪濑、九都、美林、永春等以童鞋为主的生产基地。

(2)培育了一批品牌骨干企业。泉州成为全国同行业品牌最集中、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市拥有14个中国名牌产品,12个中国驰名商标;有55个企业产品获国家

免检产品资格和3个出口免验企业,21家上市公司。

(3)营销模式和技术创新加快。营销手法走向专业体育赛事的赞助,品牌国际化步伐加快;拥有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骨干企业参与国家旅游鞋、运动鞋技术标准制定,龙头企业创新技术能力居全国同行领先水平。

建陶石材产业集群简要

石材产业主要以南安水头、石井为中心,涵盖晋江永和、磁灶和惠安等地。南安是我国唯一的“中国建材之乡”;南安的水头“中国石材城”是全国最大的花岗石、大理石装饰石材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石材城。南安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齐全的世界石材生产贸易中心,被列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2013年南安石材规模企业有277家,产值达330.63亿元。2012年石材产业集群总产值约为450亿元。晋江永和是“中国石材之乡”,其石材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周坑、巴厝和邵厝等8个行政村。几年来,泉州市的石材产量占全国40%以上,产值、产量、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其石材的加工装备及工艺制造已达世界一流水平,并且还在不断提升中。泉州建筑卫生陶瓷产业主要分布在晋江磁灶、内坑和南安水头、官桥等地。2013年泉州规模以上建陶企业的瓷质砖产量达8.58亿平方米,陶质砖产量达2.96亿平方米。2013年福建建筑陶瓷工业总产值463亿元,位居

全国第二,其中,晋江2013年建材陶瓷规模以上企业170多家,产值316.98亿元,比增6.8%,占晋江市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11%,占福建省建筑陶瓷工业总产值68.40%。南安市2013年陶瓷规模以上企业49家,产值81.25亿元。晋江市建筑陶瓷产值是南安市产值的近四倍,两地产值占福建省产值的86.01%。

机械制造产业集群简要

十五”末期即2005年泉州市五大传统产业之一的机械装备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6.1亿元、销售产值110.2亿元,产销率达到94.9%。“十一五”末期即2010年泉州市机械装备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40.3亿元、销售产值420.7亿元,产销率达到96.4%。十五”以来,泉州机械制造业逐步向特定的若干区域集聚,并与所在区域发展需求紧密集合,出现了一批区域优势比较鲜明、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较高的特色产业。如鲤城的太阳能电池设备,丰泽的大型数控机床与烟草机械,洛江的纸巾机械,泉港的新型变压器,石狮和晋江的纺织机械、制鞋机械与工程机械,南安的数控复合机床、砖机、混凝土搅拌生产线,惠安的修造船与电动工具,安溪的电源电器与茶叶机械,永春的机械配件,泉州开发区的卫星接收设备,台商区的空压机等产业集群。

工艺制品产业集群简要

工艺制品产业是泉州市五大传统产业之一,主要产品包括工

艺日用陶瓷、树脂、雕刻、藤铁等四大品种,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产值、出口值均占全市工艺制品行业的80%以上。2013年,泉州工艺美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187家,产值340.55亿元。从行业分布看,日用陶瓷制品制造主要集中在德化;树脂工艺品制造企业分布于泉州市多个县、区,但比较集中在丰泽区;雕刻工艺制品主要是石雕,集中于惠安;藤铁工艺品主要集中于安溪。树脂工艺品制造主要集中在丰泽区,产品包括各种工艺礼品、实用小器具等。丰泽区是“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有树脂工艺品生产企业200多家,占泉州树脂生产企业数量一半以上。惠安县已发展成为国内产业规模最大、工艺水平最高、品种最齐全、加工能力最强的雕刻工艺品生产加工与出口基地。藤铁工艺行业是安溪县的主要特色支柱产业之一,企业主要分布在尚卿、凤城、城厢、西坪、龙门、参内、龙涓等乡镇。德化是海峡两岸最大的陶瓷生产密集区和集散地,现有陶瓷企业1200多家,陶瓷产业形成了传统瓷雕、出口工艺瓷、日用瓷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

食品产业集群简要

2012年,福建省食品饮料行业的增加值总和为814亿元,泉州市为124亿元,占全省比重的15%;若从细分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比重为3%,而食品制造业的比重为27%,饮料制造业的比重为26.5%。可见在食品和饮料制造方面,泉州在福建九个地市中占有重要地位。食品饮料业在泉州各县

区均有布局,但有明显的侧重。根据2012年的数据,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要分布于泉港和南安,产值分别为60亿元、35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40%、23%;食品制造业主要分布于晋江,产值达156亿元,占泉州的比重63%,其次为惠安,占11%;饮料制造业主要分布于安溪,产值占泉州饮料制造的67%,其次为永春,占10%。

石化产业集群简要

石油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产业,泉州石化基地是中国石化产业重要的基地之一。2015年底,我市石化企业达2000多家,规上石化企业实现产值1793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64亿元,同比增长21.6%。我市将为石化企业发展建设载体平台,包括建设泉港石化工业区、泉惠石化工业区、石狮及晋江纺织化纤工业区等4个园区,为行业集聚发展创造条件。在泉州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有15家,包括埃克森美孚、邓禄普轮胎、日本普利司通等与石化相关的行业巨头。

三、泉州各产业集群面临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市六大产业集群已具规模,对经济发展起到支撑带动作用,但多数产业集群仍处于初级阶段,“低”、“小”、“散”现象突出,集群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竞合力有待大幅提升。其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我市产业集群主要为纺织鞋服、建材陶瓷、工艺制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多属于成本扩张的低端集群,缺乏以技术创新为主的高端集群,由于个体、家庭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专业化层次较低,熟练技术工人、高层次人才缺乏,公共服务平台尚未形成,技术含量不高,企业短期行为普遍,缺乏公益性产品开发服务和信息服务以及其它配套服务,不少企业存在“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产业发展后劲不容乐观。如纺织服装企业数量、规模上虽居全省首位,在全国也名列前茅,虽为纺织大市,但由于严重缺乏中高级技术人才,行业产品档次偏低、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名牌产品少等,严重制约了纺织服装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2、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

我市现已初步形成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和三大主导产业,一些行业虽发展较早,集聚了相当数量的企业,也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但企业集聚的规模还是偏小,中小企业居多,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作用不强。晋江纺织服装业虽涌现出一批领头羊企业,但在国内同行业中属于中等企业规模。由于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品牌效应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在核心技术研制和推广使用上,难以发挥有效的导向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加上我市的区位条件限制、高级人才缺乏等因素的影响,有些龙头

企业外开始迁往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直接影响了我市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恒安集团、七匹狼集团、劲霸时装、晋江爱都制衣等企业把研发中心、信息中心、企划中心、商务中心等核心部门从泉州迁往上海。另外,也有不少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外迁江浙一带。

3、部分产业协作配套不紧密

产业集聚的最大竞争优势在于集聚区内的专业化分工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但目前我市产业集群内企业多数为“小而全”,这不仅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而且危及产业集群的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特别是各产业集群内部产业链脱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或环节)之间缺乏应有的配套协作,致使产业上下游发展不平衡。这种状况在我市制鞋、石化产业表现得较为突出。我市制鞋企业所需皮革材料主要来自广东,所需鞋胶主要来自浙江温州。高档纺织及服装产业链是我市制造业名符其实的第一强势产业链,但高档纺织及服装在电子分色、电子印花、电子制板、电子配色等电子控制技术的产业链也存在脱节现象。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其他中小企业的协作关系不紧密,产品关联度较低,配套能力不强,单类企业“孤军作战”、同类企业“相互竞争排斥”依然存在。如纺织服装业虽有完整的产业链,但链条不紧,企业之间的配套限于中低档次的产品,高档次产品如七匹狼、九牧王、柒牌、劲霸等知名品牌产品在生产中,无论上

游产品配套,还是贴牌加工配套,与本地企业联系都够不紧密。由于产业配套协作不紧密,已经制约了我市经济的长远发展。

4、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滞后

由于一些部门对产业集群发展认识模糊、重视不够,缺乏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整体规划、政策扶持、服务支撑和环境营造,特别是地方存在的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思想,致使产业集群内部产业链的延伸脱节,公共资源难于共享,基础设施不配套等。目前我市产业集群发展总体上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产业分布面广线长,规模效应不高,从空间布局看,缺乏对产业集群上、中、下游产品和水、电、气等公用辅助设施的统一规划布局,难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缺乏对产业集群的物流传输、环境保护、管理服务、政策扶持、服务支撑的统筹规划。随着近年来我市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逐步减弱,加上我市人口众多、土地资源较少,产业集群发展的资源制约日益紧张,特别是当前面临着用电、用水、用工、用地和资金短缺等瓶颈制约,传统产业集群的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壮大形势受到严峻的挑战。

5、支撑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市企业单打独斗搞研发、品牌、培训和营销,熟练技术工人、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较少,纺织、服装、制鞋等产业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质量检测中心、培训中心和中试基地

缺乏,由于缺乏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配套服务业发育滞后,中介机构不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欠缺,难以协调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产业联系,难以形成各种能够推动企业有效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公共机制,各大产业集群普遍存在开发成本和费用过高问题,造成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我市大部分企业经营者整体素质不高,家庭式思想意识严重,管理机制尚未到位,经营模式有待优化,人居环境不够完善等原因,造成企业留不住人才。

泉州机械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

产业聚集度不高、企业集中度偏低、产业基础配套薄弱、技术创新活力不足、高级技工储备困难、企业管理创新乏力、品牌建设进程不快。

6、泉州纺织鞋业集群需要面临的问题

与国内纺织产业发达的江浙、广州等地区相比,泉州纺织产业专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产业集群分布不均。泉州的休闲男装、童装和运动装在国内服装产业占有一定优势,但是其品牌定位雷同,品牌文化支撑力不足。泉州制鞋业曾独领风骚多年,但受原材料、成本、竞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泉州制鞋业正进入转型升级的阵痛时期,面临严峻挑战。与浙江温州、广东广州、四川成都等地相比,泉州鞋企大多仍以OEM 为主,国外营销网络渠道建设有待加强。泉州辅料产业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突出表现为大而不强和缺乏专业市场两个

方面。

7、泉州食品饮料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

企业原创性低,产品层次不高;企业规模较小,制约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高度;企业发展阶段上还处于粗放扩张阶段;企业信息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有一批企业成为品牌制造商,但品牌价值不高;全产业链的把控能力还较弱。

8、泉州家居建材产业发展的劣势

泉州家居建材产业的创新体系不健全,还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产学研”合作机制还没有形成,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仍然相当匮乏。企业协作程度较低,人力资源存在瓶颈与国外先进家居建材企业和国内其他行业企业相比较,整体管理水平比较落后。总体上看,泉州家居建材产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上市企业很少,大多未建立健全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泉州家居建材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管理体系不健全。

9、泉州石化产业需要面临的问题

一是近年来我国显现的产能过剩问题;二是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大,环保节能减排要求趋严的形势下,如何低成本、持续有效地完成石化产品质量升级,打造中国石化产业升级版;我国将对符合资质条件的一些民营和地方炼厂放开进口原油加工限制,中化集团泉州大炼厂也将在今年投产,将给市场带来多元化竞

争。炼油企业要思考国内炼油市场的竞争新形势及应对之策,也要思考如何顺应形势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四、泉州产业集群的转型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立于不败之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中国制造2025泉州地方样板等发展新机遇,主动适应新常态,推动产业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为主向知识、技术、资金密集型为主转变,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加强对产业集群及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建设(以建材家居产业集群为例)

继续推进家居建材产业的集聚,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及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择机上市。充分利用、整合、优化现有工业园区的资源,提升现有工业园区的功能,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引导家居建材相关产业进入园区。明确工业园区的功能及产业定位和产业配套,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家居建材产业合理布局和健全完善产业链为主线,实行产业链招商,多渠道吸引资金,形成在生产环节上下游连贯配套的成块、成片的集中投入。培育和建设以大企业、大集团为主导,以中小企业为配套,关联企业高度集中的先进工业园区。通过专业工业园区来引导家居建材相关的产业集中,形成产业集群

并增强产业集群的吸引力,引导中小配套企业加入集群,与主导企业建立产业分工合作关系。鼓励中小企业按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将配套产品做专、做精、做强。

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要进行科学论证,避免盲目发展工业园区,防止产业发展无序化和恶性竞争,防止技术水平低的项目及落后工艺和设备进入园区,不允许与园区家居建材产业没有关联的企业进入。避免工业园区的重复建设。

要继续重点培育和建设的家居建材产业集群包括:南安石材、南安水暖、晋江陶瓷、丰泽树脂、德化陶瓷、惠安石雕、安溪滕铁。继续加快相关产业的整合,尤其是污染比较严重的石材和陶瓷生产要加快空间上的集聚。

继续坚持走品牌经济发展之路,通过“全面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来引领和促进我市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泉州的成功是基于“九五”计划开始坚持实施品牌经济发展战略的成功,是通过走产业集群品牌、县域特色经济品牌、实施和推进企业品牌国际化、促进企业经营规模化发展和促进企业资本运营国际化五个路径的成功。如果在“十三五”期间泉州经济能在上述五个方面有新的突破取得新的进展,我们没有理由得出泉州“十三五”期间经济向坏的结论。依据多年来我们基于产业链升级视角研究,我们认为,十几年来,泉州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整体路径突出表现为以品牌营销升级为主要特征。可以肯定地说,泉州实体经济尤其是传统优势产业以

品牌营销为突破口较好地实现了产业升级。这一成功升级过程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即:“企业自发、政府引导、行业助力”。进入新世纪以来,泉州通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不仅使泉州获得中国品牌之都等多个与品牌相关的城市名片,更主要的是通过十几年的品牌战略,泉州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品牌经济引领实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泉州传统优势产业的品牌化经营发展和壮大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品牌在国内外形成较高的影响力,产业集群品牌有效地带动了产业自身成长和发展,泉州创造了有别于泉州模式的新泉州模式。目前泉州品牌经济发展正处在由品牌竞争区域化迈向区域竞争品牌化发展阶段。在这一区域品牌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将“品牌战略”提升到“全面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高度。互联网时代,产业集群升级下一步的建议:利用互联网建立对内对外的“连接”传统产业集群是在一个空间内聚集,分工协同也在内部进行,但存在的弊端可能是价值链低端的“锁定”。最早泉州在鞋服方面的领先来自东南亚的泉州亲戚,最新的款式和面料。就像大多数产业集群一样,“创新-扩散-整体升级”的范畴局限在血缘和地缘范围内,譬如温州人以前只和熟人或亲戚做生意。互联网带来的挑战是要与陌生人做生意,在全国和全球要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深层次的、在线分工协作。所以,首先要利用互联网建立对外的广泛“连接”,包括技术研发、人才、渠道等。这样,其他地

域/机构(都是网络节点)最新的技术、产品、模式能够更快的传递到产业集群内部;第二是内部分享、扩散机制的形成,比较现成的是网商群体的交流、研讨会、沙龙等等。中国大部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地缘,血缘的社会资本有关。这具有两面性,好处是促进知识传播,模式复制。弊端是容易形成封闭性。

眼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正在兴起。泉州力推以机械装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带动鞋业、服装、石材等三大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变革之路。根据“泉州制造2025”确定的智能制造目标,2025年,泉州将基本建成国内有影响力的智能制造基地,形成个数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跻身中国制造业综合水平10强城市之列。泉州市是福建省最大的经济体,也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城市,拥有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其中,纺织服装、鞋业和石化3个产业实现超千亿元产值,建筑建材、机械装备、食品饮料3个产业实现500亿元产值,成为福建省全省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泉州是全国著名品牌之都,重要制造业基地;泉州人有“爱拼敢赢”、“先行先试”的性格;2014年泉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33.36亿元,经济总量连续16年位居全省第一;拥有上市企业86家,中国驰名上报124件,中国名牌产品46项。但是,与

国内现金城市相比,泉州制造业“大而不强”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多数企业依旧使用小型、低端的生产设备,缺乏数控化,智能化等高端技术支撑。在创新渠道、转型升级的关口,泉州面临千载难逢的转型机遇和挑战。企业转型升级,怎么样去实现?最关键、最根本的是“创新驱动”。泉州既是区域金融改革的试验区,又是电子商务的示范区,现在又把泉州制造2025推动起来,这三者有机结合,将会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祈祷根本的推动作用,泉州的制造业一定会迎来一个制造业的升级版。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 势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 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 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术、 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 务服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 表1: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关联性的分析

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关联性的分析 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相互关联的及其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现象,美国的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业、意大利的瓷砖业等都是比较着名的例子。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省和浙江省,也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的产业集群;北京、上海、天津等市以及福建、山东、河北、辽宁、河南等省都出现了产业集群的雏形。产业集群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国内外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集群的发展机制及其对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正外部性作用方面,而对产业集群负外部性所产生的风险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等“负面”角度研究的理论成果还不多见,研究成果也不成熟,对产业集群积极作用的片面和过分强调容易让人形成一种错误的看法,只要建立起集群,地方乃至国家的经济就会蓬勃发展,这显然有违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世界上有很多原来十分发达的产业集群,如今已经或正在走向衰退,如西欧的很多钢铁、煤炭、造船、纺织等着名区域性产业。如何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正外部性,控制负外部性的产生,促进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以提高区域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对于产业集群负外部性所产生的风险,奥地利区域经济学家Tichy 从集群的产品生命周期引发的结构性风险的角度进行探讨,Fritz 等在Tichy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周期性风险对产业集群的冲击,文献提出当产业集群发展到成熟阶段以后,可能会形成某种特定意义上的“超稳定结构”,从而抑制产业集群的学习效率和创新效率,致使产业集群走向衰退。文献从生态学的角度,采用生物学类比方法,分析了集群的内在风险及其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本文从产业集群效应的有限性分析出发,基于产业集群规模角度来探讨集群效应。 1 产业集群效应的有限性分析 集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构成的单元结构,能产生巨大的集群效应。集群效应主要体现为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两个方面。 1)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马歇尔从集群所带来的外部经济进行分析;韦伯

产业集群可行性研究报告

利津宜坤化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石化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号:HS20130016) 海工英派尔工程有限公司 (资质证书编号:工咨甲11920070005) 二〇一三年三月

利津宜坤化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石化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号:HS20130016) 项目负责人:范海英 总工程师:李福生 海工英派尔工程有限公司 (资质证书编号:工咨甲11920070005) 二〇一三年三月

项目名称:石化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利津宜坤化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武文科 项目建设地点: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工业园编制单位:海工英派尔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负责人:陈明华 项目负责人: 范海英 项目技术负责人:李福生 项目经济负责人:张明玉 编制人员名单: 设计:张一兰张建贵余德海 撒臻李进靳渝生 张清姚艳玲周星懿 孙严牛磊夏艺楠 张振婷杨挺成靳丽娅 范东海胡东波杨丹 冯春亮 校核:李福生杨昆良姚复兴 张庆禄董世堂张永华 任媛慧 审核:张明玉郑向先 审定:范海英

目录 一、项目概况 (05) 二、企业概况 (06) 三、项目需求分析和必要性 (08) 四、项目内容和目标 (10) 五、项目总投资、资金来源和资金构成 (12) 六、人员培训及技术来源 (13) 七、项目实施进度 (14) 八、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15)

一、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石化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1.2项目承担单位及负责人 项目承担单位:利津宜坤化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韩俊来 1.3项目起止日期:2013年3月——2014年2月 1.4项目主管部门:利津县民营经济发展局 1.5项目建设内容 建设利津宜坤化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石化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是促进县域经济强劲发展的重大举措。项目建成后,可辐射利津县经济开发区、陈庄镇工业园、利北滨海经济园区等“一区六大产业”工业格局,协调推进物流、石化行业、市场信息服务业三大产业发展的新局面。目前,平台建设己初具规模,已为山东宜坤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华盛化工有限公司、东营国安化工有限公司等38家石油化工企业提供石油化工信息、技术研发、产品检测等公共服务。项目包括综合实验1个,检验室1个,信息中心1个,中试培训基地1个,融资服务中心1个。项目建成后可提高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产品收率,提升掌握市场动向、产品信息等方面的应对市场激烈变化的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1.6项目提供的主要服务 该项目建成后可提供以下服务: a中小企业合作项目服务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及答案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本试卷共有单选题10 道,多选题10 道,判断题10 道,总分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一、判断题(10 道) 1. 产业集群的空间尺度和范围取决于发展集群的地方经济的能力,没有固定的规定。 正确 2. 市场驱动型集群所包含的外源企业内部的网络化程度比较高。 错误 3. “三来一补”指的是来料加工、来件加工、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正确 4.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50亿-300亿立方米的中型气田64个。 错误 5. 事实上,产业集群可能是单一的横向关联,也可能是单一的纵向关联。 正确 6. 湖北十堰汽配城是一种典型的销地驱动型产业集群。 正确 7. 产业的纵向关联是指围绕一个企业,从原材料的筛选、加工、制造、组装到精深加工、产品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延伸。 正确 8. 产业关联分为两类,分别是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 正确 9. 中关村科技园是一类技术转化型产业集群。 错误 10.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大于300亿立方米的大型气田64个。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的烟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B. 云南省 2. 广西的铝资源没能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群,关键原因是() B. 资源数量不能够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要求 3. 知识技术研发产业集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瓶颈因素是()。 A. 产品生命周期相对短 4. 在我国从研发到产业化投资强度大约为()。 A. 1:50 5. 产业集群的第一特征是()。 A. 产业关联 6. 以下各项属于知识技术型产业集群的是()。 D. 美国微软 7. 我国煤炭产业集群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是()。 A. 山西省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以及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而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变迁有其理论依据。 相关文献回顾 1.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 亚当.斯密目睹了工业化初期生产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所产生的效率。他认为,劳动分工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他在《国富论》中分析到:劳动生产率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不仅一般论述了采取分工生产的方式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深入分析了产生分工效率的原因。他将分工分为三种:一是企业内分工;二是企业间分工,即企业间劳动和生产的专业化;三是产业分工或社会分工。第二种分工形式实质是企业集群形成的理论依据所在。正是因为这种分工,企业集群才会具有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整个市场都无法具备的效率优势,过细分工和市场分工都有一系列弊端。而企业集群保证了分工与专业化的效率,与此同时还能将分工与专业化进一步深化,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必须满足降低个别价值的目的,否则,资本增值的目标将难以实现。所以当事实证明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分工与协作具有更高的生产率时,采取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就成为资本家的普遍行为,以便利用分工的优势降低成本。马克思认为,建立在协作基础上的企业生产,可以产生比分散生产更大的效率。产生合力效应原因是:第一,协作性的集体生产在相同产量的条件下比分散生产节约了占用的空间;第二,有利于在交货期临近或其它紧急情况出现时,集中生产能完成较大的生产量;第三,在集体生产的环境中,个人能力可以通过劳动效率间的差异表现出来,努力争先的竞赛,提高了生产率;第四,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容纳在一个企业中,有利于管理和控制,可以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和比例性;第五,协作性的集体生产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总之,对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追求,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因。 2.马歇尔的规模经济理论 马歇尔(AlfredMarshall)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马歇尔所指的外部规模经济概念是指在特定区域的由于某种产业的集聚发展所引起的该区域内生产企业的整体成本下降。通过对英国一些传统工业的企业集群现象的考察,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企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同样具有产业组织效率,因此是十分重要的,“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马歇尔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马歇尔对导致规模经济的原因作了细致的探讨。他认为,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利益,是技术的经济、机械的经济和原料的经济。因为,大工厂可以采用高效率的机械,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机械的经济所获得的各种利益是小工厂难以企及的。大企业的大批量采购可以获得相对低的价格,而且大批量运输保证了对运输工具的充分利用,因此有着较低的运输成本。企业集聚在“产业区”内,可以降低劳动力的搜寻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信息的溢出可以使集聚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单个的分散的企业,特别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知识在该地区的溢出。协同创新的环境也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中国产业集群分类研究

中国产业集群分类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国内外产业集群分类模式,在其基础之上归纳和总结不同的分类标准、原则以及类别,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提出中国产业集群的分类。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创新型集群 1 引言 产业集群是一种普遍的空间经济现象,它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其较好的资源配置以及强大的竞争优势极大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产业集群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19世纪末,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将专业化产业集群的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并阐述了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条件下企业区位选择对于特定地产的经济动因。1909年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创立了集聚经济理论。韦伯把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随着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不断地深入和扩大,除了经济领域,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均被吸引到其中,学者纷纷对其动态演化和内在动力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的著作中提出从国家竞争力的高度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波特在产业集群的定义上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上几种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产业集群经济理论被引入我国,以及北京中关村、江浙一带、广东等地的大批特色产业集镇竞相出现,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问题的研究伴随着这些产业集聚现象而产生。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能带来区域核心竞争力,区分各区域的产业集群类型是非常必要的。 2 国内外产业集群分类理论 由于对产业集群概念理解的差异和集群的快速发展所体现的多样性,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出发点对其进行分类。Alex Hoen从理论分析角度用两种标准对集群进行分类。第一,按照分析的层次和范围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第二,根据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关系分为创新链和产品链。海特将集群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大量中小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区;二是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中小企业集聚区。

产业集群的波及效应分析

产业集群的波及效应分析 一、引言 (一)背景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不是靠单打独斗,而是组成特色产业集群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且国际上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是采用集群模式。如美国的硅谷高科技信息产业集群、华尔街的金融业、好莱坞的娱乐业、加州的葡萄酒产业区等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增长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是一种各国为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而争相借鉴的新经济。在我国,产业集群也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可以看到,在绝大多数“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报告中,产业集聚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小到产业园区,大到区域经济,都在积极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集聚度,以推进园区和区域经济发展。我国某些产业集群在规模和成本上也有一定竞争优势,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但总体看,中国的产业集群整体层次低,大都处于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精细化工、五金制品等轻工业领域,总体仍处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而作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优势的专业化分工、创新

能力、品牌声誉和网络协作等优势并未得到充分体现,难以参与高层次国际竞争,也影响了集群的持续竞争力。中国的产业集群成长的硬环境、软环境和生态环境也大大滞后,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定义及研究意义 由于研究背景与目的的不同,国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本文主要采用波特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以其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认为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集聚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他给出了垂直产业集群与水平产业集群的定义:垂直的产业集群是指通过买卖关系来联结的众多企业所形成的产业集群;水平的产业集群是由包括共享终端产品市场、使用共同技术、技巧与相似的自然资源的企业所组成的集群。 发展集群经济,对于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产业集群是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载体。产业集群可以产生明显的外部规模效应,有利于大批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产生较强的内部规模经济,促进了产业区域分工和新型产业基地的形成。并且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可以吸纳农村劳动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产业链接和聚集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近年来,市已在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呈现出龙头企业快速发展、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的特征,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已连续5年纳入全省重点扶持产业集群范畴水产品加工园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二十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之一但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市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还较低,主要是规模小,企业个数和知名品牌少,产业链短、市域内配套率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发挥全市工业优势,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生产要素有效集中,促进企业集聚、行业整合、产业集中,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培植骨干企业,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引导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市工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二)主要目标。期间,按照“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要求,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整合优势人

力和技术资源,发展壮大石化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和医药化工五大产业集群,力争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两大产业纳入全省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范畴。末,力争我市机械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行业总产值均达到100亿元,成为全国石化设备重要制造基地和主要研发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大市。 三、工作重点 (一)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原则,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结合,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行业高层次专业人员的作用,把产业集群规划编制的过程作为政府、企业、协会和专家等各方资源综合和融合的过程,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加强产业聚集区的建设。经济开发区、临港工业园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要采取产业链带动、品牌带动、市场带动等多种模式,搞好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实现聚集。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业集聚中关联度高、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有力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期间,重点支持产值过亿元的10家骨干企业。 (四)突出抓好产业链条延伸。以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为基础,明确产业延伸的方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 1 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分类 定义 产业集群或簇群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这 是国外对产业集群的经典定义。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大同小异。曾忠禄认为, 产业集群指同一产业的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的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 徐康宁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 ;王冰、顾远飞认为,簇群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面向未来的组织形态,它 所具有的两种机制——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超越了市场/价格和科层/权威; 刘友金、黄鲁成认为,产业集群中的产业概念不是指广义上的产业,而是指狭义上的 产业,如个人计算机产业、大型计算机产业、传真机产业、医疗器械产业;另有 人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区域产业群落,它强调子相关产业中相互依赖、相互合作、 相互竞争的在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是在竞争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它不仅仅 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更是一种经营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对产业集群形式的划分角度不同,形式也不一样。1988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根据集群内技术的总体水平、集群变化的广泛性以及集群内间相互协作与 络化程度三个标准,将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集群、创新集群、科技集群和 孵化器及出口加工区五个类型。仇保兴认为,按照中小集群的结构来分,其 形式主要有:群落内部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的市场交易为主,各生产厂以水 平来完成产品生产的“市场型”中小集群;以大为中心、众多中小

为外围而形成的“椎型”(也称中心卫星工厂型)中小集群;以信息为主而 不是以物质为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业的柔性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的“混 合络型”中小群落。按照的性质又可以分为:制造业集群、销售业集群和 混合集群等。陈雪梅、赵珂在对中小形成的内外部原因进行分析后认为 ,中小群形成的方式有:由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形成 ;由大改造、分拆形成;由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等原因。中小集群的 重要效应是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化,城市化可扩大就业需求,促进劳动力加速集聚。李 新春根据对广东集群不同发展形态的观察,将集群描绘为三种形式:历史形 成的集群,沿全球商品链形成的集群以及创新络集群。王缉慈通 过对新产业区的研究将集群分为以下五类:①一些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② 一些智力密集地区;③一些条件比较优越的开发区;④一些乡镇集聚而形成的企 业络;⑤由国有大中型为核心的络[11]。 2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培育 形成机制 经济集聚的本质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共同作用的过程,规模经济导 致经济集聚产业点,再加上范围经济产生集聚产业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 济共同作用产生经济集聚核心区[12]。产业集聚形成重要的内在机制是合作,重要的 外在环境是制度[13]。群落理论的流派大致有三个:以产生的时间为序,依次为 外部经济理论(以马歇尔的理论为代表)、集聚经济理论(以韦伯的理论为代表)和 新竞争经济理论(以波特的理论为代表)[13]。产业群落的演进大致要经过产业群落 的孕育与形成、产业群落的成长与扩散以及产业群落的更替几个阶段。在一个产业群 落内部,其中的行业组成越复杂也就越稳定。台湾地区的学者非常注重运用

产业集群现象及其对地区竞争力的影响

问题: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例,分析所存在的产业集群现象及其对地区竞争力的影响。 小组成员:XXX 小组分工: ?产业集群的概述XXX ?产业集群的现象XXX ?产业集群对竞争力的影响及产业集群的问题XXX ?产业集群相关者的分析XXX ?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概况XXX 一、产业集群的概述(industrial cluster ) ■定义: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 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总体特点: 总体来说,考察产业集群的特征,有这样六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每个地理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基本围绕统一产业、或紧密相关产业、或有限的几个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 第二,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具有某个或某几个显著的产业特征作为联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最常见的是以供应商-客户作为联结模式,如绍兴纺织业的化纤、织造、印染服装一条龙的产品关联,围绕该产业链还出现了纺机、染料助剂、纺织技术服务等辅助性

行业,这些内在紧密联系并频繁互动的行业及其所属企业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纺织产业集群。再如温州低压电器产业在配件生产、成品装配和销售之间构筑起一条产业链。产业集群内部还围绕产业链出现了一些服务性机构和行业组织等。 第三,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连结,实现采购本地化,形成整个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以温州低压电器集群为例,低压电器的配套件涉及金属部件、合金材料、注塑部件、冲制、酸洗及模具加工等共计几十万种,其中有70%能在柳市采购,对于那些需向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部件,其供应商也因集群吸引力而在当地设立办事处。产业链的当地化不仅降低了柳市企业的采购和供应成本,更重要的是大大便利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互动,从而为双方在技术创新中写作创造了条件。 第四,产业内部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是整个集群却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 第五,集群产品销售具有极强的市场渗透力,部分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地区专业市场互动发展的局面。市场渗透能力强是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尤其是在集群快速成长时期。如温州低压电器产业利用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30多万温州人的有利条件,产品直接渗透到全国各地,培育了“温州人经济”。随着市场开发的深入,部分产业集群在其所在地大力为专业市场,逐渐使该地区成为了某一产品的集群中心。反过来,专业市场的发展为产业集群提供市场平台、物流服务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等,为集群的进一

产业集群的资源节约效应

物流经济 产业集群的资源节约效应 产业集群的资源节约效应* 摘要:文章认为产业集群在资源节约方面具有卓越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等资源的节约效应;二是由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链关系所形成的内生循环经济效应。 关键词:产业集群;资源节约效应;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7)49-0060-02 Industry Cluster Resource Conservation Effects Lu Songfu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article maintains that industry cluster has an excellent resource conservation effects,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First, on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resources saving effect; Second,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internal recycling economy effect. Key Words: industrial clusters; resource conservation effect; recycling economy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正以其所特有的竞争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研究产业集群在资源利用与节约方面的表现对于正确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无疑具有现实意义。从国内外实践结果看,产业集群在资源节约方面确实具有卓越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等资源的节约效应;二是由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链关系所形成的内生循环经济效应。 一、产业集群对公共基础设施等资源的 节约利用效应 一个区域一旦形成产业集群,与之相关的原材料,零配件供应、产品制造、配套产品、销售渠道,甚至与之相关的上、中、下游产业及外围支持产业都会不断向当地集聚。集群内大量企业聚集,首先有利于水、电、管网、道路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和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的共享,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率,相比分散建设、分散配套能够显著节约土地、基础设施等资源。以上海化工区产业集群为例,该区通过产业整合和集约经营,集中建设了热电联供、工业气体、工业水厂、污水处理厂、废物焚烧炉、天然气管网等公用工程体系,在化工区落户的企业不必再自建配套设施,全区能源统一供给,合理利用资源,最大程度减少消耗。园区对公用设施集约化管理,统一环境建设标准,不仅避免了分散管理的难度,降低了成本及风险,还节约了用地和投资,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公用配套设施大型化、规模化的效益。 其次,从集群效应上看,产业在地域上的集中可带来社会分工深化、企业联系加强。集群内各个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使集群呈现出一定的自适应、自组织、自激励和自约束机制等组织特征,从而形成超越单个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集群内部不仅可以分享因分工细化而带来的高效率,而且产业价值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可以彼此信息共享,特别是共享动态变化的市场需求信息,减少信息的扭曲性和不对称以及市场摩擦,大大降低供需之间的不确定性,实现“以信息替代库存”,减少在制品、半成品和制成品的库存和流动资金的占用,降低产品库存中可能发生的失效和损耗,消除不必要的商品转运、积压和倒运,缩短运输距离,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物流成本和财务成本。如宁波每年举办一次大型服装节,相当于为一千多家服装企业组成的服装产业集群做了一次大型推销会和展销会,大大节约了单个服装企业的营销成本。 此外,从社会学角度看,由于群内企业相互靠近,交往频繁,协作关系稳定,容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信息搜寻和交易成本,包括企业谈判成本及合同执行成本的降低和企业间要素交易成本的降低。集群内熟练劳动力的集聚和流动,还可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 更为重要的是,根据有关方面的研究,产业集群在知识学习与技术、管理创新上具有更高的效率。主要表现为,集群内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促使企业往往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组织创新;集群内企业联系频繁,知识和创新成果在集群内扩散很快,一些新工艺、新技术、新管理能够迅速传播,新思想、新观念容易被接受,极大地加快企业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吸收,从而促进整个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集群内企业之间、企业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能加快企业之间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苏北工业化资源节约型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06SJD7900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陆松福 2007 .12 60

产业集群核心价值的研究

产业集群核心价值的研究 [摘要]产业集群的形成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受生产能力、企业关联性等的制约,我国众多集群的产业价值链长期处在低端,这使得它们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定位不断受挫。在2009 年的国际贸易摩擦中,我国对外贸易自轮胎行业起屡屡受挫,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这一点。因此,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话题。集群产业链条延伸是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而产业集群的核心价值链的培育对集群产业链条延伸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链;价值创新;产业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5024(2011)01-0015-04 迈克尔?波特指出,产业是竞争的基本单位,是一群企业以产品或服务进行竞争的竞技场。同时,他还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的优势资源来自于彼此相关联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经济主导世界经济的时代,各经济实体之间的竞争激烈,产业链作为新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组织模式在激烈的竞争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凝集在作为产业链价值属性的价 值链中

一、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的关系 1.产业链的范畴、形成和效应。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各个产业部门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根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形成的链条式关系形态。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相互间的差异使其同质性产业难以达到同样的经济效率,于是它们借助区域比较优势,以区域市场协调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形成了一个较单一区域或企业更有效率的模式,区域产业或企业成为某个产业链条上的节点,而且为了使生产更有效,搜寻一种企业组织结构以节省交易费用并进一步促进分工的潜力,相对于生产中的潜力会大大增加。这种搜寻最佳企业组织结构的动力与实践就成为产业链形成的条件。 产业链的形成也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产业链不断深化。产业链、社会分工和市场机制的关系见图1: 图1中,c、cl表示社会分工的程度,其中c1> c表示社会分 工程度的不断加深.b、bl表示市场交易的程度,b1> b 表示市场交易程度的不断加深;a、a1 表示产业链的发展程 度,a1> a表示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和产业链形式的日益复 杂化。三个坐标相交的原点0,表示既无社会分工也无市场交易更无产业链产生的初始状态。

泉州产业集群效应与研究

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小组成员:林旭李政常云龙许亮林婷婷郭佳 产业集群是企业沿着产业链集聚发展的结果,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生产方式的改进,泉州市产业集群存在和发展的模式已逐步发生变化。为摸清产业发展规律,准确掌握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厘清发展思路,本课题组从产业结构和集群分类等方面对泉州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思路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为泉州产业集群的快速协调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努力打造泉州经济发展的升级版。 一、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多年来,伴随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起步,我市产业集群也历经萌芽、发育、壮大,从创业之初“满天星斗”、靠“三来一补”起步的乡镇企业发展到“专业镇”、“专业村”,由粗放到集约,由模仿到品牌,从家族到创新,已经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中逐渐形成的中小企业区域横向聚集取代了企业规模,形成了产业内部相互协作、独具竞争优势的全国性乃至国际性产业营销网络。 目前,全市已形成纺织、服装、工艺品、陶瓷、食品饮料、水暖器材、建陶、石材、包袋、鞋业等一批年高值产业集群,其中超千亿产值集群有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石油化工、食品饮料、石材、制鞋等7个产业集群。

1、区域化塑造产业集群的聚合力。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中,各地立足经济发展的实际,充分发挥各县(市、区)产业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精心培育,发展壮大,全市产业集群显现出区域化发展趋势。泉州各县(市、区)相继获得“中国鞋都”、“中国伞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建材之乡”、“中国建筑之乡”、“中国石雕之都”,“中国芦柑之乡”、“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工艺陶瓷之乡”、“中国瓷都”等区域性的全国级品牌,已成为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专业化、区域性龙头产业。 2、产业链增强产业集群内合力。随着我市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链也随之扩张,形成上中下游配套产品链条。纺织服装业,从聚脂-切片-拉丝-织造-染整-成衣到专业市场;鞋业包袋业,从制革-鞋底-鞋面-辅料-成品到专业市场;陶瓷业,从高岭土加工-成型-彩绘-烧制-包装到专业市场;纸制品业,从造纸-纸板-纸箱-印刷到专业市场;食品业,从种植-采摘-粗加工-精加工到专业市场,层层相因,环环紧扣,均自成体系。同时,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实施贴牌生产、委托加工、特许加盟、品牌一体化的经营策略,聚集了一大批协作企业。 3、品牌强化产业集群的竞合力。我市产业集群在培育发展中十会注重打造产品品牌,注重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增强了产业整体竞争力。如“富贵鸟”、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根据XX年3月5日张副县长的工作安排,分析农业、林业、畜牧、发改、创新、经贸等部门提供的材料,对我县电力、糠酒业、矿产业、畜牧业、生物创新产业、旅游业六大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重点调研林业产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产业富县战略举措,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和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经济,全县已初步形成了电力、糠酒业、矿产业、畜牧业、生物创新产业、旅游业六大支柱产业集群,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12月28日南沙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标志着**县支柱产业培植又迈上新的台阶。**县产值突破亿元的产业已达5个,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产业集群覆盖面积达到XX平方公里,涉及全县14个乡镇。 XX 年,六大产业集群完成总产值XX元,占全县民营经济总产值的XX%;实现产品销售收入XX元,其中出口创汇XX元;实现利税XX元,发放从业劳动者报筹XX元。 电力产业完成投资14304万元,南沙电站完成投资9300万元;麻栗寨河二级电站完成投资720万元;农网三期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000万元;南沙至小新街35千伏线路建设完

成投资700万元;电力设施修理改造完成投资584万元。(XX 年数字) 糖酒业年产5万吨燃料酒精改扩建工程已建成投产。 矿业产业与XX钢铁厂进行合作,南砂矿业公司投资XX 多万元,成功地对马街铁矿进行资源整合;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县黄金有限责任公司产权转让给云南华西矿产资源公司的工作已全面完成。 畜牧业 XX年,生猪存栏XX万头,同比增长XX%;肥猪出栏XX万头,同比增长XX%;实现畜牧业产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实现肉类总产XX9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61亿元,与前11年的1997年同比,肉类总产年均增长1492吨,年均增长率40.9%,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2023万元,年均增长52.67%。 生物创新产业 **县国土面积2189.88平方公里,林业用地175.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3.5%,其中:有林地124.05万亩,灌木林地27.02万亩,疏林地0.47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21万亩,苗圃地0.07万亩,宜林荒山20.98万亩,森林覆盖率41.0%。 1.膏桐 据调查,**县适宜发展膏桐的土地资源总面积为60万亩,适宜区可种植的面积27.2万亩,其中连片宜林荒山荒地和无立木林地面积21.5万亩,集中分布在马街、南沙、

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

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 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几年来,鲤城一批行业已开始形成产业集群雏形,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从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企业空间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企业应运而生,在发展初期依循的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布局原则,星罗棋布,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依村傍户的离散型空间布局无疑成了其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城乡企业开始自发进行集中布局,构成企业群落,而开发区这一新模式的出现加快了城乡企业的集聚步伐。但是初期的开发区、工业小区的企业集聚还只是空间上的集中布局,企业之间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太强的产业关联和分工协作关系,处于一种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产业关联上的离散状态,企业集聚效应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个阶段,我区出现了诸如临江工业小区、宝洲工业区、北峰工业区等一些的企业群落。二是从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由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集群的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很重要的“关节点”:仿效性竞争和产业链延伸,前者夯实了集群的基础,后者促成了集群的实现。仿效必然引起竞争,竞争则导致优胜劣汰的分化。一批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形成规模、创出品牌、成为骨干,构成了产业龙头,带动众多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了从办企业向做产业的转变;而一些企业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技术水平的需要,逐步把生产过程中可剥离的部分剥离出来,走专一化生产道路,这样就强化了各种各样的配套需求,产生了产业链上下延伸和相关行业逐步配套的强大拉力,从而逐步促成集群雏形、集群的形成。如早期出现的江南树兜汽配专业村,义全机电产品一条街,近年形成的九一路电脑专业街、迎宾路汽车一条街和正在建设的江南高新园区等。二、我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我区形成规模的产业集群少,产业链不够完整,集群内的企业规模小,层次低。据统计,20xx年我区五个支柱行业轻纺服装鞋帽包袋、树脂陶瓷工艺美术、机械五金汽配、塑料制品、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实现的产值分别为:40. 37亿元、20.88亿元、16.63亿元、11.09亿元、6.65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总产值33.9、1 7.5、14、9.3、5.6,全区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11家,5000万~1亿元的企业也只有23家,五个支柱行业内大规模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行业内平均每家实现的产值:轻纺服装鞋帽包袋1219.6万元、树脂陶瓷工艺美术971.3万元、机械五金汽配654.6万元、塑料制品894.4万元、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950万元。区域互补变成重复产业的简单相加,许多企业原材料需要到外地购买,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结构性矛盾,防御市场风险能力有限。(2)市场集散规模相对较小。我区的市场以消费市场为主,与生产性关联的生产资料市 场受发展空间的制约,以街为市,以路为市,如伍堡装璜装饰材料、迎宾路汽车汽配市场、泉州建材市场、义全机电街等,数量少,辐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大流通的格局。(3)管理技术人才紧缺,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熟练工人不足,生产 稳定性差。一方面,企业高级管理和研发设计人才紧缺,研发力量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生物学、新材料等相关综合性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比较少;另一方面,企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江苏商论》!""#$%&" 摘要发展产业集群对提高中 小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如何克服相关障碍,创造有利于产业群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值得进一步探讨。关键词产业集群 规模经济 区域经济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一群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在地域空间上集聚所形成的地方生产网络,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要融入世界经济,必须按国际分工的要求,建立起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各产业协调配套的区域产业系统。这种“集聚效应”既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又促进了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进而加速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一、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软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产业群的可持续发展:首先,相关政策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对作为集群主体的中小企业的作用重视不够,促进中小企业集聚的金融、财政政策跟不上产业发展 的步伐。其次,法制环境不健全。地方政府无力完善有关地方政策、法规,执法不严,企业间缺乏诚信基础,集群内部没有形成公平、有序竞争的秩序。第三,未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缺乏中介机构的支持,特别是与科技开发、质量检测等相关的服务不到位,企业难以获得足够、准确的信息。 #、 产业集群内部未构成互动网络,集群效益难以实现:一些地方政府未积极促进各主体间互动网络的建设,产业聚集的直接原因仅靠区域优惠的土地和税收政策,多数企业小而分散,分工协作困难,企业间未自发形成专业化分工、既竞争又协作的网络关系,企业间及其与支撑机构间缺乏有效的合作,集群柔性专精的特点和区域产业整体功能不能体现,产业群战略难以制定和实施。 如$%&计划实施"’年里,立项%()$项,发表了论文*+)))篇, 申请专利却只有#))项;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取得了#))))多项成果,而申请专利的只有")))项。这些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我们在知识产权运用方面确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知识产权工作的规划、管理和引导上还做得不到位 知识产权管理与经济管理、科技管理和外贸管理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某些方面表现得还比较严重;知识产权战略和策略在经济、科技工作中运用的远远不够。从微观层面来看,在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的项目申请中,没有进行专利检索、预测、分析和论证并提出知识产权目标的占相当大的比重,技术创新活动中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依然比较严重。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注重专利信息检索和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并依法获得专利权的企业还很少。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专利战略的研究与运用在国家经济、科技发展战略中缺乏相应的地位,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高技术发展和产业政策的制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不够。 此外,执法力度不够、知识产权管理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对策 当务之急,一是要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正确选择科技创新的重点和目标,培育、形成中国的科技优势,并努力把这种优势尽可能更快地提升为知识产权。二是建立和完善组织,积极开展工作。企业尤其是骨干企业要抓紧建立与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负责产权的宣传教育、学习培训、组织申报,以及运用法律武器开展产权保护工作。三是与国内外专利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产品咨询业务,有的放矢地确定开发新品和目标,以便及时地开发出国内外市场所需要的新产品,并准确定位投放市场。积极申请专利,主动注册商标,用法律武器捍卫产权。四是要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队伍以及科技人员的培养。培养大批懂业务、会管理、熟悉法律和国际规则的知识产权人才。五是要加强市场管理,打击假冒伪劣,根除地方保护。这需要国家、地方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国家近期开展的联合打击假冒伪劣行动,已充分表明我国政府认真遵守,-.基本原则的真诚态度和坚定决心。地方政府也应以大局为重,保护产品工业产权,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企业要严于律己,积极主动配合地方政府打击假冒侵权行为,维护正当合法权益,共同创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高云鹏 我 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周明伟 理论探讨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