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单元分析)

第1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单元分析)

第1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单元分析)
第1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单元分析)

第1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单元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单元包含三个主题,分别为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硫酸的制备及性质、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主题1引导学生在初中已有的酸雨与二氧化硫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二氧化硫的其他重要性质和应用以及酸雨的成因及防治措施,为后续有关“硫酸的性质”和下一单元“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学习打下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基础。可以说,这一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该主题的知识体系见下图:

在主题2中,学生在学习二氧化硫的基础上,要掌握硫酸的制备和性质,以更好地认识其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中的重要用途。“硫酸的制备”是重点内容,教材采用“交流与讨论”的形式来呈现,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分析、推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浓硫酸的特性是又一重点,对于这一主干知识教材利用实验加以引导,通过对实验装置图的设计、实验演示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强化知识的获得;浓硫酸与蔗糖的反应本书改在试管中进行,既节约了药品又利于检验气体产物,更减少了SO 2对环境的污染;浓硫酸与铜的反应教材采用NaOH 溶液来吸收尾气,也防止了SO 2对环境的污染。该主题的知识体系见下图:二氧化硫

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物质类别的角度)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氧化还原的角度)漂白性、毒性(特性的角度)对环境的污染—酸雨硫酸型酸雨的形成

酸雨的危害酸雨的防治物理性质用途硫酸FeS 2(或S )SO 2SO 3稀硫酸的通性

浓硫酸的特性

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

主题3从自然界的含硫物质出发,以S(-2)←S(0)→S(+4)→S(+6)为线索探究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途经。教材内容是对前两节知识的总结和提升。教材一开始就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列举不同价态的含硫化合物,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培养他们思维的全面性和灵活性,也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这堂课的主题。最后通过整理和归纳,对硫和硫的化合物知识进行整合,突出了本节的重点,并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加深对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更能学会归纳、推理、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方法,构建完整、科学、有序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网络。该主题的知识体系见下图:

二、目标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提出了如下要求:

(1)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作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能通过查阅资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讨论: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的措施。

(3)以酸雨的防治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度关注如下几个方面(见下表)。

基本要求1.了解硫的主要性质,认识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

2.实验探究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知道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和防治办法,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3.知道工业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认识浓硫酸的特性,了解硫酸的应用。

发展

要求

形成硫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

不宜拓展1.二氧化硫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

2.硫化氢在氧气不足和足量条件下的燃烧反应。

Na2SO4

H2SO4

BaSO4

SO3

SO2

S

HgS

H2SO3

Na2SO3

3.硫与Na、Fe、Cu等金属、H2等非金属以及碱溶液的反应。

三、重点、难点分析

本单元重点介绍了二氧化硫的性质、酸雨的形成和防治原理、硫酸的性质和几种常见的硫酸盐,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其中,酸雨的形成和防治原理以及浓硫酸的特性可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主要:

1.教师要以SO2的性质,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为主线,以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为核心来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活动。

2.在进行SO2和硫酸的性质教学时,要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协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探究,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重点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酸雨的形成和防治原理的教学,应建立在对SO2知识教学的基础。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开展一些有关酸雨的调查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对于浓硫酸的特性的教学,最关键的就是做好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比较,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实验研究

1.关于SO2溶于水的实验,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干燥的小试管收集SO2,并用胶塞塞好,上课时发给学生使用。这样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也利于学生观察现象,培养探究精神。

2.SO2可用干燥的亚硫酸钠晶体与浓硫酸反应制取。

制备SO2时应注意,SO2有毒最好在通风柜中制备,收集气体的试管应干燥,气体应收集满。

3.品红溶液的浓度不能太大,一般以0.01%左右为宜,即取0.1g品红溶于1000mL蒸馏水中。实验还表明,SO2在pH=1的酸性品红溶液中褪色的效果更明显,故可预先用1-2滴稀硫酸将品红溶液酸化。

4.SO2能漂白某些有色花朵,所用气体可预先收集在集气瓶中,这样可简化操作。但SO2并不能使所有的有色物质褪色,实验前要先实验它的漂白效果。

5.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实验只有在持续加热时,才能有稳定的SO2气流。反应完毕,冷却后,将试管中的液体慢慢倒入另一支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可观察到溶液呈现蓝色。在做这个实验时,试管底部往往会出现黑色沉淀物,溶液也显得发黑,持续加热的时间长一些,颜色可变浅,由于反应比较复杂,一般不宜过多介绍。此实验也可稍加改进(如右图)

改进后可证明SO2的产生;证明SO2溶

液为酸性;证明SO2不能漂白石蕊试液;强

调尾气处理的必要与方法。

6.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在蔗糖中先加

入少量水湿润,可加速浓硫酸的脱水作用。由于实验中同时有CO2和SO2放出,建议:①在盛品红溶液的试管口塞上一团浸有碱液(或碳酸钠溶液)的棉花团,以吸收挥发出的有毒的SO2气体。②由于此时还没有介绍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教学时可先留一些疑问,待学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后,再讨论此现象。也可根据教学需要,将此实验安排在浓硫酸的氧化性教学以后,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浓硫酸与蔗糖的作用,浓硫酸不仅显示了脱水性,还显示了强氧化性。

五、教学建议

1.把社会实际作为学习化学的情景素材。在教材中的作用往往是新知识的“引子”,提示本单元、本课时所学化学知识的价值,引出重点研究的物质,但受篇幅限制不能展开。教学时应根据实际选择素材,创设一定的情境,如从“酸雨”认识二氧化硫,继而将教学重点放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反应上。

2.本单元涉及酸雨等环境问题,其目的是唤起学生的环境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化学与保护环境的重要关系,在教学中不应过多引用带有“负面”色彩的一些素材,通过“正面”素材(化学在环境治理、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化学的作用,欣赏和感受化学,领悟化学科学的价值。

3.教材中的接触法制硫酸生产工艺旨在引入化学知识,突出主干流程中的化学反应,并不需要介绍所有的生产细节,否则既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可能导致因记忆琐碎的生产过程知识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4.对硫及其化合物性质宜从物质的通性、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及物质特性这三个角度去认识、理解,着重引导学生利用物质的转化规律构建知识网络图。

(试卷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检测题(含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单 元检测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下面各数一个“零”也不读出的数是()。 A. 5006 B. 5060 C. 5600 2.5□24<5419,口里最大可以填()。 A. 9 B. 3 C. 4 3.一件上衣的价钱是529元,一条裤子的价钱是234元.买这件衣服和这条裤子大约要带()元才够. A. 700 B. 760 C. 770 4.估算576+28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它们的和比1000大一些。 B. 它们的和700小一些。 C. 576<600,284<300,它们的和一定小于900。 5.195+495的和接近()。 A. 500 B. 600 C. 700 6.估一估:596+387的结果一定()。 A. 小于800 B. 大于900 C. 小于900 7.算式的结果是大于600而小于700的是()。 A. 309+216 B. 900-214 C. 489+57 8.妈妈要买一双308元的运动鞋和一套480元的运动服,至少应带()元。 A. 700 B. 750 C. 800 9.下面各数中只读一个“零”的数是()。 A. 2080 B. 3100 C. 3280 10.下面这些数中,只读一个零的数是()。 A. 6008 B. 6800 C. 900 11.从900里减去下面(),结果不小于500。 A. 512 B. 400 C. 389 12.3508中的5表示() A. 5个一 B. 5个十 C. 5个百 二、填空题 13.一个数,千位上的数字是6,十位上的数字是3,其余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________,请在计数器上画出来。 ________ 14.由6个千、7个百和2个一组成的数是________,这个数是________位数。读作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一、学生原来情况 本期我班共有学生28名.其中男生11人.女生17人.从学习情况来看.大部分 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学习兴趣也比较 浓厚.但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变能力差.对 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运用能力比较差.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够 专心.部分学生作业书写不够整洁;课外阅读的兴趣有所增强.但课外阅读习惯差.知识面狭窄;语言表达能力差.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经过一个学年的鼓励和训练.部分学生学会一些表达方法.写作兴趣也比较高.但是审题和选材能力还有待加强. 二、试卷评析 从卷面情况来看.所考的题型多样.内容难易适中.出题内容全面.概括了所 学知识.分别是汉语拼音、字词和句子、口语交际以及阅读题和作文题.从整体 题型看.这次试题非常注重综合能力的检测.以培养学生记忆力.想象力和学习力为主.体现素质教育的教育基本理念. 三、考题分析 现将本次测试情况就记忆力、想像力、学习力几方面简单分析如下: 第一大题拼音小关卡.错误率最高的是“蜿蜒”一词 第二大题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大部分学生得分率较高.只有少数同 学没认真体会词语的意思而失分. 第三题字词游艺厅.此题完成较好.只有个别同学在给“廷”加偏旁时出现 错误.其他较好. 第五题按课文内容填空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力.学生对于课文中的内容比较熟悉.理解比较透彻.所以作答的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因为没有任何时间的复习. 也有部分学生对所背诵的课文忘记比较快.有的不能记住所学生字、生词.其次 是对于《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中采用的修辞手法及说明诗人心境的诗句失分. 第六题语文实践园.学生在制定活动方案时考虑不周而失分. 在阅读(一)题的考查中.反映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的运用等综合能力都比较差.第(1)小题.划去不正确的读音和汉字.基本都正确.第(4)题中哪些句 子写出了“我”经过孔隙的感受?学生画的不完整.普遍存在学习力差、所学过的知识还不能灵活地迁移运用的现象.

硫及其化合物性质

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知识精要】 1.二氧化硫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通性 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 SO2澄清石灰水反应: (2)还原性 ①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 SO3物理性质:无色固体,熔点:16.8℃,沸点:44.8℃都较低。SO3是硫酸的酸酐,SO3与水化合生成硫酸,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方程式为:SO3 + H2O = H2SO4 + Q ②SO2的水溶液可被O2、H2O2、X2、Fe3 +、KMnO4、Ca(ClO)2等强氧化剂氧化: SO2通入氯水 (3)氧化性 (4)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①品红通二氧化硫后颜色变化;②褪色后的溶液加热后的颜色变化。 2.酸雨的形成 3.硫酸的制备 4.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例1.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上述装置中,在反应前用手掌紧贴烧瓶外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还可以用什么简单的方法证明该装置不漏气。 答: 。 (2)写出浓硫酸和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如果用图中的装置检验上述反应的全部产物,写出下面标号所表示的仪器中应加入的试剂的名称及其作用: A中加入的试剂是,作用是。 B中加入的试剂是,作用是。 C中加入的试剂是,作用是。 D中加入的试剂是,作用是。 (4)实验时,C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例2.一定物质的量的SO2与NaOH溶液反应,所得产物中含Na2SO3和NaHSO3物质的量之比为3∶5,则参加反应的SO2与NaOH物质的量之比为—————() A.1∶2 B.3∶5 C.8∶11 D.18∶8 例3.我国农业因遭受酸雨而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15亿多元,为了有效控制酸雨,目前国务院已批准了《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案》等法规。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分析(3)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试卷分析 一.考试总体情况。 低分:69分(1人) 平均分:89分100—95:6人94.5—90:7人 89.5—85:4人80分—84.5分以下: 2人 80分以下:3人 从分数分布的整体情况看,这次考试96分以上高分段的同学不多,反映出卷子一定的难度,也反映出小朋友复习的态度和质量都有所下降。但考试中也冒出了几个急流勇进的小朋友,如朱静霞,因为端正了学习态度,进步比较明显。85分以下分数段的同学有5名,尤其是80分以下的同学,与平均分的距离较大,应找到主要失分原因,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争取迎头赶 上! 二.主要失分点分析: 1.生字(27%*22)共失58分,这次考试,由于是上完第六单元以后的几天才拿到考卷进行的,所以我没有时间再次进行生字词语的听写过关。从生字考查的情况上看,不少同学在复习中很不重视这一块,没有进行再次复习,造成较多失误。考卷中“融化”一词,属于非要求会书写的词语,列在第一题是超出大纲要求的,孩子在这里失分情有可原,但其他的错误大多因为复习不足而造成的遗忘。希望在下次复习考试中能把这部分的分数争回来。 2.词语(25%*22)共失50分。主要失分点在为加点字“软”选择正确的解释这道题。词语填空这道题也失分较多,例如()的积雪,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想不出一个合适的四字词语来形容。其实在第23课《美丽的小兴安

岭》中就有“又松又软的积雪”,即使学生无法临考应变,如果课文比较熟悉的话,应该还是能反应得过来。因此,这道题如果有失分,说明读课文不够扎实认真,存在应付的现象,这种现象应当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坚决改正。 3.句子。(7%*22)共失17分,主要问题是用“有的……有的……”造拟人句时,有的孩子句子不合事理,表现出平时对小动物的观察较少。 4.课内阅读。(9%*22)共失17.5分。主要的错误在理解《望天门山》描写的是长江的雄奇景象,以及理解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有失误。 5.课外阅读(17%*22)共失36.5分这次考试主要测试词语的选用及对中心句的把握。对篇章中心句的把握整体较好,但自然段中的中心句,有些同学 就找不到或者不会用了。 6.习作(20%*22)共失61分本次习作要求孩子写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其实这道题目就是本单元习作的题目,在单元习作练习中已经让孩子们写过也讲评过,并且再重新修改抄正过了。因此,有6位同学得了满分。但仍有7位同学失分在4分以上,最多的达到12分(没有写完),实在很不应该。三年级的单元测试或期末测试中,习作题常常是平时写过的题材,如果进行比较充分的复习,应该都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考试。建议大家在复习时拿出一定量的时间对 本学期的习作进行认真的诵读、记忆!

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七单元试卷分析

第七单元试卷分析 第七单元检测的结束,从卷面上看,学生做的还是不错的,但是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成绩,特对本次测试的试卷分析如下: 一、命题情况评价 本试卷包括四道题:第一题基础达标,第二题积累运用,第三题综合实践,第四题阅读理解,第五题写话天地。 特点:1、突出基础知识。从知识点上看,覆盖面广,对整学期所学过的每个知识点都有涉及。在本次测试题中大部分来自于课本的原题或课本原题的改造。 2、注重能力培养。本次试卷题中,除了突出基础知识的考查外,还注重设计了考查学生能力的试题。(1)考查学生汉语拼读能力与观察能力。(2)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体现知识综合。 二,考试情况 本班现有人,全部参加了考试,总分分,人平均分,优秀人数人,优秀率%,及格人数人,及格率%。本次测试比较满意,但也有不足的地方。 三、教学反思与对策 1、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从卷面上,学生的审题不够认真,粗心马虎等,是导致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是长期不良习惯养成的后果,应当引起重视。其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的一个基本的素质,它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2、加强易错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从卷面上看,不论是在汉语拼音还是在识字、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学生对某些字词产生混淆。在平常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在对比中自己辨析、掌握。 3、注重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型,如图文题,短文阅读题,及综合运用的题型。这些题大多要

求学生通过观察或阅读来解决。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较薄弱,原因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不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4、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从本次试卷成绩看,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成绩非常不理想。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这些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对这部分学生要有所偏爱,及时给予补缺补漏,,以保证不同的人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5、在写话方面,坚持每天写日记,为写作打基础,使学生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 总之,本次对学生完成的情况来看,总体上比较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虽然学生的阅读题完成得不是很理想,但跟试卷的难度也有一定的关联。 四、今后改进教学策略 积累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熟背、背诵、博览大量的诗文,不进行相当数量的练笔,要想学会读写是不可能的。课内的积累和课外的积累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有利资源或学生自己的藏书,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读好书,多读书,爱读书,并指导他们做好摘抄和读书笔记。

数学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时分秒试卷分析 一、试题整体情况: 本次考试试卷从总体来看试卷抓住了本年级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整个试卷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体现"数学即生活"的理念,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 本次试卷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而且考查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技能,还对数学思想进行了渗透。 二、学生测试情况分析: 本次试卷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题: 1、填空题,出错率较高的是第 2、3题,第2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观察,能不能将学过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来。这道题出得很好,但是学生在做题期间没有认真思考,所以错误率比较高。第4题学生对时间的计算不是很正确,方法掌握得不好。 2、判断题、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时钟的认识是不是掌握,会不会联系生活实际情况,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 3、看图写出钟面上的时间,部分学生对钟面所表示的时间不能准确的认识常看错时间导致错题非常严重,主要是因为学生的马虎不认真,不细心引起的。 4、计算,这部分学生掌握得很好,出现错误主要是因为学生的马虎不认真不细心引起的。 第二部分是解决问题,主要是如何计算时间和运用所学有关时间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题型灵活性较强,考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学生未能理解题意就直接计算导致错率太多。 三、今后的改进措施: 从失败中找教训,在教训中求发展,综观我们这次考试的情况来看,以后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1、在教学时要多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有效的结果,这样也就可以避免考前没提醒学生也不容易忘记。 2、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实际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常举行口算、计算等单项竞赛,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态度,逐步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教案(苏教版必修)

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第1课时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一、学习目标 1.了解SO 2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SO 2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SO 2对空气的污染,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方法。 2.通过课后实地调查研究本地区雨水pH ,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情感和利用化学知识化害为利的科学思想。 3.通过认识酸雨的危害和防治原理,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形成与自然友好相处,促进对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认识,感受科学使用化学物质的意义。培养学生辨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还原性)。 三、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先播放酸雨录像,唤起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产生研究酸雨成因、治理的兴趣,通过两个实验探究,模拟酸雨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学习SO 2的重要性质,以达到防治酸雨的目的。最后学习SO 2的漂白性以及关于漂白性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物质本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恰当地应用。 四、教学过程 [ 投影]重庆酸雨录像(见资料)。 [过渡]从录像中可以看出酸雨的危害十分严重,我国是个燃煤大国,由于煤中含有一定量的硫元素,燃烧时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被雨水吸收后就形成了酸雨。所以要了解酸雨的形成、治理,必需学习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我们先研究二氧化硫。 唤起学生 的环境意识 学习SO 2 重要性质

[板书]一、二氧化硫的性质 [实验探究1](教材88页实验1)用充有80mLSO2的针筒吸入10mL蒸馏水,用橡皮塞堵住针筒的前端,振荡,观察针筒内气体体积的变化,然后用pH 试纸测定二氧化硫水溶液的pH。 (学生观察现象,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板书) 1.易溶于水。(讲述其它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2.酸性氧化物:SO2+H2O H2SO3 书写化学方程式:(1)往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SO2 (2)SO2与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探究2](教材88页实验3,也可参考本课实验研究2)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mL二氧化硫水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再滴加0.5mL 3%的过氧化氢溶液,振荡,放置片刻后滴加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加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加H2O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盐酸沉淀不溶解。 (学生观察现象,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板书) H2SO3 + H2O2 = H2SO4 + H2O H2SO4 + BaCl2 = BaSO4↓+2HCl (学生辨析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指出化合价的变化,氧化剂,还原剂)结论:H2SO3具有还原性,能被氧化剂(如H2O2)氧化。 [板书] 3.+4价的硫元素有一定的还原性。 (在该实验基础上,基于SO2的易溶于水、有比较强的还原性,学生讨论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得出结论,教师小结)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作用 1.酸雨:pH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雾、雹、霰等)形成过程①SO2+H2O H2SO32H2SO3+O2 = 2H2SO4 ②2SO2+O22SO3SO3+H2O = H2SO4 [投影]酸雨的危害。 [课堂练习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某城市采集了酸雨样品,每隔一段时间用pH计测该雨水样品的pH,所得数据如下: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从答题情况看,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第七题比较薄弱,失分较多。以下就答卷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题:按顺序写声母。测查学生默写的能力。学生都写对了。 第二题:比一比,写一写。测查学生的书写能力,看看学生在四线格书写是否正确,这道题得满分,全部书写对。第三题:区别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测查学生对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区别和认识。得满分。 第四题:看图选音节填空。测查学生拼音的掌握过程。大部分同学都做对,只有个别同学做错。 第五题:把声母和韵母组成音节。大部分同学都做对,只有个别同学做错。 第六题:把音节分开声母和韵母。测查学生对拼音组成的规律是否已掌握,这道题满分。 第七题:难度最大。很多同学都在这道题丢分。 第八题:看图填上韵母和声调,测查学生对认识拼音掌握情况。同学们都能按要求完成这道题。 总之,本单元测试比较好。 二、启示 对本次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之后,我认为今后在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方面还要狠下功夫,在以后教学中我会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中我还要不断渗透拼音教学,努力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汉语拼音。 2﹑课堂上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还要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 3、在平时教学中,我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读书、倾听、观察、动手、思考认真等习惯,特别是认真听别人讲话的好习惯。 4、课堂上要加强练习设计,紧扣教学目标。 5、本次考试中,有好几个同学因为书写不规范而被扣了分,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正确书写习惯的培养,让同学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的写字练习,认真对待写下的每一个字,想好了再下笔,争取一次写正确,不能过分依赖使用橡皮擦进行修改。 6、以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拼音的识记。 7、让孩子多见一些练习题型,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仔细审题、独立答题、想好了再下笔、完成所有练习后还要认真检查的习惯。 8、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从本次试卷成绩看,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成绩非常不理想。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重视对这些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对这部分学生,及时给予补缺补漏。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教案11

《含硫化合物及其应用》教材分析和教学总体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硫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2.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知道硫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和防治二氧化硫所导致的空气污染的方法,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3.知道工业上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了解浓硫酸的特性和硫酸的应用。 4.通过对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 5.逐步树立珍爱自然、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教材分析: 建议从以下几个线索上来理解和把握本节教材(1)从社会性主题的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来看,本节围绕的主题是“空气资源的利用和空气污染的问题”,其侧重点在硫酸型酸雨的危害和防治,按照新课程标准,要适时地进行环境教育,宣扬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渗透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环境伦理教育。(2)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得角度来看,本节在学习了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和一系列金属元素(钠、镁、铝、铁和铜)以后,回过头来进一步研究硫元素及其化合物,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认识上还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可以说这个时候来研究难度较大的硫元素和后面的氮元素正是恰到好处,这是苏教版化学教材的匠心独运之处,要好好的体会,充分的利用该版本设计的系统优势。本节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着二氧化硫---硫酸---硫的其他化合物这样的线索,吸收了人教版的优点,同时又有点不同,增加了“硫元素的相互转化”这样一个概括性的专题,为比较全面的进行硫元素的学科知识的教学选择预留了较大的空间,可供教师自由发挥。在教学中应该把二氧化硫和硫酸的教学作为重点,着力突破。在学生已经比较好的掌握了二氧化硫和硫酸的性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讨论硫元素的相互转化,就有了知识的基础,因此整篇教学设计就是遵循了这样的逻辑顺序,相信会产生学习心理上的积累效应,教学中要认真体会苏教版的这种苦心经营的效果。 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目标: (1)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还原性以及和品红的反应) (3)二氧化硫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消除这种影响。 (4)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的教育。 程序设计: 1.引言。 2.展示酸雨引起的环境问题,宣扬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3.问题:以化学的视角探寻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 4.探究性学习: 主题一:二氧化硫的检验方法 (1)燃烧蘸有硫磺的火柴,闻一闻二氧化硫的气味(课外做)。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试卷分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试卷分析 一、考试成绩及试卷分析 1、考试成绩:参考73人,及格70人,优秀55人。 2、试卷分析及存在问题: 本张试卷共有十道大题,用不同形式考察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卷面来看,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 第一题为看拼音写汉字,总的来说比上单元做的好一些,但是,对于每天都听写的一些字词,有些学生记得还是不够准确,多笔少笔的现象仍然存在。 第二题为先择正确的读音,考察的是对多音字不同字音用法的区别,因为练习册上做过这几个题,所以,除两名学生出错外,其他同学全部正确。 第三题为汉字变形记,考察学生对一个字不同形旁用法的掌握,这几次测试对于这类题学生做的都非常差,部分失分又比较可惜。 第四题为量词大练兵,这道题不很很难,几乎学生都能作对,只是个别学生字体不够工整。 第五题为补充成语并选择填空。这些成语都要求学生会背会默写,可是小部分学生完成的不好有错别字。 第六题为选词语填空,其中“陆续”“连续”“继续”这组出错相对多一些。 第七题为句子大观园。这些题目都做过,很简单的题,只是个别学生仍做不到正确的运用,每到真正用的时候就不知道填什么好,乱写一气,另外做上的同学思维也太单一,没有亮点出现。 第八题为课文内容填空。失分原因和原来一样,不是不会背就是会背不会写,或是同音字乱用。要求学生多读书,增强识记,在第4小题错的比较多。 第九题为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其中概括段意难一些,其它的都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完成的不理想。课外阅读环节,在方框里加上合适的标点,部分孩子错的比较多,其余比较简单。 第十题为小练笔。要求的练笔内容是课堂中进行过的,但大部分同学并没有按着作文本上修改过的写,而是又另写的,与作文本上写的有着很大的差距,可以看出学生还不习惯试卷上的练笔,还需要多多练习。 二、提高改进措施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试卷分析

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试卷分析 一、考试情况分析: 全班67人参加考试,考试时间为50分钟,试卷总分是100分。全体学生都能在 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卷面整洁,本章试卷有些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为学生初 步涉及,考试成绩100-90分共 50 人,80-89分 10 人,79—60分 5 人,不及格 2 人。 班优秀率为 70﹪。很可惜有几位孩子还没有进入学习状态,成绩很不理想。 二、试卷分析: 第一题:选择正确的读音,主要测查学生对音节的辨别能力,主要是前鼻音和后 鼻音,平舌音和翘舌音。有10位同学“找”“造”“怎”个别选错。 第二题:拼一拼,写一写。主要考查学生对看拼音写汉字的掌握程度。大多数学 生能完全正确地写出汉字。出错原因:个别孩子把用力的“力”写成了“里”。 第三题:读一读,连一连。主要考察学生对于音节的拼读情况。除2个孩子没有 完全连得正确外,其他孩子全对。 第四题:数一数,填一填。主要考察学生书写顺序和基本笔画。这里写错的有 12个学生。错得最多的就是“两”和”雨”以及“年”的笔画数错。 第五题:想一想,组一组。给“生”“来”“瓜”“皮”扩词两个。本题错得最多 的是瓜和皮的扩词。 第六题:照样子写词语。这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但语文园地六里有讲过,可没 有要求学生自己写,这题有点难度。但我要求学生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大部 分孩子也都能完成。 第七题:读一读,连一连。本题有五六个学生把“又高又大的”和“又细又长的” 连反了。 第八题,读一读,填一填。把句子填完整。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题型,也有 一定的难度。出错原因:个别孩子书写汉字出现错误,上册就开始写句子,难度 很大。个别孩子不理解题意,在乱写,不知所云。此题错误率挺高的。 第九题:排列句子。这种类型课堂作业本上有写过。好的学生能把句子排列好, 但把它抄写下来也是有难度的,更不要说不明白,句子表达不完整的孩子了。此 题失分率是最高的。 第十题:读一读,猜一猜。全班大部分的孩子都能猜中。 三、反思 对本次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之后,我认为今后在改进教学方法,培养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方面还要狠下功夫,在以后教学中我会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教学中我还要不断渗透拼音教学,努力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汉语拼音。 2﹑课堂上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还要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

(完整版)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练习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标准状况下,1 mol SO2和1 mol SO3具有相同的体积; ②SO2使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因为SO2有漂白性; ③SO2有漂白性,湿润的氯气也有漂白性,若将SO2和Cl2以等物质的量混合后通入品红溶液中,一定褪色更快; ④SO2溶于水,得到的溶液有氧化性,还有还原性; ⑤SO2通入Ba(OH)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稀硝酸最终沉淀将全部溶解; ⑥SO2通入BaCl2溶液中无沉淀生成。 A.①②B.③⑤ C.④⑥D.①③⑥ 2.SO2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我国规定空气中SO2含量不得超过0.02 mg/L。下列措施中能够减少SO2排放量的是() ①用天然气代替煤炭做民用燃料 ②提高热能利用率 ③硫酸厂采用更好的催化剂使SO2氧化成SO3 ④使用CS2萃取煤炭中的硫 ⑤燃煤中加入石灰后再使用 A.①②⑤B.①③⑤ C.①③④D.③④⑤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氯水、SO2、活性炭的漂白或脱色原理虽然不同,但它们都能使品红褪色 B.将等物质的量的Cl2和SO2同时与潮湿的红布条作用,颜色立即褪去 C.将等物质的量的Cl2和SO2同时与潮湿的红布条作用,颜色基本不变 D.经Cl2和SO2漂白的物质,日久都会恢复原来的颜色 4.如图装置中,若关闭活塞,则品红试液无变化,石蕊试液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打开活塞,则品红试液褪色,石蕊试液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据此判断气体和广口瓶中盛放的物质是()

A .H 2S 和浓H 2SO 4 B .SO 2和NaHCO 3溶液 C .Cl 2和NaHCO 3溶液 D .Cl 2和氯水 5.如图是某硫酸试剂瓶的标签上的部分文字。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硫酸'化学纯(CP) (500 mL) 品名:硫酸 化学式:H 2SO 4 相对分子质量:98 密度:1.84 g/cm 3 质量分数:98% A .该试剂应保存在玻璃试剂瓶中,并用橡胶塞塞紧 B .1 mol Zn 与足量的该硫酸反应生成2 g 氢气 C .该硫酸与等体积水混合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于9.2 mol/L D .向50 mL 该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小于0.46 mol 6.有一瓶Na 2SO 3溶液,由于它可能部分被氧化,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取少量溶液,滴入Ba(NO 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硝酸,充分振荡后,仍有白色沉淀。对此实验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 A .Na 2SO 3已部分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B .加入Ba(NO 3)2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中一定含有BaSO 4 C .加硝酸后的不溶性沉淀一定是BaSO 4 D .此实验能确定Na 2SO 3是否被部分氧化 7.向铜和浓硫酸反应后的液体中逐滴加入含a mol NaOH 的溶液,恰好使溶液的pH =7,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液中的c (Na +)=2c (SO 42- ) B.a 2 mol>沉淀的物质的量>0 C .沉淀的物质的量=a 2 mol D .原溶液中H 2SO 4的物质的量=a 2mol

(试卷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单元检测(有答案解析)

(试卷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单元检测 (有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时针指在5和6之间,分针指着5,这时的时间是()。 A. 5:25 B. 6:25 C. 5:30 2.时针走了2大格,分针走了()分钟。 A. 60 B. 120 C. 180 3.钟面上,分针转动360度,相应地时针转动()度。 A. 60 B. 30 C. 20 4.小明周末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完成以下事情,最少需要() 用洗衣机洗衣服20分钟;扫地6分钟;擦家具10分钟;晾衣服5分钟. A. 21分钟 B. 25分钟 C. 41分钟 5.钟面上的时间过5分是()。 A. 5:45 B. 6:50 C. 5:50 6.分针从3走到5,共走了()。 A. 2分钟 B. 20分钟 C. 10分钟 7.星球六上午阿姨准备在家做早点,午饭前赶到电影院,其余的时间要到商场买衣服。阿姨可能在下面的()时间到达商场。 A. B. C. 8.过10分是()。 A. 11:25 B. 11:35 C. 11:40 9.分针在钟面上走了1圈是() A. 1分 B. 5分 C. 1时 10.苏萌每天放学回家,在路上用了()分.

A. 4 B. 20 C. 30 11.一分钟之内,小华不可能完成下面哪件事?() A. 跳绳40次 B. 步行 500米 C. 做口算题10道 12.12分=()小时 A. 0.12 B. 0.2 C. 1.2 D. 120 二、填空题 13. (1) 10分10分地数,数________次就到1小时了。 (2) 5分5分的数,数________次就到1小时了。 14.在横线上填上“>”“<”或“=”。 2时________200分 2时________80分 60分________半时 15.如图,钟面上的时间是________,再过一刻是________;分针从3走到6,走了________分钟。 16.时针走1大格是1________,分针走1小格是1________,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________小格。 17.写出下面钟面上的时间.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测试题试卷分析 本次测试总体来说难度不大,主要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语文能力的运用。从考试的效果来看,总体还可以,但是也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有些同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个别同学书写太差;对于一些考察语文能力运用的题目更是处理的不好,尤其是学习较弱的一些学生阅读能力较差。具体的试卷分析如下: 一、生字词语题 这些题目,学生掌握的还不错,错误比较少。 出现的易错字有:绵延不断 (绵与锦的区分)、剧与据的区分、五彩斑斓的书写;以及“即使”有些同学读成了“jì” 二、佳句积累题,个别同学出现错字,如宽窄的窄部首漏了撇、点。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缩句题有些同学没有去掉中间的逗号,这类的训练题训练的较少,以后要多加训练。 2、修改病句题大部分同学能看出句中格外和特别重复, 四、阅读理解: (一)《桂林山水》 1、“屏”字是多音字,但在文中是píng,半包围结构 2、“这样的山”指“奇、秀、险”的山,个别同学不会抓主要特点来作答。 3、有些孩子把桂林的山跟泰山、香山作比较,有些孩子找错了,分析原因在于孩子对原文读的不透彻,理解不到位。

4、填空不能细心地去分析原文。 5、在对原文的概括方面学生仍然要多加练习。 (二)、《庐山的云雾》 1、很多同学把第二自然段中“写了庐山的哪几种雾,分别比做什么”概括不准确,找的不全面,原因还是对原文读的少,理解不透彻,还需加强培养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2、瞬息万变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有些孩子对于这类题很难下手,其原因还在于没有认真读原文,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文章要多读才能理解。 这一单元的检测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是更多的思考和困惑,无论是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课外阅读的拓展,还需不断思考不断努力不断改进。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一、SO 2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Mr =64),易液化、易溶于水(1:40)。 二、SO 2的化学性质: 1、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1)与水: SO 2+ H 2 O H 2SO 3(亚硫酸,二元弱酸) 亚硫酸不稳定,易分解和易被氧化:H 2SO 3SO 2+ H 2O ; 2H 2SO 3 +O 2=2H 2SO 4 (2)与碱: SO 2(少量)+2NaOH =Na 2SO 3+H 2O Na 2SO 3+H 2O +SO 2=2NaHSO 3 SO 2(过量)+NaOH =NaHSO 3 Ca(OH) 2+SO 2(少量)=CaSO 3↓+H 2O Ca(OH)2+2SO 2(过量)=Ca(HSO 3)2 小结: OH - SO 32- HSO 3- SO 2 H + (3)与碱性氧化物(Na 2O 、CaO 等): SO 2+Na 2O =Na 2SO 3 CaO +SO 2=CaSO 3 (4)与盐溶液:SO 2+NaHCO 3=NaHSO 3+CO 2 (或生成Na 2SO 3) NaHCO 3溶液是除去CO 2中混有少量SO 2的最佳试剂。 注意:SO 2作为酸性氧化物时,其化学性质与CO 2类似。 2、较强的还原性(水溶液中:SO 2均被氧化成SO 42- ) (1)SO 2通入氯水或溴水中,溶液褪色 Cl 2+2H 2O +SO 2=2HCl +H 2SO 4 Br 2+2H 2O +SO 2=2HBr +H 2SO 4 (2)SO 2通入酸性高锰酸钾中,溶液紫红色褪去 (3)SO 2+H 2O 2=H 2SO 4 (4)2Fe 3++SO 2+2H 2O =2Fe 2++SO 42-+4H + (5) 3、弱氧化性 SO 2+2H 2S =3S ↓+2H 2O 4、漂白性: (1)品红溶液(红色) 溶液褪色 溶液恢复红色 (可用于SO 2的检验和鉴定) 注意:品红溶液可用于SO 2的鉴别,而一般不用于SO 2的除杂。 (2)SO 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只变红不褪色。 (3)Cl 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注意:① 若SO 2和Cl 2按物质的量之比1:1同时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不褪色。因反应:Cl 2+2H 2O +SO 2=2HCl +H 2SO 4,而丧失漂白性。 ② CO 2通入Ca 2+或Ba 2+ 的溶液中:溶液呈碱性有沉淀;溶液呈酸性或中性无沉淀; SO 2通入CaCl 2或BaCl 2溶液中无沉淀;SO 2通入Ca(NO 3)2或Ba(NO 3)2溶液中有沉淀。 (4注意:SO 2能使溴水、酸性KMnO 4溶液褪色,体现了SO 2的还原性,而不是漂白性。 三、SO 2的实验室制法:Na 2SO 3+H 2SO 4(浓)=Na 2SO 4+SO 2 ↑+H 2O 1、装置 2、除杂 3、收集 4、验满 5、尾气处理 四、SO 2的用途:常用作漂白剂、灭菌剂、防腐剂、生产硫酸。 五、SO 2的污染(重P 168 考法2) 1、正常雨水PH 值约为5.6而不是7,因水中溶解有CO 2会形成弱酸H 2CO 3。PH <5.6的降水称为“酸雨”,酸雨中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主要是硫酸、硝酸。 SO 2 加热 催化剂 △ 2SO 2+O 2 2 SO 3

2020年(工作分析)第三章工作分析

第3章工作分析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什么是工作分析;为什么进行工作分析;何时进行工作分析;谁来进行工作分析;如何进行工作分析;明确工作分析的主要内容;明确工作分析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工作分析的实质和作用;理解撰写工作说明书的基本原则。 3.1 工作分析的实质与作用 3.1.1工作分析的概念 工作分析(Job analysis)又称职务分析或岗位分析,是指收集工作岗位信息以确定工作的责任、任务或活动的过程[1]。 3.1.2工作分析的实质 人力资源管理的黄金法则之一是人岗匹配,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工作分析的实质之一就是实现人岗匹配,人得其岗,岗得其人;其二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分解,让组织中的每个人对自己的作用、责任和权限都一清二楚,组织目标由每一个岗位上的人来分担。 3.1.3工作分析的作用

3.2 工作分析的历史与发展 3.2.1 工作分析的历史 据有关资料介绍:1930年,美国各大公司采用工作分析方法的约占39%。随着应用面的扩大,研究工作也在向前发展。1945年,希亚(W·T·Sher)创立工作因素法(Work Factor Systems),1948年,梅那德(H·B-Maynard)等著《方法时间测量法》(Method-Time Measurement),创建了“预定时间标准”。二战后,工作分析不但在美国继续普及,而且传播到西欧、前苏联、日本等国。美国与前苏联还创立了“人类工程学”,使得工作分析得到进一步发展。 3.2.2职位分类在国外的产生与发展 1905年,在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倡议下,任命了一个委员会,进行职位分类及薪金分类的方案设计和研究,职位分类工作进入了正规化阶段。同年,芝加哥市政府确认公务人员以职务为分类基础的原则,主张以雇员所完成的任务基础建立工资制度。从1909年到197年,芝加哥市文官事务委员会拟定了职位分类原则和方案,1912年市议会加以采纳并制定了职位分类法。职位分类第一次正式实行。 1978年美国联邦政府进行文官制度改革,设立了“高级行政职务”,把GS16职等至GS18职等高级职业文官的工资划出文官工资体系,变为“级别随人”的工资。美国实行职位分类制度的经验,受到许多国家的人事管理当局和专家学者的重视,他们极力倡导这一制度。加拿大、阿根廷、泰国等国家先后实行了职位分类制度。这些国家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同时,根据本国实际对职位分类作了各种改进,进一步推动了职位分类的发展。 3.2.3工作分析与职位分类的统一 进入七十年代以后,人力资本理论兴起。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于是与物质资源相对的概念——人力资源被提出,把人看作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在此理论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欧美各国纷纷出现了人力资源开发的组织机构,在美国除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设立了人力资源开发的组织外,许多工商企业也纷纷将人事部门改称为“人力资源开发部”或“人力资源管理部”,使人在管理中的地位上升到物之上。因

第七单元试卷分析

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一、学生成绩情况: 本次测试,总分5456分,平均分为88分;优良人数:39人,优良率为63%;及格人数为:59人,及格率为95%。其中最低分学生成绩是32分。总体来说,成绩不错, 但是后进生的成绩有待提高。 二、试卷命题范围及特点: 试题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特别是统计图表。本试卷通过多种形式,从不同侧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及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合理性。 三、改进与措施: 要重视书本上的每一个例题和习题,老师要善于研究这些题目。部分后进生老师要更加耐心地教。 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在教学数学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最终目的。

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总复习试卷分析 一、试卷命题范围及特点: 本次试卷涉及的内容较多,基础性知识也占了大多数,试卷安排也比较合理,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及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合理性。 二、学生成绩情况: 本次测试,总分5015分,平均分为85分;优良人数:33人,优良率为56%;及格人数为:52人,及格率为88%。其中最低分学生成绩是40分。总体来说,成绩不错, 但是后进生的成绩有待提高。 三、对后进生原因分析与补进措施。 经过耐心辅导,后进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了,但由于学生基础不太扎实,有几个小学生学习习惯还不好,对题目的理解能力太差,还需要加大对个别后进生的辅导的强度,我现采用组长帮组员的学习方式,并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进行多鼓励、多激励的手段,慢慢让小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有的学生考试时不够仔细,很多题目都会做,但由于不细心,便做错了。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 四、特长生情况分析与培养措施。 在优秀生的培养中,要注意教学的层次性,给优生布置一些提高性的作业,希望他们有更大的进步!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努力,希望取得好的成绩!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测试时间:2016年9月9日分析时间:2016年9月11日一、检测内容及整体情况: 本次检测分成八个部分:1、我会填;2、小法官判案;3、找朋友;4、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帮下面的小动物排排队;5、我选的准;6、量一量回答问题;7、动起你的小手来;8、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从试卷的内容上看,属于标准类题目,没有偏题超纲题,学生检测的成绩还算理想。全班22人,平均分92.23分。最高分100分,90-98分的有16人;80-89分的有3人;70-79分的有1人。及格率100%,优秀率90.9%。 二、试卷得分、失分情况分析 总体来说,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待加强,填空和连线方面失分较低,但是对于稍稍复杂的题目,个别学生失分则相对较多。此外,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太粗心,连判断是否线段和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的题目也会出错,这是不应该的。 1、第一题“我会填”。有部分同学把不同单位的长度比较大小判断错误,从而失分;还有第二题的第4小题失分的同学比较多,测试后通过沟通是因为孩子们没有很好的理解题意。 2、第三题“找朋友”。这题虽只有一小题,不过占分较大,由于几个孩子对桌子和小学生的高度不能很好的区别,出现错误失分。还有一位同学将电视塔的高度连错。 3、第四题“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好几名同学将数字写错或者迷糊地将单位看错,尤其是第二小题出错率更高。 4、第五题“我能选的准”。本题两道小题,每小题4分,难度不是很大,但全对的只有个别几人,很多学生对第1小题判断失误,据我分析认为是把线段的概念没有吃透,说明孩子们的基础知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5、第六题“量一量,回答问题”。本题分值也较高,两小题10分,只有个别学生全对,失分较多的是第2小题,因为第2小题涉及到大约多长的问题,所以有的孩子们束手无策,从而失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