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台秘要》中《诸病源候论》条文辑佚

《外台秘要》中《诸病源候论》条文辑佚

《外台秘要》中《诸病源候论》条文辑佚
《外台秘要》中《诸病源候论》条文辑佚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 目录 ·制作者说明 ·序 ·第01卷风病诸候 ·第02卷虚劳病诸候 ·第03卷腰背病诸候 ·第04卷消渴病诸候 ·第05卷伤寒病诸候 ·第06卷时气病诸候 ·第07卷热病诸候梦 ·第08卷温病诸候 ·第09卷疫疠病诸候 ·第10卷疟病诸候 ·第11卷黄病诸候 ·第12卷冷热病诸候 ·第13卷气病诸候 ·第14卷脚气病诸候 ·第15卷咳嗽病诸候 ·第16卷淋病诸候 ·第17卷小便病诸候

·第18卷二大便病诸候 ·第19卷五脏六腑病诸候·第20卷心痛病诸候 ·第21卷腹痛病诸候 ·第22卷心腹痛病诸候 ·第23卷痢病诸候 ·第24卷湿○1病诸候·第25卷九虫病诸候 ·第26卷积聚病诸候 ·第27卷症瘕病诸候 ·第28卷疝病诸候 ·第29卷痰饮病诸候·第30卷癖病诸候 ·第31卷否噎病诸候 ·第32卷脾胃病诸候 ·第33卷呕哕病诸候 ·第34卷宿食不消病诸候·第35卷水肿病诸候 ·第36卷霍乱病诸候 ·第37卷中恶病诸候 ·第38卷尸病诸候 ·第39卷注病诸候

·第40卷蛊毒病诸候 ·第41卷血病诸候 ·第42卷毛发病诸候 ·第43卷面体病诸候 ·第44卷目病诸候·第45卷鼻病诸候 ·第46卷耳病诸候 ·第47卷牙齿病诸候 ·第48卷唇口病诸候 ·第49卷咽喉心胸病诸候 ·第50卷四肢病诸候 ·第51卷瘿瘤等病诸候 ·第52卷丹毒病诸候 ·第53卷肿病诸候 ·第54卷疔疮病诸候·第55卷痈疽病诸候 ·第56卷瘘病诸候 ·第57卷痔病诸候 ·第58卷疮病诸候 ·第59卷伤疮病诸候 ·第60卷兽毒病诸候 ·第61卷蛇毒病诸候

山东省2016年下半年中医助理医师内科学考试试卷

山东省2016年下半年中医助理医师内科学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治疗盗汗或热病汗不出的腧穴是 A.大椎 B.风池 C.复溜 D.太溪 E.合谷 2、病人频发房性早搏,自觉心悸不适,心率90次/分。可以选用以下何种药物治疗: A:普萘洛尔(心得安) B:美西律 C:地西泮(安定) D:地高辛 E:奎尼丁 3、下列哪项与瘀血的形成无关 A.气虚B.血虚 C.气滞D.血寒 E.血热 4、头两侧疼痛,属 A.太阳经 B.阳明经 C.少阳经 D.太阴经 E.少阴经 5、患者,女,45岁。颈部肿块,轻度疼痛,生长迅速,坚硬,表面不平,推之不动,随吞咽上下移动减弱,颈淋巴结肿大,声音嘶哑。同位素扫描:冷结节。其治法是 A.中药内服 B.中药内服加外用 C.中药外用 D.手术切除 E.以上均非 6、茵陈蒿汤的组成药物除茵陈外还有 A.栀子、黄柏 B.青蒿、黄芩 C.大黄、黄柏 D.栀子、大黄 E.青蒿、大黄 7、患者,男,50岁,咳痰带血二月余,近一个月食少,体重减轻。有吸烟嗜好,

按肺炎治疗无效。X线检查见右肺近肺门处有一团块状阴影,痰脱落细胞检查找到癌细胞。本例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是 A.放射治疗 B.手术切除 C.化学药物治疗 D.抗生素治疗 E.免疫治疗 8、采取哪项治疗措施比较适宜____ A:静脉滴注环磷酰胺 B:静点氯化钾 C:口服吡啶斯的明 D:静脉滴注复方丹参 E: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 9、壮热胸痛,咳嗽气喘,苔黄燥,多见 A:肺阴亏虚 B:风热犯肺 C:肺热炽盛 D:肺胃热盛 E:痰热塞肺 10、小儿哮喘缓解期的主要病机是 A.脾肾阳虚,肾不纳气 B.感受外邪,肺气郁闭 C.外邪引动伏痰,痰阻气道 D.肺脾肾不足,痰饮内伏 E.感受外邪,肺气失宜 11、镜面舌的形成机理是 A:水湿上犯 B:热盛伤津 C:胃肠热结 D:胃肾阴涸 E:热入营血 12、奇经八脉中既称血海又称经脉之海者是()。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带脉 E.维脉 13、错误的是__ A.健康人吸入带菌的尘埃 B.结核菌不通过皮肤侵入 C.通过泌尿生殖系统侵入 D.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 E.次要感染途径是消化道 14、机体的生长发育主要取决于

方剂歌诀

第一章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伤寒论》:麻子炒杏仁。/干妈贵姓?甘麻桂杏(甘草、麻黄、桂枝、杏仁)桂枝汤《伤寒论》:大芍炒姜汁。(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桂芍草姜枣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 小青龙汤《伤寒论》:麻子将要甘心下跪。/少将为嘛甘心下跪?(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芍姜味麻甘辛夏桂) 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臣子穿芳草,福将慢戒酒。 止嗽散《医学心悟》:百草园前臣敬接。 二、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猪吃草帘脖子更白。 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麻哥要草。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母牛早餐河东柳叶,哥姐馋。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干妈姓石。 三、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 再造散《伤寒六书》:早起穿少干活,缝织人生幸福。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麦地将割,白吃白睡。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第二章泻下剂 一、寒下剂 大承气汤《伤寒论》:小黄识谱。/皇后只是笑。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二人笑大肚。 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陷胸汤谁大笑。 二、温下剂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皇子细心。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黄夫人炒姜。/为姜大人附子干杯。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三物备急黄豆浆。 三、润下剂

如何将PDF转换成WORD PDF转WORD

如何把PDF转换成WORD 先了解一下: PDF文档到底是什么? PDF是出版和图形领域的软件厂商Adobe制定的电子文档格式标准。Adobe为之提供了免费的文档浏览器--Adobe Acrobat Reader以及相应的编辑软件--Adobe Acrobat,后者可以对PDF文档中页面的组织、链接进行编辑,对文档进行批注等等。而Adobe的另外一款软件--Illustrator则可以从各个细致入微处修整PDF文件。与普通格式的电子文档(如纯文本、超文本、RTF格式以及Word文档等)相比,PDF文档具有能够完善保持版面样式、跨平台等优越性,所以国外许多组织机构在发放无需再次编辑的文件时通常选择使用PDF格式。在我国,许多电子书籍也开始采用PDF格式。 创建PDF文件的典型方法并不是使用Illustrator等软件来编辑,而是先用普通的文字处理和桌面排版软件如Word、WordPerfect和PageMaker等编排好文档,然后通过Adobe的PDF Distiller或者PDF Writer等仿打印机引擎制作PDF文件。另外也有一些PDF文档是直接使用Adobe Acrobat配合扫描仪将原书稿扫描制作完成的,虽然该软件配有支持对多种西方文字进行光学字符识别(OCR)的插件,但是为了保证文字的可靠性,多数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PDF文件没有进行字符识别。 如何把PDF文档转换成Word文档 一款非常好的Pdf向Doc格式转换的工具,ScanSoft PDF Converter for Microsoft Word v1.0。它是由ScanSoft公司同微软共同组队开发了一个全新的Office 2003 插件。该插件可以帮助你通过Word直接将Pdf文档转换为Word文档,并且完全保留原来的格式和版面设计。 这个名为 ScanSoft PDF Converter for Microsoft Word 的插件是首先捕获Pdf文档中的信息,分离文字同图片,表格和卷,再将其统一到Word格式。现在你可以重新利用早先你从网络上下载或Email中收到的Pdf文件中的信息,而无需添加任何其他软件。 ScanSoft PDF Converter for Microsoft 已经非常紧密的同Office 2003整合在一起了,有两种方式可以将Pdf格式转换成Doc文件。 第一种方式,在Microsoft Word 2003中你可以直接通过“文件”—>“打开”来打开Pdf文件。ScanSoft PDF Converter for Microsoft Word插件会自动弹出了,经过转换后我们就可以得到想要的Doc文件。 第二种方式,ScanSoft公司也已经开发了基于此的Smart Tag(Office 2003中重要的功能元件)能够轻松的通过右键来将PDF文件转换成为 Microsoft Word 文件。 =========================== PDF文件中的文字存在两种可能性: 其一,可能是以计算机字符代码的形式被包裹在文件中; 其二,也可能只是一个页面图像中的像素组成的线条,没有字符代码信息。很明显,只有第

古方书籍大全

古方书籍大全 《千金翼方》唐·孙思邈 《医方集解》清·汪昂 《严氏济生方》宋·严用和 《串雅内外编》清·赵学敏 《仁斋直指方论》宋·杨士瀛 《全生指迷方》宋·王贶 《医方简义》清·王清源 《千金宝要》唐·孙思邈 《博济方》宋·王衮 《古今名医方论》清·罗美 《古方汇精》清·爱虚老人 《史载之方》宋·史堪 《名医别录》晋·陶弘景 《回生集》清·陈杰 《外治寿世方》清·邹存检 《大小诸证方论》明·傅青主 《奇效简便良方》清·丁尧臣 《奇方类编》清·吴世昌 《小品方》晋·陈延之 《急救便方》清·文晟

《急救良方》明·张时彻 《惠直堂经验方》清·陶承熹《时方妙用》清·陈念祖 《时方歌括》清·陈修园 《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 《汤头歌诀》清·汪昂 《洪氏集验方》宋·洪遵 《济世神验良方》清·佚名 《炮炙全书》· 《炮炙大法》明·缪希雍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元·李东垣《神仙济世良方》清·南极老人《种福堂公选良方》清·叶桂原《经验丹方汇编》清·钱峻 《经验奇方》清·刘一明 《绛囊撮要》清·云川道人 《绛雪园古方选注》清·王子接《苏沈良方》宋·沈括 《药性切用》·佚名 《药鉴》明·杜文燮 《要药分剂》清·沈金鳌 《退思集类方歌注》清·王泰林

《金匮方歌括》清·陈念祖《长沙方歌括》清·陈念祖《集验方》宋·洪氏 《雷公炮制药性解》明·李士材《雷公炮炙论》南北朝·雷学所《世医得效方》· 《严氏济生方》· 《串雅内外编》· 《仁术便览》· 《全生指迷方》· 《医心方》· 《医方简义》· 《医方考》· 《医方集宜》· 《医方集解》· 《千金宝要》· 《千金翼方》· 《千金要方》· 《华佗神方》· 《博济方》· 《卫生易简方》· 《古今名医方论》·

古籍校勘

校勘记校勘记 notes of collation 记述校勘情况的文字。在中国,比较完整的校勘记以隋唐之间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为最早。此书为《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14种当时称作经典的书籍作注释和校勘,共31卷。宋代校勘学有了较大的发展, 最著名的校勘记著作有张淳的《仪礼识误》3卷,方崧卿的《韩集举正》10卷,彭叔夏的《文苑英华辩证》10卷,岳珂的《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1卷等。清代校勘学更为发展,对中国古代书籍,除了传统的经书以外,还对不少哲学、历史、地理、诗文集作了校勘,写成不少有价值的校勘记。这些校勘记大部分附于所校的书内,有的则单独刻刊,如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文□《群书拾补》等。 校勘记的书写没有固定的格式,习惯上大致有这样几种方式:①凡文字有不同的, 写为:“某, 一本作某”(一般应具体写明版本名称)。②凡脱离文字的, 写为:“某本某下有某字。” ③凡文字有衍文(即多余的),写为:“某本无某字。”或“某字衍。”④凡文字颠倒而可以通的,写为:“某本某某二字互乙”;或颠倒而不通的,写为:“某某二字衍,当从某本作某某。” ⑤凡文字可判断其错误的,写为:“某当作某。”凡不能定其误的,写为:“某疑当作某。”⑥文句前后倒置的,写为:“某本某句在某句下。”中华书局于60~70年代出版点校本“二十四史”。于每一史书的每一卷后面都附有校勘记,体例较为完善。 (傅璇琮) 校勘记是校勘成果的文字表达形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撰写切实简明的校勘记,"可以使校正者有据,误校者留迹,两通或多歧者存异。" 它通过条列校勘异同得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校书者对古籍校勘整理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校勘记的撰写,已成为校勘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和掌握校勘记的撰写原则与基本方法。 一.古医籍的校勘与校勘记的撰写概况 校勘记又名校记、考异、考证。校勘记作为校勘成果的文字表达形式出现,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体现了校勘工作和校勘学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 古籍的校勘工作,由来已久。据文献记载,周代已有正考父校《商颂》,如《国语·鲁语》云:"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史,以《那》为首。"其后有孔子校勘"六艺"、子夏校勘古《史记》。而官方组织的大规模校书活动,则始自于汉成帝河平年间的刘向校书。 古医籍的校勘是否起自先秦,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一些出土的医学文献中可见,早在汉或汉以前的医籍中,已有较多异文出现。今存《素问》、《灵枢》两书中,也收录了部分异文。如《素问·缪刺论》:"其状若尸,或曰尸厥。"《灵枢·口问》:"故曰噫,补足太阴阳明。一曰补眉本也。"这些异文说明古人在整理编纂时,已注意到对原文的校勘。 有明确记载的古医籍校勘工作,当始自西汉李柱国校方技之时。《汉书·艺文志》云:"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据前人总结,刘向校书之时,曾备众本、订脱误、删复重、条篇目、定书名、谨编次、析内外、待刊改、分部类、辨异同、通学术、叙源流、究得失、撮指意、撰序叙、述疑似、准经义、徵史传、辟旧说、增佚文、考师承、纪图卷、存别义,作过大量的校勘工作。如《战国策书录》云:"所校中《战国策》……本字多脱误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如此者多。"《列子书录》云:"中书多,外书少,章乱布在诸篇。中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由此推知,李柱国亦必对医书进行过兼备众本、比勘文字、篇第审定、定立书名、厘定部居、叙述源流等工作。虽然所校医书早佚,其医籍校勘

《外台秘要方》对儿科学发展的贡献

2006年5月第29卷第3期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鳖:婴型:垫№:墨型堕幽唑堡堡型唑必堂:!!: 《外台秘要方》对儿科学发展的贡献 张勇张英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成阳712046) 摘要:文章首先回,tli了唐以前儿科学的发展概况,继而从儿科的学科分化、发病原I!il、病症分类、病症治疗、小儿养护方法等方面,论述了《外台秘要方>儿科卷的内容,并最终总结了它对儿科学发展所作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键词:外台秘要;儿科学;文献 中图分类号:R2—52文献标识号:B文章编号:1002一168X(2006)03—0011—0'2 关于儿科病证,早在《内经》中就有所记载,至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已能用方药治疗多种小儿疾病。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对儿科相关病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惜其有论无方,缺乏必要的临床总结。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少小婴孺”中专论儿科病,但仅有9门,载方324首。而唐代王焘所著《外台秘要》(以下简称《外台》)中卷三十五、三十六为儿科专卷,共计86门,84论,414方。它对中唐时期以前有关的儿科常见疾病及小儿养护方法进行了全面详实地收载,有论有方,是对此前医学界在儿科领域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为宋以后儿科成为独立临床分科,奠定了理论及临床治疗的基础。本文仅就(J'l-台》对儿科学发展中的贡献浅论如下: 1为儿科的学科分化奠定了临床实践基础《外台》所载文献集唐以前儿科研究之大成,为后世儿科临床分科及相关论著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书中所引文献,共15家,约454条。其中所引文献的原作大多散佚,而它却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为儿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正如前所述,在唐以前的著作中,对小儿疾病还未单列出来专门论述,就连《诸病源候论》中也有是论无方:在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药方》中只有一卷专f丁论述儿科疾病,且涉及病种有限;而《外台》中已用两卷专门论述儿科病症,涉及病种70余种,载方414首。它保存了晋唐之间多已散佚的有关儿科方面的方书史料,为宋代钱乙所著的现存第一部儿科学专著《小儿药证直诀》的成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2详析儿科发病原因 《夕卜台》载文对儿科病的病因进行了深刻而全面地分析。其认识符合病因分类规律,对疾病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外台》将小儿病因归纳为六个方面:①外感六淫邪气,以风、寒多见。如卷三十五小儿将息衣裳厚薄致生诸痫及诸疾方并灸法二十八首中“凡d"JD所以得风者,缘衣暖汗出,风因而入也”。又卷三十六中“五味子汤,主/l',JL,风冷入肺,上气逆”,还有小儿天行病为感受疫疠之气而发;②饮食不节所致疾病:如小儿惊夜啼方七首中“tl、JL因宿乳不消,腹痛惊啼,牛黄丸方”;③七情内伤致病见小儿惊痫惊悸、小儿惊夜啼及zbJD客忤病。如“惊痫者,起于惊怖先啼乃发作,此惊痫也”;④病理产物致病:如痰饮、瘀血。见卷三十五小儿痰结方二首及小儿癞瘕癖方六首;⑤外伤及其他因素致病:.女ll/bJL火灼疮及d',Jh误吞物、小儿囟开不合、小儿解颅、小儿齿不生等;⑥先天因素:如由胎传引起的d',JD痈证。见卷十五疯癫方七首“又人在胎时,其母卒大惊,精气并居,令子发癫”。 3详名儿科病证分类 《外台>在病证范围方面,该书对小儿常见病大  万方数据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简介 中国最早的论述以内科为主各科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又称《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50卷。隋代巢元方等撰于大业六年(610)。该书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对临床各科病证进行了搜求、征集、编纂,并予系统地分类。全书分67门,载列证候论1739条。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证候等。 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但不记载治疗方药。《诸病源候论》内容丰富,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多科病证,对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外科手术等方面,有不少精辟论述,对后世医学影响较大。书中关于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的记载,都是世界外科史的首创,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外科手术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医著的病因、病理分析,大多依据此书。1949年后有影印本。 到了隋朝,中医学已经经历了1000多年的风雨,也在各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每一门学说也各自有了专门的杰出著作。例如:医理与治法方面的巨著《黄帝内经》、方书之祖《伤寒论》、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等。至此,中医学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其学术体系也基本达到了全面和详尽的程度。中医理论方面的著作,大多是在汉代以前完成的,唯有病源学和证候学说方面的专著出现得较晚。直到隋代,朝中的太医博士巢元方率众编著了《诸病源候论》一书。至此,才完成了对这一重要学科的确立,并且对于中医极具特色的“病源学”和“证候学”进行了精细、准确的分类与描述,其内容十分周到、全面,以至于在其后的几千年中,该书仍是最完备、最详细的病因学和证候学专著。巢元方是隋大业年间的太医博士,他知识渊博,医术高超。据《炀帝开河记》记载:隋朝大总管麻叔谋,患了“风逆”证,不能行动,头晕恶心,每天只好卧床。巢元方为他诊病后,认为是风邪侵入腠理造成的,病的部位在胸臆之中。便叫他用嫩肥羊蒸熟,掺上药粉同食,麻依法服后,很快就好了。从此便常服此方以自养。巢元方在治疗过程中,灵活掌握,可以做到药食同疗的地步,可见医术很高。而这种小方治大病、食药相合的治疗方法,足以见得医者的强闻博识,聪颖敏锐。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述病源和证候的书,书中虽没有记载治法和方药,却有很强的资料价值,为医者的案头常备用书。书中记载了“疥虫”是疥疤的病源,它藏在湿疥的脓疤中,可用针头挑得,形似水中的蜗牛,其观察十分细腻,也是病因学说在形态学上的一大进步。书中对“绦虫”也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解说。其中讲道:寸白虫会一段段的增生,逐渐长大达四、五尺长,这与现代医学对绦虫的描述十分接近,并且指出了这种病的发生与食用未熟的鱼和牛肉有关。书中描写了“漆疮”,这是一种发生在对漆敏感的体质的人身上的米粒样的丘疹。当接触到漆以后,只有这类人身上会出现,而其他人没有,这也是最早的免疫学研究,可以说这时的病因学说,对于过敏的认识已经十分全面了。书中还对传染病,如肺结核、天花、脚气病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甚至提到了妇女人工流产。在养生方面,也很有真知灼见:文中提出刷牙是保证牙齿健康的关键。甚至还描写了肠吻合手术的步骤、方法、缝合以及护理等。可见当时的外科手术也是比较发达的。 病源与证候是中医辨证处方的重要依据之一,该书内容丰富,描述详尽,分析准确,明确易懂,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书。除此之外,《诸病源候论》还是一部记载了当时医学发展水平的重要著作,从该书所载的对于病因的认识方面的内容看,当时的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全面周到、分析透彻的程度。也许是受到了文化导向的影响,医学史上,多数医家更加重视对于理、法、方、药等方面的研究和著述,这方面的专著非常少。而《诸病源候论》内容的全面和周到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缺,直到今天的医学发展水平,它仍称得上是一部完备的好书。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 ■内经、难经类: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二、《黄帝内经太素》(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着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见。 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公元 762 年)唐.王冰次注。王冰把《黄帝内经素问》传本整理校注,因旧本残缺,又补入《天元纪大论》等七篇,重新编次为二十四卷。王氏注有不少卓越的见解。现存本经宋.林亿等校订。 四、《素问玄机原病式》(公元 1188 年)金.刘完素(守真、河间)。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关五运六气,病机方面的原文及王冰注加以发挥而成。着重于治火证用寒凉法。 五、《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注证发微》(公元 1586 年)明.马莳(仲化、玄台)注。各九卷。对《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的全文进行了注解。后附补遗一卷。 六、《类经》(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七、《内经知要》(公元 1642 年)明.李中梓(士材,念莪)编。二卷。摘录《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原文,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等八类。注解简明。 八、《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公元 1672 年)清.张志聪(隐庵)注。各九卷。注文中有一些较好的见解。 九、《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公元 1689 )清.汪昂(訒庵)注。二卷。分为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侯、运气、审治、生死和杂论九篇。采用唐.王冰、明.马蔚、吴崑和清.张志聪的注解,删繁辨误。 十、《难经》(公元前五世纪? )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撰。共有 81 个问答。系采摘《内经》的精要,设为问答,解释疑难。 十一、《难经本义》(公元 1361 年)元.滑寿(伯仁)着。二卷。采集《难经》注解十一家。订正脱文误字,注解融合各家之说。 十二、《难经集注》(公元 1505 年? )明.王九思等集注。五卷。分十三篇。采用吕广、杨玄操、丁德用、虞庶、杨康侯五家之注而成。主要内容有诊脉、经络、脏腑、穴位、针法等。 ■伤寒、金匮类: 一、《伤寒杂病论》(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二、《伤寒论》(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卷,前言的伤寒部分,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题为《伤寒论》。以六经辨证治急性热病。

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 图 1 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五十卷(隋)巢元方撰 元刻本 国家图书馆

《诸病源候论》是隋代巢元方编著的我国第一部论述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 巢元方(约550—630),隋代医学家。大业中任太医博士,大业六年(610)奉诏主持编著《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又名《诸病源候总论》、《巢氏诸病源候论》、《巢氏诸病源候总论》,简称《巢氏病源》。 此书是我国第一部证候学专著。书中卷一至二十七为内科诸疾;卷二十八至三十为五官科诸疾;卷三十一至三十六为外科和伤科诸疾;卷三十七至四十四为妇产科诸疾;卷四十五至五十为小儿科诸疾。共计71类疾病,1739种病证。全书内容强调以病为纲,以证为目。每类疾病之下,分述各种病证,再论概念、病因和证候,有些病证之后还附有“养生导引法”。书中对于传染病病因的认识,突破六淫学说,认为其病因是感受外界有害物质——“乖戾之气”所致,造成互相传染,并且可以用“预防药”来预防。对于疥的病因,指出“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对炭疽的病因,认为是由于人先有疮而后接触牲畜传染;对于漆疮等过敏性疾病,指出与人的禀赋素质有关。书中对小儿护理提出“田舍小儿,任其自然,皆得无横夭”,妇女怀孕期间应劳逸适度,以使“骨气强,胎养盛”。此外,书中对于疾病症状的描述也颇为详尽。 《诸病源候论》继承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编著的《外台秘要》,宋代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等,都引用了《诸病源候论》中的有关内容。宋代课试医士时,常以《诸病源候论》中的内容作为命题依据。宋以后的医家著作,在探讨病源证候时,亦多以《诸病源候论》为基础。 《诸病源候论》国内现存20多种版本,如元刻本,明嘉靖歙岩镇主一斋刻本,明嘉靖聚奎堂刻本,明万历新安吴勉学校刻本,明抄本,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抄本,清嘉庆十四年(1809)吴门经义斋胡益谦校刻本,清光绪元年(1875)湖北崇文书局刻本等。此元刻本为该书现存最早版本。 参考文献: 丁光迪:《诸病源候论校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段逸山:《诸病源候论通检》,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乔文彪、孙理军:《〈诸病源候论〉版本流传考》,《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第11期。

_诸病源候论_版本流传考

收稿日期:2007201223; 修订日期:2007205209作者简介:乔文彪(19692),男(汉族),河南洛阳人,现任陕西中医学院副教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医古典医籍及其临床应用研究工作.《诸病源候论》版本流传考 乔文彪,孙理军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 摘要:以历代史志以及医籍的记载为依据,对《诸病源候论》的作者及版本流传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据,对现代研究《诸 病源候论》的版本源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键词:《诸病源候论》; 巢元方 中图分类号:R24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0805(2007)1122843201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论述各科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内容的专著。对于本书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卷数,目前学术界的共识为本书由隋朝医官巢元方等编撰,成书于隋?大业六年(即公元610年)。全书共50卷,分为67门,1739候。上述观点源于宋朝,而在宋代以前的史志中,对于本书作者及卷数,则著录不一,故令后世歧说较多。最早辑录本书的是《隋书?经籍志》,志载《论(当为“诸”)病源候论》五卷、《目》一卷,吴景贤(此医家《隋书?麦铁杖》中有载)撰。在《旧唐书?经籍志》中则为《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吴景(当为“吴景贤”,吴景在《隋书》《旧唐书》中均无从考证)撰。而至《新唐书?艺文志》中则为《吴景贤诸病源候论》五十卷,与《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巢元方撰,两书并存。至《宋史?艺文志》,则只有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一种记述,而无吴景贤或吴景编撰的《诸病源候论》记载。对于以上史志中的不同记述,《四库全书提要》云:“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隋大业中太医博士巢元方等奉诏撰。考《隋书?经籍志》有《诸病源候论》五卷,《目》一卷,吴景贤撰;《旧唐书?经籍志》有《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吴景撰。皆不言巢氏书。《宋史?艺文志》有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又无吴氏书,惟《新唐书?艺文志》二书并载,书名、卷数并同。不应如是之相复,疑当时本属官书,元方与景,一为监修,一为编撰,故或题景名,或题元方名,实止一书,《新唐书》偶然重出。观晁公武《读书志》称隋巢元方等撰,足证旧本所列不止一名,然则《隋志》‘吴景’作‘吴景贤’,‘贤’或‘监’字之误。其作‘五卷’,亦当脱一‘十’字,如止五卷,不应目录有一卷矣。”即言《诸病源候论》是隋朝官府组织编写的医著,由巢元方和吴景(当为“吴景贤” )2人作为监修或总编撰,致使隋唐史志中的记载不统一。丹波元胤按曰:“吴景贤名,见于《隋书?麦铁杖传》,则《提要》有吴景监撰之说者,实系臆测。然以是书为巢、吴同编,理似当然。姑据《新唐志》并载二家之书,以俟后考。”[1] 据文献记载,《诸病源候论》一书在北宋以前一直在流传,如王焘的《外台秘要方》在每门类之前多先引《诸病源候论》之观点阐释疾病概念以及病因病机,后列治病诸方,在40卷《外台》中,有28卷341处引录了《诸病源候论》三十余卷中的文献,可见在王焘供职的弘文馆即藏有该书[2] 。而日本医家丹波康赖撰成于公元982年(相当于北宋太宗时)的《医心方》,亦仿《外台秘要方》之体例,于每门之前引录《病源论》(即《诸病源候论》)的“病候”内容,全书30卷中,有24卷直引《诸病源候论》五百四十余处,陆百四十余条[3] ,可见,在北宋之初,《诸病源候论》已流传至日本。可惜由于唐宋之间连年战乱,北宋以前的传本均佚。北宋政府对医学是比较重视的,当时曾颁令天下,向广大的民间征集各种治病的医方、单方、验方,购买和征求献出医书。宋朝政府对此书极为重视,曾把它同《素问》《难经》《脉经》《千金翼方》《龙树论》等一起作为“医学”(宋代医学教育的专门机构)必读教材,同时规定,试补“医学”考试,也要从此书中选题,正缘 于此,宋朝政府在成立“校正医书局” (此机构成立于北宋嘉祐二年,即公元1057年)之前,便把此书连同《素问》《难经》一起刊行于世。《玉海》卷六十三曰:“天圣四年(即公元1026年)十月十 二日乙酉,命集贤校理晁宗、王举正校定《黄帝内经素问》《难经》《巢氏病源候论》;五年四月乙未,令国子监模印颁行,诏学士 宋绶撰《病源》序。”此记述与宋绶序文中所载完全吻合。是知宋 代初刻此书的时间是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早于成立“校正医书局”三十年。此刊本称为北宋本,但此本亦未保存下来。现存世的该书传本,是南宋以后的各种刊本。其一为南宋版本系统,此版本“盖南宋人从天圣校刊本而重 刻者”(《经籍访古志》),但据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 《巢氏病源》当为一千八百余候,与现行刊本之候数有出入。该版本自元代以后,国内已失传,但日本既知的却有两部:其一是怀 仙阁藏本(现存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其二是酌源堂藏本(此本20世纪后下落不明)。故现存该类传本,主要为日本医家据此二本影写及抄本。现存之刊本有日本天保四年(公元1833年)丹波元坚据怀仙阁藏本配补酌源堂本影写本、小岛宝素据怀仙阁及酌 源堂两本影写本(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日本无名氏据南宋 本抄本(现也存台湾“故宫博物院”,但仅存卷14~19)等。此外,1981年日本刊行的《东洋医学善本丛书》中所收该书,主要是据 怀仙阁旧藏南宋本影印[4] 。 其二为元刊本系统,元刊本《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 (今北京图书馆及北京大学各存1部),是“据宋本重刊,而兼校改文字 ……唯标目增重刊巢氏及总字”(《经籍访古志》 )。据马继兴考证此本系据宋本重刊,其篇目次序及内容与宋本不同。由于南宋刊本国内早已失传,故后世刊本均自此本衍化而来。现存此系统之版本有:明?汪济川、江瓘刊本《重刊巢氏诸病源候论》,署“隋太医博士巢元方撰”,《经籍访古志》考证,其体式同元刊本,“不 记刊行年月,似万历以上物”。明?汪济川、方鑛校刊本(歙方东 云校刻本于聚奎堂,扉页作西爽堂藏板),书名《巢氏诸病源候论》,《四库全书》所录即为此本,此版本“版式全与前本(即汪济川、江瓘刊本)同,文亦不差一字,案方鑛未详何人,且汪济川与江瓘共刻此书,无复刻之理,意是书估欲其易售,妄改校者姓名 耳”(《诸病源候论解题》)。“又有汪济川、方鑛校本,及吴勉学 校本,俱是重刊前刻者(即汪济川、江瓘刊本)”(《经籍访古 志》)[5] 。此外,明朝尚有嘉靖间刻本、万历吴勉学校刊本。 清代的刊本有:《四库全书》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分为67 门,1739候);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公元1786年)抄本;清嘉庆十四年己巳(公元1809年)胡益谦经义斋刊活字本(简称《巢氏 病源》 ),讹误脱漏较多;清光绪元年乙亥(公元1875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清光绪十二年丙戌(公元l886年)印本,清光绪十七年辛卯(公元1891年)湖北官书局重刻本,封面及扉页均题《巢 氏病源》,但每卷首尾又题《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柯慎菴云: “是据袁寿阶旧钞传录,差胜胡本。”清光绪十七年池阳周学海氏 校刊本(序称《新刻病源候论》,每卷首又题《巢氏诸病源候总论》),署“隋太医博士巢元方撰”。周序称:“以家藏旧本付梓,并取《外台秘要》及日本刻本校之。”而《日本访书志》考证:“光绪 ? 3482?L I SH I Z HE N MED I C I N E AND MATER I A ME D I CA RESEARCH 2007VOL.18NO.11 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第18卷第11期

介绍几款word和PDF互相转换的软件

介绍几款word和PDF互相转换的软件,轻松办公 今天向大家介绍几款word和PDF互相转换的软件,由于许多人在使用不同的办公软件,在传输和交流文档以及打印文档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所以在进行这些活动之前,建议把你所要使用的文档转换为PDF文档,以保证在他人电脑上可以无障碍的打开,和避免打印时所出现的字体变更,格式变更等问题。虽然pdf的交互性很好,但是却不便于编辑,所以你要编辑pdf文档的话,建议把pdf文档转换为office文档。所以,今天向大家介绍几款这方面的软件。 一,首推adobe acrobat x 10 Adobe acrobat x 10是adobe公司最新推出的PDF创建、编辑和查看软件,功能强大,相比上一版的acrobat 9提高了许多,首先从打开文档的速度上来说,个人觉得比上一般快许多,打开一般的文档比adobe reader快一倍多,和foxit reader相比来说,速度差不多。界面上,编辑的按钮主要集中在了右侧,上方按钮较少,这样方便编辑。从功能上来说,增加了保存为word,excel和图片等格式,支持保存为word 2003和2007,excel2003和2007,图片可以保存为jpg,TIFF等格式,并且把菜单集中到word和excel中,在word和excel 中你可以把word和excel文档输出成为PDF格式,如果你是office 2010的用户,你可以使用backstage就是文件背景视图中的save as来把word和excel文档保存成为PDF文档。 从界面上看,现在还没有官方的中文版本,只有英文等版本供大家使用,对于不懂英文的朋友来说,就有一些困难了,个人还是期待中文版早点推出,方便亿万中国用户。当然adobe 晚推出或者不推出有些软件的中文版,主要是由于中国的盗版太猖獗了,所以大家有条件的话,还是要支持正版,终究老用盗版也不好,做软件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人员,所以取得一定的报酬也是对的。 在转换速度上来说,从PDF转换成word和excel的速度非常快。从质量上来看,转换出来的文档的格式都没有变,和原word文档一样,我现在使用的结果是,会丢掉word里原先插好的目录标题文字,这个主要用来作自动目录的,还有有些下划线会稍微变化一下,有部分图片的一小部分会发生变化,其他的都很好。在这一点上,比其他的转换软件好许多。 从word,excel转换到PDF的速度和质量也很好,但个人觉得没有用office2010直接保存成pdf的速度和质量好,也不如doPDF的转换速度。但是好的地方在于和office的高度集成,还有转换文档的平滑性,同时还可以随意创建和编辑pdf文档。这个版本还强化了社交和分享的功能,你可以方便的添加评论和与他人分享文档。 从体积上来看,许多人都觉得体积大,现在的安装包体积有400多M,相对于foixt要打30多倍,但是呢,其功能比较全一些,对不同种类和不同语言的pdf文档支持好许多。Adobe acrobat和foxit,就相当于microsoft office和金山的wps一样的。Office虽然臃肿体积大,但是它对office文档的支持和兼容性最好了。wps体积小,功能也很多,对于一般办公已经足够应付了,但是你在使用的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较大的或者某些office文档用wps不能打开,但是用microsoft office就可以打开。所以还是推荐大家使用这个体积大的adobe acrobat x 10。 官方网站试用链接(需要有adobe账号): verycd程序下载安装地址: 二,Nitro PDF Professional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医学的起源 1、医学源于长期的生活实践 第二章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 1、甲骨文中对人体部位的认识,心是甲骨文中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脏器官 2、甲骨文中是世界医学史上有关龋齿的最早记载 3、《左传》记载“六气致病说“(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 4、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诗经》 5、《尚书》中《甘誓》、《洪》两篇,是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文献。 6、酒在医疗上的应用及其意义 7、汤液的发明:商代以前,人们习用单味药,且用重剂。汤液的出现人们由用生药转变为熟药,由重剂量使用单味药改变为适量混用复味药。 8、周代宫廷医生出现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食医主管帝王饮食卫生,疾医相当于科医生职责是施治万民之疾病。疡医相当于外科医生。兽医主要治疗家畜之疾病或疮疡 9、周代开始重视对病历的记录和死亡原因的报告,并形成制度。 周代还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医政组织和对医生的考核制度。 第三章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2、《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方书。 3、《导引图》是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4、《却谷食气》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 5、《胎产书》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妇产科专著。 6、《脉书》是现存最早的疾病症候专论。 7、《黄帝经》成书于战国至汉,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笔。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合计18卷162篇。 8、《黄帝经》的基本精神: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注重整体观念,注重脏腑经络。 9、《黄帝经》价值及其影响:标志着中医学由经验积累阶段上升至理论总结阶段,完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10、《难经》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首次提出奇经八脉的说法,指出了无形三焦的部位,提出肾与命门的关系。 11、《神农本草经》(《本经》《本草经》)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我国药物学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标志着我国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12、《神农本草经》主要容:载药365种,首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提出七情和合的理论,论述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论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方法,阐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论述了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13、《伤寒杂病论》作者仲景,名机,仲景乃其字,郡涅阳人,又名。 14、《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经络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的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例,使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石。 15、《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原著散佚,书中伤寒部分经晋代王叔和收集整理而成《伤寒论》;杂病部分后整理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要略》《金匮》)。

《外台秘要》译文

《外台秘要》序译文 【语译】 古代神农氏治理天下,亲自口尝各种草药,确立三部九候的诊法,并且考定气血阴阳变化的特征,用来疗救生命的夭死,使其领地上的人民,因此能寿康安宁,恩德真是广大啊!到周朝统一天下,也有冢宰穷究于医疗技术,掌管医药行政措施与法令,聚集储备药物来供给医疗工作的需要,到年底就考核医生的医疗成绩而制定他们俸禄的等级,十治十愈(疗效百分之百)为上等,治十误四(疗效百分之六十)为下等。我大唐国家遵从这一准则,常常从中取法,设置医学机构,颁布济世良方,也是用来使人民享尽天年。圣人的恩德,又用什么能超过它呢?因此,三代的法纪,历代帝王是不改变的,这又是从古以来很久远的事了。自从雷公、岐伯、仓公、医缓先后问世,巫彭、扁鹊、华佗、张机相继而起,从此以后,德才兼备的医家不断出现,将近数千年来,方书超过了万卷,大车装不下,大屋容不下。然而年代久远,书籍残缺不全,详细论述的,其医学内容虽然广大,但简略论述的,却也有很深的道理。探求简册就会花费成倍的功夫和烦重的气力,要对这些书籍进行选择取舍,就得考虑其中的艰苦。我总是在说要对这些医籍进行校勘整理,可又总是没有时间来主持其事。 【语译】 我幼年常生疾病,长大以后就爱好医术,又遇上政治清明的时代,于是迈入仕途,官运亨通。我先后七次在尚书省供职,两次受官在门

下省,多次供职在尚书、门下二省二十多年,长期执掌弘文馆的图籍方书等事。由此可以进馆察看研阅蕴含深奥道理的医书,都要探求其中的秘密枢要,奥旨精义。后因婚姻的缘故,被贬去任房陵刺史,后因大赦,近移到山西大宁郡任太守。当时携带家人沿江而上,冒犯闷热的暑气,从南到北,既偏远又荒陋,全家感染瘴气而得病的人有十分之六七。这种死生离合的惨状,责问上天又有什么用呢!依靠古典医籍中流传下来的方剂,才有得以生存活命的人。那些方剂的神功妙用,当然很难详细叙述,于是就发愤编辑整理、希望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总计古方搜集编纂有五六十家,新撰写的今方接近数千百卷,都要研求它们的主旨,考核这些方书的意向。还有近代的释僧深、崔尚书、孙处士、张文仲、孟同州、许仁则、吴升等数十家,都有著作,同时流传于世。这种情况好是好,但是不够完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著作中任意施展自己的风采,造成彼此说法不一致,互相抵触等问题。有的篇名题目重复混杂,有的研讨比较过于繁琐杂乱。现在把它们汇集起来,研究品味其中的精华,把握其要言妙道。于是夜以继日,对上述各家的文献资料进行编次整理。除去各家著作中无用的内容,选取各家著作中的精华,都经过反复筛选,暗自思考了一年时间,上自神农氏、伏羲氏,一直到今之圣唐,搜罗遗漏短缺的文字,考查深奥难懂的含意,对于这件事的尽心尽意,可算是无愧了。 【语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