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进步主义与永恒主义思想比较

进步主义与永恒主义思想比较

进步主义与永恒主义思想比较
进步主义与永恒主义思想比较

永恒主义和进步主义关于教育影响的思想比较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和新的理论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西方教育哲学逐渐兴盛并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它们都以自己的哲学观为基础,对教育的诸多问题,如教育的本质、功能、目的等进行了研究。教育影响虽不是它们研究的“显问题”,但它确实散见于诸教育哲学流派有关其它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因此,从这些问题中提取有关教育影响的思想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在教育哲学中对教育影响的界定是这样的: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些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手段。

一、永恒主义关于教育影响的思想

永恒主义亦称古典文科教育或古典人文主义传统。它是对西方教育在新旧交替过程中所产生的混乱和动荡,采取复古主义态度。作为一种教育哲学流派,永恒主义坚持主张过去的东西是卓越的,特别是由伟大的著作家及其著作所代表的过去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其代表人物有赫钦斯、艾德勒及马利丹等。永恒主义把教育目的分为两极:第一位的目的是培养人性,“塑造人”;第二位的目的是传授特定文明区域的文化遗产,使受教育者为将来参加某种社会生活作准备。为了达成这种教育目的,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到教学方法的运用等。

(一)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物质”基础基于“使受教育者为将来参加某种社会生活作准备”的教育目的,永恒主义以生活准备论作为其课程的理论基础,强调教育不是生活本身,而是生活的准备。他们在古典遗产、名山之作中找到了作为“生活准备”的理想课程,认为教育最大的价值就是探索和传播真理,因为真理是永恒的。在他们看来,古典学问、名山之作在过去、现在、将来都是真理,是永恒不变的,这些著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使学生由理性的潜在状态上升为现实状态,达到为未来生活作准备的目的。正因为如此,他们认为古典学问、名山之作是各种学问发展的基础,它现在不仅没有过时,而且由于它研究和论述了当代的青年人所要考虑的许多问题,因而在现时仍具有价值。所以传统思想和遗产是训练精神的法宝,是对培养人最适宜、实现教育目的最合适的课程。教育气氛作为一种潜课程,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永恒主义教育

家马利丹认为,在教室的气氛中,最要紧的是“沉思”,爱沉思的人往往表现出非凡的注意力。实际上,马利丹在此仅谈了学生在教室气氛中的一种表现,而未谈及教室气氛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室气氛是教育者有意或无意创设的一种氛围,它涉及到教师的威信、教师的教育素养,师生关系等各方面,究其实质,它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种中介。只有处在融洽、良好的教室气氛中,学生才会专注、才会沉思。尽管从现有的资料中未看到马利丹对教室气氛的详细论述,但仅就提出这一观点来说,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所必须的永恒主义认为,适当的教育方法是开启儿童智慧的必要手段。艾德勒把永恒主义教育中的“讲授法”称为“通过教学进行的学习”。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开发儿童的内在倾向性,也即通过教师的教学刺激,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激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二、进步主义关于教育影响的思想

进步主义也被称为新教育或新教育运动。进步主义教育所依据的哲学,基本上是实用主义,或者说是工具主义、实验主义。19世纪90年代,美国掀起进步主义教育改革运动;20世纪10至50年代,进步主义教育盛行于美国。尽管50年代以后,进步主义教育开始进入衰弱时期,但总的来说,对美国教育影响最大的还是进步主义。这一派的主要人物有杜威、克伯屈等。

杜威认为,教育之外没有目的。“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的教育目的论,是以生物学的理论为基础的,主张教育目的就在教育过程之中,而不在教育过程之外;教育只有儿童本身的需要和目的,没有外加的教育目的。杜威的观点是进步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突出代表,也即教育就是生活本身而非生活的准备。为了实现其教育目的,他们也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

(一)在课程方面,反对传统的课程结构,主张开设经验课程

进步主义者认为,传统的课程结构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因而主张开设经验课程。经验课程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态:

经验中心课程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由带有综合性的单元来构成,而综合性单元,则由学生的经验及所遇到的问题构成,目的在于使学生直接获得情绪、身体、理智及社会方面的经验,以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由于进步主义教育主张教育目的就在教育过程之中,而不在教育过程之外,故而认为学生读、写、算技能的

培养是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过程中获得的。某一技能的获得过程也就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过程。经验中心课程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它也产生了极其巨大的消极影响,学生在直接经验的过程中,必然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摸索的时间,所获得的经验知识没有形成系统,基础不牢,影响学生的后继学习,不利于教育目的的真正实现。

核心课程是经验课程的另一种,它是经验课程和学科课程的调和物。尽管它主张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应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问题,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却把更多的时空让给学科课程的学习。这种核心课程既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问题的学习,又强调学科课程的学习,这样就使受教育者一方面获得了直接的感性的经验,另一方面又获得了系统的学科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活动课程是进步主义右派所倡导的课程,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不应归于进步主义教育之中,因为它偏离了进步主义的正宗。这种课程完全彻底尊重儿童的兴趣,没有任何计划,让儿童按其每天的甚至于按其瞬间的兴趣开展活动。当然,尊重儿童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如果完全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就会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难以适应,从大的方面来讲,甚至会危及社会,如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对美国的冲击就是由于美国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缺乏系统性所造成的。

(二)采取适应其课程结构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由于进步主义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过程之中,并以这一观点为基础开设经验课程、活动课程等。为了使其课程得以顺利进行,他们采取了相应的教育方法。杜威认为在儿童的发展以及儿童的学习中,“主动性”、“表现”、“动作”、“兴趣”起着主要作用,即主动的经验活动起着主要作用,因此主张课堂必须是一种实验场所。经验、实验是进步主义最关键性的教育方法。由于进步主义主张经验课程,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经过自己的直接经验获得知识和技能,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体采用两种方法:问题解决法和设计教学法。问题解决法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经过自己的反思,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独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采取合作学习与民主学习的方式

合作本身就是作为一种教育影响而存在的。合作能够发展人性中更高的社会性,促进学生合群的天性,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处理与人合作中的各种关系,发展良

好的社交能力。进步主义认为,学生在同别人合作比自己单独做事会得到更多的好处及幸福,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民主与合作其实是一回事,它们都是要创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才有民主与合作,才会使学生个人之间相互自由影响及个人真正得到发展。正因为民主与合作是学生相互自由影响和个人真正得到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认为,它们也是一种教育影响。

三、永恒主义和进步主义关于教育影响的思想之比较

作为当代西方两大教育哲学流派,永恒主义和进步主义所依据的哲学基础是不同的,由此而引发的教育目的也不相同,它们关于教育影响的思想也是迥然有异的。

(一)表现在课程方面的教育影响的不同

永恒主义注重名作课程,强调向学生传授永恒的真理;而进步主义则注重经验课程,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直接经验。从两种流派对课程强调的侧重点的不同,我们可以发现永恒主义的课程是被动式课程,而进步主义的课程则是主动式课程。

(二)表现在教学方法方面的教育影响的不同

由于课程侧重点的不同导致在完成课程内容,实现教育目的时所采用的方法的不同。尽管永恒主义者艾德勒把讲授法看作是“通过教学进行的学习”,但它毕竟与发现学习不同,基本上属于接受学习的范畴;而进步主义教育流派则注重问题解决学习、民主合作学习,在方法上强调问题解决法和设计法。两种流派在课程类型、教育方法上的不同造成对学生影响的不同。永恒主义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能力、智力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进步主义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以及智力的发展,但却造成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系统性差的弱点,影响学生的后继生活和学习。但是两派均重视教育气氛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永恒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利丹就非常重视教室气氛的作用;进步主义教育重视民主与合作学习,究其实质,也是要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两派均重视潜课程在实现教育目的中的作用。

通过对永恒主义和进步主义关于教育影响的思想的分析,我们发现二者的争论从本质上讲乃是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之争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延续。它们分别从教育的两极来探讨人才的培养,因而并不能真正解决人的发展问题。永恒主义

强调课程的客体方面,认为儿童只有在接受了这些人类积累的文化遗产之后才能成为有用的社会人。尽管永恒主义的课程论存在着诸如“学科数目多,授课时间长,学生负担重,易形成‘课堂主义’”等弊端,但千百年来,它却强有力地支撑着学校教育的“大厦”。如果说它是唯理性的是有深刻道理的话,那也是因为它忽视了教育的另一半即人的精神领域,而这也正是进步主义批评之所在;进步主义虽然注重了课程的主体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但仍没有走出教育作为工具的限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人的形成过程,是他塑、自塑的辩证统一过程。在人的形成过程中,不仅需要理性的发展,还需要非理性的发展,那么课程的设置就要由这两部分构成。非此即彼的二者必居其一式的课程设置,会使课程走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或唯理性的科学主义或非理性的人文主义。这些课程形态经过了长期的交锋,在振荡起伏中,仍有一种课程形态在调和着二者的矛盾,即统合课程。我们所谓的统合课程并非那种庸俗化了的一锅炒式的大杂烩,而是指正规课程和非正规课程的辩证融合,即在课程完整意义上的统合。正规的教育课程属于显性的课程,主要是传授系统知识的教学,旨在发展人的理性思维;而非正规的课程属于隐性课程,是指发展学生非理性的个性和谐,包括人格的完整以及发展理性思维所必须的精神动力系统。只有二者的有机统合,完整统一,才能使课程的设置有利于人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和社会化。

论永恒主义的朴素教育观-精选资料

论永恒主义的朴素教育观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常常大于对精神文明的追求,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等,这样的社会是不协调、不和谐的。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偏向了工具价值,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被放大了,人文性被弱化了。永恒主义者认为,教育应该发展人的理智能力,即一种永恒的、不变的理性,通过发展人的永恒理性和智慧,来指导其行为,从而获得永久的幸福。永恒主义倡导的永恒理性是一种朴素的、本真的价值观念,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教育一方面必须正确把握那些超越时代而不变的东西,并把它们传给后代,一方面又必须敏锐地觉察到那些随时代而变化的东西, 并帮助人们为此作充分的准备[1] 。只有通过教育,形成不变的理性,以不变应万变,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 、永恒主义概述 永恒主义是西方现代教育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产生于20 世纪30 年代末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钦斯、阿德勒 及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等。永恒主义倡导复兴西方古老的人文主义课程及教学,强调教育应该发展人的永恒理性,年一代重视知识 使青和修养,从而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永恒主义来源于西方古典人文主义,代表的是西方古典的教 育学说,和学新将其思想基础主要来源分为以下三方面内容。 ,永恒主义认为,存在一种永恒的绝对的实在,这个实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同一的。物质世界是永恒的,人的本性也是永恒的。永恒主义的代表人物赫钦斯指出,在不断发展人类文明长河中,一直存在一种主宰着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隐性规律,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就是人不变的理性。 第二,不变的永恒的人性观。永恒主义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征在于人类具有理性。理性是人类共同的本性,这种共同的本性存在于任何历史时期、历史空间和任何社会形态过程中,贯穿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文明史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理性探索客观奥秘,寻求征服自然,逐步完善自身的历史。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进步主义教育 思潮 (二)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1.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始末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进步主义教育是作为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发端的。进步主义运动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旨在反对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弊病。进步主义者们力求同时改革教育和社会事务。 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欧洲的“新学校”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意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兴起(19世纪末至1918年)、成型(1918-1929)、转折(1929-1943年)和衰落(1944-1957年)。 兴起:19世纪末,帕克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做“进步教育之父”。赖斯则大力揭露美国学校教育的弊端,引起了人们对教育变革的关心。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如约翰逊创办有机教育学校,帕克赫斯特创立道尔顿制,沃特创立葛雷制等等。 成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公立教育已成为世界先锋。美国的许多社区和学校当局表示愿意实验新方法。普及进步教育思想的时机已经成熟。1919年,进步教育发展协会成立,后改称为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20年,协会提出了进步教育的七项原则或纲领。1924年,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向读者介绍欧洲的教育革新和美国的进步教育实验。进步教育运动日益专业化,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中心。由于运动的这种专业化倾向,失去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与此同时,进步教育运动内部出现分化。以拉格为代表强调“儿童中心”的教育;以康茨为代表主张“社会中心”的教育。 转折:1929年的大萧条严重影响了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一方面使进步教育运动的重心逐步从初等教育转向中等教育。此前强调儿童中心和个人的自由发展,此后则更加意识到学校的社会职能。另一方面,大萧条加剧了进步教育运动内部的分裂,出现了“改造主义”教育思潮。1940年后,进步教育仅限于空谈理论,失去了原有的感召力。 衰落:1944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更名为“美国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1955年,协会解散。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

进步主义与要素主义比较

二、要素主义 要素主义也是现代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之一,也属于“新传统教育”。该流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教育家有巴格莱(William C. Bagley)、德米亚谢维奇(Michael Demiashevich)、莫里逊(Henry Morrison)、布里格斯(Thomas Briggs)、布里德(Frederich Bread)、康德尔(Isaae L. Kandel)和芬尼(Ross Finney)。 要素主义主张把教材恢复到居于教育过程中心的地位.他们不断告诫教育工作者,当教育机会普及到已降低了教育质量的时候,就需要提高智力水平(不能只注意儿童的自由和兴趣而不注意教材本身) 。 要素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 1.学习必须包括刻苦和专心。进步主义主张儿童的自由,要素主义强调对一门科目的往往产生于为掌握它所需要的努力。应当鼓励培养儿童将自己目前的愿望屈从于长远的目的的能力。 2.教育过程中主动权在于教师而不在于学生。教师的任务是在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之间作中介。布里克曼:教师必须受过普通教育,学习有关这一领域的广博知识,对儿童心理学和学习过程有深刻的了解,有向年轻一代传授事实和理想的能力,了解教育学的历史----哲学基础,并且对他的工作有严肃的献身精神。 3.教育的核心是吸收规定的教材。儿童求学的目的是要按照这个世界的真正原样去认识它,而不仅是根据他自己的兴趣去解释它。要素主义强调民族经验或社会遗产比个人经验更重要。一种复杂的文化需要一种有严密组织的教育系统,要求教师有更多的控制权。 4.学校应该保留传统的心智训练的方法。要素主义承认进步主义对教育技术和方法的作出的贡献,但认为不应将进步主义的“在做中学”普遍化。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教授整个生活的知识,而不是集中于解决学生在七发展的某一阶段感兴趣的问题。 由上述原则可以看出:要素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认为文化的价值具有永恒性和客观性,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有着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学校教育的使命就是把社会的文化遗产传授给青年一代,并促进青年一代的智力成长。要素主义注重维护社会文化遗产的主张深深地印刻在了其课程理论中。 要素主义者认为知识就是思想和观察到的事实相符合。知识的获得乃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要用自己的智慧对一些零星的片断的事实加以反省思考。这样才能对世界的真正本质以及目的有较好的理解。这种获得知识的方法基本上是一个理性的过程,而且人类的理性可以使人把从经验中获得的一些材料整理成知识。从根本上说,认识的过程乃是联系从事认识的人和有待认识的外部世界的桥梁。以此为基础,要素主义反对完全依赖经验的认识方法以及在教育上与之对应的“从做中学”,认为实用主义的这些主张使得许多有价值的传统课程在学校中失去立足之地。在他们看来,学校应成为传授“文化遗产”的机构,要通过教育使这些遗产在新生的一代中再生出来。 评述:首先,要素主义课程使学科课程思想从经验化转向了理论化,确立了学科课程的理论形态。它是在继承了“形式训练”课程思想,批判了进步主义的经验课程思想,结合了美国社会现实和教育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发展是对学术性课程思想的一种理论升华。它被广泛接受是有深刻的内在课程规律为依据的。 其次,课程在传递社会文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传递着传统的价值准则和统治集团需要的价值准则,这是课程的一个基本特征。要素主义课程强调并突出了课程的这一职能,并主张由传统价值准则体现者──教师来具体履行这一职能,强调教师是教育宇宙的中心,学生要服从教师,因此,要素主义课程受到了美国统治集团的青睐。 第三,要素主义课程突出了学校教育传递社会文化知识的特点,这是符合教育的规律的,这也是学科课程至今仍在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

瑞吉欧的教育理念

瑞吉欧的教育理念 瑞吉欧是意大利东北部的一座城市,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洛利斯·马拉古齐(LorisMalaguzzi)和当地的幼教工作者一起兴办并发展了该地的学前教育。数十年的艰苦创业,使意大利在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之后,又形成了一套“独特与革新的哲学和课程假设,学校组织方法以及坏境设计的原则”。人们称这个综合体为“瑞吉欧·艾米里亚教育取向”。 瑞吉欧的教育取向有三个方面的传统影响:①欧美主流的进步主义教育;②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等心理学家的建构心理学;③意大利学前教育传统及战后左派改革政治。在这三者交互影响下,瑞吉欧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走进儿童心灵的儿童观。在《孩子的一百种语言》一书中,马拉古齐的一首诗《其实有一百》充分表达了这一思想。他说:“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游戏方式及说话方式;/还有一百种……/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去九十九种……”。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视儿童为一个自己能认识、思考、发现、发明、幻想和表达世界的栩栩如生的孩子;一个是自我成长中主角的孩子;一个富有巨大潜能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成人应如何应对?最重要的是要承认“其实有一百”;其次,要以孩子的思维、儿童的立场来看待一切;另外,千万不要压制孩子,应让孩子充分表现其潜能。瑞吉欧的教育成就应该归功于这种“走进儿童心灵”的儿童观。他们还提出:当前的背景是幼儿的数量越来越少,几乎没有兄弟姐妹,又生活在充满新的需求、新的社会环境之中,过早地被卷入成人生活,经常变成一个过度情感投资的对象,束缚了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儿童更健康、更聪明、更具有潜力,更愿学习、更好奇、更敏感,更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他们对世界充满兴趣,渴望友谊。为此,瑞吉欧采用弹性课程,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不让孩子生活在成人的包围之中。在幼儿园中,教师必须尽可能减少介入,更不可过度介入,“与其牵着儿童的手,倒不如让他们靠自己的双脚站立着”。百种语言:他们把文字、动作、图象、绘画、建筑构造、雕塑、皮影戏、戏剧、音乐……等都作为儿童语言,归纳为:表达语言、沟通语言、符号语言(标记、文字)、认知语言、道德语言、象征语言、逻辑语言、想象语言和关系语言等等。鼓励孩子通过表达性(动作、表情、语言、体态等)、沟通性及认知性语言来探索环境和表达自我,认为儿童的自我表达和相互交流特别重要,是儿童探索、研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基本活动。瑞吉欧经验显示:“学龄前幼儿能够广泛运用各种不同的图象和媒介来表达,以及与他人沟通彼此的认知。”“我就是我们”:“我就是我们,代表一种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交流,达到超越个人成就的可能性。”以另一个方式来理解,幼儿与成人共存于社会文化和社会现实之中,并通过每日的文化参与发展自我。将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处于整个社会背景之下,使个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述评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述评 [摘要]:发端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衰落于20世纪50年代,可以说是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广泛的一种教育思潮。在它的发展历程之中,出现了数位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影响深远的思想,本文从进步主义教育的始末出发,梳理其发展历程及相关知识,以期找出其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借 鉴之处。 [关键词]:进步;进步主义教育;观点;借鉴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progressivism education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亦称“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是19 世纪末美国出现的教育革新运动,性质与欧洲新教育运动相似,它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以传统教育为对象,倡导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儿童解放,以适应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后社会迅速发展变化提出的各种需要。第二次产业革命引起了物质生产方式、交通、运输的巨大变革。由此带来了工业、商业的繁荣和大批城市的兴起。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乃至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有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教育,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就是在这种形势之下发展起来的。 一、“进步”的界定以及进步主义教育的含义 在进步主义教育的研究中,有关概念的分析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由此产生了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和研究范围的随意性,从而影响了研究工作的全面展开。与进步主义教育直接相关的首先是“进步”这个概念。在英语中,“进步”(progress)一词出现于15世纪,此后几百年间其词义不断丰富,但其内涵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即表示向上、向前或向更高阶段和状态的行动、运动、活动1。这与现代汉语中“进步”的含义并无根本不同2。所不同的是,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中,进步不只是一个词汇、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社会历史观。 1 J.A.辛普森等.牛津英语词典[M].伦敦.牛津克莱伦顿出版社,1989:593一596.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82.

永恒主义教育哲学

永恒主义教育哲学 Perennialism as a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Education should be basically the same for all men. Perennial means "everlasting,"永远 like a perennial flower that comes up year after year. Espousing the notion that some ideas have lasted over centuries and are as relevant today as when they were first conceived, Perennialism urges that these ideas should be the focus of education. According to Perennialists, when students are immersed in the study of those profound and enduring ideas, they will appreciate learning for its own sake and become true intellectuals. For Perennialists, the aim of education is to ensure that students acquire 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great idea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se ideas have the potential for solving problems in any era. The focus is to teach ideas that are everlasting, to seek enduring truths which are constant, not changing, as the natural and human worlds at their most essential level, do not change. A Perennialist views nature, human nature, and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of existence as constant. The principles of knowledge are enduring. Truth never changes Teaching these unchanging principles is critical. Humans are rational beings, and their minds need to be developed. Thus, cultivation of the intellect is the highest priority in a worthwhile education. The demanding curriculum focuses on attaining cultural literacy, stressing students' growth in enduring disciplines. The loftiest accomplishments of humankind are emphasized– the great works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e laws or principles of science. Perennialism is not rooted in any particular time or place. Perennialism is open to the notion that universal spiritual forms--such as those posited by Plato or by theological philosophers--are equally real. Perennialists seek to help students discover those ideas most insightful and timel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human condition. The study of philosophy is thus a crucial part of the Perennialist curriculum. Perennialists regard essentialism, and its view that knowledge stems primarily from the empirical findings of scientists, as undermining the importance of our capacity to reason as individuals; that is, to think deeply, analytically, flexibly, and imaginatively. Recognizing that enormous strides have been made in our knowledge about the physical universe, Perennialists teach about the processes by which scientific truths have been discovered. Perennialists emphasize, though, that students should not be taught information that may soon be obsolete or found to be incorrect because of futur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indings. They would not be as interested as the essentialists, for example, in teaching students how to use current forms of computer technology. Perennialists criticize the vast amount of discrete factual information that educators traditionally have required students to absorb. Perennialists urge schools to spend more time teaching about concepts and explaining how these concepts are meaningful to students. Particularly at the high school and university levels, Perennialists decry undue reliance on textbooks and lectures to communicate ideas. Perennialists suggest that a greater emphasis be placed on teacher-guided seminars, where students and teachers engage in Socratic dialogues, or mutual inquiry sessions, to develop an enhanced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s most timeless concepts. In addition, Perennialists recommend that students learn directly from reading and analyzing the Great Books. These are the creative works by history's finest thinkers and writers, which Perennialists believe are as profound, beautiful, and meaningful today as when they were written. Perennialists lament the change in universities over the centuries from places where students (and teachers) pursued truth for its own sake to mere glorified training grounds for the students' careers. They believe that there is a common core of knowledge that needs to be transmitted to students in a systematic, disciplined way. The emphasis in this conservative perspective is on intellectual and moral standards that schools should teach. The core of the curriculum is essential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academic rigor. Schooling should be practical, preparing students to become valuable members of society. It should focus on facts-the objective reality out there--and "the basics," training students to read, write, speak, and compute clearly and logically. Schools should not try to set or influence policies. A Perennialist asks, "What are the essential things a student must know?" Within a Perennialist curriculum, activities are tied to the past and not to what is “essential” right now. The Perennialist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二)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1.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始末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进步主义教育是作为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发端的。进步主义运动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旨在反对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弊病。进步主义者们力求同时改革教育和社会事务。 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欧洲的“新学校”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意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兴起(19世纪末至1918年)、成型(1918-1929)、转折(1929-1943年)和衰落(1944-1957年)。 兴起:19世纪末,帕克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做“进步教育之父”。赖斯则大力揭露美国学校教育的弊端,引起了人们对教育变革的关心。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如约翰逊创办有机教育学校,帕克赫斯特创立道尔顿制,沃特创立葛雷制等等。 成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公立教育已成为世界先锋。美国的许多社区和学校当局表示愿意实验新方法。普及进步教育思想的时机已经成熟。1919年,进步教育发展协会成立,后改称为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20年,协会提出了进步教育的七项原则或纲领。1924年,协会创

要素主义教育

要素主义教育(卷名:教育) essentialism education 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一个教育思想流派,也称传统主义教育或保守主义教育:主要代表人物有W.C. 巴格莱、I.L. 坎德尔、R. 芬尼、H.H. 霍恩、H. 莫里逊、T. 布里格斯等。 1938年2月,巴格莱在新泽西州大西洋域组织了一个小团体“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台”,并提供一篇题为《要素主义者的纲领》的论文,作为该团体的理论依据。 要素主义者在哲学观点上各不相同。但在教育观点上却是一致的。他们都强调“种族经验”或“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为经过历史检验的多数人的经验比个人经验有意义,比根本没有经过检验的儿童经验更有意义。他们还认为,在人类遗产中有着“文化上的各式各样最好的东西”。有着“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即所谓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其中包括各种基本知识、各种技艺及传统的“态度”、“理想”等等。而这些要素是人人所必需学习的。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这些文化的共同要素传授给青年一代。 要素主义者对进步主义教育(见进步教育运动)持批判的态度:巴格莱认为,进步主义教育由于强调学习者的兴趣、自由、目前需要、个人经验、心理组织和学生主动性。忽视努力、纪律、长远目标、种族经验、逻辑联系和教师主动性,完全放弃了以学业成绩的严格标准作为升级的依据,轻视学习的系统性和顺序性,因而不仅降低了教育质量,而且对美国的“民主”起了削弱作用。坎德尔认为。要素主义者和进步主义教育者一样。关心学习必须依据学习者的能力、兴趣和目的这个原则,但要素主义者认为,那些兴趣和目的必须由富于经验的教师加以改造,因为教师是教材的逻辑组织的主宰者,而且懂得教育发展的过程。巴格莱和坎德尔的这些观点。是要素主义者最一般的观点。 要素主义教育者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和学习的系统性,主张应恢复各门学科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严格按照逻辑系统编写教材,他们还认为一些对学生心灵的训练具有特殊价值的科目,如拉丁语、代数和几何,应作为中等学校的共同必修科目。要素主义者一般很重视智力的陶冶。认为蕴藏在儿童身上的智力和道德力量的资源不应当被浪费:主张提高智力标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发展人的智慧力量。 由于特别强调系统的学习和智力的陶冶,要素主义者主张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于教师,教师应属于教育体系的中心,并充分发挥教师的权威作用:如果学生对要素的学习不感兴趣,应该强制他们学习。他们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的自由当作手段。而应当作为过程的目的和结果。 第二次世界太战后,特别是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以后,由于要素主义教育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适应美国科学技术革新和扩充实力的需要,受到美国统治阶级的支持,成为“当代美国占统治地位的教育哲学”。其中教育家A.E. 贝斯特、J.B. 科南特、H.G. 里科弗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贝斯特于1956年组织了美国基础教育观点委员会,主张中小学应设置更多的基础课程;真正的教育是智慧的训练,中学毕业生必须具有坚实的智慧、基础知识和更高的技术和能力。科南特在A. 卡内基财团的技持下,对美国的教育政策、学校制度和课程设置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议。他主张凡中学生都应当学习各门科学的“基本核心”的东西,包括英语、社会研究、美国历史、数学和自然科学。他特别强调,学校应该培养足够数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工业和国防提供力量。科南特还极力主张天才儿童教育,认为学生中具有天才的只是少数,应当在比较幼年的时期鉴别出来,加以精心培养,让他们选学严格的学术性科目。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中小学曾进行课程改革,强调“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外国语),并按“学术标准”,推行“能力分组”等等。这些方面,主要是以科南特等关于要素 主义教育理论为依据的。但由于要素主义教育片面地注重书本知识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加重

永恒主义

永恒主义 永恒主义也被称为“古典主义”、“新经院主义”、“古典人文主义”。它代表了在西方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或者说,永恒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人们为复兴西方古老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所做的努力。 永恒主义与进步主义、要素主义的区别:进步主义特征是“进步”,要素主义的特征是“保守”,永恒主义的特征是“复古”。在社会和文化的看法上,进步主义、改造主义、与要素主义都承认变化,都强调用知识来解决现实世界所面临的问题,都不太重视对人文学科所包含的价值和理论的理解。永恒主义从根本上否认世界是变化的说法,他们认为,变化只是表面现象,而控制世界的根本原则是永恒的、不变的,这就是他们自称为永恒主义的主要原因。当然,永恒主义主张“复古”,并不是要美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回到古代的状态,“复古”只是一种维护和加强现实的手段。 一、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永恒主义是在反对进步主义的过程产生发展的,并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它同进步主义在30年代的争论,实际上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竞争的一种表现。 1、永恒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永恒主义与历史悠久得人文主义教育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19世纪末兴起的进步主义不仅引起了以保守为特征的要素主义的批评,也引起了众多人文主义者的不安。 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一些大和学院里讲授经典著作的青年教师形成了一个团体,其中的核心人物:赫钦斯:29岁担任耶鲁大学法学院的院长,30岁担任芝加格大学校长。艾德勒,哲学教授,以及迈克凯恩、布坎南、巴尔、多琳。这些人都出生在1900年左右,并在保守的私立学校和学院接受教育。 20年代以后,艾德勒和多琳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优等”课程的教师,这个学程主要由少数学生和教师组成,共同阅读和讨论大约50部经典名著。在这期间,艾德勒等人产生了后来被称为“百部名著计划”的想法。1929年,赫钦斯担任芝加格大学校长,把艾德勒、迈克凯恩、布坎南等人聘为芝加格大学教师。 1929年,赫钦斯把艾德勒、迈克凯恩、布坎南等著名的永恒主义者招聘到他的麾下,正是美国开始陷入经济危机,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倍受批评和攻击的时候,于是,永恒主义趁势而起,成为影响较大的教育哲学思潮。以赫钦斯、艾德勒等为代表的永恒主义者们为了宣传他们的思想,发表了大量的著述和演说。一开始人们称他们为“Great Book Boys”,艾德勒对这个名称不满意,提出他们应该自称为“永恒主义者”,永恒主义也因此得名。 永恒主义是在反对进步主义过程中兴起的,它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二次大战以后,吸引了其他许多在大学中教授古典名著的教授,以及诗人、作家参加到永恒主义的队伍中。 2、永恒主义对进步主义批评 永恒主义对进步主义提出了直接的批评,攻击进步主义是“无政府的个人主义”、“腐败的解放主义”、“对民主主义最恶毒的歪曲”。同时,永恒主义对当时的苏联持敌视、攻击的态度。将苏联与德国纳粹与意大利法西斯相提并论,认为杜威的哲学将破坏美国的民主传统,杜威的民主主义实质是一种披着民主外衣的极权主义,其危害作用超过希特勒。 3、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 赫钦斯:美国教育家(1889年——1977年),代表著作:《民主社会教育中的冲突》,《美国高等教育》,《为自由而教育》。 艾德勒:美国教育家,代表著作包括:《怎样读一本书:获得自由教育的艺术》,《为教育哲学辩护》。在1985年,针对美国教育改革问题发表了“派地亚建议”一文(派地亚是希腊语,

进步主义与永恒主义思想比较

永恒主义和进步主义关于教育影响的思想比较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和新的理论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西方教育哲学逐渐兴盛并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它们都以自己的哲学观为基础,对教育的诸多问题,如教育的本质、功能、目的等进行了研究。教育影响虽不是它们研究的“显问题”,但它确实散见于诸教育哲学流派有关其它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因此,从这些问题中提取有关教育影响的思想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在教育哲学中对教育影响的界定是这样的: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些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手段。 一、永恒主义关于教育影响的思想 永恒主义亦称古典文科教育或古典人文主义传统。它是对西方教育在新旧交替过程中所产生的混乱和动荡,采取复古主义态度。作为一种教育哲学流派,永恒主义坚持主张过去的东西是卓越的,特别是由伟大的著作家及其著作所代表的过去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其代表人物有赫钦斯、艾德勒及马利丹等。永恒主义把教育目的分为两极:第一位的目的是培养人性,“塑造人”;第二位的目的是传授特定文明区域的文化遗产,使受教育者为将来参加某种社会生活作准备。为了达成这种教育目的,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到教学方法的运用等。 (一)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物质”基础基于“使受教育者为将来参加某种社会生活作准备”的教育目的,永恒主义以生活准备论作为其课程的理论基础,强调教育不是生活本身,而是生活的准备。他们在古典遗产、名山之作中找到了作为“生活准备”的理想课程,认为教育最大的价值就是探索和传播真理,因为真理是永恒的。在他们看来,古典学问、名山之作在过去、现在、将来都是真理,是永恒不变的,这些著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使学生由理性的潜在状态上升为现实状态,达到为未来生活作准备的目的。正因为如此,他们认为古典学问、名山之作是各种学问发展的基础,它现在不仅没有过时,而且由于它研究和论述了当代的青年人所要考虑的许多问题,因而在现时仍具有价值。所以传统思想和遗产是训练精神的法宝,是对培养人最适宜、实现教育目的最合适的课程。教育气氛作为一种潜课程,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永恒主义教育

永恒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 ,改造主义教育之比较,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改造主义、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教育理论之比较兼论其对我 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摘要】:本文对本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教育思想流派的改造主义教育、要素 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的思想进行比较,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对他们产生的背景、长处、弊端进行辨析与概括,并分析三种教育观对我国现时的教育过程有何积极作用。 【关键词】: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教育比较、积极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飞跃发展,随之产生了教育的重大发展与变革,不仅体现在教育制度的调整与改革,也普遍反映在教育思想上的新发展,出现了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派别。这些教育思想流派虽然其中心观点不同,论据不同,结论也各异,但他们都是在对人类古代、近代教育理论进行历史的鉴别与改造的基础上提出各自的新主张,也都立足于现时代的需求来对教育现象进行新的探索、认识,并提出新的教育价值观,重新论证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在每一流派的思想见解和理论体系中,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政治、哲学、教育观),但也都具有反映和应答现时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有益的理论概括,他们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揭示了现代教育的客观规律,对以往教育理论财富做出了新的增添,对指导、开拓人类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也是在那一时期前后出现的教育思想流派。他们的中心观点不同,论据不同,结论也各异,以下将从不同层次对他们进行比较与辨析。 一、三种教育思想流派产生的背景及其比较。 (一)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关系。

改造主义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分支。它承认,“正在形成中的改造主义哲学从进步主义那里学到了最多的东西”,改造主义的信念在于“试图改正进步主义的弱点”,“补充、统一和加强它的成就”,使它们“将会最好的保存和延续下去”。①可见,改造主义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的继承、改变和补充。 而要素主义教育以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要素主义教育家认为,由于实用主义教育的盛行,学校教育普遍忽略了系统的书本知识教学,强调儿童中心、从做中学、经验为主以及采用设计教学法等,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质量,使学生纪律松散,学校管理混乱。于是主张重新恢复学校教育在传授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地位,重新加强对青少年的训练,使之掌握坚实的知识和基本技能。 永恒主义教育对实用主义教育的观点也是猛烈抨击的,它认为实用主义教育给教育实践带来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教育看成是没有目标的一种不确定的过程,忽视了受教育者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永恒道德的掌握;第二,过于强调儿童生活中的直接经验,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生长、活动和个人经验的满足,忽略了智力和理性的发展;第三,实用主义教育者把教育看成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并进一步指出,正是因为实用主义教育的上述不足,才使得教育没有很好地担当起维护永恒的社会秩序这一重任。② (二)与社会危机与和类重大事件的关系。 改造主义教育的产生是由于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1929的世界经济危机、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使资本主义制度遭到严重的打击,也使资本主义的文化观点有了重大的变化。在美国教育界中,许多人纷纷出来指责盛行一时的实用主义进步教育软弱无力,破坏了传统社会文化的稳定性,强烈要求以新的传统教育代替进步主义教育。并试图寻求一条使学校教育能为建设一个没有经济萧条的新社会作出贡献的道路。 要素主义者正是为了挽救美国社会的危机而提出他们的教育主张的。二三十年代,美国正处于非常危急的关头。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工人运动的高涨以及民主力量的加强,使美国统治者们忧心忡忡,努力设法寻求和采纳各种专门的指导来

进步主义与新教育运动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与新教育运动的比较研究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期欧美的教育革新运动主要包括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欧洲的新教育运动。二者皆以反对传统教育为己任,把儿童作为教育的中心,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课程的改革,主张以科学和生活代替古典知识在学校中的主导地位,重视儿童的自由、兴趣、主动性、经验及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倡个别化的教学方式等。两者之间虽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但由于其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及对改革的着眼点不同,又使其表现出诸多的不同之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试图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全面清算,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符合现代工业社会要求的教育制度,它对传统的批判是彻底的,在教育改革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激进的批判和全面的指责,力图通过对西方教育传统的深刻反思,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上,以新的理论为指导,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以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新的教育秩序。而新教育运动对西方教育传统的“反叛”远没有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那么激烈,他们试图在总结近代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如果说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激进的、全面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新教育运动则是较为温和的、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改良。他们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有统一的理论基础,试图对教育进行全面变革;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对教育的革新也是局部的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等教育著作以及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大量论述,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在这些著作中,杜威对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观、儿童观、教学论和课程

论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回顾,分析和批判了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各种重要的教育理论,阐明了他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观点,这种论述以后被看作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传统教育”之间的对立。杜威也成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精神领袖,为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杜威也指出,工业革命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全面变革对教育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因此,仅仅对教育作“细节上的变更和学校内部机构的改良”是远远不够的。在深刻的变革形势下,教育所需要的是根本革新、改组、重建。杜威的这种总体教育改革观影响巨大,这可以从进步主义教育协会提出的七项原则,从克伯屈、拉格等进步主义教育家的思想,从学校所开展的进步教育实验上得到充分的证实。他们试图对教育全面改革,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裂,把学校建成为一个小型社会,改革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建立起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用单元教学、小组教学来代替班级授课制,这种改革是彻底的、全面的,反映了他们雄心勃勃的教育理想。欧洲的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尽管爱伦·凯强调重视儿童,德可乐利注重以“兴趣中心”改革教学,罗素强调自由教育,怀特海认为智慧教育是重要的,凯兴斯坦纳提倡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等,从实验学校的实施来看,既有阿博茨霍姆为代表的新学校,也有凯兴斯坦纳倡导的旨在培养有熟练技能的公民的劳动学校,蒙台梭利所创办的儿童之家等等,新学校之间存在的这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现象,反映了新教育运动的思想家对教育认识的多样性,从而说明新教育运动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所以说虽然新教育运动的思想家也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但这种批判和反思仅仅是集中在儿童身上,他们认为传统教育压抑了儿童的本性、创造性,要求改革教育,以促进儿童多方面的、均衡的发展,但他们对教育与社会改革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刻地认识,没有看到教育变革对社会变革的

进步主义教育流派

进步主义教育流派 13560008 王梓杨 一、形成背景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是20世纪上半期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对当时的美国学校教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当时也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教育思潮,它引起了人们对教育问题广泛而持久的思考。他都以传统教育为对象,倡导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儿童解放,以适应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后社会迅速发展变化提出的各种需要。一般来说,进步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主要目的是反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占统治地位的旧传统学校教育,以便使美国教育适应日益工业化、都市化和大量移民的需要。 任何教育思潮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也不例外。因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仍沿袭欧洲的传统教育,传统教育由于自身存在的缺陷所造成的对于变化的美国社会的不适应,以及欧洲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传入,为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被称为进步教育之父的帕克受欧洲自然主义思想影响,首先引进新教学方法的实验,提出“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的的原则。20世纪初杜威将其实用主义哲学运用于教育领域,其实验和理论更壮大了进步主义的声势,甚至远播至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逐渐意识到进步主义的教育并不能提高知识水平,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遂渐次衰退,但是进步主义的思想至今对美国教育仍有影响。应该说,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之所以能够在19世纪以来的长达几十年的时期内蓬勃发展,蔚成风气,是由于当时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思想观念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 二、发展进程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兴起(19世纪末至1918年)、成型(1918~1929年)、转折(1929~1943年)和衰落(1944~1957年)。 19世纪末,帕克(P.W.Parker,1837—1902)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做“进步教育之父”。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公立教育已成为世界先锋。美国的许多社区和学校当局表示愿意实验新方法。普及进步教育思想的时机已经成熟。1919年,安那波利斯海军学院的一位教师科布(S.Cobb)发起建立进步教育发展协会。该协会后来改称美国进步教育协会(American Progressive Education Association,简称PEA)。1920年,协会提出了改进初等教育的七点目标,实为进步教育的七项原则或纲领。即:1.自然发展的自由;2.兴趣是所有作业的动机;3.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监督者;4.科学研究儿童的发展;5.重视影响儿童身体发展的一切因素;6.为满足儿童生活的需要,学校与家庭应进行合作;7。进步主义学校应当成为为教育运动的领导者。1924年,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向读者介绍欧洲的教育革新和美国的进步教育实验。在这个时期,进步教育运动本身日益专业化。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中心。 1929年的大萧条严重影响了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一方面它使进步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