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树滨: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杨树滨: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杨树滨: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杨树滨: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杨树滨: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一、勤勉敬业,远离浮躁,奠定专业成长基石

1、有想法——追求。一个人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他想走多远;也正如中央电视台的一句主题词?心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现在的信息交流如此方便快捷,仅仅网络上就几乎无所不有;所以说真的是很多时候,就是一个想不想学,想不想干的问题。说的再根本一点,其实就是一个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就是一个要做一位什么样的教师的问题,想达到怎样的教育教学境界的问题。我始终认为,品质、理念,习惯是第一位的,知识、技能、技巧是第二位的。我很欣赏庄子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我很欣赏墨子的?志不强者智不达。?我很欣赏爱迪生的?人生太短,要干的事情太多,我要争分夺秒?。我最欣赏?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是这样度过的,回忆往事,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重,唯我独尊,自我中心,这不好。但更不能看轻自己,人来到世上走一遭不容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真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我经常听《摘下满天星》、《豪情壮志在我胸》、《最真的梦》、《一生何求》等,最爱听的是《一生何求》,这是一首粤

语歌曲,尽管至今没有听懂一句歌词,但就是这一个题目就足够了。

或许我们应当拥有入世的事业,应当有我们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5年——在区内崭露头角,10年——市教学能手,15——省课,20年——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影响,特级教师、教学专家当然我们也可以拥有出世的精神: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守望着自己教育的田园,静静地倾听孩子们生命拔节的声响。

2、有态度——面对。2010年11月份,我到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国培计划培训时,有幸聆听了诸多专家、名师的报告。其中三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于漪老师就讲到了当年她开放课堂,天天公开课,节节观摩课的经历。正是那样的一段经历,使得自己得到了真正的锻造,为终成一代大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郑桂华老师十七年不看电视,一件几十块钱的毛衣已经穿了十几年,在这个时代,在上海这个大都市,如此苦行僧般的生活。一边听课一边打字记录,课听完了,一千多字打完了,整理一下就是一篇课例研究。充分利用点滴时间。三是李明洁教授。我的观察——鞠躬的姿势,郑桂花老师的介绍李明洁教授有句名言

?每次登上讲台就是登上人生舞台?。所以,她精心准备每个细节,某个学生的回忆——或许已经不记得老师讲过什么,但总记得老师进到教室里,向大家微微一笑,?我可以把大衣脱下来吗??非常优雅的脱下大衣,整理一下瀑布般的黑发,开始上课。

我想我们的老师最不愿做的事情就是上公开课、观摩课,随着年龄的增长,甚至连优质课评选也不愿参加了。究其原因,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再也不愿面对这样的磨练了。凡是举行过公开课、参加过优质课评选的老师,都对那段静心准备的过程记忆犹新,永不忘记。的确,那段过程是十分艰难的、艰苦的;可以说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可以说是凤凰涅槃的过程。但这又是一个必须的过程。

回想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历程,我曾经到外地讲过几节课,每次都要准备很长时间。2010年我曾经根据省教科所的要求录制了两节课,录制这两节课,我用了近一个学期;其中一节是我主动学习、模仿运用了一次杜郎口模式,这节课我录了四遍,让我对这种模式也有了自己的感悟;另一节是探讨了?用语文教科学?的问题。去年的3月至11月,我从学校、肥城、泰安,一路走来,最终得以参加省能手比赛。就是这一次次的磨砺给了我很多财富,我发表的有限的几篇文章几乎全部来自上这几节课的感悟。因此,我想我们要勇敢的、主动的迎接每次磨砺,仅是纸上谈兵不行,只想终南捷径不可;真的只有百炼才能成钢。

3、有行动——沉浸。我现在仍然保留着一张剪报,那是刊登在1994年的《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浮躁》。的确,?浮躁?几乎成了一种时代病。不知道用?人们太过浮躁,不能沉浸下来?回答?李约瑟之谜??钱学森之问?是否合适;但最起码是原因之一吧。

每个人都难免心浮气躁之时,我有自己的方式方法来克服和调整。一是纵向比较。我极少和人横向比较,当然并不全是因为?人比人气死人?的俗语,其实横向比较运用的好也会给人以动力的。我经常做个人的纵向比较:这一段是不是比前一段更努力,这学期是不是比上学期收获更多,今年是不是比去年有更大的突破和更多的提升。二是正确归因。我在以我的思维方式进行归因,每当遇到一些挫折和不顺,我总是在告诫自己,是自己的内涵不够,实力还不够;必须更加努力,必须进一步武装自己,使得自己有足够的素养和底蕴。这样的归因方法就会使得自己越挫越勇,永不停歇。三是自我警示。我会写些语句来警示自己。近段时间,我也有时颇感疲惫,想要有些松懈。于是4月28日我写到?为什么在最有可能梦想成真时却不再百倍努力,这样会愧对自己的人生。多少人停滞在了成功的门槛上,不能登堂入室。竭尽全力吧,创造奇迹,我要我的精彩人生?。4月29日我提示自己?珍惜金色年华,杜绝浮躁心态,珍惜分分秒秒,不负精彩人生?。6月12日我扪心自问?看看这些年啊,这些誓言……看我这一生到底何求??。

必须要把身形稳下来,必须要把心灵静下来。这也指导着我工作的方式和风格。我称之为?鸵鸟战术?。在具体的工作中,我就像乒乓球前世界冠军郗恩庭,从不过多的考虑结果,从不总是想着冠军;只是认真打好每个球,努力战胜每个对手。认准方向之后就低头努力前行吧!不要左顾右盼,不能纸上谈兵,不要

在意一些世间纷扰,不要幻想着终南捷径,每天扎扎实实的去经营,每天勤勤恳恳的去打造。或许有一天,当你抬起头时就会发现尽管前面的路仍然很长,但起点也早已远远的甩在身后。

从一百名做起。2009年12月份,山东省第二期齐鲁名师人选共100人齐聚长清大学城,这是我们这一批人第一次集合到一起。在四五天的培训中,我既学到了很多东西,更感觉到自己就是一只孤孤单单的、最不起眼的丑小鸭,无意之中闯进了一堆美丽高雅的白天鹅中间。我静静的观察着每一个人,努力的捕捉他们的一些细节。尽管这是第一次开会,但有几位老师是带着自己的专著来的,来向与会的领导进行汇报。这是第一次开会,和我同住一屋的老师与我见面寒暄两句后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的研究方向是什么??!说真的,我从未考虑过,哪来的什么方向。我默默的观察着,静静的感受着。会后的感想,我就一句话?从第一百名做起?。链接?千锤百炼?之大事记

有一次在读书时,我曾有所感的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必须有宗教徒那样的虔诚和疯狂,至少也要有几年的这样的虔诚和疯狂,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二、学习积累,交流共享,走向专业成长阶梯

1、读书。读书、学习对我们每位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几次外出学习,曾与多位名师进行交流。我发现名师群体的两大特点:读书和熬夜。对这两大特点感触颇深。在这里,

我没有什么资格进行炫耀。因为,在这方面我也做的不够。但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是多么需要读书。

我有时要开车去接送上学的孩子。所以,我的车里总放着一两本书,在等时间的时候就随手拿起来看一看,学一学。我前一段看的是上海郑桂花老师的《名师教语文》。刚看完序言,就已经给我带来了收获和震惊。因为,我这一两年也一直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也发现,我的课堂始终停留在给学生?挖坑?,?设陷阱?的地步,还是在拉着学生、拽着学生走到自己的思路上来,只不过我的设计相比而言比较巧妙罢了。这种教学思想是落后的、陈旧的。于是,这一年多来我陷入迷茫之中,不知道何去何从。上学期,我还让学生登上讲台来给同学们上课。有的老师说我是在搞实验,有的老师说我是在借鉴某某学校的做法;其实,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该怎样讲了;我困顿如此,迷茫如此。但当我看到了这本书序言时,我就豁然开朗,找到了答案。序中郑老师对自己多年前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描述和批判,其实就是我的课堂。而郑老师现在的课堂被许多名家认定是?朴素的、本真的?,?最具有课程意识?的。这也就是我一直在朦朦胧胧中依稀看见,却始终无法准确表述的理想境界。尽管我现在的水平仍然有限,但是课堂教学的方向已明。

另外,在去年五月份,我还进行课堂教学的专项学习、研究。我的具体做法是每天学习一节名师的课堂教学,或者看录像,或者学习课堂实录。具体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在第一天观看视频

或实录,边看边在一个草稿本上记录或直接勾画标注;经过一天的沉淀,到了第二天,再回忆整理到我设计的《课堂教学学习记录》中。这样经过了?观摩——沉淀——整理?的流程后又开始新一课的学习。一个月下来,完成了30节课堂教学的观摩学习,形成了两万多字的记录和感悟。

一个月的观摩学习,我也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一个明显不足,那就是关键时候的深化和提升不够。不能在最要紧处精进一步,让人颇感惋惜。为了弥补这一点,去年整个暑假我进行了两方面的学习。一是学习孙绍振教授的《名作细读》,这是一本语文界公认的进行微观分析个案研究最为精到的一部书,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一些经典文本进行更细致、更深入的分析。为了买到这本书,我托付过上海的同学,北京的朋友,最终还是从网上淘来的。加入《不要做低层次重复》二是通读高中语文教材和教案。一来初中教学的确要解决和小学、高中进行衔接的问题,二来我曾经幼稚的认为教学中的关键处适当朝着高中方向努力

一点或许就是深化和提升吧,当然现在看来这是有些偏颇的。但从高中教学的角度反观初中教学是很多名师的成功做法。

我随身携带的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是《语文课程标准》,经常拿来翻阅。我们的教育教学绕来绕去,一会儿学习这,一会儿弄点那;其实学习《课程标准》,扎实落实《课程标准》才是最朴素的真理。2011年12月份,我倒济南参加齐鲁名师人选届中考核时,为了使得自己的表述更精准,我又拿出了《课程标准》。

和周围几个名师一交流,才知道这其实不是我的专利,很多名师都是随身携带、经常学习的。

2、思考。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我们要用思考的眼光审视我们的工作,用思想引领我们的生活。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那么教育的外延更应当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我们应当养成一种思考的意识和习惯。在这里举几个语文教学之外例子。

思考课堂教学的境界:课堂教学的三境界。?帖??挤??流?。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形象、准确地概括了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三种境界。一曰?贴?。课堂上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不管教与学的实际,只是一股脑的把自己的观点、主张,甚至是连自己都还没搞清楚的?标准答案?灌给了学生,生硬的贴在了学生心间。此时的课堂哪还有什么互动可言,学生只是单纯的、被动的、囫囵吞枣似的接受。这是典型的?满堂灌?、?填鸭式?,是陈旧的、落后的教学方式,但在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还不时的出现、部分的存在。

再曰?挤?。一提及这个字,我们首先想到的场景恐怕就是挤果汁、挤牙膏、挤牛奶……挤压者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被挤压着严重的扭曲变形。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挤压之下或许也真的终于挤出了一点答案,压出了一点思想;但学生显然是压抑的,他们的心灵是在重重重压之下,是在种种束缚之中,哪

有一丝的解脱与灵动。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幸福,成长的快乐。在课堂上始终战战兢兢、一脸的愁与苦。

三曰?流?。一个?流?字形象地描绘出了一个较为理想的课堂教学的境界,教师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师生之间没有隔阂,生生之间没有距离;课堂上教师是洒脱的,学生是欢悦的;汩汩知识的清泉从学生的心田自然流淌,阵阵思想的清风从学生的心间轻轻拂过。天很高,学生可以自由的翱翔;海也阔,学生可以轻灵的跃动。一个?流?字高度概括了和谐课堂的要义,是我们每个教师所努力追求的境界。

思考一些基本的教育原则:因材施教的理解。?因材施教?是实施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同时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近段我一直在思考着,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是不是应当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更多层次的理解呢?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运用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最先实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是孔子。《论语?先进》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对两人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有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

加以抑制。这就是?因材施教?。后来宋代的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敦?一词的来源。《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因材施教?的:?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所有这些便是人们所熟悉的?因材施教?,这种理解使正确的、规范的。

?因材施教?也可以理解为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教学方法。自从人类有教学活动开始,随之也就有了教学方法的创造和应用。在千百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人们创造和总结出难以记数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例如: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如陶冶法等。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同时,还有导入新课的技巧,提问的技巧,课堂调控的技巧等等。每位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运用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显然也应当是?因材施教?的要义所在。

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运用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应是?因材施教?的内涵。

我早在1996年就有幸聆听了魏书生老师的报告,其中魏老师就指出,他要求他们学校的老师根据自己的特点、根据自己的专长

来进行教育教学。擅长讲的就多讲一点,擅长写的就多写一点,擅长读得就多读一些,擅长唱得就多唱一些。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观点是符合实际的,是人本的,是魏老师科学、民主教育思想的体现。

反观我们现在很多地方的要求,甚至是被奉为至宝的经验却是典型的?一刀切?:无视每位教师作为个体的差异,无视每位教师的特点,你讲得再精彩每节课也不允许超过10分钟,你写得再好黑板上的板书设计也不能超过20个字;有的教师不擅长诵读却非要让他范读那些名家名篇,有的教师不擅长表演却非让他和学生一起表演课本剧。使得我们的教师有时是有劲不让用,有劲用不上;有时是被赶着上架,不伦不类。

很难想象,被紧紧的束缚住了手脚,禁锢了个性,消磨了灵性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创造性的学生。很难想象,在这样的束缚禁锢之下还能涌现出多少儒雅厚重、君子之风的程翔,激情荡漾、诗情画意的窦桂梅,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的李镇西……相反,只能形成千人一面的课堂,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应当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来或听、或说、或读、或写,甚至是吟、唱、演、画,为什么不能给我们的教师一个相对宽松的,能够展示个性的环境呢?

我们不否认自由是在纪律范围内的自由,只有先入格然后才能出格等道理;但是在我们高喊要尊重、保护、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的同时请不要忽视了教师个性的发展,风格的形成。因此,

?因材施教?也应当包容了让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特长实施教育教学的涵义。

由?因材施教?到?因教施学?。无论如何阐述?因材施教?的内涵,毕竟都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来考虑的,都是在阐述?教什么?、?怎样教?。那如果换个角度,从受教育者的立场去理解,从?学什么?、?怎样学?的角度去考虑会如何呢?是不是应当有一个?因教施学?的概念。学生要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来开展自己的学习,学生要主动的适应不同学校的不同氛围和传统,主动的适应不同教师的风采各异的教学风格和管理模式,主动适应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具体内容。在个别教学中,因材施教是完全有必要的;可在班级授课制中,因材施教更多的是一种理念;在实践中更加不能忽略?因材施教?的现实意义。

让我们反复的感悟这些熟悉的教学原则,教育理念,更深入的、多层次的、全面的进行理解,用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会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会促进教师的发展,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思考生活中的教育:(一)我和女儿一起成长。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已有近二十年的教学经历,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我们这个小县城的初中语文界也算小有名气了。一路走来,我得到过很多领导、专家的关照和指点,对此自己永远心存感激。然而,近两年来,我的两岁的女儿却也成了我的老师,让我改变了许多,甚至是长进了不少。

我一向是以严师的形象示人的:一米八的个子,一脸的严肃甚至是阴沉。在学生面前几乎从未笑过,很多的学生在毕业时都把希望能见到我的笑容写在给老师的留言中。我所教过的所有学生无一不是远远地见到我就溜掉了;只要我一出现在教室门口,无论原来多么喧哗热闹立刻就会悄无声息,有学生在背后戏称为?消声器?,更有甚者称为?冷酷杀手?。可是,当我面对两岁的女儿时,真的是春风拂面、笑靥如花,能有多灿烂就要多灿烂;女儿也因此特别喜欢和我在一起,有时我的妻子甚至都会有点嫉妒。如果我能以微笑面对学生肯定也会有这样的结果的,他们肯定也会围绕在我的周围;一起探究,一起学习,一起高谈阔论,甚至是海吹神聊;而不再是敬而远之。慢慢的,我在学生面前的神情在改变,?消声?依然,因为还是要保证纪律的,而?冷酷?已不再。严师形象表扬学生懂得交流

作为严师的我是极少表扬学生的,做好某件事这是学生的本分,况且好了还要更好。这样的思想使得我对学生的要求近乎苛刻,也使得学生总感觉比较压抑,总有着高不可攀的理想境界朦胧在前方;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只是永远的向前、再向前。我对女儿却从不吝啬溢美之词:真漂亮、真聪明、真可爱…。面对女儿的只言片语、一举一动、一笑一颦我都在极力的寻找着她的点滴进步并赞美有加。女儿也在快乐的愉悦的成长着。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也能多看到学生的成功之处及时给予的表扬和鼓励,而

不是把些许的不足来百倍放大;每位同学不也会轻松快乐的成长吗?这应当才是每位学生成长的常态。

女儿刚出生时,我或小心翼翼的抱着她,或轻轻摇动着宝宝车。女儿睁开好奇的双眼后,我们用眼神互相了解着。女儿呀呀学语时,我们进行着简单的对话…。女儿让我懂得了要交流。而原来的我是很少和学生交流的。我的课堂设计应当还算是巧妙,讲解也算是清晰透彻,语言精炼还包含些冷幽默。但是缺少和学生的交流,课下更是形同陌路般。这样学生对我更多的是敬畏,而我对学生的世界也比较陌生。这种隔膜使得我的教学缺少真正的互动,使得课堂无法实现真正的和谐,使我的教育教学无法达到更高的境界。

这两年多来,我是所有亲戚中公认的一位好父亲。我从来没有打骂过、甚至没有大声呵斥过女儿。面对女儿的对与不对、懂与不懂我都以极大地耐心一遍又一遍的引导着。从不简单的处理任何一个问题,从不直接的包办任何一件小事。我自己认为基本做到了循循善诱。一句?小鸭子,一身黄。?,我从一个字到一个词再到一句话耐心的去教。从插图中小鸭子的形状、颜色、再到文字耐心的去教。拿着玩具中一身灰的老鼠和一身白的兔子比较着去教…想想对待学生的简单化甚至是有些武断粗暴的态度、做法,我们每位教师真的应当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尤其是对待那些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更应如此。

女儿两岁多了,也开始写写画画、信手涂鸦了。我买了本教简笔画的书,自己在工作之余反复学习着、临摹着。因为要教女儿,要和女儿比赛呢。这一段时间以来,十几种常见的动物已画得有模有样了。我作为一位教师,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基本功上有着一些长处:我的普通话水平是全校唯一一个达到一级乙等的,硬笔书法在单位上也小有名气。但在某些方面也急需加强,画简笔画就是其中一项。多年来,我也曾几次想学习一下但都没有付诸实践;是女儿让我终于有了良好的开端,也必将会有好的结果。

若问及年轻的父母面对一、二岁的婴儿时头疼的是什么?我想恐怕都会认为一是给小孩喂药,二是父母要上班了,孩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出门。让小孩吃药,确切的说是给小孩?灌药?。往往需要三、四个大人在场,分工负责,捏鼻子的,按住手脚的,稳住头的,常常是小孩又哭又闹,灌进去又吐出来。一来二往孩子产生了畏惧心理,同时这样强行喂药还可能伤及儿童的性命。

这一次孩子又感冒了,并且咳嗽,看了医生要喝有甘草味道的止咳糖浆。一提喂药,不要说孩子不高兴了,我也很头疼。但这次女儿竟然很痛快的喝下去了,并且煞有介事的摸着肚子对我说:?爸爸,肚肚里甜?。原来这是妻子的功劳,她告诉孩子,尽管糖浆喝到嘴里有些苦,但咽到肚子里会很甜的,对身体有好处。

至于父母要上班了,如何解决小孩哭闹的问题,这次是我想出了一个主意。我对女儿说:?爸爸妈妈要上班了,要挣钱。今后只要到了时间,你就要催着爸爸妈妈上班去。?一番引导,还真见效。从此只要我一说?到上班时间了?,女儿马上对我们说?上班、上班?,有时看我们行动迟缓,她还一个劲的向外推我们呢。的确,我们在管理学生时也应是这样,不能一味的强拉应拽,更不能武力征服。要注意多变换一种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方式一变,角度一变,天地自宽。

两岁的女儿让我学会了微笑着面对学生,学会了及时表扬鼓励学生,懂得了要多与学生交流,懂得了要耐心帮扶教育学生,促使我弥补了教学基本功的不足,知道了变换角度对待事情。女儿也健康茁壮的、无忧无虑的成长着。我会继续努力培养我的女儿,也会继续努力培养我的学生,也努力完善着自我。

哄女儿睡觉。低声轻语,烘托氛围。站在孩子的角度,抓大放小,保证主流。(经常听到有人呵斥孩子要躺好、别乱动、别把脚伸到被子外面,别睁眼,)

培养完成作业的习惯。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感到在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培养一些学习的基本习惯是多么的重要。按时完成作业是最基本的学习习惯之一。但是总有部分学生初三毕业了还没有形成这一习惯,老师们也颇感无奈。所以,当幼儿园布臵了作业后,我都会及时的督促、鼓励孩子按时完成。尤其是一些需要家长一起来做的作业,不管多忙多累我都会和孩子一起完成。有

一次纸盒与橡皮筋做琴,全班上交的不到10人;又一次用鸡蛋壳做不倒翁,全班不到5人;前一段,老师要求每天中午查找几个带某个偏旁的字,则只有这样一个天天按时完成的了。我感觉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基本养成。

?这孩子越来越皮了?(?I love you?PK?你长的不如小时候漂亮了?)葛丹的报告结束后,我们的很多老师兵分两路和葛丹、当翻译的刘老师进行交流攀谈。我则是静坐壁上观,我没有机会提出问题进行交流;但我细听两个群体的交流,捕捉着尽量丰富的信息。刘老师的几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刘老师讲到,她来美国二十多年了,深深感触到中西文化的不同。刘老师举了一个小例子:一个美国的学生高高兴兴的回家了,迎接他的第一句话是来自父母的深情的?I love you!?。一个中国的学生蹦蹦跳跳的回家了,迎接她的第一句话往往是

?这孩子,越来越不如小时候漂亮了!?。

刘老师讲,就这两句话,就可以反映出中西文化的不同,也可以想象两个孩子的不同心情和感受,甚至可以想见两个孩子一个类似于良性循环的成长,一个接近于恶性循环的也在长大。

或许我们习惯于因求全而责备,我们的家庭中如此,教育教学中也是如此。我们总希望每个孩子、每个学生好一点再好一点,总是希望他们十全十美,总是希望他们完美无缺;因此,总是敏锐的发觉,极力的扩大,苛刻的要求,严厉的批判孩子们的所有不足。而忘记了他们仅仅是一个正在长大的孩子、学生。他们更

多的是需要鼓励。面对孩子,你表扬他什么他就会强化什么,同时,你批评他什么有时也会强化什么。我们平时的教育太多的强调?整枝打杈?,结果很多时候,枝杈没有修整好,主干也没长健壮。

思考生活中的教育:(二)两个球员的PK2011年1月15日,星期六。刘老师请我们去欣赏冰球比赛。在比赛中,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一个裁判执法的细节;当然,不是发现了了执法不公,更不是发现了?黑哨?。而是两队球员的单独PK。

因为我这是第一次欣赏冰球比赛,感叹那风驰电掣的速度,惊叹于那双方球员挤撞在围栏上时的?怦怦?巨响;但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判罚。因为,场上形势出现了一点变化。

比赛节奏太快,球员运行速度太快。我没有看清是何原因。双方的两个球员都已经碰掉了头盔,扔掉了手中的曲棍,也摘掉了手套。此时,双方的其他球员并不出手帮忙,也不过来阻止;观众则比看到进球还要兴奋的高呼、尖叫;尤其是裁判也没有要将两个人分开的意思,反而有点像拳击台上的裁判,鼓动、怂恿、还是挑拨,反正并不阻止。

一场单独PK开始了。两个球员一只手努力的抓住对方,另一只拳头极力的攻击对方。撕、拉、拽、打……观众高声助威,裁判冷眼相关,队友呐喊加油。冰球比赛成了散打搏击,直至有一方被打倒在地。这时,裁判又恢复了平时的迅捷,及时的将两个人分开了。两个人也都比较顺从的进入到禁闭区,接受处罚。

并不是面对所有的散打、混战时,裁判都无动于衷。根据我的观察,除非双方的两个球员要单独PK时,否则裁判总是及时的进行劝解和分开。

我无暇考证冰球比赛的规则,也不愿去了解,因为对于美国,我只是个匆匆的过客,对于冰球,我也无意培养自己新的爱好。但两队球员的单独PK却也暗示着西方文化的某些东西吧!

我总是在用思辨的角度来看比赛,没有周围人的放松和陶醉。其实,这也不好,为什么不放松心情,也鼓掌、也欢呼、也叹惋…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考虑到自己的年龄和身体,要注重锻炼和放松了。人活一世为什么?为名?为利?为扎扎实实的生活!人生太短暂,太短暂。

3、积累。学习还要注重积累。古往今来,这样的典型事例不胜枚举。唐朝?鬼才?诗人李贺,他早上背上锦囊,骑着毛驴,外出游历,观察生活,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于锦囊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则准备了许多陶罐,整齐的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把平时收集到的资料按不同门类放到各自的陶罐中。姚雪垠创作长篇小说《李自成》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查阅了大量资料,仅记录与李自成有关情况的卡片,就有两万张。

我也有我的发现和积累的方式。从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开始,这位与我形影不离的朋友就成了我最及时的思想记录器。每当我读书学习、思考教学、观察社会、感受生活略有所得

时,我都会及时的用手机编辑短信息来捕捉闪现的点滴思考和灵感,然后再抽时间静下心来反复思量、多次修改,最终成文。

4、写作。在和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张伟忠老师的一次交流中,张老师说:?一个老师的课讲到一个水平以后,能不能写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我想我们首先要有写的意识,在座的都是骨干教师,都有很多的经验和感悟,不记下来,不写下来,实在太可惜。顿悟真的是灵光一闪,灵感真的是稍纵即逝;用心感受,及时捕捉,细处着手,推敲斟酌,最终成文。我认为:?写作是对自己的工作、生活、生命的一个总结、记载、交代?。人的生命总有终结,但是我们可以依靠写作来使得我们的思想、理念永流传。

至于一提到写作,老师们自然更关心投稿发表问题,真的就是一个功到自然成的话题。我当年写的第一篇论文至今还存放在我的电脑中,可能永远都没有发表的机会了。因为,现在再审视这篇文章,其中对一些教学的原则和理念的理解是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或许在不少的眼中,写论文是高不可攀,核心期刊是遥不可及。其实,你只要去做,用心去做,着力于一点用心去做;没有什么不可以。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在2007年3月,从一开始的一年发表一两篇,到上半年也可以像很多名师一样每月发表一篇了。就这样敲开了初中语文绝大多数?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大门,如《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月刊》、《语文学习》、《中学语文》等。写作会使你的

我的骨干教师成长之路

我的骨干教师成长之路 年华似水,岁月飞逝,回首相视,竟已在教育这个行业里耕耘了十五载了。 “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是我一直秉承的理念。我曾多次对我的学生说“认真能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今天在这里与大家共勉了。 多年以前,我曾经读过臧克家先生写的一段话:“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他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热情培育幼苗的人,他会欣赏到它生长的风烟;一个忘我工作的人,他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永远鲜活;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他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臧克家先生的诗句正是我从教多载心声的写照。2000年从海南琼海师范学校毕业,我走上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岗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开始体会了那诗句的甘甜。冬去春来,花谢花开,转眼间踏上讲台已十五载。流逝了却是永远难忘的岁月中,我经历了喜怒哀乐,也品味了其中的酸甜苦辣。我无怨无悔,也乐在其中! 2000年刚从师范毕业的我被分配在XX小学任教。那是一个偏僻的乡村小学,条件简陋。现实与理想的强烈落差,我觉得一下子心情跌到了谷底,也曾怀疑自己成为教师的选择。可当我面对那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目光,面对勤劳朴实的家长的殷切希望,我那彷徨、迟疑的念头顿时烟消云散了,于是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没有工作经验,我就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学生成绩不理

想,我就放弃休息时间为学生辅导。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学年统考中,我所接的五年级二班的成绩便升至全镇第二名。还记得当年执教的班里有一位女学生,经常衣着不整洁,头发凌乱,上课总是一言不发,下课也不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学习成绩极不理想。经过多方了解,我知道了她同学父亲早逝,家境困难,又有严重的自卑心,同学们嫌她脏,都不愿意和她玩。同时我还惊奇地发现这位同学智商并不低,学习上只要一点拨就懂。于是,我就经常和她“套近乎”,请她帮老师收发作业,请她帮老师批改作业,……作为回报,我送她一把木头梳子,并告之老师希望见到漂亮的她。我还暗地里嘱咐同学们玩耍时邀请她。“丑小鸭”终于变了,曾同学的衣着变整洁了,头发也不乱了,也愿意和同学们一起玩了。一番“良苦用心”下,她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在期末考中取得了81分的好成绩,欣慰不已中我终于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伟大,至今我还能记得她那羞涩笑容中落出的两个浅浅酒窝。 在农村有太多的孩子需要老师的爱心浇铸他们脆弱的童年,而这决非仅靠教师高超的教学能力所能办得到的。在农村教学的八年工作中,这样的故事经历过许多。我相信只有无私地奉献爱,处处播洒爱,我们的学生才会在爱的激励下不断进取,成长为撑起祖国一片蓝天的栋梁。与此同时,我也获得了市、区优秀教师等称号,这些更加坚定了我的教育信念——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新型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新型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德勃拉.布莱兹曼说,"学会教学--正如教学本身一样--总是一种过程,一种形式和转化的过程,在此期间,一个人做了什么,他就能够学到什么。"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在教学当中成长起来的。因此,考察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途径,必须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在学校的氛围里面综合进行。下面结合本人的实践和理解谈几点想法。 一、做一名反思型教师 我们常会听到许多教师这样埋怨学生,“你是我从事教师行业以来从未碰到过的最笨的学生”。这是一种反思,但仔细思考,他们永远不满意自己的教学,不过不是反思自己,而是怀念过去。真正的反思型的教师也永不满意自己的教学,但是他们会持续不断地进行探索,以寻求更多的新方法来改善自己的教学。我们认为要持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必须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反思型教师就是会经常回顾、重建、重现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他们总是主动的考察自己。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我认为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1、研究课程 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美术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长期以来,美术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成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备齐的教科书,而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美术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例如为了上好《机器人伙伴》这一课时,我仔细钻研教材,要求自己像科学家一样研究机器人,拿着仿真玩具机器人进行研究,为了更好的完成这课的教学任务,我还特地翻阅了有关机器人制造设计的书,经过这样研究教材,我才开始大胆重组教材,精心挖掘教材中的材料。 2、改变教学方法 一个方法得体会让人终身受用,一个方法的失败会让人遗憾一辈子。因此我们应该把原先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保留下来,但必须补充新鲜的“血液”。 (1)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美术教学中,运用课件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前运用计算机把课件做好,上课时只须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电脑展示的画面色彩丰富,有动画效果,有故事情节,有优美的音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使美术课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于是我就自学了几个制作课件的软件,实现自己能亲自制作,如我制作的《卡通画》、《七彩生活》、《动物伙伴》等课件,在运用中使学生感受到什么是“美”。而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具有形象直观性,声像同步性,画面的动态选择性和时空的可变性等优势,使学生对于学习美术的信息来自各方面。 (2)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示范--模仿教学模式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师首先通过示范提供给学生该绘画过程的情感认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领会其中的道理,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仿、边体验。如在讲授《水墨画的笔墨技法》时,对于课中涉及到的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等内容,单单通过口头讲述恐怕学生难以领会,只有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同时伴以适当练习,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尝试--指导教学模式。尝试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自主尝试来学习绘画方法,教师的指导分析贯穿在学生尝试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边学习教材、边尝试绘画、边探寻方法。在学生尝试绘画和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有时包含部分的示范)的基础上,再经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来完善并获得技能和得到体验。在《生活离不开电话》、《会变的树》的课中,让学生根据制作图自己动手操作,教师的指导贯穿在学生动手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尝试,可培养其独立能力。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尝试绘画的兴趣,使其具有挑战性;并不断鼓励学生持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教师是职业,更是事业。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既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工作三十年,回顾自己教学的点点滴滴,我完成了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初任教师,到合格教师的专业成长,正在经历到优秀教师,到学者型教师的成长。在这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我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不断的提高, 一、专业化成长的基础:读书 读书能够使我们与伟大的人对话,在这愉快的对话中我们会得到升华,变得高尚起来。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我们通过前人的杰作使我们少走弯路,更快的成长起来,成熟起来。 (1)读书才能跟上课程变化发展 课程的内涵由于社会的发展而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如语文学科,早些年理解为工具性,注重实用;新课程标准认为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整个课程的结构是建构主义的。而最新的一些理论则认为,语文学科最终是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是生命存在意识的觉醒,是生命内在需求的外在表现。如果没有随时读书跟踪教育发展动态,必定跟不上课程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期望等别人能研究出一套现出的方案,我们来实施就好了。课程改革不会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路”,因此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做一个思考者、思想者,通过读书与实践,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适合学校的改革方案。 读书与课程的关系,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认识。读书能形成个体较高的理论水平,对课程进行再认识,再建构。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往往不敢对教材进行取舍或改进,主要原因是找不到取舍的标准。如果多读读课程理论的书,多读读学科方面的书,读书多了,掌握了足够的课程理论和学科知识,就能对所任教的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能正确地处理好教材的选择等问题。 (2)要有意义的读书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内容贴近自己,理解上也不成问题,能边读边思考。作者的阐述有意思,读者理论上自愿自觉接受了。书中理

我的教师个人成长之路(高中生物)

我的教师个人成长之路 一、专业成长经历 从小受母亲的影响,我很早就确立了教师作为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从师范专业本硕连读毕业至今,一直在市二中从教,从教近10年的时间里,从最初的懵懂紧张到现在的淡定从容,我对教师这个行业的理解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如果说一开始是因为理想化的职业角色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的话,那么经过多年的执教和与学生的沟通思考,我对教育又有了跟进一步的认识。 当教师一开始,我对教育的能力比较夸大化,一直认为教育可以很快的改变学生,中期又对教育迟迟没立竿见影的成效产生过怀疑,而至今对教育的力量既没有过度理想化也没有过度摒弃,这其实主要来源于我多年的班主任的经历。 我的指导教师王主任曾说过,当老师一定要当班主任,才会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学生,体会如何做老师,而当班主任一定又会经历过多样的情绪变化,下面我举几个对我职业生涯有比较大意义的班主任事件来进行阐述: 赵某,是我班主任第一年遇到的学生,一次谈话中他问到我这样一个问题:读那么多书,出来当老师又没挣几个钱,读书真的有用吗?当时的我从来没有想过学习的目标要用最后金钱挣得多少来比较的,而广东的孩子对于金钱的敏感度也让我感觉到非常的特别,从他之后我认真观察了一下,现广东的教育还真的不得不谈一下钱,这个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在影响着在校园里读书的孩子,由这件事我懂得了在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喊口号,喊理想,还要让孩子们对未来有信心,,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才能深入孩子们内心,使他们目标更明确。 钱某,班主任带完一轮后,这个孩子给我的触动也比较大,因为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差,所以平时对他的关注比较少,而我也将他划分为不可改造的后进生行列,

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经历关键事件汲取成长力量 陆丽萍 导读:(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前往高处,它使你总有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很喜欢钱穆先生的话:人生只是一个向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向往,而我的向往很简单,就是做一个幸福的老师——能和孩子们一起享受数学,探索数学学习的奇妙;能和同行一起研究教育,寻觅数学教育的真谛。 在我从教的24年中,一些关键年份中的关键事件深深地影响着我,它们不断地督促着我的哲学思考,启迪着我的教育理解。 关键事件一:工作第一年就发表文章 工作的第一年,1989年冬季,我上了一节三年级应用题的公开课,时任教研员的周启元老师应邀指导我。为了上好这节应用题的课,我将北京马芯兰老师有关应用题教学的书翻了一遍,还模仿着做了应用题的变式训练设计,效果较好。周老师鼓励我就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写点东西,我尝试从思维品质的正确性、灵活性、变通性、敏捷性和批判性等五个方面写了一篇近2500字的文章。我用方格纸工工整整地誊抄了一遍,寄给了报社,编辑老师用清秀的小楷回了信,鼓励我继续投稿,还用红笔圈画出几处,并提出修改的建议,而且附上了录稿通知。1990年2月,我收到了第一份公开发表的铅字稿。校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宣读了我的文章并表扬了我。从那以后,我都坚持每一天用札记的形式记录课堂上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每一学期我都积极撰稿、投稿。至今发表文章100多篇,出版专著《上好课:问题与对策(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新课程教材教法》。 为了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使教学实践寻找到理论的支撑,我从1990年起就开始订阅杂志、购买书籍。记得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才54元,一年的杂志就花掉300多元。每年自费订阅杂志至少6种,诸如《小学教学》《江苏教育》成为必备杂志。同时还购买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育人三部曲》、阿莫纳什维利的《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等经典著作,渐渐地在拜读专著中知道了教育家杜威、陶行知、怀特海、蒙台梭利等。当时没有复印机,看到好的课例设计,我就及时摘抄,手抄本的案例就有12本,光是一个“三角形”的课例就有38篇,每篇课例我都写上至少500字的评析。在这样的经历中我感悟到“实践——阅读——写作”是一个成功的范式。 关键事件二:市级公开课上得好辛苦 20世纪90年代,由于我所在的学校绝大部分老师年龄偏大,学校每一学期的对外公开课都安排我上。1994年4云,为了上好常州市级公开课“认识时、分、秒”,我花了一周的时间自制了各种时刻的钟面教具,上课时把整块黑板都贴满了,足足有17张钟面。学生课堂上感想善思,我的自我感觉很好。谁知,评课时,好多老师都说:“这样的课好是好,但这样的课我们学不来。”“若是每节课都要做这么多教具,我们没有时间。”这番中肯的话引起了我的反思:“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儿童怎样学数学?我们还可以怎样教数学?”一节好课,并不在于教师提供花样繁多的教具和多媒体课件,而应该看是否基于学生学习的起点展开有挑战性、多样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其中是否有自己的发现和探索,是否有自己的思考和争论。于是我开始重点思考诸如数学课程资源的创生、数学课堂文化的重建、数学智慧学习的策略等系列问题。 经历了这次时间之后,不管是省级评优课、实际基本功竞赛,还是对外的示范课,我在设计教案时学会了关注学生的学情,坚持“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让学生从活动中经历探索的学习过程,捕捉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展开思维的对话,激活学生的创造性。1999

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1)

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和迅速变化的学生,如何增强自身的素质来适应和引领这种变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的成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教师的主动适应性将是教师成长的关键所在。要成长为一名知识渊博、积极向上、健康快乐、受学生尊敬、让学生信服、为学生喜爱的教师,我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努力。 一、增强知识储备,提高教科研水平,做一名学者型的教师 学高才能为师,教师最基本的工作就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家庭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他们有能力不断创造条件增加孩子的知识面,购置图书、外出旅游、家庭上网、参加培训等方式的普及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面对一群知识飞速更新的学生,教师要跟上这种变化,唯一方法就是自己加强学习、增加知识储备。 教师首先要夯实的是自己的专业知识。自己的专业知识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是学生直接从你身上获取的知识,传统意义上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主要指自己的专业方面。面对进步的学生和变化的课堂,自己要能应付自如,只有加强学习,不断加深自己对所学专业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了解。虽然你讲授给学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但让学生领略和感受到学科的魅力决不可能仅靠课本的一点知识就行,你在课堂上经意或不经意间就能展示出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举手投足之间就能让本学科知识与他们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学生对本学科知识及对你的崇拜中度过四十五分钟,教学效果肯定是非常理想的,师生双方也肯定能获相互尊重。俗话,教学相长,师生双方也都会获得前进的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默默奉献、孜孜以以求,但教师的工作决不能仅是低头做事,更要抬头看路,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科研水平。虽然你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可能在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就比较成熟了,通过你多年的学习与努力,你也掌握得比较全面。但是知识是不断更新的,特别是学生是不断变化的,教学设备也在不断的发展,面对变化的教学环境,教师决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要适应这种变化,以自己知识视野的拓宽、教学研究的加强、个人修养的提高来提高教科研水平。教科研水平的提高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是教师掌握新课程、新课改、新方法、新理念、新手段的过程,是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成长的过程。 善读书、多读书、爱读书也是教师成长的一个关键。教师主要工作是教学生学习,但自己必须爱学习。教师的为人师表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形象上,也要体现在爱学习上。像学生一样爱学习,比学生更爱学习,让学习成为教学生涯的一个重要部分,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学习成为一种爱好。通过这种师生之间学习氛围的互相熏陶,定会在学生获得成功的同时,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我认为,学习中的身先士卒、师生相长是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创建有效和谐课堂的成功所在。 二、加强技能学习,提高信息化素养,做一名教育现代化能手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的全球化趋势正在加剧,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也如春风般飞入校园,实现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当前教育的热点。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使得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有机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实现跨越,学校抓住这次教育大洗牌机会必会脱颖而出,而教师如能抓紧教育现代化这棵大树也定能实现个人成长并能带动学校同步发展。 做一名教育现代化能手要求要求教师不但能熟练操作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仪器,能熟练地使用电脑,还要要求教师对教材非常熟习,什么内容可以用什么设备来演示,各种方法利弊如何,哪种方法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哪种能化解本节课的难点,哪种方法更适合你所面对的学生,都要心中有数。作为一名教育现代化能手决不是将所有设备都搬上课堂,在哗众取宠中吸引学生眼球,而也应当有所取舍,有所选择。应该认识到,走教育现代化之路应该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是应该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的大事,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要成为一名教育现代化能手应该善于抓住学习的机会,对于各种教学设备的使用要积极主动参与,多动脑、勤动手,能从别人的成功使用中领悟出使用技巧。要充分利用学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契机,利用校校通工程、四配套工程及教育现代化工程给学校带来的巨大硬件添置,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做一名知识型的能工巧匠。一名成功的教师决不能是一个书呆子,而应是一名充满智慧、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善于操纵各种现代化教育设备的能手。 做一名教育现代化能手不仅是学校发展和社会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更是学校融入现代社会的需要。整个社会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加速前进,学校当然跟上这种发展,教师要适应这种变化,要习惯这种变化。时代的发展使得学校间交流变得很正常,国际间学术交流也成为可能,教师在这场变革大潮中若不能抓住机会,你抛弃时代,时

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时间稍纵即过,转眼之间,走在教师路上已有10年多了,在这条道路上我经历了酸甜苦辣、我始终迈着坚强的脚步,一步步向前走。期间自己也遇到过很多挫折,也迷茫困惑过;以此同时也收获了一份份的感动,欢笑过开心过。教师过程?在我看来教师过程是一个“融入-联结-共融”的实践过程,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反复实践,是一个循环、不断学习的过程。那来聊聊我做教师的那些事。 这些年的“执着” 校园跨出一小步,跨入社会一大步。2007年6月份经过深思熟虑和家人的支持下我回到家乡这片红土,那一份激动、那一份新鲜感是不言而喻,终于走出校园踏进工作领域了。作为一名新教师,刚踏出社会,怀抱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走上自己的教师生涯,我是有信心的,是有激情的,但却缺乏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书本上的理论是知道了,可是没有实操过,怕自己做不好,压力备想而知,开始很焦虑。书本上的理论是知道了,可是没有实操过,怕自己做不好。但是前辈和同事们都很热情,他们给了我很多的支持,让我焦虑的心有所缓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积极参加学校安排的新教师培训,从中我收获颇多。既然作为一名“新人”,那就主动学习,我认真准备,首先,选好上课的内容;其次,认真备课;第三就是上课;最后是遇到问题及时归纳思考。教师人很热情,学生们的青春活力给了我很多的支持,我也在这种情况下慢慢融入,深入到教师行业中,一待就已10年多,在此中切实体验到了酸甜苦辣……

【酸】 一开始学生们不信任我,上课时课堂气氛不活跃,总是死气沉沉的;二是叫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不是答不上来就是回答错误;三是还有不少学生在课堂上玩起小东西来……此情此景让我都好沮丧,我筋疲力尽,我开始怀疑自己,自己适合做这份育人的工作吗?很担心自己能否坚持走下去! 【甜】 靠着自己那份“我可以”和实干的毅力、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帮助我坚持了下来。同时工作方面也在摸索和总结中不断进步。随着时间的沉淀和经过自己不同方向的努力,我渐渐得到学生的认可,上课氛围也在渐渐好转。作为一名教师,最开心地莫过于从学生口中得到的认可。记得2009年那节体育课,那位学生一脸稚气地跟我说:“老师,我很喜欢上你的体育课!”。那话语虽然平常,对我来说确实莫大的肯定,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像打了“鸡血”一样充满了活力,我觉得自己找到了做老师的意义。心里美滋滋的,甜甜的…… 【苦】 要想让自己的教学成效得以体现,那就得真下功夫,就得利用节其他空闲时间进行恶补,反复做同一件事,认真备课,认真修改,认真总结,深刻反思……;

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之路(三篇)

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之路(三篇) 教师专业成长之路(一) 新课程已经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向全国范围推进,这是新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这一切使传统的教育观念、方法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我们以更多精力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成为不可回避的中心话题,尤其是已经习惯传统教学的老师和新上岗教师都面临着专业的进一步成长和转型,面对新课程如何不掉队,使自己的专业能力能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众多老师必须面对的现实。但是,教师继续发展专业能力的路途又在哪呢? 《学记》中有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可见,古人在一千年前就告诉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口----教学反思。当代美国学者波斯纳也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对日后的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反思就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进步。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笔者认为在反思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 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

我们的专业成长之路

我们的专业成长之路 随着教育改革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成长已越来越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并逐步成为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之一。教育功能所发生的变革,必须体现在教师身上。幼儿教师角色的变化,专业技能的发展也必然影响幼儿的发展。孩子在成长,教师也要发展,教师的成长与幼儿发展是一个连续体,只有教师持续不断的发展,才能不断的为幼儿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经验,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作为隶属于小学内部的学前班,我们扮演着两个不同的角色,虽以幼儿园大班教材来开展教学活动,但还要为一年级入学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因此,我们的教师不仅要具备幼儿园教师会唱会跳会弹的专业素质,还要掌握一年级教学的严谨与细致。教师只有在此目标的影响下不断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才可能造就一批批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的幼儿。 教育改革实际上是人的改革,没有人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变化发展,教育改革是不可能实话和成功的。三年前,我们学前班的教师多数是即将退休的老教师,说实话,仅靠一两个年轻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无法实现教育改革的,更遗憾的是在老教师老教法的影响下年轻教师也被无情地同化,专业能力不断减退。另外,多年来从事学前班教学工作的经验告诉我们,学前班的教师流动性极大,常因小学大局工作的需要而出现随即调入或调出的的现象,此种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便一直困挠和阻碍着教师的整体性成长。02——03学年第一学期,我们学前班逐步实现了教师年轻化,从社会上招聘三位有幼教经验的年轻教师,两位幼师毕业的在职年轻教师,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从那时起,我们学前班的教育改革才渐渐有了些小动作,但仍处于改革的萌芽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还刚刚起步。在以教学反思为主流的教学实践中,三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子,如加强聘任教师的管理力度,激励其教育热情与竞争意识;发挥专业教师的教育映射作用,带动群体优先发展等等。于是,我们教师的心态更年轻了,能力也更专业了。三年后的今天在引导教师专业成长的路上,我们取得了成功,获得了经验。 一、强化自身业务素质,引导各类教师趋向专业化。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专业生活过程中,其内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它反映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通过经验的积累,不断反思教育实践,逐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专业人员的成长历程。本学期,我们学前班真正实现了师资年轻化,五位教师都是三十出头,风华正茂的季节,可真正幼师专业毕业的仅有一人,三位是有幼教经历的聘任教师,一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根据教师发展的不同水平,不同时期的需求目标,我们在充分尊重教师的独特性的前提下,利用一切有限的时间来加强各类教师的业务素质,。 1、借鉴先进经验,我们在学习中发展。 人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可能进步,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面对一个个小小电脑迷、小小故事家、小小舞蹈家,我们更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发展。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真正实现专业化的能力与素质。“井中之蛙”是永远无法享受浩瀚无边给予的广阔与震撼的。为了让我们学前班教师接近专业化,学校每年补助30元钱鼓励教师订阅教育杂志。从教育杂志中我们可以了解最前沿的幼儿教育信息,如四环游戏小组的课程开展情况,国外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等。并从中探索在创编故事中如何转变学习方式,怎样让材料投入蕴涵教育目标等等。每每拿到久违的教育杂志,我们个个都爱不释手,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拜读,所以第一位翻阅者,往往便成了大伙的导读家。本期有什么好的教材或值得借鉴与学习的经验,趁着课间孩子玩的几分钟里,大家便凑在一起议论个没完。趁热打铁,紧接着,在下节课的活动中,我们争先恐后去尝试、实践这些先进的经验。正是《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幼教博览》、《家庭与家教》为大家开辟了学习先进经验、促其发展的平台,使得我们学前班各类教师开

一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一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观后感今年寒假,我认真拜读了王君老师所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一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这是一本写给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指导用书。在她二十几年的从教工作中,作者由一名乡村女教师成长为全国重点中学的特级教师,其成长经历传奇,值得教师借鉴与研究。书中讲述了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涉及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方面,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见解深刻,引人警醒。 全书一共6个章节,从教师专业成长涉及的专业认知、教育反思、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专业阅读、启蒙之师、同行挚友等角度入手,给青年教师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专业成长之路,激情洋溢,文笔犀利,见解深刻,可谓“小女子,大气象”! 我最喜欢她写的第二章《我的教育求真之路》,在本章节中,王老师分析了学生为什么越来越难教?为什么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为什么教师只有靠威严甚至语言暴力才能控制课堂?等等一些列问题。首先是学生厌学,如果排除掉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的因素,那就是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出了问题,其次是礼崩乐坏,儿童顽劣已经成为了社会健康发展之大患。社会舆论一边倒,禁止惩罚学生,甚至批评学生也要教育部赋权,无限放大爱心教育、尊重教育,宽松教育。快乐成长。连教室卫生、课堂纪律、作业收交都无法保障的

教育根本就是空中楼阁,一个班级有十来个学生不思进取、胆大妄为,足可以让老师精疲力竭,身心憔悴。而惩罚的缺失是中国教育不可承受之重,老师的地位尴尬,其实尊重学生不等于放纵学生,该批评的应该严肃批评,该教育的绝对不能心慈手软,有了痛苦的教训,学生或许才会认识到事态的严重。从王老师对教育本真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谁都不是圣人,谁也不能回避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只有向中医那样,通过望闻问切迅速了解学生“病情”,开出合理药方,教育方能游刃有余。王老师写到致力于培养真诚和热情的孩子中举了一个小的教学片断挺有意思,当时用莫不。。。莫不。。。莫不。。。造句,恰逢开家长会,有的学生说的不是真话,被老师问得面有愧色,于是造出了有生活气息的句子:“家长会来了,莫不把苹果电脑中的信息删掉,莫不把抽屉里的秘密藏起来,莫不心怀鬼胎在窗口打望,莫不心事重重地恳求任课教师嘴下留情。。。”其实什么事情都像王老师那样求真,也就没有那么多事了,大道至简——求真,喜欢!

教师个人成长之路

教师个人成长之路 时光飞逝,一学年又过去了。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忙碌着、辛苦着、奔波着同时也收获着。我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树立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理念,加强合作,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不断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的习惯。课改与读书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课改意识,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回顾自己走过的历程感慨颇多。 一、创建课堂教学模式方面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包含了教育教学活动中最真实的成功与失败、喜悦与苦涩,隐含了最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认真对待自己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负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最宝贵的财富,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改进和提高自己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 1. 吃透教材,研究教材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2. 创建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是教学的一个框架,就像一个人的骨架。在教学中,它为某一主题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框架,而且还具有一套实施策略原则和操作程序。运用模式教学,在实践中能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能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能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并逐步训练学生学会学习。 3.运用智慧,引领学生 我们要使学生的知识丰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在前进的大路上”! 对于教材的使用,有很多的见解和看法,真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懂得我们这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单纯地“教”教材;我们只有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超越教材,让教材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如果这样,我们的课堂上将不再有“照本宣科”,将不再有“恹恹欲睡”,你所看到的将是一双双充满对知识渴求的美丽的眼睛! 二、教学科研方面 首先,加强理论学习,主动关心国内外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通过多种途径:教育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等,吸取教育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进一步学习课题研究方法,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 其次,积极参加专业学习培训和教研活动。尊重学生、走近学生,用语言去诠释孩子在日常

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当今,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教学内容的飞速翻新、教学方法的日益进步、教学手段的逐步现代化都向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业务水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应付这种挑战,更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知道我必须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回望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深知自己的进步离不开下面几个动力源泉: 一、热爱本职 从小,我的心里就藏着教师梦。当我充满欣喜的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就默默对自己说:爱每一个学生,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我把“乐教爱生”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更把这句话刻在了心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看重学生的优点,淡化他们的缺点。在教育局组织的师德师风学习中,我一次又一次感动,一次又一次受教。正是因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不仅有了工作的动力,还常常觉得自己的学生是最可爱的学生。这些,无不激励着我,让我在教育路上信心百倍。 二、专业引领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在教师的自觉自醒的基础上展开的,是为教师本人的实践和问题进行的,但教师的成长不可能完全只依靠自己,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各式的培训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理论,更让我掌握了教育的方法。另外,同行们的优质课、交流课,这些真实的、可操作的优秀例子,都让在新课改中曾一度不知所措的我豁然开朗,给我的教学指出了鲜明的道路。 三、同伴互助 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就需要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我庆幸我有一群真诚合作的好同事,公开课前,他们总能毫无保留地给我许多有见地的建议,课后又给予我客观的评价,使我的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平时我和大家会进行不定期的信息交换,我们交流自己好的做法,把自己拥有的信息公诸于众。我们还通过读书汇报会,交流彼此看到过的书、观点以及心得体会。另外,我们还通过经验交流会,分享、反思和提升自己的经验,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这些让我在课堂教学、转化学困生方面取得了很好收效。在教研组活动时,我们有深度会谈时间,这是个自由的开放的发散过程,诱使我们把深藏于心的甚至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看法、思想、智慧表达出来,当冒出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时,大家就在一起围绕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意见辩护,同时也不断思考和质疑他人的意见。大家互相丰富着彼此的思想,不断地提高自己和同事对问题的认识。我的知识也因此不断地变更和扩张。 四、自我反思 卓有成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我注重了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反思,也善于通过阅读思考反思比较自己的实践效果,从其中发现差距。教前反思,我在备课前认真分析教材、学生及学生以前生活、学习状况,通过教学前深思准备出符合班情、生情的个性化教案,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了我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根据课堂上随时出现的问题即时反思,抓住契机,调整自已的教学策略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使我的教学得以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后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阅读反思,通过阅读教育教学专著不断的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促进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学与反思的相结合,提升了我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使我能够体会到自

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时间飞快流逝,转眼间我的教师生涯已经渡过了十六年。在这时间的轮回上并不是算太长的时间,但是对教师职业的发展来说,已经到职业的中间段,其实每一种职业的时间段对职业工作人员的发展来说它是多么的重要,只是我们不多加于“回头观望”我们自己走过的职业生涯的每一段历程。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认识到人生职业的每一段成长,并且好好地把握住时间,不要白白地浪费时间,那么你就会收获很多。今天回头看看我的职业生涯,反思我的教师职业成长之路,归纳理顺起来有四个“勤词”,这四个“勤词”对我的人生起到促进与发展的作用。 第一个词“勤学”。学习是获得未知的东西,了解世界观,懂得人文自然的知识。学习是基石,学习是人生的常态,特别是勤学这两个字,如何做到勤学呢?这是每个成功者都能体会到它的内涵。勤学不是我们经常说有空就学习,它要求我们每个人做到爱学习,天天学习,会学习和抓住时间的学习。我们教师可以说是每个人都爱学习的人,就因为孩儿的时候努力学习,我们才能有今天的职业。但是有些人,参加工作以后,“变成”不爱学习的人了,原因可能是多方面,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满足于现状,而导致不想学习的原因,我觉得每个人不管你在学生时代学习的成绩多好,多优秀,但是参加工作以后,我们面对的教育环境,社会现象,工作环境,人事关系和从事的事业与本人学习的专业知识无关。在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体会到学校学习的知识面是小的而且是基础的课本知识,对现实工作没有多大的作用。在这样的现状中,有些人重新确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向,而有些人干脆放弃了学习,应付工作,重复自己一天又一天的工作,时间久了就成工作的累赘。 只有每天学习,努力学习,勤于学习,学习有关自己专业成长的知识,学习对我们生活、工作、人际有关的人文自然科学知识,才能

我的体育教学成长之路,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我的体育教学成长之路 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很多人都用这句话来调侃体育老师,在很多人的眼中,体育老师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代名词,在普通人看来,体育老师不外就是和那些学生打打球,跳跳绳,玩玩而已。回望20多年的体育教学生涯,我无不感慨,在体育教学中,我一次次地品尝着苦涩,也一次次体验着成功,这些都是在我在体育方面,体育教学方面的一些经验。体育教学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然而常常遇到一些初涉体育教师领地的青年同事,无不对怎样才能够迅速提高自已的教学水平表示关注,现就我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的经历,就此冒昧地谈几点体会。 一、虚心向老教师和同行们学习 记得刚回学校教书的头一两年,依着自己较好的身体素质,较好体育特长,经常看不起那些老的体育教师,觉得它们的教法比较老套落后,但是在我的教学当中,往往也没有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体育的乐趣,更没有学生愿意上我的课。后来在慢慢的接触当中,我渐渐发现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老教师,有的尽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但长期的教学实践,使他们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其中不少对教学的组织、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往往有独到之处和新颖见解。虚心诚恳地向他们学习,时常会使我获益不浅,以到茅塞顿开。其学习的方式不外乎留心观摩他们的教学以及进行经常性的交谈。

向老教师学习自不待说,容易接受。但青年教友间却因为都是同辈人以及一些不良心理,常常忽视相互之间的经验交流。古人云:“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由于各自的能力不同,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高度不同,智力结构不同。于是,对各自身经验的体验、积累,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教授及其方法手段的运用也常常颇有各自见地,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今天“隔行并非如隔山”由于现代社会知识的综合性和渗透性,也由于体育内部其思想理论具有的广泛的通用性和指导性,无疑其它学科一些教友的教学经验对提高体育学科的教学水平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发价值,因此虚心求教,广采博学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重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基本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其教学能力大致包括制定各种教学计划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实施教法的能力,组织比赛和裁判的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这些基本的能力是日后得以攀登教学高峰的基础,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来说,有目的地注意自身教学基本功的训练,重视这些基本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同时作为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最基本的一点应该首先做到过好“教材关”,熟练地掌握教材的方法要领,做到能讲解、能示范、能有效地防止和纠正错误,做到了这些基本的方面能够进一步把教学过程引向深化。 三、继续向书本知识学习

浅谈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浅谈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身处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中,我们小学教师无时无刻不在思索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够迅速地成长?专业成长之路究竟如何走? 一、从模仿开始 教师水平的差距关键在于思想认识的差距,教师如果想准确地把握教育教学观念,掌握教育教学方法,可以从模仿开始。犹如我们写字临帖一样,先选择自己喜爱的一本字帖,从字形、结构开始描摹入帖,直至完全吃透其精神风格,然后再出帖。教学模仿可以分再造性模仿和创造性模仿两类。 再造性模仿侧重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是完全的不加改变的模仿,是模仿的初级阶段。模仿着眼的角度比较小,也容易学到手,刚步入教坛的教师可以用这个方法。再造性模仿通常包括整体模仿和局部模仿两种:整体模仿就是整节课全搬照抄地模仿,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模仿,只进行局部调整,但整堂的教学结构、指导方法和设计思路都没有变动。局部模仿是对在一节课的某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思路和指导方法的模仿。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整体模仿能体现被模仿者的风格,但由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以及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不同,模仿起来难度较大,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局部模仿操作起来比较灵活,但却不能体现被模仿者的整体风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选择的采

用,尽量做到扬长避短,为我所用。创造性模仿是模仿的高级阶段,模仿的难度比较大,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模仿时不拘泥于细节,而是从整体风格方面去模仿,灵活性比较大。当教师的再造性模仿积累到一定时期,掌握了娴熟的教学技巧和名师的教学风格,具有足够的举一反三或触类旁通的能力以后,就可以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情况,从语言风格到课堂结构、设计思路等进行创造性的改革。 我刚步入教坛时就先向一位自己特别喜欢的有经验的高级教师学习,从点滴的教学方法到严谨的课堂结构,乃至独到的教学风格,然后转益多师,多看名师教学实录,再结合自身特点和教学环境创新,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立足课堂,加强研修 教师成才是立足课堂的岗位成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教师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行动研究中,重建自己的教育观念,形成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技能。日本学者佐藤学说过:“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教室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场所,教师每天的大多数时间都在教室里面临不同教育教学情景的挑战。因此,要把教室作为提出研究问题的“源泉”,要把教室当成探索和验证教育理论的“实验室”。把教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身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程监控、分析、调整,进行彻底的自我反思、自我培训学习。

用好教材 走好专业成长之路

用好教材走好专业成长之路 发表时间:2019-07-03T16:43:31.780Z 来源:《教育学》2019年7月总第182期作者:傅洁 [导读]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这是用好教材的重要前提。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后宰门小学710003 摘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这是用好教材的重要前提。现行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使用问题串关联教学资源,读懂问题之间的逻辑顺序,用好例题十分重要。其次,课后练习题的使用,不仅仅习得题目的解法,还应更多关注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第三,关注教材素材多样性,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专业素养用好教材专业成长之路 一、关注教材衔接,用好例题 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 学生学习《梯形面积》的第二课时教材中出现的“试一试”,是研究梯形面积公式的另一种推导方法。我这样理解:这种方法的得来一定要以教材中出现的一般方法为基础。第一课时学习中学生已经习得: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合之后进行梯形面积的推导;也可以找到梯形两条腰的中点连接后剪开再拼合,进一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是有了这两种方法为基础,这节课学习内容一出现,孩子们就很快投入到思考中,研究并理解了教材中出现的这一方法。 反向思考:梯形面积公式已经推导出来了,为什么教材会在“试一试”中再次安排,意图何在?仔细研究后我有这样的理解:教材中出现的这个方法又一次很好地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联系起来,实现双方面的巩固,让学生的思考更有广度。试想,如果教学中我们将这个教学内容一带而过,显然会使例题使用的效率大打折扣。所以,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做题,而是让热烈的讨论继续,我们班的孩子又想出了更好的方法。 延长下底,在下底的延长线上取跟上底相等的一段,连接形成标有阴影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与图中标注为S1的三角形等底等高,这样梯形的面积就转化成以(a+b)为底的大三角形的面积,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即可。这样的思考实在是太棒了!更易于理解。 这节课上下来,孩子们很激动,很长时间都停留在数学思考中,让我充分感受到用好例题的重要性,不仅仅要关注例题中的所有知识点的学习,还要将重点指向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注教材衔接,用好例题是用好教材的关键。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关注相关内容在不同年级的学习目标,充分了解教材前后内容的安排,做好学生学习的导航者,引领着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二、关注数学思考,用好练习 正确处理教材是基础,用好教材中练习题也会为学生的思考助力。如何用教材中的练习题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正像名师牛献礼老师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一文中,教师要在比较宽的视野下看待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显性的知识,更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堂上要重视学生对数学认识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过程,也包含学生在学习中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在与学生深层次对话中引领学生的思维,实现“有指导的再创造”,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再思考。 三、关注教材素材的多样性,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用好这些素材是需要动一番脑筋的。 例如:教学中学生会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例如有一次学生问:假分数是怎样产生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数线”是很好的工具。 引导学生思考,把单位“1”看成一条线段,把它平均分成4份,顺利取到第三份的地方表示3/4,发现原来的那条线段最多只能表示4/4,如果把线段延长这样的1份,这就突破了原来“单位1”的长度限制,进而把原来的线段扩充为数射线,真、假分数的意义也得到了落实。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是逐步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所以用好教材中的素材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像《包装中的学问》《密铺》这样的学习素材是源于生活的。这样的学习内容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所学知识能用于生活或者能用于再学习,“学以致用”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而让“思考”真正发生,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愿望。 用好教材,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用活教材,让教材成为“知识链”。正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让我们用好教材,走好专业成长之路,也走好育人之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