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 研究背景

在现代经济和商业活动中,各种产品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物品,而在产品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意外事故等问题,如车辆撞车、医疗事故、食品中毒等。这些问题往往会给消费者造成伤害,严重影响消费者的利益。因此,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已经成为当代世界上越来越普遍的法律责任形式之一。

在我国,《产品质量法》已经明确规定了生产者对消费者应负的法律责任,而惩罚性赔偿是其中一种制裁措施,具有很强的教育和警示效果,可以促使生产者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研究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相关问题,旨在探究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理论依据、适用范围、具体计算方法等问题。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和意义如下:

1.探究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理论依据。分析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法律基础、制度目的以及与其他法律制度的关系。

2.探究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研究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适用范围、适用时间和适用地点等问题,明确惩罚性赔偿的具体适用范围。

3.探究惩罚性赔偿的具体计算方法。研究惩罚性赔偿的具体计算方法、计算标准和计算过程等问题,为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提供具体的实施措施。

三. 研究内容

1.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理论依据

(1)惩罚性赔偿的法律基础

(2)惩罚性赔偿的制度目的

(3)惩罚性赔偿与其他法律制度的关系

2.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

(1)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

(2)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

(3)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时间和适用地点

3.惩罚性赔偿的具体计算方法

(1)惩罚性赔偿的计算方法

(2)惩罚性赔偿的计算标准

(3)惩罚性赔偿的计算过程

四.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基本理论和制度框架。其次,通过实证研究探讨

不同情况下的惩罚性赔偿计算方法和标准。最后,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和比较惩罚

性赔偿的适用情况和结果。

五. 预期成果

1.探究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理论依据,明确制度目的和与其他法律制度的关系。

2.从多角度分析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明确其适用条件、适用范围、适用时间和适

用地点。

3.研究惩罚性赔偿的具体计算方法,明确计算方法、计算标准和计算过程。

4.通过案例分析,得出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情况和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六. 计划安排

第一阶段:文献研究,明确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理论和基本原则。

第二阶段:实证研究,探究不同情况下的惩罚性赔偿计算方法和标准。

第三阶段:案例分析,分析和比较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情况和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和改进措施。

第四阶段:撰写论文,完成研究报告并提交。

七. 参考文献

1.《产品质量法》。

2.苏子丹.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研究[J]. 中国贸易,2018(1): 89-90。

3.吴春德.责任主体的认定及其约束[J].法律与社会,2017(2):23-26。

4.张明丽.从惩罚性赔偿看产品责任法的实践意义[J].现代商业,2019(1):67-69。

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随着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保护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许多国家都采取了惩罚性赔偿制度,以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从而起到威慑作用。本文将探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研究,并针对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一些成功案例进行分析。 一、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特点 按照惩罚性赔偿法的规定,赔偿数额除了要基于知识产权侵权造成的实际损失,还要考虑违法行为的恶性程度和其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在惩罚性赔偿制度下,赔偿数额往往要高于实际损失的数额,从而切实提高违法成本,使侵权者付出更高的代价。此外,惩罚性赔偿制度不仅激励了知识产权所有者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减少了侵权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从而推动了知识产权保护事业的发展。 二、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应用案例 1. 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件 在2019年,浙江省网商法庭公布了一起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件。此案中,原告微软公司认为被告盗用其商标进行网络销售,侵犯了其知识产权。最终,法院在判决中做出了300万元的惩罚性赔偿,以维护被告的知识产权。

2. 文学作品侵权案件 在2009年,台湾地区发生了一起文学作品侵权纠纷案件。作 家沈大成在其作品《未夜聊斋》中抄袭了作家松田道藏的作品,被定性为侵权行为。在判决中,法院基于惩罚性赔偿制度,对其进行了500万元的高额赔偿。 3. 音乐作品侵权案件 在2018年,中国内地发生了一起音乐作品侵权案件。被告方 以加入了自己的编曲为由,发布了一首音乐作品,但被告方并未获得原创作品的许可。在判决中,法院认为被告方的行为侵犯了原创作品的著作权,基于惩罚性赔偿,对其进行了30万 元的赔偿。 总之,基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处理方式,不仅能够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知识产权保护事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也能够起到更好的“警示作用”,将侵权者的违法成本提高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我们对此应高度重视,积极推广与应用。三、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惩罚性赔偿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具体实施形式和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赔偿数额难以统一。其次,一些行业内的侵权行为仍然纵横肆虐,法律制度仍然不能彻底维护知识产权的利益,存在很大的缺陷。最后,对于一些违法成本偏低的侵权者,惩罚性赔偿的威慑效果显得力不从心。

论国内外产品责任领域中的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doc

论国内外产品责任领域中的惩罚性损害赔 偿制度- 一、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概述 (一)惩罚性损害赔偿的含义及功能 惩罚性赔偿也称报复性赔偿,是指为了惩罚和遏制不法行为,责令被告对其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而造成他人的人身或是财产权利的损害的事实在承担了补偿性赔偿的基础上,再额外承担一定数额的惩罚性赔偿金的制度。 相对于补偿性损害赔偿,惩罚性赔偿则具有更为全面的积极功能:即惩罚功能、补偿功能、遏制功能、激励功能。 (二)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关于惩罚性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有很大的争议。因为传统的民事责任是采用的是恢复原状的救济原则,只有当难以恢复原状时,才采用惩罚性赔偿予以补救,这种损害赔偿补救又以受害人的实际损失为标准。 惩罚是该制度的逻辑根据,亦是它的价值所在。惩罚性损害赔偿作为一种权利,是人作为人本身所应该具有的,是人自由、平等、人权等天赋人权所衍生的权力,但是它仍然是不可侵犯的,只要侵犯了这种权利,就必须付出代价,以恢复这种实质的正义。这种实质正义来自于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时作为一种个人权利的个人的正义,而当其上升到公共利益时则是作为一种社会正义存在。 简而言之,惩罚性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即是为了保护每个人的权利以惩罚的手段来恢复被破坏的社会正义和个人正义。

二、产品责任确立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假冒伪劣商品严重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传统的惩罚性赔偿难以补偿受害者的实际损失。建立产品责任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有利于促使经营者改善经营条件,提高产品的质量,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利。 (二)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已经不是单个的个人,而是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紧密的共同体,为了保护共同的利益,在产品责任中建立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能够使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得到良好的保护,而且也会起到威慑和教育的作用,使他人不敢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就能促进公共利益的保护和公共秩序的维护。 (三)适应国际化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两大法系之间交融,中国法律的国际化进程,传统的“同质补偿”理论的缺陷日益明显,尤其是在外国公司侵犯中国的消费者和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后,由于中国没有惩罚性损害赔偿的规定,导致中国的消费者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企业在国外还需要承受高额的惩罚性损害赔偿金,我国出口到国际市场的产品一旦有质量问题,将面临着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于产品价格的巨额惩罚性赔偿。如此一来,中国消费者而对强大的跨国公司,就会完全处于绝对弱势地位。 三、我国产品责任惩罚性损害赔偿的立法现状 (一)《民法通则》 《民法通则》作为中国民事立法的一个纲要性法律文件,对产品责任的规定只是原则性的规定,采取的也只是补偿性原

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一、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不断发展美国《第二次侵权法重述》第908条第1款指出惩罚性赔偿“不同于补偿性损害赔偿(compensatory damages)和象征性损害赔偿(nominal damages),是为惩罚被告人邪恶行为(outrageous conduct)以防止其本人和其他人再发生类似行为而判决其承担的赔偿金”。此外,《牛津法律大辞典》、《布莱克词典》中也均有对其定义的阐述,①我国学者对于其定义的看法与上述规范基本一致。本文根据上述观点的共性,将其定义为被告所行违法之事具有主观恶性,为防止其本人和其他人再实施类似行为,法庭所作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的损害数额的赔偿。虽然惩罚性赔偿的观点和实践有其古代法渊源,例如我国汉代的“加责入官”制,《周礼·秋官·司历注》云:“杀伤人所用兵器,盗贼赃,加责投入县官”,之后唐宋和明朝分别产生倍备和倍追钞贯制度。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惩罚性赔偿制度最早产生于英国,自惩罚性赔偿制度在英国不断发展之后,②社会效果显著,美国也将其引入,并得到充分的应用,③20世纪后,在美国更是发展迅猛,适用范围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惩罚性赔偿的传统界限。除了英国与美国,英美法系的其他国家也都陆续规定了惩罚性赔偿。相对于英美法系国家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热捧,大陆法系国家对其态度显得有些冷淡,但这并未阻挡这一制度不断被适用、适用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有着严格的公私法划分界限,认为将具有惩罚性的制度置于民法体系当中会产生混乱。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

发展,两大法系的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地融合,大陆法系国家逐渐关注惩罚性赔偿,并在立法中有所倡导。④我国自清末变法以来,一直跟随大陆法系国家的脚步,在民法方面我国坚持同质赔偿,在法律体制方面借鉴德国实行公私法严格分立。因而,在惩罚性赔偿最初引入我国的那段时间,曾引发过很大的争执。⑤但事实证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规定已然发挥了它的重大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并且推动该制度在我国其他法律部门的发展。 ⑥二、惩罚性赔偿的补偿、制裁与遏制功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形成并得到不断发展的原因即在于其所发挥的功能能够达到社会公平的目的。关于惩罚性赔偿具体的功能,中外学者各有争执,但共识都认为其中的惩罚和补偿是其最主要的功能。外国学者例如Owen认为惩罚性赔偿有四项功能(惩罚、遏制、执行法律及补偿),⑦Bruce Chapman认为功能有三种(补偿、报应和遏制)。⑧美国法官Ellis则将惩罚性赔偿的功能归纳七项(惩罚被告;吓阻被告再犯;吓阻他人从事相同行为;维护和平,即禁止私人间复仇;诱导私人追诉不法;补偿被告依照其他法律不能填补的损害;支付原告的律师费用)。⑨我国王利明教授支持三元论学说,他认为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功能包括赔偿、制裁和遏制三个方面。⑩杜称华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惩罚性赔偿的功能可以分为原生功能与衍生功能。其原功能包括制裁(惩罚)、(超损失)赔偿(报复)、威慑(遏制、阻吓、预防)以及补偿等四种功能,而衍生功能包括强化法律执行、维护社会和平秩序、鼓励市场交易以及教育等四种功能。?本文认为惩罚性赔

惩罚性赔偿研究(王利明)

惩罚性赔偿研究 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传时间:2002-1-3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的惩罚性损害赔偿是我国民事立法和民法学中的一项新课题。它具有补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惩罚和遏制不法行为的多重功能。惩罚性赔偿与补偿性赔偿具有密切联系,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应使两者保持一种比例关系。惩罚性赔偿主要是在英美法特别是美国法中采用的制度,但可以为中国法律所借鉴。它主要应适用于侵权行为责任而不是合同责任。针对殴打他人而又未构成犯罪的侵权行为而采用惩罚性赔偿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产品责任中不宜广泛适用惩罚性赔偿。在某些情况下采用惩罚性赔偿以替代精神损害赔偿的办法是可行的。在合同责任领域,它主要应当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的情况。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精神损害赔偿、侵权行为责任、消费者保护 惩罚性损害赔偿(punitive damages ),也称示范性的赔偿(exemplary damages)或报复性的赔偿(vindictive damages),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的损害数额的赔偿(注:Note,"Exemplary Damages in the Law of Torts", 70 Harv. L. Rev, 517,517 (1957), and Huckle v. Money, 95 Eng. Rep. 768(K. B. 1763).),它具有补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惩罚和遏制不法行为等多重功能。该制度主要在美国法中采用(注:Malzof V. United States, 112 S.Ct. 711, 715 (1992).),不过,它的发展不仅对美国法产生了影响,而且对其他英美法国家甚至大陆法国家也产生了某种影响(注:ErnetC. Stiefel: "U. S. Punitive Damage Awards in Germany", 39 The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1991,p.784.)。一般认为,惩罚性赔偿制度主要应当适用于侵权案件,但在美国法中,这一制度被广泛地应用于合同纠纷,在许多州甚至主要适用于合同纠纷(注:Timothy J. Phillips, "The Punitive Damage Class Action: A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Multiple punishment", 1984 U. Ill.L. Rev. 153.)。惩罚性赔偿在合同关系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合同责任制度发展中值得注意的趋势。鉴于我国合同法中已经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制度,许多学者也主张在合同法乃至民法中采纳这一制度(注:参见河山等著《合同法概要》,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页。),因此有必要对该制度进行专门研究。 一、简单的历史概述 关于惩罚性损害赔偿的起源问题,学者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该制度最早起源于古巴比伦的法律,也有学者认为多倍的赔偿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罗马和埃及已采用(注:David R. Levy, Note,"Punitive Damages in Light of TXO Productions Corp. v.Alliance Resources Corp", 39 St. Louis U. L. J. 409, 412 n.20 (1994).)。在罗马法中甚至已产生了关于惩罚性赔偿的观点(注:Ausness, Retribution and Deterrence: The Role of PunitiveDamages in Products Liability Litation, 74K y. L. J. 1.2 (1985) . )。有人考证,在中世纪英国已产生惩罚性赔偿制度(注:SeeCoryell v. Colbaugh, 1 N. J. L. 90, 91 (Sup. Ct. 1791).),当时主要适用于欺诈和不当阐述。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英美法中的惩罚性赔偿最初起源于1763年英国法官Lord Camden在Huckle v. Money一案中的判决(注:Wils. K. B.

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 研究背景 在现代经济和商业活动中,各种产品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物品,而在产品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意外事故等问题,如车辆撞车、医疗事故、食品中毒等。这些问题往往会给消费者造成伤害,严重影响消费者的利益。因此,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已经成为当代世界上越来越普遍的法律责任形式之一。 在我国,《产品质量法》已经明确规定了生产者对消费者应负的法律责任,而惩罚性赔偿是其中一种制裁措施,具有很强的教育和警示效果,可以促使生产者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研究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相关问题,旨在探究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理论依据、适用范围、具体计算方法等问题。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和意义如下: 1.探究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理论依据。分析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法律基础、制度目的以及与其他法律制度的关系。 2.探究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研究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适用范围、适用时间和适用地点等问题,明确惩罚性赔偿的具体适用范围。 3.探究惩罚性赔偿的具体计算方法。研究惩罚性赔偿的具体计算方法、计算标准和计算过程等问题,为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提供具体的实施措施。 三. 研究内容 1.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理论依据 (1)惩罚性赔偿的法律基础 (2)惩罚性赔偿的制度目的 (3)惩罚性赔偿与其他法律制度的关系 2.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 (1)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

(2)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 (3)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时间和适用地点 3.惩罚性赔偿的具体计算方法 (1)惩罚性赔偿的计算方法 (2)惩罚性赔偿的计算标准 (3)惩罚性赔偿的计算过程 四.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基本理论和制度框架。其次,通过实证研究探讨 不同情况下的惩罚性赔偿计算方法和标准。最后,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和比较惩罚 性赔偿的适用情况和结果。 五. 预期成果 1.探究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理论依据,明确制度目的和与其他法律制度的关系。 2.从多角度分析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明确其适用条件、适用范围、适用时间和适 用地点。 3.研究惩罚性赔偿的具体计算方法,明确计算方法、计算标准和计算过程。 4.通过案例分析,得出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情况和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六. 计划安排 第一阶段:文献研究,明确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理论和基本原则。 第二阶段:实证研究,探究不同情况下的惩罚性赔偿计算方法和标准。 第三阶段:案例分析,分析和比较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情况和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和改进措施。 第四阶段:撰写论文,完成研究报告并提交。 七. 参考文献 1.《产品质量法》。 2.苏子丹.产品责任适用惩罚性赔偿研究[J]. 中国贸易,2018(1): 89-90。

我国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之适用问题研究

我国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之适用问题研究 作者:蔺孟南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8期 【摘要】惩罚性赔偿,是指法院判处被告承担的、超过原告实际损失数额的赔偿金。我国2013年的新《商标法》虽然已经正式确立了惩罚性赔偿制度,但不容忽视的是,该制度在诸多方面、尤其是司法实践上面临诸多困境。由此,本文即以司法实践为基础,选取91例相关裁判文书进行统计分析,继而总结现阶段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成因,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商标法;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 一、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概述 惩罚性赔偿,是指法院判处被告承担的、超过原告实际损失数额的赔偿金。i近代意义上的惩罚性赔偿起源于英国,有学者主张英国最早的惩罚性赔偿案例为1763年的Wilkes v. Wood案,ii另有学者认为惩罚性赔偿始于1763 年英国法官Lord Camden主审的Huckle v. Money案。iii缘起于英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并未在英国发扬光大,而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觅得其繁衍的乐土,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美国最早的惩罚性赔偿案件是1784 年的Genay v. Norris一案,该案是一起侵犯人身权案件,被告在原告的酒中放入化学物质导致原告身体上和精神上饱受痛苦,因而被判令承担惩罚性赔偿金。iv此后,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逐渐延及产品责任和合同领域,v并在知识产权法中得以引入。美国《专利法》、《版权法》、《兰哈姆法》和《统一商业秘密法中》中均有关于惩罚性赔偿的规定。就我国而言,2013年修订的《商标法》第63条正式确立了惩罚性赔偿制度,此外,在《专利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68条以及《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67条中同样明确了惩罚性赔偿制度。同时,在2018年4月10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将重新组建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而在年初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亦明确指出,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由此可见,我国在知识产权法中全面确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将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就我国当前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制度构建而言,仍有些许问题亟待解决。商标法第63条是我国在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上“迈出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其适用状况和施行效果对于我国现行立法的修改完善、以及惩罚性赔偿制度在知识产权法中的全面建立,无疑极具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我国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之司法现状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一、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概述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是在成心损害知识产权的行为中,损害人除了 需依法承担补偿性的赔偿责任以外,还需支付一定数额的赔偿金,通过一定程 度的经济惩罚到达教育、预防及警示社会公众的目的。现代各国中,美国在知 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规定是比较全面的,在各个知识产权部门法中,均有 惩罚性赔偿制度规定。英国在1988年公布的?1988年版权、外观设计与专利法?中规定了附加刑损害赔偿制度便具有惩罚性赔偿责任性质。在德国,损害支持 产权通常被认为有三种赔偿金额计算方法,根据原告所受损失、根据获得使用 容许的费用、根据被告不法行为收益,一般把这种惩罚方法看做其在知识产权 立法上包含的惩罚性因素。我国台湾地区的?专利法?也明确规定了损害专利权 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起到打击专利侵权行为的作用。 目前,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也已不陌生。一般将1993年公布的?消费者 权益保护法?看做首次对惩罚性赔偿做出规定的法律。但也有学者认为1991年 我国公布的?民事诉讼法?中就有相关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表达。而自惩罚性赔偿 制度进入我国法律工作者视线起,相关的法律法规已一步步完善开来,可以预 见的是,惩罚性制度将得到法律各界更多的重视、适用范围也将一步步扩大, 从而更好地效劳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开展。 二、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性质和功能 〔一〕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性质研究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作为民事侵权损害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知识产权方 面的详细表达,要研究其性质,主要可以通过研究民事侵权损害惩罚性赔偿制 度的性质进展。目前,对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性质认识还未统一,主要有公法 责任说、民事责任说和经济法责任说三种。公法责任说认为,“惩罚性责任完全

产品责任章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范文

产品责任章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对《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七条的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09年12月26日通过,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侵权责任法》在千呼万唤中终为通过,足见其出台的不易,几易其稿,又足见国家对《侵权责任法》的重视和谨慎。《侵权责任法》无论在篇章体例还是在具体条文规定中都体现了中国特色,是一部“不一定好看,但一定好用”的法律;它的出台是我国民法领域的一件盛事,也是我国立法史上不可忽视的大事。 《侵权责任法》在第五章中规定了产品责任,而第五章又相当于分则部分的第一章,可见立法者对产品责任的关注,也说明产品责任在侵权责任中的重要地位。总体上看,产品责任一章吸收了各国先进的立法理念,对我国此前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其解释也做了继承与发展,是规定基本上完善的一章;出台之初就受到社会、法律界的一片赞扬。笔者通过此篇文章,试分析第四十七条关于惩罚性赔偿的规定,借以论述《侵权责任法》之一条的出彩及不足之处。 一.《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七条条文规定及解读《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该条是对产品责任中惩罚性赔偿的规定,也是我国法律文件中第四次规定或确认该制度。适用本条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销售,二是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即损害是健康受损而非财产受损。 二.对在产品责任章中规定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争论 要不要在《产品责任法》中规定惩罚性赔偿制度,学者的多数意见是应当规定。但是,在《侵权责任法》的哪一部分内容中规定这一制度,存在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是,在《侵权责任法》的总则性规定中规定惩罚性赔偿金。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起草的《民法典•侵权行为法草案》之第91条正是坚持此意见 的、对惩罚性赔偿的一般性规定。张新宝教授认为,如果一般性地规定惩罚性赔偿,就必须作出严格的限制,他规定了三个条件,一是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比较大(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二是侵害的权利是最基本的民事权利(生命、身体、健康这样的基本权利),三是赔偿的数额不能太高,不能超过实际损失的三倍。另一种意见是,在分则性规定中适当规定某些侵权行为类型可以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即在产品责任中,对于恶意

大规模侵权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探析

大规模侵权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探析 摘要大规模侵权行为大量产生,原有的补偿性损害赔偿己经远远不足以起到预防和威慑违法行为的作用,惩罚性赔偿在惩罚恶意加害人,遏制恶意违法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现实生活这未能充分发挥这项制度应有的作用。本文希望通过惩罚性赔偿的研究为我国今后的侵权法中适用惩罚性赔偿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大规模侵权补偿性赔偿惩罚性赔偿 一、案例导入——大规模侵权现象分析 近年来,大规模侵权案件的频发可谓触目惊心,这些数据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1968年,日本九州的“米糠油案件”,因米糠油中混入氯联苯,造成食物油污染。至1978年,确诊患者累计达1684人。2004年3月29日,新华社首次报道安徽阜阳地区因劣质奶粉造成的“大头娃娃”事件震惊全国上下。截止到2008年11月27日8时,全国累计报告因食用三鹿牌奶粉和其他个别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达29万余人。2010年1月,日本丰田公司因油门踏板归位存在问题,所产丰田汽车在全球范围内被召回,在中国的rav4车型问题车辆达8万辆。 这些侵害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并很大程度上造成人们的心理恐慌。大规模侵权出现后,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而愈演愈烈,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民事角度,是因为一般的民事赔偿是补偿性的,未能很好地遏制这种恶意的侵权。 大规模侵权事件的频频发生,迫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

么个案的民事赔偿并未给社会带来利益,相反,恶性侵权案件却层出不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突破于传统的补偿性赔偿责任而带有惩罚和阻遏功能的惩罚性赔偿责任制度逐渐纳入到我们的视野。所谓惩罚性赔偿,其基本含义是指为了惩罚和遏制被告的非法行为,在判决被告承担补偿性赔偿之后再额外让被告承担一部分赔偿,此部分赔偿就是惩罚性赔偿。 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于是否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一直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论。2010年7月1日实施的《侵权责任法》第47条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该规定反映了我国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认同和接受,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只将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于产品责任领域,采取了十分谨慎的态度。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功能是惩罚和威慑,在大规模侵权中也应适用。 二、大规模侵权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意义 大规模侵权适用惩罚性赔偿的积极意义体现在对加害人和对受害人两个方面。 (一)对加害人的惩罚和威慑作用 惩罚性赔偿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为惩罚性。发生大规模侵权的主要原因是侵权人为了牟取利益。适用惩罚性赔偿,可以使侵权人在考虑到生产成本的同时,也衡量到因惩罚性赔偿制度而产生的额外成本。这样就促使侵权人在恶意侵权发生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损失的扩大。

论我国产品责任中的惩罚性赔偿——以《侵权责任法》第47条适用为中心

论我国产品责任中的惩罚性赔偿——以《侵权责任法》第47 条适用为中心 《侵权责任法》是我国重要的民事法律之一,对于保护消费者权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第47条以惩罚性赔偿作为特殊的损害赔偿形式,对于某些恶意违法行为进行了制约。本文将以《侵权责任法》第47条适用为中心,结合案例,探究我国产品责任中惩罚性赔偿的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侵权责任法》第47条的具体内容。该条款规定,对于制造、销售不符合安全要求的产品而致使消费者遭受重大损害的,消费者有权要求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支付适当的惩罚性赔偿金。而所谓适当的惩罚性赔偿金,就是对于生产者或者销售者的违法行为进行的罚款,以达到威慑作用,同时也为被害人提供更好的赔偿。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些实际案例。2019年,一家名为“荣华扬鑫”的食品公司在销售牛肉干时,被曝光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机器设备。而这些机器设备可能导致产品中掺杂其他非食品材料。结果,该公司不仅面临着巨额罚款,还被要求对于受害者进行惩罚性赔偿。这就是《侵权责任法》第47条的典型应用案例。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看一些涉及到药品医疗领域的案例。2019年2月,江苏省南京市某医院,因使用了不符合标准的医疗产品,导致某患者死亡。最终,该医院被判赔偿150万元,其中包括10万元的惩罚性赔偿金。可以看出,惩罚性赔偿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除此之外,2019年9月,一个涉及到汽车领域的案例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北京市某区域内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而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之一是车辆行驶中的疲劳驾驶。这引起了国内对于疲劳驾驶安全技术的重视。针对这次事故,发动机制造商、汽车研究院、汽车品牌企业均被要求支付惩罚性赔偿金。这也充分说明了生产者和销售者在生产和销售产品时必须要承担起法律责任。 综上所述,《侵权责任法》第47条的适用,对于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市场秩序,推动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通过多个实际案例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了惩罚性赔偿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其推动了相关行业追求更高的质量水平。此外,惩罚性赔偿还可以起到预防性的作用。对于那些恶意违法行为的企业,因为要承担惩罚性赔偿的代价,也会对其未来的生产和销售行为起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这也会让企业认识到,只有保障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然而,惩罚性赔偿并不是“惩罚就是赔偿”的简单模式。应当明确,惩罚性赔偿的目的并非是要惩罚生产者或销售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消费者因受害所遭受的痛苦和损失,同时,更要达到警示生产者和销售者不能违章作恶,以防止更多的人受害。因此,对于惩罚性赔偿的使用,也需要具有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论,使惩罚性赔偿真正达到了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总之,作为一个依法行事、重视消费者权益的社会,中国社会

对拼多多购物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研究开题报告

对拼多多购物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选题背景: 网络消费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人享受足不出户就可以购物的成就感与便捷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欢在网络上淘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它们低廉的价格更因为它们的便捷,“鼠标一点,买卖搞定”。但如果商家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提供给消费者的是次品或者不信守承诺延迟发货导致消费者受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消费者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鉴于消费者受损的事情时有发生,认真执行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中的惩罚性赔偿进入我们思考范畴。 选题意义: 在网络购物越来越受到网民的青睐的同时,消费者在虚拟的网络市场中权益受到侵害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首先明白网络购物中存在哪些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在完善有关法律机制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网络市场管理主体的控制作用以及建立完善的信用机制,这些对于进一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意义。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网络购物的概述 (一)网络购物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网络购物中双方当事人的认定 二、网络购物中存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困境

(一)消费者知情权难以保障 (二)消费者财产权难以保障 (三)消费者信息安全难以保障 (四)消费环境缺乏安全保障 (五)消费者维权举证困难 三、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的完善 (一)消费者自我保护措施的完善 (二)销售者应积极主动承担的责任 (三)政府主管部门职责的完善拟解决问题: 本课题将以网络购物中存在部分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现象为背景进行论证。在对网络购物的相关概念做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指出网络购物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再结合我国网络购物中消费者保护的有关措施以作进一步的思考,以求在结合有关材料以及借鉴别国的先进做法提出些许完善建议。以求在理论角度上进一步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各种措施在网络消费时的应用,更好的维护消费者在虚拟网络生活中的消费权益,惩罚一些不遵守诚实信用原则、肆意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经营者,保护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群体的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文献的研究,了解现在学术界和理论界对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惩罚性赔偿有哪些不同观点。 2.案例分析法:利用个案分析,从特殊到一般分析惩罚性赔偿在

论《食品安全法》中的惩罚性赔偿r——以我国惩罚性赔偿的责任性质为视角

论《食品安全法》中的惩罚性赔偿r——以我国惩罚性赔偿的 责任性质为视角 陈澜鑫 【摘要】Punitive damage is a legally enhanced responsibility, and cannot be simply classified as liability for breach of contract or tort liability. Punitive damage specification has its unique core value, and the research should start from 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of punitive damage specification. Punitive damage in Food Safety Law is a kind of risking civil liability, but this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at it is a kind of administrative civil liability, and we should combine the whole legislative purpose of Food Safety Law with the nature of civil liability, in this way we can maintain the relative balance of the whole civil liability system. Emphasis on private law enforcement functions also should be limited based on the nature of civil liability.%惩罚性赔偿是法定的加重责任,不能单纯地将之归入违约责任或是侵权责任. 惩罚性赔偿规范有其独特的价值核心,对其研究应从特别法中的惩罚性赔偿规范要件出发进行具体分析.《食品安全法》惩罚性赔偿是一种"风险化的民事责任",但这并不代表其是一种"行政化的民事责任",须将《食品安全法》的整体立法目的与民事责任性质相结合才能保持整个民事责任体系的相对均衡. 对于私人法律执行功能的强调同样应基于民事责任性质予以限制.【期刊名称】《医学与法学》 【年(卷),期】2016(008)001

产品召回责任制度法律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产品召回责任制度法律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时 有发生。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会给消费者带来损失,还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 失和声誉风险。因此,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产品的监管和追责,是保障消费者利益和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举措。其中,产品召回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制 度安排,通过及时有效地召回缺陷产品,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消费者的损失,并对 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提出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产品召回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不容忽视。例如,如何合理 规定召回责任、如何确立召回范围和方式、如何确定召回费用由谁承担等。因此,对 于产品召回责任制度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从法律层面上优化产品召 回制度,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课题拟着手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1、召回义务: (1)召回义务的法理基础和范围; (2)召回义务的客观要件和法律责任; (3)召回义务的变更和免除; 2、召回程序 (1)召回程序的规定和程序流程; (2)召回程序的公告和告知; (3)召回程序的监管与追责制度。 3、召回费用 (1)召回费用的界定和计算;

(2)召回费用的承担方和分摊比例; (3)召回费用的赔偿和追偿。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时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法律制度和案例,对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和建议,以期推动我国产品召回制度的实施更加完善和有效。 四、预期成果 本研究将通过对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和建议,具有以下四个预期成果: (1)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保障消费者权益; (2)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3)完善产品召回制度,优化召回程序,降低社会和经济损失; (4)深化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

我国商标侵权案件中关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理解和适用

我国商标侵权案件中关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理解和适用摘要由于以往《商标法》在对于侵权赔偿制度上没有具体的法例,常 致使判罚结果呈轻量化。为了打击国内商标侵权案件,我国于2022年开 始实施惩罚性赔偿机制。该机制主要阐述当有商标侵权案发生时,如情节 严重,将考虑执行一倍以上三倍以下赔偿,并且将上限调整为500万元。 利用此赔偿机制,能够维护商标所有方的利益,打击侵权方的不正当竞争。本文从国内当前商标侵权现状引出惩罚性赔偿制度,并就该制度所涉及的 意义做出理解,进而总结其适用方向,来探讨我国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 度的实际效益和完善方式。 关键词商标侵权案件惩罚性赔偿理解适用 一、我国商标侵权赔偿的现状 目前国内的商标侵权主要发生在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型企业中,由于商 标侵权的判定界限比较模糊,再加上取证难、赔偿金额少,致使许多案件 中的商标所有方投入成本远超法定赔偿,这更加助长了商业投机者滥用他 人商标或者模仿他人商标获取不当利益的气焰。社会中的中小企业和个体 工商户是商标侵权的主要受害者,这主要是其建设成本小,手续简单,周 转便捷,同样在面对商标侵权时,也是最难以维护利益的受害者。 二、关于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理解 惩罚性赔偿相较于补偿性赔偿而言,其具有更强的执行约束力,是指 出现了民事法律责任后,法院根据责任,判处侵害人向被侵害人支付超过 实际损失的金额赔偿。[1]所谓惩罚性,即是在确定被侵害人在受到损失时,加重对侵害人的赔偿惩罚,一般表现为将赔偿金额提高,但提高的具

体程度还没有相关的法例来进行约束。因此,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理解,可 以通过对比补偿性赔偿进行探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数额赔偿机制不同 补偿性赔偿可以由多种原因决定。比如私下协商,法院根据情节商定,这个数额范围是可以调整的,而惩罚性赔偿是通过法律条例来明确执行, 根据法律直接确定,无法做出私下协商或者选择性赔偿,其数额是不能由 被告和原告决定的。 (二)赔偿目的不同 惩罚性赔偿是由于案件本身是属于恶意事件,违反了法律,当事人除 了要承担法律责任之外,还需要就此过错受到处罚。而补偿性赔偿是弥补 受害者所受到的利益,并不一定是恶意事件引起的,只是通过补救来确保 损害的权利得以恢复,因此赔偿目的动机更多样化,且不具备法律责任, 无需强制执行。 (三)赔偿归责制度不同 补偿性赔偿即通过赔偿使原告恢复到侵权前的状态,并不考虑侵害人 一方的主观性因素。[2]换句话讲即是补偿性赔偿不需要考虑侵害方的过 错意识,只需要承担相应责任,这表示补偿性赔偿是无过错归责。而惩罚 性补偿需要综合侵害方的主观动机、主观错误,并就这次错误对被侵害方 产生的利益损失和实际伤害等进行考量,进行有责赔偿。可以发现,惩罚 性赔偿已经涉及到法律层面,需要法律来直接保护被侵害方的利益,因此 属于过错规责制度。 (四)赔偿范围不同

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产品侵权责任中的不足与完善

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产品侵权责任中的不足与完善 作者:托玛斯·阿布都赛买提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29期 摘要我国早已在各部门法中引入并确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在产品侵权领域,惩罚性赔偿制度设立在《侵权责任法》之中,并对其适用范围做出了谨慎而严格的界定。此条文对于平衡消费者、生产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由于其法条设置的局限性,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仍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针对《侵权责任法》第47条惩罚性赔偿制度存在的争议及不足,提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侵权责任法》惩罚性赔偿产品责任 作者简介:托玛斯·阿布都赛买提,北京科技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https://www.doczj.com/doc/f619253986.html,ki.1009-0592.2018.10.136 一、我国产品侵权责任惩罚性赔偿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侵权责任法》第47条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可看出该制度的适用领域以经营者明知产品存在缺陷而仍然生产、销售的欺诈行为为前提,即涉及两个民事行为:一为生产者、经营者的欺诈行为,二为缺陷产品致害的侵权行为,其数额及计算方式并未确定。笔者认为,该制度司法实践性不强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其一,主观要件及损害事实规定不明确。《侵权责任法》第47条主观要件规定为“明知”,对该词,在法条中未对明知作出解释。法条规定侵权人有主观过错,“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需要存在主观恶意。关于这种主观恶意该是怎样的具体认定标准,按照法理学基本常识,一般认定该标准可理解为故意。此种主观恶性程度较深的心理状态,如仅适用传统补偿性赔偿的方式加以惩罚,对于生产者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难以真正达到惩罚的效果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援引和运用,可有力扩展对侵权行为的惩罚作用。该条文在客观上要求“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此制度在被引入且设定于产品责任领域,是非常谨慎且严格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在侵权法之中不宜广泛适用” 。而“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的规定,应以何种标准,司法实践中主要依靠法官自由裁量。 此外,在某些案件之中,虽然被侵权人人身受到的侵害在可控范围之内,其受到的精神上的痛苦更甚于其他危害,如具人格意义的物品遭受缺陷产品侵害所受到的精神痛苦。这些损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