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理解教育概论

国际理解教育概论

国际理解教育概论

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意识,帮助他们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文化和价值观,以促进和平与合作。

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1. 全球视野: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历史、地理、经济等知识,了解不同文化和国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

2. 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和交往能力,使他们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地沟通和合作。

3. 国际意识:培养学生对全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能够思考和解决跨国界的问题,提升全球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4. 尊重和包容性: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尊重和包容性,消除歧视和偏见,倡导和平与宽容。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国际理解教育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活动,例如跨文化交流项目、国际学生交流、国际教育课程等。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参与全球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方案的制定。

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具备全球化时代所需的能力和素养。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跨国界

问题和挑战,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理解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这些变化,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谈国际理解教育

音乐课堂里的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是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为增进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学生认同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初步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教育实践。 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有义务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我力求以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音乐学科中的有关知识。我理解该课程所追求的不是教给学生一些问题的答案,而是教会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养成关注人类命运、关心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公民”的素质和态度。例如在欣赏乐曲时,我会和学生一起聆听感受,把我们每个人对于作品的理解都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一起探索音乐为什么带给我们这些感受的奥秘,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 一、一个有点陌生的名称-—“国际理解教育” 谈到“国际理解教育”,人们比较陌生,其实,与国际理解教育类似的术语大家并不陌生,包括国际教育、全球教育、比较教育、多文化或跨文化教育、和平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人权教育和发展教育等. 回顾历史,“国际理解教育”成为国际教育的重大主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并最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国际理解教育就是促进国际理解为目标,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措施,培养具有国际理解品性和能力的人,促使文化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发展。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以“国际理解教育的总结与展望”为主题,确立了新时期“国际理解教育"及相应的“和平文化”的内涵,为世界各国在新时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指明了方向.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在青少年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为了使青少年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了解别国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学习与其他国家人们交往的技能、行为规范和建立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学习正确分析和预见别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本国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竞争与合作、生态环境、多元文化共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国际问题;培养善良、无私、公正、民主、聪颖、热爱和平,关心人类的共同发展的情操;担负起“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教育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教育学概论》复习题一 一、判断题 1、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 2、学校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3、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会几乎垄断了学校教育。(√) 4、《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5、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学》上所谈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 6、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资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的功能。(?) 7、参与式学习是指让学生有机会讨论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鼓励他们探索不同观点。(?) 8、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9、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10、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 11、绝对的自由会导致自由的终结,不加限制的自由是自由的敌人,这一命题同样适用于教育活动。(√) 12、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 1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14、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个人”。(?) 15、是否把提升个人做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的目的,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16、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料表明: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有显著的相关。(?) 17、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18、《教育法》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19、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复杂,极艰难的工作,有其特殊的理论、方法和规律。(√) 20、教师义务是指法律对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一定行为的约束。(√) 21、有些学科我们没有正当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作为必修课程来开设,而另外一些学科我们有正当的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只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弄清区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内在依据。(√) 22、选修课开设得越多越好。(?) 23、所谓选修课,是一种对必修课起辅助作用的补充性课程。(√) 24、杜威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主要的意图在于,试图在儿童的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所代表的人类种族经验或逻辑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解决儿童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之间明显的脱节问题。(√) 25、学科课程是以知识(或文化)为本位的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学习经验为本位的课程。(√) 26、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27、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28、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教学过程中应当更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29、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它包括了主要的和辅助的行为方式。(√) 30、通俗地讲,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加学生的学的活动。(?) 31、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 32、一般说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按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 33、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的爱,它具体体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34、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切忌让他们参加有报酬的劳动。(?) 35、教育评价主要是一种用来评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质量高低的工具与手段。(√) 36、在教学过程发生前,弄清学生具有的各种偏好或特殊才能,也属于诊断性评价的评价范围。(√) 37、深入实际、了解学生,是教师写好学生操行评定的基本前提。(√) 38、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学习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进行的,正常的学生不需要诊断性评价。(?) 39、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纸笔测验进行的。(√) 40、教学评价的标准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具体特点而有所差异。(√) 二、单项选择题 1、壬戌学制中学阶段采取(A )。 A 三三分段 B 4年一贯制 C 5年一贯制 D 6年一贯制 2、我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第一部学制是(A )。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配答案)

第五章课程理论 一.判断题1.在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P130 2.《学记》中关于课程的说法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功夫、大立课程”等。( )P130 3.从辞源学的角度看,当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时,其原初含义即为“在跑道上跑”,其引伸含义即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活生生的经验或体验的过程”。( )P130 4.课程是“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这是将“课程”作为动词性理解而得出的定义。( )P130 5.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将“课程”作为名词使用的突出代表性课程范式。(√)P131 6.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获取,这是课程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范式。( )P131 7.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动词转向名词。( )P132 8.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与教材内容有冲突的经验,我们不能将它视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 )P133 9.课程就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 )P133 10.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因此课程并不总是先于教学过程而编制好的。(√)P133 11.课程的选修制最先始于大学。(√)P133 12.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P134 13.中国的“六艺”与西方的“七艺”是学科课程的萌芽。(√)P135 14.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活动课程最大的特点。( )P136 15.活动课程的最大优点在于教育过程便于组织并提高了教学效率。( )P137 16.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杜威身上。( )P137 17.活动课程能给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P138 18.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经验与知识的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 )P138 19.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彻底否定了学科课程或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 )P138 20.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而言都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 )P143 21.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 )P141杜威 22.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属于教育中的显性课程。( )P142 23.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之目的是使人更加自由,更富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P146 24.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强调教学活动中的过程,而否定活动中的一切目的。( )P146 25.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不主张围绕预先规定的具体目标来实施与评估课程,所以它是没有目的的。( )P146 26.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按复杂程度分为8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学习、言语连锁学习、辩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P148 27.课程的逻辑组织更多地是依据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 )P149 28.设计教学法是课程组织形式心理组织的典型例子。(√)P149 29.学科课程的螺旋式组织是一种课程的心理组织。(√)P149 30.学习者的年龄越小,课程的编制更应该考虑和侧重课程的心理组织。(√)P150 31.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完全对立的,在课程编制上它们之间不可能合二为一。( )P150 32.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P150 33.课程组织按前后内容上是否重复分为:直线式组织和螺旋式组织。(√)P150 34.国家课程开发采取的是“实践—评估—开发”的模式。( )P161 35.研究性课程内容上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P165 36.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定性评价。(√)P166 二.单选题 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C)。P130 A、杜威 B、洛克 C、斯宾塞 D、凯洛夫 2.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趣所开发的容许学生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C)。P133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3.历史上最早倡导选修制的是(A)。P133 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4.选修课作为一种制度予以施实是由(C)开始的。P134 A、洪堡 B、杰弗逊 C、埃利奥特 D、杜威 5.关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下列描述中最为恰当的是(A)。P134 A、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B、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强迫与自愿的关系

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

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理解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全球视野,使他们能够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在这个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成为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 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跨文化教育,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全球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国际理解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2.培养跨文化意识和全球视野。国际理解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全球视野,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素养。国际理解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外语和了解外国文化,提高他们的语言和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国际社会交流和合作。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意义 校本课程是指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自主开发和设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设相应的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高课程的实效性。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情况,设计更加实用和有针对性的课程,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计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开设课程。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开设相应的课程,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兴趣。 2.注重跨学科整合。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应该注重跨学科整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 3.重视实践教学。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应该重视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社会和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全球视野。 4.注重评估和反思。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应该注重评估和反思,及时总结教学效果和问题,不断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

国际理解、

语文教学中的国际理解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为增进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儿童认同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初步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教育实践。它是在全球化、入世、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机遇与挑战面前,贯彻“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为“世界的中国”培养能在世界范围内交往、竞争、创新的中国人所作的努力。 世界各国基于各自国情,分别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到底什么是国际理解,如何把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渗透到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呢?为此我听了很多专家的讲座,看了很多关于国际理解的文章,有了些许的感悟:其实国际理解教育旨在谋求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它有两个基本着眼点:共存与共生。即:在全球化背景下,增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通过积极的合作,对关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强调的是养成人们共存和共生的意识。“国际理解教育”是指促进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家和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对他者的尊重,对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的理解,悦纳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存在,养成对不同文化、不同情感的理解尊重和宽容态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学习与其他学科课程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以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各学科中的有关知识,也就是从国际理解教育课中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到各门相关学科知识中寻求答案。这些问题不同于单纯的学科问题,而是围绕国际理解这一主题体现出综合性、基础性、选择性。该课程所追求的不是教给学生一些问题的答案,而是教会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养成关注人类命运、关心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公民”的素质和态度。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除了引导学生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体会不同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式,尝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元化的学习方法,从而形成独立自主、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格以及全局把握问题、统筹思考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可以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的运用几方面进行。我在语文学科渗透中: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融入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有关知识,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中,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查阅、收集、整理资料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最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语文教学给学生渗透理解?宽容?尊重……如通过四年级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要多一份理解、宽容、尊重。《威尼斯小艇》在情感目标中让学生体会威尼斯独特的异国风情,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卖木雕的少年》引导学生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继而让学生感受爱是相互的,正因为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爱,让非洲少年把我们当朋友。《七颗钻石》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爱心"的神奇力量,学会关爱他人,成为能献出爱心的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颐和园》引导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美丽的北海公园》感受北海公园风景的美丽,知道北海公园闻名世界,从而喜欢这个地方,并为北京有这样美丽的地方感到骄傲、自豪。《游八达岭长城》深入感受长城的雄伟与伟大,产生对长城、对劳动人民对中国的热爱之情及对祖国山水的热

国际理解教育教案15-16

地方教材《国际理解教育》 第一课国际交往礼仪 1-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基本的国际礼仪。 2、在阅读与交流的基础上,学会以礼待人。 3、通过讨论与感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交往态度。 4、帮助学生开阔国际交往视野,尊重、包容和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礼仪习俗。 二、教学重点: 了解一些基本国际礼仪。 三、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四、设计思路: 1、以“故事”和“常识”构建课堂,增强课堂趣味性。 2、以“讨论”、“阅读”和“交流”为主要形式,深化课堂感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一读《弟子规》中的一段话。边读边想,这几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 2、多媒体出示《弟子规》选段,学生跟教师诵读。

(1)多媒体出示《弟子规》 (2)师生一起诵读《弟子规》。 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 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3、简单感悟《弟子规》: (1)教师问:“长”是什么意思?这几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回答: ①“长”就是长辈的意思。 ②这几句话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 4、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小结: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随着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各民族之间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国际交往礼仪已越来越重要。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国际之间交往的基本礼仪。 (2)板书课题:《国际交往礼仪》 (3)齐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二)初步了解各国不同的见面礼仪 1、点拨:初识礼仪 (1)教师:同学们,你认为什么是礼仪?(板书:礼仪) (2)学生:礼仪,就是礼节与仪式。 (3)教师:我们生活中,礼仪无处不在。它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外在素质的体现。简单说,礼仪就是尊重他人的一种方式。正确

国际理解教育阶段总结

营造多元文化氛围推进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试点工作阶段总结学校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开设校本课程、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宣传等途径,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作出初步探索. 一、高度重视,多层面支持国际理解教育。 为确保国际理解教育扎实推进,学校成立了国际理解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在国际理解教育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通过成立国际理解教育校本教研及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国际交流工作小组、“学生外语特色活动课程化”工作小组、外语教学硬件建设工作小组四个工作小组来推进项目实施,从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多个层面为国际理解教育提供支持。 1.优化配置,提供充分物质条件保障。 学校以教学综合用房整体改造为契机,在校园环境布置设计方面,增强外语元素,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同步考虑配套设施、信息化设备等教学装备的建设,建设语言实验室,开发基于网络、人机对话系统的多语种外语学习平台。利用大量的图片、录音、影像,最大限度地模拟真实的语言实战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弥补传统教学语言环境匮乏的不足,提供适应不同水平学生外语学习的“异步教学”平台。学校外文图书馆、阅览室的随时开放,给学生创造外语学习环境. 2.教师为本,建立优秀教师培养机制. 国际理解教育的推进关键在教师。学校建立并不断完善优秀教师培养机制,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具有国际教育视野、国际教学思维的校本化优秀外语教师团队。 一方面,学校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有计划地与高校及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际教学培训和交流等方式,学习与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开展旨在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二次培训。 另一方面,学校不断加大优秀教师(包括外籍教师)的引进力度。今年学校引进对外汉语硕士研究生1名、英语硕士研究生1名。 校英语教研组是一支师德崇高、业务精良、勤于钻研、氛围和谐的教育教学团队,组内现有专任教师21名,其中中高级职称16人,占76。2%,师资结构合理。有地市级骨干教师2名,常州市教学能手3名。英语学科是“常州市教育科研学科基地”。 3.教研引领,提供持续发展动力支持。 学校坚持围绕外语教学开展教科研工作,特别邀请各级各类的英语教育专家指导学校外语教科研工作,英语教研组开展了《如何有效开展活动,提高高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校级专项课题的研究.教科研成果让国际理解教育产生出更大

国际理解教育计划

国际理解教育计划 为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深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备现代化的开放观念和开阔视野、能在全球范围内交往、竞争、创新的合格人才,特制定我校国际理解教育计划如下: 一、深刻理解内涵界定,提高对国际理解教育意义的认识。 所谓国际理解教育,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 二、科学把握并明确制定国际理解教育目标 1、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的基石.“国际理解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 2、拓宽全球的胸怀与视野。全球的胸怀与视野的内涵是指知识视野、认识能力和思想品质三个层面,它们各具独立性、又具内在联系. 3、把握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面对全球化时代,肩负国家现代化重任的青少年,必须站在全球的大背景中充分理解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 4、树立对和平、公正、开发、环境等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与态度.只有站在全球发展的制高点,了解、认识和把握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才能清醒地把握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和动向。

5、增强国际沟通与交往的实践能力。一是外语应用能力。随着我国与国外经济文化交往增加,外语将逐渐成为日常工作生活中真正需要的基本工具,人们不仅要学好外语,更要用好外语,努力提高外语的听、说、读、写实用能力。二是跨文化沟通能力。三是信息处理能力。四是创新能力.五是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搭建平台,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际理解教育活动 (一)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形式,丰富国际理解教育内涵 1、礼仪类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礼仪、国际交往礼仪基本知识和能力的了解和认同活动,由社团指导教师进行礼仪基本知识讲座;指导学生网络搜集各国交往礼仪;观看相关礼仪的视频。 2、英语类社团,开展英语口语对话、演讲、观看由社团指导教师推荐的英文影片片段并引导学生模仿配音,或者,阅读由社团指导教师推荐的英文书籍片段,并引导他们用英文写读后感;组织学生开展英语课本剧表演活动,提升学生应用国际语言的交流能力和文化交际技能。 3、地理类社团,旨在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国际礼仪知识,了解异域文化,培养文化认同,进一步提升容纳多元文化的意识和态度。 (二)利用主题班会形式,开展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相关活动。 1、主题班会 开展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的主题班会,由学生自己搜集各种相关优秀民族精神的资料,通过搜集过程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

国际理解教育范文

国际理解教育范文 开学第一天,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在国外,许多学校和家庭都想方设法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快乐而又有意义的开 学氛围,让他们留下美好而深刻的记忆,使新学期有一个好的开端。 日本:开学不忘防灾 9月1日在日本是个非同寻常的日子。这天不仅是各类学校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天,也是全国“防灾日”。 77年前的9月1日,日本发生了7.9级的 __,以东京为中心的关东地区十几万人伤亡。为不忘记这一“历史教训”,日本把9月1日定为“防灾日”,每年的这一天全国各地都开展防灾救灾活动,安排儿童“避难”是“防灾训练”的重要一环。这天早上,小学生们都带着自己的暑假作业,按地区集合后,整队走向学校。 8:30举行开学式,校长希望他们以新的精神状态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接着,学生们回到各自的教室,班主任不仅要确认全班同学是否到齐,还要询问他们的暑假生活过得是否充实愉快,观察和检查他们是否做好了新学期的学习准备,然后向他们提出新的要求。

10:30,日本首相“警戒宣言”,家长们纷纷前往学校。教师和家长进行交接学生的训练后,学生由各自的家长领回。新学期第一天的“功课”结束。 美国:家庭校园共同制定计划 美国一所小学各班的老师会在开学的第一天站在教室门口,很慎重而亲切地和每一位新生握手,并带领学生到早已安排好的座位坐下。仅是这个迎接动作,就要花费半个多小时,每个学生都同样被重视,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的尊重,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开学伊始,学校大都要将新学期开设的课程告诉学生和家长,以及新学期学校的活动安排,便于家长安排时间参与到学校的事务中来。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老师也可以结合家长的建议为学生制定新学期的计划,通过召开家长会设定新学年的目标。有的学校还要和家长签定责任书,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责任。而有的学校则会将一本“学校--家庭日志”交给家长,这将成为学校和家长联系的纽带。 从开学第一天起,学生的种种表现,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将被记录下来,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孩子的发展。学生们在老师和

教育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

上海市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 一、判断题 1、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V) 2、学校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X ) 3、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会几乎垄断了学校教育。(V) 4、《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V) 5、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学》上所谈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V ) 6、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资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的功能。(X ) 7、参与式学习是指让学生有机会讨论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鼓励他们探索不同观点。(X )&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V) 9、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V) 10、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V) 11、绝对的自由会导致自由的终结,不加限制的自由是自由的敌人,这一命题同样适用于教 育活动。(V) 12、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V ) 1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X ) 14、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个人”。(X ) 15、是否把提升个人做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的目的,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 一个根本标志。(V) 16、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料表明: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有显著的相关。(X ) 17、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X ) 18、《教育法》规定: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X ) 19、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复杂,极艰难的工作,有其特殊的理论、方法和规律。(V) 20、教师义务是指法律对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一定行为的约束。(V) 21、有些学科我们没有正当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作为必修课程来开设,而另外一些学科 我们有正当的理由迫使学生学习,却只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弄清区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内在依据。(V) 22、选修课开设得越多越好。(X ) 23、所谓选修课,是一种对必修课起辅助作用的补充性课程。(V) 24、杜威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主要的意图在于,试图在儿童的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所代表的 人类种族经验或逻辑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解决儿童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之间明显的脱 节问题。(V) 25、学科课程是以知识(或文化)为本位的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学习经验为本位的课程。(V) 26、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V) 27、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X ) 28、根据当前社会的需要,教学过程中应当更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V) 29、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它包括了主要的和辅助的行

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

教育概论 1.教育学发展的阶段 原始社会的教育: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具有宗教性。教育无阶级性 古代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具有阶级性。教育内容封闭。教育方法机械。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教育认识。 现代社会的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教育具有法制性。教育呈现终身化。教育具有国际性。教育具有科学性。 2.现代教育学的共同特征? 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教育具有法制性。教育呈现终身化。教育具有国际性。教育具有科学性。 3.教育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永恒性生产性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民族性长期性阶级性4.东西方对于教育内涵的不同理解? 东方 1、教育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双边活动,且教师占主导地位。 2、重视书本知识。 3、教育具有强制性。 西方

1、是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引导。 2、学生是教育中的真正主体。 3、学生自动参与教学的过程。 5.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人的发展是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即:一方面,人的发展方向是全面发展(具体为:体力与智力获得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人的精神道德与审美情趣获得充分发展;其结果的能够适应劳动的变化,从一个劳动部门流动到另一个劳动部门);另一方面,全面发展中主要体现在德智体三个基本素质上面。 6.我国的教育目的的表述及其精神实质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劳动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全民素质的提高。 7.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是什么? 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是以升学率和分数作为教育质量的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甄别的功能。它是一种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违反教育教学的规律的一种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 素质教育: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点:以人为本。突出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关注终身

国际理解教育计划

国际理解教育计划 2016——2017学年 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增进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地区的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转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促进整个人类及地球上各种生物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同繁荣与发展为旨归的一种教育..或曰是为了培养具有善良、平等、公正、友爱、宽容、聪颖、诚实等优秀品质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在竞争的同时进行合作;在合作的同时竞争的二十一世纪一代新人.. 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开始倡导培养地球村市民的素质;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到国际人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中..国际理解教育成为培养地球村市民世界公民的教育使命和重要课题..为此;本校今年开发了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具体计划如下: 一、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 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全球问题等国际背景知识;在探究和体验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国际交流语言的能力;具备跨文化交际技能;形成和平、民主、发展的全球视野和胸怀;能够从全人类发展和全球进步的角度思考问题..为此;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设计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审视自我、尊重他人;容纳世界多元性的态度;具有面向他人的共感性;接受世界与自我的关系的意识;具有关心世界的广阔视野;具有正义感;能够与不同伙伴共同生存;能够与同伴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愿望.. 2.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相互依存性、文化性、稀少性、公正性、纠纷性等中心概念;了解和掌握权利、原因、结果等关系概念;了解世界各种文化和世界的多元性的知识;理解世界的人口、贫困、环境等是地球社会所面临的现实性课题;了解和掌握地球社会诸课题之间的相互联系性;认识世界的关系;理解地球社会诸课题与我们人类自身的关系;为了促进世界诸问题的解决;思考我们国家和民族能够做出哪些贡献的知识和技能..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会和掌握搜集、选择、归纳、整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学会和掌握批判地分析、多角度思考、选择与判断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交流和交往的能力;学会和掌握总结和表达的能力.. 二、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 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六大中心概念”2、“五大学习领域”.. 一六大中心概念 1.相互依存性 从全球教育意义上讲;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没有国际协作是难以克服的;因此;要使学生认识与理解每个人和每个国家的作用对于整个地球和世界的影响;确立相互依存的意识和观念..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 2.文化多元性 价值观、信念、习惯、传统、言语、技术、制度等文化具有多元性、多样性特征..要立足地球的视野和地域的角度;使学生掌握价值、规范、生活方式等概念;认识和了解其不同特质.. 3.社会公正性 公正是人类社会所应该追求的基本理念..教育就是要广泛普及有关个人、地区、国家等地球规模的公平或者人权;改变地球社会的不公正、不平等;使学生树立为了世界的公正应该尊重所有人的权利;保障必要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准的意识.. 4.纠纷性

国际理解教育教案

国际理解教育教案 【篇一:国际理解教育教学计划】 2014-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国际理解教育教学计划 一、教学特点国际理解教育旨在增进全球公民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以及共同认识、处理全球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国际理解教育不仅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拓展与延伸,也顺应了全球时代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初中生物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应穿插国际理解教育的思想,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应该首先强调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融会贯通。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对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学习方法还不是非常了解,在穿插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时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为理解学习内容服务,让学生尽快了解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增加民族认同感。 三、教学任务本学期讲授与初一生物相关的四课时内容。 四、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审视自我、尊重他人,容纳世界多元性的态度;使学生具有关心世界的广阔视野;增强学生的国际交流与交往能力,提高国际化素养。 2、学生了解世界各种文化和世界的多元性的知识,理解世界的人口、贫困、环境等是地球社会所面临的现实性课题;了解和掌握地球社会诸课题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3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汇报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 【篇二:国际理解教育教学设计3】 《国际理解教育》 第三课《走向海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师生互动,使学生更充分了解不同种类的海洋资源,尤其是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海洋旅游资源与海洋空间资源等,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通过分析地图及阅读教材,认识到海洋日益成为我们人类尤其众多沿海人民的生命线,而中国也是海洋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员,培养学生通过材料获取信息

国际理解教育概论汇总

国际理解教育概论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涵义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1][1]。 (二)国际理解教育由来与发展 国际理解教育在交织着冲突、发展、困惑、忧虑和希望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经历如下发展阶段: 前国际理解教育时期——谋求和平的希望 40年代的倡导 50年代的初步实施 60年代的进一步推进 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1974-1994)——“和平文化的创立” 70年代中期的转折 80、90年代的发展 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 (1994——至今)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第44届大会,提出全新的教育哲学:“和平、人权、民主”。与之相辅相成的各项决定与宣言,包括Delors Report中提出的“四个学会”。 前国际理解教育时期 20世纪40年代的倡导 “国际教育理解”的萌芽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 1945年,联合国组织在美国的旧金山诞生。

一年以后基于对教育在实现和平的的重要作用,联合国在英国伦敦成立了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简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首次大会上,其组织法中指出:“既然战争是起于人的思想的,所以必须在人们的思想中树立起保卫和平的信念。” 1947年,教科文为了使各国对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内容、方法等方面有统一认识,在巴黎郊区召开了一次国际研讨会。把国际理解的核心观念确定为:理解国际重大问题;尊重联合国和国际关系;消除国际冲突的根源;发展对他国的友好印象。 此后,教科文组织又召集了6个国际研讨会,探究国际理解教育的特殊领域,如历史、地理教学、教师培训和教科书编写等问题。 40年代,国际理解教育处于理念产生和初步倡导阶段。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突出表现在和平教育、国际组织宣传与了解、尊重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50年代的初步实施 1950年,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提出“世界共存教育“的八项目标: (1)开展全球社会的教育,缔造一个与联合国宪章精神相一致的社会; (2)各成员国无论存在着何种差异,都有权力和义务在国际机构中合作; (3)世界文明来自许多国家的共同贡献,所有国家之间都相互依存; (4)不同人们在生活方式、传统习惯、个性特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有所不同,但各自都有存在的理由; (5)人类在历史上、道德上、智力上和技术上的进步逐渐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尽管世界仍被冲突的政治利益和紧张局势所分割,但是人们之间相互依赖日益明显; (6)国际组织成员国所制订的条约要各国人民积极的支持,就会发挥重大作用; (7)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在心灵上要有全球和平的责任意识; (8)发展儿童健康的社会态度,为增强国际理解与合作奠定基础。 以上八项目标成为以后推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原则,并产生过持久影响。

教育学概论习题5-8章(配答案)

第五章课程理论 一.判断题 1.在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P130 2.《学记》中关于课程的说法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功夫、大立课程”等。( )P130 3.从辞源学的角度看,当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时,其原初含义即为“在跑道上跑”,其引伸含义即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活生生的经验或体验的过程”。( )P130 4.课程是“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这是将“课程”作为动词性理解而得出的定义。( )P130 5.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将“课程”作为名词使用的突出代表性课程范式。(√)P131 6.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获取,这是课程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范式。( )P131 7.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动词转向名词。( )P132 8.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与教材内容有冲突的经验,我们不能将它视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 )P133 9.课程就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 )P133 10.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因此课程并不总是先于教学过程而编制好的。(√)P133 11.课程的选修制最先始于大学。(√)P133 12.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是“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P134 13.中国的“六艺”与西方的“七艺”是学科课程的萌芽。(√)P135 14.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活动课程最大的特点。( )P136 15.活动课程的最大优点在于教育过程便于组织并提高了教学效率。( )P137 16.活动课程最早可追溯到杜威身上。( )P137 17.活动课程能给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P138 18.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经验与知识的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 )P138 19.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彻底否定了学科课程或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 )P138 20.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而言都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 )P143 21.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 )P141杜威 22.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属于教育中的显性课程。( )P142 23.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之目的是使人更加自由,更富有创造性和创新能力。(√)P146 24.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强调教学活动中的过程,而否定活动中的一切目的。( )P146 25.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不主张围绕预先规定的具体目标来实施与评估课程,所以它是没有目的的。( )P146 26.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按复杂程度分为8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连锁学习、言语连锁学习、辩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P148 27.课程的逻辑组织更多地是依据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 )P149 28.设计教学法是课程组织形式心理组织的典型例子。(√)P149 29.学科课程的螺旋式组织是一种课程的心理组织。(√)P149 30.学习者的年龄越小,课程的编制更应该考虑和侧重课程的心理组织。(√)P150 31.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是完全对立的,在课程编制上它们之间不可能合二为一。( )P150 32.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P150 33.课程组织按前后内容上是否重复分为:直线式组织和螺旋式组织。(√)P150 34.国家课程开发采取的是“实践—评估—开发”的模式。( )P161 35.研究性课程内容上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P165 36.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定性评价。(√)P166 二.单选题 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C)。P130 A、杜威 B、洛克 C、斯宾塞 D、凯洛夫 2.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与兴趣所开发的容许学生有所选择的课程称为(C)。P133 A、学科课程 B、显性课程 C、选修课程 D、综合课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