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卫生经济学 重点整理

卫生经济学 重点整理

卫生经济学 重点整理
卫生经济学 重点整理

卫生经济学引论一、经济学与卫生经济学

经济学的两个最基本假设:理性人与资源的稀缺性

欲望是无限的(needs are unlimited)

是指人们的需要,一种缺乏与不满足的感觉以及求得满足的愿望。欲望是一种心理现象。欲望指在无成本(如果价格为零)的条件下我们希望拥有的产品和服务。

资源是有限的(resources are scarce)

资源稀缺性:指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物品本身是有限的、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稀缺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稀缺的绝对性是指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二、经济学的产生背景

选择的必要性:由于存在资源的稀缺性,因此产生了如何配置和使用资源以取得更高经济效率的问题-机会成本

选择: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主体如何通过选择来确定社会稀缺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科学

卫生资源的稀缺性、消费欲望的无限性

经济学适用于卫生领域吗?

观点一:医疗卫生具有高度技术性、专业性,最好由医疗专家决定

观点二:卫生资源也具有稀缺性,同样适用经济学理论

三、卫生经济学是什么?

卫生经济学(HealthEconomics)是经济学领域一个分支科学,研究卫生服务系统中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及其规律,是一门应用经济学。

卫生经济研究必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政府是否应该把有限的资源越来越多的投入到卫生服务领域?

投入到卫生领域的资源,应该如何分配,该向哪些群体倾斜?

在确定了配置原则后,找到一个在人群中有效分配资源的方法或方法体系。

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就是卫生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四、为什么研究卫生经济学

背景1:卫生经济的规模背景2:“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背景3:卫生资源的配置的公平与效率背景4:治疗方案的选择:药品

五、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1、卫生经济学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在卫生服务提供过程中存在着提供什么样的卫生服务,如何提供卫生服务以及如何分配卫生服务问题

其核心是如何有效的配置和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使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要和需求,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这是卫生经济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2、卫生经济学分析方法

描述分析:说明“是什么”解释分析:说明“为什么”

评价分析:说明“孰优孰劣”

第二章卫生服务需求

一、需求及相关概念

1、基本概念

卫生服务要求(want of health service):也称卫生服务愿望,是指居民希望获得医疗或预防保健服务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

卫生服务需要(health service need):从消费者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实际支付能力的情况下,由医学专业人员根据现有的医学知识,分析判断消费者是否应该获得卫生服务及卫生服务的数量。

卫生服务需求(demand of health services):在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总量(通常用消费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来衡量)。

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消费者有购买愿望、消费者有能力支付

卫生服务需求分类

结构性角度个人需求(个人消费者)、社会需求(个人需求×消费者人数)

根源性角度:由需要转化来的需求没有需要的需求(不良就医行为;不良行医行为)2、卫生服务需要、需求的政策意义

根据需要配置卫生资源(计划)

估计资源量>实际利用量:资源浪费估计资源量<实际利用量:资源不足,等待根据需求配置卫生资源(市场)

效率(efficiency)和公平(equity)的兼顾和/或平衡需区分合理和不合理卫生服务需求卫生服务需求分类(分类依据:迫切性和重要性)

维护生命的卫生服务需求、一般的卫生服务需求、预防和保健类的卫生服务需求

3、卫生服务需求法则

替代效应: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可以用其他商品来替代变得更贵的该商品,而减少对该服务的需求量。收入效应: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将导致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

需求函数

需求曲线及其变动: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

需求量变动(change in quantity demanded):需求量在需求曲线上的滑动(价格变动引起)

需求变动(changes in demand):需求曲线发生位移(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引起的变化)

4、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

1. 消费者信息缺乏由于卫生服务的复杂性,消费者不能判断是否患病、患何种疾病

是否应该就医,在接受医疗服务时需要依靠提供者

2. 卫生服务需求被动性消费者最终卫生服务的需求还是受医务人员判断的影响,明显的被动状态

3. 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卫生服务的利用在消费者之外取得了正效益

4. 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个人发生病伤是偶发事件,难以预测;由于个体差异,相同病症的人所获得的服务也不可能一样

5. 卫生费用支付的多源性表现:政府、保险、个人和社会承担卫生服务费用

6.卫生服务需求的多层次性产品属性不同

7.卫生服务的刚性需求每一种疾病必须的治疗检查、护理、药品服务表现出卫生服务的刚性需求

二、卫生服务需求弹性

弹性(elasticity):当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因变量的相对变动幅度同自变量的相对变动幅度之比

1、需求量的变动率Ed=

需求量变动幅度对价格变动幅度的反应程度;弹性系数为负值,比较时,用绝对值Edp|>1 富有弹性弹性分类Edp|<1 缺乏弹性|Edp|=1 单一弹性

|Edp|=0 完全无弹性Edp|=无穷大完全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同商品销售额的关系

供给者的总收入(消费者的总支出)等于价格乘以销售物品(服务)的数量。

价格变动引起了需求量变动,从而引起销售物品量的变动,由于需求弹性不同,价格变动引起的销售量的变动是不同的,总收益的变动也就会不同。

1.需求富有弹性(价格弹性大于1)时,价格与收益反方向变动

2. 当需求缺乏弹性(价格弹性小于1)时,价格与收益同方向变动

3. 当需求是单位弹性(价格弹性等于1)时,价格变动,总收益不变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替代品获得的难易程度;卫生服务费用水平在消费者总支出中占的比例的大小(比例大,需求弹性也大);卫生服务需求的紧迫性、必需性; 卫生服务存在时间的长短、疾病的迁延性

2、需求量的变动率EI=

需求量变动幅度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幅度的反应程度,即需求量变化百分比与收入变化百分比的比率。

EI<0 低档产品或劣质品;EI0~1 正常品;EI>1 高档品

不同收入的消费者卫生服务的收入弹性可能不一样

3、需求的交叉弹性EPx=

两种不同商品之间,当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因此而发生变化的程度

EPx>0 两种商品间具有替代的功能EPx<0 两种商品间具有互补的功能

EPx=0 两种商品间互相独立、互不相关

三、卫生服务需求理论

效用(utility):消费者从消费产品或服务中所得到的满足。

1、基数效用分析法:也称边际效用分析法。假设卫生服务作为一种物品对一个人的效用可以用基数测量。如:1、

2、

3、4,并且每个人能说出某种服务对自己的效用大小。

总效用: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消费卫生服务的总的满足程度之和。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增加消费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消费者所增加的满足。MUx=ΔTU/Δx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消费,其相应增加总效用ΔTU比前一个消费单位增量所引起的总效用增量ΔTU要小。

2、序数效用分析法(无差异分析)

不需要对不同物品(服务)的效用进行衡量,而只是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反映在一定时间、一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消费者消费不同组合的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1. 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表明在收入与价格既定下,为了获得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物品(服务)就必须减少另一种物品(服务),两种物品(服务)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

2. 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消费物品(服务)的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是指消费者要保持相同满足程度时,增加一种物品(服务)数量与必须放弃另一种物品(服务)数量之比。边际替代率呈递减趋势,它实际上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3. 不同的曲线代表不同的满足程度,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满足程度越高。

4. 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增加,消费者为得到追加一个单位某种商品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时递减的。原因在于随某种商品消费数量增加,额外一个单位该种商品消费能够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表现为无差异曲线斜率绝对值递减,即曲线凸向原点。

预算约束线budget constraint line(消费预算线consumer’s budget line)

含义:在收入与各种商品的价格一定的情况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商品数量的最大组合。

要多得到一个单位x就必须放弃n个单位的其他产品。

消费者均衡

消费均衡点(consumer equilibrium point)是相同预算下不同商品组合所能达到最大效用的

点。收入消费曲线是所有消费均衡点的连接,代表了不同收入水平下商品最佳购买组合。

四、影响卫生服务需求的因素

健康状况

社会人口文化因素: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水平

一般经济因素:卫生服务价格、收入、偏好(preference)、互补品和替代品价格、对未来物品(服务)供应情况的预期、储蓄

时间价值

卫生服务供给者:诱导需求

医疗保险:起付线、封顶线、按比例补偿

第三章卫生服务供给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供给(supply):一定时间、一定价格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卫生服务供给(supply of health care):卫生服务供给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或成本消耗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卫生服务数量。

卫生服务供给的目的并非为获得产出最大化或者利润最大化。通常,卫生服务供给的目的是通过卫生服务的提供,承担起保护生产力和人们身心健康的社会职能,保护和增进人群健康

卫生服务供给特点

专业性和技术性:提供卫生服务需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垄断性:卫生服务的高度专业性和技术性是导致卫生服务提供具有垄断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主导性: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

不确定性: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卫生服务供给具有确定性;对个体而言,卫生服务供给又具有不确定性。

公益性、外部性

即时性:卫生服务的生产行为与消费行为同时发生,不需要提前生产

2、供给函数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卫生服务自身的价格与该服务供给量的关系,则卫生服务供给函数为:若把影响卫生服务供给量的因素作为自变量,把供给量作为因变量,则卫生服务供给函数为:

供给曲线:如果供给函数为线性,供给曲线是一条直线。.直线型:S=c+d·P

如果供给函数为非线性,供给曲线是曲线。曲线型:S=λ·Pβ

供给曲线的移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时,由于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而引起供给量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沿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点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是假定商品本身价格不变动,而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是整个供给曲线的变动。

3、供给与卫生服务供给的决定因素

生产者的目标、生产成本的变化、产品的价格、税收和补贴;其他相关物品的价格:生产线的调整、价格预期、市场上的供给者数目、健康保障制度卫生服务提供能力和水平

二、供给弹性

1、卫生服务供给弹性

供给的价格弹性简称供给弹性(supply elasticity):商品或服务量的供给量对它本身的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即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对价格变化1%的反应。

表示价格变动与数量变动之间的相对关系,而不是绝对关系

供给量的变动率Es=

2、供给弹性的特点

不同商品或服务的供给数量对价格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与一般的商品或服务比较,卫生服务供给总体上是缺乏弹性的,卫生服务供给量对价格的敏感程度较低。不同类型的卫生服务供给项目,其供给弹性也不相同。由于需求价格弹性小,某些卫生服务的价格弹性也小

公共卫生服务弹性<基本医疗服务弹性;一般性医疗服务弹性>急诊医疗服务弹性

ES>1 富有弹性ES<1 缺乏弹性ES=1 单位弹性ES=0 完全无弹性ES=无穷大完全弹性

3、卫生服务供给弹性的影响因素:产量调整的伸缩性、时间因素、替代品

4、均衡理论

供求定理

1. 价格是由供求双方共同决定的,市场价格一般趋于均衡价格

2. 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与需求量按同方向变动

3.均衡价格与供给量按反方向变动,而均衡数量与供给量呈同方向变动

4. 当供求同时发生变化时,可根据上面两点来具体分析,即需求与供给同时增加或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而均衡价格则有提高、降低、不变三种情况

三、生产理论

1、生产理论: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

生产要素:劳动资源、资本、供给者才能

投入:不变投入:在生产周期内数量不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投入。

可变投入:在生产周期内数量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投入。

生产函数:一定时间内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投入同产品或服务的最大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通常情况下,保持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只考虑劳动L和资本K的影响,则可表达为

2、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Q = ALαKβA-常数项;L-劳动的数量;K-资本的数量;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利用规模收益(又称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当所有投入要素的使用量都按同样的比例增加时,这种增加会对总产量的影响。)概念来分析所有投入品都成比例变化时产出变化情况。

当α+β=1时,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α为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占

的份额,β为资本所得在总产量中占的份额。

α+β>1 :规模收益递增。卫生机构中卫生服务产出量的增长幅度大于投入量的幅度,即此时增加投入可能会带来产出量的增加。

α+β=1 :规模收益不变。卫生机构中卫生服务产出量的增长幅度等于投入量的幅度

α+β<1 :规模收益递减。卫生机构中卫生服务产出量的增长幅度小于投入量的幅度,即目前卫生机构的规模已经过大,此时每单位投入的产量,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反而减少,即增加投入导致生产效率降低 3、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

总产量(TP):一个给定时期内一种可变投入所生产的产品的总量

平均产量(AP):总产量除以为了生产这一总产量所使用的这种可变投入的数量。AP=TP/L

边际产量(MP):当其他投入的数量保持不变时,可变投入增加一个单位所带来总产量的增加量。MP=△TP/△L。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其他投入固定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可变投入的增加,边际产品在超过某一点之后出现递减趋势。(几个特征)

当AP上升时,MP>AP;.当AP达到最大值时,MP=AP;.当AP下降时,MP

由此划分生产的三个阶段:收益递增阶段、收益不变阶段、收益递减阶段

4、生产理论: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等产量曲线:生产技术不变时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投入或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它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所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边际技术替代率:反映当变化相等产量水平时。减少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增加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之比。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产量线的斜率。

MRISLK=△K/△L (以劳动替代资本的情况)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等成本线(equal-cost curve,又称为企业预算线):在既定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的切点为生产者均衡点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原则

1.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比,即可实现在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化,或在既定产量下成本最小化。

2.它表示生产者可以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货币成本无论用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相等。

扩展线(规模线):连接各生产均衡点的曲线;在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者扩大生产规模的途径。反映了生产要素价格不发生变化时,使产量变化而发生的两种生产要素比例的变化。

5、生产理论:成本(cost)

成本:一个组织或者个体为了生产或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品或服务所消耗的所有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总和。固定成本(FC)和变动成本(VC)、平均成本(AC)和边际成本(MC)利润最大化原则:MR = MC 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平均变动成本,U形平均总成本TC=FC+AC

平均固定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由于边际产量递减,平均变动成本一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产量低时,平均固定成本高产量渐增,平均成本渐降、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平均变动成本增加递增的边际成本——边际产量递减

当产量少时,大量设备(固定成本)未得到充分利用,额外增加一个工人(变动成本)的边际产量大,额外增加产量的边际成本小;当产量大时,设备(固定成本)得到充分利用,增加工人可以增加产量,但设备不足,额外增加工人的边际产量小,额外增加产量的边际成本大。

边际成本(MC)与平均总成本(AC)

MCAC, AC 呈上升趋势;MC=AC, AC最小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总成本曲线相交时,达到有效规模

如果医疗机构提供服务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则其所提供的服务量在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情况下,会不断的增加,直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为止,此时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MR = 边际成本MC

四、卫生服务供给者行为理

诱导需求(supplier-induced demand, SID)是指卫生保健提供者为了其自身的利益,使用他们拥有的知识优势来影响需求。SID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医生具有双重角色,既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同时又作为病人代理人,因此也是医疗服务需求水平的决定者

——只要有病床,就有人来住(罗默法则)

供给诱导需求模型——价格刚性模型

价格刚性:价格不随供求变化及时调整的现象。诱导需求的能力取决于给医生的诱导行为造成机会的代理人职权,但是,运用这种力量的动机和程度取决于额外收入的相关收益和额外诱导行为的成本

第四章卫生服务市场

第一节卫生服务市场概述

一、市场与市场作用

(一)市场与市场结构

市场(market)是与商品经济联系在一起的概念,哪里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哪里就有市场。狭义:商品交换的场所广义: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基本要素:商品交换的场所、媒介货币、市场需求与供给

以价格为核心的各种市场信号、商品提供者和消费者(市场主体)

市场机制:市场上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经济运行的内在机理。它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供求价格机制:供求状况的变化会引起价格变动,而变动了的价格水平通过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影响,反过来又会使供求状况发生变化。在供求价格机制的作用过程中,各市场主体围绕着一定的价格水平展开竞争,使供求趋于平衡,使劳动生产率及经济活动效率不断提高,使各种社会资源的配置趋于优化。

市场机制的功能与作用条件

1、市场机制的功能

信息传递

刺激

结构调整:一是使社会资源在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产业中得到合理配置,使市场供求趋于协调平衡;二是使社会资源在各市场主体尤其是生产企业内部和生产企业之间得到合理配置与使用,使资源从劣势企业向优势企业转移,从而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实现在生产企业层次上的资源优化配置。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如果在一定资源配置状态下,任何一方当事人的经济福利的再增长必然使其他当事人的经济福利减少。

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如果经济上可以在不减少某个人的效用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资源的配置而提高其他人的效用,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称为帕累托无效率,这种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

2、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假设

经济信息完全和对称的假设、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

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的假设、企业与个人经济活动没有任何外部经济效应的假设

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的假设、经济当事人完全理性的假设

市场失灵:市场经济不能达到经济有效的一种状态:一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结果未能使市场经济本身正常运转,反而导致了经济的失衡和混乱;二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机制不能很好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原因:市场机制功能具有局限性、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自身不完善

市场机制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由于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市场上可能产生一些不正当的经济行为,比如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

2、市场的盲目性。在市场上,单个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他们做出的经营决策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就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3、市场的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即经济活动参加者是在某种商品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涨或下跌之后,才做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应的决定的,那么,中间存在一个时间差,这种滞后性也会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特别是在农业、林业及大型项目的建设上,这种影响更明显。

三、卫生服务市场

定义:卫生服务产品按照商品交换的原则,由卫生服务的生产者提供给卫生服务消费者的一种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一)卫生服务市场的结构

(二)卫生服务市场的经济运行

相关市场的影响:人力市场、药品市场新、筹资市场社会经济的影响:政党、经济体制、经济水平第二节卫生服务市场的特征与市场失灵

一、卫生服务市场的特征

(一)卫生服务市场属性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二)卫生服务产品的特征

1、公共产品: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包括: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2、个人产品:是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缺乏外部效应。一旦物品被某人

消费,则其他人将无法再消费该物品。:必须消费品和特殊消费品

(纯)公共产品

特点:效用的不可分性;消费的非竞争性:边际成本为零;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受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个人没有激励去购买这些产品;政府应购买公共产品。

经济特点:对于这些公共物品,由于出钱者和不出钱者同样可以消费并获益,所以所有的人都会试图“免费搭车”。

准公共产品:指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品。它不完全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典型例子:计划免疫接种、传染病治疗、戒烟服务经济学特点:个别消费者对消费效益的估计之和总是小于总的实际效益,消费者对准公共产品的需求量总小于社会最佳需求量。表现为社会对准公共产品的需求不足,供给也不足。

必需消费品:指那些被社会认为是人人应该得到的卫生服务。特点:这类服务的价格弹性比较小,即提高这类服务的价格,需求不显着减少;降低这类服务的价格,需求不显着增加。必需性卫生服务一般有显着的疗效,成本-效益好。如急症就诊、接生、阑尾炎手术等。

特需消费品:指那些被大多数人认为可有可无的卫生服务。

特点:①这类服务的价格弹性比较大。②没有确切的治疗和防病效果,成本-效益差

(三)医疗服务市场的特点

医疗需求和供给的不确定性

供需双方地位不平等

存在垄断和诱导需求

医疗服务需求弹性小

医疗服务价格不是充分的市场竞争价格

医疗服务市场的主体特征

利润最大化不是提供者的追求目标

二、卫生服务市场失灵的原因

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

效益的外在性影响市场对资源最优配置的效力

垄断带来低效率和技术进步受限

市场调节带来不公平问题

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总量的平衡问题

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三节卫生服务市场政府作用

一、政府的功能

1. 提高效率

2. 促进公平

3. 确保稳定

二、政府在卫生服务市场的作用

管制、反垄断、为公众提供或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治理外部效应、促进市场信息传递、维护公平和稳定1、管制——是政府的职责之一,是运用非市场的方法对投入市场的商品的数量、价格和质量进行调节

医疗机构——管制重点保险市场需方:强制参保、共付率等;供方:监控

要素市场:药品市场的管制是当前各国要素市场管制的重点(建立新药审批制度等)政府反垄断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价格管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强需方理性选择权

2、反垄断主要表现在:实现价格管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强需方理性选择权

3、为公众提供或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室具有较高社会经济效益的服务,为了提高卫生资

源的效率,通常由政府提供

4、治理外部效应政府作用:必须确定外部效益和外部成本的确切的性质和大小

确定如何为外部性筹资

5、促进市场信息传递政府通过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如药品广告规定等;通过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无证行医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市场信息正确传递

6、促进公平和稳定通过税收政策、财政投入政策、社会福利政策

三、政府失灵

原因:政府决策失误、信息的有限性、公共决策的局限性

决策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官僚主义、政府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不足

矫正: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在公共部门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第四节卫生服务领域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的结合

一、市场机制在卫生服务领域的作用

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效率

提高卫生机构的生产效率(在卫生机构的经营与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权利下放,改革对卫生服机构

的支付制度,向消费者提供信息,增加消费者的选择权)提高卫生筹资的效率(使用者付费、多渠道筹集资金)

二、政府作用于市场机制在卫生领域的结合

(一)政府主导并引入市场机制

在卫生服务领域,政府具有重要的筹资责任。宏观调控责任、培育市场的责任,加强政府主导和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是相互补充的

(二)在卫生资源配置中的结合

在卫生服务领域,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不仅要考虑效率也要考虑工哦。市场机制起基础性调节,政府通过计划、制定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等方面发挥作用

(三)满足居民不同卫生服务需求方面的结合

主要包括预防服务、保健服务、康复服务和医疗服务

第五章卫生总费用和医疗费用控制

第一节卫生总费用概述

一、卫生总费用

卫生总费用是卫生费用核算结果,是以货币形式作为综合计量手段,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社会用于卫生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

以货币作为综合计量手段;从全社会的角度反映卫生资金的运作过程;

作用在于分析评价卫生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效果。

二、卫生总费用研究的目的

为了反映、分析与评价卫生资金的筹集、分配与使用,以及资金使用的效率、效果和社会影响,力求用最小的资金消耗与资金占用,实现一定的卫生保健效果;或用一定的卫生资金消耗与资金占用,实现最大的卫生保健效果。

三、卫生总费用研究意义

为制定和实现卫生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宏观经济信息、为调整和制定卫生经济政策服务

适应经济体制转变的需要、为区域卫生发展和引进外资提供卫生费用信息支持

为政策执行者提供次国家级的卫生经济信息、满足国际比较的需要

第二节卫生总费用核算方法

一、卫生总费用核算

卫生总费用核算也称国民卫生账户,是采用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以整个卫生系统为核算对象,建立卫生费用核算指标和核算框架,专门研究卫生系统的资金运动过程。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核算对象的宏观经济核算,反映的是全国各个部门和不同领域的资金运动过程、资金来源和产品与劳务的使用情况。

卫生总费用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核算口径:

一般口径:所有以促进、恢复或维持国民和个人健康为基本目标的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卫生系统内与系统外

依机构性质来判断是不可靠的

时间口径:明确各项特定活动所发生的时期;区分卫生服务活动和相应费用支付发生的时间

空间口径:包括国外公民或居民的卫生活动,但不包括外国公民的卫生费用

三、卫生费用核算框架

来源核算、机构流向核算、功能核算、费用矩阵平衡核算

1、卫生总费用核算平衡表

丁字账式平衡表:只能反映卫生总费用的总量平衡关系,却无法反映卫生筹资与使用各部分间的平衡。

二维矩阵平衡表:不仅要求卫生费用筹资总量与卫生服务提供者所消耗的费用总额之间达到平衡,而且要求筹资的各个分项与不同提供者之间也要实现平衡。可建立三种平衡核算表格:来源与机构、来源与功能、机构与功能

卫生总费用丁字帐式平衡表的特点

优点:在一张表中,通过相关指标分类,将卫生总费用两大核算体系的总量指标实现有机结合。既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两类指标进行观察与分析,又能使两类总量指标保持平衡关系。

保持了两类指标各自概念的完整性,逻辑关系清晰,技术方法统一。

缺点:只能反映卫生总费用的总量平衡关系,却无法反映卫生筹资与使用各部分间的平衡。

四、卫生总费用核算基本原则

政策相关性、数据可比性、可靠性、时效性

操作的可行性、制度性与连续性

五、数据收集方法

充分利用与开发现有资料、现场调查:典型调查和访问调查、建立费用监测点

1、来源法:来源法卫生费用核算是按照卫生资金筹集渠道与筹资形式收集整理卫生总费用数据,测算卫生费用筹资总额的方法。卫生总费用来源法是指某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为开展卫生服务活动从全社会筹集的卫生资源的货币综合,它是从卫生筹资角度分析与评价卫生资金运行。

2、机构法:一个国家或某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从全社会筹集到的卫生资金在各级各类卫生;指标分类:医院费用、门诊机构费用、药品零售机构费用、公共卫生机构费用、卫生行政和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费用、其他卫生费用

3、功能法:按照卫生服务活动的功能进行分类,测算消费者接受各类卫生服务时所发生的费用;反映卫生服务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不同卫生服务的利用程度及费用指标分类:治疗服务、康复服务、长期护理服务、辅助性卫生服务、门诊医疗用品、预防和公共卫生服务、卫生行政和医疗保险管

六、指标分类:

根据资金来源:税收、社会健康保险、商业性健康保险、个人现金支付;

根据筹资机构的性质:一般政府卫生支出、私人卫生支出;

我国: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个人卫生支出

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各级政府用于卫生事业的财政拨款

社会卫生支出:政府预算外社会各界对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

个人卫生支出:城乡居民用自己可支配的经济收入,在接受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时的现金付费

第三节卫生总费用的影响因素

一、卫生总费用的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因素(老龄化: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

疾病谱变化、医学科技的发展、药品更新换代

物价因素、服务可及性增加、卫生费用使用与管理不善

二、卫生总费用预测方法

回归预测、弹性预测、计量经济预测

Newhouse(哈佛大学)的分析

第一步:计量经济分析

数据来源:美国,1950-1987 主要结果:医疗费用实际支出增长500%

65岁以上老人比例从8%上升到12%医疗支出增长15%

保险:个人负担从67%下降到27%需求增加50%DP上升180%医疗费用增加180%

诱导需求:医生年增长率%医疗费用增长%

医疗服务价格上涨:比一般消费物价指数多1-3个百分点

技术改变或其它:医疗费用增加约250%

第二步:比较分析

主要结果:自六十年代以来,住院率和平均住院天数是下降的,但每天的住院成本上涨了近四倍,这是病人接受的服务密度大大增加所致

HMO(健康维持组织)的平均支出较低,但增长趋势与全国整体水平相同

国际间比较:不同的体制,有相同的增长形态

结论:“技术改变”是医疗费用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第四节医疗费用增长的控制

一、药品价格问题

药品消费的特点之一:代理人决策

医疗服务补偿机制:医疗服务供给者通过销售药品可以获利

药品定价政策:销售者偏爱高价位药品,生产者倾向于生产“新药”

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低,供需严重失衡(使用不正当竞争手段)

监管的问题:1)价格差率2)新药注册上市

二、医疗费用控制原则

针对需方:使用者付费、双向转诊制度

针对供方:从补偿机制上引导供给者节约成本——让他们承担财务风险

将医疗服务与保险整合起来——从制度着手

三、我国的医疗费用控制措施

1、对药费的控制

药品价格管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医院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2、问题分析

成本信息不对称, 政府定价导致药品市场价格扭曲

在扭曲的市场价格下, 集中招标采购难以达到控费效果

医院药品使用的经济激励机制推动药品不合理使用、需方限制与约束政策效力有限

药品费用的降低并不意味着控制了卫生总费用的增长

3、“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

实行医药费用的总量控制:平均每门诊人次费用控制在比上年增长24%,其中,药费限于比上年增长15%(一级医院及个别专科医院为20%);平均每住院床日费用限于比上年增长24%,其中,药费限于增长15%(一级医院及个别专科医院为20%);调整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增设门诊和住院诊疗费和护理费、提高手术收费标准、提高常规检验项目收费标准

设立医学发展基金、管理的监控、设立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4、“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存在问题

如何合理制定总控指标,指标的合理性、公平性问题

医疗费用的转移、费用率的控制,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总额预算控制

医院的“休克控药”和“追足总量”

卫生资源配置(health resource allocation)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将筹集到的卫生资源在不同行业(或部门)的分配和转移

卫生资源优化配置(health resource optimizing allocation)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区域内全部卫生资源在总量、结构和分布上,与居民健康需要和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的组合状态

卫生资源配置原则

1.卫生资源配置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社会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

2.公平与效率原则:保证公平有效的卫生服务室政府在卫生领域追求的重要目标

3.以健康需要和卫生服务需求为依据的原则:以提高人群健康为中心,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是应遵循的原则

4.保证重点兼顾全局的原则:我国卫生资源城乡分配不均衡问题突出,新增卫生投入与制定政策要要优先向农村和预防保健倾斜

5.成本效益原则

医疗保险与医疗保障体系

第一节保险及相关基本概念

一、风险

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损失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的状态,造成的损害程度也不确定。

特征:客观性: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避免

偶然性:对于某一个企业、团体或个人,事先无法知道风险是否降临自己头上

可测性:依据大数法则和概率论对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程度加以预测

1、风险因素:可促使或增加损失发生频率或严重程度的条件。

2、风险事故/事件:引起损失的直接或外在的原因。是使风险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转化为现

实性的媒介,即风险是通过风险事故的发生来导致损失的。

损失:非故意、非计划、非预期的经济价值减少的事实。

损失的分类:

(1)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2)实质损失、收入损失、责任损失、费用损失等

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三者关系:

风险事故发生频率与损失的程度一般具有反向关系

3、风险的分类:

按性质分: 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

纯粹风险:只可能损失,无获利可能的风险

投机风险:既有损失也有获利机会的风险

4、风险对社会造成的负担:更多的紧急事件基金、无法提供某些商品和服务、忧虑和恐惧

5、风险管理: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和衡量,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风险加以处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行为。

二、保险

保险:通过将风险转移给保险人而对偶然损失进行共同分担。保险人同意对被保险人的损失进行赔偿,提供金钱上的补偿,或者提供处理风险方面的服务。——美国风险与保险学会保险专业术语委员会以社会角度:一种对付风险造成不确定损失的资金积累工具;以个人角度:一种合同

1、保险的基本特征

损失分摊

分摊:将少数人的损失在整个群体中进行分散,使得平均损失可以代替实际损失

大数法则:风险单位的数量越多,实际结果就越趋近于从无穷多风险单位中得到的期望的可能结果。

2、保险的职能:补偿损失职能经济给付职能防灾防损职能融资职能

3、保险的作用

宏观作用:保障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有利于商品流通的顺畅

有助于财政收支计划和信贷收支计划的顺利实现、有利于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微观作用:对企业、家庭和个人所起的保障

4、可保风险的要求

大量的风险单位、意外造成的损失、可确定和衡量的损失

非灾难性损失、可预测的损失几率、经济可行的保险费

5、保险与类似经济行为的区别

赌博:1. 赌博创造了一种新的投机风险;而保险是一种用来处理某种已经存在风险的方法。2. 赌博没有社会价值。

储蓄:1. 保险是互助行为;储蓄是个人行为。2. 保险基金不得随意处分。

3. 保险事故发生后,所获赔偿可能是交纳保险费的数倍;储蓄只能获得本利和。

救济:1. 保险是合同行为,受合同的约束;救济是施舍行为。

2. 保险是以投保人交付保费为前提,双方有对价交易;救济是单方面行为。

3. 保险金的给付有一定的计算方法,与投保人支付有一定的联系;救济金的给付出于施舍人的心愿。

6、保险的类型

保险的法律分类:财产保险与人身保险;

按实施方式分类: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

按投保主体分类:企业保险与个人保险、团体保险与个人保险

按保险标的分类: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人身保险

按保险精算技术的差异:人寿保险与非人寿保险

按风险转移的方式不同:原保险、再保险与共同保险

7、强制保险:国家或团体强制国民或团体成员必须参加的保险。

社会保险: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以劳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为保障对象,以政府强制实施为特点的一种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社会保险的特点:非赢利性、强制性、保障的普遍性、保障的社会偏向性

8、疾病风险

狭义:人身所患疾病引起的风险

广义:人身的疾病、生育及伤害等所引起的风险、是人们因疾病而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状态

特殊性表现:危害的严重性--危害对象是人、普遍性和多发性、复杂性、社会性、诱因的多样性

9、医疗保险

广义:不仅包括为弥补被保险人因疾病或意外伤害而接受治疗时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还包括对疾病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如误工工资)的补偿,另外,还包括疾病预防、健康维护等内容。狭义:对医疗费用进行补偿的一种保险。

第二节政府与医疗保险市场

一、医疗保险需求

1、衡量国家保险需求的指标

保费收入总量

保险密度:按全国人口计算的平均每人缴纳的保费,反映该地国民参加保险的程度

保险深度(保险渗透度):保险收入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医疗保险需求定义:医疗保险消费者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定医疗保险费(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医疗保险数量。

2、医疗保险需求分析的经济理论 1. 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2. 财富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面对患病这个随机事件,消费者的两种选择

(1)自我保险患病的预期效用:Eu=PiU1+( 1-Pi )U3

(2)购买医疗保险:财富损失,财富为W2,效用为U2

如果Eu>U2,消费者会选择自我保险如果Eu

3、医疗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

疾病风险程度、医疗保险价格、消费者收入水平、医疗服务供给

医疗费用负担形式、消费者避险心态

二、医疗保险供给医疗保险机构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医疗保险费率(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医疗保险量。

特点:1)产品成本包括很大一部分是用于补偿投保人的医疗保险费用

2)保险市场与卫生服务市场不可分,“第三者付费”

3)保险机构对承保内容加以限制4)除经济补偿职能外,还有融通资金的金融职能

供给影响因素:医疗保险费率、承保能力、保险业的信誉程度、医疗保险供给的难易程度、医疗服务供给三、医疗保险市场

是进行医疗保险交易的领域的总称,是保险经济活动与市场机制的结合体。

医疗保险系统:围绕着医疗保险的需求与供给及医疗费用的筹集、管理和支付的过程,并由此而产生的有关各方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系统的要素:医疗保险提供方、被保险人、医疗服务提供方和管理方

医疗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政府的作用

1. 逆选择:消费者个人比保险机构更了解自己的疾病风险情况,健康者往往不愿参加医疗保险,有病时则愿意参加医疗保险。后果:参保者多为高风险者,导致医疗保险失去了风险共担的作用;保险费较高,保险机构面临经营风险。对策:强制参加保险;团体保险;对投保人差别收费

2. 风险选择:由于信息不对称,保险机构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或规避风险),在提供医疗保险待遇时,对承保对象进行选择。后果:将高风险、高成本的人群转嫁给社会,致使保险的公平性降低。对策:强制参加保险

3. 道德损害:由于医疗保险的第三方付费而引起的消费者或医疗机构态度和行为上的变化,后果:一方面浪费了大量资源,另一方面,会导致医疗保险费提高,抑制医疗保险需求和供给。对策:采取相应的费用支付机制,限制医疗服务提供量;消费者费用分担机制;及时掌握被保险人的动态、加强保险机构的经济化、法制化管理

政府在医疗保险中的作用-------医疗保险市场的政府干预

1、对医疗保险供给的干预

缓解医疗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规范医疗保险市场主体的行为

直接或间接完善医疗保险供给:建立社会医疗保险;鼓励和支持商业医疗保险;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2、对医疗保险筹资的干预

确定筹资目标承担主要的筹资责任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对医疗保险市场的监管

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与控制

医疗保险费用支付:医疗保险机构在被保险人发生疾病时,按照事先规定的条件和待遇标准,向被保险人提供医疗服务或为其报销医疗费用的行为或过程。

两层含义:经济补偿制度、法律关系

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的原则

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支付总额≦筹资总额

权利与义务对等:参保给付,多投多保

符合保险合同规范

有限偿付:给付金额≦被保人实际发生费用

合理偿付、合理分担

医疗保险费用支付分类

支付水平:全额偿付、部分偿付支付对象:向被保人支付、向医疗服务者支付

支付内容:门诊医疗服务、住院医疗服务、其他服务

支付时间:预付制(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按病种付费等)

后付制(按项目付费)

1、医疗保险需方支付方式

医疗保险机构作为付款人,在被保险人获得医疗服务后,对被保险人在接受医疗服务时所消耗的经济资源(医疗费用),针对患者所进行补偿和支付的行为。分为扣除保险、共付保险、限额保险方式等

1、扣除保险:被保险人在发生医疗费用后,先自付一定数额的费用,其余费用全部或部分由医疗保险机构支付,由被保险人自付的医疗费用额度也称为起付线、起保线或门槛费。

方式:1.每次就医或累计费用扣除;2.以家庭或个人为费用单位扣除

优点:1.降低管理成本2. 控制被保险人可能出现的浪费行为3. 降低保险金的同时,对大笔医疗费用风险起到分担和保障的作用

存在的问题:1. 如何确定合理的自付医疗费用额度?

2. 若无论收入高低自付费用都相同,则低收入者(家庭)承担更大的经济负担,限制他们对医疗服务的利用

3. 若除去扣除金额后的医疗服务是免费或基本免费的,将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

2、共付保险:保险双方按一定比例共同支付医疗费用。

共付率:被保险人的支付比例设定共付率的方式:1. 固定共付率; 2. 变动共付率(按费用段变动、按医疗机构级别变动、不同人群间变动)

优点:1. 风险分担的同时,仍旧鼓励消费者继续寻求服务2. 有利于控制成本

存在的问题:1.如何选择合适的共付率?2.公平性问题

卫生服务的弹性与共付率:弹性大-需求量增加更大-道德损害

政策启示:保险更应覆盖缺乏弹性的服务

3、限额保险:医疗保险机构为被保险人医疗费用补偿设立一个最高限额(封顶线),超出限额的医疗费用由被保险人自己承担。

优点:1.保障医疗保险基金的可支付性2.限制被保险人对高额医疗服务的过度利用及医疗服务提供者对高额医疗服务的过度提供

存在的问题:把大额医疗费用排除在支付范围之外,有违医疗保险的本质

混合保险:把扣除保险,共付保险和限额保险结合使用

2、医疗保险的供方费用支付方式

医疗保险机构作为付款人,在被保险人获得医疗服务后,对被保险人在接受医疗服务时所消耗的经济资源(医疗费用),直接对医疗服务提供方所进行补偿和支付的行为。

支付方式分类:按服务项目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算制、按病种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等

1.按项目付费:对医疗服务过程的每一个服务项目制定价格,被保险人在接受医疗服务时按服务项目的价格计算医疗费用,然后由保险机构向病人或医疗服务提供者支付医疗费用。所支付的医疗费用额取决于各服务项目的价格和实际的服务量。

优点:1. 被保险人对医疗服务的选择性较大,比较容易得到数量较多和方便及时的医疗服务

2. 医疗服务供方的收入与医疗服务的实际数量有着直接的联系,有利于调动医疗服务供方的工作积极性,医院会主动改善服务条件、增加医疗设备、开展新的服务项目,医务人员更注重提高专业技能和水平,改善服务态度,以获得更多收入

3. 操作方法简单

4. 符合市场常规,医疗保险各方较容易理解

缺点:供方诱导现象比较严重、难以监管、保险机构必须对医疗服务逐项进行审核,工作量大,管理成本高

对策:对供需双方实行严格的审核制度、对需方实行费用分担,减少不合理需求

保险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手段、改革支付方式

2、按人头付费:保险机构按合同规定的时间(月、季度、年),根据医疗服务提供方服务的被保险人的人数和每个人的支付定额标准,预先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在此期间医疗服务提供方提供合同规定内的医疗服务均不再另行收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收入与服务人数成正比。

优点:有利于费用控制;控制提供方过度提供医疗服务;促使提供方开展预防工作;管理成本低。

缺点:减少了需方对医疗服务的选择性,不利于开展竞争;降低服务质量

3、总额预付制:医疗服务提供方与保险机构协商确定由保险机构支付每个提供方医疗费用的年度总预算额。预算额度一旦确定,提供方的收入就不能随着服务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必须为参加保险的患者提供规定的服务。

优点:有利于费用控制;促使提供方降低服务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保险费用结算简便,管理成本低。

缺点:需方利益受影响,服务强度和服务质量下降;降低提供方提供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确定预算困难。

4、按病种付费:根据疾病分类法,将住院病人疾病按诊断分为若干组,每组又根据疾病的轻重程度及有无合并症、并发症分为几级,对每一组不同级别的病种分别制定不同的价格,并按该价格向医院一次性支付。优点:有利于控制费用,提高工作效率,缩短住院天数;促使诊断和治疗准确化强化标准化管理缺点:确定病种费用和病种质量的标准;夸大病情;减少必要的服务,影响患者利益;

可能发生的门诊费用转移以及伪造财务报表等不规范行为;

各医院病种费用的搜集、分析难度大,对信息系统和管理

水平要求高,管理成本高

5、按定额付费:又称按服务单元付费,即制定每一门诊人次或每一住院人次的费用支付标准,保险机构根据医疗服务提供方实际提供的服务人次,按照每一人次的费用支付标准向医疗服务提供方支付医疗费用。优点:促使医院降低服务成本,减少过度用药和过度利用高新技术,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费用控制;保险的结算、审核等监督管理相对简单,降低管理成本

缺点:1.可能分解服务人次以增加收入;2.可能减少服务数量,降低服务水平;

3.支付标准制定困难;

4.供方选择病人

6、按床日支付:保险机构根据测算首先确定每一住院床日的支付标准,在被保险人接受医疗服务提供方的服务后,由保险机构根据被保险人实际住院的总床日数支付医疗服务供方费用。主要适用于床日费用比较稳定的病种优点:有利于降低服务成本,提供工作效率;降低保险机构的管理成本

缺点:可能出现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的情况;供方选择病人;降低服务质量

第七章卫生资源配置

一、卫生资源配置的概念和必要性

1. 卫生资源定义:

广义:人类在一切卫生保健活动中所使用的社会资源

狭义: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社会投入到卫生服务中的各类资源的总称

卫生资源的基本形式

1)卫生人力资源:指以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来表示的资源。如医、药、护、技以及卫生管理人员的学历、年龄、性别、职称和职务的构成。

2)卫生物力资源:指医疗卫生部门的基本建设、器材设备、药品及卫生材料等物质材料。卫生物力资源数量的下降,必然会导致卫生服务数量与质量的下降,以及卫生服务规模与范围的减小。

3)卫生财力资源:指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经济资源,通常用卫生总费用来表示。按卫生投入渠道划分,卫生总费用包括政府卫生投入,如政府预算拨款(经常性经费、专项经费);国有、集体、合资企业的卫生投入;居民个人的卫生投入以及海外侨胞的捐赠和投资,世界银行的援助资金。

4)卫生技术资源:科学技术是科学与技术的总称。在医疗卫生领域,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卫生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资源在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5)卫生信息资源:信息、材料、能源被称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

充分、准确的信息资源是保证医疗服务市场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也是卫生事业制订计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协调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有效手段

卫生资源的特点

1)有限性:卫生资源总是有限的。社会可提供的卫生资源与人民群众卫生保健实际需要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在我国,卫生资源短缺状况十分突出,现有服务实施条件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均存在明显的差距。

2)选择性:卫生资源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如医务人员可以开展各种卫生保健服务活动,卫生经费也可以有不同的投向。因此,任何卫生资源使用时都应该考虑机会成本的问题。

制订卫生发展战略目标和计划,配置卫生资源,都应依据卫生资源使用的成本与效果、效益及效用,按照卫生事业总体结构发展的需要,把有限的卫生资源投入到效益或效果最大的项目,使现有卫生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3)多样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是卫生工作的总目标。但实现这一总目标又有许多具体的目标,如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医学教育与科研等。由于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具有多样性、随机性和差异性,因此,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卫生资源,有利于促进卫生部门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群众的多种多样的卫生保健需要。

2、卫生资源配置:一个国家或区域将筹集到的卫生资源在不同卫生行业(或部门)内的分配和转移。主要包括卫生机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及卫生管理资源等构成卫生资源的诸要素如何分配、分配的数量以及结构和布局等。

卫生资源可根据时序分为存量和增量两部分

-存量是指原来所拥有的卫生资源总量、-增量是指要增加的卫生资源补充量卫生资源配置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卫生资源的分配,称为初配置,即增量配置

-卫生资源的转移,称为再配置,又称卫生资源的存量再分配,即存量调整。

3、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一定时空范围内,区域内全部卫生资源在总量、结构与分布上,与居民的健康需要和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的组合状态。

两层含义:供需平衡,称为合理配置;实现效率或效益的最大化

二、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

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以健康需要和卫生服务需求为依据

保证重点兼顾全局

成本效益原则

三、卫生资源配置方式

(一)计划配置方式

由政府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决定资源的分配与组合,它以传统的计划经济为基础。

主要包括:-统一分配卫生资源,统一安排卫生机构及其发展规模、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

-卫生资源配置的计划性,从全局和整体利益出发来规划卫生事业发展规模和配

置卫生资源,较多体现卫生事业的整体性和公平性。

(二)市场配置方式

从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应用市场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来进行卫生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卫生资源在不同层次卫生机构和不同类型卫生服务之间的分配,能较好的体现效率原则,把有限的卫生资源配置于效率较高的服务

问题:市场本身的问题;不能解决卫生服务分配中的公平性问题

(三)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

四、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与问题

1. 城市卫生资源总量增加,效率递减

2. 卫生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3. 卫生资源配置头重脚轻,脱离卫生服务需要

五、区域卫生规划

(一)区域卫生规划

在特定区域范围内,根据社会经济、居民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求和主要卫生问题等因素,确定区域内卫生发展的目标、模式、规模和速度,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有效、经济和公平的卫生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向全体居民提供公平、有效、经济的卫生服务,最终达到保护和增进居民健康的目的。

目标:公平、效率和效果

(二)区域卫生规划的主要过程

1. 区域卫生规划的编制

2. 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制定

3. 组织实施

4. 评价

第八章医疗卫生服务成本与价格

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测算

一、医疗卫生服务成本测算和管理的意义

有利于合理利用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有利于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有利于增强成本节约意识促进现代医院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

二、成本的基本概念

成本定义:从消费者角度:购买一件商品或接受一项服务所支付的价格

医疗服务成本:医疗服务提供者为了产出一定的医疗服务所消耗的所有资源的货币总和

成本的分类

1. 按成本的可追踪性划分:

直接成本(direct cost):能够明确追踪到某一既定的成本对象的成本,或者说直接用于生产某产品或提供某服务的成本

间接成本(indirect cost):为生产或者提供服务发生了消耗,但是不能直接追踪到某既定成本对象的成本

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是相对的,关键看成本测算的对象是什么

2. 按成本行为划分: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半固定成本、半变动成本

3.按成本的可控制性划分

可控成本:指在既定的时间内,成本责任中心或科室管理者可以控制盒影响的成本

不可控成本:是指某个部门不能控制的成本

4.未来成本

可缩减成本(aviodable cost):指当卫生机构或者机构内某部门规模进行压缩,或者受到其他外力的作用必须控制成本支出时,未来能缩减的成本

既定成本(sunk cost):如果成本与环境没有关系,这部分成本成为既定成本

增量成本(incremental cost):是指因某一具体的管理行为或者决策而引起的成本变化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是指在成本值一定和有多种选择方案的情况下,相对于选择方案。所放弃方案的潜在收益。

5.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标准产出

三、成本核算方法

(一)成本核算框架

1. 总成本描述

2. 部门成本核算

3. 单元成本核算

(二)成本测算要素

成本构成

直接和间接成本的划分

确定成本核算单元

成本分摊系数及其分摊

四、社区卫生服务成本测算方法

社区卫生服务是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综合。

服务的提供过程中,同一个医务人员可能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项目。

以时间为分配成本的基本依据(时间分配系数法)

卫生服务的价格

一、卫生服务价格概述

价格: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的作用:传递信息:反映供求状况最基本的功能

提供激励: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用途,以最节省的方式进行生产

调节分配:决定哪些人可以获得多少的产品

价格功能的实现必须满足的条件:

供需双方是理性的独立决策经济单位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

供需双方能够自由进出市场卫生服务市场中价格作用有限

卫生服务价格不是通过市场供求的调节自发形成的,而是采用不完全生产价格模式,即由政府有关部门通过理论价格,再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承受能力等来确定价格的水平,因此卫生服务价格的制定一般低于卫生服务价值。

卫生服务价格的形成主要有三种形式:①计划价格②指导价格③市场价格

卫生服务价格的影响因素

1.卫生服务成本

2.卫生服务市场供求关系

3.价格政策

4.财政补贴

5.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

二、卫生服务定价原则和方法

卫生服务产品定价原则

1、分级定价原则

2、差别定价原则

3、比价合理原则

4、因地制宜原则

卫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学习资料

卫生经济学(2014.11.20) 一、选择题 1、卫生资源计划配置方式: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 2、区域卫生规划应优先发展和保证的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3、目前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问题主要有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卫生技术人才缺乏,医疗服务水平低;农民缺乏医疗保障制度;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运行机制缺乏活力。 4、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益评价指标: 1)卫生费用评价指标(5个):卫生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人均卫生费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费用比例;门诊与住院之间资源配置比例;医疗、预防、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之间的资源配置比例。 2)其它评价指标(3个):卫生资源配置总量指标;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指标;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率指标。 5、医疗机构的成本核算单元有(成本构成要素):人力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和修理费、材料成本、公务业务费、药品、其他费用。 6、以竞争为定价中心的定价方法:随行就市定价法、竞争价格定价法、投标竞争法、直觉定价法、组合定价策略。 7、医疗卫生服务中属于医院直接成本的:临床和医疗技术科室的成本,如医疗器械。 8、医院总成本包括: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经营成本。 9、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福利性和公益性。 10、卫生服务的主体有各类医疗、卫生、保健和康复机构。 11、卫生总费用的来源:政府卫生投入、医疗保健制度投入、居民个人支付的医疗卫生保健费用、国际贷款及援助。 12、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有: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健康权益;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效率与公平兼顾;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以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预防为主;坚持按投入产出原则配置资源。 13、(卫生服务市场)政府干预失灵的原因:政府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具有不一致性;政府限制垄断的困难;公共决策的失误;政府机构的低效率。 14、卫生服务供给者对卫生服务需求的主要影响:服务价格。 15、公共产品特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16、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实际操作原则需要考虑的因素:供需平衡。 17、影响卫生服务价格波动的因素有:卫生服务的价值;医疗需求因素;医院的供给;政府所提供的政策环境;医疗保障制度。 18、医疗卫生服务价格的制定原则:分级定价原则、差别定价原则、比价合理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体现技术劳务价值原则。 19、卫生服务市场的特殊性:首先,许多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行为的目标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其次,医生的职业资格对职业许可设置了一个障碍,减少了医生的竞争;最后,对许多医疗服务,消费者缺乏价格和技术方面的信息。 20、如何推进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建立规划的组织保障,推进区域卫生规划顺利实施;强化行业管理;规划卫生资源总量,调整资源布局和结构;完善规划实施的有关配套政策。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 知识点 一.中心地:城市化地区或大都市区内占有支配地位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可以是商店,超市,城市。 二.新产业区:是弹性专精的区域,强调专业化企业之间广而精细的合作,手工技术与现代微处理技术的混合使用,公共和私立部门提供广泛的商业服务。强有力的非正式或制度化地调节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 三.城镇规模体系理论: 定义:指以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种规模不同特点各异而又互相关联的城镇组成的空间系统,城镇规模分布是一个区域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特点: (1)关联性。城镇体系的关联性是指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有着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关联性是城镇体系最重要的特征。 (2)整体性。城镇体系的建立,使得各个城镇之间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网路连接,从而形成完整的整体。 (3)层次性。城镇体系的层次区域之间的科技合作是科学技术在不同的地区转移和再配置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和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三大类。 四.城乡一体化: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五.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区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间。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工农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对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极大。如何使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整体最优效果呢?区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它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

潘绍伟第三版学校体育学(体育课教学)考研知识点

体育课教学 一、名词解释 1、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是指通过理论讲授、讨论等形式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体育科学知识、卫生与健康知识及方法的一类课。 2、体育与健康实践课:是指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在体育场馆进行身体练习或健康保健操作的一类课。 3、新授课:是指以学习新的教学内容为主的课。 4、复习课:是对所学过的动作、练习、技战术等进行复习、改进和巩固提高的课。 5、综合课:是指既有新授内容,又有复习内容的体育课。综合课可以是同一教学内容(如篮球)的新授与复习的组合,也可以是 不同教学内容(如篮球复习与武术新授)的结合。 , 6、考核课:是指以检查学生阶段学习或学期学习成果,并给予学生综合性评价考核的一种课,主要是对运动技能、体能、体育 与健康知识的全面考核。 7、体育实践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几个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组织工作安排的顺序与实践的分配等。 8、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亦称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各项教与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 项教与学活动之间的合理比例。 9、练习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学生练习时间(各项练习之和)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它直接反映一节课中学生实际进行身 体练习的时间。 10、体育实践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量和强度对机体刺激以及机体反应的程度。 11、生理测定方法:是指通过测定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肺活量、吸氧量、血成分、体温、心电图、肌电图等)来确定和测出学生生理负荷的手段或方式。运动负荷的测定一般采用手测脉搏或遥测心率方式进行。 12、心率测定法:是在一节体育课中按时间间隔或活动前后多次测定学生的心率,掌握与分析学生在课中心率变化情况的方式或手段,以此推断生理负荷是否合理。 13、心率指数的计算公式:心率指数=课中安静心率/课前安静心率 / 14、备课:是指体育教师在课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15、集体备课:是指体育教研室(组)或同年级的体育教师在学年、学期或单元教学前集中起来,共同研究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的备课形式。 16、个人备课: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对课的思考、设计和实际准备的过程。 17、体育课的分析:是指根据学习目标.对体育课的教与学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8、健康: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状态,才算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19、健康教育:是指以预防控制疾病,促进健康作为主要出发点,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采用有利于人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 20、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是为使课堂教学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和正常秩序,保证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它一般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 21、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作为学习领域的的这会领域,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 二、简答题 1、简述体育与健康课的类型。 (1)体育与健康理论课。这一类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论讲授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和体育人文素养,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 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增进健康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兴趣,并将所学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1)体育知识包括体育文化知识,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方法,运动项目的价值、功能、特点、规则、技术与战术、比赛的 组织与观赏等。体育与健康理论课主要采用讲授与讨论的形式。 2)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习目标,具体选择安排课程教学。高中阶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应在三个学 年专门安排健康教育的学时与内容,另外应根据学生所选学的运动项目,讲授相关的体育文化知识以及如何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等。 (2)体育与健康实践课。一般包括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和考核课4种类型。 2、简要说明确定体育实践课结构的依据。 ^ (1)学生生理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一是由相对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即集体工作能力上升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准备部分; 二是机体工作能力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相对高的水平,这一阶段称为基本部分;三是机体活动能力逐渐下降,机体在进行比较长时间 的身体活动,承担比较大的运动负荷后机体的工作能力下降,这一阶段称为结束部分。 (2)学生心理活动的变化规律:学生在体育实践课中注意、情感、意志等心理变化的规律。在体育课准备部分,学生体力比较 充沛,其注意往往比较容易集中。随着学生承担运动负荷时间的加长、集体活动能力的下降,其注意力也开始出现下降。 (3)教育学的一般规律: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以及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规律对体育实践课的结构具有十分重 要的影响。合理地确定与安排体育实践课的结构,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工作状态,使学生的机体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稳定、适宜的工作水平,从而为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的学习目标、完成各种身体练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3、简述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卫生经济学 重点整理

卫生经济学引论 一、经济学与卫生经济学 经济学的两个最基本假设:理性人与资源的稀缺性 欲望是无限的(needs are unlimited) 是指人们的需要,一种缺乏与不满足的感觉以及求得满足的愿望。欲望是一种心理现象。欲望指在无成本(如果价格为零)的条件下我们希望拥有的产品和服务。 资源是有限的(resources are scarce) 资源稀缺性:指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物品本身是有限的、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稀缺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稀缺的绝对性是指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二、经济学的产生背景 选择的必要性:由于存在资源的稀缺性,因此产生了如何配置和使用资源以取得更高经济效率的问题-机会成本 选择: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主体如何通过选择来确定社会稀缺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科学 卫生资源的稀缺性、消费欲望的无限性 经济学适用于卫生领域吗? 观点一:医疗卫生具有高度技术性、专业性,最好由医疗专家决定 观点二:卫生资源也具有稀缺性,同样适用经济学理论 三、卫生经济学是什么? 卫生经济学(HealthEconomics)是经济学领域一个分支科学,研究卫生服务系统中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及其规律,是一门应用经济学。 卫生经济研究必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政府是否应该把有限的资源越来越多的投入到卫生服务领域? 投入到卫生领域的资源,应该如何分配,该向哪些群体倾斜? 在确定了配置原则后,找到一个在人群中有效分配资源的方法或方法体系。 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就是卫生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四、为什么研究卫生经济学 背景1:卫生经济的规模背景2:“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背景3:卫生资源的配置的公平与效率背景4:治疗方案的选择:药品 五、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1、卫生经济学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在卫生服务提供过程中存在着提供什么样的卫生服务,如何提供卫生服务以及如何分配卫生服务问题其核心是如何有效的配置和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使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要和需求,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这是卫生经济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2、卫生经济学分析方法 描述分析:说明“是什么”解释分析:说明“为什么” 评价分析:说明“孰优孰劣”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简答题 (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 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 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 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 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 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 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3.非均衡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 的发展

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新增长理论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 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 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 (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 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 ⑥高科技指向 (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1)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 (2)根据产业发展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 (3)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a)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b)进口替代战略(下游产业进口替代,上游产业进口替代)。 c)出口替代战略。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学校体育学历史演变 一、学校体育学的历史 1.西方体育发展 1632年夸美初斯《大教学论》 1693年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 1760年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首先使用了“体育”一词2.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活法、产婆术 柏拉图—《身心调和论》、《理想园》 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论证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二、我国学校体育发展 夏—(学校名称):校、序、庠目的:为政尚武内容:礼仪教化商—大学、序 西周—国学、乡学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乐射御为体育) 1903年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学校体育形成(因为开设了体操课) 1917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1923年将“体操科”一词改为体育课 1951年强调增加人民体育 1952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

1954年【劳卫制】公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制度》国民体育标准 1956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材 1957年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1979年粉碎了“四人帮” 在江苏扬州召开学校体育教育会议,里程碑《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90年,改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2001年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年级——(改为)水平小学每两个年级为一水平,初中为水平四,高中为水平五 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二章学校体育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身体发展主要体现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 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提高身体机能能力,促进健康水平提高; (3)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全面发展体能; (4)增强人体适应能力和身体抵抗力。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身体练习。

卫生经济学重点内容人卫版完整版

卫生经济学重点内容人 卫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卫生经济学重点内容(人卫版) 1.卫生经济学的定义 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领域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揭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规律,以解决卫生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并为制定相关的卫生经济政策提供信息。 2卫生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一)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一般为:实证经济学研究, 规范经济学研究 (二)卫生经济学的X和Y理 3.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的定义和区别 卫生服务需求:在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实现购买的卫生服务总量就是卫生服务需求。 卫生服务需要:是指从消费者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实际支付的情况下,由医学专业人员根据现有的医学知识,分析判断消费者是否应该获得卫生服务及卫生服务数量。 区别:卫生服务需要重要取决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而卫生服务需求形成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消费者有购买卫生服务的愿望,二是消费者有支付能力。卫生服务需要是卫生需求的前提。 4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以及其影响因素 特点:1.消费者信息缺乏 2.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 3.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 4.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 5.卫生费用支付的多源性。 影响因素:(1)健康状况(2)社会,人口和文化因素(3)一般经济因素(4)时间价值(5)卫生服务供给者(6)医疗保险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5.卫生服务供给的定义,特点及影响因素。 定义:卫生服务的供给是指卫生服务提供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卫生服务的数量。 作为供给应具备两个条件:(1)提供者具有提供卫生服务的愿望(2)提供者具有提供卫生服务的能力

浙大经济学考研必看的参考书

浙大经济学考研必看的参考书 喜欢就争取,得到就珍惜,错过就忘记。人生也许不尽完美,正因为不完美,我们才需要不断地努力创造努力奋斗。下面凯程浙大经济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考研所遇到的问题,凯程就是王牌的经济学考研机构! 一、浙大经济学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浙大经济学考研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凯程经济学老师推荐以下参考书: 《政治经济学教材》蒋学模主编,第13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美)曼昆著,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美)曼昆著,梁小民、梁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现实问题》(第二版)赵伟等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八版,上下册),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财政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版),张馨主编,科学出版社 《经济计量学精要(第4版)》,古扎拉蒂、波特著,张涛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货币金融学》(第2版),米什金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新编国际金融》(第3版),黄燕君、何嗣江编著,浙大出版社 《证券投资学--理论、实践与案例分析》,戴志敏编著,浙大出版社 以上参考书比较多,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 二、浙大经济学辅导班有哪些? 对于浙大经济学考研辅导班,业内最有名气的就是凯程。很多辅导班说自己辅导浙大经济学,您直接问一句,浙大经济学参考书有哪些,大多数机构瞬间就傻眼了,或者推脱说我们有专门的专业课老师给学生推荐参考书,为什么当场答不上来,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辅导过浙大经济学考研,更谈不上有浙大经济学考研的考研辅导资料,有考上浙大经济学的学生了。在业内,凯程的浙大经济学考研非常权威,基本上考浙大经济学考研的同学们都了解凯程。凯程有系统的《浙大经济学讲义》《浙大经济学题库》《浙大经济学凯程一本通》,也有系统的考研辅导班,及对浙大经济学深入的理解,在浙大有深厚的人脉及时的考研信息。不妨同学们实地考察一下。并且,在凯程网站有成功学员的经验视频,其他机构一个都没有。 三、浙大经济学专业培养方向介绍 2015年浙大经济学考研学费总额2.4万元,学制三年。 浙大经济学培养方向如下: 020101 政治经济学 020102 经济思想史 020103 经济史 020104 西方经济学 020105 世界经济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201 国民经济学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学校体育学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特点: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 2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1)学校体育竞技体育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拖至门外;2)竞技体育进入学校的途径是竞技体育项目教材化 3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结构:1)学前教育阶段体育2)初等教育阶段体育3)中等教育阶段4)高等教育阶段;功能:1)教育功能(德育、智育、美育)2)健身功能3)娱乐功能4)文化功能5)辐射功能6)经济功能7)竞技功能;目标:1)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A学校体育基本功能;b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c社会发展的需要;d学校体育和国民体育发展的需要;e学校体育的环境条件。 2)学校体育的目标;a)学校体育的目标b.效果目标①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②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知识,以及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使学社具有一定的体育化素养③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基础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⑤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4体育课程:指在学校的指导下,以身体练习主要手段,以身体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以及情感与社会矛盾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5体育课程的特征:1)实践性: 体育课程必须通过身体实践活 动,并承受适量的运动负荷,以 促进身体器官、抗能的发展,提 高身体质量,并通过实践活动掌 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培养对体育 的兴趣及团队精神、合作精神 等。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 惯。2)整体法:根据体育锻炼 的规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时无 法实现课程目标的只有课内向 课外的合理眼神与有机结合才 能收到预想效果。3)社会性: 体育教学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小 集体小社会、随时会出现好多适 应社会问题。4)差异性:体育 教学受学生身体条件和性别的 制约较之其他课程更为显著,更 要讲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 且地理气候办学条件,体育传统 等因素对课程的影响,也比以室 内教学为主的深程更为明显。5) 非阶梯性:体育课程的许多内 容和手段在教学安排中没有明 显的阶梯性,本身很难分出先 后顺序,因此,体育课程体系必 须从小学到大学进行通盘研究, 以免顾此失彼。6)复合法:体 育课程融知识,技能,身体,精 神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一 体,既要提高身体质量,又要提 高“智商”,这与其他课程相比 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6体育课程的目标:1)增强体能, 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知识 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兴趣 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 出人际交流能力与合作精神。4) 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 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 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7体育课程的内容的分类:1) 体育知识与技术:主要是指间接 的,传统的,科学的体育文化内 容评价,按传统运动方式项目, 可分为球类,体操,田径,游泳, 冰雪等内容,按运动与外界的关 系,可分为开放式运动和封闭式 运动,按运动结果的判断标准, 可分为评分式,计数式,计时式, 测量式。2)运动参与类:主要 指学生实际进行体育活动的状 态。按人体参与活动的解剖部位 分类。可分为上下肢运动,躯干 运动,合身运动等,按人体参与 活动的基本方式分类,可分为 走,跑。跳,跃,投掷,攀登, 爬越,悬垂支撑和平衡,脚力等; 按参与活动的人数分类,可分为 个人运动和集体运动等内容;按 参与活动的情感分类,可分为接 触与接受,爱好与兴趣,自愿与 自觉,自信与表现等内容。3) 体育活动经验类:主要指学生在 体育活动过程中或结束后机体 及心理的反应。按体育活动过程 中学生素质发展情况分类,可分 为速度,灵敏,力量,耐力,柔 韧等内容;按体育活动过程中防 病治病的效果分类,可分为养 生,健康,防病,治病,康复等 内容;按体育活动对人体新陈代 谢的影响分类,可分为有氧和无 氧运动。 8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1) 完善课程体制,增强体育课程方 案的适应性;2)课程的教学功 能与育人功能紧密联系;3)开 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4) 课程教材多样化;5)课程内容 组织现代化,生活化;6)课程 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 9体育教学活动的要素:1)三要 素说:体育教师,学生,教育教 材;2)四要素说:体育教师,

卫生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卫生经济学 定义: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领域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目的是揭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规律,以解决卫生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并为制定相关的卫生经济政策提供信息。 为什么经济学会出现?稀缺、社会拥有资源有限资源稀缺欲望无限 稀缺性与经济学:1.稀缺性产生了选择 2.人的无限需要有轻重缓急之分 3.稀缺与短缺 第一节卫生领域中面临的经济问题 选择包括了三个问题:1.生产什么 2.如何生产 3.为谁生产 卫生服务核心:是如何有效的配置和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使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要和需求,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卫生服务提供过程中也存在着提供什么样的卫生服务、如何提供卫生服务以及如何分配卫生服务的问题。(卫生经济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卫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卫生服务的性质: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有两类:实证经济分析(是如何解决)、规范经济分析(“应该是什么”的 问题或实际经济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卫生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研究内容:1.卫生费用的不断上涨 2.卫生保健制度 3.市场理论 4.健康效益的衡量 5.基本理论 第二章卫生服务需求 第一节卫生服务需求的概念 需求:经济学将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购买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数量称为需求。 需求形成两个必要条件:消费者的购买愿望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卫生服务的需求:当消费者存在健康问题时,就有可能产生利用卫生服务的愿望,如果消费者同时具有支付能力,就构成对卫生服务的需求。 卫生服务的个人需求: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将购买的某种卫生服务数量,其实现类型及数量取决于消费者相对于价格、保障状况的收入水平(预算约束)、卫生服务的效果和个人或家庭的消费目标和偏好。 卫生服务的市场需求:在某一特定市场、在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得价格水平下所有消费者将购买的某种卫生服务数量,它是个人需求的总和。 卫生服务需要:指从消费者的健康出发,在不考虑支付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或变得更健康所应获得卫生服务量。 需要: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政策意义:降低不合理利用、提高满足程度 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1.消费者信息缺乏 2.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 3.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 4.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 5.卫生服务费用支付的多源性 第二节卫生服务需求分析 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

18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专插本考试大纲

2014本科插班生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学校体育学)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又称专插本)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照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总体要求:要求考生在了解和掌握学校体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学校体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正确认识与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正确认识体育课程的本质;正确理解体育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正确认识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与具体组织;正确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能充分地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正确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课余体育竞赛;了解现代体育教师具备的条件与优秀体育教师的成长。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⒈考试内容 ⑴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教育化。 ⑵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 ⑶各种体育教育思想的实质及对我国学校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 ⒉考试要求 ⑴理解与掌握各体育教育思想的内容。 ⑵了解原各体育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要年代、社会背景与发展标致及代表人物。 ⑶了解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体育课程的新特征。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⒈考试内容 ⑴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的发展。 ⑵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的发展。 ⑶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 ⑷掌握基本概念:体质、个性、社会健康。 ⒉考试要求 ⑴掌握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机能发育及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 ⑵了解学校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心理及社会健康发展的作用与要求。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⒈考试内容 ⑴学校体育的结构:运动教育、健康教育与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 ⑵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本质;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4种取向与依据要求。 ⑶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基本要求。 ⑷掌握基本概念:我国学校体育目的、学校体育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与社会健康目标、课外体育目标。 ⒉考试要求 ⑴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目的、目标了解,掌握学校体育内容的构成及种层次目标的定义。 ⑵理解与掌握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基本要求。

卫生经济学重点

卫生经济学的定义: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服务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揭示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达到最优地筹集、开发、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国外卫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卫生总费用研究、健康保险制度研究、卫生服务内部市场研究、卫生服务投入与产出研究、卫生服务需要、需求与卫生资源配置研究 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卫生服务领域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以便最优地筹集、开发、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达到提高卫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卫生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概念: 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1)健康状况(2)社会,人口和文化因素(3)一般经济因素(4)时间价值(5)卫生服务供给者(6)医疗保险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 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1.消费者信息缺乏 2.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 3.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4.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5.卫生服务费用支付的多源性6.卫生服务需求的多层性7.卫生服务的刚性需求 卫生服务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指卫生服务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熟悉: 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的定义和区别 卫生服务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及其数量。 卫生服务需要:是指从消费者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实际支付的情况下,由医学专业人员根据现有的医学知识,分析判断消费者是否应该获得的卫生服务及卫生服务数量。 区别:卫生服务需要重要取决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而卫生服务需求形成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消费者有购买卫生服务的愿望,二是消费者有支付能力。卫生服务需要是卫生需求的前提。 卫生服务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种类:①E大于1为富有弹性,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奢侈品②E小于1为缺乏弹性,生活必需品③E=1为单一弹性,现实中极端情况④E=0为完全无弹性,现实中罕见情况,棺材、火葬、特效药⑤E无穷大为完全弾性,罕见的极端情况。 卫生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收入的变动将引起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收入弹性反映需求量变动对于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收入弹性为负值的产品为低档产品或劣质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在0-1之间的产品为正常品,大于1的为高档品。 卫生服务需求的交叉弹性:许多服务的需求量会受到相关服务价格变化的影响。需求交叉弹性反映一种物品的需求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值为正值说明两种服务具有替代功能,负值说明具有互补功能,为零说明互不相关。 了解: 卫生服务需求的应用:卫生经济学理论研究、政府和卫生机构决策

《学校体育学》题目

简述应试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反映 (1)只抓学校代表队的尖子运动员 (2)忽视学生个人兴趣 (3)以达标技评为目的 (4)以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简述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1)学校体育的基本功能 (2)学生身心特点和学习需要 (3)社会发展的需要 (4)学校教育和国民体育发展的需要 (5)学校体育的环境和条件 简述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 (1)以强烈的爱国激情为理论基础 (2)依附教育思想而存在 (3)重视身体训练和培养军人精神

简述我国古代六艺教育的主要内容。 (1)礼指礼节,主要是道德教育 (2)乐指指音乐、诗歌、舞蹈的教育 (3)射指射箭技术的学习。 (4)御指驾车技术的学习。 (5)书指书法的学习。 (6)数指算数知识的学习。 请简要回答什么是体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2)一个学科知识点在整个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及通过相关知识的教学能给学生发展带来的贡献决定了它是否为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一方面是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4)“教学难点”另一方面指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 简述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1)教育功能,即促进智力发展;形成优良品德;培养审美情趣

(2)健身功能,即养成正确身体姿势,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机能水平;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3)娱乐功能,即调节感情、丰富生活,缓解神经紧张和疲劳;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简述体育教学目标表述应包含的要素。 (1)行为主体 (2)行为动词 (3)行为情景或条件 (4)表现程度 简述学校体育的总目标 (1)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2)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和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3)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4)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简述体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1)改造现有的竞技运动项目

案例版卫生经济学重点内容

卫生经济学重点内容(人卫版) 1.卫生经济学的定义: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领域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揭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规律,以解决卫生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并为制定相关的卫生经济政策提供信息。 2卫生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一)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一般为:实证经济学研究, 规范经济学研究 (二)卫生经济学的X和Y理 3.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的定义和区别 卫生服务需求:在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实现购买的卫生服务总量就是卫生服务需求。 卫生服务需要:是指从消费者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实际支付的情况下,由医学专业人员根据现有的医学知识,分析判断消费者是否应该获得卫生服务及卫生服务数量。 区别:卫生服务需要重要取决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而卫生服务需求形成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消费者有购买卫生服务的愿望,二是消费者有支付能力。卫生服务需要是卫生需求的前提。 4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以及其影响因素 特点:1.消费者信息缺乏 2.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 3.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 4.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 5.卫生费用支付的多源性。 影响因素:(1)健康状况(2)社会,人口和文化因素(3)一般经济因素(4)时间价值(5)卫生服务供给者(6)医疗保险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 5.卫生服务供给的定义,特点及影响因素。 定义:卫生服务的供给是指卫生服务提供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卫生服务的数量。 作为供给应具备两个条件:(1)提供者具有提供卫生服务的愿望(2)提供者具有提供卫生服务的能力 特点:1、即时性 2、不确定性3、专业性和技术性4、垄断性5、准确性与高质量性 6、供给者的主导性7、外部经济效应8、非抗争性和非排他性服务供给的短缺性 影响因素:(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卫生服务价格(3)卫生服务成本(4)卫生服务需求水平(5)卫生资源6.卫生服务产品的总类和特点 (1)准公共物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有一定外部效应 (2)公共物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3)个人物品:1。必须消费品:价格弹性比较小,成本-效益好2。特需消费品:需求价格弹性大,成本-效益差7.卫生服务市场的特殊性 (1)卫生服务产品的特性(服务形态,公共性,产出的特殊性)(2)卫生服务市场的主体特征(三方存在)(3)医疗

卫生经济学:重点

卫生经济学:重点第一章卫生经济学定义: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领域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目的是揭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规律,以解决卫生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并为制定相关的卫生经济政策提供信息。为什么经济学会出现?稀缺、社会拥有资源有限资源稀缺欲望无限稀缺性与经济学:1. 稀缺性产生了选择2. 人的无限需要有轻重缓急之分3. 稀缺与短缺第一节卫生领域中面临的经济问题选择包括了三个问题:1. 生产什么2. 如何生产3. 为谁生产卫生服务核心:是如何有效的配置和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使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要和需求,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卫生服务提供过程中也存在着提供什么样的卫生服务、如何提供卫生服务以及如何分配卫生服务的问题。(卫生经济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卫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卫生服务的性质:政府 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有两类:实证经济分析(是如何解

决)、规范经济分析(“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或实际经济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卫生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研究内容:1. 卫生费用的不断上涨2. 卫生保健制度3. 市场理论4. 健康效益的衡量 5. 基本理论 第二章卫生服务需求 第一节卫生服务需求的概念需求:经济学将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购买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数量称为需求。 需求形成两个必要条件:消费者的购买愿望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卫生服务的需求:当消费者存在健康问题时,就有可能产生利用卫生服务的愿望,如果消费者同时具有支付能力,就构成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卫生服务的个人需求: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将购买的某种卫生服务数量,其实现类型及数量取决于消费者相对于价格、保障状况的收入水平(预算约束)、卫生服务的效果和个人或家庭的消费目标和偏 好。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 区域定义 区域是指在某一主权国家疆域内的,在经济功能上具有同一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古典区位理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厂商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运输里程最短和运输货物重量最少的地点。主要研究厂商选择何种地点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问题。 新古典区位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生产区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厂商或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点。主要研究以市场规模为中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 二战后,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区际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这种区域问题和城市问题的出现,许多经济学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区域经济政策、劳动力就业以及城市问题。这样,从单纯的区位研究逐渐转向区域经济研究,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改革开放前,萌芽时期 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研究领域重点研究了生产力布局问题,其核心思想是要实现生产力的平衡布局,而实现生产力平衡布局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地区投资倾斜和兴建国有企业,把国内资本和工业从沿海转移到内陆地区,为广大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奠定基础,改变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20至90年代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后,我国强调以效率为主,投资重点放在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学术界也提出了倾斜式不平衡发展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不具有经济全面增长所需的资本和其他资源,无法实现平衡的经济增长,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较大的部门或地区进行投资,使得这些部门和或地区优先得到发展,然后带动其他部门或地区的发展。 十八大之前,蓬勃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首先,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其次,研究和布局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