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张爱玲女性视角下对《金锁记》的人性关注

浅谈张爱玲女性视角下对《金锁记》的人性关注

浅谈张爱玲女性视角下对《金锁记》的人性关注
浅谈张爱玲女性视角下对《金锁记》的人性关注

浅谈张爱玲女性视角下对《金锁记》的人性关注

摘要:在《金锁记》中张爱玲以女性作家的视角将人性关注的笔触伸到了传统中国最为禁忌和敏感的地方:情爱和金钱。她以一个女性的思维和感受叙述了曹七巧的故事,将旧时代里女性的一些真实心声推到了世人面前——这与男性作家站在反封建的立场上叙述女性的悲剧不同,与男性对女性的同情和怜悯也不同。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曹七巧女性视角人性

《金锁记》是张爱玲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表的一部中篇小说。在小说中,她用文字精确转述了一些精于细微的女性心理。同时,在刻画男性形象时她表达了对日常生活中平庸的男性们从心底里的嗤之以鼻;在陈述女性命运悲剧时,身为女性的张爱玲又表现出了超越悲悯的冷静。

在封建社会中,最为忌讳的就是情爱,对情爱讳莫高深,而同时封建社会最为放纵的也是情爱。女人是不可以明目张胆地追求情爱的,然而追求情爱又是人的本性,这种本性得不到适当的引导,适当的宣泄和合理的处理,压抑在个人的精神中,长此以往,人性就畸形和变态了。爱情和婚姻是一个生命最需求的养分,缺乏这种养分成长的生命个体多多少少都会畸形,尤其对于一个囚禁在家、别无寄托的女人来说爱情婚姻不幸,剩下全部的生活就都显得没有意义了。

然而,张爱玲的作品里没有教条、批判之类的东西,有的只是她所写那个时代里浓浓的人情味,即便那人情味是压抑的。朱光潜先生曾经说:“在文艺作品中人情味就是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东西。有谁爱好文艺而不求其中有一点人情味呢?”“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最富于人情味的主题莫过于爱情。”1《金锁记》是再平凡不过的饮食男女的故事。写了主人公曹七巧对现实婚姻不幸的苦闷、由个性好强、强烈自尊而生的嫉妒和刻薄、矛盾的爱情观和变态的金钱观下的可笑又可恶的言行。文章没有时代的重大问题、没有揭露社会弊病的目的。所写的只是一些凡人原原本本的生活,全是人的基本生活,生活本来的样子。所有的思想和人物心理就只是真实生活中人为自己的打算,人最真实的心理活动。

正是张爱玲的这种不带使命感、不带批判、不带任何揭露意图的创作,让她的作品意义深远。傅雷曾经说:“《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

1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观问题》第84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2

同时,张爱玲的人性关注,关注的便是人基本的情爱需求。她所写的都是时代中最平凡的男男女女的情爱,只是她笔下的情爱,没有感人肺腑和惊天动地,情爱就跟逛街选衣服一般。《金锁记》是一个有着不幸婚姻的女子的情爱渴望,但这篇文章里是没有情爱的,它是得不到爱情的人的苦闷。假如得到爱情是天堂,那么《金锁记》所写的是一帮用去往天堂的幻想“一级一级走到了没有光的所在”的人。3在这个关注的过程中张爱玲无意中写出了旧时代女人完整的不幸。旧时代的女人经济上不独立,又无事可干,成为专业的“女结婚员”,可是这又是不能自主的,在男权社会里听从于封建家长的安排。女人是不成人的,受压抑的,人性便在压抑中扭曲,扭曲的人性又去毁灭更多的人性,甚至是人的生命。没有人权的阶级社会,黑暗、恐怖就这样在恶性循环中形成了,比起刻意而为的揭露、批判,张爱玲的这一剂药对深深麻痹的国民而言药性才猛。

一、女性对女性存在的审视

从《红楼梦》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文学作品中的女人是万艳同悲、千红一哭的命。但凡写到旧社会的黑暗,批判封建社会的吃人性,往往先唱的就是女人的苦命戏。相对于男性作家的书写而言,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是另一番模样,人物更显得丰满,也更贴近女人的真实生存状态,更接近女性真实的内心世界。

看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能让人看到窒息。一个行为是个疯子,内心又不疯,甚至还有些纯粹的女性,大家庭的生活、家长的绝对权威、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伦理秩序最终将她变成了一个恶毒的魔鬼。曹七巧作为一个人那些本能的、人性的东西,万分的想要却又只能拼着命压抑在心底,这是悲的,可是她刻薄、没有公德心的一张嘴又是可恶的,她逼死儿媳,断送儿女的幸福,她还是狠毒的。她是的的确确有可恨之处的可怜人。

鲁迅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4然而现实中的悲剧千奇百怪,怎可能是一句话概括得了的。《金锁记》里的悲剧对于悲剧主人公来说是一个在时代限定下的女人自己固执地看着自己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又觉得不甘心,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下的半疯半癫。旁人看到的悲剧是一个有过真善美的人最后的恶化,她加入毁灭自己的行列,并且力所能及地毁灭别人,并把这当成生活原先的模样。毁了别人也许她心底也是过意不去的,可是想归想毁灭的事情她还是做了,心里的想是不能赎罪的。人性是复杂的,生活中真实的人身上的善恶本来就不清晰,张爱玲用自己的眼睛和内心打量着世界和别人,张爱玲的2傅雷《论张爱玲小说》,《万象》杂志1944年5月刊

3张爱玲《金锁记》,第228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鲁迅《再论雷峰塔倒掉》

文字严格的忠实于她看到和感受到的人性,不做抽象、不做概括、就那么原原本本。

《祝福》中鲁迅刻画的祥林嫂,也是一个受旧时代迫害的悲剧女性,祥林嫂的悲剧也是婚姻的不幸,在周围人对她的冷漠和厌恶中最终彻底毁灭。这与曹七巧有着相类似的悲剧命运。从人性关怀的角度来看,鲁迅塑造的人物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鲁迅关注的是广大的人民,批判的是吃人的封建社会,站得高,看得远。张爱玲的小说是个人主义的,没有使命感,没有悲天悯人的意思,写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一些真实的人性上的感受。不普遍、不是从很多里面抽象出来的,人不是概括的人,事不是概括的事,强烈的感情非常的真实,就是一个人非常具体的、详细的感受。祥林嫂的个人感受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间接地想象祥林嫂们的生存状态,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只是从一个看客的角度发出的怜悯,我们做不到和主人公感同身受。但曹七巧不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如同详细解剖后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曹七巧的内心,我们是强烈的和小说中的人物感同身受。因而曹七巧这个人物也就显得更加真实。

张爱玲关注的是个人,是具体的某个女人,她从个人出发,体谅女人的需求,展现女人的七情六欲。

祥林嫂无名无姓,无出生无背景,作者的意图便也在这里,放眼望去祥林嫂遍地都是,她那样的经历,性格,外表几乎是全中国贫苦劳动妇女的写照。曹七巧不一样,她有名有姓,独立特性,她是个别的、少有的,她的意义不在她的代表性,恰恰是在她独一无二的个性上。

祥林嫂是为反映广大劳苦妇女的现状而创作的一个典型形象,曹七巧是一个有着独特意义的个性艺术形象,她不是某一类人的写意画,是一个女人真实的内心。围绕着她是一群女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和遭遇。她们不一定是普遍的,但却是真实的。

在男权社会中是没有真真发自女人内心的声音的,纵是有为女人说话的也是男人们在同情和怜悯之下的感慨,毕竟伤不在他们身上,不管男性多么善良和慈悲,他们写不出一个女人的心所承受的切肤之痛,有的只是从这些悲惨的女人的身上挖掘出来的时代的劣根。比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柔石笔下的为奴隶的母亲、《白毛女》中的喜儿,她们的身世经历让人可怜,也唯有可怜。这可怜是封建社会吃人的、黑暗的、该死的证据。可是她们作为一个人,一个女人的声音我们听不到。她们对自己生活的期望,她们对自己身体、自己的感情的渴望我们也无从知道。作者无法感同身受,读者也只能尝试地猜一猜。男性作者笔下的有着命运悲剧的女人,特别是那些成为了封建社会祭品的女人是温柔的、顺从的、贤惠的、善良的、软弱的、即便沦为娼妓也是高贵的。似乎唯有这样才能更加证明时代的黑暗和人性恶的该死。如此说来女人依旧不过是个工具罢了。

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可以看看曹七巧的悲剧。包办婚姻、封建领主的大家庭、旧时代对妇女严格而片面的节烈观、得不到教育导致的愚昧。这些为曹七巧的悲剧发生发展埋下了种子。从人的角度出发,尤其是从一个女人的角度出发,曹七巧不幸的婚姻造成她正常的情和性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张爱玲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审视出发点就在这里,她在替女人说内心里对性和爱的渴求。从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知道,人的情和性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本能,当它得不到正常的宣泄和疏导的时候就会成为人的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而导致人的心理和行为异常。曹七巧矛盾的心理和行为自然就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曹七巧逼死自己的两个儿媳,毁了女儿的幸福,这是她本性中恶毒的成分,是没有理由得到原谅和理解的。这也体现了张爱玲对女性人性善恶同体的直观理解。

张爱玲不做抽象的社会分析,不高谈阔论封建社会的黑暗,没有革命,没有战争,她笔下是最最原生态的生活,最真实的女人的声音,女人的思想和女人的心理。封建社会里男人和女人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男人和女人在经济、家庭、社会、男女关系上有着悬殊的差别,张爱玲写出了这种现实情形下女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吃人性,经过张爱玲转述后就成了男人的堕落和女人的受害,以及女人的变恶,从而导致的人性中对是非善恶分辨机制的消失,公平的失衡和人性美的最后覆灭。从这一点上说张爱玲也做社会批判,不过她没用抽象法,而用了个案法而已,她不为批判什么而写什么,亦不为证明或揭露什么而写什么,她忠实于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饮食男女的情爱和心理。正是如此,她不谈时代才超越了时代。比起男性自我的反思和彼此的谴责,张爱玲对男人的批判和揭露彻底的多,不留一点点情面。张爱玲为了写女性而刻画男性,在她的作品里女性要比男性高尚、完美得多。然而她不是在批判,她只是素描了男性的生活面貌和生存状态,批判是读者完成的。同时生为女人,她对女性的命运有着切肤之痛的真切体会,但是她很冷静,对女人身上的恶毒和俗气亦没有包庇。也是深刻的揭露。比如曹七巧对儿女的迫害。只是站在懂得的立场上,她不管对善良的还是恶毒的女性形象都有慈悲。

二、女性视角支配下的人物塑造

《金锁记》全文涉及到的人物有二十五个,主人公是曹七巧,其他人物均是组成曹七巧社会关系网的人物。有有名有姓、有出场、有台词但略写的,比如姜家的下人凤萧、小双、姜云泽、祥云、榴喜、赵嬷嬷、长馨、曹春喜、曹七巧的哥嫂。也有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只是被轻轻带过但比较重要的,比如曹七巧的婆婆、姜家大哥、曹七巧的丈夫、曹七巧的亲家母、长白的姨奶奶娟姑娘。还有主要刻画的,比如姜家老二季泽、长白、长安、童世舫、曹七巧的儿媳芝寿。曹七巧就是放在这些人组成的各个背景中刻画出来的,这些人都是为塑

造曹七巧这个人物形象所服务的。

曹七巧市井小民出身,未出嫁之前从事的是小本经营的销售行业,开麻油店,见的人多,说的话多。况且吃自己的饭,不看人脸色,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有自尊和欢乐。在生存条件得到了满足,精神需求也得到了满足的状态下,曹七巧是个健康、快乐、阳光的女孩子,她身上体现的是人性之初的善和美。生活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太多顾忌。嫁入姜家,姜家是庭院深深,吃饭、走路、言行都有板有眼,极为讲究的封建领主,等级制度森严,而且以姜家的财力和势力,他们瞧不起开麻油店出身的曹七巧。姜家不像市井的独门独户,那么自由随便,这样的大家庭对女性的要求更为严格,言谈举止都受到约束。这与曹七巧的生长环境是严重相矛盾的,人与环境的不协调,便是悲剧。加上为钱而嫁了个残疾丈夫,志气上矮了人一等不说,不幸的婚姻造成她正常的情和性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足矣让曹七巧这个女子郁闷悲愤了。她的悲剧也已经差不多齐全了。

毁了曹七巧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她变态的、错误的金钱观。一般男性的金钱欲可能会集中在金钱的货币功能上。但曹七巧不是简单的守财奴和吝啬鬼。她的金钱欲很复杂。

小市民阶层有他们特殊的社会心理,旧时代中国贫困的农民天性淳朴、厚道之余还有些似乎是天性的自卑,受多了压迫就多少带有些奴性,他们中大多数人安分守己,也受得下去别人的作威作福。小市民却不一样,他们从事一些独立的工作,大多自食其力,他们更多地追求自尊和别人的认同,更多地考虑自己作为人精神层面的需求。但是由于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社会地位不高,为精打细算过日子他们形成了自私,又由于自私它们小家子气。曹七巧带着市井小民的气息嫁入姜家,她在姜家同样追求受人尊敬和认同,追求平等的地位,但是小市民出身的背景使得她与姜家社会地位悬殊,融入不了那个家。她家看上姜家的财势让她嫁个残废丈夫,这使她心灵受到了重创,一是伤了自尊,同时也葬送了自己的年轻、婚姻、爱情等等所有美好的一切。她得不到人的同情,更谈不上尊敬和平等。她自知矮人一等。她短浅的目光、欠思量、没心计的大脑、自由散漫,缺乏教养和涵养的习性,在她的潜意识里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概念,她简单的以为姜家的人全都是以钱撑腰才摆架子的,除了姜家的钱她没看到姜家的人还有什么别的可显摆的。她认为他们是看不起她娘家没钱没势。娘家人毁她一生也只是为钱,她简单地把钱和地位、尊严、幸福画上了等号。她认为人都是想钱的,做人都是图钱,作为旧时代未受过教育的女子,孤军奋战,她只会一招就是以语言为武器的撒泼解恨。而这一招又使得她众叛亲离,她用一张破嘴自绝于人民。可以说生活给了她一些逆境,而她自己一手创造了自己的悲剧。

她自私而又贪婪,心胸狭窄,没有博爱不说,连最起码的本性之爱母爱都没有,她除

了自己,谁都不爱,除了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她谁的都不顾。

曹七巧逼死了两个儿媳,毁了儿子女儿的幸福,用一张破嘴伤了周围所有的人,她是个不应得到原谅的恶人,然而张爱玲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作为一名受过资产阶级高等教育的女人,她在内心里对曹七巧是同情的。张爱玲曾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此整篇小说在处理曹七巧这个人物的时候,叙述者站在懂得的基础上对曹的恶毒做了宽宏大量的处理。

人的生活也好,命运也好,悲剧也好,喜剧也好都是放在人的社会关系中去完成的。曹七巧对自己的恋人,她留恋少女时代的美好,但知道那是一瞬即散,现实无奈,作为人,少女仅有,该有的幸福,于她却如梦里烟花;对哥嫂,她恨他们一手造成自己的不幸,可是人世间唯有哥嫂算得上亲人,她心里的火不能发在婆家人身上,,哥嫂又成了她泄愤的对象;对丈夫,丈夫本来是一个女人绝大多数幸福和希望的来源,是一个女人的寄托,而曹七巧的丈夫却是她心头最大的伤口,是恨。没有感情,没有生活,她和他什么都不是;她对儿女由于自己的不幸,她已没有正常的爱别人的能力,她毁了儿子、女儿、儿媳。她愚昧无知。

中国女人的不幸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的,几乎普遍成了一种常态,女人一代一代的毁灭,上一代毁灭下一代,下一代再毁灭下一代,婆婆毁灭儿媳,母亲毁灭女儿。妻妾相互倾轧,于是中国的女人对男人服帖讨好,而对女人格外的狠毒,女人在男人的眼里是柔弱的,而一群女人当中,女人一个比一个强悍,一个比一个狠毒。

在曹七巧的周围没有一点点是好的,尤其是人,男人都是吊儿郎当、不务正业、流氓地痞、遗老遗少、吃喝嫖赌的俗夫。女人都是管好自己,绝不多说半句,然后冷眼旁观看别人的看客,然后以否定别人的形式来肯定自己,看了别人的凄楚,形成自己的快乐。

女人只是维护封建论理秩序的工具,生育、伺候男人,女人没有自主,不是被利用而是被使用。曹七巧不懂最起码的社交原则,说话时该说的她一句不会说,不该说的她说个不停,怎么讨人嫌她怎么说。所有张爱玲刻画的曹七巧的面目和内心都是从一个女人的视角挖掘的。是男性不能体会和理解的。

三、表达人性关注时特殊的叙述方式

曹七巧的出场是先声夺人式的,是绘声绘色的女人们之间的蜚短流长。

在姜家为躲避战乱进行了搬迁后,在新娶了三奶奶仙后的某个夜晚,在姜家下人的屋子里,由两个丫鬟凤萧和小双的闲谈中引出了主人公。曹七巧是个连姜家下人都瞧不起的二奶奶。她娘家开麻油店的社会地位让声名显赫的姜家人瞧不起,连姜家的下人都瞧不起。她在姜家本是作姨奶奶的,为了让她死了心服侍残废丈夫,给了她一个奶奶的的虚头,这又让人瞧他不起。她市井出身的言谈举止更是让大户人家的人看不起她,她又没有修养于是处处

讨人嫌。“凤萧问小双:‘你是她陪嫁来的吗?’小双冷笑说:‘她也配。’”5就这一句话读者足可以看见曹七巧在姜家连一个姜家的下人都可以这般对她。她是个不受人尊重的人,甚至是个讨人嫌的人。

文章在开始和结尾的时候都写到了月亮,女性的含蓄和暗示也用到了极致。《金锁记》中的景物描写都是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一副纯粹的景色配上一个人物活动的场景,就形成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凭借蒙太奇的作用,小说叙述享有了时空上的极大自由,小说描写的是曹七巧三十年大半生的故事,但是由于篇幅有限,必须做大幅度的剪切,在剪切的过程中蒙太奇的手法就帮了作者的大忙,比如在文章第二十八段进行前十年和后十年的时空跨越时,蒙太奇手法的应用。它构成了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文本时间和文本空间。同时蒙太奇的手法将创作者的思想以暗示的手段移植到读者的思想当中了。张爱玲非常善于使用这种手法,其实读者最后的理解和感受全是作者的理解和感受,但是作者没有明确的告诉读者,全部是暗示的手法,而环境描写中的暗示也最多。

张爱玲刚开始落笔的时候一定是站在批判的位置上,想要表现曹七巧人性上恶的一面,所以故事的开篇在凤萧和小双的谈话里曹七巧没有得到半点同情,作者也没有在叙述者的角度上露出半点对曹七巧的同情。乃至于写到曹七巧正式出场的时候,作者一直在描写曹七巧有些可恶的嘴脸,等到曹七巧见到哥嫂,那一番抱怨的话后,加上她做的一些回忆,曹七巧人性中能让人同情的东西才出现,也许是随着写作的深入,张爱玲作为一个女人对曹七巧的遭遇有了女人懂得基础上的理解,再往后的叙述中,张爱玲描述完曹七巧的恶行后,都会加上一段曹七巧自己的内心独白,这算是给了曹七巧一个自我辩白的机会,关于她的心里的描写,是曹七巧获得读者一些怜悯和同情的依靠,这也正是张爱玲站在懂得的基础上,对曹七巧的慈悲。

曹七巧的心理活动和她的女儿长白、儿媳芝寿的心理活动,是旧时代的女人们在男权社会中发出的有了自我的声音。这些没有说出口的,只在心里嘀咕的话语,是女人作为人,作为自我的一些声音。张爱玲把它推到了世人的面前,于是大家看到了除了女人们的悲剧之外的一些东西,女人们的心愿,心理。作为人的生理和精神上的需求。而这些是男性作家们所体察不到的。

全文用近三万字描述了曹七巧从出嫁到死将近三十年的生存状态、周围遭际、心理状态的变迁。文章中塑造的曹七巧是血淋淋的人性之丑的化身。曹七巧这个形象也是张爱玲价值观、世界观、看尽世态炎凉、剖析完了封建社会的污垢后,她真实的反思和真实的现实的5张爱玲《金锁记》,第215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结合。

四、人物形象在人性关注中的地位和作用

《金锁记》是成功的作品,张爱玲的创作也是成功的。她的成功不仅仅是题材、人物、叙事这些属于手法上的成功,《金锁记》的成功在它深入骨髓的真实和不带功利目的创作态度。

钱谷融先生曾经说:“文学的对象,文学的题材,应该是人,应该是时时在行动的人,应该是处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这已经成了常识,无需再加说明了。但一般人往往把描写人仅仅看作是文学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艺术家的目的,艺术家的任务,是在反映‘整体现实’,他之所以要描写人,不过是为了达到他要反映‘整体现实’的目的,完成他要反映‘整体现实’的任务罢了。这样人在作品里,就只居于从属的地位,作家对人本身并无兴趣,他的笔下在描画这人,但心目中所想的,所注意的,却是所谓‘整体现实’……假使一个作家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反映整体的现实’,假使他是从这样一个抽象空洞的原则出发来进行创作的,那么,为了使他的人物能够适合这一原则,能够充分体现这一原则,他就只能使他的人物成为他心目中的现实现象的图解,他就只能抽去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抽去这个人物的灵魂,把他写成一个十足的傀儡了。”6用钱先生的这段话来理解张爱玲的创作和《金锁记》所取得的成就,再恰当不过了。

在《金锁记》中人物是第一位的,人物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生活环境,就连作者投射在人物身上的思想、见解、认识都消失殆尽。曹七巧、姜季泽、长安这些人一个个都是有鲜明个性,有丰满的人性的人,他们不是傀儡,他们不为任何服务,亦不是任何东西的传声筒。

张爱玲将自己的人性关注完全融进了人物形象的内部,没有半点的做作。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肯定是没有想着要反映封建社会日趋崩溃的征兆,也没想过要反映官僚士大夫阶层的必然没落的命运。但是我们看到的《红楼梦》不只是贾宝玉、薛宝钗之类人的个人生活史,还有封建社会的没落。《金锁记》也一样作者将全部的主意放在了对人物的精雕细刻上,但是获得的成功却远不只是人物形象的成功。张爱玲以女性的视角关注人性,刻画人性,表现人性,当人性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时,一幅特定时代的面貌画卷自然而然,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作者尊重自己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赋予他们真切实际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所拥有的一切,不把自己的观点、偏见明显的强加在人物身上。不把人物当做傀儡,当做工具,也不把人物6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第25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当成传达自己见解的传声筒,这样真实、自由的人物自然也将时代的面貌、社会的风貌、重大变革的利弊真实的表现出来了。

《金锁记》中的人物便是这样。主人公以及围绕主人公形成的社会关系网中的各个人物都是真实的描写,读者看到的是原原本本的人,而不是掺杂了作者的理解的人。然而恰是这种没有加工的真实而又粗糙的人物形象,让读者看到了更广阔、更深刻的东西。张爱玲的《金锁记》以人性关注为立足点,用一个知识女性的视角将世界细细打量了一遍,她的视野辐射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说她的作品无关时代却又远远超越了时代。

总体来讲,或许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说“时代的纪念碑”那样的作品她写不出来,但是以女性的视角去体悟女性的存在,以女性的心灵去扑捉大时代下饮食男女简单的、没有政治经济的高度和深度的生活,在贴切和真实中将时代所有的气息都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这种无关时代而又超越时代的创作,站在女性对女性同情理解的角度上对女性心理的刻画、对女性生存的体察、对人性的深刻地考察是现代文坛所谓“唯美”、“美女作家”、“网络写手”们所达不到的。

参考文献:

张爱玲《金锁记》,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文学评论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8月版

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观问题》,同上。

万燕《女性的精神——有关或无关乎张爱玲》,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王进《魅影下的“上海书写”——从“抗战中”张爱玲到“文革后”王安忆》,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4月版

关于人性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人性问题的几点思考 2016-01-22 16:35:24 来源:孙立平微博作者:孙立平 我要评论点击:2010次摘要 那期待什么?我期待的是人性的复苏。基于最基本的人性,分清是非对错;基于最基本的人性,明辨世界和文明的走势。这样才不会迷失。没有人性的回归,中国不会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这是一切的根基。 在2016年到来之前的半个小时,我在微博上写了一篇新年祝词: “辞旧迎新,总是怀有期待的时候。期待什么?改革?开放?发展?繁荣?实在不想说这些了。那期待什么?我期待的是人性的复苏。基于最基本的人性,分清是非对错;基于最基本的人性,明辨世界和文明的走势。这样才不会迷失。没有人性的回归,中国不会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这是一切的根基。祝各位新年快乐”。 这个话题,引起热烈的议论。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将近250万的阅读量,很多朋友参加了讨论。 现在就讨论中的几个问题回复如下,期待各位有更深入的讨论。 1、这里说的人性是?人性是模糊的吗? 首先要说明,这里说的人性,不是说人的本性。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习惯说法的人性,是和通常所说的“没有人性”、“泯灭人性”相对应的。因此,关于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问题,不是这里所关心的。 退一步说,如果你弄不清什么是人性的时候,先弄清楚什么叫“没有人性” 就行了。说到这里,我想到公平正义的问题。阿玛蒂亚森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人们对现实中什么是不公正的共识远远高于对理论上什么是公正的共识。 2、有人说,在体制等方面有着种种问题的时候,你讲人性这么虚的问题,有意义吗? 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指责。甚至有的说,你把很多问题归咎到人性上,是不是给体制开脱?或者至少是模糊问题的实质?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这么说,人性是对抗邪恶的最后的、虽然柔软但也是最坚韧的力量。如果一个社会的堕落,伴随着人性的堕落和思维能力下降的时候,如果你对这种堕落又觉得是无能为力甚至绝望的时候,人性就成了最后的希望,尽管这个希望可能也是很脆弱的。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人性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人性 摘要:张爱玲的做作品中对本性对人的本性,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人类命运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人性的真相予以解释和还原,人跳不出饮食男女的圈子,因为摆脱不了欲望的支配而必须忍受永恒的悲剧,她在揭示与还原人性真相的同时,又以审美的诗的情感去中和现实的苦难。 关键词:人性欲望真相 在中国现代文学星空中,张爱玲犹如一颗闪亮的流星,虽然只是短暂的从天际划过,但留下的却是永不消失的炫目光芒。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名臣,而他的祖母则是李鸿章侄女,父亲属于典型的遗少,母亲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他的家庭随时没落封建士大夫官僚家庭,但由于生活在一个欧风美雨袭来新文化开始传播的时代,再加上多次外出留洋的母亲的言传身教,也不可能不感受到许多变化的影响。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为了他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他的文学嗜好。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位都是西洋化的。因此作为一个与传统小说有密切血缘关系的作家,张爱玲的教育背景中,既有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文学部分也有夕阳的现代部分。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大部分作家纷纷捕捉时代的影子,致力于“感时忧国”的重大政治题材的作品创作时,张爱玲却孤僻蹊径,开始对人的本性,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人类命运这一现代文学的中心主题进行思考。人物创造的真实性还必须建立在人性的深刻理解上。过去我们常讲,人是一切社会的总和,其实,人有更复杂的内涵,除了各种社会关系,更有各种自然地,生理的和心里的素质,由此而呈现的人性,必然是极其复杂的。简单的以阶级性取代人性,固然是不可取,就是将人物作为某种单一性格的化身,也会给人不真实的印象。张爱玲正是观察了他所出时代环境的大量人物,才提出了“不彻底人物”的看法。所谓“不彻底人物”,就是不单一,不极端,不回大彻大悟,容易屈服,苟且,他们“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外又朴素”,虽然不彻底,却又是认真的。这种人物很像我们后来所说“中间人物”,是充斥于凡间生活的“芸芸众生”.张爱玲以一种平民化的心态,对他们给予了有限的肯定,她说他们“可是这时代广大的负荷者”,他们虽然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着时代的总量”。 张爱玲热爱俗世生活,但是他没有沉湎于饮食男女嘈杂浮华的漩涡里,而是对他们进行冷眼“张看”在热气腾腾的场面中,她能透露出他所需要的现代人的精神内核。正如曹雪芹热爱他笔下的丫鬟小姐,但是他并不是玩味他们的悲剧命运,而是通过他们来表达对人性的关怀和洞见,在表现日常生活和人情世故方面张爱玲自觉的吸取了红楼梦的精华,她的创作从起点上说,就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市井文学。同时张还把冰心丁玲等上一代的神话理想主义的文学观,变成了实实在在对现代人生的一种嘲讽的诉解。她通过女性特殊的观察力和表现手段,来穿透人性本来面目,已达到现代人一种终极意义上的关怀,正是出于对人性近乎透明的考察和认识,她笔下的任务就具有魔种行为逻辑的一致性,其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坚定不移的把自身的生存作为第一需要和之高目标,当“饮食”受到某种威胁时,甚至连男女都可以不要。他们或为利或为性的目的,上演着一场场“没有明目的斗争”,正是在这没有名目的世俗的斗争中人性的盲目和自私和愚蠢得到了入木三分淋漓尽致的表现。因此张爱玲作品中的故事尽管传奇但最终也会暴露世俗的内容,作品中的人物尽管传奇,但最终会归于人的根本欲望,她笔下人物的形象在人性和兽性之间移动,其行动的价值,为之奋斗的目标超越不了世俗的利和性。张的作品基本围绕着人终究是沉浮于“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焉”的这一看法而展开,在此过程中,社会道德规范下所谓人的阴暗面表现得如此合情合理,这正是张的小说中最具深层意义的内核和凝聚点。 人性真相的揭露和还原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怜悯是有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引起的,恐惧是由

浅谈张爱玲——《金锁记》

《金锁记》中曹七巧悲剧形象分析 摘要:说到张爱玲的小说就让人想到那悲剧式的苍凉。张爱玲总喜欢把爱写得“千疮百孔”,充满着缺憾与苍凉的味道。《金锁记》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风靡一时的传奇女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尤其是小说中曹七巧这一人物的成功塑造,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女性的审美度,真实而完整地展现了一个身心健康的女性如何一步步酿成无可挽回的性格悲剧。曹七巧性格悲剧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曹七巧性格悲剧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的,本文就曹七巧形成悲剧形象的成因以及表现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曹七巧;悲剧形象

引言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女作家,在她的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有着种种人生悲剧命运的女性文学形象,反映着封建残余思想泛滥的年代中人们所遭受的精神创伤。在她的众多女性女性文学作品中,《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最能反映女性悲剧命运的典型的。夏志清称赞它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顺着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隧道回望,曹七巧的悲剧形象依然鲜明生动,血肉丰满,具有怪而不诞的生命力。张爱玲以其特有的苍凉笔法,及一种近乎冰冷的语调,展现了曹七巧如何从一个单纯要强的年轻姑娘演变成带着黄金枷锁舞蹈的女疯子,客观地剖析曹七巧灵魂蜕变的过程,以及黄金枷锁对人类灵魂的腐蚀与束缚。本文将从历史因由、性别悲剧、爱的缺失、性压抑导致的畸变心理、社会因素来深入剖析曹七巧的悲剧形象。同时,还写了曹七巧这个人物的悲剧形象在当时是如何表现和演绎的。我们将从《金锁记》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七巧这类女性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悲剧。 一、悲剧形象的体现 曹七巧是开麻油店的女儿,嫁到虽然败落但世代书香、出侯入相的姜家,门不当户不对,地位低人一等。虽然做正头奶奶,依旧弥补不了出身的低微。按说,这样知书达理的人家,兄弟姐妹之间不会互相贬损、倾轧,小说中也没有明显暗示。只是,七巧因为自小站柜台,与市井无赖打混惯了,通体不免透得鄙俗气味,时不常在叔伯妯娌姑嫂婆媳乃至下人间说些不中听又不得分寸的村话;因为她多疑善妒的性格;因为她进入大家庭的自卑;还因为丈夫情形(落地即患软骨症),难免受人欺负,“自己也知道这一屋子的人都瞧不起她,”敏感放泼,处处使性争强。终于慢慢滑向悲剧的深渊。让我们悲伤的是,七巧这般做了之后,全以为自己是出于一片好心(她曾劝老太太在兵荒马乱年月的,“等打完了仗,指不定要十年八年呢!”赶着为三少爷完婚,“偏赶着革命党造反”,三奶奶“嘴里不言语,心里岂有不气的?”又因为看到小姑云泽瘦了,以为害了相思,劝老太太早些为其完婚,气得云妹妹“捧着脸呜呜哭起来。”“她自己以为她是特别体贴云妹妹呢!”)。就像冥顽不化的野兽,或者落在愚昧中的生灵,没有谁开化点

关于人性善恶论的思考

关于人性善恶论的思考 几千年来人们对于人性的善恶一直争辩不休。各派或每一个给“人性善恶”下定义的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也都暗含或明示地认为人性是善是恶应该或可以有一个为大家所承认的答案;但观点各异这一事实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人性是善是恶这一问题并没有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答案。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了几个定义:一、何为人性,它侧重于人的自然性还是社会;二、善恶指什么以及二者的界限;三、评价人性善恶的标准及时代背景。我认为人性一般指人的自然属性,即未受到社会影响(包括先天遗传)的纯粹动物属性。因为在社会中,人或多或少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他的本性也在明了或悄然的发生着变化,在此条件下研究人性的本质是不妥的。但人自生命形成到归于泥土无不受到社会的影响、改变,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去研究人性,也就失去了其生存土壤与现实价值;再者,自人类形成之日起,纯粹自然属性已不复存在,考察早期生命的本质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所讨论的人性侧重于社会性。关于善恶的定义,我认为善是指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条件下满足自己的行为,恶指牺牲他人的利益而追求满足自我欲望;同时我所说的本善论或本恶论并不是忽视另一方,而是指在两者都存在的条件下哪一个占主导地位。最后,评价善恶的标准在于是否损害他人合法利益,同时,在主张集体主义的我国,人性善恶也就不自觉的增添了一些因素,这一点必须考虑进去。 我主张人性本善论。人自出生起,他的性格、本质便受到两方面影响:一是父母、祖辈与这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民族性格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性应该是善的,先辈中可能有部分人思想是恶的,但绝大部分应该是善的,否则,一个种族不可能延续下来,它只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泯灭。同样的道理,一个民族的性格也应该是善的。当然,这个因素只能说明人诞生时性格中包含着善的成分,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根本的。第二个因素便是社会环境(是指广义上的社会环境,包含自然环境)的影响,人无不主动或被动的社会化,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改变自己,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如何生存,那些不能适应社会的便被社会无情的淘汰。社会化很大程度上改变并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明了了社会环境对于人性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开始讨论社会环境的善恶。究竟怎样的社会才能说是善呢?我认为凡是能够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便是一个善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受到社会的各种教化,受到伦理道德、法律、各种习俗、社会舆论等的制约,从而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人性中被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人们为了各自的发展,不得不遵守各种社会规范。个人在追求自己欲望的同时,不得不考虑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是否损害了他人利益,久之,便形成了所谓的“良心”,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在我国,集体主义不断深入人心,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这也是人性善的一种表现。有人会用当下中国道德不断滑坡,各种道德底线不断被挑战来反驳性善论,但是这个事实并不能说明人性是恶的,如果社会体制够完善,小悦悦事件便不会发生,长江大学学子英勇救人后的那心酸一幕也不会发生。社会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很多善人们都不敢为,这与人性本善并不矛盾,况且,那只是少数人的做法。 法学一班:杨涛 2011214388

读张爱玲的文章后我对人生的感悟

学习张爱玲后我对人生的感悟 张爱玲是文坛的奇才,文字在她的笔下才有了真的生命,直钻进我的心里。读她的书能在其中找到莫大的快感,这种快感来源于她那奇丽而又精美的语句恰好契合了我心中那无法表达的感受。同时,又为张爱玲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所折服。她更是善于挖掘人性。她眼中的世界也许异于常人,她能看到,听到,感受到我们很容易就被忽视的东西。 在她的作品中这些均不难发现,并启迪我换一种视角去看待人生。例如郑川嫦的悲剧。她得的肺病是一种美丽而风致的病。对应于社会中不配合不适应的知识分子。而自私的父母因各自的原因放弃了对她的治疗。在她的死后为她修砌非常好的墓穴,实际上是在赎他们犯下的罪。她自己的性格又老实沉默,自尊心强,在弱肉强食的家庭中不占优势。这才造成了她悲剧的人生。她表面上死于肺病,实际死因另有隐情。“这种皮看上去倒很牢,总可以穿两三年。”笔锋一转,“她死在三星期后。”文章的张力瞬间被拉大了,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小说中人物所得的病并非是凭空捏造的,正如林黛玉一样,肺病使她身形渐瘦,缠绵于病榻,也更衬托出了人物的别样风姿。郑川嫦的父母对她的做法让我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或许也是有条件的。倘若她没有得这种富贵病,倘若她在这个大家庭中非常出色,也许他的父母会另眼相待,所处的境遇也会截然不同。倘使他自己性格上不那么懦弱沉默,如果能像王熙凤一样,或许她也不会酿成这种悲剧的人生。

她自尊心过强,或许她应像倪喜那样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今天这个竞争力如此大的现实社会中,特别是女性要想真的和男性拥有相同的地位就势必要付出的更多,在这时我们或许应该适时的放下强大的自尊心,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生下来,活下去,这才是生活。我觉得倪喜身上所展现的强大的生命力,在那样苦的条件之下,将她的孩子养大,努力的生活着。就单凭这一点我就敬佩她,在特殊时期和特殊条件之下,很多的事都不能不过片面的去判断。这就好像是在抗战时期,日本人逼迫机关的人员学习日语,那些人为了家中的妻儿老小,被迫学习了日语,难道他们就是投敌叛国吗?所以很多的时候事情不能单一的用一种价值标准去判断。 《五四遗事中》给我们带来的是对五四运动究竟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新的东西的新的思考,我们学外国人称呼女士为密斯,单纯的认为称呼上的改变就是追求新的生活的标志,但事实上只学了一个皮毛,骨子里还是很旧的。就好像现在东西各种山寨版一样。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理论与思想的精华,而不是只略学一个皮毛。罗文涛的经历就展示给我们那个时代某些人人生的荒诞,在被封建包办婚姻控制了这么多年的大地上真正的推行婚姻自由,谈何容易,这需要磨砺才能懂得什么叫恋爱。 就好像是中国的一个现状,学习外国的先进理论,先进的技术,回来搞山寨,是对文化的一种浮夸的领悟,只学皮毛,而学不到精华毫无意义,到头来很可能东施效颦,以失败而告终。对事物的人是要深刻,这样才能有所建树。

对人性的思考:人性难改的八个致命错误

对人性的思考:人性难改的八个致命错误问题一:如果你家附近有一家餐厅,东西又贵又难吃,桌上还爬着蟑螂,你会因为它很近很方便,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光临吗? 回答:你一定会说,这是什么烂问题,谁那么笨,花钱买罪受? 可同样的情况换个场合,自己或许就做类似的蠢事。 不少男女都曾经抱怨过他们的情人或配偶品性不端,三心二意,不负责任。明知在一起没什么好的结果,怨恨已经比爱还多,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还是要和他搅和下去,分不了手。说穿了,只是为了不甘,为了习惯,这不也和光临餐厅一样? ——做人,为什么要过于执著?! 问题二:如果你不小心丢掉100块钱,只知道它好像丢在某个你走过的地方,你会花200块钱的车费去把那100块找回来吗? 回答:一个超级愚蠢的问题。 可是,相似的事情却在人生中不断发生。做错了一件事,明知自己有问题,

却怎么也不肯认错,反而花加倍的时间来找藉口,让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大打折扣。被人骂了一句话,却花了无数时间难过,道理相同。为一件事情发火,不惜损人不利已,不惜血本,不惜时间,只为报复,不也一样无聊? 失去一个人的感情,明知一切已无法挽回,却还是那么伤心,而且一伤心就是好几年,还要借酒浇愁,形销骨立。其实这样一点用也没有,只是损失更多。 ——做人,干吗为难自己?! 问题三:你会因为打开报纸发现每天都有车祸,就不敢出门吗? 回答:这是个什么烂问题?当然不会,那叫因噎废食。 然而,有不少人却曾说:现在的离婚率那么高,让我都不敢谈恋爱了。说得还挺理所当然。也有不少女人看到有关的诸多报道,就对自己的另一半忧心忡忡,这不也是类似的反应?所谓乐观,就是得相信:虽然道路多艰险,我还是那个会平安过马路的人,只要我小心一点,不必害怕过马路。 ——做人,先要相信自己。 问题四:你相信每个人随便都可以成功立业吗? 回答:当然不会相信。

试论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艺术特色

摘要:张爱玲笔下有着无数充满个性色彩的意象。在《金锁记》中,象征女性命运的月亮意象反复出现,点染出人物的命运和心理。此外,华美的语言、出色的人物刻画、细腻的心理描写、比喻、通感也在其小说中如鱼得水。《金锁记》的语言技巧就是非常高妙的。 关键词:意象;语言;心理 《金锁记》写于1943年,是张爱玲最出色的中篇小说。傅雷称为“张女士至目前最完满之作,颇有《猎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①张爱玲以过人的写作技巧与想象力、洞察力和对生活、对人性近乎残酷地剖析,把她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感悟诉诸笔端,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旨在从意象、语言、修辞、心理描写等几个方面,试着对《金锁记》的艺术特色进行探究,力求通过分析、论述,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张爱玲的艺术风格。 一、意象 读张爱玲的小说感受最深的就是她笔下众多的意象。在《金锁记》里就有白团扇、月亮、酸梅汤、longlong ago的调子、长安那美丽而又苍凉的手势等众多缤纷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包含着隐喻、象征等深层意蕴的一个个有着色彩、光泽、声音的物象形态。张爱玲的小说大都有着鲜亮的视觉效果,她善于运用意象化的手法,使许多原本抽象的东西具有具体的形态,如人物的命运、心理、情绪、感觉等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从而给小说带来浓郁的诗意。她在进行小说创作中意象艺术的探索实践,所使用的意象都是人所共见、俯拾皆是的,但她却能够在意象的运用上匠心独运,获得了超越意象本身的意义内涵,使作品中的数量众多的意象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意蕴,将小说的题旨传达得更为含蓄、隽永,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一)月亮意象 《金锁记》开篇便是:“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②如今,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永远沉下去了,然而半个世纪前的张爱玲笔下的月亮却在人们心中永垂不朽。直到今天歌手品冠还唱:这月色有点张爱玲。张爱玲的月亮不会衰亡,它是她意象世界里一盏奇异的灯,又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阳。今天我们打开《金锁记》惊喜于其中竟流淌着一条动人的月亮河。在这里月亮统领全部的其余意象,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深刻性。全篇九处写到月亮,有些言简意赅,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刻。 作品开头一段:“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③这段文字历来为评论家们所称道。傅雷曾认为是“新旧文字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④“这一段引子,不但明月的描写是那么新颖,心理的观察那么的深入,而且轻描淡写地呵成一片苍凉的气氛,从开场起就罩住了全篇的故事人物。”⑤以后月亮这个意象又多次出现。

关于人性的若干思考

Education is a bridge between the potentiality and the actuality. 教育是连接人的内在潜力和现实状况的桥梁。 A dog is born as a dog, a lion is born as a lion, a tiger is born as a tiger , but a man is not born as a man. Man is born only as a seed: he may become human, he may not become human. Man has a future; no other animal has a future. All animals are born instinctively perfect. Man is the only imperfect animal. Hence growth, evolution, is possible. 狗生下来就是一只狗,狮子生下来就是一只狮子,老虎生下来就是一只老虎。但人一生下来就不能称之为人。人生下来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变成人,也可能成不了人。人是有希望的,没有一种动物是有未来的。所有的动物都生来本能完美,而人是唯一有缺陷的动物。因而,成长进化成为可能。 我对人性的基本态度 对于人性的五种猜测与设定即:性善说,性恶说,性既善又恶说,性不善不恶说,性三品说。首先,我想区分下性不善不恶说与性既善又恶说的区别: 性不善不恶说是指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之分的,人生来不具有任何属性,如同白纸腊块,人性是由后天的社会习气所施与的,与教育相联系的结果就是,遇到好的教育便成为好的人性即善性,遇到不好的人与事就变得恶性。事实如何呢,有一定道理,但我觉得这一说法否定了个人主观的态度,也就是说这个体的主观意识也有很强的作用。 性既善又恶说,是我个人所较为认同的一个说法,但我也由于之前大众的理解所不同的理解:首先来说,这一说法与上种说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貌似都是走折中路线。但不同的是,该种说法并没有回避世间存在善与恶这两种现象的存在。善与恶即使人生来所具备的,也是我们所处社会所拥有的,二者常常对立的出现,二者有时也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也就是说,性既善又恶,肯定了个人的主观意识也同时肯定社会作用二者同时对人影响的结果即善果/恶果。与一般的人理解不同的是,我不认为人性是善恶五五开,教育来作为一种救赎而出现来拉扯人性趋向善的一面。我不否认教育的一个目的是使人向善,但使人向善仅仅是一个人的主观希望,而非既定事实(功能)。所以我的理解是,人善恶的本性是因时而异的,善恶仅仅为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是一个过程的转变。在某时刻,人的善恶是相当的,完全的善大于恶,或者恶大于善都是很少出现的,通过教育对人传递的社会意识和个人的情感左右着善与恶的成分的多少。 人的本性也是因人而异的,大多数人都是介于善恶之间的,善完全大于恶(历史上的大德之人多见于宗教)或恶完全大于善的人(xyy综合征:据说有反社会倾向)都是微乎其微的,大多数人们的善恶值基本类似与这张正态分布图,大多数人处于善恶之间,但有时其峰值可能略有偏颇。 恶善

女性视角下读张爱玲《金锁记》讲义

女性视角下读张爱玲《金锁记》讲义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七巧出身平民,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在小说不断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苍凉的寂寞的象征,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去看月亮,皆有不同感受,月亮是人物内心变迁的见证,如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象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的时代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象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儿媳眼里的太阳。月圆月缺,正是人物命运的象征。 (一)贫与富 作品的舞台为辛亥革命后1910年到40年代的上海租界姜公馆。姜老太爷曾为清朝高官,现已去世,公馆里住着老太太和三个儿子全家及佣人们。一大家子全靠遗产生活。二儿子是“软骨症”(骨结核)患者,终生卧床,在故事中始终未露面。女主角曹七巧是这个“软骨症”二爷的妻子。故事从七巧成亲五年后开始,七巧和丈夫之间,生有一子一女,曾为麻油店的招牌姑娘的七巧被老太太扶为正房,成了姜家的二奶奶。 这里,请注意作者虚构的这一细节,特别是病名“软骨症”。丧失行动能力,仅残存着繁殖功能的这块“没有生命的肉体”隐喻着政治上被去势的清朝遗臣姜家——在政治舞台上失去权力,依靠权力所获得的遗产金钱苟延残喘,如同一堆没有骨头正在腐烂的肉。姜家用金钱弥补二儿子的身体的残缺,与麻油店主人、曹家的家长曹大年缔结契约,得到其妹——健康的姑娘曹七巧。这一构架将以父权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关于“婚姻”的话语转变为具体形象,结婚只是保证“家”的“种”延续的手段。姜二爷和曹七巧的婚姻把这种观念推向极端—当事者之间非但无“情”无“爱”,甚至无“性”而生殖。 (二)身体与法 如果说姜家的二爷是一块“没有生命的肉体”,三爷季泽则是一具“行尸走肉”。尽管有健康的身体,却东游西荡,不务正业,终日沉溺于鸦片、酒精、捧戏子、玩女人。这个花花公子是关在姜宅的七巧能接触到的唯一男人,也是姜家唯一愿意答理七巧的人。七巧和姜季泽之间的纠葛是文本的“心脏”。 两人第一次交锋,会话围绕着“身体”展开。七巧认真地规劝季泽不要一味玩乐,伤了“身体”。 “一个人,身体第一要紧,你看你二哥弄得那样儿,还像个人吗? 还能拿他当个人看?……”七巧直挺挺站了起来,用尖细的声音逼出两句话道“你去挨着你二哥坐坐”……她试着在季泽身边坐下,……她将手贴在他腿上,道:“你碰过他的肉没有?是软的、重的,

浅析张爱玲《金锁记》中女性人物形象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浅析张爱玲《金锁记》中女性人物形象院系: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张馨丹 学号:080101302052 指导教师:胡雪燕 教师职称:副ⅹⅹ 填写日期:2011年11月20日

摘要 《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的典型代表作品,作品的女主人公曹七巧,原是乡下一家开麻油人家的女儿,哥嫂为了贪图钱财,把她送到上海的富宦之家作了一个残疾人的二奶奶。后来她生一儿一女,儿子叫长白,女儿叫长安。由于长期的心理扭曲,导致她女儿的生活也受她影响而扭曲起来。她还去捣乱儿子的生活,让她的儿媳芝寿也心存怨念。 关键词:曹七巧;长安;芝寿;

Abstract " The golden cangue" is the typical work of Zhangailing’s novels.The heroine is Cao qi qiao. She is a sesame oil one’s daughter. She was took to the rich house by her brother and sister-in-law. In this house she was been a wife for a disabled. Later she gave birth to a son and a daughter. The son is called Changan. The daughter is called Changbai. As a result of long time psychological distortions, leading to her daughter’s life also be distortions. She also went to the trouble of living sons, let her daughter-in-law Zhi Shou also be done. Key words: Cao Qi Qqiao. Chang an. Shou Zhi.

教育哲学关于人性的思考及意义

教育哲学对人性观的思考及意义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学说,是人生哲学建立的理论基础。它是中国古代哲学史和教育史中争论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问题之一。从先秦时期开始一直争论到近现代,由于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对人的本质和发展有着不同的见解,因而在教育上也就有着不同的主张,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几乎没有不谈人性的问题的。从各种不同的主张中,就其大者而言,人致有性善说,性恶说,性无善无恶说,性有善有恶说,性三品说等。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占有着主导地位,而孔孟的思想又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因而性善说便成为人性问题中的主导思想 教育哲学关于学校育人目标离不开对人性观的思考。根据教育目的观和教育价值观的要求,在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基础上而确定的育人目标。通俗地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是学校存在的理由,也是教师存在的理由,培养学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因此,育人目标是学校教育哲学的核心。任何一所学校都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要完成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和要求。任何一所学校都由不同的教师和学生组成,其教育环境都有地域上的差异。因此,在育人目标问题上,任何一所学校既要考虑共性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和要求,促进学生在智力、体力、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精神、道德和审美方面的全面发展;又要注意特色的体现,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与其他学校不同的个性特色。许多校长都喜欢讲:“我希望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在不带校徽和不穿校服时,由于他们良好的行为举止,能够使公众马上就想到这些学生是我们的学生。”这就是希望学生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色,育人目标的个性就体现在这一点上。总之,在育人目标这个问题上要考虑共性 和个性的统一。 教育意义的核心是促进人性发展世界因为有了人才有了意义。而人之为人的关键在于人性。教育的意义就是教育对于人的意义,其核心是对于人性发展的意义。没有人性发展的人的发展是没有灵魂的发展,而不能促进人性发展的教育必然沦为非人的教育。教育之于人的意义在于引导和帮助受教育者获得人性完整和谐的属人的发展,使人更具有人性,更象人。教育要通过发现、发展、提升、成就人性而实现自身的意义。具体而言,教育要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遗传基因与素质中所蕴含的各种潜能和可能性,帮助受教育者认识它们,学会以此为基础通过自身良好习性的养成、秉性的塑造、共性的培养,天性的发挥,创造条件使它们在人生实践中获得发展、提升,最终成就自性的圆满,实现自身属人的发展与价值。教育是“使人成人”的事业,我们只有把目光转向以学生人性的发展为核心开展教育活动,才有可能克服当今教育严重“物化”的现象,使知识教育、能力发展、品德培养、人格塑造真正具有生命的内涵,富有生命的意义,真正有助于学生成就作为人的独特生命价值。扈中平先生曾强调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人”更合理,因为这更能体现教育目的的终极性、普适性和丰富性。i[32]我们可以说,只有立足于人性发展才能调和多样化的教育目的观之间的矛盾,拓展教育对生命关怀的广度与深度,彰显教育的独立意义。

浅析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心理及人性视角2

浅析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心理及人性视角姓名:张峰学号:200821010451 指导老师:张晓东 摘要:张爱玲是现代文坛一位注重塑造女性人物形象的女作家,她在作品中描写了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着力刻画了一个个带有浓重民国色彩的女性人物。这些女性人物用她们各自荒诞、滑稽的行为话语表现了一种病态畸形的心理。本文将从分析典型的女性人物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探寻其病态的心理,并以此来探讨张爱玲在描写这些所谓的病态女性时所表现的不同的看取人性、人生的视角,发现其意义所在。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病态心理人性 Of the Works of Eileen Chang the Modern Female Morbid Mentality and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y Name: Zhang Feng Number: 200821010451 Advisor: Zhang Xiaodong Abstract:Eileen Chang is a female writer who pays attention to shaping the image of the female figure in the modern literary. Her works depict the unique female image; mainly characterize many females with a strong colo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se female characters with their fantastic, antic behavior of discourse express a morbid abnormal psychology. The paper will analyze the typical female characters as a starting poi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s in the demeanor of the morbid psychology, and in order to discuss that Eileen Chang performance the difference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se so-called morbid women to see humanity, perspectives on life, then we will find th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Eileen Chang Female image Morbid psychology Human nature

张爱玲与金锁记

张爱玲与《金锁记》这个小学期,我选择了《小说与人生》这门课程,这不仅仅是出于我对小说的热爱,每一部经典的小说映射出来的人生哲理和思想也是我选择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布置了这门课程的最后一次作业——写一篇与小说与人生相关的论文。在第二周老师给我们讲张爱玲和她的《金锁记》的时候,我就决定将结课论文的主题选为张爱玲与金锁记。 人们常说:世界上有华人华文的地方,就有人谈论张爱玲。看张爱玲的文章,就像在照镜子一样,爱过之后才更加懂得了张爱玲、;读了张爱玲的小说,男人就会明白为什么女人会因为爱而变态。课后我仔细阅读了一下《金锁记》这篇小说并结合课上老师给我们讲的内容,我对这句话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理解:在《金锁记》中张爱玲以女性作家的视角将人性关注的笔触延伸到了传统中国最为禁忌和敏感的地方:情爱和金钱。小说中曹七巧常年带着黄金枷锁关在与情爱隔绝的牢笼里,她是压抑的情欲和变态的金钱欲支配下的女奴。人性中的真、善、美在她身上逐步消失殆尽,丑、恶、毒成为她的本性。张爱玲以一个女性的思维和感受叙述了曹七巧的故事,将旧时代里女性的一些真实心声推到了世人面前,这与男性作家站在反封建的立场上叙述女性的悲剧不同,与男性对女性的同情和怜悯也不同。张爱玲无关时代的创作使自己的作品远远超越了时代,将特定时代的风貌和特定时代下的人性、人的生活百态不显山、不露水地描绘了出来。张爱玲对女性心理游刃有余的把握,以及她用女人的眼光对男性的打量,使她触碰到了血淋淋的现实人性。 读完《金锁记》后我的心情始终是沉重的。白家在外面看来是个富贵门第,实则正如七巧所言,里面是空了,已经腐朽了。这是封建社会尾巴下的一幅缩略图,有旧式的人物新式的思想,在这个风云骤变的社会转折的特殊时期,每个人似乎都成了旧社会的牺牲者,但我最同情的是姜长安,她想挣扎,而且也努力地挣扎过,但是由于她的懦弱,她的挣扎不够彻底,所以照例像七巧和其他的人物一样沉入昏沉的没有光的所在里去了。 七巧是个悲剧的人物,她嫁入姜家是为了他们的家产,那时她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女。因为姜家的家产是七巧生命的最大赌注,她舍掉了姜季泽的诱惑的爱情,这爱情对于七巧来说是生命中不多的闪光的甜美的记忆之一,她固然痛心,但她不至于昏了头,她最终还是保住了拿自己的青春甚至一生赢得的胜利品。所以,在这里,无论谁只要对她的胜利果实有所觊觎,她都会像发了疯的狗一样冲上去撕咬来保护她的果实。七巧的理智是一步一步丧失的,这个黄金锁锁住了她,她也用这枷锁的棱角伤害了几个无辜亲人。最后,张爱玲对七巧的描写分外到位,七巧将腕上的玉镯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居然一直推到了她的腋下。人的眼睛只盯着某种物质或利益,他的神经是高度紧张的,就像狮子对于自己刚产的幼崽,总是对外界充满敌意,那么,七巧的儿女以外的人都成了敌人,包括她的亲侄子。七巧是个典型的中下阶层的小人物,她不得不充当了封建社会的受害者。 姜长白是七巧的希望,张爱玲倒是对他刻画不多,他并不是一个十分特别的人物,姜季泽和长白是一类人。在此,我认为芝寿是一个十分无辜而且可怜的人。她自从新婚之夜起便被婆婆看作一个来抢夺家产的人,被婆婆和丈夫折磨蹂躏的人,精神与肉体都受到无情地摧残。在这一个黑暗而无希望的、不正常的家庭中,她从来的第一刻便注定了要以悲剧结束。做丫头的绢儿好容易当了姨奶奶,寿芝死后还扶了正,可是她也被这个暗沉沉、神经不正常的家庭杀死了。长安本来有过一个闪光的可待憧憬的美好未来,有过两次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第一个是上学堂,第二个是童世舫给的,如果她再勇敢些,她的命运就会有所改变,但是七巧硬生生把长安的希望的烛光掐灭了。 对于曹七巧我怒骂不得,曹七巧是可怜的,但曹七巧更是可悲的,她在自己为自己铸造的“金琐”里痛苦的生活着。但令我十分气愤的是,曹七巧为什么好要用“金琐”把姜长白、

关于人性的思考

关于人性的思考 我们知道一个人在生命中最本质的涵是人性,人性是与我们每个人关系最为密切的东西,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事情是了解自己,正如西方哲学史上有句非常重要的名言“认识你自己”。今天这个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人对整个世界的了解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拥有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知识,但唯独缺乏认识我们自己的知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的改造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是我们每个人的人性和两千年前的人并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是说人类虽然不断地改造世界,但却缺乏对自己的改造。 我们知道一个人是否了解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否取得成就,很重要的是能否给自己准确地定位,一个人如不了解自己,则很难给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对每一个人有着太多太多的诱惑,我们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只是每天随着广告、媒体、报纸等导向来决定我们的喜欢与不喜欢。另外,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面对缤纷的世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情绪也在误导着我们,使我们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又喜欢那个,但真正喜欢的是什么,自己也搞不清楚,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自己做什么才是最合适的。还有一个方面,一个人如果能够了解自己,才能找到生命的安身立命之处,那么,我们的生命应安住在什么上呢?有的人可能会把爱情、感情、财富、事业、家庭作为安身立命之处,但这些并不是我们生命最本质的东西,因为这些动西都是会变化的。如果我们的生命不是安住在我们生命的当下,不是安住在我们生命的真正自我上面,而是安住在外界的一些虚幻的不可靠的东西上,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我们就会痛苦不堪。所以,我们只有真正认识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生命的真正安身立命之处。 如何认识自己?佛教讲无我并不等于没有自己,只不过告诉我们你所执著的这个我并不代表你自己,你是把不能代表自己的东西当成自己,你无边无际的烦恼由此产生。佛教讲无我,破除我执,也不是讲你不要去认识自己。今天讲人性的思考,主要是帮助大家来认识自己,关于人性的思考,这在中西方的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今天主要把中西方哲学史上关于人性的几种说法提出来,从佛教的角度作一些分析。 关于人性的思想及分析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关于人性的思想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然人性;一是理性人性,它们都是建立在人本思想的基础上,否定、反对封建思想而高扬人性。 1、关于人的自然性 所谓人的自然性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表现最强烈的饮食男女、感情欲望、自我保存、自私自利等。启蒙主义的哲学家们认为这种自然情欲是天生的、合理的,是不可以压抑、回避的,人享受这种自然情欲是合理、正常的,而且是应该的。人的幸福与快乐的基层就是享受人的自然情欲,唯有通过自然情欲的享受,人才能活得幸福与快乐。启蒙主义的哲学家对自然人性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理性主义认为人的自然情欲是一种低级的东西,是人与动物共同的东西,而人的理性才是高级的,所以理性主义者是以人的理性作为人的本性,作为人与动物不同的本性。还有一些人本主义哲学家认为,人的本质不仅是自私,爱别人也是人的本性。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也讲到自然本性,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无私无欲,就像婴儿一样非常朴素而没有任何情欲的污染,相反一个人追求情欲的生活,就会使我们的本性受到迷失,老子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伤”。 从佛教角度来看,情欲是一种欲望,欲望是一种需求,是生命发出的一种在需求,这种需求包括生理上的需求和心理上的需求,生命的延续就是处在无尽的需求过程中。佛教讲欲望有五欲和六尘,即财、色、名、食、睡,与色、声、香、味、触、法我们眼睛喜欢看好看

论文—关于人性的思考

关于人性的思考。我们知道一个人在生命中最本质的内涵是人性,人性是与我们每个人关系最为密切的东西,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事情是了解自己,正如西方哲学史上有句非常重要的名言"认识你自己"。今天这个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人对整个世界的了解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拥有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知识,但唯独缺乏认识我们自己的知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的改造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是我们每个人的人性和两千年前的人并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是说人类虽然不断地改造世界,但却缺乏对自己的改造。 我们知道一个人对自己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否取得成就,很重要的是能否给自己准确地定位,一个人如不了解自己,则很难给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对每一个人有着太多太多的诱惑,我们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只是每天随着广告、媒体、报纸等导向来决定我们的喜欢与不喜欢。另外,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面对缤纷的世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情绪也在误导着我们,使我们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又喜欢那个,但真正喜欢的是什么,自己也搞不清楚,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自己做什么才是最合适的。还有一个方面,一个人如果能够了解自己,才能找到生命的安身立命之处,那么,我们的生命应安住在什么上呢?有的人可能会把爱情、感情、财富、事业、家庭作为安身立命之处,但这些并不是我们生命最本质的东西,因为这些动西都是会变化的。如果我们的生命不是安住在我们生命的当下,不是安住在我们生命的真正自我上面,而是安住在外界的一些虚幻的不可靠的东西上,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我们就会痛苦不堪。所以,我们只有真正认识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生命的真正安身立命之处。 如何认识自己?佛教讲无我并不等于没有自己,只不过告诉我们你所执著的这个我并不代表你自己,你是把不能代表自己的东西当成自己,你无边无际的烦恼由此产生。佛教讲无我,破除我执,也不是讲你不要去认识自己。今天讲人性的思考,主要是帮助大家来认识自己,关于人性的思考,这在中西方的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今天主要把中西方哲学史上关于人性的几种说法提出来,从佛教的角度作一些分析。 一、关于人性的思想及分析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关于人性的思想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然人性;一是理性人性,它们都是建立在人本思想的基础上,否定、反对封建思想而高扬人性。 1、关于人的自然性 所谓人的自然性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表现最强烈的饮食男女、感情欲望、自我保存、自私自利等。启蒙主义的哲学家们认为这种自然情欲是天生的、合理的,是不可以压抑、回避的,人享受这种自然情欲是合理、正常的,而且是应该的。人的幸福与快乐的基层就是享受人的自然情欲,唯有通过自然情欲的享受,人才能活得幸福与快乐。启蒙主义的哲学家对自然人性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理性主义认为人的自然情欲是一种低级的东西,是人与动物共同的东西,而人的理性才是高级的,所以理性主义者是以人的理性作为人的本性,作为人与动物不同的本性。还有一些人本主义哲学家认为,人的本质不仅是自私,爱别人也是人的本性。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也讲到自然本性,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无私无欲,就像婴儿一样非常朴素而没有任何情欲的污染,相反一个人追求情欲的生活,就会使我们的本性受到迷失,老子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伤"。 从佛教角度来看,情欲是一种欲望,欲望是一种需求,是生命发出的一种内在需求,这种需求包括生理上的需求和心理上的需求,生命的延续就是处在无尽的需求过程中。佛教讲欲望有五欲和六尘,即财、色、名、食、睡,与色、声、香、味、触、法我们眼睛喜欢看好看的颜色,嘴巴喜欢吃好吃的东西,耳朵喜欢听好听的声音等等;我们对财富的强烈需求,对饮食、男女、名声的强烈需求,作为一个人有许许多多这些自然的需求。这种需求在我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