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材料汇总

心理学材料汇总

心理学材料汇总
心理学材料汇总

中学教师资格证模拟试卷

试卷一

一、单选题(20×2=40)

1.心理学家冯特于------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A.1869年

B. 1879年

C. 1889年

D. 1899年

2.技能学习最基本的条件是

A.讲解

B. 示范

C.练习

D. 反馈

3.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直接决定活动完成的心理特征是

A.能力

B.气质

C. 性格

D. 动机

4.某学生在英语测验中取得了高分,他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这种归因的特征是

A.内部、稳定、可控的

B.内部、稳定、不可控的

C.外部、稳定、可控的

D.外部、稳定、不可控的

5.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A.时快时慢

B. 快者越快

C.先快后慢

D. 先慢后快

6.某人对某种制品的用途总是有一种惯常的固定模式,很难看到它的其它用途,这在心理学上称为

A.定势

B. 功能固着

C. 认知风格

D. 顿悟

7.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A.社会适应

B.社会化人格

C. 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8.在什么情况下,动机对学习具有最大程度的促进作用

A.动机强度较高

B.动机强度较低

C.动机强度适中

D.动机最强

9.人们在保持知识时采用各种记忆术,实际是应用了记忆的

A.精细加工策略

B. 多重编码

C.过度学习

D.认为增加线索

10.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 感知直观

D. 表象直观

11.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教师在提供感性材料时,变换其非本质特征而保持其本质特征,这种方式是

A.变式

B. 定势

C. 下定义

D. 联想

1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构成。

A.意识和能力

B. 规则和技能

C.认知策略

D.经验和方法

13.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1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

A.归属

B.自我实现

C.尊重

D. 生理

15.一个较长的学习内容,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干扰?

A.消退和干扰抑制

B.倒摄和干扰抑制

C.前摄和消退抑制

D.前摄和倒摄抑制

16.一般在教学开始前使用--------来模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A. 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非正式评价

17. 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知觉的哪种基本特性?

A.选择性

B.理解性

C. 整体性

D. 衡常性

18.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特性是

A.品德

B. 道德

C. 个性

D. 人格

19.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A. 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 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20.创造性是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A. 智力技能

B.思维品质

C. 思维程序

D. 能力或特性

二、填空题(1×20=20)

1.教育心理学是介于----------科学和-------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2.影响心理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和----------。

3.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是--------------和-------------。

4.按观察的计划性分类.观察法可分为----------观察和--------观察。

5.从教学评价的功能来划分·教学评价可分为-----------评价和---------评价。6.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和合作学习。

7.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和------------。

8.心理学家把教师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关注生存阶段、关注----------阶段和关注------------阶段。

9.在确定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时.常用的三个指标是---------效度和

----------。

10.在课堂管理中·我们常把学生的课堂行为分为积极的行为、----------的行为和----------的行为。

三、简答题(6×5=30)

1.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2.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3.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简述良好态度与品德培养的有效方式。

5.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6.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四、论述题(10分)

联系实际,论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试卷二

一、单选题(20×2=40)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

B. 马斯洛

C. 霍尔

D. 杜威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教学方法

B. 教师

C. 学生

D. 学习过程

3.创造性思维的三个主要特点是

A.独创性、流畅性、新颖性

B. 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

C.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

D.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

4.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迁移的

A.共同要素说

B.概括化理论

C. 关系转换说

D.学习定势说

5.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

C. 智力

D.思维程序

6.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A.思维程序

B. 调查研究

C. 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

7.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 道德认识

D.道德观

8.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 综合心理特征

D. 品德与修养

9.由于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1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A.刺激情境

B. 即定疑问

C. 思维状态

D. 思维起点

11.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众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为

A.从众

B. 依从

C. 服从

D. 遵从

12.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

A.教师随堂评价

B.教师自编测验

C.随堂考试

D.课堂提问测验

13.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

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 丰富想象力

D. 分化概念

14. 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其作者是

A.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潘淑

D. 廖世承

15.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

A.升华

B. 发挥

C. 表现

D. 持久的变化

16.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中,认知领域的最高目标是

A.运用

B. 分析

C. 综合

D. 评价

17.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18.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A.较大

B.没有限制

C.非常之小

D.7+/-2组块

19.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A.新的理解

B.不同的见解

C. 认知策略

D.类比或表象等

20.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的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的惧怕

二、填空题(1×20=20)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介于----------和------------之间的交叉学科。

3.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来体现的。4.影响学与教的教师因素主要有-----------、-----------、----------以及等基本的心理特性。

5. -------------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教学环境中的物质环境主要指-----------、-----------以及空间布置等。

7.身心发展规律有----------、---------、--------、----------。

8.教师的四种信念系统包括-----------、----------、---------和与工作压力有关的信念。

三、简答题(6×5=30)

1.简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2.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3.教师成长的历程经历哪几个阶段?

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5.教学中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

6.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四、论述题(10)

联系实际,论述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试卷三

一、单选题(20×2=40)

1.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的是

A.奥苏贝尔

B. 桑代克

C.布鲁娜

D. 斯金纳

2.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A.教学过程的规划

B. 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的实施

D. 教学方法的选择

3.一个测验或测量工具能够正确测量所要测量事物的属性或特性的程度被称为

A.效度

B.信度

C. 区分度

D. 难度

4.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时间是

A.1903年

B. 1908年

C. 1913年

D. 1924年

5.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为

A.操作技能

B. 技巧

C. 操作能力

D. 能力

6.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

A.思维品质

B. 学习内容

C.学习结果

D. 知识技能

7.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8.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卡列杰夫

B. 廖世承

C. 乌申斯基

D.桑代克

9.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

A.感觉登记

B. 注意

C. 组块

D. 复述

10.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A.长时记忆

B.内隐记忆

C. 操作记忆

D.形式记忆

11.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艾宾浩斯

B. 巴甫洛夫

C. 冯特

D. 弗洛伊德

1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感或情感体验,是

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分

C.非智力成分

D.内化了的成分

13.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A.信息加工

B.智力活动

C. 信息输入

D. 心理变化

14.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接近

15.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取决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16.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

A.集体观念

B. 从众

C. 服从

D. 集体凝聚力

17.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

A.人际关系

B.对立统一关系

C.心理互动过程

D.人与人的矛盾

18.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A. 前摄干扰

B. 倒摄干扰

C. 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19.教师期望效应是----研究发现的。

A. 皮格马利翁

B.勒温

C.罗森塔尔

D.夸美纽斯

20.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A.感情关系

B. 心理距离

C. 友谊关系

D. 互助关系

二、填空题(1×20=20)

1.自我意识包括--------------、-----------------和---------三种形式。

2.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和-------三类。

3.习惯上,人们用--------、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4.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5.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为主的教学策略、以------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等。

6.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和-----------三大领域。

7.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8.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

---------------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9.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因素是教师、学生----------。

一、简答题(6×5=30)

1.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概括?

3.如何促进知识的保持?

4.操作技能形成分为哪几个阶段?

6.学习策略的训练应遵循哪些原则?

四、论述题(10)

联系实际,论述在教学中如何提高问题的解决能力。

试卷四

一、单选题(20×2=40)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A.18世纪

B.19世纪

C. 19世纪

D.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B.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3.由桑代克和吴伟士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概括化理论

D.关系理论

4.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程序性知识

B.实用性知识

C.直观的知识

D.可应用的知识

5.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 思维策略

D. 学习方法

6.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

A.监控与管理

B.准则与控制

C.限制性影响

D.限制与规范

7.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

B. 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8.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交织的时期为

A.童年期

B.少年期

C. 青年初期

D. 青年中期

9.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著名的

A.霍桑效应

B. 布卢姆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 冯特效应

10.个体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失败的需要

C.回避困难的需要

D.追求刺激的倾向

11.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和两极性明显性是--------的特点。

A.幼儿期

B. 童年期

C. 少年期

D.青年初期

1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是

A.学生主体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理论性原则

D.操作性原则

13.心理学属于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 哲学

14.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有次序的过程为

A.心理成熟

B.心理变化

C.心理活动

D.心理发展

15.桑代克认为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尝试错误的过程,他的理论被称为

A.顿悟说

B. 试误说

C. 刺激反应说

D. 联结说

16.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

A.信息传播

B.人际沟通

C. 人际吸引

D.人际关系

17.程序教学的关键是

A.教师的良好指导

B.有好的教材

C.编制出好的程序

D.有良好的教学管理

18.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是

A.一般迁移

B.特殊迁移

C. 正迁移

D.负迁移

19.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商最低临界值应是

A. 130

B. 140 C . 150 D. 160

20.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A.接受学习

B. 发现学习

C. 意义学习

D. 机械学习

二、填空题(1×20=20)

1.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标志是--------年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2.根据记忆依存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和长时记忆三种类型。

3.现有的心理评估模式包括------------和------------。

4.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和--------------。

5.发散性思维常被用作衡量创造性的指标,它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和----------。

6.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方式,可将技能分为---------------和------------。

7.归因即对自我行为的原因分析.包括三个成分:内外源、稳定性和-------------。

8.成就动机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它由两种成分构成:追求成功的动机和----------

9.所谓------------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10.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和------------等方面的健康,1989年,又增加了---------------。

11.智力的核心内容是----------------。

三、简答题(6×5=30)

1.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有哪些?

2.资源管理策略中包括哪些方面的管理?

3.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主要有哪些模式?

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有哪些?

5.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6.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哪些?

四、论述题(10)

联系实际,谈谈改变学生行为的基本方法?

试卷五

一、单选题(20×2=40)

1.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

A.自我了解

B. 自我实现

C.自我行动

D. 自我监控

2.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是

A.一般迁移

B. 具体迁移

C. 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规律是

A.均衡发展

B. 先慢后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又慢

4.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

B. 抽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5.发现学习是属于

A.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B.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C. 个别化的教学策略

D.交互式的教学策略

6.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叫作

A.注意

B. 动机

C.需要

D. 兴趣

7.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可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

A.计划策略

B. 组织策略

C.调节策略

D.监视策略

8.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叫做

A.发现问题

B. 理解问题

C.问题检验

D.问题解决

9.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

A.行动

B. 内化

C. 执行

D.泛化

10.如果将期末考试结果的解释视为总结性评价,那么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测验的解释就是

A.形成性评价

B. 定性评价

C.定量评价

D.考查性评价

11.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学与教的规律

12.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卡普杰列夫

B.桑代克

C.马斯洛

D.华生

13.将学业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个人外部的不稳定因素,指的是归因于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 运气

14.属于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是

A.产生式

B.图式

C.网络

D.符号

15.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促进者和引导者

B.领导者和参谋

C.管理者

D.示范者

16.在教学策略里,情景教学是一种

A.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策略

B.以教材为主的教学策略

C.个别化教学

D.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策略

17.心理学通常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

A.定势效应

B.晕轮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首因效应

18.调节策略属于学习策略的

A.认知策略

B.提问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19.高原期通常出现在操作技能练习过程中的

A.初始阶段

B.中间阶段

C.结束阶段

D.全过程

20.社会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斯金纳

B.加涅

C.托尔曼

D. 班杜拉

二、填空题(1×20=20)

1.根据思维所凭借的对象,将思维划分为---------------、形象思维和-------------。

2.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教学行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和

------------------三个方面。

3.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二是实践训练与继续教育。

4.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5.---------------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6.研究表明,学习熟练程度达到----------%时,记忆效果最好。

7.减少侵犯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运用社会制约和提高道德发展水平。

8.从感知过渡到思维的主要中介环节是-----------。

9.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有时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称之为-------------。

10.广义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

11.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可以分为------------、-------------和----------三种。

12.桑代克在总结他早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和-------------三大学习定律。

13.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

14.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

三、简答题(6×5=30)

1.课堂纪律的类型有哪些?

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是什么?

3.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4.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5.人类的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6.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四、论述题(10)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答案

试卷一

一、单选题:

1.B

2.C

3.A

4.D

5.C

6.B

7.A

8.C

9.A

10.A

11.A 12.B 13.B 14.B 15.D 16.A 17.A 18.A

19.B 20.A

二、填空题:

1.自然社会

2.遗传环境

3.产生式产生式系统

4.结构性非结构性

5.准备性(配置性)诊断性

6.发现教学情景教学

7.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8.情景学生

9.信度区分度 10.消极中性

三、简答题

第1题答案:P183

第2题答案:P120

第3题答案:P63

第4题答案: P165

第5题答案: P 78

第6题答案: P141

四、论述题答案:P148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答案

试卷二

一、单选题:

1.B

2.D

3.B

4.A

5.A

6.C

7.B

8.C

9.A 10.A

11.A

12.B 13.D 14.D 15.D 16.D 17.A 18.D 19.D 2

0.C

二、填空题答案:

1、学与教

2、自然社会

3、群体差异和个别差异

4、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

5、效能感

6、自然条件教学设施

7、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8、(此题不要)

三、简答题答案:

第1题答案:P100

?第3题答案:P236

第4题答案: P59

第5题答案: P 78

第6题答案: P7

四、论述题答案:P91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答案

试卷三

一、单选题:

1.A

2.A.

3.A

4.D

5.A

6.C

7.B

8.D

9.

C 10.A .

11.A 12.A 13.D 14.D 15.C 16.B 17.A 18.B 19.A 20 .B

二、填空题

1.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坚控

2.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3.心理困惑

4.共同活动

5.教师学生个别化教学

6.认知情感动作

7.定向性与顺序性

8.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9.课堂情境

二、简答题

第1题答案:P17

第2题答案:P94

第3题答案:P101

第4题答案: P108

第5题答案: P 133

第6题答案: P142

四、论述题答案:P142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答案

试卷四

一、单选题:

1.B

2.B

3.B

4.A

5.B

6.B

7.B

8.B

9.C 10.B 11.C

12.B 13.C 14 .D 15.B 16.B 17.C 18.D 19.B 2

0.C

二、填空题

? 1. 1903 桑代克 2.瞬时记忆短时记忆

3.疾病模式健康模式

4.认知方式差异性格的类型差异

5.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6.动作技能心智技能

7.控制性 8.避免失败的动机

9.变式 10.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健康

11.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二、简答题

第1题答案:P111

第2题答案:P131

第4题答案: P163

第5题答案: P 178

第6题答案: P206

四、论述题答案:P184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答案

试卷五

一、单选题:

1.D

2.A

3.C

4.C

5.A

6.B

7.B

8.D

9.B 10.A 11 .D

12.B 13.D 14.B 15.A 16.D 17.C 18.C 19.B 20.D

二、填空题

1.动作思维抽象思维

2.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计划课后评价

3.师范教育

4.学与教

5.自我同一性

6. 150%

7.适当惩罚8.记忆

9.高压现象 10.程序性知识

11.认知情感行为 12.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13.动作方式 14课堂情境

二、简答题

第1题答案:P213

第2题答案:P219

第3题答案:P232

第4题答案: P237

第5题答案: P31

第6题答案: P160

四、论述题答案:P63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精选) 案例1: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答: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2: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这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继母好奇地走近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等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案例3: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材料分析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下面的说法反映了哪些心理现象? 1、北方人直爽,南方人精明。 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人们由于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聚焦在一起,在进行社会认知的时候,人们往往将聚焦在一起的人们赋予相同的一些特征,对不同职业、地区、性别、年龄、民族等群体的人们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支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便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2、一美遮百丑。 社会知觉中的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3、人芝兰室,久而不闻其香。 感觉的适应现象。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会使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叫感觉适应。刚进入香气扑鼻的房间时,由于嗅觉的感受性较高,可以闻到浓郁的香味,在房间中久留,由于香气持久作用,会使嗅觉的感觉性降低,产生适应,就闻不到香气了。 我们在听一场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报告时会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而在有急事等公交车时却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这是为什么? 其原因是:(1)因为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与性质是影响知觉的因素。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一个报告,如果内容丰富、行动有趣,人们就会时间过得很快。(2)个体的兴趣和情绪也是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及能引起积极情绪体验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出现对时间的低估。相反,对厌恶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出现对时间的高估。在有急事等公交车时却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就是这个原因。 一个人离我们越远,他在网膜上呈像越小,可是我们还认为他的身高没有改变,这是为什么? 该现象的现象是因为知觉有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着的它的稳定性。当物体向远处或近处移动时,大脑得到的信息一方面来自网像大小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来瞬息自眼球自动调节而产生的距离知觉。大小知觉是由网像大小与距离知觉二者共同决定的。一个人离我们越远,他在网膜上呈像越小,可是我们还认为他的身高没有改变,就是这个原因。 在昏暗条件下要看一个细小的物体,余视比正视的效果更好,这是为什么? 在视网膜上有两种主要的感光细胞,一种是锥体细胞,它专门反应光的波长(也就是颜色),对光的强度反应很差。这种感觉细胞主要分布在网膜的中心,称作中央窝或黄斑的一点上。另一种感光细胞叫做棒体细胞,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对微弱光线敏感,但不能分辨颜色。离开网膜的中心向网膜的边缘扩展,锥体细胞逐渐减少,棒体细胞逐渐增多。在昏暗条件下要看一个细小的物体,余视比正视的效果更好,是因为余视时物像落在离开网膜的中心的部位,这些部位棒体细胞较多,这种细胞对微弱光线敏感,所以知觉较清晰。正视时物像落在网膜的中心,这里的锥体细胞较多,这种感觉细胞对光的强度反应很差,所以知觉效果就不好。 夜间在亮灯的室内若戴上红色眼镜,当走出室外时就能很快地在黑暗中辨清东西,这是为什么? 暗适应包含基本过程:瞳孔大小的变化及视网膜感光化学物质的变化。其中,视网膜的感觉物质——视紫红质的恢复起主要作用。人眼在接受光线后,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内的一种光化学物质——视黄醛完全脱离视蛋白(称为漂白过程),使感受性降低,产生明适应。光线停止使用后,视黄醛与蛋白质重新结合,合成视紫红质,使感受性提高,出现暗适应。暗适应程度与紫红质的合成程度相应的。夜间在亮灯的室内若戴上红色眼镜,可以避免视黄醛与蛋白质的分离,即减少漂白现象的发生,提高暗适应的速度,所以走出室外时很快就能在黑暗中辨清东西。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我们在看电影时,为什么眨眼和眼动的时间不影响我们知觉的连续性? 记忆系统有三个成分,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保持感觉刺激的瞬时映象,其保持时间不超过1秒或2秒。虽然信息在感觉记忆中保存的时间很短,但却很有用。我们看电影时,眨眼和眼动的时间不影响我们知觉的连续性,就是因为我们有感觉记忆在起作用。下列字母:ERATVCHIEFBIGMGEUSA,对于熟悉英语的人看上一二分钟就能记住,而对于不懂英语的人却很难一下子记住,这是为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的短时记忆的容量非常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组块所包含的信息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有关。在记字母ER-A TVCHIEFBGMGEUSA 时,熟悉英语的人可以将其分成ERE—TV —CHIEF—BIG—USA6个组块,没有超过短时记忆的容量,所以看上一二分钟就能记住,而对于不懂英语的人,却只能以字母为单位,将其分成19组块,超过了短时记忆的容量,所以就很难一下子记住。我们打电话时,从号码簿上查到要打的电 话,可是常常是刚刚放下电话,却已经记 不起刚才打过的号码了,这是为什么?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短时记忆的 时间是相当短的,大约只有20~30秒。复 述是使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必要条 件。在打电话时,我们查到要打的电话号 码,然后拨打这个电话,这时电话号码便 进入了我们的短时回忆。可是如果不对这 个号码进行复述使之进入长时记忆的话过 20、30秒钟后,超过了短时记忆的保持时 间,这个电话号码我们就记不出来了。 人们都知道,早晨起床后和上午10点钟 左右记忆效果比较好。从心理学上讲,这 是为什么? 心理研究表明,影响识记和遗忘的因 素很多。比如觉醒水平、各种干扰、加试 浓度等。在早晨床后的记忆效果较好。从 心理学上讲,这是为什么?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识记和遗忘的 因素很多。比如觉醒水平、各种干扰、加 式深度等。早在早晨起床后的记忆效果较 好,主要是因为昨天的经验和所学知识, 经过一晚上的休息已经淡化,对当前学习 的前摄抑制(也称前摄干扰)作用减弱。 上午10点钟左右记忆效果比较好,主要是 因为吃过早饭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 机体的各种器官都已活跃起来,个体的觉 醒水平较高。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一个非常熟悉的 事物,用时却怎么也记不出来,可过一会 以后,却又突然想起来了。从心理学上讲, 这是为什么? 从心理学上讲,遗忘可以分为两种: 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临时遗忘。平常是 一种假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永久 性遗忘,这是一种真遗忘。平常我们非常 熟悉的事物在一个特定时刻却怎么也想不 起来,过了一会以后却又忽然想起来,这 种现象就是一种临时性遗忘,也称为假遗 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干扰或紧 张,过了一会儿,当紧张被解除或干扰被 排除以后,回忆或再认自然也就顺利实现 了。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 人们在试图打开瓶塞取出瓶中的东西时, 总试图将瓶塞向外打开,而想不到可以将 瓶塞推到瓶子里面也可以将瓶中的东西 取出。在心理学中对这种现象怎么解释? 在心理学中,称这种由先前心理活动 所形成的准备状态为定势或心向。也就是 对于一件事的处理,如果屡屡采用同一方 法去做,久而久之就成为习惯,以后每当 遇到类似的情境时,多数人都是将瓶塞向 外打开,而不是将瓶塞向里推入瓶中,这 样往往就形成了一种处理这种事件的心理 准备状态,在遇到这种情境时,总尝试用 类似的方式去处理,而想不到将瓶塞向里 推入瓶中取出瓶中的东西。 当被问到钥匙的用途时,我们最先想到的 是它能开销,而想不到钥匙还可以做导线 等其他一些用途。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 中是怎么解释? 在心理学中,上述心理现象被称为功 能固着。即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种物体以 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其他功能 的一种倾向。具体说就是指一个人看到某 个物品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 的其他用途。因为钥匙最惯常的用途就是 开锁,所以人们看到钥匙时最先想到的是 它能开锁,而不易想起它的其他功能。 学前儿童往往会把蝴蝶和蝙蝠认为是鸟。 这是怎么回事? 在心理学中,将概念分为日常概念和 科学概念。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或前科 学概念。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凭经验将同类 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概括而形成的概念。 由于这类概念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历的 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类概念的内 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的特性,而忽略了 本质特性。科学概念:是在有计划的教学 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 念。这类概念也叫明确概念,其确切内涵 可以用语言进行科学的解释。学前儿童所 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日常概念,即在日常 生活中凭经验将同类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 概括而形成的概念,这类概念中有时包含 着非本质的特性,有时反映的是事物的表 面特征。学前儿童往往认为会飞的就是鸟, 因为蝴蝶和蝙蝠都会飞,所以会把它们当 成是鸟。 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在重要的考试 中,往往平淡会做的题目在考试过程中却 不会做了。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中怎么解 释? 心理学研究发现,动机与情绪是影响 问题理解的重要因素。当解决较简单的问 题时,动机越强效率越高,而在解决较为 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过大,情绪过度 紧张,反而会使问题解决的效率明显下降。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在重要的考试中,由于我们过度紧张,动 机强度过大,所以常常会出现平常会做的 题目在考试过程中却不会做的情况。 阿基米德在解决称皇冠的任务时,百思不 得其解。在洗澡的时候却突然受到启发, 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并发现了著名的阿 基米德定理。这一现象的心理学规律是什 么? 心理学研究发现,创造性思维可以分 为四个阶段:准备期、酝酿期、豁酿期是 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人们对问 题和资料进行深入探索和思索和思考的时 期。在酝酿过程中,如果思路阻塞,可将 问题暂时搁置,这时人的思路似乎已中断, 实际上仍在潜意识中断断续续地进行,因 此,有可能在从事其他活动时受到启发, 使问题获得创造性的解决。这种现象在心 理学上也称为原型启发,起启发作用的事 物被称为原型。豁朗期也称为灵感期,是 新思想、新观念、新形象产生的时期,这 个时期具有豁然开朗、突然出现的特点。 难证期是对新思想或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 和修正使其趋于完善的时期。阿基米德创 造性地解决称皇冠的任务,发现著名的阿 基米德定理的过程恰好符合心理学上的这 一规律。他是在酝酿期受到原型启发(物 体排开水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突然产 生灵感,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并发现了 著名的阿基米德定理。 第六章智力 女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数学能力往往 优于男生,但到青春期以后,这种优势往 往被男生所占有,并且男生一直把这种优 势保持到老年。你能用心理知识解释这一 现象吗? 从心理学上讲,智力是有差异的。这 种差异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智力的个 体差异,二是智力的团体差异。其中智力 的团体差异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智力的性别 差异。一般来说男性与女性在总的智商方 面差异比较小,两性在智力上的差异主要 表现在一些特殊能力方面,如空间能力、 数学能力、言语能力上的差异等。男在空 间能力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女性在言语能 力上占有优势。而且这种差异还具有一定 的年龄特征。其发展趋势表现为随年龄增 长而差异加大。在小学中,数学课主要是 一些简单的运算,有些四则运算题还受新 闻记者能力影响,所以这个阶段女生的成 绩往往优于男生,到了青春期以后,学生 所学的数学往往就不再是简单运算了,需 要抽象的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所以 这个时期女生在数学上的优势就往往被男 生所占有,而且这种差异还会随年龄增长 而加大。 有些有关狼孩或猪孩的报道,当小孩出生 后,被狼或野猪等叼走,在狼群或野猪群 中长大,等他们被解救出来以后,发现他 们的智商比政党环境中长大的同龄孩子 低得很多。请从心理学上分析这种现象。 心理学研究证明,影响智力发展的因 素是相当复杂的,不仅遗传是影响智力发 展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 实践都是影响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早期 干预对于促进儿童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 这种影响作用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 弱。在不同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丰富的家庭刺激、母亲的抚爱等都会促进 儿童的智力的发展。学校教育也可以通过 各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其中最明显的 方式就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影响智力 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更离不开社会实践活 动。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 成起来的。遗传因素为智力的正常发展提 供了一个自然的物质基础。先天就有缺陷 的儿童,他就不可能有超常的智力。先天 的遗传只是提供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这种 可能性的最终实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 及实践的影响。狼孩或猪孩有正常的遗传 因素,他们具有智力正常发展的潜在的可 能性,但他们脱离人类社会以后,在狼群 或野猪群中长大,就失去了家庭环境、学 校教育以及实践的积极影响,得不到家庭 的关爱的社会生活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也不能参与实践,所以他们的智力发展就 要受到严重的阻碍,当他们被解救出来以 后,智商会远远低于正常的环境中长大的 孩子。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 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 载。请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 答题要点: 1、《内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居 伤肺,恐伤肾”的记载,说明情绪情感具 有健康的功能,能够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2、情绪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 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 人的各种疾病。例如,许多心因性疾病与 人的情绪失调有关,如溃疡、偏头痛、高 血压、哮喘、月经失调等。有些人患癌症 也与长期心情压抑有关。积极而正常的情 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 件。 第八章人格 小娟生性柔弱,又在一个宠爱她的家 庭中成长起来。当一天老师因她做事磨蹭 而批语了她后,小娟无法接受,哭了很久, 并不愿上学。请分析小娟的人格及其形成 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小娟这种人格类型 学生的教育建议。 答题要点: 1、人格特征分析。 小娟的人格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类 型的特征表现为天性脆弱,心理敏感度高, 易多愁善感,小心眼儿,畏惧退缩,行为 缓慢等。 2、人格影响因素分析。 气质类型体现小娟人格发展的先天因 素,在家庭因素中,父母对她的宠爱也会 强化她性情脆弱的特点,自身做事迟缓使 得老师批评了她,进而诱发了她多愁善感 的负面情绪,产生了回避学校的退缩行为。 3、教育策略。 首先,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把握每 种类型学生的人格差异,使用针对性的教 育措施。如小娟生性脆弱,小心眼儿,老 师注意批评方式要婉转,最好不要当着全 班同学的面批评她。 其次,要培养小娟做事麻利、意志坚 强、乐观人生的积极人格品质。 再次,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紧密结 合,协调一致帮助小娟发扬其人格优势, 克服其不足。 第十章心理健康 某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很好,能理解和 掌握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但一到考场 却经常紧张,头发懵,心跳加快,思维不 集中,记忆力下降,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 最终形成对考试的恐惧感。 请分析这位同学在考试中出现了哪 种心理障碍?应该如何帮助他克服这种 心理障碍? 这位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是考试焦 虑。 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 (1)改变错误认知:探求学生考试焦虑的 原因,如,是因为考前复习准备不足,自 信心不强,还是自己期望值过高,担心临 场发挥不正常,考不上理想的学校而影响 自己的前途;抑或是老师或家长的期望过 高,施加的压力太大。针对不同的原因, 采取不同的方法消除或降低这些焦虑源的 影响。不少学生的因为脑子里存在一些对 考试不正确的认知,如:一次考试决定人 生命运“、考不好无法对自己的父母交代” 等,而增加了对考试的畏惧感,一种解决 办法是帮助学生澄清这些不正确的认知, 可以让他们把焦虑的具体原因写下来,然 后一条一条地分析、辩驳、推翻,重塑正 确的考试观。 (2)调整竞技状态:帮助学生认真做好考 前复习,指导学生注意科学用脑,养成良 好的作息习惯,劳逸结合,避免题海战术、 疲劳轰炸。 (3)掌握考试方法: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 应试技艺,如由易到难,切忌死咬难题, 合理分配时间等。 (4)调控紧张情绪: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控 制和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如,自我暗示 法(积极地暗示自己“我对自己有信心”、 “我会成功”、“我很轻松”等),焦点转移 法(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轻松的活动,转 移意力),肌肉放松吱,系统脱敏法(利用 对搞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在放松的基础下, 循序渐进,使神经过敏性反应逐步减弱, 直至消除),模拟训练法(实际模拟考场情 境,让学生切身体体会)等等。

教师考试进城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练习题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1、相同的是,两个孩子都是上小学六年级,都偷拿了同学的10 元钱,不同的是他们遇到的是两个不同的老师和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陕西省华阴市黄河工程机械厂子弟学校的小学生王某,他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崔某把他带到办公室,当着另外两个同学的面,将他的头按到墙上,残忍地用锥子在他的右面颊上刺了个“贼”字,以示“训诫”。事发后,王某爷爷到当地派出所报了案,这位给孩子脸上刺字的老师被派出所构留。 而另外一个孩子就幸运多了,当北京市光明小学的王老师知道自己的学生中有人偷拿了学生的钱后,她来到班上,不慌不忙地说:“我知道钱是怎么丢的了,是讲台拿了这10 元钱!”孩子们瞪大了眼睛,王老师笑眯眯地说:“咱们全班每个同学都走过来对讲台说一句话,提醒它改正缺.氛,好吗?”聪明的孩子们立刻明白了老师的意思,有的说:“讲台呀,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我们应当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有的说:“我相信你是一时糊涂,可改正后就是好孩子!”王老师最后总结说:“大家吮得很好!讲台已经知道自己不对了,相信明天它一定会把钱放回原处!”第二天,丢钱的孩子果然在书包里发现了那10 元钱。王老师开心极了,激动而高兴地说:“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是谁拿了钱,可这有什么关系呢?改了就行了。这件事肯定让这孩子记一辈子。” 请运用教育功能的有关理论分析此案例。 2、请用所学过的相关教学理论分析下面的案例。 有位老师在上生物课“昆虫的趋食性”这一节时,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楚汉相争中,项羽被刘邦击败,星夜逃跑,当天亮到达乌江岸边时,突然发现,江边有几个黑色大字:‘项羽必亡。’他走近仔细看,黑字全是蚂蚁拼成的。顿时军中一片混乱,他们认为这是天公要灭项羽。项羽无奈拔剑自勿l 了。”这时同学们聚精会神,纷纷猜测其中的道理。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揭开了这个谜。原来是刘邦的军师张良利用昆虫趋食性的道理,黑夜派人用食油和米糖在江边写下了那几个字,招来无数蚂蚁,造成项羽军心恐慌。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 2)理论基础不同 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

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3)形成的背景不同 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 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3.研究目的上的联系:目的基本相同,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有个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好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归纳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着作。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哥哥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论述:如何运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

行为环境心理学空间实例分析

姓名: 学号:

一、引言 日本俳句的简洁性常会将人们对于材料和细部的体验和感知的那种“自在状态”给分离出来。 建筑的触感领域是靠着触感限定的。当构成一处建筑空间的细部材料性凸现出来时,我们就打开了触感领域,我们也就强化了感受体验,投入到了心理的维度。 今天,左右着建筑“产品”的工业和商业力量倾向于使用合成材料;木窗框上要套上防水的乙烯塑料套子,金属要电镀,或者是涂上一层人工合成涂料,瓦也要用人工合成的色彩层覆盖一遍,石头上面则被弄得就像有木头肌理一般。由于使用了这些工业或是商业方法,触感就被消除或是降低了,因为材料和细部的肌理和本质被掩盖了。 我们对于建筑空间的整体性感知有赖于触感领域里的材料和细部,就像一道大餐里的味道有赖于真实食料的口感一样。想象一下,人们只能吃人造味道食物的感觉。所以,建筑中,如果失去触感,人造合成环境的幽灵就会占据上风。 在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处理的一些问题.例如高密度居住区里出现日照、通风不足,嗓声增多.生活互相干扰.室外活动用地过少等现象.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又如工厂地区附近的建筑物由于空气、水、土壤会受到污染,轻者影响居民健康,重者导致居住疾病流行.同样造成了不良的居住环境.类似这样的问题已不局限于建筑环境心理学的范畴,而是进而衍成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内涵.但是进行城市环境设计时,建筑环境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适用.因此可以说建筑环境心理学大大促进了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城市环境设计。 当熟悉空间的环境心理以后,就可分析人们的生活空间,推断人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心理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个人空间与他人空间的交叉.空间的开敞感和封闭感等。这样。在进行建筑设计或环境设计之际,就可以恰当地组织空间,慎重地布置建筑物或建筑群,合理地调整它们的面积、高度和距离,充分考虑和处理人和物的静态和动态的关系.经过这样处理的设计,不仅具有环境心理的学术依据,而且开阔了设计视野,能从环境心理的龙度设计空间来满足人们的心理方而的要求。庭院空间环境心理学设计住宅庭院是居民室外活动最频繁的场所,住宅群庭院的空间设计与人的心理感受密切相关,在设计时应结合环境心理学,综合考虑人对其生理、安全、交往、休闲与自我实现的多方面的需求。所谓环境心理学,就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环境与处于其中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状况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最适化,强调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目标取向和循环本质。生活在环境中的人对“实体环境”刺激能进行储存、了解、组织与重构,形成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甚至形成“环境压力”.住宅庭院空间作为一种外部空间环境,应具有归属感、领域感、私密性和实用性,进而创造出人性化、功能化的美的空间。 在个人化的空间环境中,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心理学家认为,领域不仅提供相对的安全感与便于沟通的信息,还表明了占有者的身份与对所占领域的权利象征。所以领域性作为环境空间的属性之一,古已有之,无处不在。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应该尊重人的这种个人空间,使人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如古人在家中围墙的内侧常常种植芭蕉,芭蕉无明显主干,树形舒展柔软,人不易攀爬上去,种在围墙边上,既增加了围墙的厚实感,又可防止小偷爬墙而入;又如私人庭院里常见的绿色屏障既起到与其他庭院的分割作用,对于家庭成员来说又起到暗示安全感的作用,通过绿色屏障实现了家庭各自区域的空间限制,从而使人获得了相关的领域性。在园林绿地中,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定也是一

教育心理学考研试题及答案(整理版)资料

教育心理学考研试题 填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系统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等四各方面。 3、人的心理是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 4、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5、在记忆活动中,知识的巩固主要通过(识记)和(保持)这二个记忆环节来实现的。 6、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7、品德的心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8、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图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9、按照记忆时间的长短,可把记忆分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时记忆)。 10、学生学习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智能的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行为规范的学习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11、动机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12、同的教材直观和知识感知方式。就直观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分为三种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13、健康的新概念主要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14、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 15、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行为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被称为(观察学习,亦称社会学习)。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班都拉)。 16、教学反思包括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评价)。 17、教学评价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18、心理学认为,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 19、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20、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21、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它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 22、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23、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明确教学目的)、分析任务、(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课程、教学、评定等六个步骤。 24、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时期)、(主观化时期)。 概念 一、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3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桑代克以刺激—反应的联结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1分)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因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1分)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1分) 二、教材概括 3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加工改造,(1分)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知活动。(1分) 教材概括就是加工改造感性知识以形成发展理性知识的过程,也就是理解知识的过程。(1分)

(完整word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心理学 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3. 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5.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 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望梅生津”,人和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的。 7.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他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华生认为: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格式塔”是从德文而来,意思是完形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研究心理。 五、精神分析学派 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他提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的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强调这是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出发点。 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的一种思潮。早期的认知心理学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的行为,必须研究它的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知识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8.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9.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窗外的歌声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盲打”、织毛衣不用看 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意注意。 10.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